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9:41

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篇1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对于地区农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农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农民生活的稳步提升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农业水利是促进地区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保障乡镇稳定的重要因素。

一、安徽基础水利设施建设现状

安徽地处长江下游,淮河中游,以长江和淮河为界,安徽分为淮北,江淮和江南,安徽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大省,然而由于安徽省位于中纬度地区,是高空西北环流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遭遇和控制的地带,常常有暴雨和干旱,所以安徽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旱涝灾害的频发地区。虽然气候条件是造成洪涝频发的主要因素,但是安徽省在防涝抗旱方面的工作尚不到位,没有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是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也是自然灾害预防调控的重要基础。近几年安徽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相比中部其它农业大省,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原有设备老化,新增水利设施不足现有的设施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使用年限过长,设备老化,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从2000年到2009年,安徽省农村小型水电站和水库只增加2%的数量,反而因为老旧报废了一些设施,而本省农业不断地发展,提高了对区域水利设施的需求,以致于落后的农业水利设施不仅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也阻碍了整个地区经济的增长。

(二)维护管理不到位,产权制度未明晰农业水利设施管理机制不健全,因为水利设施主要是集体经济时期兴建的“公共物品”,在产权未明晰的条件下,其使用权与所有权相分离,导致使用者只关心设备使用的最大效率,只注重短期效益,忽视了长远发展,对设备进行过度的使用,不重视对其的维护与有效管理。所以即便设备存在也没有发挥出最大化的效用;以安徽地区2000年至2008年时段为例,农业水利设施年平均维护费用虽然逐年递增,但是管理与维护总支出仅占其总支出的5%,80%以上的费用都用于新建设施,存在较为不合理的“只重投入,不重维护”的问题。此外,作为农业主体的农民在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和建设中参与意识不强,中小型水利设施乡镇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多数地区农业水利设施专业管理人员缺乏,技术管理水平不高。

(三)财政拨款不到位,建设资金缺口巨大安徽省部分地区因为财政资源的有限,没有充分的资金投入用于新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充分的财政支持是水利设施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安徽财政收入并不充裕,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从安徽省2005年至2008年水利设施建设总支的年平均值,仅为发达地区平均水平的60%,但是本省是一个水旱常发的省份,水利设施建设需求性与紧迫性巨大,但是财政资金的不足,限制了区域水利基础设施的发展,随着设备的老化、管理效率低下、维护不到位,必然影响安徽省的农业生产安全与水旱灾害的预防调控。

二、河南省基础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现状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地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也是洪涝干旱重度频发区,但是河南的粮食产量却不断创出新高,是我国当之无愧的农业产粮大省。自古以来,风调雨顺是一直流传的粮食丰收的前提,堪称农耕史上传奇的河南的农业生产却是一直在同频发的旱涝灾害斗争中进行下去的,在不乐观的自然条件下,河南农业发展如此迅速,与其日趋完善,精益求精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密切相关。水利自古是农业的命脉,河南虽然作为一个洪涝灾害横行的省份,但是水利设施建设水平全国先进,可以为其他省份的水利事业提供借鉴。河南的水利建设基础也是非常薄弱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没有一座大中型水库,河道堤防破旧不堪,有效灌溉面积只有646.88万亩,旱涝保收田仅有12.83万亩,但是,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河南省基础水利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表一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09年,河南的农田水利建设一直在逐渐变好,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田已经与建国初期的水平比有了巨大的提高,在2009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了5033千公顷,旱涝保收田达到4051千公顷。到2008年全省基本上实现了机电灌溉,为河南成为全国第一的产粮省奠定了基础。在河南政府的领导下,到新世纪后十年,无论是水库还是灌区,河南都在稳步增加。建国初期河南没有一座大中型水库,而到2008年,拥有大型水库21座,中型水库104座,2008年底,灌区数达189处,3.3万公顷以上的灌区有13个,拥有完备的基础水利设备是农业生产的必须条件,水库和灌区的增加极大的促进了河南省农业的发展。从表二可以看出河南的治理措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从2000年到2009年,河南易涝面积并未出现大幅度变化,但是除涝面积却大幅度增加,在2000年除涝面积占易涝面积的87.7%,到2009年比重增加到92.2%,尤其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2000年治理的面积占流失面积62.7%,到了2009年此指标为72.8%,在修建堤防方面,堤防长度约来越多,保护了越来越多的产粮区,为其粮食生产提供了安全保障。其水利设施建设先进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发展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灌溉一直都是实现农田水利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河南在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条件下,创造性地发展了滴灌,集雨水窖工程,用极少的物质条件兴建水库灌区。

(二)防洪减灾体系完善:淮河流域一直是水灾重发区,不治理频发的灾害即便修建再多的灌区和水库都不可能带来农业的发展,河南政府积极组织群众清理淤积的沟渠和河道,在各地兴起防洪排涝治理工程,为粮食生产建立了有效的“防护网”。

(三)与时俱进的政策:河南近些年来着手转变依靠国家投资办水利的传统观念,河南水利部门依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开放农田水利建设主体范围,同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各地根据自己的地方特色,制定出台具有针对性的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的方法和政策。

(四)有限财政收入的最大化利用:对于安徽、河南这样的经济非发达省份,财政收入本就不是特别充裕,投资于“隐性”的农田水利建设便是更少,在不容乐观的经济条件下,河南作为产粮大省并不是盲目的追求财政投入基数,而是创造性的把有限的农口资金捆绑使用,着力在农业生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建立了稳定的水利投入增长机制,政府投入,集体和农民一起投入的多元投入体系。其实在农村税费改革后,资金问题在农村更是突出,河南水利部门迅速调整政策,加强完善国家、地方、群众等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制度化的投入机制,使河南在资金投入方面不至于太紧张。#p#分页标题#e#

三、两省水利设施可比性分析与对策建议

河南和安徽都位于中部,两省毗邻,自然地理条件相似,经济基础都不是很强大,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业大省,两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也说明两省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良好经验可以互通有无,就目前现实来看,安徽在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方面远不如河南,河南与安徽两省相对东部地区仍然属于经济欠发达省份,但是河南依然成为全国水利建设的模范省份,其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以推动安徽省农业水利设施的发展:

(一)提高财政拨款支出,水利设施投资多元化财政投入是发展水利建设首要前提,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加大财政投入是其发展的关键。近些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对中部农村基础水利建设的投入有所增加,现阶段而言,如何利用国家支持的资金,把资金效用最大化是关键。对于安徽而言,尽管政府已经意识到要改变政府在水利融资中居于主体地位的现状,但是采取的行动还是稍慢,安徽水利基础建设亟待发展,资金问题更是核心问题,通过开放的市场融资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要想水利基础建设得到有效率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市场机制在水利建设投资融资方面的作用,培养市场需求,做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细分水利融资,做到资本经营和政府投资相结合而其中政府主要担任监督管理作用,可以把政府的投资用于具有公益性性质的水利建设上面,而资本的融资就用于盈利性设施建设。拓宽融资渠道还要扩大基层水利直接投资,尤其是农业欠发达地区,安徽省可以在欠发达地区设立专项基金,发展水利建设长效投入机制,还要积极发展项目融资,减少政府负担,加快水利基础建设快速发展。

(二)明晰水利建设的产权主体,提高农民参与意识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构建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在以前,关于水利设施的维护都是一锅端,没有明确的主体,就产生了类似“公地的悲剧”的情况,有限的资源遭到浪费或者过度使用,都不能使整个农田水利建设效用最优。安徽省可以采取针对性措施,明晰设施产权:农田水利设施大体分为公益性的工程、经营性的工程和生产性的工程。公益性工程的受益者是整个社会,它的保护管理理应由整个社会共同承担,政府要发挥自己行政组织的作用;经营性工程的建设主体是经营者,在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利工程供水已经被界定为经营,理应由经营者负责建设管理,而生产性工程的建设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建设主体理应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对于大型的县一级别的水利设施有县水利局保管,基础的农田水利设备交由村支部统一保管或农户分散保管。

(三)加强对农业水利工作的领导,提高政府区域宏观调控能力政府相关部门领导要意识到农田基础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总结各个地区发生灾害的教训,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吸收其他地方水利发展良好的经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念,发挥锐意创新的精神,勇于尝试,着眼于长远,处理好近期和远期、农村和城市、山区和坝区、全区和局域的观念,注重提高农田水利建设效率和效益。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在全省形成一股强大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力量,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水利设施建设和保护的积极性,普及农田设施完备利国利民的观念,加快建设一批带动力强、覆盖范围广、受益群众多的骨干水源工程,安徽虽然已有的设备基数并不小,甚至超越河南,但是近些年修建的并不多,而以前修建的并不都能很好发挥作用,安徽山区众多,要因地制宜推进山区水利建设,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农业是国家基石,水利设施对农业有不可替代作用,(1951)主席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安徽省早已认识到水利重要性,只要把水利实施建设得好,安徽农业才能发展更好。兴建基础农田水利设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篇2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关系;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260-1

1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在整个国民人口中占有将近70%的比重,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也占有基础性的地位。搞好农业发展,对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构建全面和谐的小康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近些年来,中央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出台了大量的文件和政策措施,积极的推动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2012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2年7月初,又召开了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主持会议,总书记、总理分别发表了重要讲话,这在建国以来都是首次。从中央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此重视来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大量问题逐渐得以暴露出来,尤其是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更暴露出大量的问题和漏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低,配套设施不齐全,后续建设和投入不足,工程使用时间长,年久失修等问题需要得到高度的重视和解决。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为农业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很多问题被逐渐暴露出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于农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农业是一个对于基础设施要求非常高的产业,自古以来,农业的发展就离不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修建了很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例如秦朝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云南少数民族修建的梯田等,都对我国的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如今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农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农业又好又快可持续的发展,需要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的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非常落后,很多地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有限,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在这种现状下,就必须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

2.2是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随着总理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家对于城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之后,对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镇化的建设,需要更多的农村人口从农村转移出来,大量的农业人口需要从土地里脱离出来,这就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经济的生产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生产力的提高,需要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和规模化农业的发展,这两个方面都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有着很高的要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粮食产量的提高和农场化经营提供很好的基础设施保障。

2.3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重要内容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的刺激投资,拉动内需,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提供动力。首先,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这样,可以直接拉动我国投资需求的增长;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改善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拉动我国的内需增长。

3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3.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农田水利建设的面比较广,但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质量并不高,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和隐患。其次,国家在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投资方面比较少,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得不到持续的资金投入和人力物力的保障。另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工作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对于其能否发挥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农田维护体制的建设一直不健全,导致大量的基础设施长期无人看管无人维护,年久失修的现象很普遍。

3.2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首先要加强大型水利工程配套设施的完善。要对于大中型水库和其他水利设施的配套设施进行完善,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水利设施,要予以加固,同时,要做好农田田间配套设施的修建和完善,发挥好现有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作用。其次,要推进小型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在难以修建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地方,要将资金和人力物力重点投入到一些比较小的设施建设上去,比如帮助农民因地制宜的修建一些水窖和集水池等储水和灌溉工程,另外,做好相应的配套设施的修建和完善。要在农场推广节水灌溉工程,根绝具体情况,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项目。从中央到地方,一定要将各个措施和政策予以落实,大力投入人力和物力保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修建和维护。

参考文献

[1]杨朔.当代中国农田水利建设变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2]韦金保.税费改革后安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04.

