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学习汉语语言的好处十篇学习汉语语言的好处十篇

学习汉语语言的好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0:47

学习汉语语言的好处篇1

【关键词】二外学习双语比较因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97-01

一、汉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比较与助益

与传统的二外学习相比,如今的语言学习在教育改革、书本革新等的推动下开始更注重将本身语言的特点与新的语言结合,虽然汉语与外语类型相距甚远,但在形态上并不能否定它们全无共同之处。

(一)汉语与外语的类型比较。我们已经了解到汉语与外语在谱系上并不亲近:汉语属汉藏语系,而外语还分属印欧语系,高加索语系,乌拉尔语系等十二种语系(北京大学分类法)。在此我们以西班牙语为例,赵士钰教授曾在所著《汉语、西班牙语双语比较》一书中比较过此两种语言类型的学习提出:“用类型学的方法对汉语和西班牙语的语音、词法、句法,进行全面的共时对比探讨,描述它们的异同和各自的特征。”在我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汉语与外语最明显的区别之一就在于语音的不同。在汉语里,并没有很多外语中都有的我们所谓的“弹舌音”,特别是中国的南方,人们普遍口语中会把卷舌音也化成平舌音,更别提弹舌了,且汉语与外语的音高、音长、音强、音色也有所区别。有外国的语言学家提出汉语是单音节语言,外语是多音节语言,其实这样讲是比较片面的,因为现代汉语中是以双音节为主,只有从语素上看才能被评定为多数是单音节。一般人听到别人在讲外语时,很难将日语与韩语做区别,当听到法语或西班牙语时也可能把它们当作是英语,而当我们作为普通语言学习者在接收外语信息时,会把它们转换成母语再传达给我们的大脑去理解消化。我们还可以例举汉语与第二语言的更多对比,如字形的不同,汉字分为形声字、合体会意字,很有特色一看就知道是madeinChina,而当我们看到由字母组成的外语时,很难区别出到底是英语、法语还是西班牙语。汉语注重语义,并不过多注重句式结构通常用短句表达,而外语注重句式结构且通常形容词放在修饰的主语后面。正是因为汉语与外语的截然不同,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慢慢体会。

(二)汉语对于外语学习的助益。虽然我们例举出汉语与外语的诸多不同,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汉语的音节有声调,我们在日常说话中的每一个汉字都带不同的音调,而在一些外语中也存在元音带重音的现象,这也是二者的一个较共同之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二者音调上的相似原理来体会句子中表达的感情。再者,汉语重语义这一特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外语的文义,有时在第二语言中,很多优美的句子通过复杂的句式结构表达出来,并不能让人很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与唯美的意境,而汉语中对于译文信、达、雅的要求,需要汉语进行“结构重整”以此可以加深对外语文字的理解。

二、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因素

正如一个事物发生变化会有内因与外因的影响,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因素也有外因影响与个体差异,包括学习环境的影响,自身学习动机、语言能力、学习毅力等因素的影响。

(一)学习环境。就学习环境而言,分为地理环境的影响与教学环境的影响,对于处于沿海城市圈的语言学习者来说,无疑能得到更丰富的学习资料与接触外语者的机会,而对于处在内陆西南西北的语言学习者来说,获得充实的学习资料几乎只为处于沿海城市圈学习者的一半,甚至不到,而师资力量的分配不均与社会学校各界重视程度的差异也影响着对第二语言的掌握能力。学习一门与母语完全不同的语言本就困难重重,必要的外部条件也是语言学习取得成绩的前提。

(二)个体因素。虽然外在因素很重要,很多语言学习者常以外部环境不好为自己学不好外语的借口,但个体才是决定学好第二语言的因素。例如学习态度,Gardner和Baker认为:态度是个体发展中的主要融合力量,它使个体行为具有持久性。语言学习者务必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中必不可少会遇到许多疑难,例如句式倒桩,语法差异等,此时更需要学习者的坚持与探索:(1)培养自身对语言长期学习的兴趣与毅力;(2)改变单一的被动灌输式接受知识方式,积极主动地开发学习语言的方法;(3)认识到自身对学习语言的需要,认识学习语言的好处;(4)从不同的方面了解外语的文化与魅力,保持新鲜感。再者,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性格各不相同,强迫一个人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十分困难,学习者应该根据自身对语言理解能力的高低与性格开朗程度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切忌一味模仿学习理解接收能力较快者。最后需强调的是,在语言学习中不应一味求快,自1969年心理学教授J.asher和R.Garcia的关键期假说到1990年Long的髓鞘形成说都表明支持儿童时期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很多人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知识的储备能力与理解能力好像随之变缓了,而“各有优势派”学者并不支持儿童学习优势大于成人这一观点,无论如何,语言的学习绝不是先天的优势或是年龄的大小所能决定的,对语言的灵活运用与掌握都需要在有条不紊长期的学习下才能实现。

三、正确学习语言的方法

长久以来,中国的外语学习者都接受着灌输式教育,很少会主动地充当探究者的角色去寻找学习语言了解语言的方法。崔雅萍教授说过:“人们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牵扯到使用者的心理机制,这一套集只有一套信息处理机制组成,即感觉记忆、工作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作为普通的学习者,还是应该拟定适合自己的语言计划:(1)培养自己在第二语言学习方面的兴趣,每天可以规定自己阅读一定数量的外语读物,从易到难;(2)想要掌握一门外语必须练好口语和听力,一定要每天练习,重质大于重量;(3)想到的单词用笔写下,加深对单词的印象,切忌死记硬背,要结合词根、词缀灵活记忆。

四、结论

在学习一门外语从初识到掌握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是学习者的恒心加毅力,不同的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时需要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满意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士钰《汉语、西班牙语双语比较》

[2]崔雅萍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毛凡宇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作者简介:

学习汉语语言的好处篇2

摘要:《快乐汉语》作为央视重磅推出的汉语推广电视节目,也是一部完整的电视教材,教学性是其基本目的。本文从话题选择、语料设计、语言点处理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充分肯定了《快乐汉语》的教学功能,为其进一步推广和使用提供帮助。

关键字:快乐汉语;电视教材;教学性;分析

《快乐汉语》是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从2009年8月3日开始推出的一档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教学节目,栏目口号为“学说中国话,朋友遍天下”。它利用国际频道自身对外宣传的优势对外推广播出,每集都出自不同的编剧之手,长度为十五分钟,每集的基本结构如下:

作为一部汉语推广的电视教材,它始终把教学性放在了第一位。无论是话题的选择、语料设计还是语言点处理都充分体现了《快乐汉语》的教学性原则,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快乐汉语》话题选择分析。

1.话题安排由易到难。

电视教材是一种视听材料,必须有话题。语言的学习要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步骤,由易到难,逐步进行,《快乐汉语》在话题的编排上也是遵循了由易到难的顺序。例如,第1集《远方来客》,这一集首先展示的语言点就是问候:“你好。你好”,“你好吗?我很好”,“您好”这几个基本的问候语;第2集《形象问题》中的语言点是问候语早上见面“早”“您早”“您\你身体怎么样?”。接下来的话题和语言点都是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顺序安排的。

2.话题选择贴近生活。

电视教材中的话题选择,应该符合各个年龄段的语言特点,满足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职业、身份、文化背景的学习者的需要,做到贴近生活。在《快乐汉语》的总体设计上,创作者让演员分别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性别、年龄、职业等等,再加上他们各自的鲜明个性,这就为创造贴切的话题奠定了基础。例如,第46集《网上购物》,这一集的话题选择便是当下比较时尚和热门的“网上购物”。又如,第95集的《麦苗相亲》,第131集的《减肥》等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热门话题。

(二)《快乐汉语》语料设计分析。

这里所说的语料就是话语表达时所使用的语言材料,当电视教材的话题确定之后便是对语言材料的选择和确定。语料的使用是否真实恰当,是否口语化,是保证话题能够充分展开的重要方面。

1.电视教材中的语料要具有真实性。

电视教材作为一种以视听的形式展现的视频教学材料,其情节和会话是否具有真实性直接关系到学习者对教材的认可度。有违现实性的情节和牵强的会话词句,让教材的使用者无法放心的使用。语料的真实性包括会话背景的真实性和会话内容(即话语)的真实性两个方面。《快乐汉语》在创造真实语料方面是做的非常好的。例如,《快乐汉语》第9集《北京烤鸭》中的语料内容。

(李母准备做饭前问苏珊喜欢吃什么,苏珊经过表演比划之后李母告诉她,那道菜叫北京烤鸭,但是自己不会做,要到饭店里去吃,老李给小勇打电话)

老李:小勇啊,我今天给你推荐一个大客户,中午到你那儿去吃烤鸭,你要热情招待啊。

老李:行了,你直接去找小勇就行了。(告诉苏珊)

苏珊:“你们也一起去吃烤鸭好吗?”

