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必修总结十篇生物必修总结十篇

生物必修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5:31

生物必修总结篇1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

(1)基因的分离定律

①豌豆做材料的优点:(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

(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

②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

③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①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分别在子二代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9/16;双隐性个体比例占1/16;单杂合子占2/16×4=8/16;双杂合子占4/16;亲本类型比例各占9/16、1/16;重组类型比例各占3/16、3/16

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优良性状分别在不同的品种中,先进行杂交,从中选择出符合需要的,再进行连续自交即可获得纯合的优良品种。

记忆点:

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有丝分裂:

分裂间期的最大特点: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期染色体的主要变化为:前期出现;中期清晰、排列;后期分裂;末期消失。特别注意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a.前期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b.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

(3)减数分裂:

对象:有性生殖的生物

时期: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的生殖细胞

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变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常出现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中,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单体分离。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形的鉴别:(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1.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2.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排列于赤道板或相互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

3.同源染色体没有上述特殊行为……有丝分裂

记忆点:

1.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2.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5.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1)XY型的性别决定方式:雌性体内具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雄性体内具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时,产生了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雌性只产生了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作用发生时,X精子和Y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所以后代中出生雄性和雌性的机会均等,比例为1:1。

(2)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如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女娄菜叶形等遗传)

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属于交叉遗传(隔代遗传)即外公女儿外孙

③女性患者,其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男性患病,其母、女至少为携带者

(3)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如抗V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②具有世代连续现象。

③男性患者,其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4)Y染色体上遗传(如外耳道多毛症)

致病基因为父传子、子传孙、具有世代连续性,也称限雄遗传。

(5)伴性遗传与基因的分离定律之间的关系:伴性遗传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伴性遗传从本质上说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记忆点:

1.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分为两类: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

2.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具有隔代遗传现象(由于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一般是男性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反之,男性患者一定是其母亲传给致病基因。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大多具有世代连续性即代代都有患者,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3)伴Y染色体遗传的特点:

患者全部为男性;致病基因父传子,子传孙(限雄遗传)。

四、基因的本质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生物的遗传物质:在整个生物界中绝大多数生物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有Dna的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Dna就是遗传物质;只有少数病毒(如艾滋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没有Dna,只有Rna,Rna才是遗传物质。

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想: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

(2)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①Dna分子的结构

a.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

b.脱氧核苷酸长链:由脱氧核苷酸按一定的顺序聚合而成

c.平面结构:

d.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e.结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②Dna的复制

a.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b

.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c.条件:模板(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酶(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等),能量(atp)

d.结果:通过复制产生了与模板Dna一样的Dna分子。

e.意义: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3)基因的结构及表达

①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信使Rna的过程。

翻译:在核糖体中以信使Rna为模板,以转运Rna为运载工具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分子

记忆点:

1.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2.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细胞内既含Dna又含Rna和只含D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由于绝大多数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4.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5.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在两条互补链中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整个Dna分子中,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6.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9.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基因的碱基数:mRna上的碱基数:氨基酸数=6:3:1。氨基酸的密码子是信使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不是转运Rna上的碱基。转录和翻译过程中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注意:配对时,在Rna上a对应的是U。

10.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五、生物的变异

(1

)基因突变

①基因突变的概念: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②基因突变的特点:

a.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b.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c.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d.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

e.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③基因突变的意义: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④基因突变的类型:自然突变、诱发突变

⑤人工诱变在育种中的应用:通过人工诱变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可以大幅度地改良生物的性状。

(2)

染色体变异

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增添、倒位、易位。如:猫叫综合征。

②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包括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和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减少。

③染色体组特点: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b、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形态、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

c、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④二倍体或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由未受精的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发育成的个体均为单倍体(可能有1个或多个染色体组)。

⑤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和幼苗。原理: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⑥多倍体植株特征: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⑦单倍体植株特征: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单倍体植株获得方法:花药离休培养。单倍体育种的意义: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只需二年)。

记忆点:

1.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者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染色体组。

2.可遗传变异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最大的特点是产生新的基因。它是染色体的某个位点上的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既普遍存在,又是随机发生的,且突变率低,大多对生物体有害,突变不定向。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基因重组是生物体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并没产生新基因,只是通过杂交等使本不在同一个体中的基因重组合进入一个个体。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述二种变异用显微镜是看不到的,而染色体变异就是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发生改变,显微镜可以明显看到。这是与前二者的最重要差别。其变化涉及到染色体的改变。如结构改变,个别数目及整倍改变,其中整倍改变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引伸出一系列概念和类型,如: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及多倍体育种等。

六、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1)优生的措施:禁止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提倡适龄生育、产前诊断。

(2)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近亲结婚的夫妇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大大增加,所生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记忆点:

1.

