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技校学生总结十篇技校学生总结十篇

技校学生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09:53

技校学生总结篇1

三年的技校生活结束了,三年中,校园生涯和社会实践生活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热爱等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在校期间,我思想上没有一些技校生的“厌学”情绪,虚心好学、刻苦认真、吃苦耐劳,认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及时总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自己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为了扩大知识面和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活动,重视团队合作精神;作为学生会干部的我,有较强的组织、宣传、管理和应变能力;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出色地完成上级交予的任务外,还在校内组织和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中,能有力地组织同学及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从中也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组织和领导能力。

表现出较强的与人密切合作的能力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并且深受同学们和老师以及领导的认可。

三年技校生活的学习和锻炼,给我仅是初步的经验积累,对于迈向社会远远不够的。因此,面对过去,我无怨无悔,来到这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面对现在,我努力拼搏;面对将来,我期待更多的挑战。战胜困难,抓住每一个机遇,相信自己一定会演绎出精彩的一幕。

技校学生总结篇2

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现身说法、以身示范,培养自己良好的师德,在师德中体现自我价值,实现良好的教育目的。今天小编给大家为您整理了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总结范文一转眼间,一个学期的工作已经结束,回顾过去的一个学期,本人能在保持原有良好工作态度的基础上,不断进步,不断进取,不断学习,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为了保持优良的工作姿态,以使下一学年能以更优秀的面貌去继续工作,现将本人该学期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在这一个学期里,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教育事业,各方面约束自己,鞭策自己,对自己要求更为严格,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自己的思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对自己思想上有了更加高的要求。一学期来,我还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默默无声地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这些肯定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变得更有信心、有动力去做好每一样工作。

二、工作方面这学期主要担任三年级至六年级共14个班的信息技术教学和学校电教设备的管理、维护及网络维护,还有学校复印等工作。工作是繁忙的,任务是繁重的,但作为已进入教师行业第二年的我,相对于上一年,无论是工作方法、工作经验、还是工作效率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教学方面,本人严格按照区教学大纲的要求,切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有趣、高效的教学模式,力求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保证上课的质量,我每上一节课,都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备课,在备课过程中我还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并尽量收集更加广泛的材料,让学生有更加多的选择。我的信念是决不打无准备的仗,这些准备工作使我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有条不紊。对于学生个体,本人加强了对后进生的指导工作,拉近学生之间的差距,这增强了后进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使其能与其他同学同步前进,享受领会知识的快乐。为了提高打字录入的速度,本学期还结合校园网络开展了“快打精英”的挑战赛,这一活动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也对学生文字录入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另外,利用我校网络资源搜索大量的科学知识给学生浏览,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能更加好地接受信息技术知识。

虽然工作量比较大,且责任比较重,但为了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知名度,提高我校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本人在大量收集别人优秀设计,优秀架构,广泛咨询有经验人事的基础上,利用本人有限的时间建成了较高质量的学校校园互动式的主网站,这一网站的,将更加有利社会与我校,家长与教师,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对于提升我校在知名度,增大我校工作的透明度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但由于网站建站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在后期的工作,主要是对网站进行资料、素材的补充。同时,考虑到我校信息化资源存在着具大的优势,但分布得较散,不利于老师们使用这一问题,本人还建立了针对学校内部的校园内部网,内部网站对提高我校教师教学工作的效率有着重大的作用。在学校设备管理方面,本学期,本人对学校主要的电教设备从品牌、型号、序列号、配置、购进情况、负责人等进行了全面的清查工作,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学校日后向教育教学信息技术化前进。对于设备的维修保养,则进行了网络登记形式,这能更加方便、保险,对于设备有了更加好的保障。在班级管理方面,作为副班主任,本人密切配合何炜怡老师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使班级面貌有一新的、好的转变。使我们班在体育大课间比赛中有更加的表现,获得了三年级组的一等奖。

四、考勤方面。我在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处理好学校工作与私人之间的关系,不迟到不早退。对学校的工作尽职尽责,不论是学校分到的哪一项工作,我都配合同事尽自己的努力把工作做好。五、提升个人知识整学期的工作任务虽非常重,但不管怎样,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应具有比别人更超前的目光,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资讯,明白到自身的责任,为此,我经常通过订阅《教育信息化》、《网络安全》、《新潮电子》等书籍,上网浏览等形式,学习更加多的、好的、新的知识。同时还争取机会多出外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平时还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六、总结总括这一年,本人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敬业爱岗,不断进取,不断进步,遵纪守法。展望下一学期,我会在保持原有优良作风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向着学习型个体不断前进,努力为学校作出更大的贡献。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总结范文二本学期在学校计划的安排下,结合我校计算机的硬件实际情况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学期临近结束,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结合计算机的硬件实际,开展好常规教学。

1、开学初,便结合我校的计算机硬件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上课。

在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都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分析,思考在现有计算机软硬件的实际情况下如何实施教学,并写成教案上课。收到较好的效果。

2、在教学中,我经常研究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我们从光盘上或到网上去找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把这些游戏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给学生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

经本期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规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达到了规定的操作技能水平,而且还从游戏中学到了许多其它的知识。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了学生十分喜欢的课程之一。

3、在教学之余,我们还努力搞好我们的第二课堂,在第二课堂里,学生学到许多平时在信息技术课上学不到的知识,比如有的学生学会用计算机来解决一些其它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加强教学教研,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教师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质量,在本学期,在教学之余,加强了对业务的钻研。

在本学期,我们信息技术老师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探索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业务水平,在网上还注意收集相关资料,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学期末,我对各室的电脑等相关设备进行核查、登记,并做好责任人的签字工作。

三、充分发挥的优势,提高学校办学的信息化发展的水平。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走在学校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除了搞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外,我们还担负着许多其它的任务。学校其它学科公开课的课件制作。

信息技术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展望学校的发展和学科的发展,我觉得还有许多知识要学,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总结范文三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在这个学期立足实际、搞好教学,并且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现将这个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1、 立足实际、搞好教学。

我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拥有一些转学生,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这些转学生之前从没有学过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是个空白,甚至不知道鼠标的用法,不知道开关机的方法,而其他的学生呢?已经会在网上邻居查找游戏,知道怎么将一个文件夹共享、隐藏、给共享加访问权限,有的时候老师都拿他没有办法。怎样让一个从未接触过信息技术知识的学生,熟练地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我进行了“分层教学”的模式,并加强个别辅导、实现同学间一帮一、多帮一,基本解决了常规教学中难以攻克的难题。

2、 立足教学、搞好教研组工作

在教务处的要求与指导下,这个学期的工作是非常正常的,每个月都有工作小结,集中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落实,并有记载,每月至少有一次专题性理论学习,内容针对强。

3、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我平时注重自己的文化、业务学习,能攻记一本教学理论书,泛读两种以上杂志,撰写一定质量、教学论文,卡片摘记每月十张以上。任何教学活动总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条主线,信息技术更是如此。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参加了2004年市教育局组织的培训,并从中汲取了不少经验。

根据上述总结,我深深感到,只要立足实际,认真分析和研究好教材、大纲,研究好学生,争取学校领导、师生的支持,就能创造性地搞好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就能使我的工作有所开拓,有所进取。

我校几年来,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发展较快,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学校先后荣获"泉州市课改样板学校"、"福建省文明学校"等十几项全国、省、市荣誉称号。信息技术浪潮的到来给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日前,我校顺利通过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的验收,在基础建设、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等诸方面都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将以一个更高的标准向社会展示我校的风采。乘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的东风,在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这一块,也得到了提高与发展,现总结如下:

1、加强管理,确保信息技术健康发展

调查研究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对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提出建设性指导意见。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学校领导及时组织召开会议来给予解决。召开信息技术工作会议。从而对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管理。年末对学生及老师进行信息技术的考核。

2、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快信息技术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步伐。

我校的硬件投入一直遵循着"适度超前、量力而行"的原则,每年都要规划投入,逐步添加和更新教育教学设备,力争营造先进的现代化教学环境。

3、加快信息技术培训速度,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操做能力。

根据"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培训要求,按照省、市信息技术教育培训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条件,经常组织教师学校自行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假期培训和平时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原则,使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速度得到了较快发展。几年来,开设的讲座有:《word的基本操作》、《windows98的基本操作》、《怎样使用wpS编辑文件》、《怎样连接上网,怎样浏览网页》、《怎样实现校园局域网络共享》、《各教室终端设备的应用和操作》、《怎样运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authorware入门》、等十几个课题,共计50多课时,现我校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给予了有效师资保证。

4、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坚持为学生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从不挤占和挪用信息技术教育课的时间。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非常高,对学校代收的上机费给予充分理解和支持。计算机教师坚持深入学习,认真备课,刻苦研究,增强信息技术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提高了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

5、加强软件建设,不断丰富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我们在发展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在软件建设上重点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充分发挥学科骨干教师带头作用,自制教学软件。随着各层次信息技术培训的广泛深入开展,广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一批骨干教师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大胆制作教学软件,并把它应用于学科教学中。第二,充分利用市、县教育局的软件资源库,组织复制、刻录、录像等各种资源。第三,对教师的公开课、说课进行录像,教师自制课件收集方面,我校保存了较多的校本资源,并逐步扩充资源库。

6、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我们现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在教学上有二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学生、教师学习信息技术;二是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实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提高课程改革的质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和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市、县学校开展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观摩活动。

我们虽然取得上述工作成果,但由于信息技术教育正处于发展阶段,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3点:

1、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信息技术传播和接收工作还没有完全开展起来。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还远远不够。

一是能够做到整合的教师数量还比较少,二是还没有做到经常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领导和教师不但要有这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而且还要求教师具有不怕困难、努力工作的奉献精神。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每天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就为坚持应用信息技术带来一定困难,所以造成软件开发和现有软件应用还不够。

3、信息技术设备维护和应用还存在死角。

教师坚持学习应用还不够,有的办公室计算机出现故障不能自行排除。

以上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加以克服和完善。

技校学生总结篇3

【关键词】技术院校;音乐欣赏;课程教学;存在问题;改进策略

一、研究目的

当前,各类技术院校不仅重视学生技能的教学和培养,也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音乐教育在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音乐欣赏课程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形式,使其备受关注。通过对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主体—学生展开调查,才能够了解学生心目中真正的音乐欣赏课程,以及他们对于音乐欣赏课程的看法。通过问卷调查能够分析出当前音乐欣赏课程的成败,进而有助于音乐欣赏课程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而达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聆听、感受和体验等方式感悟音乐创作之美,并愉悦学生身心、完善学生人格与激发学生创造力,真正实现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

二、研究方法及结果

1、问卷调查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问卷形式来开展对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效果以及当前教学过程所存在的问题来进行间接调查。通过向笔者所授课的班级随机发放200份调查问卷,让调查对象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书面回答。

其中问卷的主要内容为:

①你的性别是?男女

②你是否认识到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是否

③你是否喜爱音乐欣赏课?是否

④你认为当前音乐欣赏教学设备是否先进齐全?齐全一般较差

⑤你认为音乐欣赏课堂教学内容如何?好一般差

2、问卷统计及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发放200份,收回200份,回收率达到100%。调查对象中,女学生66名,占调查总人数的33%,男生134名,占调查总人数的67%。认为音乐欣赏课程重要的学生为46名,占调查总人数的23%,认为音乐欣赏课程不重要的学生人数为154占调查总人数的77%。喜爱音乐欣赏课程的学生为167名,占调查总人数的83.5%,不喜爱音乐欣赏课程的学生为33名,占调查总人数的16.5%。对音乐欣赏教学设备认为齐全的学生为24名,占调查总人数的12%,对音乐欣赏教学设备认为一般的学生为94名,占调查总人数的47%,对音乐欣赏教学设备认为较差的学生为82名,占调查总人数的41%。对音乐欣赏课堂教学内容认为好的学生为19名,占调查总人数的9.5%,对音乐欣赏课堂教学内容认为一般的学生为97名,占调查总人数的48.5%,对音乐欣赏课堂教学内容认为差的学生为84名,占调查总人数的42%。

3、调查问卷凸显出的问题

通过调查统计结果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指出当前技术院校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1)大多学生认识不到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性。技术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课程及理论知识相对较薄弱,他们步入学校后都将自己的目标放在文化课程和专业技术方面。并且,当前就业压力的逐步加剧,更多学生考虑如何将自己的职业技术学得更好,以期望毕业后能够很快的找到工作。

(2)大多学生都喜爱音乐欣赏课程。调查问卷显示,大多学生都喜爱音乐欣赏课程,通过音乐欣赏课程,能够使他们缓解学习的压力,还能够愉悦身心。虽然很多学生都喜爱音乐欣赏课程,但是他们在音乐欣赏课程中没有足够的兴趣。

(3)技术院校音乐教学师资力量和设备普遍偏弱。当前很多技术院校大多都注重技术类教师的引进,注重各种有关技术类相关设备的采购。大多忽略了音乐师资力量的引进和各种音乐欣赏教学设备的采购,使得音乐欣赏教师和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课程中难以运用现代的教学设备。

(4)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技术院校的音乐欣赏课程属于学生的选修课程,往往只有部分真正对其有兴趣和为了获得学分的学生才会选修该门课程。并且,该课程没有设置专门的教材,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而言也比较广泛,使得当前音乐欣赏的课堂教学内容过于单调。

三、改进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策略

1、引导学生认识到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性

音乐欣赏课是一门艺术修养课,在技术院校所开设的课程中,它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和技术类课程。要很好的开展这门课程,只有让学生先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音乐欣赏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重要性主要通过音乐欣赏来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像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和促进专业技术能力的掌握。并且,通过一些音乐欣赏能够帮助学生打开眼界,让学生通过音乐来通过音乐欣赏课程学习历史,了解社会,认识生活。

2、培养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前提,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是不会有成效的,所以要把兴趣放在第一位。音乐欣赏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的培养首先是要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感到有兴趣、有乐趣,从而主动参与。要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须突破传统的满堂讲、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借助各种教学设备来达到心音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音乐欣赏教学效果。

3、增强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

技术院校在引进教师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不仅仅引进适合技术院校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还应该配备专职的音乐教师。只有专业的音乐教师才能够从专业的角度来开展音乐欣赏教学。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比如说地域特征、学生总体特征以及总人数等,来综合考虑,配备一定的教学设备。比如说多媒体教学设备、音响电子设备等。只有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才能够使我们的音乐欣赏课程真正落实,并很好的发挥其作用。

4、选择适合技术院校学生特点的教材和教学内容

音乐欣赏作为技术院校学生的选修课,当前的大部分教材往往偏重音乐理论的传授,强调音乐知识的系统性,对技术专业学生而言显得专业性太强,从而导致学生对音乐欣赏望而生畏。这就需要我们相关教师能够结合技术院校学生特点以及选修课的要求,做好该课程的教学。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结合时代特征,根据学生们的喜好,来进行选择大多数人都能够喜爱的音乐曲目,并采用相关设备,来开展音乐欣赏教学。

