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五新大讨论发言材料十篇五新大讨论发言材料十篇

五新大讨论发言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56:45

五新大讨论发言材料篇1

【关键词】语料库大学英语教材同意用语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教材对教师、学生、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根据我们对《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中有关英语教材研究论文的统计,教材研究的论文仅占索引所收英语研究论文总数的1%。这表明,我国英语教材研究偏少,从研究的领域来看,大学英语教材语言研究更显匮乏。

关于“同意”用语的研究,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eggins和Slade(1997)就指出,同意用语的使用意味着交际双方的认同,是日常交际互动中最为常见普通的言语行为之一。然而在国内,很少见到关于同意用语的相关研究。

本文以我国高校普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为研究对象,收集、统计和分析大学英语教材中表达同意的口语用语的采用情况,并将统计数据与VoiCe语料库中的同意用语比较,找出我国大学英语教材中同意用语与英国语料库中的同意用语的差别。为教材编者提供语料库对比分析的结果,作为修订完善教材的参考。

二、研究设计

1.研究语料。本文关注于“同意”这个目前较少被研究的言语行为,选取我国高校普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教材分别是:《新视野大学英语》(nH)(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大学英语实用视听说教程》(So)(北京大学出版社)、《大学英语听说》(Ce)(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本研究使用的语料库是VoiCe语料库(theVienna-oxfordinternationalCorpusofenglish),该语料库拥有百万英语口语词条,被称之为拥有全世界最自然流畅和标准的英语口语的语料库。

2.语料处理和数据统计。本文采用计算机数据统计和手工信息采集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定性和定量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我们将大学英语教材中所有出现的同意用语予以统计,计算其出现的频次。同时,选用VoiCe语料库中涉及会话、讨论、会议等14个文档,5万多个词条作为研究对象,提取其中五个领域的语料片段中的同意用语数据进行采集,他们分别是交谈(con)、会议(mtg)、专题讨论(sed)、小组讨论(wsd)和讨论(wsd)。

将大学英语教材和语料库数据中复现频率最高的同意口语表达进行对照,比较教材与语料库中出现的高频率同意用语的异同,找出两者的差别。

三、数据分析

1.大学英语教材中的同意用语。通过对三套大学英语教材的统计,我们共找出59条在不同场合表达赞同的口语同意用语。其中,《新视野大学英语》(nH)24条,《大学英语实用视听说教程》(So)20条,《大学英语听说》(Ce)15条。根据它们在三套教材中出现的频次和相似性比对,我们共统计出37条不同的同意用语。其中,出现2次以上的同意用语共22条,现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列出(表1)。

如表1所示,在教材中排名前五的同意用语分别是yes,yeah,you’reright,right,that’sright。从表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22条同意用语在三套教材中出现的次数也不尽相同。

2.VoiCe语料库中的同意用语。我们将教材中统计出的同意用语与VoiCe语料库采集数据进行比对,发现只有16条在语料库中出现,其中nH12条、So6条、Ce4条均未在语料库出现。经过对语料库采集的数据筛选,我们分别统计出16条同意用语在交谈(con)、会议(mtg)、专题讨论(sed)、小组讨论(wsd)和讨论(wsd)中的频次(表2)。

根据表2的数据,在VoiCe语料库中排在前五位的同意用语为:yeah,yes,right,exactly,that’strue。其中,Yeah作为同意用语出现439次,远高于其他表达方式。并且,Yeah在交谈中出现的频次最高。这足以说明,Yeah是口语表达中最为常用的同意用语。

四、讨论

大学英语教材与VoiCe语料库中同意用语的异同。

表3由高到低列出了语料库采集的10条同意用语的出现频率,并与它们在三套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进行比较,发现了异同。

具体差异如下:

第一,语料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同意用语yeah在三套教材中均位列第二,教材中使用最频繁的是yes。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受到母语汉语的影响。在汉语语言体系中,yes能更有效的表达肯定,yeah则显得较为随意。因此,作为第二外语学习者的教材编写者们,根据自己对母语的理解来选择语言。

第二,语料库常用语在教材中时有缺失,如:Sure,that’sagoodidea,Definitely等,nH和Ce有4-5条缺失现象。可见,教材编写者在选择同意用语时,需更加注重自然的表达,选择真实地道的语言。

第三,语料库中排名靠前的sure是一个较为常见的表达赞同的口语用语,意外的是,只有nH使用,So和Ce均未采用。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教材所选用材料的语言风格或多或少缺乏口语化特征。

第四,exactly表达赞同的意愿较为强烈,在VoiCe中排名第四,教材中却很少使用,尤其是nH和So。教材编写者们忽略了真实语言环境中表达意愿的不同程度。赞同是一种积极的表达说话者与听者“一致”的策略。在交谈中,说话者为了表示一致和礼貌,会夸张或提高他们对听者的赞许和认同。(Brown&Levinson,1987)统计结果显示,教材中并未体现这一特点。

第五,教材中使用的部分同意用语并未在语料库中找到,如thatsoundslikegoodadvice,that'saverynicethought,Youmayhaveapointaboutthis。显然,这些表达是教材编写者自己创造的。

五、结语

本文经过比较分析VoiCe语料库与大学英语教材同意用语数据,发现两者存在显著的差异。教材所使用的口语同意用语存在较多不真实、不地道之处,部分甚至为编者自创。语料库最显著的教学用途是不仅为教材编写者也为教师选取素材提供来源。(aston,1997)因此,我们建议教材编写者在编纂教材时,应更加注重语言材料来源的真实性,可从英语语料库中选取简单、自然的表达方式。在教材修订过程中,删除汉语式的英语表达,从而提高中国英语教材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aston,G.‘enrichingthelearningenvironment:CorporaineLt.’ina.wichmann,S.F.etal.(eds.),teachingandLanguageCorpora.London:Longman,1997.

[2]eggins,S.andSlade,D.analyzingCasualConversation.Cassell,London,1997.

[3]刘艳红,LawrenceJunZhang,Stephenmay.基于部级规划大学英语教材语料库的教材文化研究[J].外语界,2015(6).

【项目】本文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年度立项课题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3B208)。

作者简介:

五新大讨论发言材料篇2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讨论式教学

一、重视讨论式教学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合作学习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它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具体来说,优点有:其一,它给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供他们自由思考,畅所欲言的学习空间、体验空间、感悟空间和氛围。让学生由感性认识,通过分析、研究、讨论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其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了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这种方式从归纳的角度而不是从演绎的角度展开某一专题的学习,让学生高度投入事先安排好的一系列精巧设计的讨论之中,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师生相促,教学相长。

讨论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尤为重要,它将改变原有的“板书、课件、单一讲解”的枯燥方式,在每章创设多个问题情境,指导学生思考,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出新问题、新设想,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有所为,使他们更好地掌握课堂理论知识,同时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认真设计讨论式教学方案

(一)认真选取教学内容

高校思政课教材是教育部召集众多专家学者经过反复研讨,不断修改,最终制定下来的,是他们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也是集中、全面和正确地反映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重要教材。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处理,不仅直接显示了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学观念、教学基本功,而且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效。从理论上说,完整、全面的向大学生传播党的思想政治理论是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职责。但是,面对厚大的教材和众多的教学知识点,课堂教学时间又如此有限的矛盾,教师必须精心选取教学内容,取舍有度。教学要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同时,要能够抓住重点、难点,并且“以点带面”,最大限度的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认真筛选讨论式教学材料

以《道德与法》课程为例,运用讨论式教学,每一章都可以找到众多的新闻背景材料。教师在选取素材时要注意:首先,教学材料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取舍;其次,教学材料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再次,教学材料要紧跟时代、结合社会热点,注意案例的时效性;最后,教学材料要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在第二章《爱国主义》的教学中,选取“问题与当前的爱国主义”为讨论题,学生们踊跃发言,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完成“理国”这一教学目标。

