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病理学的初步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0:00

对病理学的初步认识篇1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健康教育;卫生服务需求;定性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R179G479R51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10)01-0039-02

自1981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aiDS)以来,艾滋病在全球快速蔓延传播,发展成为全球15~59岁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1]。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等文件,要求从2003年春季起,在中学开展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2]。

四川省什邡市艾滋病发展形势也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严峻。为了解什邡市中学生群体对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的需求,特对该市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健康教育课堂的形式和方式、对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的认可程度和参与热情进行了定性调查。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分别选取什邡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区的1所中学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山区的1所中学选取调查单位,在选定的调查单位内分别选取最高年级(高三)和最低年级(初一)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按学校、年级、性别不同构成8个小组,进行专题小组访谈。

在进行专题小组访谈过程中,若发现表现活跃有思想的学生,可进行进一步的个人深入访谈。共对6名学生(3男3女)进行了个人深入访谈。在被选择参加定性访谈的中学,选择班主任教师进行个人深入访谈。

采用半结构式专题小组访谈和个人深入访谈的方法,了解学生对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的相关需求。每场访谈有2名工作人员参与,其中1人主持访谈,1人负责记录。访谈结束当天对访谈记录进行整理归纳,所有访谈全部结束后进行编码、整理、归纳和分析。实际共访谈47名学生,其中男生23名,女生24名;初中生23名(男生11名、女生12名),高中生24名(男、女生各12名);城区学校学生23名,山区学校学生24名。

2结果

2.1中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整体而言,什邡市中学生对于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掌握较好。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均能正确回答。但初一学生更多的是字面上的认识,甚至出现概念的混淆(有1名初一男生说,吃猪肉的时候如果不注意猪血就有可能得上。);而高三学生则对此有较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访谈也发现有1名初一男生和3名高三女生认为艾滋病可以治愈。对于具体的传播方式则认识程度不一。无论城区学生还是山区学生、初一学生还是高三学生、男生还是女生,超过50%对“蚊虫叮咬是否传播艾滋病”认识错误;有30%左右学生对于“和艾滋病人共用马桶圈”认识错误;对于“纹身”、“共用牙刷”等可能的传播方式也有个别学生认识不足;有2名学生认为空气和呼吸道接触也有传播的可能。

所有被调查学生均认为艾滋病距离自己比较遥远,自己不可能感染艾滋病。而对于什邡市当前艾滋病的流行情况均不清楚。

教师们认为应加强对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尤其需要重点强化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若学生这方面知识欠缺,将对该病产生恐惧、不理解,行为上也有可能出现差错,不能从自身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2.2中学生对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的需求形式和方式对于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的课时,大部分高三同学认为每学期4~5课时比较适宜;初一学生的回答则有很大差别,有的认为每学期1~2次即可,也有认为每学期应该有10次课,有希望每周1次的,也有希望每月1次的。

对于授课的形式,高三学生都不希望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原因在于临近高考,时间紧迫,角色扮演需要课外时间进行准备,而对于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分小组讨论和播放宣传片的方式则比较认可。初一学生则对教师授课、小组讨论、播放宣传片和角色扮演多种授课形式均表示接受,而对于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表现出了更高的兴趣。总体而言,小组讨论是被多数学生认可的健康教育课堂的形式,角色扮演是多数初一学生希望的形式,对高三学生则并不适用。

对于是否要进行男女分开授课,无论城区、山区学生,还是高三、初一学生均表示不希望分开授课;初一的女生也大都表示不希望分开授课,但高三女生则在此问题上出现了分歧。

对教师的访谈则表明,教师比较认可的课时是每年1次,授课形式为单班授课和小组讨论,同时提到希望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讲解授课。

2.3中学生对于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的认可程度和参与热情所有被访中学生均认为有必要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绝大部分被访中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认为有必要开设此门课程的原因主要是希望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预防感染,也有几名山区初一学生认为学习这些知识后可以向村里的成年人宣传预防艾滋病的知识。相对而言,高三学生的回答更理性,需求更务实;而初一学生则多少存在些盲从,也有些表现出的是对自然知识的渴求和对家长的炫耀。

4名教师均认为有必要开设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同时均认为学生也会认为有必要;另一方面,4名教师中有3名认为学生会有相当的兴趣参与到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总体而言,城区中学2位教师对艾滋病的重视程度不如山区中学,这可能与城区学校对于学生升学的压力和期望值更高有关。

2.4中学生对于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初一学生对于艾滋病病人的态度相对要比高三学生冷淡一些,50%以上的初一学生认为如果同学中有人得了艾滋病,虽不会主动逃避,但也会尽量避免接触。高三学生则表现出对于传播途径的理解和更多的包容,大部分表示还会象正常情况一样接触,只是在传播途径方面注意即可。更能反映包容的是有一位高三男生说:“如果我的女朋友感染了艾滋病,我想……还是爱情更重要吧,我们还会在一起,会结婚的。而孩子嘛,现在社会都这么先进了,方法很多的……”。

3讨论

3.1有必要对什邡市中学生开设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当前,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十分严峻。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场所,在预防艾滋病、性病教育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3],健康教育是预防的有利措施,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已纳入重要课程[4]。而位于四川西部的什邡市,也需要开设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重要基础工作。与对不同地区的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结果[5-7]类似,虽然绝大多数中学生对于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都能正确回答,但有部分学生对于某些知识存在认识错误。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什邡市中学生的艾滋病知识需要进一步提高,这可能是因为缺乏正确的信息来源和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薄弱。因此,开设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很有必要。

3.2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的授课形式和方式角色扮演、教师讲授、班级讨论和同伴教育是经常应用于健康教育课堂的方式[8],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9]。调查表明,无论初中还是高中学生,教师授课和小组讨论都是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被认可的教学方式,而角色扮演则因为学习压力不同而存在不同认识;另一方面,不分班授课和不影响主科课程的学习是学生们的一致意见。

3.3什邡市中学生对于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有较高的认可和参与热情什邡市中学生对于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堂充满期待和参与热情。大多数高年级被访问学生希望在学习艾滋病知识的同时,能使此门课程成为其他主科课程的调节剂,以达到缓解紧张学习压力的目的。王琴等[10]对初一学生的调查认为,学生可以借助亲情有效传授艾滋病知识给父母及(外)祖父母,既可以是宣传引入的关键力量,又可以成为预防艾滋病的骨干力量。而此次调查同样表明,低年级学生基于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家长的影响,也对此课程有较高的参与热情。

(致谢:第三批北京-什邡对口支援卫生防疫队队员和什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一科工作人员参与本次调查并给予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4参考文献

[1]Unitednations.DeclarationofcommitmentonHiV/aiDS:Fiveyearslater,Reportofthesecretary-general.2006-03-24.

[2]教育部办公厅编.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马迎华,王超,张冰,等.全国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内容与方式需求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6,27(4):300-302.

[4]赵晋湘,吴霞,张银菊,等.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实用预防医学,2004,11(1):165-166.

[5]黄红,叶秀霞,蔡舻,等.三明市高一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976-977.

[6]孙秀梅,王宝兰,于德河,等.通州区大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7,28(8):683-684.

[7]王超,马迎华.北京市部分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技能行为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7,28(4):309-311.

[8]张毅.国内外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3,20(1):12-15.

[9]郭蕊,何倩,时俊新,等.初一学生与艾滋病认知一动机一情商一抵御技能模式干预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8,29(4):309-311.