老李:“我们都吃过烤鸭”

李母:“就你没吃过,快去吧”

这段对话中“你们也一起去吃烤鸭好吗”、“就你没吃过,快去吧”使用了我们日常交往中最平常的说话方式,且不说“吃烤鸭”这一话题的真实,单单是说话人的使用的语气、熟悉的词语、事物,便一下子拉近了说话人之间的距离,让学习者感到亲切真实。

2.电视教材中的语料要具有口语化。

《快乐汉语》是一部可视可听的电视教材,除了表演上的可视之外,话语表达是可听的。因为是日常生活对话,所以说话方式必须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快乐汉语》在语料的使用上,充分体现了口语化的特征。

例如:《快乐汉语》第6集《肉夹馍》中的语料内容。

(起床后,早饭前)

乐乐:爷爷奶奶早!(边蹦跳到沙发上去)

奶奶:哎呀,乐乐。宝贝儿,起来了。(一边打扫房间)

大伟:爸妈,一大早上起来就打扫卫生啊?

爷爷:这搞环保啊,应该是你干的事儿,哈哈。哦,对,你没做早饭吧。(对奶奶说)

奶奶:哦,对。今儿早上大家都想吃什么?报一报,报一报。

这部分对话中的“哎呀”“宝贝儿”“哦对”“今儿早上”“哈哈”等等,充分体现了对话中的口语化特点,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再如,第103集《谁动了我的门牙》,题目本身就充满了口语性。

(三)《快乐汉语》语言点处理分析。

在常规的汉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语言点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快乐汉语》也将对语言点的处理放在了至关重要的地位。笔者借助第七集《我爱北京》,分析《快乐汉语》的语言点处理情况。这一集的语言点第一个为:购物时询问价格的方式“多少钱?”

1.语言点概括。

电视画面一闪而过,使用者可能很难一次性准确把握语言点,这就要结合电视教材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将语言点以电视画面的声画一体的形式概括提炼出来,展现给观众。《快乐汉语》教材中,语言点的概括是通过“情节再现”的方式展现的,再现的内容为包含所要讲授知识点的情景。例如,在《我在北京》这一集中,讲授第一个知识点“问价格”时的内容为:

(苏珊拿着老李从剧院借来的戏服)

老李:它就是一件戏服。

苏珊:哇哦,太漂亮了,我也想要,多少钱一件?

老李:哦,多少钱都不卖,这是我从剧团里借出来的。

苏珊:我也想借。

其中,包含了本集中要讲的第一个语言点,问价格的方法“多少钱?”,通过这样的“情景回顾”,展现出所要讲授的语言点,让学习者迅速回想起所看剧中的情节和台词说法,使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点时能结合剧中的真实语境,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2.语言点讲解。

语言点的讲解是语言点处理的核心部分,《快乐汉语》语言点的讲解是通过对“情景回顾”中概括出语言点用旁白的方式讲解,用字幕展示语言点和例句的方式进行的。在《我爱北京》这一集中,第一个语言点是通过价钱的回答,让学生认识中国人民币和数字的表达,其讲解的步骤为:首先是屏幕展示句子“多少钱一件?”,旁白说两遍之后再加一句英语翻译“Howmuchapiece?”,接着是旁白讲解语言点,此时屏幕上有动画人物讲解,需要说明的是,本集中对问价和人民币认识讲解通俗易懂,这是在汉语教学中提倡的。

3.语言点练习。

《快乐汉语》在语言点的练习设计上,将情景剧中的人物化身为“动漫一家人”将练习会话进行演绎。在用动漫人物会话练习语言点时,其语境和会话内容的设计也是与情景剧中的故事以及人物性格相似的,这让学习者觉得这既是有别于情节剧的动画故事,但其情节又没游离于情景剧之外,保证了电视教材的整体统一。例如,在《我爱北京》这一集中,对语言点价格和数字的处理用的动画之一为:

(场景为西瓜购买处)

动画女:“西瓜多少钱一斤哪?”

动画男:“一块二,阿姨,您尝尝,这西瓜特别甜”

动画女:“恩,挺甜的,给我挑一个吧”

动画男:“好的”

在对话的同时,有幽默可爱的动画人物进行情景和会话的表演,而且有动画音乐配音,形象幽默,让学习者乐于接受。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快乐汉语》在教学性上是做的比较好的,是值得在教学中进一步使用和推广的。

参考文献:

[1]王飙.中国大陆对外汉语视听教材评述与展望[J].世界汉语教学,2009(02).

学习汉语语言的好处篇3

关键词:汉语文化英语教学英语学习

引言

对中国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其从出生到成长一般都处在比较纯粹的汉语环境下。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虽然英语相对于学生的母语汉语属于一门完全陌生的语言,但汉语文化却无时无刻不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因此,将汉语文化对英语教学的影响纳入研究的范围,理清前者对后者所起作用的具体机制,然后采取相应措施充分发挥汉语文化对英语学习的积极作用,减少相应的负面影响的存在,是值得人们认真考虑的问题。

根据母语文化对外语学习的影响理论,母语文化对外语学习会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语言学家将其分别称之为母语文化对外语学习的正迁移和负迁移。在汉语文化对英语教学的影响研究中,汉语文化相对于中国的英语教学的学生来说即属于母语文化,而其对英语的学习则属于外语学习,根据母语文化对外语学习的迁移理论,汉语文化对英语教学也同样会产生相应的正负迁移现象,即会对英语教学产生相应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一、汉语文化对英语教学的正面影响

在汉语文化中,相对于作为母语的汉语来说,英语属于纯粹的外来语,因此,英语教学必须立足于汉语文化的环境之中,在汉语文化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英语教育。汉语和英语虽然有着相当大的差别,但是两者同样作为人类进行交流的语言体系,也必然存在着相当多的共同点。因此,立足于汉语文化中的英语教学,因为学生的汉语文化基础,能使其更好更快地掌握这一全新的语言。

(一)汉语文化构成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

中国学生在对英语进行学习时,会自觉不自觉地直接使用汉语文化环境中的自己熟悉的类似的词语和语法等对全新的英语进行诠释。由于英语和汉语同样作为人类非常成熟的语言体系的相似性,英语教学可以通过汉语文化的类比极大地缩短学生英语入门的时间。比如英语的元音辅音同汉语拼音在拼写和发音上的类似之处,英语的单词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汉语词汇,即使是两者之间区别最大的语法,相同和类似的地方也占多数。因此,充分利用学生熟悉汉语文化的特点,可以将其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天然基础,从而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达成英语学习的目标。

(二)汉语文化可以作为英语教学中学生与英语沟通的桥梁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由于其日常生活环境属于非常纯粹的汉语文化环境,因此其在英语教学中很难从汉语文化的惯性思维中切换到英语思维。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学习到的英语知识转换成汉语进行解释和储存,而且英语教师也不得不大量使用汉语文化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对英语中类似的地方进行讲解。事实上,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汉语文化起着在学生和英语之间沟通的桥梁作用。对于初中级的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会使用大量的汉语对对应的英语内容进行解释,教师讲授时会不时地使用汉语以促进学生对相应英语知识的理解,而学生在理解英语学习内容的时候,几乎都会将其融入自己熟悉的汉语文化中,使用汉语文化对其进行理解后再用英语进行表达。很多学生在英语写作时甚至干脆先用汉语打草稿,然后再将其翻译成英语,从而将英语写作变成汉语写作和汉译英两者的结合。[1]

(三)汉语文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对于初中级的英语学习者来说,长时间面对一种陌生的语言而且进展甚微是非常乏味而且令人沮丧的,目前弥漫于全国高校学生中的厌恶学习英语的情绪其实很容易理解。因此,在初中级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充分发挥学生对汉语文化熟悉的特点,则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其对英语学习的畏难情绪,激发起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英语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学生比较熟悉的汉语文化内容对相应的英语知识进行解释和对比,降低学生对英语的陌生感,并在对比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中相类似内容的差异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英语以及英语文化的好奇心,将其对英语学习的畏难情绪转变成探寻另一全新语言及异域文化的求知欲。

