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古代诗歌文化常识十篇古代诗歌文化常识十篇

古代诗歌文化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4:23

古代诗歌文化常识篇1

【关键词】高中古典诗歌价值教学策略组

一、加强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现实价值

(一)有利于丰富传统的学习模式,发挥人文学科应有的向导作用

古典诗歌作品本身就具备非常浓厚的人文气息。高中学校注重古典诗歌教学非常有利于打破原有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让人文气息带动学生文学素养的变化,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习生活变得更为丰富。从本质上看,提升学生的古典诗歌教学质量也是高中学校教学过程中落实创新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促使古典诗歌作品关注学生审美意愿

高中生已经具备属于自己的鉴别能力和欣赏能力。因此,当面对各类古典诗歌作品时,不再是简单的读读看看,不再习惯这种被动式的接受,往往会从审美角度对艺术活动或作品去品评,去体会古典诗歌作品的优点,或去挖掘作品本身的欠缺,并形成自己的想法或看法,这种行为无非是学生审美意识增强,审美能力提高的具体体现。

(三)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文学修养,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

在高中学校重视古典诗歌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内心和精神发生重大变化,也会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艺术评论技能水平等文学素养,为社会提供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尽量满足现今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特别是部分学生将来有可能进入文化部门工作,良好浓厚的文学修养显得尤为重要,而古典诗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种需求。

二、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

(一)主观方面现状

首先,很多高中生认为,没有必要将太多精力放在古典诗歌的学习上,毕竟,生活中还是需要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沟通。在这种想法的作用下,连古典诗歌学习都无法正常实现。

其次,古典诗歌语言生涩难懂,不能用现代语言进行简单的替换理解,一些比较专业的知识更是让学生望而生畏,比如虚词、实词、通假字、古今异议等,这些知识点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产生恐惧感,进而演变成厌倦心理。

再次,考试时古典诗词版块分数不高,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不愿用过多时间去阅读背诵更多的诗词,只是将时间用于考试大纲里锁定的内容,这是高中学生的普遍想法和做法。学生机械地学习古典诗歌,并未真正意识到古典诗歌的意义,未感受到古典诗歌的魅力,势必影响高中古典诗歌教学质量。

(二)客观方面现状

首先,在现今社会里,各种流行文化、快餐文化时时处处充斥着各个领域,导致高中生的阅读空间变大,阅读品味却陡然下降。现在高中生的学习负担很重,学生一旦拥有了自己的课余时间,就会花费在网络、电视、流行音乐上,而不愿去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去进行古典诗词探究,无法体会古典诗词的高雅之处。

其次,古典诗歌的选用存在一定问题,无法契合高中生的学习心理。比如,屈原的《离骚》,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是浪漫主义的标志。然而,《离骚》是在距离我们很遥远的年代完成创作的,其句式和内容对于学生来讲还不能完全适应和接受,而且诗歌里面存在较多生僻字,阻碍了学生的理解,此外,诗歌通篇较长,学生更是没有耐性去阅读下去,难免产生排斥心理。

再次,老师教学理念,方法方式单调无味,克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围绕高考来进行。在教授古典诗歌时,只对其中的字词句进行讲解,对诗歌没有通篇的鉴赏过程,忽略了古典诗歌本身强烈的人文性,致使教学过程索然无味,丧失了生动性。

三、加强高中古典诗歌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具体了解诗歌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与作家的创作意图

古典诗歌作品是一个时代的反映。因此,诗歌创造离不开所处的时代背景。为加强高中生古典诗歌教学质量,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老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疏导,使他们全面了解诗歌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或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这样,各类诗歌作品的深层内涵,也就得以呈现,使学生能够较为准确的把握更为深层的东西,利于文学修养的历练。比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出自《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在讲授这篇古典诗歌时,可以从杜甫诗歌的特点说开去,使学生深切懂得当时社会的背景,懂得百姓疾苦,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让古典诗歌贴近生活,给学生以切实感受

高中生都有着自己的经历,每段经历都有着不同的感受。因此,要学会用诗歌的名句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新课标的人文情怀散布在每个学生的心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了大诗人李白十分豁达的人生态度;“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是“诗圣”杜甫积极进取的心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豪情壮志。每个学生都怀揣着理想迈入了课堂,那么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行为去面对理想,这是他们应当考虑的问题,而这些充满力量的诗句或许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他们鼓舞。

(三)从流行音乐中寻找古典诗歌的踪影,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时候,流行音乐里都会隐藏着古典诗词的影子,使很多流行歌曲成为经典。因此,老师在教授古典诗歌工程中,可以联系流行歌曲,让学生发现古典诗歌化成流行歌曲,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歌曲《涛声依旧》就化用了张继的诗歌《枫桥夜泊》,将那种怀旧的情感非常真实的体现在流行歌曲里,使我们懂得珍惜一份真感情;《白云深处》就化用了杜牧的诗歌《山行》,使那份细腻的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刻画;《烟花三月》化用了李白的诗歌《送孟浩然之广陵》,将朋友之间的那种情谊表现的动人感人,这些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老师若能合理的加以联系点拨,必然能够提升学生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古代就产生了很多优秀的诗歌作品,等待我们去学习领悟。从古典诗歌作品里,我们都可以寻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人生的哲理。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加强高中生古典诗歌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举措。这样,才能契合新课标的新要求,提升高中生的人文情怀,提升他们的审美意识,提升他们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为。从而,使古典诗歌成为他们的内心语言,通过学习去净化他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刘青.古代诗歌教学误区和诗歌美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7(8)

古代诗歌文化常识篇2

一、古典诗词与中国风歌曲的渊源

最初,诗和歌是一个整体,诗相当于歌词,歌相当于曲子。文人写出来的诗是拿来唱的。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诗经》里面的所有诗篇都曾是口头传唱的,只不过是有人将歌词整理出来了而已。中国风歌曲是采用有古典文化内涵的歌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的旋律及编曲技巧,由怀旧的时代背景与现代节奏完美结合,从而产生出含蓄、忧愁、优雅、轻快的歌曲风格。其歌词对古典诗词的传承是显而易见的。

探究中国风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传承模式,大概可以分为四种:诗词配曲式,词句提取式,语言改造式,意境化用式。

1.诗词配曲式

这种古词新唱、借古意表今情的形式,既有古典的雅调,又有当代的风格,细细体味,意蕴无穷。如当年春晚上王菲的一曲《但愿人长久》的歌词就源自苏轼的《水调歌头》。因为天后王菲唯美的唱风,感动了无数的痴男怨女、天涯游子,遂广为传唱,成为中秋佳节不可缺少的咏月抒情的精品。《水调歌头》这首古典诗词就因流行音乐的流行而扩大了影响。

2.词句提取式

这种融合的形式很广泛地被一些歌词作者使用。一些歌词创作往往只是借用古典诗词的某些词句或意象,不一定是原诗词的现代演绎,但却表现了歌曲与古典诗词丝丝缕缕的关系。如花儿乐队的《鹊桥汇》,借助了“鹊桥”的典故,围绕恋人相会的主题,把一些相关的诗词名句融汇在一起,构成回环不绝的生死相许、心心相通的意境,把人的思绪引入鹊桥,令人流连忘返。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雅俗共赏,既提高了流行歌曲的文化品味,又使世人重温了古典诗词,享受到一种独具魅力的音乐文化大餐。

3.语言改造式

古文功底深厚的作者以仿古的字词、意境、节律描述当代的情感、事件、意愿等内容,具有明显的古典诗词的气息,充满古典诗词的味道。这类作品可谓旧瓶装新酒,在词语上、句式上、意蕴上都与古典诗词的风格相似。如何炅的《看穿》:“醉了红颜/也罢/断了琴弦//问天涯/放了天下/也罢/送给人家”,黄的《沧海一声笑》:“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涛尽红尘俗世几多娇”。还有琼瑶许多电视剧的主题曲、插曲《在水一方》、《海鸥飞处彩云飞》等等。古韵今吟,优雅深淳的歌词,带给人美的享受。

4.意境化用式

从古典诗词里汲取营养,化用古典诗词中的意境,借古韵抒发今意,用当代的语言表现出来。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创造了无数具有深厚文化基础的意象、唯美的意境、深入人心的故事。这些已成为当今中国风歌曲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化用古典诗词意境的典范之作当属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歌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明显是借自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种意境化用的歌曲还有陈瑞的《白狐》、周华健《刀剑如梦》、李宇春《倾国倾城》等。意境化用式创作的歌曲,常常将经典重现,显示出非凡的魅力,成为流行音乐中的宠儿。

二、如何让中国风吹进语文课堂

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一道靓丽的风景。中国风流行歌曲,也为广大学生所追捧、传唱。然而中国风流行歌曲能否勾起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如何让这股强劲的中国风吹进语文课堂,促进课堂上古典诗词的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探索:

1.歌曲导入

导入语,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起着激发学生兴趣、酝酿情感、创设情境、集中注意力的作用。歌曲导入更是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因为很多诗歌被改编或填词演唱,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运用歌曲导入更容易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如教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时候,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教柳永的《虞美人》时听邓丽君的《相看泪眼》,教岳飞的《满江红》时听罗文的《满江红》。常常会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比较鉴赏

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常常将诗风相近的作品或不同作家同一题材的作品做比较鉴赏。事实上,我们也可以将古诗词和与之相关的流行歌曲进行比较鉴赏。两相对比更能突显各自的特点,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性体悟。如《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乐天想抒发的是被贬谪的凄苦。教学时可以给学生听港星蒋志光、韦绮珊的对唱歌曲《相逢何必曾相识》。其中也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句子,学生经过对比就发现男女主人公似是想藉此名句来呼唤久违的爱情。

3.布置作业

改写改编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再体验的过程。学生最怕做语段改写、扩写,但若改写或改编能和他们熟悉的流行歌曲有关就不同了。比方说李叔同著名的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就具有古诗词的韵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古诗词改写歌词,提高诗词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对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有更为深切的体会,如对《春江花月夜》的改写,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改编等等。

4.演唱背诵

在学习古典诗词时,背诵是必不可少的。很多诗词都要求学生背诵,学生理解不够深刻,往往为了应付考试而背诵,背得快,忘得也快。一些较长的诗歌死记硬背难度很大。但如果加上曲调唱出来就容易多了。如教李煜的《虞美人》和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学生课上跟随视频演唱几遍就背下来了,而且记得牢,记得久。没有配乐演唱的篇目如《燕歌行》这样的篇目,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加上曲调唱出来。同学之间竞争,看谁背得更快,唱得更有韵味。背诵加上娱乐的色彩就再也不用头疼了。

