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十篇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十篇

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5:50

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篇1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问题措施

一、健康管理定义及相关信息

健康管理于上世纪作为全新的学科和行业出现在美国。目前尚未有去那面系统的权威理论研究,对此也缺乏统一公认的定义。当前我国医药领域较为统一的观点是: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检测、分析和评估,并且干预健康危险因素、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的全过程。

1、健康管理的核心部分。其核心是对个体和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控制预防,落实三级预防,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并且针对不良的生活方式,要及时的改正。健康管理在对于慢性生活方式疾病的预防、控制以及自然进程的阻断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使得医疗费用显著降低。

2、健康管理的优势。健康管理的对象是个体和群体,能够对该群体提供针对性的科学健康信息,并且创造条件采取行动,对于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以求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目的是通过对社会个体和群体的积极性的调动,基于有效资源取得最大健康效果。

3、具体开展健康管理的方式。当前健康管理的第一步是开展健康体检,然后根据体检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健康评估,然后开展健康干预工作,最终实现健康促进的目的。整体可以归纳为:掌握个人或群体的健康,对其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和信息收集;然后借助健康风险评估以及健康评价对个体或群体健康进行关心和评价;最后通过健康危险干预以及健康促进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改善和促进。

4、信息化下的健康管理。依赖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才能够开展健康管理,借助计算机收集、存储、分析以及应用健康信息数据,开展健康动态管理工作,可以使得医生的工作效率以及健康管理的准确性都得到显著地提高,而且还借助科学的数据资源帮助健康管理手段进行改进,形成了开展规模化健康管理工作的基础。

健康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自于健康管理信息化,就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构建个性化且完善的服务程序,可以实现对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全面检测患者健康状况,并且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估以及干预,通过适当的健康管理方案,确保患者能够尽早的接受健康指导和健康治疗。信息化的健康管理,其能够实现结合电子健康档案以及电子病历的健康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提高健康信息采集的西悉尼化程度,加强信息传输对于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等。

二、互联网医疗定义及相关信息

1、互联网医疗的定义。互联网医疗,是指基于互联网所开展的健康咨询、疾病评估以及电子处方等医疗健康服务的新兴产业。

2、互联网医疗发展的背景。1.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幅改变了传统的健康医疗模式,移动互联网赈灾逐渐与医疗保健相结合,借助互联网数字化信息平台以及智能手机客户端,都可以进行看病问诊、住院检查以及日常性的健康管理和监测。2.当前我国人口老龄比例逐渐提高,所以在医疗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并且因为环境污染,导致很多人都开始患慢性病,但是当前的医疗健康条件有限,而且社会显著地存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所以互联网医疗应运而生。3.因为我国在持续的开展医疗政策改革,所以智能医疗以及健康管理都被国家卫生部纳入重点关注对象:于2003年《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以求对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活动加强管理,确保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于2009年《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对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活动进行规范,确保互联网医疗保险信息科学准确,促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健康和有序的发展。

三、我国目前在健康管理以及互联网t疗未来发展及当前问题

1、健康管理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期。1.我国在健康管理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以及相关的技术方法,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模式还不够完善。当前国有有三类健康管理机构,但是绝大部分都还是偏重于对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尚未能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管理目标。2.当前我国所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工作较为单一,基本都是生搬硬套发达国家健康管理经验模式,导致该行业竞争无序,但是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健康管理创新服务系统以及运营模式。

2、互联网医疗在我国依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因为互联网技术以及医疗改革的共同推动,所以互联网医疗广泛出现,并且有大量资本投入,因为医疗产业链、政策以及技术等多种阻碍因素的存在,所以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依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并且在短期内无法规模化,所以我们需要清楚认识到互联网医疗当前的发展方向,规避发展风险。

总结:健康管理服务在我国刚刚开始,其潜力无限,未来将会降低我国重大疾病发生率,大幅降低医疗卫生开销,将会深入推动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篇2

文件对我国未来长达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宏观层面的部署安排。整体规划分为两阶段稳步前行,在提出三年短期发展目标的同时规划出了直至2025年的中长期目标。全文重点强调了11项行动计划,在“互联网+”益民服务计划中提及“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对此,《中国医院院长》邀请《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主编之一、“互联网+百人会”发起人张晓峰博士对文件进行解读时,他表示,在医疗、养老的行动计划中,“互联网+”将被作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必可促进群众更公平地获得医疗资源,实现医疗资源充分共享。

虽然文件关于医疗、养老行动计划的阐述不足500字,尤其是涉及医疗的内容仅有300余字,但是行文中依旧亮点颇多。

“一个重要突破在于允许第三方构建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张晓峰介绍,以往我国的医疗健康数据主要由公立医院管理,并且绝大多数成为信息孤岛,如今允许“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支持第三方机构搭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这意味着“互联网+”将会助力实现医疗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升级便民服务。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要点是在远程医疗领域。”张晓峰强调,我国一直在探索远程会诊,但是远程治疗仍被视为“”。此次文件中提到“引导医疗机构面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未来远程医疗必将有所突破。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医疗新局势,医院该如何应对?

“从智慧健康角度来看,医疗卫生机构应承担更重要的角色。”张晓峰告诉《中国医院院长》,人们通常生病后会在特定时间点到医院就诊,而医院基本上是通过提供的专业化医疗服务为患者减轻痛苦、防治疾病。从智慧健康的角度来讲,医院更应将服务向周边延伸,在承担起预防、关怀等基本责任的同时,肩负起主导群众健康生活、健康饮食等工作。

“利用‘互联网+’,医疗机构应与群众生活连接的更为紧密,而不仅仅是在特定时间段考虑对方。”张晓峰认为,“再有,医院也需要持续追踪群众健康。”在可穿戴式设备等诸多高科技技术的协助下,医院能够实时、连续获取个人健康数据,这使医院成为个性化健康管理者成为可能。为此,医院需提前布局,提升对“互联网+”的应用效能。

张晓峰还表示,面对“互联网+”趋势,医院也需引入新的管理理念。

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篇3

传统建设方式导致信息出不了医院和卫生管理机构的“围墙”,无法到达居民家庭和个人,居民自我管理的信息也无法进入这个“围墙”。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各类互联网医疗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产生,但这些新兴业务模式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体系信息无法互通,无法形成全过程信息闭环管理。

目前,“互联网+医疗”建设模式与弊端。云医院模式是以区域为单元构建的云医院,没有底层服务支撑,很难实现卫生服务的整体云化,无法形成以人为中心的闭环服务体系。

网络医院模式是通过大型网络医院与药店等终端合作,其本质是扩大医院的虹吸作用,有悖分级诊疗的改革方向。医院健康云模式是以医院为中心的医联体健康服务模式,通过一家龙头医院推动,无法形成区域规模效应,很难建立生态系统。

