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七年级数学个人总结十篇七年级数学个人总结十篇

七年级数学个人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7:29

七年级数学个人总结篇1

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了今后能更好的工作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本文来源于]持相对稳定性,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尖子生,注重抓两头带中间,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合理的安排时间,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我班的个别同学刚开学的一个月里不安心学习上课睡觉、搞小动作、说话,下课就往外跑不打铃不回班,针对这种情况,分析其原因,我了解到这些同学,并同其家长联系共同做他的思想工作,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他们交谈时,对他们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现在很多同学学习成绩大副度提高,其他的毛病相对就减少了。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七年级数学个人总结篇2

关键词:学生成绩 质量分析 excel 分类统计

        一、设计背景

        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工作由来已久,一般都是一所学校内部分析为校长作决策之用。当数据统计分析扩大范围,涉及几个学校较多班级时,纯手工的成绩统计分析工作就变得复杂而繁多了。成绩统计的内容可分为:分校分年级分班分科平均分及总分平均分、单校分班分科平均分及总分平均分、分校分数段人数统计、前百名学生情况等。为了方便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可利用大家常见的办公软件excel来实现,一个工作簿可以有多个工作表,默认为3个sheet,可以根据需要增减工作表。设计此工作簿的目的是为达到录入学生成绩后立即能得到所有的统计数据,可以减少重复而繁杂的统计工作,更能减少因为误操作引起的错误数据,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本文以实现统计各校各年级各班各科及总分平均分和各分数段人数的统计为例,叙述了excel软件的功能应用。

        二、思路构建

        假设甲校有七、八、九三个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乙校有七、八、九三个年级,每个年级三个班,丙校有七、八、九三个年级,每个年级四个班,以一校一年级段为单位(方便学校试场的安排以及成绩的录入),放在一个sheet中。制作工作表如下图1: 

         

        为实现统计各校各年级各班各科及总分平均分和各校各年级段分数段的分布情况,制作工作表如下图2: 

          

        “甲七”工作表结构如下图3-1、3-2: 

         

        图3说明:

        假设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四门,其他年级段工作表的设置依次类推。

        字段设置:①学校,用于不同学校之间的对比;②班级,数字格式,用于实现分班成绩的统计;③考号,用于考试的编排和成绩的录入校对。

        统计项设:①各科及总分的合计,为方便计算所有学校的平均分,以免减少误差;②各科及总分的平均分,即本校年级段平均分;③分班各科及总分的平均分;④学生总数,亦为方便计算所有学校的平均分,以免减少误差。

        “各校各年级各班各科总分平均分”工作表设置如下图4: 

          

        八、九年级的统计依次类推。

        “各校各年级总分的分数段”工作表设置如下图5-1、5-2: 

              

 各分数段的分数值设置可以根据各科总分值进行合理调整。

        三、过程细化

        1、常用函数

        充分利用excel公式函数的功能以实现各类数据的统计,是选择excel软件的最初目的。常用函数有求和函数“sum( )”、平均值函数“average( )”、计数函数“count( )”、最大值函数“max( )”等等。如“甲七”工作表中在计算每个学生总分时用到了求和函数,设置i3单元格的值为“=sum(e3:h3)”,结果显示为431(见图3-1)。

        2、函数嵌套

        excel单元格中很多默认的数字格式在实际应用中都需要进行适当处理。如“甲七”工作表中的e24单元格计算甲校七年级语文成绩的平均分,设置e24的值为“=round(average(e3:e22),2)”,结果显示为94.3(见图3-2),在用average函数进行平均值计算时默认的小数位数不止2位,一般在统计成绩时计算到2位小数即可,因此利用函数“round( )”按指定位数“2”对数值进行“四舍五入”。

        3、巧用数组函数

在“甲七”工作表中记录着甲校七年级所有学生的成绩,现在要得到各班的各科平均分,进行教学质量的分析,为了让计算机能自动筛选并统计出结果,字段设计时增加了“班级”这一项,数字格式,有两个目的,一是用来分班统计,二是用来进行学生人数的统计。在e25单元格中计算七1班语文成绩的平均分,设置e25的值为“=round(sumproduct(($b$3:$b$22=1)*e$3:e$22)/countif($b$3:$b$22,1),2)”,结果显示为90.4(见图3-2),其中用到了数组函数“sumproduct()”,当参数“($b$3:$b$22=1)”为逻辑“真true”时,对e3:e22区域的成绩累计求和,从而实现七1班语文成绩的求和统计,若是统计2班时则参数可修改为“($b$3:$b$22=2)”。

