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十篇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十篇

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8:46

农业专业技能培训篇1

一、目的意义和基本目标

1、目的意义。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近年来,各乡镇、各部门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在农业专业技能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农业专业技能培训中,也存在着培训时间短、层次低,培训内容不系统,培训手段单一,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加强新型农民现代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其目的就是通过延长培训时间,增加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努力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加快全县的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2、基本目标。围绕全县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到年,新型农民现代农业专业技能培训8750人,60%以上取得相应的农民技术职称,结合全县现有农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到年需参加农职称评定的农民人数为5250人。加强对农民进行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培养一批生产能手,生产能手总量达到2800名左右;按照农业产业化和生态农业发展要求,培训和提升企业经营人员、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的经营水平,发展壮大农村经营能人队伍,农村经营能人总量达到2名左右。

二、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

3、培训时间。实行学年制,要求每个专业一个学年累计培训学习时间不少于50课时,根据内容需要可以延长培训时间。

4、培训内容。要求围绕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在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对农民进行理论知识授课和现场技术操作指导。

三、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创新培训方式方法

5、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县农业局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围绕产业、方便学习、布局合理”的要求,制定新型农民现代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基地认定标准,经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办公室批准后,组织有关专家,通过招标的方式认定一批培训基地,签订培训合同,明确培训任务和培训要求。要充分发挥现有的各类农广校、教育培训机构、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并积极鼓励各类社会培训力量参与新型农民现代农业专业技能培训。

6、创新培训方式方法。要从实际出发,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可以聘请专家进行集中面授,也可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进行授课。可以一学年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培训,也可根据农事变化开展间断性弹性培训。可以由县统一组织培训,也可由乡镇组织培训。还可采取“公司+农户”、“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户”等多种培训模式,多层次、多渠道开展新型农民现代农业专业技能培训。

四、加强培训管理服务,开展农民职称评审

7、加强培训基础工作。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要进行登记造册,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和培训教师等都要有明确的记录。各培训机构要建立培训台帐,写明每次办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参加培训人员及培训教师。培训结束后,对达到专业知识要求的,由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办公室发给相应的培训合格证书。

8、强化培训监督管理。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办公室、县农业局要组织相关单位,采取实地考察、走访农民等方式,对每个培训机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核实,了解农民的满意程度。对培训质量存在严重问题、弄虚作假、挤占挪用套取财政资金的培训单位,要严肃查处,并追究相关责任。

9、完善职称评审服务。对取得培训合格证书,掌握了专业基础和基本技能、能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成效显著,符合相应农民技术职称标准的,给予相应的农民技术职称评定。要及时调整农民职称评定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成立专业考评小组,规范评审程序,健全评审档案。县科协要认真履行农民职称评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加强对农民职称申报工作的指导和服务,根据实际分批分专业及时组织评审。各培训机构要积极做好农民职称申报服务工作,帮助参加培训的学员申报农民技术职称。

五、加强分工协作,切实抓好工作落实

10、落实工作责任。新型农民现代农业专业技能培训是当前全县正在实施的“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的内容之一,是农业专业技能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共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委办〔4〕38号)明确分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办公室主要负责综合协调、监督和管理,农业局具体负责培训组织实施工作,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参加培训后符合条件人员的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和晋升。

农业专业技能培训篇2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省人民政府关于2016年实施33项民生工程的通知》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围绕创建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以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发展能力为核心,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

全县计划培训人员750人,具体目标任务如下:

1、职业农民培训550人。培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400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50人、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100人。对培训合格者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对培训合格并经认定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认定并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率达到60%以上。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商人才(以下简称“电商人才”)培训200人。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对培训合格者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

(三)奖补标准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奖补资金实行直补培训机构的办法,具体奖补标准是: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按人均3000元、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均按人均1000元,电商人才培训按人均2000元。奖补资金的具体拨付、使用和管理要求,按照省财政厅、省农委制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四)实施范围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在全县各乡镇实施,重点培训范围是美丽乡村中心村、贫困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各乡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分解情况见附件1。

二、重点工作

(一)确定培训对象

1、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培训主要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生产经营型主要培训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涉及茶叶、猕猴桃、中药材、高山米、蔬菜、笋用林、畜牧等七个产业;专业技能型主要培训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的工人和雇员;专业服务型主要培训统防统治植保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对象遴选条件:长期稳定从事农业,有培训需求和愿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龄不超过60周岁,其中生产经营型培训对象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倍以上,且产业达到一定生产规模(见附件3)。培训对象遴选遵循立足产业、农民自愿的原则,由县农发委按照个人申请、村委推荐、乡镇初审、县农发委确定的程序择优确定。2014、2015年已培训的职业农民今年不再培训。

2、电商人才培训。主要培训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中,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等。培训对象遴选条件:已开展或有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愿望、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有电脑和智能手机应用基础。培训对象遴选由县农发委按照职业农民遴选程序择优确定。电商人才与职业农民培训对象不得重复。

(二)确定培训机构

根据《市2016年新型农民培训实施办法》规定,结合我县实际,择优确定县农广校作为全县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见附件2),同时将职业学校作为职业农民培训理论教学基地,共同组织培训。县农广校负责学员整个培训期间教学实践管理,制定培训计划,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台账,职业学校负责制定学员理论教学期间管理办法,全程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三)明确培训内容

按照农业部推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要求,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和课程,培训内容要符合我县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广泛征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需求,鼓励采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点单式”培训。培训内容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部分。

1、职业农民培训。公共基础课重点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素养、涉农政策法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生态环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市场营销、“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等内容。专业技能课重点培训农业绿色增产增效攻关模式、良种良法配套、农信农机农艺融合、一控两减三基本、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等技术技能。

2、电商人才培训。公共基础课参照职业农民培训内容安排。专业课重点培训农产品电子商务知识、网络店铺建设、产品包装、客户服务、网络店铺营销等内容。

(四)创新培训方式

1、职业农民培训。实行分类型、分专业、分阶段、参与式、重实训、强服务的培训方式。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5天,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7天。为提高培训效果,原则上每期培训班不超过50人;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农时季节和农民对技术需求等,分时段培训,每段培训时间不超过2天;注重实践技能操作,理论课和实践课时间按1:2安排;做到系统知识培训与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传统培训方式与现代培训手段相结合。

2、电商人才培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7天,其中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5天、参观学习2天。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员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五)做好考试考核和认定发证工作

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采取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方式,对学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县农发委审定。对考核合格者,由培训机构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对培训合格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按照省农委皖农科[2015]125号文件要求,进行新型职业农民认定,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对培训合格的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电商人才进行统计造册。

三、进度安排

按照立足产业、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按照以下步骤有序推进实施。

(一)精心制定方案(3月中旬前)。制定实施方案。按照《市2016年新型农民培训实施办法》要求,结合实际,及时分解落实培训任务,认真制定整体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工作、进度安排和保障措施等,实施方案报省农委、省财政厅及市农委、市财政局备案。制定分专业培训方案。按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要求,围绕创建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由县农发委牵头组织县农广校和产业专家等共同制定分专业培训方案。方案要按规定时间(15天或7天)和分阶段(7次或3次)培训要求制定,主要明确每期培训班的培训机构及培训具体时间、地点、内容、形式和工作要求等内容,以便培训机构实施。分专业培训方案及培训机构承担任务情况报省市农委备案。三是制定教学管理方案。县农广校、职业学校要根据专业培训方案,制定每期培训班教学管理方案。方案主要反映组织领导、学员名单、教学计划、培训管理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报经县农发委批复后实施,做到“一班一案”。

(二)认真开展培训(3月中旬至11月中旬)。县农广校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分专业培训方案和教学管理方案开展培训,严格培训时间进度和质量。遴选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和教学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深受农民欢迎的专家、教授、农技推广人员,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为授课教师,每期培训班至少聘请一名省级专家。电商人才培训师资主要聘请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讲师团成员,并根据需要扩大聘请师资范围。认真选择教材,并保证参训学员人手一套省级以上统编教材(公共课教材10种以上和专业技能课教材3-5种)。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每期培训班建立5项制度:即班主任制度(每班确定一名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第一堂课制度(每期培训班县农委安排人员上第一堂课,宣讲政策,并了解培训机构培训工作安排和学员需求等情况);学员培训考勤制度(实行学员每天签到);满意度调查制度(每期培训班最后一堂课,县农委安排人员组织学员开展满意度评价,了解培训实施效果),培训台账制度(建立培训台账、培训过程影像资料等培训档案)。

(三)验收总结阶段(11月下旬-12月底)。抓好验收工作。培训机构在完成培训任务后,要及时向县农发委提出验收申请,县农发委会同县财政局组织验收,对验收合格的出具验收报告,对存在问题的待整改后再验收,直至合格;抓好认定工作。培训结束后,及时开展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并为新型职业农民建立档案,落实跟踪联系服务和扶持政策;抓好总结工作。县农发委在项目验收基础上,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并按照省农委、省财政厅关于绩效评价的部署和要求,对年度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查自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分管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农业、财政、人社、教育、职业学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组(见附件4),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农发委,统筹协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落实解决培训工作遇到的问题,确保培训工作有序开展。

(二)注重培训质量。依托与安农大的校县合作平台,聘请安农大、省农科院、合师院、合工大等相关专业教师为外请专家,职业学校、县农发委中级职称以上在职人员为培训骨干老师,县内乡土人才和龙头企业负责人作为培训辅导员,共同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建立以部、省统编教材为主,其他正规出版教材和地方编印教材为补充的教材使用格局,保障教材质量。支持培训机构将实训基地建设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企业基地等结合,确保每个专业建立一个实训基地,增强实践实训能力。

