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十篇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十篇

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16:41

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篇1

根据《广东省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相关规定,保安员实行持证上岗,即取得公安机关发给的《广东省保安员资格证》的方可参加保安员的应聘。保安员的职责是:(一)保护服务单位的财产安全、维护服务场所的正常秩序;(二)保护服务区域内发生的刑事、治安案件或者灾害事故现场,维护现场秩序;(三)把现行违法犯罪嫌疑人员扭送公安机关或者保卫组织;(四)做好服务区域内的防火、防盗、防爆炸、防治安灾害事故等安全防范工作。保安员执勤时,禁止从事下列活动:(一)非法剥夺、限制他人人身自由;(二)辱骂、殴打他人或者教唆殴打他人;(三)处理民事纠纷、经济纠纷或者劳动争议等。如违反相关规定,情节轻微的,由保安服务公司或者内部保安组织所在单位给予处分;情节严重的,予以辞退,并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注销其《广东省保安员资格证》;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可以说,我省对于保安服务的管理已经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管理模式。

从当前广州市物业管理公司保安队伍的设置情况来看,物业管理公司的保安机构类似于《广东省保安服务管理条例》规定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内部保安组织,但实际上,两者在服务范围及管理模式上有较大的差别。根据《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和《广州市物业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物业管理公司提供的物业管理服务包括:(一)建筑物及其附属共用设施、设备、场地的使用管理、维修养护、巡视检查。(二)园林绿地的管理养护。(三)环境卫生的管理服务。(四)公共秩序的维护、安全防范。(五)车辆行驶、停放管理及其场地的维修养护。(六)物业档案资料的管理。(七)法律、法规及合同规定的其他事项。物业业主、使用人需要特约服务的,可以与物业管理公司另行约定。在物业管理公司提供的这些服务中,公共秩序的维护、安全防范与内部保安组织的服务相类似,但两者存在以下区别:(一)物业管理公司的保安人员并不是专职的保安员,除了提供安全防范服务外,大量物业管理公司的保安人员还参与了物业的场地的使用管理、维修养护、巡视检查,公共秩序的维护和车辆行驶、停放管理等;(二)物业管理公司是向物业的业主、使用人提供服务的,这一服务来源于公司以外的主体———房地产开发企业或业主委员会的委托,这有别于不得对外提供有偿或者变相有偿的保安服务的内部保安组织;(三)物业管理公司的保安机构一般是物业管理公司的自设机构,没有经过公安机关的批准,其保安人员由公司向社会招聘,一般也没有在派出所备案。由于以上区别,对于物业管理公司保安机构、保安人员的管理,套用《广东省保安服务管理条例》对内部保安组织的管理模式有点牵强,而要求物业管理公司从保安服务公司聘请专职的保安员,由于既不符合物业管理尽量降低成本的原则,又存在物业管理公司对外聘的保安员管理难以到位的实际问题,在现实中难以真正实施。

为了对保安员与物业管理公司保安人员进行区分,有的物业管理公司甚至提出,物业管理公司的保安人员应当定位为安全管理员,是物业管理的服务人员之一,而不是单纯的保安员。

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篇2

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除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外,还有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下称受权组织)和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下称受托组织)两类非行政机关。从处罚权力来源角度观之,受权组织实施行政处罚,可谓之为受权处罚;受托组织实施行政处罚,可谓之为受托处罚。本文对受权处罚和受托处罚的立法缺陷及其改进发表一已之见,就教于同仁。

1、受权处罚与受托处罚立法的缺陷

根据授权处罚的一般理论,通过揣摩《行政处罚法》第17条的规定,可以认为,只要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并得到法律法规的授权,行政机关以外的其他组织,如社团组织、事业组织、企业组织,都可以受权实施行政处罚。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18条、第19条的规定,只有依法成立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具备相应工作条件(有熟悉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有条件组织相应的技术检查或技术鉴定)的事业组织才能受托实施行政处罚。也就是说,并非所有事业组织都可以受托实施行政处罚,而且社团组织、企业组织和行政机关都不能受托实施行政处罚。

本人认为,上述规定存在下列问题:

(一)未规定受权组织应具备的必须条件。

立法者从执法需要角度认识到,受托组织若不具备一定条件就无力受托执法、实施处罚,在《行政处罚法》中设专条规定了受托组织必须具备的条件。本人认为,从执法需要角度考虑,受权组织要从事执法活动、实施处罚行为,同样需要具备一定条件:受权组织若无具有相关知识和业务技能的人员,或不具备相应的技术检测鉴定条件,就不能正常开展行政执法活动。另外,由受托处罚和受权处罚的性质所决定,对实施处罚行为引起的不利法律后果,受托组织不承担法律责任,其自身条件如何,对相对人的影响不大:反正由委托机关承担法律责任;而受权组织需要独自承担法律责任,其自身条件如何,直接关系到对相对人的权益保护与救济:法律若不对受权组织的执法动机、目的进行特别规制,营利型受权组织(如企业组织和差额、自收自支的事业组织)就可能滥用行政权力来“创收”牟利;受权组织若没有独立的经费来源或一定的经济实力,就难以独立承担因实施处罚行为引起的不利法律后果。从责任承担角度和保护相对人权益角度考虑,也完全有必要规定受权组织应当具备的条件。

(二)未作出受权组织不得委托处罚的规定。

《行政处罚法》明确规定,受托组织不得再委托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但受权组织能否委托行政机关或符合《行政处罚法》规定条件的事业组织实施行政处罚?《行政处罚法》未作规定。本人认为,受权组织不得将法律法规授予的行政处罚权委托给行政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实施。理由有二:

一是违背受权处罚制度设立的初衷。在当今,社会形势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关系的错综复杂,需要国家加大干预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由之引起的行政管理范围扩张、行政管理专业化技术性加强态势,又使行政机关在编制、经费等限制下,因不能无限扩张公务员队伍规模而难以胜任现实行政管理的需要,受权处罚制度才得以产生。因此,受权组织若可以将所受之权委托给行政机关实施,立法机关事先就没有必要授予其行政处罚权。同样,受权组织若可以将所受之权委托给其他组织实施,立法机关事先就不如直接授权其实施行政处罚。

二是不具备适用委托处罚的前提条件。受权组织毕竟不是行政机关,其只是在行使法律法规授予的职权时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成为“准行政机关”。按照委托处罚的一般理论和立法规定,只有“行政机关”才能委托其他组织行使其一部分行政职权。

(三)不当排除行政机关可以受托处罚。

薛驹在八届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行政处罚法〉(草案)〉和〈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中指出,“草案规定,‘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行政机关在其法定权限内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机关或者符合本法第十八条规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有些代表提出,对决定委托的权限应当从严掌握,同时为进一步防止乱委托的现象,应当明确规定不得委托不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组织或个人实施行政处罚。因此,建议修改为:‘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委托符合本法第十九条规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并增加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从中可见,删去草案中规定的“行政机关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的内容,既不是为了“对决定委托的权限从严掌握”,也不是为了“防止乱委托”,理由是什么,无从而知。不知立法者是否产生了这样的误会:行政机关拥有当然的行政处罚权,不需要其他行政机关委托。要强调的是,并不是任何行政机关都当然拥有行政处罚权,都可以实施行政处罚。根据《行政处罚法》第15条、第20条的规定,行政机关成为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具有行政处罚权”,二是属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行政机关”。也就是说,从职能上看,不具有行政处罚权的内部行政机关,即基于隶属关系(特别权力关系)对行政机关系统内部的人员和事务实施管理的行政机关,不能成为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从层级上看,乡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国务院及其工作部门,均不是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这种立法例的不足是:

一是县级行政机关对大量的行政违法事件“该管但管不了”。《行政处罚法》确定的“行政处罚以县级行政主体管辖为原则”的层级管辖体制,带有效仿三大诉讼法确定的级别管辖体制的痕迹。孰不知,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的活动特点大不一样——行政管理的主动性、持续性、广泛性(预防与处理并重)、效率化特征和“先取证,后裁决”要求,根本不同于审判活动的被动性(“不告不理”)、间断性、单一性(“或止争或追责”)、期限化特征和“只认证,不举证”要求。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的设置模式存在差异——县级审判机关可以在区域内设立数个派出法庭,而县级行政机关除公安部门可设立派出机构、县级人民政府可设立派出机关外,其他县级行政机关在区域内均无派出机构。受人员编制、机构体制、工作经费、物质条件、人员精力等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县级行政机关难以在行政效率和法定程序的相互制约下,对行政区域内的大量行政事务进行全面、及时、有效地管理。

二是乡级行政机关对大量一般性违法事件“能管但不好管”。随着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城区建设带动卫星城镇的发展,乡级行政区域内的集镇建设初具规模,城建、卫生、治安、土管、物价、交通等问题也渐成集镇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乱搭乱建、乱堆乱占、乱停乱靠、乱丢乱倒、乱贴乱画、私开旅馆、私设、无证经营、制假贩假等一般违法行为屡见不鲜。若将这些普遍存在的一般性违法行为都交给县级行政机关来调查处罚,显然不切实际;若将这些一般性违法行为统统不予处理,显然不合法理。实践中遂创造了两种处理模式:一是乡级人民政府要么出台“土政策”,自定处罚措施,责令职能部门执行;要么进行“大会战”,采取整治行动,使行政相对人暂时收敛行为。二是县级行政机关要么开具盖有公章的空白处罚文书,交乡级人民政府或其工作部门实施处罚,要么正式委托乡级人民政府或其工作部门实施处罚。单从合法性角度言,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上述模式都不合法。要指出的是,县级行政机关采取的模式其实是委托处罚,该委托因《行政处罚法》否定行政机关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而构成非法委托。若从必要性角度言,县级行政机关采取的模式不失为一个值得认可和推广的经验性做法。

三是否定了已经开创的行政机关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处罚的立法例。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33条规定,“……警告、五十元以下罚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裁决;在农村,没有公安派出所的地方,可以由公安机关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裁决。”这一规定,显然是县级公安机关可以委托乡级人民政府实施处罚的法律依据。由于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系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之一般法律,《行政处罚法》系全国人大颁布之基本法律,《行政处罚法》之颁布晚于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由此可以看出国家立法机关受托处罚的立法取向是,否定行政机关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处罚的立法例。

从上述分析来看,否定行政机关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处罚的合法性,最直接的影响是,否定乡级行政机关受托处罚的可能性和合法性,从而使乡级行政机关对区域内的一般性违法事件的处理始终处于违法状态:要么非法受托处罚;要么无法进行处罚。

