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心理辅导流程十篇心理辅导流程十篇

心理辅导流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5:16

心理辅导流程篇1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流程化管理必要性可行性内容评价与建议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高校改革的深化,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最初单一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发展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者、日常事务管理者和服务育人者等多重角色的高校学生工作骨干力量。但是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直接性、基层性、繁琐性和复杂性等特点,长期以来,辅导员的工作缺乏应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很多人每日深陷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之中,弱化甚至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与中央十六号文件明确提出的“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背道而驰。而在国外,麻省理工学院、伯克利加州大学很早就运用流程再造等先进管理理念对学生事务进行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和学生满意度,使得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可见,应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将高校辅导员工作进行流程化管理有助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提高辅导员的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辅导员工作流程化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正处在一个促进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的时期,随着高校连续的扩招,以及“80后”、“90后”学生呈现的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辅导员工作流程化管理是科学地做好辅导员工作乃至维护高校发展稳定的必然要求。

1.辅导员工作对象具有复杂性。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大学生,年轻、文化层次高、反映信息快,有抱负、有理想是大多数学生的共同特点。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一些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文化垃圾的涌入正在淡化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一些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问题,突出表现在理想信念缺失、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厌学逃课、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差、沉迷网络游戏、家庭经济与就业压力下的心理障碍、功利意识增强等方面。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和学校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辅导员面临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问题,需要对工作进行流程化管理。

2.辅导员工作内容需要成果化。

一直以来,辅导员的工作特点被认为是具体和琐碎的,因此很多人忽视了对其规律方法进行探寻和研究,这导致辅导员的工作很难成果化。虽然辅导员的工作情况经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但是其工作成果总是难以落实到纸面上,形成规律和方法进行推广、学习和交流。事实上,正是由于辅导员工作本身的直接性、复杂性和繁琐性,才使得我们更应该把它作为一门科学甚至是艺术来研究,科学研究不只是专职教师的事情,探索研究辅导员工作流程化管理的问题,有利于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责任和义务,推动辅导员对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工作成果的转化。

3.辅导员工作队伍需要稳定化。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骨干力量,但据近期一项针对全国百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调查显示:辅导员队伍中普遍存在流动性大、数量不足、素质不齐、待遇偏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辅导员的任职周期绝大部分低于五年。这直接导致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降低,工作缺乏科学性、有效性和条理性,导致工作效果不佳。因此,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的辅导员工作流程化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高校形成一支稳定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

二、辅导员工作流程化管理的可行性

流程化管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运而生的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其思想基于1993年管理大师哈默提出的流程再造理论,是一种以规范化的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地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它正逐步取代传统基于“科层制”体系的职能化管理模式,在企业中得到普遍的应用,明显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流程化管理理念可以整合众多手段,从而增强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效能,更好地配置和优化资源。在企业中,流程化管理具体指的是流程分析、流程定义与重定义、资源分配、时间安排、流程质量与效率测评、流程优化,等等。它为客户需求设计,可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和需要被优化。这一理论也可以应用到高校的学生工作管理中,首先,高校辅导员面临的每一项工作都应该梳理出清晰的流程,流程中每一项工作都应该有明确的内容,对于内容不清晰的工作,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定义;其次,辅导员应对每项工作的资源配置(包括人员、物品、场地等)、时间和预计达到的效果进行说明;再次,辅导员要对已经完成的工作进行评价,通过反馈结果进一步优化原有的流程;最后,高校流程化管理是为了学生的需求而设计的,因此它也会随着社会进步、高校发展和学生的需要进行变化和调整,从而达到最优化的状态。

以上分析说明,高校辅导员工作可以通过借鉴企业流程化管理经验,在一定的目标下形成工作流程,进而进行科学管理,从而极大地整合学校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增强管理效能。

