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美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十篇美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十篇

美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4:47

美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篇1

美术课堂问题行为农村高中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学生纪律较差、上课做其它作业、不带学习用具、随便应付作业等现象。问题产生的原因来自多方面,如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学生美术基础薄弱、学校领导和家长的不重视、高考压力等情况。本文章主要是针对这些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研究其对策,让美术课堂的问题行为能有所改变。

一、问题行为的理论研究

1.美术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

对于这一概念,国内外专家有不同的解释,我比较赞同陈时见的解释。陈时见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或教师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定、程度不等地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它的阐述综合了学生的因素和教师的因素。

2.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我国学者有这几种分类:“第一种,把课堂问题行为分成影响他人的破坏性问题行为和不影响他人的轻度问题行为两类。”

“第二种,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外向性问题行为和内向性问题行为。”外向性问题行为如相互争吵、做怪相以惹人注意等,直接干扰课堂正常教学活动的攻击型行为。内向性问题行为如发呆、胡涂乱画等不容易被觉察,对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退缩。

“第三种,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适三种类型。”

“第四种,把课堂问题分为六种,即隐蔽性违纪行为、轻度矛盾冲突、不遵守作息制度、不服从教师、扰乱和恶作剧。”

二、美术课堂中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一般会把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归咎为学生本人,但事实并非如此,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一定是有原因的。为此我专门设计一份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主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身心不协调导致的学习畏难情绪。客观因素是自我价值得不到满足,高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升学压力大。

2.教师的素养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教师的定位不准,教学语言的艰涩,教师本身过于专注技能练习。

3.非协调性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不协调是影响教育实践活动不成功的重要因素。

4.美术课程内容的局限性

课程内容对于农村学生显得偏多、偏难,过于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美术工具的多样,很多工具用一次不用,农村学生觉得增加经济负担不愿意花钱购买工具。

5.美术课程教与学的分离

美术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总称,是为了完成美术学科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采用的一系列活动。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与学的分离,也是导致问题行为发生的因素。

6.美术教学评价的非多元性

传统美术课程的评价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它的特点是用简单划一的等地考核作为对学生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成果及课程实施状况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显然不能促进学生的评价标准,而新课程强调要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

7.薄弱的美术课堂教学管理

在学校里,一般老师和学校领导不重视美术学习,认为美术是小学科,还会发生美术课被其他主科占用的现象或是美术教师和学生在美术课上随便应付的现象。

综上所述,学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行为,固然是学生自身的行为,但教师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而且教师的某些行为会直接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

三、高中美术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

1.科学整合美术教学内容

美术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没有作出统一规定,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学校具体情况和地方美术资源灵活选择教学内容。这就要求美术教师科学整合美术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我根据我校情况开发了几门校本课程,如《纸浮雕》《树叶贴画》《玻璃压画》《剪纸》。这几门课程的特点都是材料廉价、趣味性强,适合农村学生特点。我是每学期上一门课程,从上课效果看还是可取的。

2.注重综合性教学法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许多专家和学者进行了新的尝试,开发探究出“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单元教学法”等。例如,我曾经听过南师附中李晓辉的一节课《最后的晚餐》。老师为了让学生体味画中的意味,就请同学们表演作品中的情景,只见大家点着蜡烛,说着台词走进教室,教室变成了一个表演舞台,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整个过程丰富有趣,同学们的热情都被调动起来,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谈论作品中的人物,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这样以表演获得的情感体验会让学生学得快乐。

3.坚持多元评价体系

评价在美术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评价时要注意评价的内容明确而有目的;评价语言具体而有针对性;评价时间及时而灵活。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注重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随着教育观念的变化,以及新的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引进,我们能够运用的评价方法变得多起来。评价方法只有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相适应才有实施和推广的价值,否则就只能束之高阁。

4.建立有效控制课堂问题行为的反馈机制

“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美术学科活动中来,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掌握基本的美术语言表达方式,并能学会简单的美术欣赏的评述方法,教师需顾及学生的接受状态与学习情绪,维持课堂秩序,营造课堂氛围。因此,要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进行组织教学,以保证全体学生精力集中地正常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细致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变化,及时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各类偶发事件,善于运用智慧,抓住问题的契机,化解各种问题行为。建立课堂问题行为的反馈机制,具体可采取以下方法:信号暗示、直接明示、运用幽默、创设情景、有意忽视、间接批评、正面批评、适度惩罚。

当然,本文所提出的美术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也不是万能的法宝,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具有偶发性、突发性,需要教师凭着教学机智、教学经验等灵活应对,而且,也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应付各种问题,本人能力有限,研究时间也较短,研究也不够深入,面对复杂多样的美术课堂学生问题行为,我真诚地希望更多的教师能够立足自己的课堂,正视学生的问题行为,妥善地解决好,做一个快乐幸福的教师。

参考文献:

[1]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4.

美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篇2

【关键词】小学美术建筑模型课程;校本开发;实施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新课程标准(2011版)》的颁布与实施,许多专家、学者和美术教师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有关小学美术建筑课程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将本地建筑资源融入常规美术课堂中,使学生在了解建筑本身的同时,强调人文性;二是针对现有的青少年建筑模型比赛实践,整理经验,开发校本教材,重点在于总结建筑模型的制作方法与步骤。小学美术建筑模型课程的校本开发与实施,是以建筑模型的制作为出发点,从美术学科的角度去建构、完善建筑模型课程,并将建筑模型的部分制作方法运用至常规小学美术教学中,丰富其形式。

针对以上总结的教育趋势与问题,笔者于2016年9月至11月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成都市某小学的500名学生发放问卷。下面笔者选取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结果的统计与原因分析。

问题3:你最喜欢上哪种类型的美术课?

a.绘画B.手工制作C.美术欣赏D.都喜欢

低学段的学生50%选择了B,a和D各占20%,而C仅仅占10%。这与学生个体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程度不无关系,学生更倾向于形式多样、能激发好奇心的综合材料制作。

中学段的学生75.2%选择了D,C只占1.8%。这是因为三、四年级的学生对于美术课有了更全面的接触和了解,他们已经接受了美术课程多元化的特性。欣赏部分比例极少,一方面由于教材设计的欣赏课本来就不多,另一方面和课堂本身――教学的方式方法、评价的形式等有关。

