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人力资源季度总结十篇人力资源季度总结十篇

人力资源季度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5:08

人力资源季度总结篇1

一、根据公司《总部员工绩效考评暂行办法》,组织实施了绩效考评工作。经过考评打分,优秀等级6人,良好等级14人,称职等级16人。

二、根据一拖社保要求,组织总部员工54人开展了信息采集工作。

三、根据文件,下发了《2013年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推荐工作的通知》。

四、招聘工作:

1.根据公司成立进出口贸易部的要求,开展了进出口贸易部员工招聘工作,目前已完成。

2.根据资产财务部工作需要,开展了会计核算员的招聘工作,目前人员即将到位。

3.正在进行矿业装备部、技术中心的招聘。

4.为了扩大公司招聘影响力,积极运作与国内有影响力的人才网站合作。

五、对因工作调动被解除合同及合同到期的总部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

六、积极协调办理调京人员的相关手续。

七、认真准备贯标资料,完善体系文件及各项记录,为最终审核做好准备。

八、修订《总部员工薪酬管理办法》、《总部员工绩效考核办法》、《进出口贸易部薪酬暂行办法》。

九、制定并下发了《公司2013年员工教育培训计划》。

人力资源季度总结篇2

关键词:实物期权;人力资源;绩效评估

引言

人力资本可以被视作一种特殊的资本,它可以进行期权交易。人力资本期权的买方即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方,为人力资本的增长而做出投资;期权的卖方即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期权的价格是期权买方在交易当期所支付的权利金,期权的执行价格则为双方约定的在期权到期日买方向卖方所支付的为获得其人力资本产权的报酬,期权的标的物是期权卖方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期权的到期日即为双方约定的日期或某段时期内。通过将商业银行中的人力资源作为一项看涨期权,运用期权定价理论,从全新的角度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绩效评估分析,可以理顺商业银行委托中的资、权、利关系,实现银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一、某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这里通过实例分析某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估现状,探寻如何改进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估体系。目前某商业银行是一家地区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拥有员工近2000人,其中中高级管理人员119人,包括总行部门负责人、支行行长及高级客户经理。下面的表格是该银行员工学历的构成情况和各级别职务的学历情况。

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知识型人才。从人才在银行管理中的地位及其与银行的关系、对银行的价值和发挥的作用程度划分,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可分为如下层次:

(1)核心层人才。一般包括各级主要领导、管理者;具有关键知识和长期成功所需技能的人才;对银行的战略能力、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的人才。

(2)重要层人才。即替换代价高昂的人才,如有大量、长期的客户关系密切的人才、高绩效组织的成员、高度的价值流技能的人才、受过昂贵培训的人才等。

(3)辅助层人才。是可以用内部其他人相互替代的人才和能够资源外包的人才,即其所提供的服务完全可由银行外部机构或人员承担。

而在我国商业银行中最重要的是核心层和重要层的人才,是中高管理层的员工。如何分析利用这部分员工将是影响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二、商业银行实物期权的绩效评估体系分析

由于环境、收入等原因,商业银行的职工流动性大,对于银行的经营存在风险,特别是中高层的管理层。该商业银行经过三年的统计分析,包括对广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等同业银行的绩效薪酬进行研究,制定了新的绩效薪酬管理体系。该体系中的绩效考核主要依据贡献多少、风险高低、责任大小、劳动强度等因素,将人力资源岗位划分为a、B、C、D四类,对不同岗位实行差别系数和业绩挂钩比例,其中业绩工资按照“按季考核,年终补差”的原则考核发放。

1、按季考核。每季次月(四月、七月、十月、一月)进行“利润工资率”和“利润费用率”考核,决定被考核单位上季度业绩工资和考核费用总额。

2、各单位根据本单位业绩工资总额、员工业绩薪点、员工个人业绩考核结果确定个人业绩工资。

3、上季度考核结果在下季度各月逐月兑现,即对一、二、三季度的考核分别在二、三、四季度各月兑现。四季度直接进行年度考核,实行年终补差。一季度各月按照上年度考核结果实行有差别的预发。

4、年末根据年度考核结果确定年度考核结果确定年度可发放工资总额,如全年已发放的业绩工资超出年度考核允许发放的业绩工资总额,则同比调减次年业绩工资总额,反之则补足差额部分。年度综合业绩考核得分根据以下方式确定:

年度考核综合得分=(一、二、三季度得分之和)×10%+四季度得分×70%

5、管理部门业绩工资参照分行平均工资水平发放,其平均业绩薪点为全行平均业绩薪点值。各部门业绩工资根据季度考核结果确定,部门业绩工资薪点值=平均业绩薪点值×综合业绩考核得分率。

6、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性质,将员工分为支行(部门)负责人、支行副职、市场营销人员、产品经理、会计人员、国际业务B类人员、个人业务经理、大堂副理、管理行政人员、D类人员十类考核。

7、支行、部门负责人的考核,德、能、勤等基本素质占20%,本支行综合经营管理业绩占80%。考核结果实行末位警告制,对部室季度考核最后一名,且业绩不合格的部门负责人,给予黄牌警告,本季度业绩工资下浮10%,该部门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本季度业绩工资下浮10%;对连续二个季度排名最后一名,且业绩不合格的主要负责人,本季度业绩工资下浮20%,该部门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同比下浮。

8、市场营销人员考核创利指标,根据总行统一规定的创利折算标准,将各项业务折成创利。同时根据年度经营计划制定等级创利标准,根据个人创利考核结果直接挂靠相应的行员等级,享受工资、福利待遇。

9、产品经理主要考核产品创新能力和推广能力,根据新产品推广的业务量折成创利考核,考核结果直接挂靠相应的行员等级。

该体系中与绩效考核相对应的薪酬待遇主要根据同业银行的经验,基本工资约占全年收入的40%,比一般银行的30%高,绩效考核津贴占60%,其中季度考核占30%,年终考核占30%。另外对于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在每三年一次聘期考核中达到优秀后,还有额外奖励。

实物期权理论的突破点在于建立了不确定性能创造价值的信念,可以将管理人员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贡献比率与动态的期权进行合理组合,对未来可能具有价值的大小进行相应的确定预评估,减少由于管理人员未来不确定性而导致的风险成本。

三、完善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绩效评估体系的建议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考核目的不明确,选拔机制未建立,人才流动机制为完善,薪酬结构不合理等。而某商业银行运用了基于实物期权的绩效考核薪酬体系,对吸引人才及降低行业间信息人才的风险,特别是对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挽留有明显作用。我们运用实物期权理论与该商业银行体系相结合,对完善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估体系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员工绩效考核结果与所在单位、部门绩效评价结果相结合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今天,所有单位或部门都是由个人组成的,每个人必须依靠团结协作,才能体现自身价值。因此前面介绍的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时,应与所在单位、部门绩效评价结果相结合。具体应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根据所在机构或部门经营目标确定员工工作目标。团队是由员工组成的,只有将团队的经营目标层层分解至每位员工,使部门目标与员工目标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完成商业银行总体经营目标。因此,在制定员工工作目标时,必须以所在单位或部门的经营目标为依据,如对于吸收存款部门而言,其主要目标是尽可能多地吸收存款,对其员工进行绩效评价时,增加存款也应是每位员工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

(2)所在机构或部门绩效评价结果直接影响员工绩效。所在机构或部门绩效是每位员工绩效的综合反映。所以,所在单位或部门绩效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员工的绩效。因此,在进行员工绩效评价时,应将所在单位或部门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员工绩效的主要考核因素之一,即将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挂钩,但不同层次的员工对所在单位或部门绩效评价结果的挂钩力度不应相同。比如,各级行长、部门负责人的绩效应与所在机构、部门绩效直接挂钩,而对于一般管理人员而言,其绩效与所在部门绩效的挂钩力度显然应低于行长或部门负责人。也就是说,组织绩效对级别越高的管理人员影响越大,对级别较低的管理人员或工作人员影响越小,这就需要对员工进行分类考核。

2、实行分类分层次评价

各个商业银行的支行乃至其中员工的岗位都是千差万别,在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必须进行分类考核,找出各类员工的共同点,以便对各类员工业绩进行排序。根据商业银行机构设置情况,目前最好的分类是根据员工的级别层次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相同级别的员工业绩是相互可比的。如对于一线综合柜员,我们可以主要根据其业务量和服务质量来反映他们的工作绩效;对于中层管理人员,如各部门总经理,虽然工作性质完全不同,如信贷部门总经理和工会主席相比,一个负责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经营,是商业银行利润的创造者,一个却不能给商业银行带来任何收入,而只能发生各项支出。另外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不一样,各商业银行的支行的完成任务的难度和质量也不一样。用传统的眼光看来,这两个岗位没有办法比较,也没有办法评判他们工作成果的优势。但是,如果我们抛开事物表象分析它的本质时,我们发现他们之间有许多相同的可以比较的地方:由于他们在商业银行同属一个级别,面对同样的领导层及下属机构,银行对他们的能力要求基本上是相同的,他们的业务知识能力、分析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是可以比较的。同时,他们在银行所处的地位相同,他们的工作表现是可以比较的。他们在爱岗敬业、个人品行、廉洁自律、工作态度等方面也是可以比较、排序的。但是如果不处在同一级别,如一名市场营销人员――客户经理和管理部门的总经理――办公室主任二者进行比较是较难操作的,也没有实质意义。

(2)级别相同的管理人员与其所在单位、部门绩效紧密度相同。应将单位、部门和个人绩效考核紧密结合,并将单位、部门的考核结果作为个人业绩的主要考核因素之一。因此,单位、部门绩效的好坏与员工个人绩效结果有着正相关的关系但是,不同级别的员工绩效与单位、部门绩效的相关程度是不一样的。如对于高层管理人员(各级行长)来讲,由于他们是决策者,在一定意义上,他们的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工作目标是否实现,关系到其所负责的分支机构在同业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从而直接关系到其所在行绩效水平的高低。因此,高层管理人员与其所在组织绩效的关系最密切,很大程度上在组织绩效与个人绩效是一致的。因此,在商业银行考核实践中,应在职级分类的基础上,按其岗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行分类分级评价。通常可将商业银行员工分为三类:管理人员(经营决策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一般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和一线综合柜员。经营决策人员对整个经营机构的总体目标负责,其评价以综合性经营指标为主,侧重于决策的准确性和领导能力的评价。对管理人员的评价主要是看其工作任务和管理措施是否落实到位,管理制度体系是否健全,制度执行和检查情况如何等;对市场营销人员的评价主要是以市场营销成果和绩效的贡献率为主;对一线操作人员的评价以工作量、合规操作和服务质量为主。

3、薪酬政策的激励作用

薪酬政策是企业支付薪酬的基本原则及其实施的导向和目标,是关于企业薪酬策略的大政方针。薪酬政策的战略导向性主要表现在物质层面因素,它主要是指薪酬政策的导向能够使员工从物质层面,即能实实在在感受到薪酬政策的实施能够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包括公司具有与职业生涯相适应的多种薪酬攀升通道,员工可以获得多种晋升的渠道;公司薪酬分配能够做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即要求企业必须真正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同时,对于判断薪酬分配是否公平,不能只看结果,更要看薪酬是否反映了员工个人对企业贡献的大小。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体现按贡献分配原则,使员工能够更加全面,辩证地看待收入分配问题,增强对员工的激励作用;薪酬分配能适应企业所处的发展周期阶段的要求,即要求企业根据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对员工的薪酬体系进行调整,这样,当企业发展状况好时,员工可与企业共享收益,当企业发展状况不利时,员工可与企业共患难,当外部环境变化时,员工不至于因为外界环境因素变化而是自己的收入水平下降太多,从而加强企业与员工的凝聚力;公司薪酬政策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能够使员工获得切实的物质利益。

4、实物期权思想

由上可见,商业银行已运用实物期权的基础思想,将绩效考核结果与薪酬政策紧密联合在一起,而且在高管的绩效考核中更能体现出这一思想。本文前面提到员工的能力可以作为一项看涨期权。这样在商业银行中的高管,先获取基本的工资作为报酬,银行根据不同的考核结果给予业绩奖励。然而若基本工资过低,就会影响员工在日常工作的情绪;若基本工资过高,绩效考核奖励过低,则影响员工参加考核的积极性。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基本薪酬待遇上调到40%很好的吸引人才,但现行的薪酬与绩效考核挂钩仅通过历史经验获取的,企业更需要运用实物期权定价模型来评定基本工资及对应的绩效考核奖励,更准确的评估带有不确定性风险的员工价值。所以商业银行完善考核制度,并使得绩效考核更加标准化,更利于运用实物期权定价模型来制定薪酬体系。

参考文献:

[1]邱城,张茂盛.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管理科学,2007(8):39-40.