[3]刘贵书.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篇3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乡镇抓住国家、省、市加大对基本烟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的良好机遇,切实加强对基本烟田水利设施建设工作的领导,制定周密的基本烟田水利设施建设方案,明确项目负责人,保障职能部门技术力量及设备,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基层各级力量积极参与。加强管理和监督检查,大力推进基本烟田水利设施建设工作。烟水、水利、审计等部门要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做好项目建设工作。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烟草公司系统按照“充分论证、科学规划、编制预算、确保效益”的要求,完成了基本烟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年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的编制工作,为全市基本烟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规划工作中,从基本烟田的界定、合理布局、组织实施等方面作了周密的安排和部署:一是围绕建立以烟田为主的耕作制度,把基本烟田建设放在大农业的位置上统筹规划,既考虑当前烟叶生产急需的现实要求,又考虑全面提升基本农田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确保烟叶生产实现隔年轮作的基础上,也为烟农配套建设基本粮田,实现粮烟轮作协调发展,烟农持续稳定增收。二是以田间配套工程建设为重点,以改善烟叶生产条件,节约用水,提高有效灌溉,减轻烟农劳动强度为目标,优先实施水利设施配套建设。三是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实用性出发,把水利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作为一个完整体系统筹谋划,努力建成一批质量好、标准高、管理规范的烟水工程,发挥工程的长期效益,切实改善我市烟叶生产基础条件,提高烟叶质量。四是提出了“聚小水用大水、山上的水山上用、浑水变清水用、今年的水明年用”的烟水工程建设新思路、新举措,并从各地自然、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烟水工程的类型、规模及标准。区域规划,整村整片推进,努力建成窖成群、管相连、渠相通、涝能排、旱能浇的基本烟田,增加有效轮作面积,改善烟叶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3.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在推进基本烟田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为科学实施规划,确保年度实施计划的可操作性,烟草公司和有关部门注重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结合山区面大的特点,大力兴建小水池、小水窖、小坝塘、小水沟,实实在在地为山区农民群众办实事。在缺水的山区、半山区、丘陵地区着力解决水源和蓄水问题,充分发挥水窖投资小、产权清、易实施、好管理、见效快的优点,以小水窖、小坝塘建设为主,大力推广“长藤结瓜”水窖建设模式,聚小水,用大水。有水源条件的山区、半山区、丘陵地区,以方便管理、节约用水的沟渠配水池、水池配管网的建设模式为主,大力推广灌桩模式,区域规划,整片推进,规范建设,一步到位,最大限度地优化水资源配置,充分挖掘水源和工程潜力。坝区、水源条件好的地方,以有利于管理、节水、计量用水的沟渠、管网、水池、泵闸工程为主,科学布局,优化设计,配套建设,增强了方便程度,提高了管理水平。

4.提高质量,注重实效

基本烟田水利设施建设是一件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工程质量的好坏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乎烟草公司的形象。烟草公司系统牢固树立设计合理,经济实用,方便烟农的理念,紧紧围绕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的突出一个“实”字、把握一个“严”字、落实一个“责任”的要求。一是标准严把。按照规划要求和质量标准,工程项目实施前,严格审核把关;施工过程中,加强技术指导,推行烟农全过程参与模式,确保了工程的实际成效,让烟农放心,使各项工程建设一件、成功一件、烟农受益一件,杜绝了所谓的“形象工程”、“样板工程”。二是程序严明。为确保建设项目按质按量完成,公司先后出台了基本烟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意见、项目管理办法、工程质量技术规范等一系列政策、制度,认真实行“三制”:即社会公示,群众监督制;集中采购,公开招标制;巡回监理和受益烟农监督制。制定了资金管理办法和资金审计管理办法,明确了纪检、审计、财务等相关人员全程参与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三是验收严格。按照全省烟水工程检查验收程序和具体要求,明确了各级验收标准和职责。先由市级公司对每一件工程进行逐项验收,再由南平市公司按照20%以上的比例进行抽查,然后由省局(公司)严格复验,最后再向国家局提请抽查复验。国家烟草专卖局根据抽查复验,认为武夷山的烟水工程,总体上布局合理,规划得当,管理规范,资料齐备,工作扎实,质量有保证,工程实效好。

5.完善机制,发挥效益

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篇4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很多问题被逐渐暴露出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于农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农业是一个对于基础设施要求非常高的产业,自古以来,农业的发展就离不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修建了很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例如秦朝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云南少数民族修建的梯田等,都对我国的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如今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农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农业又好又快可持续的发展,需要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的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非常落后,很多地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有限,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在这种现状下,就必须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

1.1是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随着总理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家对于城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之后,对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镇化的建设,需要更多的农村人口从农村转移出来,大量的农业人口需要从土地里脱离出来,这就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经济的生产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生产力的提高,需要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和规模化农业的发展,这两个方面都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有着很高的要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粮食产量的提高和农场化经营提供很好的基础设施保障。

1.2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重要内容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的刺激投资,拉动内需,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提供动力。首先,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这样,可以直接拉动我国投资需求的增长;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改善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拉动我国的内需增长。

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2.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农田水利建设的面比较广,但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质量并不高,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和隐患。其次,国家在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投资方面比较少,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得不到持续的资金投入和人力物力的保障。另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工作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对于其能否发挥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农田维护体制的建设一直不健全,导致大量的基础设施长期无人看管无人维护,年久失修的现象很普遍。

2.2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篇5

目前,我国政府正在加大对外经济的发展,同时将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建设作为投资的重点,作为农村水利节水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加大我国农村水利节水改造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我国的农村水利建设主要是针对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而开展的一项民生水利工作。其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饮用水工作、农村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改造工作、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工作以及农村小型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等。但是,现在我国大部分农村还没有完全实现水利工程,导致我国很多农村灌溉出现了很多问题,因而造成我国农村水利中存在很大的问题。由于农业的收益比较低,并且我国农业资源也很有限,导致我国农业生产形势越来越严重,从而给农民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同时,我国政府为了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因而我国政府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并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成本。近年来,我国政府针对农业制定和出台了很多有关的农业免除税,进一步降低我国农业生产的成本。但是,我国农村水利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因而应加大力度改造农村水利设施。近年来,我国已经出台了有关农村水利工程节水制度管理的制度,促使我国水利局加强了对水利工程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我国很多地方也按照国家的要求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工作。我国农村水利建设的工作广泛和庞大,其进行还需要广大农民群众和相关政府组织一起努力。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水利建设的现状并不乐观,其工作的开展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改进。但是,农村水利建设的改革力度还不够,尤其是在农村水利建设的实际过程中,很多制定的农村水利建设方案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农村灌溉问题,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水的浪费。由于很多农村水利建设制度的落实不到位,导致我国农村水利建设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现阶段我国农村水利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加强我国的农村水利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我国农村水利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水利建设作为我国基本民生建设的内容之一,其建设效果与进度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虽然,政府和相关部门都为此做了不少的努力,但其结果并不客观,经调查发现,我国农村水利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人们对农村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我国农村的农业工作主要是个体制,其经营规模小,每亩的平均收益值低。这种低收入的状况使得群众和政府对农村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大大地降低了。近些年来,我国除了一些农业大户,不少的农民都改行而不再将务农作为其主要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水利建设的价值对农民的重要性就大大地降低了,即使进行该水利建设,其效果也是很值得担忧的。

