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征十篇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征十篇

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0:05

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征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育;儿童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2-0045-05

一、问题的提出

“钱学森之问”近年来备受关注,它的实质是质问“为什么中国的学生缺乏创造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只会死解题、解死题,而数学意识、应用能力、创新本领十分匮乏。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特征是求异。也就是说,对于一个问题,能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给出与众不同的、新颖的解决办法。现在的小学生确实越来越会解题,但只会依葫芦画瓢式地照搬,或是用代数式程序化地套用,变通而独特的思维活动鲜有呈现。我国近两次课程改革都把“培养学生创造力”写入课程标准,各小学的课表上也出现了“思维训练”一课,然而实施情况却令人担忧。

海门市实验小学从十年前就开始关注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承蒙李老师的厚爱,2007年,学校承担了全国“十一五”重点课题“情境教育与儿童学习”的子课题“情境化儿童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的操作范型研究”的研究任务。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我们总结了情境化儿童数学学习的相关经验,提炼了与情境化数学学习相对应的三种教学设计操作范型,于2011年5月结题。这次课题研究的成功让我们获得了开展学科情境教育的丰富的经验,但我们并不满足于此,“十二五”期间我们围绕数学情境教育的研究再出发,承担了南通大学王灿明教授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情境教育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实验与研究”的子课题“数学情境教育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实验研究”的研究任务。同时,申报了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数学情境课程与儿童创造力的实践研究”,已立项开题。这次我们将视角从数学情境教育引向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我们希望通过学科情境教育,让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更独特、更流畅、更精致,冒险性、挑战性等创造性人格得到激发与培养。

二、实验研究

2013年9月,选取了小学一、三、五年级各1个实验班和1个对照班,分别采用《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试》和《威廉姆斯创造倾向测验》测量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基础,再通过个别访谈,观察、研究儿童的创造力培养的起点。2013年9月~2014年4月,对照班不进行干预,按照常规上课;实验班则实施数学情境教育,在课堂教学和数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进行创造力培养,以提高儿童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以及学业水平。

以下是实验班的一些做法:

1.课堂情境浸润

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课堂情境教学的三种范式:以大情境统领整堂课、以小情境突破重难点,以变化的情境引发思维。针对不同数学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创设合适的情境,其目的在于培养和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1:“以大情境贯穿全课”范式

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本课内容主要是从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联系已有的方向经验,应用度量角和画角的方法,以及比例尺的知识,进一步了解方向、体会距离,发展空间观念。确定位置涉及的知识、技能比较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执教老师就将例题和练习整合在了一个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对多个情境问题的探究,不断辨析,逐步掌握新的方向知识,学会比较精确地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

大情境:夜晚的海面上,一艘探险号迷失了方向,他们在大海中如何确定位置、如何寻找目的地、如何探险的问题。

情境问题一:海面上两座灯塔分别在轮船的什么位置?学生围绕这个情境问题,首先回忆了八个旧的方位知识,在此基础上又共同认识了四个新的方位知识。然后从方向探究到角度,再到距离,依次研究了准确确定物置的几个要素。从易到难、以学顺教,在情境中学习,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

情境问题二:“绿叶岛在轮船的南偏东40°方向6千米处。”根据条件寻找目的地绿叶岛。学生在利用刚掌握的用方向(角度)和距离来准确确定物体的位置的知识来尝试画图,交流提炼画图方法。学生在这一情境问题中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反思交流。

情境问题三:探险任务――根据图中信息描述宝盒1、2、3的精确位置,再根据提示找到宝盒4和宝盒5。这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形成能力。如何准确地描述宝盒1、2、3的位置,如何根据提示找宝盒4和宝盒5,要求学生运用刚学到的方向(角度)和距离这两个要素来准确地定位。

情境问题四:(1)认识雷达扫描图,并思考“飞机怎样飞和机场的方向角度不变?飞机怎样飞和机场的距离不变?”这里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方向角度相同飞出的是一条线,距离不变飞出的是一个圆弧。(2)寻找宝盒6。确定位置首先要确定的是“观测点”。

情境问题五:这样的确定位置在生活中、军事上、航海上、导航仪上都会见到,并解决真实地图中的两个城市的位置确定。进一步将探究扩大,首先要独立找到观测点,然后才能用方向(角度)和距离来确定相互的位置。

一节课就是一个连贯的外在问题情境,所有的知识和练习都是在一个情境中展开,大问题套着小问题,每一个情境问题都是富有挑战性的,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探究知识,应用知识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学生在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展开探究、建构知识、形成能力,这样的一连串的情境问题把学生的思维牢牢地锁住,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将探究坚持到底。问题情境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富有张力的思维场――问题是有价值的,思考是深入的,交流是主动的。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感觉数学并不难,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多么富有挑战性啊。学生学起来劲头十足!我以为,情境的创设不在于繁杂,而在于巧,在于是否能激疑启思,我们追求简约,并提倡将知识融于情境中,让学生能保持比较持久的思维状态。

2.主题性数学情境活动

结合数学知识,设定一个主题,让儿童在角色扮演、情境再现、过程模拟等过程中,自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探索规律、解释现象,在这样的过程中能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三年级有数学故事比赛,如《卖鸡蛋》《零王国》等;五年级有数学情景剧表演,如《森林慈善会》《小数点奇遇记》等;另有:魔方达人挑战赛、数学文化节节徽设计比赛、数字画比赛、数学漫画比赛等。

3.野外数学情境实践

受李吉林老师情境课程研究的影响,把常态数学课搬到野外,在亲近大自然、亲近社会的过程中习得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大自然及社会生活中的事事物物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儿童器官,这种开放式的信息储存为儿童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1]

比如:低年级《校园里的“数”》《东南西北在心中》;中年级《张謇故居一日游――测测影长》《手拉手,量量1公顷》;高年级《常州一日游――旅游中的数学问题》《邮局见闻――有趣的编码问题》等。

4.家庭数学情境活动

以游戏、竞赛、实验等为主要情境形式,以亲子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孩子在与父母的合作学习中一起探索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年级有《同玩数学口算卡片》,三年级有《测测球在什么角度下滚得最远》,五年级有《负数大播报》。

我们开展小学数学情境教育,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以“生活”为源泉。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只有来源于生活的数学,学生才感兴趣,才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与乐趣,从中得到自觉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提高。

二是以“活动”为途径。儿童是天生的活动者、学习者、创造者,儿童的学习应以活动、游戏为主。数学情境教育要创设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情境,让儿童在活动中掌握知识、习得能力、发展创造力。

三是以“思维”为核心。数学情境教育创设的情境,应具有鲜明的探究特点。不仅要让儿童在情境中感受数学,获得理解运算的规则,而且要让儿童在一种非常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探究数学。以促进儿童的积极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四是以“文化”为土壤。数学文化是整个人类知识文化中的一部分,在创设数学教育情境时,应把数学知识、数学文化和探究精神融为一体。让孩子体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生动一幕,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数学家创造数学知识时的艰辛与伟大,从而产生创造的热情。

三、数据分析

2014年5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测验,测试采用《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a)和《威廉姆斯创造倾向测验》;对语文、数学的学业水平进行了常态抽测。采用SpSS13.0对前测、中测进行了统计分析。(本实验报告中所有的数据统计分析均由南通大学的王柳生副教授带领他的研究生完成。)因篇幅有限,以下仅对创造性思维的相关数据作呈现和分析。

1.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

多元协方差分析显示,年级主效应显著,其中三年级(m=11.77)的独创性显著高于一年级(m=9.64),五年级(m=12.54)的独创性显著高于一年级(m=9.64)。

2.创造性思维的标题抽象性

多元协方差分析显示,组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其中实验组都显著高于控制组。

3.创造性思维的沉思性

多元协方差分析显示,年级主效应显著,其中三年级(m=6.86)的沉思性显著高于一年级(m=5.33),五年级(m=7.13)的沉思性显著高于一年级(m=5.33)。

4.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

多元协方差分析显示,年级主效应显著,其中三年级(m=31.14)的流畅性显著高于一年级(m=25.39),五年级(m=36.21)的流畅性显著高于一年级(m=25.39)。

5.创造性思维的精致性

多元协方差分析显示,年级主效应显著,其中三年级(m=5.38)的精致性显著高于一年级(m=4.96),五年级(m=5.84)的精致性显著高于一年级(m=4.96)。

6.创造性思维的总分

多元协方差分析显示,年级主效应显著,其中三年级(m=57.74)的创造性思维总分显著高于一年级(m=46.82),五年级(m=64.77)的创造性思维总分显著高于一年级(m=46.82),五年级(m=64.77)的创造性思维总分显著高于三年级(m=57.74)。

7.实验组创造性思维的性别比较

针对实验组,以创造性思维各分量表和总分的前测为协变量,性别和年级为自变量,创造性思维各分量表和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协方差分析。流畅性、精致性、标题抽象性、沉思性这四个维度结果显示,性别主效应显著,女生流畅性评分均显著高于男生;独创性维度结果显示,女生高于男生,但不显著。创造性思维总分结果显示,性别主效应显著,女生创造性思维总分显著高于男生。

四、实验结论

1.数学情境教育有利于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2]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和训练才能具备。实验测试中,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沉思性和标题抽象性这三个维度正反映了一个人思维的发散性(求新性)和与众不同的想象力,流畅性和精致性这两个维度反映了一个人良好的综合性的思维品质。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数学情境教育得到不断训练和提高的。

在进行数学情境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数学情境课堂氛围,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充分地想象,鼓励孩子敢于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各种数学情境活动,如创意数字画、数字漫画大幻想、圆周率记忆大比拼、数独比赛等,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发散思维、训练儿童的想象力、激发儿童的好奇心。

2.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我们发现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带领儿童进入创造性思维的状态,使儿童潜能得到激发,灵感不断涌现。具备创造性思维特征的教师更善于从全方位思考问题,若遇难题受阻,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能调整思路,巧妙地转变思维方向。具备创造性思维特征的教师更善于从小事做起,对儿童进行思维训练,不断提出新的构想,使儿童的思维具有连贯性,并始终保持活跃的状态。因此,要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首先要通过培训和自学,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水平,优化自己的创造性人格。

3.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性别差异显著

实验中我们发现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性别差异显著,除独创性外的所有维度(流畅性、精致性、标题抽象性、沉思性),女生均比男生的数据高,这是一组有趣的数据。我们认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创造性思维和年龄特点有关,女生相对男生发育得早,更成熟一些,所以创造性思维的水平也就更高一些。在后续实验中,要对男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可以通过不同的数学情境教育,针对性别设计不同的活动给予积极影响,从而使创造性思维各维度在不同性别上得到平衡和优化。

参考文献:

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征篇2

王忠熊立国郭欢

摘要:本文基于个体-组织交互视角,通过对233名企业知识员工的问卷调查,探讨员工创造力人格、工作特征与个人创新绩效的关系,并考察了工作特征在员工创造力人格与个人创新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员工创造力人格对个人创新绩效发挥显著正向影响;工作特征各维度均对个人创新绩效发挥显著正向影响;工作特征中的技能多样性、工作自主性分别对员工创造力人格与个人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发挥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关键词:创造力人格;工作特征;个人创新绩效;技能多样性;工作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4-02-17

作者简介:王忠(1968-),男,武汉人,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熊立国(1988-),男,湖南常德人,惠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科员,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郭欢(1989-),女,南昌人,深圳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YJa630097。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转变发展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此需大力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提高和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mumford(1997)亦指出,在动态的全球经济环境中,创造力(creativity)及创新(innovation)是组织成功的必要条件[1]。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员工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如何激发知识员工的最大潜能,提高员工的创造力和绩效,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课题。

