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18:09

康复护理技术篇1

【摘要】康复护士在康复医学中应用康复护理技术,使康复护理工作贯穿于功能训练和康复治疗的始末,在患者的康复治疗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康复护理康复治疗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弱病残群体逐渐增大,因此,对康复的需求也就日益广泛和迫切,各地都相继建立了康复中心,各医院也纷纷成立了康复科。康复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目前康复护理在我国正经历着专业知识的积累、传播、实践和发展阶段。康复护理学是一门旨在研究伤病者与伤残者身体、精神及康复护理理论、知识、技能的科学。对患者及早实施康复护理与训练是必要的。康复护理的主要对象是伤残病患者及老年慢性病患者,目的是为患者功能恢复和再建,提高生存质量,回归社会创造条件。它的内容包括对患者功能恢复与再建过程的护理及训练指导。为了避免重复劳作,并对每一位患者进行全面康复。

1、正神经功能缺失、肢体残疾、自理能力下降、生存质量降低是康复科病人存在的普遍问题。早期功能锻炼、预防继发性残疾、最大限度地保存和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成为康复护理工作的重点。康复护理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达到全面康复的目标,与其他康复专业人员共同协作,对残疾者、老年病、慢性病而伴有功能障碍者进行适合康复医学要求的专门护理和各种专门的功能训练,可预防残疾的发生与发展及续发性残疾,减轻残疾的影响,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并使之重返社会。康复护理不同于一般临床护理,具有自身特点,未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无过硬的技能难以保证康复效果。康复护理的主要对象是由于损伤、急慢性疾病和老年病带来的功能障碍、先天发育不良的残疾等,康复工作者与康复患者的接触最频繁、最密切,康复护士不仅是康复医嘱的具体执行,又具有康复医师和其他康复专业人员的密切合作的特点,护理除包括一般基础护理内容外,还应用专门的护理技术,对患者进行残余机能的训练,努力挖掘残疾者心理上,躯体上的自立能力,为回归社会准备。现在最新康复护理模式是通过专业康复小组的评估,共同制定个性化康复护理计划,保持康复护理计划整体化和连惯性,这意味着专业康复小组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沟通越多,越能了解最新的病情;同时,在护理过程中也融入了康复的治疗内容。这样,使得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效果越好。

2、我院自2004年成立康复科,经过不断地摸索与创新,制定了康复护理临床路径应用于康复患者,收到了满意的效果。我科康复小组首先对新入院病人进行评估,也叫做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针对病人不同情况共同制定个性化康复护理计划,在治疗、护理、理疗方面确定治疗方案,合理安排时间进行高压氧、pt、ot、针灸、语言、认知、按摩、蜡疗及物理疗法等等治疗。康复护士按照治疗方案制定理疗卡,合理协调时间,介入治疗过程,观察患者残疾情况及在康复训练过程中的残疾变化,并记录。预防继发性残疾和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掌握各种康复功能训练技术,配合康复治疗师和理疗师对患者进行功能评价和功能训练。在治疗结束后,介入护理生活,应用专门的护理技术,对患者进行残余机能的训练。将训练内容应用于日常生活活动,同其他治疗性活动和锻炼配合起来。在饮食动作、穿脱衣服、个人卫生、移乘等方面进行指导,吸收家庭成员共同参与训练过程。例如进食训练:姿势、食物和用具、健手辅助患手、患手、辅助具。饮水水温适宜,可用健手辅助患手,缓慢倾斜杯子,到少许温水于口中,必要时可用吸管。穿脱衣服训练:用健手将患手套进衣袖并拉至肩峰------健手转到身后将另------侧衣袖拉到健侧斜上方------穿入健侧上肢------整理。穿脱裤子和鞋同穿脱衣服,都是先穿患侧再穿健侧等等。在早期行动不便患者生活中指导使用康复器具,如拐杖、轮椅、助行器、矫形器等,创造安静安全的治疗环境和病房环境,避免摔倒、坠床等意外发生。我科为方便患者,在病房设立陪护床,便于照顾病人,教会陪护对病人在生活中介入康复训练内容,促进病人康复训练不间断进行。

3、康复护士与患者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在与病人的交往中,护士应说话和气,诚恳礼貌,以乐观、自信的情绪去感染病人。治疗时动作轻柔、敏捷,使病人从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通过护士的语言、行为、表情、态度去影响病人而建立起来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病人支持性心理疗法:在为病人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通过与病人的交谈和观察,掌握病人的思想动态,采用消除疑虑、说服劝慰、启发建议、激励鼓舞以及消除应激因素等方式,使病人发挥自身内在潜力,面对现实处理好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协助病人度过难关。对病人的细小进步也给予鼓励支持,增强病人康复的信心。

4、康复护士不仅要治病救人,还要为患者的功能负责,在治疗疾病的始终,都要树立康复的意识,并向患者传输现代康复理念,要全面开展好康复治疗,在运用传统医学治疗的同时,辅以现代康复的治疗技术,以治疗效果影响患者来转变观念。康复护理的实用性不仅表现在偏瘫、截瘫、脑瘫疾病上,对于高血压、冠心病、呼吸系统、骨科术后、癌痛、风湿等很多慢性疾病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康复护理的总的目标是按照以人为本、整体护理和全面康复的原则,通过护理工作,从生理上和心理上为患者提供一个有利于康复的环境和创造有利于康复的条件,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应以患者为主导,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满足患者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愿望,使其有一种温馨感、亲情感和信任感,从心理上对疾病的预后和康复起到了促进作用,让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回归社会和家庭。康复护士使康复护理工作贯穿于功能训练和康复治疗的始末,在患者的康复治疗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跟上国际康复护理发展的趋势,是我国广大康复护理工作者神圣而又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康复护理技术篇2

[关键词]康复治疗技术需求

随着社会文明、科技进步、医学模式转变及全球老龄化的挑战,康复医学得到迅猛的发展,成为与保健、预防、临床并列的现代医学四大组成部分之一。康复护理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亟需形成合理的康复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

