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17:16

散文集篇1

1、《鲁迅散文集》是2004年11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鲁迅。本书收录了鲁迅先生《朝花夕拾》等一生全部散文59篇,另附鲁迅先生一生的全部诗作。

2、文中附以导读和注释,文前附有鲁迅生活照片和手迹。适合大、中学生,鲁迅作品爱好者及研究者阅读和收藏。

(来源:文章屋网)

散文集篇2

余秋雨散文集读后感

我不知道能不能算作看过一本书,也不知道这能不能算作一本书。想必人们对余秋雨的散文所作的评论已是多如繁星的了,我此举不免有班门弄斧之嫌。我没有看过很多所谓的世界名着,只因自己没有这么高的品味。然而对这些着作等身的大作家评足论道,又不免太肤浅了。终究还是忍受不住激情的诱惑,心灵的撩拨。

秋雨散文历史的气息很浓。像《酒公墓》、《寂寞天柱山》、《阳关雪》等许许多多的篇章其中浓缩了历史,浓缩了人生。秋雨是年轻的,他能冲着王维的《渭城曲》而去寻访阳关雪,仅仅是为了一个多年的梦,为了一份童真。因而他又是洒脱的,试想在各种现代文明的烦扰下,又有谁有这么的一份闲情逸致呢。谁心中无一个饶撩的梦想,但谁依然有这么的一份纯真呢?我们对很多在年轻的心中是新奇的东西已见惯不怪了,甚至对于诸如抢劫、盗窃的现象也视而不见,不知道这些能不能看作麻木不仁,但至少说明我们已经失去了那份童真,我们的心已经老了。

读秋雨散文,就如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更有万象的人生世态和丰富的个人情感……秋雨的心是年轻的,他的心又是迟暮的。有着儿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向往新奇的心,有了发自内心的对历史的感悟。因此他的人生应是美丽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写的那样他应该是一个“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会有一颗年轻的心的。

秋雨对梦想的初衷,对历史的感悟。更是由于他对人类历史的重视。他追寻的心中的“阳关雪”,他对对待敦煌文明隐没的遭受蹂躏的过去不再如别人所云的那样将罪过归咎于一个无力回天的王道士。历史的失落该有历史的更深层的本质的。历史的源远流长也正是因为它有令人悲痛的过去。有了老人的睿智,有了儿童的心情,方有正视历史的勇气。

散文集篇3

(自序)

我于潇水岸边的省重点中学零陵一中高中毕业时适逢“文化大革命”,大学停招,我便回到了故土宁远县柏家坪。

柏家坪古称舂陵。西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封长沙王第十三子刘买为舂陵节侯。刘买建舂陵国,筑城于柏家坪。因了地理位置的缘故,在柏家坪落户的都是生意人家,湖北、江西、广东、广西都有,十名九姓、南腔北调、三教九流,或卖绸缎,或卖烟糖,或开米店,或卖豆豉辣椒姜,纸钱蜡烛香。历史上的柏家坪市井繁荣、商贾云集,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我便在这种环境里开始学习文艺创作。那时候,柏家坪村的文艺宣传队是省文化厅的典型,村子虽大,老牌的高中毕业生却少得可怜,我成了文艺创作的骨干。“最新指示”一公布,即进入紧张的创作状态。一台戏十四五个节目,先定表演形式,或对口词、对口剧、群口快板,或表演唱、渔鼓、小品,后埋头创作,奋笔疾书,挑灯夜战。三年以后,当我再次回到潇水岸边,进入零陵师专物理系的时候,已经有了较深的写作功底,牛刀小试,就自然而然地担任了学校团委宣传部长、文工团长,学生阶段就入组织,毕业后留校、进修、任教。也曾觉得心情怡然,前程似锦,却鬼使神差般地舍弃了大学优越的工作环境和前途,执意请调回到了家乡宁远县,到爱人所在的中和区中学教高中。恢复高考后,我被首批选调入宁远一中任高中物理教师。那时候,首当其冲的任务是追求升学率,从1982年至1987年的六年中,带过多个高中毕业班,届届物理高考成绩出色。