三、讨论形式可以多样

在现代教学改革中,很多人都提出过讨论式教学,并且将之作为教学改革的首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所谓讨论式教学,不是单纯的请几个学生课堂发言,而是认真设计讨论式教学的具体方案、流程,并且讨论的形式可以多样,让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有所收获,不是单纯的走形式。可以运用的讨论方式有:

1.个人发言。针对教学内容中的小问题、简单问题,可以请同学自愿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要提醒其他同学学会倾听,因为与人交换一种思想,你将多一种看问题的角度。

2.分组讨论。针对涉及到全章的重点难点问题,将学生分为几个讨论小组,任命组长和记录员。小组讨论的过程需要学生相互合作、相互解释和相互协调,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想法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在小组讨论结束后,由讨论组推举一名学生代表本组发言。讨论结束后,教师请学生评出本次讨论的优胜小组,并给他们年终考核加分和一定的物质奖励。这些奖品并不贵重,但学生们觉得很开心很光荣,提高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3.辩论赛。对于一些涉及道德困境的问题或争议性的话题,可以请学生分为正方反方参与辩论。

四、重视课堂引导与讲解

(一)通过追问与反问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师做为主持人,可以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幽默的点评,或及时的追问和反问。这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例如《道德与法》第四章关于“道德与经济、市场经济的关系”,有学生阐述的观点是道德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比,教师反问“今天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但很多人怀念时代,认为当时人们表现出比较高的道德水平。你如何解释这种经济与道德背离的现象?”有学生认为,经济发展会造成道德滑坡,市场经济对道德起着负面作用。教师也可追问“那你如何解释欧美发达国家,它们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但是社会秩序井然,人们也热于助人,它们的道德水平并不见得比我们差?”有的学生被问得哑口无言,感叹的说,好犀利。其实这种追问和反问,是为了引发学生深层的思考,让他们学会辩证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并有兴趣在课后继续研究这个问题。教育的重要一面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我们认为,多元的教学方式,能够从不同角度击中学生的兴奋点,让他们对原本枯燥的思政课保持良好的兴趣。

(二)通过点评与讲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传统教学往往是教师“一言堂”,从头讲到尾。但是我们也应该反对另一个极端,将课堂教学时间完全交给学生。所以,实行讨论式教学要注意演绎和归纳的关系,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但教师的引导同样重要。我们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1/2~2/3的学时由学生讲,其间会有教师的追问与点评,剩余近一半的时间,教师将对本次讨论的内容进行系统点评,阐明自己的观点,并补充其他知识点。如在第五章《社会公德》部分,在学生讨论了《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这一话题之后,教师将集中讲解以下内容:1.社会公德的概念、内容——这是本次课的理论基础。2.对于当前是否还要助人为乐,要认识以下几点:用良知呼唤良知;相信善良始终是主流;可以适当注意方法;社会也要建立相应的救济和保障机制——这是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3.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及个人公德的养成——这是本次教学的落脚点,理论联系实际,将道德观念最终外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

在讨论式教学中,只有运用这样“总—分—总”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完成教学目标,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实践证明,讨论式教学优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2012年上半年,笔者在所带的班级中,选取某些课堂做讨论式教学试点,其他课堂继续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进行教学效果的对比。几个星期下来,很明显的发现,学生更喜欢讨论式教学,他们愿意参与,也有热情,讨论时气氛活跃,讨论后教师的点评与讲解,他们能听得进,而且觉得很有启发。

在讨论式教学试点的班级,每次下课后,总有学生“意犹未尽”的围着老师,希望能够继续探讨刚才的问题。此外,通过手机短信、QQ、邮箱,他们与老师的交流也很多,在这些交流中,他们不仅讨论课堂内容,向老师提出教学建议(如提前将下次讨论的主题告诉他们,让他们可以准备得更充分),而且向老师倾诉在学习中、生活中甚至情感上的烦恼,将思政课教师当做自己的朋友和知心人。能够被学生如此信任和承认,这是作为教师的最大成就。

相对于讨论式教学,传统教学方式不仅教师辛苦,学生也萎靡不振,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思政课无法真正的“深入心灵”。通过教学实践与对比,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讨论式教学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困境”发生大的改观,它将推动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六、讨论式教学可以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

(一)讨论式与案例型教学相结合

例如在第五章关于社会公德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预设以下情境,层层深入。1.假设情境:晚上,偏僻的路边,有电动车撞伤行人后逃逸,伤者昏迷,你骑着电动车随后而来,你是否会救援伤者?——伤者醒来后可能会误以为你就是肇事者,现场也无证人。如果救人,你很可能会陷入麻烦之中。这时你救还是不救?2.假设情境:你帮助别人,扶起摔倒的老大爷,但结果你被赖上了,你会怎么办,如何处理此事?通过层层追问,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道德境界,了解正确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

(二)讨论式与自学引导式相结合

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第四章,教师可以尝试用自学引导式完成教学任务。提前一周,教师提出与本章教学内容相关的五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同时,教师采取了两个措施:其一、自学后完成习题。并且根据学生对五个题目的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的平时成绩,以保证每个学生都做了相应的准备,避免敷衍或走过场。其二、学生讲解。教师请学生上台讲解自己选取的题目,并且根据学生的讲解做进一步的评析。

五新大讨论发言材料篇3

科学论文是对科学领域的现象进行研究并描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它记载科学工作者探索未知的过程,反映科研工作的水平和价值,也是科学家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记录。

医学的任务在于认识疾病,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寻找防治疾病的有效措施,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医学科学论文是医学工作者在医学科学实验或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一、医学论文的性质、特征和要求

科学论文的特征是由科学研究的性质所决定。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创造和无止境地探索未知的过程。

它的显著特征是 ①系统性 ②客观性 ③继承和创造性

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问题的提出 — 假说的形成 — 假说的验证 — 现象事实资料的收集分析 — 结论的得出 — 形成科学论文

论文的形成也是科学研究基本程序的描述、概括和反映。

论文的特征是:1、高度的科学性

2、严密的逻辑性

3、语言文字的准确、客观、概括性

4、理论性(由感性上升至理性)

5、规范性

二、医学论文的类别

1、按专业性质分:

医学论文:a、基础医学论文(方法、结果、讨论(结论))

B、临床医学论文(临床经验体会、临床总结报告、专题研究总结、新技术新方法报道、病例分析、病例报告、病案讨论)

2、按研究性质分:a、探索性研究

B、发展性研究

3、按科研手段分:a、调查性研究课题

B、观察性研究课题

C、实验性研究课题

D、总结经验性研究课题

e、整理资料性研究课题

4、按功用分:a、学术论文

B、学位论文:学士论文 5000~10000字,反映作者学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硕士论文 1~5万字

博士论文 >5万字

硕士论文的要求:

①反映著者专一专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②反映著者已能独立从事该专业的研究工作

③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新见解

④对该专业的学术水平的提高有推动作用

博士论文的要求:

①对某学科某领域有深入广博的学识

②能对某学科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③对该学科的研究水平有重大突破和重要推动作用

④能独立选择具有创造力的研究方向,并能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三、医学科学论文的体裁

1、论著性

2、学术讨论性

3、综述性

4、交流性

5、评论性

四、医学科学论文的评估

1、内容的独创性

2、资料的正确性

3、结果的确证性 创新、求是、达理

4、成果的应用性

5、文章的可读性

五、医学论文的基本格式和规范要求

㈠标题(题目)

要求:1、能揭示论文精髓(研究目的、对象、指标、效果)

