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养老康复护理培训十篇养老康复护理培训十篇

养老康复护理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6:38

养老康复护理培训篇1

【关键词】老年卧床;照顾者;家庭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由于老年人衰老多病,长期卧床的老年人数在逐渐增加[1],目前我国老年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家庭是他们疗养和康复的主要场所。本文对60例老年卧床患者的居家照顾者进行调查并针对性地给予健康教育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09年1月――2011年3月就诊于干部门诊及入住家庭病床中符合老年卧床患者的居家照顾者60名。入组标准:①患者的主要照顾者,照顾时间≥1年;②知情同意;③年龄≥18岁;④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其中男26例(43.3%),女34例(56.7%);照顾者为患者的配偶者19例(31.7%),患者的双亲或子女者14例(23.3%,患者的兄弟姐妹或远房亲戚12例(20.0%),受雇佣者15例(25.0%)。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9例(48.3%),中专或高中20例(33.3%),大专及以上11例(18.3%)。

1.2方法

1.2.1调查照顾者存在的家庭护理问题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以面谈形式了解60例老年卧床患者的居家照顾者对常见的家庭护理问题,包括日常生活行为训练、功能康复训练、营养管理、心里护理、预防并发症护理等的知晓率,然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针对性培训,培训后对调查对象进行再次评定,以了解他们接受培训后对患者的家庭护理问题的掌握情况。

1.2.2干预的内容内容:①日常生活行为训练;②功能康复;③营养管理;④心理护理;⑤预防并发症护理:最常见的压疮、挛缩、感染、尤其是对鼻饲患者最常见的返流、误吸、便秘、营养不良等并发症进行预防性照顾护理和肢体被动的功能锻炼等。

1.2.3组织与实施①成立培训小组:由经过统一培训的6名护士组成。每人分管10名照顾者,负责一对一的家访指导。另由2名专业治疗师专门负责康复训练的指导。②编制《老年卧床患者保健手册》及《老年卧床病人照顾者健康教育手册》,并发放给每位照顾者。③培训方法:针对照顾者个体差异,每周1-2次由培训小组护士到家中对其一对一的讲解指导。每周电话随访2次,每周固定在院内干部门诊开设护理知识咨询,也可随时通过固定电话得到指导。

1.2.4培训的评价方法培训前后对照顾者在患者的日常生活行为训练、功能康复训练、营养管理、心理护理及预防并发症护理等方面的家庭护理知识的知晓率进行评价,采用u检验进行对比分析。

2结果

培训前后照顾者对老年卧床患者家庭护理知识知晓率的比较,见表1。

3讨论

随着愈来愈多的高龄、多病患者最终走向长期卧床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如果得不到细心照料,其生存时限会明显缩短。因此照顾者对患者的康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次调查发现,培训前照顾者的家庭护理知识与照顾技巧的知晓率较低,通过实施有计划有系统的培训,照顾者对锻炼患者日常生活行为、功能锻炼、营养管理、心理护理、预防并发症的护理等方面知识的知晓率显著高于培训前(p

养老康复护理培训篇2

关键词:老龄化;中医;健康服务;对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大众对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保障生命质量的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强,因此对医学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随之产生了变化。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自身在培养中医药养老与健康服务人才方面的优势,主动思考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谋求中医药成人教育发展新出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福建省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需求的背景

(一)政策利好

(1)国家方面:国务院先后出台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提出“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社区要提高为老年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更是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

(2)福建省方面:2014年福建省陆续出台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福建省健康服务业将重点发展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健康养老服务等8个重点领域,《2014年福建省中医药工作要点》提出,“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产品研发的同时,开展中医药与养老相结合的医养结合试点”。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频频出台,为加速老年健康服务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也必然会对高等中医药院校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

福建省的人口老龄化开始于1996年,截止到2014年年底,福建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49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3.03%;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9万,占人口总数的8.38%;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79.3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09%;空巢老人为109.49万人,总老年人口总数的22.07%。根据中国老年科研中心预测,到2020年,全省老年人口将达到61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5.02%。福建省人口老龄化增长趋势愈发明显,必然形成老年人对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需求,并且这些需求还会继续增加。

(三)老人服务业发展

养老服务机构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平台。根据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情况》报告,福建省的养老服务机构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2010年,福建省投入27.1亿元用于扶持养老机构建设;2012年,福建省养老机构1181家,社会养老服务从业职工总数6252人,养老服务人员实训基地19人;2013年底,全省总共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896个。[5]随着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的加大,将来各级各类养老机构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

(四)老年人康复需求增加

随着老年人的快速增长,老年人将成为整个健康服务业的主体人群。对在福建省城乡居住半年以上且65周岁及以上的1512名居民进行调查发现,老年人慢性病以及老年性疾病患病率高达85.78%,其中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骨关节病等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这些疾病恢复慢,病程长,并发症多,造成的残障或功能障碍严重,而中医药在治疗老年人慢性病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决定了社区、养老机构或是老年人家中需要相关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人员。

二福建省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业人员现状

(一)年龄结构偏大

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福建省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多以中年人为主,其中40-49岁,占总人数的50%以上,50岁以上所占比例约为28%,30-39岁所占比例约为15%,而年轻人员比例相对比较小,仅约占7%。虽然中年人在老年护理岗位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领悟,但与年轻人相比,他们缺乏养老服务基本理念、基本知识,老年人养老护理得不到保障。

(二)文化程度偏低

护工是福建省老年护理人员的主力军,她们多数是城市下岗职工或农村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只有初高中,基本上没有护理或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知识的限制,这些养老护理人员无法为老年人提供更高层次的养老护理服务,根本无法适应养老服务模式的转变。

(三)专业化水平较低

从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来看,目前,福建省养老服务团队的整体专业性较差,他们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接受过系统的老年服务教育与培训,不具备老年护理保健和老年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多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来进行工作,所做的仅限于一般的生活照料,难以应对诸如精神慰藉、专业护理、心理沟通等较高层次的养老需求。

三国内外高校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一)国外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情况

(1)美国。早在1976年美国就有1275所大学、学院和社区学校开设了老年学、老年护理、养老服务与管理等学科。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

(2)日本。日本于1994年成立了老年护理专门学校,旨在培养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人才。日本不仅有老年护理培训的专门学校,长崎国际大学、东京福祉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也均开设有老年护理本科专业甚至还设立有相关的硕士、博士项目。

(二)我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情况

在我国,从专业设置来看,全国大部分中医药院校,无论是成人高等教育还是全日制本专科专业,只有极少数院校开设老年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医学等养老与健康相关专业。目前来看,福建省乃至全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三个问题:①现在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中,开设老年健康服务相关专业的院校较少,人才培养规模很小;②人才培养层次不够多元化,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人才培养格局;③人才培养质量定位偏颇,有的中医药本科院校成人教育虽然开设有护理、康复等健康养老服务类专业,但人才培养多定位为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未能充分考虑到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四完善中医药成人教育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有计划的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这无疑给养老服务类专业的开设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因此,各医学高等院校要紧密围绕老年健康服务业的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从根本上改变现在基本上还没有养老服务类专业的现状。

(1)开设中医老年护理学专业随着老年人对健康和就医需求的提高,提高老年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显得尤其重要。老年人特有的体质和特有的疾病谱要求老年护理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大健康服务产业背景下,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在养老保健、情志、给药、饮食与临床护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依托中医护理学科开设中医老年护理学专业,它不同于普通的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学专业更侧重于中医护理思想的渗透和中医护理技术的学习。

(2)加快中医康复医学发展步伐康复医学的目的在于促进身体伤残后的康复进程,减轻功能障碍的程度,使病人受限或丧失的功能最大限度得以恢复。老年人康复治疗对于预防残疾、提高老年群体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发挥其在医疗、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增加康复医学专业设置,主要针对专业养老康复护理人员,通过专业康复和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可在养老服务中对老人特别是对失能老人群体做到专业的健康指导、康复和护理服务,有利于老年人健康的提升。

(二)多元化补充非学历教育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成人教育是高校与社会联系的窗口,是扩大高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形式,高校必须坚持行使服务社会的功能,多形式开展非学历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补充。

(1)面向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开展中医“治未病”培训中医药专业人员尤其是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的中医药工作者,“西化”严重,他们中大部分多使用中成药,不能完全胜任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的“施治”工作。中医药无论养生、保健还是医疗、康复都贯穿着早期干预的思想。中医“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更适宜于老年人康复保健需要。

(2)面向社会大众普及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一是走进社区,开展送健康,送知识活动,不断丰富广大老年群众预防保健及康复知识。例如,举办“老年人中医养生科普”、“老年人药膳养生”等保健知识讲座;推进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保健操在社区的普及。二是印制并发放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病、多发病健康教育手册,并结合季节变化和五运六气中医理论,发放中医药养生处方。

当前,我国老年人健康服务业虽处于发展初期,但国家推进老年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态势已经逐步凸显。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从学历层面到非学历层面全面渗透,逐步推进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翠兰.高校如何培养适应老龄社会需求专业人才的探讨[J].老龄科学研究,2014(2).

[2]傅志红,黄华.人口老龄化及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人才培养的对策思考——以杭州市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117-120.

[3]许若晴,李珍,苏雁,童文琴.福建省养老服务业康复专业人才现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4):123-124.