1987年7月,完成了县委和县政府交给的首部推介九嶷山的电视专题片《漫话九嶷山》后,我被调到县教育局任普教股长,1989年开始担任县中学校长。

自小好读书而积跬步。自打1981年开始在省级文学刊物发表小说,就一发而不可收,工作再忙再累,我坚持业余创作不辍,1987年,顺其自然地成为了中国作家协会湖南分会会员和湖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1992年,县方启动开发风景名胜区九嶷山,颇有文化意识和文学素养的县委周记亲自调我任县文化局局长兼任文联主席。在常人看来,是遭“贬”了,殊不知这恰恰是我多年的夙愿,只不过是绕过了一个大弯子,方得如愿以偿罢了。这正如本该在“伤痕文学”之时就随文学湘军展翅的我,却无奈地研读着“微积分”和“理论物理学”,绕过了一段弯路后,又难以抗拒地回到文化圈子一样。不过,早年的厚积薄发也不失是一种境界,大抵今生不会被“江郎才尽”所煎熬了。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毛泽东同志对九嶷山有“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的千古绝唱。九嶷山因了舜帝而名扬天下。我下定决心要为宣传九嶷山、弘扬舜文化呕心沥血地鼓与呼。

在宣传弘扬舜帝道德文化,让九嶷山走出深闺,冲向全国,走向世界方面,我用心良苦。截至这本散文集出版,已经有了《千娇百媚九嶷山》《九嶷山朝圣》《寻找零陵之魂》《紫霞岩印象》《凤凰岩神游》《九嶷山足音》《杜鹃花开艳舜陵》等上百篇散文散见于上百家报、刊。与此同时,守土有责意识促使我勇做舜文化研究的始作俑者,率先发表了《舜葬九嶷山考》《舜帝南巡不容置疑》等一系列论文,创作、发表、出版了《德圣舜帝》《舜帝百问》《舜帝之谜》《千古舜帝》《生死之门》《九嶷山女人》等以舜帝和九嶷山为题材的史学专著、小说、故事、电视剧本等各类文学作品,对大舜文化的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回首走过的历程,感慨颇多。

人生有很多无奈。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送到省重点中学高中毕业,适逢“文化大革命”,使学业特优异的我失却了蟾宫折桂的机会;“复课闹革命后”,师范院校首开校门,作为基础扎实、接受再教育表现好的“老三届”,就极少有机会走进曾经梦寐以求的清华、北大,也极少有机会进入南开、武大,都别无选择地被扫进了师范院校做首批“工农兵学员”;本留大学任教,却又因家庭困境,不得不放弃做教授之路而死乞活赖地请调回故土;1992年,时任中学校长、具备各个阶段学校管理工作经验、且文理兼能、文体都懂的我按常理该继续搞教育,却又随遇而安地到了文化部门……

人生的无奈之中也孕育着机会。因了“回乡接受再教育”,因了“宣传毛泽东思想不过夜”,我便得到了在文学殿堂中接受熏陶的机会;请调回故土、后多次上调却又故土难移,于是就长时期地拥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离了教育而进入文化部门,就有了研究九嶷山和舜帝的时间,进而就有了不少关于舜帝与九嶷山的文学创作成果,也就有了2007年至今一年一部长篇著作的成果,也就有了摘取全国散文征文一等奖桂冠、获取《小说选刊》全国小说笔会一等奖的机会;也就有机会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舜文化学者,也就圆了我的作家梦……

