青少年心理疏导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11:07

青少年心理疏导方式篇1

一、目前对青少年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思想教育手段相对单一

首先学校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多以“我讲你听”,“你令我行”的行为模式,用“注入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培养教育学生,其后果是“鸭子”不但没肥,反而失去应有的灵性。其次,学校思想教育更多的是从约束性出发,更多的诉诸规章制度及行政管理手段强调说教管理及无条件的服从,而不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关心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要,严重忽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二)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因素。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较多的实施“单边政策”,往往不重视师生的双边活动,不认为思想教育是互动的过程,思想的交流,而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权威,很少照顾到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一味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忽视了学生在接受过程中的感受,使高校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双边关系”成为教育者的“独打”。这必然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命令主义注入,导致学生积极性严重挫伤,造成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从而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频繁出现,心理素质弱化

在福建高等专科学校的问卷调查中表明,36%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一般,2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在访谈中,27%的学生心理素质自我评价较差或很差。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包括缺乏自信、与人交往能力弱化、性格孤僻、情绪的不稳定、感情心理承受力弱、缺乏克制力、择业心理压力大等等。学生的心理素质将成为“木桶效应”中的“最短的那块板”,成为制约人才发展的瓶颈。

(四)西方文化侵蚀高校校园

高校是西方文化产品侵蚀的主要目标。高校随着教育开放力度加大,将有更多的西方文化进入我国,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校园的影响是首当其冲,也成为受其影响最深的地方之一。1999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由于全球化不仅限于经济领域,我们的相互依存要求我们想方设法迎接增强我们的价值观的挑战”。所有的这一切,自然引起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困惑,以致信仰动摇和信念失落。调查表明,33%的同学观看外国影片比观看中国的影片更多,西方的文化产品往往以其宣扬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或者是反文化的内容,有的甚至宣传色情、暴力、颓废等,满足青年学生猎奇的心理,青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侵蚀,进而感到迷惘,造成思想道德观念、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冲突与失范。

从生理上讲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人体在形态、结构和机能方面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和发展。从思想上讲,其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正处于形成时期,对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的认识和适应还不巩固,极易受家庭的学校的和社会的影响和冲击,能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这个时期至关重要。从心理素质上讲,他们的心理发育不成熟、心理素质还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认识能力和意志能力较低,容易接受外界的暗示和诱惑,感情易冲动,行动易过激,往往会做一些出乎意料的举动。另外,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水平、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个性张扬的要求愈加强烈。如何缓解人性与理性的矛盾,给青少年以心理慰籍,也提到了议事日程。

二、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措施

(一)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出现许多不和谐的“音符”,这就需要学校及时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注重做好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工作更是至关重要。

对青少年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首先要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建设。以“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为载体,通过个别心理辅导和整体心理教育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其次要结合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心理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青少年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青少年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再次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学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整体水平,构建学校、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最后要制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把握好青少年群体的特殊心理状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波动、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特别是心理问题,不能把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对待。要注重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把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针对青少年易发生的心理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使他们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态,培养其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质,并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新形势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高校普及健康知识,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心理潜能的发展,而且有利于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消除青少年心理疾病。

(二)要建立和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有效机制

人的心理和谐,是指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内心活动处于平衡自然、协调统一的状态,并对外界事物抱有平静适度、热情友善的态度。心理和谐是行为和谐的前提,个人行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所以,社会和谐必须从心开始,心平才能气和,内和才能外顺。

首先在全社会建立起一种汇集和反映机制,以加强青少年对社会心态的了解,及时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对于青少年社会心态的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也要及时跟上,让社会情感的交流能够畅通无阻,以避免消极心态和不良情绪的累积而产生恶化。其次要加强青少年与社会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此外还要充分运用现代传播媒体,健全心理咨询网络,以引导他们社会心态的良性发展,帮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最后就个人而言,就是要引导个人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志向和目标,从劳动付出、从自己的创造和对社会与别人的关爱中获得幸福。前不久,乌鲁木齐市教育局规定从今年开始普通高中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课改年级的必修课。这意味着继2006年这门课成为乌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后,心理健康教育课正式成为乌市普通高中的必修课。乌市高级中学专职心理教师严林峰认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是为治疗和矫正,而是强调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实现人格上的成长和心理潜能的开发,使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只有从娃娃抓起才会“芝麻开花节节高的”。

(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具有很强的社会教化功能,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导向、评价、规范人们行为的功能作用。新时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学校的师生员工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根据校园文化的新情况、新特点,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繁荣,充分发挥作为文化建设基地的重要作用,为加快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强化高校文化创新、文化传播的功能和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要充分发挥校园之声、黑板报等宣传工具的作用,加强舆论宣传和正面引导,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坚持办好校报、校刊,弘扬主旋律;办好学生业余党校、业余团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吸引和凝聚大批青年学生,使之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文学社、书画社、艺术团等学生社团要开展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娱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构建文明校园的主阵地,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充分发挥了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以诚相待,奉献爱心,树立榜样

首先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一个班的“当家人”。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有什么样的班集体,班主任的性格、言行、举止都会直接影响一个班级的学生。以自身的良好道德行为引导和带动学生,用师表的形象感化他们,做到既言传又身教,处处起示范和表率作用。另外还可以从“查”、“观”、“谈”、“访”几个方面来了解学生:“查”,就是查阅学生的档案,初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观”,就是留心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谈”,就是多与学生谈话,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状况。“访”,就是加强随访,多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认真落实《班主任工作条例》。班主任要做到“腿勤、嘴勤、脑勤”,经常深入班级、宿舍,关心学生生活,解决学生困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在温暖中受到熏染,得到教育。

(五)占领对青少年来说的重要阵地:网络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2007年9月曾《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指出目前中国约有4000万未成年网民,其中“网瘾少年”有400万,约占10%,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达到9%以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调查显示,79.8%的青年经常浏览网页查询新闻或相关信息;58.1%的人上网一定要打开QQ或mSn等即时聊天工具,不希望与人失去联系。

青少年心理疏导方式篇2

针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不同成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过高的教育教学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