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聋哑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红绿色盲、血友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属于对基因遗传病;另外染色体遗传病中

常染色体病有21三体综合症、猫叫综合症等;性染色体病有性腺发育不良等。

七、细胞质遗传

①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母系遗传(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母细胞);后代没有一定的分离比(原因: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②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在细胞质内存在着Dna分子,这些Dna分子主要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可以控制一些性状。

记忆点:

1.卵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细胞质,而精子中只含有极少量的细胞质,这就是说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这样,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性状实际上是由卵细胞传给子代,因此子代总表现出母本的性状。

2.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是:母系遗传;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细胞质遗传特点形成的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细胞中。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质结构中的Dna。

3.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各自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因为,尽管在细胞质中找不到染色体一样的结构,但质基因和核基因一样,可以自我复制,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也就是说,都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变异性和独立性。但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又相互影响,很多情况是核质互作的结果。

八、基因工程简介

(1)基因工程的概念

标准概念:在生物体外,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细胞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

通俗概念: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基因操作的工具

a.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①分布:主要在微生物中。

②作用特点:特异性,即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点。

③结果:产生黏性未端(碱基互补配对)。

B.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①连接的部位:磷酸二酯键,不是氢键。

②结果:两个相同的黏性未端的连接。

C.基困的运输工具——运载体

①作用: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

②具备的条件:a、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地保存。b、

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

c、有某些标记基因。

③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④质粒的特点: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

(3)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

a.提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概念: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基因,如人的胰岛素基因、抗虫基因、抗病基因、干扰素基因等。

提取途径:

B.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Dna(运载体),使其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将切割下的目的基因与切割后的质粒混合,并加入适量的Dna连接酶,使之形成重组Dna分子(重组质粒)

C.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常用的受体细胞: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动植物细胞

D.目的基因检测与表达

检测方法如:质粒中有抗菌素抗性基因的大肠杆菌细胞放入到相应的抗菌素中,如果正常生长,说明细胞中含有重组质粒。

表达:受体细胞表现出特定性状,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如:抗虫棉基因导入棉细胞后,棉铃虫食用棉的叶片时被杀死;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后能合成出胰岛素等。

(4)基因工程的成果和发展前景

a.基因工程与医药卫生B.基因工程与农牧业、食品工业

C.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

记忆点:

1.

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特点是: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质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运载体,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

2.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包括:①提取目的基因

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④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3.重组Dna分子进入受体细胞后,受体细胞必须表现出特定的性状,才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

4.区别和理解常用的运载体和常用的受体细胞,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目前常用的受体细胞有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和动植物细胞等。

5.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标本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6.基因治疗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生物的进化

(1)自然选择学说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个体。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的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4)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自然选择学说。

记忆点:

1.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2.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3.

隔离就是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其作用就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在自然选择中向不同方向发展,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环节。

4.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区别:生物进化是指同种生物的发展变化,时间可长可短,性状变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进化的范围,物种的形成必须是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方可成立。

生物必修总结篇2

【关键词】高中有机化学;课程整合;教学反思

今年是重庆市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第6年,我校的课程改革实践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逐渐转化为反思、总结与提升的新阶段。作为一线教师,从最初的努力理解新课程理念以适应改革,逐步发展为思考如何将新课程理念与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等现实要求相结合。

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板块,在高考中约占化学总分四分之一以上,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现行的高中化学新课程中,有机化学被分成两个部分,即《化学必修2》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二者在内容设置、教学难度要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

在《必修2》涉及有机化学的单元中,教学内容以典型有机物为切入点,在初中学过的常见有机物的基础上拓展学生对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时限制,必修模块中的有机化学内容没有完全展现有机化学自身内在逻辑体系,没有强调官能团的概念,更没有根据官能团对有机物进行比较系统分类整理。在这个学段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沿着“物质、性质、用途”这样一条思路对所选取的代表物质进行介绍。由于较少涉及有机物类别概念,这种教学流程与无机化学中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针对未分科前的高一学生,属于化学课程中的“通识教育”阶段,教学内容紧贴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天然气中的甲烷、白酒中的酒精、食醋中的醋酸等等。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一方面普遍感觉比较简单,入门相对容易;另一方面,由于削弱了对知识进行有深度的总结等方面的要求,必修部分的知识对于将来选择理科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细碎,知识往往停留在识记层面而难以实现理解基础上的体系化。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的教学对象是理科生,因此在教学难度、教学目标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提升。这种变化对于引导学生比较系统、深入的学习有机化学知识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但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尴尬,因为如果按照新课程的排布顺序,《选修5》的教学时间是高二下学期,即学完《必修2》的一年后。此时教师往往因为学生已经将有机化学知识基本遗忘而不得不先组织复习,甚至将必修板块的有关知识重新再讲一遍。这样的现状不仅导致时间上的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以上问题,包括我校在内的很多学校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比较常见的做法是将《选修5》的教学时间提前到高二上学期,与《必修2》直接串联,希望从时间上缩短有机化学知识在必修与选修之间的距离。但《选修5》中涉及到化学平衡和价键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基础需要做必要铺垫准备,否则会对教学带来一定的障碍。所以有机化学知识的衔接不只是教学时间的简单调整就可以完成,需要有意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校化学教研组做了大量的尝试和研究,具体而言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经验:

1.贯穿一条主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有机化学强调“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研究方法,这应该是有机化学板块教学设计中始终要关注的核心问题。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强化这个由个别到一般的基本思想,为后续的各类有机物的学习搭建科学的理论平台。

如在《选修5》的“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教学中,我们从回忆学生已经学过甲烷、乙烯等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入手,推演出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差异,归纳同系物在性质上的递变性。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就是让学生意识到“结构决定性质”是今后研究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体会分析有机物的官能团推测物质性质的方法。