养老康复护理培训篇3

老年健康管理是以预防和控制老年疾病发生与发展、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针对老年人群体及个体进行生活方式相关危险因素的干预及慢病防治,是实现中国健康老龄化的关键。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未富先老、慢病高发、医疗服务需求庞大。2015年我国老年人已达2.12亿,60%~70%老年人均患有2~5种慢性疾病,我国慢病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86.6%,但我国老年医疗服务总体满足率很低,仅为15.9%,究其原因为我国老年医学学科地位弱化,缺乏先进健康管理理念是制约老年医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1提高老年医学学科地位势在必行

学科、专业目录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指导作用和规范功能,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的基本依据。但2014年我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中把老年医学列在临床医学内科学(二级学科)下属的亚专科(三级学科),无形中弱化了老年医学的学科地位。首先,影响院校专业设置和老年医院建设及老年科室设置:目前我国尚无部级老年医学高校教育教材体系,缺乏系统的培养机制和标准;至今尚没有老年病医院和专科的基本构建模式,很多老年病房多属于干部保健科,无法与国际接轨和交流。其次,影响医师规范培训和人才培养: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疾病的特点,需要老年病科医生必须经过全科规范培训才能具备现代老年医学的专科知识与技术。但目前我国老年医学是内科学下属的三级学科,加上并未同步建立老年医学专科医师培训(3+2)体系与职称评定标准,导致大部分医学院校毕业生进入临床后,仍得不到老年医学正规培训,受职称晋升等体制影响,多数医生、护士对老年医学学科望而却步。所以,提升老年医学学科地位势在必行。

1.1符合老年医学特点

老年医学是研究人类衰老机制、人体老化规律、老年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以及与老年人身心健康有关的社会学等问题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医学学科,是老年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分支,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其研究范围包括老年基础医学、老年心理医学、老年临床医学、老年康复医学和老年预防医学,完全符合学科目录中关于一级学科的定义—具有共同理论基础或研究领域相对一致的学科集合。

1.2符合老年医学建设发展趋势

“健康老龄化”的理念内涵和实践使老年医学的发展从自然科学的范畴向社会科学拓展,老年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应运而生;学科间的交叉整合使“老年医学”大学科的框架日渐端倪。运用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手段进行衰老与长寿机制的研究;以循证医学模式提高老年常见病的临床诊治水平,促进临床保健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已成为老年医学学科提升和发展的迫切需求。

1.3符合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原则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统筹制定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政策和原则是适应社会需求,强化职业导向,创新培养模式,突出自身特色。提升老年学科地位,使老年医学学位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做到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满足社会健康战略规划要求《健康中国2030规划》、《健康老龄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等,规划十分重视加强老年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将老年医学、护理、康复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培养;要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位。因此提升老年医学学科地位,才能破解中国老年医疗及健康管理的困境,需要做到以下3点:1)呼吁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尽快修改2014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中把老年医学列为三级学科的做法,尽快把老年医学恢复到“二级学科”的定位。明确老年病专科医院和老年病专科建设与管理基本要求,建立完善的老年医学全科医师及职业技术培训。开展继续教育和远程老年医学学历教育。依托院校和养老机构建立医养结合和养老服务实训基地。2)建议高等医学院校和中等职业医疗卫生学校增设老年医学专业学位,并把老年学科列入国家重点专业学科建设规划,使其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优先发展和骨干引领地位。形成一支适应专业学位教育的师资队伍,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基础医学,3~4年级讲授老年病课,将老年病学列为毕业生必考核课目。3)建立部级老年医学专科医疗机构建设模式,并以此为标准尽快规范各地老年病医院和老年病科建设,逐渐形成以老年医院或老年病科为中心,联合下游中长期照护,构成区域老年医疗服务网,才能将老年健康管理真正落地。

2老年健康管理理念亟待全面提高

2.1老年健康管理应具有“六全”理念

2.1.1全人管理

重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不仅“管病”,更要“管人管心”。一方面,既有基础疾病的管控,更要有心理精神的慰藉和满足,身心并护;另一方面,将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医学模式应用于老年医学,全面收集关于老年人躯体、精神和社会需求的信息,以制定个体化的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照护与长期随访措施,强调改善和维护器官功能,维持老人自我照顾能力,积极融入社会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维护和尊重老年人的权益和尊严。2.1.2全程管理转变既往碎片式的健康管理模式,建立集无病院前预防、有病院内救治、病后院外康复、日常居家照护、临终安宁疗护“五位一体”的连续、动态、覆盖健康管理全程的系统化医疗保健服务体系。2.1.3全域管理健康管理覆盖老年人的生活全域,包括个人-家庭-社区-环境,诸如居家环境的软硬件建设,无障碍化改造台阶、电梯、卫生间安全辅助设施改建等;提供老年人生活服务的家政、商业服务人员的队伍建设和健康理念行为的规范。2.1.4全方位管理做到防治并举、康复照护并重。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时机、场合、手段,加强老年慢性病的知识宣教,提倡健康生活方式,积极防病;在科学防治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介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依托有关医疗培训机构,开展居家照护培训,促进医养结合。2.1.5全科管理结合老年“共病”(一体多病)的诊疗需求,改变单病诊疗、专科诊治为主体的医疗模式,进一步规范多学科团队的综合评估,“共病”的诊治流程及全科医护人员的培训;强化全科能力素质培养,以支撑日常健康管理中的整体评估、科学管控。2.1.6全民健康教育特别是针对我国老年人群常见的慢性病开展健康宣教,突出危险因素、预警及监控指标、生活指导、病后康复等知识的普及,引导老年人群认识慢病、转变生活方式、科学防控和主动康复。健康教育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2.2创新管理模式传统医患“一对一”诊疗模式难以满足老年健康管理的多样化需求,多对一的学科团队保障、整合多方资源的“互联网+”平台应需而生。

2.2.1老年多学科团队为管理提供保障

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既包括健康老年人预防保健,也包括患病老年人的多学科诊疗;既包括居家照护、社区老年人的日常保健,也包括住院老年人的综合救治和临终关怀。以上需要转变模式,建立由老年患者、家属、医护人员、药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学家和社区服务人员等组成的“多对一”新型慢病防治团队。

2.2.2“互联网+”为健康管理提供平台支撑

依托“互联网+”医疗平台,通过互联网及远程医疗,将老年人、多学科医护团队、家属、陪护、卫生经济师及社区服务人员都纳入平台内,实时反馈、实时评估、实施决策、实时干预,实现医养体系的生态重构,才能让老年人在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享受到更加人性、便捷、适宜、合理、经济的医疗服务,真正实现居家-社区-医养机构的无缝衔接和深度融合。

2.2.3突出管理重点

1)慢病预防:wHo指出,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可预防80%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55%高血压和40%肿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肿瘤和糖尿病是我国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存在着共同的危险因素,其中吸烟、饮酒、不合理饮食和运动及肥胖、心理障碍等危险因素是可干预的,也是慢病防治的主要切入点。针对多个危险因素开展综合性社区干预是有效预防和控制慢病的最佳手段,具体包括: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加强老年人健康教育、制定常见慢性病的社区卫生服务防治指南等,积极构建以预防为中心、健康为主导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将生活方式治疗融入医生的职业行为和行动,将生活方式治疗纳入医疗服务项目与医保支付范围,通过经济杠杆制约倒逼百姓掌握自我健康管理。

2)综合评估:老年综合评估是目前欧、美、日等老龄化国家老年健康管理、疾病诊疗中的常规手段。综合评估需要多个学科医师参与,主要内容为筛查影响老人疾病预后和增加死亡率的老年综合征,包括:疾病状态、生活活动能力、步态与平衡功能、感觉器官功能(主要评估视力、听力)、认知功能、抑郁症、营养、尿失禁、社会功能、环境和心灵层面评估等。其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对多器官功能的评估,筛查潜在的老年临床问题,并据此对老年患者进行分级管理、指导临床干预决策和进行转归预测分析。

3)早期康复:早期康复介入对老年患者,特别是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后老年患者的病情恢复十分重要,其方法包括物理疗法、强制性运动疗法、中医疗法、理疗以及心理康复等。研究表明,早期综合康复介入有助于保持患者病后的良好心理状态,可使患者对自身疾病具有科学、全面的认识,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心理抑郁或焦虑,产生积极情绪配合治疗;鼓励早期下床活动、指导其进行各种肢体功能康复性训练及运动,有利于防止肩关节脱位、肩手综合征的发生,有利于避免或减少感染性、失用性、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早期介入康复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4)居家照护:老年人的居家照护不等于简单的居家+照护,而是一个提供专业照护的完整服务体系,由医师、护士、护理师、心理咨询师、康复师等各类专业人员组成。其服务内容包括健康照护与社会照护。健康照护是由专业人员提供或在其指导下,以康复保健为目的的照护服务;社会照护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辅助等服务。在实践中,二者并没有严格的区分,而是相互渗透,既关注并服务老年人的社会需求,还兼顾康复、护理、精神心理的需要。我国居家照护工作起步较晚,有关专业照护模式尚未形成,需要进一步规范、加强社区医务人员、志愿者、陪护员的培训与指导;同时要重视对高龄、丧偶、空巢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指导老年人正确的自我评价,通过组织老年群体活动,促进老年人间的交流,达到促进心理健康、心身并护的目的。

5)安宁疗护:安宁疗护是为疾病不可逆、失去医学上救治意义的临终患者提供减轻痛苦的舒缓医疗服务,其既不促进也不延迟患者死亡,而是强调患者躯体的舒适和心灵的慰籍。其在控制疼痛以及疾病症状外,对病患的心理及精神层面亦提供整体的照顾;不再进行增加痛苦的有创检查和治疗,使患者舒适、安宁、尊严地离世。安宁疗护回归到死亡本有的自然属性,其关乎患者的生命质量,即有优生的选择也有优死的权力。