        4、绝对引用和相对引用

        上述e25单元格公式中使用了“$”绝对引用,目的在于公式拖动时不产生变化,因为这些数据区域是固定的,在参数“e$3:e$22”(成绩区域)的e前没有使用“$”拖动公式时就会随公式位置变化相对引用。参数“countif($b$3:$b$22,1)”实现统计1班的学生人数时,区域是固定的,因此使用“$”;同理,统计2班的学生人数可改为“countif($b$3:$b$22,2)”。

        5、表间关联

        为了把三个学校的平均分以及各班的平均分情况汇总分析,在“各校各年级各班各科总分平均分”工作中关联各校各年段工作表计算好的数据,如“各校各年级各班各科总分平均分”工作表中b3单元格的值设为“=甲七!e24”,就可以同步关联“甲七”工作表e24单元格的数值94.3(见图4),c3、……、f3依次类推,同样将b6单元格的值关联“乙七”工作表中相应的单元格,其他单元格也依次类推,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图4所示的各校各年级各班各科及总分平均分的成绩汇总表。

        6、综合应用

        分数段人数的统计与对比能很好地反映不同学校之间的成绩差异,毋庸置疑也可对一个学校不同班级之间进行对比,这是众多学校领导分析教学质量情况时采用的一个数据量化的方法。文中“各校各年级总分的分数段”工作表要将三个学校三个年级各分数段的人数进行统计,作横向比较,将g3单元格中的值设置为“=countif(甲七!$i$3:$i$22,">=430")”,结果显示为5(见图5-1),表明甲校七年级学生中成绩达到430及以上的人数为5个,在g3单元格的公式中用到了统计函数、绝对引用和表间关联。

        四、应用效果及注意事项

        本文通过excel软件建立的成绩统计表实现了三个学校之间以及各个学校不同班级之间成绩的比较,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三所学校之间的差距,对学校领导的管理决策与教学质量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七年级数学个人总结篇3

关键词: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32

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

根据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总结),从宏观上对学习方法分层次、分步骤指导。这种学习方法具有普遍性,可适用其他学科。

1.预习方法的指导

七年级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听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多思、勤思,随听随思;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七年级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3.深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七年级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七年级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七年级学生容易依赖教师,习惯教师带着复结。笔者认为从七年级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发展。

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

1.讲授式。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课程式是在七年级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的课。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搞一至两次,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学习概念”、“解题思维训练”等。

七年级数学个人总结篇4

【关键词】农村九年一贯中小学数学衔接策略

搞好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是落实孩子"小升初"后学好数学,中学教师教好数学的关键。这一衔接问题很早就为一些专家和中学一线数学教师所关注,作为一名学校区级重点课题《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资源优化整合研究》的主研人员,在学科衔接的研究上作了一些思考。

我校因区划调整两镇合一后于2008年9月由过去的三圣中学、石坝中学、三圣镇中心校、石坝镇中心校四校合并而成,现为重庆市北碚区三圣学校。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原三圣中学和三圣中心校合并为一个校区,原石坝中学和石坝中心校合并为一个校区,是北碚区现有的唯一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试点学校。利用这一优势和特点,我们大胆进行了针对农村中小学学科衔接的研究。以教师、学生和课程为研究着力点,以六七年级为研究突破口的"农村九年一贯制中小学数学衔接策略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调查分析,落实衔接着力点。

1.教师

(1)教师选任:"九年一贯"前,原中小学各自为营,教师无流动,无交叉任教。未出台特殊选任要求,更是出于方便对教师考核或出于照顾教师不愿中途接班等原因,原中小学的六七年级数学教师大多是从一年级直接教上来的或从九年级退下来的数学老师,学校无衔接要求,教师无衔接意识和行动,大多也缺乏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理论素养。

(2)教师课堂:正如传统的中小课堂一样,原中小学课堂是孤立的,缺乏相互沟通与交流,各自的特色呈现十分明显。小学数学的知识点少,内容简单,题型单一,教学课时充裕,课堂容量小,教学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有充足的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有足够的时间反复练习。课堂教学中孩子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较多,做游戏、讲故事、竞赛等是常见的教学方式。到七年级后,教学内容多,课堂容量大,教学进度快。教师很少给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探究,习题难度增大、类型多样、解法多变,教师课堂处理与学生学习方式出现明显差异。

