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文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19:14

随笔文章篇1

1、檀木桌

我的书房里有一张檀木桌,淡灰色的,木质的,散发着淡淡的檀木味。

它陪伴了我11年,是我3岁那年爷爷给我买的,爷爷是翰林家室,他认为我应该练习书法,就特别买了这一张檀木桌,但到了后来,慢慢成为我的书桌。

每次在上面做试卷时,都会不小心地戳出一些笔尖陷入的小刺洞,我常会因此懊恼不已。抬起试卷一看,光滑的桌面上有着淡淡的刻记,低头认真的看着,竟是我刻的1,2,3,4,5。估计是上幼稚园时刻的吧!2,5的笔迹明显的僵硬深刻,这5个数字弯弯曲曲的,可我已无法用一个14岁女生的心思去揣测一个4,5岁的女孩刻着12345时的心情。

1,2,3,4,5……1,2,3,4,5……

单纯的感觉,温馨的幸福……我静静地写着12345,我静静地数着12345,我静静的怀念着12345。在这无边无际的题海里,我用着我的12345开始构造分式的最简运算。

2、哆啦a梦

这个哆啦a梦是我用一元钱在卡通机里抓到的,它现在已经很脏了,破破旧旧的。

四年级时很喜欢看哆啦a梦的漫画,无法想像一个小小的口袋竟然能实现那么多的梦想。我的数学不是很好,所以每次考试之前都会抓着哆啦a梦要它帮帮我。结局当然可想而知,数学考试的成绩一塌糊涂。不过我还是会很愿意相信它,考试前依然会向它祈祷,或许是想求个心安吧!想避开害怕。

哆啦a梦对于我来说它的价值不止1元的硬币,它是我害怕时的唯一依靠。

3、生日贺卡

我不断的对别人说,如果时光可以倒回的话,我一定永远只读小学。

我收到过很多贺卡,可唯独这张贺卡最特别,被我特意夹在自己的相册里。它的封面很漂亮,淡紫色的贺卡,上面映着一棵古老的老橡树,上面全都是五颜六色的许愿带,在空中飘飘荡荡的,像龙舌兰一样肆意绽放。

它是我小学老师徐老师送的,这是我第一次收到老师的贺卡。上面写着老师对我的祝福和评价。那时我们已经放假了,当收到老师从青岛寄过来的贺卡时,我哭的泪眼婆沙。它让我第一次觉得,老师真的是我们的好朋友。

4、笔筒

我的笔筒里从不插笔,我只放我用过的笔芯笔套。

这里有欧贝儿的,晨光的,真彩的,全都是0.35mm全针管的,我用完之后从不把它们扔掉,只是把它们重新装回笔套中。它们都很漂亮啊,五彩宾纷,华丽亮美。

看着这些笔套,心里就会有着莫名的忧伤,感觉到疲乏的沧桑。我想,收集它不仅仅只是它的华丽,而是它们见证了我在题海里的无休止的挣扎,和初中2年的忙忙碌碌。

5、文件夹

文件夹被我当成试卷夹来用了,放在我课桌的抽屉里,更方便于夹试卷。它们一共有4个,半个学期过完了,试卷夹也夹满了,于是又开始去买一个到下学期再用。

随笔文章篇2

评改之前要收集典型随笔备用并让学生明白:1.评改是写作过程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措施;2.评改是提高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评改也是学习;3.养成评改习惯,对一个人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终身受用。每一次评改,还要针对评改目标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每次评改的目标,要根据计划,结合学生写作的实际来确定。目标的确定可引导学生参与,确定下来的目标必须明确。只有目标明确,评改才能避免盲目性而确有成效。

教师不仅要“诱导与启发”,还要“讲义并示范”,让学生学会评改的方法。要让学生掌握一套评改符号,要教给学生写眉批、写旁批、写总评的方法。

随笔评改课的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我们可以把教师或是他人的范文给学生来评改,在全班进行朗读。教师要先浏览学生随笔,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典型随笔用于评改示范。学生可以通过与自身所写随笔进行比较,寻到范文的优点与缺点。教师也可以将这一点作为对此次随笔的初步了解。

其次,要做好学生随笔的评改工作。评改时要坚持“做到把随笔评改权留给学生,把指导权留给自己”。学生自主评改随笔可以有以下几个方案:1.单独评改自己的随笔或者别人的文章。2.两名学生交换评改自己的随笔或者合作评改别人的文章。3.四名学生评改本组随笔或者合作评改别人的文章。4.集体评改本班的“典型”随笔或者别人的文章。当然,教师也可以在浏览的基础上,评改部分随笔。最好当面评改。既要考虑是否需要当面评改,又要注意轮换评改,保证每个学生每学期都有接受当面评改的机会。