对病理学的初步认识篇2

湖北省沙市六中周伊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技能方面

学会从视频资料中充分挖掘信息,扩展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通过病毒发现的科学史,认同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2.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对于病毒与人类疾病、免疫学的关系形成初步的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

病毒、疾病与人体的免疫。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章需解决的知识目标不难,课标的要求也比较低,但要对病毒与疾病的关系(包括人体的免疫、疫苗的原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则有相当的难度。另外,利用病毒防治有害生物、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作用也需要学生彻底的厘清过程和原理,不能迷迷糊糊。针对本节课的这些特点,我挑选了一段学生感兴趣的国外视频,将之切割成不同的段落(六段小视频),配合课本中的文字和图片、网上的小动画(病毒的繁殖)来介绍病毒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将课文中的关键词提取出来,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后,经教师的引导和提示,自己揣摩填写。最后学生当堂完成导学案,通过题目检测知识掌握情况,教师评讲,结束本课。

主要的教学手段:①大量的视频,将课本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画面,介绍国际上病毒研究的历史和动向。视频将流感、天花、乙肝、艾滋病、脊髓灰质炎这些学生常听到的疾病融入其中,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对病毒形成一个整体连贯的认识,而非仅仅了解一些知识的碎片;②大量的图片(动画),使抽象的病毒学变得生动直观,配合课文中的文段,挖去关键词,让学生填空,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③教师积极活泼的语言引导,将各个环节紧密串联起来;④作业训练,精选典型习题,巩固落实。

本章教学中,除了达成知识目标以外,更应该结合病毒发现的科学史、生物技术的发展、病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在免疫学上的应用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技术进步对于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四、教学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

播放视频1:引入病毒。

教师提问:视频中提到了流行性感冒、天花这两种人类的疾病,引起它们的病原体是什么?

学生观看视频1。

学生齐声答:病毒。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病毒有进一步认识的意愿。

病毒的发现

播放视频2。

结合视频提问:

1.病毒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能观察到它吗?

教师引导: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对病毒并不了解,在过去人们把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统称为瘟疫。(展示壁画)这幅图展示的就是当年瘟疫发生后劫后余生的人们恐惧无奈的模样。

过渡到病毒的发现,介绍伊万里夫斯基的烟草实验。

ppt展示段落。

教师提问:

1.伊万里夫斯基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2.他把这种病原体取名叫?

3.引起动物的口蹄疫病的病原体是?

教师引导:这个时期科学家有没有观察病毒?

直到20世纪初,哪种仪器的发明使科学家观察到了烟草花叶病毒?它呈什么形态?

ppt展示课文90页第一段,学生完成填空。

学生观看视频2。

学生回答:小。不能。

学生完成填空。

思考并理解,参考课本,回答:

1.烟草花叶病是由比细菌还小的病原体引起的。

2.滤过性病毒。

3.滤过性病毒

学生回答:没有,病毒太小。

学生回答:电子显微镜。杆状。

学生完成填空。

带领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感受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通过科学史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病毒的形态、结构

ppt展示病毒的形态。

任务:

回忆各种细胞的结构(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细菌细胞、真菌——酵母菌细胞),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过渡:

这些细胞结构会占据一定的空间。病毒有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容纳这些细胞结构呢?

展示图片:病毒的结构

教师补充:遗传物质的化学本质是核酸,核酸有两种: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大部分的病毒都属于Rna病毒,如艾滋病病毒、烟草花叶病毒、SaRS病毒(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等。

学生总结:病毒形态各异。

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推想: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学生总结: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复习旧知。

学生通过对比和思考作出重要猜测。

训练学生看图的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认识病毒的结构。

病毒的生活、种类

播放视频3。

教师提问:

1.病毒的分类依据?种类?

2.病毒离开了活细胞会死亡吗?

观看视频3。

学生完成填空。

参考课文,回答:

1.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2.会变成结晶体。当外界环境适宜,便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

初步了解生物分类。

训练学生自学课本的能力。

病毒的繁殖

引入:病毒是如何繁殖的呢?

播放视频4

展示ppt,播放病毒的繁殖动画。

学生观看视频4。

学生结合flash,描述病毒的繁殖过程。

完成填空。齐声读一遍。

从视频中了解病毒如何引发疾病。免疫系统怎样发挥作用。

病毒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教师:下一段视频我们来了解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播放视频5

ppt罗列:

1.病毒对人类有害的方面?

2.病毒对人类有哪些有利的方面呢?

观看视频5.

学生完成填空。

自己总结:

⑴病毒对人类有害方面:引起疾病。

⑵有利方面:

①利用病毒制作疫苗;②利用病毒防治有害生物;③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认识病毒与健康、免疫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传染病和免疫学的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结、练习

播放视频6。

观察、辅导学生完成作业。

讲解题目。

观看视频6.

学生自主完成作业。

对病理学的初步认识篇3

1资料

1.1一般资料

科室设有病床38张,护理人员16名,于2009年3月―2011年3月期间收治病人1382例,在本科室实习人员94名,其中本科46名,专科26名,中专22名,处于实习初期38名。出现护理风险11起,其中因护生护理技术服务而产生的风险5起,主要为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业务素质较低,技术操作不规范,不熟悉专科护理流程,应急抢救配合能力低等,非技术服务存在风险6起,主要是沟通不充分,缺乏技巧,未及时履行风险告知义务,未能充分进行病人评估,护理记录风险等。

2方法

2.1加强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医疗纠纷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医护人员法律意识淡薄造成的。虽然护生在学校受到过一定的法律知识教育,但在临床上她们很难意识到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首先要更新管理理念,使护生了解风险管理的作用和目的,加强护生的法律意识、风险意识及业务综合素质的培训。根据我科情况,科室内设风险管理小组,积极收集科室内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存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问题,每个月组织护生和全体护士认真学结。

2.2健全临床护理风险管理机制,抓好规章制度的落实,细化并规范护理过程管理。建立专科危重症病人抢救流程,规范护理物品、仪器的应用管理,完善并实施各项护理规章制度。要求做到严格要求,严格执行,严肃检查,不可忽视操作中的病情观察,不可放手让护生无监督的独立操作[4]。有报道称,护生发生护理差错中,75%是由于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引起的[5]。因此,选择带教老师时应做到专人带教,选择工作态度认真、严谨、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临床操作技能的老师带教,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产生偶像效应[6],带教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培养护生的工作作风,即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护生,将护生的失误率降低为零。

2.3严格基础护理操作。初期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普遍存在理论和实践的严重不平衡,对掌握肌内注射、静脉输液、导尿、吸痰、灌肠等技术性的护理操作比较重视,而对最基础的生命体征的准确观察和测量、病人的晨晚间护理、翻身、拍背、危重病人出入量的统计等相对漠然和轻视。特别是无菌技术方面,初期入科的护生普遍出现消毒不严格、握空针“大把抓”,跨越无菌区、不带口罩现象。因此,对初期的护生要求每天练习30分钟无菌物品的使用,带教老师督导其反复练习,直到护生熟练、正确的掌握无菌技术。带教老师讲解做好病人生活护理的目的和必要性。带领护生多巡视病房,在巡视中向护生具体示教巡视的内容、方法和具体情况的处理。

2.4加强基础护理学知识的复习和神经外科专科理论知识的培训。在实习中,护生对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不能很好的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新的护理设备的广泛应用,高档仪器的引进和正在开展的许多专科新技术、新项目,都使护生望而生畏[7]。临床实习期间,护生对于理论与实际工作有机的结合将会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磨合过程,老师平时要边做边提问,在实践中进行带教,指导护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每天用20分钟时间总结护生在一天所学内容,了解护生知识掌握情况,提取护生反馈,结合各护生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初期实习的护生在实习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健康教育意识,但对进一步如何通过健康教育的过程达到健康教育的理想目标较为茫然。我们有针对性的对护生进行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明确健康教育的随机性、局限性和间断性,以及健康教育的注意事项,根据健康教育的目的选择恰当的健康教育方法。

2.5培养护生观察和急救配合能力。在病人病情评估方面实习初期护生应侧重如何对病人进行体格检查,评估是重要的一步,带教中我们发现护生在实际工作中对病人评估的方法和内容不够全面和准确。带教老师指导护生多看、多想、多问、多做,结合临床病例给护生讲解病情,使护生提高观察能力,也认识到观察病情对抢救病人至关重要。提高护生的应急能力,熟悉各种急救药品、物品和器械的存放位置,对基本功反复示范指导训练。培养护生遇到紧急情况时,沉着冷静,协助处理各种问题。

2.6加强护患沟通,及时履行告知义务,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护生刚从学校来到陌生的医院科室,既未掌握操作规程,又面对陌生的医护人员和病人,从每天坐在教室里学习到现在的忙碌于病房中,非常不适应,实习初期护生在刚接触病人时都有紧张、词不达意甚至恐惧现象,又由于护理技能和服务意识的欠缺而受到病人及家属的质疑和排斥,造成沟通交流上的文化休克现象。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护生对病人进行“换位思考”,指导护生把与病人的沟通交流融入到最基本的基础护理操作和生活护理中。带教老师除了要言传身教,还要注重加强平时对护生语言和行为的指导,多沟通,多交流,调节护生的不良情绪,提高其心理应对能力,在日常工作中,要教育护生理解病人感受,尊重病人的人格,及时满足并认定需要,以积极稳定的心态投入到临床实习中。