2.充分利用探究型实验,切实做好教学衔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授课方式,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对提升教学质量大有裨益。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可从学生较熟悉的相关实验入手设计探究实验,以创设认识冲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必修模块学生已经学习“苯的溴代和硝化反应”,知道苯不能与酸性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而在选修阶段学习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时可先让学生推测甲苯可能有哪些性质,再通过借鉴苯的相关实验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在“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的作用”探究实验中,可以利用对比试验的方法,引导学生考虑甲基和苯环的相互影响,使学生从官能团相互影响的角度加深理解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3.利用信息技术,以“慕课”“微课”等形式活化教学衔接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和灵活,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强调互动性和趣味性,以“慕课”“微课”等为代表的网络化教学资源日益成为学生课余拓展学习的热点。在“慕课平台”建设方面,我校化学教研组着力于开发研究性学习、生活化实验开发和探究实验选修课等多种主题的系列网络教学资源,丰富化学学习的“第二课堂”,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尤其在有机化学部分的教学中,通过丰富而具有综合性的课题学习,提前帮助学生熟悉相关化学理论,引导学生联系必修与选修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学习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基础上的拓展和深化,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灵活的授课方式,帮助学生将两个模块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衔接与整合。

【参考文献】

[1]王东.必修与选修中有机化学的学习角度与方法[J].文理导航(中旬),2013(z2).

生物必修总结篇3

联系电话:

乙方(供方):

联系电话:

丙方(安装):

联系电话:

根据《民法典》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明确各方的权利及义务,经甲、乙、丙三方友好协商,一致同意按下列条款签订本合同。

一、供货物品:

二、物品质量要求及乙、丙方对质量负责条件和期限:

1、乙方提供的物品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环保标准以及该产品的出厂标准。

2、乙方提供的物品必须是全新、表面无划伤、无碰撞。

3、因物品的质量问题发生争议,由广州市技术监督部门进行质量鉴定;物品符合质量标准的,鉴定费用由甲方承担;物品不符合质量标准的,鉴定费用由乙方承担。

4、丙方对甲方所购货物根据上表提供免费保修和保养服务,具体包括:整机保修_____年,保修期内如物品非因甲方的人为原因而出现的质量问题,由丙方负责包修、包换,并承担修理、调换的实际费用。

三、交货及验收:

1、交货时间:具体送货安装时间由甲方提前内组织货源及安装人员到位。

2、产品必须具备出厂合格证。

3、丙方应将所供物品的用户手册、保修手册、有关资料及配件等交付给甲方。

4、验收时间:于每批货物送达安装天内,甲方必须进行验收,否则视同验收合格。

四、付款方式:

1、签订本合同后,甲方即付捌万元预付款给乙方(此笔款项于最后一批货物中冲减),不得作其它用途。

2、丙方每批货物到达甲方指定地点甲方结付此批货款给乙方。额外安装材料费于验收合格天内,由甲方支付给丙方。

3、丙方接甲方传真通知送货、安装后,即由丙方先代甲方结付该批货物货款给乙方;在乙方收到甲方该批货物款项后再转回给丙方。

4、最终结算金额按实装实结方式,但总金额不得少于合同总金额的90%。

五、违约责任及附加条款

1、乙方未能按合同要求交付货物时,必须向甲方偿付货物总金额的_______%违约金。

2、甲方在没有正当理由拒收货物时,则甲方必须向乙方偿付货物总金额的_______%违约金。

3、丙方在没有正当理由逾期交付物品时,由每逾一日按合同总金额的_______%违约金。

4、如因甲方原因逾期付款,则甲方每逾一日按合同总金额的5‰向乙方偿付违约金。

六、本合同发生争议,由三方协商或调解解决,协商或调解不成时由合同签订所在地仲裁机构仲裁或向签订合同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仲裁或起诉任选一种)。

七、本合同一式____份,合同各方盖章后生效,均为正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三方各执壹份。

甲方(公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

合同签订地: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乙方(公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

生物必修总结篇4

一、课程标准框架结构的比较

大陆《标准》与台湾《纲要》的框架结构如下页表1所示。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大陆和台湾的课程文件都明确提出了课程目标,大陆《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大致相当于台湾《纲要》中的教材纲要、实施要点。在结构上,大陆《标准》的目标层次明确,分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三维目标”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依据,2016版中的“核心素养”更是与时俱进;台湾则依据“高一统整、高二试探、高三分化”的理念,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设定不同的目标,必修与选修部分的课程目标分别列写。除此之外,《纲要》还单独提出了学生核心能力的要求。

总体来看,大陆与台湾都十分重视物理学科的科学教育功能,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相比而言,大陆《标准》注重先进教学理念的引领,以及初中、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有效衔接,但是其部分目标要求过高,过于空洞甚至牵强附会,从而容易导致部分目标要求形同虚设,无法对其进行有效评价。相对而言,台湾《课纲》的目标要求简练、可操作性强,更便于在教学中实施和评价。

二、课程结构的比较

为了体现课程结构的基础性与选择性,大陆2003版的高中物理课程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共12个模块,每个模块占2学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和物理2)是为全体高中学生设计的课程,学生完成这两个模块的学习后,可获得4个必修学分,余下的2个必修学分可以通过选学选修1-1、选修2-1或选修3-1中的任何一个模块获得,其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

而大陆即将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6修订讨论稿,未正式),其课程结构如图2所示。其中,必修模块是高中物理的基础内容,供全体学生学习,使学生获得最基本的物理学科素养。学生完成必修课程并获得4学分后,可参加高中物理学业水平合格考试。选修i系列模块是物理科学素养的基础拓展,是学生进入大学理工类专业学习的支持性学习内容。学生完成选修i系列模块的所有课程并获得6学分后,可参加高中物理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对于选修ii系列模块课程,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学业发展、职业倾向等选择学习;学校或地方可根据实际需求编写选修ii系列模块的教材。2016版的课程标准对课程的选修部分作了较大程度的调整,与台湾的物理课程结构相似,但其仍然存在培养对象定位不准、可选择性不强的问题。