2、受权处罚与受托处罚立法的改进

为了防止营利型受权组织在得到法律法规授予的行政处罚权后利用权力“创收”牟利,保证受权组织行使行政处罚权力时切实出于公共利益目的,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在受权处罚立法中增加受权组织应具备的条件条款和“不得运用法律法规授予的权力牟取自身利益”的规定。

为了防止受权组织乱委托,坚持受权处罚制度设立的初衷,有必要在受权处罚立法中增加受权组织不得委托行政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和个人实施处罚的规定。

鉴于实践中出于压缩行政编制的需要,乡级人民政府下属工作部门(俗称“七站八所”)部分被划为行政单位(如财政、公安、司法、民政等),部分被划为事业单位(如水利、土管、农技、兽医等),而现行《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受权组织”与“受托组织”的外延并不一致——受权组织可为任意类型组织,受托组织限于事业组织,为了使现实中乡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受托处罚的做法能“合法化”,使乡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充分发挥有效管理一方的职能作用,并使其走上依法行政、依法治理轨道,在受托处罚立法中,应当坚持《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开创的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处罚的规定,允许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同时摒弃受托组织限于事业组织的规定。

综上,宜对现行《行政处罚法》第17-19条修改如下:

“第十七条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可以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但不得运用法律法规授予的权力牟取自身利益。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不得委托行政机关、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除应当具备第十九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具有法人资格。

“第十八条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委托其他行政机关或者符合本法第十九条规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行政机关不得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

“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的行政机关或者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应当负责监督,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受委托的行政机关或者组织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处罚;不得再委托其他行政机关、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

“第十九条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和受委托实施行政处罚的组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依法成立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二)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三)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的,应当有条件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篇3

《湖北省农村公路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经2007年3月29日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2007年6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我省交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全省交通法制建设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省农村公路发展进入了法制化轨道,对于保障和促进农村公路健康发展、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做好《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真学习《条例》,把思想统一到《条例》的各项规定上来

《条例》是建国以来我国第一部由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的规范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它不仅将国家和省发展农村公路事业的一系列政策和农村公路管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用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而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创设了新的规定。

《条例》明确了发展农村公路的重要原则,确立了以县级人民政府为责任主体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建立了农村公路规划、建设、养护、管理及资金筹集等一系列相关的法律制度,是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的总章程。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公路管理机构要认真组织好《条例》的学习,确定责任部门,制定宣传方案,把学习《条例》作为“五五”普法的重点,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认真抓好落实。各级交通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并加强对学习的领导,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分期分批对干部职工进行培训。通过深入学习,使广大交通干部职工掌握《条例》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法律制度和各项规定,把思想统一到《条例》上来,牢固树立依法治交的意识,提高农村公路管理能力和水平。

二、广泛宣传《条例》,为实施《条例》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农村公路事业的发展,涉及到各行各业,关系到千家万户。《条例》不仅规范了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交通主管部门,特别是县级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规范了农村公路使用者以及相关部门的权利义务,是一部社会性较强的地方性法规。要使社会各界都了解、遵守《条例》,关心和支持农村公路事业的发展,就必须广泛宣传《条例》。《条例》的宣传应按照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要求、分级实施的原则进行。宣传的主要内容为《条例》中有关规范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秩序的条款。为了统一宣传口径,各地应统一使用拟定的宣传口号(具体内容见附件)。

(一)省厅宣传工作安排。统一印制《条例》小册子及布告,分发各地进行宣传;召开学习宣传贯彻《条例》的电视电话会议;利用湖北交通网站、湖北公路网站宣传《条例》;利用《湖北日报》、《湖北公路信息》登载《条例》全文,开辟专栏安排农村公路条例讲座,发表讲话文章,交流各地宣传贯彻的经验等。

(二)各地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传播媒体,开展多种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宣传活动,制定宣传工作方案,拟定具体宣传计划,做到电视上有影、广播里有声、报刊上有文、公路上有标语。一是积极主动争取地方人大、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发表领导讲话、答记者问或开辟专栏安排《条例》知识讲座等;二是在收费站、城市出口、集镇、农村公路主要路段制作醒目的宣传标牌、标语或悬挂横幅进行宣传;三是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将《条例》送到农民手中,把握重点宣传对象;四是利用宣传车播放《条例》原文、张贴《条例》原文等各种形式,掀起宣传高潮,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增强农民群众的交通法制观念,形成自觉遵守法规的良好习惯,并监督《条例》的实施。

(三)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公路管理机构要建立宣传《条例》的长效机制。省厅决定今年6月为《条例》宣传贯彻月,各地要精心组织抓出成效。在“五五”普法期间,要把《条例》作为宣传重点,今后每逢《条例》的颁布日,以及每年的“12·4”法制宣传日都要组织广泛的宣传活动,使《条例》深入人心。

三、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条例》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

为了加强组织领导,省厅成立了以厅长为组长,省公路局、厅法规处、计划处、财务处、运安处等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全省《条例》贯彻实施工作,具体工作由省公路局负责。各地也要高度重视《条例》贯彻实施工作,成立相应有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领导小组,加强对贯彻实施《条例》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积极争取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做到目标任务明确,落实措施到位,按照全省总体工作安排,统一布置,统一行动,切实把《条例》的贯彻实施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一)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公路管理机构要逐条研究《条例》的有关规定,带头遵守和执行,把《条例》规定交通部门该做的事做好,在职责范围内做好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如:建立以县为主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运行机制;建立稳定的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资金渠道;建立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评价考核体系;配合县级人民政府做好农村公路用地及建筑控制区范围的确定工作;研究农村公路超限运输、占用挖掘农村公路及公路用地等办法。

(二)抓紧清理、修改有关办法制度。《条例》颁布前,各地制定了一系列农村公路管理的政策和办法,促进了农村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条例》颁布后,各级交通部门要按照社会主义法制统一的原则,认真进行清理,对与《条例》相抵触的内容,要及时向制定部门提出修改或废止建议。

(三)认真研究与《条例》有关的配套制度问题。积极争取省人民政府出台《湖北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各地也要结合实际,按照《条例》的要求,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办法,确保《条例》的全面贯彻实施。

省农村公路条例宣传口号

1、热烈祝贺《湖北省农村公路条例》颁布实施

2、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4、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保障农村公路完好畅通

5、爱护公路人人有责,损坏公路依法赔偿

6、贯彻实施《湖北省农村公路条例》,开创依法治路新局面

7、修好农村路,服务新农村

8、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农村公路上非法设卡收费、罚款和拦截车辆

9、超限运输车辆不得擅自在农村公路上行驶

10、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保证农村公路建设质量

11、坚持以政府投资为主、农村村组为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合力发展农村公路的新格局

12、尊重农民意愿,修农民愿意修的路

13、农村公路建设应当保护环境,节约土地

14、严禁损坏、擅自移动、涂改农村公路附属设施和标志

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篇4

(一)机构设立及职能配置。市本级于2007年成立了正局级的市机关事务管理局。5个区县有3个(、区、县)2013年前已设机关事务管理局或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县机关事务管理工作以前由县政府办公室负责。《机关事务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后,在市局的指导下,、县迅速行动,已正式成立了机关事务管理局,全市机关事务均实行了统一集中管理。

1.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为市政府事业单位直属事业机构(参照公务员管理)。主要职能职责是贯彻执行中、省、市有关政策和规定,制定机关事务管理工作计划、规章制度和物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负责办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政协领导交办的有关事项以及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政协办公室提出的后勤服务有关事项;负责市级机关集中办公区域公共设施、设备的维修、维护和日常运行管理,公共会议室和机关食堂的管理,公共区域清洁卫生和管理及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火安全保卫工作,协助处理环岛商中心区域的突发事件等工作。监督指导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条例》实施后,增加了一般性公务用车的配备、使用、管理及机关办公用房管理职能。内设办公室、物业管理科和后勤管理科。核定财政全额拨款事业编制9名,配县级领导职数2名,科级职数3名。局长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兼任。

2.区机关事务管理局成立于2008年2月,隶属于区府办公室的正科级事业单位,主要负责贯彻执行中、省、市、区有关政策和规定,制定并组织实施机关事务管理计划、规章制度和物业管理制度;负责区行政办公区公共设施、设备的维修、维护和日常运行管理,以及公共会议室、活动室、机关食堂管理,公共区域清洁卫生管理及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火安全保卫工作,协助处理突发事件等工作。核定事业编制8个,设局长1名(由区府办副主任兼任),副局长2名,中层业务股室负责人3名。

3.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成立于2007年1月,隶属于区政府办公室的正科级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有:负责区集中办公楼日常管理工作。(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转、公共区域保洁、安全保卫);管理机关公共车辆;负责公园的管理、修缮工作;负责集中办公楼附属楼地的建设、管理、维护、修缮;对区级机关单位的后勤服务进行业务指导;承办四大班子交办的其他工作。管理中心有编制4人,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1名;设办公室、后勤管理股、车辆管理股等3个股室(内设:机关食堂、会务中心、文件交换室、银发物业公司等4个单位)。

4.县机关事务管理局成立于2012年12月,隶属县政府的财政全额拨款的正科级事业单位。设置的职能有:贯彻执行中、省、市有关政策和规定,制定机关事务管理政策、规划和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承担拟定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政策、制度的有关工作并监督实施;负责全县行政事业单位、政府性投资公司公务用车的编制计划、核定、配置、调配、更新、处置等工作,公共机构节能降耗监督管理工作,县级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制定相关制度和办法并组织实施。组织县级行政事业单位按规定集中采购。承担县直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和办公区建设的规划编制、项目审核、建设监管、使用调配和维修审批及监督管理;负责指导县直部门、事业单位和乡镇规范公务接待工作;负责异地交流县级领导干部临时住房的租赁、服务、维护、调配和管理工作;负责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机关事务的集中统一管理(待集中办公后实施);承办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其它工作。由于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刚刚成立,办公地点、工作人员尚未确定。目前,在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正积极开展前期相关筹备工作,力争3月内完成人员配置、办公场所简装和职能调整协调。

5.县机关事务管理局成立于2012年1月,为县政府下属的全额拨款正科级事业单位。机关事务管理局的主要职能职责是:负责制定机关事务管理工作计划、规章制度和物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负责拟订全县公务车辆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负责全县公共机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办理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和县政协办公室提出的后勤服务有关事项,县行政大楼公共设施、设备的维修、维护和日常运行管理,统一调配县级机关办公用房,县行政中心公共会议室和机关食堂的管理,县行政大楼公共区域清洁卫生和管理及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工作,县行政大楼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火安全保卫工作,协助处理县行政中心区域突发事件等工作,负责异地交流县领导周转房的管理等工作。目前人员编制全部到位,内层机构分别为办公室、物业管理科和后勤管理科。全县公务用车管理、公共机构节能、食堂管理、行政大楼后勤保障等服务管理工作为我局主要的日常事务。设1名局长,两名副局长,核定事业编制6名,局长由县政府办副主任兼任(正科职)。