2.7维护病房环境安全。如对于意识不清,小儿,老年患者及病危、病重病人加护床栏,并将危险物品如暖瓶等远离病人,以防坠床、烫伤等意外伤害。保持病房内卫生间、开水间、走廊地面的干燥,设立警示牌和醒目标识,每个护生必须有意识共同维护病房环境安全。

3小结

总之,神经外科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科室,风险管理应始终贯穿于在实施带教过程中,尤其是实习初期易发生高风险阶段,经过两年多的临床探索,入我们科的实习初期护生自律意识明显加强,能在临床工作中自觉及时进行评估护理风险的高危因素,提高了护生在神经外科危重症病人抢救中的配合能力,提高了护理服务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赵雪红,程丽君.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2):130

[2]李加宁,宋雁宾.加强护理风险事件管理的思路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47,376

[3]张丽,王惠贤,黄桂荣.浅谈临床分期护理带教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9)下半月版:

[4]陈少华.从护理诊断相关因素分析护士法律意识淡漠原因[J].护理研究.2001,15(4):193-194

[5]王虹,张中香,潘洁.护生实习后期发生差错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5,11(13):1068-1069.

对病理学的初步认识篇4

【关键词】性传播疾病;物质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学生;贫困区

【中图分类号】G479R1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8)10-0895-03

性病与问题成为我国目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近年来艾滋病的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女性艾滋病感染者比例有明显升高,而健康教育仍是目前预防艾滋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1-3]。贫困地区女中学生父母多外出务工,且成长环境传媒不发达,教育资源不充足。为了解该群体对性病和知识的了解情况,笔者于2006年9月对安徽省某贫困县女中学生开展了基线调查,并实施为期1个月的健康教育,现对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安徽省某贫困县6所中学的女生1492名,年龄在15~19岁,平均(15.22±1.19)岁。其中初中生906名(60.72%),高中生586名(39.28%)。

1.2方法采用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个人的基本信息、对性病和知识的了解情况。干预方法主要为健康教育,以专题讲座(6次)、多媒体展示及发放包括性传播疾病和知识的宣传册、宣传画(共发放相关宣传材料近3000份,对象不仅是接受调查的学生,还对学校教师和其他感兴趣人员发放)等形式进行教育,干预时间为1个月。健康教育后用同样的问卷进行复查。调查前对参与现场调查的人员统一进行培训。

1.3统计分析用epiData3.0软件进行数据双次平行录入检错,建立数据库,用SaS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值变量资料以(x±s)表示,分类变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分类变量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一般特征在1492名调查对象中,家住农村的女中学生1340名(89.81%),家庭经济状况处于当地一般水平的1161名(77.82%),差的有218名(14.61%)。调查对象父亲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水平,共758名(50.80%),其次为小学文化水平427名(28.62%),有73名(4.89%)的父亲为文盲,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只有47名(3.15%);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水平的867名(58.11%),其次为初中学历占19.97%,母亲为文盲的人数明显高于父亲,有253名(16.96%)。有593名(39.75%)学生的父亲和261名(17.49%)学生的母亲在外打工。1492名学生中,共有1090名女童完成了健康教育后的问卷调查,其中初中生588名(53.94%),高中生502名(46.06%)。

2.2干预前后初中和高中女生对性病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干预前分别有25.06%,26.49%,18.32%和14.57%的初中女生和20.48%,21.33%,26.79%和11.77%的高中女生分别认为梅毒、淋病、尖锐湿疣和艾滋病不是性病,干预后比例均明显下降。19.32%的初中女生和33.45%的高中女生在干预前认为因性病治疗不彻底或延误治疗一定会损害其他器官,干预后比例均明显升高。75.71%的初中女生和87.03%的高中女生干预前认为服用药物不可以预防性病,干预后分别为91.84%和96.22%。干预前62.58%的初中女生和90.96%的高中女生知道是性病主要传播途径,23.29%的初中女生和6.14%的高中女生认为经呼吸道可传播性病;干预后答题正确率均提高。干预前后高中女生答题正确率普遍较高,说明女生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宣传教育的效果。见表1。

2.3干预前后初中女生和高中女生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干预前分别有13.58%,14.35%的初中女生和1.37%,7.68%的高中女生认为农药、氰化物是,干预后答题正确率提高为93.03%和97.61%。干预前分别有94.81%的初中女生和99.32%的高中女生认为吸毒是违法行为,32.23%和24.40%认为因本身带有艾滋病病毒导致传染,18.10%和5.46%认为吸毒者间的相互接触可以传播艾滋病病毒,63.02%和74.74%知道无毒社区的创建标准;干预后各项答题正确率均提高,分别有79.42%的初中女生和87.05%的高中女生认为共用注射针具能传播艾滋病病毒。见表2。

3讨论

我国性病感染人数尤其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逐年快速上升。据卫生部报道,截至2007年底,我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0万,全人群感染率为0.05%,其中艾滋病病人8.5万人。目前艾滋病疫情仍处于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高流行的态势。全球流行趋势显示,它正在向贫穷社区转移[4]。因艾滋病可能由特定的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传播的转移,而广大农村地区人群在性病/艾滋病和等知识上的匮乏,农村的艾滋病和问题显得日益严重[3]。目前国际上控制艾滋病和流行的六大成功经验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对公众进行健康教育和干预[5]。

调查结果显示,进行健康教育之前,高中女生对性病与知识知晓情况较好,但总体对性病与知识了解不深入、不全面,仅对简单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一些较专业的问题,答题正确率较低,如对于吸毒传播艾滋病的途径和“无毒社区”创建标准等仍有部分女生不知道。可能因为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贫乏,她们未受到过系统的健康教育,平时又忙于学业,疏忽了对健康知识的获取。健康教育之后,女生的答题正确率普遍有较大提高,尤其是初中女生;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总体答题正确率有提高却仍不理想,提示健康教育效果明显,但要长抓不懈,持续开展,尤其要加强初中女生的健康教育工作。贫困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有限,家庭经济状况普遍不好,居民中重男轻女的思想仍然存在,女生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相对较少,因而在中学阶段向她们提供预防性病相关知识十分必要。据司晓明等[6]报道,20岁以下年轻人苯丙胺类药物滥用原因中,好奇心占74.22%,被人诱骗占19.61%,寻求刺激占2.94%。提示年轻人在服用时对其危害性知之甚少,充满好奇而且容易被人诱骗,若再伴有不安全的发生将为性病艾滋病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另有报道显示,某农村艾滋病流行区高三学生对某些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知识的总体知晓率女生明显低于男生[7]。所以,加强女中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显得更具急迫性。

4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2006年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稳步推进.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2):99-100.

[2]绳宇.关注女性人群的艾滋病防治.中国护理管理,2005,5(6):17-19.

[3]马杰民,刘娜,陈爱平,等.中国人群2002年对感染性疾病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6):389-393.

[4]王立秋.全球艾滋病流行进展.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2,8(1):3-6.

[5]曾毅.宣传教育与干预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策略.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6,12(1):1-4.

[6]司晓明,刘军,张晓辉.大连市某戒毒所青少年滥用苯丙胺类药物情况的调查分析.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4,10(3):142-145.