二、汉语文化对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汉语文化虽然拥有上述的促进英语教学的一系列正面作用,但更多的是被很多学者认为其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这种观点甚至一度为教育界所公认。虽然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种观点的偏颇,但汉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也确实是事实。

(一)对英语口语的负面影响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其学习英语最困难最不容易取得进展的地方就是英语口语。因为英语口语对于现实中的英语交流的关键作用,现今的英语教学对英语口语的看重与日俱增。但事与愿违,中国学生总体的英语口语水平仍然不高。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中国学生所处的汉语文化环境是分不开的。汉语的元音和辅音无论个数还是具体的发音同英语均存在相当的不同;汉语的发音以双音节为主,单音节为辅,同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均有相当程度的差别;汉语每个字都有不同的声调,英语单词则根本不存在这一问题。而处于汉语文化中的中国学生,由于习惯于汉语文化中的发音习惯,因此难以准确地把握英语口语的发音。英语教学中,很多学生甚至在学习英语发音的时候有意识地使用汉语注音,这样的行为往往导致中国学生在对英语进行口语表达的时候将其与类似的汉语发音相混淆,从而出现俗称的四不像的“中国英语”或是“洋泾浜英语”。[2]

(二)对理解英语文化的负面影响

对处于汉语文化环境的中国学生来说,英语无疑属于另外一种全新的文化。但是正如之上所述,中国学生在学习涉及到英语方面知识的时候,仍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其纳入自己熟悉的汉语文化的环境中进行解释,这样虽然有加快其英语学习入门的速度,提高其英语学习的兴趣等好处,但是在相应的英语知识涉及到同汉语文化差异较大的英语文化的时候,却往往对学生理解相应的英语文化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不仅对英语文化中一些特有的习惯摸不着头脑,而且在相应的写作或交流中会不自觉地使用汉语文化的表达方式,从而错误百出。一般来说汉语文化认为谦虚是做人的美德,时刻尊重关心别人是待人接物的起码礼仪。[3]因此,汉语中流行的交际语言存在很多类似于以下的表达:“鄙人不才”,自谦语“久仰久仰”,尊重语;“吃饭了吗”,关心语。但在英语文化中,这些表达会让人摸不着头脑。“鄙人不才”,居然自己贬低自己,你都“不才”了,还说那么多废话干什么;“久仰久仰”,初次见面就“久仰”,明显骗人;“吃饭了吗”,这是要请我吃饭吗,等等,与之相对应,英语文化中的很多交际语言则与其注重个人隐私的文化相联系,所以见面不能互相打听,而是说些中国人听来完全无关紧要的废话,如“whatagooddaytoday!”“Howareyou?”等。

(三)对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负面影响

对于处于汉语文化中的中国学生来说,其对语言的语法结构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固化为汉语语法。但是,区分两种不同语言体系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即两者之间的语法上的不同。因此,英语中涉及到的语法和汉语虽然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同样存在很多不同之处。而在涉及到对英语语法中这些不同于汉语语法的内容进行表达时,汉语文化对英语语法学习产生的负面影响即被充分地表露出来。在汉语语法的影响下,中国学生在进行英语表达时很多时候会顽固地使用汉语语法进行表达,从而出现相应的错误。尤其是汉语语法中没有的一些语法变化,如人称、时态、单复数的变化,因此中国学生在遇到此类表达的时候经常出现相应的错误。

三、汉语文化下英语教学的改革路径

(一)摒弃片面追求纯英语语境的英语教学方法

前已述及,汉语文化运用得当,可以对初中级英语学习者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如上述的基础作用、桥梁作用、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等。而片面追求纯英语语境的英语教学方法,因为中国学生已经固化了的汉语文化思维习惯,对初中级英语学习者来说,并不能真正避免汉语文化对英语教学的上述消极影响,但却将汉语文化不能起到相应的正面作用,因此整体上来讲是得不偿失的。所以,纯英语语境教学可能对高级英语学习者有用,但对初中级英语学习者来说,更应当对汉语文化的作用进行适当引导,而不是片面追求纯英语语境的英语教学方式。

(二)增添系统的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比较的内容

如上所述,汉语文化对英语教学产生的负面影响,其根源是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的各种差异造成,而在相类似的地方,则基本上只有促进作用,不存在负面的影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应拘泥于仅仅对英语的相关知识的讲授,还应针对学生们处于汉语文化中的现实,有意识地系统地进行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比较内容的讲授。使学生们能自觉地注意到英语和汉语之间的不同之处,从而有意识地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

(三)适当增加汉语文化背景的英语知识内容

英语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学习畏难情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对所学习的英语知识的内容的陌生感。在这样的情况下,应适当增加部分汉语文化背景下的英语知识的讲授,如关于中国历史、地理以及时事新闻的英语资料。语

参考文献

[1]文秋芳,郭纯洁.母语思维与外语写作能力的关系[J].现代外语,1998(04).

[2]潘华慧.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1).

学习汉语语言的好处篇4

【关键词】少数民族;汉语交际水平;途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化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语言与文化的交汇之地。世界六大语系中三大语系的语言汇集在这里。在13个世居民族中,有通用汉语汉文的民族,也有拥有本民族语言和文字的民族,但长期以来,各民族人民在共同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互相学习语言文字的优良传统,已形成了多种双语类型,其中以“民——汉”双语型为主。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她和少数民族的母语一样,是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程日益加快,在少数民族地区学习和掌握好汉语,是21世纪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就新疆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而言,对少数民族汉语交际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更新。因此,如何提高少数民族的汉语交际水平,是迫在眉睫的事。

一、何为“双语”教学

在对少数民族的汉语交际水平进行研究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何为“双语”教学?就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双语”教学是指少数民族学校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言(普通话)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由于经济发展、教育基础和语言环境的差异,决定了新疆“双语”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母语授课、加授汉语的教学模式;二是汉语授课、加授母语的教学模式;三是部分课程使用母语授课、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授课,其中以少数民族中小学数、理、化等课程使用汉语授课,其它课程使用母语授课的教学模式居多。[1]2004年,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中提出,在巩固和提高母语教学质量的同时,以提高汉语教学质量为重点,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不断扩大“双语”教学的范围和规模,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2]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中小学,其“双语”教学模式,由现阶段的本分课程用汉语授课,或除母语文之外的其它课程用汉语授课的模式,最终过渡到全部课程用汉语授课的模式,同时加授母语的模式,使少数民族学生达到“民汉兼通”的目标,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双语”教学占据十分必要的地位,但由于种种原因,新疆推进“双语”教学工作仍处于薄弱环节,所以当前强调的是在巩固和提高母语教学质量的同时学习汉语,提高汉语交际水平。

二、少数民族提高汉语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而口语交际能力是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是高信息化、高效率化的时代,人们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口语交际,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具有高质量的口语交际水平。现实生活中,汉语之所以成为各民族的共同交流语言,成为全国通用语言,是由它的社会文化价值、使用范围及其影响等因素决定的,一个民族如果不通晓汉语,就无法与外界交流,就很难发展。因此,汉语交际已成为少数民族现实生活的需要和其必备的能力。一个正常的人,固然要会听会说,但要达到听得准确,说得得体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接受系统的训练才能达到。汉语交际水平的高低关系着少数民族在信息交流纷纭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生存发展和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成败和事业发展的大事。因此,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就应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打好基础,把口语交际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为口语交际提出了新的教学课题。我们应当从“面对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的高度,来认识口语交际的重要性。

三、少数民族汉语交际水平较低原因

现如今,虽然在新疆已经实行了“双语”教学,但是少数民族的汉语交际水平还处于较低状态。

1、“母语”影响汉语的读音和语意表达

少数民族在使用汉语时,在语序、语音和用词方面都受到自己“母语”的影响。与他们进行交流时,会发现他们会将语序颠倒,因为从语法角度来看,少数民族语言的句式结构与汉语有所不同。因此在新疆一些较偏远封闭的地方,人们对汉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平时只讲自己的“母语”,很少讲汉语。如,简单的日常生活用语“你吃饭没有?”说成“你饭吃没有?”又如“你哪里去?”对你的回答“我XX去。”同时,他们在说汉语时往往会掺杂母语的语音,许多时候由于汉语词汇量相当的大,会导致他们用词不当,从而会使在进行汉语交际时让人费解或闹笑话。