高学段的学生60%选择了B,“美术欣赏”依然选择最少,只占5%。这是因为高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趋于个性化,他们不再一味地追求新奇和有趣,而是开始有了自己的选择和想法。

问题4:你对美术课堂中的哪一个环节最感兴趣?

a.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导入环节)

B.课堂中的美术欣赏部分(展示图片和分析作品环节)

C.就是喜欢画画做手工(完成作品环节)

D.评价环节

三个学段对于此问题的选择基本一致,选择C选项的人数最多,选择D选项的人数最少,两者之间有较大的差距。常规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价的环节一向比较薄弱,时间比例少,评价方式容易受到教学环境、教学内容、课堂氛围的影响,故而较为单一,缺乏延展性,但教学评价是反馈教学过程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问题11:目前为止,你认为的美术建筑欣赏课给你怎样的感受?

a.很有趣B.很麻烦C.没感觉

根据调查结果:学生对于美术建筑欣赏课的兴趣随着年级的增加而逐渐递增。但随着年级的增加,教材中关于建筑方面的课题部分反而减少。笔者参考了人美版1-6年级教材,总结整理如下:

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首先,四、五年级没有建筑方面的内容。其次,有关建筑的课例相对来说比较均衡,一般为每个年级1-2课。再次,在教学内容和重点的选择上,低年级相对来说偏重于想象,更多关注建筑的外形和色彩特征,例如一年级的《童话城堡》,课本中并没有很多有关城堡本身的介绍或者图片,更多的是学生参与活动的场景和学生创作的城堡作品。随着学生接受能力的提高,有关建筑的内容也逐渐偏重于建筑知识,关注建筑的造型特征、地域人文等方面的内容。最后,作业提示或者学习建议方面,低年级偏向于学生语言的表达、情感的抒发,创作方式多以画或者贴为主;而高年级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形式多样。有些课要求学生实地考察,通过访谈、拍照等方式记录和了解建筑的知识与人文,用设计草图、黏土、废弃物等综合材料制作模型等方式来呈现。

问题15:你希望通过建模课程掌握哪些知识或能力?(多选)

a.关于建筑的历史、美术、设计、人文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B.制作建筑模型的方法与过程

C.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

D.加强与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

通过整理和总结可以看出:学生对于B、C两方面的内容有较强的兴趣,在低学段比例分别是85%和80%,中学段比例分别是86%和85%,高学段的比例分别是95%和90%,而这两点也正是建筑模型课程中相对关键的知识和技能。a选项的比例是随着年级的增加而递增的,低、中、高学段的比例分别是35%、38%、45%;不难看出,高年级的学生对于美术相关的理论知识开始有了求知欲,他们渴望更加深入和专业地学习。

通过对《小学美术建筑模型课程的校本开发与实施研究调查问卷》的整体数据的整理和对典型问题的分析,总结如下。

首先,将建筑模型的学习引入到美术欣赏课中,改变美术欣赏课的单一性,在学生较感兴趣的手工制作过程中渗入欣赏的部分知识,把美术欣赏课发展为综合性课程,通过“做”引发“想”,再将好的想法应用到做中去。在对本课题的初步计划中,我们进行了丰富美术欣赏课的尝试。

其次,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新课程标准(2011版)》在“实施建议”中提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以及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美术课程评价的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具体“评价建议”为:“1.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2.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将建筑模型引入到常规教学中去,必然会丰富课堂的评价环节,不仅能够使学生自评,互评,还可以使学生参与展览,交流,更强烈地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能力,增强自信心和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再次,问卷向我们提出了“如何权衡建筑模型的制作在课程中与其他内容和环节的关系,让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普及度和有效性”这样一个问题。“课程并不是单纯静态的‘公式框架’和学校的‘教育计划’,它是师生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展开文化探索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本课题预设的建筑模型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校本教材以及在常规课堂中的应用效果,校本教材的预设结构主要包括:建筑相p的历史人文知识(包括有四川本地特色的建筑)、建筑模型制作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常规教学中运用建筑模型制作的案例等。因课题的开展时间有限,我们会带着这个问题在之后的研究中不断实践,总结经验,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需求为目的,最大限度地平衡建筑模型制作与其他内容和环节的关系,帮助学生建构个体学习系统,引导学生实现多元化的智能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美】黎辛斯基.建筑的表情[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3]张绪培.小学美术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美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篇3

一.美术教师进入新课程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我认为新课程改革再怎么改,再怎么“新”,也不能脱离了教师这一最基本的要素。如果教师没有具备一个教师的素质,怎么能进入课程,又怎么能去实施新课程呢?就不可能发挥新课程所带来的优势,这不是可笑致之。特别对于一个美术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因此作为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基本素质面临新课程的挑战。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如我小时候美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让你一味的去临摹。但在如今的新课程下能行吗?这不是误人子第吗?所以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2.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这些要求促使我们美术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3.掌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在美术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带来美术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新课程中,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要求使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利的保障。与新课程同行的美术教师将拥有和展现教学的青春活力。

  二.美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大家一直都在谈:教师不再是一个主导者,是一个引导者;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既要做“严师”又要做“人师”。可往往在课堂中难以人为,于是苦思冥想,最后不了了之。那究竟怎么转换呢?

1.班级授课制从西方传入中国已一百多年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表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对知识的传授,主观上重视教学的结果,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将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我在讲授《我喜欢的交通工具》一课时,设计制作了一个样图游戏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几何图形拼出交通工具,要求与众不同。最后,学生都拼出了不同的交通工具,从而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十分感兴趣。又讲到《帮小鸟找家》一课,我先让学生想象:假如我们生活的世界没有树会是什么样子?学生们经过回忆、联想后回答:没有树,小鸟就没有家了,我们呼吸的空气就不新鲜了,良田就会变成沙漠……然后,组织学生表演短剧——“帮小鸟找家”,孩子们的想象力与表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了他们的良好品德,学会关心别人,关心生存的环境,加强孩子们的责任感。

2.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学生在每个方面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基本思想:“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引自《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我们的美术课程中,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来,然后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美术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总站在他的身边,或轻轻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使学生充满自信。

三.改变教学方法

一个方法得体会让人终身受用,一个方法的失败会让人遗憾一辈子。新课程的实施不得不改变一些已有的教学方法,不是说这些方法不好,只不过适应不了这个前进的社会。于是把原先的一些较好的教学方法保留下来,但必须补充新鲜的“血液”。