台湾的高中物理课程结构如下页图3所示。其中,“基础物理一”衔接九年一贯课程内容,进一步介绍物理学的基本知识,侧重于介绍物理学的基本精神及物理学的知识范围,以引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激发学生追求事物原理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体认物质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及其重要性,启发学生在科学创造及应用上的潜在能力。“基础物理一”课程于高一实施,为共同必修课程,共2学分,可弹性安排于高一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实施,以每周授课2节为原则。高二社会组(文科类)学习“基础物理二(a版)”(共2学分),其是以高一基础物理教材为基础,介绍力学的基本知识,可弹性安排于高二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实施,以每周授课2节为原则;高二自然组(理科类)学习“基础物理二(B版)”(分上下册),其以高一基础物理教材为基础,深入探究力学,培养学生定量分析能力,奠定学生研习高三选修物理的基础。“基础物理二(B版)”为4-6学分的课程,教学时间为1学年,每学期2-3学分,以每周授课2-3节为原则。a版的内容包含于B版,B版的深度、广度高于a版。自然组(理科类)的学生在高三阶段还需继续学习“选修物理”(分上下册),每学期3-4学分,每周授课3-4节。“选修物理”以高中必修科目为基础,增强了内容广度和深度,通过训练学生的抽象思考、计算以及实验的能力,奠定学生下一阶段物理学习的基础。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地物理课程结构的设置思路类似,均分为“必修基础”和“选修提升”两大部分,但大陆2003版课程标准对选修部分的课程设置过于理想化,同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考试较少涉及其内容,许多学校不会进行教学。

三、教材体系结构的比较

知识内容是教学的基本,是各种学科思维、方法及核心能力培养的承载。通过选取大陆高中物理人教版(2004)和台湾龙腾版理科类学生的物理教材,对其教材体系结构进行比较分析。

人教版教材和龙腾版教材编排思路都遵循了物理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都涵盖了物理的核心知识。但是人教版7册教材是并列关系(其结构如图4所示),共同支撑高中物理学科。从知识的逻辑顺序上看,人教版教材形成一个大循环:从高一力学开始,然后按电磁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等逐项讲授,这样的顺序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严谨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但是初中与高中的物理学科思维方式之间存在较大的跨越,初中的物理知识直观形象,而高中的学习需要深入的抽象思维,人教版教材这种一步到位式的安排必然会给还未转变思维方式的高一学生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而使其失去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生物必修总结篇5

摘要:本文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的生物技术内容呈现内容方向和呈现途径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教材;生物技术;内容简析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有关生物技术的内容被大量引入高中生物学的教科书中,但是很多生物学教师并没有对这部分内容给予足够的重视,对选修教材内容的开设也明显不足,因此要加强生物技术的教学,对教材中生物技术内容呈现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生命科学本身就与医学、农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既是这些应用学科的基础,也能从应用学科中获取基础研究的源泉活水,为理论研究提出重大的研究课题。21世纪,生命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最大的领域,将出现保护人类健康、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恢复生态环境等方面。”[1]可见,生物技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能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生物技术的概念

“生物技术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物技术是指人类以经验科学为基础,改造生物物种及其功能的技术。狭义的生物技术,指人类以现代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特别是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直接改造生物物种及其功能的新兴生物技术。”[2]《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生物技术的理解,没有将生物技术局限于“高新”技术,而是广义上的[3]。

本文对教材中“生物技术”内容的分类方式参考了2006年国际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改编的生物技术产业调查中对于生物技术的分类,即:“①基于Dna的生物技术;②基于生物化学/免疫化学的生物技术;③基于生物处理的生物技术;④环境生物技术;⑤仿生生物学技术这五个方向”[4]。据此,将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及选修教材中的生物技术内容汇总于表1。

从表2可以看出,教材中有关生物技术的内容总体方向均衡,但是不同教材的侧重点显著不同。从生物技术方向的纵向看,教材对于①、②、③、④四个方向上均有呈现,而且每个方向出现的次数基本均衡。另外,在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均没有出现⑤仿生生物技术的内容。从呈现内容的横向分析,教材之间差异显著,每册都有其方向的侧重点。

例如,教材将必修1《分子与细胞》分为六章,分别为走近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细胞生命历程。在这本教材中生物技术有关的内容:方向①基于Dna的生物技术出现了7次,方向②基于生物化学/免疫化学的生物技术出现了5次,方向③基于生物处理的生物技术出现了7次。在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生物技术内容方向的侧重点也是在方向①基于Dna的生物技术上,出现了10次,但是方向②基于生物化学/免疫化学的生物技术仅出现了1次,并且在这两本教材中均没有出现方向④环境生物技术的内容。在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有关环境生物技术的内容达到15次,这与必修3教材中包含的内容:植物的激素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内容有关。

选修教材分了三个模块,分别为《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三个模块中选修1更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所以有关环境生物技术方面就没有体现。选修2主要是围绕生物科学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较全面地介绍了生物科技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因此在4个内容方向上均有呈现。选修3以专题形式介绍了现代科学技术中的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为以后学习生命科学打下基础,所以本模块涉及内容多而且全面。