三、辅导员工作流程化管理的内容

辅导员工作的流程化管理是以构造一种高效规范的学生工作办事流程为中心,以学生的成才需要作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形成“稳定―服务―发展”的管理机制。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辅导员要梳理出每项工作的具体流程,进一步界定工作的具体内容,对工作中的资源配置、时间安排和预期目标都设定量化的标准,最后对整个工作流程进行评价和完善,从而达到流程最优化的状态。

1.辅导员工作内容分析。

根据中央十六号文件及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和服务育人三大任务。从辅导员产生的背景及十六号文件中提出的要求来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且是做好学生工作的本质要求,其内容包括:组织以理想信念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结合节日和时事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荣辱观等方面的教育,结合热点问题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和学生思想教育,组织公民道德教育或公益活动等。辅导员日常事务管理方面的工作主要有:记录抽查课堂出勤情况、做好成绩分析与违纪记录、评奖评优、学生档案数据的管理、请销假、宿舍卫生、党团建设、奖贷勤补免等。辅导员的服务育人工作主要包括:深度访谈、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咨询、心理咨询等。

辅导员工作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因此,要科学地规划辅导员工作的流程,首先要对每项工作的周期进行界定和区分。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是辅导员工作的一个大周期(四年),学生每升入一个年级是一个中周期(一年),一个学期是一个小周期(半年),本文以一年为周期将19项辅导员的具体工作分为日常性、阶段性和一次性三类(见下表)。

表辅导员的具体工作的分类

2.辅导员工作流程化管理的建设。

对于日常性的工作,流程化管理的重点是整合有效资源,建立协调机制。辅导员日常性工作的特点是活动内容灵活,活动规模较小,持续时间较短。因此可以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组织体系,有效推进日常学生管理流程。辅导员可以充分授权学生干部和学生组织协调管理日常性事务,辅导员进行整体的监督和评价,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提高学生干部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

对于阶段性工作,流程化管理的重点是理顺工作程序,集成繁琐任务。阶段性工作的特点是活动方式基本固定,活动内容不断变化,活动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此类工作需要对传统分散的工作按照顺畅、高效的目标进行重组和再造,清除不必要的活动任务、简化程序、整合任务。然后建立以流程为中心的综合活动流程,将每项活动的多个步骤、多个部门、多个环节整合在一起,经过辅导员办公会集中协商解决,这样可以及时完成各项阶段性工作,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活动质量。

对于一次性工作,流程化管理的重点是强化服务意识,完善运行机制。一次性工作的特点是活动内容和形式基本固定,活动具有普遍性,持续时间较短。这类工作需要辅导员强化服务意识,变“管理导向”为“服务导向”。比如在新生报到时实施“一站式服务”,即对新生入学程序进行明确说明,新生在接新处就可办完所有的入学手续直接入住宿舍,大大缩短办事流程。此外,辅导员还要重视建立有效的师生沟通渠道,通过座谈会、网络聊天、微博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完善符合学生需要的流程化管理模式。

四、辅导员工作流程化管理的评价与建议

在企业,流程化管理是为了客户需求而设计的,因而这种流程会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和需要被优化。同样,辅导员工作的流程化管理机制也应随着学生需求和环境需要不断发展完善。

1.健全监督评价机制,促进民主管理。

在辅导员工作流程化管理的建设过程中,要畅通管理渠道,健全监督评价机制,注意提倡民主,相信学生,不断完善监督评价机制,通过组织座谈会、主题班会或者网络微博交流等方式对辅导员工作的流程化建设进行“可信度“、“满意度”调查,接受学生的意见建议,改进完善运行机制。在决策流程中,要重视采用方案研究、咨询讨论、公告公示和征询建议等民主方式,让广大教职工和学生享有监督权和知情权,提高流程化管理的可行性。

2.建立创新机制,推进流程管理。

辅导员工作的流程化管理并不意味着要把工作方式方法僵化不变,随着工作对象与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辅导员的工作思路要不断创新,善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用新思路、新方法解决现代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新问题。通过现代化的方式和手段,及时补充知识技能,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紧跟时代脉络,顺应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增加流程化管理中的创新点,促使学生工作朝着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可见,在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借鉴企业流程化管理理念,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工作流程化管理机制可以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促进高校的发展稳定,进一步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文件中发[2004]16号.