安排评改的依据是:1.《教学大纲》对作文能力培养的有关要求;2.安排的作文训练序列;3.学生作文的实际状况。

同时教师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从以下十个方面进行评改:

1.格式是否正确: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格式,尤其如书信、说明等文体,要让学生多注意一些细节,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达到教育的目的;2.卷面是否整洁;3.有无错别字;4.有无病句;5.标点是否正确;6.中心是否鲜明集中;7.选材是否典型合理;8.结构是否自然清晰。9.表达方式有无错误;10.语言是否连贯通畅、生动优美。

当然这十个方面只是作为一种参考而已,对于不同的文体还应该作出不同的要求,但基本还是这些要求。可以积极地鼓励学生写上贴切而又生动的评语,也可以与被评改者进行交流,帮助被评者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如错别字、病句等等。

在学生进行评改的同时,教师可以在一旁指导,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可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划分文章结构,明确文章的主题,同时找出一些明显的错别字与病句,帮助纠正。第二步,再读全文,进一步分析全文,包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表达方式、语言应用等。第三步,引导评改者与被评者的交流,相互纠正,共同促进。

再次,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与交流。研究发现,人在解决复杂问题时,习惯于出声思维。可以从评改的结果和学生的感受为主要内容进行讨论与交流。学生的讨论、出声思维,有利于激活有关的已有知识,获取新的写作知识,并且将这一策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学习策略,间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笔文章篇3

关键词:随笔;写作教学;实践;反思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瓶颈与难点。尽管对这一问题不乏各种研究,但如何将作文教学系统化、有效化且使之具有实际可行的操作性仍是一件毫无头绪之事。不管是教师“下水”作文的示范还是所谓高考满分作文的激励或者是阶梯式、模块化的写作设计,对学生来说除了起初的新鲜、惊羡艳慕或个别的模仿,很难坚持下去将其内化为长期的行为。这又是为什么?为什么高中作文教学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境?没有别的,是因循守旧的作文教学观将之“异化”的后果。实际上,对高考满分作文的过度渲染,对考场作文“评分标准”的不当解读,市面上良莠不齐的作文速成教材,这三者共同荼毒了作文的本质,使得高中作文教学杂乱无序。

那么,如何改变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弊端,使学生面对写作时不再“抓耳挠腮”“深恶痛绝”“避之唯恐不及”?笔者给出的对策是:随笔。

一、随笔是什么

随笔本是散文创作的一种形式,笔者所指则是与考场大作文相对的一种写作训练。

随笔与考场作文是两种不同的写作样式:随笔的题材体裁字数均是自由的;作文则是各类考卷中的压轴大戏,虽然“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也最大限度地让考生“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但终究有“不少于800字”的限定,且往往是“依据所给材料、话题”。

随笔写作与考场作文相比,长在表现形式的灵活自由,可以写人记事、议论抒情;内容多元,可以是观察所得、读书感悟、生活体验;篇幅可长可短,随时记录有感而发;随笔写作不求“高大全”,强调自由个性、鲜活真实。

总而言之,随笔就是要让学生自由表达,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变被动的“要我写”为主动的“我要写”,使之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手段与途径。

二、为什么选择随笔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重于应试,强调作文方法的指导却忽视了学生这一写作主体的内心感受。我们一厢情愿地传授“起承转合”“凤头猪肚豹尾”“首尾照应”“点题”等技术技巧,学生则听得云里雾里、似懂非懂。更糟糕的是,囿于这种写作技巧的规定或程式,学生作文有意无意地变成了一种“新八股”。这实在是与作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大相径庭的。

实际上,作文教学对于中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就是“写”,敢写,愿意写,在写作中感到快乐,而不是在某些标准的限制下告诉他们应该去获取多少分数。为什么学生畏惧作文?为什么我们在大谈特谈“如何写”的同时学生依旧满脸的惶惑与无奈?如何打消学生不愿写、怕写不好的忧虑?如何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关键在于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从知识形态走向生命形态,贴着内心写、贴着语言写。而灵活自由的随笔正是突破传统写作窠臼、抒发学生性灵的极佳途径。“我手写我口”,作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所以,随笔写作并非“小儿科”“不正规”“可有可无”;相反,若能定准随笔的地位,认清随笔的作用,就会让高中写作教学别开生面,另有洞天。因为,随笔不是“随便随意”,放任自流,无的放矢;而是在“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的终极目标指引下“随性随心”,有感而发,是学生写作自由度的最大发挥。

三、随笔写作教学的实践

随笔写作教学不是杂乱无章、随意而为,而是步骤明确、循序渐进的。既然是教学,所以必定是有目标的,是课堂教学与课外练笔的结合。以下是笔者进行随笔写作教学的实践,概述出来,以供参考。