(三)强化监管督查。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纳入对各乡镇和有关单位的考评内容,加强对实施情况的跟踪调度,确保按照、按质和按量完成,达到预期效果。加大对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项目资金主要用于课堂培训、实训、参观交流、聘请师资、信息化手段利用和后续跟踪服务等相关支出。同时,建立项目资金审计制度,坚决杜绝“挤、占、腾、挪”项目资金现象,切实把民生资金管好用好。

农业专业技能培训篇3

[关键词]农民教育培训;主阵地;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民教育培训是基础。作为长期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农广校,具有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的显着优势,发挥着主力军和主阵地的作用。近年来,阜宁县农广校围绕新时期“艰苦创业、团结奋斗、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农广精神和“以农为根、以教为本、特色立校、育才强农”的农广文化,按照“努力把各地农广校建设成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主阵地”目标,按照“发扬农广精神、加强阵地建设、提升管理能力、打造办学品牌”的定位和要求,以组织实施“实用技术进村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和开展学历教育为重点,在并充分发挥农民教育培训资源作用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有力地促进了阜宁县农民教育培训的快速健康发展,带动了农广校的综合创建,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基层县级农广校办学水平a级校、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江苏省农民上网致福工程培训点、阜宁县农村青年实用人才培训基地、阜宁县富民创业网络大学、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等。

一、阜宁县农民教育培训主阵地建设的实践

1.农广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主阵地建设成效

阜宁农广校建校18年来,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3100多期,培训25万多人次,其中在校集中培训500多期,培训4万人次;校外教学点培训80多期,培训6000人次;组织进村培训2600多期,培训21万人次。累计招收学历教育班学员2454人,毕业2181人,其中中专毕业1515人,大专毕业666人,现有中专、大专及本科层次在校生320人;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4000多人,输出转移3600多人。据调查统计,从农广校毕业的学员中,约有1/3的学员担任了村组干部;有1/3的学员成为了农技推广体系的骨干;有1/3的学员成为乡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种(养殖)植能手,培植全县农民学用科技生产发展的典型100例,精选推广农民创业致富项目十例,培植科技示范户3000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民的种养技术显著提高,收入明显增加。

2.农广校已成为农民接受各类培训的主要阵地

阜宁农广校已成为农民接受各类培训的主阵地,学校一直与县相关部门保持着办学合作联系,根据农村不同人才培养需要,每年举办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农民教育培训活动。与县组织部门举办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每年培训农村“四类”实用人才(年轻当家人、致富带头人、发展领路人和农产品经纪人)1500人;与县委农工办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运行管理人员技术培训班,年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会计及经纪人350人;每年与共青团开展农村青年实用人才培训3期以上,培训青年农民300人;与妇联开展农村妇女技术培训,妇女参学率占到总培训人数38%左右;与林牧渔业局开展兽医、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培训,完成全县村级防疫员队伍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考核工作,培训700多人,建设一支350人的村级防疫员队伍,还开展(稻麦、瓜菜)科技示范户技术培训,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农业人才培训以及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等等。

3.阵地元素建设不断加强,办学条件和能力明显提高

(1)硬件元素。①环境建设。学校通过不断加强环境建设,现拥有占地近2万平方米,包括教学楼两幢、宿舍楼一幢、可容200名学员同时就餐的餐厅一个、500平方米实训基地一个。办公区有教职工办公室8间、专设农民培训工程办公室1间、招生接待室1间、会议室2间、党建活动室1间、门卫值班室2间;教学区建有180座可视化电教室1间、40座计算机机房1间、36座电子操作室1间、大小教室5个、图书资料室2间、数控加工技术培训基地1个。②文化建设。学校为进一步宣传农广校办学成果,扩大农广校办学影响力,在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定期开设宣传版块。并在校内设立多处文化宣传栏、墙体欢迎牌、指示牌、标识牌等,树立朝气蓬勃的农广校新气象。③网站建设。学校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专门网站——“阜宁农业教育网”,打造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培训工作动态化更新,扩大培训工作影响,全面接受群众咨询和监督。

(2)师资元素。在农民教育培训活动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中最关键的一环,学校一直不断在完善、提高教职员工的授课水平。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15人,兼职教师队伍38人,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师资队伍。①专职教师。a.参加技术培训。每年组织学校专职教师参加全国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培训班、全省教材课件开发制作培训班及计算机专项技能培训等活动以及专家教授授课来提高专职教师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b.学历继续教育。安排专职教师参加在职专升本、在职研究生等层次学历学习,提高所有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学历层次。②兼职教师。根据培训工作的实际需要,我们不定期对兼职教师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同时选聘一些“乡土人才”加入兼职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兼职队伍的层次和规模。③聘请专家教授。每年聘请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的专家教授来学校开展现代农业生产研究班、蔬菜产业发展论坛等相关专题的技术讲座,提高学员受训层次。

(3)教材元素。①统编教材征订。根据教学培训活动安排,广泛征订中央校各类教材,完善补充充实学校资料库,包括种植、养殖、农村经济管理等方面教材50余种,声像教学碟片60余种。征订省农广校农民培训工程系列教材50余种。②地方教材开发。根据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安排师资力量,开展专题调研,开发适合我县农业生产需要的农业技术教材,先后编写《瓜菜生产实用技术手册》、《农业实用技术手册》、《实用技术春季培训突击月技术明白纸汇编》、《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教学课件集》,又选取部分经过培训实现创业的学员作为培植典型,编写《农民创业典型100例》、《阜宁农民创业项目汇编》等培训教材,同时学校还制作农民创业风采挂历、创业培训学员致富项目10例精选等教学材料,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③课件编写。学校为提高农民学习热情和教学培训效果需要,要求每次培训教学都要实现可视、可听教学氛围,每个教学课题,全部制作成课件形式,实行可视化教学。

(4)体系元素。①校外教学点(田头学校)。学校为适应新时期农民教育培训特点,围绕农广校办学进村的新要求,把培训教学班办到村间田头,办在产业发展链上,服务农村人才培训、服务主导产业发展,办成群众需要、学习方便、服务及时、特色有效的田头学校。三灶镇昌兴村是以发展设施大棚种植为主导产业的农业村,约有三分之一农户参与蔬菜种植,种植面积达500多亩,农民白天大多在田头劳作,学校在该村建立田头学校,根据农户的种植需求,经常性地提供技术培训,根据农户的休息时间,在晚上开展教学活动,农民培训夜校深受群众欢迎。②技术推广示范基地。推广、引进、合作建立一批农业新技术示范基地,放大示范效应,推动农民学技能、争致富热情。a.太阳能杀虫灯生态种养示范基地。学校在县内东沟镇太平桥村建立太阳能杀虫灯生态种植基地,集成了测土配方施肥、机插秧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新品种引进等先进技术,示范种植有机水稻1000亩,其中核心区500亩,该基地已成功申报“阜鼎牌”有机大米商标。在阜益村众旺禽业建立太阳能诱虫灯生态养殖基地,灯光诱集的害虫成为蛋白饲料喂养林间草鸡,示范效应明显。b.秸秆生物反应堆种植绿色西瓜示范基地。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和设施大棚栽培,示范秸秆生物反应堆新技术100亩,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在特定菌种的作用下,将秸秆转化为作物生长所需的二氧化碳、有机质和矿物质,同时产生抗病微生物,使设施蔬菜实现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实验,使用秸秆反应堆技术栽培的大棚西瓜比没有采用这一技术上市时间提前10天左右,同期西瓜长势大一倍左右。③创业培训教学实践基地。按照创业培训三段式培训模块要求,在全县面上挂牌建设农广校农民创业培训教学实践基地20个,其中规模种植基地5个,特种养殖基地7个,县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各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④农民培训科技书屋。从2006年开始,我校先后在全县部分镇村建立20个农民培训科技书屋,每个科技书屋配备书籍柜2张,农业科技图书300册以上,并不定期对书籍进行更新、补充。通过农民科技书屋建设,建设农民常态化接受科技知识、学习交流技术的新平台,延伸发挥农广校为农服务功能。

4.突出主体学历教育,充分发挥农广校教育职能

作为农广校,招生、办学是农广校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学校准确定位、积极谋划、广泛动员、开展合作,进一步扩大办学成效。

(1)中专学历层次教育。①涉农中等专业免费教育。结合我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在农村生产一线从事农业生产、服务、管理和经营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按照中央校和省校开班要求,开设涉农专业免费中专学历班,每年招生规模在100人左右。②热门专业中专学历教育。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青年劳动力学技能的实际需求,我校联合社会力量,扩大招生范围,开设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数控技术等热门专业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为一体的教学班,实现“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结合,提高素质与增强技能同步”,进一步提高我校办学影响和竞争力,每年招生规模在100人左右。③生源基地。学校同盐城生物工程高等学校、南京蓝天汽车专修学院、常州三顾人才资源公司等开展联合办学,为其招收培养生源,对学员采取2+3学习形式,实现学历加技能双重认证,更好地适应市场用人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综合发展的学习需求。

(2)大专、本科层次学历教育。学校积极与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合作办学,创建大专、本科学历教育教学平台,为社会在职人员提供提升学历层次需求,每年春秋两季招生都在80人以上,网络学历教育现有农学、动物科(医)学、农林经济管理、会计学、工商管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法学等专业的注册在校生达250人,农广校现代远程教育办学平台和办学影响力不断扩大。

5.重抓农民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农广校培训职能

学校紧紧围绕阜宁县委提出的“人人学技能、户户忙调整、家家办实业”的活动要求,服务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发展,推广“三新”技术,让农业从业劳动者每人接受1~2项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种养殖水平。做到“常态化经常培训、关键环节主动指导、技术咨询随时服务”,实现“技术培训到村、指导服务到田”。