总之,技术院校的音乐欣赏教学课程需要音乐教师根据技术院校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们认识到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性,充分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结合技术教育目标,通过对音乐的学习、感受、理解和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评价能力,拓展其音乐文化视野,丰富其情感,陶冶其情操,从而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技校学生总结篇4

【关键词】高校;校产;经营管理

一、引言

我国的高校校产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少波折,改革开放之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中的作用逐渐凸现出来,将其与生产结合,不但培养了人才,也使得其在产业发展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各大高校逐渐意识到校办产业在提供教学服务的同时,也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进而实现科研与生产的双赢局面。

二、高校校产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兴办校办产业能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有效推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能够进一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高校领导者必须正视校办产业的重要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校属企业经过规模化建设,由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出资注册,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依法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纳税的法人实体。高校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作为母公司,采取现代公司化运作模式,以资本为纽带,以产权为中心,行驶出资者的权利,履行出资者的义务,实施对所投资公司的运营管理。高校校产经营管理,对学校来说,为学校提供了额外的收入来源,为本校学生提供学习和实习的基地,吸收本校优秀学生为职员,在为高校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还能确保企业新入员工的质量。实现校属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人才交流、知识交换、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合作链,这对高校和高校校产的经营、以及高校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高校校产经营管理的现状

1.高校校办产业取得的成绩

从1950年开始,为了响应教育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方针,各大高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或兴办工厂,或开展农场建设,到1980年,校办企业得到了全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以科学教研为基础,与生产相结合,面向学校的同时,也面向社会,用教学科研成果带动生产,从而更好的创造经济效益,再投入到教学中,形成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教学目标已然发生转变,从培训实习的简单任务发展到在带动科研水平提高的同时,形成了更高层次的生产、科研、教学的结合。

(2)校办产业的规模发生了改变,之前由于受到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制约,规模普遍较小,仅为教学实践服务,往往脱离实际,出现后续经费困难的问题。在高校的不断努力下,逐渐缓解了教学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经济社会效益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3)组织形式更多元化,在产业类型方面,有生产型,高新技术型,技术咨询型,知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等等,组织形式上又可分为学校独资,学校和社会企业合资,中外合资经营等形式。

2.目前存在的问题

尽管高校校产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根据对西南地区几所高校的调查发现,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资金不足,资金是发展企业运营的根本,企业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高校校办企业起步晚,没有专业人士进行规划,科技成果转化成收益的难度大,使得很多学校都不愿意冒风险投入资金扩大产业,仅仅依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投入,校办产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2)没有完善的政策支持。由于缺乏经验,以及不够重视,学校成员对于人事安排,职称评定,编制问题上有所疑虑,很多人不愿意加入到校办企业中,觉得仿佛低人一等,工作缺乏积极性,再加上学校管理权责不明确,使得企业没有自主经营的能力,严重影响了校办产业的长远发展。

(3)管理不善,内部不协调。校办产业没有职业经理人来带头,投资多为短期目标,没有长远的规划,以致于生产不出符合社会市场的产品,达不到很好的收益,造成了企业经营的恶性循环。

(4)各高校发展不平衡,东部高校相对集中的地方,学术水平发展较好,各方面整体水平较高,而西南部一些不发达地区发展相对缓慢。

四、校产经营管理探索

1.扩大校产经营范围

高校校办产业的经营范围繁多,每个高校都可依据自己的优势资源来发展校办企业。有些高校依据本校的学科资源与教师的科研资源,创办了不同类型的出版社,其中典型的高校出版社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等,依托于大学,使得这些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中焕发了旺盛的活力;有些高校依据科技发展优势,成立了大学科技发展园,还有一些畜牧专业较为强势的院校,发展了其动物养殖业,以及相关的疾病治疗等……

下面以西南地区的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为例。

四川农业大学多方面发展其校办产业,从2014年到2015年,共有11所校办企业回报率达到50万元以上,分别是国农置业公司(2014年回报总额为1000万元,2015年回报总额为1000万元),川大网络公司(2014年回报总额为600万元,2015年回报总额为700万元),物业资源中心(2014年回报总额为500万元,2015年回报总额为550万元),农大出版社(2014年回报总额为100万元,2015年回报总额为50万元)等。上述企业在扩展校产经营范围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该校在全国校办产业资产总额排名第78,农林类院校排名第6。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校办产业涵盖范围之广,经历了不断摸索的阶段,逐渐稳定发展,开始盈利,当然其中也有一些企业因经营不善,逐渐被市场淘汰。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经营产业逐渐走向规范化,经营范围的选择也趋向合理化。

2.提高高校重视度,规划长远发展

首先,高校应当明确自身与校产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认清校产经营管理对高校的促进作用,即在校属企业成立后,能够为高校及学生提供双重的学习环境支持,在企业盈利之后,在为高校提供相应资金支持的同时,还能为高校提供人才接收服务,而高校的优秀人才资源和前沿的科研水平又为企业提供强大的优秀资源支持。其次,高校也应对校产经营的管理进行规划,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为校属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正确的方向对兴办校产来说是关键所在,高校拥有众多后备研究人才及学科优势,因此一定要以高新技术发展为主要方向,Y合自己的优势,将其发展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增强本校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力。最后,高校为在竞争中站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要认清当前的发展形势。只有发展出适用于社会的过硬的产品,才能更好的面向社会,更好的被市场所接受。管理上要将事业单位和企业管理分开,学校的科研与校企的分工性质不同,各自拥有各自的优势领域,如果以学校的教学模式来管理企业,无疑会出现很多问题。

3.管理模式的建议

通过研究国内几所代表高校的运营管理发展模式,将其总结如下图(表1典型高校产业管理发展模式):

(1)北大清华代表的是直接分流人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的模式。因为企业受市场经济的局限,为追求最大利润目标,很难接受一些前景不太明朗的前沿性产品,因为这些产品往往开发难度高,技术性强。尽管如此,这些产品有时具备着非常高的潜在效益,所以高校中的某些技术人才凭借着学校的科研优势,非常有远见的走出学校的束缚。

(2)复旦大学借鉴美国硅谷的兴办模式,建设复旦科技园,汇聚大量的研究生等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从事高新技术的开发。复旦大学地处杨浦,融合了大学校区、公共社区以及科技园区三个区域,联动发展。有了杨浦政府,复旦大学以及社会力量的通力合作,使该地区成为了当地的高科技企业集聚群。

(3)中南大学采取了企业合资的形式,以科研成果参股,让社会企业进行市场的推广。如果学校独资,由于没有专业的管理推广人员,在市场化的进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学校里的人才擅长科研,可管理企业势必会有一定的难度,有时甚至会影响到研发的过程。为了推动校办产业的进展,像中南大学这样的学校,将科技成果折价为资金担保投入到资本中,不直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从而使校办产业快速的壮大起来。

(4)南京大学代表着一类独资兴办校产的大学。一般主要是没有什么风险的垄断性行业,投资小,技术性强,仅仅利用一些闲散资源,就能兴办校产。这类行业主要包含旅游业、厨师培训、宾馆服务、房地产开发等等。虽然南京大学已经成功的成立了南京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为其他大学提供了范例,然而想要将这种模式推广开来,仍然要受我国国情的制约。

(5)西柏林革新与创业中心,是将生产、教学、创新三者相结合,进行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在国外的发达国家发展较成熟,而在国内,相对较少,还需要继续的深入探究。

