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9:53

教育信息化前景篇1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校教师角色问题发展策略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使得高等教育的观念、手段、方法和模式均受到了巨大冲击。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高校教师的引导作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研究将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是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基础和前提。[1]高校教师不仅是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者,而且是教育信息化成效的评价者和反馈者。高校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结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环境、教育活动和教师角色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师生关系等诸多要素都已发生巨大变革,高校教师传统的角色正面临巨大的挑战。传统的高校教师角色往往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者、权威的信息所有者、忠实的大纲执行者”[2],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从其内涵、特征、职能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高校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权威者,现有高校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高校教师必须勇敢面对新环境的挑战,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信息素质,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每一位高校教师都面临着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的问题,也面临着不断创新和发展的问题。

面对此类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调查高校教师角色现状,且依靠调查所得数据的支撑,归纳出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在讨论和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现状调查的问卷设计

我们通过设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现状调查问卷,探讨了高校教师对角色的认识和态度和高校教师角色行动中所反映的问题,并找出影响高校教师角色定位和发展的阻碍因素,最终针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出高校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角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发展策略,以帮助高校教师重新认识角色内涵和制定角色行为规范,指导高校教师的角色实践,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并最终实现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的目标。

本次调查以我市三所高校中的在职教师为主要调查对象,从三所高校中以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教师进行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150份,回收136份,其中有效问卷125份,有效率为83.3%。调查问卷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涉及被调查教师的个人基本情况,包括被调查教师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称、学科背景、学校类型等6个单选项目。第二部分为调查问卷的重点,按照调查的不同目的分为三小块来设计。

1.高校教师对自身角色认识的调查。

此部分是有关高校教师角色认识的观念题,包括高校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角色认识、态度和适应性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高校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中角色扮演的态度等。此部分调查的重点在于了解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对角色的基本认识、态度及对师生关系的观念,以期了解高校教师对自身角色的态度状况。

2.高校教师实现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角色行为方式调查。

试图了解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角色行为表现,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教学评价,以及实现高校教师角色的内在信息素养的现状和对高校教师自身的角色期待的现状。通过此部分调查反映当前高校教师在对角色认识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具体行为是否符合角色实现的要求。

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阻碍教师角色发展的因素调查。

在前面调查的基础上,针对高校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对角色认识和角色行为存在的差异,调查并试图找出影响高校教师角色发展的因素。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现状调查的问题总结与思考

1.高校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角色认识不足。

统计数据反映出高校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角色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对新旧角色的界定在观念上还不够明确,特别是高校教师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和适应能力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转变。实际调查反馈显示,有9.4%的教师认为教育信息化不会对教师角色产生影响;有16.8%的教师认为教育信息化下的高校教师角色不太重要;有20.1%的教师认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与传统的高校教师角色没有区别;更有33.6%的教师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跟随信息技术发展的而不断变化的角色。这些调查数据说明,高校教师在角色实践前,思想意识、观念等还有待转变,对自身角色的认识还略显不足。

2.高校教师对师生关系中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角色不够明确。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部分高校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学生学习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有22%的高校教师课后基本不与学生联系和沟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是否可以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取决于高校教师能否正确处理和引导,高校教师角色是协调师生关系的关键,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和指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获取有用的网络信息资源,更要指导他们学会用新的技术和手段运用于学习,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新型师生关系。

3.高校教师在角色行动中缺乏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意识。

调查数据反映,高校教师在教学目标中选择培养创新能力的只有45.6%;有15.2%的教师的教学目标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25.6%的教师认为信息化课堂是对教师权威的挑战,具有传统的保守思想,因循守旧而缺乏创新精神;有24%的教师没有选择新的信息技术方式评价学生,仍然选择用古老的纯笔试方式进行评价。上述数据充分说明了高校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意识到教师角色的发展,缺乏创新精神。在信息技术使用情况调查中,有7.2%的教师选择了完全没有使用过,说明这部分教师没有保持持续学习的状态,无法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有11.2%的教师甚至表示没时间,不想学习新技术,这些都表明了高校教师的终生学习意识比较淡薄,教师角色定位与教育教学实践的信息化要求不相符合。总之,高校教师创新精神的缺乏和终生学习意识的淡薄使得教师角色行动存在诸多误区,例如教学目标过低,教学评价单一,等等。

4.高校教师在教学角色实践中表现出信息素养偏低问题。

针对高校教师角色实现的内在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主要是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态度和利用情况、教师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教师对信息资源的搜索能力及教师的网络信息能力等五个方面展开的。从调查数据来看,绝大部分教师掌握了最基本的技术操作能力,有85.6%和75.2%的教师掌握了信息资源的搜索能力和办公软件操作能力,超过50%的教师掌握了基本的网络技术。数据统计显示高校教师有着较好的学习新知识的态度,这说明高校教师的信息意识比较强,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当前高校教师的基本信息素养普遍较高,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使用和掌握情况不是很理想,这就说明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很好地掌握和使用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对教师角色的要求就无法达到。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提高是完成教师角色的定位及其在教育教学中实践的重要前提。信息素养作为影响高校教师角色行动的重要内在因素,是高校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正确制定信息化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改善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调查数据显示出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在信息技术的认识上,8%的高校教师认为对其工作和学习没有影响,7.2%的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使用过信息技术,21.7%的高校教师需要别人帮忙才能找到需要的信息资源,33.6%的高校教师表示学习信息技术有困难。这些数据反映出,目前高校教师在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和掌握情况均不是太令人满意,信息素养还有待提高。

5.师生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的期待。

大部分高校教师对自身的角色表现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和期望,但是数据显示仍然有相当部分的教师对角色的期待停留在传统的教书育人、管理者和权威者上,并没有意识到教育信息化对高校教师角色的新要求,即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和教学的各个方面,来促进教育各环节的改革和发展,培养创新性人才,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传统教育中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发生了变化,高校教师角色必须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进行必要的角色调适和定位。从调查数据看,目前仍有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停留在以往的角色认识和实践中,不太理解高校教师角色应该与时俱进,认为高校教师角色就是传统的管理者和教书匠或说教者,这部分师生的观念和行为急需矫正或转变。

6.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发展的阻碍因素。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不高,反映出某些高校对信息技术的培训不够重视,导致高校教师无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无法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角色的发展。29.6%的高校教师认为缺乏相应的信息技术的培训阻碍了其角色定位;23.2%的高校教师认为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科研时,由于自身的信息素养不高而困难重重,培训不到位使得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得不到提高,信息技术的培训也就成了阻碍高校教师角色发展的外部因素之一。另外一个重要的阻碍因素也可以从调查数据中反映出来,30.4%的高校教师认为软、硬件条件差,29.6%的高校教师表示缺乏信息资源,35.2%的高校教师认为缺乏信息化教育的氛围,17.6%的高校教师提出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这些教育信息化的外部环境严重阻碍了教师角色的定位,成为了高校教师角色得不到发展的客观问题。