[2]应洪斌,陈壁辉.绩效考核的十大误区[J].华东经济管理,2005(6):95-97.

[3]石金涛,陈琦.人力资本保留:基于实物期权的分析[J].新资本,2004,(4):21-25.

[4]李明.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绩效考核方法[J].经营与管理,2010(11):53-54.

人力资源季度总结篇3

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宏观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较一季度有所下滑;受翘尾因素的影响,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有所提高。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适当收缩货币供应,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社会薄弱环节,调整房地产供给结构,切实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一、2007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一)宏观调控目标分析

1.经济增长高出预期,工业生产增速加快。2007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在高位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287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比去年同期快了0.7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加快0.4个百分点,比去年第四季度也加快了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3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25552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21,104亿元,增长9.9%。如果再继续加快的话,经济运行存在着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农业生产形势平稳,粮食播种面积略有扩大。农作物种植意向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预计为10,61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5%,连续4年保持增加。其中,夏粮面积2660万公顷,早稻面积605万公顷,秋粮面积7345万公顷。(见图表1)

工业生产增长加快。在连续四年保持16%以上增长的基础上,今年以来工业生产呈现高位加快增长态势。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6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1.7个百分点,达到近十年同期最高增长水平。拉动工业较快增长的原因,既有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和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长期因素,也有当前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电力和资金供应较为宽松的短期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货币信贷增长过快、贸易顺差继续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反弹压力等问题在工业领域的反映。

从主要行业看,纺织业增长17.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2.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3.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7.5%,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3.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4.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9.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6.9%,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5%。从主要产品看,原煤、原油产量和发电量分别为49,493万吨、4604万吨和7012亿千瓦小时,同比分别增长14.8%、1.5%和15.5%;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10,852万吨、11,470万吨和12,634万吨,分别增长19.7%、22.3%和26.2%;水泥产量24182万吨,增长14.5%;汽车产量225万辆,增长22.3%,其中轿车121万辆,增长32.1%。(见图表2)

2.价格总水平有所上升。今年以来,价格走势延续了去年年底的高增长态势,单月增幅呈扩大趋势,1月份Cpi同比增长2.2%,2月份升至2.7%,3月份进一步升至3.3%,不但超过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3%的预定目标,而且创下了2005年3月份以来的历史新高。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7%,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5个百分点,比上年第四季度增幅高0.7个百分点。分类别看,有些项目的较快上涨值得关注:一是食品价格上涨6.2%,其中粮食上涨6.7%,肉禽及其制品因饲料运输、劳动力成本等费用提高,上涨15.1%,蛋上涨24.1%,鲜果上涨6.2%;二是居住类价格上涨3.8%,主要是因原材料涨价导致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5.6%;水、电、燃气分别上涨5.1%、3.4%、3.7%;其他的服务项目,比如说物业管理费等也在不同程度的上涨。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存在着一定的通胀压力。但是如果扣除上年因食品价格上涨1.5%的翘尾因素,1季度新上涨仅为1.2%,与去年同期持平。3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增长2.7%,增速明显低于1月份的3.3%和去年12月的3.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增长3.7%,继续2004年10月份以来的下滑趋势,而且已接近2003年1月份3.2%的增长水平。一季度,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2.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1%。

3.就业工作进展平稳。2007年一季度,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67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的30%,就业情况好于往年。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500万人的24%。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0万人的34%。此外,今年以来,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

4.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加剧。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12020亿美元,同比增长37.36%,比上年末增加1357亿美元,同比增加795亿美元,增长率超过100%。其中,由于热钱流入,导致外汇储备新增规模大于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一季度顺差及外商直接投资仅为623亿美元,另外有734亿美元的非正常资金流入,特别是三月份,新增外汇储备447亿美元中70.77%是非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汇流入。尽管其中有一部分是通过经常项下的非贸易账户以及资本项下的证券账户进入,但根据经验数据,这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外汇是看好人民币升值以及中国经济前景等而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并投资于国内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如果这种增长形势发展下去,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不容乐观,会导致大量资金流入资本市场,推高资产价格,会积累风险甚至危机。

(二)三大需求分析

一季度经济增速明显高于预期,主要是外贸顺差高速增长进一步加快,消费品市场进一步活跃和投资增长有所反弹,使得社会总需求的扩张加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强。

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回落。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26亿元,同比增长23.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544亿元,增长25.3%(3月份增长26.8%),回落4.5个百分点;农村投资2982亿元,增长16.7%。从产业分布看,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99亿元,增长20.3%;第二产业投资6381亿元,增长27.0%;第三产业投资8064亿元,增长24.0%。从行业看,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同比增长4.1%;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增长15%;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增长22.6%;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7.0%;非金属矿采选、制品业投资增长41.2%;黑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12.7%;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54.8%。一季度新开工项目和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规模都得到了明显控制,新开工项目数较上年同期减少2294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规模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3.9%,但由于目前在建规模依然很大,在建项目投资规模足以维持投资的高速增长,尤其是房地产项目都以较快速度施工,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6.9%,比上年同期加快6.7个百分点。到目前为止,各投资热情依然很高,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依然存在。(见图表3)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加快。在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宏观经济景气持续高涨、证券市场活跃等因素的带动下,一季度消费需求增长较快,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1188亿元,同比增长14.9%,尤其是正常年份一般3月份增速会出现下降,但今年3月份增长15.3%,比前两个月还提高了0.6个百分点,说明扩大居民收入确实起到了带动消费增长的作用。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7%。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14.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增长17.4%;其他行业零售额增长4.4%。分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吃、穿、用商品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2.4%、27.2%和25.8%。其中,粮油类增长30.4%,肉禽蛋类增长32.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7.2%,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2.9%,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4.5%,日用品类增长23.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1.0%,家具类增长37.6%,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5.3%,化妆品类增长24.8%,金银珠宝类增长37.9%,通讯器材类增长10.6%,汽车类增长38.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4.0%。消费增长速度的继续稳步提升,主要与流动性过剩有关,也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提升有关。在投资增速回落的情况下,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提高是经济运行的良性趋势。

3.外贸进出口继续快速增长,外贸顺差迅速扩大。2007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4577.4亿美元,同比增长23.3%。其中,出口2520.9亿美元,增长27.8%,增幅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进口2056.5亿美元,增长18.2%,增幅同比回落6.6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回升而进口增速回落,导致外贸顺差进一步扩大,一季度外贸顺差达到464.4亿美元,比2006年一季度增长近一倍,是三大需求中增速最快的。利用外资增速加快。一季度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9297家,同比增长4.36%,而上年同期为下降4.2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58.93亿美元,同比增长11.56%,增幅同比提高5.16个百分点。(见图表4)

(三)政府、企业和居民得到经济增长的实惠

2007年一季度,国家财政收入11784亿元,增收2484亿元,同比增长26.7%,比上年同期加快7.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增长。前2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6.51,同比提高20.65点。其中,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到48764亿元,同比增长27.7%,比上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93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3.8%,比上年同期加快22个百分点,为2004年5月以来最高水平;亏损企业额同比下降12.4%。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5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新增利润前5大行业为钢铁、电力、化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加工炼焦业,占整个工业新增利润的68.4%。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1%,同比下降0.07个百分点。原油价格的下降在成本上为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创造了条件,国内外消费增长在需求上为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创造了条件。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中的亮点,农民收入增幅为十年来同期最高。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35元,同比增长1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6%,增幅高于上年同期5.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60元,同比增加166元,增长15.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增速高于上年同期0.6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同期增幅最高的。

(四)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流动性过剩仍较突出

3月末,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2.74万亿元,同比增长16.68%,加快6.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9.81%,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7.1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2.33个百分点。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6.41万亿元,同比增长17.27%,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低1.49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0.33个百分点。今年1~3月累计净投放现金315亿元,同比多投放875亿元。3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5.42万亿元,同比增长15.94%,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低3.66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0.88个百分点。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3.96万亿元,同比增长16.25%,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52个百分点,比去年末高1.18个百分点。1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2万亿元,同比多增1678亿元。

同时,银行间市场利率有所下降。今年3月份,我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1.74%,比上月低0.93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1.62%,比上月低1.15个百分点。针对今年前几个月信贷的高增长和物价的走高,央行在货币市场上加强了回收流动性的力度,一季度在货币市场上共收回资金7903亿元,加上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上调,资金回收超过万亿元。但是,货币市场利率未被拉高,尤其是加息后利率又回落至原来的低水平。货币市场利率的下降,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仍然存在。此轮货币政策紧缩效果有限,需要在“微量、小步、频调”的方针指导下,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见图表5)

二、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国际收支失衡未有改观,解决流动性过剩异常艰巨

国际收支失衡,导致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越来越大。由于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外汇占款渠道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增长过快,我国货币政策自主性受限,对冲过剩流动性的成本和压力越来越大,2005年下半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使得信贷扩张、投资反弹和资产价格过快的压力一直存在,并且波及范围越来越大。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虽然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降低1.5个百分点,但仍然属于较高增速。不仅如此,周转较快、对经济活动影响较强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加快,3月末较上年同期增长19.8%。由于一季度货币供应量延续了2005年下半年较快增长的势头,货币供应宽松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银行贷款增长出现了反弹。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6个百分点,今年前3个月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约1700亿元。可见,我国今年一季度货币信贷扩张并无舒缓,尤其是信贷增幅大幅上升,超过去年超高增长的同期水平;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速超过广义货币(m2),创下2000年4月份以来的次高纪录。从发展趋势来看,今年人民币贷款仍将保持旺盛需求,贸易顺差扩大的趋势也不会因为三月份出口增速大幅下降而改变,流动性过剩的来源仍然存在。适当的流动性是维持经济体系正常运转所必需的,但是一旦超出合理的界限,则可能会对金融、经济体系产生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助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造成资产价格膨胀、导致利率风险和信贷风险上升等几个方面。目前,流动性过剩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不利因素。

(二)资产价格上涨面临较大上涨压力,高位振荡风险加大

在人民银行连续提高法定准备金、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情况下,证券市场在经过去年的快速上涨之后,2007年又不断突破前期高点,社会资金流入证券市场的速度和规模均创历史纪录;今年一季度,a股新增开户数高达478.59万户,已经大大超过去年全年308.35万的新增a股开户数,其中3月新增a股开户数即高达253.53万户;新增基金开户数亦高达374.42万,其中3月份新增基金开户数为149.72万户。3月份a股市场存量资金大幅增加2012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包括沪深两市的保证金存量上升1400亿元和新发股票基金募集611亿元;截至3月末,a股市场的存量资金达到了8661亿元,存量保证金达到8050亿元,均为有统计数据以来的历史新高。从资金入市速度和a股动态市盈率变化看,a股市场资产价格上涨趋势还在加强,证券市场整体风险加大。资产价格的风险也体现在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上。一季度城镇房地产投资完成3543.8亿元,同比增长26.9%;住宅投资完成2764.4亿元,同比增长29.7%;完成商品住宅投资2462亿元,增长30.4%。与此同时,房地产价格在高位基础上进一步上涨,3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9%,涨幅比上月高0.6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一季度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累计为109%,涨幅比2006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新建商品房销售价格指数累计为108.8%,涨幅比2006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但是,一季度北京商品房销售面积减少,住宅降幅明显。一季度,我市商品房现房和期房销售面积均较大幅度下降,现房销售面积为87.2万平方米,期房销售面积为235.4万平方米,分别比2006年同期下降51.8%和28.6%。其中,住宅现房销售面积61.5万平方米,下降59.3%;住宅期房销售面积179.6万平方米,下降40.8%。我们分析,可能是由于目前供给中大户型还占有较高比例,与广大中小户型的需求不匹配。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房地产开发与需求的错位有可能导致房地产结构性过剩,面临一定风险。

