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关键对话的简短总结实用10篇关键对话的简短总结实用10篇

关键对话的简短总结实用10篇

发布时间:2024-05-01 00:44:13

关键对话的简短总结第1篇

(一)无法转化成行动的原因

1.对如何决策缺乏明确的期望

2.做出决策后实施情况不理想

要想把成功的关键对话转变成优秀的决策和一致的行动,你应当努力避免错误期望和不作为两种陷阱。

(二)对话并非决策

1.如何制定决策?是否做出决策?

2.决定如何决策:权限分明的决策、权限不明的决策

3.决策的四种方式:

命令式。无须参与的决策方式。

顾问式。广泛征集意见,由少数人决定的决策方式。

投票式。以支持率为基础的决策方式。

共识式。人人都必须对最终结果表示同意的决策方式。

4.如何决策的四个重要问题:

关注者(不要让对问题漠不关心的人参与决策)

知情者(不要让不了解情况的人参与决策。)

支持者(确定哪些人在决策中会以管理者或影响者的身份对你表示支持。请他们参加决策的好处是,你不会因为自作主张让决策在最后关头遭到他们的公开抵制。)

参与者(让最少的人员参与决策,同时必须获得足够的支持以做出高质量的决策)

(三)布置任务决策执行环节

在决策执行环节,你必须明确说明行动人、行动目标和截止时间等要素。明确行为目标,设定检查时间,记录任务细节并按时进行检查。最后,你应当督促人们对其做出的承诺负责。

关键对话的简短总结第2篇

对话的第一个原则:从“心”开始。面对棘手问题时,关键对话高手是这样关注任务目标的:

从我做起:记住,你唯一能直接控制的人只有你自己。

关注你的真正目的

发现自己即将陷入沉默或暴力状态时,停止对话,冷静思考你的动机。

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的行为显示出我的动机是什么?”

明确你的真正目的,问自己:“我想为自己、他人和人际关系做些什么?”

最后,问自己:“如果这是我的真正目的,我该怎么做?”

拒绝“傻瓜式选择”(即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式的选择)

在分析行为目的时,留意在哪些情况下你会说服自己做出“傻瓜式选择”。

留意你是否总是告诉自己必须在说实话和顾面子之间、在成与败之间做出两极化选择。

利用对比说明的方式消除“傻瓜式选择”的影响。

说出你希望的目的之后,明确你不希望实现的目的,然后开动脑筋寻找可以实现对话的健康方式。

关键对话的简短总结第3篇

真想知道结果,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对方说完。

比如:我想听听您的想法;我想知道您对我的看法;我希望听您坦诚地讲讲对我的意见和建议。

真诚、好奇、坚持、耐心

方法:询问、确认感受、重新描述、主动引导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关键对话的时刻。而本书就是为每一次关键对话解决你目前遇到的各种问题,根据本书的指引,你会发现你也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流畅并智慧地引导谈话向解决问题的方向前进。

关键对话的简短总结第4篇

暂停对话:当对方出现沉默(掩饰、逃避、退缩)或语言暴力(控制、贴标签和直接攻击)应对的情况时,你应当暂停对话,营造安全气氛。安全感一旦恢复,你就可以继续进行对话了。

判断哪种安全因素出现危机

共同目的——共同目的是指,你应当让对方感到你们在对话中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的,感到你关心他们的目标、利益和价值。对方强迫我们接受其观点,通常是因为他们觉得我们想要战胜他们,所以会做出相同的举动。共同目的出现危机的其他信号包括:自我防御、绵里藏针(目的出错的沉默应对方式)、无端指责和老调重弹。你可以询问自己“从心开始”的问题:

我希望为自己实现什么目标?

我希望为对方实现什么目标?

我希望为我们之间的关系实现什么目标?