2、少数民族所处环境及其自身因素

制约少数民族汉语交际水平高低的是少数民族所处的环境及其自身内在的因素,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其自身内在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其一,少数民族的汉语学习环境的“大气候”(即社会环境)和“小气候”(即生活或校园环境)的严重缺失。在交际层面上,人们的语言行为与其文化不可分割。政府尊重并支持突出民族特色文化,加上一些少数民族对自己文化的崇拜和遵从,思想的保守,导致他们对外来文化的不适应。[3]在偏远的地区,由于缺乏说汉语的语言环境,汉语水平有限,他们会在日常的交际中使用自己的母语。其二,自身的汉语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以及对自己的汉语交际能力缺乏自信感。一般而言,少数民族对汉语学习缺乏个人兴趣和爱好,也缺少社会就业需要等功利性或目的性的学习动机,致使口语学习缺乏主动参与性,导致大多数少数民族由于掌握的词汇量不够,想表达的内容无法用汉语表达或听不懂对方的表述,从而对用汉语进行交流产生了一定的“抗拒性”。

四、提高少数民族汉语交际水平的途径

1、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能说好汉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汉语已成为少数民族必备的交流工具之一,因此,学会汉语成为他们的必备课程。但是,在新疆许多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由于受地域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讲母语已成为习惯,要想让少数民族开口说汉语是件比较困难的事。因此,要想提高少数民族的汉语交际水平,必须先帮他们树立自信,消除畏惧心理,从而给予他们勇气和信心。久而久之,会慢慢适应并敢用汉语进行交流。居里夫人说过:“我们应有恒心,更要有自信心。”自信是对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学习汉语语言的好处篇5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对世界影响力的扩大,中国已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刮目相看。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渴望了解中国、与中国打交道,学习汉语就成为他们的迫切需要,“汉语热”开始升温。孔子学院在全球的迅速扩展办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面对越来越多的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和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的国际性需要,中国要加快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步伐。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仍然是加快汉语全球化推广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需要从教师、教材、教法等多方面加以努力和完善。中国诗歌作为教学内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诗歌学习是提高外国人汉语水平,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增进对中华文化了解的有效途径。而要达到语言和文化学习双重目标,就要在中国诗歌教学材料的选择中遵循科学的选材原则,在诗歌实际教学中把握好一定的教学策略,并提高教师自身的诗歌素养。

一、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加强诗歌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是对外汉语教学能否取得好的效果的重要一环。教学材料的选择原则首先要有助于学习者学习和掌握汉语语言,增强听、说、读、写能力,其次是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和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容,使语言和文化学习两者相辅相成。

诗歌这种文学形式非常适合作为对外汉语教学材料。诗歌文字简练、语言生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韵律感强,非常有利于学习者学习汉语。既可以提高汉语语言的运用能力,也可以通过诗歌内容的学习,加深对中国诗文化的了解,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一)有利于汉语语言学习

外国人要与中国打交道首先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水平的汉语言,要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也必须通过语言交流才能实现。所以,对外汉语教学首先要把语言学习放在首位。然而,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语言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中逐渐积淀形成的,附载着一个民族的特殊文化历史。因此,汉语言的学习,必然要有其附载着的相应文化内容的学习。而且,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学习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掌握的越多越好,越有利于对文化的了解,而对文化的了解越广越深,也就越有利于汉语的习得和运用。诗歌兼顾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两个方面,是一种非常适合于以汉语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材料。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又是文学最精华的部分,特别是古诗,它是古人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而且,古诗因有形式化的要求,语音具有节奏感、韵律感,更便于学生朗诵和记忆,这样可以使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收到双重成效。比如孟浩然的《春晓》体现了古诗语言特有的节奏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中一、二、四句的“晓”“鸟”、“少”三个字,韵脚响亮,且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对应,充分显示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二)有助于了解中国诗文化

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诗歌、小说、散文等多种形式,它们都可以作为对外汉语学习的材料。但笔者认为,诗歌是最为合适的教学材料。诗歌被誉为文学的皇冠,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最璀璨的部分。中国诗歌深刻、生动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法国当代著名汉学家戴密微曾说:“汉诗为中国文化之最高成就或中国天才之最表现。”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海陶玮在其所撰《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一文中曾写道:“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是抒情诗歌。诗歌的传统始于公元前数百年,一直流传到现在,从来不曾间断,虽然其全盛时期远在唐宋二代。从量的方面来说,没有任何欧洲诗坛能出其右;从质的方面来说,也可以同欧洲同类形式文学作品相颉頏而无愧色。”至今,优秀的唐诗宋词已翻译成数十种外语,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诗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通过学习诗歌语言,可以让异域文化的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国人是如何通过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来抒情言志的。通过对诗人和诗文化内容的学习了解,透过诗歌这样一个文学窗口,可以加深外国人对中国历史、文学和社会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总之,在有一定汉语学习基础的中、高级水平的汉语教学中,适当引入中国诗歌教学内容,无论对于外国人学习汉语语言,还是学习中国文化,都是非常有益的。

二、诗歌教材的选取原则与教学策略

(一)选择合适的诗歌材料,因材施教

中国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何选材就成为能否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首要问题。随着“汉语热”在国外的持续升温,学习汉语的人在年龄、职业、文化、汉语基础等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面对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对外汉语诗歌教学材料的选择和实际教学,就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多方面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年龄层次、汉语基础及文化背景等,科学合理的选择诗歌素材。可以从诗歌的篇幅、字词难度、寓意理解等方面做出初、中、高级的层次区分。在同一层次中也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安排教学材料。在教学中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区别对待,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满足每一位学生对中国诗歌学习的语言和文化要求。

(二)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

诗歌虽然篇幅短小,但它却是汉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非汉语文化背景的学习者而言,仍然存在一定学习难度。如果不顾学习者的具体情况施教,只会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也就难以达到通过诗歌学习掌握汉语言的目的。所以,根据不同汉语基础的学生,在选择诗歌题材时,最初开始的课时诗歌材料要选择那些文字上较为简单宜于识记、内容上宜于理解、文化背景差异不大的诗歌进行初步的入门学习,以激发学生学习中国诗歌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只有想方设法提升学生学习中国诗歌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渴望了解中国诗文化的求知欲,才能逐步把他们带入中国诗文化的王国,由热爱中国诗歌而爱上中国文化。

(三)选材和施教要充分考虑学生文化背景

有些诗歌内容可以反映具体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和人情世故,诗歌教学材料的选材,要选择那些最能够贴近学习者文化背景和宜于接受的题材,这样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亚洲如韩国、日本、越南等一些国家也有过春节的习俗,针对有着与中国文化相近背景的学习者,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反映生活习俗比较接近的诗歌内容进行学习,如王安石的《元日》等。这样可以拉近学习材料的时空距离,学生对学习内容更有亲近感,情感上有了共鸣,就更有利于投入进去,从而取得更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四)在反复诵读中掌握语音语调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较强的节奏感、韵律感,通过反复诵读或背诵,可以得到很好的语感训练,对学习汉语是非常有帮助的。“熟读成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诗文的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仍然可以采用。一般来说,汉语的四声变化是外国人学汉语普通话发音的难点,而古诗词富于抑扬顿挫的声调变化特点,通过反复诵读,对训练学生控制声调变化、掌握汉语发音规律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五)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在对外汉语诗歌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根据诗歌题材内容,通过图片、视频、音乐、动画等方式,更为生动的传达教学内容,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背景音乐渲染诗的意境,通过视频动画直观的展示诗要表达的人物、景象等,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内容的认知和理解。

三、对外汉语诗歌教学对教师诗歌素养的特殊要求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既是教学活动的设计师,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既是传道授业的先生,又是学生言语活动的教练,既是课堂艺术的创造者,又是学生眼里的百科全书。”[1]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除了要有良好思想品德之外,要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能流利地使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和交流,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除了要具备这些基本条件外,在对外汉语诗歌的选材与教学中,对教师来说还应该具有诗歌方面的特殊素养。只有具备了这些特殊素养,诗歌教学才能不流于形式,真正发挥诗歌教学在学习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要具有良好文学素养