(三)高耗能产业再次抬头,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2007年一季度GDp和工业增长加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重工业增长加快带动的,特别是重工业中的高耗能行业增长明显加快。一季度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6%和19.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9和2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增速差距由上年同期的2.9个百分点拉大到4个百分点,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其中,钢铁、有色、化工、电力、石油加工及炼焦、建材等六个高耗能行业的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3%左右、用电量占工业用电量的64%左右、能耗占全国工业能耗的70%左右。它们是开展节能降耗、完成总体节能减排目标的重点对象。一季度,这六个行业增加值增长20.6%,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快2.3个百分点;用电量增长18.2%,比工业用电量增速快1.4个百分点;钢材、氧化铝、铝材、铁合金、十种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6.2%、53.7%、43%、44.4%和30.8%。一季度工业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但发电量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反映了增长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耗的影响。一季度能源生产总量累计增长12.1%,原煤产量增长14.8%;均明显高于GDp增长速度,原煤产量在全部能源中的比例提高,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必将会使得煤炭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数量增加,对资源环境带来双重压力,使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带来很大困难。

(四)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制造业投资增速加快

受市场销售看好、行业利润大增的驱动,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制造业投资增速加快,投资结构调整效果较差。今年一季度,钢铁、有色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石油加工及炼焦六大高耗能行业中,有三个行业出现投资大幅反弹走势。这三个行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13.5%,比去年同期加快15.7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加快16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高达56.5%,比去年同期加快40.4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加快28.6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高达43.8%,比去年同期加快5.4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加快10.8个百分点。此外,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增长15%,比去年全年加快3.9个百分点,增速基本反弹到了去年同期(15.8%)的水平。除这些高耗能行业之外,还有一些制造业投资增速也出现了大幅反弹走势,导致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增长达到31.7%,比去年全年反弹了2.3个百分点。与之相反,一些本应加快发展的服务业,投资反倒呈现走低趋势。两相比较,投资结构不仅没有在调整中得到优化,反而出现与经济结构调整目标背道而驰的苗头。从发展趋势看,率先反弹的这些行业的快速增长,还将带动与之相关行业的投资走高。这种走势不仅使去年下半年以来形成的投资增速逐步回落的局面发生逆转,而且潜藏着使整体投资增长再次加速的风险。

三、2007二季度经济走势分析与预测

(一)GDp增长略有下滑

2007年二季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依然较好。

1.世界经济今明两年将继续持续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11日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全球经济2007年和2008年均将增长4.9%。这一预测与该组织去年9月的估计相同。预计美国经济增长率今年降到2.2%,比6个月前的估计下降了0.7%,但明年可望回升到2.8%;欧元区经济今明两年均将增长2.3%,增速低于去年的2.6%,增速略有放慢主要是由于货币和财政紧缩效应以及外部需求有所下降;预计日本经济今明两年分别增长2.3%和1.9%,而去年增速为2.2%;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今明两年分别增长8.8%和8.4%,增速低于去年的9.4%。世界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不确定因素有:住房市场形势恶化可能导致美国经济更急剧地降温;金融市场不稳定性增加可能导致风险资产减少;通货膨胀压力可能随石油价格飙升而死灰复燃;全球失衡可能无序调整。

2.国内经济增长环境良好。一是二季度消费品市场销售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以来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一季度增长势头进一步明显加快,加上证券市场继续保持上涨势头,居民消费性支出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五一黄金周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增强,商务部最新监测显示,5月1日至7日中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00亿元,比2006年“五一”黄金周增长15.5%,其中餐饮业增长17%。初步预计,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1.5个百分点,与一季度基本持平。由于居民消费在三大需求中占有比例最大,消费增长的加快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二是二季度外贸顺差增幅明显降低。2、3月份我国出口和贸易顺差出现了大幅度波动,但这主要是受企业预期4月份要调整出口退税的影响,4月份以后这种影响会逐渐消失,外贸出口趋于正常。但从2006年外贸顺差的变动情况来看,2006年二季度外贸顺差较一季度大幅度增加,几乎增加了将近1倍,因此,上年二季度外贸顺差的基数较一季度大幅度增加将会使今年二季度外贸顺差的增幅明显缩小。此外,进入2007年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明显加快,会对部分行业出口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美国经济在2006年下半年增长势头逐渐放缓,考虑到美国经济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存在半年以上的时滞,2007年二季度我国出口受到的影响也会加大。此外,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又降低了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这些也对出口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预计二季度外贸出口的增长会有所放慢,上半年出口增长速度将达到25%,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下降2.8个百分点;受国家扩大进口政策的影响,二季度进口增长将有所加快,上半年进口增长速度将达到19%,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2.3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贸易顺差约988亿美元,增长60.8%,增幅较一季度明显缩小。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略回升。国家不断加强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去年下半年,我国投资水平已经出现了高速回落的迹象,今年初的效果也较为明显,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个百分点。但这并不能令人放心。目前,国家抑制投资的主要方式是“节源”,即控制信贷、限制土地供给及缩减项目数量等方法,而事实上人们的投资冲动并没有减小。尤其是我国经济增长保持了良好的态势,加之奥运会临近,人们对未来宏观经济的预期变得更高,进一步推动了投资热情的高涨,这并不能简单的通过宏观调控解决。另外,一季度工业企业利润的大幅增长也会成为刺激社会投资欲望的重要因素。按照中央优化投资结构的要求,在优化投资的区域结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过程中,国家会加快重大水利、能源基地、铁路干线、国道主干线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社会事业、自主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和滨海新区开发的投资,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并不能排除投资水弹的可能。初步预计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9%,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5.8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略快0.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7%,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5.6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

综合以上分析,考虑到上年二季度基数较大的影响,使得二季度经济增长势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除了前述外贸指标的情况之外,上年一季度GDp增长10.4%,但二季度同比增长速度达到11.5%,二季度比一季度提高1.1个百分点;上年一季度投资增长27.7%,但二季度同比增长速度达到30.9%,二季度比一季度提高3.2个百分点;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7%,但二季度同比增长速度达到18.5%,二季度比一季度提高1.8个百分点;上年二季度几项主要指标基数都明显增大,这会对今年二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产生一些影响。初步预计,上半年GDp增长11%,增幅速比去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微降0.1个百分点。

(二)消费价格涨幅有所提高

2007年二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压力还比较大,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较一季度有所提高,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9%左右,高于上年同期1.3%的水平,也略高于一季度2.7%的水平。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自2005年四季度开始,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一直处于增速较快的状况。2006年年中开始,对经济运行影响更为直接的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也逐渐加快,目前两者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由于货币供应明显宽松,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品市场都比较活跃,尤其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了较快增长,一季度增长率达到了近十年未有的高增长率,加上出口的高速增长,使得社会总需求扩张步伐较快,对价格水平形成拉动作用。考虑到货币变化与价格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未来一段时间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

二是粮食价格上涨并带动食品价格上涨。2006年底以来消费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受到粮食价格上涨推动,粮食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到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粮食净出口增加对国内市场供求平衡状况的影响。根据农作物种植调查结果,2007年夏粮播种面积2660万公顷,与2006年相比不仅没有增加,还略有减少,考虑到2006年粮食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2006年下半年以来降水量不如2005年底2006年初那样丰沛,对今年夏粮作物生长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这意味着粮食价格上涨的势头可能将保持到2007年秋季。

三是近年来房地产销售价格持续上涨。房地产销售价格上涨,正在逐渐向租赁价格传递。由于房地产销售价格不直接计入消费价格,但租赁价格计入消费价格,租赁价格的上涨会对消费价格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是翘尾因素导致二季度消费价格涨幅高于一季度。根据笔者的估算,2006年消费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对2007年各月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2005年消费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对2006年的影响大约0.5个百分点,由于2007年受翘尾因素的影响比2006年高1.2个百分点左右,这将影响消费价格涨幅提高。从翘尾因素的变化来看,2007年年中翘尾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四季度翘尾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这一因素将导致消费价格涨幅在2007年年中前后上涨幅度会较高,四季度涨幅将会减小。

五是价格预期影响也促使价格维持上涨态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一季度居民和银行家调查结果,由于近期粮油食品价格上涨,居民对下季度物价预期延续了上升的趋势,有44.3%的受调查居民认为物价会继续上行,比去年同期提高15.6个百分点。银行家的判断与居民基本一致,有65.3%的银行家预期消费品价格上升,比去年同期提高25.2个百分点。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经验表明,在居民和企业的价格上涨预期没有消除的情况下,价格上涨势头很有可能会维持一段时间。

四、对策建议

从当前经济运行趋势看,经济增长趋热的势头有所发展,国际收支不平衡带来的负面影响波及范围扩大,价格上涨的压力有所加大。为了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认为,应该从多方入手,实施微调政策措施,化解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防止经济由偏热向过热发展。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步伐,从源头上控制流动性过剩局面的进一步发展

从今年一季度外贸顺差急剧扩大的情况来看,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没有对调节国际收支起到较为预期的作用。因此,在对外汇市场的调节过程中,应密切监测一揽子货币中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与人民币汇率变动情况,适当加快人民币对欧元等货币的升值步伐,争取使人民币有效汇率升值幅度适当加大。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范围,尝试人民币境外融资。扩大国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机构范围,允许人民币出境使用。尝试允许境外企业在境内直接上市,使人民币融资逐步国际化。严格控制短期外债规模,控制短期外债的结汇。

(二)加快进出口结构调整步伐,抑制贸易顺差的过快增长

抑制外贸顺差的增长,应该在增加进口、调整进出口结构方面加大力度。除了多进口国内需要的资源类产品外,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要加大先进设备的进口规模,用先进设备来淘汰落后产能,既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压力,又促进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的提高。

(三)加快资源价格改革步伐,建立节能减排的价格体制机制

应该适度加快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和调整的步伐,抓紧研究出台燃油税政策,适当提高资源税率,油气资源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尽快完善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财税机制。要从价格机制上理顺资源类产品进出口关系,形成利于进口、抑制出口的比价关系。可通过调整资源类产品价格,加大这类产品的价格弹性,充分利用价格杠杆来调整国内外资源的配置,避免出现由于价格不合理导致的资源类产品国内紧缺、出口增长的不协调局面。

(四)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支持科技创新

针对当前国内资金充裕的状况,应抓住当前证券市场持续上涨、人气较旺的时机,加快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上市的步伐,同时鼓励原来在境外市场上市的国内资质良好的企业回到国内市场发行股票,为证券市场进一步扩容,化解市场价格上涨的压力;抓紧时间,加快创业板推出的进程,为企业科技创新建立健全融资渠道。积极发展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使其成为企业创业的融资场所。积极发展面向科技型企业的债券市场,为优质中小企业开拓融资渠道。

(五)选择适当时机,进一步提高利率和准备金率

为缓解国内市场流动性过剩的状况,抑制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应该加强对金融市场和价格走势的跟踪监测,在条件适当的情况下,可考虑进一步提高存贷款利率和法定准备金率。尤其是考虑到二季度消费价格上涨的幅度加大,应该加大利率调控的幅度。同时,可考虑取消利息税,既可为进一步提高利率腾出空间,又可增加居民收入。

人力资源季度总结篇4

风电业务单位多属于项目公司,主要业务是风电项目的前期开发、工程基建监管和综合管理工作,它们设立在全国各地,特点是人员分散、一岗多责、管理灵活且专业化管理水平不高。在这些单位中,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几乎都不是专职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人员,他们同时兼有行政、后勤、档案和外事等综合事务性工作职责,并且他们往往更重视与项目开发与建设相关的工作,把人力资源工作排在最后完成。此外,他们几乎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业知识不够全面,不熟悉国家劳动人事法律法规,实操技能也需要进一步提高,整体专业化水平较低。这会导致各风电业务单位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不当的法律风险、理解和贯彻执行公司战略意图和政策制度不当的运营风险,降低了各单位与公司总部的沟通效率,增加了管理内耗,削弱了管理效果。为了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从解决“人”的问题入手,假设条件是各单位只能使用现有人员。除了其他管理方法外,积分制管理能够很好地将管理目标与“人”的物质利益、精神需求紧密结合,具有持续激励效果,能够提高员工自主能动性。探索性地将积分制管理运用到风电业务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管理中,有利于持续不断地提高其工作能力、专业化水平,推进人力资源业务顺利开展,提升各单位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二、风电业务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积分制管理模式实践