2.学生

(1)基本技能。六年级学生较差的数学基本技能滞抑了七年级数学知识的学习。一是部份孩子运算能力较差:计算粗心,看似不细心,实为不熟练;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整除、简便运算、找规律等整数运算不熟练;分数运算错误多,部份学生甚至不知道约分。学生缺乏数感而想不到解题的方法。二是部份孩子理解、分析能力较差:解决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寻找数量关系;不会画线段图、列表等辅助方法;不知道相遇、销售、百分率、倍数、面积等等基本题型中的数量关系。导致列不出代数式,从而列不出方程。三是部份孩子缺乏应的生活常识,不会审题,不会理解题意。

(2)学习方式。在小学,教师讲得细,学生练得熟。考试测验时,学生只要熟记概念、公式及教师平时所归纳的习题类型,大都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即便到六年级的孩子都十分依赖教师,主动学习意识薄弱,以单一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到了七年级,这种被动式的学习就被主动自觉的学习所取代,所学的知识内容增多,范围扩大,要求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然而很多小升初的学生不适应这种学习方式,继续使用小学那一套,学习吃力。

(3)心理变化.到七年级后,孩子的心理和学习环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心理上说,七年级都在13岁左右,由儿童期进入少年期,同时正处于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渡时期;从学习环境上说,面对新校园、新教师、新同学、新课本……一个全新的环境,学生需要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心理适应过程。

3.课程

六、七年级分属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的两个学段,众所周知这两个学段之间存在一定事实上的较大跨度,对于我们这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来说,这种跨度的体会在最初很明显,也很直接。从新课标可以看出,孩子到七年级后的学习内容比小学多了很多,而且难度、深度和广度都大大提高。由算术数到有理数、由数到式、由列算式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不论在知识的抽象性还是严密性上都是一个飞跃。这样小学的教学内容就显得"浅、少、易",同时内容的叙述方式也比较简单、直观、富有趣味性且容易记忆;七年级数学概念逐步抽象,逻辑思维和几何想象提高,练习类型和解法多变,计算复杂。

二、分析研究,落实衔接策略。

(一)教师

1.教师选任:鉴于七年级老师要具有小学教师的童真与童趣,具备大爱胸怀,减轻"小升初"孩子的心理负担,使其尽快融入初中生活。六年级教师要预想到孩子升初后会遇到或面临的知识层面、学习方式或学习行为层面的困难,提前预设,加以正确引导。"九年一贯"后,结合学科衔接要求,力求衔接的实效性,我们在六、七年级教师的选任上做了仔细研究,大多为该学科原中小学区、校级骨干教师。他们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能有效且积极配合研究要求,自觉而主动地参与学科教学研究;有较强的、扎实的个人数学学科基本功素养,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上,还是在学科领域的理论素养上都是学校该学科的姣姣者;有一定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能较好落实研究任务,实现研究目的,突显研究成果;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选任的教师原中小学各占一半,六七年级拉通教学,有效解决研究主体。即任六、七年级的教师原中小学各选一半,同时每位教师从六年级教到七年级,实现跨学段教学。

2.教学方法:(1)逐渐过渡,给适应期。六七年级教师以互学借鉴为主,给未教过七年级(中学)和未教过六年级(小学)的中小学老师一定适应期,做到逐渐过渡,逐步适应新岗位的教学与研究。我们将选任的六七年级数学教师分在一个备课组,一个教研组,要求每周听不同学段教师的一节课,互学、互研、互进。以期学习和了解小学或中学教师课堂教学的处理方式与讲导学风格,取长补短,学以致用。如我们七年级教师研究提倡以实施"分层-慢速-多练"的教学方法来应对学生在小学已经习惯了的"保姆式"教学方法,效果就十分明显。(2)以旧引新,建构体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相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旧知识才能得到改造,新知识才能获得实际意义。集体备课,六七年级教师要以此为出发点,注重知识体系建构。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并区别新旧知识的异同,从而揭示新知的本质。例如:有理数的乘法,中小学的乘法区别仅在积的符号。所以小学讲时加强符号介入,中学讲课时从小学的乘法运算入手,重点放在符号法则上,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计算,感知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与小学的乘法法则的联系与区别,重新构建乘法运算的知识系统。(3)注重过程,培养能力。在六七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不停留在向学生讲结论、教学生生搬硬套上,要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结合学校开展的"中小学导学式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要求教师在学生学法指导上要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这"三自主"为核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更好的适应中学学习而努力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态度。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的探索过程,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