6.县机关事务管理局成立于2003年1月,隶属于县政府办公室管理的事业单位,职能职责十项,主要有公车管理、办公用房管理、公共机构节能管理、集中办公区后勤管理四项,设有科级领导职数3名,事业编制7名。由于成立时间短,人员正逐步到位,机关事务管理的制度化建设刚刚起步。一些应属于机关事务管理局的职责还在其他单位里,没有完全理顺。

(二)目前的现状。一是部分局成立时间短,管理不规范。二是机构规模较小,部门职能较弱。三是管理内容较单一,离《条例》规定的职能职责还有一定的距离。四是集中统一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局正着手清理以往的规章制度,结合《条例》精神进行修改完善。着力健全体制机制、制度标准,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加快制定和完善“三公经费”、机关资产、办公用房、政府采购、公务用车、后勤服务、公务接待等专项配套制度。加快制定实物定额和服务标准、机关运行经费预算支出定额和有关开支、后勤服务项目等制度标准。逐步建立起政府统一管理,主管部门主抓,相关部门配合,部门事务集中,上级指导下级的机关事务管理体制。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一是职能不明确,机关事务需要统一的许多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按需所设,很难统一。二是管理不规范,许多管理有要求,服务无标准,各行其是,管理不节约,服务不优质。

二、贯彻《条例》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条例》颁布后,我市高度重视,迅速开展了学习贯彻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级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两办秘书长作了批示,要求我局会同法制部门研究制定我市学习贯彻工作方案。市政府六届十次常务会议将《条例》列入学习内容。各县(区)在《条例》出台后,都高度重视,及时作出要求,将两《条例》作为重要学习内容,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贯彻落实意见。、县已正式成立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市局增加了管理公务用车和机关办公用房的职能。二是组织学习培训。我局分别召开了省机关事务管理协会片区会、全市学习贯彻《条例》联系会、座谈会,全市机关事务管理工作大会。通过对《条例》的初学、精读和详解,使我们深刻认识《条例》的内涵、要求、规定。三是开展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机关内部网站和刊物、借助新闻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努力营造舆论氛围。我局及时在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上面公布《条例》、全市学习贯彻条例工作信息及简报,积极向省管局上报工作动态,主动与新闻媒体联系,在电台、电视台、日报等媒体宣传学习贯彻《条例》情况。四是找准职能定位。目前,全市各局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职能界定等方面正进一步完善,着力搞好服务,规范标准,逐步建立服务标准化规范,全面贯彻实施《条例》,从机构到管理到职能的发挥,都再提高一个档次,再上一个台阶。五是谋划整体推进。我局会同市法制办转发了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务院法制办《关于学习贯彻<条例>的通知》、省贯彻实施《条例》工作方案,制定了我市贯彻实施《条例》的工作方案。市委办、市人大办、市政府办、市政协办及市直相关部门都积极主动制定上报了学习贯彻《条例》的工作方案,我市已将学习贯彻《条例》工作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全市正在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条例》的学习贯彻。特别在《条例》实施后,在加强机关事务管理,增强管理职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指导县、县建立了机关事务管理局。我市从市到县、区全部成立了专门的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全市机关事务实行了统一集中管理。在常务副市长大力支持下,市局增加了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管理公务用车和机关办公用房的职能,建立了市级公务用车管理平台,这些工作受到朱兵常务副市长批示“很好”和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的肯定与表扬。截止目前,全市机关事务管理机构逐步完善,职能逐步充实,管理逐步加强,服务逐步提升,交流逐步扩大。干部职工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群策群力,开拓创新,机关生机蓬勃,事业欣欣向荣,职能充实扩大,队伍团结和谐,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对制定《省机关事务管理办法》的具体意见

(一)完善制度标准,提升管理水平。完善的制度是规范机关事务管理、提高机关事务工作效能的重要保障。鉴于当前中央对转变工作作风、厉行勤俭节约的新要求,建议省管局出台具体的实物定额和服务标准,各市州结合当地实际细化。规范管理行为,明确管理内容,规范后勤服务,对领导服务要按照同一级别同一标准实行等距离服务。从而使机关事务管理更加规范、服务更加优质、保障更加有力。

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篇5

三大行政执法主体中,授权性执法主体的范围在实践中相当广泛,可是我国行政法律、法规、规章却仅仅对委托执法主体的条件予以明确,而对授权性执法主体的条件未予明确。因此笔者觉得授权性执法主体的范围界定应该是最难判断的。理清这个实践问题,有利于行政机关更好地开展行政执法工作,也有利于法院在审理民事、行政案件时更好地确定授权性执法主体的诉讼主体资格。因此,做好这项工作,意义深远。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规章授权情况以及本地实际,笔者试图将常见的授权性执法主体大致归纳为下述几类:

1、非行政机关。就就市辖区、县级市、地市级以下的县而言,主要是区(含市或县)乡(含镇)的以下四类机关

(1)室内装饰行业管理办公室(原属轻工行业协会,现归建筑工程管理局),授权依据应该是鄂政函(2008)第98号文件,而非法律、法规、规章。

(2)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原属建材行业协会,现归建筑工程管理局),授权依据是《湖北省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管理规定》,也就是说是地方政府规章授权。

(3)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与房改办合署办公),授权依据是《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也就是说是行政法规授权。

(4)肉食市场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属商务局),授权依据是《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也就是说是行政法规授权。

地市一级还包括散装水泥办公室、无线电管理处、家电办等。

2、行政机关的内部机构。就就市辖区、县级市、地市级以下的县而言,主要是区(含市或县)乡(含镇)的以下七类机关

(1)交通局道路运输管理所(简称“运管所”,市一级叫“运管处”),授权依据是《道路运输管理条例》,也就是说是行政法规授权。

(2)司法局公证处,授权依据是《公证法》。

(3)城建办房管所(市一级叫“房管局”),授权依据是《房地产管理法》。

(4)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授权依据是《湖北省扶持老区建设条例》、《湖北省扶贫条例》也就是说是地方性法规授权。

(5)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与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合署办公),授权依据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也就是说是行政法规授权。

(6)地税各分局、公安各派出所、工商各分所。授权依据是国务院各部委提请国务院制定的各类规章。

(7)交警大队(地市一级叫“交警支队”)。授权依据是《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配套规定。

地市一级还包括城管支队、人防办等。

3、社会团体。社会团体是各种各样的,如我国的总工会、共青团、妇联、残疾人联合会、个体私营经济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等。此外,国外的律师协会、医师协会等力量也很强大。法律、法规授权社会团体行使某种行政执法职能,办理一定行政事务的情况是大量的、常见的。

4、事业与企业组织。

法律、法规授权事业组织行使特定行政执法职能的情况是较多的。例如,《高等教育法》、《学位管理条例》等教育法律法规授予公立学校(主要包括高等院校)及其他公立教育机构招生、颁发学位证、对学生进行包括开除学籍在内的处分、聘任教职工及对其实施处分等职能。

转贴于

相对于事业组织来说,法律、法规较少授权企业组织行使行政执法权。因为企业组织主要以赢利为目的,从而往往与一定的行政执法职能行使具有利害关系。但这种情况也不是绝对的,某些企业可能不适于授权其行使某类行政执法职能,但并非不能授权其行使任何行政执法职能。在我国目前体制转轨的非常时期,一些国有的公用企业、金融企业和全国性总公司在一定时期内还是法律、法规授权的对象。它们包括烟草公司(与烟草局合署办公)、盐务公司(与盐务局合署办公)、电信公司(与电信局合署办公)、供水公司、天然气公司(也包括以前的煤气公司)、铁路运输公司(与铁路局合署办公)、鞭炮公司(与供销社下属的鞭炮专营办合署办公)等。

5、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指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的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其与国家基层政权有着极密切的联系,它们根据相应组织法的授行使多种行政职能。其授权依据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6、有关的专门技术机构。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能时,往往涉及一些需要运用专门知识、专门技能、专门设备进行检验、鉴定的问题。对于这些技术检验、鉴定事务,法律、法规有时授权有关技术性机构办理。例如常见的价格认证中心、植物检疫站、计量监督检定测试所、纤维检验所、产品质量检验所、农机安全监理站、渔政船检港监管理站、动物卫生监督检验所、药品检验机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站、环境监测站、出入境卫生检验检疫机构、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定点屠宰检疫点(与食品公司合署办公)等。

另外,有些非行政组织还存在曾经获得过授权但现在被取消的情形。比如说早先公布的《价格管理条例》曾经规定授权物价监督检查所进行价格监督检查和对价格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的职权,后来公布的《价格法》不再有这样的授权规定,上述授权也就不再存在。以前的《食品卫生法》授权卫生防疫站、食品卫生监督站对食品卫生领域进行检查监督,并可对违法行为行使行政处罚权。现在《食品安全法》取代了《食品卫生法》,将上述部门的行政处罚权集中赋予给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因此之前的授权也就取消了。供电公司以前叫电力局,拥有对电力领域的行政执法权。《电力法》出台后,各地相继将其职能移交给了经济局,因此以前的授权就作废了,现在的供电公司只能与用户签订民事性质的供电合同,对电力违法行为仅仅只能将检查结果上报经济局,由后者正式行使行政执法权。邮政公司(与邮政办、邮政局合署办公)以前也有一定的行政执法权,现在其只能也逐渐淡化了。以前《湖北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这一地方政府规章,曾授予农村合作经营管理局派驻各乡镇办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站以对村集体的审计职能,现在乡镇财政所与之合并,统归财政局,上述授权也就名存实亡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就不再一一枚举了。

以上划分,均为本人在2006年5月清理42家区直行政执法单位以及2008年6月审查区直77家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的执法依据的基础上得出的经验之谈,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指正!