古代诗歌文化常识篇3

?关键词:国学;古诗词歌曲;声乐教学;通识教育课程

国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涵盖历史、哲学、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术数、医学、星相乃至音乐、戏曲、书画、建筑、舞蹈等艺术范畴。中国古诗词歌曲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流传至今至少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每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古诗词歌曲的遗韵。这些古诗词歌曲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音乐审美意识,而且活态化地展示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是中华文化中的音乐瑰宝。教育是人类文化延续最主要的渠道,尤其是高等教育能够对文化进行过滤和整合,将本民族文化中最有价值的精髓进行保存和传承,使之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因而,在高校音乐教育领域弘扬国学,在高校音乐教学中重视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教学与研究,应是我们无可推卸的文化担当。

一、古曲渐息——古诗词歌曲教学的现状

迄今为止,国内高教领域仅有中国音乐学院在2007年成立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研究中心”,并开设了由本科至研究生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教学”。这大概是我国唯一冠以“古典诗词歌曲研究”的学术机构,也是唯一开设了古典诗词歌曲专业的音乐院校(此处的“古典诗词歌曲”即本文的“古诗词歌曲”)。随着那位毕其一生、呕心沥血致力于古诗词歌曲研究的傅雪漪先生的离世,随着创办这一专业教学的中国音乐学院王学芬教授的退休,也随着王教授苦心孤诣培养的7位研究生的先后“转业”,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这块原本是广袤而丰厚的文化土壤,而今已是地荒人稀、寂寥冷清。

?2500年来,孔子代表的儒家学说在国内外推崇得如火如荼。88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282所“孔子学院”,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教学。国学日兴,但儒家音乐文化的精髓——古诗词歌曲却声息渐远、日趋式微。点开“网络孔子学院”的音乐栏目,我们可以看到其下有民歌、民乐、戏曲、曲艺、歌唱家、演奏家、乐评论道、音乐资讯……唯独没有古诗词歌曲的介绍。近年来,我国数以百计的高校设立了音乐专业,但又有多少将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列入课程体系并真正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学与科研呢?我们难以设想在其他门类的艺术教学中——绘画不学水墨丹青、工笔重彩;建筑不懂雕梁画栋、斗拱重檐;工艺不识四羊方尊,长信宫灯;而书法不知道泰山刻石、颜骨柳筋、《兰亭序》、《华严疏》……假若如此,高等教育何以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因而,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没有理由让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教学处于后位、甚至缺失。

?难道是当代社会文化价值的多元将中国古诗词歌曲已经边缘化了?或是她自身的生命力开始衰竭?

二、诗乐同源——古诗词歌曲的文化基因

“中国文学中的诗歌,从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是歌曲之词,随着时代推移,音乐佚亡,歌词尚存。凡词皆可歌可咏,应当说,中国文学史中的半壁江山存在于中国音乐史中。”[1]赵晓生阐述的诗歌与音乐同源的观点不仅反映了中国音乐发展中的文化现象,在西方音乐历史中这种现象同样存在。古希腊的“音乐和诗歌几乎是同义词”,“没有音乐,诗歌形式便没有名称”,抒情诗歌(lyric)最初指的就是“和着里尔琴(lyre)而唱的诗歌”[2],这和我国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3]几乎是同样的音乐行为方式。

?然而,由于乐谱的佚亡,我们无法知道诗经、楚辞、乐府这些上古时期的诗词歌曲是什么样的曲调?用什么样的谱式记录?歌词与曲调的配合又是怎样的方式?

?人类最初的音乐是通过自身的嗓音来创造的。唐人孔颖达为《诗•周南•关雎序》注疏:“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性情也。”[4]从“言之不足故嗟叹之”的吟诵进而“嗟叹不足故咏歌之”的咏唱,原始的歌唱是语言的音调化逐步加强的结果。由于汉语的“四声”音韵极富音乐性,“把歌词声调略为夸张性地朗诵,可‘吟诵’出曲调来。”[5]这正是《礼记•乐记》中“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的意思。因而,吟诵这种最自然的发声状态也常常成为营造古诗词歌曲清微淡雅、沉着高古的艺境特有的表现手段。

?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古诗词歌曲的初始阶段仅仅只是语言声调情绪化的强调,它应该还有与歌词同出一“辙”的曲调。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汉书•艺文志》除了录有《河南周歌诗七篇》、《周谣歌诗七十五篇》,另外还录有与此相应的《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周谣歌诗声曲折七十五篇》。以“歌诗”与“歌声曲折”并列,由此可以推断应是词与曲的关系。《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得更清楚:“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这里“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6]尽管当今学者对于“声曲折”或“歌声曲折”的谱式形态还见解不一,尚在探讨,但无论是认为“声曲折是用线条的曲折来表示音调的?高低”[7]之“曲线说”,还是认为“声曲折是用文字记写的方式标记歌诗音调之高下的乐谱”[8]之“曲谱说”,或者是认为“歌声曲折是现知中国最早的旋律谱本”之“旋律谱说”[9],基本的共识是古诗词歌曲在文学的诗词之外还存在表现音乐的歌曲曲调。由于至今缺乏实物考证,唐代以远的古诗词歌曲还不能如我国古代器乐曲那样根据文字谱、减字谱、燕乐半字谱以及弦索谱和管色谱去“按谱寻声”,大量“歌词尚存”的古诗词歌曲均为后人补曲,这也为我们研究古诗词歌曲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历史发展到“依声度曲”、“倚声填词”的诗、乐高度分化阶段,我们依然可以从诗的整齐美、对仗美、节奏美、音律美以及词的平仄相间、抑扬顿挫,散文化的语法句式中看到古诗词歌曲中音韵与旋律的关系,即诗乐同源、共为连体的关系。

三、修身养性——古诗词教学的现实意义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人类用自身的嗓音来表达内心情感,更为直接,更为深刻。古诗词歌曲大部分属于中国古代的文人音乐,尤其是唐、宋时期及其以后的古诗词歌曲,歌词精辞妙句,大多咏史叹世,直抒胸臆,寄情山林田园,参破人间宠辱;曲调则婉转迂回,韵味幽远,忧而不伤,哀而不怨,表现一种超脱、旷达的人文品质。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很大程度表现为气定神闲的“自娱性”音乐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中正平和、含蓄蕴籍”的审美趣味,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和谐的音响对人的心理有安定、抚慰的作用,音乐的和谐让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从而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音和——心和——人和——政和……这正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历来重视音乐与人生、人与社会关系的特点所在”。[10]

?我们清醒的看到,由于当前社会媒介市场化、商业化运作,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带来了社会文化的低俗、恶俗现象,并日趋形成强大的媚俗文化势力。从颠覆审美的“文化丑角”到精神狂乱的“反智主义”,都是用瞬间的精神去满足人们日益浮躁、倦怠无聊的心态。长期“速食”这种娱乐至上的快餐文化,人们将逐渐丧失审美的“咀嚼”能力和对一种高品质文化的欣赏耐心,直接导致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低下。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审美取向低俗化、娱乐化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在“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上大声疾呼,在低俗化的时风下“高校要保持独立的思考,发出科学的声音”、“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应该对民族的艺术思维作出独特的贡献”(2009.2.13于东南大学),这也是每一个高校音乐教育者的社会良知。将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纳入高校音乐教育,引导大学生品读、演唱古诗词歌曲,在古曲中唱出诗的意境,在诗词中领略古曲的幽雅,在“唱着歌儿学古诗”[11]中修身养性,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能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他们在文化人格、艺术趣味、音乐素质方面的自我塑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使他们能从情感上建立起母语文化的音乐情结,从而凝聚中华民族文化的向心力。

四、专业化研究与普及性推广——古诗词歌曲教学走进高校

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主要的艺术品种,古诗词歌曲应该成为一种特定的声乐体裁进入高校声乐教学课程,并获得应有的地位,犹如德奥艺术歌曲、民族民间歌曲、现代通俗歌曲等,真正使高校课程体系包容多种文化形态,成为多元而丰富的现代教育体系。在高校实施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应首先从声乐专业教学切入,在教学实践中逐步获得对中国音乐文化的深刻理解,进而作出系统的理论总结,包括诗词审美欣赏、音乐本题分析、演唱风格的把握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而推及到全校学生公选课的教学,形成专业化研究与普及性推广的全方位展开。

?专业化的研究是指在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中系统的进行中国古诗词教学与研究。

(一)组成教学团队

?在高校的古诗词歌曲教学中,师资队伍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担负古诗词歌曲教学的教师除了具备精深的声乐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广博的古典文学知识以及对古诗词歌曲音乐方面的分析解读能力,这种高素质师资人才的缺乏,也是古诗词歌曲教学难以在高校广泛展开的原因之一。综合性大学应充分利用学科门类齐全的资源优势,集合声乐专业教师、音乐理论教师、古典文学教师共同组成“三合一”的教学团队,形成学科知识的互补与共享,以获得对中国古诗词歌曲“全观视角”的整体解读。

(二)加强理论研究

?中国古诗词教学应在系统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我国几千年的音乐历史,历代音乐家都曾对民族声乐艺术作过理论总结,如战国时期的《乐论•师乙篇》、《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明代魏良辅的《曲律》、清代徐大椿的《乐府传声》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论著,不仅精辟地论述了歌唱中的咬字、呼吸、发声、润腔等技巧,而且详细地规范了民族声乐的审美标准,鲜明地体现了民族声乐的审美意识,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将这些典籍中有关声乐艺术的理论进行精选,并从现代声乐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加以系统整理,从而为古诗词教学夯实丰厚的理论基础。

(三)建立教材体系

?编写教材《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及辅助教材《中国古诗词歌曲萃选》,包括简谱、五线谱对照的声乐演唱谱与钢琴伴奏谱。教材中对每首古诗词歌曲的教学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的文学赏析(作者简述、创作背景、文学风格、诗境与艺境、白话体译文);2.歌曲的音乐本体分析(曲式结构、调式风格、旋法特征、钢琴的背景与歌唱);3.古曲演唱提示(基本音乐情绪、重要的吐字归韵、有特点的行腔、声音色彩的把握)。

(四)调整课程设置

?为声乐专业所有学生开设学科基础课程“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使他们掌握古诗词歌曲的一般知识以及能够演唱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歌曲。同时,为那些立志研究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学生开设专业选修课程“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与研究”,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上课程的教学都应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切实按纲实施教学。

(五)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声乐专业的教学实践,探索、创新一种“以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吟诵、咏唱为原点,并吸纳民歌、戏曲演唱技巧”的教学方法,在演唱中要求学生做到以情带声,以气出声,气息流畅,字清腔纯,尤其是注重无声状态下的气息连贯,培养学生在演唱中逐步进入和谐的情趣意境、淡定沉稳的气韵神态。

?普及性的推广是指将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的外延扩大到非音乐专业范围,将国学的传承融入于高校的素质教育。“乐所以修内也”、“乐者,德之华也”,这些儒家古籍中的名言强调用音乐来提高内心修养,并在音乐审美中体现以德为美,说明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因素。上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开设的六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第一类就是“文学与艺术”,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在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成为有教养的现代人。因而,构建一门“以国学传承为宗旨,以音乐教学为载体”的通识教育课程“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品读与学唱”尤为必要。在通识课的教学中可以突破传统声乐教学的“一对一”模式,将多媒体大课教学与口传面授的分组辅助更广泛的教学平台。

?注释:

?①2009年12月12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办、北京世纪视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唱响古诗词•汪国真作品音乐会暨唱着歌儿学古诗•汪国真古诗词歌曲唱专辑首发式”在北京音乐厅举行。此处借用“唱着歌儿学古诗”,是提倡一种边唱、边学、边背的古诗词传习方式。

?参考文献:

?[1]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语词分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7.

