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青少年美学教育十篇青少年美学教育十篇

青少年美学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0:49

青少年美学教育篇1

关键词美术教育;情商;情商培养

一、中学阶段是情商培养的重要时期,美术教育对情商培养有独到作用

情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总的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

心理学家们认为,情商水平高的人具有如下的特点:社交能力强,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对事业较投入,为人正直,富有同情心,情感生活较丰富但不逾矩,无论是独处还是与许多人在一起时都能怡然自得;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情商,和童年时期的教育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情商应从小开始。

美术教育在学生的情商培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和自身的优势。

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审美教育对人们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

中学时期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从人类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人们对美的需求是在精神上寻求心理平衡和自我实现的必然,它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需要。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较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它的这一作用是中学其他课程所难以替代的。

二、美术教育有助于学生的情商自控力的培养

自控包括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疏导、自我约束和尊重现实。尊重现实包括尊重自己的现实、他人的现实和周围环境的现实。

中学美术课通过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和美术技能训练,恰恰可以训练人的耐性和包容心。书法的藏头护尾的哲学思想,中国画的“处师造化,中得心源”,色彩画的对比、统一色调关系,设计一幢大楼,考虑大楼的外观、造型、色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都包含了和谐的原理,所有这些包含了包容的力量。

中学美术课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无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增强自控能力。通过美术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人体绘画作品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的形体美和人的内在活力,是对人自身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歌颂,它是一种健康的具有积极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审美教育可能会比讲抽象的道理或硬性制止学生看品的效果更好。

三、美术教育能够激发青少年生活热情

美术教育能培养学生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关爱他人。徐悲鸿的《骏马图》让人奋进,齐白石的《虾》让人领略到生活悠然自得,油画《狼牙山五壮士》让人激起满腔的爱国热情。

《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这样一个动人的画面:女画家琼珊因为肺炎而失去了对生命的信心,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窗外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上。老贝尔曼为了帮助琼珊,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一片常春藤叶在墙上,这片不落的叶子给予了琼珊生的希望,而老贝尔曼却因肺炎逝世了。可见,一幅好的优秀作品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有时甚至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

有的中学生因为文化学习成绩不理想,轻者厌学,重者产生厌世情绪。如果在美术方面找自己的闪光点,便很容易重新燃起他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厌学到好学,从悲观到乐观,从绝望到充满希望,从而改变其命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教育也是一种情商教育手段,它还能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先天的不足,去谋求自身最大可能的发展,“神笔马良”、“达芬奇画蛋”等在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行成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四、美术教育能够培养青少年自励

自励意味“主动追求”,会主动完成自己的工作。美术技法的学习和训炼需要学生主动完成,而不是等着别人来安排或督促。自励意味“开放性学习”。美术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具有开放性学习品质,才能接受新的知识,不断地完善和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一个意识完全封闭的人,不可能有什么发展和进步。

西方美术重科学与艺术结合,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达芬奇,为了研究人生结构,甚至亲自解剖尸体;而中国画提倡的“外师造化”,都是对自然“负责忠诚”的体现。通过美术教育,让青少年学生深该体会“负责忠诚”的特别意义。这意味着对于一个情商高的人来说,会尊重客观现实,会忠诚自己的诺言。

青少年美学教育篇2

关键词:美术教育;美术艺术;艺术思维;情境

一、青少年美术教育的现状及意义

第一,传统观念的制约。长期以来,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重智力而轻美育的现象,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美术仅被当做个人的兴趣爱好。第二,教学方法陈旧。教育者当中普遍存在只注重专业技能的钻研与训练的现象。在艺术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中,教育者往往只看到表面的教学成效,在教学方法上墨守成规,有着人云亦云的不良倾向,忽视了与青少年的沟通,不善于调动青少年学习美术的信心和热情。

美术教育的目标之一即是培养青少年的艺术思维,这一思维的培养与建立巩固了美术教育的目的,也拓展了美术教育的意义。美术教育应当是充满艺术情趣的教育。只有用艺术的教育,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具有美术艺术思维的人才的目的。

二、培养青少年美术艺术思维的重要性

无论是中西方,美术与艺术的关系都是紧密、不可分割的,无艺术则无美术。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引导,关系着青少年对美术艺术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所以我们说,一个成功的美术教育应当基于一套成功的美术艺术培养模式。

成功的美术教育模式,对青少年美术思维的培养有着重大的决定因素。一个具备美术素养的人应当是一个具备美术艺术细胞、正确艺术审美观的人。

另一方面,艺术水平和审美水平的提高需要创造性的美术活动来推动。艺术水平和审美水平的发展提高也需要创造性的美术活动来推动。美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通过绘画表现、体块造型以及各种艺术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陶冶人们的心灵,使人们能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一幅好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家只会的结晶、技术的展现和心灵世界的袒露,是对现实美的创造,对理想美的追求;美术创作活动,不仅是技术性很强的体力劳动,更是思想水准很高的脑力劳动;它不但需要技术、技巧及其理论知识,还需要艺术思维、感情和艺术灵感。

三、培养青少年的艺术思维的途径及策略

1.加强平衡技法训练,培养青少年的艺术思维

长期以来,在美术教育中存在着重技法教育而轻视艺术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技法训练的结果是一种可视化的结果,且培养的周期也相对较短,而艺术思维培养的结果往往是隐性的,不容易量化,且培养的周期显得较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及培训单位对艺术教育成果的评价也往往以青少年作品展览的效果和青少年参加校外展览和比赛的结果为标准,这样,在许多学校及培训单位,教育者并没有按照教材设计和编排的初衷进行教学,把有限的美术教学等同于美术兴趣小组,讲重点放在技法训练上,更有甚者,为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时重点教授迎合比赛和展览的作品。这样为求一时之效果仅重视技法培养,甚至出现为求一时之效果只重视指导部分青少年而忽视全体青少年的现象。这样,美术教育实则与美育的初衷相背离。青少年的美术教育不完全等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一方面承担及早发现美术人才的任务,更重要的它是面向全体的美育,要培养包括未来能够成长为艺术人才在内的所有青少年的艺术思维能力。

2.提升艺术基本原理,培养青少年的艺术思维

美术教学往往会涉及许多艺术基本理论和原理的教学内容,这些原理都是艺术中最基本的原则,是青少年了解艺术,走进、走进艺术所必备的艺术常识,也是启发和培养青少年艺术思维能力的基础知识和必经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育者认为理论知识过于乏味,青少年并不喜欢也不容易接受,在教学中常常轻视理论教学,或者将美术理论知识乏味化,使青少年失去了了解艺术、艺术思维能力得到开化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育者首先要认识到理论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其次,教育者要讲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形象化的作品和技法训练紧密相结合,做到寓教于形象,寓教于乐,通过青少年可接受的方式,培养青少年的艺术思维。

3.重视美术欣赏教学,培养青少年的艺术思维

美术语言较之其他语言,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形象的直观性,而人对于直观形象的感觉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感觉能力是艺术中很重要的一项能力,也是艺术思维的重要方向。青少年艺术思维如何,其中最重要的方向就是看青少年对艺术或者艺术作品的直观理解和会意。在国外,经济条件相对较发达,家庭、社会对孩子艺术思维培养的意识较高,我们常可看到国外父母亲带孩子参观艺术品,其目的就是熏陶孩子的审美感官,培养孩子对艺术的直感能力,启发孩子的艺术思维。而在我国,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孩子较少有这样的机会。因此教育者要特别重视欣赏教学,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尽量以形象、生动、浅显的语言,分析作品、引导青少年欣赏作品,以此激发青少年的审美兴趣,提高青少年对形象的感觉能力和直观把握能力,进而提高青少年的艺术思维能力。