1.积分制管理理念

积分制管理是以员工绩效为依据,以个人积分来衡量员工工作表现,通过积分奖惩制度达到激励员工主观能动性、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目标。积分制管理以“目标管理为主,行为管理和动力管理为辅”,一方面向员工提供正向激励,帮助员工提高工作能力,激发员工持续提高绩效的动机;另一方面建立负向激励,实现奖罚分明,提高员工主动性。

2.积分制管理机构

公司总部成立积分制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是最高决策和最终解释机构。组长由公司总经理担任,成员由主管人力资源工作的副总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担任,领导小组负责审批积分制管理办法并对实施过程进行指导。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组长由人力资源部经理担任,成员主要构成是人力资源部及其他协作部门相关人员,主要负责落实积分计算、兑换、情况反馈和监督执行等工作。

3.积分制管理内容

第一,确定被管理人员范围为风电业务单位人力资源业务人员。

第二,确定被管理人员的基础积分为100分。

第三,确定管理目标。(1)形成奖罚分明的工作氛围,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质量。(2)通过季度培训、季度自查、季度改进、季度检查、季度整改,促进人力资源业务人员工作能力提升,提高各单位风险防范能力,提高其整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3)促进各单位按公司要求按时保质完成工作,加强公司总部对其监督力度。

第四,确定管理内容。(1)在人力资源日常、临时业务中实施积分制。公司人力资源部的日常、临时业务工作需要各单位上报审批、备案的手续必须按要求完成。如果不能完成,将对人力资源业务人员的积分进行减分。(2)在人力资源季度培训、自查、改进、检查和整改中实施积分制。公司人力资源部按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块分季度组织结合工作实际的专项培训,根据人力资源业务人员培训考勤、培训考核成绩对积分进行增减。在每季度初培训完后对人力资源业务人员进行当堂考试,促进培训效果转化,并依据该季度培训内容提出人力资源的管理目标,要求其回各自单位后对照目标进行自查改正,上报各单位现有管理情况报告、自查情况报告和改进报告,根据上交报告质量对积分进行增减。在每季度末针对该季度管理目标和自查报告,对各单位该模块职能工作的改进和完成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形成督办事项,各单位按督办上报办理情况和备案相关证明材料,根据改进情况对积分进行增减。

第五,确定积分增减办法。(1)取得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加5分,人力资源管理师加10分,经济类职称加10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等相关专业学历加15分。(2)参加培训全勤加3分,考试第一名加10分,第二名加7分,第三名加5分,考试合格加3分,考试不合格扣5分。无故缺勤一课时扣5分。(3)按管理要求,提供自查和改正报告,根据提交自查和改正报告是否达到管理要求、真实性、完整性、美观性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都达标者加10分,有一项不达标者扣5分。(4)按时保质完成季度专项检查督办任务加15分,未完成一项减10分。(5)未按制度要求上报需要审批和备案的手续,一次一项扣10分,被公司人力资源部发现一次工作漏洞扣10分,被其他员工投诉一次扣10分。(6)获得外部客户好评或表扬加5分,投诉扣20分。(7)在期刊发表与工作相关的专业文章加5分。(8)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被采纳者加10分。

第六,确定积分奖惩办法。每年年底对所有人力资源业务人员积分进行汇总排序,对排序前3名的人员进行奖励,对排序末位3名的人员进行惩罚。所有积分奖励和惩罚都仅限于当年,次年所有人员积分回归基础分。(1)排名第一的人员奖励1级工资,保持一年;排名第二的人员年终奖金增加8%;排名第三的人员年终奖增加5%。(2)末位的3名人员在一年内不允许申报职称、职务晋升,不能报名参加公司系统内部公开竞聘;排名末位的人员和直接上级不能参加本年度优秀员工评选、一年内不能晋升工资;所在单位负责人不能参加本年度优秀管理者评选,该单位不能参加优秀团队评选。(3)积分排名前5名为优秀等级,6-10名为良好等级,给予一定物质奖励;所有积分超过基础分人员均奖励外出专业培训一次。

人力资源季度总结篇5

论文关键词:企业用工情况调查研究报告

一、2011年以来,企业人工成本呈持续上升的态势,并且企业经营者预计三季度人工成本上涨压力依然较大。调查发现,2011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企业人工成本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其中三成左右的企业二季度人工成本比一季度大幅上升。从企业工人的工资情况来看,目前超过四成的普通工人月工资高于2000元,超过两成的技术工人月工资高于4000元。与一季度相比,2011年二季度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的工资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2011年二季度企业缺工情况依然严峻,但比一季度有所缓解。调查显示,七成左右的企业2011年二季度有缺工情况,要低于一季度;多数企业缺工数量在100人以内,与一季度基本持平,超过六成的企业缺工程度在10%以内,比一季度有所提高;企业缺工岗位依然集中在生产岗位;二季度缺工持续时间平均为2个月,与一季度持平;企业缺工的原因主要是求职农民工人数少。调查还发现,缺工已经成为影响企业二季度生产(经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三季度企业招工人数有所上升,男性及18~30岁年龄段的劳动力更受企业欢迎。调查表面,近四分之三的企业今年三季度有招收新员工的计划,其中近三成的企业计划招工50人以上,高于一季度的调查结果;三季度企业招工计划中,大学毕业生占计划招工人数的近四分之一;近半数的企业三季度招工以男性为主,近六成的企业三季度计划招工的年龄在18~30岁之间;三季度企业招工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老员工/熟人介绍和现场招聘会,企业选择招工途径是最看重的是能招到合适的人。

四、企业招工难问题依然突出,期待政府给予支持。调查发现,目前企业招工难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东部和东北地区企业、中小企业、it企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及出口型企业的招工难度相对较大;企业经营者认为出现招工难的原因主要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近半数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即将实施的《社会保险法》对企业招工有利有弊,影响不明显;企业经营者期待政府通过“降税或帮助企业降低生产运营成本”和“稳定物价,降低生活成本,增加企业所在地生活,消费成本吸引力”等措施对企业给予支持。

五、建议减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税收负担,缓解人工成本持续大幅上升的压力;加快城市化的步伐,消除各种阻碍农民工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让农民工更好的融入城市;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妥善解决人力资源市场资源配置中的结构性矛盾,积极调控好人力资源市场。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经营者群体为调查对象,参考我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进行,于6月5日发放问卷2,000份,截止6月20日共回收问卷781份,其中有效问卷770份,有效回收率为38.5%(样本情况详见附件)。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数据[①]。

一、企业用工状况

1、农民工在企业就业人员中的比重略有下降

从2011年二季度企业就业人数的情况来看,调查结果显示,参加本次调查的企业就业人数平均为810人,农民工占48.8%,比2011年一季度下降了1.5个百分点,与2010年基本持平。其中,东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出口型企业中农民工所占比重相对较高(见表1)。

Q24表企业就业人员情况(均值,人)

 就业人员总数

农民工所占比重(%)

总体

2011年二季度

810

48.8

2011年一季度

711

50.3

2010年

905

48.2

东部地区企业

702

52.0

中部地区企业

1174

45.7

西部地区企业

727

42.3

东北地区企业

678

35.5

大型企业

8745

32.9

中型企业

885

47.2

小型企业

177

50.9

出口型企业

742

51.6

非出口型企业

878

46.9

表10企业缺工岗位情况(%)

 管理岗位

技术岗位

生产岗位

其他岗位

总体

2011年二季度

25.6

51.8

85.3

4.7

2011年一季度

25.5

50.3

83.8

5.4

2010年

32.7

59.8

82.4

5.4

东部地区企业

24.8

50.0

85.4

3.2

中部地区企业

23.2

54.2

81.9

7.1

西部地区企业

33.7

54.2

86.7

4.8

东北地区企业

25.7

57.1

97.1

14.3

大型企业

25.0

57.1

92.9

 中型企业

25.6

53.2

88.3

4.7

小型企业

24.5

49.2

82.9

5.1

出口型企业

23.0

50.5

90.6

3.3

非出口型企业

26.7

52.3

80.8

6.0

表26即将实施的《社会保险法》对企业“招工难”可能产生的影响(%)

 增加企业用工成本,

员工收入减少,

“招工难”问题

有所加剧

规范企业用工,

员工利益得到保障,

“招工难”问题

有所缓解

有利有弊,对招工

影响不明显

总体

32.2

21.0

46.7

东部地区企业

32.7

20.2

47.1

中部地区企业

27.9

21.1

51.0

西部地区企业

38.8

23.3

37.9

东北地区企业

33.3

29.2

37.5

大型企业

25.6

23.3

51.2

中型企业

29.6

22.3

48.1

小型企业

34.3

19.7

45.9

出口型企业

33.1

17.3

49.6

非出口型企业

31.7

人力资源季度总结篇6

关键词:伏季休渔;渔业资源保护;命令与控制型政策;经济激励型政策

中图分类号:F307.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2日

一、我国伏季休渔制度实施情况

伏季休渔由国家部门批准,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实施,它规定在每年一定期限内,一定水域不得从事捕捞作业,由于该期限一般定于每年的三伏季节,因此被称为伏季休渔制度。我国自1995年开始实施此项制度,最先在东海、南海实施,1999年南海开始实施,经过多次对休渔期和休渔区的调整,目前的实施情况如下:我国在黄海、渤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区都实行了全面的伏季休渔制度,覆盖沿海11个省(区、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休渔渔船近10万艘休渔范围为北纬12度以北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南海海域(含北部湾)。休渔时间各海域稍有区别,但基本在6月1日12时至8月1日12时之间。休渔期所禁止的作业类型各海区也有不同的规定,如渤海海域禁止除网目尺寸90毫米以上的单层流刺网和钓钩外的其他所有作业类型,而北纬35°以北的黄海海域禁止拖网和帆张网作业。在禁止范围之内的作业活动在休渔期一律实行“船进港、网封存、证(捕捞许可证)集中”。伏季休渔属于“命令与控制型”的政策手段,管理方式较简单,管理成本较低,是迄今为止影响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施行最为彻底的的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措施。

(一)短期效果。实行休渔政策可以确保目标种群幼鱼、幼体的数量达到一定标准,休渔期结束后,渔获量的增加以及渔获物质量的提高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使目标种群中处于产卵期的亲鱼和处在生长发育期的稚鱼得到保护。休渔政策之所以选在伏季实施,原因是绝大多数经济鱼类在这一时期处于产卵高峰期,此时休渔可以确保其完成正常的产卵、孵化,以免将过小的幼鱼甚至亲鱼捕捞殆尽,造成渔业资源数量锐减。

2、伏季为鱼类生长速度较快的时期,禁渔期过后的渔获物质量和大小都会明显增加。据黄渤海区和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部门的调查分析,伏季休渔前后相比较,幼带鱼和小黄鱼均增大了8mm以上,增重约10g,小黄鱼在渔获物中的比例也增加了几倍,对恢复和增加资源量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3、对经济鱼类群落的生产力恢复有一定效果。例如,东、黄海区在开捕后,大黄鱼、小黄鱼、鲳鱼等严重衰退的优质种类资源量有了不同程度的回升,南海区在开捕后的渔获中,虾蟹类、蓝圆、青鳞鱼、二长棘鲷、带鱼、枪乌贼和海蜇等品种所占比例明显增加。

4、渔获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如东海区主要海洋经济鱼类小黄鱼、鲳鱼的年捕捞产量在伏季休渔实施后的7年中的平均值比实施前5年平均值的相对增幅分别达3.5倍和2.3倍。

(二)长期效果。从长期来看,伏季休渔制度并未显著改善海洋渔业资源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渔获物整体质量水平仍然很低。目前,传统的黄渤海群系的带鱼、鲆鲽类、真鲷、河、黄姑鱼,已相继失去渔业利用价值,东海区传统的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四大支柱鱼类资源”,除带鱼还能维持一定产量外,其余的已形不成鱼汛,且呈现明显的小型化。渔获物组成的90%是青鳞鱼、小公鱼等小型低质鱼类。

2、休渔的效果不能逐年累积。休渔期结束后,大量的捕捞投入不仅使当年的休渔效果消耗殆尽,甚至有可能导致渔业资源达不到休渔期开始前的水平。

3、渔业资源生物群落结构的退化明显,鱼类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鱼类群落长度呈现小型种类和小个体增多,大个体减少,且长度范围变小的趋势。东海区小黄鱼资源的群体结构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当龄鱼的渔获比例由伏季休渔制度实施前的43.14%上升至近年来的74.64%,剩余群体的渔获比例由56.86%下降至25.36%。

