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员工自评总结优选6篇

发布时间:2024-05-01 01:30:43

数控员工自评总结第1篇

项目名称

参赛学生

指导教师

《工业设计技术》

三等奖

吕文硕

《集成电路开发及应用》

三等奖

孙敬堂、李春波、张嘉欣

王春、张越佳

《集成电路开发及应用》

三等奖

徐瑞、许博瑶、畅春海

王春、付经旭

《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艺》

三等奖

刘庆、王虎山、谭俊杰

李福多、王洪艳

《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制造》

三等奖

许阳、李恩浩

王洪艳、王林峰

《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艺》

三等奖

崔佳、王强胜、韩蒙

李福多、王洪艳

《轴承设计与装配工艺》

三等奖

赵蔚然、李昊瀚

毕长飞、陈元民

《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制造》

三等奖

王枫翔、胡晏铭

王洪艳、王林峰

《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艺》

三等奖

王枫翔、潘禹彤、董情

李福多、王林峰

数控员工自评总结第2篇

项目名称

参赛学生

指导教师

《有色金属行业院校班组现场管理技能》

团体一等奖

杨梓良、曹博凯、王志回、李欣宇

孔园园、李福多

个人一等奖

李欣宇

孔园园、李福多

个人一等奖

曹博凯

孔园园、李福多

个人二等奖

杨梓良

孔园园、李福多

个人二等奖

王志回

孔园园、李福多

数控员工自评总结第3篇

学院十分重视本专业的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材建设、图书资料建设等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确保了本专业的教学、科技服务等工作的正常开展。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聘请企业专家,共同组成了本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帮助下,进行了专业建设。多年来,委员会不仅为确定本专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而且,还为如何实现工学结合提出宝贵意见。

(2)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规划,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

在专业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和教学改革的深化,在委员会的指导下每年都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我们认真分析和总结原教学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调查企业对测绘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根据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整课程设置,使教学计划既符合教育规律又能体现生产单位工作的实际需要。

(3)落实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对原有专业教师,通过下企业锻炼和开展技术服务,提高专职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通过在职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学历和学位,改进知识与能力结构,使之更好地胜任专业课的教学。已先后有7位教师参加了不同形式的业务进修、学位进修,6位教师到企业锻炼。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专业教师,重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积极聘请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参与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积极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开展科研和技术服务等多种途径,使教师的知识与能力都得到提高,满足专业建设的要求。

(4)落实实训室、实习基地建设规划,保障实践教学

数控专业目前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有效保证了教学工作有序的进行。近3届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达到,其中省内就业率。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效果

1.师资队伍

以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核心,强化“双师制”队伍建设。实施学校与企业管理人员双向挂职锻炼,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积极推进名师工程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加大教师进修培训,企业挂职的力度,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于创新、业务精湛”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总数15人,“双师型”教师比例逐年提高。教师队伍见下表:

数控员工自评总结第4篇

在《液压与气压传动》教材中引入信息化手段进行教材建设,在教材编写中对专业课程中的数字资源如视频、动画、案例等以二维码等形式嵌入教材,帮助学生在预习、自习过程中灵活运用教材,实现教材应用的全方位、全功能。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增强了技能实战的效果,对于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起着促进作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六、实践教学

1.校内实践教学条件

校内实训设备和实训场地应满足实训教学标准,按单班学生30人配置。校企共建实训室有起重设备实训室,电梯维修实训室,数控机床维修与故障诊断实训室,校内实训室有机械设计综合实训室,机械加工中心等,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教学做合一提高有力条件。

校内实训基地一览表

基地所属系部名称

校内实践基地名称(全称)

建筑面积(平方米)

设备值(万元)

机电系

国家级电工电子实训基地

机电系

机加中心

机电系

特种设备考核实训基地(校企)

机电系

电梯维修实习基地(校企)

机电系

装备制造技术实训中心(校企)

机电系

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

机电系

数控机床维修与故障诊断实训基地

机电系

电气控制实训基地

机电系

机械基础实训中心

机电系

工业机器人实训基地

机电系

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坊

2.校外实训基地

数控技术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合作企业大约16家左右,每年能满足100人以上学生实践实习和顶岗实习的要求,企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研讨沟通交流,还要满足专任教师挂职锻炼的需要。校企合作企业需具备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经营管理模式,拥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员工队伍。企业能提供实践教学场地和兼职指导教师;能够提供与本专业对应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岗位,合作企业参与实训教学与顶岗实习管理,能够满足实习学生的学习、安全管理和食宿安排等方面的需求。

校外实训基地一览表

基地名称(全称)

在岗职工总数

主要专业

实习实训项目

总数(个)

主要项目(全称)

江苏德林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实习基地

1000

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机械加工、自动控制

北京汇通聚原风电技术有限公司实习基地

4000

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设备组装与维护

沈阳君帝电子应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实习基地

1000

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智能制造

青岛海尔特种制冷电器有限公司实训基地

1000

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自动化生产

京东方(福建)实训基地

1000

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自动化生产

大连海尔实训基地

1000

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自动化生产

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实训基地

1000

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智能制造

鹏鼎宏启胜精密电子有限公司实训基地

1000

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自动化生产

奥的斯电梯(中国)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实训基地

600

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

电梯安装维修

京东方杰恩特喜科技有限公司实训基地

1000

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自动化生产

辽宁宏图创展测绘勘察有限公司实训基地

500

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

电气控制

腾盛达机械设备(大连)有限公司实训基地

500

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智能制造

丹东奥龙射线仪器集团有限公司实训基地

500

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电气控制

沈阳格泰克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实训基地

500

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智能制造

沈阳六和机械有限公司实训基地

500

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智能制造

大连致亿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实训基地

500

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智能制造

我们同这16家企业单位签订了工学结合实训基地协议,学生到生产单位进行不少于半年的顶岗实习,参与具体实践锻炼。

七、教学管理

据专业质量保证目标体系确定本专业的标准体系,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引入国家、省市、行业的相关标准使本专业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建设应根据地区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专业教学优势联合企业共同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进而完善课程质量标准体系。