1.重视自学能力培养,加强学法指导:鉴于六年级孩子大多已十二、三岁,自我控制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明显增强。因此,我们要求六年级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以适应升初后中学教师所提出的这"五环节"学习。怎样理解与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进行数学阅读;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怎样做好总结与归纳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充分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逐步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引导参与数学活动,掌握学习方法:为适应七年级学习方式与方法的转变,六年级教师可适当提高要求,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对采取分解的方法解决的问题要培养和训练孩子综合解决,对七年级的相关知识要提前渗透。并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合作,从而掌握知识和领会学习方法。

3.培养良好的复习方法:六年级学生往往存在一些错误的复习方法:不复习;粗略复习;先做作业,后复习;一次性完成课外复习任务;单打一的复习方式。面对这些错误的做法,教师要针对性启发和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复习、科学复习,为上七年级后能自主复习与学习作准备。

4.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俗语说:态度决定一切,习惯成就人生。我们知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小学生年龄小依赖性强,在进入初中后管理上教师变"蹲"为"带",部分学生不适应,失去依靠、失去整天管着自己的人就无所适从。根据数学学习的特点,除泛学科的学习习惯之外,六年级教师把培养学生"检验、预习、独立作业、复习、反思小结"等习惯要作为重点。

(三)课程

1.课程校本:课程的一体化建设和构想也是"九年一贯制"建设和研究的重点之一。中小学一到九年级我们落实了以学科为核心的针对农村孩子的校本教材编排,在国家教材的基础上,以配合学科知识体系衔接为根本,以年段教研组为单位,年级教材内容互相渗透,知识体系建构更为合理为目标,落实了数学学科校本教材的拟编,其中以六七年级为重点。同时还以备课组为单位,结合数学知识体系衔接重点,以校本教材为编写蓝本,一至九年级编排的校本教辅运用效果也十分显著,尤以六七年级的衔接效果最为明显。

七年级数学个人总结篇5

一、应用题教学中要运用方程思想

例如,七年级数学教材一道习题:某中学的学生自己独自整修操场,七年级学生单独完成工作需要6小时,八年级学生单独完成工作需要5小时,如果现在由七、八年级学生一起先工作1小时,再由八年级学生单独完成剩余部分,问总共需要多少时间?

对于刚上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少人还是习惯于用算术方法来解题,而不习惯从列方程的角度来想问题,所以他们会这样解:

七八年级一起做1小时工作量:(1÷6+1÷5)×1=1130,

八年级完成剩余部分所需时间:(1-1130)÷15=196

总共需要时间:1+196=256(小时)

如果运用方程解问题会更简单.设总共需要时间x小时.根据题意很容易发现等量关系:七年级工作量+八年级工作量=1,所以列方程为:

16+x5=1,解得x=256.

答:总共需要时间256小时.

从这道题解法对比看到,用方程来解简单明了,相比算术方法需要反向思考而言,列方程是用顺向思维解决问题,思维过程比较简单,这样顺着题目中的数量思考解题容易了许多.

二、应用题教学中要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例如,甲、乙分别从a、B两地骑自行车同时相向匀速而行,经过2小时后两人相距30千米,再经过2小时两人又相距30千米,求a、B两地的距离.

解:设a、B两地距离为x千米.由题意画以下直线形示意图.

图1

图2

从图1可以看到2小时两人总行程为(x-30)千米,从图2可以看到4小时两人总行程为(x+30)千米.根据甲乙两人速度和不变,得出方程

x-302+x+304,解得x=90.

答:a、B两地距离为90千米.

利用图形的直观,通过“以形助数”和“以数解形”,将问题由抽象变具体,把模糊变清晰,从图形中找出解题思路,使问题难度降低,从而解决问题.

三、应用题教学中要巧用分类讨论思想

例如,某地移动公司电话计费采用以下两种方式,方式a:免月租,每分钟0.25元;方式B:月租30元,主叫每分钟0.1元.选哪一种方式更省钱?

分析:采用哪种方式省钱,计费的多少与主叫时间有关,不同的使用时间,会有不同可能情况.所以这道题我们只能通过分类讨论才能解决.

解:设主叫时间为x分钟.