个人创新绩效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员工个体的因素,特别是创造力人格特征(mcCrae&Costa,1997)[2];另一方面,也受到员工所处的工作环境,如工作特征的影响(oldham&Cummings,1996)[3]。

回顾国内外创造力领域的研究文献,目前大多数研究着眼于针对个体因素或者组织环境因素对员工创造力发挥(即个人创新绩效)的影响,且许多因素对个人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业已被发现或证实,但同时以个体以及组织环境因素为研究对象,采用交互视角对个人创新绩效影响因素所进行的研究相对匮乏。因此,本文在总结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除了分别探究员工创造力人格和工作特征对个人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外,同时对员工创造力人格与工作特征对个人创新绩效的交互效应进行探讨,以期明晰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从而为企业更好地发挥员工创造力和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理论和假设

(一)员工创造力人格与个人创新绩效的关系

1.创造力人格。自美国心理学家Guilford(1950)发表《创造力》演说以来,创造力及创造力人格等概念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国内学者一般将创造力人格定义为个体所拥有的、在创新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且能对创造力产生促进作用的人格特征(张大均,2002)[4]。李明(2010)进一步总结出创造力人格的三个特点:一是它包含了某种对创新表现起促进作用的心理特征,如自信、独立和大胆等;二是它具有多种维度,具有创造力人格的个体可能并不具有创造力人格的所有特质,且在表现上也存在差异;三是创造力人格不是科学家、艺术家和工程师等所独有的特质,在普通人身上也同样存在,区别仅仅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5]。

2.个人创新绩效。学者们对个人创新绩效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多数学者采用amabile(1988)的定义,即认为个人绩效是新颖的、有利于工作的创意、过程、方法、产品以及服务的产生[6]。韩翼等(2007)认为个人创新绩效是个体为获得或保持自身的优势与核心竞争力,提升创造性表现,有意识地将新的创意、方法或过程加以实施的结果[7]。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个人创新绩效属于个人工作绩效的一个维度,个人创新绩效是对组织有价值且可行的创意、方法或产品在个体层次上的体现。

总第445期王忠:知识员工创造力人格、工作特征与个人创新绩效••••商业研究2014/053.创造力人格与个人创新绩效的关系。很多研究都显示人格特质与绩效之间有极大的关联性(Barrick,1991;Hough,1992)[8-9]。研究创造力的学者多指出,创造力人格的重要人格特征之一是开放性,即接受新奇事物的程度(George&Zhou,2001;Dollinger,2004)[10-11],因此具有创造力人格的个体往往具有原创力、想象力、好奇心,能同时独立思考并产生新的点子。marcati(2008)在探讨人格特质与创新行为的研究时发现,开放性人格与个人的创新行为有极高的相关性[12]。当个体拥有高的创造力人格特质时,将会产生更为丰富多元的想法,并且试图将自己的想法转化成具体可行的创新行为(mcCrae&Costa,1997)[2]。反之,低创造力人格的员工较倾向于保守,表现出更少的创新行为(Costa&mcCrae,1992)[13]。此外,Barrick(2001)亦指出,创造力人格中自信、独立等特质也往往能预测其在创新方面的绩效[14]。基于以上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了如下假设:

假设H1:员工创造力人格对个人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二)工作特征与个人创新绩效的关系

1.工作特征。工作特征作为关键的环境因素之一,对员工的创造力、绩效以及工作满意度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广泛意义上,凡是与工作有关的客观属性或因素都可以被视为工作特征。关于工作特征的界定,目前大多数学者所采用的是Hackman&oldham(1975)提出工作特征模型(theoryofJobCharacteristicsmodel,JCm),即工作特征是包含技能多样性、工作完整性、工作重要性、工作自主性以及工作反馈性这五大核心维度工作属性的集合[15]。

2.工作特征与个人创新绩效的关系。Kirton(1976)研究发现,工作特征作为影响员工创造力的重要环境因素,可以决定组织内激励因素的多寡,且能够正向预测员工的个人创新绩效[16]。其他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工作特征对工作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如tyagi(1985)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如果将销售人员的工作根据工作特征模型的五大维度进行再设计,可以显著提高销售人员的工作绩效[17];oldham&Kulik(1986)的研究发现,资料处理人员工作特征的五个核心维度能显著正向预测其工作绩效[18];王富祥(2006)以179名商业银行员工为研究对象,发现商业银行员工的工作特征能显著正向影响其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19]。以上研究表明工作特征能显著正向影响其工作绩效,而创新绩效属于工作绩效中的一个维度(韩翼等,2007)[7],因此工作特征也可能显著正向影响员工的个人创新绩效。基于以上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了如下假设:

假设H2a:工作特征的工作重要性维度对个人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H2b:工作特征的工作完整性维度对个人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H2c:工作特征的技能多样性维度对个人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H2d:工作特征的工作反馈性维度对个人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H2e:工作特征的工作自主性维度对个人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三)工作特征对员工创造力人格与个人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一些学者研究发现通过对工作环境的调整,可以有效地提高组织内员工的个人创新能力(Bobic,Davis,1973;puccio,talbot&Joniak,2000)[20-21]。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发现,员工的个人创新绩效受到工作环境的显著影响,当员工所处的工作环境富有复杂性、挑战性等特征时,员工的创意表现更佳(Conti等,1996)[22]。oldham等(1996)以CpS量表检视不同创造力人格与工作复杂度对创造力表现的影响,结果发现高创造力人格的员工在遇到高挑战性工作时,愈能激发出其创造力[3]。Janssen(2000)研究指出,如果员工在工作中能够行使自,那么员工将更愿意去尝试新的想法,从而更可能提升绩效[23]。实践中,苹果、谷歌、脸谱等高科技公司非常注重为员工提供高重要性、高自主性以及较多反馈的工作,以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水平。基于以上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了如下假设:

假设H3a:工作重要性会正向调节员工创造力人格对个人创新绩效的影响。

假设H3b:工作完整性会正向调节员工创造力人格对个人创新绩效的影响。

假设H3c:技能多样性会正向调节员工创造力人格对个人创新绩效的影响。

假设H3d:工作反馈性会正向调节员工创造力人格对个人创新绩效的影响。

假设H3e:工作自主性会正向调节员工创造力人格对个人创新绩效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文选取Kirton(1976)[16]开发的Kai量表来测量创造力人格,该量表经多位学者验证和修订,被作为测量创造力人格的有效工具,共包含原创性、效率性和顺从性三个维度,共32个题项;采用工作诊断调查表(JDS)来测量工作特征(Hackman&oldham,1975)[15],该问卷包含五大核心维度,分别是工作重要性、工作完整性、技能多样性、工作反馈性以及工作自主性,每个维度包含3道题,总共15个题项;采用韩翼等(2007)[7]开发的8个题项的单维度量表来测量个人创新绩效。

(二)研究样本分布状况

问卷调查对象为广东省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员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33份,有效回收率约为77.6%。从样本统计结果来看,性别构成上男性略多于女性,占样本总量的55.4%;年龄构成上以26-35岁年龄段的人最多,占样本总量的592%;文化程度以本科和硕士以上的人最多,合占样本总量的887%;工作年限以1-3年的人数最多,占样本总量的275%;职位级别以普通员工的人数最多,占样本总量的378%;岗位类型以综合管理类人员最多,占样本总量的373%,其次是专业技术类,占样本总量的292%,市场营销类最少,占样本总量的180%。

(三)数据分析方法

本文首先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对三个量表的信效度进行检验,然后通过相关分析来检测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最后通过分层线性回归分析,检测本文中调节作用的情况并进行解释。

四、数据分析结果

(一)效度分析和信度分析

通过amoS7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来完成量表的结构效度检验,选取的拟合指标包括χ2/df、RmSea、SRmR、nnFi、CFi、GFi。分析结果显示,各测量工具的6个指标均达到理想水平(见表1)。采用SpSS160软件计算三个变量的Cronbach’salpha系数,分别为08333、0812和0736,表明各测量工具具有良好的信度。

(二)变量的相关分析

通过SpSS160进行相关分析,以进一步了解员工创造力人格与个人创新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工作特征的五个维度与个人创新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具体相关分析情况如表2和表3所示。假设H1、H2a、H2b、H2c、H2d、H2e均得到了支持。

(三)分层线性回归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160软件对变量数据进行分层线性回归分析(HierarchicalLinearRegression)。首先,做各控制变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单位性质、职位级别、工作类型)在个人创新绩效上的回归,第二步加入自变量(创造力人格)对个人创新绩效的回归,第三步再加入作为调节变量的工作特征各维度,检测各调节变量对个人创新绩效的回归,最后加入创造力人格与工作特征各维度的交互项作为新变量对个人创新绩效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在各控制变量对个人创新绩效的回归中,p值均未达到005的显著水平;在创造力人格在对个人创新绩效的回归中,p值达到了005的显著水平,其显著性系数为0289;在工作特征的五个维度(工作重要性、工作完整性、技能多样性、工作反馈性、工作自主性)对个人创新绩效的回归中,其p值均达到了005的显著水平,显著系数分别为0266,0169,0362,0148,0344;创造力人格与技能多样性的交互项、创造力人格与工作自主性的交互项在对创新绩效的回归中,p值达到了005的显著水平,显著性系数分别为0230和0132。即除假设H3a、H3b和H3d外,假设H1、H2a、H2b、H2c、H2d、H2e、H3c和H3e得到验证和支持。

表1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结果指标χ2/dfRmSeaSRmRnnFiCFiGFi标准2到5之间0.90>0.90员工创造力人格2.950.0650.0350.910.920.95工作特征2.890.0780.0450.930.950.97个人创新绩效2.740.0760.0420.920.940.93

表2员工创造力人格与个人创新绩效的相关分析原创性效率性顺从性创造力人格创新绩效原创性1效率性-.324**1顺从性-.204**.532**1创造力人格.652**-.851**-.756**1创新绩效.554**-.266**-.203**.441**1注:n=233,*表示p

表3工作特征各维度与个人创新绩效的相关分析工作重要性工作完整性工作多样性工作反馈性工作自主性创新绩效工作重要性1工作完整性.212**1工作多样性.511**.384**1工作反馈性.436**.298**.544**1工作自主性.417**.329**.436**.388**1创新绩效.594**.368**.509**.429**.400**1注:n=233,*表示p

五、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用实证方法检验了知识员工创造力人格及工作特征的各个维度对个人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并进一步发现了技能多样性和工作自主性对创造力人格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这一结论具有以下意义:首先,知识员工创造力人格对个人创新绩效具有积极的预测作用,这与西方文化背景下对创造力人格特质和创新绩效关联性研究的多数结论一致(如Barrick&mount,1991[8];Barrick,mount,&Judge,2001[14]等)。其次,工作特征的各个维度对个人创新绩效也具有积极的预测作用,该结论可以由Hackman等人(1975)[15]提出的工作特性理论加以解释,即五种工作特性将促进员工形成关键的心理状态,而这些心理状态又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创新绩效。最后,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技能多样性和工作自主性对创造力人格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这既是对人职匹配或者人与环境匹配理论的验证,也是个体、环境交互视角下的员工创造力领域的研究成果。此外,工作重要性、工作完整性与工作反馈性的调节效应在本研究中未得到验证,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对员工创造力人格、工作特征与个人创新绩效的测量均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并由员工本人填答问卷所测得,可能存在一些同源误差(Zimmerman,2008)[24];当然更有可能是与这三项特质相比,工作中的技能多样性和自主性更有利于高创造力人格的知识员工产生创新绩效。