1、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的世纪,需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必须紧跟时代节奏。鉴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的局限性,教学手段需要更新,现代媒体教学融入课堂已成为必然。一方面,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素质的培养主要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时代在发展,需要有“发展的眼光”。运用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示方法反映美术教学过程,多媒体教育已越发显得重要。它通过利用现代媒体的形、声、色并茂,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富于变化的优越性,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多媒体教育中,运用课件教学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前运用计算机把课件做好,上课时只须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电脑展示的画面色彩丰富,有动画效果,有故事情节,有优美的音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使美术课堂真正做到寓教于美,美中育人。于是我就自学了几个制作课件的软件,实现自己能亲自制作,如我制作的《卡通画》、《千变万化的线》、《想象中的船》等课件,在运用中使学生感受到什么是“美”,让我明白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口头讲授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的所需。而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具有形象直观性,声像同步性,画面的动态选择性和时空的可变性等优势,使学生对于学习美术的信息来自各方面,呈现出令人难以想象的效果。

2、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示范--模仿教学模式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师首先通过示范提供给学生该绘画过程的感情认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思考和分析,领会其中的道理,亦可展示可行(或可试)的几种方法,让学生边思考、边选择、边模仿、边体验。如在讲授《水墨画的笔墨技法》时,对于课中涉及到的中锋、侧锋、逆锋、拖笔等内容,单单通过口头表述恐怕学生难以领会,只有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同时伴以适当练习,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要注意的是必须避免简单的缺少学生参与的师讲生听和机械模仿,尽量弥补该模式可能造成的认识活动的不完整性。

尝试--指导教学模式。尝试有的教师认为这是数学课中最常用的,美术课不需要这种方法,其实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个人或小组)自主尝试来学习绘画方法,教师的指导分析贯穿在学生尝试学习的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边学习教材、边尝试绘画、边商讨、边探寻方法。在学生尝试绘画和教师针对性的指导(有时包含部分的示范)的基础上,再经过进一步的实践活动来完善并获得技能和得到体验。在《美丽的热带鱼》、《树叶贴画》的课中,让学生根据制作图自己动手操作,教师的指导贯穿在学生动手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尝试,可培养其独立能力。在此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尝试绘画的兴趣,使其具有挑战性;并不断鼓励学生持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3、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适应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安排学习任务及各项教学环节中,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差异,分别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特长的方面表现其领先的优势,让他们有机会“露一手”,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如在教学漫画中让学生有4个作业选择,分别是:(1)根据生活中的趣事画一张漫画;(2)为理想中的自己画一张漫画;(3)为喜爱的卡通动物或者人物设计一个完整的故事。(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卡通画并且临摹一张。学生不用再为一道不愿做的作业烦心,他们可以自由选择难度大还是难度小的作业,心情肯定愉快而又轻松。

美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篇4

【关键词】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造思维

thechangefineartsclassroominstructionpattern,raisesthefineartsclassroomefficiency

maHaidong

【abstract】ifthefineartsteacherwantstoenhancethefineartsclassroominstructiontheefficiency,mustchangetheclassroominstructionpattern,obtainsfromtheinterest,tosharpenthecreationability:First,reformteachingmethod;Second,fulluseexistingequipment,objectteaching;third,changesthemonotonousteachingmethod,thepromotioncreationthoughtdevelopment.

【Keywords】Fineartsclassroom;educationalmodel;teachingmethod;Creationthought

美术教师,要想利用创造性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改变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美术课堂效率。

1改革教学方法

有些老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书非常“认真”,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缺少培养才干、开发智力。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以至学生失去兴趣,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美术教师要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比如在初一人物头像的课程中,就可以用古老的“贴鼻子”游戏教学,再贴眼睛、贴眉毛等,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在游戏中了解人物的五官位置关系,掌握了五官的“三庭五眼”的比例关系。

我们应该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比如雕塑课,学生是不可能有橡皮泥来做雕塑练习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来上,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育的目的。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直观教学

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上美术课时,总不能天天“游戏”,长了也呆板,使美术课单一枯燥。要搞好课堂教学,我们还要利用现有设备,培养学生兴趣,上好美术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生硬的让学生只是去画画,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像、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初二美术国画的课程中,因为教室条件限制,教师示范很麻烦,而且学生也不容易观看,我们就可以用VCD通过电视来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有的学校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室,我们还可以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为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对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十分有利。

3改变单调的教学方法

要提高美术课堂效率,不但需要做好精心的课前准备,而且准备之外还要选择行之有效的美术教学方法。

在学生学习美术新知识的过程中,作为老师有时往往就会以讲授为主,相信好多的美术教师也是这么做的,但是,我们可根据不同的美术课堂类型,在讲授的基础上,辅于一定的操作,经过读、记、看、想、动等多个环节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美术欣赏课通常会以讲授为主,在初中教材中一年级的欣赏课就是这种以讲授为主并加以一定的操作的这样一种类型的课程。在传授美术知识的过程中利用图片、幻灯等直观教具,或介绍欣赏的各种图片及大师作品,让学生认识到这些艺术作品的价值。从国内到国外,从中国传统的绘画到国外西洋油画等各种画种都让学生了解。在传授的过程中,因势利导,穿插故事以及学生活动,使美术课堂变得轻松、有趣。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感受不到学习的压力,就像在玩,变得乐学、乐听,当然对于这些美术知识也就记得更加牢固了。

美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篇5

如今,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精神素质、培育新型人才,美术教育应结合当代艺术,提高中学生的美术水平。美术是中学的基本学科,能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对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将来学生对美术专业的深化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中学美术教育受固有教学理念的影响,在美术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美术教学教育目标的实现。该文就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性与常见问题进行探讨,并对优化中学美术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有效对策。

关键词:

中学美术;常见问题;有效措施

中学美术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当前的中学教育环境中,一些学生家长和教师过于重视文化课知识的学习,对于美术、音乐艺术课程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种教学理念影响了学校对师资力量的分配。部分美术教师综合水平不高,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1.加强学生审美能力

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课程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站在美学的角度看问题,能更好地分辨美与丑,可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美术教学可以在课程中提高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行,在现代艺术发展的良好情势下,美术教育教学力度开始加大,针对全体中学生的美术教学课程也相继开展并受到重视。美术教育的开展令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事物。