参考文献

[1]《行政法学》,胡建淼著,法律出版社1998年1月版

[2]《行政执法简明读本》(内部培训资料),湖北省黄冈市政府法制办2006年8月编印

[3]张树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2001年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指定用书),法律出版社2001年3月版

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篇6

序号

普法对象

重点普法内容

普法责任和落实形式

预期目标

责任部门

1

局领导、局机关干部职工、局属各单位干部职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其实施条例等相关内容

1.将保密法律法规列入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

2.举办保密专题辅导讲座

3.组织观看保密警示教育片

增强保密意识,提高法纪观念。

办公室

 

2

局领导、机关副处级以上干部、局属单位班子成员

《中国共产党党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法规

1.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集中学习,领导导读带学,每次安排2-3位同志重点发言、3-4位同志交流发言

2.发放书籍,要求完成自学

通过组织学习,确保党员干部对党的政策法规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不断提升党员干部法规意识。

机关党委

(兼机关纪委)

 

3

局领导班子、局属单位负责人及内部审计工作人员

《广东省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等

1.局长办公会组织学习

2.联合广州市内部审计协会举办局属单位负责人及内部审计人员培训班

3.在进行内部审计过程中对相关单位进行宣传、指导

增强领导干部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依法审计的意识和审计业务能力。

机关党委

(兼机关纪委)

 

4

演出经纪机构及各区文广旅体局审批人员

营业性演出法律法规

举办专题培训班

一是演出经纪机构加强演出内容自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二是按照法律法规报批演出,守住红线,不碰底线。

政策法规处(审批管理处)

 

5

局机关全体干部及直属单位工作人员

关于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文化旅游法律法规

1.举办法律培训班

2.开展有关法律法规宣传

3.组织参加全市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试

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法治思维素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策法规处(审批管理处)

 

6

局主管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工作的领导及工作人员;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馆长(含副馆长)、中层以上干部

《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公共图书馆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

1.对内采取结合专题培训、辅导讲座、专业自学等形式进行学习互动和研讨交流,并辅以适时现场调研、参观见学

2.对外利用各公共文化场馆电子设备,落实好对广大民众必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法律法规宣传

通过普及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增强普法对象的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服务水平。

公共服务处

 

 

7

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全市非遗保护工作者及社会公众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广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

1.发放普法宣传材料

2.举办全市非遗培训班

宣传学习非遗法律法规,进一步提升我市非遗保护的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水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处

 

8

文物相关单位

《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

1.举办培训班

2.发放材料,要求完成自学

加深对文物保护相关规定的认识和了解,用以指导具体工作。

文物保护与考古处

 

9

文物所有人、管理使用人、游客

文物保护法及文物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

通过文物安全检查、在文博景点派发宣传手册,宣传文物保护、文物消防安全知识

普及文物保护有关法律知识

文物管理处

 

 

10

 

社会公众和全市的博物馆

《广州市博物馆规定》和配套文件

 

 

通过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政务网宣传《广州市博物馆规定》,派发《广州市博物馆规定》,解答疑问和给予工作指导

  宣传学习地方性法规

   博物馆处

 

11

各区旅游景区主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a级旅游景区经营者、旅游景区从业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广东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通过线上、线下集中培训和日常宣传教育相结合

通过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强化宣传力度,并将普法融入生产经营工作,不断增强景区经营者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旅游景区从业人员遵法守法意识,更高质量提升安全生产、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资源开发处

 

 

 

 

 

 

 

12

各区旅游主管部门、星级酒店、旅行社企业经营者、旅游从业人员(导游、领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旅行社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导游管理办法》《旅游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关于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旅游经营行为、旅游服务、旅游安全、导游领队服务行为等相关内容

1.通过局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2.制定公开行政职权事项办事指南,公开行政行为情况

3.举办相关法律法规培训班

4.聘请第三方机构开展2021年广州地区旅行社进行安全评估和风险点危险源排查工作

5.适时召开2021年旅行社安全管理工作会议

6.加强对旅行社巡查及约谈,将普法工作落实在平时工作中

7.解答政府服务热线关于旅行社、导游政策法规的咨询

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实行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升系统依法行政水平。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规范行政监督检查行为,把普法融入行政管理全过程。大力普及旅游法律法规知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推动依法治旅平稳发展。

旅行社与旅游饭店管理处

 

 

13

局直属各单位、局机关工作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信访条例》《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广东省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等安全应急法律法规

1.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

2.组织开展安全法律及信访业务培训

提高局系统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局系统依法依规开展信访工作质量水平。

 

市场管理与安全处

 

 

 

14

全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内部人员

 

《网络安全法》《文物保护法》《电影产业促进法》《旅游法》《著作权法》《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与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有关的法律法规

每半年组织一次执法业务培训,利用自媒体、社会媒体广泛开展文化市场法治宣传活动

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提升廉政意识,切实提升执法办案能力。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监督处

 

 

 

 

15

社会公众

《网络安全法》《文物保护法》《电影产业促进法》《旅游法》《著作权法》《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与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有关的法律法规

指导各区广泛开展文化市场法治宣传,采取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公布典型案例、组织培训等形式,推进法制宣传进基层。广泛开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社会宣传、媒体宣传、活动宣传

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扎根于人民群众当中,有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精神文明建设,抵御有害思想和文化侵袭,占领基层宣传思想阵地,营造健康向上、规范有序的文化环境,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

 

 

 

16

社会公众

《著作权法》《印刷业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章

1.“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期间,按照“扫黄打非”、综治(平安建设)宣传教育工作部署,集中开展版权执法宣传活动

2.落实以案释法,文化市场典型案例,广泛利用各种平台和阵地进行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

提升社会公众保护创新、鼓励创作意识,提升市民群众保护知识产权、自觉抵制侵权盗版意识,普及文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

 

17

网络企业

《网络安全法》等与网络文化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

1.召开互联网企业监管座谈会

2.利用剑网、净网等专项行动,依托行业协会组织,派发宣传单张、组织专题培训

普及网络出版、网络直播、网络游戏、网络信息、网络视听等法律法规,提升网络文化企业守法经营意识。

 

18

社会公众

《网络安全法》《文物保护法》《电影产业促进法》《旅游法》《著作权法》《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与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有关的法律法规

指导各区广泛开展文化市场法治宣传,采取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公布典型案例、组织培训等形式,推进法制宣传进基层。广泛开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社会宣传、媒体宣传、活动宣传

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扎根于人民群众当中,有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精神文明建设,抵御有害思想和文化侵袭,占领基层宣传思想阵地,营造健康向上、规范有序的文化环境,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

 

19

社会公众

《著作权法》《印刷业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章

1.“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期间,按照“扫黄打非”、综治(平安建设)宣传教育工作部署,集中开展版权执法宣传活动

2.落实以案释法,文化市场典型案例,广泛利用各种平台和阵地进行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

提升社会公众保护创新、鼓励创作意识,提升市民群众保护知识产权、自觉抵制侵权盗版意识,普及文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

 

20

网络企业

《网络安全法》等与网络文化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

1.召开互联网企业监管座谈会

2.利用剑网、净网等专项行动,依托行业协会组织,派发宣传单张、组织专题培训

普及网络出版、网络直播、网络游戏、网络信息、网络视听等法律法规,提升网络文化企业守法经营意识。

 

 

 

 

 

 

 

21

 

 

各区旅游主管部门、旅游经营者、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者、社会公众、局机关工作人员

《旅游法》《旅行社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旅游行政处罚办法》《旅游投诉处理办法》《导游管理办法》《广东省旅游条例》《广州市旅游条例》等法律法规关于旅游经营、旅游服务合同、旅游纠纷处理、旅游监督管理、旅游市场检查、旅游行政处罚、旅游投诉处理等的内容,《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等行政法律法规

1.积极抓好普法宣传和人员培训工作。一是积极拓宽宣传渠道进行普法。充分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互联网、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开展旅游质监公益宣传活动,引导旅游者理性消费、依法维权、文明出行。二是通过举办广州市旅行社质监专员培训、执法人员业务培训等形式进行普法教育

2.落实行政执法人员以案释法制度。在行政执法实践中不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一是健全约谈促进整改机制。通过约谈,提高旅游企业领导的大局意识、法治意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净化旅游市场环境。二是督促各区文化市场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及行政调解过程中,向行政相对人进行普法宣传

 

在全系统内广泛开展旅游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旅游从业人员、行政执法人员、旅游投诉调解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篇7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7号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的决定》已由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于20xx年11月1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xx年3月1日起施行。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xx年11月11日

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第一条 为了消除和减少烟草烟雾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创造良好的公共场所卫生环境,提高城市文明水平,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公共场所的控制吸烟工作(以下简称控烟工作)适用本条例。

前款所称控烟工作,是指采取有效措施,禁止在本条例规定的禁烟场所吸烟。

第三条 本市控烟工作实行“限定场所、分类管理、单位负责、公众参与、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 市和区健康促进委员会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控烟工作的组织和协调,指导、监督各部门、各行业的控烟工作,组织开展控烟工作宣传教育活动。健康促进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是本市公共场所控烟工作的主管部门。

教育、文广影视、体育、旅游、食品药品监督、交通、商务、公安、住房城乡建设、文化综合执法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本条例和其他相关规定,做好控烟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应当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控烟宣传教育工作,使公众了解烟草烟雾的危害,增强全社会营造无烟环境的意识。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人民团体以及学校、医院等单位应当定期开展烟草烟雾危害和控烟的宣传教育活动。

广播、影视、报刊、通信、网站等媒体应当开展吸烟和被动吸烟有害健康的公益宣传活动。

第六条 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

第七条 下列公共场所的室外区域禁止吸烟:

(一)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校、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育培训机构以及儿童福利院等以未成年人为主要活动人群的公共场所;

(二)妇幼保健院(所)、儿童医院;

(三)体育场馆、演出场所的观众坐席和比赛、演出区域;

(四)对社会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

(五)人群聚集的公共交通工具等候区域;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公共场所。

市和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大型活动的需要,将其他公共场所的室外区域设立为临时禁止吸烟区域。

第八条 除本条例第六条、第七条规定以外的其他公共场所、工作场所的室外区域,有条件的可以设立吸烟点。

吸烟点的设定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远离人员聚集区域和行人必经的主要通道;

(二)设置吸烟点标识、引导标识,并在吸烟点设置吸烟危害健康的警示标识;

(三)放置收集烟灰、烟蒂等的器具;

(四)符合消防安全要求。

第九条 禁止吸烟场所所在单位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落实劝阻吸烟人员或者组织劝阻吸烟的志愿者;

(二)做好禁烟宣传教育工作;

(三)在醒目位置设置统一的禁止吸烟标识和监管电话;

(四)不设置任何与吸烟有关的器具;(五)对吸烟者进行劝阻;(六)对不听劝阻也不愿离开禁止吸烟场所的吸烟者,向监管部门举报。

第十条 任何个人可以要求吸烟者停止在禁止吸烟场所内吸烟;要求禁止吸烟场所所在单位履行禁止吸烟义务,并可以对不履行禁烟义务的单位,向监管部门举报。

第十一条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当遵守控烟有关规定,带头履行控制吸烟义务。市和区健康促进委员会应当定期开展控烟检查,通报控烟情况。

卫生计生、教育、文广影视、体育、旅游、食品药品监督、交通、商务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相关行业协会应当将控烟工作纳入本系统、本行业日常管理。