拥有良好的文学修养是较好诗歌的必备基础。但是据调查资料显示,对外汉语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有中文专业学历背景的只占较少比例。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对2007年24所院校实际参加考研的1418名考生的分析来看,本科专业情况:外语专业704人,约占49.7%;中文专业365人,约占25.7%;对外汉语32人,约占2.2%;教育、心理、历史、图书馆等文科专业135人,约占9.5%;理工专业105人,约占7.4%;经济、管理等专业77人,约占5.4%。其中,中文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合起来仅占27.9%。这就是说,可能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绝大多数考生没有或缺乏汉语语言学、语言学理论、汉字学、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2]由此可见,在汉语国际教育师资队伍培养中,亟待加强汉语专业知识和中华文化知识的课程学习。

文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诗歌又是文学的精华。要教好诗歌必须拥有良好的文学功底和素养,对诗文有较高的理解力和驾驭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要有一定的文学爱好,有广泛的阅读和较深厚的文学积累。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学功底,在诗歌教学中对诗的讲解才能恰当精妙,对相关知识做到信手拈来、驾驭自如,也才能够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具有较高的诗歌鉴赏能力

中国学生从小学、中学开始就接触和学习诗歌,在中考、高考语文试卷中也有一定比例的诗歌内容。虽然有了一定的诗歌方面的学习经历和积累,但是对许多学生而言,学习诗歌只是为了掌握语文知识应付考试,诗歌鉴赏能力仍然缺乏。所以,要从事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胜任对外汉语诗歌教学,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外汉语教学必备的诗歌鉴赏能力。在对外汉语教育师资培养中,要开设一定课时的诗歌赏析课,培养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审美感悟能力和分析讲解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崔西亮.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的核心与基础[J].世界汉语教学,2010:1.

学习汉语语言的好处篇6

【关键词】汉语;正迁移;负迁移;英语习得

汉语的迁移现象是外语习得过程中影响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本文浅析了英语习得过程中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的正、负迁移现象,揭示了汉语的迁移对英语习得的正、负面影响,提出了一些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习得英语的建议。

一、英语习得中汉语的正迁移

当学习者所学的语言规则与汉语规则相同时,就会产生正迁移,它有利于外语学习。汉语作为学生已经获得的极为稳定的语言知识和习惯,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汉语对语音学习的正迁移

汉字的读音和英语单词的读音都由音节组成。汉语拼音分为声母和韵母,韵母有单韵母和复韵母。英语的音标分为元音和辅音,元音有单元音和双元音。汉语的声母相当于英语单词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相当于英语的元音。汉语拼音的声母和英语的辅音在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有类似的地方,所以大多数学生在发下列音素时障碍不大:/p/、/b/、/t/、/d/、/k/、/g/和/f/在汉语中可对应为p、b、t、d、k、g、和f。元音音素/i:/、/u:/和/a:/同样能对应找到汉语中的i、u、和a。在英语学习中可以通过比较辨析读音的异同,掌握正确的读音。

2.汉语对词汇学习的正迁移

(1)用汉语解释英语词汇。学习英语时,学习者头脑中已具备了一定的汉语背景知识和认知理解能力,教师可以用中文讲解抽象单词词义,如horizon(地平线),parliament(议会),sociology(社会学)等。

(2)用汉语解释构词方式。汉语有很多表示意义的偏旁部首,如树、材都与木有关,烂、烧都与火有关。这与很多英语单词由有意义的前、后缀+词根构成类似。记忆单词时,可以和这些表义的前、后缀联系起来,如bi-(double)、vice-(deputy)、pre-(before)和-less(without)等,使用这种方法既易理解又不易遗忘。

3.汉语对语法学习的正迁移

英汉两种语言虽属不同语系,但在句型上仍有不少相似之处。例如简单句的五种基本类型:

(1)S+V:mumiscooking.妈妈正在做饭。

(2)S+V+o:thelittlegirlbrokeacup.小女孩打碎了一只杯子。

(3)S+V+p:mybrotherisadoctor.我哥哥是医生。

(4)S+V+io+Do:tomgavemeabook.汤姆给了我一本书。

(5)S+V+o+oC:theteacheraskedmetoanswerherquestion.老师让我回答问题。

汉语的复句在结构上和英语的主从复合句类似。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复合句时有点轻车熟路,正是汉语对英语学习所产生的正迁移。除了其在结构上与汉语相似之外,有些短语或句子在意义上也与汉语相似。

二、英语习得中汉语的负迁移

当学习者所学的语言规则与汉语规则出现差异,尤其是表面相似而实际不同时,就会产生负迁移。负迁移会造成语言错误及学习困难,阻碍外语习得,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要遏制汉语的负迁移现象。

1.语音层面的负迁移

受汉语方言的影响,有些学生分不清某些音素发音之间的区别,如有的北方方言中“l”和“n”不分,导致他们会把light/lait/读成/nait/。汉字主要以韵母及n/ng结尾,而英语单词既有以元音结尾的开音节词,也有以辅音结尾的闭音节词,学生往往习惯在闭音节词后加一个元音,如把light被读成lighter,sit读成sitter等。另外中国学生在读英语时,会把每一个单词,每一个音节都读得很清楚,没有轻重之分,这是受了汉语发音的影响。

2.词汇层面的负迁移

英语词汇在概念意义、内涵意义、搭配方式等方面与汉语词汇差别很大,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别,用汉语的思维规律去套用必然会导致汉语负迁移。首先,语言的独立性决定了一种语言很难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一对一的对应词,例如faculty与汉语“能力”貌似对应,而faculty还有“全体成员”、“系”、“科”等意思,汉语中的“能力”是不可能有这些意思的。其次,受文化的影响,各个民族对某些词汇所赋予的内涵意义大相径庭。

3.句法层面的负迁移

虽然英汉句子基本结构都是主语(S)+谓语(V)+宾语(o),但是两种语言的内部结构和形式差异常常会导致负迁移的产生。

(1)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而英语语序、形态的变化比汉语丰富复杂得多。对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会在人称和数的变化、时态、人称代词、主谓一致等方面犯错误。

(2)汉语的特点是主题显著,句子的基本结构主要体现在主题与述题的关系上,而不是主语与谓语的关系,所以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中国式英语的句子。

(3)一般来说,汉语句子重意合,上下文靠意思贯穿,只要能将意思表达清楚,并不讲究形式上的完整,主语、关联词等的省略屡见不鲜,但译成英语,必须加上主语,因为英语讲究主谓宾的逻辑和语法的完整。

4.语用层面的负迁移

随着外语习得与语用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迁移并不只停留在语言层面。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会受到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误用汉语的语用规则,这就是语用负迁移。一般认为,与语音、语法知识相比,交际双方更不能容忍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因此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汉语正负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在英语习得过程中,汉语的正负迁移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负迁移现象更是无法回避的。教师要促进汉语正迁移,遏制负迁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英语思维,减少或消除汉语负迁移对英语习得的影响。

1.加强汉语学习

教师应鼓励学生加强汉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两种语言的共性,并在英语习得过程中加以运用。对汉语的负迁移可以采取对比分析法,对部分错误通过语言比较加以预测和纠正。

2.将汉语作为教学辅助语言

由于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离开汉语的辅助,用英语直接教学,在基础教育实践中很难展开,所以汉语辅助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用汉语比较、解释英语语言现象,讲解英语的语法规则,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

3.创设良好学习情景

教师要提供丰富的可理解性输入材料,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供语言材料,拓宽语言输入的方式和渠道,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各种媒体、途径学习英语,使学生在大量接触、练习、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亲身体会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使学生逐步形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4.正确对待迁移错误

汉语迁移是不可避免的。在英语习得的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对于学生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等方面所犯的迁移错误要持宽容态度,耐心引导学生对错误不要采取回避态度,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学习过程中造成错误的原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避免汉语负迁移的影响。

5.注重英语文化输入

英语教学应把文化输入纳入其中,创设情景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思想和行为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达到从深层次上提高英语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学习汉语语言的好处篇7

一汉语言文学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1.古代汉语言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很多文化典籍都是用古汉语写成的,绝大部分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学生没有真正的通读过四书五经,更别说那些浅显易懂的古书,就算有很少部分人去精心研读,也没有人能够完全掌握其中真正的内涵,精读好古书中的每一句话并渗透其中。

2.现代汉语言文学

很多学生对于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更多地是为了应付考试,偏离了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的正常轨道,再加上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能满足当前发展形势,不能更好地弘扬我国汉语言文学的精髓,让学生错误地认为汉语言文学就是会写字、会读书、会理解即可,不用耗费太多的时间在汉语言文学上。