1.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治疗专业的必要性

1.1开设康复护理专业是健康促进及新医学模式的需要

wHo关于健康的定义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定义体现医学观念的更新和模式的转换。康复治疗技术是在总的康复医疗计划实施过程中,为达到躯体、精神、社会和职业的全面康复,紧密配合康复医师和其他康复专业人员,对康复对象进行的除基础护理以外的功能促进护理,预防继发性残疾,减轻残疾的影响,使患者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和重返社会。

据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任李建军介绍,目前我国有8296万残疾人,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近5000万;加上人口老龄化,预测到2015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约有50%老年患者需要康复医疗服务。面对巨大的康复医疗需求,我国具有资格的康复治疗师却少得可怜。李建军说,目前各类康复技术人员不到2万人,其中,康复治疗师只有5000多人,我国每年培养的康复治疗师人数仅为700名。康复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中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的“瓶颈”。据估计,到2015年,中国至少需要35万康复技术人才。鼓励更多的综合大学和医学院校设置康复医学系和康复专业。

此外,由于疾病谱的改变,慢性病问题将更加突出,由此而造成的功能障碍者也需要康复。另外,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死亡率降低,致残率相应上升,这就需要大批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护理人员来满足广大群众对康复服务的需求,否则残疾群体将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巨大负担。

因此,发展康复护理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是完善和提高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需要,是新医学模式和健康促进的需要康复护理的发展应以教育为先导。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护理专业,可以利用高等学府的优秀教育资源造就一支系统掌握康复护理专业知识技能的,素质优秀的康复护理队伍。

1.2康复教育现状人才需要分析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一门促进伤患者和残疾人身心功能康复的新的治疗学科,也是一门新的技术专业。它的目的是使人们能够尽可能地恢复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以及社会生活的能力,融入社会,改善生活质量。在20世纪下半叶及21世纪初,康复治疗技术这门新兴的技术专业和康复治疗师这种新的职业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成长的活力,反映了医疗和康复市场对这门新的专业及人力资源的迫切需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开设,正是顺应社会民众健康、审美的需要,满足人们对意外伤害、疾病所致的残疾、手术后的恢复等在治疗疾病、延年益寿等多方面的需求,有着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市场广阔。据有关方面近期曾对我国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现状做过调查,我国拥有13亿人口和6千万之多的残疾人,我国现有康复治疗师5640人,每10万人口仅分摊0.4名。在西方发达国家康复医师与康复治疗师的比例要求达到1:5到1:10。康复治疗师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远落后于康复医疗实际的需要,就业前景广阔。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执行理事长汤小泉在第三届全国省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任会议透露,按估算,我国需要康复治疗的残疾人有3600万人,41万脑瘫患者,600万脑中风患者和1600万精神患者也有康复需求,全国1.2亿老人中的50%有康复需求。但从“七五”以来,我国接受过康复治疗的人只有1000万,汤小泉说“这同时也说明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中国康复治疗技术会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事康复服务的队伍只有5600多人,平均每年10万人口仅分摊0.4名康复治疗师。目前全国省级康复中心只有1477名工作人员,而整个社会需求是35万人,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70.因此,发展康复治疗技术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是完善和提高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需要,是新医学模式和健康促进的需要,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应以教育为先导。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可以利用高等学府的优秀教育资源造就一支系统掌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知识技能的,素质优秀的康复治疗技术队伍。

1989年12月卫生部办法的《医院评审分级标准》中,把设置康复科作为一项评价标准。为了达标,各级综合医院陆续开展康复医疗业务。目前,全国绝大多数三级医院都已设立康复科,许多二级医院也已开展康复医疗。康复治疗技术人员需求量较大。除了临床康复外,还有许多针对残疾人治疗的专门康复机构,需要一定数量的康复治疗技术人员。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社区也需配备相应数量的康复治疗技术人员。所以,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前景看好。

1.3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深化教育改革,拓宽办学思路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使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各类各级高等院校都在积极寻求深化改革的需要。我院有护理、助产二个专业方向,学科结构简单,与院校的发展不相适应。在学院设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不但可以与国际护理的专科化趋势接轨,还能拓宽护理学生的就业范围,是值得尝试的改革方向。

1.4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康复医学学科特色的需要

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四大组成部分之一,与临床医学有共同的基础和相同之处,凡有自成体系,有独特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没有与之接触过的人,即使临床经验丰富也不明白所以,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功能评定等。在我国,国家认可的正规康复治疗专业的学历教育始于2000年,教育部首批批准了首都医科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开设康复治疗专业4年制本科教育,2001年南京医科大学招收了第一届本科康复治疗专业的学生33名,结束了我国没有康复治疗专业学历教育的历史。此后在全国各地陆续开设康复治疗师本、专科专业,并建立了11个硕士点及2个博士点。但由于开设康复教育的时间较短,培养出来的治疗师在数量上和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

康复治疗技术是康复医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而发展。国内专业人士已逐渐认识到康复治疗技术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适应康复治疗的需要,从基础护理中发展起来的一门专科学。康复治疗技术教育近年来刚刚起步,国内只有少数几所院校开设了康复治疗技术课程。我国对康复治疗技术的研究着重在骨科、神经科、心脏、老年病等临床专科病人康复的工作中。

面对21世纪,欧美康复医学界已经开始意识到康复医学必需回应社会上对扩大康复范围的需求,未来的康复医疗服务范围应当扩大到包括精神卫生、心理咨询等方面。至于艾滋病患者的康复,器官移植病人的康复、职业性康复医学、儿科康复等都将是21世纪康复医学与护理的新领域。迎接挑战,跟上国际康复治疗技术发展的趋势,是我国广大康复治疗技术工作者神圣而又艰巨的任务。

2.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可行性

2.1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就业前景看好

2.1.1各大医院相继开设康复医学科

1989年12月卫生部办法的《医院评审分级标准》中,把设置康复科作为一项评价标准。为了达准,各级综合医院陆续开展康复医疗业务,抽调临床护士担负康复治疗工作。目前,全国绝大多数三级医院都已设立康复科,许多二级医院也已开展康复医疗。按护士与床位配比1:4计算,康复治疗人员需求量较大。除了临床康复外,还有许多针对残疾人的专门康复机构,需要一定数量的康复治疗人员。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社区也可配备相应数量的康复治疗人员。