青少年美学教育篇3

关键词:传统美德;青少年;德育;思想道德建设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曾在我们民族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面临思想道德危机。因此,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加强青少年的美德教育,具有广泛的意义。

一、青少年传统美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一种传统,它积淀在人们的生活中和意识里,成为中华民族群体的行为表现形式,它至今仍影响和制约着每一个中国人,包括青少年。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传统美德在当代青少年身上存在着继承性的一面的同时,又在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着失落性的一面。并且从青少年整体情况来看,还呈现出某种弱化的趋势。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中华传统美德认知较少,传统情趣淡漠。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其外在表现形式来说,有历史文献、民俗书画、民间谚语等。我们中小学教材中,都有体现传统美德最基本的文字载体。但现在的青少年很少有兴趣主动接触它们,对传统美德的认知水平较低。

从情趣上说,不少青少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美德持疏远、冷淡的态度,认为那都是一些历史陈迹,与现实生活距离太远,不合时宜。对中国的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不感兴趣。相反,他们对异域文化、外国文化则津津乐道。他们对中外两种文化的态度和情趣迥然不同,这种反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孝敬长辈行为缺失。

传统美德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孝奉双亲,尊敬长辈。但是不少青少年在认识与行为上是明显脱节的,孝敬长辈行为缺失。很少体谅父母的辛劳而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社会上缺乏敬老公德的行为(如乘车不让坐,甚至与老人争抢坐位)则已司空见惯。

(三)节俭美德淡忘。

勤劳节俭、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今天的中小青少年在这方面的行为表现明显地出现滑坡现象。在通过各种途径得到钱的情况下,很少青少年想到存入银行、为亲人或他人献爱心等。不少青少年更倾向于购买个性化的消费品,甚至彼此炫耀、相互攀比,这样做仅仅是因为怕遭别人的笑话与白眼。甚至有不少青少年不考虑自己家庭的经济条件,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校园里则经常可以见到青少年丢弃食物等浪费行为。

二、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

青少年传统美德教育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当前的传统美德教育,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式都缺少指导,措施不力。当前的德育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但也确实存在脱离青少年实际的倾向,学校的教育、特别是德育常常远离青少年的实际生活,大多空洞说教,很少切实指导。教育内容、要求和措施往往与青少年的日常行为相脱节。

(二)社会文化氛围崇洋媚俗风气弥漫。当前有不少文化传媒有意无意地在社会生活中倡导外来文化,甚至一些庸俗内容也充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导致广大青少年对中国文化和道德的迷盲。上述种种文化现象的泛滥,显然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分有害。

(三)社会和家庭缺少健康有益、情趣高雅的文化活动。在家庭,家长宠爱、娇惯子女的现象十分普遍,使孩子忘却了勤奋节俭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无意之中拉开了与传统美德的距离。周围的社会环境在宣传传统美德的时候更趋于形式化,过于空洞,缺乏实质内涵,不能有效触动孩子的美好情感。

三、对青少年传统美德教育问题的一些建议

传统美德能有效的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面对当前我国青少年传统美德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尤其是加强传统美德教育,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青少年传统美德的认知水平。

进行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青少年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文化知识和接受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提高青少年传统美德的认知问题要以解决青少年的实际认识问题为首要目的,努力做到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加强针对性。通过努力,青少年的道德认知水平会得到有效提高。

(二)重视道德熏陶,激发青少年的道德情感。

提高道德认知的目的,在于催化美好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生。因此,培养青少年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如同情心、义务感、羞耻感等,是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要激发青少年的道德情感,宣传本身就必须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做到人情入理,声情并茂,使他们易于接受,这样更容易引起青少年情感上的共鸣。

(三)组织道德实践,磨炼道德意志。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目的,是让青少年学会怎样做人。塑造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除了对他们进行合适的道德教育,培育他们的道德情感,还必须创造适当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身体力行,这就是道德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道德实践,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并在实践中加深对道德规范的理解。青少年应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与各种活动中学会关心,懂得同情。在实践过程中受到检验和磨炼,增进对道德认知的情感体验,培育道德自制力,才能抵御外界的诱惑。

(四)推崇以德为先,德能统一的人生追求。

传统的重德思想表现在道德修养上十分重视“自省”、“自律”,社会的用人之道,也是以道德评价作为主要的评价。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的历史进程。因此,不仅对人的能力提出了时代要求,也对人的德性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青少年中大力倡导道德领先,德能统一的人生追求,反对重能轻德的思想,才能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我们应清楚地意识到:成才先成人。要把青少年培养成能担负跨世纪伟业建设重任的一代新人,就必须重视和坚持道德教育。而对青少年进行中华的传统美德教育则是道德教育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传承的美德及有关美德教育的丰富资料是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用这些宝贵财富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使青少年一代在拥有智慧的头脑时也拥有一颗善良、勇敢的心。进而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使中华传统美德得以发扬和光大。

参考文献:

[1]、钱西勇,中青少年道德教育应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河南教育,1997年06期

[2]、王信泉,论对青年的传统美德教育,东南学术,1998年01期

[3]、周济,加强和改进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2004/4/8

青少年美学教育篇4

ichpromotestheyouth''''shealthandfitnessanddevelopstheirpersonal-socialattributessuchasselfdiscipline,cooperativeness,achievementmotivation,courageandpersistenceaswell.thesuccessfulexperienceofnon-schoolyouthsportsinnorthamericaenlightensusonthat:(1)thevalueonandinvolvementinyouthsportsbyparentsandthe

wholesocietyisanimportantprerequisitetodevelopingyouthsportsprograms.(2)establishingangenciesandsportsorganizationsguaranteesessentiallypromotingthegrowthofyouthsportsprograms.(3)thefrequent,prolongedandvoluntaryparticipationintheyouthsportsisamusttotheirphysicalandmentalhealth.(4)itisanimportantmeasureto

establishresearchcentersofyouthsportsandtotraincoachesfordevelopingyouthsports.

1、70年代以来,北美青少年体育运动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下迅速发展。据统计,至1987年北美就已有25个大机构与数以千计的地方体育组织专门负责组织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开展。在美国与加拿大各有3500多万与250多万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北美的3000多个基督教青年会使200多万青少年有机会参加有组织的体育运动。青少年奥林匹克体育运动计划开设了21项不同的运动项目,主办了2000多项地区与全国性的比赛活动,每年有计划地开展各项运动,支持与吸收低年龄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体育已成为北美广大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有效地促进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研究与分析北美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特点,无疑可为我国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与借鉴。

2北美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

2.1社会与家长十分重视并积极支持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

50年代,深受北美大众欢迎的观赏性运动项目迅猛发展,如棒球甲级联赛、大学橄榄球、职业冰球、拳击等项运动,人们对这些有组织的体育运动的狂热最终逐渐积极影响到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开展。据伯瑞曼分析,促进青少年体育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美国人开始认识到向孩子们提供各种体育运动机会的重要性,少年儿童时期是培养未来成人生活态度与良好习惯的最适宜时期。北美青少年问题专家督促人们运用体育运动来培养理想的个人——社会技能。当学校尚未积极支持青少年体育运动时,义务组织机构与教育网络之外的各少年儿童组织便承担起组织与开展青少年体育运动与竞赛的任务。