对病理学的初步认识篇5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78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79-02

2012年4月23日,我区某镇中学发生一起因呋喃丹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中毒事件发生后,在市、区级政府领导及多部门的共同协作下,及时采取了救治病人、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卫生宣教等一系列综合性防控措施,有效控制了中毒事件发展。目前学校已恢复上课,所有患者完全康复、出院,无新病例发生,本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终结。现将处置此次食物中毒的工作总结如下:

1事件的概况

2012年4月23日中午12点20分,我区卫生局指示,某镇卫生院防保科报告该院陆续救治多名疑似食物中毒病例,接到指示后,我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立即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赴医院、学校开展调查处置工作。经调查,某中学先后有40余名学生不同程度出现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症状。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患者临床症状、潜伏期以及药物使用的情况综合分析考虑,初步判定为不明原因食物中毒,并于4月23日18时24分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原因待进一步调查核实。

经市疾控中心对某中学疑似食物中毒采集的样品检测,患者呕吐物及洗桶水2中检测出含有呋喃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成分分别为2.0mg/Kg、2.3mg/Kg。其他食物、水样、物表样均暂未发现阳性指标。市、区卫生部门立即组织临床和疾控专家进行会诊,对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40余名学生中部分学生仅出现轻微的症状,且实验室检查中胆碱酯酶在正常值内,经过市区专家组多次反复研讨,最终确认此次食物中毒病例为22例,4月24日对某镇中学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恶心、呕吐等症状进一步主动搜索过程中,无新的病例发生。因此确认此次食物中毒系因呋喃丹(氨基甲酸酯类)污染了食物引起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级别确认为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此次食物中毒中22例留院观察学生已无其他不良反应,身体各项指标全部正常,截止4月28日下午17时已经大部分出院,且对学校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搜索,无新的病例出现,因此本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终止。

2领导高度重视,启动应急预案

事件发生后,市委、市政府副市长电话询问相关情况,并作出相应的指示;区委书记、区政府等领导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赶赴某镇,现场指挥,并召开药监、教育、卫生、公安部门会议,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市食安委、卫生局、教育局、公安局领导亲临现场指挥处置工作。区食安委、卫生局、教育局、公安局部门主要领导在一线组织调查处理。区委区政府定期对此次食物中毒事件进展情况在其官方网站进行通报。

3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3.1基本情况某镇中学位于某镇人民东路,学校设有班级18个班,其中初中一年级5个班,初中二年级6个班,初三年级7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50多名,全校学生数950人左右,教职工72人。学校设有一所食堂,位于学校北侧,共有6名工作人员,每天约有286名学生就餐,教职工20人。该食堂供应早餐、中餐、晚餐饭次。根据调查,4月23日中餐有米饭、辣椒炒百叶、紫菜蛋汤、萝卜烧排骨、大白菜烧肉、韭菜炒肉丝。

3.2现场流行病学分析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22名病例均为初中学生,男生10名,女生12名,发病前都有在食堂就餐史。

3.2.1病例发病时间22名病例发病时间在4月23日11时45分至14时10分,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乏力、呕吐等症状。

3.2.2病例的班级分布22名病例中初中一年级14例,其中初一1班4例,初一2班2例,初一3班1例,初一4班7例;初二年级5例,其中初二2班2例,初二6班1例,初二4班1例,初二5班1例;初三年级3例,其中初三1班1例,初三2班1例,初三4班1例。

病例均集中于低中年级,罹患率为7.69%。其中初一年级14例,罹患率为4.94%;初二年级5例,罹患率为1.76%;初三年级3例,罹患率为1.06%。

3.2.3住校生/走读生22名病例全部为住校生,走读生因未在食堂就餐而未发病。

3.2.4患者性别分布患者中男性发病10例,女性12例,男女性别比0.833。

3.2.5患者年龄分布年龄集中在13至16岁。13岁病例占4.5%(1/22);14岁病例各13.6%(3/22)、15岁病例占45.4%(10/22);16岁病例占31.8%(7/22)。

3.3卫生学调查事件发生后,卫生监督所立即组织卫生监督员对该食堂的现场进行了控制,封存原料、剩余食物和留样;对现场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取证;对学校及食堂的管理人员、部分原料及蔬菜的供货商进行调查询问了解。该学校食堂主要存在以下卫生问题:

3.3.1食品索证索票情况所采购原料登记不全;大米、豆制品(豆腐、百叶)及色拉油、无批次的检测合格报告;蔬菜由集镇菜场的批发零售商专供,有供应登记(该批发商销售的白菜、青椒、罗卜采购于市级蔬菜批发市场,但韮菜采购于无名个体散户,当日只供给了顺河中学食堂,未零售)。

3.3.2备餐间未正常使用内放有工人吃饭的餐桌及其他废旧铁锅、电风扇等;供应学生的菜肴经加工后于上午十一时前直接从烹调间送进餐厅;学生餐具为自备,但食用的菜肴未分餐。

3.3.3食品加工过程该学校共有6名从业人员,4月23日上午7点钟左右开始上班,由5人进行蔬菜的拣理、清洗、切配,8点多钟由1名厨师开始烹制,至11点多钟烹制结束,后由2人在烹调间对菜肴按年级、餐桌进行分装,并留样;分装后由4人将分装好的菜肴直接送至餐厅。

3.3.4外环境情况加工场所内外环境不整洁,操作间有整包的大米和盛装清洗后的蔬菜篮直接放置地面;纱门纱窗防蝇设施不齐全。该校无地下水,食堂使用水源为镇中心水厂的水。

3.4溯源性外环境调查根据线索对学校食堂相关样品进行采样,包括留样食品(4月23日)、水样、餐具样品、洗涤剂样品、病例腹泻物等,共计21份,其中留样食品4份,自来水2份,洗涤水2份,韭菜洗前后各1份,大白菜1棵、鸡蛋1个、米饭1份、青椒1份、紫菜1份,呕吐物6份,经检测除呕吐物外,其余标本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4流行病学分析结论

4.1所有病例均有在食堂就餐史,走读生未在食堂就餐均未发病。

4.2病例发病时间较为集中,高峰为4月23日12时左右;病例主要来自在食堂就餐的初一、二年级部分学生。

4.3实验室从采集到标本的患者呕吐物及洗桶水2中检出含有呋喃丹农药成分。

4.4食堂饭菜制作都在食堂制作间进行,食堂就餐及外环境比较简陋。

此起事件根据病人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符合因呋喃丹农药污染食品引起的一起食物中毒,但污染途径不清。

5预防控制措施

5.1积极救治病人,控制事态发展区卫生局组织某镇卫生院对患病学生进行初步治疗处理,安排区医院专家赴某卫生院指导诊治,并安排患病学生陆续送往楚州医院进行诊治,初诊为有机磷的复合农药引起的食物中毒,邀请市一院专家进行会诊,会诊意见与原初步诊断意见一致。通过对胆碱酯酶偏低的患者给予阿托品常规处理,并加以补液、补充电解质治疗。约3小时后22名留院患者症状逐步消失,病情稳定,4例胆碱酯酶较低患者也基本恢复正常。

5.2开展卫生学调查,查找中毒原因事件发生后,区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立即对该食堂的现场进行了控制,封存原料、剩余食物和留样;对现场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取证;对学校及食堂的管理人员、部分原料及蔬菜的供货商进行调查询问了解。该校食堂持有效卫生证,直接操作的6名人员有健康证,但操作场所较简易,索证等措施不到位。

5.3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中毒原因此次食物中毒患病学生均先后在该食堂进餐,均进相同食品,发病时间先后、发病症状相似,且所有的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并通过对食堂使用食物、水、容器以及患病学生呕吐物进行采样送检,经市疾控中心对农药35个项目进行检测,检测出患者呕吐物及洗桶水2中含有呋喃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成分,其他样品无阳性指标。

5.4开展外环境调查核实工作区疾控中心再次对学校食堂、宿舍环境进行排查核实,4月21日学校后勤部门按照要求对学校校舍、教室进行外环境消毒,使用“84”消毒剂、食醋进行消毒,未使用呋喃丹等农药消毒;食堂负责人核实食堂未开展消毒,且食堂内无呋喃丹等农药储藏,通过走访核实基本能排除外环境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

5.5开展宣传教育通过此次食物中毒后,目前在全区各中小学校范围内开展食物中毒的宣传教育活动。

6效果评估

6.1事件危害性评估

6.1.1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评估由于学校食堂卫生条件一般,食堂管理欠规范,受到呋喃丹农药的污染,从而引发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病人发病以后由于救治及时,病人脱离了危险,得到了康复,各种综合性防控措施采取得力,事件得到了有效控制,无新的病例发生。

6.1.2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危害评估病人多为轻、中型病例,未发生死亡病例,对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6.2事件处置评估

6.2.1事件应急准备处置各医院均设立腹泻病门诊,配有抢救箱及消毒药械,发现可疑病例能够得到规范性地处置。区疾控中心、各镇卫生所应急处置常抓不懈,平时做好应急物资贮备,组织应急技能培训和演练。

6.2.2事件处置的及时性评估医院发现可疑病例,及时进行报告。区疾控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及时向上级报告,并迅速组织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