(1)部门合作联合培训。培训工作中注重统筹涉农各部门的业务技术指导,实现讲师团成员分工协作,围绕农业主推新技术,联合共训,成效明显。

(2)关键农时专题培训。适应农时季节,围绕早春棚室、春耕生产、夏收夏种、粮食丰产增收、动物疫病防治、农村新能源户用沼气建设、秋播结构种植、冬季设施农业开发等为环节,全年开展“春季培训突击月”、“暑期技术培训月”、“秋播结构调整技术培训月”等活动推进培训工作的开展。

(3)重点技术推进培训。以农业法律法规、高效农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及技术措施、测土配方施肥、沼气综合利用、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林业高效复合经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技术为重点,引导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对比核算突出发展高效规模种植的经济收益;沼气建设收益的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强化风险意识宣传引导农业保险全覆盖等。

(4)培植典型带动培训。学校在组织开展农民培训工作中,创新特色开展培训、注重引导宣传培训、实例示范提高培训。开展学员回访服务,在跟踪指导与学员回访工作中培树学员典型,建设培训学员产业发展基地和技术推广示范基地,放大培训效果及学员示范引领作用。一是组织编写《阜宁县农民创业典型100例》,用县内农民学用科技创业发展的事例引导、启发农民,示范带动农民,用身边的实例教学来提高农民培训效果,助推“人人学技能、户户忙调整、家家办实业”掀起热潮。二是编印“阜宁县农民培训工程——农民创业风采挂历[2010]”,用于培训跟踪指导服务时现场发放,挂历在创业培训典型100例中再精选全县农民创业培训人员及致富项目24人(项)、现代农业创业指导六条、每月重点农事记要12项等内容,宣传创业培训典型、展示农民创业风采、培训现代新型农民、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三是组织创业培训典型学员参加农民创业培训(提高)班学习,组织外出观摩县外高效农业及特色种养项目,开拓创业视野、激发创业热情、掌握创业技能、带动创新发展。四是制作培训教学专题片《创业培训学员致富项目10例精选》,用农民身边的培训典型和创业致富特色项目激发受训农民的创业热情、服务引导发展高效农业。

二、进一步加强主阵地建设发挥农民教育培训职能的展望与思考

1.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阵地建设的思考

只有通过加强农广校的农民教育培训主阵地建设,让农广校成为农民“经常受培训,长期得实惠”的一个有效载体,让更多农民普遍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和创业本领,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能推动农广校办学的持续健康发展。

(1)科学谋划、准确定位。农广校的工作涉及教育培训、技术推广等多方面,要紧紧围绕中央校、省校的目标要求,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农民学习需求,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选准切入点科学谋划开展工作。

(2)创新工作、发挥职能。农广校承担着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不同任务,要根据工作实际,及时调整培训思路,不断创新培训方法方式,加强培训效果的舆论宣传和注重典型学员培植,放大培训示范效应,扩大培训成效,进一步发挥农广校的培训优势和职能。

(3)突出主导、服务产业。农广校的教育培训活动时刻与当地政府宣传鼓励的产业保持高度一致,要与时俱进,优先服务政府倡导的农业产业,以获取政府工作支持,各项工作才具有主动性,才能顺利、有效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活动。

(4)提高能力、打造品牌。农广校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专业机构,其核心任务就是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让农民从培训中受益,这个问题来不得半点虚假,不能让农民从中得实惠、获益处就会失去信誉、失去位子、失去支持。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办学能力、办学水平、办学质量,打造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的品牌,才能取信于民,才能让农广校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和效果。

2.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建设的展望

农业专业技能培训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高职学历教育;职业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74(2012)03-0072-04

继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后,“十二五”规划又提出了“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愿景,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其关键所在。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更注重实践性教学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重视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把整个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技术开发、成果推广、咨询服务等紧密结合。可以说,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分布和社会化服务内容基本涵盖了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因此相较于其他教育类型来说,高职教育因其更贴近、面向广阔的农村市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新农村建设为高职教育带来机遇

1.1当前高职教育自身的困境

1.1.1生源减少目前,我国高考录取时遵照的顺序是先本科后专科,本科录取处于招生链的最上层,对于招生生源数量方面无需特别担心,其竞争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生源质量。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处于招生链的末端,尤其在1999年各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后显得较为被动,加之近几年呈延续态势的高考报名人数逐年减少状况使高职教育的生源问题突出。

1.1.2竞争激烈当前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在整个高考招生计划中所占比例较大,而我国的高职教育存在同质化问题,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竞争较为激烈,在未来自主招生时代高职院校要想赢得竞争优势必须进行内涵建设,须有自己的特色办学模式及品牌学科专业。

1.2新农村建设为高职教育带来庞大的需方市场

1.2.1新农村建设需要依托高职教育提供人才支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是一个伴随着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学有所长、专业技能过硬、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人才和新农村的建设者。没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掌握现代农业技术、使用新型农业机械、运用现代经营手段等,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只能是空中楼阁。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市场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化大市场,而是国际社会化大市场,农产品面临着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业如何应对竞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足够的农业人才,而高职院校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需要,及时培养一大批到农村“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大力研发和推广一批应用型农业科技成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2.2转移与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高职教育承担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也会相应加重,迫切需要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另外,为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必须进行转移,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是量的问题,还有一个质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高关键的手段就是加强岗前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岗位技能并及时输送到有需求的企业,实现零距离上岗。而针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来说,社会上一般的培训机构受到师资、办学场地和教学设备等方面的限制,而高职教育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如多年技能培训的经验、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等,因此,利用高职教育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尤显重要。

1.2.3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发展上的诉求需要高职教育满足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80年之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并且在整个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都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有25.8%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掌握专业技术,有一技傍身”,还有26.3%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自主创业当老板”。因此,政府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不仅能满足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也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职业发展和收入问题。高职教育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3当前涉农高职教育相对滞后

虽然目前国家对高职涉农专业大力扶持,对涉农专业学生实行了减免学费政策,但是高职涉农专业还是出现了持续低迷态势。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高职涉农专业本身建设情况来看,在专业设置上缺乏针对性,与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往往不能深入生产实际,了解农村在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将涉农专业等同于普通专业,往往仅局限于农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而缺少农业管理经营、农业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设置,但这恰恰为高职院校探索一直以来比较薄弱的涉农类财经、管理等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了机遇和后发优势。

2、新农村建设要求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目前,由于高职院校大多由成人教育、中专或大专院校转成,所以高职院校依然沿袭传统的学历教育本位思想。而在新农村建设中,除学历教育需求外,对职业培训的需求也很强烈,所以,应该也必须将两者相结合。

2.1对学历教育的需求

首先,大量农村生源需要学历教育以实现向二、三产业转移的知识、技能储备,满足相关职位对学历的要求。其次,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农业技能型、管理型人才及农业科技项目,这就需要建设好有特色的涉农专业,培养出合格人才。

2.2“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职业培训有强烈需求

涉农生源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新生代农民工,三是农村基层干部。这三类生源有不同的诉求,可以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无任何技能与工作经验,他们所需要的首先是一门立身之具体技能;二是有了相当的工作经验并已经掌握了一门技能如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所需要的是技能的提升以及管理、财经类科目的培训。第一种情况更适合短期技能培训,第二种情况则体现了对职业培训的持续性、渐进性需求。2-3高职院校具备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条件

首先,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才构成了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因此,培训包括企业培训和社会培训应该成为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功能和服务范围。李岚清同志曾指出:“要把职业院校办成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满足求学者升学、就业准备、更新知识、增强技能的多种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学历教育是一种系统的职业教育,而培训则是一种短期、单项、专题性的职业教育”,二者最终都体现了“就业为导向”的目标,也就是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因此,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在本质上、规律上、观念上是一致的,这是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的初衷,也是最终目的。

其次,高职教育的特点适合进行短期或持续性培训。目前农民工的培训主要由私人培训机构或大型企业自身来做,但是往往受到师资、办学场地和教学设备等方面的限制,而高职院校在软硬件条件方面得天独厚,可充分利用我国高职院校师资、教学设备、实训场地、管理资源和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等优势,大力培养和培训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提高其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政府有关部门的主导下,已经依托自身优势,开展了诸如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等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但与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仍有很大的差距。

3、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高职办学模式建议

3.1针对学历教育

3.1.1专业设置方面高职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是两个作用:一是担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城镇的技能掌握,二是培养涉农专业人员。因此,从转移剩余劳动力角度而言,应主要设置制造业、服务业相关专业,如农业化学、农业机械技术、农副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高科技蔬菜种植等;从涉农专业人员而言,应注意培养农产品经纪人、农产品营销策划人员、农产品连锁经营人员、农产品国际贸易人员、农业管理人员、农业信息技术人员、农村物流配送人员等紧缺型人才;从涉农专业设置而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非技能性或者说农业服务性专业欠缺,可以考虑设置如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农产品连锁经营方向)经纪与专业(农产品经纪与方向),还有物流专业(农产品物流方向)、财务管理专业(农村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方向)等。

3.1.2教学模式方面高职院校要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开放办学,拓展办学思路,深入到当地农村,真实地了解和掌握涉农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针对紧缺专业人才,可采用“订单培养”和“委托培养”等方式,按照专业岗位的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农村建设人才,这是地方高职院校融入当地经济,实现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是促使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3.1.3教学手段方面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上网和看电视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业余活动,在业余时间经常上网和看电视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分别占到46.9%和52.1%。针对农民工喜欢上网和看电视,在教学手段上不妨充分利用互联网开设远程教育。为此,高职院校要加强院校教育网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开发和研制符合本地区产业特点、符合农民实际需要、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教育培训课程,还要应用现代通讯技术,丰富教学渠道,使信息网络成为教育培训、信息、技术推广、科技中介、就业指导、政策咨询的“绿色通道”。

3.2针对职业培训

3.2.1跨专业的综合培训高职院校相较于其他诸如专业培训公司或大型生产企业等培训机构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学科门类丰富、呈科学体系,因此要发挥该优势进行跨专业,多学科的综合培训,例如农学、管理学、营销学、法学、金融学等学科融合进行从农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法律服务、金融服务等各方面知识技能的培训。