当年,在我挥斥方遒和颇得上司赏识的时候,如果我选择从政,凭我较高的政治台阶和机遇,仕途大抵会很坦荡。如果一如既往地选择教书育人,凭我的才智和良知,完全可以成为能够著书立说的大学教授或者一流特级教师或者真正懂得教育真谛的教育管理者。因了融在骨子深处的企盼和追求,使我有意无意之中就做了九嶷山里的一滴水,贪婪地吸吮、融和茫茫九嶷山中的雨露和甘泉,竭尽全力地去润泽、滋养九嶷山的山水瑶寨,野草刺花,习俗文化。我所选择的,自认为是一条充满魅力和色彩的路。我只在乎做我喜欢做的事情——也许这就是人所说的“性格决定命运”吧。我乐享清贫,不艳羡官者门庭若市财主气粗腰状;我平心静气地侧耳倾听好意或恶意的人说我“才华太露”或者说我“书生意气”,内心里则抱定读书君子那点个性、那点性情、那点棱角、那点风骨不改,对一味地圆滑、乖巧、温驯、中庸的精神侏儒嗤之以鼻。因此,我大言不惭地说文化局长的位置是封的,文联主席的位置是靠本事挣来的。多少年中,我坚定不移地秉承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和“每一块木头都是一尊佛,只要肯去掉多余的部分”的我的人生信条,自得其乐地去做我的道德文章,陶醉在“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精神世界里,唱一支以“公忠、民本、持正、清廉”为内容的古老而又现代的“官谣”;唱一支以“寡欲、纯朴、知足、博爱”为内容的亘古不变的田园牧歌。

文章千古事,诗书传声远。我对我的抉择无怨无悔!我常用“水滴”作为笔名或者网名,我把我的书斋称作《滴水斋》。滴水可以穿石!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自信人生二百年”,报效伟大的国家伟大的人民和我的江东父老永无绝期。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辛卯年伊始之时,回首生平,感慨万千,曾作《辛卯新岁感怀》一首自勉,特以此做为自序的结束语:

逝者如斯奈若何?不因岁暮唱离歌。

庸人惟叹青蚨少,俊杰应欣红袖多。

散文集篇4

一、引言

随着旅游市场的繁荣,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现代化交通工具的不断完善提升,散客旅游的比例与日俱增,世界旅游市场呈现出“散客游”的趋势,目前,欧美各主要旅游接待国的散客市场份额已占到70%至80%,经营和接待散客旅游的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成熟度的重要标准之一。旅游市场“散客时代”的来临,急需新的旅游服务方式来满足游客的需求,旅游集散中心应运而生,关于旅游集散中心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开展。

二、研究文献来源及发表数量情况

笔者以“旅游集散中心”为关键词,以“篇名”为输入条件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共获取了1998年-2015年共327篇与旅游集散中心相关的文献,主要来源于期刊论文、硕士学位论文、报纸文章等。从文章年度发表的数量上看,以6年为一个时间段来进行分段统计,1998年-2003年相关研究文献有25篇;2004年-2009年相关研究文献有116篇;2010年-2015年研究文献数量达到了186篇。从这三个时间段来看,对旅游集散中心的研究文献呈不断增长态势,表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散客游”旅游新业态的出现,学术界对旅游集散中心的研究也越来越关注和重视。

三、旅游集散中心文献研究内容

(一)国外旅游集散中心相关研究

旅游集散中心的模式最早源于20世纪50年代欧美国家面向自助游的旅游者提供的相关服务,如英国的伦敦游客中心,美国的纽约游客信息中心、“灰狗公司”,日本的“鸽子巴士”等,为散客游提供了酒店预定、货币兑换、景点解说、旅游信息参考以及旅游交通等服务,国外旅游集散中心逐步形成,国外学者的研究也由此展开。

1、基于信息基础服务的视角

SarinaHobbin(1999)肯定了昆士兰游客信息中心的作用,提出高质量的信息基础对增加游客滞留时间以及旅游消费的影响显著。

2、基于员工作为信息中介者的视角

CoraU.i.wong等(2011)指出,作为旅游信息中介者的员工信息提供方式更具影响性,要重视员工在信息交换方面的影响。

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

CoraU.i.wong等(2011)在对澳大利亚塔斯马尼来岛游客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中指出游客中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股东、社区的共同参与、计划与实施并需要重视利用社会资本。