表4回归分析结果自变量因变量(创新绩效)模型一模型二模型三模型四标准βp值标准βp值标准βp值标准βp值第一步:控制变量性别.073.220.063.335.083.180.070.251年龄-.040.648-.024.768-.022.776.005.948文化程度.024.737.033.566.033.585.028.628工作年限.030.611.041.492.038.601.023.759公司类型-.022.734-.025.690-.046.432-.045.430职位级别-.053.351-.045.430-.047.404-.043.467工作类型.086.141.082.183.075.193.074.202第二步:自变量创造力人格.289**.000.354**.000.369**.000第三步:调节变量工作重要性.266**.000.254**.000工作完整性.169*.012.187*.007技能多样性.362**.000.357**.000工作反馈性.148*.028.159*.020工作自主性.344**.000.302**.000第四步:交互项CZLRG×ZYX.079.173CZLRG×wZX.054.349CZLRG×DYX.230*.006CZLRG×FKX.060.331CZLRG×ZZX.132*.044F值1.2507.595**19.147**24.288**p值.296.000.000.000R2值.036.213.411.560调整R2值.007.185.406.554R2值.036.177.198.149注:CZLRG×ZYX、CZLRG×wZX、CZLRG×DYX、CZLRG×FKX、CZLRG×ZZX分别为创造力人格(CZLRG)与工作特征各维度(工作重要性ZYX、工作完整性wZX、技能多样性DYX、工作反馈性FKX、工作自主性ZZX)构造的乘积项;自变量进入方法采用强迫进入法;n=233,*表示p

(二)研究启示

在实践中,认识到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员工创造力人格及工作特征对个人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以及技能多样性和工作自主性对员工创造力人格与个人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将有助于这类企业在提高员工创新绩效方面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管理实践。

首先,为了获得更高的创新绩效,高新技术企业在知识员工招聘和任用时,应当首先考虑员工创造力人格等个人特质因素的影响,尽量挑选具有较高创造力潜质的员工。

其次,由于工作特征也对员工的个人创新绩效产生影响,因此在工作设计中应尽力设置或提升员工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完整性、技能多样性、反馈性以及自主性,通过这些高水平的工作特征促进员工积极心理状态的形成(Hackman,1975)[15],提高员工对工作意义的认识,感受到工作中的自由度,产生较高的工作认同感和工作成就感,并最终提升员工的创新绩效。

最后,要特别重视技能多样性和工作自主性的影响,二者均对知识员工创造力人格与个人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发挥正向的调节作用,因此应当采取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零散工作合并以及合理授权等多种方式对工作中的技能多样性和自主性予以提升,以此为高创造力人格的知识员工产生理想的创新绩效创造条件。

(三)研究展望

本研究以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员工为样本,未来应进行取样更加广泛的验证性研究,也可以考虑将研究对象扩展到其他类型企业。由于自评法所得数据来自单一来源,未来研究可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以增加数据的可靠性与说服力。此外,在本研究中,只有技能多样性和工作自主性调节作用得到支持,未来应继续挖掘其他工作特征如工作标准化、权力距离等对员工创造力人格与个人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效果。

参考文献:

[1]mumford,m.D.&D.K.Simonton.Creativityintheworkplace:people,problemsandstructures[J].JournalofCreativeBehavior,1997,31(1):1-6.

[2]Costa,p.t.&mcCrae,R.R.Revisedneopersonalityinventory(neo-pi-R)andneoFiveFactorinventory(neoFFi)professionalmanual[J].odessa,Fl:psychologicalassessmentResources,1992.

[3]oldham,G.R.,&Cummings,a.employeecreativity:personalandcontextualfactorsatwork[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6,39(3):607-634.

[4]张大均.创新教育与青少年创造心理素质的培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01):22-27.

[5]李明.3~5岁幼儿创造性人格类型倾向的特征及与多元智能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6]amabile,t.m.amodelofcreativityandinnovationinorganization[J].Researchinorganizationalbehavior,1988(10):123-167.

[7]韩翼,廖建桥,龙立荣.雇员工作绩效结构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7(5):62-74.

[8]Barrick,m.R.,&mount,m.K.theBig-Fivepersonalitydimensionsandjobperformance:ameta-analysis[J].personnelpsychology,1991,44(1):1-26.

[9]Hough,L.m.(1992).the“bigfive”personalityvariables-constructconfusion:Descriptionversusprediction[J].Humanperformance,1980,5(1/2):139-155.

[10]George,J.m.,&Zhou,J.whenopennesstoexperienceandconscientiousnessarerelatedtocreativebehavior:aninteractionalapproach[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2001,86(3):513-524.

[11]Dollinger,S.J.,Urban,K.K.,&James,t.a.Creativityandopenness:Furthervalidationoftwocreativeproductmeasures[J].CreativityResearchJournal,2004,16(1):35-47.

[12]marcati,a.,Guido,G.,&peluso,a.m.theroleofSmeentrepreneurs′innovativenessandpersonalityintheadoptionofinnovations[J].Researchpolicy,2008,37(9):1579-1590.

[13]Costa,p.t.,&mcCrae,R.R.Revisedneopersonalityinventory(neo-pi-R)andneoFiveFactorinventory(neoFFi)professionalmanual[J].odessa,Fl:psychologicalassessmentResources,1992.

[14]Barrick,m.R.,mount,m.K.,&Judge,t.a.personalityandjobperformanceatthebeginningofthenewmillenium:whatdoweknowandwheredowegonext?[J].internationalJournalofSelectionandassessment,2001,9(1/2):9-30.

[15]Hackman,J.R.,&oldham,G.R.Developmentofthejobdiagnosticsurvey[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1975,60(2):159-170.

[16]Kirton,m.adaptorsandinnovators:adescriptionandmeasure[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1976,61(5):622-629.

[17]tyagi&pradeep.theeffectsonstressfulorganizationalconditionsonsalespersonworkmotivation[J].JournaloftheacademyofmarketingScience,1985,13(1):290-309.

[18]oldham,GregR&Kulik,Carol.Relationsbetweenjobfacetcomparisonsandemployeereactions[J].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1986,38(1):28-47.

[19]王富祥.工作特征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分析[J].科学与管理,2006(6):92-93.

[20]Bobic,m.,Davis,e.,andCunningham,R.theKirtonadaption-innovationinventory[J].Reviewofpublicpersonneladministration,1999,19:18-31.

[21]Gerard,J.puccio,Reginald,J.talbot.examiningCreativeperformanceintheworkplacethroughaperson-environmentFitmodel[J].theJournalofCreativeBehavior,2000,34(4):227-247.

[22]amabile,t.m.,Conti,R.,Coon,H.,Lazenby,J.,&Herron,m.assessingtheworkenvironmentforcreativity[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6,39(5):1154-1184.

[23]Janssen,o.Jobdemands,perceptionsofeffort-rewardfairnessandinnovativeworkbehavior[J].Journalofoccupationalandorganizationalpsychology,2000,73(3):287-302.

[24]Zimmerman,R.D.Understandingtheimpactofpersonalitytraitsonindividuals′turnoverdecisions:ameta-analyticpathmodel[J].personnelpsychology,2008,61(2):309-348.

impactsofKnowledgeemployees′CreativitypersonalityandJobCharacteristics

onindividualinnovationperformancewanGZhong1,XionGli-guo2,GUoHuan1

(1.Schoolofmanagement,ShenzhenUniversity,Shenzhen518060,China;

2.HuizhouadministrationforindustryandCommerce,Huizhou516000,China)

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征篇3

【关键词】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实证研究

theempiricalStudyonmentalQualitywithGrouppsychologicalGuidanceinengineeringUniversityStudents.wuSha,LiZhenshan,YangYingchao,etal.Divisionofstudentadministration,Kunming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Kunming650093,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howtoimprovethementalqualityofengineeringuniversitystudentswithgrouppsychologicalguidance.methodstochoose107studentsinKunm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assubjects.theeffectsofinterventionwerecomparedbythementalqualitywithgrouppsychologicalguidance.ResultsReflectivity,meta-cognition,creativityandmotivationofmentalqualityofengineeringuniversitystudentshad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beforeandafterguidance.ConclusionGrouppsychologicalguidancecanimprovethementalqualityofengineeringuniversitystudents.

【Keywords】engineeringuniversitystudents;Grouppsychologicalguidance;empiricalstudy

什么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呢?许多心理学家都给出了各自的见解。2002年,王滔[1]对已有研究进行严格筛选和分析,列举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并对其成分进行了分析。由此,王滔等[2]在问卷调查收集的实证数据和对心理素质基本涵义进行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心理素质三维结构模型”。他们认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由认知特性、个性及适应性3个维度10个因素26个成分构成的三维立体结构。认知特性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直接影响个体认知活动的机制和水平的特质因素。个性是人们行为的内部倾向,表现为人们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的稳定的个别差异,也表现为个体独特的行为模式。适应性是个体认知特性维度和个性维度的基础上,通过与社会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习惯倾向。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好坏就取决于个体的认知特性、个性和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3个方面。

理工院校大学生群体是我国大学生最重要的1个组成部分,由于其独特的专业特点、发展方向及校园文化氛围,具有区别于一般大学生的心理特点[3],因而其心理健康问题也有其特殊性。2001年,陈文莉等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4],生活事件、人格特征、社会支持是影响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陈文莉等指出,理工科大学生在对社会支持的主观寻求和客观给予方面,客观给予对心理健康水平的调节作用更大。许多研究都表明[5],只有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才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积极探索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模式,显得更为重要。

心理素质训练(或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6,7]。基于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概念的科学理解,借用具有较好信效度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结合以理工院校学生特点自编的训练课程,在以班级(40~50人)为单位的大团体下,本研究实证考察心理素质训练对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否有明显改善。

1对象与方法

1.1被试本研究以昆明理工大学107名自愿选修“大学生心灵成长课堂――心理素质训练”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一、二、三年级分别为47人、42人、18人,男、女生分别为74人和33人,工科类、理科类和文科类分别为87人、14人和6人。

1.2工具调查工具采用西南大学张大均、王滔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1]。该问卷分为3个维度和10个因素,共130个项目。其结构是:认知维度,包含反映性、创造性、实践性、元认知4个因素;个性维度,包括动力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自我特征4个因素;适应维度,包括自我定向适应和社会定向适应2个因素。该问卷各个维度及因素的一致性信度在0.61~0.80之间,重测信度在0.65~0.81之间,说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问卷的题项和因素的拟合情况经多位专家考察,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经相关分析也获得较好的结构效度[7]。问卷采用Likert5点记分,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分别给予5~1分的评定。本研究中,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是0.895,这说明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佳。

1.3研究过程前测:在实施心理素质训练之前,对研究对象团体施测“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干预训练:对研究对象实施心理素质训练。后测:训练课程结束,再次对研究对象团体施测“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

1.4数据处理所有研究数据处理方式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

2结果

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心理素质训练对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否有明显改善。为此,以训练课程对受训学生心理素质各个维度及因素得分的变化,作为训练课程对受训学生心理素质提高是否有效的评估指标。本研究对受训学生训练前、后心理素质各个维度及因素在“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的得分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见附表)。

根据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见附表),此107名学生受训后在“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的3个维度上的变化如下:在心理素质的认知维度上,结果表明,训练前后有十分显著的差异,F(1,106)=31.995,p

分析心理素质之个性维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训练前后差异不显著,F(1,106)=0.871,p=0.353。说明训练前后受训学生心理素质的个性维度没有明显变化,这符合个体个性相对稳定性的特征。其中,在个性维度的各因素上,动力特征[F(1,106)=6.757,p

而在心理素质的适应维度上,结果表明,训练前后差异也不显著,F(1,106)=0.010,p=0.919。说明训练前后受训学生心理素质的适应维度没有明显变化,这可能与对受训学生缺乏真实社会生活情境训练有关。其中,分析认知维度下各因素的变化,个人定向[F(1,106)