2.有利于其他学科学习

美术教育课程是中学教学科目中的一门课程。美术教育课程是中学教学体系中包含的基础性学习科目,不仅包含创建美、发掘美,而且从侧面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良好、有效的洞察力除了对美术学习有好处,对文化课学习同样带来很多益处,这种洞察力的培养与形成,是其他课程所无法代替的。敏锐的洞察力能更好地使学生迅速掌握并理解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有效培养动手能力

美术教学课程安排中,不局限于绘画能力的培养,而涉及方方面面,如剪纸、插花或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创作等形式,都属于美术范畴的教学内容。人的智力是在日后的成长中通过不断开发、挖掘与培养才形成的。其实,智商的高低也是能力的表现,这些能力可以通过洞察力、创造力、行动力、反应力等形式来体现,而美术教育丰富的课程内容锻炼了学生这些能力,使他们通过美术课程产生成就感,增强对美术学习的热爱。

二、中学美术教学中常见问题

1.美术课程不受重视

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实施,素质教育力度不断加大,但迫于升学压力,部分中学在课程安排中,仍然比较注重文化课相关学科知识的培养与辅导,对美术课程的安排较少。尤其对于初三学生而言,每天面对的课程安排基本是文化课,没有体育或是美术课程的安排,这给初三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学习压力。这样不合理的课程安排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引起适得其反的效果。时间一长,就会导致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过大造成成绩下滑,对学习失去信心,严重者甚至会引起厌学,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缺少专业美术教师

除了美术课程不受重视外,学校的教学资源分配也出现了不均衡的情况。学校管理人员更倾向于把财力投入文化课教学设施,这是出于学校升学率的考虑。其次,由于对美术教学投资不足,导致美术师资力量不够专业。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很多不同的地方和特殊性,需要专业素质较强的美术教师和充足的美术设备对学生进行美术教学。但由于缺少专业的设备和师资水平不足,美术课有时无法正常进行,甚至一些中学出于升学率的考虑暂停了美术课程的教学。

3.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美术教学要想实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洞察力的培养目标,就要使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目前,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师资力量匮乏,教学经验较少,大多数只注重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并没有太多实际教学活动的经验。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中学美术教师上课的形式就变成单纯依照备课教材讲解知识,没有组织相关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降低了学生美术学习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学习效率,进而影响到整体学习质量。

4.传统教育意识阻碍

尽管近年来国家提出为学生“减负”的计划,但是以往应试教育的理念依然制约部分美术教师的教学。由于初中学校追求升学率,美术课程不是中考考试科目,美术课通常被学校其他文化课替换,减少了美术的课堂教学时间。部分学生家长和学校不重视,使中学美术教育工作面临挑战。

三、优化中学美术教学方法的有效措施

1.加强美术教育重视

要想提升中学美术教学质量,首先中学校方要充分意识到美术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明白美术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了解重要性的前提下,学校应按照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做到至少每周安排一节美术课。虽然美术学科不在中考范围内,但美术教学可以缓解学生平常的学习压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和营造学习氛围。另外,学校要加强对美术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在我国当前的中学美术教学中,一些地区的美术教学资源出现了失衡的状态,对于这种现象,有关教育部门要努力落实相关工作,缩小各地区间的美术教学差距,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对于贫困、偏远、教育水平落后的地区,教育机构应加强对其教学经费的投入,保障学生在优质教学环境中学习,促进美术教学工作的开展,保障中学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

2.增强专业师资力量

目前,部分中学美术教师的师资水平不高,师资力量薄弱。要想提高中学美术教学质量,增强专业师资力量是关键。师资水平直接影响着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进程。因此,中学要加强专业师资力量,提高美术教师整体的专业素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某些中学美术教师没有创新思维,受固有教育模式影响巨大,对美术教学一味传授理论知识,没有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目标落空。因此,教育机构针对师资力量匮乏的地区,要推出乡村教师优惠制度,鼓励刚毕业的美术专业大学生为乡村美术教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要对美术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使美术教师能够了解当前的教育背景、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从而更好地进行美术教学。学校应加大对美术相关设施的投资力度,为美术教学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对美术课程的了解和相关能力的培养。

3.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授课方式过于单一,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讲解,没有组织相关的具体活动。要想调动课堂的活跃性,提高中学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美术教师就要改变现有的单一教学方式。由于美术教学与文化课教学存在一些差异,教师在授课方面也要做出相应改变,不能参照文化课的授课方式进行美术教学。中学生正处于能力发展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美术课堂教学方式要多样化,通过美术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增进学生互相合作,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教师要结合书本知识,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开展美术教学,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创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使学生站在审美的角度看待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活跃学习氛围。这些举措对接下来的课程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到校园操场中根据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利用植物创作一幅画。通过校园中的树叶、花瓣等自然材料让学生进行绘画,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转变教育观念

如今,一些教师由于受到固有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教学中授课方式较为陈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积极性。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用审美的视角看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美。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学生的作品可以充分表达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他们单纯可爱、天真烂漫的特性都可以通过美术作品来体现。其实,美术也是学生释放情绪的一种方式。美术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美术教师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美术教育,对学生和家长阐明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与价值。一些家长认为学习美术会使学生文化课成绩下降,因此,美术教师要与家长沟通交流,通过实践向家长证明美术教育的真正意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任课教师要正确看待美术,充分意识到美术的重要意义,摒弃固有教学观念带给美术学科的束缚,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美术教学工作。

结语

美术教育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以实现艺术教育的宗旨为目标,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其动手能力,并通过美术学科达到促进学生的美术学习和其他学科学习共同进步的理想状态。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团结合作意识的形成有积极的意义。促进美术教育发展是当前提升学生素质的趋势,中学美术教师要抛弃固有观念带来的束缚,采用灵活、创新的教学方法进行美术授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让课堂氛围更轻松,用形式多变的课堂活动内容丰富美术教学。同时,相关教育管理者要加大对学校美术教学设备的投入,对偏远或贫困地区的美术教学要引起重视,鼓励年轻的美术专业大学生下乡任教,政府给予一定程度的政策扶持。同时,增强学校美术教师的专业综合素养,促进美术教学事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巢萍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八都中学

参考文献:

[1]王莹.中学美术教育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美术教育研究,2015(6).