4、基于技术服务的视角

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提出未来游客信息中心必然是满足信息需求的客户驱动型及信息高效传播媒介。JohnDambra等(2010)开发了由虚拟游客的需求动机和适当的媒介组成的信息分类系统,以评价澳大利亚游客信息中心的电子商务能力。

(二)国内旅游集散中心相关研究

1、旅游集散中心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研究

在我国,冯云较早地对旅游集散中心下过定义,黄国群等认为,旅游集散中心既是一个以企业或事业单位等形式存在的、具有公共产品性质,为散客提供旅游产品的组织实体,同时又是整合旅游资源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也可视作一个旅游资源整合系统或资源整合平台;还有学者认为,城市本身也作为大范围旅游区域的集散中心,主要为游客转乘到达其他省市提供便捷交通服务。

国内学者对旅游集散地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有:FLp理论,等级优化理论,区域联动理论,服务供应链理论等。陆相林等立足于解决城市旅游集散中心与旅游景区空间整合问题,提出了基于设施选址理论,以创造城市游客总体满意程度最大为目标,构建了考虑交通方式、景区质量高低的城市旅游集散中心与旅游景区空间整合模型。基于等级优化理论,立足于优化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景区构成的等级系统,以创造游客总体满意度最大为目标,构建了单流、单目标、嵌套式、同调性的等级设施选址模型,将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向综合公共服务平台转变。基于区域联动理论,2013年9月,国家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李冀东提出以旅游产业带动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序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五通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设丝路经济带旅游集散中心。基于服务供应链理论,梁蓓蓓,刘奋伟提出将旅游集散中心作为供应链链主和资源整合的平台,与当地相关部门如道路运输部门,旅游管理部门,交通局,城市管理等部门协调,同时与景区景点,旅行社,饭店宾馆,客运中心等其他旅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整合相关资源,开拓更多的服务项目,构建服务供应链。

2、旅游集散中心功能研究

综观相关研究文献,研究者认为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主要具有交通运输,游客集散,信息查询,一站式综合服务等功能。此外,旅游集散中心还具备了展示城市形象,优化产业结构,“SoS”救援功能,激发潜在顾客产生消费需求的功能等。王玉芹研究了旅游集散中心在城市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揭示了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并把其分为基本功能和外部。并以上海为例对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提升及在区域整合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3、旅游集散中心规划建设研究

丁艳席研究了西安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规划,提出了应借鉴其他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西安旅游发展的旅游集散中心组建模式,其规划策略研究主要包括功能结构、空间布局、运营机制等规划策略。柴寿升,林耸指出旅游集散网络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以山东为例,对深层次构建区域旅游集散网络体系的模式、机制与战略措施进行了分析。伍海琳以长沙为例,提出除了设立中心总部外,在城市的各区县都设立分中心或发车点,游客既可以就近从各个分中心购买旅游产品,乘坐旅游巴士,也可以在总部购买,到分中心乘车。通过这种分散式空间布局,旅游集散中心总部与各分中心之间形成一个内部运作系统,从而构建旅游集散中心组团布局。

4、旅游集散中心发展对策研究

冯云从旅游集散中心主要服务对象散客的视角出发,在分析其服务内容与服务特性的基础上,进行服务质量、散客满意度及散客行为意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其正确地评价散客需求,集中优势资源,有针对性地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散客满意度与散客行为意愿,充分发挥散客服务功能确立依据,同时也为政府相关部门如何更好地协调配合,保证旅游集散中心有效运作提供建议。马继刚等以昆明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来分析旅游集散地区位的合理性问题,以期从整体上了解昆明的集散区位、交通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进一步完善昆明的旅游集散功能,从整合现有交通资源、合理布局交通站点、发挥枢纽机场作用等方面寻求交通方面的提升空间提升昆明的旅游竞争力。

四、综合述评

从目前学者对于旅游集散中心的研究情况看,对于旅游集散地的研究学术关注度越来越高,学者们从基础理论研究、功能定位、规划布局建设、发展对策等方面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从宏观到微观均有涉猎。但大多研究都是以某地为个案进行研究,所得研究成果普适性不强,不利于推广应用;其次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题材重合度较高,研究层面不够深不够广,定量研究仍需加强,国际化旅游集散中心的研究与实践仍需深入开展,与时展同步。