第十二条 市和区健康促进委员会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加强对控烟工作的监测和评估。

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布本市控烟工作情况。

第十三条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对吸烟行为的干预工作,设立咨询热线,开展控烟咨询服务。

医疗机构应当为吸烟者提供戒烟指导和帮助。

第十四条 全社会都应当参与控烟工作。

鼓励控烟志愿者组织、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控烟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社会监督,为吸烟者提供戒烟帮助,对控烟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12345”市民服务热线或者相关行业监管热线,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进行举报。

第十五条 控烟工作应当作为本市文明单位评比的内容之一。

第十六条 控烟工作的监督执法按照以下规定实施:

(一)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控烟工作进行监督执法;

(二)文化综合执法机构负责对文化、体育、娱乐场所、旅馆以及向社会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的控烟工作进行监督执法;

(三)承担机场、铁路执法工作的机构以及交通行政执法机构、轨道交通线路运营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对公共交通工具及其有关公共场所的控烟工作进行监督执法;

(四)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餐饮业经营场所的控烟工作进行监督执法;

(五)公安部门负责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控烟工作进行监督执法;

(六)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对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公共电梯的控烟工作进行监督执法;

(七)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以及本条第一项至第六项以外的其他公共场所、工作场所的控烟工作进行监督执法。

第十七条 市和区人民政府应当对控烟监测及评估、科学研究、宣传教育、行为干预、人员培训、监督管理等控烟工作所需经费予以保障。

第十八条 禁止吸烟场所所在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九条规定的,由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处以两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九条 个人在禁止吸烟场所吸烟且不听劝阻的,由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五十元以上两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条 对在禁止吸烟场所内吸烟,不听劝阻且扰乱社会秩序,或者阻碍有关部门依法执行职务,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部门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控烟行政管理部门、监督执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控烟工作中,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篇8

第一条为了防止欺诈,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持社会稳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查处传销工作的领导,支持、督促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建立查处传销工作的协调机制,对查处传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时予以协调、解决。

第四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查处传销行为。

第五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安机关依法查处传销行为,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安机关举报传销行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安机关接到举报后,应当立即调查核实,依法查处,并为举报人保密;经调查属实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举报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传销行为的种类与查处机关

第七条下列行为,属于传销行为:

(一)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对发展的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滚动发展的人员数量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包括物质奖励和其他经济利益,下同),牟取非法利益的;

(二)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交纳费用或者以认购商品等方式变相交纳费用,取得加入或者发展其他人员加入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的;

(三)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形成上下线关系,并以下线的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上线报酬,牟取非法利益的。

第八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负责查处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传销行为。

第九条利用互联网等媒体含有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传销信息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电信等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查处。

第十条在传销中以介绍工作、从事经营活动等名义欺骗他人离开居所地非法聚集并限制其人身自由的,由公安机关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

第十一条商务、教育、民政、财政、劳动保障、电信、税务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依照各自职责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安机关查处传销行为。

第十二条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应当在当地人民政府指导下,协助有关部门查处传销行为。

第十三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传销行为,对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传销案件,对经侦查不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移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

第三章查处措施和程序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涉嫌传销行为进行查处时,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责令停止相关活动;

(二)向涉嫌传销的组织者、经营者和个人调查、了解有关情况;

(三)进入涉嫌传销的经营场所和培训、集会等活动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四)查阅、复制、查封、扣押涉嫌传销的有关合同、票据、账簿等资料;

(五)查封、扣押涉嫌专门用于传销的产品(商品)、工具、设备、原材料等财物;

(六)查封涉嫌传销的经营场所;

(七)查询涉嫌传销的组织者或者经营者的账户及与存款有关的会计凭证、账簿、对账单等;

(八)对有证据证明转移或者隐匿违法资金的,可以申请司法机关予以冻结。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采取前款规定的措施,应当向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书面或者口头报告并经批准。遇有紧急情况需要当场采取前款规定措施的,应当在事后立即报告并补办相关手续;其中,实施前款规定的查封、扣押,以及第(七)项、第(八)项规定的措施,应当事先经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书面批准。

第十五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涉嫌传销行为进行查处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2人。

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十六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人员对涉嫌传销行为进行查处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

第十七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查封、扣押,应当向当事人当场交付查封、扣押决定书和查封、扣押财物及资料清单。

在交通不便地区或者不及时实施查封、扣押可能影响案件查处的,可以先行实施查封、扣押,并应当在24小时内补办查封、扣押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第十八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查封、扣押的期限不得超过30日;案件情况复杂的,经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5日。

对被查封、扣押的财物,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妥善保管,不得使用或者损毁;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因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除外。

第十九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查封、扣押,应当及时查清事实,在查封、扣押期间作出处理决定。

对于经调查核实属于传销行为的,应当依法没收被查封、扣押的非法财物;对于经调查核实没有传销行为或者不再需要查封、扣押的,应当在作出处理决定后立即解除查封,退还被扣押的财物。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逾期未作出处理决定的,被查封的物品视为解除查封,被扣押的财物应当予以退还。拒不退还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的规定使用或者损毁被查封、扣押的财物,造成当事人经济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一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涉嫌传销行为进行查处时,当事人有权陈述和申辩。

第二十二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涉嫌传销行为进行查处时,应当制作现场笔录。

现场笔录和查封、扣押清单由当事人、见证人和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当事人不在现场或者当事人、见证人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执法人员应当在现场笔录中予以注明。

第二十三条对于经查证属于传销行为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安机关可以向社会公开警示、提示。

向社会公开警示、提示应当经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或者公安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有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行为,组织策划传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非法财物,没收违法所得,处50万元以上*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有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行为,介绍、诱骗、胁迫他人参加传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非法财物,没收违法所得,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有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行为,参加传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五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的规定进行处罚时,可以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第二十六条为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传销行为提供经营场所、培训场所、货源、保管、仓储等条件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为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传销行为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通知有关部门依照《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予以处罚。

第二十七条当事人擅自动用、调换、转移、损毁被查封、扣押财物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被动用、调换、转移、损毁财物价值5%以上20%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被动用、调换、转移、损毁财物价值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有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行为或者拒绝、阻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人员依法查处传销行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未依照本条例规定的职责和程序查处传销行为,或者发现传销行为不予查处,或者支持、包庇、纵容传销行为,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篇9

根据会议的安排,下面由我代表市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就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作个发言。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讲一讲贯彻实施《条例》的重要意义;二是介绍一下目前我市贯彻实施《条例》的一些主要的做法;三是针对实施《条例》中的一些问题给大家作说明解释。一会市政府陈和平秘书长还要全面部置有关工作,下面我讲第一个问题。

一、深刻领会贯彻实施《条例》的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第一部专门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和利用,保障公民知情权的行政法规。《条例》的实施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法治政府和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我认为《条例》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举措。

《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应当按照及时、准确、便民的原则公开政府信息,切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对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政府信息,反映本行政机关履行职责基本情况的政府信息要主动公开,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要及时予以答复。通过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有效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依法保证公民更好地行使参与权和监督权。这一规定,为实现宪法确定的“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基础。

党的十七报告提出,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些管理、监督权力的实现,是建立在提高政府透明度,使公民了解政府运作的基础之上。政府信息公开是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从事经济建设和发展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有效的民主形式。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可以使行政机关的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监督方式等信息为人民群众广泛知晓,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管权,这样有利于监督政府部门正确行使行政权力,实现依法行政,防止行政权力滥用。

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充分吸收有关国家立法经验和国内各地方的政府信息公开实践的基础上,国务院制定出台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从行政法规层面对各地方、各部门和有关单位的政府信息公开作出统一规定,成为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又一项重要举措,这既充分反映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为进一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行使更多更切实的民利,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政府信息公开的推行,将拉近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距离,拓宽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利,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管理创新,推动民主政治建设。正如全国“两会”期间温总理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要使政府的工作在阳光下运行,这就需要公开、透明。只有政府了解基层和群众的情况,它才能够进步;也只有人民了解政府行为的真实情况,人民才能给政府以有力的支持和合理的批评。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可见,政府信息公开是依法行政的必然产物,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内涵;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又会推动依法行政的实现。可以说《条例》的出台,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执政为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坚定决心,对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二)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

《条例》从法律高度规定了行政机关公开信息的义务,明确了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的责任,界定了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这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执政理念转变又一次与时俱进的重大创新。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扩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更加直接,对政府的施政方式提出新的要求。转变执政理念,实行阳光行政,把信息公开作为政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将行政机关办事制度与办事程序公开,把政府制作和获取的信息公开,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施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可以说,实行政府信息公开,是我国转变政府职能,由主观行政转变为依法行政,由“暗箱”行政转变为公开行政,由低效行政转变为高效行政的必经之路。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通过及时将政府的行政依据、行政程序、行政结果予以公开,能够在一定程序上满足公众对政务过程的参与需求,增强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互信,促进政府转变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政府工作人员自觉地把依法行政与高效便捷服务结合起来,切实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前,行政体制改革已经党中央讨论通过,成为我国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政府信息公开是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把政府信息公开落到实处,才能够顺利推进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

(三)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有效措施。

信息公开为公平和正义建立了监督的标尺,信息公开为公务员行政权力树立了自律的镜子,信息公开是腐败的天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的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部门要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党的十六大从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高度,要求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质询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十七大进一步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利。2005年中央印发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了政务公开作为反腐倡廉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2007年4月5日总理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条例》是政务公开的基本行政法规,是政务公开规范、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制度保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畅通人民群众对行政权力运作的监督渠道,依靠人民群众对行政权力及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的直接监管,能够有效防范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提供了制度基础。

建设公开透明的责任政府,主要是指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人事安排、职责权限到权力的运行规则、程序,有关政策的出台和行政措施的制定等事关公众切身利益的事项,能够依照宪法、法律和有关规定,在开放的状态下运行,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知晓、理解和支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社会深刻变革时期,由于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等方面的许多改革还要继续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制度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特别是权力运行缺乏透明、办事不公开,为一些部门、一些干部,与民争利客观上提供了便利。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的形势还比较严峻,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信息公开的实质,就是要把政府工作、政府行为真正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只要行政权力运行过程公开透明,就会大大地降低腐败发生的机率。

综上所述,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促进依法行政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有效措施,意义重大,作用明显。因此,希望大家一定要认识到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各级人民政府的应尽之责,绝不是什么额外附加的工作。大力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新时代赋予政府办公厅(室)的又一项新的职责,一项政治任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务必进一步提高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认识,加强领导,摆上议事日程,认真组织实施。