各大高校逐渐将产业改制,从而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保证企业的长足发展,既满足高校的教学需求,也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实现企业与高校的互利共存。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用高科技带动企业发展,可以将企业作为高校科研成果推广的渠道,再用取得的成果反过来支持教学,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充分体现挥出来。最后还要有一定的约束机制,让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约束,相互激励,以一套可行的制约机制让企业与高校之间在互相牵制的同时,互相扶持前进。

五、结论

学校之间兴办企业的水平参差不齐,既有成功之作,也不乏失败之作,因此不能将别人的成功经验生搬硬套,要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以及优势学科,挖掘自己本身的潜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校产经营管理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为国民经济做出贡献。在为学校自身获得利益的同时,也为在校学生提供较好的实践资源,提升本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然而国内的高校虽然有一定进步,但是还有很多路要去摸索,本文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希望能为校办企业的兴办提供一些建议,但可用建议并不止于这些,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乃至相同地区的类似学校,都会有最符合自身条件的校产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将学校所具备的科研力量和管理模式以合理的方式投入到其中,为学校创造更多且更加全面的效益。协调好高校和校产经营企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实现双方共赢局面,并在不断的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为更好地建设校办企业,提供一些好的案例、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高扬.我国高校校办产业的发展与取向(J).经济体制改革.2015,3(2):161-164.

[2]杨培飞.我国高校校办产业的发展方向及思路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9(8):44-45.

技校学生总结篇5

关键词: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科研管理;产学研合作;平均持续研究时间

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识码:a

“十一五”期间,国家通过211工程、985工程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有效推进高校更多地承担国家各类科技攻关项目,高校的科研实力在不断增强,高校“科研重要方面军”作用日益凸显,对我国科技进步的贡献越来越大。

高校具有突出的科技优势,承担了一批有影响的国家科技重大项目。2006-2010年,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973计划项目232项,占总数的56.7%;承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18项,占总数的49.4%;承担863计划课题4376项,经费75亿元,占总数的30%;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55项,经费46亿元,占总数的20%;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523项,占总数的81.05%,重点项目1272项,占总数的66.88%。目前依托高校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37个,占总数的62%;依托高校建立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102个,占总数的30.5%;依托高校建立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共有27个,占总数的29.7%。正基于此,高校广大科研人员发挥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促进了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国家科技奖励的表彰,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充分肯定。

根据2006-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公报及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站数据,“十一五”期间,高校作为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94项,占授奖总数(160项)的58.8%;高校作为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累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38项(通用项目),占授奖总数(189项)的73.0%;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20项(通用项目),占授奖总数(994项)的42.3%。具体各年高校获奖情况详见表1。

研究高校获国家科技高等级奖励情况,对促进高校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学者钟书华等人对2000-2006年国家科技计划自主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何先美等人分析了2002-2006年高校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郑永平等人分析了国家科技奖与高校科技发展关系,但是针对“十一五”期间高校获高等级奖励,尤其是高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情况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尚未见到。鉴于此,本文首先通过文献调研,收集“十一五”期间高校获国家科技奖的数据进行分类统计。然后,对典型获奖项目单位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剖析典型案例。最后,综述了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特点,并阐述了新时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对高校科研工作及科研管理工作的启示。

1高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概况

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十一五”期间,以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特色的国家科技进步奖授奖数(本文仅涉及通用项目)每年在180~220项之间波动,期间仅产生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授奖数仅占授奖总数的3.8%。2006-2010年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一等奖的项目仅有9项,仅占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项目总数的2.1%,详见表2。表3列出了高校作为第一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的具体情况。

这些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展现了科技进步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和带来的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反映了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及政策导向。在获奖的9个项目中,有5个项目属于社会公益类,表明高校在医疗卫生、公路建设、农业发展等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公益的领域能够长期投入,不断积累,厚积薄发。本文总结分析了9个获奖项目的共同特点。

(1)获奖项目的稀缺性。“十一五”期间,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数量每年平均不到2项,具有明显的稀缺性。而中国人民第四军医大学在“十一五”期间连续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展示了该校强劲和扎实的科研基础,及其在胃癌和神经病理性痛两大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性。稀缺的获奖项目得到了国内外科技界的高度关注,主流新闻媒体也进行了重点宣传和报道,影响力大,对高校声誉的提升作用显著。

(2)获奖项目的重大性。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往往获得了多项国家、各部委、地方政府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获奖成果具有学术水平更高、攻克难度更大、涉及领域更为广泛、技术创新度更为凸显的特点。例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长沙理工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得到了国家、部委和省市三类项目的共同支持,中南大学除获得三类项目支持外,还得到大型企业的项目支持,有效形成了促进科研团队发展的项目体系,为产生重大科研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获奖高校的学科特色性。上述获奖项目分属农业、能源、信息、医疗、路桥建设等领域,均是各获奖高校重点支持的特色学科,如长沙理工大学的道路学科、南京农业大学的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清华大学的核技术学科、中南大学的有色金属材料学科,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计算机学科等。高校结合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核心领域,抓住本校具有历史传统和鲜明特色的学科进行重点建设,实现在特定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战略目标。国家在这些领域授予高校科技奖励,亦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是以促进高校在这些研究领域不断创新,始终保持国际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社会稳定。

(4)获奖项目研究的长期性。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奖励的高水平创新成果是长期的、艰辛的、创造性的劳动结晶。高校良好的科研环境、求真务实的科学氛围是孕育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土壤。上述高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9个项目平均持续研究时间达13.8年,最长研究时间为35年,最短研究时间也为6年。由此可见,“十年磨一剑”、长期潜心科研创新是获奖团队的共同之处。

2高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的启示

上述高校获奖项目均是各高校的重大科技成果,并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各成果的特色,这些高校及科研团队在科研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1)高瞻远瞩进行战略布局,发挥特色优势,是孕育重大成果的基础。高校应围绕各自的特色学科、优势学科进行战略布局,强化科研基地作用,尤其是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集中科研力量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突破。高校还应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国家重大项目为依托,以不同省部级项目、横向项目为补充,构建优势互补、侧重各异的项目支撑体系。重大科研项目的立项,一方面凸显了学校在该研究领域的优势,另一方面意味着优秀人才的聚集和大量科研经费的投入。这些均为取得重大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高等级奖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以管理机制创新为切入点,保障科研工作有效推进。重大科技奖励——特别是国家科技一等奖是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一项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科研项目任务重、难度大,科研过程周期长、曲折多,参与的单位和人员多、关系复杂。因此,只有科学研究工作和科技管理工作密切配合,集成创新,才有可能获得一等奖。针对能够产生重大科技成果的项目组(研究团队),学校应出台倾斜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协调学校资源的投入,如在科研用房、研究生指标、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学校还应创新管理机制,将管理的重点放在人员和部门责、权、利的量化和考核上,实现目标过程双管理,利益责任互联系,使每个人拥有充分适当的自由,同时有明确具体的考核指标,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以充满活力、朝气蓬勃、不断发展。

(3)以领军人物为核心,形成科研创新团队,奠定人才基础。人才是根本。为完成重大科技项目,高校应集聚在某一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实施方面最优秀的人才,组织跨学科、跨院系的科研人员形成联合攻关的团队。卓越的领军人物和优秀的精英团队是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根本保证。作为整个科研团队的领军人物,应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吸引和凝聚一大批优秀人才,围绕共同的目标奋斗。高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项目第一完成人必然是学科带头人,具有远见卓识,将带领研究团队攻克难关,一步步走向成功,摘取桂冠。