养老康复护理培训篇4

【关键词】孤残儿童;心理康复;观察;护理措施

孤残儿童是社会上的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是被遗弃的孩子。孤残儿童在智力、运动能力等方面都有残疾,甚至有些孤残儿童还有先天的或者后天的疑难杂症。他们需要关爱,需要帮助。孤残儿童的特殊性要求我们来观察他们的生理特点病理特征,对他们实施康复计划和康复训练,使其恢复基本的生活能力。对不同的儿童,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残疾程度要给予不同的照料和护理。下面是我院对孤残儿童的心理康复的观察与护理的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孤残儿童100例,其中男75例,女25例,1-3岁51例,3-6岁的23例,6岁以上的有26例;残疾情况,脑瘫45例,弱智28例,癫痫12例,唇腭裂10例,正常5例。

1.2方法这100例儿童,根据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病情制定不同的康复计划和相应的治疗方案。有我院的孤残儿童康复师对每个孩子进行康复计划。比如小于3个月的儿童以抚摸为主,大于3月的儿童根据运动发育的规律训练[1],主要有正确的卧姿、抬头、翻身、爬行、站立、行走等大运动训练,同时伴有精细的动作,比如自理生活,语言社交,智力游戏等。

2护理措施

2.1生活环境对于孤残儿童的训练室,要布置绿色的地毯,明亮的窗户,墙壁上可以贴有各种各样的动漫,可以播放优美的音乐。给孤残儿童购置了站立架、助行器、褥垫等训练器械,每天对孤残儿童的训练,从最初的仰卧起坐到孤残儿童反复的用助行架行走。。康教老师给患儿做肢体训练的示范动作,同时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老师和蔼亲切的话语[2],使孩子们感觉到老师胜似妈妈,喜欢她,接纳她,使心理上消除了恐惧与压力。生活环境还要整洁,每天都要进行相应的换气,通风,进行相应的消毒。

2.2心理护理在训练过程中,患儿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3],康教老师柔中带刚,有的放矢的进行心理护理。

2.2.1随时沟通在福利院里随时在生活区里和孤残儿童交谈,向患儿说明人际交往的目的,了解各个患儿的一般情况和病情,掌握他的心理状况,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要想法设法使患儿表达出总结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主动与人沟通的积极性。

2.2.2语言暗示法老师在与患儿交流的过程中,用语言暗示取得病人的信任,使其接受自己的观点,并且有意识地让患儿感受到自我意识调节躯体生理功能,使全身放松,降低心理应激反应水平,增强病人的信心和自我放松感,从而解除焦虑。

2.2.3精神支持法因为这些被遗弃的孤残儿童他们都表现性格内向,不善言语,在护理过程中,康师通过语言,给患儿心理上的支持,让患儿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和应持的正确态度,清除不良情绪和行为,调动自己的内在力量,配合康师完成康复训练。同时要和患儿肢体接触,使其倍感亲切和温暖。如一名11岁的脑瘫患儿从2岁开始,我们就强化他坐起来,每次坐15~20min,从坐姿、坐稳然后做仰卧起坐。在第一次做仰卧起坐时,表现非常胆怯,情绪非常压抑,康教老师就给他做示范,孩子稳定下来后,老师对孩子说:“你是一个勇敢的孩子,要认真地训练,才能自己站立行走。”进行训练时经常与患儿进行心理沟通,对患儿适加关爱,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经过长时间的肢体训练,都有明显的好转。

2.2.4改善精神生活平时多讲开心的事给病人听,使患儿多能处于高兴的心境状态,因为笑能把人的乐观情绪鼓舞起来,以利身体的康复。开展有益的娱乐活动,收听一些欢快的音乐,看电视,分散患儿来自自身残孤的自卑感,使患者注意点转移,减轻精神压力。尽可能满足患儿合理需求,使患儿心情舒畅。对患儿过激的异常行为,如劝说不能改变,可作适当让步,使患儿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总之,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应重视患儿的心理活动,学好心理学知识,掌握好心理治疗及护理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总结经验,应用于实际护理工作。心理护理应该做到耐心,细心。对于这一群特殊的孩子来说。我们要给予最大限度的关爱和保护。在他们的情感发育中给予合理的指导,使其能够健康的成长。对于有残疾的儿童来说,要给予合理的治疗措施。配合相应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再结合相应的日常护理。使孤残儿童活的开心,舒心,顺心。

3结论与讨论

残疾类型与康复训练中,总效率是97.5%。其中显效87例,有效13例。

孤儿是社会上最弱小、最困难的特殊群体,是极易受到伤害、比较脆弱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最需要呵护、最需要关爱。他们没有什么政治声音,他们的生存发展需要人们广泛的关注。孤残儿童本身都存在着内向、固执,而且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对他们老师要有爱心、耐心、宽容之心,要允许他们随心所欲,不能多施加压力,少批评,多鼓励。

目前,在全国各地市社会福利院都有这样的孤残儿童,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政府每年拿出许多资金对孤残儿进行投资,使他们不再感到孤独,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为了达到使孤残儿童身体康复的目的,必须综合和协调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和其它的一切因素,训练其干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勇敢坚强的性格,使之早日康复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来回报社会。注意培养患儿勇敢吃苦的精神,要求他们在训练后自己整理物品,自己穿衣服、系鞋带,并表扬他们的优点。这对培养患儿勇敢坚强的性格,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使患儿在良好的环境下快乐茁壮的成长,有重要意义。

“桑兰孤残儿童康复基金会”由民政部下属的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和桑兰及其团队共同发起,主办方为中国社会福利协会,桑兰作为该基金会爱心形象大使,负责帮助基金会向社会和爱心企业筹集善款。其团队将和中国社会福利协会一起管理、使用该基金,并接受媒体和社会监督。

孤残儿童的收养[4],国家也给了相应的部署。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要继续完善制度,规范程序,提高效率,积极拓展涉外收养渠道,建立健全社会散居孤儿涉外送养程序,帮助更多孤残儿童通过收养实现妥善安置。要高度关注儿童收养后的生活成长情况,大力开展“寻根回访”,不断加强收养跟踪反馈[5],密切他们与祖国的联系和感情。

国家政策的出台对孤残儿童展现的是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爱。我们为之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王子才,唐彩虹,钱冬梅,等.上海市内家庭寄养孤残儿童的智力现状评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1,19(5):300-301.

[2]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6-269.

[3]刘洪,陈武雄,南登昆.介绍国际上一种新的康复工作评价方法――康复工作运行监测与结果分析(omaR)[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5,15(2):49-53,67.

养老康复护理培训篇5

【关键词】多元化;分层次;疗养院护士;培训

从2006年开始,军队卫生系统实施了非现役文职护士制度,这使军队疗养院护理人力结构趋向多元化,包括军人护士、非现役文职护士和合同制护士。多结构的护理队伍在知识层次、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每名护士的岗位适应能力不尽相同,同时加大了管理难度。针对这一变化,我们及时调整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及培训方案,经过近4年的全方位、分层次、多形式和多渠道相结合的系统综合培训,并定期进行绩效考评,取得较好的效果,有力促进了护理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现将我们的做法及取得的效果报告如下。

1我院护理队伍现状分析

护理队伍成分呈现多元化、年轻化,非现役文职护士成为疗养院护理队伍的中坚力量。我院护理队伍成分包含3种:军人护士、非现役文职护士和合同制护士,年龄20~30岁;军人护士占护士总数的30%,非现役文职护士占护士总数的50%,合同制护士占护士总数的20%。学历结构:本科占45%,大专占50%,中专占5%。职称结构:高级占0.2%,中级占11.0%,初级占88.8%。临床护理工作年限:<2年占20%,3~5年占45%,>5年占35%。共设护士长6名,均为军人护士,大专以上学历,平均年龄31岁。

2培训对象及方法

2.1对护士长的培训主要是通过安排护士长进行短期的脱产专科进修、定期举办护士长培训班、召开护士长经验交流会等方法,学习有关护理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思维,以便了解护理管理新进展、掌握一定的护理管理知识和方法,着力提高护士长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强化护士长工作的独立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为着力提高护理队伍的科研素质,近期我们还成立了护理科研小组,积极探索可行的护理科研课题并予以实施。

2.2全员性的培训

2.2.1职业道德教育在全体护理人员中,深入开展军队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护理人员爱院敬业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改进和加强护理队伍作风建设。

2.2.2服务礼仪及护理理论、技术训练通过进行护理礼仪、优质服务规范和保健疗养护理、康复疗养护理及疗养院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技术等护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并经常性地开展静脉穿刺、无菌技术操作、心肺复苏术等护理基本技能训练,努力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综合护理服务质量。

2.2.3开展岗位技术练兵活动立足岗位需要,立足战备需要,广泛开展护理岗位科技练兵活动。全体护士均要进行战备急救护理训练。

2.2.4对专科知识的培训目前我国护理院校大中专教育普遍未设立较系统的疗养医学理论和课程,这与疗养院护理工作的实际要求存在较大差距[1],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各种慢性疾病的疗养、康复等专科护理相关知识的培训很有必要。

2.3对不同成分护理人员的重点培训

2.3.1对军人护士的培训我院军人护士军龄都在8年以上,从事临床疗养护理工作均在5年以上。因为接受了军队多年的教育和培养,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并且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对疗养院的工作特点和规律都已熟知,并能熟练地掌握疗养康复学、战时常用急救护理技术、常见疾病护理常规等护理理论及实际操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因此,对军人护士应作为骨干力量培养,并且使其协助护士长做好科室日常的管理和对非现役文职护士和合同制护士的带教工作。