2.2农村水利建设施工管理不规范

我国农村水利建设在最初实施时,其设计方案及实施计划很多都是由非专业工作人员根据其自身的工作经验确定的。这就使得其方案和计划不符合工程设计的标准,完全没有科学性。其次,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其选材和施工设施不符合标准也是常见的现象。最后,就是在进行施工人员的管理时,缺少规范性。农村水利建设没有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工程责任不具体,这就使得在进行施工时,施工队伍过度的强调进度,忽视施工质量。

2.3农村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水利建设差,其根本原因是资金不足。水利工程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建设,由于我国农村分布广、人员多,这就使得农村水利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在实际建设中,国家的投资是有限的,而本地政府,一般对农村的建设又缺少积极性。这一系列的原因都使得农村水利建设容易出现资金短缺。因此,在农村,我们经常会发现施工工程建设到一半又会停止,直至有新的投资为止。由此可见,资金短缺会直接影响到农村水利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2.4农村水利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较差

农村水利建设的队伍一般都是由大量农民工和少量的专业人员组成的。由于农村水利建设资金短缺,因此,施工队伍一般素质都较低,积极性不高,缺少专业素养。在农村进行水利建设时,大部分的施工人员都是就近取材,由附近的农民工组成,这种情况下,施工队伍中就很难出现专业的人才。我国农村多,分布广,即使成功地进行了水利建设,其工程也是分布在各个地方。其次,在最初进行水利建设时,其工程选址一般比较随意,缺少规范性,这就使得水利建设分布没有规律,杂乱无章。因此,在我国,农村水利建设工程后续管理不到位,也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

3解决农村水利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3.1提高人们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认识

首先,政府应该鼓励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并给与一定的补助鼓励。其次,在进行水利建设以前,应该对工程进行宣传和介绍,使得当地人民能了解到工程的有益之处,这种情况下,在进行工程时,群众就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了。其次,施工过程中,人们往往只为自己的区域利益最大化而努力,使得工程只能造福很小的一方土地,违背了施工原则。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更应该注意各级工作人员以及农民的相互沟通,从大局出发,使得工程可以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3.2完善农村水利建设的施工管理体制

农村施工管理制度是影响施工质量的一大原因,因此,建立完善的农村水利建设的施工管理制度是刻不容缓的。首先,我们应该将工程进行明确的分工,将其职责与任务细化,使责任细化到个人,这样不仅可以方便管理者的管理,还能保证施工测质量,一旦工程出现问题,也更容易找到负责的人。因此,完善的施工管理体质是水利建设质量的保证。

3.3建立完善的农村水利建设的投资机制

农村水利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工程,因此,建立长效投资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国家的投资是农村水利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其次,我们也可以对工程进行宣传,使人们认识到工程带来的便利之处,并可以倡导当地企业进行投资,最后,也可以倡导农民本身进行一定的投资。

3.4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人员的培训,提高整体素质

农村水利建设队伍组成混乱,因此,在进行工程之前,相关组织应该对相关的施工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使其能认识到基本的施工规则与技术。其次,我们还应该招收一部分的专业的水利建设人员,以便进行工程设计和管理,此外,少量的专业人员还可以带动整个施工队伍的素质提高。为水利建设施工队伍的整体进步带来极大的帮助。

3.5提高农村水利工程的后续管理水平

农村水利工程水利建设针对的是农村的居民,其受益者也是农村居民,因此,政府必须使当地人民认识到工程的益处,使其主动参与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之中去。最后,工程的使用是一个长期且持久的过程,因此,工程的后续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而民众参与制度就保证了这一点,倡导当地人民做好农村水利工程的后续管理工作,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3.6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农村水利工程为了充分发挥农村水利规划的引导作用,有必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农村水利工程,从而更好地提高农村水利建设的质量。目前,农村水利建设需要综合利用大型水利改造和小型水利工程水利建设等。同时,农村水利建设还应该按照国家的相关制度和标准实行。为了提高农村水利建设的效率,以发挥农村水利工程的整体利益。因此,应该全面推进我国农村水利建设的力度,完善农村水利的基础设施,以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以提高农村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

3.7实质性地推进农村水利管理体制改革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水利建设的质量,需要实质性地推进农村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尤其应该做好农村水利工程的节水工作。充分利用农村水利工程周围的水土资源,探索推进农村水利建设的措施。当然,我国政府也有必要加强对农村水利设施的管理,同时承担相应的人员配置工作,以降低农村水利建设的成本,从而真正做到农村水利建设计划。对于一些农村水利建设中还存在很大问题的灌溉农村,有必要实行分级管理的措施,同时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农村水利建设的质量。

3.8继续发挥水价经济杠杆作用目前,我国农村水利建设方针的实行应该结合水利工程、水利施工技术和国家相关的法律等进行,建立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水利工程节水的制度。因而需要继续发挥水价经济杠杆作用,促进农村水利建设中的节约用水。虽然,现在我国政府正加大对农村水利进行了补贴,也不断推进农村水利建设的改造,但是也需要考虑实现农村水利建设的成本问题。同时,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公开水费计收与使用,从而提高农村水利建设计划的进行。

3.9积极探索财政对灌排工程运行费用补助的有效途径

农村水利工程是现代非常重要的农业基础设施,由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同时,农村水利工程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的收入,但是农村水利建设应该重视成本问题。另一方面,农村水利工程的直接经济利益一般比较差,而且由于成本问题很难正常运行,进而就会影响农村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当我国农业水利工程面临着灌溉水利不强和水资源浪费问题,这样就会影响农民的增收,当然,我国政府还应该加大农村水利的成本控制,进一步降低农村水利的运行成本,同时通过财务补贴和电价优惠等措施对农村水利进行补助,间接实现农村水利的节水改造。当然,地方财政部门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响应我国政府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补贴政策,从而加强对我国农村水利建设的力度。