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发展的策略

在目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存在种种问题,对自身角色的认识和角色行为的偏差造成高校教师角色定位紊乱,加上高校教师自身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有待加强及缺乏相应的培训等阻碍因素,造成高校教师对角色定位的种种困惑。要有效地促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的定位和发展,必须解决调查中发现的上述各类问题。

1.转变教育观念,以新观念引领高校教师角色行为。

高校教师要适应教育信息化时代,转变教育观念是内在而且具有前提意义的条件,观念的变革是行动变革的先导。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多元角色的新态势需要教师切实更新教育观念,以新的观念引领自己的角色行为。首先,树立创新教育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其次,树立终身教育观,培养终身学习意识;最后,树立以人为本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角色行为是否能够满足与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求。[3]师生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形成民主、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2.培养信息素养,促进高校教师角色发展。

高校教师培养信息素养、提高教育信息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的需要,是教育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因素。信息素养就是发现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它是终身教育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更是高校教师角色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定位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应该关注如何高效地把信息技能同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结合起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教师的角色要求和期望发生转变,许多高校教师暂时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很多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形势不容乐观,部分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还没有达到社会所期望的层次,表现为基本信息常识缺乏、信息意识薄弱、教育信息能力偏低等,尤其是文科背景的教师在这些方面更需要提高。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具有一般的信息能力,而且要具备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3.开展信息技术校本培训,保障高校教师角色发展。

信息技术的校本培训是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在对高校教师的现状与潜力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以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通过自行规划设计或与专业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合作等方式开展的旨在满足学校需要及教师需求的培训。[4]它注重的是在教师培训中学校和教师自身潜力的挖掘、校内外资源的充分利用。校本培训的理解关键在于把握“校本”的内涵,综合文献的研究观点,我们认为校本培训应该有三层含义:首先是为了学校,其次是在学校中,最后是基于学校。

4.建立高校教师角色实践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建立良好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形成高校教师自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氛围。高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探索、实践,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能够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并取得较好效果的教师,高校应在工作量核算和奖酬金的分配中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高校教师研究并开发的教学软件、网络素材等,通过专家鉴定和权威部门的认可,应视作与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同等看待,并作为将来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和评奖评优的参考条件。研究并制定出高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的质量评估标准,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相关考核。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信息化教学评比、课件制作大赛、精品课程设计竞赛等活动,充分激发全校教师结合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运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通过建立这些机制,引导和激励高校教师把提高信息技术作为培养自身信息素养的重要目标,不断地学习和发展。

5.优化高校教师角色发展的外部环境。

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它包括所有的软、硬件和信息资源等,这些都是制约高校教师角色定位的重要因素。没有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环境,高校教师即使有一身信息化教学本领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无法更好地履行高校教师的职责。因此,优化高校教师角色发展的外部环境尤为重要。我们认为重点应从优化两个方面的环境着手,一方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学和学习环境。包括以教与学为主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环境建设、以信息服务为主的校园网络环境、以班级授课为主的多媒体教室环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网络教室环境、以学生在线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环境、以信息利用为主的电子图书馆。另一方面完善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功能,优化综合管理环境。

对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的制约远非上述几个因素所能涵盖,但上述所及是我们在问卷调查过程中高校教师角色中的普遍现象,因此比较集中地反映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高校教师角色存在的突出问题。虽然这五条策略并不一定能完全解决高校教师角色定位和发展问题,但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对高校教师树立科学的角色理想并投身于角色实践会有所帮助或提示。因此,高校教师角色发展的策略研究能带动教师对角色行为之前的思考和角色行为之后的反思,更好地实践高校教师多元化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阿不来提・吉力力.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教师角色的定位.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1):6013-6015.

[2]蒋洁.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师角色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徐全胜.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转换[D].南昌大学,2008.

[4]张国胜.校本培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创新[J].教育探索,2001,(11):51-52.

教育信息化前景篇2

>>旅游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实践模式研究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基于矩阵模式的区域性全民信息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tBL教学模式在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中的设计及研究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的个性化研究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素质提升的路径研究信息学科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探讨和研究辽宁省民办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背景分析与模式研究统筹城乡教育背景下重庆高校服务地方旅游业的校―县合作模式研究教师教育背景下外语教师的素质研究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班级管理研究媒介素养研究诞生的历史背景取长补短,结合各大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模式来探寻适合本校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学数学合作教学“武力模式”的诞生基于国际合作背景下在线英语教育网络课程运行模式研究教育信息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研究信息技术课的合作教学模式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5]符绍宏等.国外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动态[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68-72.

[6]符绍宏.论当代信息环境下中国的信息素质教育[J].情报学报,2003,(4):238-249.

[7]基于资源的学习[eB/oL].[2009-05-03]..

[8]王朴.为信息素质而合作――来自美国的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1):84-88,91.

[9]曾晓牧,孙平.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发展的基本架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103-106.

[10]孙平,曾晓牧.面向信息素养论纲[J].图书馆论坛,2005,(4):8-11,106.

[11]皮介郑.信息素质教育理论与教育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况中心),2003,(6):56-102.

[12]王丽华.国内外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现状及实践情况[J].图书馆杂志,2007,(2):61-64,96.

[13]黄红梅.我国中小学信息素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7,(10):11-13.

教育信息化前景篇3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教学现状;对策研究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现代信息技术社会的各领域都普遍被应用,人类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的教育在此时显得无比重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与以往的信息技术教育相比,探究新课改背景下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就如今面临的传统教学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冲突,学校教学管理问题频出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在我国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相应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逐步改进教学模式,教育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信息人才。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1、学校以应试教育为教育目标,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度不高

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课一直是老师较为伤脑筋的一门课程。众所周知,高中是学生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了高考,学生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这个时段几乎所有学校都在提高升学率上牟足了劲头,把提高升学率作为主要目标,而信息技术这门课不在高考科目的行列,对学生的升学帮助上来说分量甚微,远远低于数理化等高考科目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提供的薪酬待遇也不高,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地位尴尬,积极性普遍不高,导致了信息技术教育课在高中的教学环节中处于边缘化,几乎是可有可无的处境。

2、新课改不彻底,改革效果不明显

在高中的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中,老师们的意见不一,分歧频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改变应试教育单一性的培养人才的模式,希望加强素质教育,为社会输送多元化的创新型人才。课改的初衷很好,但是课改的结果没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有些老师认为新课改的弊端很多改革后的效果不明显。新课改没能改变信息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作为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由于它依然不是高考的科目,在素质教育不完善的今天,一切还依然以升学率作为重要目标,信息技术的地位没有改变不能够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重视,所以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育课还处于边缘课程,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3、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单纯的应试教育不能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我国开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在此环境下新课改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素质教育。自从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学生不再是以前的学习机器,学生的个性化逐渐的凸显出来,但是由于高中生的思想还不是相当的成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因此高中生对于学习信息技术这门专业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学生利用计算机只是单纯的上网聊天,看电影,听音乐等,极少有同学能够正确主动地来学习信息技术,缺乏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二、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强调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重要性