2.3.2对非现役文职护士的培训非现役文职护理人员是指按照规定的编制聘用到军队工作,履行现役军官(文职干部)同类岗位相应职责的人员[2]。非现役文职护士无军籍,但需承担履行作战保障的义务,其职能要求等同于军人护士。根据军队需要参加作战、军事演习、军事训练和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医疗救护工作。由于非现役文职护士毕业于地方院校,既没有当兵的经历,也没有接触过部队的正规教育训练,对部队的性质、宗旨、使命都不够了解,为军服务意识较弱,组织观念相对淡薄,缺乏“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军人素质。因此加强其作风纪律管理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根据军队的性质和要求,我们在非现役文职护士的日常管理中,格外注重军政素质的培养。与军人管理一样,定期集中组织参加统一的各种政治学习和党团组织生活。生活上,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统一住宿、统一着装,必须随时保证联络通畅。机关、科室还不定期分别组织8h以外的查房及内务卫生检查。同时,严格请销假制度,离院外出必须有书面请假条,报请科室、护理部、政治处层层审批,返院后要及时销假。

2.3.3加强对合同制护士的培训合同制护士是以合同契约形式为劳动关系的聘用人员,相对缓解了临床护士短缺的状况,但部分人员只具备中专文凭,因此,起点相对较低,缺乏教育培训和事业发展的机会[3],待遇相对较低,工作上有不安心因素,流动也较快。院领导、科主任、护士长经常对合同制护士开展谈心活动,以便随时了解她们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各种思想压力和实际困难。全科的同志在生活上对她们也予以热情的帮助、关心和爱护。因此,增强了合同制护士集体荣誉观念和主人翁意识,使她们深切地感受到军队疗养院这个和谐大家庭的温暖,从而逐步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以院为家、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进而极大地激发了她们的工作热情及信心。通过培养,大部分合同制护士现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骨干力量,少部分因表现出色,还被优选到非现役文职护士队伍中。

2.4对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培训

2.4.1对高年资护理人员的培训除重点培养全面掌握常用基本护理技术和平战时急救护理知识外,还培养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和指导复杂、疑难的急救护理技术操作的能力,熟悉老年人急危重症的急救护理程序,并能较好地组织安排护理人员配合医师做好急救工作和具备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的能力。

2.4.2对低年资护理人员的培训坚持以《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疗养技术常规》、《疗养康复护理学》、《战伤救治规则》和《疗养服务规范》作为业务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操作训练的依据,进行护理礼仪、优质服务规范、保健疗养护理、疗养康复护理及疗养院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技术等专业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训练,努力提高护理质量。在此基础上,对初级护士主要进行各班工作程序、护理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三基”等基础培训的学习,以此奠定扎实的工作基础。护师的培训重点是加强和进一步提高急救护理技术水平,力争能熟练掌握常见老年病的疗养康复护理知识和健康教育水平、常用疗养康复护理操作技术以及学习相关的边缘学科,如医学心理学、医学。

3培训方法

培训中,主要采取全院集中培训、科室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全院集中培训采用由各科护士长轮流进行专题授课,主要讲授疗养康复、护理服务规范、临床常见疾病的病情观察、护理及急救知识、医院感染管理、流行病学相关知识。每次授课均做成多媒体课件,长期放在院局域网上供大家交流、学习。我们还定期组织收看“全军护理新业务、新技术远程教学讲座”及聘请疗养护理专家进行业务授课。各科室内成立互帮小组,在护士长组织下实施训练,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充分发挥骨干的传、帮、带的作用。战伤救护训练主要在播放影像教材的前提下,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进行心肺复苏术、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及转运等常用护理技术训练。急救护理训练主要模拟急救现场、急救过程中涉及组织、医护配合、吸氧、输液、心电监护、护理记录等急救技能操作和急救设备操作等内容。护理礼仪培训以收看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的《现代礼仪》系列讲座和现场示范讲解为主。同时还分批组织护理人员到邻近星级宾馆学习服务礼仪,观摩本市举办的职业技能比赛。积极支持护士个人参加学历教育,如自学、函授或脱产等方式继续学习深造。根据我院的客观条件和工作需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计划地选派护理骨干外出参观、进修、专科培训学习或参加军队护理专业学术活动。外出参加学习的同志学成归来后均要以授课的方式将所学到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进行介绍,有力地带动了护理队伍专业素质进一步提高。

4严格的分阶段的考核、验收和评价

每年3月下旬至4月份,根据护理人员的职称、职务制定考核标准,对各级护理人员分阶段检查培训落实情况,并进行考核、验收和评价。第一阶段是理论知识考核,根据职称确定考核内容;第二阶段是护理技术操作考核,由主管护师及以上的人员组成评委,对每一位护理人员进行逐项护理技能考核,并分别确定各项的个人名次和护理单元集体名次;第三阶段是及时做好考核总结,找出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并予以纠正和改进,并且对每名护理人员的各项考核成绩进行综合评价,评选出训练尖子和优秀护理单元;第四阶段是在每年的“五一二”国际护士节对成绩优秀的护理单元及个人予以表彰,并组织其向院领导、全院人员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和礼仪汇报表演,极大地激发了全院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爱岗敬业精神。

5效果分析

通过培训,使全院护士树立了热爱护理专业,立志于护理事业的信念,激发了护理人员爱岗敬业,以疗养院为家、视疗养员为亲人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深化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进一步强化了全心全意为军队疗养员和伤病员服务的思想,使她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全院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提高了急危重症的抢救技术水平和在平战时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反应能力,护理综合保障能力及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高。通过培训,让每一名护士都拥有了更好的职业修养和更专业的礼仪规范,从外表到内涵修养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在培训中人人参训、个个达标,参训合格率达到了100%。由此可见,多元化分层次在职教育模式在疗养院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是科学、有效的,是提升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和护理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这必将为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维护官兵和老干部的健康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叶凤萍.疗养院护士在职培训目标管理的效果[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1):4-5.

[2]张萍,陈松,郑聪.护理专业文职人员任职培训课程设置的探讨[J].护理杂志,2007,24(6):89-90.

养老康复护理培训篇6

关键词高校;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模式

本文就以高校医院为依托开展高校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的优势、服务形式、内容、人员等方而作了些探讨。高校医院对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开展医疗服务的优势

首先,随着新医改的深入,高校医院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已成必然选择,为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提供医疗服务,是拓展医院业务,促进医院发展,更是高校医院的职责所在。其次,因为高校医院就近、方便及专业性,长期为高校老年教职工及社区老年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医患关系,方便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别近些年国家重点针对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极大地提高了高校医院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和综合服务能力。此外,高校医院隶属于高校管理,能同时得到卫生部门和高校政策、资金、人员等的各种支持,如高校强大的教学科研力量及设施,有的高校还设医学、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健伞的基层组织机构,如工会、离退休工作处、学生会等,将为校医院管理、开展志愿者和社工作、全科医护人才培养等提供支持。因此,高校医院开展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优势可谓得天独厚。高校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模式思考

采用多样化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形式,满足不同类型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社区医疗服务需求:①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高校医院提供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的形式,特点是政府通过为居家养老居民购买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券、健康保险或居家护理险(如长期护理保险、临终护理险)等确保居家养老人群享有健康服务。我围尚不富裕,由政府全部承担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并不实际,但可通过发放政府购买的部分医疗项目免费服务券、提高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报销比例、提供专项补贴鼓励老年人购买健康保险及长期护理保险等保险产品、针对弱势老年人开展无偿或低收费的基本保障社区医疗服务等等,以体现尊重生命,人人享有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②按生活自理程度分类服务形式:根据生活自理程度把居家养老老年人分为生活自理、半自理、不能白理3种人群,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特点是有限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各取所需。有研究提出对生活能够自理者主要开展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组织适宜的体育锻炼康复训练等活动,与居民订立契约式健康保健合同;半自理及不能自理老年人应开设家庭病床,定期上门巡诊,为照护者提供护理常识和技能培训,外出就医时提供上门接送等特殊服务。③按病症种类服务形式:根据老人所患病症种类,提供专项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特点是有很强的针对性,方便同类患者一起管理,提高效率,针对病症不同阶段的健康问题南医疗服务团队修订实施健康促进计划、健康日标、评价效果等。如美国有专门为社区老年痴呆症患者提供的特别护理服务。研究表明通过实施多因素干预措施可降低社区老人跌倒发生率,居家医疗服务可强化城镇高血压患者依从性,促进血压的有效控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养老康复护理培训篇7

关键词:培训疗养机构改建养老机构

长期以来供给不足持续制约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根据民政部2016年7月11日公布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亿,占总人口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亿,占总人口10.5%。全国各类养老床位672.7万张,每千名老年人仅拥有养老床位30.3张。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养老市场需求巨大。另一方面,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机构由于诸多因素导致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为加快养老产业供给侧改革,201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印发及相关配套文件的通知》(中办发〔2016〕60号),要求对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所属培训疗养机构进行分类改革。2016年10月9日,民政部等11个部委印发《关于支持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的通知》,“鼓励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培训中心、疗养院及其他具有教育培训或疗养休养功能的各类机构,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通过规范方式转向养老服务业。”

因此,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机构(以下简称培训疗养机构)改建为养老机构将有利于盘活公共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并促进养老产业供给侧的改革,推动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

一、培训疗养机构改建为养老机构的难点

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服务机构具有资产规模大、物业类型多、地域分布广、历史背景复杂等特点,同时,这些培训疗养机构大部分建在风景名胜区,内部环境优雅,外部景致美观,改建为养老院的基础条件非常好。但与提供养老服务的养老机构的功能配置相比较,这些疗养培训机构改建为养老机构存在如下难点:

(一)建筑格局改造难度大

党政机关疗养机构是按照国家《疗养院建筑设计规范》设计的,培训中心一般是按照《办公建筑设计标准》或《旅馆建筑设计规范》设计的,初衷是为党政机关主要提供会议、培训、疗养而建设的,而养老机构是要按照《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GB50867―2013)(以下简称《规范》设计。由于设计规范的差异导致党政机关疗养机构的改建存在如下难点:

1.客房数偏少,公共配套多。客房数决定了老年客户居住的人数,也就决定了养老机构的收入量。客房数少就意味着养老机构收入就受限。而公共配套多,一方面改建为其他功能的设施面积大,改造投入就多,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维护成本。

2.客房面积偏小,居住舒适度下降。目前培训疗养机构的客房使用面积一般在20平方米左右,若老年夫妻两人居住,就显得非常局促,达不到老人生活用房每床14平方米的使用面积标准。尽管有套房,其面积在40―50平方米左右,但数量少。户型面积偏小降低了居住舒适度。

3.平面布局不紧凑,不适合老人生活习惯。培训疗养机构一般布局比较松散,会议、餐饮、娱乐等功能板块之间有距离,没有风雨连廊的设计,不适合老年人生活起居。

4.无适老化设计,改造难度大。目前的培训疗养机构无适老化设计,其设施不适合老年人使用,改造难度大。

(二)消防要求高

根据《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及地方民政部门的规定,培训疗养机构改建为养老机构必须提供消防部门核发的消防备案凭证(建筑面积1000平米以下)或消防验收报告(建筑面积1000平米以上)。自2015年5月1日起国家实施新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范第5.4.4条明确规定:“老年人活动场所和儿童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所宜设在独立的建筑内,且不应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当采用一级、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时,不应超过3层;采用三级耐火等级的建筑时,不应超过2层;采用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时,应为单层;确需设置在其他民用高层建筑时,不应超过3楼,同时相对整栋楼的疏散通道,养老院要另外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按照新的防火设计规范,新申办养老院应按照“三层之上不得做养老院”的强制性要求执行,已经批准的养老院按旧标准执行。另外,已取得合法手续开建但尚未竣工的项目,也是按照报批时的要求进行消防验收。这样,即便耐火等级采用一级、二级,培训疗养机构改建为养老机构的最高层数也不能超过三层,那四层以上如何使用就成为新问题,否则消防部门不会出具消防验收报告。

(三)环评验收严

根民政部《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及地方民政部门关于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的规定,培训疗养机构改建为养老机构还必须提交环保部门核发的验收报告、审查意见或环评许可批复文件。由于培训疗养机构的客户主要是零时或季节性入住,但改为养老机构后老人基本上都是常住。因此,环保部门的环评检测及验收会更加严格。

对于培训疗养机构改建为养老机构,除上述难点以外,还存在如下历史遗留问题:

1.土地、房屋权属不清。陪训疗养机构的土地、房屋由于历史原因,相当部分是国有划拨土地,也有部分是集体土地,办理了土地出让手续的陪训疗养机构较少。而对于房屋权属,有些办理了房产证,也有相当部分房产证也没有。这些陪训疗养机构改建为养老机构在建委办理改建招投标手续以及申领养老许可证时均会存在土地、房屋权属不清导致改建无法进行或养老许可证申请存在障碍。

2.职工安置及债权债务清理的障碍。党政机关陪训疗养机构是按照事业单位编制设立的机构。其经费及资产购置均由国家财政支付。但一旦改建为养老机构,这些职工、资产以及债权债务均应由新的接收方接收并承担相应的费用,这对接收方或改建方带来巨大的现金支付压力,并对社会稳定带来影响。

二、改建目标

党政机关陪训疗养机构改建为养老机构是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惠及广大老年群体的重要举措。因此,应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以目标客户需求为导向,合理确定项目定位,利用党政机关培训疗养资产合理布局、适老化改造,依托互联网技术连锁化经营,兼顾中高端养老客户个性化需求,提供订制式、专业化、智慧型养老服务,打造舒适周到的居家生活、专业高效的医疗健康、丰富多彩的娱乐休闲、充实全面的文化教育平台,辐射周边社区,创新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无缝衔接的环境,一站式解决老人生活、养老、精神慰籍等问题,实现养老产业供给侧改革的目标。

三、强化系统设计,落实改建要点

根据《建筑装饰装修管理规定》,房屋改建需到当地建设部门履行报批手续,取得核发的施工许可证后才能进场施工,施工后提交工程竣工验收合格证明,这是办理养老许可证的必备要件。针对培训疗养机构在全国分布范围较广的特点,可因地制宜,在不改变建筑结构、尽量控制改建成本的前提下,并充分考虑目标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按照《规范》(GB50867―2013)的要求进行系统化设计、适老化改造。改造的要点如下:

(一)完善养老功能配置,打造适老化生活环境

对培训疗养机构的改造主要包括室内设施和室外设施改造两部分,室内设施按功能可划分为日常生活服务设施、健康与医疗设施、娱乐休闲及设施和文化教育设施四部分,这部分是改造的重点;室外设施包括配套的室外活动场地、道路、停车场、绿化景观、风雨连廊等设施。

1.日常生活服务设施。养老生活服务设施主要包括房间、餐厅、小型超市、洗浴、美容美发等设施,这些设施应配置齐全,同时建立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服务标准体系。

一是房间。根据《规范》,养老机构每床使用面积不低于14平方米。由于培训疗养机构一般每间标准间的套内使用面积约20平方米,单床使用面积约10平方米左右,比规范要求的面积偏小。因此,根据市场调查结果,在改建过程中可将部分标准间改为单人间或者将两间标准间改建为套间,以增加居住舒适度。同时,为增加老人用房面积,可将原培训疗养机构的部分公共配套设施如健身房、洗浴等改建为房间,并适度增加套内使用面积,这样既可增加总床位数,提高养老机构营业面积,又可减少原培训疗养机构配套设施的维护成本,进而增加养老机构营业收益。

此外,原培训疗养机构房间内卫生间的改造是个重点。根据规范的规定,老人自用卫生间除应满足盥洗、便溺、洗浴的需要外,平面布置应留有助厕、助浴等操作空间,并且浴盆和便器旁应安装扶手,淋浴器位置应在一侧墙面安装扶手。同时,配置小型洗衣机可使活力老人的生活更为便利。

二是餐厅。培训疗养机构的一般为集中式的餐厅,一般设置在一层或二层。而改建为养老机构后,根据《规范》的规定,应在提供集中式就餐的公共餐厅的同时,根据自理能力不同,提供分层的小餐厅,方便老人就餐;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可在房间内设小的餐厅,提供订制餐饮或提供送餐到房间的服务。同时,使用功能上,餐厅布置应能满足供餐车进出、送餐到位的服务,并应为护理员留有分餐、助餐空间;当采用柜台式售饭方式时,应设有无障碍服务柜台。

对于公共餐厅的面积,根据《规范》的规定,公共餐厅的总座位数按总床位数的70%测算,每座的面积按1.5平方米计算。目前培训疗养机构的房间数约在100―200间左右,可改建为300床左右的养老机构。如果按300床计算,养老机构的公共餐厅的面积约在315平方米左右,对于大部分培训疗养机构而言,其餐厅的面积都远远超出《规范》规定的标准,因此公共餐厅的改造难度较小。

尽管餐厅改建难度小,但餐饮对老人的重要意义仅次于医疗。因此,针对老人客户,改建后的餐厅,应突出就餐环境多样化、人性化、景观化。同时,应考虑到子女探望时的需要,可改建设置不同装饰风格的中式餐厅,以便提供和子女一同就餐的空间,并且可配置公共厨房,以方便子女探望时给老人做饭、热菜,促进亲情交流。

此外,饮食服务水平也是老人评价养老机构满意度的重要指标。由于不同的背景和经历,不同老人口味和饮食习惯差异很大,对于有特殊需求的等高龄老人,除正常的餐饮配置以外,应针对其个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提供个性化的饮食服务,并且能照顾到老人生病时特殊的饮食需求。同时,在平时的生活中,提供营养配餐,将养生的观念融入到日常餐饮服务中。

三是公用沐浴间。在培训疗养机构中没有公用沐浴间。而对于年事已高的高龄老人或失能老人而言,公用沐浴间是给他们提供助浴服务的重要设施。因此,改建时,除按照《规范》规定对老年人自用卫生间进行改建以外,公用沐浴间应按总床位数测算,每15个床位应设1个浴位,其中轮椅使用者的专用浴室不应少于总床位数的30%;且公用沐浴间内应配备老年人使用的浴槽(床)或洗澡机等助浴设施,并应留有助浴空间应附设无障碍厕位。

四是小型超市、美发室、快递以及银行、邮局等生活设施的配置。对于养老机构,小型超市、美发室、快递应是标配,但对于培训疗养机构配置不多。在改建过程中,小型超市、美发室、快递以及y行、邮局等生活设施应集中配置,以方便老人生活。小型超市除满足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以外,还应提供老人用品的销售以及代购服务。美发室除有固定场所以外,还应提供上门服务。通过快递邮寄物品已是现代生活的常态,因此应配置专门的快递物品室提供快递服务。

银行和邮局的配置应和周边社区的生活配套结合,避免资源浪费。

2.健康与医疗设施。一般培训疗养机构配置的医疗设施很少,但医疗条件是老人决定是否入住养老机构的关键要素,许多老人选择入住养老机构正是因为在家中得不到及时的护理和医疗援助,特别是高龄老人基本上是介助、介护的老人,对健康与医疗的需求更迫切。同时,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也是医养结合的必备要件。