当方式a比方式B省钱:0.25x

当方式a和方式B收费相同:0.25x=30+0.1x,则有x=200.

当方式B比方式a省钱:0.25x>30+0.1x,则有x>200.

答:(略).

四、应用题教学中要发现隐含转化思想

数学转化思想就是指在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把问题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把未知条件转化为已知条件;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从而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

例如:某中学七年级举办一场数学知识竞赛,共有20道题,答对一题得5分,答错一题扣1分,不答不得分也不扣分,某学生在竞赛中答错的比不答的多3题,总共得71分,问该学生在这次竞赛中答对了多少题?

解:设该学生没有答x题,则答错(x+3)题,答对[20-(x+x+3)]题,依题意得:

5[20-(x+x+3)]-(x+3)=71,

x=1,

七年级数学个人总结篇6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20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上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探究准备

1.情景导入

师:(出示地球图片)孩子们,你们知道这幅图是什么吗?对,它就是美丽的地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地球是太阳系第三颗行星。其实,除了地球以外,在太阳系中围绕太阳的还有另外7颗行星,看!

你们想去了解它们吗?

今天只要你们完成了学习任务,老师就带你们去看看这些美丽的行星!有信心吗?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开始吧!

2.回顾亿以内数的写法: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写数的?)

(1)太阳中心的温度为一千万摄氏度。

(2)共有三百万二千一百六十六人。

(3)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福建省男性有一千九百万一千零九人

(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

你们会写这些数字吗?在草稿本上写一写。

总结:p先写万级,最后写个级;

Q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R关键找“亿”和“万”字。

看来同学们对亿以内数的写法掌握的不错,但在日常生活中仅仅会写这些数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会遇到更大的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亿以上的数的写法。(板书课题)

二、尝试引导,探究结合

我会学:

同学们打开学习单,完成练习

(1)整亿数的写法

用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至少可以看到十亿颗星。

十亿写作:1000000000

(2)非整亿数的写法

地球海洋总面积是三亿六千二百万平方米

三亿六千二百万写作:362000000

(3)我国平均每月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大约是三亿七千零五万双。

三亿七千零五万写作:370050000

(4)2000年,我国有小学生一亿三千五百四十七万九千六百人。

一亿三千五百四十七万九千六百写作:135479600

三、梳理知识,引导小结

总结:1.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

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3.关键找“亿”和“万”字。

同学们,机会的大门永远为那些作好准备的人敞开着,你们一定会是其中之一,老师从你们的眼神中看出了你们对知识的渴望,我们接着完成任务吧!

四、练习实践

1.我会写(书20页做一做,第1题。)

天下无难事,有志者事竟成,瞧!我们的任务又完成了!

任何事都阻挡不了你们求知的心,让我们继续吧!

2.我会填

(1)15407800是由()个亿,()个千万,()个百万,()个万,()个千和()个一组成。

(2)一个数由5个千亿、3个千万、2个十万和4个千组成的,这个数写作(),读作()。

(3)一个数的亿位和十万位上都是4,千万位和百位上是3,其他数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

其实只要踏实的实践,肯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看哪我们又成功了!

3.谁最快(书20页第2题)

老师为你们今天的表现点个赞!

4.我会听

三亿二千万七百四十亿一千二百万

八千零六十亿零九万七十八亿零二十万三千零四十

同学们我们离最后的成功只有一步了,坚持必将胜利!

5.动动脑

(1)写出一个最大的十位数。

(2)写出一个最小的十位数。

(3)写出一个零也不读的十位数。

(4)写出只读一个零的十位数。

(5)写出读两个零的十位数。

瞧!通过不懈努力你们成功了!

孩子们,知识来源于生活,勤于观察和思考往往比创造发明还重要。今天,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并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其实生活中有更多的知识等着你们去发现、探索,快做个有心人吧,你会成长得更快!(播放行星图片),结束本课。