2.2呈现途径

必修教材中生物技术内容的呈现途径有5种:正文,探究实验,思考练习,延伸阅读及整个章节。(见表3)由于选修教材是以专题形式出现,有关生物技术的内容在整章中的各个部分均有体现,因此对选修教材不作具体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除必修1没有以探究实验的方式呈现之外,其余两册均有各种方式进行呈现。必修1以延伸阅读为呈现的主要方式;必修2以正文作为主要的呈现途径;必修3中正文、思考练习、延伸阅读都是主体方式。总体看,延伸阅读在各册中使用最为频繁,对于探究实验还没有作为主要的呈现途径,三册中仅有3个探究内容。

3.结语

随着国际上对生物技术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我国普通高中对于生物学教育从过去单纯的科学教育逐步走向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转变。在国内伴随着课程改革,生物技术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但是必修教材中对于高中生掌握生物技术的要求还较低,在呈现方式上以延伸阅读为主要途径,仍有较大的提升发展空间。教师应该关注高中生物学必修教材中的生物技术内容及呈现特点,重视选修教材中生物技术内容的教学,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恩山.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初中生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6

[2]余自强.生物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23

生物必修总结篇6

1掌握规律

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的进化等。如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规律:有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扩大了膜面积,利于呼吸酶的分布;因而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观察比较

生物学是实验科学,观察是获得生物知识的重要环节。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生物中能比较的东西很多。比较时做到简明扼要,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这两类生理过程,可从场所、条件、过程、结果、意义等进行了解。

综合归纳

必修模块之间、必修与选修模块之间知识是连贯的,构成生物学的体系。学习时要将分散的知识聚集起来,归纳整理成为系统的知识,这样易理解和记忆。

综合归纳要做到“三抓”:抓顺序、抓联系、抓特点。抓顺序就是要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将其串联,如遗传的物质基础按中心法则这一主线串联。抓联系,如神经细胞与脑、脊髓联系点在于神经元的结构分细胞体、突起两部分;细胞体组成脑、脊髓灰质等。抓特点,就是要抓重点抓主干。综合归纳就是简化次要,精炼主干。

4掌握好的记忆方法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是创造的前提。记忆方法很多,下面列举生物学习中常见的几种。

41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或核心词来帮助记忆。

42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

4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用对比法将有关的名词列出,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

44衍射记忆法

衍射记忆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发散思维,把与之有关的知识建立联系。

5形成良好的学习常规

建立良好的学习常规,是学好生物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所谓学习常规,是指我们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几个步骤,包括预习,听讲,复习和作业,总结等步骤。

51预习

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先浏览一遍讲课内容。通过预习,为下一步听讲奠定基础,使自己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对预习时还不懂的问题,则是听讲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当堂弄清楚。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若老师没有讲到,一定要向老师讨论弄清楚。预习将为自学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2听讲

听讲是保证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听什么?一节课要提高效率,课堂上要做到“三听”,即听思路、听联系、听重点与难点。

第一是听思路。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思路,要注意听老师是怎样引出新课题的,又是怎样把新课题展开的,怎样讲解和归纳的。如学习Dna的分子结构,思路一般是由简单到复杂:①构成Dna的基本元素是C、H、o、n、;②构成Dna的基本组成物质是脱氧核糖、含氮的碱基、磷酸;③构成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四种脱氧核苷酸;④成百上千的脱氧核苷酸构成两条互补的脱氧核苷酸链;⑤两条互补的脱氧核苷酸链形成有规则的双螺旋的空间结构。

第二是听联系。老师讲课时,一定会联系许多旧知识,使之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课时注意听这种联系,不但可以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对于学习新知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是听重点与难点。每一节课都有重点内容,有的课还有一些难点内容。对于重点知识,老师会反复强调,会不断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讲解,会围绕重点提出一些问题,以便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有时老师会明确指出哪些内容是重点,是必须掌握的。一般情况下,在每节课快要结束时,老师都会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以归纳总结。

5复习和作业

每天的复习要避免机械的重复,应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知识点的联系。然后通过适量的精炼习题,可提高做题效率,既运用所学的知识,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54总结

总结的方法一般可用于章节内重要的知识点之间、不同章节之间、必修教材之间、必修与选修教材之间的知识网络的构建。做好总结既能复习巩固,又能提炼主干知识。

55建立错题集

错题整理后写出错因,包括审题有误,基础知识记不牢,找不到解题思路,答案不规范等。找到错因,方有针对性的改进。建立错题集功在每天,成于高考。

生物必修总结篇7

 

修理费的使用管理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利用设备现场检修过程中的信息收集和反馈,还要积极利用eRp等现代管理平台实现管理的信息化与集成化,抓好全部各环节的管理,使修理费开支必须有计划、有预算、有监控,充分利用eRp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特点,从而达到降低总成本的目的。我公司自2004年投入运行eRp以来,不仅稳定运行了十多年,2015年8月还成功实现了同中石化eRp的大集中运行,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得到了一套依托eRp等信息管理平台有效的管控修理费的好方法。

 

一、利用eRp设备管理(em)模块检修项目审核流程实现修理费切块的有效执行

 

设备管理(em)模块中检修项目的立项需要具体车间、二级设备管理单位等五级审核,超过10万元的修理项目还必须由公司机动部及公司设备经理进行审批。同时模块中修理费分配控制功能,是由公司机动部将年度修理费控制指标分解到各二级厂,再由各二级厂设备科将修理费指标再次按照使用装置、结合当月生产及检修实际需要逐月进行分解下达。经过审核通过的检修项目在em模块中所生成的每一张检修工单,都占用修理费下达的额度。严密的检修项目审核有利于促使设备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现场检修工作,不仅可以避免上半年检修计划安排拖沓、计划占比较低,下半年时突击使用修理费,还能避免使用装置超进度使用修理费,临近年底时却发现修理费使用超标的情况。em模块检修项目审核流程及费用指标切块下达有效地实现修理费指标及其使用的阶段控制,做到了修理费使用的事前控制。