五、研究展望

(一)开展智慧型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与研究

随着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智慧旅游已越来越深入到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中,将旅游集散中心与大数据结合进行深入研究,建设智慧型旅游集散中心必将成为今后旅游集散中心重点发展和研究的方向。

(二)深入研究旅游集散中心运营模式创新机制

随着各地旅游集散中心的不断建设发展,对旅游集散中心的运营模式急需创新,以期给游客们提供更为便捷的人性化服务,而对加强旅游集散中心运营模式创新机制研究则为旅游集散中心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帮助,需要深入进行研究与探讨。

(三)开展区域民族文化特色与旅游集散地相融合的研究

中国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研究区域民族文化特色与旅游集散地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旅游业的品位,延长产业链,进一步突显旅游集散地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四)面向中国-东盟区域的国际化旅游集散中心体系建设的研究

散文集篇5

  最新《徐志摩散文集》读后感

  《雪花的快乐》无疑是一首纯诗(即瓦雷里所提出的纯诗)。在这里,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

  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这首诗共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难道我们还要诗人告诉我们更多东西吗?

  最新《徐志摩散文集》读后感

  今年暑假,有幸拜读了《徐志摩散文经典》,对他的印象才从最初的浪漫诗人转变为一个有思想、有个性,而又热情高涨的、率真诚实的文学家。

  徐志摩的散文的特点便是浓郁,人们总以为将纷繁的世界写简单是本事,殊不知将一件平平常常的事,一个平平常常的场景写得繁采到极致也是一种本事。徐志摩便是那种能把别人无话可说之事说得天花乱坠,让你目不暇接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洋洋洒洒,花雨缤纷,但更难得的是这些奇艳瑰丽的文字全都出自他的内心,出自一个"真'字。正如梁实秋所说,徐志摩的散文无论写什么,永远都保持一个亲热的态度,没有教训和演讲的气味,而像是和知心朋友谈话,毫不矜持地掏出内心的真话。

  这本书中,最浪漫的散文《想飞》,读后让我感觉到他的散文真的就像在和他亲切的谈话、聊天一样,而且他的散文充满着丰富的想象,有勇敢探索光明的热情。其中的《翡冷翠山居闲话》中的一段是这样写的: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二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果子园,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阳光正好暖和决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澹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气,摩挲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愉快;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全部正像画面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

  读里面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一种美的享受,他的表达总是这样无拘无束。艳丽纷繁。这也正如周作人等所说:徐志摩的散文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与他的新诗一起形成“双峰并峙“的局面。其实,情感的真挚,态度的亲和,题材的宽广,表达的无拘无束。艳丽纷繁,像诗一样“浓得化不开“,构成了徐志摩散文的显着特色。无论是长篇,如《巴黎的鳞爪》和《秋》;还是短篇,如《丑西湖》,莫不如此。至于《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想飞》……等篇,则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了……

  徐志摩散文选本众多,这本散文经典是最新的一种,较好的展现了徐志摩各个时期的文采斐然的散文佳作。读后确实让人感到:徐志摩以他的文字照亮了社会、照亮了中国文学。

  最新《徐志摩散文集》读后感

  读了这首诗,我特地查了字典,偶然,是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满情趣哲理,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的词。虽然诗只有十行,但是仍然让我回味无穷。其中似乎包含了他的一生,他与张幼仪的结合是偶然,与林徽因的恋情是偶然,和陆小曼的风波也是偶然;他学习金融是偶然,倾心康桥是偶然,最后,飞机失事更是偶然。

散文集篇6

关键词:夏腊初《流年三记》生活智慧

夏腊初的散文集《流年三记》(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出版后,广受好评。读过这本书的人不少,赞誉之言很多。因为我为这本书的前身《流年碎影》写过序,所以也顺带为读者所恭维。虽然掠人之美,但也不无小小得意。