在我国目前国家正在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新课改的进程也加快,改变了以前传统的教学理念,如今更加重视培养信息化程度的复合型的人才,面对新课改思想,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力度。在我国教育环境下,高考是我国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只有将信息技术这课程列入高考必考科目,才会引起学校、老师和学生的重视。教育部门要引导学校增加信息技术教育的课时,强调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引起学校对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而学校要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支持,改变硬件设施,给老师和学生提供更方便的教育资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提供机会,提高老师的业务水平,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感,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2、新课程背景下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新课程的背景下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急需提高。为了可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成为合格的专业教师,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需要抓住每一次的学习提高的机会,不断的充实自己,与时俱进,提高能力。国家教育部门针对不同的教育人员,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分内容、分阶段、分地点的对相应的人员进行逐级培训,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培训学习,使信息技术教师对新课堂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学习了多种新的教学方式,对实现教师教育技术的突破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作为信息技术的学科老师也要时刻关注自己的业务水平,及时参加培训工作,做到自己时刻处于教学技术的最先进的状态上。

3、更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新课标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成功的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了整合使信息技术成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老师要多开展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主题活动如举办学生网页设计大赛,评选出优秀的网页制作作品,并及时的给予学生奖励,在学校的专用网上张贴学生的优秀网页设计图;或者开展信息技术知识大竞赛,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结语: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角落。在新课改的大前提下,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成为了我们新的人才方向,只有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才能够推动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提高竞争力。所以,我国对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的步伐在不断地扩大,找寻合适的改革方向的脚步不会停止。

参考文献:

教育信息化前景篇4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财会;实践教学;模式

一、高职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革新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成熟,在目前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信息技术被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财会专业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将信息技术融合其中,由于财会专业本身和经济密切相关,如今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市场环境下,更加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之下,对于财会专业的学生而言,需要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具备丰富经验、高水平、高素质以及精通信息技术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才能够具备未来发展前景,所以,在目前高校教育的过程之中,针对高职财会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是一种极为重要选择。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财会专业教学特征

在目前各大事业单位以及各企业之中,财会工作应当日益实现信息化,这是事业单位以及各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如今财会工作岗位日益需要精细化工作,在开展工作的过程当中,并不是以人工模式开展工作,而往往是以软件以及计算机作为主要的工具。所以,在目前,针对财会专业的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也应当进一步的加强财会工作的信息化,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切实的保障教育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可以符合目前财会工作主要形式,进一步的强化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要促使学生掌握信息化为主的职业技能,这是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之下财会专业教学的重要特点。

三、适合于信息化环境的高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一)建设网络教学平台使实践教学网络化

在目前财会工作的过程当中就应当逐步的实现信息化,这也可以促使当前财会工作的各大环节实现网络化连接。在高校方面,应当转变教育教学模式,同时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高度尊重信息社会的网络形态,要促使实践教学教育活动可以逐步转变成为网络化的教育教学,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一体化的教育教学平台,这样促使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学会更多的财会专业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熟练掌握财会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业务素养。另外,还能够促使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当中充分的感受到财会工作网络化的特点。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过程当中,需要目前的高校融入专业知识资料库以及专业技能练习资料库等,这样才能够切实地满足学生在实践和理论方面的需求,除此之外,在目前高校开展一体化网络教学的过程之中,需要兼容多种模式,比如最常见的pdf软件以及office软件等。除此之外,在目前的高校财会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需要当前对于课件形式加以转变,要切实保障课件的多样化,例如要具备视频、音频、图片等教育资源,提升课件的生动性、直观性等。另外,在网络教学平台当中还需要对于网络教学标准实现良好的融合,比如高校一体化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的过程之中,需要为学生提供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起来的良好的平台,为学生提供能够实现财会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场地。在网络平台之上,并不像传统的教学场所,网络平台可以让学生不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制约和限制,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可以充分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以及独立思考的需求。

(二)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目前高校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为了加强对于财会专业的培养就应当采取递进式实践教育教学模式。但是,想要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具备财会工作技能和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时并不是依赖于几次实践操作以及学习就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的,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开展财会实践教学活动要促使学生将传统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要将理论教学和财会技能教学二者相互融合起来,所以,这就需要高校的学生应当学会财会专业相关知识,同时需要促使信息化实践操作模式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高校就应当加强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广泛运用。首先,第一个阶段就需要对于财会专业学生开展基础性实践教育教学活动,通过使用信息化教育教学技术促使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和消化财会专业的知识内容,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日后实践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个阶段,学生经过第一个阶段之后,基本上掌握了相应理论知识以及财会技能,之后就需要促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要让学生开展自主实验,对于教师而言也需要具备应用计算机能力以及具备丰富专业知识,教师应当加强对于学生科学合理的引导,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与此同时,要加强对于学生的专业性思维的培养;第三阶段,需要加强对于学生财会技能实习活动,要求学生尽量到社会上去实习,学校要和企业保持密切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岗位上得以实践,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素养。

(三)以环境模拟为主的实践教学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财会专业日益重要,财会专业本身是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够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相关的从业人员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才能够胜任财会岗位。所以,这就需要目前的高校为学生安排各种实践的机会,但是即使高校为学生安排了符合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各种实践活动,然而,真实性却有待进一步的考察,学生往往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但是对于突发性的会计工作事故并不能够有效地处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各大高校需要加强环境模拟为主的实践教学活动,要在高校当中建立相对真实工作环境,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可以加强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财务工作之中来,为促使实践技能水平提升提供相对真实的平台,增加实践教育教学效果。

四、结语

教育信息化前景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育技术;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变革力量,它冲击到了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当然也在其中。教育的信息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素质教育的全面、真正实施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我们认为,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其中的关键所在,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个新的突破点。我们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同时,可以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从而使素质教育得以真正、全面的推广实施。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思想概述

将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课程相整合,就是以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语文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语文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开展方式和创新探微

1.阅读能力训练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1)创设意境,渲染氛围。文学作品表达的是作者在某一历史时期某种特定社会背景中产生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前要向学生交待写作背景,帮助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多种媒体创设课文情境,或用图片或截取录像片断或以音乐渲染在课内展示,有利于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景,增强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效率。例如,在上《黄河颂》一文时,笔者在课前播放《黄河大合唱》组乐,同时播放黄河壶口瀑布等景色图片。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渲染课堂气氛,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很容易就进入了课文。这种设计以一种轻松、抒情的方式创造出优美的情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阅读教学常会遇到语言文字描述较为抽象的过程,或现实生活中一时难以见到的客观现象。例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进化过程,学生对此描述很难理解,无法读懂词句,特别是在说明文教学时,由于文体本身的特点,更易出现这种情况。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另辟蹊径,把影视或是自制动画引进课堂,化古为今、化远为近、化慢为快、化难为易、直观地再现这些事物或过程,以帮助学生读懂词句,理解课文。在教《看云识天气》一文时,对学生不理解的问题,制成多媒体动画课件演示出来,学生即形象地感知,再读课文时,就能轻轻松松地理解课文。