3.外国语言的冲击

学生学习其他外语的时间远远地超出了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时间,考学和进修都需要加试外语能力,凡是求职、面试大部分公司都会看英语四六级成绩,学生不得不耗费更多的精力在外语上,往往忽略汉语言文学。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一种枯燥乏味的环境中,被动地接受着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主体地位并不突出,很多学生甚至出现了厌学的情绪。这种学术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都是学术型人才,这样的培养模式并没有给学生自我成长的空间,一直制约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

二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思考

1.加强古典文学的教育

以西方的教学为例,西方在教学过程中从来没有放弃对古典文学的教育,学生不仅学习到了很多文史哲所遗留下来的经典,还学习到了为人处事的精髓。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语言文化已经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活着的语言文化,就应该更好地把它发扬光大。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就是需要在古典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品读诗词歌赋的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创作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应积极探索自学古典文学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创作。

2.加深现代文学的教育

在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探索、运用的能力,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讲座,兼顾学生的文化知识、实践工作能力。在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让汉语言文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充满正面的情感意识,真正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并采用有效的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间之间的互动,完成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学习,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完成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学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生动形象、图文并茂地把文字、图像、声音与专业教师的讲解充分融合到一起,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这样不仅把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真正地展示在课堂中,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获得最佳的感知体验。建立学校专属的汉语言文学的资料库,为学生研究汉语言文学提供专业的研究成果,提高学生自学汉语言文学的能力。

4.渗透德育的教学

专业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培养学生热爱汉语言文字的情感、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的热情。把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工作带入到学生精神层面,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形成科学的判断力,达到良好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

5.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只有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业务水平,才能促使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应该在古典文学、现代文化、国外文学、现代汉语等方面多下功夫,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学相关的知识系统、理论框架。还应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掌握最新的教育资讯,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吸收更多的专业理论,用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构建出新的教学方法、教育思想,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言文学提供专业引导。

学习汉语语言的好处篇8

关键词:思维;迁移;中介语;中式英语;混合语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3-0168-02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统一的,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语言的制约。语言和思维是两种不同但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美国人类学家萨丕儿(Sapir)认为,语言决定思维的性质和逻辑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对英语的学习已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随着英语学习的深入,学习者的英语思维逐渐形成,英汉两种思维开始共同作用于大脑中,那么汉语语言的输出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影响。在学术领域,母语对第二语习得的影响普遍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

语言迁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Lado(1957)最早在他的著作《跨文化语言学》中提出,并加以研究。中介语理论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1967年Corder的《学习者错误之重要意义》一书中。而中式英语是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对英语的学习中产生的,近年来才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无论是母语的语言规则,表达习惯,还是文化对外语学习的影响,由于语言是从属于思维的,而语言的表达是与思维相结合的,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讲,也就是思维的影响。对于英语学习对母语的影响,几乎还未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英语作为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有其自身的一套规则系统和表达习惯,那么英语思维的形成对母语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一、汉语母语对英语的影响

1.母语的正负迁移理论

在语言学习中,迁移(transfer)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时,将先前学习母语时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和体会积累运用于学习新语言的过程。学习者在进行第二语言学习时,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母语。正如美国语言学家Robert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所阐述的,在外语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广泛倾向于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外语学习中来。因此,当学习者在说英语时,由于受母语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但输出的目标语语言,大多是基于母语的规则和思维方式。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汉语对英语学习的积极作用称为正迁移,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相同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外语中去,这时母语规则能够减轻外语学习的负担,减少外语学习中的错误,促进外语学习。例如,在一个简单的完整汉语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宾语这三个基本成分,那么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就会很容易理解英语中的主谓宾结构。汉语对英语学习造成的困难和阻碍称为负迁移。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有差异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外语中去,母语便会干扰外语的学习,此时母语对外语的影响是消极的。如上例,英语中的主谓宾结构学习者易于理解,那么代词作宾语要使用宾格这一规则在汉语中是没有的,这对学习者的学习就会产生阻碍,会出现忘记变格的情况,例如,把iteachher.误用为iteachshe.汉语和英语规则的相似之处,促进了英语学习,有助于学习者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汉语和英语语言规则的差异会对英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英汉思维的异同对外语学习是有影响的。

2.中介语理论

塞林格(Selinker)在1972年发表《中介语》一文,根据塞林格的定义,中介语既可以指第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的某一特定阶段中认知目标的方式和结果的特征系统,即一种特定、具体的中介语言(aninterlanguage),也可以指反映所有学习者在第二语习得整个过程中认知发生和发展的特征性系统,即一种普遍、抽象的中介语语言体系(interlanguage)。在这个系统中,学习者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达到目标语(戴炜栋,蔡龙权2000)。中介语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又有别于目标语,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体系。中介语的规则是动态的,是处在不断修正、不断向目标语规则接近的过程。中介语是一个动态的语言系统,受母语的影响程度不断减弱直到成为几乎完全的目标语。

中介语是学习者尚未到达的能力,是一种“过渡能力”。中介语的构建以学习者对母语和目标语的认知为前提。中介语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母语思维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Selinker认为,中介语形成过程的第一阶段为语言迁移,学习者的目标语词汇,语义结构和语言表达必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的中介语是变化的。在初学阶段,中介语受汉语母语思维影响很大。我们可以认为,以下提到的中式英语也是基于中介语理论的,中式英语为中介语的初级阶段。中介语作为语言的过渡阶段,受到母语和目标语思维的双重影响。那么语言作为思维的表现形式也会体现出两种思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汉语思维作为母语对英语的影响。

3.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Chinglish―Chineseenglish这一词组的合成词)指中国人在英语学习、日常交际和写作中因受汉语思维和文化的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姜雅云(1995)在《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一文中,给出了以下定义:中式英语是外来的,形式不规范的甚至是错误的英语,大部分的中式英语都不能让人很好地理解。它是在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但又是必须的一个阶段,是每个学习者都可能经历的一个阶段。中式英语是错误的,不规范的,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受汉语语言、文化、思维习惯等各方面的影响和干扰,在英语表达与交际中产生的主观编造、生搬硬套的一种英语,是有汉语特点的英语。中式英语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例如,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硬译和不适当的直译现象,以及用中文的表达规则来表达英文含义造成歧义的情况。可见,母语思维影响着英语的思维及表达。

最早期的中式英语应该出现在香港,当时香港为英租界地,经常与洋人打交道的人,慢慢会学习一些简单的英语。由于不是接受规范的英语学习,在规则和用法上都依赖于母语思维进行表达,因此便出现带有浓厚汉语色彩的中式英语。后来,英国在上海的租界发展,中式英语便在当地兴起,并以英租界边界洋泾浜的名字命名为“洋泾浜英语”。目前,中式英语主要出现在英语学习者中,在英语学习者的初学阶段,学习者受汉语思维影响很大,还不能够完全摆脱汉语语言规则的影响,对英语规则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深入,极易形成中式英语。

二、英语对汉语母语的影响

随着国际化的不断深入,英语已成为全球的通用语言,很多人都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电影对白中,都能够听到英语和汉语的混合语。在此,我们把混合语定义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两种或几种语言互相接触混合使用而产生的混杂语言。在我国英汉两种混合语通常出现在汉语交流中。例如:我们经常会听到“小case(小事)”,“你out了(你落伍了)”,“我刚从america回来”等混合表达。这种表达方式的出现,源于英汉两种思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于英汉语言规则的融汇。

对于长期处于英语环境的出国海归派以及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这种现象更为普遍。由于受英语思维的长期影响,当突然处于汉语环境时思维不能完全转换,或是学习者英语思维已深入,在讲汉语时不能完全转换。据调查,长期处于英语学习的人,当他们进行快速的汉语对话时,会出现汉语词汇空缺的现象,然而,在大脑中会出现与之相应的英文词汇。一位在美国任教的华侨教授,被国内大学聘请讲授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的应用课程,当被要求用汉语讲时,教授无奈地说找不到合适的中文词汇进行讲解。可见,英语思维也会反作用于母语,影响母语的输出和使用,甚至会替代母语词汇而出现。正确认识英语对汉语母语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使用英汉两种语言。

三、总结

语言与思维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汉语母语对英语的影响其本质也就是思维的影响,英语思维形成后反之也会作用于汉语思维中。母语思维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毋庸置疑的。这在学习者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都有具体的体现。语言迁移理论及中介语理论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中式英语的出现进一步证实了母语思维对英语表达的影响。而英语对汉语母语的影响却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日常生活中英汉混合语的出现,说明英语作为外语对母语的思维及表达也产生一些影响。了解英语和汉语母语思维间的相互影响,有助于减小汉语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以及避免英语思维阻碍汉语母语的语言表达,使学习者对英汉两种语言能够运用自如。

参考文献:

[1]戴炜栋,蔡龙权.中介语的认知发生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9).