农业专业技能培训篇5

【关键词】Sakai平台;农技推广人员;远程培训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094―05

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总体上已进入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及农民收入,更迫切依赖农业技术体系的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作为实施科教兴农主要载体和重要支撑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生力军――农技推广人员,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体,农技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高与低,直接影响着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各方面的建设,进一步改革、提高、完善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推广体系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是当前和今后“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工作与任务。

一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的现状及问题

1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虽拥有一支人数众多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但总体上讲,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技人员的素质偏低,人员的专业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低学历、低职称,知识单一、陈旧,专职人员严重不足,人员老化已成为当前农技推广队伍的现实状况。据统计,截至2008年,全国农业系统国有单位共有专业技术人员999992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24.1%,大专学历占37.2%,中专及以下学历占38.6%,但40%以上技术人员所学专业与农技推广无关;专业技术职称高、中、初级所占比例分别为8.4%、30.9%、50.3%。2003-2008年间,每年仅有约8.7%的县乡农技推广人员参加过培训,培训时间大多在一周左右,培训内容主要是结合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进行的。参加培训时间在三个月以上的仅为2%-3%,培训人员多以首席专家,高级农艺师等高级职称为主,培训内容多数又是为实施重大的农业建设项目而进行的。[1]以2008年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赴贵州省六盘水市开展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现状调查课题”案例调研为例:从人员构成来看:六盘水市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非专业人员较多,农技站非农技专业人员占28%,畜牧兽医站非畜牧兽医人员占27%。具体到每个乡镇,人员分布与构成更不均衡;从专业结构方面数据显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技术骨干以水稻、玉米、油菜等传统常规栽培技术和畜牧兽医、农经、土肥技能为主,当前急需的水产及特种养殖、蔬菜、药材、园艺花卉等经济作物推广人才紧缺,既懂专业又懂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对培训的满意调研表明:六盘水市农技人员所在单位和领导尽管支持职工的培训,但因经费紧缺无法从经济上给予有力支持,使农技人员对培训不满意程度达半数(49.62%),有的偏远地区绝大部分农技人员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知识严重老化。[2]

在当前市场经济与高效农业多样化发展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加强农技人员特别是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以促进其知识更新,增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农服务的能力,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换,强化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据农业部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调研情况显示,多数农技推广人员有参加学习深造或再接受专业培训的意愿。但98%的农技推广人员因没有经费或没有时间而难以如愿,进修学习条件和培训渠道限制了农技推广人员特别是基层农技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

2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有的培训体系是以中央统一领导,省级培训为龙头,市级培训为中心,县乡培训为重点的一主多元的培训体系。在这个网络体系中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培训机制,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分行业分部门组织实施,重视农业推广、科研、教学单位以及企业的衔接配合,扩大了培训覆盖面、受训率和培训质量,切实提高了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技能水平。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1)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我们的培育体系是倒置的金字塔形,处在金字塔形的高层――中央、省级单位的培训,无论是技术、人员、师资、软硬件条件上都处于一流水平,处在金字塔底座――县、乡级培训机构,因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差,收入较低,师资和实验设备资源明显缺乏。部分乡镇农技培训机构办公条件简陋,试验示范基地缺乏,设施设备陈旧,缺乏电话、电脑、光碟机,以及土壤、农残测试仪等检测设备。即使一些配备电脑等设备的培训站点也因缺乏经费等原因没有条件上网。县、乡级的农技推广培训体系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条件难以满足对广大基层培训的需要,以致对基层推广人员的培训强度和力度太弱,培训工作质量和数量很难提高。

(2)省、市级培训周期短、内容多,学员难于达到培训要求

省、市级培训时间一般安排半个月至一个月左右,培训内容主要讲解具备区域特色的主导品种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扶持政策;农业推广的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和管理统计技能等。对主要来自农村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学员:本身专业知识老化,更新严重滞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知识又知之甚少,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掌握信息技术和管理统计技能,又要学习很多农业方面的先进知识:新品种介绍,新机具的使用、急需掌握的新技术和急需了解的新方法,学员要面对的困难很多,很难完全掌握培训内容,真正完成培训的要求与任务。

(3)培训方式单一化,培训内容实效性不强

无论是哪一级培训,主要以专家讲座或集体讲授为主,培训形式都比较单一。利用实验室资源,教学实习农场作现场演示、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示范教学或考察、参观、实验等实践活动较少。调研中有农技人员反映,每年讲授的内容有重复情况,真正实用的新东西,新内容、新方法不多,这种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的继续教育培训对专业技术骨干缺乏吸引力。

(4)教师和培训学员缺乏有效沟通

对于一般只有五天至一周学习时间的县级集中办班学习的普通班,培训内容重点是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对实际工作中使用的新机具,新品种,急需了解的新技术,急需获得的新方法进行培训,培训计划一般没有安排学员与教师专门的讨论交流活动,专家与培训教师没有机会或充足时间与学员进行集体或个人面对面的有效沟通,培训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面对还是新鲜事物的水产及特种养殖、蔬菜、药材、园艺花卉、农产品加工等新领域、新品种,在产前信息引导,产中指导,产后加工技术环节出现的问题、情况,因缺乏与农业专家沟通的信息桥梁与渠道而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即使是一个月培训时间的高级技术人员也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更迫切需要在培训中、培训后与高级技术人员或农学专家交流及得到重点项目实施中的点拨。

二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的优势

Sakai(中文译名“思开”)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密西根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2004年本着“Freetouse,freetodevelop,freedomforeducation”(即“自由使用,自由开发,实现教育自由”)宗旨发起的课程管理系统(CmS)开发计划。[3]Sakai项目提供的协作和学习环境(CLe)是一个灵活的支持教学、培训学习和学术协作的既支持全部在线又支持部分在线的学习环境与平台。其不仅仅适用于开展参与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的课程学习与科研活动,还适合培训和协作学习。Sakai平台的应用数据表明:系统设置课程数可达6000门,最高承载用户数量可超过20万人。[4]Sakai已经成为美国最著名、应用最为广泛的课程管理系统开源软件,在加拿大、英国、瑞典、南非、法国、日本等国等高等教育机构也有相当数量的使用。在我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技术研究所等单位Sakai项目和平台的推广和应用工作也已经展开。

目前,Sakai提供了四大类、四十余项教学与管理的“工具库”:具有通知、名单、邮件箱、日程表、术语表、维基、外部网页、在线答疑、资源库、讨论区、新闻、表单等多用途协作工具,档案、表格、向导、评价等电子档案袋工具,教学大纲、图片演示、作业、投递箱、课程设计、栏、成绩册、测试等常规教学工具,站点设置、账户、我的工作室、参数、成员、站点等通知管理工具。[5]这些方便实用的工具为实施远程教学(e-leaning)的教师提供了众多个性化的教学工具和和手段,方便教师轻松地创建一门课程或一个专题教学网站,实现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日程安排的,在聊天室、讨论区实现师生在“社交网络”中同步或异步的互动交流,方便快速对学员的在线调查、测试,学员电子学档的建立与管理,学生个人学习专题空间的建立,使开展远程培训中教和学更加有效。

1培训的无时空限制

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主要采用县乡集中办班,异地进修,面对面的现场实训等方式,这种培训方式使学员的学习受到时间、空间限制,参加培训的人数有限。利用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培训单位利用平台提供的工具快速建立相关专题学习网站,把培训内容以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形式添加到网络平台上的相关专题中,充分发挥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的优势,让受训学员在家或在单位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培训,主动地进行知识构建。同时平台也为学员创设了一个有效、互动的学习环境,改变了以往形式单一、呆板的培训学习方式。学员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研性学习和协作学习,根据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打破了传统培训中必须定时定点的集中培训方式,适应了县乡特别是一些偏远地方学员的学习需求。

2培训的经济、高效

传统培训以专职教师或聘请专家集中面授,完成整个系统的培训任务需要。培训名额因场地、专家授课酬金、接待费用等支出限制不能满足众多的基层农技人员,能参加更高层次的省、市级培训农技人员人数更是有限。科技日新月异,每个农技人员都有需要培训与提高的迫切愿望与现实需要,传统的培训方式却很难解决培训的规模、数量与质量问题,使基层农技人员接受继续再教育面临挑战与困难。而利用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培训所需的硬件及软件是一次性投资,多次使用,长期受益,费用分摊下来,培训成本将会大副度下降。(在有些地方,硬件的配置己具备相当条件不需要再行投资专门配备,只需升级或直接使用)。培训单位在Sakai平台上把培训内容按模块和专题进行划分,根据模块与专题安排培训学习时间,广大农技人员按照培训方给予的帐号与密码通过平台网络注册,就可以实现在专家的辅导下学习培训,参与交流、讨论。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使农技人员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工作时间灵活方便地安排学习时间。显然,利用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可以使广大的农技人员都有可能和机会得到相关领域专家高水平的指导和培训,实现培训的规模效应,扩大培训的受训率,节约了培训经费,缓解了资源在省、市、县、乡级分布的不匀衡。

3培训的有效沟通与合作

传统培训存在着“培训内容多,培训时间短,培训方式单一,缺乏沟通”等弊病。在培训过程中,农学专家和培训学员之间几乎没有沟通的机会和时间,培训后更是难以保持联系,学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另一方面培训教师和专家也无法收集到培训的反馈意见,培训的效果大受影响。利用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可给专家和学员提供一个后续沟通的平台。通过在线答疑、讨论区、维基等互动平台,实现专家和参训学员、参训学员与参训学员之间在培训学习期间的交流,在培训结束后,受训学员和农技人员在实际工作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平台信息随时请教,也可以通过平台解答别人的困惑,完成知识提升与实践技能的有效迁移;专家、专职培训教师和调研人员也可随时了解基层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农具的实际情况和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相关专题的培训和科研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取得数据资料。总而言之,培训在动态交流中可以随时进行。