青少年体育运动在北美日益普及,实践使人们体会到运动中感情的表达,与队友、对手的人与人之间交往以及教练员、行政官员、家长关注与支持的价值。因此,开展青少年体育运动被视为是向青少年提供一种外界环境,这一环境有利于改善青少年对待事物的态度,提高对比赛、运动道德、纪律、官员及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人们还认为通过对青少年提供向征着稳定、秩序、传统习惯、公共兴趣的体育运动,可满足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为此,大量的社会财力、人力资源被投入到青少年体育运动方面,如地方商人资助运动队,志愿教练员、体育解说员、记分员以及家长亲临现场鼓励等。此外,北美纳税人的资金也用来修建运动场,购置运动设备、器材,使青少年体育运动成为各城镇的一项重要社区活动。

北美青少年体育运动的迅速发展与家长的重视与积极支持密切相关。伦恩·格雷弗斯和基思·享切对犹他州盐湖城以及新墨西哥阿布奎基青少年橄榄球联盟365名家长的调查发现:“这两个社区的家长均喜欢看这一年龄层次的比赛”。在密执安州,家长也被作为青少年体育运动计划的一部分,在收到自己子女所属的组织机构支持的各青少年体育运动联盟计划书目的家长中,98%的人表明他们同意制订这些训练计划。在一项有关家长对青少年体育运动对家庭生活影响的看法的调查中,盖尔·伯莱基报道:“家长们一致认为青少年儿童体育运动对家庭生活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开展体育运动有助于家长对孩子们进行社会化教育,教育孩子们了解与全队合作以及遵守纪律的重要意义。”

北美家长对青少年体育运动积极支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长自己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给孩子直接的行为影响;二是通过自己对孩子参加体育运动表示的极大兴趣,亲临现场给予孩子们必要的鼓励,从而促进孩子积极参与。一项对美国家庭所做的全国性调查发现有40%的家长经常与他们的孩子一起参加体育运动,还有35%的家长说他们有时候这么做。实际上,有多项调查已证明家长是其子女参加体育运动的最重要组织者。

2.2北美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形式及社会效果

北美对参加体育运动的青少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青少年对运动经历极感兴趣。在问及什么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运动经历时,他们总是列举出成为一名有组织的运动队成员,会见他人与交友以及有机会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等快乐经历。在对密执安州青少年体育运动的研究中,科研人员对10余项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参加者进行了参加运动动机的调查(见下表),结果表明“快乐”,“提高运动技术”、“身体健康”是他们从事体育运动最重要的原因。

表北美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

原因男女认为运动快乐9394希望提高运动技术8081希望身体健康5656我的朋友参加了运动5550希望交新朋友3344我的父母希望我参加3330

北美青少年体育运动开展项目较多,但基本运动形式主要有两种,即由同等对象自发组织的形式与由成人组织的形式。自发组织的青少年体育运动是由参加运动者控制的,他们根据非正式的活动规则制定经双方同意的分组与比赛规则,各运动队通常很快随意组成,而且孩子们往往为适应比赛过程中的情况而改变规则。科克莱恩调查发现孩子们较为关注活动的开始与保持,个人的参与,比分接近的比赛以及加强友谊。有组织的青少年体育运动主要在成人的控制下,训练与比赛是由教练员与联盟安排,并且是在严格规定的时间里进行,各项活动趋向于规则化,技术要求严谨。在整个运动中强调秩序、准时,尊重师长,服从指导。两种运动形式与作用虽各有不同,但北美的青少年体育运动倡导者研究认为体育运动培养了社会所需要的良好的个人品质,如自律、团结合作、成就动机以及勇敢顽强等。同时它也促进了青少年的健康与素质水平的提高,使他们为未来现实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

2.3新闻媒介对体育运动的广泛宣传促进了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

北美各种新闻媒介以其自己特有的方式宣传体育运动,促进了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北美各种报纸对职业、大学以及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宣传及时、频繁,使人们对各项体育运动产生了极大兴趣。杂志与书刊对获得巨大成就的体育明星的描述,使北美几代年青人把一流运动员作为英雄崇拜。收音机和电视对家庭进行体育比赛实况直播,直接吸引了广大体育爱好者的关注。相比之下,电视对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影响最为深刻,它对在青少年中普及推广各类体育运动所起的作用在上述新闻媒介中占主导地位。电视体育节目的播放极大地提高了一些体育运动项目的观赏性,促进了这些项目的开展。例如,橄榄球、棒球以其一系列决定性的情境,网球渐进的戏剧性发展,篮球的快速动作,拳击在指定空间的猛烈博击均成为深受北美大众欢迎的电视节目。无须赘言,新闻媒介对体育的宣传吸引广大青少年并促使他们积极投身于体育运动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4开设业余教练员训练班,建立青少年体育研究中心,保证青少年体育运动的顺利进行

据估计,北美有600多万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志愿教练员,他们大多数没受过正规的教学与训练的教育,为努力帮助志愿教练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一些青少年体育运动机构面向所有教练员开设了义务训练班。在加拿大,全国教练员证书项目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在美国,雷纳·马丁斯已开设了美国有效训练培训项目,这是一套完整的电视教育节目,已被全国各地的许多青少年体育运动教学采用。此外,华盛顿大学的罗纳德·史密斯与弗兰克·斯莫尔建立与发展了教练行为评估体系,他们建立了一套理想的教练行为指标。为验证该指标效果,他们观察了一组在指导青少年训练的教练员,然后采用这些指标对50%被观察的教练员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经过培训的教练员受到其运动员较多的肯定。同时,运动员在队内表现出较高水平的相互吸引,与培训前相比,运动员的自尊显著提高。

在培训教练员的同时,北美还建立了一些青少年体育运动学习研究中心。例如,总部设在密执安州立大学的青少年运动研究院,设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一尚佩恩分校的青少年体育运动办公室,北卡罗来纳青少年体育运动学会。美国全国青少年体育运动协会在北方肯塔基大学建立了研究与发展中心,这些措施,从根本上保证了北美青少年体育运动的顺利发展。

3北美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3.1家庭与社会的重视与参与是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运动的重要前提

促使北美青少年体育运动迅速发展的因素之一是家庭与社会各界已充分认识到开展青少年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体育不仅有利于青少年体质的健康发展,而且也是培养青少年的自律、团结合作,成就动机感以及勇敢顽强的良好品质,从而为未来社会培养优秀人才。北美对青少年体育运动认识的普遍深化,使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开展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家庭与社会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和积极参与,这极大地促进了青少年体育运动的迅速发展。社会学研究揭示,家庭与社会,尤其是家庭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是第一,也是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家庭的结构、文化修养、活动形式,对青少年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因此,家庭以及由家庭构成的社会对青少年体育运动的重视与参与程度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态度与行为。我们应该注重提高人们对开展青少年体育运动重要意义的认识,充分调动家庭与社会的积极性,使青少年体育走向社会化,成为青少年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3.2建立组织、制定计划是使青少年体育运动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为发动全社会来办青少年体育,使之成为一种社会行为,北美建立了许多地方体育组织。这些组织一方面有计划地开展青少年力所能及的、喜闻乐见的各项体育活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参加;另一方面,他们还根据奥运会设置的体育竞赛项目内容有计划地开展青少年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从组织形式与计划内容上保证青少年体育运动在普及的基础上,健康地发展与提高,这对我国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是很有启示的。

3.3经常、持久与自觉地参加各项体育运动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青少年美学教育篇5

一、青少年校外艺术教育的内涵

青少年校外艺术教育是指青少年学生在课余和学校以外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校外教育机构、文化教育单位以及各种社会教育团体,依据国家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旨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艺术文化素质的教育活动。青少年的校外艺术教育重在启迪、培养青少年的情感。艺术教育既能够培养和提升青少年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青少年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又能够陶冶青少年的性情、净化青少年的情感、美化青少年的生活。