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一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二是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三是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青少年心理疏导方式篇3

论文摘要: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的迅速发展以及两者的不平衡性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内部原因,也是主要原因;青少年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则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外部原因。针对逆反心理产生的各种原因,在德育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克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德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问题。

“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它的出现,存在着明显的年龄特征,在青少年期较为突出。”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时期比较普遍,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等产生消极影响,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过激行为,甚至会危害家庭、学校及其社会。

1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在l4岁左右的时候,容易表现出感情用事、渴望独立的情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具有较强的逆反倾向,主要表现为情绪偏激、语言顶撞、行为越轨、消极冷漠,甚至以“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等。这种抵触、不顺从的心理状态就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基本特征就是“对着干”。逆反心理还表现为对于先进人物和榜样同样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而对于不良倾向却持情感认同。青少年时期,“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笔者曾经碰到一位学生在他的周记中这样写道:“那些只会死读书,老老实实,什么都听老师的家伙全都是欠揍的坯子。”这些学生把那些敢于同老师作对、经常欺负小同学的那帮学生当作偶像“崇拜”、“追随”。对于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他们也往往采取偏激的态度,可能反而倾向于阴暗面,而看不到光明的一面。

2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从哲学上看,内部原因是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根源在于其自身生理、心理的发展。所以,要分析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应该首先从青少年自身着手。

2.1逆反心理产生的内部原因

2.1.1逆反心理产生的生理基础

青少年时期生理发展非常迅速。这个时期,脑的重量接近成人脑重水平,脑电波变化出现新的飞跃,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兴奋和抑制过程趋于平衡等。但由于青春期体内的内分泌腺相当活跃,甲状腺、肾上腺素水平较高。这些激素促使全身组织迅速发育,促进了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随着脑与神经系统逐步走向成熟,思维越来越发达,思维范围也越来越广。他们的思维方向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由单向思维向多向、发散性思维发展,这为他们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

2.1.2逆反心理产生的心理因素

青少年时期,身体的迅速发育,激素水平的不断增加,对青少年的心理机能和行为表现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随着青少年第二特征的日趋成熟,他们的认知能力显著增强,已能够系统地思考自己的未来,他们的心理上产生了一个“断乳期”。由于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使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在心理上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好奇性与批判性等多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这一时期,他们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逐步形成,喜欢表现自己,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不同于他人的举动,以引起他人注意;他们的成人意识也逐步萌发并迅速发展。他们积极追求成人的社会地位,并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他们认为自己已“长大”,“……事事处处希望被当成‘大人’看待,渴望自己作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立身处世,不任人摆布”,不再需要老师、家长的“唠叨”,面对老师、家长的教育,他们会感到反感,有意无意地回避。但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认知的局限,这一时期的青少年遇事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冲动、易怒,情绪变化反复无常,经受不起挫折和打击。当这种独立的试探遭到否定,他们在心理上就会觉得蒙受了屈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这种反差往往使他们以理想化或自身的标准来判断外部事物,把客观环境推向自己的对立面。同时,这一时期青少年在认识上容易出现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这样就产生了对家长、老师的话一概不听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2.2逆反心理产生的外部因素

2.2.1家庭因素

家长的素质修养和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与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很大关系。素质修养较差的家长往往对子女的教育方法比较简单、粗暴。他们往往力图通过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价值观来要求子女。他们总会这样说道:“我(们)像你这个年龄时,就能怎样怎样了”。而当他们一旦遇到子女做错了事或学习不好,要么唠叨,要么对子女大骂。他们对于子女缺乏必要的宽容和理解,试问这种“三斧头”的教育方式怎能使子女不逆反?另外,家长对子女的学习与就业期望值过高,也会使子女逆反。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值过高,为了达到目标,他们往往不顾子女的兴趣和疲劳,给他们过重负担和压力,这就大大降低了子女对学习的兴趣,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2.2学校因素

学校也是会引发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①教育者对学生的需要不重视,某些做法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②教育者教育指导思想偏离、素质偏低、教育理念落后,教育观念转变缓慢;③教育者教育方法陈旧、单一,缺乏艺术性、创新性;④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起不到应有的榜样作用;⑤教育者缺乏耐心和诚意,没有掌握好教育分寸:⑥教育学生要么三言两语,要么讲一大堆空洞的大道理,无法以理服人;⑦教育者缺乏对孩子必要的理解、宽容;教育者在情感上缺乏与孩子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没有在情感上得到青少年的认同和接纳等等。

2.2.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所不容忽视的又一因素。我们对青少年长期进行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传统教育与当前转型社会中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多元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折射在学生心理上,使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产生了逆反心理

3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导和调适

3.1注重家庭疏导,营造和谐家庭

家庭是爱的港湾,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与家庭有密切联系。因此,作为家长要特别注意在家庭中对孩子逆反心理的疏导和调适。一是,对于子女的进步要及时肯定,多表扬,逐步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在他们承受挫折和失败时应多鼓励,多支持,多安慰。二是,对于子女所犯的错误,要及时与他们沟通,了解其原因,分析利弊,因势利导,而不能采用打、骂的方法。因为犯错的孩子在其心理上可能已很内疚、自责,需要安慰和帮助,而家长的痛骂和毒打可能使孩子走向反面,产生逆反。三是,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发展空间,充分信任他们,切莫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强加给孩子。四是,家长要给予孩子必要的宽容和理解,设身处地多替孩子着想,要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如遇到分歧,要多自省,将心比心。五是,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能为了“面子”把错的强说成对的。以上几点如果我们家长都能做到,那么,我们就能营造出民主、融洽、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也就能有效地疏导和调适孩子的逆反心理。

3.2提高教师素养.坚持“以人为本”

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的主要场所,担负着传授青少年学生知识,培养其高尚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等重任。那么,学校又应怎样疏导和调适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呢?