五、板书设计

亿以上数的写法

(1)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

七年级数学个人总结篇7

关键词:七年级学生数学口语表达能力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生在刚刚升入七年级时会有许多的“不适应”,需要翻越很多道“坎儿”。其中,最令数学教师头疼的就是学生的数学口语表达能力了。学生在小学阶段因年龄小,语言发展不完备,常常造成语言表达缺乏完整性、条理性,习惯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情形,在中学学习的初始阶段如不加以重视和纠正,往往会阻碍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发展。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与理解的载体,人们借助语言对事物进行描述、概括,又借助语言对人们的思维进行调节,使思维逐步完善。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我们应当把培养七年级新生的数学口语表达能力放到与学习数学知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将它看成是培养中学生表达能力和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交流过程中主动运用科学、严谨的数学语言,杜绝只知道怎么做,但不知道怎么说的现象,把过去被动的“要我说”变成“我要说”。下面我就如何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提高素养,示范“说”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眼里的教师应该是一位聪明,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教师的知识越精湛,视野越开阔,科学素养越全面,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位教师,而是一位教育者。”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口语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首先要规范,给学生做出榜样。教师的语言要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教师进行示范,可以对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同时也能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尊重。一节数学课,若照本宣科只需几分钟,而要将知识点转化为四十五分钟的教学内容,就需要教师用更多的数学专业语言来充实。新课的引入,问题情境的创设,师生情感的交流,德育的渗透,教学的设计、回顾、小结,练习的品评,无一不显示着数学教师运用语言艺术的功底。

二、立足课堂,触动学生“说”的欲望

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学生的数学口语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必须以数学课堂为主阵地。中学数学是较为抽象、枯燥的一门学科,尤其是七年级新生若学起来会感觉枯燥无味,这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课本知识,再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以触动学生“说”的欲望,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形成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更容易说出来,而且说得有内容。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加法”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个大数轴,并且请两位同学走上讲台充当移动的点演示所处的位置。下面的同学说出合适的有理数加法算式,台上的同学演示出来。然后,再由上面同学进行演示,下面的同学说出相应的有理数加法算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激起了全体同学的极大兴趣,课堂气氛变得轻松热烈起来,大家都争着“说”,抢着“说”,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有理数加法的知识。整节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

三、在组织活动中,多给学生“说”的机会

教师要真正在课堂上落实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在课堂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表达活动,培养学生动“嘴”能力。具体来说,语言表达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1)先说给自己听一听。这种形式常用于某个知识点解决后的巩固性的“说”,让学生自己说说算理、方法、过程等,就意味着人人都有张嘴说的机会(包括后进生)。(2)说给同桌听一听。这种形式交流组织方便,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表达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进行总结,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可使学生掌握思路,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而班级中的学困生,也可在同桌同学的帮助、指点、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3)小组讨论。当学习疑难较大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既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发言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发表见解的机会。(4)总结评价。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课堂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引导学生“会说”

数学是一门系统、严密且逻辑性强的学科,而且数学语言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但学生常会出现语言不够精练,绕来绕去都“说”不到点子上,或语法不够规范、前言不搭后语等情况,此时,教师就要及时加以纠正和指导,把他们引到“正途”上来。这种引导切记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如数学概念是数学的逻辑起点,是学生认知的基础,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核心,在数学学习与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教学时,少说或多说一个关键性的词语,就有可能把原意改变。因此,我们必须带着学生全面审视概念的名称、定义、实例和属性及其相互联系。例如,教学七年级相反数的概念“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互为相反数”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对“只有”“互为”理解透彻。数学中的语言其实也是有一定的规律模式可循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告诉学生相关的模式,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以后碰到类似的就会“说”了。

七年级数学个人总结篇8

1.研究方法

1.1被试

本调查对象从上海市青浦区沈巷中学七、八、九三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级共192名学生作为被试。问卷共发放192份,回收192份,扣除不合格问卷6份,最后实得有效问卷186份,有效问卷占96.88%。按年级分,七年级占38.17%;八年级占30.11%;九年级占31.72%。按性别分,男生占44.62%;女生占55.38%。

1.2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涉及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年级、性别和英语成绩。第二部分采用了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7-9年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表,问卷共25题,四个部分:认知策略(1一13题)、调控策略(14一20题)、交际策略(21一23题)和资源策略(24一25题)(见附录)。问卷中答题方式采用LikertScale五级分类量表形式,平均得分4.5~5表示总是使用此类策略;3.5~4.4表示经常使用;2.5~3.4表示使用情况一般;1.5~2.4表示基本不使用;1.0~1.4表示几乎从不使用。本调查使用的统计工具为SpSS17.0。

2.结果与讨论

2.1学习策略使用的总体水平

从表1看,初中生英语学习策略总体使用水平较低,总均值为2.87,属于“使用情况一般”,即学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情况一般。