1.明确地位,鼓励创作

这是随笔写作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环节,要引导学生区别随笔与作文的异同,使其明确随笔写作的重要地位。这个环节放在高一新生入学时进行,一般得两个课时完成。

笔者通常在第一课时让学生尽情“控诉”“发泄”,让其表达对作文最真实的看法,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有没有解决的办法”“你愿意写作怎样的文章”“你认为的好文章是怎样的”等问题,使学生对写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第二课时则明确随笔的概念和特点,积极鼓励他们在随笔写作中随心所欲自由表达。高一新生在新的教学环境中会对自己和教师产生全新的憧憬,在这种积极的心理期待下鼓励他们冲破传统作文的窠臼,大胆表露心灵、表现自我,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写作毕竟是一件指向内心的愉悦之事。能感受到自己是写作的主人,能在自愿、自由、自适的环境中自主写作,又何乐而不为呢?这一环节其实就是“拨乱反正”,意在打消学生对写作的种种顾虑,创设一种自由开放的写作情境与氛围。

2.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这一环节是随笔写作教学的主体,课时不限,以对学生写作特点及不足的认识为依据,按需而为。经历了教师的鼓励和全新写作观念的熏陶,学生自然会踊跃创作。但自由不是漫无目的,随笔也不是简单地“随便写写”,需要以真情实感和个性化创造化为旨归。为切实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可分成几个步骤进行:

(1)促原动力。写作是一种基本能力,写作的过程是激发思维、召唤情感的过程。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会写作的,因为他们都有表达自我的需要。此时,可用一课时来呈现一些“大家”的小文章或教师之前积累的优秀随笔习作,告诉他们只要有亮点,无论是结构、内容、语言表达还是情感抒发方面的,都能成为好文章。面对这些看似简单又别有特色的小文章,学生肯定会眼前一亮;再加上文学社采用、校报展示、期刊录用的“诱惑”,学生大有跃跃欲试的冲动,而这恰是教师所乐见其成的。

(2)有选择权。每学期初先给出一批题目(话题)供学生选择,每周交一次,不限篇数,学生自由写作,也可写自己的题目(话题)。个体的生命体验是不同的,适合a生的题目(话题)不一定适合B生写;有学生可能礼拜二一个字都写不出来但礼拜五却文思泉涌,倚马千言。选择的自由促进了写作的自由,使学生真正能因兴趣而写、有感触而写,写自己想说的话。

(3)找活源头。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拓宽视野放手去写。所谓“留心处处皆文章”,使写作真正成为“源于生活中的碰撞而产生的需要”。教师可结合阅读课或开设专题鉴赏课,尽可能多地提供不同作家的多样式文本,在丰富写作素材的同时使学生逐渐发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与风格。

3.反馈对话,彰显个性

“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随笔写作教学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个性,让语言张扬个性的风采。当然,这种个性化写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远非学生“自说自话”就可以形成,而需要教师的随时点拨不断强化。

每一次认真的随笔,学生都期望得到反馈,教师也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使学生的写作日臻佳境。这样,教师除了要对随笔进行结构、内容、表达、情感方面的点拨,提出修改意见并要求学生修改外,更关键的是要能在历次随笔的批阅中,观察发现学生的写作亮点和倾向,逐渐引导强化并使之成为某生特有的个性化。

(1)感知不同的语言风格。在已有随笔的基础上,每两礼拜将两个班的佳作形成文字稿,花一课时进行生生、师生、生本交流。在不断的反馈对话中,呈现多样的语言风格――形象优美、奔放热烈、朴实土气、幽默调侃、哲理思辨、典雅文静、华贵大气、沉郁厚重、含蓄内敛、古朴自然、老道辛辣、灵动飘逸、宁静明丽、伤感流连、深邃坚定、冷峻庄重……在这种情境与氛围中,学生自然会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语言风格。

(2)锤炼个性化的语言。这种锤炼在初期可以是对名家名篇的模仿,逐渐过渡到学生自己对语言的个性化创造(独特的遣词造句,如动词、色彩、各种修辞、新颖意象等;突出的细节描写,如环境、肖像、心理等),更要引导学生向生活学习语言,最终形成独具风格的“我”。

这一步最考验师生的耐心,更是整个随笔写作教学的最核心环节。

4.收获成果,异彩纷呈

经历了以上三个环节后,在师生的共同坚持与合作之下,富有个性化特色的优秀习作数量已颇为可观(两个半学期,笔者积累的本届学生优秀随笔已超过100篇);而在同一个随笔本子中,学生亦会明显感受到自己写作能力的进步,使其越来越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按照形式的不同,笔者借助三种途径将随笔佳作予以展示:

(1)平时交流。即在每周的随笔批阅后,通过反馈与修改,挑选几篇代表性的习作打印或ppt呈现,以鉴赏课的形式鼓励学生自主点评赏析,并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2)报刊发表。利用墨犁文学社、浒中校报、慈溪日报等平台,推荐发表,更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3)汇集成册。以学年为单位,按照专题(已归结的专题有“开卷有益”“诗画家园”“感悟生命”“美的瞬间”“多情似侬”“说明天地”“作文就是生活”等),将随笔佳作编印成班刊或个人文集。

四、反思

实施随笔写作教学以来,学生的写作热情被彻底激发,作文能力稳步提升,美文佳作源源不断,这在以前大作文训练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学生写得自由而认真,教师批得轻松而愉悦。这就在事实上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不过,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也发现随笔优秀的学生并不一定擅长考场作文。虽然随笔与考场作文从来都不是“两张皮”,而是天然合一的,但随笔写作与考场作文的关联度到底几何?如何更好地将二者融合贯通?这些问题亦是值得深刻思考的。

作文教学千头百绪,但绝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它不是高头讲章式的理论,也不是哗众取宠的花架子,也许只是朴实无华、随意灵性的随笔。我们提倡随笔写作教学并非想进行理论概念上的创新,而只是寻找适合学生写作的一种方式,力图使作文教学行之有效,让学生对写作不再那么隔膜、那么拒绝。或许,我们的实践并不是那么规范合理,但是我们愿意在作文教学的道路上更加努力地去探索、追求。

参考文献:

随笔文章篇4

一、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创设的情境不是我们抽象的想象、口头语言或者虚拟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课堂情景,学生的亲身经历。何老师的“玩一玩”环节,让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照镜子,看着自己进行描述,照的是自己,反映的却是生活的快乐。照镜子的学生玩得腼腆兴奋,台下看的学生跃跃欲试。整个教室洋溢着快乐的氛围!罗老师让学生找出自己随笔中的细节描写,读来时而让人感动,时而让人激奋,时而让人沉思。学生听后会心一笑:原来每个人随笔中竟然有如此细节让人记忆,随之而来的是更加的自信。

二、说我想说,让真情在说中流露

学生玩完后,意犹未尽,老师适时诱导学生谈感受,学生这时不吐不快,发言就成了下一步的“曲目”。“说”让听课老师感受到学生稚嫩思想中的火花,表达使这些学生从玩中拓展了思维,分享了彼此的快乐。尽管还简单粗涩,但文章已形容初具。

三、落笔成文,随笔“化”成形神俱备的文章

随笔,原本是一种散文体裁,以其篇幅短小、形式灵活、选材自由、表达方式多样而备受广大作者喜爱。而在“随笔化作文”中的随笔则对其重新定义:随时随地、随遇随历、随感随记、随读随议,字数不论多少,篇幅无论长短,只要是有感而发、随笔而成的文字都统称“随笔”。课下随意地写,课上有序地读、评、改、展,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日常写作,久而久之,就能写出像样的文章。

近段时间,学生那面对写作时自由快乐的脸庞、老师们那从容的教态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我自己也倍感惊讶:作文课,原来可以这么快乐地上!通过这次学习,我发现:只要你用心,身边有许多可供发掘的写作资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写作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写作生活自然就变得多彩了,写作的内容自然就丰富多样了,写作过程中的感情流露自然就真实感人了!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岂不做到了事半功倍?教师用心,学生学习写作就会上心!

随笔文章篇5

我读经典如“初恋”

陆春祥写书名字一向讲究,此番取名《字字锦》,意在表达“书中选读的内容,章章都是锦绣,字字都是经典”。《字字锦》全书30万字,选读12部经典作品,按历史时间轴分章,春秋战国前后《列子》、《荀子》,西汉《淮南子》,南北朝时期《颜氏家训》,唐朝《贞观政要》,宋代《东坡志林》、《梦溪笔谈》、《容斋随笔》,明代王阳明《传习录》、刘伯温《郁离子》、朱国祯《仿洪小品》以及乾隆读书笔记《历代御批通鉴辑要》都在其中。全书从现代视角加以通俗易懂的演绎,不掉书袋、不落窠臼,观点常常出人意料,甚至给出与教科书、传统习惯思维里不一样的另类解读。

擅写杂文的陆春祥“转型”解读经典,是因为开始的时候读了洪迈《容斋随笔》而引发的写作动机。上世纪90年代初,他初读经典,五年前,他又重读,并一气写下了两万多字的读书笔记。两个时间段里,他对经典名著有了重新的认识,而且读书后所留下的感悟描绘成文字也成了一位学者对名著的尊重与推崇。这样,12部经典作品的另一番理解便与大家见面,这虽是个人独到的见解,实则是一种学习经典、分享经典的方式。

在陆春祥看来,与其说《字字锦》是带有作家个人印记的读书笔记,不如说它是带我们步入阅读经典之门的“引领之作”。“好书太多,生命有限,如何从浩瀚的书海中选择适合自己又有价值的好书呢?读书随笔,是对经典养分最好的吸收方式之一。它写起来随意,读起来轻松。”

艺术汇陆春祥

艺术汇=iaRt陆春祥=陆

iaRt:据了解,“字字锦”本身是一个词牌名,为什么选它作为这本书的名字?