(1)教育者要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如果教师的教育方法单一,长期以往也必然引起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反之,同一问题若试着改变单一的方法,就可能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这样做可以让他们敞开思想,逆向思维,学会从多方面了解社会。久而久之,就能大大提高他们对各种现象的认识和鉴别能力,提高他们的“免疫力”。

(2)教师与学生要多接触、多沟通、多交流,试图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要有耐心、恒心和爱心,尊重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体验和情感需求,多了解他们的心态及其变化,多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要多鼓励、多表扬学生。经常被某教师批评的学生,对这位教师肯定会有逆反心理。

(3)学校要建立心理教育咨询机构,构建以心理咨询室、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主的心理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疏导和调试。

青少年心理疏导方式篇4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151-01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分化日益加大,不断的社会变迁所引发的心理问题也骤然增多,而这种现象在青少年身上也表现的十分明显。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疏导,是全社会应该共同关注的事业,我们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后发现,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主要由以下面因素造成的。

一、来自心理障碍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会出现一个困惑。比如,有时,心情会突然低落,高兴不起来,烦闷;有时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也索然无味;有时觉得思考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有时又会感到学习失去了动力和方向,厌学;有时又会感到食欲不振,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同时,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会出现断乳期,心理上有叛逆性,行为上有冲动性,性格上有开放性,意志上有脆弱性,也就是说青春期也是矛盾的多发期,比如;对立性与依赖性的冲突;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交往需求与闭塞心理的冲突等,而且大多数同学都有与家长顶撞,吵架,甚至大打出手的心理冲动。而且这些冲突与矛盾必然引起青少年学生这样或那样的生理困惑或心理困惑,如果这些生理困惑或者心理困扰不能及时疏导与调节,就可能转化为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甚至对其一生都会产生阴影。

二、来自学习压力

对于不少同学,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沉重的作业,频繁的考试压得学生透不过气来。有相当部分老师和家长尤其看重分数和排名。学生总是生活在别人比你好,考试怎么考得这样差的记忆中,慢慢地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开始了厌学,惧怕考试,不能有一点的情绪,名次降低一两名,就会觉得没有面子,害怕自己老是想是不是哪里知识没有学好,或者是什么事情分了心。而老师与家长更是不断地加以训导与教育,有的甚至是训斥和打骂。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心理相对脆弱的同学就会出现心理压力,往往出现脾气暴躁,做事紧张,有的也会出现异乎寻常的失控情绪,以致形成家庭暴力,有的甚至自杀,这是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

三、来自人际交往的压力

青少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增强,他们开始寻找亲密的伙伴关系,但也因此而烦恼。一方面,他们想摆脱父母的束缚。建立自己的生活圈;但另一方面,又缺乏自信,害怕挫折,对朋友的一些不信任。陷入孤立的他就有可能做出偏激的行为。

四、社会原因

当前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甚嚣尘上,在思想上侵蚀学生,那些极力渲染色情、暴力的书刊、音像制品等也严重侵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农村,“读书无用论”很有市场,一些学生家长认为,即使孩子将来考上大学,国家也不再分配,还得自己去找工作,不如现在就去打工,不仅节省了学费,还能挣到钱。目前一些大学生就业难、工资低的现象也是导致一些中学生辍学的原因。

五、家庭影响

家教与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与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大大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反之会给青少年学生心理造成严重影响。其次家长教育方法的不当也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六、学由于种种原因

在当前学校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比如说,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视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活动;重优等生,轻后进生等。这就导致了学生生活的单调、乏味。还有一些教师忽视学生身心的特点,采用不当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身罚,心罚,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偏激,自卑心理。而有些后进生,被老师嫌弃,失去了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我认为,要保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成长,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中学生自己要积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参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同时主动寻求老师同学的帮助。

2.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加大对黑网吧等的打击力度,清除学校周边不良环境的影响,同时要教育引导青少年自己远离游戏厅,录像厅,网吧等不宜进入和涉足的营业性娱乐场所;积极营造适合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3.加强对家长的指导与帮助,给青少年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通过家校等形式,帮助家长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对青少年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要有思想准备,特别是对问题家庭的孩子要特别关心。努力为孩子建立一个平等和睦的家庭环境。

4.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首先,学校要把心理健康课上好,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针对心理问题严重者,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

其次,加强对学生情感的疏导,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尤其是当青少年学生遇到学习或成绩不理想,人际关系紧张,生活困难等不顺心的事情,要倍加关心。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青少年心理疏导方式篇5

关键词:政治疏导官兵受教育者

作者简介:余洋,新疆军区69009部队政治处干事,武汉军事经济学院研究生一队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045-01

党的十七大是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十七大报告无疑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发展和走向成熟。报告在谈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时,第一次使用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概念,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是我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

以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人,现在提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始关心人内心的感受,这拉近了执政党和人民的距离。这一新提法与科学发展的核心以及社会和谐的本质一脉相承,彰显了党中央的人本情怀,对于我们做好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以人为本。存在论认为:人的存在是根本性的存在,是决定一切存在意义的存在。价值论认为,人是一切价值产生的最终的根据和目的。可见,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发展需要,给予人文关怀,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最终的根据和目的。因此,缺失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如无根之树,无法开花结果,因而得不到受教育者的认可和接受,所以其价值就无法实现,其教育效果不理想。

同志2003年底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是要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给予受教育者人文关怀,应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一贯立场和要求。我们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常常是教育者以管理者的姿态,通过“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教育形式,使被教育者以被动的形式接受教育。现在提出人文关怀,体现了“以人为本”。我们要树立思想政治工作者为受教育者服务的观念。受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工作者是教育的媒介。主体与媒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个平等的统一体,没有主次等级之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目标、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必须通过受教育者才能发挥作用。人文关怀理念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有明确的角色定位―――既是教导者又是服务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为受教育者服务,彻底清除“师道尊严、长幼有序、上级下属”等思想在受教育者心理上的压迫感和威慑感,保持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受教育者的交融关系,培育体现人文关怀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营造宽松和谐的官兵关系,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权威转化为内在权威,让被教育者体验到被尊重、被关爱的精神满足。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军营人文关怀氛围。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心理疏导