提供医疗服务既需要硬件的支持,更需要专业医疗服务的提供。根据《规范》的规定,改建后的养老机构的医疗保健用房最低面积不低于每床2平方米的标准,即对于300张床的养老机构而言,其医疗保健用房最低面积应不低于600平方米,其中心理疏导室使用面积不宜小于10平方米。同时,其设施配置还需按照《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49)执行。由于医疗服务需要投入的成本较高,为谨慎起见,应综合培训疗养机构内外因素后确定医疗服务提供的规模、配置的设施以及具体的医疗服务类型。

一是外部医疗资源。如果培训疗养机构周边具有较好的医疗资源,如三甲医院、康复医院等,这就为改建后的养老机构提供了绝佳的医疗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养老机构自身内部就可降低医疗资源的配置,如仅设置内部诊所,而主要依靠外部的医疗资源为老人提供快速、便捷的急救处置通道,包含及时发现病情、应急救助、转送对接医院等。

二是内部医疗资源与外部医疗资源的结合。若培训疗养机构周边没有好的医疗资源,较远的地方有好的医疗资源,这时就需要建立内部医疗资源与外部医疗资源相结合的方式解决老人健康与医疗问题:

第一,外部医疗资源建立“绿色通道”。与外部医疗资源建立“绿色通道”,为老人配备固定或随身携带的呼叫器,需安排紧急救助的医护人员及急救医疗设施,以及送往医院急救的车辆等设备,为老年提供应急救助,转送对接医院等服务。

第二,内设与医保联网的医务或护理(康复)室。在借助外部医疗资源的同时,改建的养老机构中内设与医保联网的诊室或护理室(院),满足老人急诊和日常就诊的需要。如果有条件设置医院,则设置老人最常看的几个科室,包括全科、中医、小外科、心脑血管、骨科、神经内科等,并且与各周边大医院合作,以保证较高医疗水平。

由于入住养老设施的老人多年龄较大,更有许多老人经历了大病、手术或者受过伤,需要特别的康复练习与照顾,因此可内设康复或护理院,提供康复设施与康复指导及保健服务,提高对老人健康管理的水平。

第三,医疗环境温馨化、服务个性化、健康评估科学化。随着医疗知识的普及,老人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对于中高端客户集中的区域,改建的养老机构可设置特需病房,提供安静宽敞、有卫生间、特护和订餐等服务,还可提供个性化的医疗健康服务,例如为老人建立电子医疗档案、有专门护理人员陪同就医等。同时,建立科学的健康评估标准体系,为老人提供持续的健康管理服务。

由于一些培训疗养机构建在风景名胜区,因此,改建后的养老机构医疗环境比医院更优美、温馨,更有利于老年客户的养老、养生。

三是内设医院或康复医院与远程医疗相结合。若培训疗养机构周边或很远的地方没有较好的医疗资源,在培训疗养机构建筑面积足够的情况下,可内设医院或康复医院为入住老人提供健康、医疗服务。同时,为保障医护水平,依托现代信息平台,与较远的医疗资源建立远程医疗网络,为客户提供专业的、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四是医用电梯的改造。为便于非自理老人使用和用担架或护理床推送病人的需要,加装医用电梯是培训疗养机构改建为养老机构的重要改造项目。按照《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2003)的规定,在实务中,医用电梯应综合输送能力、提升速度、出入口、走廊转角、候梯厅等因素合理选择,目前常用医用电梯的基本参数为轿箱尺寸1600×2400mm,额定重量1600KG,速度1m/S。

此外,若原培训疗养机构普通电梯的井道尺寸满足医用电梯要求,则直接利用原井道即可。若不能满足,则改建方案包括内置和外挂两种方案。内置就是将一组房间垂直打通变成井道,外挂就是在建筑物外墙壁的适当位置新建电梯井道按照医用电梯。相比较而言,内置改建方案改变了建筑的原有结构,且占用了经营用房面积,从综合效益看,外挂相对比较经济。

3.娱乐休闲设施。大部分培训疗养机构都设有健身房、室、保龄球、壁球、乒乓球、台球、户外网球场等设施;有的还配备KtV、小型电影院、高尔夫球练习场以及游泳池和水疗(Spa)、按摩、足浴、蒸汽浴室等休闲、康乐设施;这些设施大部分都不适合老人使用,因此应针对不同客户需求重新进行改造:

第一,可将健身房与康复室合并,用于老人康复理疗。

第二,高尔夫球练习场应该取消;乒乓球、台球、户外网球场等仅适合活力老人,对这些设施的面积应该缩小;室可保留,并新增书画室。

第三,游泳池以及水疗(Spa)、按摩、足浴、蒸汽浴室等由于维护成本较高,应慎重选择。

第四,对于多余出来的休闲、康乐设施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尽量改建为房间,这样可增加接收老人数量,扩大养老机构收入来源,减轻经营压力。

此外,一些培训疗养机构本身就建在国家风景名胜区,具备花园式养生、养老的天然优势。同时,培训疗养机构遍布全国,可建立全国连锁养老基地,为老人提供候鸟式养老、旅居养老服务。

4.文化教育设施。培训疗养机构均配置了不同规格的会议室和教育设施。比如北京小汤山的一个培训中心,配备了13个规模不同的会议室,都配备视频会议系统、同声传译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能够承接国际远程会议和培训教学。在改建这些机构时,可以利用部分会议设施以及康体娱乐设施改建成老年大学,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开通远程教育课程,培养老人的书法、音乐、绘画等发面的兴趣,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但相对于老人的实际需求,这些过多的文化教育设施超出了实际需要,因此,可将大部分这些设施改建为老人用房或办公、管理用房,以提高整个设施的使用效率。

5.室外设施的改造。室外设施的改造主要包括室外活动场地、道路、停车场、绿化景观、风雨连廊等的改造。

一是室外活动场地。培训疗养机构一般都配置有室外活动场地,且面积都远远超过《规范》要求的每人1.2平方米的最低要求。因此改造的重点是活动场地表面必须平整,且排水畅通,并采取防滑措施;同时应设置健身运动器材和休息座椅。场地附近还应设置公共厕所,且应配置无障碍厕位,以方便老人如厕。

二是道路。原培训疗养机构的道路较多的考虑了车行的需要,而且大部分是人车混行,不适合养老机构使用。因此,改造时道路宜实行人车分流,除满足消防、疏散、运输等要求外,关键是要保证救护车辆通畅到达所需停靠的老人公寓出入口。

三是停位。原培训疗养机构的停车位一般没有无障碍停车位。改造时,应设置无障碍专用车位,无障碍专用车位布置在靠近人行通道且进出停车场方便的位置;在无障碍专用车位与相邻车位之间,应设轮椅通道。

此外,应在老人公寓的主要出入口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场地,便于老人暂时存放非机动车。

四是绿化景观。一般培训疗养机构的绿化景观都做的比较到位,因此,在建筑格局不做大的调整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保留,以降低改造成本。同时,绿化种植宜乔灌木、草地相结合,并以乔木为主。若有水景,根据《规范》要求,水池水深不宜大于0.6m,并应有安全提示与安全防护措施。

五是风雨连廊。针对培训疗养机构建筑格局一般比较松散的现状,为便于老人安全出行,各建筑物之间都应用风雨连廊连起来,同时连廊设计的宽度应能满足两个轮椅交错通过的需要。

以上是从养老机构经营的角度,对培训疗养机构进行改造的重点。对于细节的改造,比如无障碍设计的细节,如走廊净宽、横向扶手高度、居住用门净宽等应按照《规范》的要求改建。

最后,在改建培训疗养机构时,除对培训疗养机构内部进行适老化改造以外,还应关注建培训疗养机构周边的区位环境及生活设施,这些主要是养老机构所在地的城市级配套,如原来培训疗养机构附近的酒店、餐厅、商场、公园以及公共交通等,这些是为改建为后的养老机构提供公共服务的设施或环境,这些设施是“固有的”,不存在改建的问题。但却是选择培训疗养机构改建为养老机构是否适合的标准之一。因此,应尽量选择周边配套齐全、交通便利的培训疗养机构改建为养老机构,以便为未来的养老机构创造好的运营环境。

(二)落实防火要求,确保消防设施达标

培训疗养机构一般以多层建筑为主,按照2015年5月1日起实施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养老机构的经营场所不应超过3层。为达到消防验受的标准,在实务中可采取如下方式解决消防验收问题:对于建筑层数超过三层的培训疗养机构在消防改造时,可将培训疗养机构的消防分区分成两个区域:一至三层作为养老机构经营场所,该区域严格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进行消防设计改造;对于培训疗养机构四层以上的部分,用途可界定为普通公寓,消防按照普通公寓的要求进行消防设计。

1.一至三层消防改造要点如下:一要增加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同时总建筑面积大于500平米的还必须增加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二要确保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的备用电源的连续供电时间不应少于1小时;三是相对整栋楼的疏散通道,一至三层另外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

2.四层以上部分消防改造及使用的特殊处理。原培训疗养机构的建筑层数四层以上部分作为普通公寓进行消防设计和改造,这与原培训疗养机构的消防要求基本相同,因此理论上无需进行大的改造。但在实务中,不可能四层以上作为普通公寓对外经营。为达到消防安全和规模经济效益的平衡,也为经营管理的统一性,建议四层以上除维持原培训疗养机构的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外,应按照一至三层的的标准进行消防设计和改造,即相对于普通公寓的消防要求提高了标准,这既便于消防部门进行整体消防验收,也是为今后养老公寓的经营留下扩展空间,即可将活力老人安排在四层以上居住,而一至三层安排非自理老人。尽管这样的使用安排有迫不得已的成分,但这也是培训疗养机构改造为养老机构中一个现实的选择。