二、青少年校外艺术教育的特征

(一)参与者的广泛性

青少年校外艺术教育的参与者遍及整个社会,其中,我国从事校外艺术教育的队伍就十分庞大,许多政府部门和国家机关、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都把加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开展校外艺术教育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和职责所在。以规划和指导校外教育为重要工作职能的政府部门和国家机关有教育部、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等,开设了专门的部门和机构来负责校外艺术教育工作。

(二)内容的多样性

少年儿童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校外艺术教育除了对青少年进行乐器、书法、舞蹈、戏剧、声乐、绘画、雕塑、朗诵、武术等多方面的训练外,还涉及到个人成长发展的其他方面。从功能上讲,校外艺术教育侧重于开发人的潜能和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因此,内容的多样性是校外艺术教育的突出特征,也是校外艺术教育区别于学校教育的关键。

(三)形式的灵活性

校外艺术教育因学习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而备受青少年的欢迎。少年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群体,观察和学习外界事物的视角和方式比较特殊,和其他社会群体相比需求也比较特殊。校外艺术教育采用的形式和方法直接关系到少年儿童参与校外艺术教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形式灵活多样的校外艺术教育能够引导少年儿童快乐健康的成长。

三、青少年校外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审美功能

艺术教育能够提高青少年的审美判断能力,有助于塑造高尚的人格。审美享受虽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享受,但在整个欣赏过程中,青少年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会受到影响、受到教育熏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二)认识功能

艺术教育能够促进青少年在艺术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获得对主观世界的了解、把握和启发。认识到艺术背后蕴藏着的勃勃生机以及博大精深的时代性和艺术性。

(三)教育功能

青少年通过对艺术作品和表现形式的学习和欣赏,获得某种有利的教育和启迪,从而使其思想境界得到某种程度的升华。

(四)心理功能

艺术及其作品具有协调、净化青少年心理的功能。积极健康的艺术能对负面信息造成的精神状态进行调整和重构,因此,它对学习负担过重或者处于消沉、郁闷、惆怅等困境中的青少年无疑是一剂良药,能予以有效的治疗。艺术以它独特的魅力,愉悦青少年的身心,使青少年健康和谐地成长、发展。

四、发展青少年校外艺术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青少年开阔眼界,获取新知识

校外艺术教育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自己所喜爱的活动,参加各种兴趣小组。这样,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领域、活动空间,还能把从课本上获得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以加深对知识的消化。

(二)是对青少年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有效途径

青少年的校外艺术教育要坚持维护和促进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原则。学校的艺术教育由于受“教育法”等法律的约束,教学内容必须按照教学大纲和计划,学生对课程的开设和选择没有发言权,并且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学校的艺术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和满足每一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需求。而校外艺术教育则把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孩子们聚在一起,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

(三)有利于开发青少年智力,培养能力

人们常说,人的能力是在相应的活动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即使是天才也不例外。校外艺术教育由于其活动的类型多、培训项目多,参与性强,所以对青少年儿童能力的发展与培养作用十分显著。广大中小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中,解决矛盾和问题,正是培养他们动手动脑、发挥聪明才智、独立思考、刻苦钻研能力的过程,也是素质教育中强调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调整自我

青少年美学教育篇6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青少年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101-01

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音乐教学已经由单纯的技能教育成为实施美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音乐艺术的抽象性使音乐教学成为不可取代的教学科目之一,音乐发源于人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创造与对美的向往,所谓声源于行、行表现为声正是基于此。音乐表现者在运用声乐的过程中,通常将抽象的事物通过声乐的转换,使听众或感受者体会到在抽象的声乐中表现出来的形象事物,这正是音乐的魅力,也是音乐教育对于青少年美育的不可取代之处[1]。无论是表现者还是受众,音乐修养都能带给他们更好的表现和更强的感染力,只有具备一定情操和修养的人,才能在音乐教学和音乐欣赏中获得美的感受,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音乐修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也需要长期的坚持与训练,并接受美感的熏陶,在这个提高的过程中,音乐教育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笔者多年来从事青少年音乐教育的经验,使自身意识到青少年音乐教育中美育功能的存在,并提出了一些增强青少年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的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青少年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的体现

众所周知,好的音乐作品通过优秀的音乐演奏者的演绎,能够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和愉悦的感受,能给听众带来无限的遐想,能将作曲者想表达的情绪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听众面前,能够使音乐作品到达听众的内心,引起强烈的共鸣。音乐以优美的音色和节奏以及动人的旋律构成改变人们的情绪,勾起回忆和思绪,能够起到振奋人心、提高审美情趣的作用。所谓美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审美表现能力,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及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美育是传统而又创新的命题,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美育伴随着教育存在,我国古代的文化教学对于琴棋书画的欣赏就是美育的一部分。总之,美育作为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进步的必经过程,是提高社会文化水平,提高民众素质,使社会的科学水平与美学水平不断进步的必经过程[2]。音乐美学的理论系统、庞大的音乐基础和多元化的审美形式使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教学能够获得显著的效果。音乐教育活动作为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科目,在美育过程中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这种特点对于美育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通过歌曲的选择增强青少年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认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拥有再好的智力和身体,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以及审美能力,那就不能算得上是有用的人才。美育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让学生学会分辨善恶美丑、弘扬正气的有效措施。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潮不断涌入我国,这些思潮中不乏先进、进步的思想,也不乏落后、堕落、腐朽的思想。在青少年的音乐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对流行歌曲十分感兴趣,然而流行歌曲中虽然不乏励志、向上的歌曲,如《五星红旗》、《爱拼才会赢》、《大中国》、《蜗牛》、《龙的传人》等歌曲曲风积极向上、表达的观念符合美德要求,对青少年有很好的励志作用,但也不乏《你是我的情人》、《纤夫的爱》、《白狐》、《老鼠爱大米》、《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等庸俗或不适合青少年歌唱的歌曲。这些歌曲且不论其中的旋律如何,单看歌词中的“用你那火热的嘴唇,温暖我那冰冷的心情”、“等到那日头落西山沟,让你亲个够”、“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等低级庸俗的句子已经不适合青少年审美情趣的培养要求和审美情操的提高,反而有可能导致青少年心灵发展的歪曲和身心的不健康发展。

三、通过青少年的音乐教育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在中小学的音乐教材中,大多数教材选用的作品都是教育家们精心挑选的优秀作品,这些音乐作品或让人眼前呈现出美丽的画面,或令人勾起无限的回忆,或让人的思绪进入作品中的美丽场景,总之能够引起审美者的强烈共鸣[3]。教师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解读与讲解,能使学生们在音乐作品的意境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从而逐渐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作品中的《我们的祖国》是上世纪末我国众多爱国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它的曲调欢快而不失庄重,热情而不失甜美,通过演唱者幸福甜美的演绎,整首歌给人们呈现出了风景秀丽、大好河山的美丽画卷,使欣赏歌曲的人们心中涌起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与对祖国母亲的敬仰之情。在学习中,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爱国、为国、振兴祖国是美好的事情,是美的象征,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向往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通过在青少年音乐教育中灌输鉴赏美的能力,就是很好的美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总之,通过音乐教育中的聆听、表现与音乐创造,学生在音乐形式中丰富了情感,产生情感共鸣,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情趣和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打下了良好的文化艺术基础,提高了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吴琼.漫谈美育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读与写杂志,2011,(12):195-196.