陆:名就像一座大厦的整体结构。《字字锦》是一部读经典的随笔,但是,它又带着个人鲜明的思想印记,个人认为还是有一些锋芒和机趣的。从字面解释,书中选读的经典,章章都是锦绣,字字都是经典。这其实是一个词牌名,只是不常用罢了,但它和本书表达的内容,非常贴切。但有一点要声明,并不是我写的都是字字锦,我写的如果能有几节,哪怕是几段几句让读者喜欢,并引领读者去阅读其中的经典,那我就知足了。

iaRt:你一再强调要“自己精读”,不要“道听途说”,“精读”最大的收益是什么?

陆:这其实是个方法问题。如果,你的古文功底比较好,那可以选择注释的版本,一边通过注释,一边理解,甚至可以直接阅读原文,读多了就不难了;如果理解原文有些累,那么也可以找有翻译的白话文阅读,原文,译文,一边阅读,互相对照,在对照中理解。阅读经典,千万不要贪多求快,要精读。很多经典,原文字数并不多,却要读一辈子。

iaRt:请分享一下你的阅读心得,人们在面对经典,面对名著的时候,怎么才能最好的理解。

陆:阅读其实是和作者的一种对话。好的阅读,是自己的体验和作者的观点能实现激烈碰撞,这样就会产生阅读的愉悦感。

iaRt:除了阅读和写作,你还任职于报社,在这之外,你业余有什么爱好?

陆:我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乏味得很。我住运河边上,过马路就是。晚上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去走运河,我们把它叫做“走运”。还有就是,我平时在练习吹萨克斯。

iaRt:之前创作杂文居多,而这次为什么想做这么随笔性质的书?

陆:有专家说,一直到十八世纪,中国仍是全世界识字率最高的国家。甲骨文开启了中国人的阅读之旅,我们就是通过阅读来传承文化的。中国人爱读书,并且有良好的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是对知识养分最好的吸收方式之一。它写起来随意,读起来轻松。其实,从这个角度讲,我选读的经典本身就是读书笔记。

随笔文章篇6

随笔按题材与内容可分为文艺随笔、思想随笔、国际随笔等,其中文艺随笔与思想随笔最为常见。文艺随笔是一种以文学艺术领域的某些现象、观念、理论为写作对象,或展示作者对作品的独到感受,或表达某种新的见解,或谈论某种独特的美学价值,或阐明某种思想意义的随笔。现在也有些文艺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感受,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阐述,其可读性强。另外,文化随笔是文艺随笔中的常见类型。人们常说的文艺随笔,往往指的就是文化随笔。这类随笔往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旁征博引,注重知识的丰富性。文艺随笔往往是针对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某些现象、观念等发表的感受、见解、体会等。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擅长旁征博引,注重知识的丰富性。虽说文艺随笔也阐明道理,但它并不像规范的议论文那样,特别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更多地关注所选材料的丰富性与趣味性,在旁征博引与娓娓而谈中自然地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或阐明某种知识与道理等。例如《咬文嚼字》一文在阐述“咬文嚼字”的好处时,就列举了郭沫若修改“你是”为“你这”、《史记》李广射虎一段中的三个“石”字用得好、贾岛“推敲”的实例等,可谓旁征博引,材料丰富。

二、笔调轻松,注重行文的理趣性。文艺随笔往往语言庄谐皆具,笔调轻松活泼,常在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或巧妙的比喻中营造富有诗意的境界,从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进而避免行文中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使文章在轻松诙谐之中不失理趣。例如林庚的《说“木叶”》,作者为了阐述“木叶”的意象,就在引用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树叶”和“木叶”,指出“树叶”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则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仿佛让人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落木”,则比“木叶”更显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其中道理的阐述,毫不做作与牵强,在优美诗句引用的基础上作对比启发,一路带领读者体味其中蕴涵着的细微差别与耐人寻味的理趣。

三、思想深刻,注重见解的独特性。随笔大多是作者在阅读中确有所感、实有所得而信手写的文字。因此,这类文章往往蕴涵了作者独特的见解与深刻的思想。比如《咬文嚼字》就是从生活中一个含有贬义的词语出发,从文学欣赏和创作的角度,对此作出了新的理解,阐述了在欣赏与写作中应该注重“炼字”的道理。这种从日常阅读中的小事出发进而阐明在欣赏与写作中应当注重“炼字”的大道理,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中,我们不难领悟出文艺随笔注重见解新颖独到的特点。