[2]晏苹.中美高校辅导员工作比较――浅论我国辅导员制度的发展方向[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114-116.

[3]丁烈云.基于流程再造的高校管理改革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10-13.

心理辅导流程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环伺服务平台

doi:10.3969/j.issn.1006-1010.2016.05.008中图分类号:tn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10(2016)05-0035-06

引用格式:张兆楠,万录品.基于移动互联网及大数据的学校心理健康自服务系统的研究[J].移动通信,2016,40(5):35-40.

1引言

激烈的竞争、繁重的学业和超强度的应试学习可引起学生的精神紧张和心情压抑;舒适的生活和保姆式的伺服可能会导致孩子独自面对困难时的迷茫和无助;父母的工作繁忙及电子产品的普及导致家庭沟通减少,加大孩子形成孤僻心理的概率;以及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固有的逆反生理期等因素,这些都普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潜在威胁着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当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如何处理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者难以逐一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详细咨询与跟踪,不能满足现有的心理咨询需求。与此同时,许多学生对心理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使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出现了很多原本应该完全可以避免的悲剧。本文采用移动互联网及大数据相关技术,根据心理专家的现有经验,结合专家决策系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环伺服务平台,通过自愈式漂流瓶系统,给学生提供智能诊断和自愈式解答等综合解决方案,利用技术手段探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途径。

2信息化心理健康辅导平台建设必要性

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如果出现心理问题,不会轻易听从外界的劝辅,对于学生接触的人群,按照紧密程度以及学生心理咨询意愿程度,呈环状特点,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越往外圈学生心理咨询意愿越低。因此,学生如果心理上出现较大的变化,最好的办法是主动式寻求帮助,用自愈的方式实现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而不同的心理辅导资源不可能常时间等候在周围,因此需要用新的科技手段和模式解决学生实时心理咨询问题:(1)学生有想法,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将疑虑交给有类似经历的师兄师姐;(2)学生如果需要专家辅导,也可通过文字、音频、视频远端与专家在隐私状态下交流;(3)学生可以与老师、班主任在匿名情况下交流;(4)学生可以将想法、反驳意见在隐私状态下交给家长群,在群内进行讨论。

虽然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已经成为大部分学校关注的一个课题,但由于受到地区发展差异、教师辅导能力偏差、配套资源到位不一、开展模式不同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传统的心理健康辅导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窘境,实施效果很难得到有效保障,实现模式没法高效推广。面对区域、资源、模式等多方面的瓶颈制约,借助信息技术,搭建基于大数据及专家决策系统的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漂流瓶平台是使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广泛而且快速优质地开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3信息化心理健康辅导平台设计

3.1关键技术

(1)大数据

大数据指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等四大特征。

本平台利用学生在校的大数据,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成绩波动情况、考勤情况、消费情况、违规违纪情况以及老师评语等信息进行建模分析,对学生的性格、情绪、心理、偏好等进行个人特征轮廓提取及更新,按照预先设置并可不断学习迭代优化的推理规则,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判断并为其配对最优的辅导形式以及辅导材料。

(2)HtmL5

HtmL5是万维网的核心语言、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下的一个应用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的第五次重大修改。HtmL5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在移动设备上支持多媒体,同时引进了新的功能,可以真正改变用户与文档的交互方式,包括新的解析规则,增强了灵活性、新属性、淘汰过时的或冗余的属性等,其特性赋予了网页更好的意义和结构。