青少年美学教育篇7

关键词:美学教育;青年;综介素质;举措

一、美学教育对青年综合素质培养的价值功能

(一)刺激青年的审美情怀与意识,属于素质教育的引导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猛进,一方而在很大的程度上对人们自身的多样化物质文化需求给予了满足,另一方使得竞争不断的加剧同时变得更加的严重化。在这种时代的发展情况下,青年在美学教育的角度出发,将审美情怀以及意识层次去对个人的理想抱负和自我价值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性进行分析,使用艺术的高度和宽度以及深度指引他们将自身的发展埋藏在社会国家的发展里,认真的对科学文化技术知识去进行自我的完善和健全,积极的给经济社会自身的发展肩负起历史使命同时成为国家的复兴的生力军。

(二)领悟人与世界的一种和谐联系,其属于素质教育的根本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自身的个性发展可以说开始不断显现,人自身的思想动态和价值与对于利益的追求_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体现为人开始过度的追逐经济价值与个人在私欲上的,道德出现滑坡,并且精神缺失以及价值观失去了平衡等情况占据了社会上的发展,使得社会问题不断的显示出同时还加速了人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紧张。青年不断对本身的审美知识和能力加以强化建设一个崇高的情操以及远大的发展理想,积极的建设健全的人格,经过对人和社会之间的彼此融合的联系,以一种美的心态和行动去对社会的和谐之美进行重塑。

(三)以艺术视域去掌握以及看待人生,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在人的一生进行发展的时候,美好和成功,以及喜悦和追求,以及困难与复杂,还有沮丧以及痛苦经常会交织融合在一起,其会令我们的人生的发展产生了很多的选择以及矛盾与困惑。青年在进行美学教育的时候还需要积极的认识这种美。

二、当代青年美学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弱化

美学教育是对当代美学教育的一种误解,美学教育停留在对现象和自我认知的认知水平上。他们认为美学教育是艺术教育,就是要运用某种绘画理论和技巧,得到一种美丽的感觉。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意义。其结果出了专业性的美学教育去对青年进行教学之外,我们的青年的审美能力不断的被弱化,主要显示在缺少了对于美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于美的去进行分析和认识的能力处在一种很低的水平,同时人们对于美进行创造的动力并不是很足。其结果一定会使得青年对于事物的看法停留在比较单一的层次上,所以也就缺少对于事物发展的期待。

(二)当代青年审美价值观偏离

关于青年缺少审美知识以及能力,而且对于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一定会失去一些价值判断以及对事物进行选择的能力。在目前社会主要展现在价值观和社会化以及个性化的偏离,还有理性化朝着感性化进行偏离,和高雅化朝着低俗化去进行偏离。其结果一定会让青年可以真正的形成有效的价值观,并且将其作为自身的发展方向,产生多种多样的青年的社会问题,最终会对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不好的影响。

三、破解青年美学教育现实困境的举措

(一)健全美学教育课程

我们当前高等教育的决策层以及管理层应该积极的改变教育的理念,将美学的教育提高到普通教育的发展方向上去。针对青年相关课程的建立,应该积极的突破以往对于美学教育的限定,令美学的课程和其他专业的课程能够相互的连接,令美学能够很好的被融入在其他的学科教育教学里面,并将其真正的转变成不能够缺少的主要部分。

(二)构建多元化的美学教育教学系统

在教育教学的硬件上需要积极的建设美学教育教学的缓解,并积极的使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去对美学教育的教学设备加以完善,使其能够对学生美学教育创造很好的物质上的保障;在软件的方面,需要强化教师对于美学教育的培训使其能够培育内外兼修的高等教育教学人才,然后让这些人才能够真正的给学生的美学教育创造智力上的支持。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我们应该将美学教育真正的在高等素质教育的观念里,真正的将其落实在我们自身的素质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里,我们为其奋斗一的人才强国以及科教兴国的战略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霍九江.美学教育与大学生综介素质培养团.教育与职业,2014:177-178.

青少年美学教育篇8

发达国家较早将政府购买方式运用到青少年社区教育中,形成了各自特色。分析德美日三国在社区教育领域开展政府购买的主要做法,将为我国推进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政府购买;社区教育;青少年

社区教育是全面提升青少年能力素质的重要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公众需求多样性的增加,原来的供给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政府购买为推进青少年社区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放眼世界,各国均将开展社区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提升国家软实力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发到国家因起步早,在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为我国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推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一、德国民众教育———直接资助制

1844年,科隆威建立了是世界上第一所民众中学。民众教育的思想从北欧逐渐扩展到法、英、德等国家。在多年的实践中,德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府购买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模式。德国学生放学早,节假日多且长,因而课外辅导对德国而言尤为重要。在青少年暑假期间,德国各市的青少年局会向青少年群体发售“假期证”。这一证件的功能与消费券类似,实则是凭证制的政府购买形式。凭这一证件,青少年可以免费参观科技馆、博物馆、景点等公共场所,可以以低廉的价格参与体育馆、青少年活动中心、音乐厅提供的兴趣课程。[1]除此以外,政府以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社区青少年教育发展。如果企业或个人开展社会救助事业,则会在企业营业税获遗产继承税方面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在这一制度之下,社会教育机构、组织可以接受社会捐赠,获得持续发展的实物、资金支持。

二、美国社区学院———合同外包

社区学院是美国社区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美国开展社区教育的标志性产物,它被称为“家门口的高等公立教育”。为保障社区学院的推进,美国政府先后颁布了《莫雷尔法案》、《高等教育法修正案》、《学校与就业机会法》等多部法律。为提升青少年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早在克林顿执政时期,就颁布了“全国与社区服务法案”,对于做满140小时的青年义工,政府给予4725美元的奖学金奖励。[2]美国青少年社区教育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支持,由此造成政府财政紧张。因此,美国由最初的政府主办服务逐渐转型为政府购买服务,由单一的政府全包型向综合经济型转变。[3]其典型做法就是社区学院的教学外包。依据外包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全面承包、部分承包和准外包三种类型。全面承包服务(full-service)是指承包商不仅提供课程教学课程内容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而且在课程推广、资金运作、课程管理等方面全面负责。[4]i/tech公司提供的it证书培训和认证就采取了这种方式。部分承包包括专业培训者提供课程教学服务和在线课程教育者提供课程教学服务两种方式。前者指承包商提供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相关的设备条件、教师资源,学校负责课程组织、管理等事务性工作。飞行培训、机车操作等课程都采用了这一方式。后者指学院直接向educationtoGo这样专门提供在线教育服务的企业购买在线教育课程,共同为学习者服务。准外包(quasi-outsourcing)是指承包商提供课程内容,并负责教师的培训,最后由接受完培训的教师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

三、日本社会教育———资购买

日本在其社区教育的推进过程中体现出政府主导的特性。这一特性首先体现在行政组织框架上。从文部省到教育委员会再到市町村的社会教育主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负责社区教育的行政体系,为社区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其次,日本重视以法制建设推进社区教育。日本以社区教育三法———《社会教育法》、《图书馆法》和《博物馆法》为保障,对社区教育进行政策扶持,促成了青少年社区教育持续快速的发展。“公民馆”是由立法所确定的日本最具特色也是最主要的进行社区教育的场所。日本90%以上的市町村均设有公民馆,几乎在城市每所中学,农村每所小学的社教区内都设有公民馆。[5]公民馆的设备和日常经费都依赖于政府资助。《社会教育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库对于设置公民馆的市町村,……,提供其运营所需要的经费补助和其他的援助。第三十六条规定:职员所需要的经费、基本事业所需要的经费和图书及其他必须设施所需要的经费都由国家提供一定的资助。这种国家补助也是日本社区教育的一大特色。最后,日本具有完善的社区教育基础设施。在公民馆之外,还有公立的图书馆、博物馆等专门机构以及民办或公私合办的职业训练设施、社会福利设施等社会机构,为青少年智力与体力的发展提供的设施保障。通过对以上三个国家政府购买社区教育的特色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经验:

(一)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推动。

无论是政府主导式的日本还是政府积极参与式的德国、美国,政府都发挥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如果不是政府意识到社区教育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地加以推动,那么他们的社区教育显然不能快速发展。

(二)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法制的大力推动。

以立法的形式保障和促进社区教育得到了各国的普遍认同。有了法制的保障,政府对青少年社区教育进行政策倾斜才有了依据,才可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稳定的资金支持。

资金短缺是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在国外社区教育的实践中,政府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在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基础上建立了多元筹资方式。同时,各国依据自身情况,采取了政府购买的形式,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充分整合了社会力量,盘活了社会资源。德美日三国的实践为我国在社区教育领域推进政府购买提供了新的思路。于我国而言,政府购买青少年社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唯有社会各方不懈努力,才能让这一制度发挥应有的功能,成为助力青少年成长,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法宝。

作者:沈玲燕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参考文献]

[1]德国政府积极引导青少年暑期生活,课程教材教学研究[J].2009(9).

[2]陈静.美国社区教育一瞥[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2).

[3]张耀灿,.发达国家政府参与社区青少年教育的经验启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5).

青少年美学教育篇9

关键词:中国;美国;青少年禁毒教育模式;浅探;比较

中图分类号:G4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53-03

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也是当今文明社会肌体上的痼疾,据2011年《世界报告》报道,2009~2010年间,全球曾使用违禁药物的人数达149万~272万,其中,青少年吸毒人数超过半数。青少年吸毒问题日益严重,开展好青少年的禁毒教育工作是社会乃至各国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青少年吸毒现状及禁毒教育模式

据《2010年中国禁毒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累计登记吸毒人员133.5万名,新查获人员中多数是25岁以下青少年;另外,自2001年以来,虽然35岁以下的吸毒人数所占比例由2001年的77%下降到当前的58.1%,但未成年人吸毒人数自2004年起每年以50%的速度递增,甚至还出现在校生吸毒现象。针对上述状况,我国目前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我国充分发挥教育、民政、工商、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成员单位的合力作用,以知识竞赛、专题讲座、图片展览、街头宣传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积极配合各级禁毒部门和宣传部门定期开展宣传活动。二是推进禁毒教育进课堂、进家庭。一些地方学校把禁毒教育纳入法制教育体系,每学期安排相应课时,结合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使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教学授课,从而使学生掌握危害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国家法律的有关规定。另外也通过家校合作,“小手拉大手”,由学生带动家长一起学习禁毒知识,定期编辑印发家教禁毒指南、《致家长信》等,提高家长和学生对的警惕性。三是开展禁毒教育参与式培训。把握青少年成长学习的生理和心理规律,将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的前沿理论与方法融入禁毒宣传教育活动中。比如在夏令营中安排内容丰富的专题知识讲座,融入绘画、团队游戏等活动,又与相关专家、禁毒一线干警进行深入的沟通。从以上主要措施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青少年禁毒教育,我国秉持了教育和宣传为主要理念的预防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不断探索禁毒教育新模式,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开展教育推广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二、美国青少年吸毒现状及禁毒教育模式

美国是名副其实的消费大国,来源渠道多,流通方式多样,亚文化盛行,对青少年的禁毒教育工作讲求科学实效,以达到遏制扩散,实现预防保护的目的。

1.美国青少年药物滥用现状。在经历了上世纪70~80年代药物滥用问题最严峻的时期后,青少年滥用问题仍呈失控之势。近几年,吸毒者的绝对数量已经减少了近一半,但是其青少年吸毒的状况不但没有取得改观,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2011年9月公布的全国药物使用和健康年度调查(nSDUH)数据表明,2010年,12~17岁群体中约有2,500,000人(约占10.1%)在过去一个月里是违禁药物使用者,18~25岁则约有4,800,000人(约占21.5%)。

2.美国青少年禁毒教育模式。美国青少年禁毒教育工作,始终坚持教育为主,运用科学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模式,提高对药物使用行为的认识,增强抗毒能力,掌握拒毒技巧。

模式一:基于学校教育的预防项目:①网络课堂,师生互动。Justthinktwice项目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导师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网站上丰富明确的药物信息,批判地看待药物滥用行为。学生们参与团队合作和个体分工,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自主学习,再以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分享学习体会;每一次活动后都设计了探讨思考题,协助反馈和总结工作。②教授技能,增强抗逆力(Resiliency)。LSt(LifeSkillstraining)项目基于药物滥用行为原因的认识,将青少年的心理社会因素与使用因素相结合,影响涉毒期待值,传授涉毒抵抗技巧,增强基本抗毒技能的方法,并推广推进课程(BoosterCourses),使教育效果深入人心。研究人员统计,该项目使接受课程的青少年中药物滥用行为人数下降率高达87%;长期的跟踪干预显示,青少年的多种药物滥用情况下降达66%,吸入性、和迷幻剂的使用人数也显著降低。

模式二:基于多种社会力量的防治模式。导致青少年药物滥用是众多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进行青少年禁毒教育也需要优化配置、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构筑起坚固的防护墙。①家长参与。药物政策联盟(D.p.a.)致力于与父母、教育者和青少年共享防范药物滥用的策略。重点关注如何引导家长进行倾听、学习,开展行动、引导和帮助,来纠正子女的药物滥用行为。②社区介入。社区生活的理念和氛围对青少年的成长意义重大。对涉毒的无家可归青少年的干涉项目,旨在关注无家可归的青少年。研究人员随机选取128名志愿者为实验对象,了解他们药物滥用状况,采用“预防为主,介入干预”方式,参加加州大学专门设计的包括艺术、摄影和绘画等课程,辅助以健康知识,转移注意力,增强自我认同感等来减弱药物依赖。③警务扩展。D.a.R.e.组织的“警察进校园”是让社区警察走进课堂,充分发挥自身和犯罪嫌疑人一线接触的优势。授课警官在专门培训后,面向不同年级的学生,结合警务训练和在执法实践中的亲身经历,回答关于药物滥用和犯罪等复杂问题。这使警务实践更加人性化,借助警察“导管”的服务性角色,提供关于药物滥用信息,宣传反药物滥用知识,传授社会抗压法等。

模式三:“危害最小化”项目。据《2011世界报告》推测,全球约有2,800,000注射者(占所有针头注射者的17.9%)是HiV阳性,平均每5个注射者中即有1人。另据nSDUH公布,受访者中51%的人继续使用自己用过的针头,13%的人知道自己使用的针头是别人用过的,只有29%的人漂白了自己上次用过的针头。在这种背景下,“危害最小化”原则旨在防治可预见的危害和降低实际危害,更注重减少因药物滥用引发的公共卫生问题;同许多国家一样,美国也实施了“针具交换运动”(needleexchangeprogram)。nSDUH调查的425,000名受访者中,针头来源于此项目的占12.4%。它通过回收使用过的注射针头,再发放新针头来保证参与者手中的针头都是清洁卫生和安全的,从而从源头上降低了因混用、多用针头而受HiV和肝炎感染的几率。同时,这也利于相关部门通过统计用针头注射的人数,制订针对此群体的防治方案。综合以上,我们能够总结出美国人把禁毒教育带进了课堂,对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都进行了充分的实践;他们还群策群力,发动了教育工作者、父母、同伴领袖、社区、警察等社会力量,共同投入到反持久战中;与此同时,他们本着开放的原则,亦开展疏导防控的“换针运动”,均取得了不小成就。