3.10积极推进农民用水户参与水利建设管理

目前,由于农业的经济效益较低,并且我国农民的外出就业的情况越来越多,导致我国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也会降低。同时,我国的农村水利建设的实施还应该借鉴国外农村水利建设的成功经验,不仅要提高农村水利运行的设备先进性,还应该完善农村水利建设的管理制度。当然,我国的农村水利建设还需要结合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好我国农村水利建设工作,我国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以形成符合农民利益的农村水利设施。由于水的价格对农村水利节水改造的进行也有很大的影响,因而国家应该制定符合我国农村水利建设的实际情况。因此,有必要积极推进农民参与农村水利建设的管理,加强农村水利技术指导,从而发挥农村水利设施的最大作用。

4结语

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篇6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S211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932052

1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具体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以下普遍问题:

1.1资金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会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起到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供了大部分资金。而改革开放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传统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资金问题就突显出来。

1.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计划经济时代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主体是农村主要劳动力,由于土地集体所有,故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也是通过强制动员机制要求农村劳动力来完成,这种管理机制虽然存在人员浪费、劳动效率低等问题,但是可以支持农田水利设施最基本的低水平运转。

1.3农村群众未充分认识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些基层干部、农村群众缺乏发展农业水利的意识,缺乏大兴水利、主动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甚至一些基层干部也只是被动参与水利建设。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居民外出务工、经商已成为农业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这种现象势必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数量锐减,且农村留守劳动力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等现象。这类人群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更加缺乏积极性,也不具备节约用水、发展水利的意识。

2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性的策略

不可否认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上述现实问题,实际工作中要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以促进农业水利的良性发展。

2.1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力度

资金是阻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政府政策性支持资金无法满足现有农业生产需求的现实条件下,各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导,多方拓展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来源。比如可以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相应的比例用于水利建设,全面发展民营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在不损害国家利益、不妨碍国家统一规划建设的基础上,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吸引来自社会各界的水利设施建设投资。提高农民主动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愿出资、投资建设水利工程,并将农田水利作为一项产业进行投资经营,由政府部门提供技术及政策方面的支持。此外,政府部门还要增加水利专项资金的金额,并做到专款专用,保证水利专项资金全额、合理的应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2.2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制度

农村地区农田水利设施“有人建、无人管”的问题十分突出,针对这种情况,可采取下列措施:政府部门作为一些大中型水利设施的管理主体,实行集中权管理制度,水利设施的管理、应用、维护等责任均由政府相关部门承担;针对一些市场价值较高的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公共水利设施,可采用拍卖经营权的方法,遵循市场规律签订经营合同,确定管理及维护主体;针对一些经济效益不明显但具有较高社会效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可采用专户或专人承包的办法,将管理权承包出去,新建水利项目则可全面开放其经营权,鼓励农民个体积极、主动参与水利设施建设。

2.3创新管理办法,增强水利建设意识

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针对破坏水利设施、妨碍经营者正常经营的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以保证水利设施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相关部门、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及紧迫性,在日常工作中将农田水利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来抓,研究、完善水利改革发展规划,细化管理细责,并保证管理制度的落实执行;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效作为乡镇基层干部的绩效考核内容,将考核内容作为乡镇发展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考核力度;加强水利建设的宣传,利用网络、电视等新媒体宣传相关知识,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全民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氛围。

3结语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篇7

我国农业生产分布广泛,跨度大,区域性差异明显,相应的配套水利工程设施也参差不齐,但共同的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水利设施陈旧,综合调控能力不足。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业产区的农田水利设施大都兴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受技术影响,很多水利工程的实际调控能力有限,所起到的实际调控能力偏低,更有一部分农田水利工程更是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普遍的抗洪涝和干旱能力较差。这种隋况使得在面对极端气候变化时,水利设施不能起到保护农田和农业生产的作用。

1.2重建轻管,水利设施利用不够充分。我国农田水利设施还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重建设轻管理,许多水利项目甚至长期无人管理,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这种隋况导致各种水利设施无法发挥出应用的功能,进而使得自然灾害频繁出现,在某些地区还造成了农作物的歉收或绝收,进而使得农民当年收入锐减,农田和生态农业建设搁浅。

1.3资金支持不足,农田水利建设同农业生产需求脱节。伴随农业生产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行以及国家推行生态农业建设方针政策的深入实施,农业的生产经营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相关部门对农田水利设施的资金投入也有所转移。这种政策性的原因导致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一直徘徊在充足与不足的边缘,使得很多预期中可能上马的项目被搁置。许多地方农业部门在发展高产田、在农村建立示范基地后,发现水利设施不足,这时再想办法弥补,已经是治标不治本。另一方面,国家近年来在广大农业产区和农村地区推行的税费改革,也使得农村地区能够被利用的人力和物力向城市流动,导致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各方面储备,特别是劳动力十分匮乏。种种原因导致,农田水利建设跟不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出现同实际农业生产的脱节。

2解决农田水利问题的相应措施

农田水利设施存在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然而,单靠一方面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从农田水利建设有关各方的角度来讲,主要从增加资金投入、加强水利管理人才培养,改进和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人手,一步步地解决当前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增加资金扶持力度,政府做好政策引导。增加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最好的办法就是政府牵头,主动加大对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在财政预算中增设专项资金。根据当地农田水利设施情况,改造现有陈旧落后设施,增设新设施,如果需要进行设施建设的,可根据情况动员当地农民集资捐款,或政府以当地农民集体的名义在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从而筹措到用于水利设施升级和再建的经费。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让农民明确集资是为了让大家都受益,排除抵触情绪,在进行水利设施建设时也能出1-出力。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可酌情采用竞标的方式吸引外来资金对本地的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投资,同时做好投资方得利益和社会荣誉回报,这样就促进了投资主体的多样化,增加了融资、集资的灵活性,从而为农业水利建设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支持。