[2]王文生.浅谈中学美术教育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技创新导报,2016(27).

美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篇6

关键词:教学观念;美育引导;生活化;合作化

一、打破传统的美术教学观念,营造开放式教学氛围

在教导孩子们进行美术学习时,我们不只是教导学生学习美术课的基本知识,我们不只是提供一支画笔,而应当能够利用美术课堂让小学生看到美,欣赏美,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描摹美。

过去的美术课教学是教师在黑板前讲述美术知识,孩子们在下面听老师讲,美术教师只是在讲台前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做。

一条直线,很多美术教师会拿起粉笔,用自己默认的方式去教导学生,我们这样画,非常直,因为当我们用粉笔去描绘一些东西的时候必须横平竖直,一只粉笔通过不同的握姿,可以对直线、曲线进行描摹,通过这种方式让小学生进行美术学习只是进行标准教育,无法体现出美术课教学的内涵,孩子是被动的学,教师是死板的讲。现代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式最适合的就是开放式的美术课教学氛围,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氛围,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我们要利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引领到美术课的学习过程中,让小学生愿意接受美术课的教学过程。

二、善于进行美育引导,激发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我们的责任是让学生能够接受美术课的精彩。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对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都需要任课教师的引导。在工作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节美术课,对小学生进行美育引导,激发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现代小学美术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美育引导,我们的教学就是一个引导过程。教师要刺激学生对各种美好事物的感观,让他们愿意对看在他们眼中美的东西进行描摹,教师要重视所担负的责任,明确美术课最终要实现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愿意画,能够画出美好。我们要善于切换角色,通过学生的角度去体验他们所认为的美,我们要学会与学生的对话过程,要明确现代小学生对美术课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清楚现代学生对自己所看到画面的一种感官,让他们清楚,掌握了美术课所教导的知识能够在他们未来的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让他们能够通过美术的方式去展现自己见到过的人、经历过的场景,从而激发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生活化方式,让美术课的教学融入生活

小学美术教师不能仅仅将美术课教育放在课堂上,美术课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培养孩子们学习美、品味美、描摹美的学习过程,我们要将美术课的教学引入到生活中来,让美术课的教学融入

生活。

美是存在于生活中的。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当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要善于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将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美丽元素引入到教学中来。枝繁叶茂的鲜花、色彩艳丽的灯火、空气清新的公园、熙熙攘攘的游乐场,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美术课堂,我们要想办法将这些美融入美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将美术课教学进行生活化引导。一个苹果,一个梨,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后,在每个学生的观察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印象,这些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方法完全可以将我们需要传授给孩子们的美术知识体现出来,在最贴近生活的距离内将美术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孩子们能够在生活中对美进行描摹。

四、善用合作化尝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在美术课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善用合作化尝试,让学生能够真正配合教师的教育工作,要培养孩子们合作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各个孩子的不同个性,让不同的孩子用同样的笔画出他们最美的画。

在美术课教育过程中,个性是美术课教育的一个重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曾经对学生进行了试验性绘画指导,让他们利用画笔描摹自己所遇到的事情,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画笔去描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让他们学会自己判断事情的对与错,让他们自己去评判看到的画面,自己所绘制的画面的美,让他们利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去描摹现实生活,不论铅笔、油彩,给他们留存一个创作空间,让他们能将生活中的美丽留存下来,张扬自己的发展空间。

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小学美术课教育,要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让小学生通过美术课的学习真正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

美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篇7

关键词:高职;美术鉴赏课;教学模式

在我国,对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美术教学各有侧重点,中小学开设图画课,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高职院校开设美术鉴赏课。美术鉴赏课作为一门艺术选修课,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社会的发展使得其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任何高素质的人才都离不开熟练的专业技术和美好的品质,而美术鉴赏课对于培养学生的高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职美术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亟需研究合适的教学模式,以提升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效果。

1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进行招生时,面对的是全国各地千千万万的学子。近年来,高职院校开始实行扩招,而扩招之后许多问题也变得相当棘手。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比较鲜明,明确学生自身的特点,对研究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模式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特点如下:一是逻辑思维能力弱,形象思维能力突出。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因此逻辑思维能力稍微不足,但是形象思维能力却比较强,对事物的感性认知大于理性认知。另外,对艺术的鉴赏需要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美术是一门艺术,美术鉴赏课的一个重要作用便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便在无形之中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二是学生个性突出,勇于探索创新。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在美术鉴赏课上表现出了自身独特的个性,并且对新事物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美术家往往会将自己的个性和情感寓于作品之中,使作品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任何优秀的美术作品都离不开美术家勇于探索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学生在美术鉴赏教育课中,通过品鉴美术家的作品,透过作品可以看到美术家的创新和努力,对学生的品格也能起到一定的熏陶作用。

2高职美术鉴赏教育存在的问题

2.1不注重美术鉴赏课程的开设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课程大多只设置在美术专业学生的课程中,而非美术专业的学生则难有机会学习与美术相关的课程。专业外的学生选修美术鉴赏课并非出于一种学知识的态度,而只是出于“好玩”的心态或者好奇心作祟。美术鉴赏课每学期的学时都比较少,通常在18个学时到36个学时之间,不同的学校学时也有所差异。但是,必须认清的是这点学时对于学习并掌握美术鉴赏课的知识显然是不够的,其结果只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变差。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的过程中,学时不足和教学内容繁多构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

2.2课程设置不均衡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通常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育上,片面地重视专业课程的设置,忽视人文艺术课程的设置。学校不重视艺术课程,就会让教师对于该课程的教学也采用敷衍了事的态度,认为美术鉴赏课程完全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这样一来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教师教学只图完成任务,照本宣科地将课程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甚至只是为学生讲解美术的发展史等“皮毛”,忽视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也不在意学生是否能有效地吸收知识,一味地进行“填鸭”。同样,在学校和教师都不重视美术鉴赏课程的情况下,学生更加认识不到此课程的重要性,就会主动疏远这门课程的学习,在教师照本宣科的授课模式下,使得原本精彩的教学内容变得暗淡无色、枯燥无味,学生就更加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上课亦总是“听天书”。要知道,美术鉴赏课是一门很有意义的课程,任何美术作品都饱含知识,不仅包括美术本身的知识,还涵盖各个学科的内容。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各学科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美术鉴赏这门课程真正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高品位。