2.1.2就业地区对毕业生有一定吸引力

随着我国大学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医护专业毕业生就业目标多局限在城市大中型医院,加深了就业的难度。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设立可以分流部分毕业生,毕业生可以不必只把眼光盯住医院,一些社会福利机构、社区等也可就业。目前我国康复医院发展较快的地区多在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对毕业生也有一定吸引力。

2.1.3我院的地域优势

我院位于巴彦淖尔市,地处经济发展的河套平原,经济发展促进了医学进步和对健康的需求,康复医学得到蓬勃发展。在我市有好几家医院设立了康复医学科,在这样一个经济飞速发展,康复医学日新月异的地区,设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高等教育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

2.2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具备的基础条件

我校现有康复专业专任教师9人,专业课教师中高级职称6名,中级职称1名,初级2名。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具备双师型素质结构,就学历和实际能力而言,能胜任以后的教学任务。

教学设备等硬件齐备,已具有康复治疗专业实训室、康复技术实训课所需的教具、模型、仪器、标本、切片、挂图、Cii课件、教学光盘、检查及器械(握力计、系列哑铃、上肢推举训练器、液压踏步器、平衡协调训练器、肋木、木顶板、手指分离板、平衡板、训练阶梯、砂磨台、滚桶、助行器、肘仗、腋仗、功率自行车、上肢悬吊训练、套圈、作业综合训练车、日常综合训练箱、肺活量测定仪、肩关节旋转训练器、前臂内外旋转运动器、关节康复训练器、多功能训练器、功能检测箱、臂力计等);并在陆续更新补充,现已能满足实验、实训课所需的基本设备。处于同类院校前列。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且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更加突出且有着更多的卫生服务需求,这就给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所以康复教育现状亟需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参考文献:

[1]宋玉兰,《康复技术》,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2]于靖,《康复护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康复护理技术篇3

骨科创伤与疾病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对骨科病人进行及时正确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增强病人的机能,帮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是骨科病人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的关键[1]。康复训练是创伤与疾病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骨科的康复训练是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的延续,是骨科病人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的关键,是恢复各种功能必不可少的手段。骨科康复训练通过预防功能障碍、促进功能恢复、进行功能代偿或代替,达到恢复运动系统功能的目的。骨科康复训炼中的护理活动是指护士为解决骨科病人的康复锻炼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包括康复锻炼评估、康复锻炼指导、康复锻炼相关知识宣教等方面的内容[2]。

2骨科护理康复锻炼的发展现状

2.1在思想认识方面

骨科护理人员对骨科疾病的病理、病症十分清楚,很多轻症根本不能引起注意,特别是一些骨科疾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锻炼后会逐渐恢复机能,所以就不太重视恢复期的康复锻炼。而且康复锻炼是极耗时间,又是起效缓慢的治疗,很多医院也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足够的精力去指导病人康复锻炼。由于这些思想上的原因,导致很多医院的骨科护理康复锻炼搁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2.2在医护配合方面

医护配合是骨科病人早日恢复健康的必须保障,医师根据护士护理过程中反馈的病情信息调整治疗方案,护士则根据医师的指导调整护理方法,并通过医护之间的配合,使病人在治疗方案及护理方法的调整中尽快恢复健康。但在医院的护理实践中,却有很多医护配合不协调的问题。如医师对护士专业水平的不信任,护士对医师指导方式的不理解,导致了骨科病人在恢复阶段得不到最好的治疗。

2.3在技能培训方面

护理人员技能培训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对护理业务的评价,另一层是对宣教质量的评价。目前,医院的护理业务培训质量较高,而宣教质量较差,护理人员只会做不会说的现象很突出,这与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关。

2.4在进修提高素质方面

医院的护理进修机会少,名额有限,而且多倾向心、脑、器官移植等科室,所以骨科护理的进修机会是少之又少,对于外界先进的管理技术、护理技巧以及护理科学掌握的不及时、不全面,造成了医院的学科发展不均衡,骨科护理的护理活动质量发展不快。

3提高康复锻炼护理活动质量的对策

3.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

医院及科室都要对骨科康复护理正确定位,培养良好的医风、医德,树立医护人员以人为本的从医理念,提高医护人员对病人负责、对健康负责、对生命负责的责任感。要建立良好教育机制,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医疗案例来提高医护人员对护理学科的重视。要建立学习响应机制,对医护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及时的进行推广,对医护工作中的不良做法和不良后果及时的进行剖析,让医护人员真正认识到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要建立绩效激励机制,通过奖优罚劣的手段来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康复锻炼的重视,并不断促进骨科康复锻炼质量的提高[3]。

3.2医护配合,共助康复

骨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护理人员必需努力学习骨科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术后病人进行康复时,了解手术的方法和过程。具备这些能力,就可以提高护理人员与骨科医师的沟通,也利于取得医师的信任。

3.3严密组织,系统培训

骨科护理的专业性要求骨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功底,因此,医院应开办各种有关康复训练的培训、讲座、会议或学术交流活动等教育项目,为护理人员提供学习康复知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改善护理人员的康复知识不足的现状,转变护理人员对病人实施康复训练护理活动的态度,促进在康复训练中的实践行为,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活动,加强对骨科护理人员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康复护理技术篇4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c)-144-02

临床健康教育路径是从入院到出院的系统、动态连续而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1],使医护人员知道从何入手,如何去做,也使病人对全髋关节置换这一过程有了更深、更广地了解。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建立健康行为,达到最佳健康状态。2005年7月-2006年9月,我们科室对62例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病人从入院、住院到康复出院进行了全程计划性健康教育,使病人提高了参与康复的积极性,掌握了康复训练的知识与技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62例,男25例,占40%,女37例,占60%。年龄50-86岁,平均年龄在65岁。股骨颈骨折36例,股骨头缺血坏死1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髋关节强直7例,髋关节骨关节病4例,分别占58.1%、24.2%、11.3%、和6.4%。本组病人均有髋关节疼痛的病史。