因此融达认为建立“互联网+医疗”的全过程信息闭环管理,需依托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家庭医生签约为入口,以可穿戴和便携式监测设备为抓手,以健康云平台为依托、构建若干垂直服务通道,形成全流程服务闭环生态系统。通过构建健康云+的生态系统,实现资源协同、服务可及、医疗闭环、三医联动。

通过垂直服务通道,实现医疗资源下沉,让远程在线指导变得触手可及,使每一个基层医生背后都有大资源实时提供支撑。通过可穿戴和便携式设备,解决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服务走出医院围墙,居民在家即可享受到各种优质医疗服务。贯通公有云和私有云,使居民健康管理数据与临床诊疗数据一体化,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医疗健康服务闭环。引导区域内医疗机构和医生在平台注册,支持医疗、医药、医保三联动,形成全新健康医疗生态系统。

随着“互联网+”深度融合和应用,医院去中心化将成为必然趋势,以人为中心的互联网一站式健康管理模式将逐步成熟,居民的就医场景、健康管理方式、卫生管理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

上海融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和中医智能全面解决方案的研究与开发,是国内最早基于云计算模式开展医疗卫生信息化业务的企业。

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篇4

前天,腾讯研究院报告《互联网+:医疗篇》,亮出推进“互联网+”医疗的七大武器。

1、武器一:将医疗数据转化成生产力

当前,我国医疗数据共享、开放面临“三座大山”。一是数字化程度不高导致“原材料”缺乏,我国医疗行业每年的it投入规模仅占卫生机构支出的0.8%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3%-5%的水平;二是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无法流动,由于数据采集交换标准、接口不统一,医院内部及医院之间多无法实现互联互通;三是隐私壁垒导致数据无法大规模使用。

互联网强大的连接力,让医院、医生和患者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庞大医疗数据,若能打破横亘在数据联通前面的“三座大山”,就能实现定制化医疗服务、提高医疗生产力,进而重构整个医疗体系。

一方面,医疗服务消费者端数据应标准化与开放共享。这涉及患者满意度调查、药物不良反应、可穿戴设备采集的健康数据等。另外,基于医联体、医生集团等实现区域数据共通;此外,鼓励互联网公司与医疗机构合作共享数据。腾讯近期与贵州百灵达成“互联网+慢性病医疗服务”战略合作,双方将依托腾讯丰富的用户数据基础,构建慢性病用户大健康数据中心,贵州百灵则基于这些数据研发、生产、临床检测相关药物,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远程医疗咨询、管理与诊疗服务。

2、武器二:鼓励医生、医院主动拥抱互联网

医疗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具有较高的专业壁垒。相比英国每10000病人配有27.4名医生的水平,我国仅能达到17.4人,优质的医生资源极度稀缺。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医生的短缺,但仍是以医生的参与为首要条件。因此,如果“互联网+”医疗,没有医生/医院的深度介入,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就得不到实质解决。

国外面向医院、医生、零售药房、制药企业的“互联网+”医疗创新加速涌现和迭代,在提高医生工作效率、扩展服务时空性、最大化医疗资产利用率、加快新药研发速度等方面表现突出。

3、武器三:线上线下连接解决患者“心塞”难题

目前,超过7000个医疗政务微信公众号正在帮助众多医疗机构优化医疗流程、提高医疗效率,直击“三长一短”、医患关系紧张、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看病贵、看病没“售后服务”等“心塞”问题。

例如,通过预约挂号、分诊导诊、检查检验报告查询、支付结算等就医全流程的互联网化与再优化,能够有效节省排队候诊时间,进而缩短看病出行时间。同时还能有效分流医院挂号窗口和缴费窗口的压力。

4、武器四:由慢病管理切入”60+“市场

“60+”医疗健康服务是指面向60岁以上人群提供的的互联网医疗产品与服务。随着互联网医疗产业的不断扩大,面向”60+“消费者的慢病管理、健康服务、养老服务,逐渐成为互联网医疗的重点。

面向老年人口的远程检查和监测、生活方式管理、可穿戴式给药、药物依从性管理等医疗健康服务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腾讯年初推出的血糖仪“糖大夫”正是这样一款医疗设备,通过将设备测得的血糖数据同步到微信上,从而达到远程及时监控父母血糖水平的目的。

5、武器五:瞄准细分领域发展医疗可穿戴设备

用户认知率的提高直接拉动我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在2014年实现了200%以上的增长,销售额达到45.5亿元。但我国现阶段医疗可穿戴设备功能不强。国内医疗健康可穿戴设备已超过150款,但由于缺乏“杀手级”应用,现有设备的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

从国外发展情况看,医疗可穿戴设备往往专注于医疗技术细分领域的产品创新和应用。例如,记录更精细化体征数据的可穿戴设备,除了记录常规体征数据外,还可记录皮肤温度、眼球活动等数据;具备血糖、甲状腺、眼部疾病等检测功能,例如ScrippsHealth公司的纳米传感器可通过注射进人体来检测患者的血糖水平;具备生物识别、提醒功能,Bionym公司研发的nymi腕带可以通过心跳数据来生成唯一的iD并解锁设设备等。

6、武器六:用资本驱动以医疗资源为核心的新业态发展

尽管对医疗创业项目的大多数投资都处于烧钱阶段,但投资者普遍认为这只是黎明前的“战略性亏损”,对医疗健康的投资热情丝毫未减。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健康市场共发生66笔融资,已披露融资规模达34亿元。

不过目前资本市场上的项目多以消费者为核心,提供挂号预约、在线咨询、健康社区、慢病自我管理等功能。这些项目普遍面临商业模式不清晰、用户粘性不高、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

反观国外互联网医疗的融资项目,除了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健康it项目外,还有很多以医生为核心的创业项目,涵盖辅助诊断工具、管理患者、监测药品不良反应、临床会诊、与患者沟通、医学研究等功能。这些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提高诊断效率和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医生应用的积极性高,进而导入C端用户,从而双向增强医生和消费者的参与度和粘性,进一步凸显互联网+的价值。

7、最终武器:推动政策同步突破

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篇5

去年年底上线公测以来,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平安好医生”注册用户已达500万,日均咨询量达到3万人次。

“‘平安好医生’既是连接用户与医生,提供线上、线下结合服务的移动应用,也是平安集团整合线上、线下医疗健康资源的共享平台。”平安集团副总经理兼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李源祥在会上如此表示。

健康管理成为重要转型支柱

平安健康管理的首款互联网产品“平安好医生”,包括“家庭医生”、“问诊大厅”、“健康社区”三大功能板块。

该创新产品以医生资源为核心,提供实时咨询和健康管理服务。此前,中国平安掌舵人马明哲曾表示,“未来平安将把资产端与健康端,视作两大转型支柱所在。”