随笔文章篇7

一、寻找练笔点

随文练笔的练笔点是在读和感悟中生成的,没有读懂文本何谈练笔呢?走进文本,从语言文字入手,从文章内容入手,进入文学境界,从体验到感悟。如学习《童年的泥巴》一课,学完后让学生寻找练笔点,就是忆童年,写童年的趣事。多数学生写我的童年是美好的,也是快乐的。一名学生写自己在四岁时做的一件事:奶奶家住在五大连池市团结乡,那里不但风景独特,而且家乡的土特产丰富。奶奶家园子里种着许多蔬菜,我非常好奇,摘了一个红柿子,真好吃!一低头看见还有很多长长的、红红的东西,心想一定好吃,趁奶奶没注意迅速把红的东西放到嘴里,刚嚼一口,好辣呀!嘴里象着了火一样,我大哭起来,奶奶哭笑不得,告诉我那是辣椒,让我赶快去喝水。现在,每当我想起这件事都忍不住笑起来,真是难忘的童年、有趣的童年!这个随文练笔就是从童年趣事中找到练笔点,写出童年记忆中一件可笑的事。

二、巧设模仿点

模仿随处可见。如《故乡的芦苇》一课,写故乡最让我难忘的是故乡的芦苇。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探究兴趣,赞美美好的事物。有的学生写可爱的家乡时是这样写的:我的家乡是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这里有火山、泉水,有南北泉子、石海、老黑山、二龙眼等景点,是著名的旅游圣地,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到此观光疗养,还有俄罗斯的游客,他们到这里看火山,喝泉水,泡泉子……我的家乡不愧为世界地质公园。这是学生学习习作后的仿写,描述了家乡的美丽,是对文本认识的提升。

三、可升感悟点

每篇文章都会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从中感悟文本内涵,体会作者要讴歌或抨击的事情,就是利用感悟点进行随笔练习。如《爷爷的压岁钱》一文写爷爷三次给“我”压岁钱的情景,说明爷爷寄托在压岁钱里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对儿时生活的怀念,让“我”懂得了爷爷的心。在谈对文章的感悟时,有的学生写到:爷爷教育有方,把给压岁钱作为教育孩子的好时机,引导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让人越咀嚼越有味道,这种方式胜于严肃的说教,让人越回味越有深意。它让我懂得,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创造更好的生活。这个随笔练习就是抓住了文本中思想教育的渗透点,提升感悟,使学生既学知识又受教育。《风》这篇写景的文章耐人寻味,作者描述了老北京春天刮风的情景。风原本是无形的,而作者笔下的风却使人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生动逼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基于此,学生会联想到“风”的危害也很多,原因是人们乱砍滥伐的结果。这篇课文让学生感悟到我们是地球的主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因此要从身边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保持生态平衡,使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迷人。

四、可补白拓展

随笔文章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简笔画词语教学课文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2B-0082-01

简笔画是小学教师基本功之一,每一位教师在黑板上随便几笔就可以画出栩栩如生的动植物。近年来多媒体走进课堂,老师们大多喜欢用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视频课件组织课堂教学。但是,课件的运用有一定的局限,而简笔画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用上简笔画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印象,增强教学的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导入新课,简笔画巧妙运用激兴趣

导入新课的时候,如果能够巧妙运用简笔画,则可以有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开始的几分钟,学生还没有从课间玩乐的兴奋中转入课堂学习,此时老师如果能够用神奇的手,应时应景,在黑板上“变”出与课文有关的简笔画,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及时吸引过来,帮助学生带着兴趣转入到学习中来。

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乌鸦喝水》一课,学生们对课文已经比较熟悉,但是文章的情节在学生的脑海中只是一种印象,无法真正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于是我在上课之前,在黑板的一侧用简笔画勾勒出一只乌鸦,面前是一个细口大瓶子,周围是一堆碎石子。学生兴致很高,立刻打开课本进入学习状态。老师找一个学生读课文,同学一边听读,一边看老师用简笔画往瓶子里“添”石子,升高瓶里的水面,一直升到乌鸦的嘴巴能伸到的地方。学生看老师的表演,比老师的讲解效果好,很多学生都喜欢上这只聪明的乌鸦。

如《小松鼠找花生》一课,一上课我用简笔画勾勒出一只可爱的松鼠,因为它的憨态可掬,所以很容易理解小松鼠为什么没有找到花生。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不知道花生长在哪里的,如果没有黑板上老师画的长在土里的花生,会有很多像小松鼠一样的学生。所以他们对黑板上的简笔画有着非常高的探究兴趣。