1.2实施方法

1.2.1专人负责管理病房健康教育由一个经验丰富的专职教育护士负责,另有两个责任护士协助,都经过专门培训,掌握了一定的康复知识及具体操作方法。健康教育对象包括病人及家属,功能康复需家属大力配合与支持,教会家属掌握有关知识和技巧。在病人、家属和医护人员之间建立共同参与型的护患关系模式,彼此之间建立信任感,共同实施康复计划,逐步达到康复[2]。

1.2.2健康教育方式

1.2.2.1普及型教育:在病房走廊的墙壁上制作宣传栏,传阅医院自编的宣传材料,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等。

1.2.2.2计划性教育:这是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由专人负责制定计划。制定计划应遵守个别对待原则、全面训练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3]。根据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具体情况,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并进行评价。

(1)入院阶段的教育:专业护士在病人入院2h内介绍住院环境、入院须知、卫生制度及探视陪护制度、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情况,使病人尽快熟悉医院陌生环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2)住院阶段的教育:住院期间是护士进行健康教育、病人接受有关康复知识的最好时机,是健康教育的主要阶段。因此由专人负责按照计划进行心理康复指导和功能康复知识教育,让病人和家属尽快掌握与此病有关的康复知识与技巧。

(3)责任护士对出院后的病人进行随访观察,了解其出院后康复的情况,指导功能恢复正常的病人按计划进行康复训练,对恢复效果不理想的病人指导修改下一步康复计划,使其最大程度地恢复髋关节的功能。

1.2.2.3随机性教育:在病人需要时随时进行教育,由当班护士完成。护理过程中若发现不正确的康复行为或病人有疑问时,当班护士立即给予纠正或解答。这种方式的教育病人易于接受,教育效果好,会让病人增加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

1.2.3健康教育内容

1.2.3.1心理康复指导:康复是一项主动、自觉、持之以恒才能起疗效的活动。不同阶段的病人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术后康复效果。因此病人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康复信念,才会有积极、主动参与康复的行动。

病人因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髋关节病变所表现的情绪也各有不同。有的病人患病时间长,如类风湿关节炎髋关节强直者,在不断的治疗过程中,对所患疾病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情绪;有的病人为突然外伤所致,预想不到的打击使病人不知所措,既紧张又恐惧;有的病人害怕手术失败与疼痛,不愿进行手术。对此,应根据病人的各自心理特点,帮助病人解除对手术存在的各种疑虑,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最佳状态接受手术,配合治疗。

病人治愈出院后,对伤残程度已基本适应,认为髋关节功能已基本恢复,对康复治疗往往不再坚持。因此医护人员应鼓励病人持之以恒地坚持康复训练,并指导病人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一些技能练习和功能训练。

1.2.3.2功能康复指导:功能康复的时机是康复治疗的关键。医护人员向病人解释康复时机的重要性及术后康复锻炼的方法,以及与此病有关的必要知识与技巧。

手术当天维持患肢外展15°-30°中立位,并穿防旋鞋制动,防止髋关节脱位。两腿间放置软枕,下肢感觉恢复后进行患肢背伸、趾屈活动,上肢做屈伸外展及深呼吸运动,预防肺部栓塞。

术后第1周指导病人做股四头肌静力性收缩运动,病人取仰卧位,膝下垫一纸卷,主动下压膝关节,保持大腿收缩状态10s后放松,重复数次。再指导利用牵引床架双手上拉抬臀运动,膝关节和髋关节的屈伸活动由被动逐渐向主动过渡,运动时以不引起明显的疼痛为度。膝关节可完全屈曲,髋关节允许屈曲小于90°。后半周可协助患者利用双手和健腿支撑将患肢自然垂于床边,坐位到站位点地训练,双手扶拐利用健腿和双手的支撑力挺髋站立,站立10s,病人耐受后扶拐患肢不负重行走,健腿先迈,患腿跟进,拐杖随后。这时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病人表情,并询问病人有无不适,密切注意其病情变化。

术后1-2周,指导病人由扶拐至弃拐过程的行走,并在此时安排出院后的康复训练计划。这一阶段还应进行仰卧位直腿抬高和屈髋训练,同时加强转移训练。每个康复动作可重复多遍,每日练习数次,以病人不感到疲劳为原则。

康复治疗的主要技巧是掌握好活动的力度。正确的康复训练可促进病人恢复体力,增大关节活动度,恢复日常生活动作的协调性,有效地减少人工关节置换术病人的手术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4]。

2结果

由三位教育护士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内容包括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功能锻炼技巧的掌握,康复行为的配合程度及功能康复的自我满意度。每项内容分优(7-10分)、良(3-6分)、差(0-2分),评价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健康教育对改变患者的行为有正性影响,康复优良率达88.6%,患者增长了康复知识,满足了病人的健康要求,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密切了护患关系。

3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有效持久的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最大限度的恢复髋关节功能。而功能锻炼的效果,取决于健康教育指导的依从性,病人的依从性又需医护人员定期检查和强化才能不断提高[5]。临床健康教育路径的深入开展,对病人心理及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采用专人负责加其他护士协助的方式进行教育,特别在教育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病人进行心理康复指导,了解病人每日的康复锻炼情况,与病人一起制定合适的康复计划,使病人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循序渐进的锻炼,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李德霞,张俐,任琳,等.应用临床路径对首次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7(20):55-56.

[2]黄燕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康复欲望低下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3,17(9):1007.

[3]吕厚山.人工关节的新进展[J].首都医药,2001,8(4):36-37.

[4]付波,杨路,闵宏巍,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J].黑龙江医学,2003,27(4):280.

[5]张宝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病人的功能锻炼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6,20(3):576.