4、捕捞投入量过大,超过资源量能承受的范围,渔业资源处于过度捕捞状态,无法得到有效的补充和恢复。

因此,从伏季休渔的长期效果来看,渔获物整体质量水平仍然很低,产量也未能连续提升,资源结构脆弱,我国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未得到显著改观。

二、伏季休渔政策失效原因分析

实施伏季休渔后,我国渔业资源仍然呈现恶化趋势,这种趋势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可以分为非制度原因和制度原因。非制度原因如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是客观存在的,也确实大大加剧了我国渔业资源的衰退,近几年来,我国几大海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以东海情况最为严重。海水污染导致海洋生物生境被破坏,对渔业资源势必有恶劣影响,这种影响是无法通过减少捕获量和渔业政策的调整而解决的,本文在此不作过多讨论。制度原因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伏季休渔制度作为典型的“控制与命令型”制度所固有的一些缺陷导致不能达到理想的资源保护效果;另一方面是我国伏季休渔制度仍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无法将伏季休渔的最好效果发挥出来。以下将从这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伏季休渔在长期中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和改善没有明显效果的制度性原因。

(一)伏季休渔制度所固有的缺陷。伏季休渔作为一种命令与控制型政策,本身就带有该类政策固有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该政策的施行中更多地依赖于政府,渔民始终处于被动接受政策的地位,无法对其形成有效的刺激,使其自发地参与到渔业资源保护的决策中去。而渔业资源由于渔业资源本身有着很强的跨界性与流动性,又近似于经济学概念中的“公共物品”,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而我国针对这一问题实行的许可证制度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它,由于持证人数过多,对捕捞量又没有限制,更加强了非排他性。用这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处于明显对立地位的方式管理具有这样性质的资源,会使渔民通过采取包括增大捕捞能力在内的各种可能的手段来提升竞争能力,以期从中尽可能多地获取更大的份额,而很难从长期和宏观的角度来考虑资源的最优效率,从而造成对渔业资源的严重破坏。

“命令与控制”式的管理机制和渔业资源的非排他性,跨界性与流动性使得政策不能与渔民的利益目标相符,其结果是渔民渔民没有配合,参与政策的主动性,无形中提高了政策的执行成本和管理成本,甚至由于政策加强了非排他性,反而促进了恶性竞争,使渔民做出试图绕过政府管制,不计成本代价的行为。因此,伏季休渔制度更容易鼓励渔民追求短期利益,而无法对渔民养护资源,考虑长远利益的主动性起到诱导和鼓励作用。因此,有许多学者认为,伏季休渔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制度,尤其是在捕捞能力中度过剩或严重过剩时,仅依靠休渔制度来恢复渔业资源,难度将非常大。

(二)我国伏季休渔制度的不完善之处。我国伏季休渔制度自1995年实施以来,经过多次的修改和调整,目前仍有不完善和不尽合理之处,本文将其总结为以下几点:

1、伏季休渔制度缺乏针对性,难以对不同种类和生长特征的鱼类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虽然大多数鱼类的产卵期都在三伏季节,但我国渔业资源类型繁多,产卵期一定不会完全相同,这就造成我国制定的统一休渔时间与某些种类的产卵习性不相符而达不到保护作用。如根据东海带鱼群系的生物学特点,国家1988年规定的东海产卵带鱼保护区禁渔时间为5月1日至6月30日,而目前伏休禁渔时间从6月16日12时至9月16日12时,两者显然不相符。目前统一在伏季、按海区先后休渔,与部分鱼类生长规律不符,难以对所有种类鱼类实现保护。

2、资本投入控制不足导致捕捞能力严重过剩。我国目前的渔船数量和捕捞能力已经远远超过渔业资源所能负荷的数量,这些资本的投入无法收回,因此恶性竞争就会出现,导致渔民采用底拖网等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作业手段,捕捞未达到标准的幼鱼等等现象。

3、缺乏相关配套措施和政策。休渔期结束后,大量的捕捞投入不仅使当年的休渔效果消耗殆尽,甚至有可能导致渔业资源达不到休渔期开始前的水平。目前没有配套措施和政策解决这一问题,因此伏季休渔制度无法很好地发挥其效果。

4、渔业管理机构得不到财政支持来保证其正常运作和执行力。省、市、县三级渔政机构绝大多数属差额管理甚至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和管理经费支出主要来源于所收取的渔业资源费、渔业资源损失赔偿费和罚没款。这种以费养政的模式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各项费用的减少越来越无法保障渔业管理机构的正常运作,使之处于左支右绌的尴尬局面中。

三、政策建议

为了克服渔业资源的有限性,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物学家、经济学家及社会学家先后提出了各自的政策措施,总体而言,这些措施可归为如下三种范式:“命令与控制”式渔业管理方法、基于市场的渔业管理方法及基于社区的渔业管理方法。其中,休渔制度属于“命令与控制”式渔业管理方法,而“命令与控制”式的管理机制如上文所述,对于渔业资源这种非排他性、流动性和跨界性很强,很难界定产权的特殊资源来说,由于将渔民完全置于被动的地位且由于不能与渔民的利益目标相符,很难收到理想的资源保护效果。世界上各个渔业资源大国如美国、新西兰、冰岛等所制定的管理制度都表现出两个明显的变化趋势:一是由“命令控制型”(如休渔期和休渔区制度)向“经济激励型”(如配额捕捞制度)的制度转变;二是由“投入控制型”(如限制渔船投入)向“产出控制型”(如限额捕捞制度)转变。这种转变提高了渔民的自主选择权在渔业资源保护中的主导地位,主要通过渔民作为经济人做出的理性选择而达到在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使得渔民经济收益和渔业资源保护共同实现。因此,尽管我国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如渔业从业人口众多,就业机会较少,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仍然较低,实行”经济激励”型管理制度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但是管理政策向这种方向调整将会是必然的趋势。因此,本文提出的渔业资源保护政策建议如下:采用限额捕捞制度与伏季休渔制度结合,综合使用“激励控制型”和“命令控制型”政策。这样,一是可以解决休渔期过后渔民过度捕捞,恶性竞争的问题,使伏季休渔政策的效果延长,并可以逐年累积,从而使群落、种群结构得到改善,对渔业资源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二是捕捞能力过剩问题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降低渔业的自由准入程度,使得渔船量稳定在一定水平;三是限额捕捞制度作为渔业资源管理中“经济激励型”政策中的基础性政策,可以为我国今后进一步实施其他“经济激励型”政策如配额捕捞制度奠定一定的基础,以便于今后更好地推进后续的政策改革。

同时,对于我国目前的伏季休渔制度,也有有待完善之处,本文提出的建议有:1、根据不同种鱼类生长繁殖期的不同,确定更有针对性的休渔期,避免出现休渔期与繁殖期不匹配的现象;2、加强对渔民关于伏季休渔政策的宣传教育以使渔民更自觉地配合实施该项政策;3、改变以费养政的管理模式和渔政机构差额管理甚至自收自支的情况,将渔业管理人员纳入政府编制,保证渔业管理机构的正常运转和渔业管理人员的收入,以确保政策的实施。

四、结语

短期来看,实行休渔制度对确保目标种群幼鱼、幼体的数量达到一定标准,提高渔获物质量有一定的效果。然而,从长期来看,伏季休渔制度并未显著改善海洋渔业资源恶化的趋势,可以认为伏季休渔制度是一项“治标不治本”的制度,因此除了完善伏季休渔制度的不足之处以外,由“命令控制型”政策向“经济激励型”政策如配额捕捞制度才是我国渔业资源管理政策未来的方向,引入市场机制的力量进行渔业资源的管理也是各渔业大国普遍的政策趋势。我国可以先采用限额捕捞制度与伏季休渔制度结合作为政策转型的起点和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陈艳明,包特力根白乙.中国海洋伏季休渔制度研究[J].河北渔业,2010.9.

[2]朱玉贵.中国伏季休渔效果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3]刘桂茂,陈楚荣.南海区2000年伏季休渔成效及问题[J].海洋渔业,2001.8.

[4]徐汉祥,刘子藩,宋海棠,周永东.东海伏季休渔现状分析及完善管理的建议[J].现代渔业信息,2003.1.

人力资源季度总结篇7

关键词:人员总量;自我调控;机制;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B8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076-02

引言

人力资源是企业一种重要资源,和其他资源一样,都遵循着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随着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加大,单位人力资源投入产生的效益和产出越来越小。所以,在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人多力量大”,而是要将人员总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样,既能够确保企业完成生产经营任务目标,又能够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某国有企业(以下简称a公司)是国内首家具有“a+H”股两个融资平台的上市农机企业,由30多家专业厂和全资、控股子公司组成,是集农业机械、动力机械、零部件装备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大型国有农机企业。a公司作为国内农机行业的排头兵,受国家政策调控影响,市场的起伏波动非常大,生产淡旺季较为显著,人力资源的“财富作用”或“包袱现象”时常发生着变化,所以,如何合理控制人员总量,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劳动效率,一直都是a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寻求突破的课题。

一、人员总量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影响,a公司缺乏自主进行人员总量管控意识,人员总量调控方式方法落后,导致企业劳动效率不高、存在人力资源浪费等问题。

(一)人员总量自我调控意识薄弱

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特别是生产组织部门普遍缺乏人员总量自我调控意识,以事为重心、为人找位、为事配人的现象大量存在。特别是在生产旺季时,单纯依靠增加人员依然是解决产能不足、满足市场需要的重要手段。

(二)新增人员数量的确定缺乏科学依据

生产旺季时,用人单位、生产组织部门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往往简单根据产量增加的比例确定新增人员数量,没有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相关劳动经济指标测算和对比分析,导致由于人工成本增长失控,企业经济效益增幅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由于新增人工成本远远超过新增实物量产生的经济效益,反而导致企业产生亏损的极端现象出现。

(三)员工未能做到动态管理,退出通道不畅

由于员工能进不能出、岗位能上不能下,导致a公司员工数量增速较快,企业人工成本逐年增加。特别是在生产淡季时,大量人员被安排轮休,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同时,由于部分岗位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也严重影响了其他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提升。

二、构建人员总量自我调控机制的方法措施

针对人员总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a公司从2012年年初就着手建立人员总量自我调控机制,促进人员结构优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

(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2012年年初,a公司在人力资源系统创新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理念—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围绕企业运营效率和效益的提升来开展,将劳动经济指标持续优化改善作为衡量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标准。这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确定,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对人员总量控制的传统理念和意识,也为构建人员总量自我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科学的人员总量预测模型

a公司在对比分析各用工单位近3年来(2009—2011年)平均从业人员总量与实物劳动量、工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等数据的基础上,寻找指标数据和人员总量之间的变化趋势,再结合当年主要生产经营指标和人均工资增长等因素,建立科学的人员总量预测模型,指导各单位制定本单位的年度人员总量计划,有序开展月度的人员总量自我调控[1]。同时,根据测算结果,a公司人力资源部在提出了人员总量控制目标:主要产品实物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小于10%的,平均从业人员总量原则上不增长;在满足满负荷工作条件下,增幅在10%(含10%)—20%的,平均从业人员总量增幅小于3%;增幅大于20%(含20%)的,平均从业人员总量增幅不超过实物量增幅的15%—20%;主要产品实物量对比上年同期减少的单位,从业人员总量减控比例不低于主要产品实物量减少比例的30%—50%。

(三)运用投入产出对比分析法测算新增人员,确定用工方式

生产旺季因任务量增加,现有人员无法满足而需新增人员时,我们指导用工单位运用对比投入产出分析,开展人员总量自我调控。通过对比分析3年来基本生产人数、实物劳动量、实物劳动生产率、劳动分配率,计划新增人数、预计新增人工成本和新增经济效益等指标,参考盈亏平衡点的计算,确定需求人数,对比分析使用正式用工、劳务派遣人员和技校顶岗实习生之间的人工成本差异,以便科学确定新增人数、使用期限和用工类型,将人工成本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例如,某单位接到一笔生产订单,经过投入产出测算,需新增n个人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时,他们不会再像过去那样能要多少人就要多少人,而是把人员总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还要适时开展新增人员需求计划准确性和实施情况的跟踪评价,对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单位,要及时分析原因,制订整改措施进行整改。