6.2.3事件处置的有效性评估接到报告后,迅速展开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工作,全力做好病例的救治工作,加强食物中毒相应知识宣传,提高意识,事件迅速得到了有效控制。

6.2.4事件处置的风险评估通过领导高度重视、病例救治、事件控制力度,食物中毒很快有效地得到了一定的控制,由于目前仍为春夏交换季节,污染来源未明确,发生食物中毒的风险仍然存在,要引以为戒。要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不断强化各项防控措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落实关键性措施,切实保护广大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7经验教训

7.1进一步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的培训,在各项措施落实后,各个部门要注重资料的收集、整理上报工作。

7.2学校的食堂管理欠规范,发生食物中毒报告与管理需进一步加强指导,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及缺勤缺课监测。

7.3针对夏季季节性特点,有目的地开展学校食物中毒相应知识科普宣传,提高教职员工和学生对食物中毒的意识。

对病理学的初步认识篇6

【关键词】知识;态度;学生

艾滋病(aiDS)问题已经被视为全球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以及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预防艾滋病应注重由学校向家庭和社会辐射。据2010年中国艾滋病疫情网络直报现状与分析报道:截止2010年10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共37万余例,其中艾滋病患者13万余例,死亡报告6.8万余例[1]。面对我国艾滋病的严峻形势,在学校中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对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四平市两所高中高二学生8个班级464人,铁东区两所初中初二学生4个班级246人,铁西区两所初中初二学生4个班级258人。共调查968名学生,获得有效问卷968份,有效率为100%。其中男生451名(46.60%),女生517名(53.41%)。平均年龄(13.51±3.08)岁。

1.2方法根据研究目的设计调查问卷,主要内容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态度和行为等。大体将分为艾滋病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性质、预防知识共4类。现场调查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统一测试,学生无记名自答问卷后,由调查人员收回。

2结果

2.1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在被调查的968名学生中,对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知晓率分别为99.5%,98.2%,90%。对于艾滋病非传播途径“蚊虫叮咬”知晓率仅为36.5%。40%左右因为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值得同情和帮助,45%左右愿意与其有一些日常接触。

2.2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答题正确率

3讨论

3.1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可将预防艾滋病教育与多学科相结合。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进行学习。预防艾滋病教育与多学科进行融合可以使预防艾滋病教育深入持久地发展,同时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尤其对非传播途径知识知道得太少,对国家政策了解的不好,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艾滋病能治愈。这些充分说明学生掌握艾滋病知识存在着漏洞和误区,另外也存在一些学校或教师获得艾滋病知识相对较少,这是造成学生艾滋病知识片面的重要原因。

3.2学生对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的态度需要进一步改善,学校需要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通过问卷调查,部分学生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排斥和歧视的心里,导致这类现象的发生,与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掌握不够有直接关系,因此,加大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的力度,提高师生的知识、态度和能力,是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蔓延的重要环节。

对病理学的初步认识篇7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政治业务素质

我深深的感到,疾控工作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是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所系,也是难点和热点所在。我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深刻意识到自己要成为一名称职的疾控中心主任就必须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全面熟悉掌握各种卫生法律、法规、政策。自己始终把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政治业务素质放在首位,除参加县上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局党委中心组学习外,自我加压,坚持自学,认真学习了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地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省、市《实施意见》。

年月,我通过了省里组织的职称评审,获得了高级政工师职称。一年多来,共记学习笔记1万多字,组织各类学习16多次,撰写心得体会4篇,理论调研文章2篇。通过学习,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一是对疾控工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脚点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首先就要维护他们的健康权益。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切实履行职责,积极勤奋工作,努力提高疾控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二是对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进行了系统学习。认真学习了《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条例》、《职业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消毒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积极参加省、市、县各类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及卫生管理知识培训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制意识和理论水平。三是对我县的疾控工作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一年来下基层调研20余次,对乡镇公卫办的发展状况和疾控队伍现状有了深入了解,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了原因,及时起草了撰写了调研文章《加强三级公卫网络建设,构建和谐新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疾控工作水平

疾控工作与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息息相关。作为疾控中心的负责人,我始终把提高疾控工作服务质量和水平作为工作中的着力点和归宿。一年来,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抓管理。管理出效益,为此,我们狠抓中心内部管理。一是推行科学的综合目标管理制度。制定了《疾控中心年目标管理方案》和《综合目标考核标准》,实行“四定”,即定岗、定职责、定任务、定制度,将工作任务、服务态度、劳动纪律等量化,定期对科室进行考核,并与评先、评优、奖惩挂钩。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建立激励机制,有力提高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调动全中心职工工作积极性。二是强化了日常管理。实行上下班签到制度,开展定期不定期的查岗制度,加强了干部职工的纪律观念。实行定期会议制度,每月定期召开科主任会,科主任汇报上月工作情况,报告下月工作计划,促进了全中心工作的有序进行。开展定期学习制度,各科室每月组织一次业务学习,全中心视情况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严格物资购买审批制度,完善了收费制度、物资购买制度、招待制度、考勤制度、卫生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待岗制度等。数额较大的物资购买由主任办公会或科主任会研究决定,按照宜财采字21号《年政府采购目录》的要求实行政府采购。实行卫生内务抽查制度。通过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使中心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开展。我们不仅抓内部管理,同时,狠抓全县疾控工作的督查与指导。

(二)抓能力建设。疾控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疾控工作的开展,为了提升疾控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我们有计划的对中心干部职工和乡镇专干进行培训,制定了《疾控中心年学习培训计划》,省、市疾控中心安排的学习培训全部选派相关人员参训,对在职人员进行学历教育的给予时间安排,毕业后,给予适当奖励。

三、身先士卒,带领全体干部职工搞好救灾防病

今年月,我县遭受百年未遇的“7.15”洪涝灾害,在这场救灾防病的战役中,我和领导班子成员身先士卒,带领全体干部职工,精诚团结,不畏艰难,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坚持预防为主,全力以赴搞好救灾防病工作,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月日上午,县疾控中心召开了紧急会议,立即做好了救灾防病准备工作,对应急机动队成员进行了疾控专业知识再培训,所有队员对救灾防病应急工作进行了认真准备,启动了《救灾防病应急预案》,应急机动队24小时值班。月日下午,中心领导接到灾情通报后,立即组织了2个救灾防病应急处置机动队,分赴灾情严重的南部和东部乡镇。同时,印刷《水灾过后的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单50000份。月日起到救灾防病工作结束,我和班子成员带领中心24名救灾防病应急机动队成员,分成四组到全县27个乡镇巡回开展救灾防病工作。机动队指导各医院、各乡镇、村开展救灾防病工作,对受灾群众进行健康教育,积极参与消杀工作,帮助受灾村民进行水井、公共场所消毒。县疾控中心在救灾防病期间共编印下发了救灾防病宣传资料10万份,指导防疫专干、乡村医生对27个乡镇208个村庄97652户房屋进水户、2843口大井口、12000余口压把井进行了多次反复全面彻底的消毒,消毒面积2928.69万平方米。月日,市救灾防病督查组来我县检查时,对县疾控中心救灾防病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四、扎实开展疾病控制各项工作,切实提高人民身体健康水平

(一)健康教育

今年来,特别重视了健康教育工作。按《湖南省市县级疾控机构主要业务科室设置标准》的要求,独立设置了健康教育卫生宣传科,确定了专职人员和4名兼职人员。制订了详细的《年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进行了周密的安排。每月确定一个健康教育主题进行电视宣传。在电视宣传的同时,还根据传染病发病季节,提供相应的卫生防病知识资料,坚持每月出健康教育知识专刊一期,并下发到各乡镇和学校;派出专业人员到公安局、工商局等单位进行卫生防病知识宣传。组织健康教育宣传队,利用赶集日到全县27个乡镇120余个较大的行政村宣传卫生防病知识。3.24结核病防治宣传日、4.25儿童计划免疫宣传日、5.15碘缺乏病宣传日分别开展了声势浩大、参加部门和人员众多的专题宣传活动。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大大提高了群众的卫生防病意识。