2.3教学模式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的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模式仍遵循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灵活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学中主要采用“填鸭”式的方法,教师通过讲解或板书,将课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教师是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在讲课时完全是一个人在演“独角戏”,作为“观众”的学生无法融入课堂,并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课堂之中,只能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见解。这样的课堂根本无法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更别谈提升学生的能力了。其次,教学方式过于教条化。美术鉴赏课程中,对于作品的鉴赏落入了固定的套路,教师通常都是对艺术家简介、生活背景、作品内容、表现形式进行讲解。这种鉴赏方式不够灵活,鉴赏的结果变得毫无新意,甚至缺少应有的情感和特色。学生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很难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次,美术鉴赏课过于注重技术训练。许多教师把美术鉴赏课的侧重点放在画作技巧的训练上,而忽视了鉴赏的教学,使得美术只注重训练而忽视艺术本身的魅力,最终对教学效果都是极其不利的。

3分析高职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模式

美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篇8

当教科书不再是美术课堂唯一的教学内容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也自然受到美术教师的格外关注。教师们千方百计利用各种美术教学资源于课堂教学之中,以体现所谓课程整合。

例如,教学中运用网络能引起浓郁的学习兴趣,但如果多数提及的只是如何上网查阅资料,如何存盘、上传,很少提到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即如何构思、表现的艺术手法有那些、怎样处理好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这样的课堂就没有体现出美术学科的特色,就好像是上电脑课,而不是上美术课。

为了整合所谓课程资源,贪大求全,什么都搞综合,什么都要人文,什么都要合作,什么都要表演,什么都要排场;为了过多追求感官上的刺激而忽视美术学科技能的提高,像有的美术课那样,“人文”被挖掘得淋漓尽致,“双基”被弱化削减尽失,难怪有的老师在听过一些美术示范课后感慨,这样的美术课不是美术老师也能上啊!学科外部资源的引入,只有与美术课程本身互相融合,才能转化成为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课程教学内容。我们摒弃“学科本位”“技法至上”的陈旧观念,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其意是针对美术教学长期滞于学科内部,过分强调美术技能技巧的教育弊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美术学科的教学价值,否则,我们就从一个弊端走向另一个弊端。如同美术教学中的多媒体,无论它多么漂亮,用处有多大,它始终是一个工具,如果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很少提及如何构思、如何创作,那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失败的美术课堂设计,这样的美术课就没有体现出美术教学的特色。美术教师不能忘本,自己的专业是美术,专业素养以外的东西需要教师恰当的把握。多媒体的运用需要教师恰当选择,合理运用,这样才能锦上添花。过度的学科本位是错误的,但没有学科特征的教学更是不对的,学科之间的联系要自然、贴切,有使用的必要,否则隐含着美术教育理性的丧失,导致所谓课程整合的种种偏颇。

并非所有的资源都可以整合到美术课程的某一个具体的活动中来,必须与教学内容、手段、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相适应,如进行“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让学生参观美术馆、画廊就是不合适的,应当去美术工厂或工艺作坊参观、调查、取经。再有音乐在课堂中的运用会使课堂教学产生干扰作用,特别是作业完成阶段,节奏感很强的音乐会造成很大影响,使他们通过作品来表达感受、情绪的学习目的很难达到。

二、花哨的组织形式

不少教师一上公开课或示范课,就将几张课桌拉成一堆,让学生分堆而坐,说是好“合作学习”,难道非要这样才能体现“合作”吗?同桌之间,前后同学之间,转一转身就可以做到了的,何必非要把桌椅搬来搬去,劳神费力呢?不少课堂搞得很热闹,各种活动频频“闪亮登台”。教师以为不开展活动就不能突出“学生为中心”。各种各样的优质课,示范课频频亮相,课堂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一个特别的教室里,教学环境氛围的营造独具匠心,还造价不菲。试想,如果日常的每节课都要这样来创设教学情境,无论是财力还是精力都是无法达到的。学生数特少(二十个人左右)、素质极高,高度配合老师,典型的小班化、精英化教学,展现给听课者的是理想化的课堂。缺少老师的常规组织教学,没有日常教学中的随机生成,见不到辅导学生的镜头,有的是一应俱全的道具展示与精彩表演。而正常班级学生多达五六十多人,现场表演没有空间,实际操作有难度。回味之余不仅要问: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咋这么大?

有些课型、内容不适合与合作,因此不能勉强使用。即使使用也要慎用,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和安排,因此合作学习的方式要降温,更需要思考。

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创新课堂组织形式,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但教学的过程既要有教师预先创设的东西,也要有学生自然生成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新课堂。许多所谓“示范课”、“优质课”,经过课前的反复演习,课堂气氛活跃,老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忙着表演,什么审美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激发、个性化形象思维的表现都没有了,只剩下热热闹闹的课堂,所有的过程都在按照程式化的预演进行排练,“效果”很好。而这样的所谓示范课给听者带来了什么,恐怕很多人都会有同感。

三、新异的造型材料

课程内部资源是学科教学的基础资源,也是根本资源。绘画课程资源在美术课程资源内部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是由它的学科特点决定的。即使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出台后,尽管名称有所变化,但绘画的体验与尝试最为重要。

现在,在视觉艺术教育观念的冲击下,很多教师把绘画活动当作旧的传统美术教育的代名词,特别是当教师发现有很多造型材料可以利用,而绘画难以出彩、没有花样,于是千方百计搜集各种新奇的材料,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占据了原来属于绘画造型活动的时间与空间,使课堂教学尽显繁华。于是,我们在很多美术课堂上看到那么多新奇的材料和豪华奢侈的制作方式,连我们自己都感到吃惊;用买来的新衬衣做招贴画,用手提电脑、摄像机拍下自己得意的创作,用各种高级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贺卡等等,而这样的制作成本是高昂的,缺乏在平时的常规课上推广使用的可能,也缺乏了可实施的真正意义。

各种造型材料成为美术课程活动的内部资源,在短时间内,我们津津乐道这种新奇材料的美感,之后就是对这种形式的厌倦,对美术创作体验的冷漠,不再把美术当成表达自己理解和创造力的手段。各种所谓公开课的教学评价也倾向于提倡“新”、“奇”,至于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却不怎么在意,这样的评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反作用。