(四)明确人均工资增长目标要求

a公司在推进实施人员总量自我调控机制的过程中,通过制定人均工资增长目标的要求,确保了人员总量自我调控机制的有效实施。要想实现人均工资增长目标,就必须增加工资总额或控制人员总量,当出现企业经济效益无增幅或经济效益下滑而没有增量工资时,就必须依靠人员总量控制来实现人均工资增长的目标。同时将人均工资增长目标与单位经营层年薪挂钩考核,单位人均工资无增长时经营层年薪不得增长,经营层年薪增长幅度不得高于单位人均工资增长幅度,极大的增强了单位经营层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控制人员总量的积极性。

(五)盘活内部人力资源潜力

生产旺季时,用工单位首先想到的不再是增加人力资源,而是在盘活内部现有人员存量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内部和单位之间的人力资源余缺调剂,安排非一线人员和待岗人员充实到生产岗位或辅助岗位顶岗操作,充分挖掘内部人员潜能,有效控制人员总量增长。

(六)积极开展淡季人力资源培训

在生产淡季,积极策划组织开展各项专题培训,特别是要将技能人员的培训与符岗符级、职业技能等级等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开展一人多岗、一专多能、大工种、宽作业等方面的培训,提升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通过技能和素质提升促进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为生产旺季储备高效的人力资源。

(七)通过绩效考核实施员工素质调整

完善员工绩效考评体系,通过绩效考评加大员工素质调整力度,对不能胜任岗位要求的员工及时安排转岗或进行培训,经过调整岗位或培训后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通过办理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方式开展员工素质调整,有效解决了国有企业员工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问题,进一步促进了员工结构的优化。

(八)科学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要积极加强与产品工艺、设备管理等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将人员总量与设备改造升级、产品结构调整、工艺流程优化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合理调控人员总量。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同时还要加强与生产部门的联系,综合考虑动能费用、人工成本、人员休息休假等因素,将“集中生产、集中休息”与“均衡生产”两种生产方式有机结合,合理安排班次,科学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九)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开展人员总量控制,并不是说从根本上杜绝了人才的引进,而是要在公司经营业务和战略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制订合理的人才引进计划,加大高层次、成熟实用型人才的引进力度,解决公司在管理、技术中的难点和瓶颈问题,提升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水平;加大对重点本科院校和硕士、博士毕业生的招聘力度,做好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储备。

(十)建立劳务派遣人员常态转招机制

劳务派遣人员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做好劳务派遣人员和企业合同制员工同岗同工同酬的同时,建立劳务派遣人员常态转招机制,每年进行1—2批次的劳务派遣人员转招工作,对工作经验丰富、操作技能过硬、具有中级及以上职业技能任职资格等符合企业转招条件的劳务派遣人员,转招为企业的合同制员工,既增强劳务派遣人员了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稳定了员工队伍、优化了技能人员结构,降低了企业用工风险,同时也符合国家将于今年7月1日执行的劳动合同法修正案中对劳务派遣人员的管理要求[2]。

三、实施人员总量自我调控机制取得的效果

1.建立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理念,制定了科学的人力资源总量预测模型和确定新增人员数量的方法,为实施人员总量调控提供了方法和工具。

2.通过建立人员总量自我调控机制,引导用工单位自主开展人员总量控制,增强了单位规范人员总量控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

3.通过实施人员总量自我调控机制,极大的减少了人力资源浪费,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满足了经济性用人的要求。2012年,a公司平均从业人员总量较上年同比下降4%,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了7%,在全年工资总额增长不足3%的情况下,员工平均工资增长了8%,为企业运营效率和效益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4.2012年,通过建立劳务用工常态转招机制,累计转招了劳务用工170余人,增强了劳务用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效降低了高素质技能人员的流失和企业劳务用工风险,进一步健全了和谐稳定劳动关系。

四、总结

人员总量自我调控机制的核心要点是通过树立以人为本和经济性用人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劳动经济指标对比分析,建立科学的人员总量预测模型,开展多样化的人员总量控制,有效提升企业人员总量管理水平、优化员工结构,在为企业运营效率和效益提升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和保障的同时,合理控制企业人工成本,提高企业劳动生产效率和员工收入水平,实现人均收入与企业效益增长相匹配,确保了十报告中关于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企业发展成果与员工共享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季度总结篇8

发展森林旅游业是推进全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生态立区”战略的具体体现,是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举措,是弘扬区域文化,提升全区品位,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体裁,是协调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现代林业建设进程的重要手段。管理区地处京津周边,是首都周边的重要生态屏障区。地理位置优越、山场广阔、资源丰富,因此借助资源的优势,区内重点打造以森林旅游、生态发展为主的品牌项目,并把生态立区作为富民强区的根本。通过一系列的开发,形成了“春赏花、夏避署、秋观景、冬观雪”四季旅游格局,使全区成为华北乃至京津周边地区最优的四季旅游业景地。同时对全区森林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社会概况

管理区(牧场)位于省西北部、市北部。地理坐标北纬41°21′至41°32′,东径114°45′至115°。北部与康保县接壤,西部与沽源县毗邻,东、南、西三面与张北县相连。东西35公里,南北18公里,总面积373平方公里。产业吸纳流入区人口近8000人。辖五个管理处两个乡19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管理区驻地左家营,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距省人民政府驻地石家庄北偏东380公里,距市北90公里。管理区因受垦殖时间、放垦地段、土质、交通等影响,人口地理分布大体由西而东、由北而南趋于稠密,个别地域因移民、场部迁移或有变化。

地域古为少数游牧民族活动区,鬼方、东胡、匈奴、乌桓、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先后叩境。汉族杂入当溯自辽代,回族、蒙族始于元朝,满族起于清代,彝、黎、壮三族于近年通婚进入境内。

境内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满、蒙、回、彝、黎、壮,共111人。从1949年至今,全区人口性别构成总的来看是呈现逐步上升势头,但波动不大,基本平衡稳定,维持在102—110之间。主要原因是历史上是移民区域,建场时域外人口大量迁入,其中绝大多数是夫妻同来。再者,迁入人群文化素质较高,受重男轻女思想影响不大。

自然概况

我区属于东亚大陆季风气候的温带干旱、半干旱区。春季3—5月,受势力较强的空气影响,天气多变,少雨干旱,多大风日;夏季6—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在暖湿气流的控制下,天气温暖、湿润,降雨增多;秋季9—11月,暖湿东南气流渐衰退,干冷的西北风重新加强,天气晴朗,渐冷;冬季12—2月,受西伯利亚高压控制,严寒少雪,多寒潮,常有剧烈的降温和风加雪天气。

1、光照充足,日较差大。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931.7小时,多年平均光辐射5811.8光焦/m2。光照充足有利于农作物光合产物生成和积累。

2、水热同季。降雨多集中于6—8月。6—8月,降水平均260.5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8%。6—8月,年平均气温22.8℃(6月)、24℃(7月)、22.7℃(8月)。这三个月的降雨和气温是同步进行的。

3、自然降水分布不均匀,年度间差别悬殊。在1952—2005年间,年降水量在241.7—558.3毫米,年平均降水量381.4毫米。其中春季3—5月,降水量23.9—137.6毫米;夏季6—8月,降水量183.5—429.7毫米。最多与最少降水相差246.3毫米。

4、多大风日。多年平均大风日60天,最多96天(1966年)。每年春季4—5月,大风日月均10—11天。1971年5月,大风日有19天。大风时,春季风沙遮天蔽日,常有沙尘暴,冬季风雪飞扬狂舞,能见度降低,道路常被淹没堵塞。当地俗语说:“冬季白毛风,春季大黄风,立夏不起尘,起尘埋死人”。

林业基本情况

全区林地总面积24.58万亩,占43.89%,全场林地木材总蓄积量4.86万立方米,其中全民所有制林地木材蓄积量为1.72万立方米,集体所有制(两个乡)林地木材蓄积量3.14万立方米。

农田防护林23601亩,其中杨树林带22840亩,榆树林带546亩;片林11699亩,其中杨树11083亩,榆树213亩,退耕匹配荒滩造林103700亩,其中杨树2670亩,榆树20411亩,沙棘2961亩,柠条47140亩,枸杞29538亩。

与日本友人共同参与了植树活动,顺利完成了“中日沙漠绿化造林”项目第一期工程。第一期工程总投资110万元,其中日方投资折合人民币80万元,管理区投资30万元,完成造林751亩,达200270株。主要树种有:杨树、垂榆、云杉、沙棘、落叶松、樟子松、李子松、山杏、丁香、火炬、黄花槐等。

森林旅游发展条件

1、优势和经验

全区有林地面积达到24.58万亩,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43.89%。由于林草覆盖率高,生态条件优越,具备了发展森林旅游的条件。同时我区近距京津,交通便利,加之资源上的优势,成为理想的旅游胜地。所以我区一方面依托现有的森林资源,大力开发旅游项目,一方面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把生态建设作为全区的中心工作,突出绿化美化亮化形象,增加旅游靓点,并把区内的资源优势,旅游发展前景,以新闻的形式公布,引起社会的关注,并招商引资,前来投资开发森林旅游业。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全区森林面积较大,但由于起步较晚,尚有相当大的区域尚未被开发利用,一是投资商少,地方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二是我区是农林牧综合交错发展的区,森林分布大的地区居民较多,受传统的影响,一直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然景观;三是如进行生态移民,又无法解决移民后的群众生活问题;四是由于上述方面的原因,使我区森林旅游业得不到有效的开发。

3、发展前景分析

我区地处坝上地区,207国道纵贯全区,自然条件优越,但到目前为止,没有森林公园,已远远不能满足形势的发展和旅游业方面的需求。通过这次规划,我区将能利用开发的区域全面纳入2011—2020年规划范围内,具体是将桃源山庄森林公园,市白塔三盖淖湿地公园,黄山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共新发展3处,面积0.83万亩。

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林业产业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基本要求,立足森林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协调统一,以保护全区森林资源、调整和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开发和优化森林旅游产品、加强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森林旅游产业发展为目标,充分挖掘和发挥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的优势,推动和促进观念转变和制度创新,大力引进和培养森林旅游专业人才,全面提升森林旅游开发和管理水平,促进森林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使之成为保护森林资源和促进森林文化传播,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统筹发展。保护是前提,发展是目标,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与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林地保护、湿地保护、珍稀濒动植物保护、森林防火、荒漠化治理等紧密结合,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2、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建设区域的自然条件、旅游发展需求和经济发展战略,实事求是地确定森林旅游的重点区域和重点旅游线路,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条件,把握好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避免过度开发对野生动植物及其环境造成破坏,做到分区、分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森林旅游建设和开发活动。

3、倡导低碳理念、推进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规划手段等方面发挥低碳理念对森林旅游产业的指导作用,大力传播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森林生态文化,积极谋划低碳生态旅游,在旅游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减少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4、生态效益为主,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兼顾。森林旅游产业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相结合,森林文化传播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森林旅游产业体系提升与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建设多元化、多精品、多功能的森林旅游产业体系,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5、多方参与、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性,调动社会广泛参与,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不断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做好森林旅游发展规划与相关区域的旅游业发展规划,交通建设,环境保护、风景名胜和文物保护等专项规划的衔接。整合旅游资源,形成复合型的旅游产品,增强森林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规划依据

一是依据国家林业局文件。

二是依据国家林业局下发的《全国森林旅游发展规划技术方案》。

三是依据全区森林资源分布特点。

(四)形象定位

新建部级森林公园1个,新建省级湿地公园1个,省级文明教育基地1个。

(五)规划目标

从2011年到2020年来,全区新建森林公园一个,湿地公园1个,生态文明教育基地1个。

总体布局

(一)布局原则

一是坚持突出整体性、战略性、特色性和可持续性原则。

二是坚持森林公园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的原则。

三是坚持森林公园与林业生态工程相协调的原则。

四是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步并举的原则。

五是坚持与群众利益紧密结合的原则。

(二)总体布局

规划总体布局为“一森林公园一湿地一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即,桃源山庄森林公园、市白塔三盖淖湿地森林公园、黄山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桃源山庄森林公园

1、位于区城北部,距区城5公里,该区域退耕茂密,气候凉爽、景色宜人,位于管理区沙沟镇,由退耕还林工程区、公益林风景区、草原区组成,本次规划区域范围属沙沟镇。本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森林、冰雪和草原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把管理区森林公园建设成为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带动管理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以提升地位,适度超前;通过政府调控,企业运作;达到准确定位,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塑造精品;服务经济,整体协调;冬夏兼顾,持续发展为规划原则。