本平台的客户端是基于HtmL5开发的网页app,拥有更短的启动时间、更快的联网速度、更有效的连接工作效率,使得基于页面的实时聊天、更优化的在线交流得到了实现。

3.2设计原则

(1)要具备强大的数据收集、处理、分析以及信息生成能力。各片区优质资源不均、稀少甚至匮乏,是制约传统心理健康辅导模式规模化快速成效的主因之一。信息化平台,其固有的技术优点之一就是突破物理区域的限制,能够实现跨区域甚至跨国界优质资源的高效整合,达到以更开阔的眼界、更先进的理念,实现无时空限制的心理辅导服务。有别于传统的倾听交流式甚至理论说教式的辅导,大数据平台更加尊重学生的偏好及习惯,提供漫画、故事小说、歌曲甚至影视等形式多样的辅导资源,使学生在其最为偏好的学习及娱乐过程中心理健康得到潜移默化的修复。此外,平台还应该具备自我学习、总结学生心理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能力,并依据历史使用情况不断自我生成心理辅导的故事案例,从而提升系统的时间自适应性。学生心理健康漂流瓶系统流程图如图2所示。

(2)要具备多维度智能获取学生心理动态能力及提供主动心理辅导和被动心理辅导的服务,如图3所示。与学校教学信息化平动,获得学生在无觉察情况下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成绩波动情况、考勤情况、违规违纪情况以及老师评语等信息,借助专家决策系统推断实名学生的性格特征及心理波动情况,实时跟踪预测学生的心理辅导需求,并依据实际情况主动推送心理辅导材料,并提醒相对应的老师及家长做好线下观察、辅导及关爱工作,通过o2o模式强化提前心理辅导效果。在学生匿名登陆平台主动进行心情交流及心理咨询时,平台通过卡通形象的智能机器人与其进行文字交流,在词意理解后,将关键词送与专家决策系统进行决策判断,实时形成干预方案,实施心理健康辅导;同时为在线咨询学生配对以前有类似困惑而且已得到成功辅导的学长学姐来进行一对一的匿名交流辅导。

(3)要提供令人舒心的无担忧的沟通方式及环境,如图4所示。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伴着一些涉及个人隐私并且不想被别人获知的事情。对他人进行倾诉,尤其对熟悉的人,可能会感觉难为情或担忧事情外流扩散,甚至二者均有。因此,平台设计通过一个扔进茫茫大海漂流瓶的方式给学生进行情绪发泄或心事倾诉;学生通过收到或捡到一个无主的漂流瓶来获得心理辅导及心理健康辅导帮助。这种方式可为遥远的求助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帮助。

3.3平台特点

所建设的平台需具备以下模块及特点:

(1)有与目前校园学生相关的系统相连的应用接口;

(2)学生成绩、日常表现等大数据分析告警提示;

(3)类似遭遇检索和推送等决策;

(4)与互联网实时通讯工具(如微信、QQ)的互联;

(5)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客户端(如app),多类型终端适用;

(6)与青少年性情相适应的应用界面设计。

3.4体系架构

根据平台信息化的核心需求,基于大数据及专家决策系统的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漂流瓶平台的体系架构由基础层、数据层、分析层、决策层、接口层、应用层六层架构组成,如图5所示。

基础层,主要包括平台建设所需要的硬件设备、网络环境、动力环境、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等。

数据层,主要包括3种类型数据。心理辅导所需要的漫画、故事小说、歌曲甚至影视等形式多样的资源;专家团队特长等相关信息以及以前服务过的匿名学生的情况;与学校教学信息化平动获取的实名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的成绩波动情况、考勤情况、违规违纪情况以及老师评语等信息。

分析层,主要负责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负责对已入库的心理辅导材料进行内容识别分类和依据自身服务案例生成新的辅导材料;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性格、情绪、心理、偏好等海量学生信息进行个人特征轮廓提取。

决策层,按照预先设置并可不断学习迭代优化的推理规则,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判断并为其配对最优的辅导形式以及辅导材料,并依据相关反馈结果,优化推理规则。

接口层,具备包括与系统进行数据交互的接口以及短信接口。

应用层,通过手机及计算机客户端等渠道向学生提供友好的被动服务界面,并与学校教学平动,主动向学生推送早期心理辅导材料。

3.5网络拓扑

平台网络拓扑如图6所示。

3.6功能模块

平台包括学生信息库、专家团队资料库、心理辅导资料库、决策分析系统和漂流瓶系统等五大模块,如图7所示:

学生信息库:包括成绩波动情况、考勤情况、违规违纪情况以及老师评语等信息。

专家团队资料库:包括专家基础资料和特长等信息。

心理辅导资料库:包括漫画、故事、小说等内容,提供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呈现形式。

决策分析系统:包括内容识别分类、特征提取、规则库、决策器、学习器等模块。

漂流瓶系统:包括用于基础信息维护和学生心理健康度分析的后端管理平台和学生交互使用的前端app。

3.7关键业务流程设计

(1)主动提前心理辅导服务业务流程(如图8所示)

1)数据层:平台与学校教学信息化平动,获得学生在无觉察情况下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成绩波动情况、考勤情况、违规违纪情况以及老师评语等信息。

2)分析层:对已获取的实名学生的信息进行性格、情绪、心理、偏好等个人特征轮廓提取及更新。

3)决策层:居于分析层提供学习轮廓特征及其变化情况,按照推理规则,对学生心理隐患进行判断并为其配对最优的辅导形式以及辅导材料。

4)应用层:按照决策层的结果,与教学信息化平动,以漂流瓶形式向学生主动推送符合其偏好的心理辅导材料;同时短信提醒老师及家长做好线下观察、辅导及关爱工作,并接受老师及家长的反馈。

5)针对老师及家长的反馈数据和学生接受心理辅导操作记录进行分析,并丰富数据层、分析层、决策层对应的数据及规则。

(2)在线心理辅导服务业务流程(如图9所示)

1)应用层:通过漂流瓶方式获得学生的情绪发泄信号或心理辅导需求,把相关信息输送到数据层。

2)数据层:存储收到的信息,并触发数据分析请求。

3)分析层:接受请求,对数据进行信息识别分类。

4)决策层:根据分析层提供的信息识别结果,按照推理规则,对学生心理隐患进行判断并为其配对最优的辅导形式以及辅导材料;同时为在线咨询学生配对以前有类似困惑而且已得到成功辅导的学长学姐进行一对一的匿名配对交流辅导。

5)客户端:学生通过收到一个回应漂流瓶来获得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并通过漂流瓶继续进行交互。

6)依据在线交互数据进行分析,并丰富数据层、分析层、决策层对应的数据及规则。

3.8安全机制

心理咨询涉及学生的隐私,相关数据属于敏感数据。为保护学生隐私,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机制加强对平台和数据的安全管理。平台采取的安全机制包括网络安全管理、账号安全管理和数据安全管理。

(1)网络安全管理

内外网互联安全管理,将平台网络划分为独立网络,通过设置防火墙策略与其他网络进行隔离。

(2)账号安全管理

严格控制平台相关账号,定期更换口令,严格控制账号访问权限,保存各账号的操作记录,定期审计。

(3)数据安全管理

加强敏感数据的保密工作,主要通过记录数据进出、分开存放、传输加密和记录人员对数据的操作、定期审计等措施,对数据进行安全管理。

4结束语

本文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提出建设基于移动互联网及大数据的学生心理健康环伺服务平台,重点对平台的技术实现进行了设计,并对自愈式心理健康漂流瓶系统的app客户端功能的实现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及大数据的学生心理健康环伺服务平台做出了指引,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将重点讨论平台决策分析模块中心理健康特征挖掘和识别的问题,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愈式心理辅导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聂金昌.科技创新你能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3]小学科学.武汉监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涉及3万余名学生[J].小学科学:教师,2011(10):100.

[4]占芳芳.数据挖掘在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4.

[5]司马旭坤.基于web2.0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分析与引导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4.

[6]马海燕,刘静,王海宁,等.中学生负性情绪现况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2014(8):60-62.

[7]王志兰.青岛市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青岛大学,2010(3):48.