(二)疾病控制

一是继续做好儿童“五苗”接种工作,对适龄儿童严格按程序接种。年,我县儿童免疫规划五苗接种率分别为卡介苗93.33%,糖丸92.85%,百白破91.91%,麻苗91.90%,乙肝疫苗94.29%,“五苗”全程接种合格率以乡镇为单位达91.90%。

二是认真抓好我县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制定了霍乱、伤寒、乙脑、狂犬病等重点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和措施。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要求,积极开展督查工作,对督查单位写出了督导意见书,并将督导情况及时进行通报。通过督查,全县各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及留观室得到进一步规范,运转正常,全县各乡镇及县直各医疗单位均实行了网络直报,疫情网络直报正常运转,疫情报告较往年规范。年月共发生乙类传染病939例,共12个病种,总发病率为167.09/10万。

三是及时、果断处理突发事件。月下旬,对岩泉镇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个案调查,成功排除了人禽流感、sars的可能性。月份对长村乡唐家寮村4名儿童不明原因病例进行了调查,经调查为鼠药中毒可能性大。月月对中心小学、城关曹排小学麻疹疑似疫情进行了有效处置。月份对黄沙发生的1例afp病例及时进行了流调及随访工作。

(三)圆满完成项目工作任务

1、艾滋病防治项目

(1)加大了宣传力度。对县城娱乐场所负责人及从业人员、全县防疫专干进行了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在宾馆、发廊、娱乐场所、交通路口醒目处张贴了艾滋病防治宣传标牌600余块。继续开展vct及100%cup项目,发放宣传资料14000份,免费发放安全套8000只。深入娱乐场所,与从业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培训1560人次,对1114人进行了hiv和梅毒抗体检测,hiv抗体初筛结果均为阴性。全年共接待免费自愿咨询123人,为123人提供艾滋病病毒初筛及检测前后的咨询。(2)开展了“两劳”人员艾滋病初筛。在县公安局的协助下,对看守所、拘留所监管人员604人进行采血,采集血样604份,经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实验室检测,其结果均为阴性,并完成了数据的录入工作。(3)开展娱乐场所从业人员的艾滋病哨点监测。对县城城区娱乐场所从业人员进行了相关调查及血样采集,共调查352人,采集血样352份,进行艾滋病病毒和梅毒抗体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结果均为阴性,梅毒抗体初筛阳性血样29份,梅毒抗体初筛阳性率为8.23%。

2、结核病控制项目

扎实开展结核病控制工作,按进度超额完成了省市下达的结核病防治任务指标。一是加强宣传,搞好培训。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乡镇赶集时间下到圩场进行结核病防治宣传,提高病人的发现率。派出结防专业人员在党校对全县乡村医生进行了业务培训。二是强化归口管理,建立健全归口管理制度。加强了结核病人的归口管理,狠抓医院截留病人现象,提高了病人的转诊率。三是开展结核病普查。今年,在栗源、迎春等乡镇开展结核病普查工作。四是进一步减轻了肺结核病人经济负担。月,免费治疗管理的肺结核病人在治疗期间的自费项目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消除了结核病人经济上的顾虑。印发结核病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单10000份,发到全县各村委会、村民手中。

结核病控制工作受到上级充分肯定,年我和结防科副主任都被评为全国结核病防治先进个人,受到卫生部表彰。

(三)改灶降氟项目。1、圆满完成年度中央财政支持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防治项目工作指标,顺利通过年度中央财政支持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防治项目考核评估。10000户农村改灶户新改的炉灶降氟合格率达97%,改良炉灶的正确使用率达到93%。月日省项目办专家来我县进行项目考核评估,评估组对我县项目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月日至日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全省改灶降氟培训会议在宜章召开,我县改灶降氟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至月底,年中央财政支持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综合防治项目乡浆水乡4000户改灶任务已全部安装到户,基线调查已全部完成,健康教育收到良好效果,群众氟中毒防治意识明显提高。

(四)多方争取,积极实施项目建设,不断改善疾控基础设施条件。基础设施破旧落后也是影响疾控事业发展的一个因素,任职以来自己始终把改善疾控基础设施条件当作大事来抓,我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对卫生事业投入的相关政策,加大项目申报争取力度,会同班子其他成员进省跑市,多方联系,主动争取项目支持,年以来共争取资金万元,实施项目建设项,我们争取到上级配备多用途车、自动洗片机、500毫安x光机和生物安全柜等设备价值18万余元,进一步提高了疾控工作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

急能力。

五、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勤政廉洁

自己走上领导岗位已有十几个年头了。我认识到,领导应当是全体干部的楷模,应当是优良品德、作风乃至风气的典范。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按照“两个务必”、“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不断加强自身党性锻炼,牢固树立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以身作则,廉洁从政,抓好班子,带好队伍,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1、坚持民主集中原则,增强班子团结,努力提高工作效能。作为班子主要负责人,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组织原则,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相结合,对自己分管的工作,不推诿,不计较个人得失,尽职尽责,对班子其他成员充分信任,放手工作,对副职的工作大力支持,不揽权,不干涉。对人事聘用、奖惩、设施购置、基建工程等重大事项都提交班子研究决定,广泛征求班子成员意见,坚持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的原则,不搞独断专行。对班子做出的决定,坚决服从,带头执行,对副职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充分调动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始终把医德医风建设当作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只有打造一支业务精、医德好、素质高的卫生技术队伍,才能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一是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深入开展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教育,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二是扎实开展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制定了《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设立了举报箱和公开电话。三是认真进行了自查自纠。单位和中心领导以及重点岗位、重点人员都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纠,并写出了汇报材料。一年来,未发现收受药商回扣费、统方费等违纪事件。

对病理学的初步认识篇8

关键词:现行医疗模式;新医疗模式;领航员

一、现行医疗模式及不足

现行医疗模式是人们根据以往治疗急性疾病的经验建立的。进入18世纪后,病理学与临床医学有了长足进展。医生们首次认识到“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存在特定器官上的改变”,“病变器官不仅是病因,还与临床症状相联系。”从此,医生在论断疾病时,寻找病变器官的思维方式一直延续至今。由于患者每次就医时的疾病并不相同,医院内部开始依照人体器官分门别类地设置疾病专科。但是面对今天慢病广为流行的新形势,现行医疗模式的不均衡突显出来,主要表现有二:

第一是忽视了常见慢病的“预测与预防”工作。虽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承担着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但由于其远离慢病诊治的临床实践,故在慢病预防上力不从心。而大医院的专科医生,主要是负责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特别是疾病急性期的处理。在慢病预防领域同样存在局限性。

我们认为,高效率的慢病预防不单是某一、二种疾病的预防,更应是绝大多数慢病的整体预防。“整体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体内众多器官中,并非仅是心脏或胰腺可能出问题,其他器官也会发生慢病,诸如癌症、精神健康等。二是相较于单一危险因素(例如血糖)预测与干预而言,综合考虑血压、血脂、血糖、年龄、体重、家族史、靶器官损害等复合致病危险因素的管理才更具优势。三是无论针对个体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或癌症风险评估做得多好,都需要在社区层面监督个体落实改变饮食习惯、增加体力活动等基本措施,同时也需要在基层推动肿瘤和精神疾病的预防。

近十几年的医疗卫生实践表明,如何落实慢病预防工作,迄今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另一个不足,是慢病管理效率不高。其主要表现为慢病管理的达标率不高,慢病致残率和早死率仍没有明显改善。

慢性病与传染性疾病有着不同的内在规律。慢病的特点是:病程长,常引发并发症,进而导致高致残率,并增加早死亡率。一旦上了慢病之路,就得没有尽头地走下去。慢病自身长期性的规律也向现行医疗模式提出新的挑战:医务工作者不仅应做到正确的诊断与治疗,还应落实高质量的连续性管理。

现在的情况是,大医院门诊部承担了大量慢病管理工作。一个门诊医生一上午可看几十个病人,每次看病时间短暂。由于专科医生是等着病人上门,他们对待病人的态度,也是一种一次的观念,下次病人再找谁看都行。医生对病人今后的病情变化并不清楚且也不必完全负责,诸如,所开药物是否起效,治疗期间出现副作用怎么办,患者病情又将出现哪些新变化等。

众所周知,高质量的慢病管理需要长期的连续。如果一位医生不能与患者建立持续性关系,他也很难做到反反复复地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每次看病时也很难多花更多的时间与患者沟通。患者也知道连续性随访一个医生很重要,但在目前条件下往往做不到。当患者在其一生中常因同一疾病找不同的医生(同一医院或不同医院)就诊时,经常得到对其病情不甚一致的评价和诊治建议。由于患者对医学知识缺乏深刻的理解,他们常常感到无所适从,进而降低了用药的依从性。

我国的现状是,慢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慢病的致残率与死亡率也在逐年上升,而慢病管理的达标率却很难达到高标准。现行医疗模式亟待改变。

二、期待新医疗模式

面对慢性病对公众健康的巨大挑战,人们期待转变现有的医疗保健模式。

自2003年起,我国启动了医疗改革。2008年又进一步调整医改方向:扩大医保覆盖范围,控制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加强建设初级卫生保健系统。2012年的医改重点是公立医院改革,改变医疗补偿机制,取消以药养医的模式。政府还计划“十二五”期间培养15万名全科医生。这些举措为进一步改革医疗服务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一个机会之窗业已存在,即构建一个“预测、预防与诊断、治疗”相结合的新医疗模式。那么,在现有医疗模式基础上如何建立新模式呢?