2、森林风景区规划总面积3000亩,其中有林面积1115亩,森林覆盖率达37.17%。管理区森林公园年平均气温5℃,春季干旱少雨,气温回升快;夏季多雨,气温适宜;秋季风大,气温早晚温差大;冬季寒冷,一片冰雪天地。全年无霜期105天。

3、来管理区森林公园旅游的游客绝大部分是以观赏森林景观、草原为主。随着管理区森林公园的进一步建设,管理区森林公园的知名度将不断提高,游客将不断增加。

4、有利条件

(1)森林风景区内没有工业企业,没有污染源,呈现出蓝天白云,是一处天然氧。

(2)旅游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多样。

(3)环境优美,生态条件优越。

(4)政府重视,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较好。

(5)区位条件优越,资源的互补优势明显。

(6)旅游业发展的时机和外部环境较好。

5、制约因素

主要是道路、通讯、电力、景区建设等基础设施施工、维护难度大,成本高,开发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

6、规划期内发展目标是将管理区森林公园建成管理区的重点旅游景点,并申报部级森林公园。通过招商引资,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速度,建成集生态旅游、餐饮娱乐、春冬季旅游相结合的旅游胜地。

7、建设项目规划:(1)建成2条步游路,一条贯穿三个景点的车行道路。(2)通过招商建成集餐饮娱乐、住宿、服务为一体的宾馆一处。

8、建设重点:(1)新建森林公园管理处办公用房。(2)修建车行路和步游路。

9、任务和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

(1)、宣传问题,将管理区森林公园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推介。

(2)、交通问题,主要是景区内的道路建设已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市白塔三盖淖湿地公园

白塔管理处三盖淖面积为5000亩的,占总面积的5.2%,淖系淡水,深4米,已养鱼。

白塔总面积65.9平方公里。林地41605亩,占总面积的42.6%;草场23000亩,占总面积的23.5%;村庄和道路7000亩,占总面积的7.2%;其它占地3395亩,占总面积的3.5%。

湿地公园的建设不仅使三盖淖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还可以发挥保障城市安全,缓洪滥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提高水源质量等重要的生态功能。湿地公园建成后,填补了察区湿地公园建设的空白,增加了区的旅游资源和种类,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来休闲旅游,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同时,湿地公园为当地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改善了城乡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

黄山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黄山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占地总面积300亩,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作为森林旅游的主要组成部分,以森林旅游资源为主体,以森林、湿地等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在特定的森林等自然生态地域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等产品与服务的特色旅游活动,是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愿望的一种特殊旅游方式。

坝上动植物标本观赏区是一处展示森林动植物生长过程中各个时期的性状、分布的专门区域,让游客了解森林动植物的生长习性,起到展示森林生态发展的奇妙功能。

森林生态景观投影室是采用科技手段向游客全面介绍林区内的各种景观的专门区域,让游客了解景区、历史和森林生态。总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室内设投影仪一部,座位200个。

森林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以森林为主的旅游既是人们休闲娱乐领略大自然风光,陶冶情操的时尚运动,也是提升区内品味,招商引资的一项重大举措。建设森林公园是战略性的发展目标。但是随着修建一些设施和游客的增多,势必会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从发展目标上,一是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谨防建设造成的破坏。因此在修建一些供游客方便的设施上尽量利用林中空地,不造成大的破坏。二是随着游客的增多,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及树木花草的破坏,所以要把旅游与宣传溶为一体,提高游客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三是加强护森林防火工作,设立宣传标语碑,提升游客注意野外用火,提高防火意识。四是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五是专门设立管理管护人员,按照公园范围,多片承包管理,将林木保护工作放在首位,确保森林安全。

保护措施

(一)管理体制建设

以区成立森林公园管理组织,各森林公园成立管理处,配置专职管理人员,负责森林公园内的治安和保护。

(二)政策与法规

大力宣传《森林法》和《森林管理条例》,扩大宣传面和教育面,提高游客爱林护林的意识。

(三)人才队伍建设

以森林公园管理处为框架,选派由一定文化素质和管理经验,又有林业技术的人员充实到管理中去通过培训管理,使他们尽快成为森林管理及保护的管理人才。

(四)监测和评估体系

各森林公园内建立森防检测站,防火检查站,严格森林管理制度,同时对森林的收入、环境方面的影响、建设用地的审批要有专人管理,并准确地评估森林公园对当地经济收入的促进作用以及对环境影响等,为今后森林公园建设提供准确的依据。

人力资源季度总结篇9

(一)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同比回落,排全国第18位

一季度,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9.9%,较上年同期低1.3个百分点;排全国第18位,较上年同期下降2个位次;排西部第11位,与上年同期相同。地区生产总值2943.9亿元,排全国第16位、西部第3位,总量在全国和西部的位次与上年同期相同。

一季度,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18854.8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的省份有3个。广东、江苏、山东分别以12612.9亿元、11881.3亿元和11076.5亿元的总量居全国前3位。从增速看,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7.7%,较上年同期低0.4个百分点。云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在全国的排名大幅上升,由上年同期的第20位跃居第1,以12.6%的增速与贵州并列。上年同期与贵州并列第一的天津以12.5%的增速排全国第3位。海南、广东、云南等8个省份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较上年同期有不同程度上升,山东同比持平。

图1一季度各省份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二)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回落,排全国第12位,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同比下降

一季度,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2%,较上年同期低0.2个百分点,排全国第12位,较上年同期上升8个位次,排西部第8位,较上年同期上升2个位次。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9.5%,有21个省份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季度,内蒙古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规模以上,下同)320.36亿元,增速为-10.2%,较上年同期低18.9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3个百分点。同期,全国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1740亿元,增速为12.1%,虽高于上年同期水平13.44个百分点,但较前2个月回落5.1个百分点。在全国公布一季度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的7个省份中,除内蒙古外,山西省为负增长,增速为-51.8%,较上年同期低57.1个百分点。北京、上海、广西、宁夏和贵州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为5.3%、7.1%、33%、33.1%和34%,分别高于上年同期水平9.5个、15.2个、57.3个、65.8个和32.8个百分点。从结构看,全国工业企业利润中,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利润增速较快,国有企业利润增速较慢。一季度,国有企业实现利润3412亿元,同比增长7.6%;而同期私营企业实现利润3757亿元,同比增长17.8%;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6843亿元,同比增长12.9%。同期,内蒙古私营企业、股份制合作公司和股份制有限公司的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分别为2.6%、-8.3%和-5.3%,国有企业利润增速为-21.1%。

图2一季度各省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三)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上升,排全国第27位

一季度,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下同)同比增长19.7%,较上年同期高1.4个百分点,排全国第27位,排位与上年同期相同,排西部第11位,较上年同期上升1个位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20.86亿元,排全国第23位、西部第7位,排位均与上年同期相同。

从结构看,一季度,内蒙古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93.9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14.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农畜产品加工、化工分别完成投资13.5亿元、33.1亿元和78.72亿元,增速为67%、42.8%和40.5%,分别高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2.4个、28.2个和25.9个百分点,能源行业投资占全区工业投资的比重为21.72%,较上年同期低4.91个百分点。

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58092.28亿元,江苏、山东、四川分位列全国前3位。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0.9%,有23个省份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贵州和云南分别以52%、34.2%和29.5%的增速位列前三位。西部省份仍然保持了上年投资增速较快的势头,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达24.2%,分别高于东、中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4.8个、0.1个和3.3个百分点。6个西部省份排在全国固定资投资增速的前10位。

图3一季度各省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增速

(四)内蒙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同比回落,排全国第28位

一季度,内蒙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10.3%,较上年同期低5.2个百分点,排全国第28位,较上年同期下降7个位次,排西部第1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1.33亿元,排全国第19位、西部第4位,排位均较上年同期下降2个位次。

一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4%,较上年同期低2.4个百分点,有21个省份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个省份持平,内蒙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受经济下行压力、中高端消费降温及消费刺激政策变化等因素影响,除广东较上年同期水平略高0.2个百分点以外,其他30个省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低于上年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也较上年同期下降2.4个百分点。

图4一季度各省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

(五)内蒙古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同比回落,排全国第29位

一季度,内蒙古财政总收入606.83亿元,增速为-6.7%,较上年同期低29.5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97.23亿元,排全国第18位、西部第3位,均较上年同期下降1个位次。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下降5.2个百分点,排全国第29位,较上年同期下滑18个位次,排西部第11位,较上年同期下降7个位次。

一季度,全国财政总收入32033.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收2057.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千亿的省份有5个,其中,广东、江苏、上海分别以1627.5亿元、1619.7亿元和1197.6亿元排全国前三位。同期,有27个省份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云南、安徽、湖北分别以24%、23.2%和23.1%的增速位居前三位。

内蒙古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受经济增长趋缓、企业效益下滑等因素影响,全国22个省份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其中江西降幅最小,较上年同期低1.8个百分点,贵州降幅最大,较上年同期低31.2个百分点。其余9个省份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其中北京升幅最大,较上年同期高11.6个百分点。

图5一季度各省份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及增速

(六)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均同比回落,分别排全国第16位、第2位

一季度,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10.1%,较上年同期低5.6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排第16位,较上年同期下降11个位次,在西部排第9位,较上年同期下降8个位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998元,较上年同期增收642元,收入排全国第10位、西部第2位,在全国和西部的排名与上年同期相同。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14.7%,较上年同期低5.1个百分点,增速排全国第2位,较上年同期上升2个位次,排西部第2位,位次与上年同期相同。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3224元,较上年同期增收412元,排全国第11位、西部第1位,在全国和西部的排名与上年同期相同。

一季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27元,较上年同期增收63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7个省份,其中,超万元的3个省份浙江、上海、北京以12212元、11986元和10175元分列全国第一、二、三位。从增速看,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9.3%,较上年同期低4.7个百分点。有21个省份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8个西部省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排在全国前十位,、甘肃和青海以15.6%、11.9%和11.7%的增速分列全国第一、二、三位。全国有28个省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较上年同期下滑,天津降幅最小,较上年同期低0.9个百分点,贵州降幅最大,较上年同期低8.9个百分点。、青海、新疆3个省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季度,全国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2871元,较上年同期增收311元。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2个。5个省份超五千元,浙江、上海、北京以6716元、6696元和5972元分列全国第一、二、三位。从增速看,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12.2%,较上年同期低4.8个百分点。有20个省份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青海、内蒙古和陕西以15.2%、14.7%和14.5%的增速排全国前三位。全国29个省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较上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宁夏降幅最小,较上年同期低0.2个百分点,吉林降幅最大,较上年同期低9.6个百分点。、北京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分别较上年同期高1.6和0.1个百分点。

图6一季度各省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

图7一季度各省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及增速

二、初步结论

(一)增速“西高东低”仍是我国经济增长格局的主要特征,但西部增速优势已明显减弱,6个东部省份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同比加快

一季度,七个西部省份排在全国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前十位,但同比降幅达到或超过1个百分点的15个省份中8个是西部省份,其中,同比降幅最大的为宁夏,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较上年同期低3.4个百分点。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同比加快的8个省份中,除西部省份云南、外,同比增幅最大的东部省份为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较上年同期高1.8个百分点。

表12013年一季度各省份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幅

(二)我国经济筑底迹象更趋明显,但回稳基础仍需巩固

到2013年一季度,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同比降幅连续三个季度收窄。截至4月底,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7个月高于50%的临界点。由此可以判断,我国经济已开始进入筑底企稳阶段,但企稳基础仍需巩固。主要原因:根据pmi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经济虽处于扩张区间,但4月pmi由3月的50.9%降至50.6%,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创三个月以来新低,且新订单分项指数和生产分项指数均出现回落,表明经济运行仍存下行风险。同时,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1.7%,这虽减弱了对Cpi的传导压力,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企业对经济发展的信心有待提高。

(三)内蒙古经济受外部需求传导,现回暖迹象,但短期内因有效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仍存下行风险

从数据看,本轮内蒙古经济增速下滑已持续12个季度,同比降幅由2011年二季度开始首次收窄,同年三季度收窄为0,后降幅加宽再收窄,到目前,内蒙古经济增速同比降幅连续两个季度收窄,并有望继续收窄。今年一季度,内蒙古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下行,一致指数下探幅度逐步缩小,宏观经济先行指数继续走高,表明内蒙古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回升的预期渐趋明朗,经济景气有望回暖。但短期看,受外部有效需求和产能过剩影响,内蒙古主要工业品行业仍将面临“去产能化”压力,低增长、低效益状况仍将会在短期内持续。一季度,内蒙古工业品销售率为95.3%,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