李源祥表示,在健康管理领域,平安的布局将以健康管理、商保、医保、信息为发展重点,搭建医网、药网与信息网三网合一,为有诊疗需求的用户提供线上健康咨询和线下医疗相结合的健康服务、药品器械、电子健康档案、医保、商保支付等服务。

而平安健康互联网推出的第一个产品――平安好医生app,就是在这个平安健康大产业链上的垂直门户,也是引导用户进入o2o闭环的流量入口。

打造o2o支付闭环

2013年年底,自中国软件运营应用之父、原阿里巴巴集团高级副总裁――王涛加盟中国平安后,集团涉足健康医疗领域的动作就不断。

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篇6

“我们能否有一天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经过本人授权而获取自身的健康记录信息?”6月5日,在“第五届中国云计算大会”上,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如是问。

 

近年来,云计算发展迅速,各领域的研究都需要云计算的应用。这其中,云计算的发展给医疗信息化带来了诸多机遇。

“医疗信息化是各国卫生改革的一个重要助推剂,任何信息量都比不上它的发展速度。”王才有说。

医疗物联网

“现在是医院信息化大发展的时期,医疗物联网和医疗云平台的建设是国家大政方针落地的必经之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医师英俊说。

发达国家纷纷将物联网建设作为一项国家发展战略。2015年,欧盟将建成互操作性规范电子病历系统;美国三大应用领域也有医疗物联网应用的项目。

我国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有一项课题就是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其中就包括面向数据医院的医疗物联网。

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提升了医疗服务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医疗物联网是新一代医院系统的标志,可以实现医疗信息的自动化采集、智能化传输、全面汇集以及全局决策分析等,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实现面向全程健康管理的新型医疗健康服务模式。

 

英俊透露,目前,移动的采集终端往往是通用的商用设备,不能充分适合医院的环境。数据传输中,医疗设备复杂多样,共享过程存在困难。301医院拥有数字化设备两万多台,种类超百种,这不利于统一数据。

 

据介绍,医疗设备和系统感知终端的存在数量非常庞大,需要建立医疗物联网的集成引擎,尽可能降低它的复杂度。医疗设备有非常特殊的要求,必须对病人起到一定的安全保护作用。目前,301医院对所有设备进行了电磁兼容性测试。

 

英俊认为,发展医疗物联网主要有四点:提高医疗效率,保障医疗质量,完善医院管理,以及更加合理地使用医疗资源。做医疗物联网应用,需要考虑医疗物联网的设备、组网关环境、云环境和应用服务系统。

 

医疗物联网主要有以下三种应用模式:首先,面向个人家庭社区,检测与把控个人生命体征;第二,基于大型医院的诊疗数据,相通互联,实现区域医疗的共享和协同;第三,建立移动医生工作站,解决医生无纸化的问题,并且可以实时调取患者信息,还可及时下载一些简单的医嘱。

 

目前,301医院实现家庭可配备一些参数监护仪,甚至是24小时健康监护服务,通过手机传递到医疗云平台。医院设有健康医学中心、远程医学中心和急救中心,为患者的个人健康提供支持,也可将他的健康情况分享给家人。

 

个性化医疗服务

“每个人都有健康梦,个人健康管理离不开健康云。”卫生部卫生信息化专家姚志洪说。

我国医疗资源短缺,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医疗需求,但是健康产业关系每个人的生老病死,是永盛不衰的产业。只有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这个矛盾,才能逐步做到公平公开。

姚志洪指出,健康监测是基础,风险干预是关键,管理是重点,增进健康是健康管理的目的。他举例说,乔布斯死于胰腺癌,此病死亡率达90%,很少有人活过5年。医院对他做了dna检测,每隔三个月对肿瘤序列重新分析,视变化对症下药。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通过对其基因缺陷的研究,为他赢得了7年的生命。

 

电子健康管理是在医生指导下,借助信息技术,对自我健康状况、危险因素等进行全面检测、评估预警、干预管理的过程,调动个人健康管理积极性,从被动护理到主动管理健康。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认为,帮病人做更加明智的健康护理,有助于医院提升整体的绩效。美国医疗统计数据表明,每年通过电子健康管理可以减少1650亿美元的费用,减少浪费,避免重复检查,所以医疗卫生的数据要跟智能化的医疗决策相结合。药品知识库、检验知识库、护理知识库和患者知识库等的建立,为后期云计算、云平台以及云处理提供很多循证医学的病例,知识库将成为一个核心,以便构建多种临床教育检验系统,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个人健康管理是桥梁,医护人员在健康管理方面有很大优势。他们具有卫生专业知识、在医院获取的大量数据以及健康管理经验,但针对个人的情况了解很少。而个人健康管理不足之处是缺乏相关知识。若搭建起个人和医护人员之间的桥梁,就能为医务人员管理做决策提供依据。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移动健康应用是一个整体。”姚志洪说。利用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构建规范化、智能化的健康平台。这样可以提升个人健康管理水平,减少差错。

物联网的目标是准确快速地采集和传输人的体征数据;云计算对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服务;移动互联网则便于用户随时随地获得健康服务;大数据对数据挖掘进行风险评估和决策支持。这四项技术推动医疗保健信息化,使健康服务更上一层楼。

 

李兰娟建议,大数据的商业模式要发展起来,疾病模式和趋势分析有利于帮助医药企业制定投资战略。某种疾病有上升趋势,便提高生产;反之,则减少生产量。数据分析,可以提高支付方、医院和药企的决策水平。医生与医生、患者与患者、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都可以通过健康数据平台。

 

每个人的数据,可以形成一个人的健康档案,以人为本,一人一档,通过医疗互联网的采集,以及健康云平台的数据处理,实现个性化医疗服务。

公共卫生大数据时代

“开展任何公共卫生领域的活动都离不开信息化和云计算技术。”中国疾病预防中心公共卫生监测与信息服务中心马家奇称。

公共卫生的研究对象是以群体为主。信息来源有手工信息、纸面信息、医院电子病历信息,还有互联网或媒体上的一些相关疾病信息。这些信息汇集起来,数据繁杂,所以如何发现有价值的信息,需要大量的计算。

 

公共卫生对疾病的预防具有时效性,对数据处理的速度要求非常高。在疾病的预防控制当中,如何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疾病非常关键。越早发现,采取的手段和效果越好。

马家奇称,通过大数据的计算,很快就可以找到病历空间聚集性发病的情况,锁定到地区,甚至追踪到个人个案的信息,这样极大地提升了传染病的预防措施。通过云计算,实现预警参数化和动态化。通过空间热点技术,把它锁定,找出传染病爆发的基点。

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篇7

关键词:智慧健康;物联网;wSn;体系架构;网络数据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5-0007-02Doi:10.13535/ki.11-4406/n.2015.35.004

1概述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健康成为我们最大的民生问题,数据显示全球的健康医疗规模持续提升,已经成为我们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些新挑战,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生机。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国内外普遍公认的是mit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来的。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物联网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特别是在医疗健康领域,智慧健康可以通过个人健康相关数据的动态收集,在运动、饮食、用药等方面给我们建议和紧急救护以及通过远程医疗服务来提升每个人的健康水平。