技校学生总结篇6

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工作中的优缺点,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2021科技活动周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科技活动周工作总结范文1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的要求,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我镇以提高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宣传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主旋律,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为主要内容,认真开展了各项科技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镇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加强领导,深入宣传

成立了以杨大章校长为组长,何清红书记为副组长各校校长任组员的,科技活动周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具体领导下由各校长任具体负责,把本次科技活动周的工作落实到了实处。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召开了三次校长会,第一次校长会旨在解决校长的思想认识,让全体校长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第二次校长会旨在计划的制定;第三次教校长旨在计划的落实。各学校学校召开了教师会,旨在解决广大教师对科技活动周的思想认识,让全体教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保证科技活动周实施方案的落实。

二、活动丰富,扎实开展

1、举办科技活动周启动式。我镇于5月21日上午在镇小举办了隆重的科技活动周启动式,对本次活动的安排和要求作了具体的布置,分管领导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对学生讲了科技活动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对科技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2、各学校班级出了一期专题黑板报。学校要求,每班出了一期题根科技有关的专题黑板报,学校作了认真检查,并进行了评比,通过黑板报的形式,使学生增强了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和安全健康的理念,逐步形成了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3、各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知识作竞赛。各校初赛,再选2人人参加镇比赛。通过这次竞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4、读科普文章、写科普文章、画科幻绘画。全镇3-8年级学生阅读优秀科普文章100余篇;4-8年级学生写读书笔记50余篇;3-8年级的学生参加画科幻绘画活动,共完成科幻绘画24幅,幅幅精彩、内容丰富。

5、各学校对各班的活动记录进行检查评比,对优秀班级进行了表彰。

我们会以此为新起点,结合镇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同时,我们要继续从兴趣入手,在科技活动中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把科学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各项活动之中,努力把我镇科学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我们期待着通过此次“科技活动周”活动,能推动全镇师生主动投身于学校的各项科技活动中去。让我们更好地科学学习、科学生活、科学决策,科学地去做每一件事。总之,通过举办科技活动周,使学生接触实践、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质。校园里进一步营造了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氛围。

科技活动周工作总结范文2

根据宣汉县教育科技知识产权局20xx年“粮食科技活动周”的实施要求,结合我乡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乡各学校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宣传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主旋律,

认真开展了各项科技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乡各学校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加强领导,深入宣传

成立了以中心校校长王毓臣同志为组长,各村小校长和各年级科技辅导员为组员的科技活动周领导小组。把本次科技活动周的工作落实到了实处。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各学校成立相应组织,召开校会、教师会,让全体师生从思想上高度认识,保证科技活动周实施方案的落实。

二、活动主题“爱粮节粮健康消费——粮食科普进家庭进学校”

三、主要工作

1、各班上了一堂“爱粮节粮——舌尖上的浪费”的主题班会。

2、办一期“节约粮食、从我做起”的黑板报、学生手抄报。

3、学校通过红领巾广播站进行为期一周的粮食科普知识宣传并向家长发放了粮食科普知识宣传单。

4、教育学生在食堂就餐时吃多少打多少。用实际行动节约粮食。

四、活动效果

通过“爱粮节粮健康消费——粮食科普进家庭进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学校食堂就餐时学生倒饭菜的现象明显减少了,下午放学,学生买零食的现象也明显减少了。此次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也对广大家长起到了教育作用。

宣汉县凤鸣乡中心校

20xx年6月3日

科技活动周工作总结范文3

按上级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以提高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宣传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主旋律,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为主要内容,认真开展了各项科技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深入宣传

成立了以校长王活为组长,其他领导为组员的,科技活动周领导小组。召开了教师会,旨在解决广大教师对科技活动周的思想认识,让全体教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保证科技活动周实施方案的落实。

二、活动丰富,扎实开展

1、5月19日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讲了科技活动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对科技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2、学校团委出了一期专题黑板报。通过黑板报的形式,使学生增强了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和安全健康的理念,逐步形成了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3、读科普文章、写科普文章、画科幻绘画。每位学生阅读优秀科普文章3篇以上。

4、通过此次“科技活动周”活动,能推动我校师生主动投身于学校的各项科技活动中去。让我们更好地科学学习、科学生活、科学决策,科学地去做每一件事。总之,通过举办科技活动周,使学生接触实践、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质。校园里进一步营造了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氛围。(

科技活动周工作总结范文4

根据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20xx年科技活动周的通知》的有关精神,我县认真组织开展了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主题的系列科技活动周活动。围绕活动主题开展了一系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群众性科普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科技活动周工作,为确保20xx年科技周宣传活动取得实效,县政府分管科技副县长滕连泽亲自过问科技活动周活动相关安排情况并督促落实。县经济商务和科技信息化局作为牵头部门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20xx年科技活动周的通知》(青经信函〔20xx〕21号)就活动主题及主要活动内容进行了安排布置;县级相关责任部门负密切配合,精心准备、积极参与,抓好落实。加大对创新创业的宣传,确保了20xx年科技活动周系列科普宣传活动有序推进,营造了全社会关注和支持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使活动取得明显实效。

二、重点突出,内容丰富

(一)突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宣传主题,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集中宣传活动。5月28日,由县经济商务和科技信息化局、县委宣传部、县科协、县人社局、县教育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和园林局、县卫生计生局、县粮食局、县总工会、县妇联等单位联合举办,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为主题的20xx年青川县科技活动周集中宣传活动在县城人民公园举行。活动围绕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通过展览展示创新作品和政策宣传,向社会公众宣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创新发展新理念,鼓舞激发大众创新创业激情。共发放各类资料1.2万余份,展出展示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宣传展板30余幅,120余名科技人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二)科技专家助农活动扎实有序。围绕我县六大特色农业产业,组织动员百名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培训。一是县林业和园林局组织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沙洲镇、营盘乡和三锅乡等林业生产第一线,为当地的林农开展了林业产业(油橄榄、银杏和山桐子等)方面的技术培训、技术讲座、技术交流、现场指导和答疑等活动。发放包括银杏育苗技术与规范栽植技术、核桃病虫害防治、油橄榄栽培管理技术手册和油橄榄保花保果技术等宣传资料。此次科技活动周培训林农近1000人次,发放林业科普资料3000余份。二是县农业局组织技术人员,引导科技人员积极投身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深入基层、开展服务,掀起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热潮。首先是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以干部走基层解难题送服务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组织农业专家和科技干部深入乡村基层和农户,采取科技下乡、巡回宣讲、举办讲座、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学技术用技术的技能。其次是稳步推进农民创业培训。对有一定产业基础、文化水平较高、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和返乡农民工等开展创业培训,通过技术指导、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使其树立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方法、提高创业能力,促进其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增收增效。再次是建立农业信息服务进农家行动。建立农业服务热线12317,增强农业产业全程服务,充分发挥农业专家咨询团的作用,加强专家能手直接为农服务的力度,推动互联网、语音电话和短信在农村的直接应用,架起政府与农民、科技与生产、农户与市场的信息金桥。三是全县各乡镇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如马鹿、骑马等乡镇举办了科技培训、科技展览等活动。充分利用黑板报、坝坝会等多种宣传方式,悬挂宣传横幅,结合远程教育节目组织党员干部收看学习科技政策节目,大力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科普知识及依靠科技致富的典型人物等,在全乡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也加大了科技活动周的社会影响面。为发挥科技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骑马乡组织开展以农业科技咨询,田间管理知识宣传、示范和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培训及示范活动。5月25日上午,组织全乡村干部、科技示范户60人在新民村由新旺竹荪协会对当前袋料黑木耳的培育、种植、管护工作进行讲解,现场观摩和学习,并要求参会人员向村民宣传,进一步发展好全乡产业。马鹿乡充分利用川北薅草锣鼓队送文化下乡演出之际,组织全乡村干部、科技示范户50余人在砂石村、跃进村就科学种植、养殖技术进行了讲解、培训,培训会上乡党委书记还同群众交流了5月上旬带领乡、村干部与部分群众代表到茅坝、乐安、三锅、清溪等乡镇参观学习产业发展致富的一些看法、想法,要求他们向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等群众大力宣传科学种植、养殖,积极创新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促推马鹿产业发展,提高收入,充分发挥科技致富效果。部分乡镇创新培训形式,积极配合科技活动周,制作出一些贴近农民,实用性、实效性很强的农业科教专题片在乡镇广播站进行播放,满足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需求。