一般而言,狭义的心理疏导,是指设在医疗机构中,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治疗人员运用心理治疗技术,对有心理障碍的患者实施个别或集体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广义的心理疏导,是指通过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善或改变心理问题人群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以达到降低或解除不良心理状态的目的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及其存在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予以调整排除,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进行的方法。心理疏导是完善官兵素质的需要。在军旅生涯的各个阶段,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难和挫折,都可能产生困扰和烦恼。当人们感到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摆脱心理困境的时候,就会想到进行咨询,寻求帮助。因此,各个年龄阶段的官兵都可能成为心理疏导的对象。但比较而言,青年官兵是疏导的主要对象。青年官兵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面临选改士官、求学、提升、恋爱、人际交往等发展中的诸多选择,以及自身肩负的使命责任,这些与他们所具有的人生经验相比,使他们承受着很多的心理压力,因而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近年来的调查研究表明,有一定数量的青年官兵心理上存在着适应障碍。这不仅可能制约青年官兵的成长与发展,更加会对国防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心理疏导教育方法在解决青年官兵心理困扰、提升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等方面起着功效显著的重要作用,心理疏导是完善青年官兵心理素质的迫切需要。

青少年心理疏导方式篇6

【关键词】对话教育;说理教育;心理疏导;显性教育;隐性教育

“微时代”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术语,而是一个蕴涵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严峻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开拓和创新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并注重实现不同方法之间的协调和整合,从而有效应对“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困局。

一、从单向灌输转向对话教育

灌输教育又称理论教育,是由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受教育者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的一种教育方法。人的思想不是自发产生的,正如列宁曾经指出的:“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必须从外面灌输进去”。所以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灌输是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灌输虽然必要,但在实践中往往被教育工作者错误理解和运用,简单化为居高临下的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说你服的说教和强“输”硬“灌”。“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别置于主客体的位置上,受教育者完全丧失了主动性和能动性。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对象大多都是“90后”的青少年群体,同时他们也是微博微信等“微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微时代”下的海量信息及发声渠道的多元化,使得传统的“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仅不能打动青少年的心灵,反而适得其反。微时代呼唤主客体平等的对话教育。

对话教育就是“主体双方在平等、开放的基础上相互理解和交流的过程,是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相互理解和精神沟通,从而实现一定教育目标的过程。”对话教育首先摒弃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教育双方形成一种互动式的“交互主体”。其次,对话教育摒弃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单向灌输,实现了教育双方信息、思想、情感的双向交流对话。交往对话教育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置于平等的主体地位,在民主自由的环境中,手指与屏幕或者键盘的轻轻触碰,便可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不仅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满足了当代青少年思想情感上的需求。

二、说理教育与心理疏导的有机结合

说理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受教育者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受教育者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说理教育法在微时代的今天,即不同声音在微博平台上畅说欲言,裂变式的传播速度又会将不同声音迅速在微民中传播。思想的多元化,舆论的自由化等都提出了严峻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结合时展特点及遵循当前人们的思想特征,创新说理教育法的运用。如创新“微时代”下青少年喜爱的传播方式是,借助人们喜欢的各种文艺形式比如电影、歌曲、微视频、微言大义等形式,更能表现出理论的魅力和张力。除此之外,注重受教育者的心理疏导,则更有助于其接受正确的思想观点。

心理疏导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遵循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对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疏通引导,既广开言路,让其充分表达,又善于引导,从而帮助人们清除心理障碍,提高思想认识,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活动。”心理疏导法是由“疏”和“导”两个环节组成,“疏”即疏通,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创设宽松的环境,运用各种方法促使受教育者说出或释放出内心深处的隐情,理顺心结存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育者因势利“导”,即引导受教育者提高思想认识,采取正确的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矛盾。“疏”和“导”在现实客观环境中,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及人们对心理问题存在偏见,往往限制了其使用的范围。而“微时代”下,微博微信的匿名性、打破时空限制的特性,使得人们在虚拟世界里放下“伪装”,倾吐心理困惑,为教育者随时随地地进行心理疏导提供了方便。

说理教育法强调从外部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的阐述和讲解,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而心理疏导法则是从受教育者内心出发,了解受教育者内心困惑和需求,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价值。虽然两者使用的路径不同,但其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目的是相同的,心理疏导法是对说理教育法的丰富和发展,但心理疏导也离不开说理教育,尤其是在“引导”这个环节中,教育者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将受教育者引向正确的方向和轨道。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互补

显性教育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外显的方式向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其形式主要有课堂教学、政治报告会、形势政策讲座等。显性教育目的明确,有助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控制;教育形式公开,具有宣传力度强、声势浩大的优势;教育目的和意图明显,实效性高。显性教育优势特征,成为统治阶级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对涉世未深、思维不成熟、思想理论零散化的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渠道。但显性教育又具有强制性、枯燥性及效果不稳定性的缺点,尤其是“微时代”条件下,海量信息及裂变式的传播速度大大削弱了其的实效性,这就需要在显性教育的同时,注意研究和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方法。

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开发和运用隐性教育资源,采用比较隐蔽的方式,引导受教育者在预先创设的情境中通过自身体验获得思想、政治、道德观念,促进受教育者内化为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隐性教育淡化了教育者的角色身份和教育内容的阶级性,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渗透性,教育形式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微时代下,以微博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突破了过去传统媒体一个中心、单向辐射的传播机制,实现了多点到多点的网状全立体传播,权力精英和知识精英不再是唯一的发声源,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受众和者,思想政治教育则需经过一番乔装打扮,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比如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可以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微语言”表述出来,从而使原本高度抽象化、政治化的理论教义经过“微语言”的包装和转化鲜活起来,也更契合了“微时代”下人们的接受心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显性教育的计划性、系统性、目标明确性弥补了隐性教育的随意性和不可控性之不足,而隐性教育的渗透性、愉悦性弥补了显性教育阶级性明显、直白说教之不足。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实现两者的有机整合,在显性教育过程中注意隐性渗透,在隐形教育中恰到好处的进行显性说教。

参考文献

[1]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10(4)

[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燕连福.走向“对话教育”范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5).

[4]付喜凤.论思想政治工作视阈中的心理疏导[J].社会科学论坛,2010(4).

[5]赵留芬.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隐性教育研究[J].高校辅导员,2009(12).