2体系架构

人们的医疗需求发生着变化,医疗服务模式也需要随之发生变化,健康服务在理念上强调从原来被动的治疗转向主动的健康管理,从全面的感知、可靠的传输再到智能化的控制,物联网就在其中起到极大的作用。因此我们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健康总体架构。

图1智慧健康物联网总体框架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健康总体框架由四层网络构成,分别是用户层、接入层、数据层以及远程终端层。

其中用户层包括了各种感知节点,感知节点可以是贴片式的,也可设计成织物,可穿戴式的或是植入身体式的。这些感知节点采集人体重要的健康数据参数。基于感知节点的计算能力限制,采集的数据在感觉节点只能进行初步的处理,后续数据将通过无线网络被传输到汇集节点(接入层)或者直接传输到数据层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接入层包括了用户交互设备,作为系统中的接入节点。不同通信协议的感知节点和相应的接入层设备进行通信,由接入层设备将数据传输到数据层进行分析。数据层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处理、分析数据并给出决策。由于数据层连接医疗远程终端,医生可以根据数据层的结果判断用户的健康状况。远程终端为用户提供健康远程服务。

2.1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健康系统架构

根据总体架构可知,基于物联网智慧健康的系统基础是数据的有效集成,而对于物联网来说,由于感知节点为分散式分布,数据的有效集成成了物联网技术的主要难点。而信息系统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健康系统架构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健康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

图2智慧健康系统架构

该智慧健康系统架构具有如下特点:(1)该系统是开放性平台,在做好互操作性和系统安全的前提下,对外部系统进行开放,实现第三方开发者通过运用和组装其接口以及其他第三方服务接口产生新的智慧健康应用,促进智慧健康的发展;(2)信息的集成具有跨层的信息融合性,即从感知节点层到终端应用层都需要具有信息融合的数据处理能力;(3)系统功能所基于的软硬件具有通用性,例如硬件是基于3C(Consumer、Communication、Computing)标准的终端接口,软件是遵循开放式操作系统,采用标准电子病历格式,只有这样的系统架构才符合Soa架构标准。

2.2健康大数据分析

大数据技术能够快速处理包括视频、语音等非结构性海量数据,实现大量图片的实时网络传输和快速持久性存储,同时大数据智能分析能够给健康管理和服务提供新的策略。利用现代人工智能的方法,如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和语义分析等,对感知节点获取的各方面数据进行交互分析,从而产生新健康管理和服务建议。

基于智慧健康物联网系统架构,采集用户生命体征信息进行集成、管理以及大数据分析,基于数据的主要健康应用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四类分析:(1)远程医疗。远程医疗即通过远程通信技术、交互式传递医疗信息,开展远距离的医疗服务,主要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远程健康咨询等。利用家用或社区健康感知节点采集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并通过无线/有线网络传输到健康大数据管理中心,通过中心决策分析系统对用户进行监测和疾病管理的服务;(2)健康评估与干预。为居民建立全面信息化的电子健康档案,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体检结果以及远程检测等方式收集健康信息,并进行健康评估分析,根据评估结果设计针对特定对象制定切实可行的饮食、运动、干预方案,通过跟踪随访不断调整方案达到最佳的健康管理效果;(3)健康体检服务。以检测疾病证据为目的,开展通过应用体检手段对未病、初病或将病的健康或亚健康人群的身体进行检查,根据体检结果评估个人的生理指标、疾病治疗的达标情况、健康风险情况、慢病治疗率与控制率等内容,从而为一些体重超重、膳食结构不科学、具有慢病特病的人提早开展健康干预和管理;(4)辅助诊疗。辅助诊疗与医院信息系统实现对接,主要实现医生全面了解患者健康状况,以做出更科学的诊断和治疗,同时通过远程终端等专用医疗传感终端获取患者生命体征信息,并将诊疗信息发送到智慧健康大数据中心进行智能分析处理,反馈综合的疾病诊断结果、参考医嘱以及用药建议,从而提高医生诊疗效率,规范诊疗行为。

3结语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助力智慧健康的发展。本文基于提升健康医疗服务的需求,提出可行的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健康体系架构,讨论了物联网关键技术,并针对健康物联网络采集的数据,进行大数据决策分析实现远程医疗、健康体检、辅助诊疗等智慧健康应用,打造健康管理新模式。

参考文献

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篇8

物联网与物联网医院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定义,所谓“物联网”,指的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具有3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物联网医院的提出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在医院的广泛使用的前景。所谓“物联网医院”,指的就是将信息传感设备,如无线射频识别装置、生命体征监测设备、红外感应器、温湿度传感器等装置安装到医院的各种物体、设备、设施和环境中,包括人体,并与医院局域网、wLan、广域网等结合起来,融入医院大规模开放式一体化的医院信息系统,应用于医院患者管理、员工管理、设备管理、环境监测与管理等领域,转变医院运行和服务模式,提高整体运行水平和效率。

物联网技术在医院的应用已经超过10年,但应用水平还相对较低,应用范围尚相对狭窄。

物联网技术在医院应用的主要领域

医院物联网的应用,从广义而言,包含了现有医院信息化的所有领域,涉及广域网、局域网、无线网、传感网、3G等网络应用领域。狭义的医院物联网指传感网。从发展趋势来看,传统的医院信息化与物联网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物联网技术将越来越多地融入医院信息系统,用于数据采集、医院安全管理、过程控制、任务管理、全过程跟踪追溯等。一般而言,除涵盖传统的医疗信息系统外,物联网技术在医院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

基于医疗传感技术的物联网应用

目前最为热门的是远程智能健康监测、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在医院内部的应用包括患者生命体征医疗监测,体温侦测,心电遥测,医院内各种健康信息的自助采集,人体经络像、热成像等基于中医药传感技术的智能采集诊断与远程诊疗,SaRS等急性传染病患者基于传感技术的医疗监测、跟踪定位、防脱逃系统,以及人体芯片与传感技术应用等等。

在“感知健康领域”,依托健康物联网,建立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利用生理信息智能感知/采集设备,对目标人群的生理信息进行连续性的采集和汇聚,通过健康管理平台对所采集的历次信息进行综合智能分析,在此基础为目标人群提供包括个性化健康检查、专属健康档案、慢性病健康促进、健康维护方案、家庭健康远程监护、健康咨询和全程绿色就医等一系列主动式医疗保健服务。通过健康管理平台可以实现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心脏病患者、孕妇、老人等多种对象的远程健康监护。该系统的核心技术包括智能健康监测技术与智能健康信息采集终端、智慧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智能分析专家应用技术、个性化知识推送技术、海量医疗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等。该领域的应用,将使医疗机构传统以疾病救治为主的医疗模式转变为健康管理,关注的是疾病未发生前的保健和预防,使医疗服务从被动救治、事后治疗,向主动管理、保健预防顺利过渡打造一个无边界的医院。