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篇8

a.完善灌溉网络,保障农田灌溉。已经建成了一个以大型灌区为主体,小型水库、机电井提水灌溉为辅助的农田灌溉体系。初步形成以水源工程建设为主体,田间渠系工程相配套的小型农田水利灌溉支持系统。

b.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了加强水利设施管理主体建设,法库县积极组建了农民用水户协会。协会主要负责渠道的建设、农田灌溉和水费收缴等事务。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组建使法库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有了明确的责任主体,良性循环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维修管理态势初步形成。

二、法库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一直是农民们关注的重点问题。法库县在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管理中,还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相关问题:

1原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先天不足

法库县原来所具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大多修建于20世纪50~60年代。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标准比较低,质量较差,并且老化和破损的情况较为严重。那时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主要是依靠农民群众投劳修建,设施的建设过程是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没有统一的工程建设标准、质量标准,因此造成了农田水利设施的“先天不足”,同时也为后期的正常运行维护管理带来极大的障碍。

2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法库县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都是集体建、集体管、重建设、轻管理。在转化为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而政府没有出台相应的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制度和条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仍然是集体组织建设、集体负责管理的管理模式,从而造成只用而不管的现象,权责不清,管理困难,水利设施老化破损而得不到及时修复的现象随处可见。

3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维修资金短缺

自从2001年开始,我国农村开始实行税费改革,农民可按规定减免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及附加税,这个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法库县村一级的筹集资金和调配劳力的能力缺乏,普遍存在农民们主动参与水利设施养护和维修意识淡薄、缺乏积极性、无法有效组织的情况。此时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仍属集体财产,维修资金短缺,设施覆盖面比较广,无专门人员管理,破坏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现象也层出不穷。

4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服务功能弱

自从农村租赁、承包等方式改革实施后,法库县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被一些团体和个人租赁或承包,使得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经营性变强,而服务功能却弱化。一方面,农村的水库、水塘、水利设施的承包,只拥有养殖权或使用权,无法实现有效的协调。另一方面,小型的泵站租赁、承包给个人后,由于单体灌溉的农田面积小,反而使灌溉成本上涨,农民的水费负担不断加大,抑制了农民农业生产和改革发展的积极性。

三、法库县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对策建议

经过对法库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综合分析,依据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为有效保障法库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发展,现提出以下建设管理的对策建议:

1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公共事业化管理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对保障农田灌溉,以及促进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农田水利设施受益面较广,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应该被列为公共服务事业。由于法库县水、土等农业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各地区的农业生产对水利设施的依赖程度不同,市财政应该积极发挥调节作用,给予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足够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使之实现公共事业化管理。

2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机制

法库县政府应该建立稳定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财政投入机制,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归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中,并且保障地方财政投入及配套资金到位,保证持续稳定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并持续进行有效的水利设施管理与维护。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专项资金应首先用于急需的重点区域,因地制宜建设高效节水的灌溉工程和小型水源工程。

3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制度

法库县应该不断完善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使得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有章可循。并且同时要重视水资源战略规划,并与其他规划相互衔接。a.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切实解决“如何管”的问题。b.深化制度改革,资产清晰,切实解决“责任主体”的问题。c.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切实解决“管理方法”的问题。

4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发展

法库县应该推广农业水利技术,开拓市场的扶植力度,使农业水利技术有用武之地。要以专业技术为依托,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创新、技术推广的工作力度,进而促进水利产业化进程。

5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长效机制

法库县要确保每年财政用于水利设施管理与维护的专项资金,调整和完善末级渠道终端水价政策,管理与维护资金妥善使用。积极推广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管理模式,完善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内部管理机制,构建良性运行的管理长效机制。

四、结语

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篇9

1.1农田水利设施的种类及状况

在所调查的村庄中主要的农田水利设施有:电排、灌溉水井、堰塘、河流、水库和硬化的灌溉沟渠。其中超过60%的村庄有灌溉水井、堰塘或河流,42.18%的村庄有电排,35.60%的村庄有硬化的灌溉沟渠,30%左右的村庄有水库。即同一村庄存在多种农田水利设施,其中,灌溉水井、堰塘或河流较为普遍,而水库相对较少。从使用状况看,大约有一到二成左右不能正常使用,其中病险水库比重较高,达到了22.56%,随着新修或新建水库数量的增加,将会有效地改善水库的现有状况;同时,沟渠类水利设施的建设增长较快。

1.2东、中、西部水利设施的分布状况

由于村庄样本数量在我国东、中、西部并不完全相同,故可以通过对比各地区不同水利设施的比重与村庄样本的比重来分析我国现阶段农田水利设施的分布状况,若两者的比重越接近则分布就越均匀,反之则越不均匀。从表1中可以发现,无论是水利数据还是百村数据,中部地区的水利设施占比均高于村庄样本在总样本中的占比,如在水利数据中,中部电排占比51.19%,灌溉水井、堰塘或河流占比48.65%,水库占比45.10%,均高于水利数据的中部村庄样本在总样本中44.97%的占比;而在百村数据中,中部电排占比46.08%,灌溉水井、堰塘或河流占比44.15%,水库占比48.15%,也均高于百村数据的中部村庄样本在总样本中40.87%的占比。同时还可以发现,西部地区水利设施的占比在电排和灌溉水井、堰塘或河流上均低于西部村庄样本在总样本中的占比。而东部水利设施的占比则与东部地区村庄样本在总样本中的比重相似,故从调查的数据来看,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分布并不均匀,中部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情况好于东部和西部,西部除水库外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3不同地形、地貌水利设施的分布状况