?[5]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缪天瑞.音乐百科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8]刘再生.“声曲折”之我见[j].中国音乐学,1990(1).

?[9]冯洁轩,李爱群.“声曲折”是个错定的词[j].中国音乐,1998(1).

?[10]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makingathoroughinquiryinto?thechinesesongsfilledwith?ancientpoetries

?raozerong

古代诗歌文化常识篇4

在美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有两起诗歌运动导致美国现代诗人对作为边缘文化的中国文化的关注。一起是发生于20世纪初的意象主义运动(imagism),另一起则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旧金山文艺复兴(SanFranciscorenaissance)。这两起诗歌运动的共同特点是两者都极具开放性和包容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又积极参与欧洲的重建工作,其全球化发展的势头势不可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国人完成了大同世界理念的构建,造就了美国学者的宽阔视野和开放胸怀,形成了他们对世界各国文化产生好奇并欲汲取的积极心态。战后一些美国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或想成为作家的年轻人纷纷移居欧洲。他们去欧洲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要“逃避地方至上主义和清教徒主义”(RichardGray1990:51)。在汲取欧洲文化营养的同时一些人把目光投向远东,投向古老的中国文化和古典诗歌。此时的意象派领军人物艾滋拉•庞德不仅研究和采用日本的短歌和俳句创作意象派诗歌,而且还翻译出版著名的汉诗英译集《古中国》(Cathay,1915)。《古中国》的出版和此后引起的强烈反响不仅反映出庞德本人对中国古诗中生动意象和哲学思想的认同和接受,也反映出一些美国现代诗人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喜爱和追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后期,美国青年中出现了一场民间文化运动。这场运动称为“逆向文化”(counter-culture)运动。当时美国政治上的霸权、经济上的强势、外交上的以及随后出现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导致美国青年不满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不甘被商业广告所左右,讨厌只顾金钱而缺乏高尚精神的无目的的现代生活,怀疑西方文明,甚至认为西方文明已经破产。这些美国青年在继续高举惠特曼民主大旗的同时,开始寻求西方文化以外的人类文明。依照大卫•帕金斯(Davidparkins)的说法,“逆向文化运动的成员在寻求智慧时,很容易转向西方文化以外的源泉,还有转向西方文化以内的次要传统”(parkins1987:545)。因此,处于边缘的东方文明便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之一。这样,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化,就成为他们认同和接受的东方文化之一。

上个世纪的50、60年代,中国隋唐的一位诗僧寒山子的诗在美国青年人中广为流传。美国现代诗人加利•史奈德(GarySnyder)中国整理翻译寒山子的24首诗并于1956年发表在《长青评论》上,至此拉开了这一时期美国青年追崇中国古典诗歌的序幕。而杰克•克鲁亚克(JackKerouac)自传体小说《得道的流浪汉》(theDharmaBums)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书中讲述克鲁亚克如何通过朋友史奈德了解寒山子,读到他的诗,为寒山的超然世外,淡然尘欲,宁静自在的心境打动,最后归隐山林的故事。此书在美国年轻人中引起广泛轰动,纷纷效仿。为什么一位中国隐士的诗会在美国青年中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其一,寒山子天人合一,归隐大自然的生活方式恰好迎合了当时美国青年的心态和向往的生活。其二,寒山子的那种淡出世俗、超然世外、索然无求、自在宁静的心态也正是他们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2认同与接受:中国文化的移入

在文化移入过程中,主流文化的选择性和移入文化的适应性十分重要。早在20世纪初,一些美国诗人就开始接触和喜爱中国文化和中国诗歌。埃兹拉•庞德在1915年出版《古中国》诗集,收录他翻译的李白的《长干行》,此诗一直被英美学界视为创意英译之经典。1918年亚瑟•韦理(arthurwaley)翻译出版《中国诗一百七十首》(170Chinesepoems,1918),使中国的古典诗歌在美国得到进一步传播。1922年一年内中国古典诗歌在美国的译者就有19位之多,同时在《诗刊》(poetry)杂志上出现评论中国古典诗歌的文章。这是美国现代诗歌史上第一次大量吸收欧美以外的边缘文化。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古典诗歌迎合或者影响了意象派诗人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和理念,中国诗学引发和影响意象主义诗学观点。美国现代诗人的选择性和中国古典诗歌适应性在此交汇。到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诗歌出现第二次大量吸收中国文化的高潮,这就是历史上的“垮掉的一代”或“旧金山文艺复兴”运动。这一时期出现大量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比较有影响的有肯尼斯•雷克思罗斯(KennethRexroth)翻译的杜甫诗《中国诗百首》(100poemsfromtheChinese,1956)和加利•史奈德1958年翻译出版的《寒山诗》(Coldmountainpoems,1958)。雷克思罗斯这样评述中国文化的移入,“继波德莱尔之后,对西方诗歌影响最大的可能来自外面,来自中国与日本诗歌的译文”。

在文化移入的过程中,文本译介起到先行作用。通过译介中国古典诗歌,美国人开始了解和认识中国诗歌的表达内容和创作艺术,一些美国诗人也开始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接纳和采用一些中国哲学思想和诗歌艺术。

2.1中国哲学思想的移入

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都在现代美国诗歌中留下移入痕迹,道家思想影响最大。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并把道家思想引入诗中的美国现代诗人主要以雷克思罗斯、史奈德和罗伯特•勃莱(RobertBly)为代表。雷克思罗斯1967年出版的长诗《心苑•苑心》(theHeart’sGardentheGarden’sHeart)几乎把《道德经》的第六章的整个内容融入到诗的第一段。史奈德的诗歌也有许多道家思想痕迹,如《无》(“without”,turtleisland6),《高品质资料》(“HighQualityinformation”,LeftoutintheRain130),《道非道》(“thewayisnottheway”,Regardingthewaves51)和《为了无》(“Fornothing”,turtleisland34)等。勃莱十分推崇道家的“无为”思想,有两首诗可以证明:《一首无为的诗》(aDoingnothingpoem)和《另一首无为的诗》(anotherDoingnothingpoem)。中国古典诗歌富含中国传统思想品格、文化精髓和道德观念,其艺术成就极高。中国古典诗歌这种独特的魅力深刻影响美国现代诗学和创作取向。雷克斯•罗斯在他的自传中坦诚地说,“杜甫对我影响之大,无人能比”,“我30年来一直沉浸在他的诗中,它使我成为一个更高尚的人、一个道德的代言人”(Rexroth1964:319)。

2.2诗歌表达方式的移入

美国现代诗人感兴趣和推崇备至的是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表达方式。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是山水诗)十分注重主体和客体的交融。中国山水诗的表述重点不在主体(叙述者)本身,而在主体融入客体(自然)的经验。而主体在英文山水诗中往往居主导地位,诗人的主体思维、想象力仍是诗的重点。如孟浩然的山水诗《宿建德江》:诗中没有传统英诗那种直接抒情和铺陈式描写,而是通过明月、蓝天、霜雾、松树、鹿和野兔的足迹等意象编织一幅优美画面,把诗人主体心境(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赞美)融入客体。然而,最后一行突然由大自然转向主体感悟,道出主体对人类有限认识能力的遗憾。

中国古典山水自然诗中“无我之境”的物我观和以此形成的审美标准深受美国诗人推崇。无论在中国诗歌英译方面还是在英文诗歌创作方面,美国现代诗人竭力效仿中国古典诗歌的这种表述方法。雷克思罗斯在翻译杜甫的《玉华宫》、《宿府》和《夜在左氏庄》时就曾竭力保留和处理好原诗的这种表述方式。

此外,中国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的精巧工整的“对仗”表述形式在传统英语诗歌中极为少见,但在现代美国诗歌中却可读到效法中国古诗的对仗诗句,如雷克斯罗斯的诗句:运用数字“千”或“万”传达“无限”,是中国古典诗歌经常采用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等,不胜枚举。在现代美国诗歌中可以见到这种模仿中国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

2.3人物模式的移入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种比较典型的人物模式,即山隐士人物模式,如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寒山子等。这些诗人或把自己的形象和生活模式入诗,或把自己向往的人物和生活方式在诗中加以塑造和推崇。这些人物的显著特点是不求荣华富贵,不屑大权高位,崇敬自然,向往天人合一,追求宁静,寻觅大智大慧。他们有的放弃高官厚禄,自我放逐于偏远,有的满足田园乡居,自我纵情于自然。这类中国隐士传统诗歌受到一些美国现代诗人的推崇和效仿。如史奈德的《仿陶潜》(“aftert’aoCh’ien”,LeftoutintheRain195),《八月中旬于苏窦山守卫站》一些诗人不仅把中国的隐士传统诗歌方式运用到他们的诗歌创作中去,而且还付诸实践,模仿中国诗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目的在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那种宁静超脱的境界、那种脱离世俗的彻悟。

3中心与边缘:文化移入过程中的移位

中国文化移入美国诗歌的过程很复杂,需要经过中西方文化的对话、选择、吸纳,形成不完全属于双方各自的新生文化。

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中国文化的移入首先在译者自身文化域场中经过对话后才得以认同。中国经典古诗散发着对大自然美的倾慕,对天人合一和谐境界的寻觅,对权力与荣华的轻视以及对质朴与闲适生活的推崇。美国诗哲爱默生和梭罗崇尚自然,唾弃物欲,心灵净化和自我完善的思想已经被美国人民,特别是美国知识分子和学者接受和推崇,已形成伟大的文化传统。当美国现代诗人有幸赏读中国古典诗歌,在他们的心灵世界里便产生中西方文化对话。共鸣之余开始捕捉中国文化精华,推介中国文化模式,吸收中国文化精萃。

在研究中国文化移入美国现代诗歌现象的同时,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在文化移入过程中出现的移位或错位现象。移位是指在诗歌翻译和诗歌创作过程中源语言中的文化在进入目的语时出现偏差或错位。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移位现象不可避免,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要想在两种语言文化中找到对应的位置确实不容易。如庞德翻译李白的诗:

古代诗歌文化常识篇5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古诗词歌曲;演唱技巧;艺术修养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古诗词与音乐的结合,从体裁和形式上讲与西方的“艺术歌曲”并无大的差异,目的都是体现诗词的思想情感与意境。不同的是中国古诗词中蕴含了格韵、节奏、音律,本身就是可以吟诵的,与音乐更好地融合,使音乐更有意蕴。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概况

古人读书喜欢“摇头晃脑”,是因为在清朝废科举之前,我们的祖先是用吟诵的方法去读书的。“摇晃脑袋”就是为了跟着诗句的节奏,更好的体会个中韵味,可见中国古诗词与音乐是早有渊源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古代的音乐家们作曲,如南宋作曲家姜白石创作的《杏花天影》、《扬州慢》等,这些属于早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我们也可以称为古词古曲。第二类则是古词新编,是现代的作曲家结合新的创作意向、方法,同时又借鉴了我国许多民族音乐的特点所创作的歌曲,是吸收西洋作曲技法的同时,不断与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相结合,实践与探索的新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途径。”[1]这类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对我们来说比较熟悉,如青主的《大江东去》、石夫的《长相知》等。“中国古诗词歌曲的产生可上溯至春秋时代,大体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律诗、词体歌曲、琴歌、元散曲、明清小曲等不同体裁的演变,是历代声乐艺术的结晶。”[2]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赴欧学习西洋作曲理论回国后,他们将西方先进的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传统的古典诗词进行再度谱曲,创作了一大批有中国特色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使古典诗词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进入21世纪以来,针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推广与演唱的提高,文化部专门成立了“全国艺术歌曲推广委员会”,以促进中国风格艺术歌曲的发展,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极具中国风格的歌曲形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类代表。发展到今天,古诗词艺术歌曲已经在我国高等声乐教材与教学中得到普及。

二、学习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积极作用

第一次接触古诗词艺术歌曲,就发现唱古诗词艺术歌曲和一般的歌曲不同,非常考验一个歌者在歌曲的整体布局、音色以及歌曲意象和韵味的把握。学习演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应该从作品所需要的艺术特质去思考,运用不同的音色和情感来塑造作品的艺术形象,表达作品的音乐语言。现代高等院校音乐教育领域中常常出现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教学的重要曲目,如《我住长江头》、《枫桥夜泊》等。作为一名音乐与文学的爱好者、学习者,在不断实践以及教学的经验中总结得出,学习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对声乐演唱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且积极的作用。

(一)乐感的培养和丰富

在我看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与现代艺术歌曲最大的不同点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意蕴更深厚,对情感的演绎要求非常高。现代艺术歌曲的情感基本显现于歌词上,更为直白直接,情感的宣泄或高亢激昂或深情痛苦。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则不然,不管是表达喜悦还是幽怨,都隐藏在短短的诗词当中,婉转内敛,意味深长。这就要求演唱者具有灵敏而丰富的乐感。对于古诗词而言,最好的普及方法就是吟诵,中国的古诗词与国外的诗歌不一样,中国的古诗词在与音乐结合时,不能完全的问字取腔,因为它本身对音高就是有要求的。所以我们只有吟诵出它的抑扬顿挫,体会它的美,才能真正的领悟诗中的意境和情怀。“首先,要情景结合的去进行学习和演唱,激发学生或听众的兴趣和热情。可以先从大家熟悉的作品开始,这样会更有亲切感,也更容易理解。其次,带着诗词本身的声韵吟诵,除了外在环境的营造更需要对作品内在的理解。”[3]这要求演唱者对歌曲的节奏感把握非常准确,太快了丢失诗词意境,太慢了显得拖沓繁复。诗词本身就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演唱者对歌曲整体及局部的结构层次要分明,有时往往一句转换结构,对乐感的表达要求无疑是严苛的。最后,我们要放飞局限的想象,去读懂“景外之情”、“诗外之意”。古诗词大多是意境深远,比现代文学更婉转、含蓄,所以要更好的读懂它、诠释它更需要合理的想象。想象空间是艺术创作最不可缺失的,每一次的演唱都是一次“二次创作”,只有正真明白个中之意,将自己代入其中,才能更好地去演绎作品。诗词本身的字数有限,且大都寓情于景,要在有限的字数中,既要唱出景物的画面感,又要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做到准确且稳定,细腻且灵动,有丰富的形象感又不失意韵。

(二)气息训练水平的提高

学习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对演唱时的气息和咬字都有很大的促进。气息是演唱一切歌曲的基础前提,也是最重要的支撑。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更是要具备扎实的技巧与灵活控制气息的能力。因为古诗词艺术歌曲应该是“重声更重情”,悠远的意境仅靠“气聚丹田”,气息的上下对抗并不足以表达;要强调气息的流动性和学会在放松的状态下拉紧,拉紧的状态下放松,做到柔韧有余、自然到位。不管是对气息的控制和身体的放松状态都讲究“度”的拿捏,只有在相对放松自然的状态下,同时保持音乐的流动性,结合诗词本身韵律与音乐特色,才能将诗词的思想情感更贴切的传达。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由于受诗词本身的韵律和节奏的影响,一般都是一字一音或一字多音的形式,这种形式对气息的稳定要求较高。此外,中国古诗词讲究抑扬顿挫,演唱时也要不失吟诵的韵味。要做到这点,就需要在一字多音的词上下苦功,每一个音是气息均匀,渐强推送或者弱收。这些都要求演唱者准确把握每一个字的韵律,准确演绎。当然,除了状态和技巧外,更重要的是根据不同的作品情感与音乐风格去调节气息的节奏。许多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当中经常会出现五度,甚至五度以上的音程跳跃,同时,部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因为艺术形象多角度、多层次表现的需要所以存在着音区、节奏变化复杂的特点。所以,古诗词艺术歌曲对气息的训练和提升不亚于任何体裁的歌曲。其实,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气息方面对于演唱者的要求可以说是无止境的,因为所谓“意境”就是古诗词艺术歌曲情感表达的最高要求。而要用声音去营造“意境”,气息就是根本。“意境”本身就是抽象的,每个人对它都有不同的想象和表现,以沉稳娴熟的气息去塑造声音,表达更广阔、更深刻的意境是每一位演唱者毕生的追求。

(三)提高吐字、咬字技巧

演唱歌曲特别是中国歌曲都要强调咬字清晰,字头字尾干净利落,而对于古诗词艺术歌曲而言,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艺术歌曲中歌词是占据着重要位置的,如果咬字太松听不清歌词,就失去了艺术歌曲的原则和魅力;也不能咬得太紧,把歌词咬得过死容易出现断断续续的情况,破坏了音乐的统一性和连贯性。著名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姜嘉锵曾说过,古诗词的吟诵在咬字方面必须极其讲究“字清”。吟诵对准确的咬字十分严谨,准确、清晰是吟诵的首要要求。咬字的清楚包括要将汉语字音的声母、韵母以及声调表达清楚,其次就是是要将吟诵中“平长仄短”的基本节奏把握好。吟诵对吐字咬字的准确、清晰,对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有很好的示范作用。[4]一首古诗词的字数大都比较少,每句每字都是有深刻意义和作用。一首五言律诗20个字,七言律诗28个字,绝句也仅是40或者56个字,短短的几十个字里包含情景、心境和意蕴,可想每个字的重要和不可替代。正是因为这种不可替代性,才要求更精准的表达,对于每个字的发音、轻重都需要反复琢磨,演唱时才能把诗词本身的韵律结合音乐展现出来。与一般的歌曲不同,古诗词艺术歌曲对于字腹和字尾的要求会高一些,大多数情况下字腹要求圆润、拉长,字尾不要咬得太重。当然对于不同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和字尾要求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诗词的风格和意象作调整。只有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做出准确的分析,才能达到语言的规范,而只有做到语言的规范,才能谈语义的表达。

(四)艺术修养与气质的培养

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古人常常形容文人风度翩翩,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外貌长相,而是因为学识而散发出来的气质。“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我国众多艺术歌曲的其中一种,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与音乐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把音乐之美与诗词之美融为一体,是诗化的音乐形象和音乐化的诗词意境完美结合的艺术作品”。[5]学习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音乐审美意识;不仅能培养我们的文化底蕴,也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品味。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依词作曲,所以可以说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是由词而起,那么对于歌词的研究就是最重要的第一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案工作。要做到对一首古诗词理解透彻,需要对诗人或词人有详细的了解,诗词的表面描述的是什么,背后蕴含的深意又是什么,深入发掘和品味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意境和艺术魅力。因此,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的想象空间,理解和欣赏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学生心境“美”的培养。只有将心境的审美层次提高,才能更好地塑造和构建学生的审美模式和层次。

三、结语

歌曲是诗词传播的触媒,古诗词歌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诗与乐的完美结合,营造出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诗化意境,其演唱韵味之美,深化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学意蕴,其伴奏和声之美,烘托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意境神韵”。[6]学习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对于古典、传统的民族文化的继承有着非常大的意义。目前,在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声乐大赛上许多选手正演唱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这不但能使我们优秀的古诗词文化得以传承,更能使中国文化的精髓得到推广和发扬。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意境深邃、魅力无穷,值得我们广大的声乐学习者去演唱和研究。

作者:彭静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曙光.中西多种风格演唱研究与教学曲选[J].人民音乐出版社.

[2]赵少英.中国古诗词歌曲艺术的历史迁延与现代复兴.甘肃社会科学,2012,02.

[3]谈亲旸.走进美的王国——谈中学古诗词审美教学.科技风.

[4]韦歌.中国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分析及韵味把握.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5.