可以这样说,任何学科课程活动都应该具备相应的文化品质,作为以审美能力为核心和培养目标的美术课程教学,为了让学生体验新奇的材料美感不是教育的理想追求,美术教育的理想是让学生看到自己创造美的行为成果,材料形态的变化是它的表现形式。当然,也不能否认欣赏的同时可以产生审美体验,但更多的是在实践中的审美进步,否则,美术课程教学的审美特性黯然失色。

好课应该是比较朴实的课,教具也应该是简朴实用,面对多而复杂的教具教师应该尽量简化,或者重新进行教学设计也是可以的,应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四、作秀的教学媒体

新课程的实施学习方式呈现更加丰富的学习模式,课堂气氛活跃了,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去说一说,演一演、做一做等方式去完成教学任务,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也使老师们津津乐道于新的形式:多媒体、花哨的课件、声光电的奇丽效果,一堂示范课有外出考察,有学生主持小组汇报,有演示幻灯片,甚至有现场表演,体现出一种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的表象。这样一节课如果正常上下来估计没有半天的时间是难以完成的,经录像剪辑后,往往更多地把精彩镜头留给表演环节,而一些没有视觉吸引力的镜头一晃而过,弱化了美术教学中的实质问题的解决环节。

美术课的最大特点是直观性,一幅画固然有说不尽的美妙之处,如果不亲自动手,这个过程对学生永远是个谜,永远不能了解艺术的真谛。如果不加以示范,学生如何知道运笔的方法、动势、速度?如何体验墨的干湿浓淡以及水、墨、色在宣纸上的神气效果?如何体验线条在画纸上的运动轨迹?如何体验画家的情绪带来的笔触、肌理产生的节奏、韵律?如果没有这样的示范,怎能感受美术的魅力?而这样的过程用传统的示范方法就可以达到,难道非要那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其本质问题是教师专业技能较低,不敢示范,不能示范,而这本身就是指导思想的错误。

在一些示范课上,很多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缺乏针对农村学校美术教师的教改示范课,尤其不能满足落后、偏远地区的美术教师的课改需求。由于缺乏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的课改指导,势必导致课改的片面和不足,而且直接导致了美术教学方法的盲目求洋,忽视了美术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也导致了教学艺术的苍白。

五、迷茫的教学评价

从百年前的美术教育的雏形,到现在变化多样的美术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式经历了许多的变革。对待一节课的评价,每个人有自己的标准,评价起来是难以把握的。同样一节课,好和坏都非常正常,在今天,应该把握的标准是:无论你在课堂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建构主义也罢,传统的讲解式教学也罢,真正让学生学到东西,有所领悟和进步的课就是好课。教师能够讲的使听课者听得入迷,进入了课堂内容的情境,这样的课就是好课,这样的课就没有什么复杂的互动等形式。在这里,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显示出足够的作用,没有什么花哨的组织形式,但教学的效果却非常好。对待传统的教学方式里的优点要继承和发扬,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探究也罢,互动也罢,其实对待探究要全面理解,不是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学本来就是创造性的艺术,个人要扬长避短。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立足对学生感受、参与、创造、展示的投入程度,重视过程,不忽视结果,立足根本,要明确教给孩子的应该是什么,不能为了华丽的外表摒弃内在实质,缺乏真正美术学科特点的课堂无异于“空中楼阁”。要把新的课程理念真正应用到基本的教学中去,不要哗众取宠,不要欺骗学生,不要跟风冒进,人云亦云。清醒地认识存在的误区,对待新课程,要以冷静、理智的心态去看它,既要向钱看,也要回头瞧,不要迷失自我,不要矫枉过正。以正确的认识、合理的运用、深刻的反思为主导,我们的美术教学就会不断的推陈出新,就会有更好的生存土壤,也会有新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m]。第二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张桂木,《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美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篇9

[关键词]演示美术教学教师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演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在美术教学中被经常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根据美术课堂特点试图对“演示”这一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做一些个人思考,谈谈演示在美术课堂中的作用及应用。

一、演示的定义

何为演示?只要作为教师,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和对学科的理解都能说出一些个人的观点,鉴于美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术科”的特点,可能美术教师更有发言权,描述得更准确一些。那么,它和示范有区别吗?面对这个问题,老师们要么将其混为一谈,要么模棱两可、莫衷一是。而尹少淳先生认为两者是有区别的,并做了清晰明确的界定。因此,我们首先要理解它们各自的涵义、辨别它们之间的差异以扫除部分教师认识上的障碍。

演示(现代汉语字典:利用实验或实物、图表把事物的过程显示出来,使人有所认识和理解)是教师展示实物、标本、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运用板书、板画或数字化媒体进行实验操作的教学行为方式。

在美术教学中,演示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使他们更积极地思维,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演示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想象力。因此,演示应该经常与讲述结合起来运用,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示范(现代汉语字典:做出某种可供大家学习的典范)与演示十分接近,是教师或示范者实际地操作工具和材料,显示完成一项工作和制作一件东西的过程和方法。[1]示范在技法的运用和材料的处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在美术技能学习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在扎染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材料的处理和加工以及制作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必要的示范。

由于美术教学具有形象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无论是演示还是示范,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倡教师多运用。

二、演示教学法的作用

1.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形成正确概念、通晓原理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没有正确的感知觉,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就不可能获得任何知识。众所周知,美术学科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当然也缺少不了基础理论和技法理论的指导。因此,在美术学习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相对枯燥、晦涩的概念、原理和观念等专业术语,如,色彩的形成、透视现象等等,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采用演示教学法,向学生呈现有关的直观材料或动态过程,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知而获得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各种原理、法则。例如教师将分别盛着红、黄、蓝三原色的水在玻璃容器中互相混合来演示间色是如何调配的,这种演示是非常直观的,学生易于掌握知识,通晓原理。演示教学法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当学生遇到感觉抽象并难以理解和记忆的概念、原理等问题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演示有关教具、实验等手段,使学生加深印象,真正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牢固记忆。