二、词语教学,简笔画勾勒词意增印象

小学语文,很多生字词比较抽象,虽然能够用字、词典查出意思,但是很多学生并不理解。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雾凇》一课,学生对“琼枝玉树”理解不了,老师解释为“全是白色的,形容白雪覆盖的树枝好像是用美玉制成的”。但是学生依然不理解,老师随手画出几个枝条,用粉笔涂上粗粗的像雾凇一样的粗线条,比较形象地诠释了“琼枝玉树”的内涵,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苏教版三年级《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有几个词语学生也是很迷惑,如句子“南沙群岛位于祖国的最南端,二百多座岛屿、礁盘星罗棋布”。其中的“星罗棋布”学生不明白何意,我就随手画出一片大海,在上面点出很多岛屿,帮学生理解岛屿就是这样如“星星”和“棋子”一般分布的。然后学习下文中的“五彩缤纷”,学生只能凭空想象,于是我让学生找到“五彩缤纷”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俯看清澈明亮的海水,龙虾、燕鱼、海龟五彩缤纷,令人心旷神怡。”仔细体会,然后用彩笔画一画“五彩缤纷”。学生也可以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意会出词语句子的含义,并表达出来。低年级小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不够,更喜欢涂涂画画,用图画表达内心的想法。

在语文课上,很多景物的描写和意境的领悟并不是语言能够概括的,可以引导学生用图画来表达。所以,老师不但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好简笔画,帮助学生对课文和词语加以理解,还可以教给学生用简笔画勾勒出内心感受。如学习《江雪》的时候,就让学生来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意境,加深学生对“孤”和“独”的理解。

三、课文教学,简笔画描述情节更清晰

课文教学要让学生明晰文章的情节脉络才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通常是老师给出思考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如果在讲解课文的时候,适时用上简笔画,可以帮学生明确文章的情节。尤其是写景的文章,观察的角度不一,学生的思维如果跟不上很容易混淆。如果老师能够用简笔画及时勾勒,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大意。

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西湖》一课,景色描写非常美。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配合简笔画勾勒,远眺西湖南北西三面是淡淡的青山,近看西湖周边是郁郁葱葱的绿。老师随意几笔便可以画出西湖的周围层层叠叠的山。然后突出秀美典雅的孤山,围绕孤山画出东侧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然后是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学生在读最后一段的时候,老师可以添上东升的明月和倒映的华灯。

简笔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内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意勾勒,使所教内容生动形象,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词语、句子的理解,明晰文章的情节顺序。简笔画可以给人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所谓“画语胜言语”,这就是简笔画在语文课堂上创造的神奇。

参考文献:

随笔文章篇9

关键词:作文随笔训练

学生写作训练已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各位仁人都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办法。也有许多老师提到随笔训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人深有同感,下面结合高中教学实践,就随笔训练谈一些粗浅看法,以为抛砖。

随笔,顾名思义一个“随”字当首,有随时、随地、随心、随意等等。随时随地即言写作不多受到时空的限制,可在课堂、课外,可在校内、校外,只要灵感闪现、情感涌动之时,均可挥笔作文。所谓“随心”,就是可议论,可抒情,可叙事,可说明,方式自由,随心所欲;可洋洋洒洒几千字,可点点滴滴数十文,需长则长,该短则短,随心而动,尽兴辄止。“随意”是指内容无限,主题无定,可以写见闻,可以论时政,可以绘风物,可以抒志趣。“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说透了,随笔就是充分让学生放开手脚,敞开心扉,揽怀天地,畅叙我心。

平时的作文训练,事实上许多老师总喜欢以自己对题材的理解来要求学生,以自己的好恶去评判学生作文的“优劣”。岂不想,此时我们已以一个成年人的阅历凌驾了一个未成年人的阅历,以自我的内心体验支配了他人的内心体验。这种做法并没有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没有使学生“言为心声”,相反,这种脱离了学生主体、脱离了学生客观实际的作文要求和作法,却带来学生兴趣的丧失和畏难情绪的产生。

随笔解放了学生,唤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是更加尊重了新课标基本要求的。作文是学生借助自己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理解独立完成的一种综合语言表达能力训练。随笔写作更好地实现了“我手写我口”“言为心声”的作文规则,由起初的“为老师写”变成了现在的“为自已写”,而且“自己乐写”,摆脱“强迫”后成为了自已生活的一部分。

自主的随笔排除了束缚,排除了教条,排除了虚假,学生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文字,是对生活的真实记录,是对人生点点滴滴的感受,是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是最纯净的“清水芙蓉”。

让学生随笔训练,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老师的指导,也不意味着不再遵循写作的规律,也不意味着一放而不可收拾。随笔作文没有严格受到时间、地点、主题、体裁、字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这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观察、思考、探究、挖掘的时空,鼓励了学生驰骋想象、有话能说、有话敢说。