互相尊重——1.回顾一下你在语调、表情或者姿态上有没有不尊重对方的表现;2.通过寻找相似点来和对方互相理解。在必要时向对方道歉,当你的做法破坏尊重感时,应当向对方道歉。

利用对比法消除对方的误解·当对方误解你的目的或意图时,利用对比法消除误会。先说明你不希望如何,然后说明你想要怎样。

提出共同目的,当和对方目的不一致时,利用四步法营造共同目的:

(1)积极寻找共同目的

(2)识别策略背后的目的。对话经常陷入僵局的原因在于,我们期望实现的是一个目标,而对方实现的是另一个目标。实际上,期望目标是一种策略,策略带来的结果才是实际目的。不要把愿望或目的和策略混为一谈。

(3)开发共同目的

(4)和对方共同构思新策略

关键对话的简短总结第5篇

其实人们不会因为你表达的内容感到气愤,他们表现出抵触情绪是因为在对话中失去了安全感。因此,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对话内容本身,而在于对话的方式和气氛。

在关键对话过程中,人们很难准确地意识到会发生什么情况,很难了解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当对话变得充满压力时,我们的做法往往会适得其反,下意识地表现出长期形成的不正确的压力应对方式。

注意观察,要想打破这种错误行为的怪圈,你应当学会注意观察以下内容:

●观察对话内容和对话气氛。

●观察对话在哪些情况下会变得难以处理。

●观察安全问题。

●观察对方是否进入沉默或暴力应对的状态。

●观察你的错误应对方式会在什么情况下出现。

关键对话的简短总结第6篇

感受比较深的是以下几点:

1、从心开始。

谈话过话过程中要知道自己是否把主题带偏了,经常会谈了半天,会谈结束了,才发现主要的都没谈,更有意思的是,有时候谈话的两个人争吵的都不是一开始的主题。

2、注意观察,保证安全。

谈话过程中,要注意谈话气氛语气,当感觉到有火药味时,要警醒自己,缓下来,寻求对方的动机,再找机会重新引导主题上来。

3、对方动机:

询问感受、确认感受、重新描述、主动引导。这个在跟小孩子沟通中一直没做好,通过体会感受去共鸣,赞同后通过补充比较引导其思考,选择符合预期的方法。

询问有几个语句可以参考使用的':

发生了什么?我非常想听你的观点。如果你的观点不同的话,请告诉我。不要担心伤害我的感情,真的想听你是怎么想的。实际谈话中,估计这几句都用不上,可以借鉴。

语言的技巧还是需要多学习!理论都是好的对的,需在日常中多反思,多警醒,多操练,理论内化为行为方为有效。

文中的7大技巧mRaK一下:从心开始、注意观察、保证安全、控制想法、陈述观点、了解动机、开始行动。

关键对话的简短总结第7篇

未阅读过美国作家帕特森的《关键对话》书籍,只是听过两遍樊登解读的《关键对话》。感觉是一本很实用的书籍。与日常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所谓关键对话是指可能影响你生活的那些日常对话。它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对话双方的观点有很大的差距;二是对话存在很大的风险;三是对话双方的情绪非常激烈。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许多关键对话时刻。如何在关键对话时不掉链子呢?帕特森指出:要对双方百分之分的尊重,同时做到百分之百的真诚。俗语说,尊重就像空气,它存在的'时候,你感觉不到它;但一旦它不存在,你就立刻会感受到窒息。

帕特森告诉我们,任何一次的关键对话,都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来执行:举个员工要求老板加薪的例子来说明。第一步:分享事实经过。员工阐述:我进入公司到现在已经有三年了,每年的业绩考评都是优秀。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过一次加薪。我的薪资水平还是一个转正毕业生的水平。

第二步:说出你的想法。员工阐述:我的确希望得到加薪。我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获得相对公平的对待,以便在公司继续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不希望您觉得我只看重钱。

第三步:征询对方的观点。员工阐述:我想听听您的想法,我想知道您对我的看法。我希望您坦诚地讲讲对我的意见和建议。

第四步:做出试探表述。如果老板回复与员工要求相差巨大,员工找到共同点来说。

第五步:鼓励做出尝试。员工阐述:如果我的薪资水平得不到提高,可能会打击工作积极性或者离职,这样对我们双方都不好。如果您可以为我加薪,公司可以安排更多的工作量给我,既可以给公司做出更多的贡献,也可以提升我的生活质量。

读书是为了学习,读书是为了明智。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一定能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指点和帮助到自己。

关键对话的简短总结第8篇

1、了解对方的动机要想鼓励观点的自由交流,帮助对方摆脱沉默或暴力的错误应对方式,你应当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

1)自我审视-做好倾听的准备:好奇,坚持,耐心

2)鼓励对方探索行为模式

(1)每句话都有缘由:所见所闻,主观臆断,形成感受,展开行为

(2)打破恶性循环:暂时退出人际互动,营造安全感,让对方说出自己的行为动机。

3)询问技巧:时间(沉默暴力是我们展开行动的时间线索),方式(诚恳),内容(保证足够的安全感)