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达到某种目的一种内部动力。学生对美术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趣,是唤起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教师采取的形式和采用的手段是多样的,其中教学演示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演示的鲜明性、生动性、真实性、情境性,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美术既是造型艺术又是视觉艺术,信息的获得需要观察得以实现,而教学演示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观察物象的条件和机会,学生在认真仔细观察后,积极思维,形成想象力。例如《我们身边的植物》一课要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表现植物的方法。教师或学生准备生活中常见植物在课堂上观察植物进行写生,这是一种常规的教学策略,也是课改后课堂上的一种变化、一个进步。观察植物时,如何照顾到全体学生?如何让其他学生了解不同的观察角度?教师利用摄像机追踪拍摄局部展示植物的生长特点和植物的特征,学生观察目标明确而具体。教师演示的针对性很强,效果很好。

三、美术课堂中常见的演示形式

前面对演示的定义有了比较完整的解释,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书本与生活的联系,更好地理解各种原理、法则。我们知道,与以记忆和推理为特征的科学学科比较而言,我们更强调美术学习的情感性,但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也不乏理性思考,也会出现一些相对晦涩的概念、原理等,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教学策略和手段加以说明和诠释。其中常见且有效的方式就是教学演示。根据呈现形式的不同,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教学演示。

图示演示,就是借助图解进行演示,加强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我们以《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并做了教学演示:展示拍摄好的校园林荫道照片,同时展示搜集的实景照片,如铁路、房屋、街道等,然后画出每张照片的消失线,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透视规律。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生活中物象具有透视现象,即近大远小的现象。

教具演示,即借助已有或亲手制作的教具进行演示。我们还以《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并做了教学演示:准备一张长边较长的长方形(100×20Cm)的硬卡纸,将纸平行于教师面部垂直于水平线竖放在教师前方,以纸的底边长为轴朝教师前方逐渐倾斜,这时,硬卡纸就发生了透视变化,当放置水平状态时,透视现象最明显。也有教师用铁丝制作了如上图的教具对透视现象(如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等概念)做更深一步的讲解,教学效果颇佳。又如,教师讲授《运动场上》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教师出示实物拼摆的“蛋肠人”和基本形教具拼摆的“蛋肠人”,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人物表现方法。

多媒体演示,即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进行教学演示,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我们同样以《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演示多媒体课件:在一个方盒子里面,由于人物视点的前移,物象发生了大小的变化。由于多媒体具有使用方便,制作快捷的特点,在现代美术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笔者近年来观察美术课堂所领悟到的有关美术教师教学演示的一些粗浅观点和心得,权当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广大美术教师更深层次的思考,碰撞出智慧的思想火花,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美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篇10

一、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在教材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等方面有了突破性的改变,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因此,作者深入分析了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现状。

1.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组织形式

现阶段,大多数学校在开设初中美术鉴赏课时采取的组织形式都是课堂教学,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对学生进行过课外教学。新课改对初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要求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以及周边的艺术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学校只进行课堂内的教学很难达到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学生没有课外的学习经历和课外的作业,即使有的话完成的质量也不高。同时,因为学生的课外作业质量过低,很多教师也就自动地放弃了对学生布置课外作业。

2.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学校在初中美术鉴赏课这门学科上安排的教学时间比较有限,学生的美术基础又普遍不佳,无法像其他学科一样进行口头或文字方面的教学检测。实际上学生在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也很难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美术鉴赏教师对教学课时的安排不够科学合理,课堂上的作业学生不能随堂完成;其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现实的困难,比如对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内容理解不到位或者美术鉴赏课学习的工具不齐全;其三,学生对美术鉴赏课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也没有对美术鉴赏课给予足够的重视。

3.初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设备情况

根据目前的状况来看,有一部分学校的美术鉴赏课教学设备比较完善,大部分学校无法保证学生能够在专业的美术教室中进行美术鉴赏课,如果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室,就很可能会影响学生对国画等传统美术课程的学习;如果没有现代化的计算机设备,也会影响学生在美术鉴赏时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另外,也存在着教师对教学设备使用不熟练而不使用专业教学设备的情况。这些都影响了初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质量。

二、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以后不难看出,目前在初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学习领域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美术鉴赏课的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的学习领域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一,在美术鉴赏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有进行语言表达和评论表述自己美术观点的机会;其二,很多美术教师对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更没有精心安排的教学设计环节;其三,学生在上美术鉴赏课时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临摹,机械地模仿,很少加入自己的想法;其四,学生的美术作品局限于课堂上学习的内容,缺乏趣味性;其五,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美术设计时,思维比较局限,缺乏创新性和知识性。

2.欣赏与评述学习领域

在美术鉴赏课的欣赏与评述学习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师对整个课程体系没有清晰的教学目标,无法按照新课改中对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要求来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其主要表现如下:其一,很多美术教师忽略了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只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授课;其二,对学生的欣赏教学环节,常常用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取代实际的欣赏过程,没有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其三,在教学过程中很少联系实际生活,导致学生对身边的美术现象没有判断力,无法形成良好的鉴赏情趣;其四,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没有设置一些高质量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三、改进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具体策略

在深刻认识到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对学生的意义以及深入分析了初中美术鉴赏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后,我们应该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改进初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质量,对此,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1.提高对初中美术鉴赏课的重视程度

学校的支持和重视是提高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美术鉴赏课是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以及审美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目前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学校要给予一定的重视,加大支持力度,保证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课时。另外,在美术鉴赏课的鉴赏资料方面,学校也要在图书馆以及计算机设备等方面满足师生的需求,并在教学过程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美术鉴赏课的积极性。

2.加强对学生美术鉴赏基础知识的教育

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鉴赏知识有利于初中美术鉴赏课的顺利开展。由于目前很多学生在上初中以前都缺乏系统的美术鉴赏基础知识,所以学校在开设美术鉴赏课之前应该加强对学生美术鉴赏基础知识的教育。比如让学生学习关于美术的概念、分类等美术基础知识,让学生学会用美术的思维来鉴赏美术作品,一点点地从初级学起,进而在美术鉴赏的道路上向前发展,提高自身的审美观。

3.提高美术鉴赏教师的综合素质

美术鉴赏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着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提高美术鉴赏教师的综合素质:其一,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多深造、多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保证从专业的角度给学生传授知识。其二,教师之间要多交流沟通。学校可以经常组织美术教师座谈,讨论交流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讨论中相互学习,共同改进。其三,选择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让美术鉴赏课的氛围变得轻松愉快,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