[2]彭佳玉,杨贤玉.英汉思维差异在语言上的反射[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3]孙青梅.浅谈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07,(8).

[4]王倩,蔡逸群.从中介语理论角度看中式英语[J].安徽文学,2009,(2).

[5]赵佳.从母语迁移及中介语理论看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和表现[J].考试周刊,2009,(31).

[6]Gass,S&Selinker,L.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nintroductory

Course[m].newJersey: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2001.

DiscussionontheinteractionofChineseandenglishthinking

ZHanGnan

(ForeignLanguagesSchoolofShanxinormalUniversityLinfen,Linfen041000,China)

学习汉语语言的好处篇9

关键词:高校;对外汉语;思考;路径

对外汉语课程教学基础内容较为丰富,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能力角度提升汉语教学专业性,可以进一步完善对外汉语课程教学机制。高校要做好对外汉语教育问题研究,强化自身教育实践、教育探索能力,切实从提升专业教育水平角度进行合理的教育规划,为未来阶段运用对外汉语开展深层次教学交流做好充分铺垫。

一、高校对外汉语教育难点

(一)学生汉语语言结构解析能力不足。汉语语言结构解析能力不足问题是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难点之一。该难点的产生原因由多个方面构成,其中学生汉语学习能力不足、教师缺乏良好教学沟通等,均对是主要影响因素。从对外汉语基础教学角度来说,由于汉语语言结构相对独特,相较于英语、法语及阿拉伯语等在语言元素上更为丰富,使学生对汉语语言结构掌握相对困难,无法将母语学习技巧运用于第二语言学习,一定程度对学生汉语语言内容及知识理解产生影响。除此之外,汉语语言结构解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汉语学习基础,但高校对外汉语生源质量良莠不齐,部分学生对汉语语言基础知识掌握能力不足,使其无法对各个阶段汉语知识充分消化,难以基于现有知识体系构建完善知识结构,为后续阶段对外汉语教学形成阻碍[1]。(二)学生汉语声调、语境掌握困难。充分掌握汉语声调及合理选择沟通语境,对于强化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具有一定帮助。在实际高校对外汉语课程教学方面,母语为越语、泰语、日语、缅语等语言的学生,对于汉语声调与预警掌握能力较强。之所以此部分学生在这方面存在优势,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越语、缅语等均属于汉藏语系,在语言结构上及语言表述方式上与汉语存在一定相似之处,学生在掌握部分汉语语义、词汇结构之后,即可进行较为简单的汉语交流;二是日语、泰语等东南亚国家,均属于汉文化圈的一部分,在语言使用方法、语言表述技巧方面与汉语存在互通性。所以,母语为日语、泰语的学生虽然在声调的掌握方面存在劣势,但对于迅速掌握汉语语境有一定的基础优势。换言之,语言文化差异一定程度影响学生对汉语声调、语境的掌握。高校对外汉语由于需要对多平台、多国家开放,所以在汉语声调、语境教学方面,无法从语言文化角度开展全面教学渗透,从而使高校对外汉语教育在对欧洲、美洲及非洲等地区学生教学方面,难以从语言文化角度开展汉语声调与语境教学工作,无形之间增加对外汉语教学难度[2]。

二、高校对外汉语教育现状及问题

(一)高校专项语言课程教学资源匮乏。对外汉语教学,需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体系下的语言环境差异。因此,要根据不同地区汉语学习诉求及基本特点,合理布置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但在实际教学实践方面,常出现课程教学布局与学生学习诉求不一致的问题,导致对外汉语教学质量下滑,学生学习水平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之所以高校对外汉语教育产生这一问题,主要由于对外汉语教学资源相对匮乏,高校无法从多元化角度做好教学结构设计,采用的教学策略相对较为单一,让对外汉语教学工作长期处于缓慢推进环境,难以切实发挥教师对外汉语教学优势,促使其教学能力受限,课程教学工作开展无法按照预期规划稳步推进。最终导致对外汉语教学陷入恶性循环,难以从更高维度开展基础教学工作[3]。(二)高校对外汉语的动态教学能力不足。提高动态教学能力的目的在于强化教学弹性,使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开展能从细节上做好优化,进一步结合学生汉语基础学习能力调整教学方向,使高校对外汉语教育可以循序渐进推进实际教学工作。但由于部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体系尚不完善,课程教学工作开展呈现阶段化教学趋势,使学生对汉语语言学习产生知识碎片化问题。学生汉语知识学习长期在语法应用技巧、语言结构、语义分析等方面徘徊,无法更深层次推进汉语教学工作。进而,一方面,拖慢汉语课程教学进度,另一方面,也影响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另外,教学目标制定不明确,也会对高校汉语对外教育产生一定影响,促使学生学习方向与教师教学规划无法朝着一致方向推进,最终让汉语教育工作质量大打折扣,影响后续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合理化开展。(三)教师对外汉语教学引导方法及技巧滞后。教师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对外汉语教学质量。高校对外汉语教师虽然专业素质过硬,但面对学生存在各类汉语学习问题,无法在课程教学方面做到教育工作全面化覆盖,在细节上容易产生纰漏。然而,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滞后,无法充分满足高校对外汉语教学需求,在教学创新及教学优化方面,未能根据当前教学实际情况做好深层次教育规划,使对外汉语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未能取得良好成果。

三、基于高校对外汉语教育有效策略及路径

(一)强化教师肢体语言与母语沟通教学能力。肢体语言具有一定沟通便捷性,能更好基于肢体语言提高交流双方、多方信息理解能力。以肢体语言课程教学为载体,注重母语课程教学沟通,有助于更好地提高高校教师对外汉语教学能力。例如,对于部分汉语文化课程教学,教师应先做好与学生的教学沟通,帮助其了解汉语文化特点、文化来源,而后以课程教学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逐步融入汉语学习环境,并运用肢体语言提高学生对关键知识的理解能力。以此,强化学生对汉语文化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使其具备自主学习、自主挖掘的能力,进而提升教学有效性及教学质量。此外,教师要做好与学生课下的学习交流,了解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根据学生学习问题调整后续学习规划,为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的稳步推进夯实基础。(二)优化高校对外汉语教育评价考核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直接影响课程教学方向。做好对高校汉语教育评价考核体系的优化,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亦可最大限度地弥补传统模式下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不足,使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能综合学生学习能力、知识理解力等多方面因素,更好地开展科学化教育布局,提升教学适应能力及教学质量。譬如,针对学生汉语表述能力考核,不仅要从其语言沟通能力方面做好考核评价,同时也要做好对语境、声调及语言表达方式等内容的深度分析,在细节上了解学生汉语知识学习的不足,并在考核评价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建议,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知识结构的缺失,为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三)建立多元化对外汉语教学联动机制。建立多元化对外汉语教学联动机制,实际意义在于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有的放矢地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联合多个专业教学机构,采取多种教学策略,灵活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布局。例如,针对母语为德语、挪威语及波兰语等小语种国家学生,应尽可能从提高汉语基础知识及语言沟通能力角度开展教学优化,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多位一体的教学联动,基于课上学习、课下复习方式,提高学生对汉语知识理解能力,充分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对于母语为英语、俄语、阿拉伯语等通用语言国家的学生,则可从汉语文化渗透角度开展教育规划,提升对学生的影响力,使高校对外汉语教学能按照学生学习特征与文化差异做好多层次教学设计。另外,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应利用自身的专业教育优势,做好教育资源共享与资源互换。通过引入外部资源,解决高校对外汉语专项语言课程教学资源匮乏问题,并联合mooC与SpoC网络教学平台,开展专项混合式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从而为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开展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支持。(四)创新对外汉语课程教学实践方法及技巧。加强教育创新能力是提高教学适应能力的重要策略。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开展,要善于运用各类教学技巧,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改变及科学选择,使对外汉语基础课程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例如,在对汉语词汇的学习方面,教师可以采用组织课堂活动实践的方法开展学习互动,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将其分为多个小组,通过识别词汇读音、掌握词汇应用及词汇重组等方法,开展学习活动竞赛,利用学习活动实践提高学生对汉语词汇的记忆能力,帮助学生更快掌握多种词汇的应用方法。并结合学生学习需求尽可能在实践活动中融入其感兴趣的语言元素,提高其学习兴趣及学习意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后续阶段汉语课程教学能形成良性循环,为高校对外汉语课程教学长效化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娟.关于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对话”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11):345-346.