4)四种倾听手段:

(1)询问观点,表明很有兴趣了解对方的想法,发生什么事了?我想听听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如果你有不同的观点,可以直接告诉我,别担心你的想法和我不一致,我很愿意了解你的想法

(2)确认感受,表示高度理解对方的感受增强安全感

(3)重新描述,当对方说出自己的看法时,你应当重述他们的表达,表明自己不但理解其观点,而且鼓励他们分享内心的想法。

(4)主动引导,如果对方还是退缩迟疑,你应当“先发制人”,对他们的想法或感受做出最符合情况的猜测。

5)应对方式:

“赞同—补充—比较”三部曲

(1)赞同,在分享观点时对他人表示赞同。

(2)补充,如果对方的观点有遗漏之处,赞同你们共享的部分,然后做出补充。“你说的没错,此外,我还注意到……”;

(3)比较,当你们的观点相差甚远时,不要简单地认为对方是错误的,而应当把你们的看法进行比较。“我觉得我们的看法有些不同,我来说明一下。”

关键对话的简短总结第9篇

行为方式回顾:

1.关注你的行为表现。如果发现自己正在远离对话,问问自己在做什么。我是否陷入了沉默或暴力应对方式?

2.确定行为背后的感受。学会准确识别行为背后的情绪。导致这种行为的情绪感受是什么?

3.分析感受背后的想法。学会质疑你的结论,寻找感受背后其他的可能解释。造成这种情绪出现的想法是什么?

4.寻找想法背后的事实。回到事实本身,放弃绝对表达,区别客观事实和主观想法的区别,形成这种想法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5.注意似是而非的“小聪明”式想法。尤其是受害者想法、大反派想法和无助者想法。

(1)受害者想法——“这可不是我的错!”

(2)大反派想法——“这都是你造成的!”

(3)无助者想法——“这事我也没办法!”

改变主观臆断,你应当询问自己以下问题:

·(把受害者变成参与者)我是否故意忽略自己在这个问题中的责任?

·(把大反派变成正常人)一个理智而正常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做?

·(把无助者变成行动者)我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希望为自己、为他人、为我们的关系实现什么目的?要想实现这些目的现在我该怎么做?

关键对话的简短总结第10篇

1、分享争议性观点

2、维持安全感。自信(对自己要表达的观点感到自信)、谦逊(意识到对方的看法也是有价值的)、技巧(找到了一种兼顾坦诚相对和保证安全的对话方式)

3、综合陈述法

和对方讨论棘手问题时,或是感觉自己可能会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时,你应当采用综合陈述法。

(1)分享事实经过。从最少争议,最有说服力的事实谈起,学会从事实出发。

(2)说出你的看法。说明根据这些事实得出的结论。应该表现得自信;不要堆积问题;注意安全问题;使用对比法。

(3)征询对方意见。鼓励对方说出看到的事实和产生的想法

(4)做出试探尝试,承认这些结论只是你的看法,不要假装是事实

例如我很好奇为什么......可能你没有意识到.....我个人认为......

在分享看法时,应当在自信和谦逊之间找到平衡点。可以把事实是,改为我认为......把人人都知道,改为有X个人和我讨论过。

(5)鼓励做出尝试,创造安全感,鼓励对方说出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多用疑问句。鼓励对方说出不同看法,有人和我看法不同吗?有人要补充吗?我想听听其他看法。不要虚张声势,不要把鼓励变成隐性的威胁,这是我的看法没人反对吧?反问句,其实就是一种迫使对方认同的一种句型,我们在沟通中应该尽量少用反问句,减少压迫感。还有一种询问对方是或者否的句子也要少用,因为这种问题也不是开放式的。而一般的疑问句呢,它是一种开放式的,是鼓励大家做出不同观点的表达。

4、我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当我们感到必须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时,通常是因为我们坚信自己是绝对正确的,别人都是错误的。

5、如何做出改变

首先,关注你的行为。你应当关注那些对方抵制你的情况。这时,你应当把关注点从话题(不管有多重要)转移到你自己身上,留意你的自我表现——你是否身体前倾、怒目而视?你是否提高了嗓门?......

其次,缓和你的做法。你应当表现出宽容、开放的心态,假定对方的观点也有价值,也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然后请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

最后,控制你的表现。放弃你的强硬立场和绝对化的表达,但是不要放弃你的观点。你当然可以拥有坚定的信念,只要调整好表达策略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