4培训的科学考核与评定

传统培训效果的考核检测方式单一。当集中培训结束后,培训单位组织专门的结业考试对培训学员的理论和技术部分分别进行考试以评定学员的最终培训成绩,却无法考察学员在参与培训中所做的努力和检验培训后学员所学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最终效果与培训实际绩效(恰恰这点是培训活动进行的宗旨和根本目的)。Sakai平台则为培训方提供了考查学员学习过程的途径,学员可以将培训学习中总结的心得体会、在工作中的所思所得等成果上传到Sakai平台上,作为个人电子档案;结束培训后,学员可将实际指导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或新情况,新的体验与好的方法快速地反馈到平台与培训专家,与其他学员沟通、交流和共享。而专家或培训单位专职教师则针对学员上传的资料中反映的问题,进行总体辅导和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并对学员学习成果和资料进行筛选,将优秀成果或典型案例添加到本专题案例资源库,便于其他学员借鉴学习。这样不仅益于学员的学习与进步,而且也丰富并完善了本地区本专业的资源库,补充了基层培训资源不足的缺陷。

三基于Sakai平台农技推广人员远程培训对策

1争取财政支持,提高师资水平,完善培训设施和装备

作为县、乡培训机构应积极想办法争取中央、省级和州、县财政培训经费,完善培训设施和技术装备,增强培训服务手段,提高培训服务水平;选聘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或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担任农技人员培训教师,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合作,加大对基层培训专职教师充电和继续教育力度。当然,对培训专职教师的继续再教育也可以采用Sakai平台进行远程培训。理顺管理体制与人事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培训师资特别是基层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基于Sakai平台开展农技推广人员远程培训模式

针对传统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弊端,借助Sakai学习平台提供的技术环境优势,以“问题为导向,学员为中心”为培训理念,建构以Sakai平台为基础,培训基于“丰富的资源+多样的活动”开展远程学习的培训模式(如图2)。该培训模式的设计思想是将整个培训过程视为一个互为联系、互为补充的完整体系:培训内容以文本、音频、视频、动画、图片、网页等多种形式呈现,体现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也包括同步/异步的专题论坛、聊天室、Blog、wiki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培训是一个动态的无终止的过程。在活动安排中注意理论与实践,课堂教学与考察,教师讲授与学员讨论的三结合,因材施教的选择适应受训者全方位需要的互助式教学、探研性教学方式,重视农学专家、培训教师、学员之间的双向互动与勾通,使师生在交流互动中形成开放的社交网络,在这个网络共同体中每个面员互帮互助,在共同学习中共同提高。

3基于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的实践活动

在远程培训运用中Sakai平台的操作非常简单,具备基本信息技术能力的农技人员在查看了培训单位相关专题网站平台首页的学习帮助或操作指导手册后只需使用浏览器,就可以进入培训单位相关专题网站参加培训与学习。

(1)培训资源与课程学习的设计与安排

基于Sakai学习平台的资源与课程设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学员工作的能力需要与知识更新需要设置培训课程与网络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既要有多媒体资源又要有文本资源,既要有网络资源又要有光盘资源。培训资源呈现方式的设计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农广人员:年龄大,学历较低的基层农广人员以生动形象的现场实训视频为主,文字资料为辅,而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农广人员则以文本说明、图像介绍为主,多媒体形式呈现为辅;就培训课程资源结构的安排来看:旨在要为参训学员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材料和阅读资料,涉及面要广而精,新而专,既要有来自一线基层培训教师的培训资源又要有来自农学专家的培训资源。用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培训课程资源适应不同层次的学员的不同需要,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供其所需,为有效实施按需施训奠定坚实基础;对具体专业培训课程内容的设计:利用平台提供的工具实现模块化的专题资源库管理,专题资源库为学员提供本省、本地区经济发展应用的具体案例资源库,案例尽量选择一线基层农技教师的现场讲授片段并加上相应权威专家的点评与指导,使学员在观看具体案例的过程中,就知道如何分析,如何模仿,能够在工作中立即实践与应用。

(2)Sakai平台的培训活动实施

在Sakai平台的学习和培训中,学员可以开展基于资源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或协作性学习。在进行协作学习中,培训学员可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协作学习,参加学习小组的成员本着同专业、培训基地相同、同县同区域、居住地近等原则组成。

学员在Sakai平台注册登录后,立足于当地农业生产需求或培训要求选择相关课程,开展学习。首先,学员结合资源库相关专题中的文本、现场实践视频、案例剖析、ip课件、课堂直播开展基于资源的自主性学习,收看专家讲解的网络视频课件,理解、消化平台上介绍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在具体工作中实际应用。

在培训中、在工作之余结合本人在基层指导的心得,利用Sakai平台的聊天室、讨论区、博客(Blog)、维基(wiki)等工具开展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Blog撰写学员个人学习心得体会和应用新技术心得,利用melete模块学习序列,通过wiki大家协同完成针对本地区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使用的专题作业,以讨论区、聊天室实时/非实时形式的交流解决本地区、本行业在提供先进技术,种子种苗,市场开发,经营流通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利用论坛、BBS学习或工作中问题寻求帮助。

培训专家定时或不定时在Sakai平台上与学员开展交互:培训期间定时布置学习任务,在网上利用聊天室、讨论区或论坛组织专题讨论,以发贴、在线交流或emaiL形式及时解答学员的困惑与不解散;培训结束后继续关注学员的学习和工作进展,以在线投票、问卷调查形式调查培训效果,了解学员所需;不定期查看学员的学习心得、个人学习空间等电子档案的内容以了解学员学习动态。

五结束语

面对农村日益发展的效益农业,绿色农业,信息农业,数字农业,面对广大农民急需的农业科技服务,以Sakai平台作为基层广大农技推广人员远程培训的教学平台,形成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培训内容为主导,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体系,使广大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参与培训成为现实,提高了农技推广人员培训绩效。但在利用Sakai平台进行远程培训的具体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今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桃林.加强农技推广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力[eB/oL].

[2]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队伍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eB/oL].

[3]丁晋.从Sakai项目谈高校网络辅助教学平台[J].中国电化教育,2008,(1):98-101.

农业专业技能培训篇6

培训形式缺乏实效

政府每年都要组织农技专家深入农村,开展“三下乡”活动,培训授课、发放农技知识手册、面对面传授农技知识、医务人员现场问诊等。但现在有个别地方声势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假专家来解惑、过时的书籍硬给群众塞、不合时令的垃圾光盘装门面以及推介产品的广告宣传,现场可谓热闹非凡,但实效不大。

培训内容缺乏对接

对农民的培训,主要集中在电脑应用、电器维修、服装裁剪等几个方面,对农民急需掌握的种植养殖致富技术则嫌其太“土”而不愿讲或讲得过少。而对于农民外出打工,从事“三产”服务行业、建筑行业等方面的培训几乎是一个空白。

培训方法缺乏创新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很多地方对农民进行各种培训方法是多年一贯制,几乎没有什么改变,“教”与“学”严重脱节。农民要想学技能就必须到技校来,培训方式、方法单一死板。这几年尽管国家有补贴,能免学费,但吃住就是一个问题,对于收入并不多的农民来说,很少有人来参加这样的免费培训。

培训机构缺乏组织

有的培训学校没有教室和专业授课人员,农民培训时就借用场地,临时聘请代课教师,以致出现农民培训机构“两头在外”。由于聘请的代课教师大多数只是有文凭和学历,却没有农村生产实践,课程安排很多也是理论性的,很多农民是报了名、入了班、费了神,结果是中听不中用,没有产生效果。再者,由于农村新的技术和职业层出不穷,而又缺乏正规的机构,造成一些冒牌培训机构乘虚而入,使培训变成了味。

培训资金缺乏监管

为了多获取财政补贴资金,有些培训机构甚至编造虚假的培训名单和培训数字,弄虚作假,搞假培训,向上申请财政补贴资金,中饱私囊或用于小集团利益,农民培训成了一些单位和个人获取国家财政补贴的幌子和“摇钱树”。

从上述存在问题来看,一是政府部门应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均衡教育资源,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建立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充分整合乡镇农技站、农职技校、农村技术学校等现有农业教育培训资源。要加强与大专院校联系、对口培训合作,使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脱颖而出。三是开展分类指导,提高培训针对性。四是创新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造就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二、我县在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方面所作的有益探索

1.制度保障。我县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对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较详细的规划,同时在有关涉农工作会议中,把抓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进行部署。通过认真研究,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纳入全县五年培训规划,为提高农业人才素质提供了制度保障。

2.加强培训。一是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已累计组织劳动力转移培训12000余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9%,培训输出率91.4%。在19个乡镇组织实施了农民科技培训,共培训骨干农民4300户,占农业总户数的1.61%,并辐射带动培训科技示范户46000余户,占农业总户数的17.3%。组织开展了以“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瘦肉猪养殖技术”为主的先进种养技术培训7243人次,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15%。目前,全县农民党员掌握实用技术1门以上的达98%,掌握两门以上的达83%,成为带头致富能人的达87%以上。二是实施学历提升工程。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县科协、县农广校分别举办农村管理人才中专班、大专班培训,对农村管理人才进行学历提升教育。自年以来,全县农村管理人才参加中专班学习的有380人,参加大专班学习的有112人。三是开展按需培训。县菜办根据我县蔬菜生产的实际需要,组织80余名菜农到山东寿光、河南尉氏等地学棚蔬菜栽培技术和小麦田套种冬瓜等技术,提高了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县农技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也根据粮食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