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非传染性疾病(慢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而初级卫生保健是在足够大的规模内落实干预措施的“最佳框架”。[1]我们认为,建设高质量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是构建新模式的重要内涵。所谓“高质量”是指,在初级卫生保健系统内,不仅能够落实慢病的预测与预防工作,还能兼顾慢病的连续性管理。

三、全科医生应是“领航员”

如何才能建立高质量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系统呢?在政策设计上,我们认为,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培养出“高质量”的全科医生。一是引入合理的市场机制。

什么是“高质量”呢?或曰,全科医生的定位是什么?高质量的全科医生必须是“领航员”,而不是“守门人”。流行观点认为,所谓全科医学,是指各个专科医学知识中最基础部分的“拼凑”。而全科医生只需要在各个专科基础知识中学些“皮毛”就足够了。换句话说,全科医生仅是各个方面都了解一点,但又懂得不多的“万金油”。他们能解决一些普通问题就行了。在这种思维指导下,全科医生的定位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何谓“守门人”?身处社区的全科医生,当居民身遭疾病侵袭时,他们的任务就是及时发现病情,然后向大医院转诊,再以后就是协助大医院专科医生为患者定期开药。

若仅是扮演“看门人”角色,恐难承担起慢病预防的责任,这些慢病包括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肌梗死、脑卒中、慢性肾病、多种常见癌症、常见精神疾患及骨质疏松等;当居民身患慢病后,由于缺乏参照临床诊治指南的决策能力,常不能提供高质量的连续性管理。

虽然向大医院转诊是“看门人”的重要工作,但若不提高自身能力,仍会出现失误。失误之一是不适当的转诊,而不适当转诊将导致诊断失误并延误正确的治疗。另一失误则是诊断延迟。

与之相对应的是,全科医生必须是“领航员”。即他们应当同时扮演医疗保健的决策者和提供者的双重角色。他们不但具备依据医学指南做决策的能力,还具备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2]为此,应更新全科医学的内涵,将常见慢病的预防与管理列为主要专业,将常见慢病中预测、预防与管理的最新知识整合起来,使培养出的全科医生不但能提供预防慢病发生的医学指导,还能提供慢病患者家庭自我照料的高质量管理,特别是对那些急性危险性且体质虚弱的老年病人的管理。“领航员”意味着具有高水平的整体观。他们在慢病预测、预防、诊断与转诊、连续性管理及家庭照顾的一体化服务中担当主角。需要指出的是,“常见慢病”是指包括癌症、精神疾患在内的绝大多数慢病,而非是3~4种慢病。

四、新模式下的协作

当社区内拥有了一大批“领航员”式的全科医生后,就奠定了新模式的基础。在新模式中,大医院的专科医生负责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而社区中的全科医生负责绝大多数慢病的预测预防与连续性管理。

全科医生应了解其所负责居民的全面情况。在预防慢病方面,正确指导他们在基层定期体检,合理实施各项危险因素的干预措施;在慢病管理方面,掌握患者病情演变与程度,患者目前面临的主要危险以及个性化因素,依据临床指南进行管理,并要求患者参与到治疗方案的选择中来。虽然从社区向大医院转诊是经常的,但病人早晚还要回到(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社区中来,并交由全科医生连续性管理。通过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积极互动、反复沟通交流,将会为病人提供更佳的整体。

在现行医疗模式中,大医院一直是发展重点。近几年,政府已经在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下一步则是期待尽快培养出―大批“领航员”式的全科医生。公众也期待一个医疗资源分配更均衡、效率更高的新医疗模式。

五、几点建议

面对慢病广为流行与管理不佳的现状,人们需要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新医疗保健模式。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1)重视高质量全科医生的培养。一般说来,全科医生的成才比专科医生更难。大学本科教育并不能培养出具有全科医学知识的专业人才。在没有全科医学专业设置的背景下,一个本科生应先在大医院做住院医生,临床工作满3~5年,这期间经过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科室轮转,并晋升为主治医生后,才可申请成为全科医生。成为全科医生后,还要定期接受在职培训课程至少2年。在临床实践中,也需要有高年资临床医生来带。

(2)出版一本侧重于常见慢病预防与管理的全科医学教材。常见慢病预防与管理应成为全科医学的主要专业,目前缺乏这方面的全科医学教材是一个重大挑战。大多数从事全科工作的医生只能通过零散的短期在职培训课程提高自身能力。

(3)医疗保健的重点应逐步向家庭与社区过度。大量的慢病预防与管理工作应逐步从大医院撤出。将它们放在社区内解决,其成本测算将会明显降低。这也符合我国尚不是发达国家的国情。

(4)在初级卫生保健领域内,由政府提供相对独立的“检查化验中心”、“药品中心”(或政府监管),并逐步限制将检查、化验、药品以及一些低质量治疗项目作为主要盈利手段。这样既可确保医疗产品、检查化验项目和药品的公正与质量,也可避免扭曲的市场状况向人们传达错误信息。

(5)引入合理的市场激励机制。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使医务人员的劳动成为主要收入来源,特别是对基层全科医生应有所侧重。建立一个合理的购买(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全科医生服务的平台,从而吸引优秀的全科医生和一部分专科医生愿意留在初级卫生保健系统里;进而也会限制公立医院对医疗资源的过度垄断。与此同时,也会激发更多的医生发挥主人翁作用。乐于奉献与充满热情的医生会越来越多,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元素将得到提升。

现在,我国正面临一个变革医疗服务模式的重大机遇。我们相信,通过进一步推进改革,一个高质量、高效率、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务新模式将会惠及全体国民。

参考文献:

[1]Zarocostasj.世界卫生组织列出“高效价比”措施以减少非传染性疾病死亡[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11(14):206.

对病理学的初步认识篇9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老年;结肠镜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仍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UC发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20~30岁最多见,达到第一个发病高峰,而60~80岁为第二个高峰,呈双峰分布。老年初发型UC的病因目前仍不明确,因老年患者的免疫生理和病理均有异于青年患者,故其临床和内镜下表现可能有不同之处。国外1705例大宗的病例研究报道认为在老年初发型UC患者中,男性比例明显增高,同时老年戒烟患者易患UC,而在年轻患者和女性患者中更易出现结肠广泛累及及重症病例〔1〕。提示老年初发型UC在病变累及部位、病变严重程度、性别构成等方面确有其特征性。国内有关老年初发型UC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本研究着重比较我国老年和老年前期初发型UC患者以及中青年初发型UC患者的临床和内镜下特点,以提高对我国老年初发型UC的进一步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为UC初发型病例。a组(老年及老年前期患者):≥50岁UC患者40例,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0.5±8.9)岁。B组(对照组):0.05)。

1.2方法①采用我国UC诊断分度、分型和疗效评价标准。UC诊断标准参照1993年太原会议《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2〕,并根据症状程度分级法分级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所有病人均进行结肠镜检查。②治疗方法:轻中度患者先予水杨酸类制剂治疗,水杨酸制剂包括柳氮磺胺吡啶及美沙拉嗪,其中柳氮磺胺吡啶用量为4g/d,美沙拉嗪用量为4g/d。参照上述疗效标准,规范应用水杨酸类制剂治疗3~4w病情无缓解诊断为无效。水杨酸类制剂无效患者及部分中重度者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用量为甲基泼尼松龙40mg/d或相当剂量。参照上述疗效标准,治疗2~3w作疗效评价。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病人,应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3mg/kg静脉点滴治疗。