[2]郭伏良,王强军.地方性大学对外汉语专业建设发展的对策与思考[C]//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全国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卷.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11.

学习汉语语言的好处篇10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图式教学策略

引言

当前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世界文化步入多元化的发展时代,世界各国语言交流日益频繁,各国也将大力推广本国语言、传播本国文化作为提升本国国际实力的重要手段。汉语作为世界第一大语种,其推广与传播不但会增进国际间的理解与合作,而且有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对外汉语教学是传播推广我国语言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力不断提升,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中国文化热与世界汉语热的潮流,大大加快了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也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外汉语教学承载着传播我国汉语文化的重任,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帮助汉语习得者跨越文化差异的障碍,理解文化间的差异,掌握所学知识隐含的意义,才能真正产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升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一、图示与文化图示概述

英国心理学家F.C.Barlett于上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了图式这一概念,而随着人工智能专家Rumelhart对图示理论的完善,图式理论得以广泛应用于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解释人的认知心理过程的理论,其核心内容是一种知识结构,一种认知的方式或手段。图式是动态的,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就是在个体“能动的调节下不断同化和顺应的双重建构结果”。同时,图式又是人类建构知识、交流与沟通的机制,它通过同化、顺应、调节这三种方式使图式不断重组与激活,以实现不同文化背景间的交流与沟通。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卡雷尔将图式分为两类,即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而文化图式属于内容图示的范畴,是文化在人类大脑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图式可以理解为文本之外的文化知识,包括风土人情、习俗、民俗等内容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作为存在于人脑中的本民族文化观念的总和,文化图式的形成与每个人身处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而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其文化图式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当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成员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二者文化图式的重合利于交际的成功,而二者文化图式有缺损或是冲突,则会造成交际的障碍。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构建文化图式的重要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外国学习者对汉语以及中国文化的兴趣,使学习者能运用汉语进行日常交际,解读汉语文本,增进中外和谐友好,促进中外的友好交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图式的知识结构或结构块的形成基于外国学习者的基本生活经验,而学习者本身的文化图式是其所在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彰显了学习者所在民族的文化基因,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得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容易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继而不知不觉地将其母语文化图式误用于对汉语的理解与认知上,从而干扰了学习者对汉语文化的理解及其汉语语言的表达。因此,对外汉语教学除了传授必要的汉语语言知识以外,还应积极帮助学生构建中国的文化图式,为其搭建一个涵盖了汉语的听、说、读、写教学的文化网络系统,使其理解中国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感知世界及认知思维的方式等深层文化,扩大学生对汉语知识文化图式的习得,增加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及趣味性,不断提高外国学生的汉语新输入信息与已有图式匹配的机率,从而更好地完成信息处理,大大降低由于文化差异引发的学习障碍甚至误解,有效提高学生对汉语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适应汉语社会的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习者运用汉语有效顺畅地交流的能力。

三、基于文化图式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一)融会贯通,激活已有文化图式

由于世界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因此不同国家的文化图式具有一定的民族差异性,但是正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所说,一切人类语言都具有共同的特点。美国翻译理论学家nida也曾指出,世界的语言和文化有90%的相似之处,仅有10%是不相似的,可见不同民族之间同样会拥有一些共同的文化意向,各民族所形成的文化图式势必会拥有诸多共性,汉语以及其他语言理应具有共同的发展规律和表现形式,这种一定程度的文化图式重合现象为跨文化的学习与交流提供了可能。外国学习者在接触到语言材料时,往往利于其头脑中已经建立起来的文化图式,尤其是表层文化图式加以认知,而人脑中的各层文化图式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当一个人脑中的某一层文化图式被激活后,其上一级的文化图式结构也随之被激活起来,而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往往不会主动、有意识地调动自身已有的文化图式去理解汉语知识,致使学生对汉语知识的内涵及语言表达有一定的偏差,因此,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应秉承融会贯通的理念,在有机融合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汉语及学习者母语之间所共有的那部分文化图式,并通过介绍、提问、讨论等诸多方式,引发学习者的知识联想,充分激活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与汉语文化相关联的那部分文化图式,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的文化图式去联系并认知、理解汉语知识,顺利地从原有的文化情境迁移到汉语的文化情境中来,形成文化正迁移。例如,在给欧美学生教授“杀鸡取卵”这一汉语成语时,可以引用希腊寓言中农夫杀鹅取金蛋的故事,以此激活学生的关联文化图式,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杀鸡取卵这一成语比喻的是只顾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打算的行径。又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授“和谐”这一汉语词汇时,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这一词汇背后隐含的中华民族传统中庸文化,并借由英语的“harmony”这一词汇,激活学生头脑中与“和谐”相关的文化图式,加强学生对“和谐”及其背后的中国传统中庸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为新的汉语文化图式的构建奠定基础。总之,人类在与社会、自然的交互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套共有的文化图式网络认知结构,因而汉语与学习者的母语势必会有很大一部分的共同关联之处,对外汉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文化图式,促使学生提取并利用自身原本存储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去联系新的汉语信息知识,继而准确地理解并整合汉语知识,以提高对汉语知识的记忆,提升学生运用汉语的交流能力。

(二)加强渗透,构建新的文化图式

由于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往往会不自觉地运用自身已有的文化图式及认知习惯去理解汉语知识,而在学习者身处的文化背景与汉语的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的境况下,学习者对汉语的认知常常会出现偏差和误解,因此对外汉语教师不但要融会贯通,激活外国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与汉语文化相关联的那部分文化图式,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汉语知识,还需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包括汉语词汇或成语的文化内涵、背景知识及文化典故,中华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生活习俗、肢体文化,中国的历史、政治、地理、经济等社会背景知识等,帮助学生理清中国与其母语国家在价值观念、文化习俗、道德标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帮助学生建构并扩大新的汉语文化图式,引导学生运用对不同文化殊事物的感性认识去解读汉语文化与其母语文化,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掌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内涵,不断调整自我观念,排除母语的干扰,在内心深处建构起大量的汉语文化背景图式,以全新的文化意识去理解汉语文化,真正从心里上认可汉语在文化环境中的合理性,从而有效突出汉语的实际应用功能。当然,汉语文化的渗透以及外国学习者汉语文化图式的构建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一蹴而就的,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在语音教学、汉字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环节中有意识地、系统地逐级深入,多管齐下地开展诸多中华专题文化,并在对外汉语的初级、中级、高级课堂中由表及里地加以传授,从而帮助学生存储对汉语文化的感知及概念信息,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地解码及表达,有效提高学习者对汉语的认知能力及学习效果。

(三)多管齐下,丰富汉语文化图式

对外汉语教学的环境及条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且现行的对外汉语语言教材中有关文化因素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汉语文化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也缺乏纲领性的指导,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管齐下的方法,秉承针对性、实用性、层次性、点面结合的原则,加强汉语文化背景知识传授与输入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不断丰富并巩固学习者脑中的汉语文化图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者习得汉语,运用汉语有效交际的能力。对外汉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采用映射解释法、对比讨论法、实践体验法等不同方法,给学生营造跨文化交际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其课堂主体性,丰富学生脑中的汉语文化图式。映射解释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就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某些思想观点及其联系提出自身观点,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做出合理解释,或是引导学生观看与之相关的文化作品或语言材料,扩大学生对文中内容及结构的理解,从而丰富其文化图式。对比讨论法是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就某一语言行为或现象进行其母语文化图式和汉语文化图式的对比分析,并要求学生针对两种文化图式的异同点展开讨论交流,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畅所欲言,不断激发思维,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求同存异,以此提高外国学习者对汉语文化图式的敏感度,扩大其脑中存储的汉语文化图式。实践体验法则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实践训练,诸如进行角色扮演、汉语演讲比赛、对话、游戏等,使学生在真实的汉语文化实践中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汉语文化,加深汉语相关文化图式的烙印。语

参考文献

[1]陈玮.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J].现代语文,2006.

[2]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m].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