3.政策倾斜。一是实施能人治村策略。改变选人观念,大胆从科技带头人、种养殖大户、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返乡务工青年中选拔“双强型”农村管理人才,全县农村管理人才平均年龄从两年前的42.6岁下降到现在的40.7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从25.6%上升到34.4%。打破用人界线,拓宽用人渠道,下派一批“脱产”干部担任“村官”。全县先后分三批从部门单位、乡镇机关、基层站所中选派了140名干部到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二是实施免费培训政策。村干部参加全县工作会、接受短期政治、业务、管理知识培训,由财政解决其交通、饮食、住宿费用。部分企业也积极投入到实用人才培训之中,如怀远县实达公司为256名大蒜种植户无偿提供技术培训,保证了蒜苔及蒜头的质量,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采取相关激励措施。先后在种、养、加、销等行业,评选出184名省、市、县农村致富带头人,给予适当奖励并在项目、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对带领农民致富的农村实用人才进行政策扶持。

三、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一)实用人才总量不足。我县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农村总人口的0.54%,与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无法提供足够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现有农村实用人才中,大多没有受到过高等教育和专业培训,农业高新技术、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畜禽防疫等方面人才缺口较大,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方面的人才基本还处于空白。在专业技术人才上,缺乏学术、技术和技能带头人,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同时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阻碍了其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二)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除粮食、蔬菜种植外,多数农业技术人才集中在机关和事业单位,基层第一线的农业技术人员较少,部分乡镇的农业技术人员的技术落后,甚至有的农技人员主要精力放在农技推广以外的领域。全县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还占有一定的比重,能影响和带动农村致富的高层次人才极少,与产业需求脱节现象较为严重。

(三)对实用人才培训不够。农村实用人才受自身文化素质制约,加之市场意识不强,制约了某些产业和技术的发展。现有农村工匠中,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只占62%,有7%为文盲。学习方式多是在实践中摸索,其技艺长期停留在较低水平上,不能适应时展要求,很难实现增值要求。其主要原因是培训力度还不够,存在投入不足、培训面不宽的现象。同时,农民群众自身理解接受能力有限,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培训效果。加之受新的读书无用论影响,自觉学习提高的意识不强。

(四)人才流失较为严重。近年来,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村人员外出务工有增无减,其劳动负担转移到留守人员肩上。因留守老人、妇女和孩子文化素质较低,对新技术、新科学的接受能力较弱,无法跟上日新月异的农技发展步伐。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成的城市人员不愿下乡,外出的农村人员不愿返乡,高中毕业生很少报农业学科,致使农村实用人才越来越少。据统计,我县仅在外务工的蔬菜种植能手就有5000余人。

(五)人才环境不够优化。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地域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县人才聚集的载体不够多、不够强,对人才的吸引能力较弱,人才资源开发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强化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多元互补,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用人单位为主体、个人为补充的多元化培训经费投入机制。进一步把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纳入财政支出的范围,设立培训专项资金。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和农业部门要认真做好具体实施工作,各有关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抓好落实。加强对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及用人单位的监督和规范,降低培训成本和职业技能鉴定收费标准,防止借培训之名,增加农民负担,损害农民权益

2.强化培训,不断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一是建立完善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制度。充分整合乡镇农技站、农业职技校、农村技术学校等现有农业教育培训资源,建设设施配套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和完善乡镇、村、用人单位三级分工负责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制度,加强人才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固定教师与聘请教师相结合建立师资库,同时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中的各类专业人员、创业人士发挥专长,为培训班授课。充分发挥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民互助组织的作用,组织农民群众开展互教互学,加快科技信息的流通速度。建立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和大专院校、深圳等对口培训合作单位的联系,提高农民增长见识,增强本领的机会。二是开展分类培训。对种养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加强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开展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力量;对被征地农民、移民、转产渔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开展加工制造、建筑、家政服务、保安、营销等就业技能和基本权益保护、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对已在二三产业就业且岗位技术要求较高的农民工,加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开展岗位技能等级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从业岗位的技能,实现稳定就业。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加强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开展1年以上的职业技能教育,以增强新增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对现有农业综合服务领域的工作人员,加强继续教育培训和知识、技能更新培训。从基础建设入整合人才培训资源开发农村实用人才

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在新农村建设中,结合山区农业县的实际,把乡土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工作的重点,针对当前农村人才培训机构杂乱、培训管理散乱、培训方式陈旧、培训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着重从五个方面整合人才培训资源,取得了明显的实效,为开发农村实用人才、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保证。

一、对培训机构进行整合

年前,县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机构有18家,这些机构分属不同部门和行业,学校性质、办学形式、管理方式各不相同,由于体制的原因,对这些培训机构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出现办学进入门槛较低,办学质量不高,培训机构的规模、投入标准不高,培养机构遍地开花,因生源不足部分培训机构闲置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为了理顺培训市场秩序,避免重复建设培训机构,做到乡土人才有序培训,从今年开始,我们对培训机构进行了整合。一是成立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管理领导。2007年2月,我县成立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领导小组,由县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县直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归口县委人才办领导,具体负责对全县乡土人才开发和培训机构的协调管理,制定出台了对培训机构进行整合管理的文件。二是制订培训机构准入制度和评估标准。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县内实际,县委人才办会同县农业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按照全县人才分布和每年培训需求量,制定出台了培训机构评审检查标准细则,对培训机构的使用面积、环境、设施、师资,每年培训的班次、人数及培训质量制定出了一套细化的可量化、易操作的评审标准,实行分值评审统计。三是组织专家对培训机构进行重新认定。为了保证培训机构布局合理、综合质量高,我们到武汉、黄州等地聘请了6名培训资质评审专家按照程序和标准,对我县的19个培训基地进行了严格评审,在电视上公示后,最后,确定县理工中专、技工学校、工业学校、县委党校、农广校、农机学校等6所机构为全县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机构,并授牌颁发资质证书。对不符合要求、检查评审没有达到标准的培训单位,实行关、停、并、转,彻底理顺了全县培训机构秩序。四是对培训机构实行统一规划管理。在培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培训设备配置上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使用,打破不同培训主体间条块建设,杜绝了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今年上半年,县里有计划集中投资200万元用于6所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既保证了重点项目,又做到了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较以往各校自行重复投资节约了资金80多万元。

二、对培训项目进行整合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给予扶持和资助,实施了多个培训项目,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技能计划”等多个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对象都是农村劳动力。但是这些项目资金分别属于农业局、扶贫、劳动部门等多部门管理使用,造成多头管理,资金分散挪用,没有形成合力和很好发挥作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从今年开始,我们采取得力措施,对培训项目进行整合。一是实行归口管理。县委、县政府制订出台了文件规定,规定全县各类项目培训资金归口县委人才办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使用,在县财政建立了专项帐户,各个项目培训资金实行领导小组领导一支笔审批,一个出口调拨,完全杜绝了培训项目经费被挪用等问题,做到了有计划使用资金,合理使用资金。今年上半年拨出项目专款420万元,全部用于培训,做到了专款专用。二是事前计划申报。县委人才办每年年初召集县委、县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专题讨论研究年度培训项目申报计划,对全县各培训项目进行统一论证,报经县分管领导同意后,由县政府呈文向上级各主管部门申报,做到了申报计划规范化,杜绝了申报的随意性,增强了项目的公开性、合理性,真正使资金用到农民培训项目中,使国家资金安排更为合理。三是事中监督指导。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县委人才办及时监督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审查是否存在培训人数、班次与申报项目的资金不符或项目资金不用于培训上等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查处。四是事后检查。每期培训班后,各承办单位要将培训人数、培训内容、培训效果报县委人才办备案;县委人才办每年年终组织财政、物价、审计等职能部门对培训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对项目运行符合要求的单位和责任人给予表彰,对违纪违规的进行通报批评,并取消立项资格,直至纪律处分。

三、对培训师资进行整合

长期以来,农村人才培训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不高、专业不对口,师资人数不足、高层次和急需的专业教师短缺等问题。师资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导致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开办的班次不多、教与学专业不对口、培训质效不高、培训缺乏吸引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对培训师资进行整合,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一是建立乡土人才师资库。今年以来,县委人才办从全县各行各业特别是从农村种、养、加及高技能人才中,选拔了40名专业人才担任乡土人才开发师资库教师,解决了乡土人才培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今年上半年在乡土人才培训中,40名师资库教师授课260余场次,由于教学贴近实际,符合参训人员需求,得到学员的好评,深受培训机构和学员的欢迎。二是对现有的培训机构教师进行审核登记。凡不符合专业要求,教学水平达不到标准,授课反响较差的教师不予登记,并不准上讲台。三是实行统一管理,集中调度。对不同培训机构、不同专业类型的培训教师进行统一管理,集中使用,统筹安排,每期培训班根据专业和课程内容有计划性派遣教师,较好地解决了培训师资重复建设和不足的问题。四是定期选派教师到大专院校进修,不断提高师资水平。今年暑期,县技工学校、县理工中专、县技工学校选派了35名骨干教师到华工、华农等高校进修充电。

四、对培训内容进行整合

针对以往乡土人才培训内容不合学员味口,不切学员实际,与农民的现实需求和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不相配套,培训内容单一陈旧等问题,今年以来,我们对培训内容进行整合。一是对培训课目设计进行调研论证把关。每期培训前各培训机构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到农村一线,了解农业的产业布局和农民的技能需求,对培训课目进行科学论证和调研,做到供需对路,凡不符合农民实际的培训内容一律不安排,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培训与生产的紧密联系。二是在培训内容上突出产业特色。各培训机构具有各自的培训特色,但是我们要求有三项内容是必须有的:即开展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及职业技能培训,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目标,进行板栗、药材、种植、优质农副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相配套的种养、防治技术,以及贮藏、保鲜、供销等技能的培训;围绕发展二、三产业,做好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扶贫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劳务输出相关的职业培训,引导农民走出家门,走向市场。三是开展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培训。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在农村实用人才中开展实用法律、财务法规、计生法规等多方面知识的培训。四是开展现代科学知识和移风易俗的科普教育。对参训人员普及与生活相关的气象、环境、灾害及人体科学、医疗健康、生育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倡导新的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农业专业技能培训篇7