1.3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病变分布情况比较a组病变发生于左半结肠〔4(10%)〕及远段结肠〔16(40%)〕的比率较B组〔2(8.3%)和3(12.5%)〕明显增高(p

2.2两组临床表现和病变程度比较两组患者在腹泻次数、血便程度、贫血发生比率、低蛋白血症发生比率及血沉增快发生比率上无显著统计学差异。a组与B组相比病变轻、中、重度比率差别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1两组临床表现和病变程度比较

2.3两组病理表现比较a组各种病理表现发生率与B组相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UC特征性相关病理表现包括:黏膜炎症、中性粒细胞浸润、溃疡形成、腺体破坏、腺上皮增生、隐窝脓肿形成、小血管炎等。见表2。

2.4两组病变治疗及缓解情况比较a组单用水杨酸制剂缓解率〔24(60%)〕与B组〔19(79.2%)〕无显著差别;a组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缓解率〔16(40%)〕与B组〔3(12.5%)〕亦无显著差别。但B组病人有2例应用水杨酸制剂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均不能缓解,应用环孢素a亦不能缓解,因结肠出血及中毒性巨结肠并发症,最后均于外科行部分结肠切除加造瘘手术。表2两组病理情况比较

3讨论

老年及老年前期初发型UC有其镜下特点,病变范围以直乙结肠及左半结肠为主,较中青年患者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这与报道接近〔3,4〕,日本同样有相似的报道〔5〕。UC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便血、发热、贫血症状。临床上根据腹部表现(腹泻次数、腹痛和便血)和全身情况(体温、脉率、血沉、体重减轻、血红蛋白)将UC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本研究通过不同年龄阶段的比较,发现老年及老年前期患者与中青年患者疾病分度及病理表现无明显差别,此结果与部分欧美报道结果相似〔6〕。另外各组病人在腹泻次数、血便程度、贫血发生比率、低蛋白血症发生比率及血沉增快发生比率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本研究提示中青年组病人可能病变偏重,并发症较多,需进一步扩大病例数,多中心合作研究。因糖皮质激素副作用较多,老年UC病人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应谨慎。

参考文献

1RieglerG,tartaglionemt,CarratúR,etal.agerelatedclinicalseverityatdiagnosisin1705patientswithulcerativecolitis:astudybyGiSC(italianColonRectumStudyGroup)〔J〕.DigDisSci,2000;45(3):4625.

2全国非感染性腹泻研讨会.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及疗效标准〔J〕.中华消化杂志,1993;13(3):354.

3BernerY,VigderC,Sternm,etal.inflammatoryboweldiseasesintheelderly〔J〕.Harefuah,2003;142(3):18892,238.

4pirontp,Louise,Latourp.epidemiologyofinflammatoryboweldiseasesintheelderlyintheprovinceofLiège〔J〕.GastroenterolClinBiol,2002;26(2):15761.

对病理学的初步认识篇10

关键词:艾滋病;中学生;知晓率

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主要集中在青壮年,近年来青年学生的感染率呈现上升的趋势[1]。目前国内和国际在针对中学生艾滋病防治活动开展情况的相关调查结果都表明,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普遍偏低,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宣传教育工作[2-5]。本研究于2016年11月在某中学学生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在了解中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的同时,重点对知识获取的途径以及对相关活动的建议等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市某中学初二和高二各两个班的全体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45份,回收问卷145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145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100%。

1.2方法

通过文献查阅设计调查问卷,经过专家修改后确定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获取知识的内容、途径和方式以及其他意见和建议四个部分。其中艾滋病防治知晓情况的八个问题是采用最新的知晓率评价方法进行调查,问卷由被调查者通过无记名的形式独立填写完成并当场回收。

1.3统计分析

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数据采取双录入,用SpSS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学检验。

2.结果

2.1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被调查对象共计145人,男女分别为84和61人。83人来自初二,男女分别为47和36人,出生年月介于2002年2月至2003年9月,平均为2002年2月,标准差3.82月。62人来自高二,男女分别为37和25人,出生年月介于1999年8月至2001年4月,平均为2000年3月,标准差3.96月。

2.2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共计八个问题,分别是:(1)艾滋病是一种不可治愈的严重传染病吗?(2)目前我国青年学生中艾滋病流行呈快速增长趋势,主要传播方式为男性同性,其次为异性,是吗?(3)通过外表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吗?(4)日常生活和学习接触会感染艾滋病吗?(5)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风险吗?(6)使用新型(如冰毒、、等)会增加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吗?(7)发生高危行为后(共用针具吸毒/不安全等),应主动寻求艾滋病检测与咨询吗?(8)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结婚/就业/入学等权益受我国法律保护吗?其中回答正确在6个及以上定义为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通过调查发现,145名被调查对象中92人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知晓率为63.45%,高二学生高于初二,分别为75.81%和54.22%,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对8个问题中知晓比例最高为第8题,正确率为91.72%,最低为第2题,正确率为49.66%。除第7题女生知晓比例高于男生和第5题高二高于初二,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外,其他防治知识掌握情况在性别和年级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表1)。

2.3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式

学生们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艾滋病防治知识,选择次数从高到低依次为互联网、学校老师、同学或者同伴、电视、报纸杂志和街头展览或者宣传活动,分别为103、75、68、67、54和34人次。针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和不知晓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式进行X2检验后未发现二者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对相关知识需求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普遍表示需要相关知识,选择结果从高到低依次为青春期生理知识、心理卫生知识、预防知识、艾滋病相关知识、交友和恋爱知识和性病相关知识,分别为130、118、103、101、101和91人次。不同性别和年级之间对相关知识的需求情况比较,X2检验结果未发现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对于期望获得知识途径的调查结果显示,前三位依次为网络学习、学校课堂学习和听讲座,分别为72、70和63人次。在选择学校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两种途径的学生中,高二高于初二且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其他途径二者未见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表2)。进一步针对网络学习、学校课堂学习和听讲座三种途径的需求和建议情况进行了进一步调查与分析。结果发现,对于网络学习,建议选择学校统一组织视频学习、网络视频自学、通过设计闯关游戏学习、设计有奖问答和通过网络互动学习的人次数分别为66、64、60、37和30,经X2检验,不同年级之间未见统计学显著性差异。针对课堂学习建议前三位的依次是内容通俗易懂、讲解实际例子和参与式小组讨论,分别为88、76和46人次,选择最少的是男女生分开教学,仅26人次。和初二学生相比,高二学生更倾向于不同意男女生分开教学,且二者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表3)。对于听讲座的建议从高到低依次为:邀请学术专家进行讲座、组织活动请感染者一起参与、请高校学生或者学长讲座、请演艺界名人进行讲座,人次数分别为90、46、38和36,经X2检验,不同年级之间未见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此外,被调查对象还提出一些其他问题和建议,如表示很多问题确实不懂,希望能够听到更为专业的讲解;希望能给出八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并分享本次调查结果;多讲解一些实际例子让内容更加容易理解;安全套到底是什么?多讲解一些青春期和艾滋病防治知识;进行一次专家讲座,并能够现场提问;应该开设专栏问答;尽早教授相关知识;举办相关活动最好时间长些,有些互动更好;网络上多一些相关内容介绍;以及希望提供课外阅读材料等。

3.讨论

3.1在中学生中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目前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比例依然不断增加,危险行为普遍存在。以广州为例,截至2015年,累计报告学生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260例,年增长26.7%。广东岭南伙伴在2014年针对广东省大、中学生性与生殖健康及艾滋病教育需求调研结果表明,受访者首次平均年龄17岁,最小为10岁,在受访的7位感染者中,首次的平均年龄为15岁,最小12岁[6]。中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普遍不高,且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王超等调查北京市1489名初高中学生后发现艾滋病非传播途径回答正确率仅为28.1%,高中学生正确率高于初中,女生高于男生[7]。张崛等对北京市昌平区17所中学5098名初高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仅为63.9%,不同年级和性别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认知不同,但均无统计学差异[2]。这些都与本次调查的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3.2中学生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应该加强针对性、有效性和长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