古代诗歌文化常识篇6

古代诗歌在培养科学知识素养方面亦有其独特的价值。古典诗歌除了有抒情和叙事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博物学、地理学、生物学、医药学等其他学科的认识价值。即以《诗经》为例,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确实,对《诗经》进行解读,不仅可以了解先民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文化观念,亦可以获得博物学的相关知识。《诗经》共涉及了鸟类41种,兽类5种,虫类9种,鱼类15种。就像刘宝楠在《论语正义》里所说:“鸟兽草木,所以贵多识者,人饮食之宜,医药之备,必当识别,匪可妄施。故知其名,然后能知其形、知其性。”[]这些动物在《诗经》中作为食物的主要来源、祭祀的用物、战争的工具、物候的标志,被先民以艺术的形式记载了下来,在先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唐诗人白居易的三千余首诗作中也蕴含了丰富的医药学内容,广泛涉及养生、医理、治病等方面,为我们了解中唐时代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份直观而又生动的材料。

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古代诗歌鉴赏教学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运用自主性的学习方法。古代诗歌数量庞大,诗人众多,风格纷繁多样,形式非常复杂。仅以唐诗为例,从数量上看,《全唐诗》收录诗歌48900余首,《全唐诗补编》收诗5000多首。从创作主体来看,《全唐诗》收录唐代诗人两千二百余人,《全唐诗补编》收作者一千多人,据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统计,唐代诗人有别集者共691人。从风格角度而言,即以盛唐诗坛而言,明代高棅在《唐诗品汇》总序言曰:“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也。”从诗歌形式上来看,唐诗主要有古体诗、近体诗两种形式,古体诗中又分五古、七古。另有四言、三言、六言、九言和杂言。近体诗中又分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另有六律、六绝、五排、七排。以上所分析的古代诗歌发展样貌,仅仅是唐一代的创作情况,遑论从先秦两汉魏晋以至宋元明清的诗歌。这些数量庞大、形式多样的诗歌群想要在大学课堂上讲授一遍,并且使学生对这些诗歌的思想内容、审美风格,艺术内蕴、情感指向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学时间有限、学生精力有限的前提下,作为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方法,让他们有信心、有能力、有动力去探寻古典诗歌这座神秘而又美丽的花园。笔者曾经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自主性学习及培养策略》一文中提出,培养古代文学学习者自主性的学习技能,应该让学习者利用有效资源来开阔视野,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掌握一定的行之有效的自主性学习方法。[3]运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教学方法。古代诗歌鉴赏作为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自主性学习技能的实践中既应该遵循这些通行的原则,也因其内容的特殊性而具有独特的实施策略。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所谓“入乎其内”指的就是了解古典诗歌在文体学上的独特性,分析其作为诗歌的本体性特点,具体而言即要充分把握古典诗歌的情感、韵律、词采、语序、修辞和意境。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投射,没有情感的诗歌只不过是干巴巴词汇的拼凑,称不上是什么好诗,而大学生正是在对诗歌情感的感悟和激荡中才能生发出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丑恶的厌弃,诗歌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了涤荡心灵的效果。

诗歌和散文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诗歌有其独特的声律特点,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反复吟咏来体悟作者之意,畅达自我之情思,抒发自我之志气。诗歌所描述的事理可以从文词的意义上去领会,而诗歌其中所蕴含的情趣则需要读者从文词的声音上来体验。所以,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对诗歌的吟咏感悟是不能或缺的,而这也正是古典诗歌教学中常常被忽略的一点。所谓“出乎其外”主要是指了解和诗歌密切相关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情况。孟子在《万章下》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文论观念——知人论世。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即读古人的诗和书,就要了解古人,要了解他的时代,这是读古人书的一个重要方法。如对妻子的怀念眷恋,古代诗歌中除了以悼亡为题材的作品外并不多见,但杜甫不仅有多首诗作表现这一主题,而且其中不乏名作。如杜甫曾经写过一首月下怀内的作品《月夜》。要想深切体认《月夜》内容上的特殊性和情韵,我们就需要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认识一下《月夜》一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杜甫。从论世的角度而言,《月夜》一诗创作的时间是公元756年。在755年1月,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就在755年11月,杜甫经历了十年长安的困顿生活之后,登上了回其家眷所在地奉先县的路,这就是《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所记述的内容。因为安史之乱的爆发,杜甫担心家眷的安全,所以又把家眷从奉先县迁居到鄜州,756年4月,杜甫听说唐肃宗即为于灵武县,于是,杜甫又从鄜州赶往皇帝行在所在之处,结果,在赶往灵武县的路上被安史叛军俘获,并拘系于长安,幸因官小位卑,相对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这首《月夜》就是杜甫被拘系于长安期间写下的望月怀内之作。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杜甫本人也被称为“诗圣”,其实,除了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称号之外,杜甫又被称为“情圣”。杜甫有一首《缚鸡行》:“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家人厌鸡食虫蚁,未知鸡卖还遭烹。

对物犹且如此,对人就可想而知了。可以说,杜甫对国家、对百姓、对亲朋、对人对物都怀有真挚的情感。了解了战乱的背景和杜甫情圣的称号,我们对《月夜》独树一帜的举起“月下怀内”的主题也就不那么惊诧了。而这样的讲授思路对学生体悟诗歌的情感,诗人的情思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进一步生发,则会对自我所生活的和平时代、对自己身边的亲人生发出感恩的情绪,而这正是古典诗歌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这一预期目标中的落脚点。

作者:刘丽华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古代诗歌文化常识篇7

本文所谈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指当今作曲家结合新的创作意向和方法创作的艺术歌曲。它吸收了西方现代的创作手法和风格特征,同时又结合了我国传统音乐特点与语言特征,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我国民族风格、民族气质以及民族感情的表达方式相结合,是在中西音乐文化的多次碰撞、交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载体和演唱风格。它在演唱上多用钢琴伴奏,其作品创作大多为美声唱法不同声部类型而服务,多采用美声化的综合演唱风格来诠释作品。我们知道,美声唱法发源于意大利,成熟于欧洲,以其唱法的系统性、发声的科学性、演唱的规范性,有理论支撑、历史悠久而享誉世界。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声唱法逐渐在我国声乐教学中广泛应用,并由于其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良好的歌唱状态,逐渐确立了歌唱中训练声音手段的基本属性欧洲古典音乐为主体与中国本土音乐相结合而成的美声化的综合演唱风格。这种演唱风格注重音乐的中西贯通与艺术交融,属于专业演唱者运用的唱法。从社会影响和价值地位来看,属于当代音乐文化主流(国家歌剧院、乐团等专业团体基本以美声演唱为主);在今天音乐厅的音乐会演出中,这种演唱风格占绝大比例;在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中也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90%的艺术院校开设了美声演唱专业),从而受到业界的高度关注。这种美声化的综合演唱风格在中国当代声乐整体艺术中已经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是中国现代声乐艺术新的趋势。鉴于此,用美声演唱风格重新演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它为中国声乐演唱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题材和风格资源,也为美声风格演唱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提供了新的亮点,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再创造。艺术的保护和创新永远是一对辩证关系,譬如音乐、舞蹈、曲艺、戏剧等文化遗产,如果只是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不加以现代诠释,艺术就不可能发展。为什么真正欣赏昆曲的人很少呢?除了与大众的欣赏水平有限、传播不广泛外,熟知它、懂它的人不多,音乐与演唱距离时代太远也是原因之一,与不注重在保护中创新也有关。今天,我们用美声的演唱风格来诠释古典诗词,也可能会遭到不少喜爱戏曲、民歌演唱风格的人质疑,觉得没有诗词韵味、演唱不唯美等等。但是,这并不影响美声演唱具有的创新意义。相反,美声唱法丰富的表现力给古典诗词的艺术情境带来了深刻而又华丽的诠释,为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这也证明,任何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因此,我们要让中国人欣赏古诗词,也要让外国人欣赏古诗词,要做到这点,我们不仅要增强文化上的自觉意识,认真自觉地思考我们自身文化的优劣特点和发展趋势,还要对它有一种自觉的认识、保护、传播和创新,①使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当代人来说,努力发掘新唱法,努力创作新旋律,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如果古诗词的演唱依然停留在民间戏曲的板腔体,或者是局限于民歌唱法,必然不能满足当代人对音乐的审美需求。

正因如此,重新演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必须植根于古典诗词的自身文化特性,保障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风格和内涵的独特性、可辨性与多元性,只有保存好这个艺术资源,才有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既是我们应该如何诠释古典诗词的出发点,也是我们重新演绎古典诗词的立足点。因为,重新演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不单是一种声乐艺术的演唱传播,更重要的应该是一种文化的动态传承。那么,如何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播进行文化保护和演唱创新呢?

一、学院的教学传播是对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保护和发展的路径之一

正如上述,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以独特的古典文化风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艺术趣味,体现着人们的修养与至高的艺术境界,它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精髓,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声乐体裁,由于其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已成为我国声乐教学曲库中的宝贵财富。而这份宝贵财富,在20世纪20-40年代就被有意识地应用于教学中了,如黄自主编的《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1933年出版)就收集了相当数量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其中有黄自的《花非花》《南乡子》《点绛唇》、应尚能的《渔夫》、陈田鹤的《春归何处》等。这些通俗易懂、难易适中、广为流传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不仅在中学教学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还对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青主的《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谭小麟的《自君之出矣》、刘雪庵的《红豆词》等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也在大专院校的教学中广泛运用,为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在大学的传播起到了推进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声乐艺术演唱与教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对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进行保护与整理的重要性,相继出版了近现代作曲家作品集,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赵元任歌曲选集》《江定仙歌曲选集》《陈田鹤歌曲选集》、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刘雪庵作品集》、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黄自独唱歌曲选》《贺绿汀歌曲集》等等。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仁人志士的努力,以古典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创作才真正地走向成熟,取得令人兴奋的丰硕成果。到20世纪80年代后,又陆续出版了各类声乐教材,其中一些优秀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也纷纷被收入,最为常用的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的《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材》。这些歌集与教材里收集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为当时的声乐演唱与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美声唱法的迅速发展,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尤其在高等院校声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这一声乐形态从源头上得到重视和发展。2003年9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教学曲库》以1920~1948年为时间脉络收录了中国艺术歌曲系列歌曲,并对部分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背景、歌曲创作进行了音乐分析与演唱注释,体现了声乐作品中的文献性,为声乐文献的整理、保护、教学与应用起到了示范作用。此外,在各大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大纲中,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也作为必唱曲目列入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有些学校在研究生学位音乐会中还提出了必须演唱一定数量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要求,其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去研究、演唱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推动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和发展。长期的声乐教学成果也证明,通过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学生不仅在技术上获得控纵自如的气息能力,打下扎实的声音基本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培养了学生较高的艺术鉴赏力、艺术气质以及对声音的艺术鉴赏能力,还在文化内涵上培养了学生的中国意识、中国审美、中国情怀和特定的中国演唱风格。

由于学院教学的广泛应用以及国家声乐赛事对古诗词规定曲目的要求,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相继诞生了一批优秀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作品,如黎英海的《唐诗三首春晓、枫桥夜泊、登鹳雀楼》,就是20世纪80年代首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与创作比赛中的获奖作品,已经被收录在各类声乐教材中,受到大家的喜爱,成为声乐教学、声乐比赛、音乐会广泛演唱的曲目。此外,马思聪的《长相思》、张肖虎的《相见欢》、顾淡如的《春归何处》、戴于吾的《清明》、金湘的《子夜四时歌》等这些作品也被收录于高校声乐教材之中,在现代声乐教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为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与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中国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至今都没有被明确列为一类独立的艺术歌曲体裁的事实,更没有一本专门的古典诗词艺术作品教材(这类作品大都分散收集在不同的声乐教材中),尤其缺乏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这类体裁作品的系统研究和对该类体裁作品在声乐教学运用中的广泛探讨,致使大量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作品没有得到充分运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今天,我们提出重新演绎中国古典诗词歌唱艺术,不仅要弥补这个遗憾,更要让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教材系统化、多样化。一方面要把不同时代的优秀作品加以整理和重新演绎,另一方面要注重当代新作品的补充,使中国古典诗词歌唱艺术走向世界,让人们像欣赏西方的交响乐一样来欣赏中国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国博大深邃的传统文化。总之,学院教学一直都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播者和保护者,学院的教学传播行为凸显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不断延续的广阔艺术空间,这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和研究,无论是教学、演唱还是对整个中国声乐艺术,都将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是我们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纽带。这也应了一句话:任何艺术只有在得到广泛传播的条件下,才有可能生存下去和繁荣起来,这是一个被历史事实无数次证明过的规律。

二、重新演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声乐演唱创新发展的新趋势

我们知道,保留传统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原则,这是艺术的根基。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很好地对传统保存和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创新。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重新演绎,除了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还要在演唱上进行创新性的改革,要把诗词中过分依赖戏曲和民歌风格的唱法融入美声的演唱技法,增加现代国际声乐艺术元素,使当代的听众不仅能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精髓,更能从中感受到声乐多种形式演唱的艺术魅力。然而,要想增强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艺术感染力,除了必须在民族戏曲唱法的细腻委婉上,小心翼翼地融入美声唱法的发声、共鸣、呼吸等技术,达到两者融合到没有痕迹的艺术境界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声部运用以及多元化的演唱风格变化来诠释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这是现代声乐教学中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也是演唱理念上应该有所创新的新趋势。那么,美声风格演唱古诗词的创新趋势主要包括哪些呢?