 

二、利用em模块中检修类别标识严控非生产性检修项目支出

 

为提高修理费使用效率、严控非生产性支出,公司机动部专门不仅对各单位的防腐、绝热、土建、防水等非生产紧急项目开展了分专业的招投标工作,并在em模块建立了相应的检修类别标识,以便分类统计核算。在具体工作中要求各二级厂在项目立项前先落实项目交底、编制工程项目预算书,进行几家外委承包商的询比价招投标后,经过公司机动部审核后再进行项目的立项。还积极利用检修工单中的检修类别标识在em系统时时抓取有关数据进行费用核算,阶段性地开展此类检修占总体检修计划的项目及费用比例分析,有效地控制非生产性检修项目的支出。

 

三、利用em模块设备物料清单(Bom)数据为压减修理费提供有力支撑

 

em模块中设备的物料清单(Bom)的结构是设备管理模块的逻辑结构基础,涵盖了主体设备的各种维修部件的组成,检修项目中物料费用占比一般在60%左右,物料清单定义了物料流转和变化所需的基本控制点,这些控制点也是eRp系统中物料数据分析的出口。物料清单的物料用量决定了物料计划的准确性和可执行性。检修工单的产生和执行在系统中将各种备件清单从物装仓库领出,转变为制造费用的一部分;em模块中的物料数据能够帮助物资部门在正确的物料计划前提下制定出合理的生产计划储备,不仅有利于满足设备检修的物料需求,也成为财务成本分析的组成部分。中石化eRp大集中后物资部门再次清理了系统内的物料数据库,为em模块的Bom运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备人员通过建立完善设备的物料清单数据库,相当于建立了准确修理成本等数据,不仅可以很有力地促进修理费的准确使用、各类检修项目的测算,杜绝在检修项目中申报与项目不相干的物料、压缩项目费用,还可以为物资供应工作提供很好的数据基础。

 

四、利用全面预算管理(tBm)系统加强修理费的实时监控

 

积极利用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对材料费和劳务费的实际使用进行进度控制。每月二级厂设备管理人员经过对em系统内的检修物料领用情况及对劳务的实际支付进行测算后,通过在tBm系统中申报来确定本单位的修理费实际使用额度,所有检修工单发生的实际费用(劳务费和材料费)都从各装置下达的修理费指标中扣除。为准确预估实际支付修理费用,二级厂或具体使用装置必须要加强同物装部门的联系,通过了解物料订货及出库周期来很好地控制检修物料的进账及出库进度,实现了修理费在实际结算阶段的事中及事后控制。公司机动部、财务部门均可以通过tBm系统实时监控修理费实际结算费用进度,有效地指导了年度修理费的实际支付及使用。

 

五、利用修理费管理信息系统强化劳务费预算的准确性

 

因车间设备人员不是专业的结算管理人员、不能准确掌握检修定额,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劳务费进行预估,或者因检修工作量的文字描述不准确,导致无法准确确认检修工作量的实际价值。针对这种情况,公司机动部正在积极推进的修理费管理系统的应用,即把现行的修理费概算定额子目通过接口导入到eRp系统em模块。装置设备人员在编制检修计划工单时,可以直接选用概算定额中的子目,项目的计划费用自动集成到检修工单中,并纳入修理费的预算控制。修理费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不仅为装置设备人员估算每个检修项目的成本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还为修理费预算管理创造了条件。此系统建设预计今年上半年完成。

 

修理费的控制不是简单地限制各种支出,而是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依靠有效的管理平台,主动摸索去积极降低总成本。通过上述现代管理方法措施,不仅理顺了各级管理关系和管理流程,避免了互相推诿和“踢皮球”的现象,同时又符合业务和专业管理的需求,管理责任也得到了落实。只有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掌握设备修理费控制的主动权,才能实现设备维修和管理的最经济。

生物必修总结篇8

从2012年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来看,我校历史得a人数并不多,不仅如此,而且得a率相对于政治、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低许多。根据近两年江苏“小高考”的情况,考生单科得a的人数呈现下降趋势,得4a的总人数也呈下降趋势,主要目的是控制高考的加分,让学业水平测试回到它本来的要求,使血液水平测试符合最初的指导思想,确保大部分学生能够达C,而不要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另一场“高考”。

2012年江苏历史小高考在必修一、二、三题目分值比例与2011年相比变化不大,从内容的教材分布比例来看,必修一44%、必修二30%、必修三26%。其中,选择题中必修一共15题,在卷面分值中占30%,必修二一共10题,在卷面分值中占20%,必修三一共5题,在卷面分值中占10%。增加了的必修一考查分值无疑增加了试卷难度。三本书最容易出难题的就是必修一政治史,如第6题内阁、第8题辛亥革命、第12题国民大革命、第38题走向联合的欧洲等,这些均是考生的拦路虎。判断题,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准确记忆、严密思维,是最容易体现难度的题型之一,如第32题考查中国通讯传媒的发展史实,如学生缺乏准确的记忆必定会出错。2012年试卷判断题考查必修三的较多,占6%,这与最难的2009年历史小高考题时一样,另外两题判断题是必修一的内容,2012年判断题未见必修二内容,主观题仍然是材料解析题为主,三册书比分各占卷面分值10%。