2.写作能力训练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1)提供贴近学生生活的写作素材,激发写作兴趣。写作训练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命题,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各类人物、各种材料引入课堂供学生练习,充分满足教师写作训练设计的要求。其提供素材的直观、生动与丰富性也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在这种氛围下练习写作,学生思维活跃、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2)提高观察的效率,引导学生思维。通常情况下,观察的情景往往稍纵即逝,有的观察还要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这样影响学生观察的实际效果,写作时产生思路不畅的情况。这时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引导学生思维,例如学生游览了某个地方后写作文,假如这个地方景点甚多,学生极易顺序不分,乱成一团,假如将游览的情景摄录下来,整理成条理清楚的课件,学生习作时,不仅条分缕析,而且通过重新看、重新听,一定能看清一些曾“视而不见”的景色,一定能听到一些曾“充耳不闻”的音响,获得一些曾“无动于衷”的感悟,写起来就能达到文思清楚、内容丰富。

3.听说能力训练与信息技术结合

听说能力训练包括听的能力、听记能力、听说能力、说话能力的训练,其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的途径更为广泛,例如:运用多媒体模拟说话情境。在进行说话训练时,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说话情境,让他们围绕某一话题,开展讨论,练习说话。如果利用计算机,可以通过它的视频功能和模拟功能,改变以往呈现场景的方式(如教师语言表达或文字媒体),把本与学校教育隔离的现实场景搬进课堂,通过看一段情景录像或是创编一个生活情境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鲜活真实的说话情境,学生感到身临其境,有内容可感、可说,思维就活跃了。而且说话训练变得更加贴近生活,有利于今后学生遇到与之相似的生活场景时善于表达,真正发挥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实践。

我们相信,“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这朵红花在“信息技术”这片绿叶的衬托下,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为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谢幼如.王成伟.柯清超编著《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培训教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教育部电化教育音像出版社联合出版

教育信息化前景篇6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英语教学应用研究

引言

英语,是一门特殊的语言学科。目前,我国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一门主要的交流语言受到各个企业乃至国家的高度重视。当前,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英语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得以体现。英语学习包括听说读写多个方面,教学可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方式进行针对性学习。在此,笔者通过本文,就教育信息化助力英语教学改革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与探讨。

1.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教育信息化将让教育方式获得三个方面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方式的改革。由于信息化的技术支持,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堂课”的单一教学模式将得到改变,多媒体信息设备让教师对教学方法有更多的选择,如情景模拟教学、演示教学以及讲述教学,等等。信息化英语教学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语音能力及表达能力,从而增强英语学习效果;其次是教学理念的改革。由传统的教学管理转变为科学教学理念,如学生自主学习、评估学习、探究学习等等;最后是教学的多样化。对于信息化技术而言,往往会让教育呈现出多样性,因为信息化平台和技术可以推行因材施教理念,即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情况的学习,进而发展出各类个性化、功能化教学,等等[1]。

2.英语教学信息化改革的原则

2.1辅的原则

基于信息技术教学,首先应明确信息技术只能发挥辅助作用,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式,特别是英语口语教学,传统面对面教学将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气氛及激励性,而信息技术的教学虽然能够增加教学的生动性,但学生无法通过信息化平台获得情景学习的体验。因此,对于英语教学而言,信息技术的应用应当是一种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辅助措施。

2.2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是传统英语教学中的一种科学理念,主要是针对不同的学生展开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信息化英语教学应当遵循这一原则,以符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一些学生需要口语学习,要弥补学生这方面的不足,则需要通过情景口语练习的方式,而一些学生需要提高听力,则可通过聆听各类对话进行训练。

2.3学生为本的原则

近年来,教育已经开始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即教师教学需要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学习情况,进行选择性教学。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例,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采用增强式教学方式;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采用拓展式教学方式。作为辅助手段,信息化的教学应当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保证教学达到实实在在的效果[2]。

3.教育信息化助力英语教学改革的策略

3.1基于多媒体的活动教学改革

多媒体技术的普及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种表现,所以英语教学信息化的改革就是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结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一些性化的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如情景角色扮演,对话训练游戏及小组探讨,等等。可适当转换学生的学习地位,让教学更具导向性,例如在“人们的工作及角色”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下载相应的教学资源,比如Flas、ppt课件、资料图片等,让学生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喜爱的角色进行模仿,同时提出相关的问题,“whatdoesShedo?”“whatishisjob?”等。学生回答问题只需要通过观察图片资源,整合回答语句即可。另外,可以构建相应的数据库,存储英语教学的课程资源,制作更多的现实教学视频,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与吸收一些英语知识。还可以让学生试图模仿及还原以上展示的情景,以达到带入教学的效果[3]。

教学手段灵活多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涵盖图、文、声、像等诸多方面,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形成超文本、超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既可视、可听,又可交流,便于操作。这些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及变化多样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爱上”英语学习。

3.2基于多媒体的文化教学改革

多媒体除了能优化传统教学的环境以外,还能形象地开展文化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文化教学获得英语知识面的深化与拓展。如向学生推送一些经典的英文歌曲集视频资料,例如“Yesterdayoncemore”等,由学生模拟试唱。这种教学的好处在于以文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专注性,还能强化学生的口语能力。另外,可通过一些特殊的节目视频让学生体验到一些英文对白,例如《音乐之声》、《狮子王》等,对于视频中的一些特殊片段,教师可以反复向学生讲解,还可以将原声消除,让学生按照自身的喜好选择相应的角色,进行相应的配音,训练他们的语言组织与运用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

3.3基于云平台的英语教学改革

云平台是目前信息化背景下的产物,基于云平台的英语教学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首先是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备课过程的改变。备课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信息化教学,备课都应该认真,而云平台的优势可以在备课中得到有效发挥。浩瀚的资源可以任由教师选择完成备课,同时还可以根据云平台储存的学生日常错误数据,选择针对性讲解教学,从而避免学生进入学习误区。再者,可以通过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例如针对教材的不断调整,教师需要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从而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另外,通过电子阅卷总结学生作业中的常见错误,然后进行储存,并向学生展示具体的解析方式及知识点方面的缺失。

结语

在全球化的发展格局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项公认的重要技术,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而教育领域就是其中的一个关键领域。而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往往会让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及教学内容获得相应的改观。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历经了各个时期的创新,而目前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各行业英语人才的能力素质,朝着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这是教育重要目标的体现。当前,信息技术在我国英语教育中的作用尚未完全体现,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内容,比如软硬件平台的普及,以及各类专业人员的科学配置,如教师、研究人员等,需要更长时间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晶滢,倪小勇.教育信息化趋势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析[J].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融合,2015(12):43-45.