3讨论

本研究再次验证心理素质训练对于促进受训学生心理素质的某些维度及因素的发展是有效的。

研究结果发现,经过10次的心理素质训练对受训学生最为显著的发展是在认知特性上,因为课堂是认知活动的场所,作为一门课程的心理素质训练使学生在此认知活动的过程中获益。认知维度的反映性和元认知特性在训练后的显著提高,其原因可能是团体中温暖、信任,使受训学生在团体中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不断尝试自我探索,由于得到团体的支持,使得受训学生更加认识自我并愿意接纳自我,使他们看问题更加客观,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更符合实际,为其元认知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发挥认知潜能的机会,同时为元认知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心理环境。而心理素质的创造性思维在训练后有明显改善,这可能与训练活动的设计中涉及了思维模式改变的训练有关。这些都显示出心理素质训练的有效性。

元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个体对个性的自知力[8]。因为心理素质训练课程的目标指向于目标取向行为的动力性,所以包含于个性维度的动力特征有显著提高。而个性维度的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在训练后无显著性发展。这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一结果符合个体个性相对稳定性的特征;二是训练课程没有很好地将个体的认知与行为结合起来。对个性的认知必须转化为实际行为,才能形成稳定的内化的个性特征,在相互转化过程中,要注意反思自我的认知和行为,在元认知水平上进行信息加工[8];三是参与本次训练课程的107名学生被划分为3个班,分别由3名教师作为领导者和3名教师作为协同领导者(兼观察员),且每个班以8至10名为单位,分成了4或5个小组,由于团体太大,无法保证每个小组由1名教师全程带领分享,受训学生很可能对交流私人事件感到犹豫或根本没时间进行较深入交流,故造成开放自我、剖析自我深度不够等问题。此外,包含于个性维度的自我特征之所以较训练前降低,其原因可能与训练课程时数过长有关。

大学生的适应性水平比其它基本的心理素质维度,更有可能受到成长经历和发展环境的影响[5]。虽然心理素质训练创设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但由于更多的只是藉由课堂内的小组训练活动开展,而没有与外在真实社会环境相联系,故无法发展受训学生的社会心理适应过程。所以,包含于认知维度的实践性和适应维度上均无显著改变。这不同于以往类似研究中指出的,经过心理素质训练后成员的适应性增强[9,10]。为此,我们建议,为提高心理素质训练的长效性,除了保证课堂内的小组训练活动外,还应增加受训学生在应对真实生活学习环境及经历中的实践性和社会心理适应性训练。

有研究指出[11],文化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情感反应及其表达方式。所以,我们认为,对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改善可以考虑将心理素质从文化的角度来建构,真正融合校园生活情境和真实社会生活情境,将心理素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进一步探索更快捷实效的培养高素质理工人才的途径。

受训学生在心理素质训练后感到自己的改变是多个方面的、多个角度,是整体的,这也表明心理素质可以互相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受训学生在训练后更加明确了生活目标,在对问题的知觉和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有所增强,对问题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显著提高。

4结论

综合以上讨论,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与以往研究一致,本研究在理工院校背景下,通过心理素质训练的实证研究,得到了心理素质训练对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有明显改善;第二,在本研究实验条件下,心理素质训练只能提高理工院校大学生认知特性中的非实践性成分和个性的动力特征。

本研究虽然显示了心理素质训练在短时间内对于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远期效果及临床验证仍有待进一步追踪观察和深入研究。

5参考文献

[1]王滔.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教科所硕士论文,2002

[2]王滔,陈建文.大学生心理素质三维结构模型探析.高等教育研究,2006,27(4):81-85

[3]史永安,王东莉,裴学进.科学认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37-39

[4]陈文莉,王光状,褚庆柱.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2):64-70

[5]王滔,张大均,陈建文.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研究.心理科学,2003,26(5):847-850

[6]陈华.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实践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6):455-458

[7]洪鸿,杨凤池,李梅.应用团体辅导技术对医学院校新生心理素质的干预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1):11-13

[8]丁立平,姚树桥.“大五”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122-123

[9]刘欣.团体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素质中的作用.医学教育探索,2006,5(3):280-282

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征篇4

[关键词]青少年;创造力;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6-0015-05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发了新一轮的创造性或创造力研究热潮。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加强创造力研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儿童、青少年创造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综合国力。因此,以大学生为例,对其创造力的特点及与心理健康相互关系的研究,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创造力的本质,丰富和完善创造力和心理健康的理论,把握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规律,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能够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创造力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启迪。

一、创造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长期以来,有些研究者认为,天才与丧失理智有必然联系,天才或创造力建立在心理失调或心理紊乱的基础上。有关精神病患者与高创造性的正常人之间类似性的研究,常常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精神病患者的思想功能混乱,类似于正常的创造性思维;一是高创造性的正常人具有与精神病患者相似的个性品质。艾森克(H.J.eysenck)认为,天才――无论是艺术领域抑或科学领域里的天才,都表现出高水平的精神分裂症状。但是,精神分裂并不是成为天才的必要条件,许多天才的创造者也并非精神病患者。考夫曼(J.C.Kaufman)对1629名作家进行了研究,发现女诗人比男作家和女性作家经历更多的心理疾病的困扰。进一步追溯该类研究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巴伦(F.Barton)在研究创造性作家时发现,他们在mmpi测定精神分裂症倾向、抑郁症倾向、癔病倾向和心理变态倾向的一些量表中,得分较高。如果我们认真而谨慎地接受这些测验的结果,那么,作家似乎比普通人心理健康水平更高,也更成问题。换言之,他们有更多的心理问题,但也更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艾希鲍姆(w.L.eichbaum)等人提到,许多变成精神病患者的天才,只是在完成了他们的伟大事业之后才生病的。例如哥白尼、法拉第、康德、牛顿、司汤达等。面对这一事实,我们必须要对任何关于天才乃是精神病的一种形式的理论持反对态度。据此,我们推测天才者的“精神病理疾病”的比例高低与创造性劳动的形式有关,也可以说与思维类型有关。在政治家和科学家中,其抽象思维占优势,而在作曲家、画家、小说家中,形象思维占绝对优势,因而心理疾患严重。优秀的创造性人格有助于防范创造激情所诱发的种种精神异常症状。心理疾患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而被逐渐认识,它像身体疾病一样,任何人都可能患有,而不仅仅是天才的一种“专利”。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创造力在某种程度上是每个人所固有的,而且一旦创造性潜力得以实现,不管其范围如何,都使人在心理上处于正常状态。一些精神病学家认为,借助于唤起病人创造性能力的精神治疗,应当是心理治疗的全部目的。他们把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视为使神经官能病患者养成克服对他们来说苦难情境的行为心理治疗程序。学习解决日常问题的战略方面的课程,加强了人的心理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发挥主要作用的并不是所获得的知识,而是有可能变换策略和使行为正常化的灵活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创造力是两种创造力的整合,即初级创造力和次级创造力。初级创造力来源于无意识里的冲突,而次级创造力则是自我状态良好的、心理健康的成人的行为中自然的、逻辑的产物。人本主义关于创造性人格的观点和高自尊的特征基本相同。只有那些具有高自尊的人才能获得高水平的创造力。

近年来,我们对创造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一些研究,从理论上阐述了创造的动力系统、认知系统、个性系统和行为系统,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以及这些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明确提出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创造素质。王极盛等也发现,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较为密切,创新意识与学习压力、抑郁、焦虑显著负相关,创新能力与学习压力、抑郁显著负相关,而与适应不良显著正相关,竞争心与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有显著的负相关;心理健康水平高者其创新意识和竞争心较心理健康水平低者高;学习压力对创新意识和竞争心的预测作用较大。卢家楣等通过教学现场实验,研究了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学生在愉快情绪状态下的创造性总体水平显著高于难过情绪状态,且主要体现在流畅性和变通性两个方面。这些研究都从不同角度充分说明,健康的心理是创造性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心理条件。

二、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特点的研究

当前创造力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从多层面、多角度来深入探讨影响创造力的因素。本文从多角度深入探讨大学生创造力的特点,把大学生的创造力定义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典型表现和创造性人格三个方面。采取随机整体抽样的方法,抽出全国8大行政区10所大学的大一至大四学生1008名,对其施测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创造性能力测验”中的“实用创造力测验”分测验、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和典型行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测验。

(一)不同专业大学生创造力的特点

以往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创造力特点的研究较少,一些以大学生为被试所进行的实证研究通常取样也仅为艺术类和理工类大学生,这样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具有代表性。这里考察了不同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并将这些大学生的专业划分为5个类别,包括经济类、艺术类、管理类、理工类和社科类。

经研究发现(如表1和图1、图2所示),我国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创造力的发展上表现出不平衡性。艺术类学生的创造力较为突出,这与以往一些对杰出艺术家研究的结论是相同的。艺术类学生在创造性个性方面,具有冒险性、好奇性、想象性和挑战性;他们在创造思维方面,在把握重点、综合整理、联想力、通感、兼容性、独创性、洞察力、概要解释力和评估力上均得分最高。这可能是因为艺术类学生多采用直觉的、主观的和情感的表达方式来进行艺术创作,这种思维方式更有利于创造力

潜能的开发。

研究中还发现,社科类学生的创造力较差,尤其是在把握重点、综合整理、洞察力、概要解释力、评估力和投射未来等方面,社科类学生明显差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而且社科类学生在个性上也缺少冒险性、好奇性、挑战性,说明社科类学生可能由于缺乏创造性人格而导致了他们在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欠缺。管理类、经济类和理工类学生在创造力上没有显著差异,均处于中间水平。这可能是因为这些专业需要学生具有客观逻辑推理并得出结论的能力,这种能力更需要的是聚合思维。

(二)不同年级大学生创造力的特点

在研究中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年级差异表现特别明显。在创造力的新颖性、流畅性和变通性方面均是二年级学生显著好于其他年级学生,三年级学生好于一、四年级学生。在创造个性方面,不同年级之间的差异不明显,只是在冒险性上四年级学生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在好奇性上一年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如图3所示)。

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典型行为创造力思维测验得分进行多元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性别存在主效应(p<0.01),年级存在主效应(p<0.001),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进一步分析表明,性别在通感、洞察力和投射未来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年级在把握重点、通感、兼容性、洞察力、概要解释力、评估力和投射未来维度及总分上有显著差异。总体来说,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表现出了较强的创造力,而一年级学生创造力较差。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及与创造力的关系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

我们用SCL-90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考察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发现,从SCL-90的检出率来看,各维度在3分以上的人数比例为4.1%~22%(如表2所示),说明总体上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好。但是,人际敏感、强迫症状、抑郁、偏执等维度3分以上者偏多,说明我国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集中在人际、情绪和思维等方面。本研究还发现,从总体上看,我国大学生抑郁人数较多,无抑郁症状的占73.4%,中度到重度抑郁的人数达9.9%;我国大学生焦虑水平的平均得分为33.798±8.63,高于全国正常人的总分均值29.78±0.46。因此,应加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注重对大学生情绪的调节和控制训练。

本研究还考察了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发现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显著差异。从SCL-90的测量结果来看,在所有的9个维度上,理工类和管理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好,社科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差,艺术类和经济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居中。从抑郁、自评焦虑量表的得分上看,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也表现出了相同的趋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还表现出了典型的年级差异。SCL-90的各维度得分和抑郁、自评焦虑量表的得分是大一学生最差,其次是大三学生,说明可能大一和大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分析其原因,大_学生由于刚刚进入大学,对学校的环境可能还没有完全适应,所以在心理方面可能会存在种种困惑,焦虑和抑郁的水平也较高;大三学生由于进入了专业课学习的关键阶段,又面临着学习、交友等人生大事,所以可能有种种心理困扰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特点