(一)重新演绎古典诗词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变化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不同于其他声乐作品,作为一种特有的文人音乐体裁,它深刻的思想内涵、崇高的品格以及文学和音乐精彩的赏析品味,给人带来丰富的艺术享受、审美情趣和精神启迪,因此,如何把它演唱得有文化内涵、好听、爱听,对演唱者是有很高要求的。这需要演唱者融入个人的知识储备以及全面的文化修养和音乐素质才能完成,不仅要求演唱者声音做到技艺娴熟,还要具备用审美的眼光来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以声音的不同变化为手段来传达美和感情,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通过优美的歌声传达给听众,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最终让作品的内涵得到完美升华和淋漓尽致的表现。近年来,美声教学为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1.如何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古典诗词。就我个人教学体验来说,要想唱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必须在艺术特征和演唱特点上下功夫。首先,要了解古典诗词的艺术特征,包括诗词体裁的艺术特征、诗词音乐的韵律特征和诗乐相融的人文情怀特征;其次,要分析相关背景,剖析歌词内容,深入歌曲意境,注重演唱布局;最后,要把握歌曲情趣、曲风和韵味,用声要适度,音色要多元等等。这些特点都是由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本身的特质和气质决定的。具体讲,就是如何处理演唱中词与乐的关系、情与唱的布局、声与色的调整以及气息的运用、韵律与曲情、咬字与行腔、韵味与意境、技巧和修养等等这些构成整体古诗词歌唱要素的特点,它们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实践中的精华。今天,我们通过美声风格进行全新、全面的演唱和诠释,借此体现出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运用于现代声乐演唱的精髓与价值。2.教学中如何避免出现争议中的失去韵味、演唱不唯美的现象?很多人对美声演唱古典诗词存在疑惑,认为它难以体现古诗词中的韵味性和唯美性。那么,美声演唱如何唱出古诗词韵味呢?

首先,这个矛盾主要体现在技术的运用和风格的把握上。依据作品风格来选择演唱技术,是美声风格演唱古典诗词的正确思路。在技术上采用西方传统歌唱的整体共鸣、贯通、音量控制的技术,使其演唱范围和演唱形式不单一,且声音的表现力更丰富,声音能高能低,结实有力。在演唱风格上,除了保持中西传统歌唱艺术审美的共性外,还要注重语言、润腔的多样化处理方法,使其获得中国民族演唱风格的内涵。譬如通过学唱传统古曲、传统戏曲、民族民间歌曲等,吸取不同唱法中的特色技巧,使其在用声、用气、咬字、吐词、行腔、共鸣等运用上都要服从于中国传统的音调和民族的韵味,并充分掌握传统歌唱中的精髓。

其次,对于争议,我个人认为除了对音乐的审美习惯不同外,美声唱法一直以来注重技术发声、忽视风格表达也是原因之一。我们知道,唱法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概念,而是包含了音乐风格、文化内涵和演唱技术等多种内涵在内的一个综合性概念。运用什么样的演唱技术及与之相关的音乐风格,是特定文化群体或个人按照其独特的文化需求和音乐趣好而共同选择的结果。只有把古典诗词中声乐艺术的文化内涵表达出来,把握好古典诗词演唱风格中的价值取向,才会有自己独特的不失去韵味的演唱特点和唯美的艺术风格个性。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本身就蕴含着中国文化内涵的含蓄美和语言的韵律美,相对一般艺术歌曲而言,古典诗词的演唱在虚实、快慢、起落、强弱、平曲等对比手法处理上,更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中写意的特点和音乐含蓄的表达。那种只按谱唱,仅以曲调的音符来演唱作品,只把语言的字头、字腹、字尾交代清楚,不考虑按四声规律进行调整,咬字不清,不按情给予字以不同的风貌,就很难完美体现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那种音韵古雅的艺术风格。因此,演唱古典诗词时要多琢磨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了解古代音乐的风格,注意语言声调的表现以及韵味的讲究,使其做到既要保持声音线条的艺术性,又不失古典诗词特有的韵味、咬字、行腔的演唱特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失去韵味、演唱不唯美的现象出现。

在我的一次声乐课堂上,学生在演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要求学生在声音的运用上,在吸取戏曲吟唱特点的同时,又不能完全按照戏曲的演唱方法来呈现,其结果,没有戏曲功底的学生很难准确演绎这首歌。可是没有了吟唱的演唱特点,这首歌的唯美风格就失去了光彩。当然,虽然学生的演唱还很稚嫩,还不能很好地做到准确把握古典诗词作品的文化内涵与风格特色,不能很好地处理技术与风格的问题,但是,只要他们有一颗对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热爱之心以及对艺术再创作的不灭冲动,都不失为美声演唱具有的创新意义做出了贡献。

(二)通过不同的声部重新演绎古典诗词艺术歌曲

美声唱法相对民族唱法、戏曲唱法最大的不同就是有声部划分,而声部的划分主要根据音域、音区、音色、音质来完成,大致分为女高、女中和男高、男中以及女低、男低等多种色彩区。这是美声唱法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在歌剧演唱中尤为突出,各声部除了所具有的各自不同的声音性质与性能外,其明显体现的就是音色所能够表现出的功能与演唱特征。艺术歌曲不同于歌剧唱段(没有角色的局限),由于其所具有的艺术歌曲特性,男女各声部在演唱上存有共性,为演唱者对歌曲的二度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譬如改换声部演唱,一方面可以使为数不多的中__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在各声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起来(使常用的经典曲目使用率较高),以达到长期运用于教学的良好效果;另一方面,一首歌曲的不同声部演绎,也展示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不同风格的演唱理念。

以《我住长江头》为例,在所收集的音像资料中有不同声部的演唱版本,有G大调的男女高声部演唱版本,有e调的男女中声部演唱版本。根据不同的声部、音域、音区、音色来演绎同一首作品,彰显的是各自不同的演唱特性:如女高音声音清柔,音色委婉细腻,演唱流畅如歌,以细腻的情感处理把歌曲中思念和缠绵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男高音突出了音色的明亮、气息的流畅和富于激情的演唱,唱出了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爱情的坚贞信念;女中音音色柔和,声音饱满圆润;男中音声音宽厚而富有磁性。这种声部上的重新尝试,使这首歌曲的演绎更加内在而富有感染力。由此可见,一首歌曲由于其不同的声部、不同的声音性质和不同的音色特征,完全可以演绎出多种不同的演唱风格,给人耳目一新的演唱效果,为重新演绎古典诗词提供了可唱性空间。

(三)通过多元化的演唱风格重新演绎古典诗词艺术歌曲

目前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常见的有内涵典雅的吟诵演唱风格,有民族民间、戏曲唱法特点的民族化演唱风格,有以美声唱法为基础、注重音乐的中西贯通与艺术交融的美声化的演唱风格,以及追求时尚、注重现代审美感受的流行化演唱风格等等。下面我们以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几个不同演唱版本为例,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多元化的演唱风格举例分析,这些版本体现着演唱者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演唱特性。

民族风格演唱版本:由张鹰作曲,姜嘉锵演唱,收录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姜嘉锵独唱集》。此版歌曲吟诵味道非常浓厚,以情韵见长。姜嘉锵的演唱突出中国古典声乐艺术的演唱特点,他善于通过快慢、强弱、显隐、虚实、抑扬、顿挫等对比手法来描情写意。如他演唱的明月二字吟诵味道十足,咬字清晰,歌声含蓄,唱得真,唱得细;而天字则像一支满弦的箭,直入云霄,唱得深,唱得美;最后一句千里共婵娟一气送出,处理得简洁大气。姜嘉锵的演唱从气势与韵味来说都很见功底。

美声风格演唱版本:由周家声作曲,杨曙光演唱,收录于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杨曙光中西多种风格演唱研究与教学曲选》。此版以艺术歌曲的抒情性见长。作品舒缓流畅,音乐在三连音流水般伴奏的烘托下,给人以倾诉衷情、情随音出之妙感。演唱者通过语句的起伏、转折以及渐强的用声和伴奏织体的变化,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诠释得透彻淋漓。尤其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徐缓、轻清从容的歌声里,唱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向往幸福的共同心声。唱者行腔柔和优美,柔中有刚,语气坚定,声音饱满;歌声充溢着深厚的情感,保持了美声唱法声音通透圆润、音乐线条连贯的演唱特点。

流行风格演唱版本:由梁弘志谱曲,肖唯忱编曲,邓丽君演唱,收录于邓丽君1983年发行的诗词歌曲专辑《淡淡幽情》。此版歌曲流行气质浓郁,以柔见长,既兼顾了艺术歌曲的技巧,又不失流行歌曲的气氛。邓丽君用她与生俱来的幽幽情怀唱出来,典雅、庄重又温柔、多情,颇具唐宋风范。她的歌声轻清优美,淡淡柔美的唱法,犹如水晶般纯净,音色温暖秀丽,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呈现的是一副清新平和的画面,把歌曲的气氛营造得相当闲淡。歌中千古悠远与乐观豁达的感觉,被邓丽君带有几许婉约与柔弱的方式演绎得淋漓尽致。