教育信息化前景篇7

【关键词】信息化;会计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前言:信息化时代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会计实践领域正在由电算化逐渐向信息化方向转变,相应的会计教学也应当进行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力求会计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够与会计实践对接,提高人才的实践应用技能。

1.信息化发展背景简介

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这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会计行业领域的应用已经形成了会计行业新的发展形势,我国会计行业已经基本建设形成了会计工作信息化的新格局,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系统的全面发展和应用使得会计实务变得复杂化,这一发展也给给会计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信息化除了在会计实务上有广泛的应用,对会计教学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当前还只是形式意义上的,只是在会计教学的知识获取途径上和会计教学工具上有着一定的应用。例如会计专业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不但丰富了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有利于建立起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与信息化会计实务之间的联系。在会计教学工具上,信息技术软件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在会计教学中起到着重要的作用,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2.信息化背景下的会计教学改革对策

2.1会计教学理念的转变[1]

我国教育体系中各专业的教学大部分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教育领域的改革中已经提出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有待改进。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教学就是要从学生的整体地位出发,通过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便捷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将会计专业学生引入到信息化环境中,学习会计专业知识,让信息化环境产生对学校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影响。

2.2会计教学目标的转变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人才,会计教学的目标理所应当的是培养会计实务所需要的人才,人才的培养目标指向实务,而会计实务当前信息化趋势明显,尤其是在会计工作程序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会计教学目标也要融入信息化会计实务的内容。信息化背景下的会计教学目标不单要求会计专业学生掌握会计的理论知识,还要求会计专业学生对信息化有所认识,并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信息化与会计实务应用的联系,同时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会计信息化的处理能力,包括利用信息化识别会计管理中的问题,能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并从问题与原因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能够在从事会计工作中真正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2.3会计教学内容的转变

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在会计中的应用要求会计教学目标随之变化,在教学目标的变化下,会计教学内容也要有所变化,结合信息化背景和会计教学新目标,会计教学在内容上要以利用信息化获取会计知识和信息为内容,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化的应用能力。

在会计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结合信息化背景对现有会计基础理论进行知识上的拓展,要将信息化体现在课程内容中,让学生从基础的理论学习中就认识到信息化并建立起信息化与会计之间的联系。会计教学中一般都包含模拟实务的课程安排,对于模拟课程要引入信息化的系统应用,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并从模拟教学中发现教学难点和重点,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

2.4会计教学模式的转变

上文提到在会计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对学生主体地位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在教学改革中改革教学模式,尤其是在一些职业院校和专科院校的会计教学中,更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结合信息化背景、利用信息化手段,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如何应用知识,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会计教学模式。

2.5会计教学方法的转变

信息化能够为会计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手段,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还是学生自主学习环节,都能够利用信息化实现会计知识的学习和会计能力的培养。会计教学方法要利用信息化的优势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利用信息化建立起会计教学的信息数据库,信息化使得会计实务工作发生了变化,因此从实务中获取相关的资源建立起教学数据库,并通过数据库信息的调取为教学提供素材和案例,有利于会计教学的改进;二是利用信息化开展在线教学,[2]在课堂教学之外建立起会计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在线提问和答疑的方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提问的积极性,更及时的解答学生的问题;三是利用信息化丰富会计教学的手段,当前无论是教学还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够方便快捷的接触到网络和多媒体,这些技术方法也是会计信息化实务中会体现和应用的,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不但能够实现教学的改进,也能够建立起与会计实务的对接。

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教学改革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会计教学水平提升的关键性步骤,会计教学的改革要结合当前信息化的背景和会计实务中信息化的应用,进行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综合性的全面改革。

参考文献

教育信息化前景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巧用信息技术全面发展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应运飞跃,并以辅助手段的角色走进语文教学,以其广袤的容量,丰富的信息资源与高科技表现形式,使语文教学尤显艺术魅力。然而,正当信息技术辅助下语文课堂高效率的频出使语文教师们津津乐道之时,利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性融合语文教学渗透素质教育却少人关注。这就使信息时代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未能凸显其功能的广泛性,偏废了它彰显语文人文性的莫大功能。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以发展学生的素质这一视角为切入口,巧用信息技术,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巧妙地融进语文教学,实现“走向全人教育”,比传统教育技高一筹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拓素质教育的广阔天地。下面,我就小学语文教学巧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素质的话题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品德修养

美国政治家林肯这样说:“品格如同树木,名声如同树荫。我们考虑的往往是树荫,但却不知树木才是根本。”可见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及任重道远。素有人文学科之称的语文在德育方面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巧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开发学生熟悉的优质资源、监督意义活动等,是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高效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1、创设教学情景,激发高尚情感

情感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教学中学生能否产生高尚的情感,就取决于教学情景的情感感染力的强弱。目前,信息技术以丰富的资源与高科技,创设感染力强的教学情景是鳌头独占,传统教学无法与之相媲美。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可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高尚的情感,从而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精彩的电影形象鲜明,情景逼真,是创设教学情景鲜活的资源。在《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中,可播放电影《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片段创设教学情景。五壮士屹立山顶的形象可让学生感受他们不畏强敌、为国为民的精神。昂首挺胸跳崖的壮士们情态的从容、脚步的坚定会给学生们心灵以深深的震撼。五壮士跳崖时喊出的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是当时中国人民共同的心声,声音壮烈豪迈,能强而有力地直激得学生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壮士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于牺牲的精神在这里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此激情澎湃的情感氛围会深深感染学生,促使五壮士的崇高精神在学生心中萌芽。

2、开发熟悉资源,潜移良好品德

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所熟悉却容易被我们忽略,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巧用信息技术进行开发,使熟悉的资源在学生面前焕然一新,更具情趣性与艺术效应。再以“熟悉教育”促“熟悉运用”,即借熟悉的事物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促使受教育者把教育所得熟悉地运用到现实中。故而潜移默化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

课文《美丽的规则》赞扬了人们自觉遵守行车规则的美德。教学前可巧用信息技术从我们身边熟悉的交通就地取材作为教学资源,以教育学生应具备自觉遵守规则的美德。如用数码相机录几段附近路口的红绿灯视频,在教学时用多媒体播放。当学生看到熟悉的路口被“搬”到教室来,就会像久逢老相识,情绪高涨。这时可让位学生随着视频上闪现的红绿灯说出该怎么做。小学生较好强,熟悉的交通规则会被他们信心十足地喊出,如“红灯停”、“绿灯行”、“橙色灯亮快快行”。“熟悉教育”就这样轻而易举地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而成功的体验让小学生乐于重温,促使学生今后过马路时不由自主想起这场“熟悉教育”,从而把熟悉的交通规则熟悉地运用在现实中,发扬自觉遵守规则的美德。可见,熟悉的资源通过巧用信息技术进行开发,以“熟悉教育”促“熟悉运用”,能潜移默化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

3、监督意义活动,浸润优秀思想

法国作家纪德说:“人用行动比用语言文字更能表现自己。”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可适当拓展延伸课外开展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用行动表现自我。而高效“遥控”管理学生进行活动的手段非信息技术莫属,如巧用校园网或校讯通等信息技术,让家长对子女的评价速递与老师,当教师的“隐形电子眼”实行“远程监控”。就能促使学生对活动产生有意注意并进行有意行动,逐渐“习惯成自然”,化有意为无意,思想也随之升华。不言而喻,巧用信息技术监督课外有意义活动的过程,能不断浸润着学生的优秀思想品德。