大学生在心理健康量表各维度上的得分,与实用创造力测验、威廉斯创造性倾向性测验、典型行为的创造力测验之间的相关分析见表3(见第18页)。

由表3可以看出,总体上心理健康的得分与创造力得分呈显著负相关。由于心理健康得分越低表明心理越健康,所以可以说,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创造力得分越高。除了好奇、想象、洞察力、联想等少数维度与心理健康不是很相关外,创造力的各个维度几乎与心理健康的所有维度都存在显著相关。

个体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创造力的开发,良好的内部心理素质有助于个体创造力的发展,而不良的心理素质则阻碍创造力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认为,自我实现的人是其内在本性发展得最为充分的人,这样的人才代表着真正的心理健康。也就是说,真正的心理健康应是具备创造能力的;而且心理愈健康,其创造力也愈高;创造力发展得愈充分,愈能促进心理的健康水平。这里按照心理健康测验得分的高低,分为高心理健康水平组和低心理健康水平组,考察了不同心理健康程度大学生的创造力发展特点。结果发现,在各个创造力测验中,均是心理健康程度高的大学生,创造力得分也高,并且与得分低的大学生相比有显著差异(除了想象力、洞察力之外)。这说明心理健康是创造力发展和发挥的重要内在条件。这与以往一些研究结论是一致的。最近的实证研究表明,当鉴别相似性时,具有积极情绪的被试与控制组相比能够更好地产生和使用更广的类别;当鉴别差异性时,也能更多地转移到更细微的类别上,这些能力都是与创造性问题解决相关的。考夫曼(G.Kaufmann)通过研究证明了积极情绪能够促进创造力的发展。赵志裕等通过研究证明了自我调节也能够促进创造性任务的完成,能够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提高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等。心理健康能为创造力提供必需的自信心、独立性和怀疑精神。在人的创造活动中,只有具备这些心理素质,才能不迷信权威,不随大流,才能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且,心理健康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较高的兴趣、抱负水平和责任感。此外,健康的心理具备自制力、坚持性和挫折耐受力,这些也是创造力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心理健康从认知、情感、意志等多方面为创造力提供着必需的心理条件。

四、基于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创造力培养

无论科学创造力还是艺术创造力,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但如何培养,研究者却有不同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类,一是通过创造技能的训练来培养创造力;二是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中。本研究已表明,心理健康水平也会影响青少年创造力的发挥,心理健康的水平为个体创造力的发展和发挥提供了基本的心理条件。基于这一认识,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来促进其创造力水平的提高。

以往的研究者多采用情景诱绪的方法研究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发现学生在愉快情绪状态下的创造力总体发挥水平显著高于难过情绪状态。肖索维克(n.Jausovec)的研究也证明,正性或积极情绪有助于完成类比推理任务,但对顿悟性问题没有效果。“在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只有将儿童与青少年放到现实的生活中去,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中研究儿童与青少年心理的发展和变化,才能保证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有较高的生态化效度,即接近显示生活中儿童与青少年的实际,有较高的生态化价值。”

焦虑和抑郁是当前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两种常见不良情绪,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技巧对其进行干预,使其心理健康水平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是目前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在开展的工作。这里采用单盲的方法,对到相关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具有中度至重度焦虑和抑郁情绪的青少年进行创造力培养研究。

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征篇5

关键词:神话思维象征性同一性人格化具体性程度象形文字

对神话的,中国和西方各有不同的重点。正如艾兰(Sarahallan)所说,对西方家来说“神话的”是一个阐释神话的意思,解释创造神话这一现象的问题;对汉学家来说,“神话的问题”一个发现神话去阐释,说明为什么神话会缺少的问题。因为,创造神话的能力一般都被认为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才能[i],尽管这种观念并没有被有效地证明过。为了说明中国神话缺少的原因,到为止,大致有如下一些解释,第一种是由马伯乐(Henrimaspero)提出,后来由“古史辩”派发扬光大的“神话化”。这个为现今学术界基本认同的理论认为,在中国的早期,也如西方一样,存在着大量的神话,而它在现存中的缺乏记载乃是由于东周以后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使得历史学家将一部分神话摒弃於文献之外,另一部分则改造成为历史而融入古史系统。

第二种解释是艾兰的解释,他将中国古代文献中神话的缺少归因于中国宗教的本质,由于在中国,神、祖先和鬼魂三者均被认为是死者的亡灵,也就是说,神人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不象西方世界一样存在一个圣俗区别极为严格的超自然的世界。中国的神灵主要与那些给他们提供祭品的人有关系,很少有人去考虑它们之间可能有什么相互的作用,因此,“神圣的叙述”(sacrednarratives)极少,代之而起的只是一些关于诸神曾经是人的时候的生平故事而已[ii]。

第三种是我根据张光直先生提出的文明演进不同方式这一理论而提出的一种解释。概括来说:中国上古神话明显不同於西方神话的构成特征乃是由於中国在文明演进中采用的是一种不同於西方的方式而造成的。在中国,文明产生的一个根本标志——财富之集中,在中国并不是藉生产技术和贸易上的革新而达成,而是靠将更多的劳动力指派於生产活动和靠更为有效率的管理技术而产生,换言之,财富之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积蓄主要是靠程序而达成[iii]。由於财富的集中,亦即文明的产生是藉政治的秩序(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而不藉技术或商业的程序(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造成,而这一时期的政治秩序乃是由以父系氏族为单位的组织而确定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的神话在根本上是以氏族团体为中心的人文神话。氏族祖先,同时又是政治领袖及文化英雄在中国神话中将占据主角的位置[iv]。

现在回过头来,这些历史的、宗教的以及社会组织上的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神话历史化”这一理论的缺陷我已经叙述过了,不再重复。而艾兰解释的缺陷则更明显。在我看来,中国缺乏超自然的神性世界与缺少神话是同一个原因产生的两个结果,甚至是同一个结果的两个不同侧面,他是在用一个侧面解释另一个侧面。即便他的说法成立,问题依然存在,为什么在中国文化中,会缺少一个“超自然”的神性世界呢?

至于社会组织的解释,首先碰到的问题是:氏族祖先、政治领袖与文化英雄的夸张事迹是否可以认定为神话?在一个较为严格的神话定义中,应该说它们更接近于传说而非神话;即便它们属于神话,我们也面临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神话”缺乏如印度、希腊、北欧神话那样充满神性、想象力异常丰富的特点呢?凡此种种不能令人满意的解释,迫使我们回到神话形成的一个根本问题——神话思维(或者说原始思维)——上来。

对于神话思维的研究,近十年来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很难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v]。研究者通常都是用中国材料(或来自于古典文献,或来自于对少数民族的田野考查)来说明神话思维的普遍性、一般性特征,如形象性特征、结构性特征、情感性特征等等这些已为国外学者反复申述过的特点,而很少揭示中国上古思维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性。所以,他们也很难回答以下问题,既然中国一直存在着各民族早期普遍具有的一种神话思维方式,为什么我们会缺少神话发达国家所具有的神话系统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试图采取比较的方式揭示中国(主要是汉族)神话及其他早期材料中所显示的思维特点。我们比较的一个主要参照系乃是印度神话,因为印度是世界上公认的神话最丰富的国度,他们的思维方式,无疑是最适合神话产生的思维方式。我们需要知道,我们先民的思维方式是否适合神话的产生?如果不适合,到底是什么因素阻碍了神话的创造?

中国原始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象征性原则的较早形成。所谓象征性原则,乃是指以具体事物代表另一事物的方式。这另一事物既可以是抽象概念、思想感情,也同样可以是具体事物。在黑格尔看来,象征中能够区分出两个因素,第一是意义,第二就是意义的表现。意义是一种观念或对象,不管它的是什么;表现是一种感性存在或一种形象[vi]。象征的方式在每种文化中都普遍存在,而且都起源于他们的宗教世界观,但他们的形式和内容都不一样,出现在中国上古宗教中的象征,与其他东方国家,如波斯、印度相比,显得更为成熟。

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征篇6

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困难,思维也受到阻碍。小学阶段由于刚刚接触立体图形,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这时运用现代媒体手段,充分挖掘教材,有利于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发思维,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启迪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突破思维障碍。

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启发立体思维是比较直观的,但对于较复杂的立体图形时,即使借助多媒体也有些难度时,认真、仔细的观察是开启思维的主要方法了,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如何借助多媒体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之前,我做到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其次,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最后,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性,引导学生数学想象,激发学生主动性思维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当然了想象是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有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图文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想像思维是主动性思维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在开展启动思维的时候,必须首先具有一种强烈的内部动力。对儿童来说,主动性表现出一系列特征: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浓厚的兴趣等等。而多媒体计算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形象性。教学信息的多媒体化――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等,形象逼真,生动新颖,从而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提供了强烈的外部刺激,使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正是这种形象性,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一种求知欲望,转化成一种进入创造学习的主动性。

3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模拟现实特性,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展学生扩散性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多媒体计算机的引入是在好不过的了,它能够培养学生的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去分析,去想像,从而也能得到不同的思维结果。

创新思维对问题的解答方法不限于只有一种,通常有多种多样的办法,或者有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这就是思维的扩散性。而多媒体计算机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广阈空间,尤其是它可虚拟现实的特点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一拍即合,学生在计算机前操作,可自由地将各种媒体进行组合、扩充、整合,也正是在各种组合、扩充、整合过程中,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培养。

最后,每个学生还给自己拼出的精美图案取上富于创意的名字,如:“欢乐鸟”、“圣诞树”、“智慧屋”、“知识房”等等。在学生的自学中,学生的思维的发散性充分表现出来,而这种发散性正是藉助于多媒体电脑可组合、可扩充的显著优势。

4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多媒体计算机的又一明显特点是教学过程的交互性,计算机可以进行人机交互,而且具有丰富的交互界面,充分利用这种交互特性,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安排学习进程,独立地解决计算机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自己的思维的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征篇7

摘要:审美心理机制在审美主体观照审美客体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支配和调节的作用。对审美心理机制的特性,尤其是遗传性作深入的实证性研究,可以开创审美学研究的新局面、新视野、新方向。本文阐释审美心理机制的遗传机理假说原理及其显著的特征。这为揭示审美心理结构的奥秘,原始文化的研究,审美心理发生机理的建构,文化的承传、交流、融合、创新、发展……都有着导向性的建设意义。

关键词:审美心理遗传原始思维显隐渐变原始文化

对审美心理机制的遗传属性的深入剖析,给审美领域尚有争议的难以解释的问题——审美发生的契机是什么,如何理解审美心理发生机理,是否存在审美心理结构……以建设性的导向意义。

一、审美心理机制的遗传机理假说

心理活动是人脑特有的一种高级机能,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支配并反映着审美主体的审美观照或体验的审美心理活动应该也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思维活动。这种审美心理机制实际上是人所独有的一种特别的思维机制——以自我为中心的物我相互渗透的原始共相为显著特征的原始思维形态。由原始人类共同创造的作为原始思维物态化形态的原始文化、文明折射着原始思维有着整个类的特性,并且是原始人类共同的思维模式的映射。它伴随着人类的生生繁衍和人类文明、文化的创新、发展而包蕴着鲜活的生命力。即是说,它随着人类及其所创造的文明、文化的代代承传而始终存在着,并发挥着应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它不可能被消灭或取代,只可能在不同的程度上被压抑、压制和遮盖。作为人类思维发展模式雏形的原始思维始终因为类的根本性存在而随着人类的存在、延续而得以存在和被遗传。根源于原始思维形态的审美心理机制的遗传机理正在此。