2、简明、醒目、新颖、准确、生动、富有吸引力

3、<20个字,尽量不设副标题,需要时用破折号分开

4、缩写和原形不宜同时出现。10以下用汉字,11以上用阿拉伯数字(十二指肠除外)

㈡署名

作用:1、成果的归属

2、文责的归属

要求:1、单位左侧,姓名右侧

2、个人成果属个人姓名,集体成果按贡献大小排序

3、著者工作单位一般只列出单一作者,余可作脚注

4、确认他人帮助可用致谢

㈢目录:对长篇论文而言,起提供作用,供读者了解论文内容梗概及各论点之间的联系。

㈣提要(摘要)

要求:1、字数250~500字左右

2、内容包括:本课题的研究原由、目的、范围和重要性;研究内容和方法;突出成果和成果的价值和意义;阐明结论(结论的提出有三次:提要、前言、讨论)通过阅读提要可获得本文的概念、论点、准确数据和基本结论

3、文字简明扼要,独立完整

4、忠实原文,不加评论,不与其它研究工作对比关键词:不超过5个,列于摘要之后

㈤引言(前言、导言、序论)是论文的开头、总纲,扼要点破论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1、内容包括:论文的主题、目的和范围、课题研究的背景和起点,阐明本课题希望解决的问题及意义

2、防止“夜郎自大”和“过度谦虚”

㈥材料与方法是论文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说明试验和观察所使用的材料方法、研究过程、测试方法,以便重复验证和估计其可靠性。

要求:内容包括: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实验和观察所用的材料和研究的基本过程,可借助图表、实物照片来表示。

㈦结果——主要陈述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结果

要求:1、客观、可靠、准确

2、不要主观臆测,任意取舍

3、主要是摆事实,不必分析评论、评价

4、必要是用统计图表、实物照片帮助陈述事实结果

㈧讨论—根据“结果”提供的事实,探讨主题的一种研究方式

内容要求:1、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估计结果的正确性,评价其意义,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2、与前人的工作联系起来,比较其异同,解释其因果关系或提出自己观点和建议。

3、指出结果的理论意义及大小,应用价值如何

4、实验过程有何经验教训,尚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进一步研究方向。

5、引用文献要注明出处,避免与自己的结果混为一谈。

6、避免主观臆测,自圆其说。对结果进行深入广泛的分析和综合,提高对结果的认识,为结论提供理论依据。

㈨结论(小结)说明论文阐述的主要发现所能说明的理论认识,是全文的概括和总结。

要求:1、同研究目的保持一致与前面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

2、把讨论分析得出的认识,以简明扼要的论点形成表达出来,结论应能概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3、讨论中引用和涉及的材料只作旁证,不能作为结论的依据

4、要客观科学准确简练地使用文字,避免笼统,过宽过窄的断言

㈩致谢

[十一]参考文献——列在论文末尾’’用温哥华格式

1、期刊参考文献格式:

著者 文题 刊名 出版年 卷(期)及页码

孔详彬 伪石蒜碱抗癌作用原理的探讨 癌症 1988;2(3):144~145Huthe.newformsforreferences.BrmedJ1979;1(6):1697-8

2、图书参考文献格式:

著者 书名 版次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页码

齐顺贞主编 实用外科诊疗技术

第1版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1741DavenportHw.adigestofdigestion.2nded.Chicago:YearBookmedicalpublishers’’1978:123-5

[十二]附录

1、实验中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由于正文篇幅关系无法列入,又有旁证价值

2、论文已完成后,发现有新材料或遗漏材料必须补充

[十三]外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

1、英文文题

2、作者姓名和单位

3、摘要内容

五新大讨论发言材料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分子材料加工教学质量

大学专业课课堂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提高专业人才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现在工科专业课课程内容多,并且教材的变化很多时候无法跟上现实应用,这使得学生感觉学的东西难以理解,与实际应用脱节严重,应用性不强,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导致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差。如何进行大学工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效果,满足未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大学在我国作为培养未来一线创新人才主要基地的重要作用,是教师、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

案例教学首创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是在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基础上产生的,是指一种“亲验式”的教学方式,它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教学案例为基本教学素材,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景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习者反思能力,挖掘其教育机制的一种教学方式的综合。简而言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再现案例实景,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培训为主的功能性、情景典型性等特点,案例教学通过对事件情景逼真的记录与描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或工作经验加以分析,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在经贸、管理、法学等学科的相关专业获得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是高分子材料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讲述高分子材料制品的性能、组成、结构和成型加工工艺的关系,使学生基本掌握高分子材料的重要品种的加工工艺,对于给定高分子材料制品,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获取高分子材料制品、具有开发新材料的能力。该门课程涉及的内容繁杂、且较为枯燥,但与实际应用结合非常紧密,一般安排在《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课程之后开课。笔者在长期的工科专业课程《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的教学中发现:传统教学方法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如人意,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显得力不从心,探讨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学生也普遍反映此门课程如果采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学生感觉知识就像是空中楼阁,较难深入理解和掌握,在与实际结合时也难以融会贯通,迫切期望进行相关教学改革,引入新的教学方法。

一、在《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水平

《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课程中,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各种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的基本理论知识。从掌握某种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以及日后的深造或工作来说,这远远不够,其余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体会。以pVC管材的挤出成型这个教学专题为例,案例教学是师生围在加工机械――双螺杆挤出机旁边,从原料开始,直至得到成品,让学生亲眼看到完整的加工过程;然后,教师下达案例教学内容,学生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要求精心准备资料,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小组发言;教师点评,并给出相应答案,讲解其中的关键点和难点。

由此可以补充学生在之前的《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课程中对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的基本理论的掌握,加强并深化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认知水平。

2.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释放学生的创新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的工科专业课,尤其是《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涉及原材料的基本性能、纷繁复杂的各种高分子添加剂的基本性能,灵活多样的加工工艺等,内容比较枯燥,加之开课对象基本为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的高年级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困顿乏味、昏昏欲睡,教学质量可以想象。

如果采用案例教学,一方面,学生可以亲眼见到、摸到具体的加工机械以及加工模式,相对于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方式来说,案例教学法在学生心中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而且学生在课前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模拟实际加工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并提出具体对策,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积极主动的寻找答案,从而让学生的“被动学习”成为“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极大的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进而释放学生的创新性,同时一个小组合作一个教学专题,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传统的教与受的单向交流,而是互动式交流,学生大部分跃跃欲试,加上教师的技巧性的引导,大部分学生都能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气氛大大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学,尤其是工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对于高分子材料加工课程来说,高分子材料的品种如此之多,学生在课堂上不可能全部掌握,而且新的高分子材料及新的加工工艺不断涌现。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仅仅在课堂上涉及几种非常有限的加工工艺,而且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式,学生对此门课程的掌握很可能也就止于这种孤立的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在日后的工作及深入学习中,当遇到某个新的高分子材料制品需要加工时,学生很可能根本无所适从,无处下手。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对于给定高分子材料制品,从原材料的优选,到加工工艺的优选,以及具体加工工艺参数的优选及其对制品质量的影响规律,学生都会涉及并需要全面考虑,尤其重点和难点部分更需要深入讨论和剖析。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于今后不断涌现的新材料、新品种、新工艺的适应性。

目前,工科相关专业课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实例屈指可数,能够借鉴的成功经验较少。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总结并设计了一套案例教学法,在我校的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模式

在《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课程学习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的基本理论知识。后续的《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课程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具体的实施模式可划分为五个模块:

1.案例的选取

典型案例的选取是完成案例教学的基本保证之一。《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整个课程内容包括:塑料制品的挤出成型、塑料制品的注射成型、塑料制品的压延成型、塑料制品的压制成型、塑料制品的二次成型五个教学专题。每个专题选取1~2个典型案例,对于这五个专题以外的其他知识点运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以塑料制品的挤出成型章节为例,此模块部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常见塑料制品的挤出成型工艺。对于同一种加工工艺,当聚合物品种改变时,加工过程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别;对于同一种聚合物,加工工艺改变时,加工过程更是不同。因此,高分子材料加工涉及到聚合物品种以及加工工艺等两方面的内容。下面,以塑料制品的挤出成型为例,谈谈如何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案例教学。

能够采用挤出成型工艺加工的塑料制品品种有:管材、薄膜、异型材以及板材、片材等;采用挤出成型加工管材的聚合物品种有:硬质与软质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丙烯pp、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聚酰胺pa、聚碳酸酯pC、聚四氟乙烯ptFe等;采用挤出成型加工板材/片材的聚合物品种有:硬质与软质pVC、pe、pp、aBS、pS、丙烯酸酯类等;采用挤出成型加工薄膜的聚合物品种有:pVC、pe、pp、聚偏二氯乙烯pVDC、pa等;采用挤出成型加工异型材的聚合物品种有:pVC、aBS、pe、pp等。在纷繁复杂的聚合物品种以及塑料制品品种中,pVC管材是挤出成型加工的制品品种中应用最广泛的,因此,我们选取了pVC管材的挤出成型作为典型案例,以下均以此为例展开论述。

2.教学准备工作

教师深入细致地组织与指导是完成案例教学的基本保证之一。教师不仅要准备一份适合学生水平的高质量的案例,而且还需要准备一份案例教学的备课笔记,还应设想下一个分析讨论模块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如何回答等。具体来说,教师方面的准备工作包括:对每个典型案例进行学时规划,然后就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案、教学指导与设计、时间与分组安排、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设计,保证教学过程与内容的协调性和针对性。

对于pVC管材的挤出成型这个典型案例,教学内容至少包括:

1.pVC的基本性能:尤其是采用挤出成型时,需要注意的重要性能。

2.pVC的成型性能:pVC都可以采用哪些加工工艺进行加工,以及各种用途。

3.pVC管材的挤出成型:至少包括pVC管材的挤出成型工艺流程、关键工艺和关键工艺参数及其对pVC管材质量的影响规律等。此部分为整个案例分析的重点内容。

学生方面的准备工作:对于案例分析所涉及的各种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的基本原理,学生已经在之前的课程中掌握。此部分学生需要针对具体的典型案例进行充分准备,分组做出发言提纲及讲稿。以pVC管材的挤出成型为例,学生需要针对pVC的基本性能、pVC的成型性能、pVC管材的挤出成型等三个部分内容进行充分准备,尤其是pVC管材的挤出成型部分内容需要精心准备,后续的小组讨论以及小组代表发言时更应以此为重点展开。

3.分析讨论案例

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模块。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及时引导是这个模块乃至整个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此模块先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各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对整个案例进行阐述。

教师要注意案例教学只是手段,目的是在既定学时内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整个案例的重点是pVC管材的挤出成型,小组讨论以及代表发言均应以此为重点展开。案例的分析讨论不宜信马由缰,教师应该使用各种方法让整个分析讨论过程在可控范围内进行。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此阶段启发和组织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参与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这种互动式学习中掌握大纲需要掌握的内容。

4.总结归纳案例

教师在此模块的归纳总结以及点评,是整个案例教学的点睛之笔。讨论结束后,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引导并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并简单给出所讨论案例的答案,指出本次案例讨论的重点、难点以及主要解决的问题,并对本次讨论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做出点评。学生可在课后分组作学结。

5.案例演练

案例演练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模块,也是对该门课程考核方式的重大革新。在整个课程内容所有专题的典型案例教学结束后,教师将给出综合性更强的案例,并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

所谓案例演练,选取某个具体制品(由几个高分子材料部件组成),请根据各部件的使用环境要求,选择材料类型并设计具体的制品配方,为各个部件选择加工工艺,并确定制造各部件的关键工艺参数,最后将其组合成一个完整制品。整个过程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最优方案。案例演练的实施模式为:

(1)选题

学生分组,每组在案例分析题库中抽选一个作为该组的设计内容,也允许根据要求自命题目。

(2)完成设计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根据要求完成设计。

(3)答辩及提问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规定时间内汇报设计内容,提问并现场回答。

案例演练能够让学生对各种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的认知更加深入,并融会贯通,形成高分子材料制品设计、生产和研究的科学思维,并养成“主动”探寻并“主动”获取相关知识、综合利用专业书籍、网络、图书馆以及书店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习惯,从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做知识的主人。

四、结论

本文结合《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课程的特点,提出了案例教学的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教材稳定与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基本原理稳定与高分子材料制品及加工工艺不断发展之间的矛盾,能较好地适应工科领域日新月异的局面。

自实施案例教学以来,学生普遍反映:案例教学法所选取的典型案例和实际紧密结合,有助于他们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融会贯通的能力得到大大提高。案例教学在工科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实例太少,具体实施模式还不成熟,而且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多总结多交流,不断提升我国工科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得伟,张超,李海鹰.大学工科专业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9,(9):74-75.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3]刘刚.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作用机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4]朱迪恩•舒尔曼.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5]杨东洁.塑料制品成型工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3.

五新大讨论发言材料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小组合作合作与交流合作学习

讨论学习,古已有之。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就是早期的讨论教学模式。近代以来,杜威的“活动课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相继问世,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例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新课程的实施与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历史学科所具有的过去性、综合性特点也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的最有效的途径。

从教学设计角度考虑,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有三个步骤:课前准备——课堂合作——课堂评价。本文就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策略、组织策略、评价策略等方面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与实践。

一、准备策略——精心准备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基础

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与质量同事前动员和准备关系极大。如何做好课前准备呢?建议从以下三个环节精心准备。

1.精心设计问题

精心设计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前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疑”就是问题,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使学生深入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认识“庐山真面目”。从新课程的学习目标来看,问题的设计应体现新课程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从课堂学习过程看,问题是使课堂学习过程由教师主导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化的桥梁,把学生置身于探索者的位置,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获得发展。因此,定题是关键性的第一步。在此环节设计问题主要应针对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问题,一般指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或者与此相关的当前形势、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题目要源于教材,但要高于教材。例如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五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本课内容涉及的范围广(政治与经济、科技与文化、教育等诸方面理论)、时间长(50年之久)、头绪多(探索与曲折、成就与挫折相互交叉),如何整合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结合课程标准内容、学习要求和会考标准,精心构思,使教材内容主题化、思想化:重点讲述四个模块,集中凸显一个中心思想,即通过对“两弹一星”“东方魔稻”“科学春天”“飞天梦想”四个模块的分组探究合作学习,突出本课的教学灵魂——中国的科技成就的影响力:感动中国,震撼世界。

2.适当补充资料

在历史学习中引进历史资料,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色。历史资料对于历史学习就如同自然科学必须要进行实验一样重要,同时,历史资料的运用也是新课程提倡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础。为了拓宽视野,深化认识,教师应该补充相应的历史资料或引导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资料的内容是与合作学习有关的原始资料、史学界某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文献。资料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文字、图表、图画、地图及音像资料等。补充资料的途径主要是鼓励学生从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多方获取。为了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中下水平的学生,教师也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经过择取的客观性的历史资料。例如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学习中,要求学生课前分组查找关于“两弹一星”“东方魔稻”“科学春天”“飞天梦想”四个模块的相关成就和人物的图片、文字材料及影音材料等。现将“飞天梦想”组同学查找到的的探究材料:古人飞天梦想和神舟上天的图片。(略)