(二)突出爱粮节粮、膳食平衡、合理营养理念,加强粮食科技活动周宣传。20xx年粮食科技活动周以提高爱粮节粮的意识,宣传以绿色生物、信息技术为主导的节粮减损技术成果,宣传以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指导粮食消费,科学减损的节粮理念。为充分体现我县粮食行业特色和区域特点,充分展示粮食科技新成果、新产品、绿色储粮技术、农村科学储粮技术。一是积极开展农户科学储粮技术下乡服务活动,利用墙报、赶集、发放资料和播放推进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光盘等形式大力宣传科学、先进、安全、环保、经济的农户储粮技术,展示农户科学储粮技术成果。二是在县城街道展示了各种粮食的营养与健康图片,并向消费者宣传粮食食品卫生安全及粮食营养健康等基本常识,发放以大米、面粉、食用油的营养与健康宣传资料近20xx份,接待群众咨询300人次;三是在城区及主要乡(镇)场街路尾悬挂有关粮食食品卫生及粮食质量方面的大幅横标;四是同国有粮食企业一道走村访户,向农户宣传科学收割和储粮知识及国家粮油质量标准,并鼓励农户大力生产优质安全粮油(订单粮油);五是并结合这次粮食科技周活动,对全县36个乡(镇)开展了粮食执法检查活动,检查同时,向个体经营户宣传粮油精深加工科技新产品技术,绿色储粮技术,粮油运输技术规范,粮油仓储技术规范和粮油检验制度等。

(四)卫生科普宣传、专家义诊咨询活动有声有色。围绕预防食品安全、疾病防控等主题,县卫生和计生局在科技活动期间组织百名医务工作者和乡镇卫生人员深入乡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疾病防控知识宣传和义诊医疗咨询活动;展出科普展板13幅,义诊义疗800人次。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医疗卫生进社区、免费义诊等各种形式,普及了卫生科学知识、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倡导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医疗卫生成果进入千家万户,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借助社会媒体力量以及发挥卫生宣传平台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了各种常见病、地方病的防病治病知识;加大献血、用血的宣传力度;增强了妇女儿童的保健预防意识;提高了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理念。

技校学生总结篇7

1.要以学生为主体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信息技术的相关技能发挥也要与学生对课本的挖掘结合。也要制定相应的信息技术课程不同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

2.实践操作性

网络环境信息技术要让学生进入实践操作,一定要让他们亲自操作实践,否则就成了纸上谈兵,不会见效,实现文本讲授和实践操作的整合。

3.信息化和网络化密切结合

学习的人要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而他们则要利用一定的工具进行信息处理,特别是对相关信息的整合处理,就是要在网络下才能实现的。

4.创造性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是一个步入学校课堂教研比较短的事物,它需要不断地创新总结,不断提高理论和实践,网络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本质反映,因此要有创造性。

二、网络环境下校本课程探究

校本课程教材是实施网络教材、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开发研究与实践的载体,要依据它为内容进行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整合。同时,将这一内容在新型技术课程中进行尝试和探究。作为教师要积极探索,认真钻研,使这一校本课程的教材内容和结构设计建立在网络背景的理念基础上,引导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得以提高以及信息技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为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新型人才而服务。因此,可以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来进行。

1.强化教师的培训

作为学校要建立校本课程的资源网站,让老师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上的优势,使所要研究的校本课程发挥网络技术,不断推进教材的出新。教师要利用网络条件下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去研究和实践校本教材,要提供合理、丰富的网站链接,给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应该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库提高教师对校本课堂的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及教训,形成阶段性的理论。有计划地进行教师培训,熟悉网络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校本课程研究和实践的一般程序和要求,要懂得此项研究和其他的一般学科是有其不同的特点,强化教师这一内容的培训。要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实施措施。还要改变传统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能主观臆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研究出有利于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评价策略。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快速促进学生适应网络环境下微机技术校本课堂的教学效果。

2.强化学生的学习

技校学生总结篇8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一、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用工的要求逐步提高。校企合作,是当前学校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模式下,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我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认真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及时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合作培养模式,深化企业服务,在合作过程中实现校企双赢。根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内涵要求,我校坚持“因材施教,工学结合,育人为先,学生为本,服务社会,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开展校企合作,进一步推动示范校建设,同时为学校重点专业建设与企业间的合作搭建了综合发展的平台。

二、校企合作经验总结

1.重视校企合作,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各项规章制度

多年来,学校坚持为企业培养亟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制定有关校企合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做到有章可循,同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优化专业设置,调整培养方案,稳定就业渠道,提高师资水平,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实力,实现了校企双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以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为核心,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为了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以及学校的发展趋势,学校聘请行业专家、高校资深专家和合作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及校内专业骨干组成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旨在为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和深度合作,专家委员会则注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完善和学校技能人才的培养。目前已有30多名生产一线的明星技师、中华技能大将获得者以及企业的重要领导者分别担任学校校企合作委员会委员和专家委员会委员,加强了学校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3.充分发挥校中厂的优势,实现产训结合

我校校设企业,占地面积7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现岗职工近百人,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占职工总数的80%以上。工厂设备配套齐全,拥有金切设备200余台,年产值2000余万元。通过对校设企业进行综合改造、资源整合,建立了机加工,数控和电工电子技术三个大型实训基地。此外,学校还注重发挥专业师资优势,与企业合作研发教学设备,开发教学课题,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4.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引进企业师资,积极推进各种办学模式

(1)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断引进企业高级师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入,学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有效提升学校资源整合能力,通过考察,洽谈,不断扩展校外实习基地。通过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有机结合,共同制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目前,已于50多家企业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

(2)灵活推进多元化办学模式,按企业需求量身定制培养计划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我校与多家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共同建立以企业名称冠名的培训班。对于冠名班的教学与管理,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效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非常受企业欢迎。

5.以服务企业为宗旨,面向企业开放办学,积极为企业职工开展培训

我校为各类大型合作企业培训技术骨干,提供技术服务。职业培训规模稳定在每年2500人次以上,2012年以来为企业培养了1100余名高级工及以上层次的一线技术骨干。在合作内容上,涵括了以下几个领域:一线在职职工岗位技能和素质提升培训;新聘员工入职岗前培训;为解决职工子弟入企就业的专项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和培训师队伍培训;技能大赛选手赛前专项技能强化等。

三、校企合作探索

为进一步做好培训工作,学校领导率机电维修专业骨干教师多次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与企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各层次管理人员进行调研、交流与沟通,了解企业对机电技能人才培训的实际需求,并从培养形式、培养目标、培养方法等各个层面进行研究与探索,面向企业全方位开放办学。