从整体上看,初中生各分策略得分在2.61-2.97之间,4项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频率都较低。相对而言,最常使用的学习策略是认知策略,其后依次为资源策略、调控策略,使用最少的是交际策略,可见我国初中生使用认知策略的频率最高,交际策略最低。这说明了中国学生在外语学习中,重视单词和文章的记忆,而忽视了交际能力的培养。原因包括很多,如:学习环境的差异,应试教育的影响等。

2.2初中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的性别差异

男女生除交际策略外,其他三项策略的使用都达到显著性差异,这表明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是有性别差异的,从表6可以看出,女生的各项分策略都比男生高。

正如其他研究所显示“在外语学习中女性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本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数据表明女生比男生使用了更多的学习策略,而且女生能更有效地使用各种学习策略的各种手段。在所有的学习策略中,女生的使用频率都明显高于男生。

2.3初中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的年级差异

从表7看,九年级在各分项策略的使用水平上均高于七、八年级,这与调查的预期结果相符,出乎意外的是,八年级的各分项策略均低于七年级,八、九年级除了交际策略使用水平相当外,其他三项分策略的差异性非常显著。

表8显示: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各项策略的平均值均高于3,表明他们使用这四种学习策略的频率均较高,而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使用这四项策略的频率普遍较低,均值为2.216,属于“基本不使用”。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的英语成绩与调控策略的使用呈显著相关。

3.结论

通过对该校初中生英语学习策略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初中生运用英语学习策略的整体水平较低。

2).学习策略水平在存在年级差异,其中九年级最好,七年级次之,八年级较差。

七年级数学个人总结篇9

目前,教学改革已经将焦点聚焦于课堂教学,但很多中学数学老师不能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仍采取满堂讲、满堂问或任务分配型等方式实现数学字符的全盘托出,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大大挫伤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初中数学新课程认为课堂教学需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真正将“教”与“学”结合起来,既要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通过视频案例分析研究现阶段初中数学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情况,了解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2.研究对象

笔者从我市多所中学取得相关资料,经过与校领导协商交谈,参加学校开展的数学研究活动和数学课堂教学经验交流大会,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并将每次研究内容做详细记录。再抽取七年级和八年级其中两个班,对其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拍摄并制作成视频录像。随机抽取的两个班级中,班级人数分别是42人和45人,两个班级学生总体成绩在年级为中等水平。七年级的数学授课教师是有二十几年教龄的“老”教师,八年级数学授课教师是有两三年教龄的年轻老师。授课内容分别是“分式的乘除”(七年级上)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八年级下),均为新授课。

3.研究方法与步骤

教学视频作为研究教学方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让研究者对课堂教学中的各种信息有比较全面、直观的认知,并获得整体性分析理解,有效记录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教师的教学模式。研究步骤如下。

第一步:与老师交流、听课,课堂教学拍摄,收集相关资料;

第二步:实录,实录包括录入教师和学生在整节课堂中的所有教学语言或教学活动,并记下每个课堂活动相应的时间;

第三步:对课堂的互动方式进行记录,包括学生的情绪和参与度;

第四步:分析统计得出课堂互动的情况,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对策。

4.研究结果

4.1课堂上互动类型单一

通过视频录像,笔者不难发现,与八年级学生相比,七年级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相对活跃。教师在进行“分式的乘除”部分内容讲解时,先对公式概念进行分析,再总结公式巧记小技巧,要求学生集体读公式小技巧两遍,学生跟读热情高。其次,教师进行例题演示,通过光标导入相关题目,给学生5分钟时间独立进行分式乘除计算。在学生计算过程中,教师走动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对有疑惑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学生完成计算,教师个别提问学生,对计算正确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而对于计算错误的学生给予适当鼓励,并在班上分析错误原因以及正确的计算方法,最后光标导入正确答案。教师要求学生核对答案,将错题抄在错题集上。由此可见,七年级学生虽然参与比较积极,但课堂互动的形式相对单一,基本就是答题和读公式。

4.2课堂互动范围小

视频录像显示,八年级的课堂互动比较欠缺。年轻教师在进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部分内容讲解时,很多学生表示不理解,或者有的学生理解却不懂得如何运用。整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进行举例说明,教师讲解完成,鼓励学生举手说出不明白的地方,再加以讲解。而愿意举手的学生少之又少,教师采取抽检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即在屏幕上导入相关的巩固练习题,抽选几个学生现场做题。抽中的学生做题的积极性不高,没有抽中的学生无所事事,特别是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开始说话、搞小动作甚至睡觉。学生完成做题,教室核对答案,并逐题进行讲解。讲解完毕后,教师检查每道题班级学生的正确率和错误率,抽取错误率最高的题目再进行分析讲解。由此可知,教师虽然设置了互动环节,比如提问或现场做题,但这种互动只是实现了教师与班级少数学生的互动,并未实现师生之间大范围的互动,更缺少生生互动。