(三)提高环保意识,确保环评达标

相对于培训疗养机构,养老机构环评的污水、废气、噪音以及垃圾,与培训疗养机构基本近似,最大的区别就是医疗费水、废物的环评。在实务中,在改造过程及经营过程中,养老机构应重点采取的措施如下:

1.餐饮污水经隔油池处理后与生活污水一并排入化粪池,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二级排放标准,然后进入市政污水管网,最终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2.餐厅油烟废气经油烟净化器处理后,沿建筑外置烟道送至楼顶达标排放,且排气口距离最近的居民楼不低于20米;

3.项目选用低噪声设备,将运行噪声较大的泵类、空调等置于地下设备房或楼顶,并对噪声采取相应减振、隔声等综合降噪措施,并布置使其远离居住区;

4.项目产生的一般固废经分类收集后,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后运至垃圾填埋场处理,不外排;

5.对于改建后内设医务室或康复医院等医疗设施的养老机构,在环评中对于医疗设施排放的医疗废水应采用二级处理和消毒工艺后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医疗废物应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后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

四、出台配套政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对于原培训疗养机构的土地、房屋权属不清以及债权债务、人员安置等历史遗留问题,建议国家出台相应政策,一次性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

(一)理顺产权关系,确保改建后的经营场所权属明确

根据民政部《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及地方民政部门关于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的规定,改建后的养老机构必须提供“服务场所的自有产权证明或者房屋租赁合同。房屋租赁合同应包含房产所有者的身份证明、房产证明等必备附件。”。由于一些党政机关的培训疗养机构存在权属瑕疵,而这些瑕疵短期内很难解决,这时可采用与实际控制或管理单位签订租赁合同的方式解决改建后经营场所权属的问题。从长远看,解决权属问题的根本路径就是国家可针对这些培训疗养机构出台专门政策,将这些资产整体划入国有资产运营公司进行专业化管理,并一次性解决土地、房屋的权属以及相应的税收问题。

(二)清理债权债务,妥善安置职工

对于培训疗养机构的债权债务以及人员,国家可出台专门政策,将这些培训疗养机构整体打包进入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后,由国有资产运营公司按照市场化方式清理债权债务,并将清理所得优先用于职工的安置,同时,可对原有职工进行转岗培训,使他们成为养老机构的新员工,解决再就业的问题,保持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S].(GB50867-2013).

[2]王黎.住宅空间的适老化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2016(6).

养老康复护理培训篇8

至2010年,内蒙古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836413人,占总人口11.48%;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56%,内蒙古已经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健康问题已成为现代护理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2老龄化背景下的社区护理

2.1人口老龄化对社区护理工作的需求

美国护理学会将社区护理定义为护理学与公共卫生学理论相结合,促进和维护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深入人心,老年人对护理的需求持续上升,护理内容也不断扩展。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影响其对社区护理的需求,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抵抗力降低、慢性病患病率增加、日常生活能力逐渐丧失,老年患者需要通过专业化的指导和护理,更好地应对疾病,提升疾病的治疗效果。社区护理作为医疗机构之外的重要组织,可为其提供专业周到的服务。

2.2社区护理现状

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当中的重要组成,是“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社区服务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社区护理相关政策尚未完善,宣传力度不够,社区护理还缺乏一定的社会认可和理解。全国各大城市虽然逐渐建立集护理、保健、医疗及健康教育于一身的综合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但在发展的同时问题也突显出来。侯淑肖等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平均占卫生技术人员的31.2%,医护比例为1.6∶1;社区卫生护士平均占卫生技术人员的33.3%,医护比例为1.5∶1,而wHo提出社区护士与社区医生的比例应为2∶1或4∶1。此外,我国社区护士学历结构以中专为主,占52.6%~76.9%。

3社区护理教学面临的挑战

3.1社区护理教学现状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全面开展,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无法满足现代护理人才的培养和国务院提出的“将社区卫生服务技能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的要求。我国社区护理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学校教育中社区护理课程只占护理专业课程的5%左右,所涉及知识面及知识结构不能满足社区护理的需要。我国社区护理教育方式主要有学校教育和岗位培训两种。大部分学校没有社区护理实践基地。实践较少导致培养出的护生对社区护理的认识不全面,未真正了解社区护士的工作内容。此外,护生对国家有关社区医疗政策了解较少,不重视社区护理工作。

3.2社区护理缺乏就业吸引力

3.2.1护生社区护理就业意愿调查

采取整群抽样,在参考国内相关调查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内蒙古医科大学312名已进行社区护理实习的护生进行调查。仅23.1%(72/312)护生有社区护理就业意向,这个比例较此前相关学者在其他地域的调查结果略低;98.7%最理想的就业地为大型医院,1%为学校,0.3%改行。

3.2.2社区护理就业缺乏吸引力原因

护生社区护理就业意愿处于低水平。首先,职业期望影响社区护理就业意向,护生目前主要的就业关注点还是大型医疗机构,可能与当前医院护理人员的待遇、福利较社区护士好有关,由于国内社区护理发展起步较晚,社区卫生机构设施简单,人员学历普遍较低,医疗服务范围有限,工作开展难度比较大,福利保障不足等不容乐观的现状使护生对社区工作信心不足。

4人口老龄化下的社区护理教学改革

4.1确定社区护理培养目标

当前社区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根据2007年卫生部颁发的关于《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通过培训逐步转变学员服务理念,掌握社区护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向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和高情感性护理服务的基本技能,达到社区护士岗位的基本要求”。从前单纯的临床护理已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人精神、心理、生活等全方面护理的需要,当代老年社区护士不仅需要掌握基础护理知识及娴熟的护理技术,还需要通过系统化培训增强社区护士综合能力,使社区护理人才具有足够的人文、心理学、社会学知识、人际沟通能力、管理协调能力、职业道德、奉献精神等。当前较合适的社区护理培养模式是从常规临床护理培养模式中进行社区护理专业“方向化”,使社区护理体现自身特色创造自身效益,推动社区护理学教育及自身建设。在社区护理培训体系的研究中,完善并及时更新社区护理教材、师资配备及专门的培训基地。

4.2完善课程结构

推动社区护理发展的因素有人口老龄化、家庭独子化、生活小康化、保健需求多元化等,护理人员将逐渐成为初级保健的主要提供者。社区护理、公共卫生护理、家庭护理等培训成为重要部分。相比以往的理论教授大于实践,应注重教学与实践相衔接,重视当代老年人的护理特点,关注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合理设置课程,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整合公共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和特色人文课。如对必修课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整合,选修课开设以技能和知识的专业需求为依据,开设老年心理学、老年伦理学、老年康复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满足老年人对高等护理人才的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紧密结合教学与临床实践,重视学生专业个性化的发展。

4.3依托基层社区强化社区护理实践

养老康复护理培训篇9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老年护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1

1健康老龄化的提出与含义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健康老龄化”的概念。健康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身体、心理智力、社会和生活等五种功能方面能保持应具备的正常状态,使老年人能较长时期参加有价值的社会活动。健康老龄化不仅要求寿命的延长,更重要的是生存质量的提高[1]。

2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2.1大力发展学历教育

2.1.1增设老年护理专业

随着我国政府对老龄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2006年2月9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这无疑为“老年护理”专业的开设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因此,各级各类卫生职业院校,应该审时度势、抓住发展机遇,从根本上改变现在还没有老年护理专业的现状,增设老年护理专业,并围绕老年相关的生理、病理、临床特点和护理具体要求组织安排课程,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配备专门的卫生部正规教材,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建设专门的老年护理实训基地等。通过这些有效措施来推进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教育培育工作。

2.1.2发展老年护理高等教育

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经正式批准护理学专业成为i级学科,这也为我国老年护理学专业申请成为二级学科提供了可能性。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加快我国老年护理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项目的申报和建设。这种高层次的老年护理教育势必起到学科引领、导向作用,对全社会老年护理观念的更新、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老年护理事业、为其它层次的老年护理专业学生点燃希望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2.2多元化补充非学历教育

因正规的学历教育周期长,为缓解当前老年护理人才供需矛盾,应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拓宽办学门路,大力开展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正规教育的补充,为社会培养急需的老年护理人才,以解应急之需,提高我国现有的老年护理事业整体水平。

2.2.1养老护理员培训

“养老护理员”是顺应老龄化社会的一门新兴职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2年制定出台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规范了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内涵、分类等级、申报条件、培训要求、鉴定方式等关键性问题,对规范“养老护理员”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职业门槛低、培养周期短、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广,使之成为社会目前培养大量养老护理人员的主力军。

但不可忽视的现状是从业人员大多是下岗工人或进城务工农民,基础知识薄弱,综合素质不高,而且大多是本身年纪偏大的中老年妇女,精力体力有限,再加上收入低,社会重视不够,人员流动性大,导致整体情况令人堪忧。

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应充分考虑广大从业人员目前的实际状况、关联行业认可程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科学制定养老护理员队伍发展规划、妥善解决养老护理员职业待遇保障、着力改善养老护理员社会形象地位、积极推进养老护理员职业化建设等。

2.2.2临床护士转岗培训

随着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将有更多的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从医疗机构中独立出来,转向社区和机构养老部门。临床普通护士需求将趋于饱和,甚至下降,而老年护理这种“专科护士”将需求剧增。再加上临床护士有比较好的专业基础和工作背景,能够经过短期培训,快速、较好的适合这份工作。这也是顺应国家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突出专科化护理的时代要求。