1.不断扩大合作规模,拓展合作企业数量与合作项目

通过走访、座谈、电话、网络等方式对天津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发放调研问卷,及时了解天津各类企业对我校数控加工专业、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机械设备维修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不断扩大合作规模,同时拓展合作企业数量,积极与企业协商,不断增加合作项目,加深合作层次。

2.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不断更新培养方案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学校,在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根据企业需求,不断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并对以下模式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1)自主型合作模式。学校与学校自主创办的企业进行合作,企业将产品生产融入教学过程,企业车间也是教室、师傅也是教师、员工也是学生、产品也是作业。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直接参与生产活动,既培养了技能,又提高了职业素养。

(2)共建型合作模式。学校利用企业的设备和技术投入,共同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室,在对学生开展教学训练的同时,也为合作企业培训员工。

(3)校外型合作模式。学校与校外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员工培训和学生实训实习,从而建立起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桥梁。

3.引入企业高技能人才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和改革

根据专业特点,学校聘请了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技术能手、技术明星、劳动模范等32名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专家与我校教师共同组建了“大师工作室”,与学校各专业教师共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计划,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聘请专家参与教材编写,共同实施课程教学,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讲座对教师、学生进行培训,开阔师生眼界,提高教学质量,并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基地。

四、结语

今后,学校将充分利用天津市校企对接优质平台,使学校与更多的天津市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利用技师流动站与各大企业的技师工作站的联系,结合企业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生产工艺难题等实际情况与企业技师工作站合作,开展深度合作。

总之,我校今后将继续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不断推动其向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切实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使学校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性中职院校。

参考文献:

[1]刘顺清,周定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研究与实践――基于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J].大学教育,2013,(16).

[2]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的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

技校学生总结篇9

abstract:thecompetentdepartmentforeducationbeginstorealizethecontradictionofthepersonneltrainingofuniversitycomputerscienceandtechnologysubjectandtheeconomicdevelopingdemand.thetrainingmodeshouldnotonlybeexpertmode,butthecoexistenceofmultiplemodes.theapplicationofcomplexmodeshouldbemore.onlyasmallpercentageofresearchuniversitiescancarryoutpersonneltrainingaccordingtotheexpertmode.

关键词:普通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复合型

Keywords:ordinaryuniversity;computerscienceandtechnology;personneltraining;multi-skill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171-02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现状

参看《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10)》最新数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8个专业是连续三届(2007―2009)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201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依旧遭遇就业寒潮,又出现了毕业生滞销现象,被划为“红牌”专业。红牌专业是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即告失业风险型专业,可见该专业就业问题的严峻性。

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最新报告也指出,“几年前非常红火的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由于报考人数太多,如今出现了市场饱和的情况,初次就业率连年下滑”,计算机类人才是短缺还是过剩?是“无业可就”还是“有业不就”?目前it行业每年存在至少50万的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各大招聘信息显示,信息技术与互联网行业的人才需求一直保持全年行业需求的最高,月月居十大热门行业榜首。如果从市场提供的需求来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应该是供不应求的,至少说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毕竟计算机现在已经运用到各行各业。

由上可知,“就业难”并不是简单的“人多岗少”,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高校培养了很多知识、能力、结构各个方面难以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严重影响了我国大学生的整体培养质量,“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症结所在

对黑龙江省25所本科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黑龙江省高校管理者、专家学者等进行了访谈,共收回这个专业毕业生访谈问卷300份,收回计算机相关用人单位访谈问卷65份,访谈12所高校的60位高校管理者和专家学者,下面对相关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2.1专业布点多,专业培养规模偏大。通过调查,黑龙江省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高校为20所,占到了总数的80%。我国约有1180余所高校开设有计算机专业,在校生人数超过80万,专业的设点数和在校生人数都位居全国各专业之首,这势必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专业规模与结构之间的矛盾。部分高校设置专业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了解不够,对需求缺乏充分论证,低水平建设问题突出;培养出的毕业生难以适应计算机应用领域的需要,更难以适应it行业的从业要求,直接导致了毕业生结构性过剩和总量不足并存的现象。

2.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单一;文字表述也大同小异,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目标形同虚设;一成不变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模式在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面前稍显乏味与无力。有的大学总的培养目标差别明显,从培养精英人才到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却相差无几。试问:两高校定位不同,资源配置、办学理念、办学条件、管理体制等方面也各不相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怎会如此一致?矛盾引起反思,正是因为处在不同层次的高校都往“一流高校”这条“单行道”上行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高校并未真正实现“分工与合作”,相似的知识结构、相似的能力架构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人才输出“阻塞”,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内部的严重混乱。

2.3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脱节,单一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下的人才培养规格单一。通过对17所非师范类普通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初步比较可以看出,有13所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极为相似,文字表述大同小异。有的高校貌似创新,其实是文字顺序的调整和简单重复;有的高校文字叙述有所不同,涉及的内容却相差无几。有7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甚至照搬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高校毕业生多了,为什么用人单位还是觉得没人可用?访谈中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校毕业生缺乏个性,同质化严重。(17所高校分别表示成下面的:a、B、C、D、e、F、G、H、i、J、K、L、m、n、o、p、Q)

由表1计算得出各个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相应的公共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基础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理论选修课学分占理论总学分的比例、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

2.4公共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大约是18%―26%,比例比较高,但是从具体课程上来看,课程门类普遍较少、且传统,很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不能与时俱进;每门课所占学分较多、学时较长,一些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素质的课程开设的却很少;公共课普遍缺乏通识教育的内容,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不能够反映出各个学校的特色和地方性特点,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加大就业的难度。

2.5通过比较来看,各个学校的基础课比例相差很大,基础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最高的是为50%,最低的为12%。有F、G、i、J、n等5个学校的基础课不明确,跟专业课划在一起或者列入公共课中,课程弄不明白,如何定位?从具体的基础课课程来看,大部分高校的基础课的范围还是比较窄,缺乏与其他学科相关的基础课程,这势必造成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专业口径窄,影响学生研究问题的角度以及基础科研能力的培养。

2.6选修课学分占理论课程总学分的比例,各个学校之间相差很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最低的L大学只有8.29%,最高o大学达到44.12%,多数在20%―30%之间。从比例偏低的这些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上来看,必修课门数比较多,教学时数比较长,计划性很强;选修课程门数比较少,教学时数比较短,灵活性不够,培养出的学生知识和能力单一,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元化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选修课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社会需求进行选择,只有设置合理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特长,满足社会需求。

2.7实践课占总学分的比例集中在15%―22%,G、H两个学校低于15%,比例最低的学校H只有10.78%,大部分应用型高校的比例较低,这与学校定位和总目标相悖;只有一个学校p比较高,比例是27.93%,大于等于20%的只有6所高校:Q、p、m、a、B、C等大学。实践课能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人才培养方案上来看,高校普遍重视社会实践,形式多样,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进行学习研究的自由空间,但是从已有资料和访谈可以得出,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多是松散的,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对实践成绩的评价脱离实际也过于粗糙简单。