另外,各种医疗设备临床数据的自动化采集、联网,融入医院信息系统也是重要的应用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如智能重症监护系统、手术麻醉系统、血液净化信息管理系统、眼科专科paCS等。其中重症监护系统能够将呼吸机、监护仪等采集的信息自动记录到患者电子病历中,同时进行智能化的判断、安全警示与提醒、综合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自动化评分等。

基于物联网识别技术的患者管理应用

主要是各类卡的应用和电子标签、腕带等应用。包括患者就诊一卡通(院内、区域)、银医通,患者诊疗身份确认(挂号、收费、住院、护理等),重点患者定位管理(精神疾病患者、老年病患者、儿童病患者、失智老人、传染患者),母婴管理与新生儿防盗,急诊患者管理,患者电子钱包与院内自助消费等。还包括门诊就诊管理,各类自助服务管理,住院门禁管理,各种病床诊疗与数据采集,RFiD电子标签触发相关的网络信息服务等。例如,住院患者可以佩戴RFiD腕带,用于护理治疗时的身份识别,重点患者可以佩戴具有定位、体温感知、报警等功能的腕带,从而进行体温监测等。

基于物联网识别技术的员工管理的应用

主要也是各类卡的应用,一人多卡,多卡合一。包括员工一卡通,员工定位(保安、护理等),重点部位门禁管理,医院停车场管理系统,医院图书馆管理,医院实验室管理,医院会议签到,员工自助消费,浴室计量,考勤管理,信息系统登录身份确认管理,食堂就餐管理,巡更管理,中距RFiD在医院治疗室和感染性疾病科门禁管理的应用等。

物联网识别技术和传感技术对设备、物品的管理

主要包括贵重医疗移动设备的追踪管理,手术包或消毒物品流程跟踪溯源管理,资产盘点与库存管理系统,药品盘点与库存管理系统,气动物流传输系统的应用等。还包括贵重物品管理,法定药物控制,医疗废弃物管理,血液管理,被服管理等,全自动检验监测流水线,全自动药房,品管理机、分散式药柜等也在此列。例如资产管理,可以在医院资产张贴RFiD标识,利用eDa和移动资产管理系统,实现资产管理和现场资产清核,使用有源RFiD可以实现定位与防盗。

基于传感技术对于环境监测管理的物联网应用

包括各类传感技术在医院洁净手术部等领域的综合应用,基于传感技术的环境监测(含水、电、气、空调、灯光、内外遮阳、消防等领域,涉及空调风量监测、环境温度监测、光通量监测、电能耗监测、环境湿度监测等等)在医院楼宇智能控制中的应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监控,医疗物联网信息系统等。例如,医院公共空间和室外的灯光系统,可以基于光通量传感器和Zigbee技术,根据室内外光照强度,实现自动分区域启闭控制和调节;物联网冷链管理系统,通过无线传感技术,可实现对温度、湿度有特殊要求的空间(如冰箱、阴凉库等)和物品的全程实时、一元化、智能化、自动化管理。

基于无线移动技术的系列应用

包括基于wiFi的无线移动查房、无线移动护理工作站、无线移动心电采集、无线移动输液室管理、无线移动麻醉工作站、无线移动资产管理、无线移动点餐等等。随着3G、4G技术的发展,基于智能手机的远程办公、远程视频监控、远程会诊、Vip健康服务等将会有很大的发展。

基于3G通讯,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无缝隙急救绿色通道。将物联网、无线通信、GiS(地理信息系统)、LBS(移动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与急救中心业务有机整合,利用“无边界”感知医院的医疗技术和人才资源优势,建立“院前急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三位一体的emSS急诊服务体系,实现突发危重病例的诊治和监控,提高急危重患者的救治质量。患者被送上急救车后,急救车上的医务人员可以通过车载终端调阅患者健康档案,对患者以往病史进行了解的同时,利用车载心电监测设备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通过3G网络将采集到的心电信息、患者生命体征或呼吸器参数等车内实时传送到急救调度中心和目标医院急诊科,目标医院急诊科可以及时调阅该患者健康档案,根据生命体征监测情况给予救护车医护人员以远程指导,同时做好患者到院急救的准备工作,为患者抢救赢得时间。

综合集成数据平台

物联网管理融于医院现有的大规模一体化开放式的医院信息系统,与HiS、LiS、paCS、电子病历、epR、BaS等系统融合集成,实现对医院内员工、患者、物品、设备、环境、医疗信息等的综合智能化管理。例如,实现医疗过程的安全监控、任务管理、过程控制,医疗护理及后勤管理中的各类预警、联动和智能导航机制,行政与后勤的精细化管理,管理层的综合查询和决策支持等。

物联网技术在医院的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一阶段一般为传感器局部布置,简单、独立应用,如医院供应室管理、医疗垃圾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婴儿防盗管理、医护巡房管理、手术流程管控等;第二阶段为无边界的、融合的医院内物联网,包括医院高度集成的物联网平台、医院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HGiS)等,可以实现物联网技术的任意定制和接入的应用;第三阶段为无缝隙的医疗机构间物联网,借助于物联网的普及,提供无缝隙的医疗机构间互联服务。

物联网技术在医院应用的价值

物联网在医院的应用可以让患者、员工和医院管理者共享物联感知成果,提升医院数字化整体发展和管理水平。其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借助基于物联网的医疗卫生健康管理云平台,医院的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更贴近城乡居民,居民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查询自己的健康档案,了解个人健康状况、历次就诊和医学检查记录、预防保健服务安排以及各项医疗卫生服务政策、办事程序,做到“心中有数”。同时,通过部署基于物联网的生命健康信息采集终端,可以使城乡居民家庭中得到持续、快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此外,物联网在医院的应用,也进一步改变了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确立了患者在医疗服务中的核心地位,使患者看病更便捷。患者从入院开始就具有一个唯一的电子标签,其在医院的一切行为,包括取用的药品、所做的检验检查等都在物联网中进行,有利于患者获得最佳的医疗效果、最低的医疗费用、最短的医疗时间、最少的中间环节、最满意的健康服务。

拓宽医疗卫生服务半径

基于物联网的医疗卫生健康云平台等的应用,基于远程的健康监测与管理,能够扩大卫生机构医疗服务的半径,实现向新型无边界医院的转型。开展数字医疗创新服务模式,实施远程健康监护、远程咨询会诊、慢性病跟踪监控等服务,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更佳的运行效能。