二、目前全市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关情况

市政府对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十分重视,从去年《条例》一公布,就责成市政府办公厅认真研究,制定方案、务必落实。一年来市政府办公厅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明确市政务公开领导小组为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规划、部署监督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明确市政府办公厅为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检查全市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明确市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为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具体承担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现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放在市政府督查室,与市政府督查室两块牌子,一套人员。同时,也要求各区县(自治县),市政府各部门明确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最近从我们收集的情况看,有的单位在组织机构落实上做得不够好。

二是研究提出了贯彻实施《条例》的工作方式。即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实行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和统分结合、文责自负的工作机制。力图上下结合,形成全面互动的格局来满足人民群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需要。政府主导就是说这件事由政府牵头来干,属地管理就是说以市、区县(自治县)、乡镇为单位开展工作,分级负责就是各自抓好各自的工作。统分结合就是统一布置,分头实施。文责自负就是谁公开,谁负责。总的原则就是工作有人管、事情有人办、信息能公开。

三是对我市政府信息作了分类。现初步分为机构职能类信息、政策文件类信息、行政决策(执法)类信息、工作动态类信息、社会服务类信息、其他信息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已把市政府及市政府办公厅形成的政府信息覆盖完了,我想应该说也可以把各地各部门政府信息全部包括进去。因此,我们要求各地各部门参照办公厅的目录表,制订本地本部门的公开目录。关于哪些该主动公开,哪些属依申请公开由各自部门定,但要求是全部罗列,不能公开的要说明原因。

四是组织编制了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编制《指南》的目的是方便群众按图索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因此,我们重点从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政府信息的分类、政府信息公开的载体及场所、政府信息的获取方式和工作机构、公开目录几个方面着手编制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我市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为:市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区县(自治县)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各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如:文化执法大队、交通执法大队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如:供电、供水、供气、学校、医院等)。

我市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反映本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方面的情况;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切身利益方面的情况;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方面的情况;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要求公开的情况。

我市政府信息公开的载体及场所,我们初步明确了7个方面。即,xx市人民政府公众门户网站及各区县(自治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门户网站;xx市人民政府公报;xx各大新闻媒体;xx市图书馆、档案馆及各区县(自治县)图书馆、档案馆;xx市政府新闻会议;xx市地方志办公室;各地行政审批窗口及乡镇政务公开栏。

xx市政府信息的获取方式:主动公开的信息可直接在政府信息公开载体及场所查获,其中重点公开的信息将逐条分解到有关部门,要求在载体上公开;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获取方式,就是申请人直接找有关区县、有关部门申请。如果在载体及场所查不到信息和依申请公开没人受理怎么办,我们还设有一兜底条款,就是可找相应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帮助查获。

《指南》中还收集了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情况,全市政府公众门户网站情况,市政府各部门信息公开目录情况,以及有关文件、制度。目前没有考虑单列公开目录,而是纳入《指南》之中,现在的目录还比较粗,只分到了类,还没到条,先试行一段时间,今后再进一步细划。

五是加强了贯彻实施《条例》的制度建设。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按照《条例》的要求,我们制订了xx市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制度、xx市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制度、xx市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xx市政府信息公开年度工作报告制度。对有关事宜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马上将以市政府办公厅文件印发,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遵照执行。下步我们还将制订评议制度、考核制度、协调制度、救济制度、举报制度、监督制度等,使我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制更加完善。

六是召开一次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会议,也就是今天的会议,尽管目前各方面工作较多,大家都比较忙,但市里仍然决定召开这个会议,目的是进一步动员,部置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扎实地做好贯彻实施《条例》的各项工作,说明市里对政府信息公开非常重视。等会陈和平秘书长还要作重要讲话。这里我就不多讲了。

七是将陆续组织开展政府信息公开的培训。政府信息公开是一项新的工作,需要转变观念,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自觉性和能力。市政府办公厅将会同市行政学院在各级政府公务员中广泛开展信息公开基本规范的培训,以便把信息公开作为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纳入每一项业务的工作流程。最终把政府信息公开培训纳入各级行政学院的日常培训与教学计划中,使信息公开培训工作长期化、规范化。

三、关于《条例》中有关问题的解释

(一)关于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的问题?

政府信息公开不等同于政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是两个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的概念,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适用的主体不同。政务公开的主体主要是党政机关,甚至包括群众团体。而政府信息是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包括三类:一是,行政机关;二是,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三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如供水、供电、供气、市政等单位。

第二,公开的目的不同。开展政务公开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勤政廉政建设,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而政府信息公开的目的除了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外,还包括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第三,公开的范围不同。政务公开既包括对社会公众的公开,也包括对机关内部职工干部的公开,既包括办事结果的公开,也包括一些办事过程的公开。政府信息公开主要是解决行政管理法律关系双方,即行政机关和社会公众的关系,公开的主要是履行职责过程中掌握的公共信息。

政务公开与政府信息公开,在主体、内容、方式等方面甚至主要方面是基本一致的。因此,政务公开活动的深入开展推动了《条例》的出台,《条例》也有利于巩固政务公开工作的成果,将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制度化、法律化,更好地推动政务公开工作的开展。

(二)如何理解条例关系政府信息公开的定义?

对政府信息的认定和理解应当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从政府信息的性质上看,政府信息是与履行行政管理职责密切相关的信息。虽然政府信息的掌握主体是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但是这两类主体所掌握的信息并不完全是本条例所规范的政府信息。在认定政府信息时除了考虑掌握信息的主体是否属于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外,还要分析这些信息是否与其履行行政管理职责密切相关。行政机关履行职责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宪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及国家有关规定所赋予的行政职能。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在法律法规授权外从事其他活动过程中所制作、掌握的信息也不是本条例规定的政府信息。

第二,从政府信息的产生方式上看,政府信息不仅包括本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加工的信息,还包括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从其他机关、组织、个人那里获取的信息。前一类信息如行政机关在其职权范围的行政公文;后一类信息如行政机关为了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而要求企业提供的本企业的基本信息或者向其他行政机关调取的有关文书、资料。

第三,从政府信息的存在形式看,它应当是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既可以是纸质文件,也可以胶卷、磁带、磁盘以及其他存储介质保存,没有以一定载体形式存在的口头消息、社会传闻,不属于政府信息,行政机关无法提供。

(三)关于驻地方的垂直管理机构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问题?

派驻地方的垂直管理机构属于上一级部门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是履行上级行政机关的职责,应当接受所属上级部门的统一领导,其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也应当由上级部门主管。但应在所在地地方政府统一指导、协调下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四)关于区县级部门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是否应当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问题?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各工作部门受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并且依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受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或者领导。因此,各级人民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工作应当根据条例第三条、第二十九条规定,接受当地政府的组织领导。接受当地政府对工作的检查、考核评议和责任追究。定期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评议。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在公开涉及本部门具体业务方面的政府信息时,也应当接受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五)关于条例第四条和第十三条中规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是专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成部门还是包括直属机构、直属特设机构、办事机构、议事协调机构问题?

根据条例的规定,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主要是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因此,条例第四条和第十三条中规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不仅包括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成部门,还包括直属机构、直属特设机构、办事机构、议事协调机构。

(六)对于因政府机构职能调整而撤销、合并的行政机关是否适用条例的规定?

对于因政府机构职能调整而撤销、合并的行政机关,其掌握的政府信息由继续行使其职权并接管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

(七)公安机关在刑事侦查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信息是否属于政府信息?

公安机关既是国家的治安行政管理机关又是刑事司法机关。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安机关负责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在这些活动中,公安机关履行的是司法机关的职能,其制作或者获取的上述信息不属于政府信息。

(八)根据条例第七条的规定,行政机关政府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应当与有关行政机关进行沟通、确认,如果双方意见不一致的,应当如何处理?

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对拟对外的政府信息意见不一致的,应当进行沟通协调;不能形成一致意见的,应当报请共同的上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决定。

(九)行政机关不的政府信息是否都可以公开?

条例第八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第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这是从不同角度对不予公开政府信息作出的规定,是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必须遵循的两条并行不悖的原则。对于不属于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但是公开后仍然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些较为敏感的政府信息,根据第八条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公开。如对拟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促传染病疫情、重大动物疫情、对外贸易公共信息、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统计信息等,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报请审批、未经批准不得对外。还有就是敏感信息较难掌握,一定要认真对待,否则会出问题。

(十)关于如何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保密审查问题?

根据条例第十四第第二款的规定,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审查,也就是各区县政府信息公司工作机构负责各地公开的政府信息审查,各部门公开工作机构负责本部门的审查。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各级人民政府保密工作部门、行政机关内部保密工作机构的作用。对于政府信息是否属于国家秘密,应当根据《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确定。行政机关对政府信息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同级保密工作部门确定。对主要内容需要公众广泛知晓和参与,但是其包含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政府信息,要将保密内容予以删除,经法定程序解密后再予以公开。已交档案馆和档案工作机构的政府信息公开,依照有关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十一)如何划定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范围?

根据第例第九条的规定,凡是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以及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都应当纳入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范围。第例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还根据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乡(镇)人民政府的工作职责,分别规定其应当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重点内容。行政机关应当根据上述规定确定本机关应当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具体范围。同时,为了畅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的渠道,减少行政机关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数量,行政机关对于能够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应当尽量做到主动公开,扩大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范围。对于只涉及特定主体权利义务,且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可以依申请向申请人公开。

(十二)对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机关是否可以拒绝

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机关都应当予以受理,并依照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分别作出答复,属于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获取该政府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属于不予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不属于政府机关或该信息不属存在的,应当告知申请人从另外的渠道获取;对申请内容不明确的,应当告知申请人作出更改补充。而不得以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理由不充分为由拒绝受理。

(十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地方人民政府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应当由哪个部门负责答复?

这个问题前面我已讲了,直接向各区县、各部门申请,由各区县各部门直接答复。涉及市政府的由办公厅负责答复。我强调一下,对于同一申请人向同一政府机关就同一内容的提出的行政信息公开申请,行政机关已经答复的,可以不再答复。对申请人提出与本人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无关的信息申请,可以不予提供,对申请人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不予答复。

(十四)政府信息保密审查机制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行政机关在制作或者获取新的政府信息时,应当在政府信息形成的同时明确该政府信息的公开属性是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还是不予公开,对于涉及国家秘密的政府信息还应当报本机关保密工作机构确定密级。行政机关对政府信息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时,应当报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本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确定;对于涉及国家秘密的政府信息,应当报同级保密工作部门确定。

对于条例实施以前已经产生而且尚未确定公开属性的政府信息,由制作或者掌握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内部机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清理,就其公开属性提出初步意见,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审定。

行政机关在公开政府信息前需要对政府信息的公开属性进行调整的,由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会同保密工作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共同审核确定。对于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在公开前还应当征求权利人的意见。如果权利人不同意公开,但是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经本机关行政首长批准,可以予以公开。

(十五)关于如何认定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问题?