文字材料:美国、欧洲的一些航天专家纷纷对“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发表评论。“这表明中国已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中国已成为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天的国家,这令世界出现太空新秩序。它向世界宣示,中国有技术和财力将航天员送上天。”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评论:“中国的航天计划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中国展示了强大的航天技术能力。”

西班牙《世界报》评论说:“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

本课学习前我为学生提供的网址有:中学历史学习园地http://zxls.com;

中国科学技术馆http://cstm.org;中国国家博物馆http://nmch.gov.cn/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http://ihns.as.cn/

3.合理布置场所

课堂上,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活动,从参与合作的人员看,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强调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多边交流。实践表明,每一个小组的特征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小组成员的互动行为和合作学习的质量。

一是小组的规模和构成。从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实践来看,随着小组规模的扩大,小组成员会感到不满足,较少地参与讨论,较少合作,较少交流。小组规模扩大对讨论最大的影响在于每个成员讲话量的减少和主动参与者的数量下降。关于多大规模最适宜于小组合作学习,尚无一致结论,一般以4~6人为宜。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个人兴趣相近的成员组成的小组,其成员多倾向于有满足感,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密切,讨论学习效果也比较好。价值观念和性格不合的人在一起很难形成牢固的小组。然而,性格不一致的成员组成的小组,在讨论需要多种理解和综合认识的问题时,效果比较好。鉴于以上的思考,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班级同学分成固定的8组,6人一组。

二是交流的模式。小组合作学习的交流模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成员之间的交流是否经过教师;座位模式。实践发现,经过教师交流的小组在完成小组任务方面比较有效,但与直接交流的小组相比满意程度比较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座位模式主要有二种:①圆圈式模式。②行列式模式(如图所示)

无论是圆圈式还是行列式模式,都有利于每个成员与其他任何成员的交流,小组成员之间能快速地协调意见和解决问题,形成民主的小组讨论氛围。

三是小组的组织领导方式。不要固定小组的组织领导方式,应该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机会。我的办法是设计小组讨论登记表,格式如下:

通过表格的登记,可以避免由于学生缺乏讨论的基本技巧等原因而出现的一些妨碍讨论进行的情况:一是无人发言。因为每位成员都必须发表观点才能有记录。二是发言离题太远。如果没有发言记录,部分同学可能会在枝节问题上耗时太多。三是个别同学发言过多,总结发言时变成某一位同学的独家之言。另外,通过记录员和发言人的轮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组织策略——因势利导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关键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专心倾听,并对其做出“谨慎的反应”。首先,教师要基本保持沉默,做机敏的倾听者,仔细追踪学生所说的一切,以便在需要推动讨论时及时地介入。其次,教师要随身携带笔记本,做讨论笔记。对小组合作分工是否合理、合作方式是否得当、讨论学习是否切题、讨论的史实是否科学正确等适时地予以摘记。其三,教师要做到适时、适量地参与、介入讨论,以确保小组讨论活动不离开主题和顺利进行。教师介入学生讨论过多或过少均会影响合作学习效果,那么,教师在什么情况下介入才合适呢?我拟提出以下建议。

1.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全面解决问题。小组成员在讨论的过程中很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问题或某一方面上,或者在枝节问题上耗时太多。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明确当前面临的讨论任务,启发学生全面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一课学习中,首先,教师请各组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成果(课前要求学生分组查找“两弹一星”“东方魔稻”“科学春天”“飞天梦想”四个模块的相关成就和人物的图片、文字材料及影音材料等),全班同学一起分享这些成果。其次,教师根据各组学生代表呈现的材料,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全面解决问题。教师引导“两弹一星”组同学从两弹一星成就和这时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两方面入手,来理解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以及科技成就对国家国际地位的影响。引导“东方魔稻”组同学从科技改变人类生活的巨大希望着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创业的精神,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又被誉为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第五大发明”!通过对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的介绍,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引导“科学春天”组同学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及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科教兴国”的意识。引导“飞天梦想”组同学关注我国在航天航空等高尖端领域取得的成就及影响——中国科技成就再次震撼世界!这些跻身世界前列的科技研究成果的取得,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引导学生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差,出现某些史实上的错误。对于大多数学生认识不清的重要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加以否定。而要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走出误区。例如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学习中,“飞天梦想”组同学感叹建国六十年来科技取得的硕果累累,尤其是一些科技研究成果已经跻身世界前列,提出中国是科技大国、科技强国。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指出中国科技的“尴尬”——中国至今还未获得一个诺贝尔科技奖,让学生清醒地看到和感受到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形成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感!当然,如果某个学生能发现错误则更好。

3.引导学生尊重和关注别人,听取他人见解。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由此获取的知识、能力、方法保存在自己的脑海里,并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习的多数时间必须是由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探究,但学习又总是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课本之间的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尊重和关注他人,听取他人见解。无论是小组成员之间还是小组之间,都需要与他人合作、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尊重、互相提高。特别是当其他同学发表不同见解时,也要认真地倾听并吸取其中有益的内容。在彼此的交流与合作中使自己能够发现和吸收来源于一切地方的有价值的东西。在相互尊重和宽容的环境中,新颖的思想才能生根发芽,蓬勃发展。伏尔泰说过一句名言:“尽管我不赞同你所说的一切,但是我却要誓死捍卫你说出他们的权利。”这条原则应当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态度。

三、评价策略——发展性评价观是对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升华

有学习,就有对学习的评价。学习评价是对课堂学习行为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必不可少。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强调在学习评价中要使学生成为评价的受益者和参与者,突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形式有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下面着重谈谈对教师评价的探索与实践。教师评价分为即时性评价(或随机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即时性评价。即时性评价又称随机性评价,它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表现出来的行为、状态和结果的及时评价,贯穿整个合作学习的始终。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双慧眼、一对聪耳和一颗善于感受的心,及时捕捉和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信息,并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点拨。例如,在小组汇报交流的时候,小组成员常常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观点上,往往会忽略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自己。因此,每位同学发言后,教师应以亲切和热情的态度,肯定或赞赏的话语,用一两句话进行点评。点评的内容是发言学生思考的角度、主要观点或发言中的闪光点,它可以提示学生注意别人发言的内容,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发思想的碰撞,或启发学生发现别人的长处,互相学习。当然,教师的即时性评价不一定用语言来展现,有时也可以运用体态语言:期待的眼神、赞许的微笑、鼓励的表情等。总之,教师对学生的参与要给予各种方式的鼓励,保护学生直接、平等地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曾经这样说过,称赞对鼓励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植物需要阳光一样。

2.总结性评价。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报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性评价。好的总结性评价能够引起学生对合作学习活动的回顾,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和能力的内化。评价的内容包括:一是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和独创性。如发言是否踊跃、观点是否清晰且有新意、表达是否顺畅等。二是对认知结论的归纳总结。教师应把众多学生的发言归纳为几类论点,概括每类论点的论据,帮助学生理顺思维,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某些新认识不必得出一致的结论,保持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留下继续思考的余地。三是结合小组交流汇报的成果,指出学生思维方法的优缺点,指导学生掌握或注意一些历史思维方法。如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万事开头难,让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到实践新课程的浪潮之中,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于友西,叶小兵,赵亚夫.《历史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3]赵亚夫.《历史学习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五新大讨论发言材料篇6

一、讲究导入,先声夺人,激发兴趣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是情感和认知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学生的兴趣。而学生兴趣的开始,源于导入能否震撼学生心灵。如何导入,怎样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调动其学习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伴随共青团团歌,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浮雕的图片为背景,用幻灯片缓缓展示五四青年节的由来。共青团团歌有着雄浑的节拍、跳动的音律,能够有效地唤醒学生作为共青团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可以把学生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一导课能够吸引、震撼学生,使学生融入精心设置的历史情境中主动了解的背景,同时提升爱国主义情操,实现情感教学。