在不同地形、地貌中,水利设施分布是不一样的,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水利设施在不同地形地貌中的比重与不同地形地貌的村庄数量在总样本中的比重来反映水利设施在不同地形地貌中的分布。两者越接近,则说明水利设施在不同地形、地貌中的分布越均匀,反之则越不均匀。表2中,平原的农田水利设施除水库外,占比均高于平原样本在总样本的占比35.32%,说明电排、灌溉水井、堰塘或河流是平原地区的主要水利设施,水库则分布较少。而丘陵地区则正好相反,水库的占比为50.62%,不仅高于丘陵村庄样本在总样本的占比32.94%,而且在被调查的水库中,有一半分布在丘陵,同时,其余水利设施的占比则接近于丘陵村庄样本在总样本的占比,说明丘陵地区以水库为主要水利设施,其他的水利设施也较多。同样,水库在山地的占比为32.10%,高于山地村庄样本在总样本的占比24.60%,其余水利设施的占比则低于山地村庄样本在总样本中的占比,说明水库在山地村庄中分布较多,但其他水利设施较少。高原除水库占比较低外,其余基本和高原村庄样本的占比接近,说明高原水库分布不多,其余设施则与不同地形、地貌水利设施分布的平均水平持平。总体而言,我国水利设施在不同地形、地貌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相对来说,平原、丘陵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较好。总体上,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呈现出多样化和分布不均匀的状态。多样化的农田水利设施提供了较多可供选择的灌溉方式,不同的灌溉方式其灌溉成本是不同的,企业多会倾向于选择灌溉成本较低的方式和区域,如靠近河流、水库等水源地的区域和利用沟渠进行灌溉的方式。分布不均匀主要表现在农田水利设施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地形的不均匀,如东部、中部的农田水利设施多于、好于西部,平原的农田水利设施好于山地,即我国农田水利条件呈现出不均匀的状态,部分区域水利条件相对较好,部分区域水利条件相对较差。企业在选择合作区域时会基于种植作物对水利条件的要求进行选择,相对来说,水利条件较好的区域较易满足作物的用水要求,而条件较差的区域则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即使是对水利条件要求偏低的作物也需要一定的水利条件。也就是说,基于经济的考虑和作物对水利条件的要求,农田由于具备不同的水利设施和水利条件形成了对企业不同的吸引力。条件好的区域较易吸引外部企业,带动发展农业产业化,条件差的区域则较难吸引企业进入,即农田水利设施的多样化和不均匀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农业产业化的不均衡[3]。

2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状况

2.1灌溉、供给方式和协作程度

农业灌溉方式一方面反映了对水资源和水利设施的利用程度,另一方面反映了农户之间的协作程度和水利设施的供给方式。从表3中,可以看到37.28%的村庄为单户抽水方式,27.22%的村庄为水渠(水塘、水库)放水方式,说明我国大部分农村采用传统的农业灌溉方式。除此而外,还可以看到村庄采用集体统一灌溉、几户联合灌溉、用水协会灌溉的占比分别为11.24%、15.39%和1.18%,占比都较低。说明农业灌溉存在一定程度的协作,但程度不高,大部分还停留在单家独户的阶段。同时,37.28%的单户抽水方式和11.24%的集体统一灌溉方式,反映了相当部分农田水利设施的“最后一公里”需农户自建,只有少量是一种公共供给方式。

2.2灌溉用水困难程度

水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资源,缺水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轻者减产,重者甚至会出现绝收。从表4中可以看到,存在用水困难和没有用水困难的农户占比相同,都为24.04%,说明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困难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而地区分组数据显示西部地区用水困难占比最高为31.67%,其次为中部,东部情况稍好,但偶尔出现种地用水困难的东部占比最高为64.58%。

2.3农田防汛抗旱状态

防汛抗旱对于农业生产意义重大,其从一个侧面反映水利设施建设和使用的情况。在170个被调查的农户中,有98个认为其农田能进行有效的防汛抗旱,占比57.65%,有72个认为不能,主要原因有:自然原因,如土地的地势低、山地或丘陵,河水或井水干枯等;设施的原因,如无防汛工程,几乎没有灌溉设备或灌溉设备落后,技术落后等;管理的原因,如防汛措施不到位等,达到总样本的42.35%。由此可见,防汛抗旱及与之相关的水利设施建设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有相当的差距需要弥补。同时,在地区交叉分组中,东部农田的防汛抗旱能力明显好于中部和西部,而西部农田的防汛抗旱能力最差,有将近一半被调查的农户其农田不能有效进行防汛抗旱。综上所述,农田水利设施的总体使用状况是协作程度低、粗放和需自建“最后一公里”,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用水困难和有一定程度的防汛抗旱能力。由于我国大部分农田水利设施的“最后一公里”总体使用状况差不多,故企业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然而,农业现代化必然是以灌溉方式现代化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也必然需要改变现有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状况,这实质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的过程。从农户的角度来说,土地面积有限,无需对灌溉方式进行现代化改造;从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现有建设状况来看,也很难由政府统一建设现代化的灌溉系统[2],故要发展农业产业化,改变协作程度低、粗放的农田水利设施必须依赖于相关企业。鉴于企业的逐利性,一是应尽可能为企业建设好相应公共服务的农田水利设施,二是给予一定的政策或资金扶持。而用水困难与否和防汛抗旱能力的高低则是企业选择合作区域时考虑的因素,相对来说,防汛抗旱能力是企业需要重点考察的内容,因为对现有灌溉设施的现代化改造,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一定程度缓解用水困难;而对于不具备防汛抗旱能力和防汛抗旱能力较差的农田,一旦发生灾害,则损失非常巨大,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

3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和作用发挥状况

3.1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状况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使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快和一定程度的改善。在被调查的185个农户中有38.38%认为农田灌溉和防汛设施有所改善,52.43%认为没有变化,9.19%认为出现了恶化。说明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有所有加快,但还有相当长的路需要走,当然,这和建设农田水利设施需要一定的建设周期,效果的显现有一定滞后性有关。从地区分组数据看,不同地区农田灌溉和防汛设施的改善程度是不同的,东部地区的改善程度明显好于西部,高出近14%。结合表1进行分析,会发现西部地区本身农田水利设施的基础较差,如果这一轮建设不能跟上,就会进一步拉大和全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平的差距。在认为农田灌溉和防汛设施有所改善的70个农户样本中,有68个农户认为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有助于农业增产,其中50%认为增产效果明显,50%认为增产效果一般。也就是说,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总体上有利于农业增产。在地区分组数据中,因水利设施改善带来增产收效明显的占比中,东部高出西部22%,即东部水利设施投资建设的效益好于西部。如果从经济的角度,应加大对东部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减少对西部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以取得有限的资金投入获得较高的收益,然而,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仅要考虑效率,更要考虑公平和均衡问题,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3.2农田水利设施作用的发挥