青少年心理疏导方式篇7

【关键词】青年职工;心理健康;企业;工会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80后和9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成为了许多企业员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轻人能否健康的成长和努力的工作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0年在富士康公司发生的连环跳楼事件,让社会开始关注企业青年职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年轻人有着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青春活力和前沿知识,但是这些企业的青年职工和与他们几乎同龄的大学生相比,却较少受到社会的关注。研究表明,影响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不良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性格缺陷都有可能让这些青年员工陷入各种心理与情绪的障碍。可见,关注企业员工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员工的心理防御能力对于企业能否健康顺利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下我们就谈一谈企业和工会组织对青年职工的心理特性和应采取的应对方式。

首先企业的青年职工很多都刚刚走出校园不久,稚气未泯的他们有着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但是现实的生活往往和他们想象的差距甚远。工作压力,人际交往等问题时刻困扰着他们,这种心理上的落差是否能够去从容面对成为了摆在这些年轻人面前的新问题。而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往往心理承受能力差,做事情容易冲动,这种心里不成熟的特点成为了这些年轻人职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在当代职场中,职业倦怠逐渐成为企业青年职工的一种普遍心理规律。所谓职业倦怠是指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厌倦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工作上的消极状态还会进而影响整个生活状态。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会严重影响到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上文提到的心理落差和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当今企业青年职工的重要心理特点。在当代社会,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更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态度去培养关爱自己的员工,让员工在工作的同时能够实现身心的健康协调发展,这已经成为当代企业的重要使命。随着企业员工援助计划(eap)的深入,许多企业也开始重视员工积极心态的培养。针对员工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能够真正的改变员工自身的认知模式,让每一位员工能够积极地面对身边的人和事,即使遇到较大的困难,也能够用一种乐观的心态来面对。为了实现这一点,企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帮助员工。

首先要帮助每一位员工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许多年轻人没有理性分析并客观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认识到进入社会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符合个人兴趣,发挥个人所长的工作。当正式踏上岗位时才真正意识到“上错花轿嫁错了郎”,于是对新的工作茫然不知所措无法适应,从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会使得自己身心憔悴,精力枯竭。

其次要帮助每一位员工以正确的方式面对和释放压力。当今社会压力无处不在,无论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学识有多么渊博,地位有多高,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压力,适度的压力是进步的原动力,而过度的压力无法释放则会成为一个人严重的心理负担。企业要运用各种方式帮助员工应对压力,例如保证员工必要的休息时间,关注员工的家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加员工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团队凝聚力,必要的时候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

广大青年职工是我国工人阶级的生力军,教育引导青年职工健康发展,关注青年职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各级工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在2010年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进一步加大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力度,并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不断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意见》还特别强调,要加强对青年职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关心职工的生产生活,使广大职工有尊严地生活,实现体面劳动。笔者认为,各级工会组织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确保青年职工的权益,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一是借助科学方法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工会组织协助企业行政部门运用科学的国内外通用的量表,分部门、职工人群逐步进行心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依据标准进行分类并建立资料库。工会组织和管理者可以借助测试结果有的放矢地对个别有心理障碍者及时跟踪疏导,使对职工思想问题的分析更具科学性,对职工个性特点的了解更具客观性,并为开展其他工作提供依据。

二是大力普及心理学知识,加强企业心理疏导骨干队伍培训。必须加快培养心理疏导骨干队伍,把骨干的培养纳入职工素质工程培训的总体安排,把心理疏导的最新成果纳入培训的内容中。其次向本企业员工普及心理学知识,了解掌握心理科学的基本常识、基本原理,使职工掌握健康标准,提高认知能力,增强自我调适能力。

三是注重职工心理素质训练。在心理疏导工作中,注重职工心理素质训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练就职工过硬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心理教育、心理调适、心理干预和行为训练的有机结合。注重职工心理素质训练就是要在专业人员的引导下,开展适应能力训练、抗挫折训练等,有效地激发职工心理潜能,提高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职工中大力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选树各类职工先进典型,培养职工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意志品质,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企业青年员工是一个企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当今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真正的去关心每一位员工的成长是一个企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也正是这样的一种责任将企业与员工连在一起。我们要遵循这种人性化管理的原则,从职工的心理特点出发,让每一位员工更好的融入工作,融入企业,最终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青少年心理疏导方式篇8

1、科学“灌输”论的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十分重视把科学社会主义意识传播、灌输到工人群众中去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使工人阶级从一个自在的阶级变成为自觉的阶级,是无产阶级学说成为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和全人类的思想武器。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也明确提出过自发的工人运动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向工人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意识,但没有明确提出灌输的问题,较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的思想,是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卡·考茨基,他提出:“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3]列宁肯定了这种观点,并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意识,即确信必须结成工会,必须同厂主斗争,必须向政府争取颁布对工人是必要的某些法律,如此等等。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3]可见列宁十分重视向无产阶级革命群众灌输革命的理论和思想,并且列宁就“为什么要灌输”、“向谁灌输”、“灌输什么”、“灌输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已将灌输论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理论。因此,我觉得灌输应该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列宁所使用的灌输这个概念,更接近于启发和开启人们的心灵,而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带有贬义的灌输观念。

2、坚持并发展灌输教育

关于灌输教育问题,理论界一直争论较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党一直强调:没有正确的理论灌输,就没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没有社会主义。因此,积极主动地向人们灌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灌输,可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灌输方法的陈旧和僵化,灌输途径的单一,使灌输教育背上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恶名。新时期,要求我们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创新出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的灌输教育的方法。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们,要继承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批判的借鉴我国古代和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要根据现在的国情,针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教育主客体,教育环境的变化,创造出新的方法。科学的灌输方法,不是硬性灌输,应该是与时俱进,是与实践相结合的,是将“灌输”与疏导,对比,激励等方法结合起来的。

3、心理疏导是是时代的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社会价值多元化,这些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也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代相结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紧密结合新形势加以继承和发扬。同时必须看到,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只是简单的重复过去的老方式、老办法,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4]心理疏导就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方法。