二、审美心理机制的遗传原理阐释

对审美心理机制遗传原理的阐释,不能仅仅局限于从原始思维与审美发生的关系层面,还理应从思维与心理关系的宏观层面,即从审美心理机制遗传的普适性视阈来对其予以定性和阐析。

(一)思维机制是心理活动的运载程序

一切心理活动的展开皆是以某种思维形式的运作为基础的。根据心理活动发生的形式和展开的状态,即意识直接或间接参与心理活动开展的程度,可将其分为显性或隐性的心理活动。显性的心理活动是指受到明显的思维形态的控制,有意识地对来自于外在世界的刺激的一种积极地反映和应对的心理运作型式。而隐性的心理活动则是指在潜伏着的原始思维支配下,来自于外在世界的刺激事体唤起并激活了潜意识领域里经过长期原始积累的思维共相,而以此来观照或体验他在世界的一种心理运作模式。无论是显性或隐性心理活动,都是在某种思维形态所能及的领域内展开相应的心理投射活动。判断某一心理活动的属性是显性还是隐性的关键在于分析和判定支配它的思维形式的性质。

思维形式变化的根据在于支配其运作的思维机制有所差别或不同。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受相应思维机制的制约和支持的并且是其最普通最根本的外化表现形式。换言之,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都不能够也不可能跳离思维的领域而独立存在和运作。质言之,没有思维机制支配的思维模式的运载,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僵化的甚至不在场的。因而,对心理活动属性判断的关键之关键在于对思维机制属性的辨别和鉴定。诚然,人类情感领域里的审美心理活动也有其相应的思维机制形式存在并决定其存在状态。

(二)原始思维是审美心理发生的程序平台

原始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它对外在世界的物我相融的整体性观照或体验,是以原始共相为其基本呈现形式的。所谓原始共相是指原始思维机制所特有的原始思维形态驱使相对应形式的心理活动对外在世界深入细致地观照或体验之后而直接形成的稳定的共通的永恒的意象积淀物。并且,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它在相应刺激物或情景的诱导下极易被激活,而且不会因为时间、空间、地域、民族、种族的差异而有所丝毫地流变。即它始终具有人类思维型式共通性、普适性和稳定性的显著特征,这就是原始思维机制的本质特征及其外在形式的必然呈现。

对审美发生问题的阐释的关键就在于准确、详细、清晰地论述如何使由外在世界投影到审美主体鉴赏视域中的形象或形象群成为可供审美主体玩味、感悟、咀嚼的美的意象或意象群的问题。一直以来,关于外在形象怎样转化为内在审美意象的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最为根本的一点就是必须回到支持转化过程的思维机制上来开掘其根源。由外在世界的零散杂乱的形象转化为审美视野中和谐、秩序、匀称、统一的富于生机和美感的意象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审美主体在原始思维机制支配下的审美心理活动过程中不断内化整理升华美的过程。其内化的过程性可大致描述为:存在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是一个认知、道德伦理和情感需要同时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的综合体。然而,由于条件的差异性,在来自外部世界的某些特殊的形象或事体契合了实践主体的某一思维机制而刺激其对应的心理活动兴奋起来并在一定时限内持续下去,通过心理活动与相应思维机制的频繁交互作用,积淀在意识深层结构中的原始共相经由原始思维机制的激活而被激活并驱使人在原始思维形态域中产生相对应的心理活动和意识亢奋,因而,普通的实践主体就由此而上升到审美主体并自由自在地徜徉在纯的美的愉悦之中。要言之,存在主体的心理活动作用于外在世界之物时,只有激活其原始思维机制来唤起其原始共相的共鸣之后,审美心理发生的契机才开始了现实化,普通的实践主体才开始了向着审美主体的飞跃。这即是审美心理发生的内化机制原理。

(三)原始思维的遗传特征及其原则

1、原始思维的遗传特征的表现

在过程中把握本质,在发展中理解永恒。因此,对原始思维的遗传性及其特征的审视和理解,应该放到思维发展演化的动态的历史过程中去,这才是科学的可行的有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原始思维的遗传特征表现在:

(1)思维的层次性

思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根据思维的进化过程的抽象程度,大致可以从逻辑思维和原逻辑思维两个层次来理解思维的发展历程。逻辑思维是一种高级的抽象的以概念为基础、判断为内容、推理为前提的理性思维型式。原逻辑思维则是一种原始的形象的以物我相融的原始共相为显著特征的感性思维型式。二者看似对立,实则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相辅相承的不可或缺的两个层次。逻辑思维是人类或是人类个体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实际经验改造优化原逻辑思维的必然的历史性结果。而原逻辑思维是支配原始人类或儿童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不但不排斥逻辑思维活动,而且在实际的进化历程中,还包孕甚至包含着逻辑思维的思维模式。这是因为“即使在相当低级的社会集体中,抽象、概念就已经形成着了,尽管它们在一切方面都不能与我们的概念相比,但它们终究是概念。”[1]p446这即是说,在思维发展的早期阶段——原始思维形态域中,已开始伴随着不同抽象程度的逻辑思维了。只有在原始思维的存在和承传中,逻辑思维才有了生存发展的土壤,并且,逻辑思维只有对原始思维的超越和提升,人类思维才得以发展、成熟。

(2)思维层次的平衡性

逻辑思维和原逻辑思维作为思维的两个基本层次,不是互相排斥、否定,而是和谐共同地存在于思维的平衡的张力场中。逻辑思维的存在发展必须以原始思维的存在成熟为前提,而且逻辑思维还是原始思维发展的必然的历史趋向和历史产物。作为必要基础前提的原始思维和作为必然历史结果的逻辑思维的存在发展在其内部机制上是一脉相承的。活跃于原始思维领域的原始共相即使“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损害,但并没有被根除,而是与那些服从于逻辑定律的表象并行不悖的。”[1]p452因而,无论在逻辑思维层次还是在原逻辑思维层面,它们都以不同的形式平行地共处于思维的力场中。即是说,在整个思维的力场里,它们之间始终存在并保持着一种平衡的张力制约并调节着二者的关系、作用、位置。倘若它们之间的平衡性受到破坏——或者任何一方消失,或者任何一方受到强制的弹压——那都会造成整个思维机制的瘫痪和废弃,而致使一切思维活动无从展开和存在。思维张力场的平衡性受到破坏就犹如一个美丽的肥皂泡在张力的挤压下失衡而破裂一样,一切存在转眼间灰飞烟灭。“抽象的和一般的概念一经形成,任何东西也不能阻止它在自己身上保持着属于前时期仍然可辨的痕迹的因素。”[1]p446由此可见,原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在人类思维发展成熟的进程中发挥着由二者之间平衡的张力所维系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整个思维机制的认识、理解、把握忌顾此失彼、以偏概全。

2、原始思维遵循的遗传原则

规律是事物本质所固有的一种无形的客观存在。它不但潜在于各类事物现象之中,而且从根本上制约甚至支配着现象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性质。诚然,原始思维的遗传规律制约并影响着原始思维的遗传机制的作用的发挥和效力的生成,其物态化表现形式就是原始思维遗传所应当遵循的根本原则。

(1)显隐渐变原则

原始思维在自身发生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始终在不同程度上伴随着逻辑思维发生发展的痕迹。它们之间是相互平行制衡的,根本不存在谁替代谁的单一发展的存在模式。它们共同遵循着思维演化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则——显隐渐变原则。所谓显隐渐变原则,就是指事物或现象在自身的整个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与实践发展需要相吻合而呈现出的或清晰或模糊影象时所遵循的潜在的一种规则。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原始思维遗传机制的根本性原则,还在于它从思维发展的动态中恰切地反映了其运作机制的质的规定性和规律性。

原始思维是原始人类在原始实践活动中成长起来的一种当在时相当成熟的思维模式。它具有原始人类所特有的“逻辑思维”结构和特征——以我为中心的物我融一,即是说,它不排斥矛盾,也不回避矛盾,而且,认为世界是一个和谐的统一的“我”之世界。它即是我,我即是它,是原始思维逻辑结构的最为根本的特征。原始人类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色彩,一切皆联系于我,一切皆因我而存在。在原始人类的思维结构中,世界、自然、人、物等元素皆是以原始共相的形式存在、呈现和运作的。以我观物,以物系我的实质就是它十分强调的物我间的高度共存性。在整个漫长的原始思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原始思维始终主要是以显性或较显性的形式支配着原始人类的实践、生活、创造等活动及其从事这些活动时的心理活动机制及状态。这是由因为原始实践活动及其创造的原始文化的原始性本身从根本上决定了原始思维的独特的逻辑构架的特质所决定的。尽管在原始思维演化的历史阶段,必须也只能是原始思维居于重要的支配地位。然而,实践在发展,因其而产生的思维也随之在演进,所以,即使在原始思维自身的进化过程中,它也不是居于一成不变的独霸局面,而是有一个由显性转化为隐性的历史必然的趋向性过程的。

在原始思维显隐渐变演化的同时,还包孕着逻辑思维隐显渐变推进的客观必然性。原始思维自身所独有的逻辑结构(机制),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演化、充实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以概念为基础的逻辑思维由长期的隐藏中显性化,并不断趋向成熟的过程。这是因为“关于这些人和物的集体表象开始向着我们叫做‘概念’的那个方向发展了。这表象还远不是概念,但把它引向概念的那个过程已经开始了。”[1]p441可见,逻辑思维在人类思维发端之时,即原始思维发生之时,就已经随之而隐性地潜伏在思维的张力场中。由于人类自身的生理、心理、认知结构未能够成熟、发达,以及实践活动水平的低下和原始,没有能够也不可能充分激发并激活逻辑思维机制,迫使它在原始思维的支配下,长期蛰伏。逻辑思维开始明朗化、显性化的同时,就是原始思维开始明显隐性化的起点。这个演化历程是漫长的,但又是历史必然的。促使这一过程发生并最终实现的原动力及其中介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细致、深入的分工化。这说明了人类已经有了驾驭各种纷繁复杂事体的能力,有了关于各种事物、现象的初步或较成熟的概念,并且能够寻找一定的标准对这些事物、现象进行分门别类地归纳和由此可知,社会实践活动精细的分工化就意味着开始打破以原始共相为显著特征的原始思维所主导的局面,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具有抽象性质的概念和简单的推理,这标志着逻辑思维开始被唤醒并逐步确立了思维领域的主导地位。由于越来越发达的社会实践中,原始思维的逻辑结构暴露出了相应的缺陷和不足,呼之而来的就必然是以概念、判断、推理为显著特征的逻辑思维模式。

(2)淡化与强化:显隐渐变原则的根本特征

原始思维由显性转化为隐性,逻辑思维由隐性凸现为显性的契机是社会实践的分工化。这一思维领域里的历史性巨变不是偶然的,它有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这种积淀的过程性呈现出根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原始思维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发达而逐渐被淡化,逻辑思维则因此而逐渐被强化。这里,须先明白:“淡化”不是被抹杀消失,而是一种因失去其彰显性而被隐藏、掩盖却始终存在着的过程性状态。“强化”不是替代剔除,而是一种使始终存在着却被长期隐藏、掩盖的事体更加显性化的过程性状态。这两种状态同时强调了两种思维型式的平衡制约关系及其发展的动态性特征。如图所示:

两种思维型式在不同的思维发展阶段,以不同形式存在,这取决于相应思维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大小、程度。其根源在于社会实践活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和需要。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两种思维型式在不同的演化阶段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并发挥相应作用的必然。质言之,社会实践的永恒决定了两种思维型式存在的永恒。要言之,原始思维机制在思维的整个张力场中,在显隐渐变原则的支配下,以一种被弱化的状态,随着人类生命的延续、承传而一代一代遗传下来。诚然,以原始思维机制为运载程序的审美心理机制也因之而具有种和类的遗传特性。