夏腊初是老作家,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学习写作,省地县各级刊物都发过他不少作品,上大学后,《长江文艺》、《芳草》都刊登过他的小说,小有名气。但他自从当了教书匠后,中断写作数十年,而今执笔,算是他文学的第二度青春。所幸的是他宝刀未老,想象仍然丰富,笔力仍然雄健,情感仍然奔放,很令人羡慕。

很多人喜欢读夏腊初的散文,我考虑了一下个中缘由。第一,是夏腊初的散文贴近生活,有股芬芳的泥土气息。夏腊初是农民的儿子,他最丰富的生活经验是乡土。虽然后来当了教授,从事外国文学研究,但本质上他还保持着农民的本色。我在《流年碎影》的序里曾说他有老庄的风范,其实不确,他的主流还是一个周正的儒家,儒家崇尚的人间烟火气,儒家的道德礼仪,都在他的为人和为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的散文,记录乡村人事,抒写乡土情怀,都与泥土脱不了牵连。而他的读者,或者与他一样有着乡村的生活经历,或者即使晚生他几十年,但也仍然能够从他的笔墨中体会到一种亲切而朴素的情感。熟悉者唤取温馨的印象,不熟悉者带其走入生活,这种真切或再造的“现场”感,是他的作品赢得读者喜爱的首要原因。第二,智慧。夏腊初其人,表面看略显邋遢,像个农夫,实际上是个智者,称之为“聪明过人”未为不可。他的智慧不是小聪明,而是来自于对生命和人性的洞察,对现实的深刻透视。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也与他的知识结构有关,还有就是他本来就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他的散文除了人和事,其间还往往有种理,没有理他几乎不会为文,这个理是他创作的动机之一。他的理虽然并不是玄而又玄的哲学,但却很能予人以启迪,是与读者的交流和会心。这种并非凌空蹈虚的智慧,是他散文美的特质。第三,是他的散文有很强的可读性。夏腊初是写过小说的,有很深的小说素养,所以他写散文也往往难以忘怀小说的笔致,散文小说化,为他的散文带来了情节的曲折和细节的精彩,比如《外婆》一文中吃枣的心理,体验之深,为很多内行的读者所称道。除了情节的曲折和细节的精彩外,整篇作品的结构也见小说的功夫,他的散文与某些情生文、文生情之作相比,带有精心结撰的成分,所以表面看来轻松,其实倒是很花了一些心力,这也是可以令读者借鉴的。第四,文字。夏腊初的文字是很有特色的,好发议论,好抒情,这些是风格范畴,而贴近生活的口语,甚至方言俚语的适当运用,也为他的散文增色不少。

散文集篇7

若有真情在,何须过七夕?

七夕的夜,热闹的街,鸳鸯恰逢好时节,我却煮酒一壶醉眼冷看,花灯阑珊,织女牛郎,相思成伤,谁会把酒言欢?谁愿做织女,守着泪流光,谁愿变牛郎,一年才能见一回他的姑娘?既不如织女,又不胜牛郎,不如把今朝换做韶华与酒伴,醉又何妨?

心有蒹葭藏,爱意胜牛郎。

今夜月照西厢,我提笔写下满满的一纸张,字里情丝藏,却不知对谁而唱。

夜来寒意凉,挥袖奏离殇,弦断情未了,织女恨牛郎。那年我含泪厮声想留住你的泪光,你却骗我说我会忘记你的模样,忘记写下的诗行。

只怨天瞎眼,生死算错人。

六载过我仍然没忘,忘川河畔我依旧还唱,你许下的地老天荒。如今独留我与酒伴,向天堂遥望。

呤成诗的诺言,烧成灰的誓约,梦里梅花盛开如久违的喜悦,那天你笑的真切,我哭的无歇,你说美丽的结果是凋谢。

春风吹过荒野,来不及告别,转眼又夏夜,记得那年小城初雪,我们初遇的季节,花开花谢,结局是被谁改写?