从试题的立意来看,情景性比较突出,比如材料题及图片题在该试卷中都有大量体现,特别是在这一份试卷中运用了大小15幅图片,这也是2012年小高考历史试卷所呈现的一大亮点,这告诉教师在以后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课本上的图片资料。应该说,虽然2012年小高考试卷有一定的难度,但总体来说试卷还是考查以准确记忆为主的基础能力,尤其是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概念。

学业测试中,日常的学科教学,物理、历史、生物、化学、地理、政治各科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可2012年的考试与往年相比较,控a率几乎就是由文科生选的物理和理科生选的历史决定的。这就客观上提高了历史和物理的学科地位和教学要求。故总结本次考试,思考如下,希望对今后的历史考试有所启示。

1.重视双基,强调规范

从2012年试题来看,双基仍然是整卷测试的主旋律。平时教学中就要夯实基础,只有基础扎实了对付难题才能以不变应万变。2012年的历史小高考试卷考查更多的还是基础题,如第1题宗法制的最大特点,第3题活字印刷术,第11题生活习俗服饰,第16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25题卢梭思想,第30题美国参与的经济组织等,教学要紧扣《说明》的测试内容和要求,利用好教材梳理相关知识点,注重基础知识,做到逐一扫描,没有遗漏,打好基础关。平时还应注重规范性训练,如历史专业用语的使用规范、开放性试题的语言描述规范等。

2.关注过程,强调能力

能力立意是命题的总策略。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要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材料选择题和图片选择题题每年都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如第5题王阳明思想,第7题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12题国共合作,第17题运动,第23题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得分率不高往往就是缘于考生自学能力的局限。

3.依据说明,有针对性训练

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的同时,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新一年的《考试说明》,尤其要注意区分测试要求中“了解”、“知道”、“理解”和“认识”等不同的学习要求。教师应根据《考试说明》不同的要求分析出该考点的测试题型与方向,并按单元构建知识网络体系,这点是得a的必要条件。另外,还应有计划地进行适应性测试训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加强学生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培训,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生物必修总结篇9

关键词:科学教育改革反思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197-01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是分科的,且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很少协调联络。随着社会发展,教育分科分割局面日见其绌:单科情结“一叶障目”,不见整体,缺乏上位思考与整体规划,容易迷失方向;过于重视学科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忽视不同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在此背景下,合科教学被人提上议程且得到了发展。2003年12月,同志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进一步完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教育体系,完善继续教育和培养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1]。”2004年秋浙江师范大学为了顺应省初中课程改革,首开科学教育专业目的就是为初中的科学教育学科培养师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表述了科学课程的目标,包括: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作为浙江师范大学学生,经过毕业生就业调查与查考文献等总结了我校科教育专业存在的一些问题,下面逐一阐述。

1浙江师范大学本科科学教育专业现状

1.1科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问题

本科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以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师范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构成。通识课程主要包括以必修形式开设的政治理论、英语、体育等;选修的自然科学概论等课程和以任选修形式开设的艺术等课程,其目的则是广博学生知识。师范性课程包括必修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和选修的教师伦理学等。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必修的教育见习实习参观等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必修的普通物理学、普通化学、普通生物学及相应实验等。记得上过的有些专业课,总是觉得和初中的科学教学相关性不很强,如环境科学概论。个人认为这门学科知识肯定有可改进之处。总之,现有科学课程设置不能很好地结合初中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增强与初中教学的联系;还缺少科学课程专用实验室(现在只有共享实验室);此外,师资上也存在问题:大学老师常常讲我们当老师应该怎么当,然而有多少老师上课时是很有活力的?!

1.2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浙江省几乎所有地方的教育局都有较重的地方保护倾向,一定程度上只招本地生源毕业生。少数地区仅对优秀毕业生不限制户籍;且对初中科学这个学科,当前生理化的人都在竞抢职位,只对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才不限户籍。因此,户籍使外省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很难在浙江公办学校当上科学教师。

2建议与对策

2.1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课程设置和机构是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存在诸多问题的环节。课程设置和结构的好坏,直接关系科学教育专业设置的成功与否[2]。希望专家根据经济社会进步需要进一步优化其课程设置,以提高与初中科学关联度。首先,应增设中学科学实验室:目的是提高科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其次,要适当增加科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性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包括必修的教育见习实习、星空观测等;教育技能课程包括必修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等和选修的课件制作等[3]。教师只有同时具备多个方面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才能成为优秀的综合型科学教师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

2.2对科学教育专业招生方面的建议

首先,每年科学教育专业招生人数要慎重确定:据了解,现在科学教师就业招录的真很少,有些地方甚至一个不招,即相对过剩,导致找不到相应专业岗位。其次,慎重招收外省学生到科学教育专业就读:因为,除了浙江省之外,其他省尚少有这个学科。就业时,是要和物理、生物等专业的毕业生竞争——该专业凭单科与物理、化学、生物等专业毕业生比拼,优势并不明显,实践中有的只有去小学当教师,可能还得面临选所教科目的问题。

2.3对学校及教育人事部门招录科学教师的建议

学校和教育人事部门在招录科学教师时应尽量招收科教专业的——科学教师岗位应优先留给科学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吴俊明,骆江山,马勇军.科学教育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社,2008.