以上举例只是相对而言,并不排除还有其他例外。随着声乐艺术的发展,一些演唱者增强了跨界融合的演唱意识,打破唱法壁垒,在演唱中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一定程度的交融性演唱风格,这从侧面也反映了古典诗词的演唱具有较为广阔的多种风格演唱空间,为重新演绎古典诗词提供了前提。由此可见,民族化演唱风格突出的是甜美音色、吐字归韵等方面的特色优势;美声化演唱风格则散发着学院派气息,注重声音的连贯、音色的圆润和较高的艺术特性;流行化演唱风格追求的是现代的古典美和注重声音的流行化造型。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毕竟不是古人词古人曲的原味作品,过于追求流行风格的时尚化,也可能背离古典诗词本身的特质而变得面目迥异;而美声注重音乐的中西贯通与艺术交融,虽然有其重要意义,但一样也避免不了曲高和寡的寂寞。尤其在当今电视荧屏里到处充盈着流行音乐选秀节目,致使很多年轻人对于戏曲、民歌、美声并不熟悉和热衷,那么,让他们认同和接受古典诗词这类艺术歌曲就不容乐观了。正因如此,我们在重新演绎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时,一定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演唱中既要有意识地吸收戏曲元素、吟诵特征、民歌风格等,同时又要引入现代声乐元素。特别是在音乐学院教学中,由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作为艺术歌曲的共性特征,运用美声唱法演唱古典诗词的占多数,如果完全照搬西方那一套,显然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古典诗词的演唱风格,我们必须借鉴和吸收中西方有益的东西,通过不断地融合、实践、创新、扬弃,探索出一条与中国传统唱法相结合、又别于西方唱法的新的演唱路径,从而形成独具一格的演唱与教学风格。这也是我们传承和重新演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多元化的音乐处理对古典诗词多种风格的演唱效果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譬如同一首作品,即使是同样的发声方法,由于演唱者不同、声部不同,所呈现出的音乐处理也是截然不同的。仍以我们熟知的《我住长江头》为例,歌词抒发了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爱情的坚贞信念,音乐采用了似江水般流动的钢琴伴奏音型作为背景,衬托着深情而宽广的歌唱。男中音贺磊明的演唱注重声音情绪的表达和音色虚实的对比,通过较为控制的声音运用,使得整首歌曲演绎得较有层次,突出了悠悠相思、离情别恨的爱情感叹。而同为男中音,廖昌永的演唱更注重歌曲的内在表现,他吐字清晰有力,注重语气的变化与力度的对比、乐句之间的连贯与诗意,把连绵不断的相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两位男中音都能从自身的优势出发,表现出各自的独特个性。而作为高声部演唱这首曲目,由于声部和性别不同,其演绎的效果也不会相同,女高音更注重歌曲的抒情性和声音色彩,男高音可能更讲究声音的张力和戏剧性。

同样,在教学中强调这种音乐处理多样化的思维,可以丰富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以及对教学与创作的意义和价值。譬如不同的演唱者面对同一首作品时做出的不同处理,以及同一位演唱者在演唱同一首作品的过程中尝试不同风格的音乐处理等等。前者体现了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特征,寻求最好的音乐处理风格;后者则使学生通过多种音乐表现手法的学习,增强对音乐的诠释能力和作品的驾驭能力。这种多种风格、灵活多用的音乐处理方法,不仅可以提升经典曲目的教学效果,防止音乐风格同质化的现象发生,同时对古典诗词的演唱与发展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独特的民族艺术特性是重新演绎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永恒的主题

在今天,我们的演唱为什么会越来越同质化呢?因为我们在音乐风格、演唱形态、发声技法和文化内涵方面丢失了自己的艺术特征。譬如,在学院声乐教学和全国声乐比赛中,由于过分强调发声方法的科学性、过分要求声音的规范性,使得很多美声唱法的演唱者几乎就是用一种演唱风格在演唱,如果不考虑声部、性别所导致的音色差异,根本体现不出声乐艺术各美其美的艺术特征。那么,我们的声乐教学真的不用强调声音的科学性了吗?不是。问题的关键是这个科学性的内涵是什么?正如一位民__族音乐学者说的: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歌曲的演唱技术及与之相关的音乐风格,由于相关价值标准的特殊性而历来以多元并存为基本存在态势音乐的形态(风格)与技术标准,都是特定文化体系的多数成员按照其独特的文化需求和音乐趣好而共同选择的结果。选择不同,显示的是与特定文化所持有的价值标准相关,与普适性的自然律无关,也与科学性无关。不同的演唱只存在风格差异,没有科学或价值区别。因此,不是不需要声音的科学性,而是不要偷换了以科学性为代称的、技术至上的价值观与方法论的概念。

我们要善于把中国各民族自己的演唱风格与西方声乐艺术的技术优势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要研究中国传统的和当代的声乐艺术,研究欧美国家从古代到现代的声乐艺术,还要研究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的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声乐文化和艺术的特色来为我们自己服务。把西方声乐文化与中国的语言文化、民族审美习惯相结合,包括对各民族各国文化属性和民俗习惯与其声乐艺术的关系等许多方面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只有从传统音乐寻根,从民间音乐寻找声乐演唱的生命力,借鉴各民族各国演唱技术和多元化的艺术手段,恐怕才是摆脱单一化困境的途径之一,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重新演绎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缘由。而建立在国际化通用的发声技术、声音共鸣、气息运用等美声化的古典诗词的演唱,只有把古典诗词中充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和写意的特点,通过古典诗词特有的语言声调、韵味特征和咬字行腔的演唱规律准确地演绎出来,才能把古典诗词中声乐艺术的文化内涵表达出来,美声风格的演唱也才真正具有了自己诠释古典诗词作品的独特个性。

古代诗歌文化常识篇8

关键词:古诗鉴赏;新课标;手法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070-01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最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它充溢着醉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是我国古代先民们智慧的结晶。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阅读和欣赏一些历代诗歌名篇,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吸取文化精华,提高文化素养,而且有助于创造新文化,培养高尚情操,感知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在学习中感知语文教学的美,提升整体的小学语文教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虽然喜欢古诗,但是真正可以读懂古诗的学生却是很少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古诗歌年代久远,对作者和当时的背景不了解;

二是教师教学方法不正确,学生理解诗歌难度大;

三是农村学生的见闻较少,知识面狭窄;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品鉴优秀诗歌的文本解读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爱传统文化的品质。而现阶段小学语文教材的传统文化教学主要集中在诗歌,宋词以及少部分的元曲篇目和传统的诸子百家中的优秀散文。诗歌有占有较大的比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结合我自己的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掌握古诗歌的基础知识

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炼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主要以诗歌占据绝大部分的统治地位,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识别什么是律诗?什么事绝句?绝句和律诗的特点又是什么?诗歌的节奏又该如何划分?如何从古诗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初步的走进诗歌的世界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同时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独立的解读诗歌文本,感知诗歌内容具有极大的意义。

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有助于教学中学生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具有不同生活阅历的诗人在诗歌中所流露出来的风格和对时代的把握也不同。了解诗人的生活阅历对于学生准确的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具有很大的帮助。在古典诗歌中,或流露出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或飞扬着诗人的凌云壮志,或记载着诗人的悲欢离合、传达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或渗透了他们对人生的体验、对世界的思考,或体现着缠绵的爱情、真挚的友情、浓郁的乡情。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收录的诗歌,其作者往往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我们可以通过课文注释和其他课外书籍中了解。

“诗言志”、“诗缘情”,诗歌的内容跟诗人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如杜甫,虽说他的诗作大多反映了战乱中人民的深重苦难,揭露了封建社会腐朽的本质,表现了同情人民的态度和强烈的爱国精神。但是人教版所选的杜甫的诗歌都是作者早起的欢乐之作。流露出的是漂泊之后所向往的田园安逸舒适的生活。如李煜,是南唐后主,亡国之君。他的词,在亡国之前十分绮丽,亡国后十分哀怨。这些人物的生活阅历告诉我们,了解诗人的经历就等于大体上把握了诗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知这些生活阅历。

三、要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人写作诗歌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有很多种,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学会运用的有以下几种:

1、衬托

衬托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我们阅读欣赏诗歌,要懂得反衬和陪衬的手法。用美好的景物来写快乐,用凄苦的景物来写悲哀,这是陪衬。用凄苦的景物来写快乐,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这是反衬。用美好的景物来写快乐,我们也常说是乐景写乐情;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我们也常说是乐景来写哀情。无论是陪衬还是反衬,都是我们常讲的抒情要用景物来烘托的手法。

2、借用典故

诗人写诗,表情达意,用典故,都含有对国事的、身世的感慨。诗文里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都是人们熟悉的有警世之用的。诗人用故事,往往借古喻今,有寄托,这样才有意义。如陆游的《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就是用典。《出师表》是诸葛亮率诸军北伐,临行前给后主刘禅上的表。表中追述自身的经历,表达了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陆游用这个典故,以赞美诸葛亮的壮志和忠贞来感慨当朝无人能誓师北伐的现实,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悲愤,慷慨而悲壮。

3、比喻

诗中的比喻往往成为诗的形象,诗是通过形象来表情达意的,诗词中的比喻有各种表达法。第一种是以一样东西即一个词来作比,如宋朝秦观的《千秋岁》中“落红万点愁如海”,用海来比愁。第二种是用词组和句子来作比,如唐朝赵嘏的“夕阳楼上山重迭,未抵闲愁一倍多”,用“山重迭”这个词组来比“闲愁”;李煜《虞美人》用“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来比“几多愁”。用春水比喻自己的愁绪不断,其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效果不言而喻。

诗歌的教学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共同努力才可有改观,小学阶段的诗歌教学只要做到以上三点,对于学生鉴赏诗歌能力的提高具有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古代诗歌文化常识篇9

关键词:古诗词歌曲;高校声乐;课堂教学

古诗词歌曲主要是指用古代诗词歌赋填词的音乐作品,如《乡村四月》、《夜书所见》、《月满西楼》、《蒹葭》等,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是古代流传下来且较具知名度的乐曲,多数为诗人所创,新时代古诗词歌曲融入流行元素,成为音乐类型之一。然而,当前有些高校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未能充分运用古诗词歌曲,一方面无法引领学生通过古诗词歌曲的学习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另一方面未能多渠道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有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基于此,为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探析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关键、原则、难点及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充实声乐教学内容高校声乐教材中有关传统古乐的内容相对较少,教师应用古诗词歌曲进行教学实践,可以有效充实教材内容,还可以古诗词歌曲为载体讲解声乐知识及专业技能,使高校声乐教学内容得以丰富,为提高新时代教改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渗透立德树人理念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仅围绕知识及技能进行智育,已然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为此提出立德树人理念,在关注智育同时渗透美育、德育,助力学生在学习中锻造优秀品格,树立正确观念。古诗词歌曲在诗词歌赋基础上创作而来,可以体现出先辈的思想品格,教师指引学生秉持“见贤思齐”理念学习体悟,使学生可以得到全面发展。