二级学院质量标准

1.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

根据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对机制专业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评估和认证,这样就会促进本专业的自诊和整改的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校企融合程度、专业服务社会能力。

2.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校内评价、校外评价、第三方评价三个层面,以校内评价为主,校企评价为参考,从课程设置、专业定位、课程标准、实习实训等方面依照标准体系进行评评价,有效提高数控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3.反馈改进体系

反馈改进系统

发布教学数据信息、质量分析报告,加强专业网上课堂教学平台、学习资源库建设,确保专业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运作,完成反馈整理、改进、体系建设、评估评价的工作循环。

4.成效

通过内部评价,与学习的教学工作目标管理相结合,形成内动力,促进了教师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通过外部评价,使得专业教师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态,为提高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通过企业评价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构建“引产入教、三层次、四学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理实一体化、工学结合得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主要突出岗位能力和职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反馈整改,质量保证体系有目标和标准,督促检查确立方向,这就有利于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及时的进行纠正问题。通过企业调研、就业质量分析、教学质量报告等,可以及时发现专业设置是否合适、课程体系、课内容是否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才能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

八、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通过几年的建设和改革,数控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逐步形成了“一主线、二环境、三体系、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初步建立了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的“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但在以下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整改: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水平人才引进工作不足

由于行业发展现状及学院待遇等原因,目前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没有制定相关的政策,人才吸引力不足。

(2)诊断改进机制还不够健全

诊断改进机制建设方面各项制度和保障体制还不够健全。

2.改进措施及有关工作建议

(1)制定人才引进相关政策

按专业群需求情况,学院制定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把高端人才引进学校,引领专业群建设发展,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专业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2)健全诊断与改进机制

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形成诊改机制顶层设计,优化诊改体系与质量文化建设,完善三级(学校、院系部、教研室)诊改工作年报制度。

(3)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发展等方面的诊改、依据诊改规划对教学活动进行诊改监测。

(4)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一主线、二环境、三体系、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以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

(5)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深入开展核心课程建设和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以便强化“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

(6)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制定相应的实训室运行、管理文件和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建成集教学、生产、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在全省同类专业中具有一流水平、开放性的数控加工实训中心。

数控员工自评总结第5篇

1)、五门核心课程:《数控车编程与加工》、《数控加工工艺学》、《数控铣床与UG自动编程》、《数控机床与机械结构》、《机械制造技术》,该五门课程为学生在校期间重点掌握的技能,对接工作岗位分别为数控机床操作、数控加工工艺的编制与实施、数控编程和质量检验。

2)、四段“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教学与生产一致性,仿真操作流程,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分散到综合,由学校到企业,构成“课堂实习、课程集中实训、专业综合实训、生产顶岗实训”的四段“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3)、四种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为“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制定数控加工工艺、数控设备运行调试、维护与检修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满足企业生产一线人才岗位的需要。

4)、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结合数控车铣加工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将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有机融合为框架,构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养,分析步骤如下:

第一步: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技能与经验)分析;

第二步:专业岗位能力分析;

第三步:专业岗位相关知识分析。

5)、课程思政教学

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职业技术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即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以各个层次的教研教改课题为依托,出台了《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及管理办法》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并在政策上加以引导,引导教师以“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为立足点,在教学方法做出多样化的探索与实践。借助课程思政典型案例、教学信息化教学等各层级比赛,为教师参赛提供政策与财务支持,鼓励教师在执教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上多下功夫,在比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

4.改革的内容和举措

以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通过典型产品的生产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走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企业的不同岗位,分析岗位能力,将生产过程分解为内涵岗位所需的能力提炼为多个典型工作任务,最终完成满足生产岗位需要特殊产品--学生的培养

遵循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围绕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重点建设了3门核心课程。编制开发了配套的其他教学资源,如电子教案、微课等教学资源。

5.考核方式改革

校企形成共同发展主题,有效整合,实施教学与企业合作一体化战略。校企共同研究制定考核方案,制定考核标准,进行课程重构。企业现场教学、VR仿真教学,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双向教学等,均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和社会影响,教学成效显著。项目课程秉承职业教育“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意在“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加大职业素养的考核比例,围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目的,对于实践能力较强的课程如《数控车编程与加工》、《数控加工工艺学》、《数控铣床与UG自动编程》、《数控机床与机械结构》、《机械制造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等,在专业技能考核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在理论和实践考核中分别设置1%的职业素养考核成绩,充分体现高职学生培养目标,加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考核,理论与实践比为1:1。

液压与气压传动考核标准

6.教材建设

数控员工自评总结第6篇

项目名称

参赛学生

指导教师

《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艺》

二等奖

张龙、张金明、王伟岩

李福多、王洪艳

《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制造》

二等奖

王强胜、崔佳

孙树东、房连琨

《生产线智能化数据采集与检测》

二等奖

王强胜、崔佳

王洪艳、陈元民

《轴承设计与装配工艺》

二等奖

高洪毅、李同

毕长飞、尤畅

《工业设计技术》

二等奖

杨梓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