三、中美两国青少年禁毒教育模式的比较思考

基于上述内容,我们也可以看到美国与我国青少年禁毒教育工作的不同之处,下面,就从五大方面对双方进行比较思考。

比较思考一:禁毒教育走进校园和课堂。美国校园的禁毒活动在预防教育理念的支持下,将知识带进课堂,纳入常规课业教育,投入人力、财力,把理论落实到实践。就我国中小学学校而言,也同样地坚持以学校为阵地,一些措施看起来卓有成效,但深究起来,却难逃随意性和临时性之嫌。首先,不少学校并没真正认识到的危害性和严重性,以及预防的重要教育价值,他们承受着教学质量评估和升学率等多重压力,无形中就把禁毒教育推置到边缘地位。真正把反教育纳入校园课程中还是很少见的。其次,学校大多在每年“国际禁毒日”前后,开展如火如荼的活动,但宣传手段简单,对能力教育重视不够,忽视效果反馈。这都与科学系统的禁毒教育要求相去甚远。因此,禁毒教育关键在实践。像网络课堂的形式是可以在我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学校里加以借鉴并推广的,以完善的教学设备和开放的教学理念为支撑,脱离灌输式的授课,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既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也增加了个体在团体中的锻炼机会。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在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都必须强调拒毒能力的培养,立足不同年龄段特点,设置针对性强的系统课程;通过影响涉毒期待值,纠正对药物使用行为的错误认识,掌握群体抗压技巧,增强抗逆力和社交技能等,真正地掌握终身受用的能力,并且举一反三,共同防治涉黄涉暴、酒精滥用等行为。

比较思考二:禁毒教育联合家长力量。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子女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美国家庭教育注重“做人”,培育品德修养,求同存异。家长们以平等的姿态倾听子女的想法,及时了解并客观对待子女的药物滥用行为,愿意在相关社会机构的帮助下,预防子女对违禁药物形成依赖,或者帮助子女戒断治疗。而大多数中国家长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几乎把全部精力财力都倾注在子女的成绩上。他们认为孩子根本不可能有机会接触,或者不会尝试吸毒。可事实上,青少年吸毒涉毒诱因复杂,甚至父母的高期望值、过分溺爱等都容易成为导火索。因此,家长们要消除思维误区,清醒地认识目前我国青少年吸毒涉毒现状,防范于未然。一方面家校沟通,全面了解子女在校表现,另一方面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抵制技巧,建立与子女的互信互爱,加强孩子拒毒意识和抗毒技巧。

比较思考三:禁毒教育发挥同伴教育优势。同伴教育模式利用青年人的趋众性倾向,提供了一种伙伴群体内部、相互之间传播敏感信息的途径,具有群体适应性、易接受性、经济性等特点。在国外,已被广泛运用于禁毒教育、教育、艾滋病预防等活动中,通过训练和支持既定群体中的成员(具备感召力强、人际交流能力强、倡导“健康行为”等素质),经过施加影响,使其他个体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等发生积极正向的改变。在我国学校和社区中,不乏同伴教育领袖者,经过科学的指导培训,完全有能力胜任此项工作,是应加以充分利用的资源。

比较思考四:禁毒教育纳入社区警务工作。美国社区警察走进学校,利用自身工作优势,向青少年宣传反知识,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社区民警在了解社区毒情的基础上,经过沟通技能培训,面向在校生和社会闲散青少年,定期进行禁毒讲座,开展禁毒知识宣传;分阶段收集反馈信息,建立“信息员”制度,同时上级部门也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考评制度,毕竟抓捕、改造涉毒青少年(包括吸毒和进行涉毒犯罪)的社会成本远远大于开展有效的禁毒教育工作。

比较思考五:禁毒教育“危害最小化”需社会基础。针具交换项目的“危害最小化”理念让人想到古代大禹治水“以疏代堵”的方法,即让已涉毒人群在花费较少的情况下,通过安全注射模式,避免HiV、肝炎等高危疾病的交互传播,维护公众健康利益。其对象也不仅限于青少年,但必然有利于降低他们的患病几率。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西方国家对此仍存在较大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实效问题、社会容忍度、承担成本和实施程序等方面。我国也在部分地区实施了在美国等国家运用得相对成熟的“以低毒换高毒”的美沙酮替代法。适量服用美沙酮不会产生或使人过度镇静,可有效控制海洛因、鸦片毒瘾达24~36小时,且戒断症状较平缓,不痛苦,副作用小;再配以心理治疗、行为干预等综合措施,成效显著。据悉,自2004年启动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至2010年底,在28个省已有701个美沙酮门诊,正在接受服务的吸毒者12万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工作效益。这种有限度的宽容模式,一定程度上正视了戒毒者毒瘾难戒或短期内复吸率高、戒毒效果打折的现实,尊重了戒毒者个人意愿;但也直接挑战着“打击管制”为主的传统禁毒思维,欠缺社会群体的普遍认可,并且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门诊保持率较低,干预覆盖面过窄等问题。

通过对中美两国青少年禁毒教育的比较思考,若要取得高效而又兼顾社会效益、创新效益的青少年禁毒教育成果,我们必须以校园为基点,让禁毒活动走进课堂,根据不同地区情况,采取符合实际情况的方式;充分利用家长合力,开展家庭禁毒教育,并加强家校联络;发挥好同伴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的运用,注重信息反馈;依托社区,加强对社会边缘化青少年的禁毒教育,方法手段富有针对性;在传统的社区警务战略中融入青少年禁毒教育内容,以丰富这一战略的实践意义;考虑社会受众的需求、经济效益条件,采用适当的疏导策略等。应该汲取美国科学的、能适用于我国青少年实际情况的理念和模式,遵循“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构建合理体系,制定合理制度,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我国青少年的禁毒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省略,由美国药物管理局(D.e.a.)组织发起,以“提供准确信息是做出健康决定的前提和希望”为理念.借助网络课程,主要面向6~12岁学生.

[2]“抗逆力可以被定义为面对逆境时的回弹、回复和成功的适应能力,即面对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压力,能够发展出社会的、学术的和职业的竞争力.”Henderson.n,mikem.milstein,ResiliencyinSchools:makingitHappenforStudentsandeducators,2003,7CorwinpressinC.

[3]百度文库.美国家庭教育的十二个法则eB/oL].(2011-10-20).

.