《花边饺子里的爱》浸满母亲对子女浓浓的爱,同时也浸润学生感恩的心,是引导学生进行感恩的优质教学资源。教学时可拓展延伸有教育意义的“感恩大行动”实践活动,布置学生把对长辈的爱体现在生活中,行动里。让家长一个星期内随时通过校园网、校讯通或电话向老师汇报孩子感恩行动的表现。这样巧用信息技术,学生在家长和老师这一明一暗的监督中,会不由自主地把感恩的心化为行动,在行动中逐渐深化感恩的情感,从而浸润学生感恩的优秀思想。

二、巧用信息技术强化智能发展

信息技术的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使语文教学声情并茂、视听兼融、动静结合,增强了语文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感染力。充分刺激学生的视听等感官的兴奋,开拓各项思维,训练各种能力。所以,巧用信息技术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艺术手段,是强化学生各方面智能提升的有效途径。如果拓展延伸课外运用信息技术更使语文教学开放而有活力,更使学生的各项智能蓬勃发展,达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境界。

1、静字活化,识字写字轻松过关

信息技术具有化静为动的功能,能使静止的文字、图像等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活力,甚至栩栩如生。在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时,可把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的优势引进来,赋予静态的文字动态和声音,使静字活化,生动形象。这样,信息技术让识字写字教学充满趣味与生气,迎合小学生好动这一天性,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此,在静字活化的教学中,学生乐在其中,眼视其形,耳听讲解,对汉字的字形、结构、笔顺、构架、组词、造句等一系列的知识与技巧,印象深刻。可见,巧用信息技术,能使学生在识字写字方面轻松过关。

2、化抽象为形象,训练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意蕴抽象的内容往往是小学生开拓思维的拦路虎。这时,教学时若让小学生直接从理解文本入手领悟,他们肯定会一头雾水。可利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的优势,让理解能力偏弱的小学生能放飞思维,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训练思维能力。

如《两小儿辩日》一课中,两个小孩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远,什么时候离人近,并各有根据。其中包蕴一定的科学知识,教学时可用多媒体出示两幅动态图像化抽象知识为直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儿童的天性明显地要求直观性。”让学生由直观图像进入思考与合作探讨,不但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两幅图像内容可如下,第一幅:一个太阳东斜在一排矮小的房屋顶上,几个人惬意地行走,人影狭长。第二幅:一个太阳挂在浩瀚的天空上,几个行人脚踏自己“圆球”形人影,汗如雨下。两幅图中太阳一般大。然后先让学生自主探究两幅图的区别与太阳离地球何时远何时近的问题。以此为学生架设思维飞翔的平台,引导学生观察、判断、分析、归纳等智力因素同时启动。促使学生产生斜射、直射、房屋矮小、天空广阔等概念,这些概念延及的“温度高低不等”与“背景大小不同”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有关科学知识。再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文中两个小孩说得对吗,为什么?”此题可引发学生进行联想或假设,任由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接下来的合作探讨中,学生就能更广更深地进行发散思维,以推测有关科学知识。

3、扩大容量,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综合性强,教学信息资源需求量多,涉及面广,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理想学科。信息技术就给学生的课内外阅读予以信息资料和高科技的支持,信息资料能在瞬间纷至沓来。教学时可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地选择可扩充的资料,通过信息技术从网络搜集信息资源,让学生在大量地阅读和快速地浏览中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强理解,使学生在高效率学习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

儿童科普说明文《种瓜得豆》介绍一种现代高科技——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及运用。教学前可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与课文有关的科学知识资料,让学生在查找资料时积极思维、充分阅读、广面涉猎。不但训练学生的理解、概括等阅读能力,而且训练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这可谓现代运用信息技术阅读的新式阅读能力。课堂伊始,可从网络搜索出基因知识和转基因技术知识的资料,课堂尾声又可搜索出转基因技术成果和产品的资料。这样就让学生不仅了解更多相关科学知识,而且在大量浏览和阅读中充分训练与提高浏览、理解与概括等阅读能力。

4、创设交际情景,优化口语交际水平

①“经济全球化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具备交往与合作的意识。”语文是基础学科,教学中必须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分享,具有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这就需要交际环境,但教学是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的,仿真型交际情景就成为口语交际教学的至上环境。我们可巧用信息技术的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等科技表现形式,更可辅以手机等信息技术产品作为表演道具,创设仿真型的交际情景。然后通过课堂交际实践活动的社会化,优化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促使学生获得适应生活的经验和能力。

如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百花园四”中的“口语交际”是训练学生电话留言的技能。教学时可立足教材中的“模拟内容”让学生表演电话留言,并指出接听方的身份由其表演者随机创造。教学中,可先由多媒体显示两个不同的家居客厅权作“舞台”背景,用两部手机为道具,随机抽选两个学生为一组上台按要求表演。家居环境的设置与真手机真通话的交际训练方式可创设真实度较高的仿真型教学情景。仿真型教学情景容易使人入情入景,从而促使学生倾情表演,加上接电话方“人物’是由其表演者随机创造,致使口语交际内容的不确定性,更能锻炼学生的随机应变、创新、口头表达、倾听等能力与文明礼貌的态度,从而优化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

5、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兼容,多种智能并进

作文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早以卓有成效。教师应把信息技术作为切入口,以新的视角探索更利于作文教学的新方式。可巧用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兼容,让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中作文,在作文中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的思维、创新、写作与信息技术的运用等多种能力并驾齐驱。必要时可超越教材,拓宽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兼容的空间。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百花园四”中“语文大课堂”的“写作”时,可让学生在电子计算机的文档中写好关于“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调查报告,然后发送到教师的电子邮箱里提交作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电子计算机的写作应用能力、文章的发送能力等多种信息时作及应用能力并进。

又如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百花园六”中“语文大课堂”,要求以“我们的成长”为主题,策划并举办一次向母校告别的语文实践活动,囿于条件不足,可立足教材,超越教材改为以“我们的成长”为主题,进行“感恩母校”的活动实践,并把活动的收获、感受及对初中生活的畅想写成文章且利用电子计算机编辑制订成个人作文选。(教师于开学初布置,期末验收)让学生在合作中实践,在放飞思维中写作,在写作中运用电子计算机,在编辑作文选中应用信息技术并开拓创新。这些训练,促使学生的协作、思维、写作、电子计算机的操作、编辑、应用信息技术和创新等能力共同提高。

三、巧用信息技术增强锻炼意识

“为了祖国和为谋取人类幸福作贡献,必须走强身之道,坚持体育锻炼。”这是我国现代女政治活动家宋庆龄所说。强健的体魄是生命的根本,是作贡献的本钱。而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社会的希望,其体能应倍受关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高效实施体育渗透呢?首先应挖掘课文中与体育的共同点或共通点,再巧用信息技术的三维动画、视频或网络,以创设教学情景为主,优化体育渗透教学效果。