5.结语

七年级数学个人总结篇10

【关键词】课程标准词汇水平

词汇学习在英语学习中至关重要,是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基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中提出,应及时了解教材的使用情况,及时为教材的修订提出意见和建议,可以适当选用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或开发适用的校本教材,以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受话题内容、编撰体例等因素影响,教材编写难以做到使全部课程标准词汇在教材中高频率复现。而过低的复现率显然不利于学生的词汇习得。通过增加有词汇控制的校本阅读教材,提高课程标准词汇的复现率,可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入。

本文以《新目标》教材和校本阅读教材为输入源,研究了初中生对课程标准词汇的习得情况。

一、研究问题

1.以《新目标》教材为输入源,学习后,初中生对课程标准词汇的习得情况如何?

2.以《新目标》教材和校本阅读教材为输入源,学习后,初中生对课程标准词汇的习得情况如何?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蚌埠高新教育集团实验中学进行,随机抽取四个平行班作为研究对象,两个实验班,两个对照班,共224名学生。实验班以《新目标》教材和校本阅读教材为输入源,对照班以《新目标》教材为输入源。分三次(七、八、九年级第二学期末)进行测试。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南京范大学马广惠教授(2006)设计的词汇水平测试卷测量被试的词汇习得水平。词汇测试卷从课程标准1500个五级课标词汇中,用SpSS随机抽取60个作为测试样本。

四、研究结果

1.词汇水平。研究发现,七年级实验班平均词汇量为899词,占总词数的59.9%,最高水平为1225词,最低水平为525词;对照班平均词汇量为865词,占总词数的57.7%,最高水平为1175词,最低水平为500词。八年级实验班平均词汇量为1188词,占总词数的79.2%,最高水平为1450词,最低水平为725词;对照班平均词汇量为1127词,占总词数的75.1%,最高水平为1425词,最低水平为625词。九年级实验班平均词汇量为1374词,占总词数的91.6%,最高水平为1500词,最低水平为825词;对照班平均词汇量为1281词,占总词数的85.4%,最高水平为1475词,最低水平为675词。可见,各年级实验班学生的平均词汇量高于对照班学生的词汇量,且随年级升高,差距更明显。七、八年级实验班与对照班无显著差异(七年级p=.243,八年级p=.083),九年级时二者有明显差异(p=.003)。在九年级期末时,实验班学生对课程标准词汇掌握情况较好。

2.词汇增加水平。研究发现,七年级到八年级实验班学生平均词汇量增加289词,对照班学生平均词汇量增加262词。八年级到九年级实验班学生平均词汇量增加186词,对照班学生平均词汇量增加154词。可见,实验班学生的词汇增长量高于对照班,且随年级升高,差距不断拉大。

3.一词多义。研究发现,实验班七、八、九年级平均一词多义的词汇量分别为70词、83词、96词;对照班平均一词多义的词汇量为63词、70词、79词。由此可见,各年级实验班学生的一词多义词汇量高于对照班学生,但无显著差异(七年级p=.270,八年级p=.193,九年级p=.144)。总体上,学生一词多义知识习得水平较低。

五、讨论

1.在平均词汇量、词汇增长量方面,各年级实验班的学生均高于对照班学生,且随年级升高,差距逐渐扩大。在九年级期末时,实验班学生对课程标准词汇掌握情况较好。研究表明通过补充阅读校本教材,提高词汇复现率,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标准词汇。

2.在一词多义方面,各年级实验班学生优于对照班学生,但总体上,学生的一词多义知识习得水平较低。因此,在教材编写时,应尽可能提供课程标准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语义典型范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一词多义的语言输入,促进学生对一词多义的习得。

综上所述,通过补充有词汇控制的阅读校本教材,提高词汇复现率,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标准词汇。同时,在教材编写时,应尽可能提供课程标准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语义典型范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入,对促进学生的一词多义习得显然十分重要。本文写作过程中,承蒙马广{教授悉心指导,谨致谢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伟,马广惠.《英语(新目标)》教材词汇分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