三、审美心理机制遗传原理在审美活动领域的意义

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精神观照、心灵体验的一种雅致而又错综复杂的关系状态。在这一关系状态持续的过程中,审美的相关的各项内容皆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其中相应地反作用于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及状态,审美主客体间的关系,审美观照的方式、途径,审美发生的机理、契机,审美心理机制的内涵、本质属性、根本特征、外化形式,审美鉴赏评价系统模型,审美价值取向……都是审美活动领域研究的重要的课题。加之“人的鉴赏功能有一部分是无法选择的,先天不足的人无法成为歌唱家。功能有遗传性天赋性,它只有大小强弱的区别而无正确错误之分。”[6]p19因此以审美心理机制及相关内容为其研究的切入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社会历史的人始终不能跳离社会历史领域而单独生活、存在。但是,仅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没有在原始思维机制运载下的审美心理机制的内化,一切审美观照皆成虚无。换言之,只有在审美心理机制的激活状态中,一切社会生活的内容方才变得有意义,特别是审美鉴赏的意义。因此,对审美心理机制,特别是其遗传特性的认识、理解就尤为重要和根本。审美心理机制的遗传原理不仅阐释了审美主体的类的遗传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据审美主体内在的原始思维机制阐述了审美发生的内在契机,并为认识、理解、建构审美发生机理开辟了独特的理论研究视野。

参考文献:

[1][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朱狄《原始文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3]朱狄《艺术的起源》[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征篇8

[关键词]当代电影;银幕空间造型设计;活性思维

目前,我国电影领域的发展日渐炽热,而银幕的空间设计已经成为电影创作艺术的重要手段之一。因审美思维的不断变化直接对艺术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取得更高的艺术造诣,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为新颖的设计理念打开一条宽敞的道路。懒惰的美学思维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银幕空间设计的要求,所以多元化的美学风尚诞生了,这对创作电影作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

一、文学思维

建立在文学基础上的艺术理性可以统称为文学思维。而艺术本身则具备一定的激进性,当代的时尚文化和哲学理念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冲击,同时也使其永远都走在时代的前端,成为文化潮流的引领者。在银幕空间设计上加入文学思维,便更能掌握住时展的命脉,切合当今社会潮流和审美要求。电影的创作离不开银幕空间设计,时尚的艺术形式更离不开它,它的设计线路和美学思考都是以当代艺术哲学为起点的,艺术创作和哲学理论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帮互助的关系。一些优秀的电影创作者,他们已经将目光从简单的艺术形式转移到深层次的设计思考当中。当代著名电影设计大师叶锦添,十分喜爱哲学性质的书刊,并且酷爱观赏建筑形式,他觉得这一切都可以帮助提升自己的设计质量。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美学思维也在不断的变革。以此为大前提,在银幕空间造型设计上便涌现出很多独具一格的创作手法。而对于电影的创造者而言,哲学思潮的发展是一种无形的牵引力,它与艺术构思一起向前。拥有艺术思维的艺术家们可以把握住每次变革的机会,跟着审美的步伐,找到最具时尚气息的时代语言。例如美国新生代女导演茱莉・泰摩,她在银幕空间造型设计上的独特之处就体现在以混乱的时空为切入点,并恰如其分地与当代审美的核心相匹配。她的代表作品是电影《圣诗复仇》,其主要是利用空间设计作为故事发展的主要载体,流线型的时间中交叉着不同时代不同种类的独特造型,以另类的方式和视角诠释出莎士比亚关于报仇和残虐人类的永恒课题。这部作品在美国电影史上堪称为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她成功地利用变更后的银幕空间造型技术将一部古典的作品用现代的视角演绎出来,并且大放异彩,赢得众多好评。

二、差异思维

文学电影之所以能够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力,主要因为银幕空间造型在用自己的表现力配合其完成故事的叙述过程。这是银幕空间造型设计的一种天性,它永远都会紧跟文学个性化的发展步伐。为了避免自己的创作落后于他人,给大众带来审美疲劳,各种银幕上的空间设计都在不懈地追求一种差异性。事实上,差异思维的良好应用可以激发创作者的创新能力,扩大其想象和表现的空间,致使同种类的电影展现在人们面前的银幕造型却完全不同。例如,《芝加哥》和《红磨坊》都属于舞台歌舞剧,作者采用的舞台与空间的表现手法大不相同,便得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艺术效果。

没有规律可言,没有框架的束缚就是差异思维最大的设计特点,它不会对电影的发展产生任何的阻碍,所以可以让作者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式自由发展故事情节。例如《功夫》这部电影,其中描写的都是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的造型不但独具特色,而且超出常规,出乎想象,其中有顶着一头“方便面”的包租婆和露着一半屁股的“酱爆”等经典形象。再如另一部著名作品《诺丁山》,创作者大胆的让一条街道的景象囊括了一年的四个季节,这样新颖另类的表现手法在电影中还是第一次使用,也恰好体现了作者的差异思维,证明他在这方面的造诣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深刻的层次。

中国资历颇深的著名导演李安,不但努力探索哲学思想,而且十分关注古典建筑风格,他曾经游历江南水乡、蜀南竹林和新疆荒漠,体验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民族文化和各地独到的风土人情,最后缔造出一部优秀的《卧虎藏龙》;另外,他在《艺妓回忆录》中的造型设计也十分成功,奇迹般地将古老破旧的屋舍和楼阁与浓妆艳抹的艺妓、绚彩多姿的舞台同步搬到大银幕上,如此浓郁的东瀛风情使得西方观众不得不为之所动容。他所有独特的造型设计都来自于超出传统的银幕设计,他对差异思维的不懈追求,成就了一部又一部打破文化专制的作品,将多元化的发展思维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置换思维

在艺术思考中为了达到某种表现目的,将与目标相似、相近或者可以代替的元素或形式进行整体的调换或借鉴,即为置换思维。笼统地讲,为了使自己创作的艺术语境产生不一样的形态或意义,便可以采用置换思维来实现,所以说,置换思维其实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常见的战略。银幕空间造型设计并不是惟一的表现手法,它的成功应用还需要其他艺术形式的辅助,而置换思维在这里就起到了一种桥梁般的作用。有了置换思维,银幕空间设计便可以充分的学习和借鉴其他文学形式,充实自己的内涵。就像电影创作也是参考绘画和雕刻后慢慢发展而成的,所以适当地扩大置换观范围对当代电影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大家是否还记得电影《夜宴》中的画面,其通过空间设计后所展现出来的感觉与意大利著名画家卡拉瓦桥的画十分相似。明暗对比的酒窖光线法就是由卡拉瓦乔首次使用的,他的作品不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且相当振奋人心。《夜宴》的空间造型成功的置换成这种具有强烈对比效果光线设计,更加凸显了当时宫廷斗争的黑暗和恐怖,给观众营造出一种惶恐不安的感觉。

置换思维可以说是一种艺术形式的重建,创作者利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寻找与创作思想相符的文化形式,并且进行重新的整理和组合,使原本陈旧的、单调的元素变得充满鲜活性,表现出一种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四、极化思维

事物的发展如同天气的变换,看似可以预期但却毫无规律可言。所以,当某种艺术风格占据历史舞台的时间过于长,就会出现一定的弊端,迫使思维以一种无法克制的形式进行爆发和变异,最终先进的新思维成功地取代迂腐的旧思维。著名艺术家朱青先生曾经说过:“现代艺术创作的第一法则是极端法则。差异与特征成为独立的因素,超越成为手段,极端成为必然。”极端的东西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不可抗性,就像思维发展到一种顶端,就会将现有艺术形式孤独化,使艺术本质特征凸显出来。那么极化思想如何应用在银幕空间的造型设计上呢?首先,制造出一种差异感。极端思维将文艺形式用一种极限的强化手段表现出来,这种方式是没有任何理性可言的,将人性中最懒惰的一面彻底摒弃掉,所以可以将艺术的形式推向更高的境界。2000年有一部轰动一时的电影作品《时间代码》,其突破性地采用了四个镜头平均分割银幕的手法,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情节上的互补关系,取代了蒙太奇的作用,成为银幕空间造型设计上的又一巅峰极致。

现在活跃在中国影坛的著名大导演张艺谋相信对于公共大众来说并不陌生。他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例如《英雄》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其恢弘的银幕设计曾经在国际上引起一阵轰动。作品《英雄》十分注意画面的色彩雕琢,不但颠覆了陈旧的拍摄模式,而且将自己独特的写意色彩成功地展示出来,利用场景的饱满凸显故事情节的充盈。这部作品可以说是画面效果和作品的完美配合,整个效果已经达到一种极致的水平。它所带给观众的是一种精致的、没有任何演示的、张扬的美。

五、分维思维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束,20世纪40年代社会上开始流行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上面已经阐明,新的思维方式共有六种,而下面将要分析的分维思维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它主要是基于混沌理论而言的,是对传统思维方式的一种质疑,对封闭式审美意识的一种反抗。在分维思维的概括下,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其实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即模糊混沌又不失秩序的无规则体。另外,分维思维又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机性,既可以自由伸展又遵循部分决定论,其最强大的功能就是拓展人们固化的思维,让思维进入一种无边界的可伸可缩的开放性空间。对于当代银幕空间设计而言,固化的、明确的、秩序井然的思维模式严重阻碍了它的发展,使那些充满智慧的设计者无法发挥出应有的创新力。分维思维则刚好相反,它可以帮助创造者开拓自己的思维空间,给造型设计赋予新的审美感。

以电影《弗里达》为例,它的造型设计的主题就是“怎么都行”,这种理念弥漫在整个设计中,无论是被动画了的邮票,还是手绘出来的标注,都充满大胆的表现力,和打破常规的行为风格。这种做法不但没有引起观众的反感,而且凸显了创作者的直率个性以及区别于他人的感性思维。此时,可以将银幕空间造型的设计者看成是一位神奇的魔法师,它可以将那些看似林乱不堪、毫无规矩、丰富饱满的偶然现象整理成一种用于艺术对话的元素,并且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具有当代潮流特色的设计。

六、神话思维

非理性思维之中的一种就是可以叫做野性思维的神话思维,这种思维不注重永久性和意识,它总是处在一种诡异的状态之中。当然,这个世界上也存在一些原则和规律支撑着神话思维,即便这些原则与规律比较局限,但是神话思维在任何情况下也是必须遵循的。因此,神话思维可以被认为是采用新架构来表现零碎的事情。比如说张艺谋、周星驰、茱莉・泰摩等导演在银幕上塑造的特殊形象就是神话思维的杰作。

突破常规思维,将神话思维应用到电影中去,这是目前想要拍摄出不一样的电影的导演们所追捧的手法。比如说,以野性思想将毫不相干的几个场景联系到一起的《圣诗复仇》,电影无论是与原著比较还是与历史比较,都突破了思维局限,以原型为出发点,导演做了大胆的尝试,一反常态地打破了传统影片的死板和庸俗,从叛逆的视角挑战理性思维,以此来冲击大众的审美疲劳。但是所有的创新与尝试都要能够给观众的心理带来新式的审美,使观众能够通过个性的影片放松身心。当然,如果导演们想要将自身的创作激情与才学激发出来,那么就需要从审美出发,以一种游戏的心态来制作影片。电影文化中因为注入了神话思维,所以就更加具有活力和思想了,观众的审美疲劳也得到了改观。

[参考文献]

[1]焦勇勤.试论电影的空间叙事[J].当代电影,2009(01).

[2]唐建军.色彩视觉特征在营造电影空间结构中的运用[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02).