实现真正的床旁医疗服务

采用移动医疗技术,可以使医护人员通过随身携带的具有无线上网功能的电脑或pDa,随时查询患者的相关信息。免除了医护人员携带厚厚的临床资料查房诊断的麻烦,改变了传统工作模式,帮助他们更加准确、及时、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详细信息,使医生的查房工作变得简单轻松,而患者也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治。移动医疗还可以对医疗流程的关键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保证信息采集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实现医嘱的现场核对,加快医疗流程的运转速度,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基于3G的一系列应用,使“千里眼、顺风耳”成为现实。

实现实时远程监护

系统通过各种功能模块,对重症监护室、抢救室和Vip病房患者可实时检测重症患者的心电信号、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呼吸频率和体温等重要参数,为医学临床诊断和监护提供即时的患者变化信息。可实现对各参数的监督报警,并且可以发送短信给值班医生,医生可随时动态地、系统地观察患者各类参数变化,一旦病情恶化,亦可随时进行远距离专家会诊,缩短了诊断和治疗时间。

实现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

将院前急救、急诊室急救和iCU急救一体化,使院前、院内的急救功能密切配合,形成连接与互补,实现院前患者的生命体征信息不间断地向院内急诊室实时传送,医生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患者的病情,提前做好准备,使危重患者平稳度过危险期,为各相关专业进一步救治创造时机提供有力保障。

实现医院整体运行智能化

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篇9

关键词:智慧医疗;物联网;物联健康

abstract:thedevelopmentofsmarthealthapplicationsisstillpredominatelyinthegovernmentdomainandislimitedbyskillsshortageandalackofstandards.assmarthealthapplicationsbecomemorecommonplace,demandforterminalswillincreaseandcomprehensiveinterconnectionwillbenecessary.inthispaper,wesuggestthatthegoalofsuchapplicationsistoalloweveryusertobenefitfromcollaborative,coordinated,andintelligenthealthservices.asmarthealthindustrywillincludegovernments,medicalserviceproviders,pharmaceuticalcompanies,andequipmentmanufacturers.

Keywords:smarthealth;internetofthings;interactivehealth

智慧医疗作为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交叉学科,为用户提供了医疗健康互动服务保障,逐渐成为未来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近年的智慧医疗的应用推广中突显出政府主导性、规模有限性、标准性缺乏等特点,同时也展现出巨大市场潜力和未来应用推广的发展趋势。

1智慧医疗概念及业务形式

智慧医疗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交叉学科,融合了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智慧医疗的关键技术是现代医学和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医疗通过打造以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物联网相关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全面信息化。

目前,类似概念很多,诸如无线医疗、移动医疗、物联健康等说法,然而从以上概念的核心特征看均属于智慧医疗范畴。根据信息互动主体不同,智慧医疗的业务范围大体分为智慧医院服务、区域医疗交互服务、社区/家庭自助健康监护服务、智能远程急救服务。

1.1智慧医院服务

智慧医院服务主要指在医院范围内部展开的智能化业务,一方面有方便患者的智能化服务,如患者无线定位、患者智能输液、智能导医等(如图1所示为患者智能输液的业务流程,在药品配发、输液耗材配发、人药匹配上均自动化实现);另一方面有方便医护人员的智能化服务,如防盗、视频监控、一卡通、无线巡更、手术示教、护理呼叫等。此外,医院之间的远程会诊也是智慧医疗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智慧医院内部信息化平台方面,各医院正在加速实施基于信息化平台、医院信息系统(HiS)的整体建设。建立以患者为中心,以优化流程为导向,以电子病历为信息单元的医疗临床信息标准化、电子化、语义化处理平台,在实现临床信息采集与存储的基础上,实现临床信息的深入利用。同时,在有资源有实力的医院逐步整合HiS,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R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会诊系统,实现临床科研一体化以及医疗信息集成和共享交换,实现医疗临床信息的深层次利用。

在智慧医院医生所持终端方面,逐渐向智能化、便捷化发展。据manhattan研究所预言,到2012年,81%的医生将拥有一部智能手机。然而在manhattan研究所2011年5月的报告中展现,这一数字已经在2011年得以实现。随着终端产品的小型化及屏幕分辨率提高,移动护士站、医用pad终端已开始在部分医院中应用[1]。

1.2区域医疗服务

区域医疗服务信息化是以用户为中心,将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疾病控制甚至包括社区自助健康服务的内容相互联系起来。该信息化服务以健康档案信息的采集、存储为基础,自动产生、分发、推送工作任务清单,为区域内各类卫生机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活动提供支撑。该服务作为“十二五”卫生信息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将在“十二五”医疗卫生规范中成为医疗信息化建设重点内容之一。

区域医疗服务平台是连接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是不同系统间进行信息整合的基础和载体。图2展示的是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基本架构。通过该平台,将实现以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的中心的妇幼保健、疾控、医疗服务等各系统的信息进行协同和共享。从业务角度看,平台可支撑多种业务,而非仅服务于特定应用层面。

1.3家庭自助健康监护服务

健康监护业务主要直接针对个人类或家庭类客户,主要实现方式为通过手机、家庭网关或专用的通信设备,将用户使用各种健康监护仪器采集到的体征信息实时(或准实时)传输至中心监护平台,同时可与专业医师团队进行互动、交流,获取专业健康指导。实现形式多种多样,也可结合区域医疗服务信息化平台,开展全民建档及电子健康档案信息更新;也可与应急指挥联动平台结合,结合定制化手机或定位网关提供一键呼、预报警等功能。

健康监护业务根据应用场景不同可分为家庭健康监护业务、个人健康监护业务和车载急救监护业务几类,各场景对平台、网络及终端的关键技术、实现形式均有不同需求。

图3展现了健康监护业务架构,其中涵盖健康监护终端、数据传送网关、信息展现平台等终端实现环节。

2智慧医疗应用技术特点

智慧医疗需要新一代的生命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作为支撑,才能实现全面、透彻、精准、便捷的服务。智慧医疗体系架构图如图4所示。智慧医疗在整个泛在网、物联网体系中所涉及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的各种关键技术。

(1)技术范围广

在智慧医疗相关技术领域涉及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的关键技术,针对以上介绍的几类业务场景所相关的技术包括:

・智能感知类技术,如射频标识(RFiD)技术、定位技术、体征感知技术、视频识别技术等。智慧医疗中的相关数据主要从医院和用户家中各系统传出信息的传感器获取的,实现被检测对象准确的数据采集、检测、识别、控制和定位。

・信息互通类技术,如上下文感知中间件技术、电磁干扰技术、高能效传输技术等。实现用户与医疗机构、服务机构之间健康信息网络协作的数字沟通渠道,为整个医疗系统海量信息的分析挖掘提供通道基础。

・信息处理技术,如分布式计算技术、网络计算技术等,完成对各类传感器原始测报或经过预处理的数据进行综合和分析,更高层次的信息融合实现对原始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再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