康复护理技术篇5

关键词:骨科病人心理肢体康复护理

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三年时间共收入骨折病人793例。其中股骨颈骨折200例,肋骨骨折162例,上肢骨折170例,下肢骨折174例,单纯性胸腰椎压缩性骨87例。病人因车祸占住院人数的70%,年龄以中老年人偏多,住院时间平均23天。针对骨折病人,我科的康复护理主要采取如下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把患者的功能预后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作为重要的指标,取得了病人的满意和信任,收到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1更新观念

实施康复护理的前提是转化观念,这不仅要求护理人员要及时更新观念,从单纯的治疗护理延伸到预防、康复和保健综合型的护理,同时护理人员也要强化患者和家属的康复、护理意识,使其认识到康复护理是一项经济的康复途径,以此调动患者及其家属的参与积极性。与此同时,要求全面提高康复护理人员的素质。新时期下,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德才兼备的康复专业人才,并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核心。所以,护理人员不仅要接受系统、完善的理论基础教育,还应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包括康复医学知识和边缘学科的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了解国内外康复医学的新进展、提高护理科研水平,并定期选派护理业务骨干到国内外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参观培训,以此提高自身的康复护理水平。

2心理护理

对病人加强有关康复知识的教育和宣传,使患者能够正确认识并能够科学的评估自己伤残程度,使事故造成的心理障碍逐步减轻或消除,打消患者顾虑,增加康复信心,帮助患者及早树立实事求是的生活目标。及时肯定病人在功能锻炼中每一细微的进步成绩,使病人对护理工作表示信任,为以后的协助锻炼打下基础。

3做好患者家属的指导

大多数骨科患者生活自理存在障碍,心理负担较重,在此情况下,家属的陪伴与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在做病人心理护理工作的同时,也要重视对病人家属的心理指导,鼓励家属对患者多加关心、体贴照顾,满足患者需要,并向其介绍同类病人的康复经验。在对病人实施康复训练的过程当中,家属可以起到积极参与、协助、督促的作用,尽力使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当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4知识宣教

通过对在职护理人员康复护理知识的培训,使其尽快掌握相关的康复护理技术和医学基本知识,便于护理人员尽快开展康复护理工作。与此同时,也可以利用黑板报、墙报、科普读物等宣传资料向社会宣传康复护理学、康复医学的工作规律、技术、特点和方法,让人们认识到康复这一科别,并明白其实用性和必要性,将康复护理、康复医学推广到人们之间。

5规范操作标准

规范操作标准主要是指规范护理内容与行为。对各项康复护理技术操作标准进行统一规范,建立健全完善的康复护理评定系统,对各种辅助器具的使用方法要熟练掌握,并重视心理护理,加强健康宣教。对康复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加强教育,鼓励其努力学习康复护理新技术,并建立严格规范的康复护理方案,保证每一项康复护理技术都要有相关医学依据做论证,每一种功能障碍均有一套完善的康复护理方案。护理人员在康复护理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护理经验,制定出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各项康复护理常规。

6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全身和局部的功能锻炼。全身的功能锻炼,可以增加肺活量,促进血液循环,增进食欲。伤肢适时、正确的功能锻炼,可以减轻肢体肿胀,促进骨折愈后,预防肢体废用性萎缩,尽快恢复肢体功能。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量身定制为病人制订个案的功能锻炼,每天有专职的康复护理护士为病人进行康复护理。骨折初期由护理小组按个案护理训练内容循序渐进进行功能训练,与病人交谈,将健康教育内容向病人、病人家属介绍。骨折中期护理小组让病人家属参与其中,手把手教病人家属,利用前期的健康教育知识,进行实践。骨折后期宜强调肢体功能锻炼,期间家属或病人唱主角护士在一旁指导进行康复护理,随着训练的加强和病人体质的恢复,使病人获得感情上的满足并培养其生活自理的成就感。

7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一个全面的骨科护理人员,不但要求仪表端庄、服务亲切;还要具备丰富的骨科护理知识理论、人文知识、科学情商,这样才能顺利赢得病人的信任,真正达到护理人性化服务并彻底摆脱片面的追求服务好、态度好的旧观念,如:在截肢病人做手术前准备的时侯,护理人员除了做一些常规的术前准备和健康指导外,还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如患者担心术后身体结构的改变会给生活带来不便的时候,护理人员应及时讲解截肢的必要性及如何做好术后安全防护;对疼痛的病人,要对其认真分析讲解引起其疼痛的具体原因,使病人能够正确认识疼痛、提高痛阈,使患者认识到护理人员是自己的科学指导者,使其再次加深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程度,这样只有展开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才能使患者满意度逐渐提高,并使其护理质量得到进一步发展。

8健康教育

康复护理技术篇6

【关键词】康复医学;理论研究;临床实践;检验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235-01

1康复医学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在医学治疗与护理工作中,康复医学由于直接关系着患者接受治疗后身心健康的有效恢复,因此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在康复医学国际普及发展的背景下,其理论知识的研究也日渐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在康复医学的理论研究中,美国与欧洲国家处于领先地位,康复医学的发展正成为医疗技术的发展主流方向。就我国康复医学的理论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康复医学理念的日渐普及和康复医疗技术的推进,都充分表现出了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广阔空间。现代康复医学主要研究的理论内容是对伤残病患者病后机体的有效恢复方法,并通过将康复评测与训练融入到康复治疗中,从而更为有效的促进患者机体和心理的康复。由于康复治疗的开展是继临床治疗后的重要工作,因此,其理论研究的过程必须强调以患者为护理中心,并在满足患者实际需求的前提下,通过督促患者锻炼并加以鼓励,从而使其机体健康状况得到有效的恢复并保持。

2康复医学临床实践效果检验

康复医学的开展必须要与临床治疗相结合。在康复医学的临床实践中,就内外科医疗与妇幼医疗等康复医学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复查医学在临床中的开展不仅有效促进了及脑瘫,偏瘫和截瘫等患者临床护理水平的提高,在慢性病,精神心理疾病等患者病情的康复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就中枢神经系统的康复医学临床成效进行分析,在对脑神经受损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采用的康复治疗方式主要是肢体运动的训练。由于训练过程中施行的康复治疗能够帮助患者重新构建脑神经功能,因此在康复治疗中通过对患者的运动方式进行训练,能够起到良好的康复治疗效果。