根据《保守国家秘密法》,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对于涉及国家秘密的政府信息,依据《保守国家秘密法》、《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办法》以及国家保密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具体保密范围等规定进行认定。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工商总局《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体包括设计、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管理诀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招投标中的标底及标书内容等信息。对于商业秘密,权利人应当订立保密协议,建立保密制度或者采取其他合理的保密措施。

关于个人隐私,目前国家法律、法规没有作出统一的界定。根据通常的解释,个人隐私是指关系个人财产、名誉或者其他利益的不宜对外公开的情况、资料。我国一些行政管理的专门法律、行政法规对于保护个人隐私也作了相应的规定。比如,《居民身份证法》第六条第三款规定:“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对因制作、发放、查验、扣押居民身份证而知悉的公民的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未经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公开艾滋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肖像、病史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具体身份的信息”。行政机关在答复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时,应当依据或者参考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对个人隐私的规定。

(十六)行政机关从另一行政机关获取并保存的政府信息由哪个行政机关负责公开?

行政机关公开其保存的政府信息权限于行政机关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的政府信息。对于行政机关从别的行政机关获取并保存的政府信息,仍然由制作机关负责公开。特别注意的是,下级行政机关不得随意公开上级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上级机关可以公开下级机关的。这跟督查工作一样,只能是上级督查下级,而不能下级督查上级。

(十七)关于《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的数据电文形式应当如何理解?

数据电文作为书面形式的一种,依照《合同法》、《电子签名法》的规定,是指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信息,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为了保证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真实、可靠,对于以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形式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应当具备符合《电子签名法》第十三条规定的“可靠的电子签名”。

(十八)对于涉及第三方自身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应当如何处理?

“第三方”是指行政机关和申请人之外,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所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权利人。根据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涉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原则上是不能公开。为了保护第三方的合法权益,行政机关应当采取有效方式,送达征求意见书,确保第三方知晓。第三方对于是否同意公开没有答复的,视为当事人同意公开。第三方明示不同意公开的,行政机关一般不得公开。但是,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可以予以公开。

(十九)行政机关是否必须在15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提供政府信息?

依照条例的规定,对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机关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答复:1、属于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获取该政府信息的方式和途径;2、属于不予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3、依法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或者该政府信息不存在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对能够确定该政府信息的公开公开机关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该行政机关的名称、联系方式;(四)申请内容不明确的,应当告知申请人作出更改、补充。行政机关能够当场答复的,应当当场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需延长答复期限的,应当经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人同意,并告知申请人,延长答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也就是最长应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因此,对于属于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机关应当在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的时限内告知申请人获取该政府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并在申请人办完收费、登记等手续后尽快提供所需要的政府信息。

(二十)制作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的行政机关是否包括各级人民政府?

本条例所称的各级行政机关,包括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依照条例第四条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并指定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组织编制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因此,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汇总本行政区域内所属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的基础上编制本级人民政府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二十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是否必须先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后才能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条例为了更好地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督促行政机关切实履行政府信息公开职责,专门规定了有关监督和保障措施,其中包括了举报制度、行政复议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这三种制度是并行不悖的,可以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行选择,其中任何一种都不是其他方式的前置要求。

(二十二)是不是所有的政府信息公开行为都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只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所谓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因此,对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公开政府信息而行政机关无正当理由拒不公开,公开政府信息导致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者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等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二十三)第三十七条规定参照条例执行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具体包括哪些单位?

第三十七条规定参照条例执行的“公共企事业单位”除了条例明确列举的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供地、环保、公共交通外,还应当包括电信、邮政、金融、社会保障、农业服务方面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判定公共企事业单位有两个标准:一是,有关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是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二是,这些企事业单位提供的是社会公共服务。如长安集团、嘉陵集团等就不是《条例》所指公共企事业单位,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制订有关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实施办法,今年10月将印发。

(二十四)对于条例实施以前产生的政府信息是否需要按照本条例进行公开?

对于条例施行前,行政机关制作或者获取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应当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抓紧做好现有政府信息的清理工作,编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及时查找其所需要的政府信息。只要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只要不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都应当依法条例的规定公开。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政府信息的保存和公开另有规定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二十五)组织、个人是否可以申请公开政府信息?

外国组织、个人获取政府信息,一方面,可以通过主动公开的途径获取;另一方面,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外国组织和个人获取相关政府信息有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应当按照对等原则处理。

(二十六)未成年人、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以及居住在境外的中国公民是否可以申请公开政府信息?

政府信息公开,是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依照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因此,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可以依照本条例申请公开政府信息,不论他是未成年人、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还是居住在境外的中国公民。

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篇10

受协会常务理事会的委托,下面我向大家汇报协会成立三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并就近阶段物业管理行业的主要任务谈几点意见。

一、协会成立三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

2000年10月15日,是全国物业管理行业的重要日子,这一天,中国物业管理协会正式宣告成立。三年来,在建设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会员单位参与及大力支持下,协会坚持以“规范发展物业管理业”为主题,在服务政府、联系企业、引导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果,顺利完成了各年度的工作任务。

(一)配合政府转变职能,完成主管部门委托交办的任务

1、积极参与《物业管理条例》的起草、修改、论证工作。三年中,协会根据住宅与房地产业司的部署,先后多次组织北京、深圳等城市的物业管理企业代表参加《条例》的修改、论证的专题研讨会,充分反映物业管理行业的实际情况,及时提出修改意见。

去年四季度,国务院法制办将《条例》(征求意见稿)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求意见。协会及时组织法律咨询组、部分企业经理进行座谈讨论,积极向有关方面报送书面修改意见。协会会刊《中国物业管理》还特地出了专刊,让更多的会员单位能够有机会参与条例的讨论、修改,充分反映行业的意见和建议。《条例》正式颁布后,广大业主、物业管理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对《条例》都给予了积极评价,这是与我们全行业上下积极主动参与分不开的。

2、按照住宅与房地产业司的要求,协会还承担了《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办法》、《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标准》、《物业管理职业资格培训教材》等《条例》相关配套细则的起草、修改和论证工作。《住宅小区物业服务等级标准》(征求意见稿)已由杂志、网站全文刊登,向全行业、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将在作进一步修改论证后,以协会名义公布试行。

物业管理职业资格培训教材编写工作已经开始,争取年内定稿编印,为《物业管理职业资格管理办法》的出台与实施做好准备工作。

3、推进物业管理企业诚信制度建设。按照建设部的统一部署,去年下半年起,协会及时建立全国一级资质物业管理企业信用档案的工作。秘书处专门设立了企业信用档案工作办公室;起草物业管理企业信用档案信息系统管理办法;研究开发物业管理企业信用信息填报软件和管理软件;分批召开全国一级资质物业管理企业信用档案工作座谈会;组织全国一级资质企业信用档案信息联络员业务培训,及时完成企业信用信息基本数据的采集、核对、填报和上网公示、信息更新等具体业务工作。全国一级资质物业管理企业信用信息上网公示率和及时率均为100%,受到主管部门领导的好评。

4、积极配合房地产市场的清理和整顿。根据建设部的统一安排,2002年度,协会派员参加上海市松江区“雅士居案件”的实例调查,了解了案件发生的事实真相,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提出了案件处理的意见和建议,及时配合住宅与房地产业司起草、报送专题调查报告,得到了部、司领导的肯定。

5、组织全国物业管理示范项目的考评验收工作。根据建设部委托,协会在2001、2002连续两年组织全国物业管理示范项目考评验收工作。每次考评均由协会副会长带队,同时得到各地物业管理主管部门的积极配合。两年中,先后组织对全国25个省申报的252个物业管理项目进行考评验收,其中221个物业管理项目经验收合格并由建设部分批公布,被授于全国物业管理示范项目称号。

6、承办全国物业管理企业的资质评审和复审业务。根据住宅与房地产业司的要求,2001年以来,协会先后组织两批全国一级物业管理企业的资质申报和评审工作。在做好资质申报资料受理汇总工作的基础上,从各地抽调专业骨干组成专家评审组,对各申报全国一级物业管理企业的资质情况进行逐一评审,并将初审结果网上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申报一级资质的两批110家物业管理企业,其中78家企业被评审合格,取得了建设部颁发的全国物业管理企业一级资质证书。今年二季度,协会秘书处又按建设部有关文件要求,完成了第一批40家一级资质物业管理企业的资质复审工作。

7、白蚁防治和房屋安全鉴定两个专业委员会积极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指导工作。白蚁专业委员会完成了《房屋白蚁预防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起草、修改和论证工作。房屋安全鉴定委员会根据建设部的部署,选派专业技术骨干参与全国危旧房安全大检查工作,得到了有关方面的较高评价。

(二)引领行业规范发展、诚心诚意为会员单位服务

1、在部、司的统一部署下,协会把在宣传、贯彻《物业管理条例》作为前阶段工作的重点,统筹安排,组织了一系列活动: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向国内外全面介绍物业管理的发展形势,宣传《条例》出台的背景、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通过会议、网站等形式组织召开学习贯彻《条例》座谈会;《中国物业管理》杂志出专刊宣传《条例》,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网开设专栏专题介绍有关学习《条例》的部署、要求,介绍专家、学者、开发商、业主以及物业管理企业代表学习《条例》的心得体会;编印《学习贯彻<物业管理条例>文件汇编》、为全体会员单位代购《物业管理条例释义》、刻录《宣传贯彻〈物业管理条例〉专辑》光盘,全部免费下发各地会员单位,得到所有会员单位的一致好评。同时连续举办多期《条例》培训班,为行业学习贯彻《条例》培养骨干。各地物业管理企业也积极配合当地主管部门和地方协会,在学习宣传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产生了很好效果。全国物业管理行业正在形成学法、守法、依法治企的良好氛围。

2、针对近阶段我国物业管理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协会牵头发起全行业广泛开展物业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活动。在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协会在2001年初选列了15个研究课题,发动全行业组织调查研究和撰写论文,先后共收到论文近300篇,选调有关专家组成优秀论文评选委员会,对征集的论文进行评选,其中评出一等奖论文8篇、二等奖论文25篇、三等奖论文27篇。

为了总结、交流和推广物业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协会将全部论文刻录成光盘,与编印的“中国物业管理发展论坛优秀论文集”一并下发,供全行业学习参考。2001年11月中旬在杭州举办大型“中国物业管理发展论坛”,把这次理论和实践研究活动推向了高潮。参加论坛的企业代表总数达1250多人。20多位论文作者和企业代表在论坛上作了演讲。建设部刘志峰副部长在论坛上作了《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努力开创物业管理规范发展的新局面》的重要讲话,给与会代表很大鼓舞。这次理论和实践研究活动对行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取得了圆满成功,也扩大了协会在全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影响。