2.8高校普遍的状况是专业课所占比例不高,就是因为公共课和基础课所占比例过高,导致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减少。专业课设置不够合理,这直接影响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约有78.8%左右的毕业生认为,在所从事的相对对口的工作中,他们比较少地用到本科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技能。专业人才培养针对性差,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使得学生在本科期间学习的知识技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无用武之地。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人才复合模式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从体制上看,解决人才缺口的主要办法仍是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教育主管部门、院校、企业开始意识到高校计算机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不应该都按照专业模式进行人才培养,而是多种模式共存,复合模式应更多,只有一小部分研究型大学可以继续按照专业人才培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在于为这个领域培养能够创造知识的人才,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在于为用人单位培养能够有效利用计算机知识的人才,这正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的关键。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自身存在的特殊性,造成计算机专业成为没有专业的专业。这一专业的毕业生往往没有自己的对口工作,二是作为工具为其他产业提供辅助服务,因此“专业+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根本上讲,计算机是一种载体,只有与某一种被载体相结合时,才能形成真正的专业。纵观各个学校的专业设置和通过访谈各位专家学者,可知该专业的存在基本上是建立在学校其他专业的基础之上,知识更新快、交叉学科多、应用领域广,具有广泛和多层次的适应性。68.8%的毕业生认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毕业生较具有计算机技能的其他专业的从事该工作的毕业生没有多少优势,如今单纯需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已经很少了;90%以上的用人单位反映需要专业复合型的人才;68%的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认为,应聘者所学的专业并不是他们被选择的关键指标;53%的用人单位表示不在乎应聘者的专业,但是需要有与计算机相关的学习背景。我国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相关方面的人才,需要更多的是具有扎实计算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到真正需要他们的岗位上去;需要更多的是多学科、综合性、高层次的人才。所以这里提出“专业复合型”人才,不是大家熟知的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的简单复合型,而是“专业+计算机”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以计算机为基础,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能力,同时在某一个具体的专业方面又能出类拔粹的人,达到计算机学得透、专业学得精;此类模式培养既有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学科理论与基本技能,又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专业复合型的培养模式。有的院校已改变了“知识+知识”的简单模式,而逐步走向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了计算机方面教学的效率,真正实现了专业复合型教育的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他们计算机功底扎实,又深入掌握了管理或其他专业的理论与技能,因此一些毕业生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的骨干力量。因此,培养这种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计算机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赵庆年,桑玉军.对走出教学改革误区的几点看法.中国高等教育,2008,(15).

[2]许燕.国内外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7,(7).

技校学生总结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选修课程;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125-02

1信息技术选修课程评价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改变这种状况,大部分高中学校普遍开发和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程。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开设,为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展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供了契机,为信息技术课程提供了有效的课外延伸教学。

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开设,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自由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已经迫在眉睫。信息技术选修课程评价体系的严重置后,一方面影响了学生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影响了教师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开发和开设的积极性。

湖州市第二中学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开设已经历经数年,通过这几年的不断探索,已经形成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信息技术选修课程。但是目前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体系还不完善,有些地方还是空白,严重阻碍了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制度的建设。如学校以信息教研组为核心,开发和开设多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包括VB编程精典实例、电子商务、动态网页制作等,但是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标准,课程内容完成以后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标准也不一样。学生学得怎么样和教师教得怎么样,都是通过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来体现的,没有科学的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就不知道“教”和“学”的实际效果。

2信息技术x修课程的评价内容

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本身的评价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信息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信息课程。在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本身的评价中,要重视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科学性和学校的特色。信息技术选修课程要贴近学校特色,围绕学校办学目标,立足本校文化传统。如根据对学生的系统分析,对学校区域办学功能定位的广泛探讨,对学校办学过程的科学分析,学校确立了办学定位。其中“市内领先、省内一流”为学校的目标定位,“人文底蕴深厚、科学精神见长”为学校的特色定位。目标定位基于学校当下的办学基础和现状,特色定位基于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成效。在湖州市第二中学,学校校长本身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他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中建树颇深,信息技术选修课程作为学校的优势特色课程被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开发和开设多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

对信息技术选修课课程本身的评价包括教师对选修课程自我反思性评价、学生对选修课程的评价和家长对选修课程的评价三个部分。

教师对选修课程的反思性评价强调的是教师对于自身已有的课程理论与假定的质疑与批判。教师对选修课程的反思性评价可以实现教师对选修课程的二次开发和完善。如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教学任务完成以后,要求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教师填写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反思性评价表,对自己的教学形为进行总结性反思,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内容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修改。

学生对选修课程的评价其实早在他们对选修课程进行选课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学生对于自己感到不满意的课程,有权做出放弃的选择,这应该是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最为直观有效的评价方式。

最后,家长对选修课程的评价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开展,学校也可以组织家长现场听课、评课,对选修课程提出改进意见。

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开发和开设者的评价信息技术教师是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开发者和开设者,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实施效果。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多个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者,等等。因此,校方应该对教师的多个方面进行评价,以保证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开发和开设者的评价可以采用建立教师档案袋的评价制度。如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开设之前,要求教师编写完整的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纲要;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每次上完课之后必须上传教学设计、学案、课件等;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所有教学任务完成以后,要求教师撰写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总结报告;在学生学完信息技术选修课程之后,通过向学生发放问卷的形式来调查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等。

湖州市第二中学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对教师的评价这方面做得比较全面,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教学任务完成以后,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表、家长对教师的评价表、教研组同事对开设教师的评价表、学校领导对教师的评价表等。这些评价表通过网页的形式收集评价数据,评价结果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并给予反馈。另外,学校要求每位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教师每一学期至少开设一节公开课,进行日常教研活动。通过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开发和开设者的评价,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受教者的评价学生是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受教者,也是教师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既要注意过程性评价,也要注意总结性评价。一方面要看学生的参与态度,包括参与积极性,做到不旷课,听课认真,作业完成及时等;另一方面要看学生的成果展现。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操作性特点,学生成果可以通过作品展示、操作示范、竞赛、评比等方式展开。

如笔者开发和开设的信息技术选修课程――VB编程精典实例,对学生的评价就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分值为60分,其中包括出勤30分,课堂评价30分(要求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比如积极发言、相互讨论、说出自己的独特想法等);总结性评价分值为40分,包括平时的作业成绩与最后提交的作品成绩。

3信息技术选修课程评价的注意事项

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特色是一所学校个性的体现,是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学校的独特标识。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选修课程可以由学校组织教师自主开发,通过自主开发充分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特色要处处体现选修课程的针对性、独特性和适切性,其中包括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

如湖州市第二中学的办学特色是卓越教育,所以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上要体现这一办学特色。笔者所开发和开设的信息技术选修课程――VB编程精典实例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也关注了这一方面,在给学生的作品打分上设置了一个卓越奖,特别优秀的学生作品可以获得卓越奖,获得卓越奖的学生最后的总成绩可获得10分的附加分。

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要体现可操作性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要简单可行、操作性,最好是制定各种量化表格,进行量化打分。如笔者开发和开设的信息技术选修课程――VB编程精典实例在选修课程的评价上就制定了各种量化评分表,包括教师考核评分表(由学生填写)、学生考核评分表(由教师填写)、信息技术选修课程随机调查评分表(由学校对教师和学生作抽样调查)等。各种量化评分表在总的课程评价中所占的比例由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

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要体现激励性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要体现激励性,这种激励性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鼓励,另一方面是对教师开发和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鼓励。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鼓励主要体现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教师开发和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鼓励主要体现在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优化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内容,提升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教学质量。

湖州市第二中学在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要体现激励性这方面做得不错。比如对于学生的优秀作品,学校推荐参加各种省市的比赛,鼓励学生学好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另一方面,学校也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各种机会,每年都有教师开发的选修课程在省市获奖,一些信息技术选修课程获得省市精品课程。

4结语

总之,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开设已经在大部分高中学校全面展开,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贯穿于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开发和开设的始终。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只有在评价的基础上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调整,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才能体现学校的发展特色,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每个学校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加强信息技术选修课程评价方面的交流,为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制度化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张国强.校本课程评价的内容与策略[J].校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