2.2.3大兴在职继续教育

为在职人员提供多种形式的老年护理继续教育活动,如采用集体授课、小组讨论、网络学习等形式进行培训。培训后发放相应的培训证书,作为护士继续教育的学分证明或者护士进入老年护理相关机构工作的准入标准之一。另外,进入部级、省级《老年护理》精品课程网页,使用某些与老年护理相关的专业网站也可以为护士的继续教育内容提供相应的补充。

2.2.4社会护理技能普及

在社区对老年人、其子女及家庭保姆展开健康教育和简单技能训练,提高防病急救意识。老年人的很多健康问题症状隐蔽、发病急骤、预后较差,如果能够及时正确处理,将会对疾病有巨大的帮助。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普及,能够为老年人的安全保驾护航,也能增加老人的自理能力,让子女孝心得以实践。

2.2.5引入时间储蓄概念

借鉴义务献血的用血机制,时间储蓄可以支付自己及直系亲属的护理需求。例如,德国年满18岁的公民,可利用公休日或节假日为老年公寓或老年病康复中心服务,不拿报酬,将来年老或需要护理时,可以获得同样时间的照顾[2]。对参加护理的非专业护理人员,包括家庭成员、义工,由社区计量考核计入护理服务时间储蓄,将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运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养老氛围。

3结语

有关资料显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3]。“十二五”期间,人口老龄化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些困顿,但也为“老年护理”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和挑战,而人才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树立正确观念、保障师资队伍、从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层面全面渗透,逐步推进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才能真正落实“老有所养”的社会主义目标,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全球

战略。

参考文献

养老康复护理培训篇10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7)04(b)-0148-04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influencefactorsofrehabilitationtreatmentcomplianceinelderlypatients,inordertoexplorenursingcountermeasure.methodsQuestionnairesurveywasconductedin106elderlypatientswhowerehospitalizedatRehabilitationCenter,BeijingXiaotangshanHospitalfromJanuary2016tooctober2016.theinfluenceofagedistribution,genderdifferences,culturaldegree,coursecharacteristicsontreatmentadherencewereanalyzed.therelevantfactorsaffectingthetreatmentadherenceofthepatientsofmedium,poorcompliancewerefurtheranalyzed.Resultstheproportionofgood,medium,poorcompliancewas15.1%,59.4%and25.5%respectively.theagedistribution,genderdifferencesandcourseofdiseasehadnoinfluencetocompliance(p>0.05),whilethedifferentculturedegreeofpatienthadinfluencetocompliance(p<0.05).thetopfourfactorswhichinfluencedthecomplianceofelderlypatientswerehealtheducationunfulfillment(accountedfor65.6%),treatmenttimingunadvisable(accountedfor58.9%),insufficientunderstandingofdisease(accountedfor53.3%),bodyweakness,treatmentprocessfeelingfatigue,pain,andphysicaldiscomfort(accountedfor52.2%).ConclusionStrengtheningthehealtheducation,makingpersonalizedhealtheducationplan,puttingforwardthecharacteristicsofrehabilitationnursing,improvingthenursingquality,andemphasizingtheroleofsocialsupportsystemareallfeasibilitystrategiestoimprovetherehabilitationtreatmentcomplianceinelderlypatients.

[Keywords]aging;Rehabilitationmedicine;Compliance;nursing

?S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住院患者中老年患者占据相当一部分比例,老年患者由于身体衰弱、疾病缠身,以及经济、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的改变等原因,治疗依从性往往不高。依从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分析影响老年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的因素并探讨护理对策,以期提高老年患者康复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10月在北京小汤山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康复病区住院的106例老年患者。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住院2周以上者;③神志清楚,能正确理解并回答问题者。排除标准:①有智力、精神、语言、意识障碍者;②住院期间反复病情变化,需暂停康复治疗者。③不愿配合调查者。

1.2调查方法

经参考相关文献,结合老年患者特点,自设治疗依从性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2]:①一般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e、患病时间、文化程度。②患者治疗依从性情况:患者能完全配合完成规定的康复治疗时间、次数者为全部依从(依从性好)、完成2/3者为部分依从(依从性较好)、完成1/3及以下者为不依从(依从性差)。③对部分依从及不依从患者调查影响其治疗依从性的因素。共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106份。

1.3质量控制

问卷由调查者本人及2名经培训的护士负责发放,对年龄较大及视力不佳的患者,由研究者逐条阅读给患者听,再由患者本人做出选择。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一般情况对依从性的影响

106例老年患者按治疗依从性程度分为依从性好、较好、差3组。患者不同年龄、性别、病程对依从性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对依从性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影响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

对90例部分依从和不依从的患者,调查其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健康宣教不到位,治疗时间安排欠合理,对疾病的认识不够,身体虚弱,治疗过程感疲劳、疼痛等身体不适占比例较高超过50%。见表2。

3护理策略

3.1加强健康宣教,制订个性化的健康宣教方案

老年患者由于感官的退化,反应较慢,行动迟缓,思维能力下降,因此,对老年康复患者健康宣教应做到反复多次、随时、及时。培养护士沟通交流能力,运用语言沟通交流技巧,采用关心、体贴的语气提出问题,语速要适当减慢,语音清晰,适当运用触摸和微笑等肢体语言增加亲切感。注意倾听,要让老年患者感觉到被重视。通过制作健康宣教手册增强宣教效果,手册设计形式、宣教内容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病区在显著位置张贴宣教展板,达到视觉强化,随时提醒[3]。

病区内设健康宣教室,定期组织患者及陪护人员参加病区健康讲座。健康讲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了康复医疗、健康管理、运动医学、饮食营养、康复护理等多方面内容。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不同,治疗依从性和康复效果也有所不同,护士根据患者对疾病认识、理解的能力不同给予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同时运用同伴教育的方式,邀请并鼓励康复效果突出的患者分享康复经验,病友间互相交流。有研究发现,健康教育在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

3.2突出康复护理专科特色

为满足患者需要,更好的安排康复治疗时间,为患者提供早期康复护理,与科室主任和护理部研究决定在病区设康复治疗护士岗。经参考相关文献并参照其他康复医院护理模式,结合我院康复特点,拟每30张床位设置1名。任职条件为从事康复护理工作5年以上,护理大专及以上学历,护师及以上技术职称,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系统的康复医学知识,丰富的社会心理等人文知识的护士担任[5-7]。康复治疗护士的职责为负责协调安排病区病人的康复治疗时间,深入治疗室了解患者康复训练情况,组织安排病区患者康复评价时间,参加康复评价会,协助康复责任护士做好护理工作。

研究表明,早期康复干预对患者神经及运动功能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改进具有积极的作用[8]。我院康复中心于2016年4月起,在康复评价会的基础上,对所有住院患者在入院当日进行预评估,预评估会是由健康管理师、营养师、主管医师、护士、康复治疗师组成的康复治疗团队,为住院患者制订针对性康复治疗方案,对患者尽早开始系统康复治疗争取时间。康复护理模式强调“参与”护理、“主动”护理或“自我”护理[9]。康复护士通过康复评价会全面了解康复护理目的、对象、内容、技术,配合好康复技术人员对患者进行治疗护理。康复评价会还邀请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自理的患者家属参加。患者家属参加康复评价会不仅能够了解患者目前的功能状况、病情发展和预后,还可使患者家属参与到康复治疗中。在护士的监督和指导下,充分发挥病人及家属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体现康复护理的特点。并可取得患者的家庭支持,使家庭成员能够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团队,鼓励和支持患者完成每天的康复训练计划,帮助患者尽早回归家庭与社会[10]。

3.3提高服务质量

提升护士形象,改变服务态度,将优质护理落到实处。针对老年患者身心疾病特点,护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护理服务,从而提高生命质量。重视护士素质培养,护理部和科室定期开展护士服务礼仪培训,并通过礼仪表演、竞赛答题等形式,加强护士服务意识,提高护士自身素质及服务理念。

通过对患者热情的问候,耐心细致的解释,合适尊敬的称呼,给予老年患者一个温馨的住院氛围。对老年患者的称呼加以改进,从以往的直接称呼患者姓名,改为为亲切的把名字后面加上“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这种方式既核对了患者的姓名,又增加了亲切感。亲切的语言,礼貌的称呼既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也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通过与患者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增强了护患信任感,使患者对康复治疗有了安全感,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11-14]。

3.4提高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

护理技术操作是护士必须具备的基本功,熟练的技术操作,既能减轻患者痛苦,也能获得患者信任,给患者以安全感。科室对全体护士每月进行基础护理和康复护理理论知识及操作考核,每周进行业务培训。对老年患者难度较大的护理操作,安排有经验护士进行,减轻患者痛苦。同时做好低年资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工作,科室安排优秀带教老师进行培训考核,护理部考核小组按照计划每月对全院护士抽考技术操作,并将考核结果进行反馈。

运用激励机制,制定科室护理绩效考核标准,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对每次在院内操作及理论考试取得优秀成绩者给予奖励,不合格的予以处罚,严抓护理质量,科室各项工作严格按pDCa进行管理。

3.5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护士可通过与患者家属和单位的沟通,取得他们的支持与合作。家属及社会的大力支持是病人疾病恢复的坚强后盾。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思想工作,鼓励家属经常陪伴探视,生活上多关心体贴,给患者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对患者的家庭成员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取得家庭成员的配合,家庭成员间建立良好的和睦关系,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在康复期患者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5-16]。

3.6及时观察到病人的心理状态、功能恢复的进度以及对康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