历史导入设计有三种类型:一是影音、诗歌、图片等导入,重在激发兴趣,为学生“神入”历史奠定基础;二是复习旧知,构建新旧知识的桥梁;三是整合本单元或本节课知识体系,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应把导入当作课堂的首要任务来抓,不管是哪一类型都要精心设置情境,导出特色与新意,导出激情澎湃,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巧设疑问,身临其境,归纳背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能够自主掌握的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教师不要做太多无谓的讲述;学生无法自主掌握的,则通过引用材料、设置情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归纳及总结得出问题答案。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做的不是太多的讲述,而应该是引导、点评和总结。

展示以下材料:“在那一代青年人周围,是令人感到窒息、令人满怀悲愤的黑暗环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已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对有志气的爱国青年说来,剩下的只能是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英勇拼搏。”让学生深入鲁迅所创设“窒息而悲愤”的情境,阅读概括课本所展现的五四前国内和国际形势。教师进一步设问: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是的导火线,那是不是没有外交失败就不会有“”的发生呢?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就历史事件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提高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历史专业素养。

三、说影思疑,创新教学,出奇制胜

给学生观看视频:顾维钧《我的1919》片段,设问:(1)中日辩论的焦点是什么?(2)巴黎和会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这反映其实质是什么?(3)从中国外交的失败,你得出了什么认识?以上的三个问题由易到难,让层次不同的学生来回答,让后进生也深入情境思考,体会到思考的快乐、回答问题的。

播放的教学视频,完后用幻灯片展示视频中“游行队伍天安门演讲”“火烧赵家楼”“军警逮捕同学”“北京学生纷纷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释放、罢免曹、章、陆”6幅图,请语言表达能力、历史知识贮备都较好的学生上台结合图片为大家讲解过程。让学生走上讲台,生生教学效果会明显优于教师个人讲述。

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总结归纳表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阶段结果有何不同?原因何在?学生分析得出“期间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和“第二阶段的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两个结论。

以生为本的教学重视教学过程而非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法而非教学结果,重视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多媒体教学设备为以生为本的情境设置提供了良好平台。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发挥历史学科丰富的、生动的资源优势,更直观地展现历史事件的生动性、历史人物的鲜活感。教学模式要灵活多样。将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辩论赛法、历史剧的表演、担当“小老师”等方法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创设多种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思考、辩论、展示自我的舞台。

四、由表及里,探讨意义,提升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走出校门后,知识可能遗忘,但思维能力却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在获得有益的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五四精神”这一子目是对内容的深化和扩展。的性质、影响是本课的难点,需要学生多角度、多维度进行思考。创设多种情境,提供多样材料,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多维思考是解决这一难点的有效途径。

指导学生从“革命性质、领导阶级、革命范畴、发展方向”等角度分小组讨论对比辛亥革命与五四爱国运动,以领悟“是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这一观点。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情境,开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争论,教师直接对话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难点的解决要求学生静下心来对相关材料进行阅读、思考,要充分运用情境进行思维拓展。

五、谈古说今,弘扬五四,深化情感教育

有丰富的情感因素,为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大量素材。要让学生情挚而不失于偏,气昌而不失于激,强调爱国而有理性,民族利益至上而不盲目,这是历史教学的一种艺术。

五新大讨论发言材料篇7

[关键词];四步曲、焦点问题、创新思维、开放性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他对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

初中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实际,生动具体的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修养、法律意识、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出步使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社会责任感。

就此,针对我我们偏僻乡村中学的实际,初中生特点,我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四步曲”教法。

一、阅读。

阅读就是通过眼睛这个感官接受信息。在现实生活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信息是通过眼睛看这条渠道进入人的大脑的。这条渠道是否通畅,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发展。可见,阅读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思想政治属文科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且教材内容并不深奥,许多概念、原理等学生读后一般都能理解。一旦不读,那效果就完全不同。真是“书读百遍,词义自见”

设计焦点问题来引导。初中思想政治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从页妈上看,最少的四页,最多的九页。重点、难点也都贯穿在其中,如果能反复阅读,重点、难点也能领会,但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课堂内,不但做不到精读,就是反复阅读也不可能,往往只能是泛读,一目三行或许一目十行,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读完校多的教学内容,并且有一定的阅读效果,最好是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如我在教学修订本初二思想政治,第十课《公民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保卫祖国安全义务》第一框,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时,我在基础相同的不同班级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教学。一个班让学生自由阅读八分钟,学生自己找出问题,之后围绕教师的问题回答。另一个班围绕教师设计的焦点问题来阅读,时间仍八分钟,问题上:“为什么要维护国家的统一?国家的统一真的那么重要吗?它应包括那些方面?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做?”结果:前者时间到,学生能提出问题的很少,并且问题能抓住重点的不多,其一的学生脑子里仍是一片空白,还没理清头绪。而后者时间到,大部分学生都能切中要害找到答案,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已经掌握了近一半。从中不难看出,对于我们没有多媒体教学的穷山村中学,要在较短的时间内阅读较多的内容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设计焦点问题来引读还是较为适宜。

二、新授。

新授就是教师把新知识系统地讲解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师的欣授是否清楚、科学、合理,主要来自课前的准备工作。课备得好、准备充分,授课效率就高,反之亦然。教师的讲授要注意一向几个环节:

1、时间把握上。不少文献资料都提出,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说归说,真正落实还是不容易。课前准备不充分的教师,往往把一节课时间大都化在对教材的烦琐讲解上,出现了“连讲几节放一边,考前复习再见面”的错误方法。笔者认为:正确的新授课时限应是本节课的五分之二左右。人的大脑其实就是一部活的机器,也有疲惫的时候,因此,把握效率最佳的一至二十分钟时间进行新授,远比一节课四十分钟的罗嗦讲解,学习效果要好。

2、方法得当

教师在备课时,教什么内容已是心中有数,需要考虑的则是如何教的没方法。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笛棵卡尔也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着也会象瞎子一样盲目摸索”;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得更深刻,“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这种才华。”方法问题如此重要,我们教师怎能置之不理呢。就如何选择教学方法的问题上教师应该进行斟酌。如:新授识记的概念、原理,最好用“读书指导法”和“讲解法”,对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有重要作用。新授理解的重点、难点,最好用“讲授法”和“谈话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教师讲授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思考来获取知识,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新授实践性较强的知识,最好用“参观法”和“讨论法”,有利于学生通过直观获取知识,提高学生自学和独立钻研的能力。等等。无论采用哪些教学方法,都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在某一次教学中,也不可能只用一种或两种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结合着教学。归根到底,教无定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3、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主要之处详讲,重点所在精讲,次要部分少讲,跟教学无关的不讲。与学生为中心,新授自己预先确定的,与本节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的重点知识,解答学生渴望解答的疑难之处。尽量做到张驰相济,有的放矢,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4、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但也绝不能唱独角戏,新授中随时要注意学生的反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使学习者对学习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

三、讨论。

讨论,也称课堂讨论。讨论也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的问题或学生自己提的问题,交流意见,相互启发补充,弄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前面的“阅读”和“新授”中。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知”,但还缺乏“行”。课堂讨论是从“知”过度到“行”,从“理论”上升到“实践”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讨论诚如一位大师所言:“你有一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每个人就会有两种思想”。讨论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有效的训练。