(三)积攒教改经验古诗词歌曲如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得到有效利用,成为教师需解决教学实践难题之一,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育人路径,确保学生古诗词歌曲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在此过程中积攒教改经验,增强育人实力,明晰本校声乐教学所需教法,找到教改方向,继而突出本校声乐教学优势,达到推动高校声乐教育活动科学发展目的。

二、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关键

(一)将声乐知识及技能与古诗词歌曲关联在一起为保障高校声乐教学科学有效,教师应结合教育需求做好古诗词歌曲筛选工作,确保有关歌曲蕴含的演唱技巧在高校声乐教学范畴,声乐知识能够以古诗词歌曲为依托面向学生高效输出,使古诗词歌曲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活动中,避免出现古诗词歌曲滥用,消耗师生“教”与“学”的精力等消极现象,继而有效应用古诗词歌曲进行声乐教学。

(二)将学生学习自主性与古诗词歌曲关联在一起新时代教改要求教师关注学情,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权,提高学习效率。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情筛选古诗词歌曲,在此基础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应用有关歌曲,使古诗词歌曲成为学生开启声乐课堂大门的钥匙,在自学中有所收获,满足学生在声乐教学中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将古诗词歌曲与核心素养的培育关联在一起教师为科学应用古诗词歌曲展开声乐教学活动需率先加深研究,找到应用古诗词歌曲的立足点,提升自身古诗词歌曲赏析能力,同时改进教法,为应用古诗词歌曲进行声乐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实况,将古诗词歌曲与之全面发展关联在一起,如提升学生音乐文化修养、音乐艺术鉴赏能力、声音表现力等,使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更具深意。

三、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保留古韵我国有许多知名度较高的古曲,如《离骚》、《海青拿鹤》、《霓裳羽衣曲》、《秦王破阵乐》等,这些古曲具有鲜明的时代历史特征,歌曲意境各不相同,教师为有效应用古诗词歌曲需保留其原汁原味,用古诗词歌曲的古韵感染学生,调动其学习探究自主性,充实高校声乐课堂教学内容,赋予教学歌曲不同风格,为学生传承优秀音乐传统文化创造有利条件。

(二)以人为本为保障教师古诗词歌曲的应用与学生声乐学习需求相契合,教师需从学生声乐基础、文化内涵、兴趣喜好、审美能力、学习情况等角度出发应用古诗词歌曲,遵循以人为本原则,确保学生乐学、好学,在学习探究古诗词歌曲进程中萌发声乐学习兴趣,掌握相关技能及基础知识,继而降低声乐育人难度,使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

(三)适度创新古诗词歌曲创作历史背景、人文环境与新时代存在差异是客观事实,为赋予古诗词歌曲亲切感,引领学生通过认知迁移、实践经验深入体悟古诗词歌曲,学习掌握声乐知识及技能,教师需做好古诗词歌曲育人创新工作,旨在增强乐理共鸣,通过创新拉近学生与古诗词歌曲的距离,为教师开展声乐教学活动铺平道路,同时创新需掌握分寸,避免教师将古诗词歌曲改的面目全非,失去其本身的华彩与意义,继而有效应用古诗词歌曲进行声乐教学。

四、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难点

(一)研究滞后当前与高校声乐教学相关古诗词歌曲应用研究成果较少,教师通常情况下乐于应用国外声乐作品作为教学内容讲解专业技能,主要源于国外声乐教育经验丰富、历史悠久,出现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研究滞后消极现象,影响古诗词歌曲应用成效。

(二)理念陈旧部分声乐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将自己视为课堂“主导者”,“教师为主”育人理念大行其道,对学生学习情况不够关注,对学生学习心理知之甚少,不了解学生兴趣喜好及其全面发展教育要点,使学生无法接纳古诗词歌曲,与古诗词歌曲缺乏共鸣,降低学生声乐技能及基础知识学习效率。

(三)方法陈旧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离不开科学可行的育人方法,然而高校声乐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师习惯应用灌输式教学手段,使学生出现学习方向模糊不清,无法在古诗词歌曲与声乐知识之间建立关联等学习问题,无法利用古诗词歌曲提高其声乐学习效率。

五、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做好古诗词歌曲教学应用研究工作首先,高校声乐教师需以传承我国优秀音乐传统文化,优化配置声乐教育资源,有效完成教改任务为导向,树立古诗词歌曲教育研究意识,从古诗词歌曲韵律、内涵、演唱方式、配乐等角度出发展开声乐教学活动,使古诗词歌曲得以分解为若干元素,为教师声乐教学的灵活运用奠定基础;其次,高校声乐教师需根据本校教育特色有针对性的选择古诗词歌曲进行教学应用研究,旨在突出本校育人优势,如选择高校所在地相关古诗词歌曲开展育人活动,创编地域性“校本化”声乐教材,整合具有地区代表性的古诗词歌曲,使高校声乐教学研究更具有效性,使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得以遍地开花;最后,结合高校声乐教育专业发展需求进行研究,如从选学、必学角度出发研究应用古诗词歌曲的方法,以此为由整合教育素材,使古诗词歌曲的应用体系更为健全,疏通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管路,达到提高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有效性的目的。

(二)转变育人理念科学应用古诗词歌曲高校声乐教师需积极转变育人理念,摆正自身在授课过程中的位置,用“引导者”的角色规划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声乐学习“主导者”。例如,教师在应用《秦王破阵乐》讲解声乐知识及技能时,可先给学生5min自主赏析该古乐,而后引导学生围绕该古乐进行讨论,感受古乐魅力,在交流互动中提升学生声乐作品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上播放若干演唱版本,引导学生探讨其中声乐演唱技巧应用的优势与劣势,同时跟随伴奏尝试运用声乐技巧进行演唱,教师期间予以点评,确保师生互动具有实效性,有针对性的讲解声乐演唱技巧。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还需引导学生探究《秦王破阵乐》创作的历史背景,感受先辈为保卫祖国河山的英勇之情,与学生爱国意识产生共鸣,提升学生道德修养,继而使教师能够应用古诗词歌曲完成新时代声乐教改任务。

(三)创新教学模式多渠道应用古诗词歌曲首先,教师需充分了解古诗词歌曲内涵,找到古诗词歌曲应用立足点,避免在应用有关音乐作品同时扰乱高校声乐教学节奏;其次,教师需提升新型教学模式应用及研究能力,使教学模式创新目标与古诗词歌曲的应用需求更为契合;最后,教师需将教研与教法创新关联在一起,时刻反观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优势与劣势,根据学情践行教研成果,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使古诗词歌曲应用更加科学高效,达到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目的。例如,教师可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讲解声乐知识及技能前运用多媒体设备以网络为载体播放古诗词歌曲,如《阳春》、《渔歌》等,而后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学习探究,围绕歌曲思想感情、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讨论,期间碰撞出声乐思维火花,通过对比分析古诗词歌曲异同掌握知识及技能,加之教师耐心解答各组提问落实声乐教学目标。再如,教师可创设“双师型”课堂,借助网络与古诗词研究学者在线互动,弥补声乐教师育人缺陷,帮助学生深入诠释古诗词歌曲创作历史背景,从事件、人物、历史影响等角度出发感受歌曲思想情感,为学生灵活运用专业技能及声乐知识演绎相关情感奠定基础。以《离骚》为例,晚唐陈康士以屈原的经历为依托创作该歌曲,乐曲深沉含蓄、古朴苍劲,抒发屈原遭遇奸谗陷害后苦闷、忧郁的情绪以及思乡爱国的思想感情,继而通过开展“双师型”教学活动,使声乐教学思路更为多元,古诗词歌曲应用效率得以提高。声乐教师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还可应用实践教学法,鼓励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歌曲同时运用声乐知识及专业技能创编歌曲,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举办校内音乐会,分享古诗词歌曲创编成果,期间选出优秀作品,树立声乐学习榜样,使学生在声乐学习中能够获得成功与喜悦,树立自信心,通过实践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自身声乐素养。

古代诗歌文化常识篇10

然而,现实是当今中学生喜欢古诗歌、有阅读和欣赏能力的人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古诗歌年代久远,对作者和当时的背景不了解;二是语法变化大,难以理解词句意思;三是新潮流冲击大,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如迷上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和网络文学等等;四是视野开阔,内心排斥传统思想、传统文化。

我国古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的责任。倘若当代学生不喜欢古诗,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引以为傲、引以为荣的唐诗、宋词、元曲将失去光辉,我们千古吟唱的诗歌也将因国人陌生而慢慢消失。用不了多久,可能又要像现在抢救非物质文化一样来抢救了,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我们中学生要热爱古诗歌,要有阅读和欣赏的兴趣,要努力提高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如何提高古诗歌的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我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掌握古诗歌的基本知识

古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炼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中国古典诗歌以唐代的律诗、绝句,宋代的词,元代的散曲著称,我们最起码要掌握唐诗、宋词、元曲的基本知识。

二、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有助于帮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诗人,他们的作品也往往有不同的风格和情调。诗歌里,或流露着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或飞扬着诗人的凌云壮志,或记载着诗人的悲欢离合、传达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或渗透了他们对人生的体验、对世界的思考,或体现着缠绵的爱情、真挚的友情、浓郁的乡情。收进中学课本的古诗歌,其作者往往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我们可以通过课文注释、历史课本和其他书籍中了解。

“诗言志”、“诗缘情”,诗歌的内容跟诗人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飘泊流离,目睹战祸,他的诗作大多反映了战乱中人民的深重苦难,揭露了封建社会腐朽的本质,表现了同情人民的态度和爱国精神。陆游生于金人入侵时期,有9年的军旅生涯,坚决主张抗战,失去官职,回到家乡,虽然年纪大了,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衰退。他的诗作富有战斗性和洋溢着爱国的激情。李煜是南唐后主,亡国之君。他的词,在亡国之前十分绮丽,亡国后十分哀怨。这些人物的事例告诉我们,了解诗人则大体上把握了诗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要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人写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表现手法很多,但我们要掌握如下几种。

1.衬托

衬托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我们阅读欣赏诗歌,要懂得反衬和陪衬的手法。用美好的景物来写快乐,用凄苦的景物来写悲哀,这是陪衬。用凄苦的景物来写快乐,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这是反衬。用美好的景物来写快乐,我们也常说是乐景写乐情;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我们也常说是乐景来写哀情。无论是陪衬还是反衬,都是我们常讲的抒情要用景物来烘托的手法。

2.用典故

诗人写诗,表情达意,用典故,都含有对国事的、身世的感慨。诗文里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都是人们熟悉的有警世之用的。诗人用故事,往往借古喻今,有寄托,这样才有意义。如陆游的《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就是用典。《出师表》是诸葛亮率诸军北伐,临行前给后主刘禅上的表。表中追述自身的经历,表达了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陆游用这个典故,以赞美诸葛亮的壮志和忠贞来感慨当朝无人能誓师北伐的现实,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悲愤,慷慨而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