在对周围神经组织受损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时,主要治疗方法是利用神经生长因子刺激交感神经与背根神经节细胞蛋白进行融合,从而促进神经元体积的膨胀,增加神经元之间的递质传输,更为有效的提高患者神经系统兴奋性。此外,神经系统的康复治疗还采用了脉冲电刺激的方法,即通过对患者进行定期的脉冲刺激治疗,促进患者神经细胞再生轴突的生长与分裂,从而有效的加快神经细胞的兴奋传递效率,提高患者神经系统的恢复效率,提高康复治疗的医疗效率。为了更为全面的保障康复治疗临床效果,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还要针对康复功能进行评估,通过评估结果对康复治疗的临床实践进行检验。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病状,康复治疗在临床中可以结合运动功能评估,心理神经评估以及机体运动控制能力评估等评估内容,从而更为全面的得出患者康复过程中的相关数据,以此为参照对康复治疗手段进行调整,并更为有效的实现康复治疗的多层次检验。

3康复医学发展前景展望

随着我国康复医学多元化发展的推广与完善,康复医学所接纳的患者类型将会进一步丰富,加之社会进步与发展对临床医疗康复要求的逐渐提高,也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康复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了更为有效的满足社会需求,康复医学在今后的发展中将涉及到更为广泛的领域中,在保证医疗护理质量的同,通过指导并监督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从而促进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后康复效率的有效提升,并为其体制的增强和健康状态的保持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结语: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将会在带动医学技术进步的同时,更为有效的促进康复医学临床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科学技术推动康复医学技术进步的同时,医学领域也应在临床医学医疗技术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康复医学技术加以完善,从而使康复医疗手段能够进一步丰富,从而满足患者更为广泛的康复需求,通过提高康复治疗的人性化而实现医疗技术与患者间的互动,使得患者更为积极的参加到康复治疗过程中。为了更深层次的发掘康复医疗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医护人员还要对康复医疗和临床医学技术进行更为紧密的结合,为护理医护工作的实际开展提供更为丰富的临床参考。

参考文献

[1]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25-36

[2]中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08-17

康复护理技术篇7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7)10-0056-03

theimpactoftheaDLscoresofrehabilitationskillseducationfornursingworkersonthepatientswithstrokesequelaandpostoperativefracture

CHenBianling,wanGJie

(Hongqiao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ofChangningDistrict,Shanghai2005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effectofrehabilitationskillseducationfornursingworkersontherehabilitationofstrokesequelaeandafterfracturesurgery.methods:Since2015thecenterhaseducatedthenursingworkersontherehabilitationofskillstotraintheirskillstoguidepatients’abilitytoliveandtoassisttherehabilitationtherapisttosupervisethepatientstocompletetherehabilitationwork.therefore,thestudyselected136hospitalizedcasesofstrokesequelaeandpostoperativefracturesinthecenterin2014asacontrolgroup,and164hospitalizedcasesin2015asanobservationgroup.onthebasisofthesamerehabilitation,theimpactofscoringofrehabilitationskilltrainingforthenursingworkersondailylivingability(aDL)ofthepatientswasobserved.Results:therewereno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thetwogroupsinthehospitalizationtimeandtherehabilitationtreatment,theaverageaDLscoreoftheobservationgroupwasincreased(16.66±6.17),andtheaverageaDLscoreofthecontrolgroupwasincreased(5.41±3.35),(p

KeYwoRDSstroke;sequelae;afterfracturesurgery;rehabilitationskillseducation;aDLscore

脑卒中后遗症及骨折术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受到极大的影响,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患者,大多为高龄老人,更加需要长期住院进行康复治疗。本中心于2013年收治脑卒中后遗症及骨折术后康复患者,对其进行系统康复锻炼,但是康复治疗师对其进行治疗时间有限,仍有大部分住院时间,由其陪护者对其进行生活照料。经过一年康复锻炼后,运动功能改善,而生活能力却没有明显提高。结合我中心实行的24h护工陪护制度,在2015年对所有护工进行定期培训康复技能,特别是生活能力培训,在照料患者生活同时,进行康复训练,将康复贯穿日常生活中,本研究旨在观察护工康复技能培训对患者康复效果的改善。

1对象与方法

1.1观察对象

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住院的脑卒中后遗症及骨折术后患者300例,其中2014年136例,2015年164例。纳入标准:脑卒中后遗症期为入院第一诊断的,新发脑卒中病程1年以内,且合并偏瘫患者;骨折术后为第一诊断,病程6周至1年的患者。

2014年未针对护工进行康?图寄芘嘌担?护工仅对患者进行生活照护,无康复指导意识;2015年开始每月一次定期对病房护工进行康复技能培训,生活照护同时,有意识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将2014年出院的1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5年出院的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1.2观察方法

1.2.1aDL评定

两组患者均由护士在入出院时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aDL评定采用标准的Barthel指数评定表,包括大小便控制、进食、穿衣、用厕、修饰、洗澡、转移、活动、上楼梯等10项进行评分,每项10分,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能力越高。

1.2.2康复治疗

两组患者入院后,进行运动功能的康复评定,然后根据评定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方案,由治疗师进行康复治疗,包括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关节松动训练、平衡训练、关节活动度器械被动训练等。每天一次,每周五次,并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调整方案。住院期间共进行30次康复治疗。

1.2.3护工培训

2015年一月开始,每月一次,由康复治疗师统一对所有护工进行集中培训,每次培训1小时,培训内容如下:指导患者利用健肢协助患肢活动,在生活中正确发挥患肢残余功能,例如穿衣裤时先使用健肢协助患肢进入,健肢再进入,脱衣裤时先脱健侧再脱患侧,利用患肢协助健肢洗脸、绞毛巾,漱口、刷牙,健肢协助患肢体位转换,翻身、坐起、站立等;对可以用助行器行走的患者,帮助其正确应用助行器及四足拐杖;协助或看护患者自行进食、平路行走、上下楼梯等。针对骨折术后患者,关注其活动中术后肢体、关节的摆放,患肢位置、关节活动度、不良体位、禁忌动作等,并反复多次提醒患者及家属注意;康复治疗师在每次康复治疗后,对其布置作业,令其每天完成某些动作等,巩固训练效果,并要求护工负责监督患者完成;引导并督促护工在日常护理中运用康复技能锻炼患者,特别是日常生活能力中的运用。

1.3统计学处理

2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初aDL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74,p>0.05)。两组患者出院前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11,p>0.05)。但观察组aDL分数的提高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065,p