1、讨论的失败。

运用讨论法而进行的课堂交往形式,我们广大教师其实早就在用,但它的实际境界却不尽人意。讨论或者被冷落,或者发生了异变,这是常有的事。就前者的情形来看,课堂上只有教师告知,讲授,学生静静聆听,教学完全论为说听式的“情况通报会”,而无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在、争论,更无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多元、多向、多层次的交往。就后者而言,讨论异变成了公开课上的一种装饰、点缀,流变为“只不过使学生为教者的教学做铺垫,作桥梁,好使我们的语流顺畅一些,教学过程顺利一些罢了。”这种种情形都不是成功的讨论教学,要使讨论真正达到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目的,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讨论以学生为本。

活泼好动的青少年----初中学生,求知欲较强,善于表现自己,学生是天生的学习活动的承担者,是知识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还是讨论者,他们个个喜爱讨论,也能够讨论,从这一实际出发,讨论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少的一曲。教师在组织的每一次讨论,都力图使每个学生能参与去,都让学生尽兴发挥;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讨论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讨论积极性的激发者。这种课堂讨论既回归了讨论本身的真实----人人参与讨论,也回归了教育体系的基本理念----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回复到了教育的本体----学生身上,因而使讨论这会子交往形式成为真正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机制,另外,课堂讨论以本节内容为主如文中议一议或文中的案例等。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修订本),思想政治二年级下册,第十二课第三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的保护》。我在“阅读”、新授两个环节的教学之后,让学生讨论:“当你发现购买的商品缺斤短两或者商品质量有问题时,应该怎么办?”同学的讨论热情很高,以小组为单位你一言,我一语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有的说,叫销售者把不够的补上,有的说,通过工商等有关部门,获得质量保障;有的说,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真是有多少个同学就有多少种看法,讨论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进行,亡了烦恼,没了瞌睡,少了昏昏然;有的是激情,呈现出的是一片热烈的气氛。试想,这样的思想政治课怎么会枯燥无味呢?学生们既理解掌握了相关知识,又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传统的讲授难以获得的教学效果。

其次、做例有始有终。

“不打无准备之战”,在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问题和讨论的具体要求,实施办法等等,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认真准备意见,不但老师做到胸有成竹,而且学生也应该做到成竹在胸。准备充分才会取得成功,2004年的中国奥运女排能胜利夺冠,难道不是他们多年准备的结果?讨论之前的冲锋准备,是讨论取得良好效果不可缺的第一步。在讨论时,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要使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又要不离主题,紧扣中心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应启发,引导,绝不能包办代替。(具体做法,祥见前的“讨论以学生为本”)。讨论结束时,教师应作总结。没有小结的课,永远是还未完成的课,讨论也如此,没有总结的讨论永远也没有个了结。因此在讨论完成后,教师应指出发言的正确意见和错误之处,肯定其优点,否定其不足,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给学生感到有始有终,且清楚明白。讨论小结可稍长一些,也可三两语,但绝不能不有。

再次,让讨论有话可说。

老师准备的课堂讨论问题,往往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因而,学生应在认真阅读和领会教材的相关内容之后,再展开讨论,这是提高讨论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课堂讨论的问题又往往是联系生活紧密的热点问题,因而,要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讨论时才会有话可说,课堂讨论时不要人云亦云,要善于独立思考,求异创新。我们老师应积极尝试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做课堂讨论能达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集思广益的目的。

 从上所述不难看出,课堂讨论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一环,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讨论,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训练。

顾名思义就是训练学生能力,可能力又是多种多样的。笔者这里谈的主要是学生解决思想政治课问的能力。解决思想政治课问题的能力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查阅有关资料,收集有用的信息,熟悉教材内容,进行归纳,类比、分析、总结,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会学习,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上,更要授之以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训练,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特别是解决开放性试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告诉学生这道题是怎样做。而新的教学观则强调在教师的启发下自己探究解题思路,最终让学生领悟出原来是这样做的。

随着政治改革的深入,开放性试题目渐增多,在中考政治试题中常占有较大分值,于是。“以质量求生存的今天”此类试题的训练,不得不引起我广大师生的重视。开放性试题重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它常常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提出设问,要求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和认识,且答案多元而不唯一。有的同学在解题时感到无从下手,或者是抓不住要领。那么怎样解答还开放性试题呢?笔者认为在解题训练过程中应做到:

1、要学会审题。

这就是要仔细读题,弄清试题所引材料的立意及所提问题的指向是什么,是解答好试题的前提,如果这一步弄错,往往是答非所问,劳而无功。同时,读了题能产生疑问是审题的深层次。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一种技能,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有的学生在解问题时不知从何下手,这很大程度是不能对所给信息材料进行分析,读题不够认真所致。

2、要回归教材。

这就是要以试题没问指向为目标,回忆所学思想政治有关知识,向教材求索,寻找试题材料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并按照解答问题的思路进行重新整合,有的放矢地分析和认识试题中的问题。

例如,我在教学初二下册第十五课,“公民依法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中的第三框,受到非法侵害要用法律武器,依靠执法机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前三曲教学之后,安排了这样的训练,让学生阅读p110页案例后做答:

1、王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

2、你从中得到什么认识?

学生读了材料和问题,就回顾本节教材内容;自然得出:“王某是采用非法手段进行报复的行为。”再回顾教材:“受到非法侵害时既不能忍气吞声任其侵害,也不能采用非法手段进行报复。”结合背景材料:“王某正是采取了非法手段进行报复,结果导致自己违法犯罪。”又结合教材:“他应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完全可以讨回公道,不至于不能参加高考,断送自己的前途。”联系生活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公民的合法权益可能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侵害。”

3、要学会衔接。

这句是在对前面分析,联系所得到的认识,要根据试题的设问,从材料与教材相对应的知识中筛选出最能扣题的关键内容,进行整理、归纳,把问题与材料、教材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条理清楚、准确完整的答案。切忌盲目地对材料、教材内容简单写。

如此的课堂训练,既巩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为学生今后的解题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新大讨论发言材料篇8

[关键词]图式理论写作教学激发和建构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236-01

一、图式理论与写作教学

“图式”原意为“外观、形象”,后来转意为“对最一般的本质特征的描绘,或略图、轮廓、抽象图形”。美国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鲁梅尔・哈特把图式称为以等级层次形式贮存于长时记忆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砌块”。图式理论认为,新的知识必须与现存的知识框架相联系才会得以处理加工,人们头脑中储存着各种各样的图式。

图式一般分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对语言的形式结构、语义结构等的了解。学生的语言知识越丰富,贮存头脑中的材料与写作题目所需材料的语言砌块越多,就越能写出用词准确表达清楚的文章。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必须使学生积极建立丰富的语言图式,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熟悉词的用法,语法等知识。内容图式是指认知对象或事实的框架,是有关文本内容的背景知识。任何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果阅读者头脑中缺乏原文所涉及的文化内容图式,理解就会出现障碍。因此,英语教师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而且要重视文化背景,引导学生注意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帮助学生建构丰富的内容图式。形式图式是指关于文本篇章结构的知识,是存在于写作者心中文章的“标准样式”。不同文章因体裁不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体特征,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学生对某种文章体裁越熟悉,其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就越清晰明了。教师可以通过讲授衔接手段,段首句写作,提纲写作等结构化知识,来加强学生的语篇结构意识,提高语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二、写前活动

在学生下笔之前,教师可进行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教学活动,即相关的阅读练习,分组讨论,听力练习,帮助学生积累和建构新图式,激活现有图式。

(一)口头讨论

每节课教师应给出一个主题,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就某个话题展开具体的讨论。比如本节讨论的是环境污染,问题如“目前存在哪些环境污染?”“你觉得该如何解决?”,让学生积极讨论,提出与该主题相关的内容,可以是相关的词汇或自己的想法。大家会提出一些相关词汇,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低碳生活”等。这些词汇和短语是学生在以往经验中积累的,一接触到这个话题,就激活了学生脑海中已有的图式。通过口头讨论,教师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原有图式,然后将学生头脑中出现的图式汇总筛选以形成素材进行共享,指导学生注意词汇的关联性,积极建构新图式。另外就环保来说,教师可以补充一些稍难的词汇如“动物的灭绝”“雾霾”“沙漠化”“酸雨”等,在词汇和内容上进行更深入的讲解。