抓住信息技术的三维动画生动形象的优点,可设计意味深长的有关体育的三维动画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旁观者清”,触发学生“必须锻炼”的正确体育观。《体育课》一文关乎体育,文中体现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与体育精神又有共通点。教学时可用多媒体播放动画课件:三个同学来到跑道上,一个向同伴们摇摇手,没参加跑步,另两个开始跑步。俩人跑着跑着,一个气喘吁吁地退下场来,剩下一个坚持着。汗如雨下的坚持者,终于冲过了终点,他举起肌肉结实的双臂,一排醒目的字出现在他的头顶:“坚持锻炼,自强不息,身体真棒!”中途退场者低下头,眼前地上出现“坚持不了,身体不棒。”一排字。全场退却者两眼泪如泉涌,左右两道“泪泉”中分别出现“不锻炼”、“身体差”两列字。这样生动而浅显易懂的动画课件犹如一则公益广告,简单明了却又意味深长,可使学生目视其“景”,心忖其词,意趋其理,一下子就铭记于心。促使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与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天衣无缝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体育。

或可通过网络把大量的体育信息“请”进课堂,用积极的个人或体育大环境感染学生。如“亚洲飞人”刘翔的奋斗历程的视频内容,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上运动员们奋力拼搏的场景视频等,可从雄心与斗志方面冲击学生的心扉,让其体会体育的价值,增强体育锻炼意识。

四、巧用信息技术提升审美情趣

②“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而美育尤其促进了人的个性的全面充分的发展。”所以,具有人文性的语文学科,教学时应进行美育渗透。可利用信息技术信息之丰富、技术之高,营造富有美感的学习与美育氛围。如静态的文字与图像动态化、配声配色;播放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动画;播放关于美好事物的视频。充分刺激学生视听等感官的愉悦性,使美的形态入其眼,美的声音入其耳,促使美的事物入其心,崇美行为入其志。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助于学生崇高人格的养成。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美文,如具有优美之美的古诗《暮江吟》包蕴两个秋景画面,教学时可由多媒体显示“夕阳照江图”和“秋夜江景图”两幅图画课件,并配上轻柔的音乐《行云流水》《月光奏鸣曲》等。让学生心情轻松,视听觉与心情同时愉悦,其乐融融,融情入景,事物美的形象就会在脑海中形成。再如教学有崇高之美的《海上日出》,可以播放海上日出景观的的视频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体验海上日出崇高的壮观,利于感染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光明和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教学悲剧《夸父逐日》时,可播放《夸父逐日》的动画来创设教学情景。栩栩如生的动态画面能紧紧牵动小学生的心,动画中夸父“渴死”的悲惨境遇会使学生产生悲壮之情。动画里夸父飞奔的身影,英勇顽强的、造福人类的举措可促使学生产生情感的超越,由悲痛转化为赞赏“为理想而献身”之悦。有助于陶冶学生胸怀大志,英勇顽强。显而易见,让美育习以为常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就能潜移默化学生爱美、爱审美、会审美、向往美、追求美。

综上所述,立足教材,巧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辅而行,能水融地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渗透,让学生美好思想品德不断升华,多种智能并驾齐驱,体育意识扶摇直上,审美情趣溢满生活,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与此同时,还让小学生思维驰骋、开阔视野、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勇于科学实践与创新,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巧用信息技术是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高效渠道,是走向全人教育的“高速公路”,有助于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然而,在信息技术频繁应用于语文教学的今天,巧用信息技术与语文素质教育结伴而行亟待我们深入探究。我们应立足教材,立足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灵活地、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教育信息化前景篇9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化

一、教育信息化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1)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的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一句话来说,教育信息化就是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

(2)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通过努力从专业理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的职业进步的发展过程也可以同理而言。这一过程并不是阶段性的,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的,这必将是一个长期永久的过程,这需要教师个体或者是教师整体学会终身学习,不断吸取和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

二、关于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国内外研究

(1)信息化背景下国内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1、教师教育必须推进信息化、现代化

现如今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已经到了瓶颈期,要想教育事业的发展横沟更上一个阶段,出现质的飞跃,那必然得抓紧信息化的时代潮流,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打破时空局限,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教育事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

2、在现代远程教育框架下构建教师教育新体系

在现如今的新的信息化发展潮流之下,可以很好地将教师教育体系与信息化载体――现代远程教育结合起来。现代远程教育就是将各种教育资源,利用互联网这个传播媒介,突破以往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随时随地的传达到受教育者的身边,只要受教育者想学习,就可以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来获取,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的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使受教育者得到最大程度、更全方位的受教。

(2)信息化背景下国外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1、公开、民主的选拔制度

拥有了教师资格证书,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顺利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想顺利地成为一名正式教师,就必须要经过公开、民主的招聘和选拔。

例如,在英国和美国,如果中小学中有空缺的教师职位,学校就会面向全社会进行公开的社会招聘,有意向的求职者需要把能证明自己能力的各种资料打包发给学校,随后,学校会对各种资料进行筛选,选出自己认为合格的人,就通知他们来面试。在面试的过程当中,面试的评委不仅仅只是需招聘教师的学校领导,还包括该学校所在区域的地方学区代表,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增加了职位选拔的公开性和民主性。

2、完善、充实的教师进修制度

在美国,教师的在职进修是由教育部拨出经费补助,各州教育委员会和地方学区委员会负责制定并实施教师进修计划。教师进修的方式可以使多种多样的,比如可以到大学或研究生院修习,也可以参加州和学区开设的进修课程,还可以参加各种教师团体和民间组织的研讨会。

其中,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是,美国教师的进修制度是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升级等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就能有效的促进和保证教师进修的质量和效度。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挑战

(1)教育者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育背景下,一方面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平要求不高,对教师职业培训的要求仅为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初步认识;另一方面基本上是以老师为中心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教师专业课程都一直是“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教师培养一直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

而如今进入到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要想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步适应信息化的这一趋势,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实施者――教师,首先就必须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说白了就是教师首先要有转变的想法和观念,有了这一想法和观念之后,就得有意识的去关注与之相关的事物。

(2)提高教育者实施信息化教学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背景下,无论是教师教育,还是中小学课堂教学,都只是以教室、教室和书本为中心的,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教育者自身的教学能力永远都是依照书本,依靠黑板,依靠教育者已有的思维,使得教育者的教学能力一直都没有,也不可能存在着显著地发展与提高。

而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当教师有了新的教学理念,有意识的将自身的专业化提升与信息化的趋势结合起来之后,这势必要求教育者要提高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教育者只有不断地提升以上所谈到的那些能力,就能很好地将之前所转变过来新的教学理念付诸于教学实践,从而真正达到教学效果。

(3)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学习技能

在传统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主要依赖的都是教师的教,而非学生的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总是在不断地强调教师应该如何从自身角度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从而忽视了从学生的角度来提升。