4、心理疏导的内涵及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及其存在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予以调整排除,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进行的方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心理疏导,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都会产生困扰和烦恼,当人们无法自己摆脱心理困境时就会进行咨询,寻求帮助,因此,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都会是心理疏导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者或者说心理疏导人员就是一面镜子,疏导对象通过这面镜子看到自身的污点,也就是心理问题,并帮助使其摆脱,从这一点看,心理疏导更加关注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比较有针对性。我们党一贯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心理疏导以疏导对象的问题为中心开展心理疏导,凸显了对疏导对象实际问题的关注,也表明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理论到实际的发展趋向。

毛泽东曾在莫斯科向中国留学生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5]青年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面临求学、择业、恋爱、人际交往等众多问题,这些问题使他们承受着很多的心理压力,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近年来的调查研究显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上存在很大问题,感情问题的处理不当而引起的自杀在大学生中也很常见,尤其表明心理问题对青年的困扰,心理疏导教育方法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困扰,提升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等方面起着显著的作用,心理疏导是完善青年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面临压力和选择,人们在权衡选择中的得失苦乐必然引起一些心理问题,减少人们的心理障碍,增强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去解决的任务。新时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我们不得不越来越关注研究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问题,心理疏导方法正是适应了调试人们心理,缓解心理矛盾的需要。心理疏导从心理学的角度,提供了认识人们心理活动规律的手段,在弄清疏导对象心理问题的同时,对疏导对象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预防和善意的提醒,帮助他们改变看问题的角度,调整看问题的方法,建立新的思维方式,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少年心理疏导方式篇9

【关键词】中医治疗;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也叫神经性食欲缺乏症,是一种与行为、心理紊乱有关的神经官能症。中医认为与脾胃虚弱、禀赋不足、情志不舒等因素有关,尤以情志不舒最为关键,属《素问·五常政大论篇》中“不食”的范畴。1874年英国的willianGull博士首先使用神经性厌食症这一术语,将本症与其他疾病区分开来[1],本症临床表现为有意地、反复、长期地节食,以至造成食欲减退,体质量减轻,甚至以厌食为特征的进食障碍,常伴有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障碍及躯体功能紊乱[2]。本病好发于女性、好发年龄为8~30岁,尤以14~18岁的青少年发病率最高[3]。由于这一患病群体正处在身心发育和完成学业的关键时期,因此其治疗效果将直接关系到他们终生的身心健康。本文就病因病机、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的研究概况做一综述。

1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的病因病机

刘西跃等[4]认为本病属祖国医学的“虚劳”范畴。盖心为神明之府,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怫郁,心血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脾伤不能助胃消食,则厌食。王薇[5]认为其发生机理是由于素体肥胖而自卑或受讥笑,心情抑郁不舒,肝气不能疏泄条达,致使脾土壅塞,痰湿内生,痰迷心窍而致进食障碍。若长期拒食或节食,水谷不充,胃阴亏虚,胃失濡养,不能受纳腐熟,加之气血生化乏源,不能濡养肝体,肝失疏泄,影响了脾胃的运化功能,故不思饮食。蒋东艳等[6]认为神经性厌食患者平时心情抑郁,性情不宁,久则肝气郁滞不舒,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故见恶心、呕吐反复发作;肝病及脾,脾失健运,脾气亏虚,则见厌食、消瘦乏力、神疲语微、面色萎黄;脾气亏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见舌质淡、脉弦细之肝郁乘脾之象。钟怡就[7]认为情志不遂,忧思郁怒,肝气郁结不得疏泄,肝气不能正常升发,津血不能正常为五脏六腑及脑所用,加上气滞血瘀,痰湿阻滞等因素,以致脑失所充,脾失所养,脾胃纳运功能必然因之低下而形成“不食病”。林应华等[8]将其病因病机分为3种:(1)七情内伤,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影响脾胃运化而出现厌食诸症;(2)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伤及脾胃,导致脾胃运化机能减弱而出现厌食诸症;(3)肝气不疏,饮食积滞,痰浊中阻或湿热内蕴影响其气机的升降而出现厌食诸症。陈晓鸥[9]认为本病病机主要是情志不舒,忧郁伤神,气机郁滞。所以发病根本原因是心肝的功能失调,进而导致脾胃的运化和腐熟失常。

2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2.1辨证论治

根据神经性厌食症的病机及临床表现,王薇[5]将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分为3型:(1)肝气郁结,痰迷心窍之证。治以疏肝理气、化痰开窍,选顺气导痰汤加减。(2)肝胃阴虚之证。治以柔肝养阴、生津开胃,选一贯煎加醒脾开胃之品。(3)肝肾亏虚,精血不足之证。治以滋补肝肾、养血活血,选归肾丸加减,并可配合团鱼疗法滋阴补血。蒋东艳等[6]认为应将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分为4型:(1)胃阴不足型,治以滋阴养胃,选沙参麦冬汤为主方治疗。(2)脾胃虚弱型,治以理气和胃,选香砂六君子汤为主方治疗。(3)食滞胃脘型,治以消食和胃,选保和丸为主方治疗。(4)脾虚气滞型,治以健脾消痞,选枳术丸为主方治疗。林应华等[8]认为本病当分3个证型:(1)肝气不舒,脾胃失和。肝脾不调者,治当疏肝健脾以助运化,常用逍遥散、柴芍六君子汤等;肝胃不和者,治宜疏肝和胃,以助受纳,常用四逆散、柴胡疏肝汤、小柴胡汤等。(2)脾胃虚弱,运化失调。病在脾者,多脾气、脾阳虚弱,治当健脾益气为主,常用参苓白术散、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病在胃者,多胃阴亏虚,治宜甘凉养胃为主,常用沙参麦门冬汤、养胃汤等。(3)邪浊中阻,升降失常。治当清热化痰、醒脾通降法为主,常用半夏泻心汤、连朴饮等。戎绍奎[10]将本病归纳为3个证型:(1)肝郁犯胃证,治宜疏肝解郁、理脾和胃,方用柴胡、枳壳、香附、砂仁、陈皮、苍术、栀子、甘草。(2)脾胃虚衰证,治宜培土益中,方用党参、黄芪、白术、甘草、陈皮、升麻、鸡内金。(3)心脾亏损证,治宜补益心脾,方用党参、黄芪、白术、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甘草、远志、当归、茯神。