生物必修总结篇10

【关键词】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策略

文物古建筑是我国建筑文化和精神的承载体,其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是我国建筑文化最为直观的反映形式。纵观世界建筑发展史,我国古建筑可谓别具特色、独树一帜,有着极高的科研价值,所以确保我国古建筑的完整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人为或者自然因素所造成的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工作迫在眉睫。

1、文物古建筑保护的内容

1.1保护“本体”

文物古建筑本体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其是保护的重点内容。而就文物古建筑本体保护的具体内容而言,其主要包括文物古建筑的平面布局、立体造型以及风格和艺术特征等等。通常而言,历代朝代均有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其不仅是建筑制度的反映,也是区域和民族信仰与地区特点等的反映,所以保护文物古建筑本体的原状是保护的重点。针对当前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原则而言,其只需要遵循不改变原则来对这些建筑进行保养、修缮和迁移,确保文物古建筑的“原状”。另外,当前的文物古建筑已经历经时间的变迁而与现代文物建筑有较大的差距,并且大多数的保护修缮工作已经对古建筑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也极大的影响了其艺术和技术价值,所以必须要恢复建筑本体的原状,再现繁荣历史的精华。

1.2保存古建筑物的材料和结构

在保护文物古建筑的时候,针对不同结构形式的古建筑需要选取对应的建筑材料。相应的古建筑形式和风格需要采取对应的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形式。通常而言,材料、结构和艺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紧密的联系。文物古建筑的材料主要有木、石、砖、瓦和灰等五种材料形式,其中的木石为天然建筑材料,砖、瓦等建筑材料则需要经历加工环节才可以得到,而灰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材料形式。木料缺乏是当前古建筑修缮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大体积的干木料材料更是严重缺乏,但是湿木材却无法确保古建筑修缮的质量。

另外,文物古建筑的结构形式是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具体反映。木结构作为古建筑中运用的主要结构形式,其物理和力学性质直接关乎建筑整体的安全性,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古代工匠的工艺和技术水平。随着当前社会发展速率的加快,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日益增多,同时先进的建筑科学技术也日益增多,这直接决定了建筑类型,而一旦在修缮的过程中改变了原有古建筑物的结构形式,那么就会降低古建筑物的科研价值。

1.3保留原有建筑工艺

为了更好地保存文物古建筑的完整性,除了在建筑材料、结构与行制等方面进行保存外,还要切实确保传统建筑工艺与技术的质量。通常而言,确保原建筑的材料、技术和工艺等是文物古建筑修缮的重要原则,其是确保文物古建筑修缮质量的重要原则。如果传统修缮技术无法解决当前的修缮问题时,可以借助当前的保护和修缮技术来加固文物古建筑,所以新建筑材料和工艺均需要经历前期试验,以确保保护修缮措施的正确性。另外,借助现代科技数的应用可以解决传统技术所无法解决的古建筑保护修缮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其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技术手段的一种创新,具有传统技术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可以代替传统技术,而应该各有侧重、各展所长,充分利用二者的优势来提升文物建筑保护的质量。

2、文物古建筑修缮原则

2.1坚持原样性

“修旧如旧,延年益寿”是当前所有文物建筑物必须要坚持的一个重要修缮原则,同时也是古建筑保护修复的根本宗旨以及一切保护修缮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大凡是文物古建筑均饱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所以只需要通过观察即可了解这些建筑精髓,所以古建筑物的修缮工作就必须要确保其原有的历史文物和信息,使其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而不应达到“返老还童”的效果,从而不可大片重建或者拆迁。文物建筑作为重要的不可再生建筑资源,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代表着当前社会生产和风俗习惯的发展状况,一旦出现破坏就会产生无法挽回。因此,文物古建筑的修缮工作要本着坚持原样性的原则,切实按照建筑原有的构造特点以及损害情况来进行全面修缮。另外,古建筑是我国灿烂建筑文化的真实反映,所以我们必须要尽力去维护和保证它的真实性,确保其原状。

2.2保持文化性、思想性

文物古建筑非常重视格局的布设,尤其是体现着风水学思想。风水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是对建筑经验和地理环境认识的总结和概括,同时也包含着易学的哲学理念和观念,其在我国建筑中处处存在,故其可以在古建筑构造中来加以运用。但是,当前的修缮技术却逐渐淡化了风水思想,甚至被成为迷信而遭到摒弃。在了解风水学的基础上,必须要确保其文化性和思想性,切不可全盘否定修缮过程中运用那些前人的建筑思想和理念,否则无法达到原样修缮的效果。因此,在古建筑修缮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要更好运用前人的风水等思想和观念,尊重古人修缮的原则,以实现原样修复的效果。

2.3尊重民族性、地域性

无论是古建筑、还是现代建筑,他们均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所以文物古建筑的修缮必须要注重尊重当地的民族区域特色和手法。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汉族本身就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色,所以我国建筑的地域性特别强。因此,在文物古建筑修缮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要充分了解和学习当地建筑的地方和地域特色,以提高文物古建筑修缮的质量。

总之,文物古建筑作为我国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建筑艺术和文化的直接承载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建筑饱经岁月的侵袭而逐渐出现破坏,部分甚至出现了毁灭性的破坏。因此,为了可以使我们的子孙后代可以切实体验我国古建筑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就必须做好其保护修缮工作,以确保文物古建筑永放璀璨文化光芒。

参考文献:

[1]祁伟成.中国古代建筑的修缮原则及技术传承[J].建筑,2011,15(11):27-28.

[2]姜丛梅.结合古建筑修缮工程实例浅谈古建筑保护修缮方法[J].江苏建筑,2015,23(3):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