3讨论

目前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的患者120-150万例,75%的患者遗留肢体功能障碍[1]。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后遗症发病率最高的6个伴随症状依次为: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知觉障碍、意识障碍、尿失禁、及褥疮[1]。这些功能障碍的康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即使逐渐康复,患者还会伴随一些偏瘫等症状,造成日常生活受到限制;而骨折术后长期卧床、骨折肢体制动,导致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度下降,易导致术后并发症等,严重影响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康复护理技术篇8

关键词:骨科;规范化康复锻炼;临床效果;应用

引言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可以有效消除或减轻患者的功能障碍,使患者身体的各方面功能以及生活质量都得到有效改善。随着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变化,康复锻炼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和实践效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对于骨折术后患者来说,康复医学的应用对其术后的恢复程度具有决定作用,可以极大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康复锻炼是通过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专门的锻炼方案,不仅能够增快患者的康复进程,还能够加强患者的预后,进行康复锻炼不可操之过急,应当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为了进一步探讨康复锻炼在骨科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对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本科收治的120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科于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20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些患者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22-87岁,平均43.8岁;其中髋部骨折21例,股骨干骨折8例,胫腓骨骨折28例,骨盆骨折12例,韧带损伤修复16例,颈椎骨折5例,腰椎骨折30例。

1.2方法

对这120例患者配备专门的医护人员进行1-8周的康复锻炼,然后观察所有患者的临床效果。具体的康复锻炼计划为:1.2.1早期功能锻炼早期开展康复功能锻炼对于促进骨科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功能锻炼初期患者的疼痛感较为强烈,因此容易对康复锻炼产生恐惧、抵触情绪。护理人员应当耐心向患者解释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并做好患者的床旁指导[2]。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耐受力逐步增加患者的锻炼幅度,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必要的疏导和鼓励。1.2.2循序渐进告知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不可操之过急,应当循序渐进,逐渐加大锻炼幅度以及强度。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告知其不要因为害怕疼痛就停止练习,这样做容易导致肌肉萎缩,从而不利于后续康复治疗。同时应当注意锻炼强度以患者不感到疲劳、骨折部位不感到疼痛为宜[3]。1.2.3主动锻炼在骨科患者中,有大部分患者具备自身活动的能力,患者主动进行锻炼是术后康复的主要方法,适用于局部固定稳定、无移位、脱位风险的患者,对此,医护人员要加强此类患者的共同指导和教育,制定合理强度的锻炼方法,帮助他们进行尽早的康复锻炼,但切记要谨小慎微,不要急于求成。1.2.4被动锻炼对于临床上那些病情严重、自己不能进行运动的患者,可以运用的方法有针灸、推拿按摩、理疗以及借助一定的工具帮助患者进行锻炼,比如双下肢空气波压力治疗仪、Cpm机等。被动活动力量要柔和,不要过累,防止损伤,此方法应当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以不痛或稍微感到疼痛为度。

2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及护理,有6例患者仍然有轻度的活动障碍,其余114例患者均无任何肢体障碍,综合治愈率达到95.00%。且经过跟踪调查,至今未发现患者有恶化现象,所有患者的骨折情况均恢复良好。

3讨论

近年来,骨科疾病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疾病,对人们的身心健康起到严重影响。康复护理对骨科疾病患者尤其是骨科术后患者极为重要,对疾病的治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多项试验研究结果以及本研究,我们总结出骨科患者康复锻炼的护理原则为[4]: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医护人员要耐心为患者讲解相关知识,耐心细致地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同时明确地向患者说明康复锻炼中的方法、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尽最大的努力取得患者的配合,从而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提高患者康复锻炼护理质量的策略为:

3.1在骨科手术是治疗骨科疾病的重要手段,由于疼痛和

担心功能恢复、经济等原因,患者通常存在较为沉重的心理负担,这也间接导致患者的疼痛耐受力下降,从而不利于功能锻炼的开展。为此,护理人员应当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缓解,树立起康复的信心,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康复功能锻炼,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3.2骨折术后患者由于受到骨折部位疼痛刺激的影响以及

担心进行功能锻炼会对手术效果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对功能锻炼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不愿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对此,护理人员应当加强与患者以及家属的沟通,详细向其讲解康复锻炼对于手术效果以及预后的促进作用,从而打消他们的疑虑,保证康复功能锻炼的顺利进行[5]。

3.3从骨科康复护理的现状来看,很多护理人员缺乏康复

护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意识,工作较为机械、被动,加之一些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的进修机会较少,使得他们无法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从而直接影响到了骨科患者的康复效果[6-8]。因此,医护人员要加强学习,对护理人员要加强培训,努力掌握最先进的理论技术和实际操作技能,医院要多组织类似的培训,为护理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使其能够从中端正护理态度,为患者及其家属尽可能地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9]。综上所述,在对骨科患者开展康复锻炼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以及人性化护理,并且护理人员应当不断加强学习,尽可能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以用于对患者的康复护理之中,从而使患者的康复效果最大化,促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本次研究的实践表明,规范化康复锻炼在骨科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的预后较好,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此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康梅,朱芳,卢燕娟.骨科护理中康复锻炼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8):270-271.

[2]王亚琴.功能锻炼结合骨折康复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90):251.

[3]林莉清.骨科护理中康复锻炼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6):93-95.

[4]郑蕾.康复锻炼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家庭心理医生,2015:555.

[5]王玉鑫.骨科护理中康复锻炼的应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44):250.

[6]张鑫雨,胡雪岩,孙静怡.骨科护理中康复锻炼的应用研究[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4(5):406.

[7]李传波.规范化疼痛管理在骨科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016,22(25):180-181.

[8]徐琳,郭洲,赵艳群,等.规范化康复护理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功能恢复促进效果的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23(3):416-418.