青少年美学教育篇10

【关键词】青少年积极发展思潮中国青少年教育积极意义与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23-02

现阶段,对青少年的教育已不仅仅是只追求分数和如何创造更高的学历,而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也不仅仅是培养高素质、高道德、对国家有积极贡献的学子了,而是同时也注重学生天性的发展和如何健康的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的天赋、强项、自身的兴趣和未来的潜力。而美国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关注的中心就在于此。所以,对于积极发展理论内容及意义的研究对于中国青少年教育的启示将至关重要。

一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

20世纪末美国诞生了一种全新的而且与传统心理学大不相同的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这一理论是奠定了青少年积极发展论的理论基础之一。积极心理学是重点研究、强调与心理生活相关的积极因素,如人的幸福感、人的美德、人们对积极态度的情感体会、积极的人格特征、人格品质以及积极的社会制度等,和通常研究心理的消极因素如抑郁、恐惧等的心理学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美国一位名叫赛里格曼的心理学专家提出,研究消极心理的传统心理学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事实上,人类不能仅仅依靠修补心理上的不足和问题来推动社会进步,我们需要转变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通过研究人类心理中积极的品质来造福社会,从而创建了积极心理学。在积极心理学研究这些积极内容的条件下,积极发展的理论很好地利用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从而发展壮大了起来。另外,对于青少年认识的两种取向的研究也对积极发展理论的产生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们要培养以及塑造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等观念是进行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关键。由彼得・贝森总结出的两种青少年发展的观点,有一种观点是将青少年当做“不完善”的人,这和预防科学发展有紧密联系,把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学习困难、情感受挫、有破坏等作为研究重点,而且主要研究解决困难的办法以及方式,许多研究心理学的专家、心理咨询师等认同这一观点和做法。总而言之,这种观点是用消极的视角看待青少年发展中的问题。另外一种观点叫做pYD,它不是用来解决青少年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它主要研究的是青少年的优点、能力以及潜质等,并且注重开发青少年的这些积极方面,如鼓励青少年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以积极的视角看待青少年的发展过程,近年来,这种观点被越来越多的心理学专家和学者所认可。另外一个对于积极发展理论的诞生有影响的因素就是国家对青少年发展过程的忧虑。其实在美国,有很多的青少年由于各自的特殊家庭状况受着不同程度的伤害,影响其健康成长及发展。相比较生活在稳定、和谐家庭环境中的青少年而言,生活在已经破碎或是不稳定的家庭环境中的青少年,在智力水平、情感表达、性情稳定性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都不如前者,而且有着很大的差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及网络的普及,现在的青少年受到色情、暴力等负面因素影响的机会越来越多,由于他们面对这些负面影响的处理能力有限,再加上没有受到家庭或是社会的正确指引,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很是不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受到家庭或是社会不利因素的影响,更多的家长以及教育人士提出加强研究如何使青少年健康发展这一问题。在社会各界教育和心理学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重点发展青少年潜力的pYD在以社区为活动单位建立起来。

二什么是美国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

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是由利特首次提出,后经埃克勒、罗斯与勒纳等学者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充实这一理论。美国百科全书总结各位学者的结论,总结出“pYD是一种用来描述家长、社区、政府组织和教育机构为促进青少年在兴趣与能力等方面健康地发展而共同努力的新方式。pYD的目的在于通过给所有的青少年创造一种支持积极发展的社区氛围,通过公益性组织和社区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并鼓励青少年为社区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梯姆・戴维斯提出,pYD是一场全民性的运动,pYD的创造和产生是建立在国家以及整个社会对青少年发展问题的积极的公众观点,来替代消极地对待青少年发展的观念,pYD的目标是将青少年培养成为一名积极参与活动、勇于承担责任的合格的社区成员。有专家提出,pYD既是一套积极发展的方案,还是一种积极的观念,以社区作为活动中心,提供参与机会,激励青少年充分展示和发展自身潜质。勒纳等学者研究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提出了现今最有成效的目标5C方案,分别是5个C开头的单词缩写:Competence(能力)。青少年在社会、认知、学术以及职业的具体的不同环境里的积极的态度和行为。社会能力是人际交往技能,认知能力是决策制定技能,学习能力是知识模仿和理解技能,职业能力是做好本职工作的技能。Confidence(自信)。青少年内部在自我价值以及自我效能的一种整体感受。Connection(链接)。青少年和伙伴、家庭学校和社会间的交往和关系,反映青少年同其他人和规章制度的链接。Character(品格)。青少年尊重社会以及文化发展,能够具有正确衡量道德的善恶和正直等的标准。CaringandCompassion(关爱与同情)。拥有关爱他人、怜悯他人的情感体会。我们培养青少年积极发展是要塑造青少年积极的个体,这个个体需要具有社会能力、学术能力、认知能力以及职业能力,这个个体要能够和伙伴、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保持相互联系,要懂得尊重文化和社会,具有正确的行为准则,能够判断道德的正确与否,是一个正直的青少年,能够积极评价自我价值以及自我效能,富有爱心,充满同情心的青少年个体。勒纳补充说,如果上述的5个C能够同时体现在一个青少年身上时,它们会合并产生第6个C,就是Contribution(贡献)。换句话说,如果青少年能够积极地贡献于家庭、社区、学校以及自己,就能够很好的表现5个C。这5个C组成并完善了评价积极发展理论的系统,有力地推动着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而且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具有开放式结构的特点,以融合多种教育理论为基础,包括预防科学(preventionScience)、社交与情感学习(SocialandemotionalLearning)、品格教育、积极心理学与应用发展科学(appliedDevelopmentalScience)。尽管,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所融合的多种教育理论各不相同的研究重点和描述语言,不过对于青少年积极发展是具有很多的一致性。

三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的研究意义和启示

研究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的正面意义在于鼓励我们从积极的角度评价青少年的发展,比起控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而言,注重使用正确的方式方法促进青少年的积极发展效果更好;在逐步让青少年积极贡献家庭以及社会的同时完成青少年社会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心理学研究者提出青少年贡献更多更有利于其发展而不是得到更多。比如彼得・贝森学者就认为,每个社区的青少年都应该给自己居住的社区每周做一次一小时的志愿服务,这样既能够以社区为开展、进行青少年积极教育模式的单位,有些较成熟的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课程有效地加强了青少年互动性的参与其居住社区的活动,还可以把青少年健康发展心理学与道德教育理论相结合,构建成青少年积极发展的研究结构和框架。

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对于中国青少年的教育有着极大的启示。尤其是在中国教育现状的条件下,研究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具有更加长远的意义。现阶段,中国进行的针对青少年教育问题的研究重点在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以及其心理发展具有哪些特征。这个系列的研究对于发现和解决青少年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有很大作用,不过这些问题的研究都是根据生物学个体研究模式进行的,基本不涉及和联系家庭变故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而且,传统的研究模式忽视分析现象形成的原因在现象表现,缺少事实证明多用思辨方法,更倾向研究青少年行为极少研究其心理状况,不综合多因素多角度考虑多数使用单因素分析,导致中国针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研究无法适应其发展。所以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为改善中国差生多的问题提供新的视角,也为丰富中国青少年的社区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范式。积极发展理论的目标之一是加强对青少年行为能力的培养,加强行为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针对中国青少年教育的现状,因为过于模式化导致创造力低下,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更是低于同龄发达国家水平,因此对这一目标的深入理解和贯彻,将其整合到我们的教育教学方面,这将对中国青少年能力的培养发挥更大的理论支持作用。

四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的不足之处

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也存在许多不足。丹尼尔等学者在认同pYD模式具有的积极作用后,也提出一些这种方法的两点不足之处:(1)青少年积极发展的定义还不准确,自1997年学者彼得・贝森倡议使用40个青少年成长性特征,到学者勒纳在2004年提出了5个C目标,还有后续的学者奥博瑞恩总结的五个核心能力(自我意识、社会意识、自我管理、处理关系的技能和负责任的行动),这三种概念经常混淆使用;(2)跨不同文化基础研究青少年积极发展的研究太少,无法肯定在西方国家适用的pYD模式到其他国家有同样或者其他效果,由政府从上至下地推动青少年积极发展的方式不能很好地调动家长、学校以及社区进行配合,往往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结束语

所以,我们要批判地继承美国青少年积极发展思潮这一思想。纵然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有着很多的优点和重大的意义,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的模式。我们还要结合中国国情、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中国学生自身的特点、中国一直以来教育传统的适应甚至是中国教师的教育特点,我们要依据这些因素来对青少年积极教育理论进行改造及完善,创新出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教育特点的积极发展理论。可见,对于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的良好利用将会为中国以后的青少年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