一、工作目标和任务

1、农业大、中专“双证制”学历教育。一是积极配合市、县(市、区)农办做好大专涉农专业学历招生工作,配合浙江农林大学做好农业领军人才培养工作;二是完成农广校种、养和涉农专业学历招生1000名,确保完成800名。培养的重点对象是具有大专、高、初中文化,年龄在45岁以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服务实体和农业产业组织的骨干,农业科技示范户、农业种养大户,乡村干部、非农业专业回乡创业大学生和大学生村官等。

2、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计划完成1500名,确保完成1000名,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重点对象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下的农产品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骨干、农业种养大户,农村能源、农机操作与维修、植保、村级动物防疫等领域从业的职业型农民。通过从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到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的转变,来进一步实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重心的战略性转移。

3、农村实用人才(包括农业专业技能)培训。计划完成20000名,其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2000名,农业专业技能培训8000名。培训的重点对象是种养能手、捕捞能手、加工能手、企业经营人才、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技能带动性人才、文体艺术人才,农业科技示范户、农业种养大户,乡村干部、非农业专业回乡创业大学生和大学生村官等。

4、组织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一是市本级举办“农业大讲堂”宣传培训活动3-6期,培训农民10-15万以上人次;二是县(市、区)举办“农业专题”宣传培训活动20-30期,培训农民30-40万以上人次。

5、举办第二期回乡创业大学生创业指导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现代农业建设、农产品营销、合作社建设、农业品牌建设、农作制度创新、农业项目组织实施等课程。继续探索回乡创业大学生向农业创业领军人物(现代职业农民)转变的培养工作,通过双学历教育,提高他们农业专业知识水平,成为新一代职业农民。

二、工作要求和措施

1、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根据面临的形势和困难,我市农业部门及其培训机构必须提高对农民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定信心,解放思想,振奋精神,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做好培训工作的使命感。

2、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要继续加强对农民培训工作的领导,把农民培训工作列入全局工作之中,决不能视作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工作,分管领导对这项工作更应该倾注必要的精力,主动听取培训部门的工作汇报,共同研究培训工作;要努力争取,使现有职能、任务与机构、人员编制严重不适的状况得到改善。

3、深入调研,周密部署。深入调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和“两区”建设对农村实用人才、现代职业农民、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农业创业人才的需求,全面了解这些人员对教育培训内容的需求,实现农村农业发展需求与个人教育培训需求的对接,在此基础上制定好“十二五”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部署组织培训工作。

农业专业技能培训篇8

关键词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方式;咨询效果;有效性;启示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15-0329-02

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大力培养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综合素质强、技术水平高的职业化新型农民。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杨凌是我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区内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所大学,拥有农林水牧渔等方面的科教专家6000余名,被称为农科城。依托大学、科研单位的科技优势,杨凌示范区农业人才济济,科教实力雄厚,国家火炬计划支持杨凌现代农业技术创业咨询与培训服务体系平台建设,通过对农民进行多种途径的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一组数字为例,2013年,杨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435元,比2012年的10841元增加了1594元,增长14.7%,连续5年增速位居陕西省第一。杨凌的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方式受到农民的欢迎和接受,对其他地区搞好农民培训、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1-2]。

1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方式

如何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寻求最有效的培训方式,是需要不断关注的事项之一。围绕着杨凌培训需求,催生出了很多新型的培训方式。

1.1专家现场指导

依托杨凌雄厚的农业科教资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教授经常深入农业生产一线,面对面解答农民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2举办各类培训班

杨凌示范区根据农业产业发展实际,举办蔬菜、瓜果、畜牧养殖、果树等培训班,分类指导,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3实现技术包抓网格化

为充实现代农业园区专家技术团队,杨凌选聘植保、土肥、畜牧、经济林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家,推行专家、农技干部、农民技术员和大学生田园使者技术服务模式,实现了技术包抓网格化。制定完善了番茄、辣椒等技术操作规程,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3-4]。

1.4颁发农民技术职称

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办公室(示范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对农民进行技术职称考试,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2个环节。按照相关规定、程序评定农民技术职称,对通过考核的人员颁发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

1.5针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

依托杨陵新华培训学校等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举办驾驶、家政等培训班,使失地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提高了就业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

1.6开展专家大院式培训

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农业专家,组成专家服务队常年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地现场指导培训农民,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聘请有关专家、老年科技工作者针对全区产业特色和农民需求适时编印技术资料,及时发放到广大种植户手中,对农民群众依靠科技致富起到了很好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1.7建立“首席农艺师+合作社+农户”的技术服务体系

开展“千人千社”行动,选派50名首席农艺师组建了果树管理、畜牧养殖、设施蔬菜等7个专家服务团队,实施首席农艺师与杨凌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服务对接,开展技术服务工作,让科技人员有服务生产一线的舞台,让先进的科技成果有顺畅转化的渠道,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稳定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初步形成了“首席农艺师+合作社+农户”的技术服务体系。

1.8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实施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引领他们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改变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推动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杨凌示范区依托杨凌职业农民培训管理中心,积极搞好职业农民培训工作。2014年5月4日,陕西省农业厅发文认定第一批新型高级职业农民,全省共有84名农民获“高级职称”,杨凌示范区3名农民获此“职称”。

1.9开展技术创业与咨询

建成五泉孵化园、新华培训学校等4个现代农业技术创业咨询与培训服务平台,聘任成功创业者为创业导师和技术导师,传播创业创新精神和创业知识技能。组织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和大中专学生等开展技术创业相关政策的宣传培训,开阔了这些人员的视野,提高了应对市场博弈的能力,拓宽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路径。

1.10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

杨凌示范区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邀请知名、授课经验丰富、具有部级创业培训师资格的教师,从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基础知识以及有关经济、法律知识等方面对大学生开展培训,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挖掘大学生创业潜能,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并掌握创业的必备知识。杨凌还充分发挥农业企业众多的优势,在一些企业建立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使大学生创业有了实践载体,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2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与咨询效果的有效性分析

杨凌坚持分类培训、因材施教,突出重点、创新特色的原则,结合生产实际,根据农民的愿望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由农业专家面对面地交流、手把手地传授,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参训的积极性,使参训农民的科技意识、农技水平都有了较大提升,收到了良好效果的示范、带动效应,农民收入呈快速增长之势。

2.1农民技术员成为走南闯北的香饽饽

杨凌示范区一直发挥其农科教综合优势,大力开展现代农业科技培训。特别是探索建立全国独有的农民技术职称评审标准体系,让杨凌区500余名农民获得视为“农业科技身份证”的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拿到职称的农民变身为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或创办公司,或组建专业合作社,走上了专业致富路。杨凌夏家沟村一农民凭借高级农技师职称被江苏华西村以年薪12万元聘为首席农技专家。

2.2发展现代农业,绿色无公害果蔬成为杨凌的一张名片

按照“现代农业看杨凌”的定位,以“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为目标,杨凌规划建设了占地100km2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照绿色无公害果蔬生产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在果蔬生产过程中由专家、农技人员全程进行指导,规范种植户的作务行为,实行统一标准。与此同时,积极发挥土专家和合作社理事长的作用,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由于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种植,杨凌的绿色无公害果蔬走向西安等大城市的超市、农贸市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杨凌无公害果蔬成为杨凌对外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

2.3现代农业孕育职业农民

杨凌示范区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农民通过培训,掌握一定科技含量的专业技能后,一些农民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让昔日靠天吃饭的农民成了一种职业。职业农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正在改变着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职业农民的出现不仅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增强了合作意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农民市场经营意识,使他们按照市场规律从事农业生产,以此获得更大的收益。目前,杨凌职业农民已崭露头角,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连续5年位居陕西省首位

受惠于杨凌的科技培训和现代农业发展,杨凌农民人均纯收入节节攀升。据杨凌统计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发展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给杨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不断注入新的活力。2013年,杨凌农民设施大棚等经营性收入仍占收入主体,占总纯收入的56.2%。工资性收入较上年有明显增长,由2012年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提高到37.9%。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也有明显增长,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9%。2013年,杨凌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2年的10841元增加了1594元,增长14.7%,增速连续5年位居陕西省首位。

2.5涌现出一批大学生创业明星

接受了创业培训的大学生扎根杨凌,依托杨凌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的有利条件,结合自身所学涉农专业积极进行创业,其中不少人取得了成功。如杨凌大学一毕业生毕业后,创办了杨凌乾泰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以提供物联网、农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为主导,以硬件电子产品设计、软件应用系统开发为两翼的大学生创办的创新型企业,已成为杨凌示范区首批100个技术创业团队之一。目前,该公司产品供不应求,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3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带来的启示

当前,各地对农民的培训非常重视,但由于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师资力量薄弱、重理论轻实践、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一些地方的农民培训效果并不理想。杨凌区生产力促进中心通过多种途径培训农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其他地方今后开展农民培训工作或许能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

3.1与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提高培训针对性

杨凌根据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情况,通过入户调查,掌握了农民急盼急学的意愿,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杨凌相关部门按照不同人群的特点,考虑其文化程度、技术需求,对农村种养殖能手、农村经纪人、农技能手和经营管理人才与普通农民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培训,使得培训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因而受到农民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整合培训资源,集中力量进行培训

杨凌农科教专家众多,分布于农业各个专业,因而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杨凌农业、科技等相关部门承担着农民培训的任务,2013年又成立杨凌职业农民培训管理中心,专门承担面向旱区职业农民的培训。这种培训模式整合了资源,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由于农业的薄弱性和长期以来形成的体制障碍,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民培训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其他地区可以借鉴杨凌的成功模式,整合农技力量,形成强大的师资力量,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3.3培训应通俗易懂,与实践结合紧密

培训要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实际,不能只采用教师课堂讲授的形式,而应课堂与田间相结合,不能太专业,培训老师要让农民听得懂、感兴趣。面对面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示范讲解提高农民的接受度。因此,这就要求各地在培训时做好安排,选聘理论功底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给农民进行培训。

3.4通过传帮带,培养土专家

由于各地农业发展面大量广,靠现有的农技人员实现农时指导的全覆盖,几乎不可能。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培养熟练掌握技术的土专家,让他们通过一定的考核,检验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对通过考核的农民颁发“农民专家”证书,让他们有身份、有面子,定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些农民家在农村,和乡亲们熟稔,有服务乡亲的热情和激情,心能留住,可以说是“永久”牌的土专家。如果把这些人的作用发挥出来,其效果不容小觑。

3.5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实施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引领他们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改变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推动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各地应结合实际,加大对种粮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和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产业化水平,以提高农民适应市场的能力,使其成为区域内发展现代农业的带头人,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用技术推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参考文献

[1]师翠青,张卓娅,李婉飞,等.新型培训方式的重要性――培训与员工发展系列谈(二)[J].中国劳动,2011(2):38-40.