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征篇9

关键词:高等学校;引导;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256-02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一日千里。科学技术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较量。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和总结,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还可培养能力,激活思维,使学习进入一个新境界。创造力是指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个性倾向,是两种心理素质的综合体。创造力是人类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工作的心理基础,是创造型人才的关键性特征。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把开发学生创造力作为教育改革的目标。从20世纪80年代起,特别是在“科技兴国”战略提出以后,我国也逐步加强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研究,并以此作为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突破口,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实证性研究还不多,教学中也缺少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自然学科尤为如此。问题至少有三个:(1)创造力的培养;(2)自然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3)进行创造力培养对教学质量、学业成绩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试验如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心理测量和教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心理测量包括:智力测验、创造性思维测验、创造性倾向测验;教学实验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进行。

1.实验对象

根据学业成绩和智力水平相当的原则,从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二年级5个教学班中抽出(1)班为实验班,(2)班为对照班。实验班共32人(其中男15人、女17人),平均智商为109.32,创造性思维90.40,创造性倾向为120.36,一年级期末自然考试平均成绩为67.94分;对照班共30人(其中男15人、女15人),平均智商为112.26,创造性思维为93.45,创造性倾向为112.74,一年级期末自然考试平均成绩为70.25分。智商、创造性思维、学业成绩,对照班略高于实验班;创造性倾向,实验班略高于对照班。两班平均年龄均为20.30岁。实验周期为三年。

2.测试方法

(1)工具:智力测验用《瑞文智力测验图册》,创造性思维测验用《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创造性倾向测验用《威廉斯创造性倾向测验量表》,自然学业成绩以校期末统考成绩代替。(2)步骤:以教学班为单位,用团体施测的方式,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同时进行上述各项测验。测验后,先根据规则或常模手工评出每个学生的iQ和ttCt成绩,按评分要求评出每个学生创造倾向和学业成绩,然后全部输人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3)时间:前测在一年级开学后进行,后测在四年级毕业前一个月进行。

3.教学策略

运用猜测、激疑存疑、问题解决、定式打破、指导发现、实验观测等12种创造性教学方法,对照班则不系统运用这些方法。(2)实验班每周一节的第二课堂活动课改上(1)实验班的自然教学,在依据现行教材认真传授自然知识技能的同时,自觉地运用发散提问、延迟评价、集体讨论、思路揭示、结果预测、多向求解、快速创造性思维训练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实验操作,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联想、想象、类比、推理、发散、转化等创造性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独立灵活地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兴趣和习惯,对照班仍上常规的第二课堂活动课。(3)实验班不论是自然课的课堂教学,还是创造性思维训练课,都要十分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倾向的培养,因此,都要贯彻如下9条教学原则:全面全体原则、主体主导原则、求异求优原则、启发探索原则、实践操作原则、民主和谐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成功激励原则和积极评价原则。

二、结果与分析

1.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ttCt总成绩前、后测比较。三年的教学实验有效地促进了实验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2.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ttCt(词汇)前、后测成绩比较。三年的教学实验有效地促进了实验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的发展,使其显著或非常显著地超过了对照班。

3.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ttCt(表达)前、后测成绩比较。创造力培养的实验,使实验班学生的表达创造性思维发展明显地快于对照班学生。

4.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创造性倾向前、后测成绩比较。经过三年的教学实验,实验班比对照班学生的创造性倾向进步较快,两者的总分由“差异显著”提高到“差异非常显著”,实验班学生创造性倾向的总体水平在两班学生同时发展的基础上速度高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冒险性、挑战性和想象性的后测成绩比前测有了较大提高。

5.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自然成绩前、后测比较。经过3年的教学实验,两班学生各项成绩均出现了显著变化。总分、基础知识分、能力技巧分实验班均十分显著地超过了对照班,志趣表现虽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但亦比前测超过了许多。这说明,创造性教学实验促进了实验班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其发展速度明显地超过了对照班学生。

6.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智商比较。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智力水平,在实验开始时是对照班略高于实验班,但无显著差异;实验结束时情况正好相反,实验班显著高于对照班。

三、结论

1.创造力能通过教学加以培养,创造性倾向的培养比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效果来得缓慢一些。

2.自然教学能培养学生创造力,但这一命题只有在实施创造性教学策略的条件下才能成立。不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力就不可能自发地发展。现行的某些以应试为目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约束甚至扼杀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的。

3.创造力的发展有助于提高自然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国英.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J].河北高教研究,2004,(4):28-29.

[2]黄海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6):94-95.

[3]张秦中.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

Leadingthestudentdevelopingtheircreativityinstudyinginthecollegesanduniversities

wanGBiao

(Harbincommerceuniversity,Harbin150076,China)

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征篇10

1.1建立教育转型观念

在设计思维培养和教学中教学方式同样经历着不同发展阶段和转型。以往“职业与任务型”教育模式是在某种限制环境下生成的,而限制极大地削弱了艺术教育中对感受能力的培养,思维敏锐度也大大降低了。如今设计教育是“职业与任务型”向“过程型”——重创造、重素质、重体验转变,即是教育模式的设置以最终效果而定,并无事先的框框或标准且允许其他学科在本学科中出现交叉。“过程型”教育思想使教育思想的开放成为了可能,同时也为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空间。在设计思维教学中应当看到它本身具有的创造性,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创造,因此有必要建立这种转型观念。

1.2建立平等思想的创造观念

建立对于创造平等性思想这在学生产生设想的时候尤为重要,肯定或否定的评判将抑制设计创意思维的发展。在思维能力培养的开始阶段种种标准的入侵,将不利于创造力激发。因此,平等思想的建立对创造思维的把握与利用是很有帮助的。

1.3建立创造能力的培养体系

建立创造能力的培养体系即是构建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想象力、直觉、持续能力及知识的组合结构。设计思维能力的提高在于创造能力的培养体系的建立,因为设计思维教育的主要宗旨就是在于激发创造力。而创造力相当程度地有赖于想象力丰富和直觉敏锐,大量知识的积累也尤为重要,在辅导过程中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构思灵感,平时督促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创造能力的提升过程将出现很多的问题,教师的作用就是将这些问题顺应创造力与之形成而展开,要让学生能有一个主动构建创造能力培养体系的意识。

2联想思维方法的培养在创造性思维方法训练中的意义

在创造性思维培养过程中会认识到个体差异是存在的,有时这种差异性表现得十分显著。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并不是不可弥补的,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思维训练使学生掌握设计思维方法,提高个体的设计思维能力。任何设计作品从开始的设想阶段,到方案的完善和成熟,直至最后设计作品完成,创造性思维一直贯穿始终。创造性思维是促进产生优秀设计作品最重要思维方法之一,对其思维方式训练方法已具备了完整的体系,主要分为头脑风暴法、黑(白)箱法、3nm法、类比启发法、变换视点法和形态分析法等。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是将各种思维形式进行综合性的运用,但在构成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具体思维形式的训练方法方面还比较欠缺。联想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囊括了多种具体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与技巧,在创造性思维占据重要位置。通过对相关著作和文献查阅发现,针对联想思维具体训练方法极少。联想思维的具体思维方法和技巧可细分为六大类:相似联想、相近联想、自由联想、强制联想、因果联想和对比联想。联想法是艺术设计创造性能力培养中重要的训练方法之一。艺术设计的特质在于其独创性及创新性,就创新性而言,关键在于思维方式转变,因此,对联想法的研究是尤为必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艺术设计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不仅形成了庞大市场需求和设计师团队,也形成了规范的艺术设计教育机制。然而迅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多问题,首先就是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其次是设计方式和表现方式程式化,最后是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愈来愈严重,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理论研究的缺失。艺术设计的创新性特质,需要教育,因而必须要面对艺术设计领域里存在的问题,将联想思维方法引入艺术设计教学过程当中,以形象思维与创造力的开发为出发点,建立科学思维方法与艺术相结合的设计思维模式,对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艺术创造是“悟”出来而非“教”出来的说法进行一次变革,丰富艺术设计教学的科学体系和框架。

3联想思维能力培养

3.1对联想思维特点的准确把握

运用联想方法的优点就在于其一,有利于克服联想和思维的定势,并把联想从已知的领域扩展到陌生的领域,甚至是意想不到的领域;其二,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既有设计效益,并且能强化和深化具有开发性的重新组合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其三,不仅能够自成一体、不断更新和深化,而且能够同其他设计方法相结合,产生大量非常规的新设想、新设计、新方案。由此,对联想思维特点的准确把握尤为重要,以便很好的运用联想法。其最主要特征是形象性,即直观性、具体性,与抽象思维所使用的概念、数字、理论等不同,需要借助于一个个不同的表象才能得以完成;连续性,一般是由某事或某物引起的关于其他方面或事物的思考,两种事物之间往往都是存在着某种特定的联系,继而作为新的联想起点展开进一步的联想,直到最终结束;概括性,在运用联想法过程中其思维材料是经过了一定程度的思维加工之后的东西,经过概括的方法来分析、归纳、总结可以很好地把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性,联想法原就属于创造性思维,因而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特质,加工和改造或重新创造形象;运动性,作为一种理性认识,它的思维材料不是静止的、孤立的,这是区别于感性认识的一个重要特征,联想思维是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形象思维和艺术性表现形式的结合,也就是说联想法有一定的理性特征。

3.2联想思维培养原则

3.2.1自由畅想原则

求新、求异、求奇是这一原则的主旨,引导学生解放思想,自由漫谈,坚持开放思维,克服心理上的惯性思维,不受传统思想或逻辑等的局限,要打破种种限定,要从多角度或是反面去思考问题,敢于提出自己想法甚至非常规的,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联想,广泛地搜寻新颖、富有创意的想法。

3.2.2延迟评判原则

这个原则是指只提出设想而不进行评价,避免任何打断创造性构思过程的判断。如果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评判将会导致学生去追求认可,造成趋同和紧张气氛,不仅会抑制学生提出自己创意的积极性而且会促使个人评判的滋生。正如日本创造学家丰泽丰雄曾说:“过早地判断是创造力的克星”。自我评判会使学生受一些准则的约束,提不出或不敢提出创造性的设想。一个新设想的诞生,一般要经过从诱发、深化到完善的过程。

3.2.3数量保障质量原则

获得理想答案一般是一个逐渐接近的过程,开始提出的想法常常不是很理想,而在随后提出的想法中,具有好设想的概率较高,这就是所谓的“质量递进效应”。创造性设想的数量与创造性设想的质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在实践中发现创造性设想提出得越多,产生有价值、有独特性和创造性设想也就越多,而这一原则就是利用了这一规律。

3.2.4综合完善原则

综合完善原则是鼓励借题发挥,对他人的设想基础上补充完善成新的设想。也就是说,通过互相启发、激励,产生撞击和共鸣,要求在他人提出的设想基础上加以改进、发展,或者进行广泛的联想,及时抓住那些看似荒唐但却具有创造性的构思,得到有价值的新设想。

3.3联想思维组合结构构建

联想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学习过程中,应当关注设计思维创造力的组合结构。首先是思维能力与问题的结合,在联想思维的培养中,应该更为注重有关问题在自身的反应,关注思维创造力的表现,只有真正地从自身角度出发,才能真正感受到设计思维与自己的联系;其次,养成良好的积累与表达习惯,创造的痕迹及其体验能力是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才能获得的,注意记录创意的片段及种种感受,因为许多东西在设计者的草图中已经十分成熟了,尤其是那些具有分析意义的草图,它或许比最后的完成稿都显得有感染力,不过这些是需要有能力去表达的;再次,客观地看待前人的经验,在思维能力培养的初期,我们需要大量的例证来丰富我们的头脑,而关注前人积累的经验是一种极为快速有效地方法。但这并不表示信息越多越好,当我们不能完全消化时,我们应当做适度的分析,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一种新的思维结构。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