3、为了研究、探讨当前民营物业管理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促进我国民营物业管理企业规范有序发展,2002年9月,协会在温州市召开了“民营物业管理企业发展”专题研讨会,来自北京、广东、浙江等17个城市的40余位民营物业管理企业的负责人参加了研讨会,17位民营企业经理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对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前景进行了热烈认真的讨论,极大地增强了民营物业管理企业的创业信心。

4、组织地区流活动和跨地区专题学习考察活动。2001年,协会确定由各副会长和部分常务理事单位牵头,在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地方协会的大力支持下,精心组织了西南、华东、华北、东北、中南、西北六大地区行业交流活动,受到了各地区物业管理行业的普遍欢迎,六大地区行业交流活动参加总人数达1650人。版权所有

在广大会员单位的要求下,协会在2002和2003年连续两年有计划地组织跨地区物业管理专题考察活动。2002年组织了广东地区和昆明地区的物业管理学习考察活动,总计有来自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50余企业代表先后参加了考察活动。今年4月份协会又组织了成都物业管理专题学习考察活动,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企业代表150余人参加了考察活动。各地企业代表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组织这样的学习考察活动,亲眼目睹了各地物业管理的经验和做法,开阔了视野,促进了交流,坚定了信心,增强了行业的凝聚力。

5、根据近年来全国物业管理行业诉讼案件增多而大部分企业法律咨询力量较弱的客观情况,协会在2002年上半年成立了非常设机构--协会法律咨询组,选聘并公布了第一批法律咨询组人员名单。咨询组成员目前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和广州、深圳两个物业管理发展较快的城市,以后将根据实际需要逐步扩大覆盖面。

法律咨询组成立以后,一方面为行业法律咨询提供服务,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积极参与了《物业管理条例》的修改、论证工作,及时代表行业提出修改建议和意见。

6、白蚁防治和房屋安全鉴定两个专业委员会根据各自专业特点,积极为行业服务。白蚁防治专业委员会认真组织建设部72号令的贯彻实施工作,推介白蚁防治工作经验和防治技术,组织防治单位转制改企的调查研究,开展技术与信息交流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果。

房屋安全鉴定委员会面向全国房屋安全鉴定单位,积极开展房屋安全鉴定技术交流和培训,推动了全国房屋安全鉴定工作。

7、协会培训中心艰苦创业,边筹组、边开班,积极主动为行业服务。采取“定点办班”和“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举办了“物业管理企业经理岗位培训”、“物业管理实务操作培训”、“物业管理法律法规培训”和“物业管理条例培训”等一系列培训班,对提高企业骨干队伍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了行业内外的一致好评。

8、行业宣传和信息工作得到加强。协会会刊《中国物业管理》创刊以来,本着“追求品质、惟专惟精”的精神,不断充实加强编辑力量,刊物质量逐步提高,按时出版,发行量有了较大的增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网经过试运行后,于今年初调整到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网并网运行,版面及栏目进行了全面更新,以全新的面貌为会员单位和全行业提供信息服务,为加快物业管理行业的信息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9、国际交流活动成果显著。三年来,为了引入国外物业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提升行业素质,促进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尽快与国际接轨,协会先后组织部分物业管理企业负责人出访日本、美国和加拿大、欧洲。每次出访都做到主题明确、组织精心,及时提交专题考察报告。协会于2002年先后接待了韩国住宅物业管理协会、英国特许屋宇经理学会暨亚太分会两次来访。促进了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行业交流,也提高了协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加强协会自身建设、完善协会服务功能

1、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协会要求秘书处工作人员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协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当是为会员单位服务、为企业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的观念,不断调整工作思路,不断改进服务态度,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自觉维护新兴行业协会的良好形象,广大会员单位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

2、顺利完成白蚁防治专业委员会和安全鉴定委员会两个二级机构的重建工作。两个专业委员会分别召开了会员大会,健全了领导机构,通过了民政部组织的复查登记和注册登记,取得了民政部颁发的全国社团二级机构证书。

3、及时调整完善了协会培训中心、《中国物业管理》杂志社的运作体制。理顺了协会与协会培训中心、杂志社的管理关系,两年来,运作情况良好。

4、协会秘书处建设得到加强。三年来,陆续调整充实了秘书处工作人员,建立健全了秘书处内部管理制度,添置了必要的办公设备,工作环境得到改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5、重视会员发展和协会财务管理。三年内新发展团体会员386家,会费年收缴率都在70%以上。部财务司、驻部审计局以及地方税务部门历次财务检查和财务审计,对协会财务管理是满意的。

二、近阶段物业管理行业的主要任务

《物业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根据建设部通知要求,行业上下要把组织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条例》、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条例》,作为全行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体会员单位都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继续深入地学习、宣传《条例》,使《条例》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条例》确立了一系列的重要制度,并明确物业管理活动中各主体及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条例》的实施,必将为建立物业管理市场秩序,规范物业管理活动,保障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各会员单位以及全行业都要高度重视《条例》的学习宣传工作,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继续深入开展《条例》的学习宣传活动。要充分利用物业管理区域的各种有利条件,采用业主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条例》颁布的目的、意义及《条例》的主要内容。

所有物业管理企业,都应当充分利用《条例》颁布实施的机会,对企业员工尤其是项目经理以上的企业骨干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物业管理政策法规教育。在学习过程中紧密联系实际,依据《条例》来检查我们以往的服务行为,调整我们的思路、改进我们的工作。真正学会并运用《条例》的规定,解决当前物业管理活动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在学习、宣传过程中,对于业主、企业员工或其他有关方面提出的疑点问题,要按照国务院法制办和建设部联合编写的《物业管理条例释义》的口径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涉及重大法律原则问题时,应当向政府主管部门反映汇报。通过学习、宣传,引导广大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的员工正确理解和深刻领会《条例》的主要精神,依据《条例》规范物业管理活动中的各方行为,努力创造大家学法、懂法、守法的法制环境。

(二)正确运用《条例》,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条例》明确了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开发建设单位以及与水、电、气、网络、通信、有线电视等相关专业部门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使处理“法律责任不清”等长期困扰物业管理行业的难题,终于有了分清责任、解决问题的法律依据。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各企业都应当高度重视前期物业管理和物业服务合同。要找准以往物业管理中产生大量矛盾和纠纷的根源,规范前期物业管理行为,完善物业承接验收,切实通过把好前期服务这个环节,解决“建管”脱节和“建管”责任混淆的状况,从根本上扭转物业管理企业在前期物业服务中的被动局面。

物业服务合同是物业管理企业与服务主体之间最重要的法律文书。一旦发生矛盾和纠纷,双方都将依据合同办事,并承担合同规定的法律责任。因此,作为物业管理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合同的作用。对新承接及续接项目的合同,要严格依据《条例》制定和修改。有条件的企业可聘请法律顾问,帮助把好合同关,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并注意防范风险。版权所有

(三)建立和完善“质价相符”的收费机制,改善物业管理行业的经营状况

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利润率普遍较低,尤其是普通住宅小区,物业服务费用普遍入不敷出,物业管理企业压力很大、企业后劲不足。这种状况对行业发展极为不利,这个问题应当引起全行业足够重视。与《条例》配套制定的《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即将出台,将明确包干制与酬金制的两种收费结算办法,物业服务收费政策环境将会有所改善。协会还将在今年公布《住宅小区物业服务等级指导标准》,这些均有利于建立“质价相符”收费机制。企业在承接物业服务项目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等价交换”的原则,科学测算服务成本。防止“竞相压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通过宏观政策环境的改善和广大物业管理企业的自身努力,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行业的经营状况有一个明显好转。

(四)加快行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我国的物业管理行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但真正市场化的物业管理企业所占的比重很小。大量的是小而全的企业。这些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管理效益差、实力不强、后劲不足,导致整个物业管理行业抗风险能力较弱。

针对以上情况,每个物业管理企业领导,应当在《条例》的贯彻和实施过程中,认真思考和研究下一步企业的发展方向及企业的市场定位,抓住有利时机,加快企业结构调整。通过改制、兼并、整合等方式,把企业做强、做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用几年的时间造就出一批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品牌企业。

行业结构调整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事情。要认真作好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走或少走弯路,尽可能降低改革的风险和代价。我们协会的理事和常务理事是行业的骨干力量,更要居高望远,继续发扬改革和创新精神,在引领行业发展上要有新思路、新方法。

(五)加强行业自律,树立行业新形象

加强行业自律,是《条例》赋予物业管理行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所有物业管理企业都要以贯彻《条例》为契机,进行一次普法教育,使广大企业员工的物业管理法制观念有明显增强,法律知识水平有明显提高,真正将物业管理引入法制化轨道。在行业自律方面,近期着重要抓好以下三项重点工作:

1、维护公平竞争,规范物业管理招投标活动。物业管理招投标是《条例》确立的规范物业管理市场秩序的一项重要制度,作为《条例》的配套细则,《前期物业管理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已由建设部颁发,《办法》对物业管理招标投标活动规定了严格的程序和方法,全国物业管理行业都要认真贯彻执行。各个物业管理企业承接项目都要严格按规定程序运作,坚持公平竞争,杜绝暗箱操作和业内恶性竞争等违法违规现象发生,共同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促进物业管理市场的健康发展。

2、规范服务与收费,坚决纠正“多收费、少服务”等违反合同约定的行为。就各地反映的情况来看,确实存在服务态度不好、服务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和多收费、少服务等种种问题,常常成为社会投诉的热点,严重损害了行业形象。《条例》的实施,对每个物业管理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关键是大家要研究如何把握好这一机遇,扎扎实实练好内功。这个内功就是服务本领,就是要千方百计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的社会信誉,使企业有立足之地,有能力走向市场。协会将配合政府主管部门继续做好物业管理市场的清理和整顿工作,建立和完善行规行约,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对长期管理水平低、收费不规范、社会形象差,有损行业声誉的“害群之马”,要通过清理整顿、资质审查、年检等环节,将其清理出行业队伍。

3、加快企业诚信制度建设。要按照建设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在规定的时间内,开通所有物业管理企业诚信档案信息的网上公示系统,让更多的物业管理企业接受社会公开监督,提高整个物业管理行业的社会诚信度。对所有从事物业管理业务的企业实行资质管理和对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人员实行职业资格管理,是《条例》规定的两项重要制度。对于这两项制度的建立,部里都将颁布具体的办法,全行业都要认真贯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