又恨缘分浅,月老乱牵线。

长夜又未央,今夜我醉醒何方?却说能忘,几载过后仍叹离殇,多想对你唱,莫失莫忘。

阴晴或圆缺,河畔的花开花谢,小城初雪,那年你曾笑的无邪,醒后才发觉,早已凋谢。

烟花对阑珊,一纸情话对谁讲?饮酒慰伤,此生唯有相思难防,剩下的流年,只剩执念。

时光如流水,转眼却白发苍苍,红线缠指,只想续来生那根绳,共醉七夕节,醒在西厢。

如若有来生,千里来寻君。

牛郎织女还有喜鹊搭桥相会,我却此生在也见不到你的模样,只能对着墓碑轻轻唱,莫失莫忘。我愿借我来世换你此生三天再探一回人间。

那年你说你会一直伴我身旁,会与我一起看,花开满园香,如今我深夜提笔写下此诗一盏,望你在天堂能与我对唱。

从此我会用我的眼,替你看花开花谢。

记忆中有一个美丽的节日,叫七夕。记忆中也有这样一句美丽的诗,“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七夕的美丽在于那个感人的传说,那份不顾一切冲破阻碍的坚贞的爱情。缕缕云彩随风变幻出各种巧妙的文秘站:形态,流星在不断地传递着牛郎和织女平日不得相会的遗憾。而在秋风白露时节,他们在夜空中静静地渡过辽阔的天河相会了,在这难得的一次相会中,他们之间的柔情蜜意胜过人间无数次相会.他们的爱情,好似长长流水,绵绵不断,一年一次的相见又如同明日里的幽梦。他们怎么忍心回望鹊桥归路,再度分离呢?但转念又想,只要两人的感情始终不渝、天长地久,又何须朝朝暮暮相守在一起呢?

有些人为了时尚而爱。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大呼小叫“为爱而生”,“死了都要爱”。可却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爱,还自以为爱得感天动地,天荒地老。再没有人躲在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再没有人陶醉于牛郎织女爱情的美丽当中,也再没有了“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忠贞思念。七夕已经逐渐被他们遗忘了,取而代之的是情人节的狂潮。更多年轻人追求物质上的爱情表现方式,以为只要有情人节的玫瑰与巧克力就可以使爱情永驻。在他们心中,七夕的故事已经落伍了,可他们不知道,七夕所象征的爱情永远不会老!爱是杯美酒,年代越久远就越醇香,追求爱的新鲜、时尚,是对古老爱情的一种亵渎,一种不尊重。

真正的爱是为爱而爱的。爱情,是人格的一种升华,灵魂的一种净化。是不求回报的付出,忍痛割爱的放手,一丝一缕的关怀,朝朝暮暮的想念。拥有真正的爱情是人的一种境界。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已遥遥相守几千年,爱情也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我不懂爱情的滋味,只是偶尔感悟七夕,体会到了一些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爱情到底是什么,谁也说不清,也许它就是微风之中遥望牵牛织女星时,叩动你心门的那种幸福、温暖、莫名的感觉吧!

散文集篇8

有一本童话是我们自己谱写的,那五彩斑斓的封面是每一次的感动,每一次的激励,每一页的文字,都是用一支具大的笔记录下来的,泪水都干完了,只留下一段段熟悉的痕迹。有时候,真想用像皮擦擦掉心中的痛苦,让彩虹变成紫色。每一次眺望远方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许多许多……有难忘的友谊,真挚的变化,诚信的诺言,坚贞的勇气。

纯洁代表白色,当纷纷扬扬的雪花从天空飘落之时,是我们童年最美好的时光,放学后,奔向花园,夜幕已经降临了,向草坪处望去,一个洁白的世界崭新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天空没有繁星,却闪烁着光耀,那一定是孩子们用雪把它擦亮了,像玉一样洁白,像雾一样轻盈。沉浸在这毫无瑕疵的世界里,一切的一切都是白的、亮的、纯洁的、美好的。大家眼中闪耀着一种幸福的、无法琢磨的东西,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大呼小叫地奔向花苔、草坪、小树林,用充满爱惜的手指,轻柔地扫动着那些毛茸茸、亮晶晶的雪花瓣,同时,嘴角往上一翘,八颗嫩白的牙齿便露了出来。我们走过湿漉漉的小路,走过一片白雪覆盖的小树林,走过茶花曾经开放的地方,走过那铁树妩媚的身影,欢笑的心情越加浓烈,它的扭曲的石板,所有的尘埃,所有的烦恼,全都被这清纯的世界融化了……啊!这场大雪,带给我们一个白茫茫充满幻想的童话世界。