(二)听力和阅读练习

为了让学生对某一主题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师可进行一些听力和阅读训练,输入大量有用的信息。在每节课之前教师应发给学生一些与该题目相关的阅读和听力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和听力,标示出重点词汇和短语搭配,并对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教师应选择内容比较深入的材料。关于“环境”,听力和阅读可以围绕“噪音污染对人的危害”“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石油天然气紧缺”“全球变暖”等。这一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把写作话题与学生脑海中已有的背景知识建立起联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其构建新的英语文化内容图式。这样他们就可以开阔思路,激发想象力,解决了无话可写的问题。阅读材料可比听力材料稍难一些。同时,以某一典型的篇章为例,为学生讲解这类体裁文章的结构特点,衔接手段,常用句型等,并匹配相应练习,使学生在脑海中尽快建立同体裁文章的形式图式。

三、总结

(一)以主题为中心的写作教学,有利于学习者激活和建构图式

学生掌握的背景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建构有用的多层次的图式。每个主题还可以分成几个分支,学生通过学习和积累这些主题内容,形成多层次的图式。图式和分图式的建构,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因此,以主题为中心的教学,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建构新图式。

五新大讨论发言材料篇9

关键词:CBi主题模式6-t法大学英语教学

Brinton(1989)将CBi模式分为三种架构设计。首先,主题模式(theme-basedmodel),主题模式是通过选择特定的主题,并要求学生用目标语参与主题活动的讨论。其次,辅助模式(adjunctmodel),辅助模式要求学生运用目标语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辅助模式的授课任务由专业教师和外语教师共同承担。第三,课程模式(shelteredmodel)要求用目标语来进行授课,授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由此看见,三种模式中,辅助模式和课程模式对学生的语言水平要求较高,要求在中等及以上水平。

一.CBi主题模式设计的特点

CBi的主要理论依据是Krashen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有意义的语言输入和语境教学理论。作为CBi最经常使用的模式,它以主题为核心,教学设计围绕主题,而不是传统的语言形式或语言功用。因此强调让学生接触原汁原味的,本族语者使用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境。该模式适合学习者具体的需求,通过接触和掌握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学习者能够运用在具体的生活和学习中,符合他们的生活需求和未来的职业规划。在主题模式的设计过程中,坚持以输入为手段,输出为产出。课前要求学生上网查阅和主题相关的各种材料,课上同时给学生大量相关内容的输入,并要求学生以讨论,总结,演讲,写作等形式提高输出的技能,不仅保证了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掌握某一主题的相关文化知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技能。

二.CBi主题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纵观这三种模式,结合我国高校的师资及学生情况,主题模式更加适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因为主题模式注重用目标语参与主题的讨论。不仅如此,大学英语现阶段使用的主要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的设计和编排完全符合CBi主题模式的理念。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例,笔者简单设计了“五连拍”的CBi主题模式。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跨国婚姻(marriageacrossnations,)因此主题(themes)成为整个课程设计的起点,一系列和主题有关的话题(topics)。

五个课时的设计涉及四个和主题相关的话题,首先,跨国婚姻的主要障碍。其次,白种人和黑种人之间的跨国婚姻(课文Sectiona―marriageacrossnations的主要内容)。第三,白种人和华裔之间的跨国婚姻(课文SectionB-RichmeetingHisFuturemother-in-law的主要内容)。第四,如何应对跨国婚姻中出现的问题。线索和过渡,本单元把重点放在跨国婚姻的文化差异上(CulturalDifferences)。通过让学生回答和文章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以文化差异为主线,依次过渡,本单元主题被完整,自然地连贯起来。

因此,主题模式更适合运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在语言教学中,以每一单元的主题为设计出发点,选择和主题相关的话题时要首先调查学生的兴趣,这样话题的讨论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文(texts)的选择不要仅仅拘泥于我们教材中的文章,可以从网上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选择的课文(texts)可以包括阅读材料,图表,电视节目,电影,新闻,简报等,体裁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同时设计的教学任务要符合现阶段学生的水平,同时要兼顾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开展综合性的训练。

参考文献

[1]邢颖,曹凤龙.CBi理念与大学英语教学[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2(5).

[2]陈明洁.基于职业教育理念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0(4).

五新大讨论发言材料篇10

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是指教师在课堂讲授之前,由本备课组集体研究、讨论教师讲课内容,帮助教师提高备课质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制度。集体备课要理论联系实际,有现实感和创新性,以澄清教师的种种困惑为目的。集体备课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科学的教法和程序,是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集体备课就是为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启发,相互互惠,相得益彰,优化教学方案,减轻教师负担,增强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使全体教师能从单元整体上驾驭教材。

二、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可以形成更新的多元思想”。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成为日渐兴起的一种教研新模式,更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亮点。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预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拓展教学思路。最终希望每位教师都能自觉把个体纳入到群体中去,集思广益,个人素质得到充分的展现与提高。每次集体备课都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既发展了学生,又成长了教师。

三、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

1.讲授的理论框架、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应突出的重点、新意,应解决的难点。

2.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3.教学方法,讲课艺术,逻辑结构。

4、寻找现行教材与现数教材的最佳结合点。

四、集体备课的具体要求

三定:定单元集体备课课题,定中心发言人,定单元教学进度。

五统一:统一单元教学目的,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课时分配和进度,统一作业布置和三维训练,统一单元评价测试。

五备:备课标、备教材、备教学手段、备教法、备学法。

五点: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

两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两题: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

时间:集中备课定在双周二下午,每次备课不低于40分钟。(如有变动可另行通知)

纪律:所有教师均需参加备课组活动。不得迟到、早退。集体备课期间,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做与集体备课无关的事,保证集体备课的质量。

五、集体备课的实施程序

1、集体备课由教务处实施管理。一般由备课组长具体主持集体备课活动;由备课组长负责具体实施并参加各小组的备课活动。

2、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是:主备人备课(按照假期分配的任务)→集体备课→主备人修改→备课组长定稿→审核→分散上课→教学反馈。组长提前通知全组成员在集体活动前认真研读教材、大纲,通知中明确集体活动的“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主备人),实行先周集体备课。

3、中心发言人在集体备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和大纲,反复阅读教学参考书及有关资料。集体备课时详细介绍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单元教学目的,三维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每课课时分配,作业与练习配备,教学方法的设想等。

4、年级每位教师要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各抒已见,充分讨论,统一认识,实行教学上的“五统一”,同时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集体备课时,除中心发言人作主题发言外,其他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教学设想并阐述理论依据,经过“争鸣”,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和实施教案。活动结束后,备课组长要认真做好活动记录,以备学校领导及教务处检查。

5、备课组长和审核老师,根据我校讲学稿的具体要求进行定稿和审核。

6、通过审核后,由主备人印制教案并装订成册,分发给年级每位教师,各任课教师可少许根据集体备课的备课提纲和各班的学情,在不离开“五统一”的前提下,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实施、总结和反思,最终形成对某一教学内容的最优秀的教学设计。

7、信息反馈。下一次集中时,把根据备课提纲实施时反映出来的重点问题提出来,供以后借鉴。特别要注意记录好课后反思,这将成为评价教案等次的重要依据。

六、活动评价

1、教研室负责集体备课的常规检查制度、评价制度和考勤的落实。每学期在期末须将教师参加活动情况进行客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