[8]李金钊.上海市中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心理辅导流程篇3

【关键词】辅导员;学生活动;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GroupGuidance),又称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辅导(psychologicalGuidance)的一种形式。团体辅导是通过把具有同质同类心理问题,或有相同相类似经历的人组成团队,以社会动力学和人本主义等原理为基础,以任务或者游戏等形式为载体,促使团队内个体在交流中通过自我观察、行为模仿、学习和体验等途径,对自我认知进行探索和接纳,进而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自上世纪80年代团体辅导传入我国,90年代传入国内,不少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和专家对团体辅导做了不少研究,并通过实践验证了团体辅导对于解决和缓解高校学生心理异常,提高学生自我认知,提高抗压能力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如孙时进等进行了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效果的研究。刘春燕采用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大学生应对方式的试验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不仅改善了团体成员的应对方式,降低其焦虑水平,缓解其抑郁心境,减少了情绪问题,而且提高了成员的社会支持度,丰富了社会支持资源,是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及应对技巧得到了提高。

一、对团体辅导的思考

(一)团体辅导的专题性

团体辅导需要有一个主题,或为解决某个问题而开设,如“我的未来不是梦”、“寝室关系我来说”等。团体辅导的专题性有助于同学们对团体辅导目标的把握,也是团体辅导团队建立的一个基础。但团体辅导的专题性要求参加的学生对自身问题或个人需求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不管这种认知和了解是否正确),并有解决问题的明显欲望和改变现状的明显要求。对于保障团体辅导的顺利开展,专题性必不可少,但对于面向多数学生的心理问题防控,团体辅导的专题性,也是一个不小的局限。

(二)团体辅导的团队组建

团体辅导的基础之一是有一个良好的团队,既团队内部能有效沟通与分享,并相对的稳定,团队内成员认同团体辅导的目标并认为该目标与自身需求一致。团队成员和团队环境(团队交流因素的总和)间有着丰富而微妙的动力学互动。社会动力学互动的呈现需要在一个能贯穿整个团体辅导过程的稳定团队的基础上实施。目前,团体辅导中最常用的组建团队的方式为订立团队契约(或行为准则、规定等),以契约的形式约束团队成员在团体辅导过程能相互配合,坦诚相待,并尽最大的努力维持团队的稳定,如协商规定成员无故迟到、早退如何处理等。然而,面对这没有强制力的契约约定,要求每个成员都能自觉遵守的程度是有限度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员对团体辅导主题的认可和参与的渴望程度,程度越高,订立的契约效力越大,团体辅导越顺利。

(三)团队行为的自发程度

团体互动越自发,团队社会缩影的发展就越快速,越真实,团体成员中主要的、成问题的议题被引出和讨论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团队成员会在团队环境中塑造自己的社会缩影,会逐个吸纳每个人特有的社交模式(防御行为),团队互动越自然,暴露个人社会交际缺陷(不合理信念)的机会就越大。当然,某些辅导主题,如:“学会提高人际交往技巧”,“宿舍关系晴雨表”等,也会让个别参与活动功利性较强的成员,过早暴露如愤怒、傲慢或处世困难等问题,使团队交流过程中过早爆发冲突,虽然冲突在治疗工作中是必然的,但早期太多冲突,会使团队互动的自发性发展受损。团体成员不能自在地表达不同的意见,则必须要有足够的安全感,而且要能相当的重视团队的重要性,才会愿意忍受令人不愉快的团体活动继续参与下去。

二、在学生活动中渗透团体辅导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在学生活动中渗透团体辅导技术的可行性

就活动开展的形式而言,两者都是以团队的形式出现,相对于团体辅导对团队稳定性的要求,学生组织的团队形式与之相似,竞赛娱乐项目活动承办组织的团队也能一定程度上符合要求。而对于活动的参与者而言,虽然由参与者组成的团队持续性不长(随活动结束而结束),但由于高校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学生不可能只参加一次一类活动,如aBCD四人参加探望老人志愿服务活动,下次aD两人和eFG等人参加社区服务活动,虽然从团队整体而言两次的团队不相同,但内部成员的交流存在情感交流基础(a和D之间曾经有共同的经历),是团队互动和安全感建立的重要基础。从更高层面看,只要学生参与活动的次数足够,则对于不同的参与活动团体,就其自身而言总会存在对团体的归属感的温床,甚至更优于通过破冰活动而建立起团体感的团体辅导。因此,不管是较稳定的学生组织,还是参与活动的参与者,从团队建立的角度看,团体辅导与广义的学生活动有相似性和互通性。