蓝天白云,叶子散发出新的味道,操场上响起同学们的欢呼声、愉快声,教室里稀疏的几个人专心致志地看着书,我悄然地漫步于树荫旁,抬头仰望蓝天,啊!心中的所有不快都一下洗静了,我眼前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梦想的彼岸在向我招手,轻轻地握着手指,却又是紧紧地捏着……

每一片娇嫩的花瓣都充满了水果的味道,就象春天的花园一样,有着不寻常的记忆。太多的痛苦,不想要的就离它远去。走上街上,人山人海,像潮水般涌去,有时候,无法释怀,就只能让泪水从伤痕处流过,街上幸福的人们啊,留些位置给我吧,我也渴望有一支棒棒糖,抹去泪水,去迎接阳光崭新的每一天。

都江堰市北街小学外国语实验学校六年级:孙心

散文集篇9

勾去了人们的灵魂

你洗沫春天里的污秽

世纪末百草变得活力

唯有一些孤独

被你洗沫去得污秽

渴望得到你的沐浴

好无情的一次又一次

刺痛了大地的心

你那情似深海的眼眸

赐给我一阵狂风旋舞

旋转的木马,载满了幸福的接力

摩天轮的伤,却是一次次的打击

世纪2012

散文集篇10

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宴会是这三篇文章共同的创作背景,无论是在兰亭举办修禊诗会、流觞曲水,还是在滕王阁上登高望远、吟诗作赋,抑或在月圆之夜泛舟赏月、弄箫畅饮,都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乐事,让人不由感到欣喜和满足。所以,王羲之由衷地感叹“信可乐也”,少年王勃更是心怀仰慕、由衷赞美,就连被贬黄州的苏轼也欣然写道“于是饮酒乐甚”,喜不自胜。眼前之景、身处之境虽然迥异,但愉悦的心情何等相似。

然而,这种喜悦之情并没能持续多久,情势急转而下,很快便“由乐转悲”,其实兴尽悲来,乐极生悲也是世间常态,慨叹盛宴不再,好景不长以及生命短暂也是普天下文人共同的情怀,又何止他们三人。但他们“悲”的心境还是有细微差别的,真是“各有各的不幸”。如《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认为情随事迁,人不可能时刻快然自足,也就是人的愿望是会发生变化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因而无法得到满足,并引出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而在失意之中的青年才俊王勃则是感慨自己命运不济,怀才不遇;苏轼的“悲”主要还是源于仕途上受到重创,文中的“悲”似乎由凄凉的箫声所引起的,但从下文援引曹操、周郎的典故,可以看出他还是哀叹人生迟暮、无法建功立业。

由此,三篇文章的“乐―悲”结构已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某种意义上说写“乐”景似乎就是为了引出“悲”情,引发人生之感慨,渲泄心头之郁结,然则文章并未就此打住,戛然而止,反而是生发了对人生,对生活更深层的探讨。例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下文中就拈出了一个“痛”字,文章结构就变成了“乐―悲―痛”;《滕王阁序》中,王勃在抒发郁郁不得志的情怀后,立即呼喊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慷慨之音,然后又写到虽不能遂志却可得知己的心情,可谓有喜有悲,喜忧参半,因而其文章脉络可以表达为“乐―悲―乐―悲”;而苏轼则表现得更为有趣,也更为洒脱,在《赤壁赋》中以主客辩论的方式阐述了享受人生的道理,所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显得超凡脱俗而圆满自足,其文章的情感公式当是“乐―悲―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