康复护理技术篇9

【关键词】:膝关节镜;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14-02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关节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膝关节疾病的治疗中,因其具有切口小,对患者关节腔损伤小,操作简单,患者术后康复快等优点,被广大医师和患者家属认可。膝关节镜手术的成功不仅需要临床医师有熟练地操作,患者术后的康复护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入探讨康复护理对膝关节镜手术病人的临床效果,我院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7月-2013年11月期间接受诊治的25例膝关节镜手术病人,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2年7月-2013年11月期间接受诊治的25例膝关节镜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的差异,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3-61岁,平均(45.5±4.6)岁。其中6例为骨性关节炎,4例半月板损伤,2例结核性关节炎。干预组13例:男6例,女7例,年龄31-59岁,平均(43.2±3.3)岁。其中7例为骨性关节炎,5例半月板损伤,1例交叉韧带损伤。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护理,即在术后告知患者手术成功,让患者安心接收后续康复治疗,必要时可对患者注射抗生素,避免伤口感染。

1.2.2干预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

①术前护理:手术前需对患者进行血、尿常规,肝功能,心电图等身体检查。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有差别的向患者讲解膝关节镜手术的优点和手术具体操作,让患者消除对手术的恐惧,配合治疗。此外,需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指导患者掌握患肢训练的正确方法。由于术前患者肢体疼痛剧烈,腿部活动受限,容易导致膝关节畸形和肌肉萎缩,因此必要的肢体锻炼可以预防功能退化,促进术后康复。

②术后护理:a由于膝关节损伤在组织学上会较早的出现纤维化,如果在术后4天不及时进行活动,关节活动会出现障碍。而损伤的关节在2周左右会出现结缔组织纤维融合,导致患者丧失关节功能[1]。为此,术后尽早实施功能康复训练具有重要意义。b肌力锻炼:在麻醉效果过后,可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踝关节锻炼,防止足部水肿。通常情况下,术后3天左右即可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锻炼,强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c膝关节锻炼:手术结束当天,可采用Cpm持续被动训练器对患者的患肢进行锻炼,为了防止患者疼痛,可在患者的关节面均匀涂布透明质酸钠,发挥镇痛的效果。术后4天左右可对患者进行压腿训练,在肿胀消退后协助患者进行膝关节屈伸锻炼。d对于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可在手术后一星期,在患肢不负重的前提下指导其每天进行学步车行走25m左右,40d后进行负重锻炼。e出院指导:患者在出院时需嘱咐其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膝关节,避免受冷受凉,手术前期夜间将下肢抬高。另外,按照在院内的康复训练要求在家继续进行患肢的功能锻炼。当患肢恢复到可以负重时,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下蹲,膝关节内、外旋训练,提高膝关节的活动能力,直至关节疼痛消失,患者可以自由行走为止。另外,为了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可嘱咐患者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保证营养的摄入量,提高身体机能。让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康复检查。

1.3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进行t检验,p

2结果

调查发现,两组患者均康复出院,但干预组住院时间明显短语对照组,且并发症较少,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

表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

3讨论

关节镜技术由于具有切口小,对患者关节腔损伤小,操作简单,患者术后康复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膝关节疾病的治疗。但是,除了需要精确地手术操作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术前准备,术后采取有效的康复护理也是关节镜手术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此外,我院发现,康复护理期间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可以让患者更好地掌握专业护理的常识,降低关节粘连以及肌肉萎缩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可以促进行膝关节镜手术病人的功能恢复,对于病人的术后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康复护理技术篇10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健康教育;康复;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28-0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是近几年来在国内外迅速发展的一项新兴外科手术技,它具有创伤小、痛苦轻、瘢痕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治疗胆囊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95%的胆囊手术均可通过腹腔镜完成[1]。本文在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实施了围手术期健康教育,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22例。将12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1例:男42例,女19例;年龄25~75(45.32±9.15)岁;文化程度:大学2例,中专及高中25例,初中及以下34例;病种:胆结石35例,胆囊炎21例,胆囊息肉5例。对照组61例:男41例,女20例;年龄26~76(44.52±8.39)岁;文化程度:大学3例,中专及高中23例,初中及以下35例;病种;胆囊石33例,胆囊炎22例,胆囊息肉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围手术期健康教育。具体干预措施:由手术室护士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术前、术后的健康指导。教育方式有口头、发放健康宣教手册、播放多媒体宣传片等形式。教育主要内容:(1)术前教育。①心理指导:术前患者对手术的安全性、治疗效果心存担忧,护士注意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对手术的期望及忧虑,向患者解释手术的优点、效果;介绍手术医师的技术,让患者有安全感,增强对手术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②术前准备指导:解释术前禁食、禁饮及用药的目的和意义;介绍手术配合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指导患者训练深呼吸、有效的咳嗽方法。(2)术后教育。解释术后早期活动的意义和必要性;告知保护伤口的方法。

1.3评价指标①评价两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患者出院当天发放自制健康教育问卷表。内容为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手术注意事项、术后早期锻炼的意义、伤口保护方法等4项内容,每项内容分为“掌握”、“部分掌握”和“不了解”3个选项,分别计5、3、1分,满分20分,得分越高,掌握程度越好。②观察两组术后康复效果。观察两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③比较两组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满分为100分,≥95分为满意,90-94分为较满意,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p

2结果

2.1两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干预后观察组健康知识得分为(18.22±2.56)分,对照组为(16.14±3.23)分,两组比较t=2.7574,p=0.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术后康复效果比较。干预后观察组术后下床时间、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0)。见表1。

3讨论

3.1围手术期健康教育可促进患者康复。健康教育是一项低投入、高效益的保健措施,是全球推行的人人健康的标志策略[2]。在健康促进中,健康知识水平起主导作用[3],它影响着疾病的康复、预后。围手术期患者中,80%以上的患者希望得到疾病相关知识教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新开展的技术,患者对手术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手术配合方法、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掌握应对疾病的方法,提高了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调动患者在疾病康复中的主动参与性,让主动参与治疗护理过程,从而加快了术后的康复。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的掌握优于对照组(p=0.0038);术后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p均=0.0000),说明围手术期健康教育,可帮助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及技能,有助于其采取利于康复的行为,有效地促进疾病康复。

3.2.围手术期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围手术期健康教育是一个互动过程,手术室护士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增加患者对自身疾病手术的认识和自我护理能力,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促进护患沟通交流,让病人感到亲人般的温暖,密切了护患关系,增加了患者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好于对照组(p=0.0000),说明围手术期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工作得到了患者的好评和肯定。

参考文献

[1]王丽,薛张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预防[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6):55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