(2)技术需求个性化强

针对几类医疗健康场景采用的关键技术也各有不同特点,具有一定复杂性。

・针对智慧医院场景下环境复杂、多种终端共存、医用设备防干扰要求高等特点,医疗健康环境电磁干扰技术要求成为智慧医院场景下一个重点要求。包括临床场景下多径环境下多个移动用户及射频干扰源时对医疗设备的电磁干扰影响,目前中国联通研究院与北京邮电大学开展合作“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拟与加拿大合作针对室内电磁辐射级别的室内现场预测模型进行建模,用于蒙特利尔医院无线局域网(wLan)环境下的电磁干扰及覆盖研究。

・无线定位技术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的重要技术之一,根据医院、家庭、野战环境下实时监护需求,提出三维空间的精确定位的要求,目前业内已提出了许多室内定位技术解决方案,如ZigBee定位技术、超声波定位技术、蓝牙技术、红外线技术、射频识别技术、超宽带技术、光跟踪定位技术,以及图像分析、信标定位、计算机视觉定位技术等,以实现医护人员、病人、医疗设备等目标移动条件下的精确定位。

・高效传输技术是指充分利用不同信道的传输能力构成一个完整的传输系统,使信息得以可靠传输的技术。针对医疗健康信息传输的需要,针对医学信号处理技术,研究能够有效压缩医疗传感器数据流、医疗影像数据的新的压缩算法;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高能效传输技术研究,涵盖传感器网络分布式协作分集传输算法,从而提高传感器节点及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效。

(3)技术门槛高

智慧医疗属新兴行业,但其涉及技术和研发成本偏高,在为传统医疗信息系统和设备厂商带来商机的同时,也将一些研发实力薄弱、投入资金有限的企业逐渐排挤出智慧医疗主流产品供应商。

基于以上技术分析,面向智慧医疗的一些关键技术仍不成熟,还待继续完善、研发、产品化。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布局仍需投入较大研发成本,因此对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技术基础和产品沉淀有较高的要求。

3智慧医疗应用发展现状

智慧医疗领域在电信运营商眼中的位置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无论是中国运营商还是国际运营商,都在积极向这一领域扩张。运营商不仅将提供医疗信息化服务作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举措,而且也将其视为新的盈利增长点。在组织结构上,全球重要电信运营商纷纷成立了专门的部门以负责医疗信息化的运营,并且还大量聘请来自医疗机构负责信息技术的高管组成咨询委员会。这对于运营商了解医疗行业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运营商还非常重视与产业链重点环节建立伙伴关系。在服务方面,运营商非常重视网络及安全设施的部署,这是提供医疗信息化服务的基础[2]。

2010年,运营商西班牙电信强势进军医疗信息领域,专门成立了智慧医疗业务部门。西班牙电信采取了进军电子医疗业务领域的做法。提供开发并销售基于iCt的医疗业务,包括通过移动方式提醒患者就医、适用于慢性病患者的远程监控、远程修改病历以及基于视频会议的病患咨询等。

at&t公司最近在管理层架构中新设了一个全新的高层职位――首席医疗信息官。该举措标志着该公司已经将智慧医疗行业作为一大潜力领域进行系统开发。at&t公司针对行业中医院、医生、公共卫生人员、纳税人等不同的主体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at&t提供了包括医疗信息交换、远程医疗、安全服务、灾后恢复、统一通信、远程医疗等解决方案。

Vodafone在智慧医疗服务领域重点关注三类主体,制药公司、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疗保险提供者。Vodafone研发团队提供应用服务系统作为重点产业。医疗机构员工可通过移动终端以远程方式方便接入其应用系统,使其能够实时接入最新医疗健康数据并使用其他资源,以方便服务客户、判断产品效能、指导安全用药、提高产品和服务效率。

此外,国际几家主要的平台研发企业和服务提供商也高调介入智慧医疗行业领域。

高通公司宣布组建全资子公司――高通生命公司,将运营此前的高通无线医疗部门业务。同时还将设立规模为1亿美元的高通生命基金,由高通公司的投资集团――高通风险投资管理。高通生命公司的首项产品――无线医疗终端的2net™平台,目前已上市。旨在通过基于云的解决方案将无线医疗终端互连,以方便终端用户、他们的医疗保健服务提供者和护理者访问生物计量信息。谷歌和iBm公司在2009年即宣布,患者可以使用iBm的软件从他们的医疗设备,如血压和血糖监测的接口来传输各自的数据,并通过谷歌在线录入个人健康记录库中。

英特尔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也早在2009年建立合作关系,在智慧医疗业务领域开展深入合作。他们发起成立了康体佳健康联盟,旨在实现医疗设备和系统之间交换信息标准化。

然而,在过去的3~5年内,中国运营商的智慧医疗业务与国际方向不同,大多数地方运营商目前主要提供的是一些保健、健康提醒类信息服务,多是为用户提供疾病预防和饮食调养之类的信息推送服务或预约类服务。该类普适性的信息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络免费获得,缺乏针对性,并且在服务链中多以“哑管道”提供者角色出现,介入服务深入有限,对用户的吸引力有限,仍未在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本身中产生价值。令人鼓舞的是,近来中国智慧医疗应用发展,其多数发展模式是在延承国际健康服务先进理念的同时兼顾具体国情,其经验具有借鉴价值。如何突破价格竞争“瓶颈”,积累充足且合格的专业人才,梳理优化业务流程,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智慧医疗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决定智慧医疗产业未来命运的主要因素。

综上,目前全球智慧医疗业务发展均突显出以下共同特点:

・传统通信行业多以iCt基础业务作为智慧医疗业务切入点和业务开展基础。

・智慧医疗作为行业信息化的一种典型应用,具有行业特点强、个性化要求高特点。

・智慧医疗作为新兴行业,目前仍未形成成熟产业链,各合作伙伴正在探索未来发展模式。

4智慧医疗应用发展趋势

通过对全球智慧医疗技术特点分析及业务现状梳理,可见智慧医疗将成为健康管理最有效的适宜技术。智慧医疗将覆盖影响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因素全生命周期的过程,实现有效地利用以用户为中心的健康信息及各类医疗资源来达到最大健康效果。中国的智慧医疗产业是在中国特定的制度环境下新兴的医疗服务业态,目前仍没有形成成熟的模式可供比较和参考,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政府参与度加强、应用范围广、物联健康终端需求猛增、互联互通更加全面等特点。

(1)政府参与加强

智慧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服务业态,没有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可供参考,目前中国还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法律、政策及规范,现行政策按医院审批和监管模式进行,为医疗服务机构发展带来了一些困难,对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法律保护缺失。随着中国医疗卫生“十二五”规划出台,明确医疗信息化建设作为“四梁八柱”之一,要求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百姓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卫生服务,并进一步明确“3521”工程建设要求,即建设国家、省和市州3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5项业务应用,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可以预见在未来3年内,医疗主管机关将逐渐针对人群、服务范围、标准,出台相关政府监管、法律、规范,解决健康体检与健康诊疗、健康保险的结合问题[3]。

