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的总结推荐6篇

发布时间:2024-05-01 01:16:36

张一鸣的总结第1篇

如何推荐:“经过不断的观察用户的行为,然后来理解用户,简单来说就是:理解内容、理解用户,理解内容和内容的关系,理解用户和用户的关系,然后匹配内容跟用户的关系。”

随着数据的越来越多,信息服务会演变成“自我演化系统”——随着用户使用服务,用户不只是使用信息服务,同时也是在教育系统。大量用户长期使用,系统会自发成长。具有三个特点,个性化:用得越多就会越懂你;泛化,越多人使用,系统更好的懂你;智慧累积,时间越长越懂你。

机器的三种能力:观察、记忆、理解。

张一鸣的总结第2篇

在公司树立一个高标准的工作观念,工作的成果提高标准。因为好的人喜欢有挑战的事,喜欢交付高标准的结果,喜欢跟优秀的人共事,喜欢参照别人的标准,喜欢做得比别人更好(大部分人还是希望:有空间、高标准、与优秀的人共事)。

“聪明的人有事做就好管理。我们把公司的目标分享给大家,那么把公司的情况尽可能的透明的分享给大家,让每个人知道他工作要涉及以及工作配合要涉及的内容。

我们希望每个人能够自己定目标,我希望每个人第一他有判断力,第二他自己定目标,但这个的前提就是说你要知道他context(上下文),知道公司的情况,知道产品的目标,那么他就会更多的自我驱动。

我们更不鼓励层层分解这个任务,我们希望说公司的大目标是这样的,公司的情况是这样的,那你现在处于这个角色,你的兴趣能力是这样的,那你觉得你做什么事情,更有助于达成就是这个公司的大目标,那聪明的人他会自己发挥自己去想。

我觉得保持公司内部的透明度,信息交换的效率和速度,就能更有效的管理,这是我们的特点。

张一鸣的总结第3篇

“平台型企业到了一定程度,他就是一个基础设施,或者说公共基础设施,所以其实对自己平台的要求不仅是商业公司的法律责任,其实有更高的要求。”

“所以作为我们科技公司,科技创新就是我们基本的要求,所以科技公司要不断的把技术用创新的方法改进产生价值;第二我觉得建设内容和提供信息服务是我们的价值,你是平台,你有义务去促进更好的内容生产,我们有提供信息服务的责任,比方说头条寻人...这部分就是把信息服务做了个延伸,这个其实并不在法定也不在商业利益之下,但是如果已经站在这个平台你不做没有人做,你应该承担这个责任。第三个,我们是内容平台,我们要承担平台的治理责任,比方说标题党、虚假报道、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我们有必要把平台性的问题尽量降到最少,必须对平台的生态负责。”

“平台型企业应该主动提高透明化的程度,主动去沟通监管,主动透明化向公众说明,这是平台型公司的必修课。”

企业年轻比成熟更重要:“产品很重要的是保持年轻,不要对新事物随便持否定批判的态度。如果它出现一定有它的原因,一定要去体验,去尝试,去观察它的发展。”

全球化战略:“在这个时代中国本身也有机会利用全球配置的优势,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样的投入,如果你1/5人口,互联网是编边际成本降低很快,别人是你的5倍的话,长期是不能持续竞争的,所以我们的策略是做全球化的产品,本地化的内容。

这个其实有很多公司在做国际化,做到最后国际化部针对当地市场开发新的产品就不行,后来我们把愿景定成全球创作和交流的平台,希望是一个统一的平台。通过技术来实现适合当地的文化。技术无论是推荐系统再配以一定的运营本地化,杯子都是一样的,饮料是不一样的。”

感谢各位耐心读完这篇文章,哪怕已经进行了提炼和删减,内容也确实很多。因为很多观点确实想要完整保留分享给大家,难以取舍。希望读完这两篇文章的你们,哪怕只有一点,也能从中收获启发,谢谢!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张一鸣的总结第4篇

“我觉得要养成好的习惯跟意识,每当有人的时候他就是一个线索,你就问他有没有好的人给我推荐,这个要养成习惯,找到机会就问,找到地方就宣传。

你听到一个人(就思考)他适不适合来我们公司,要养成这个思维习惯,要敢于想象。在任何场合,无论是你在参加同学的婚宴也好,参加行业的会议也好,还是去听讲座也好,你就要想,这个人的特长是不是我们需要的,要养成这个习惯。”

人才计划:遇到人才就大胆的追求,不要担心高攀不起,这也是公司发展带来的底气。有个词叫人力成本,不要把人才看做成本,看做一个叫人力投资,那就是不一样的角度。

我在找什么样的人,放在什么样的岗位上,我的进度会更快。投资也会有失败,也会有成本,也会有损失。但是呢,投资更看重的着眼点在成长,所以我们还会再积极地在人力资源上做投资。

张一鸣的总结第5篇

比方说大公司出加倍工资抢人,“我觉得在一个新兴的事情起来的时候,如果一个优秀的人才,他有碰撞能力的话,他应该加入到这个领域最前沿的公司,跟公司一起成长,获得最好的回报,而不是说一个短期的回报。

因为一个短期的回报这个他的成长性有限,他的想象空间有限,所以我们很少去拿现金去给人家竞争说…

那我们拿公司成长的机会,包括在他的这个能力发挥空间上,他能够参与产品的程度,他不仅是一颗螺丝钉,他能知道的参与的更多,他能够从股票得到更多的收益;我们主要从公司的成长上来说服人。”

除了关于人才的看法,张一鸣还说到了对Ceo这一角色的理解:

在企业文化和工作形式上,也有不少管理细节在里面。

由于篇幅原因,本次文章会分为上下篇,不想错过的朋友可以先订阅或者关注我的公众号,我们下期再见!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张一鸣的总结第6篇

“对于我们的候选人,(他们)主要面临的几个选择:1.去大公司,Bat;2.去成长型的公司;3.去创业,去10人以下的新创立的公司。所以我们竞争其实是跟三类公司竞争。

【大公司】

我觉得我们招的人都是在大公司工作一段时间了,我们告诉他说你需要变化,你需要在这个时代的机遇窗口去争取更大的挑战。既然这个行业发展这么快,那你应该到朝阳行业来。

我们满足他对未来成长的期望,包括在回报上,包括在股票上,包括在成长锻炼空间上,过来负责更多的工作。

【成长型的公司】

我们记得每一波时代都有一波公司出来,这波公司中有大有小,那我觉得同样的时间内,应该去争取更大的这个方向,更大的领域,更大的机会。同样经历五六年,你为何不到一个面向影响更广泛用户、有更大商业价值、有对社会有更多正面影响的方向来呢?

我们觉得一个时代会有两三个这样的事情,像2000年左右的搜索,后来的电商京东跟阿里,我觉得每隔五六年才有一次大机会。大机会里面有一次大的时代的变化,大时代的变化里面有大机会有小机会,那我觉得应该做一个更通用的,影响更多人的大机会,这是跟第二类公司的对比。

【创业公司】

第三类公司就是创业的,还是跟第二点类似,你可以去创业,但你不要为了创业而创业,你不要为了挂一个副总,合伙人的这种title去创业,这个意义是不大的。

你应该看你是不是有机会做有挑战的事情,你是不是会有对应的好的回报,那这个公司的氛围理念是不是跟你接近,如果这三点都接近的话,未必要从头再经历这个过程。去做一个叫做初创的小公司,不如加入到一个快速成长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