农田水利设施能否发挥作用,是衡量其建设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被调查的184个农户中,51.63%认为村庄水利设施发挥了较大作用;17.39%认为作用较小。说明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还不尽如人意。在地区分组数据中,东部地区的村庄水利设施发挥作用大的占比高于西部地区,而中部村庄的占比居于东、西部地区的中间,说明东部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相对于中部、西部能较好的发挥作用,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相对差一些。从全国抽样的样本情况来看,村庄水利设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依次是投入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管理和水利设施质量问题,即资金、管理和质量问题,其占比分别为30.32%、28.39%和23.22%[4],除此而外,与实际需求不符也是导致村庄农田水利设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原因之一,其占比相对较低为12.26%。而选择其他选项的农户绝大部分是因为缺乏水利设施。从不同地区来看,东部地区水利设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原因排序与全国基本一致,依次为资金、管理和质量问题;而中部地区的排序则为管理、资金和质量问题;西部农田水利设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首要原因有两个:资金和质量问题,两者占比相同为28.57%,其次才是管理问题。这说明不同地区水利设施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总体上是相同的,但主次上略有差别,在加强和完善水利设施建设时可以适当有所偏重。同时,还可以发现由于质量问题导致水利设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占比中,西部要高出东部和中部近8%,这使得底子本来就薄的西部地区水利设施建设更加令人担忧。总体来说,近几年,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不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而且作用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增收,为农业产业化创造了基础性条件。但也需要注意到,农田水利设施在改善的同时,也有一些地区出现了恶化,两相抵消,改善幅度有限,在农业产业化不断加速的今天,改善幅度有限的农田水利设施有可能会“拖”农业产业化的后腿。除此而外,新一轮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在改善程度和改善效果上存在着不均衡的状况,东部明显好于西部,这意味着以农业为主的西部,在与东、中部吸引企业的竞争中,进一步处于劣势,农业产业化面临挑战[5]。

4结语

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篇10

1.1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现状

作为农业生产大国,我国各级政府向来都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有着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在当前气候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阶段恶劣气候日益增加,造成了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出现了部分地区农业用水供应过量、另一部分地区农业用水供应不足的情况。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对西南地区等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及生活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所以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2009年,中央财政分拨了30亿资金进行第一批400个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重点县建设工作,近年来的资金投入力度也有了持续不断的增长,初步实现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以及重建设轻管理向建设与管理并重的转变,使得我国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状况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建立起了国家财政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模式,但是就总体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来说,还存在着较多的突出问题。

1.2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配套设施不完善、老化情况严重。

从当前我国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状况来看,当前阶段国内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大多数是上世纪改革开放前期兴建的,由于受到时代建设环境的影响,其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以及配套率相对较低,并且在几十年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老化和失修严重的情况,使用效率较为低下,该种建设落后的现状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水资源的节约及农业生产。

(2)缺水与浪费现象共存、节水农业发展水平低。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提升农业抗旱减灾等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当前的节水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存在着农业缺水和用水浪费并存的现象,与当前的水资源需求严重不符。在当前阶段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喷微灌和低压管灌的面积占到的比例仅为10%左右,大水漫灌的方式普遍存在,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3)管理与维护流于形式。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部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存在着有人建设、无人管理的情况,责任及产权问题纠缠不清,管理与维护费用的缺乏造成了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在近些年来,国家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力度逐渐增大,并且通过产区制度改革,对这一现状进行了有效的缓解,但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与维护资金缺乏等原因的影响下,使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滞后性的原因分析

2.1建设与管理责任不明确

由于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地区分地到户以及承包制度的实行,使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的主体地位丧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不顺畅。另一方面,由于以上原因造成了农民分散经营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集体之间的矛盾不断增加,多数农民在集体经济影响下形成了“只用不管”的思想,而水管单位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基本上处在放任的状态,长期发展造成了当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滞后性。

2.2资金渠道分散,结构缺乏合理性

在当前阶段除了水利部门之外,我国还有农业综合开发及国土综合整治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入渠道,但是以上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资标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造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少合力作用。另一方面,当前国家水利部门的建设资金大多集中投入在骨干工程,对于田间工程的投入力度不足,造成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着较大的滞后性,各项效益不能有效的发挥出来。

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特性分析

3.1工程特性

作为末端工程来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工程特性,主要表现为工程规模小、顺应农业生产区域规律、工程形态多样化、受自然条件及自然环境影响大、配套性等。首先是由于农业生产活动受到了较多的土壤及水源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作用,从而产生了较大的区域性,其次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较多分布在农田间,采用抽、提、引、蓄等多种方式进行农田灌溉,其具有形式多样性。

3.2经济特性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经济特性首要表现为其公益性,该类型工程本身的投资回报率较低,其所带来的直接性经济效益并不明显,但是其对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表现为效益缓释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效益与农业生产周期有着较为直接的关联,回收周期较长。第三表现为区域垄断性,主要是由于地域条件以及水资源条件的限制,造成了其本身天然形成的地域垄断性,但是其与商业垄断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其垄断性更多的体现在社会责任上,并没有随意抬高水价。

3.3建设特性

建设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一项面对广大农户的工程,其建设地点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其次,由于受到了工程形态多样化的影响,不同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内容不尽相同,主要有水库、渠道、闸门、涵洞以及泵站等。

4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建议性措施

4.1各级政府事权财权的划分

在2011年中央下发的一号文件提出了中央及省级设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提升农业综合整治和开发力度。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公益性特点来看,应首先建立起财政为主、主体多元的层次投资机制,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首先要实现的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和融资方式的创新,其次应在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主渠道作用基础上,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力度。第三是对各级政府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的事权和财权进行合理的划分,从而实现资金的错层次投入。

4.2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水利设施建设

作为工程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农民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直接服务对象,针对当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民参与和决策程度低的状况,可以通过以奖代补、先干后补等方式,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对工程建设内容以及管护内容等,也应征求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并以村为单位组织群众投资、投工、投劳,同时也有效达到了消化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4.3创新体制,提高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