2.2专方专治

刘西跃等[4]以山药30g、玄参15g、白术10g、鸡内金10g、牛蒡子10g、生地黄30g、茯苓15g、当归15g等为药物组成的资生汤加味,由院制剂室制成每丸1g的药丸,治疗神经性厌食症患者20例,最终痊愈14例,占70%;显著进步4例,占20%;进步2例,占10%。经3月至半年随访,均恢复正常体质量,进食正常,月经来潮。杨松[11]以神曲10g、茯苓12g、淮山药10g、麦芽10g、山楂10g、鸡内金10g、陈皮5g、砂仁5g、连翘6g为基本治疗配方组成健胃消食汤治疗小儿神经性厌食症患儿44例,服药2个疗程见效者13例,服药3个疗程见效者23例,服药4个疗程见效者5例,另3例无效。马莲梅[12]以安中散治疗1例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患者,服药1月后食量渐增,2月后体质量从27kg增至47kg。张志军[13]以六君子汤与加味归脾汤治疗发病半年以内、未经治疗的门诊神经性厌食症患者5例,治疗开始后短时间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2例,便秘5例中3例改善,失眠4例中2例改善。张国正等[14]以逍遥散合归脾汤加减治疗1例神经性厌食症患者,服药20剂后食量渐增,35剂后体质量从37.5kg增至45kg,诸症悉除。

2.3专法专治

王薇[5]先以疏肝解郁、化痰开窍法,消除节食的心理因素;进而以柔肝养阴、生津开胃法,增其食欲、促纳食;最后以滋补肝肾、养血活血为法,同时配合心理行为治疗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疗效较好。王启明[15]以理脾养胃法治疗神经性厌食症患儿2例(药用党参、草豆蔻、焦白术、砂仁、黄精、紫草、佛手花),4~6个疗程后食量渐增,症状消失,体质量增加,疗效较好。王历菊等[16]通过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法(柴胡10g、香附12g、郁金12g、薄荷6g、党参15g、山药10g、云茯苓10g、白术10g、炒麦芽10g、炒谷芽10g等)治疗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患者40例,结果治愈16例(其中包括5例闭经者),占40%;显效17例,占42.5%。吕芙薇等[17]以补脾经、运内八卦、分腹阴阳、摩腹、捏脊等基本推拿手法配合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小儿神经性厌食症45例,结果显效43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100%。

3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蒋东艳等[6]将神经性厌食症患者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例和对照组3例,首先所有患者应及时进行全身支持治疗,纠正患者可能存在的水电解质紊乱,纠正伴发的躯体并发症,保证进食量,定时定量,在维持体质量所需热量的基础上,额外增加热量摄入。专职监护以防食后呕吐。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对不能进食者针灸内关、足三里、中脘;能少量进食者给予党参15g、茯苓18g、白术10g、炙甘草6g、陈皮15g、姜半夏10g、厚朴10g、木香9g、砂仁(后下)10g、柴胡10g、当归10g、生三仙18g、白芍12g、竹茹15g、炒鸡内金15g,水煎服。2组1周内体质量均增加0.5~1.0kg。治疗组腹胀、腹痛、呕吐症状一般于治疗后2d消失,比对照组缩短2~3d;且治疗组厌食持续时间与住院天数均明显缩短。陈晓鸥[9]对1例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以疏肝理气、健脾安神法进行治疗。药用:柴胡12g,栀子、清半夏各9g,远志、香附各12g,陈皮9g,云茯苓15g,木香6g,炒酸枣仁30g,砂仁6g,山楂、焦神曲、炒麦芽、莱菔子各30g,甘草3g,水煎服。西药予以黛力新1片/d,舒必利0.3g/d,同时给予静脉高营养及胃肠动力药物。配合选穴:百会、神庭、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公孙。同时选用心理治疗。治疗2周后,患者能少量进食,4周后患者食欲渐增,体质量增加4kg。李平等[18]对3例神经性厌食症患儿选用心理行为矫正与多种维生素、谷维素、消化酶等综合治疗,并与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相结合的方法,10剂后收到良好效果,20剂后基本治愈,3例患儿学习成绩明显进步。

4讨论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传统生活模式的颠覆,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高效、便捷的同时,也正日益为各种压力所困扰。这种改变直接影响到疾病谱的变化,并导致大量心身疾病的涌现,其中神经性厌食症因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有破坏性的影响并好发于14~18岁的青少年而备受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神经性厌食症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由于神经性厌食症是多因素共同造成的心身疾病,因此在治疗上主要应从生理和精神两方面着手,通过调节患者的情绪、优化情感、改善躯体症状、增强食欲、增强免疫功能、调动体内积极因素,从而提高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19]。中医因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故在治疗神经性厌食症方面有其独到之处,通过中医辨证对证治疗,疗效显著。但中医治疗亦有其不足之处,如中药味苦、疗程长。因患者身体本身虚弱、食欲欠佳往往会排斥服用,因此对中医药进行深加工,同时开发个性化治疗方法,易为患者接受,疗效亦佳。在运用中医治疗的同时结合西医治疗,充分发挥西医在治疗神经性厌食症方面的优点,兼收并蓄发挥各自的优势[20]。另外还要配合生活调摄,减轻精神负担,注意身体锻炼,保持健康体质,以利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牟志伟,林冰.对神经性厌食的认识与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2):110-111.

\[2\]伊茂森.神经性厌食症临床症状的诊断与治疗\[J\].山东精神医学,1994,(4):42-45.

\[3\]宁式颖.大学生神经性厌食症的病理心理分析及其调治\[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2):1445-1447.

\[4\]刘西跃,邓观卿.资生丸治疗神经性厌食症\[J\].山东中医杂志,2000,19(3):159-160.

\[5\]王薇.从肝论治青少年女性神经性厌食症体会\[J\].江苏中医药,2003,24(5):46-47.

\[6\]蒋东艳,张光辉.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厌食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6):754-755.