随笔训练看似无序实则是有序的。在随笔训练中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自己设计的范围内进行。比如在教完一个单元后,可以让学生就本单元的任何一个点滴进行写作:或就某个角度串联认识,或就人物个性判别比对,或就艺术特色模写应用,或就经典语录阐发思考,等等。虽然看似教师给了一定的“限制”,但其实学生“人各有志”,完全可以就着自己的偏好放手抒写,照样落实了随笔之“随”。这样的训练不仅功在作文,而且还做到了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再理解和再研究。

还有,在作文的评阅中。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学生要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的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作文评改时,教师首先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从字里行间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并及时与其交流,疏通心理,引导和帮助学生健康发展。精彩文章或片段,给学生以宣读,大家共同赏析妙之所在。学生之间还可以互批作文,“一个懂得并善于评价他人作文优劣得失的学生,在自己写作时会加倍的注意多方面的问题。大到主题、选材、结构、表达方式,小到字、词、句、标点,会格外重视,用心推敲。”知他人作文之优,汲取其长,为己所用;明他人作文之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作文的评阅将看似无序的“随”自然地收束到有序中来。

随笔文章篇10

一、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随文练笔的设计策略

(一)在“情趣”下进行随文练笔语文课文教学中,最能够吸引学生眼球的就是“趣味点”,可以使阅读更加跌宕起伏,巧合之趣、童心之趣、形象之趣等,正是阅读文章的亮点,将学生吸引到文章内容中,受笔者文笔的牵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学生就愿意接受老师教学指导,同时快速接受阅读和写作技巧,并可以熟练的运用在课程随文练笔中,教学效果会明显提高。(二)随文练笔情感抒发小学高年级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育过渡期以及思维训练的萌芽期,因此正确的思维和创造力引导,可以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课程教学中,需要运用“情”观照文本,找出文本深化和读写切合点。由于语文材料在内容表达上含有丰富情感,教师对此内容可以进行详细讲解,用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融入到作者写作描绘出的意境中。学生这时会有很多想法想要表达出来,因此,可以通过随文练笔体现出来。也就说如果选择好“点”,训练合理,就可以快速提升写作和阅读能力。例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随文练笔设计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与和平教育两方面进行,原文是以写信形式出现的,教师可以在课文讲解后,让学生根据原文写一封感言信:我们都知道,无论什么样的战争都会给人民生活带来创伤,并伴随着恐惧、疾病、痛苦和分离,甚至是死亡的折磨。每个人对此都有着不同的理解……或者是根据文本阅读,真情实感的写一封信寄给伊拉克小朋友,可以是战争发起者、战士、朋友或领导人角度出发。(三)合理开展文本与情节记事或是写人课文中较为常用练笔手法就是扩写。扩写是学生在通读和仔细阅读任务完成后,建立在深度理解课文原文基础上的一种写作手法,将阅读原文简单、抽象之处加以想象展开,充分发挥,也是对原文丰富生动随文练笔设计。在语文课题研究中,记事和写人类型阅读文本练笔点一般是文章关键性词语、句子、重点段落,耐人寻味之处。如果需要重点进行阅读教学,就要使学生理解和感悟阅读文本人物形象与情感所动之处,并有针对性的对这些“点”进行扩写。扩写途径包括很多种,例如留白处扩写、意象还原扩写、情感体现扩写等。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重现”小女孩卖火柴情境,教师可以按照课本阅读要求学生改编成对话形式,班级里选出优秀对话文本,让学生即兴表现或情境配音,也可以扩展文本,写出后续卖火柴情节,让同学加以表演。在这样课堂设计上,学生得到了随文练笔训练的同时,激发学生大脑思维,从而使得通过文字表达和情境再现加深小学生学习印象。(四)教师随文练笔指导基本原则随文练笔指导可以使学生写作更加有据可循,有理可依,增强写作效果,本文着重强调适度性原则,其主要表现在:第一,注重小学生承受能力;第二,掌握课堂或课下随文练笔疏密度,如果练习过于频繁,会增加学生阅读压力,从而使得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如果练习过于疏少,会淡化学生兴趣,前期教学指导工作白白浪费;第三,考虑阅读教学随文练笔难易程度,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在学生写作水平有所提高后,可适当增加难度;第四,灵活运用随文练笔。其是课文阅读的衍生教学,可深度了解课文。

二、结语

学生进入到小学高年级学习期,仍处于独立思考萌芽阶段,缺少写作驾驭能力,因此,适当阅读中增加随文练笔教学尤为重要。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作文写作能力、语言能力,并将自己所想、所感,利用文字充分表达出来。并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写作指导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逐渐开展随文练笔,可在促进学生阅读量的同时,为写作创造更多学习机会。

作者:余银娜单位:浙江省绍兴市群贤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