据谷歌宣布将从2012年1月1日起永久关闭个人医疗信息聚合服务GoogleHealth,该服务的关闭反映出公共云服务的现状,也表明公众对于将个人信息存放于免费服务的意愿仍不够强烈,用户更期望政府监管下的健康信息服务。

(2)应用范围更广

随着应用系统和终端产品的逐渐成熟完善,智慧医疗的应用范围也将逐渐拓广,智慧医疗的应用范围逐渐覆盖用户全生命周期,从新生儿出生、新生儿家庭访视、儿童健康检查、预防接种、健康体检、高血压患者随访、糖尿病患者随访、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随访、老年人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在国际上,iDC研究公司2011年数据显示,大约14%的美国成年人使用智慧医疗的移动医疗程序管理保健、健康和慢性病问题。中国卫生部“3521”工程明确提出重点业务系统中包括药物管理、公共卫生信息管理、新农合监管、城镇医疗保障、药品器械信息化监管、远程医疗服务、共享协作服务等,智慧医疗也将覆盖以上范围。

(3)物联健康终端需求猛增

据aBi研究公司2011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预测,2016年可佩带设备的市场需求将超过1亿台,未来将有8000万该类设备成为健身感测器。aBi预测,在未来5年中,消费者在体育、健身以及临床上使用的心率监测器和可佩带血压计等设备将促进无线感测器的应用。蓝牙4.0等新型低功率无线技术也将与社交网络和智能手机相结合促进无线感测器的应用[4]。根据inmedica公司2010年报道,在世界范围内,远程医疗使用的家庭血糖仪、血压计、体重秤、脉动血氧计和峰值流量计等联合装置的发运量将增长到160多万台。

可见物联健康终端产品,将在未来3~5年里成为广大市民主要健康业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对于管理慢性病,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充血性心力衰竭(CHF)、高血压和糖尿病[5-6]。

以便捷化、低成本化、移动化为特征的物联网健康终端也将随着智慧医疗应用范围拓广急剧增加。

(4)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将普遍

随着中国区域医疗服务平台分阶段开始部署、搭建,未来的智慧医疗将真正实现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而且,预计智慧医疗将成为一个多级、多层面的数据处理平台,完成多个信息源的数据进行关联、估计和组合,实现各系统及物联网多元数据相关信息的全面加工和协同利用,最终实现医疗信息的融合。

5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智慧医疗将成为未来医疗卫生信息化的主要发展趋势,其核心目标是使得每一个用户享受到协同的、协调的、智能化的医疗系统所提供的服务。从产业角度看,未来将创建一个以患者为中心、价值为基础的医疗产业链,包括政府角色,医疗服务提供机构角色,社区、药品和设备制造商角色。智慧医疗产业链如图5所示。

目前产业链各角色面向智慧医疗均有所动作,或研发平台产品,或研发芯片、或提供系统集成,或提供网络,然而远未实现针对智慧医疗信息为中心的有机产业链上下游互动,只有实现各角色协同合作,才能真正打通面向智慧医疗的智能管道,提供协同化健康服务,用户才能享受到最便捷、最放心的智慧医疗业务。

6参考文献

[1]“感知健康智慧医疗”战略规划报告[R].2010.

[2]郭庆婧.运营商剑指医疗信息化[n].人民邮电报,2011-10-12.

[3]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S].北京: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2009.

[4]李建功,赵文东,王宁,等.移动医疗终端呈现四大发展趋势[J].通信世界,2011(30).

[5]贾雪琴,包建军,李建功.物联网在智能心电监护上的应用[J].信息通信技术,2010(4):24-28.

[6]李建功.物联网环境下移动终端的发展趋势思考[J].信息通信技术,2011(5):75-78.

收稿日期:2012-01-12

作者简介

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篇10

优质网络全国互联

进军大数据

爱康国宾是中国领先的提供体检和就医服务的健康管理机构,是由爱康网和国宾健检组建成立的联合服务机构。依托旗下健康医疗服务中心、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合作医院网络和强大的客户服务体系,爱康国宾为个人及团体提供从健检、医疗、家庭医生、慢病管理、健康保险等全方位个性化服务,帮助其全面摆脱亚健康、预防慢性病、解决就医难,为根本提高现代中国人的整体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作贡献。同时,爱康国宾为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提供第三方的健康管理服务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的解决方案。2014年3月4日爱康国宾向美国证监会提交ipo申请,2014年4月9日晚间,爱康国宾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2011年起,爱康国宾体检就开始了电子商务方面的尝试,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与网络团购的紧密结合,先后在各大网站组织了多次的团购活动,并在国内最大体检团购网站进行了多次体检团购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爱康国宾体检也重视自己官网的网络销售,可以说电子商务为爱康国宾这个本地化服务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012年,爱康国宾携手巧顾网,致力于医疗健康事业的电子商务化,为更多的人们提供最便捷的、放心的精品体检和就医服务。

中国领先的提供体检和就医服务的健康管理机构,是由爱康网和国宾健检组建成立的联合服务机构。依托旗下健康医疗服务中心、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合作医院网络和强大的客户服务体系,爱康国宾为个人及团体提供从健检、医疗、家庭医生、慢病管理、健康保险等全方位个性化服务,帮助其全面摆脱亚健康、预防慢性病、解决就医难,为根本提高现代中国人的整体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作为贡献。

作为中国最大的健康管理集团之一,爱康国宾每年为几百万客户提供健康体检、疾病检测和私人医生等服务。近年来,爱康国宾依托旗下健康医疗服务中心、it技术平台和强大的客户服务体系,为个人及团体提供从体检、检测、医疗、家庭医生、慢性病管理、健康保险等全方位个性化服务,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在医疗信息化应用方面,爱康国宾是国内最早一批实现全国联网的机构,体检者可以在全国任何一个分支机构使用档案检索和健康跟踪。另外,爱康国宾正在建立更加智能化的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云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全国联网已经实现,大数据正在起步,而这些都离不开优质的基础网络作为保障。面对日益增加的业务量,爱康国宾决定对原有网络进行升级,经过缜密规划与部署,信息中心深度结合爱康国宾“总分型”企业业务的特点,在方案中提出采用了RG-eG易网关,通过虚拟专用网Vpn实现互联,大幅节省了建设成本。其次,RG-eG易网关作为多功能合一的出口产品,可以对关键业务进行精准的流控,利用tCp优化和双边加速技术,帮助爱康国宾轻松实现了高峰时期的关键业务保障。另外,全面的审计功能以及网络加密技术,确保了全网数据的安全性。

以客户为中心wLan

具备感知功能

作为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型企业,爱康国宾希望在为客户进行体检之余提供更好的网络体验。无线网络wLan能够实现实现智能感知,让爱康国宾又一次轻松达成了进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