所以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教育者一定要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学习技能,培养受教育者使用现代化教育媒体的技能和获取信息的技能,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受教育者终身学习的能力等等,只有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同时提升相应的能力,这样才能够使得教师更好的发挥教学实效,促进自身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教育信息化前景篇10

关键词:网络信息化;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

作者简介:宫起斌,男,辽宁大连人,大连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长,研究方向: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3.57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133-03

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现代教师必备的一项专业素质。教育技术能力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国内大部分师范类院校对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未能予以充分的重视,致使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缺失。从培养教师专业化的目标来看,我国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亟需一定的理论和政策指导。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我国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大多数学者解释角度的不同导致结论不尽相同。国外关于教育技术能力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起步较早且趋于成熟,国内的起步很晚。国内大多数学者主要分析了我国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并提出了初步建议,并未深入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本文将吸收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文献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究网络信息化下我国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问题,为网络信息化下我国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网络信息化下的教育技术能力

对于教育技术的确切涵义,国内外文献里引用较多的并被学术界所认可的有两种:一种是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定义教育技术为:“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两大类。”另一种是美国aeCt(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1994年的定义:“教育(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与实践。”aeCt05对其进行了重新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1]。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已成为发展最迅猛、具有最广泛影响力的科技之一。发展迅速的网络等信息技术已经正在影响和改变着大众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加快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对我国的教学理念和内容、教育方式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对师范生教学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加强网络信息化下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对于促进教学理念和内容、教育制度、教学手段等方面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当今信息社会及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以学生为中心和教育均衡发展观念的普及,师范生教育技术发生了巨大反差与变化: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为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由纯粹的单一感官刺激变为多重感官的刺激;由传统的单一媒体教学变化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由孤立的学习、工作变为合作式的学习、工作;由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变为更为有效的信息交换;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现在的积极主动、探究式的研究问题的学习;由以事实、知识为基础的学习变为批判性的思考;由被动的反射性反应成长为主动的、有计划的行动;由孤立的人造的教学内容变为真实的、现实世界的教学内容。在当前网络信息化的背景下,积极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不仅可以促进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专业知识的更新及专业能力评定的标准化,而且可以促进多种形式的教师培养、终身学习的实现及教育科研的发展。

二、网络信息化下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现状

从上世纪末起,绝大多数师范类高校都开设了《电化教育学》(或《现代教育技术学》)的选修课程,甚至是公共课程。高校的持续过量扩招,导致资源日趋紧张,在这种背景下,师范院校开展教育技术的基本条件就不能保障,存在师资力量缺乏、占有设备率低等问题,从而导致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阻力和障碍重重,对其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结果也必然是不尽人意。

(一)师范生对教育技术能力的整体认知

师范生对教育技术能力的整体认知和了解,是网络信息化背景下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为了充分有效地说明师范生对教育技术能力的整体认知,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引用赵冉、郑宇珠(2010)的相关调查数据。他们对成都和重庆两市的师范类高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实际的调查分析。但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师范生对教育技术能力的整体认知不甚了解,不能令人满意。其中,高达59.5%的师范生只“听说过,但没有具体了解”,表示“以前接触过或者学习过”教育技术知识的师范生只有可怜的18.9%,“没有听说过”的师范生更是占到21.6%。在年级分布上,大三和大四的高年级学生占了调查人数的68.9%,但仅仅表示只有不到20%的高年级学生学习过教育技术的相关知识[2]。

根据调查结果,“没听说过”的师范生比例随着学习的深入逐年下降,表示“曾经学习过”的师范生在上升,说明师范生虽对教育技术能力的整体认知比较缺乏,但是有机会接触到相关知识。师范生对教育技术相关知识的了解,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素材制作(photoshop)”等课程中。而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这些课程未被纳入到教育技术能力的整体框架中去,从而导致师范生对教育技术缺少了解和认识。

(二)师范生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概况

根据调查结果,师范生对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基本是令人满意的,被调查学生中有85%的学生表示系统学习过计算机课程。其中,计算机操作系统、文字处理以及办公软件掌握情况较好,分别为95%以上、95%以上和83%以上,而网页设计和制作等更深的计算机知识,仅有31%的学生表示可以制作。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不仅需要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把掌握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转变成自己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应用于课堂的能力,这是网络信息化下我国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必须重视的问题。

(三)师范生对教学软件的制作技能

师范生作为未来老师的生力军,能否熟练掌握教学软件的制作技能将会对日后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根据调查结果,对于制作多媒体素材和多媒体Cai课件这项技能,一半以上的师范生制作不了,他们仅仅可以制作普通的ppt课件,而能够制作投影型教学软件和制作authorware课件的比例只有47.6%、17.3%。可以看出,师范生只是具备了基本的教育技术知识,且水平较低。因此,在当前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加强对我国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

(四)师范生对互联网应用的掌握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为我们共享了海量的信息和资源,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交流和互动手段,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师范生只有掌握应用互联网的各项基本技能,才能提高教育技术能力。根据调查结果,师范生对网络搜索引擎和发送邮件等基本工具的掌握情况令人满意,但在网页设计和制作方面,仅有31%的学生表示可以制作网页。

三、网络信息化下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路径选择

从高校的教师教育体系来看,课程教学方式是师范生掌握教育技术基本技能和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网络信息化下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但是,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不能仅仅依靠课程教学,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信息化的背景下更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后实训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

(一)加强教育基本理论,培育现代教育观念

基本理论的教学是培育师范生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技术的前提。加强教育基本理论学习,要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具体做法是:第一,师范院校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挖掘其他课程在现代教育中的新内涵,培养师范生运用新教育理论解决教育技术问题的能力;第二,依据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形,利用各种教学方式调动师范生的积极性,尤其是采取探究性学习方法,促使师范生们在多方面转变,以适应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加强教育技术能力的需要。

(二)改革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创新

目前,师范类高校开设的教育技术课程,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针对教学方式,应将传统的课堂讲课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转变成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使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方式进行组合教学。比如,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可以实行无纸化的信息化教学;对于课后学习辅导和答疑,可以利用网络通讯工具。

(三)把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与师范生的系列活动相结合

为加强网络信息化下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应把培养教育技术能力与师范生的系列活动相结合。例如,建立教育技术能力方面的兴趣小组,积极开展教学课件制作和网站制作大赛、开展教学设计比赛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师范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可以使他们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培养教育技术能力,扩大教育技术的影响。

(四)应搭建提高展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平台

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师范院校应开发教育技术实验室,安排教育技术专业教师给他们提供专业的学习指导。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为加强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师范院校应搭建基于信息化的网络教育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寻求学习帮助和在线答凝,也可登陆教育技术网站获得帮助。

参考文献:

[1]何文茜、高振环.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赵冉、郑宇珠、王命宏.在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0,(05).

[3]陈琳.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李微.基于网络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混合学习模式研究[J].科技咨询,2010,(09).

[5]汪志平.教育信息化下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探讨[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05).

[6]林万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09).

[7]张庆秀.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