[2]刘源,申慧琳,张景书.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的实践探索――以杨凌示范区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1(16):165-166.

农业专业技能培训篇9

一、“农民培训”实施情况

(一)认真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

2004—2009年间,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建设部等六部委联合的《关于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通知》精神,认定了三家培训机构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我县共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8550人,转移输出16836人,转移输出率达90.7%;主要培训二、三产业的技术工,包括电脑、缝纫、建筑、烹饪、机械、烤瓷等专业的培训,特别是培训了一大批初、高中毕业生,为富裕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提高了素质技能。

从2010年后,阳光工程培训由农业部及财政部联合举办,并调整了工作思路及方案,根据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农办财[2011]77号)精神,我县重新审核认定了培训机构,围绕农业和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特色非农产业培训需要,认定“县农业技术培训中心”为我县的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截至2012年12月共完成阳光工程培训4250人。培训专业主要有沼气生产工、农机手、蔬菜园艺工、农村经纪人、农产品加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员、休闲农业、畜牧和渔业等。阳光工程培训开展以来,争取国家培训资金共622.35万元。通过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者的职业技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了我县劳务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共同发展。

(二)认真开展新型农民培训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知识化、职业化水平。根据我县主导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发展方向,我们以培训现有在家农户为主体,从2007年至今在全县实施新型农民培训,仅2009年,全县就设置50个新型农民培训班,其中优质稻45个、蔬菜(含食用菌)3个、麻鸡2个。完成新型农民培训5万人次,参训人员以从事主导产业的专业农民或专业户为主。送科技下乡40余次,咨询农民3000人次,在县集中办班7次,培训以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村委会负责人种粮大户、沼气工、果树种植专业户400人次,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和指导,使受训户基本掌握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要领,达到绿色证书岗位规范的要求,从实际上推进示范村“一村一品”发展,提高农村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培养科技示范户

根据我县的产业发展情况,我们积极探索农民培训指导的新模式,通过遴选科技示范户,加大对科技示范户的培训指导,围绕五大产业在全县筛选出1000名有素质、爱科学的农户为科技示范户,按照10:1的比例配备了100名农业科技指导员,对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我们通过整合阳光培训项目和高产创建项目的开展,以集中培训、田间课堂、基地实训、组织现场观摩、发放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2011年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300余期,开展包括水稻、果树、蔬菜种植专业及动物防疫、畜禽繁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方面的培训,受训人员达16000多人次,编写和购买了《县2010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植物保护与防治手册》、《麻鸡蔬菜生产技术》、《惠农政策法规汇编》、《水稻高产创建实用技术手册》等共18000余册,编印其它农业技术资料10000多份。专家组成员深入到乡镇村组户面对面地进行“一增四推”技术讲解和指导,农民的种、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四)开办“农民田间课堂”

根据我县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劳动力结构情况,我局积极引进新的培训模式--开设“农民田间课堂”先后在白彼乡、石庄乡饶家村、白露乡、河上、马鞍等乡镇开设“田间课堂”,选择科技示范户为学员,通过课堂与田间交叉,学员与教师互动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提高了培训效果。两年来,田间课堂共有学员200余名,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000余户,提高了生产技能。

(五)开展送科技下乡服务

我局近年来开展了农民知识化、职业化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大宣传、大培训、大示范、大服务”四大行动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通过采取县农业局专家与乡镇农技干部集中到村镇培训、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农户、赠送科技书籍和光碟等形式,共培训4万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9万余份,发放各类《水稻良种轻简高产栽培经济师手册》、《油料旱地绿肥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手册》等30000册,培训新型骨干农民1124人。通过培训,普遍提高了农民的专业化程度,解决了农民生产中诸多难题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二、主要措施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付县长任组长,农业局、县委组织部、人保局局长为副组长,畜牧局、财政局、教育局、科技局、建设局、农机局、农技推广中心等为成员单位的“县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制定政策、调配经费等工作。成员单位密切协作,各司其职。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在县农业局科教站,有专职管理人员3人,全面落实阳光工程培训项目日常管理工作。农业局组建了农业技术指导专家组和以农技站、植保站、土肥站、经作站、种子站、兽医站、水产站等负责人为成员的专家团队。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股站共同参与的工作氛围。

二是宣传到位。采用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进村入户宣传农户培训的目的、意义、要求,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认真宣传农业政策法规知识,宣传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动员本局共产党员带着深入农村农户、田间地头,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三是任务落实到位。年初下达农民培训任务,分解到各站股和各乡镇、培训机构,实行站长、校长负责制,并且进行年度目标考核。

四是培训基地的设施配套到位。建立了各类培训基地,配齐了必要的教学设备。使培训步入规范化、正规化的轨道。

五是师资力量配备到位。为确保培训质量,我局在师资力量上狠下功夫,采取了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一是选派技术骨干到外地学习、进修、更新知识。二是聘请高级农艺师、畜牧兽医师来我县授课,向广大农民传授现代农业科技知识。

农业专业技能培训篇10

一、坚持学历教育,加快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1、落实“百万中专生计划”,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今年各地普遍重视招生工作,积极加强部门联合,整体发展较为均衡,全市农广校预报中专招生计划310人,占全省中专招生计划30%以上,合作高等教育招生129人。凤阳县农广校积极克服“坐在家里等生源”的传统办学方式,不断拓宽渠道和思路,做到向主管部门勤汇报、多请示,争取领导重视;主抓本系统生源,做好本系统的干部职工继续教育和学历提高;加强跨行业联系与合作,吸引返乡农民工积极参加“百万中专生计划”培训,抓好中专以上生源的组织招生,为农村培养有用人才;扩大社会招生为补充,编印了4000份中专招生简章,扩展生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严格资格审查,严肃统考纪律,提高学员素质。根据中央和省广校统一部署安排,2009年3月6日统一组织全市广校系统2007、20*级14个专业617名中专在校生第一次年度统考,全部通过考试。根据省广校《关于做好20*级毕业学员颁证验印工作的通知》要求和合肥市教育局统一安排,我市认真执行20*级中专毕业生毕业颁证工作制度,6月份集中对148名中专毕业学员进行登记、资格审查和颁证,确保毕业学员按期毕业、安全毕业。

二、拓展农民培训,提升农民职业技能水平。

1、抓好“阳光工程”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各地广校采取与企业联合、与中介机构联合等多种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岗位技能培训为重点,全力开展“订单、定点、定向”培训,开辟了具有地源特色的电动缝纫工、电子操作工、计算机应用、建筑工、保安等多种相对稳定的专业,抵御经济危机影响,扩大当地就业率,保障农民工资性收入。截至五月底,全市农广校已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1770人,占全年计划45%。

2、大力开展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增强农民应用技术能力。今年全市农广校承担了800名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任务,为保质保量完成全年培训任务,各地集中力量,开展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全椒广校组织人员集中力量已累计办班18天,培训总人数300人,共培训900人次,现场指导8次,指导总人数300人,现场指导400人次,手把手、面对面传授水产立体养殖高效种养模式,有效促进农民实现生产技能提升、经营思路拓宽,为发展特色农业,增加收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全力组织创业培训,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一是组织20*年创业培训学员开展理论联系实践学习活动。二是认真实施承担的2009年新型农民创业培训规划。4-5月份,组织开展基层调研,征求专家意见,精心实施开班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6月20日,将举办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开班,集中第一期200名学员培训。通过培训,将增强新型农民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热情,壮大产业实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完善教学管理,提高全市广校整体实力。

1、教学质量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学籍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二是加大声像教学、实践性教学的力度,明光广校精心制作甜叶菊高校栽培技术电视片深受好评;三是引导学员自愿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增强就业资格和能力。

2、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我市广校办学水平得到中央农广校的高度肯定。根据中央和省广校统一部署,完成全市县级分校办学水平评估自评和复评工作,天长、凤阳、明光、南谯等4家分校被评为a级县校,其中天长分校、凤阳分校位列全省14个a级县校的第一名、第三名。根据我校实际,聘请8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和农民创业指导员,将进一步壮大师资力量,提升农业科技培训水平和档次。

下半年工作计划

1、加强督促指导,力争中专学历教育全面完成省下达任务,大专以上联合办学稳步推进。

2、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全体系“阳光工程”培训任务如期完成,加快学员职业技能鉴定发展步伐。

3、发挥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职能作用,构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有效地组织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

4、强化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农广校整体素质。一是加强系统岗位培训;二是加强教学培训的管理和检查督促;三是加强工作调研;四是加强信息服务;五是建立市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人才资源库;六是加强专职师资队伍建设,做好专职教师聘任与《教师聘书》发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