\[7\]钟怡就.肝失疏泄与神经性厌食症的关系探讨\[J\].新中医,1998,30(9):3-4.

\[8\]林应华,黄宝英.神经性厌食证治刍议\[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7,5(3):182.

\[9\]陈晓鸥.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厌食1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4):104.

\[10\]戎绍奎.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体会\[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6(7):65.

\[11\]杨松.健胃消食汤治疗小儿神经性厌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10):947.

\[12\]马莲梅.安中散治疗神经性厌食有效1例\[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6,18(2):25.

\[13\]张志军.六君子汤与加味归脾汤治疗神经性厌食症\[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4,16(3):25-26.

\[14\]张国正,岳双林.逍遥散新用3则\[J\].国医论坛,2005,20(5):29.

\[15\]王启明.中药治疗神经性厌食2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2):120.

\[16\]王历菊,陈东成.高校学生神经性厌食症的中医辨治\[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1):945.

\[17\]吕芙薇,陆银花.推拿及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小儿神经性厌食45例\[J\].山东中医杂志,1998,17(11):503.

\[18\]李平,王逸达.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神经性厌食症的研究\[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2,13(1):47.

青少年心理疏导方式篇10

关键词:网络文化;网络道德行为;绿色网络;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005-01

近几年来,青少年学生网络犯罪和低龄化在呈上升趋势,网德缺失问题的凸现,很多学生表现出网络价值观念模糊,网上言行缺乏约束和自我保护,网上人格冲突、沉迷网游等问题。学校网络道德行为教育形势不容乐观,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秩序成为摆在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行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据CnniC《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95亿人,其中74%的青少年使用手机上网。另外中国青少年网民网络使用仍然保持较突出的娱乐特点,排名前三的青少年网民娱乐应用分别是网络音乐(88.1%)、网络游戏(77.2%)和网络视频(67%),使用率均高于整体网民。”

随着青少年网民数量和比重的不断增加以及上网方式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形成网瘾,引发社会、学校、家庭诸多问题。在青少年学生中所突显出的问题集中表现在:

(一)沉迷网络。网络内容的丰富性、虚拟性、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实现自身需要的舞台,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网吧和网游,形成难以戒掉的网瘾。过份的沉迷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毫无兴趣,逃学、旷课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增多。

(二)是非标准颠倒,审美观、价值观偏离。网络的随意性使学生可以轻易获取各种各样信息,在充斥着大量不良信息的互联网上,这种随意的网络行为已影响了学生是非标准的判断,使学生审美观、价值观偏离,言行缺乏约束和自我约束,削弱或丧失了行为、道德准则和法律意识。

(三)行为随意、放纵,散失责任感。网络行为由于其本身的隐蔽性和匿名性,很多人在网络上的行为变得随意,放纵,缺少一种行为的责任感,缺少必要的理性思考和行为监督,丧失责任意识和现实中的道德行为规范,沉溺其中,把网络当作极度自由世界,摆脱现实的拘束。

(四)脱离现实,情感错位。网络娱乐性使部分学生长期泡在网上,与现实接触较少,形成现实生活中情感错位,对老师、同学、亲人及朋友不信任,造成信任危机,导致与人交流疏远,产生紧张、孤僻、冷漠、自闭等心理健康问题。

(五)依赖网络,投机懒惰。网络搜索引擎的强大造就了学生们的懒惰和投机取巧。作业不会做,搜索一下,实习报告不会写也搜索一下,甚至有的学生连几个常用的网址也需搜索一下。网络的便利使学生不再善于思考,也逐渐散失了自己解决各种问题甚至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网络道德散失和网络行为偏离诱因分析

(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青少年青春期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尝试新事物的心理,他们追求自由,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强烈;他们叛逆,老师和家长的教导很难听得进去,网络的虚拟性和形式上的自由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造成很多学生对的网络产生依赖,不能适应现实生活的压力,导致种种问题。

(二)对网络的认识不够全面。CnniC的《报告》指出:“中国青少年网民网络使用仍然保持较突出的娱乐特点,排名前三的青少年网民娱乐应用分别是网络音乐(88.1%)、网络游戏(77.2%)和网络视频(67%),使用率均高于整体网民。”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基本上就是游戏、交友、视频。认识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合理用网、绿色用网。

(三)上网方式的多元化。手机上网的简易性、即时性、隐蔽性可以使青少年随时随地保持与网络的连接,哪怕是在课堂上。上网方式的多元,使学校、老师、家长很难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监控,也很难堵住网络上的不良信息。

(四)德育工作的滞后。由于客观原因造成教育的滞后性对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现实和虚拟的双重环境使建立在现实环境中的传统德育工作略显教条和滞后。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监控,网络的自由和无限制的各种思想很容易使学生陷入迷茫中,不能正确辨别、选择和处理信息。

三、做好网络德育教育工作,构建绿色和谐网络环境

面对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和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网民,网络行为道德教育工作也迎来了新问题、新挑战。如何进一步规范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有效引导青少年合理用网,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一)全员参与,构建网络德育教育工作新局面。传统德育工作内容滞后、方法简单和力量薄弱是制约德育工作发展的重要原因,在当前多元环境下,德育工作应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和网络生活相结合,应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相结合。新形势下的网络德育教育工作应以提高道德、规范行为,合理用网为主题,以主题班会、课外活动、专题讲座、课堂教育为形势,构建一个多方位、多角度、多内容、多方法、多人员的,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纵深德育教育工作网络。

(二)疏堵结合,因势引导良性网络应用。学校应重视网络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对信息技术软、硬件的投入,合理规划校园网络,因势利导,从技术上保障网络的纯净与和谐。在校园网络管理方面,应做到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因势引导良性网络应用,引导学生了解健康网络文化,帮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便利和局限性,使学生充分利用好网络工具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网络的普及,使资源的应用和人际交流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展,使很多问题变得简单可行,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网络发展所产生的社会道德问题以及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冲击。我们要从源头上对青少年学生积极引导、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网络,树立良好的网络意识形态,形成良好的上网行为习惯,让网络发挥出积极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