图8近年内蒙古经济增速同比增幅

(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和投资、消费双轮驱动的省份,经济增长更稳健,或实现率先企稳回升

从产业看,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同比加快省份除福建外均属二、三产业协调支撑和三产主导型经济。根据2012年各省统计公报数据及相关数据初步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同比加快的8个省份中,浙江、广东和云南为二、三产业协调支撑型经济(二、三产业比重均超过40%,且二、三产业比重差距不超过10个百分点),北京、上海、海南和为三产主导型经济(第三产业比重占50%以上,或第三产业比重占45%以上且远高于第一、二产业比重)。

属各次产业协调拉动的经济体,由于产业发展相对均衡,可以多点发力支撑经济增长,属中高端服务业占比较大的第三产业主导型经济体,由于服务辐射范围更大,经济附加值更高,在市场竞争中竞争力更强,不易受外部因素影响,因此,属于这两类型的经济省份抵御外部因素影响的能力较强,在经济下行周期中经济增速下滑幅度相对较低,并且更容易在经济回稳期率先回升。

如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为4.8:50:45.2,产业发展相对均衡。2012年,虽然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上年水平下降3.8个百分点,同比降幅仅较内蒙古低0.4个百分点,但由于服务业占比较大,且下降幅度较小,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定的支撑,相对减弱了工业下滑对经济的影响,使地区生产总值仅仅较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较内蒙古低1.6个百分点。

如上海市,2012年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上年下滑4.5个百分点,同比降幅较内蒙古高0.3个百分点,但由于上海第三产业占比和层次较高,受外部影响程度较小,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加快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地区生产总值仅较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较内蒙古低1.9个百分点。一季度,上海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同比加快0.8个百分点。

内蒙古产业结构比例协调性弱,工业占比大、重化工倾向明显,且能源原材料工业占比偏高。2012年,内蒙古三次产业结构为9.1:56.5:34.4,工业对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0.7%。重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高达84.2%,能源、冶金、化工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达73.8%,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产业结构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多元、延长能源原材料产业链条至关重要。

表22012年各省份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从需求看,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同比加快的8个省份的经济多为东部“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的省份或投资、消费协调驱动的省份。上海、浙江、广东经济属“三驾马车”协调拉动,而福建、海南、是投资与消费对经济拉动的协调性比较强。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和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更易形成合力,增加抵御经济外部影响的能力,所以这些省份经济增长更为稳健,在经济下行周期中经济增速下滑幅度相对较低,并且更容易在经济回稳期率先回升。如广东省,2012年,虽投资、消费、进出口增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而且投资、消费降幅分别大于我区2.5个和2.4个百分点,但其经济增速降幅仅为1.8个百分点,低于我区1.1个百分点。一季度,广东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实现同比加快,高于上年同期1.3个百分点。

人力资源季度总结篇10

一、当前内蒙古经济运行形势的几个新特点

(一)在全国出现过热预警担忧下,内蒙古经济增长态势更趋稳健均衡

从我区三次产业的增长情况看,一季度增速分别为:6.1%、22.8%和12.9%(参见图2)。可以看出,一直以来拉动我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第二产业,其上升逐渐趋缓,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回升相对加快,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均衡合理。

据最近央行测算,一季度全国GDp增长11.9%,季节调整后,一季度GDp环比折年率(即将一季度增长速度折算为全年增速)为12.2%;此外国内产能缺口却已处于12年来高位,专家认为,这些数据都表明预警过热苗头有回归的危险。因此,我区适当放缓增速,将更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增长。

(二)主要工业产品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一季度,我区规模以上主要工业产品的增长亮点主要集中在原煤、电力和载货汽车上,其累计增长速度分别为29.3%、17%和48.3%;此外,精甲醇增长49.4%、电解铝增长8.3%,钢材增长3.4%。从图3看,去年以来,我区原煤产量增速一直保持在高位增长;而发电量则明显地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去年一度大幅度回落,后随着经济的回暖逐渐从底部回升;载货汽车去年在底部徘徊,今年开年一改颓势,产量回升迅速,产出缺口基本被修复。

(三)经济增长需求格局发生变化

一季度,我区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海关出口累计增长分别为26.4%、17.9%和28.7%,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5.4%和15.3%,与去年相比分别下降了32和34个百分点;出口的贡献率则从_5.6%上升到2.1%,大约上升了7.8个百分点(美元与人民币按1:7折算)见下表。投资消费贡献双双下降的原因,一是与去年同期相比,投资增长大幅度下降;二是消费增长有所减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三是由于经济普查基数有所调整,去年的生产总值的数据待调所致。

(一)发电量较快增长,但电力企业效益堪忧

尽管一季度全区工业企业效益情况普遍好转,企业利润增长94.9%,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51.6%,但煤炭行业实现利润就占了全部工业利润的六成左右,而发电企业在原煤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一季度虽然发电量增长达17%,为16个月以来的最高值,但效益情况不容乐观。据了解,企业北方联合电力公司一季度已临近亏损边缘。一季度全国五大动力集团出现亏损,全国上市电力企业亏损十分严重,亏损最严重的15家上市公司,电力企业就占了5个。究其原因,一是目前发电量的增长主要是在去年基数较低的基础上取得的,目前发电机组仍然有40%左右处于闲置状态。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由于受到天气限制稳定性难以保证,接人电网比例较低,不少机组处于闲置状态。二是煤价上涨,煤炭市场需求旺盛,而供应相对紧张。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一季度原煤上涨0.5%,但我区煤价涨幅远不止于此。一季度全区动力煤平均坑口价格为261.43元/吨,比去年同期上涨10.11%。4月份以来,虽然国内煤炭需求处于淡季,供需关系有所缓和,部分煤炭主产省区的煤炭产能有所增加,煤炭价格小幅回落,但后期煤炭价格依然存在止跌回升的因素。首先是西南省区旱情加大了电煤需求,其次煤炭安全事故频出,中小煤矿复工复产受到影响;还有二季度部分耗电行业进入生产旺季,拉动电煤消费。三方面因素可能会促使煤炭价格在后期出现止跌趋稳甚至回升的走势,直接影响我区电力企业的效益。

(二)经济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之后。居民收入增长水平并没有相应恢复.二者差距持续拉大

图4为2007年以来我区居民收入增长与生产总值增长的比较。可以看出,2007年居民收入增长曾经一度快于经济增长水平,但2008年开始渐渐滞后于经济增长。2009年以后与经济增长的差距更是迅速扩大。

从农牧民收入情况看,一季度我区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1844元,全国1814元,我区仅仅高于全国30元;我区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为10.3%,低于全国1.5个百分点。未来如果我区农牧民收入不能以超越全国的速度加快增长,则目前相对于全国的微弱优势将被打破,使我区农牧民收人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城镇居民的收入情况看,一季度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833元,全国为5308元,我区低于全国475元;但一季度我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全国0.8个百分点,要想达到或赶超全国平均水平,未来我区城镇居民收入须进一步加快增长。

从居民收入增长与我区经济和财政收入、税收的增长差距相比,一季度我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总收入和税收收入分别增长18.7%、28.3%和33.7%,分别高于城镇居民收入8.1、13.2和23.1个百分点,高于农牧民8.4、13.5和23.4个百分点,差距巨大。从收入来源看,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仅为10%,分别低于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3.6个4.1个百分点。可见,我区城镇居民工资性增长严重偏低,应引起高度关注。

(三)我区Cpi涨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ppi略低于全国.难以排除通胀预期

从居民价格指数变化情况看,一季度我区Cpi为102.7,高于全国102.2的平均水平。造成我区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食品的涨幅过快,一季度食品价格指数高达108.4,其中,与百姓生活关系密切的菜、蛋、粮食和干鲜瓜果价格指数分别为135.8、110.3、109.1和129.7。食品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将直接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尤其是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更大。尽管我区一季度加大了惠民力度,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增长了14.1%,但这部分增长难以抵消日益高涨的物价支出,如不加以控制,并及时对低收入群体给予物价补贴,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将难以保障。

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情况看,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区ppi从底部逐渐攀升,一季度回升到104.36,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远高于居民价格的涨幅。对于我区工业企业来说,尽管工业品出厂价格会得到提高,但生产成本也会相应上升,如电力企业,由于电价受国家控制难以随市场变化上涨,而原煤等生产成本的提高,将进一步挤压其利润空间,甚至造成亏损。ppi与Cpi的双双上扬,将加大未来通胀压力。下阶段需要加强宏观调控,使物价保持在一个适度合理的增长水平。

三、上半年及全年经济走势判断

(一)面临的国内环境

我区经济增长与全国有着相当的一致性,这是由于拉动我区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煤炭、电力、钢铁等市场需求主要在区外(参见图2)。因此,我区经济增长景气的走向首先取决于国内宏观形势的变化。据有关方面专家最新预测,我国今年经济发展环境将好于去年,尽管国内和国际环境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但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将呈现“阶段性”上升期。上半年在政策效应、再库存化、基数因素的影响下,宏观经济将快速增长,工业生产与三大需求等各项指标大幅提升,预计全国上半年GDp增幅达到10.9%左右。下半年由于库存回补阶段趋于结束、刺激政策边际效应递减、基数较高等不确定因素,经济运行将趋于平稳,各项指标数值将低于上半年,初步预计全年GDp增长10%左右。

(二)我区上半年及全年经济走势预测

今年以来,我区各项经济指标总体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需求的拉动下,三次产业增长较为均衡,主要工业产品煤电运、钢材等生产和市场情况明显缓和。预计未来经济增长将不会出现大的起落,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长17.3%左右;下半年增速将有所放缓,全年增长17%左右,生产总值达11800亿元左右。

1、投资、消费需求将保持相对平稳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去年一季度、上半年及全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分别为47.8%、41.1%和33.8%,今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仅为26.5%,下降了4成多。由于去年基数较高,未来投资持续增长的难度加大。从资金来源看,今年一季度投资增长中,民间投资相对不足,预算内资金和银行贷款占全部投资来源的比重达22.3%,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0.6个百分点。由于2季度加息预期和国家对信贷规模的控制,信贷将明显受到制约,政策性风险加大。预计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将回落到25%左右,下半年投资增长将略有回升,全年增长27%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消费增长与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密切相关。2009年以来,随着经济和居民收入增长水平的放缓,如图7所示,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也有所回落,目前基本在19%上下波动。制约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按照行业划分占消费比重约70%以上的零售业不够活跃,一季度零售业增长为16%,低于零售总额增长2.7个百分点;二是按照城乡划分乡村消费增长严重偏低,一季度增速仅为14.5%,低于零售总额增长4.3个百分点。预计下阶段随着政策性因素的刺激,居民收入增长水平将有所加快,促使制约消费增长的因素缓解,带动消费增长加快,预计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5%左右,全年增长19.3%左右。

2、三次产业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第一产业增长将稳中有升。今年农牧业开局良好,促使农牧业生产上升的有利因素增多,将促进上半年和全年第一产业加快增长。一是降水增多改善了今年土壤墒情。去冬今春以来,全区大部分地区降水高于往年。据统计,全区一类熵面积占总耕地的42.1%,高于上年3.9个百分点,二类熵也有所增加,三类熵面积则有所减少。二是粮食价格的上涨带动了播种面积的增加。玉米、小麦、马铃薯等我区主要粮食作物价格的上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据统计,今年全区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了218万亩。此外,财政金融对农牧业投入力度的加大,肉牛、肉羊出栏率提高,肉类总产量增长等积极向好因素,都将对农牧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初步预测,上半年全区第一产业增长5%左右,全年增长5.5%。

第二产业增速将保持平稳。一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079.9亿元,增长24.3%,快于去年同期5.1个百分点。钢铁、电力、煤炭、建材等行业增加值增速都达到或超过了20%的高速度,工业企业效益也实现了大幅度增加。由于我区工业增长受国内需求的变化的影响较大,所以未来在国家相对平稳的宏观形势下,全区工业生产将保持目前的良好增长态势,初步预计上半年第二产业增长19.5%左右,全年增长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