而就两者的主题性和自发性而言,虽然一般性学生活动的主题以文艺娱乐为主,不像团体辅导的以缓解或解决心理异常为主,但从更好诱发团体成员自发性而言,一般性学生活动视乎更容易。因为不管是从活动的组织者还是参与者的角度,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愿意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而且由于没有偏向心理咨询方面的主题信息,学生自我防御意识也大大降低,能更接近自然状态的投入到团体互动中,从而在团体中展示自身的社会缩影,进而暴露自身的问题。当然,不管是团体辅导团体还是普通团体,要想建立良好的团体互动,指导者的作用也十分重要。

(二)在学生活动中渗透团体辅导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展现突发性、随机性、隐秘性和对个体伤害性越来越大的状况。加之随着网络心理测试应用程序的普及,学生对心理测量量表或心理测试问题产生抗体,把个人心理问题隐藏得更深更隐蔽,使在开展传统大范围心理普查中,无法及时发现。

而团体辅导过程中有着独特的发现问题方法,即在团体互动交流中,引出成问题的议题进行讨论,并通过把握成员语言的元信息传递(meta-communicational)*和肢体语言等,辨别出交流的实际影响和交流者的本意之间的联系,从而发掘成员问题的类型和本质。如能把此法渗透到一般性学生活动中,结合其覆盖面广,学生参与性强等特点,则能大大提高发现学生心理状况的几率。通过参与一般性活动,辅导员能直接或间接获悉成员的元信息传递和行为状态表现等,再与一般学生行为进行对比(有能力的可建立以专业或年级为标准的常模),能初步判断学生行为的类型,及时对有心理异常学生进行后续的转介和跟踪治疗,从而提高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效度。

注:*元信息传递指信息传递中的信息传递。例如,对比一下:“我口渴!”“你渴了吧,要不要来一杯水?”“我渴了,能给我一杯水好吗?”“为何水是开的?”这些陈述所包含的意义比简单的要求或命令要多得多;每一个陈述都有元信息传递,也就是说,包含了两个互动个体间关系特性的信息。

三、对辅导员的建议

(一)熟悉掌握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的理论模型和技巧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应该自觉增强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的一般技巧,并能娴熟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移情和自我暴露的作用,树立辅导员榜样作用。熟悉掌握团体心理辅导中希望重塑、普通性、传递信息、利他主义、原先家庭的矫正性重现、提高社交技巧、行为模仿、人际学习、团体凝聚力、宣泄和存在意识因子等11个疗效因子的意义和使用,并能把宣泄、希望重塑、利他主义和提高社交技巧等融入到日常工作当中,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使用的团体辅导疗效因子权重方程式,并通过学生活动发挥其积极效益。如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侧重于普通性、利他主义、行为模仿等疗效因子的作用,在学生组织承办的活动中,则侧重于原先家庭的矫正性重现、团体凝聚力和人际学习等的作用。

(二)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

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因此经常保持与同学们的紧密联系,无疑是辅导员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条件。辅导员在同学们中出现时,同学们是否会产生一定发生什么事情的错觉,是检验辅导员群众基础扎不扎实的标准。人与人的相处第一步是接纳(心理相容),要想与同学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同学们从心接纳辅导员为良师益友,需要辅导员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磨合,要做到有事、没事都要登“三宝殿”,多出现多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消除学生心中辅导员与“有事发生”、“出大事”的必然联系,能有效提高团体辅导技术向学生活动的渗透效果,使辅导员能以更自然的姿态出现在团体辅导或学生活动当中,使辅导员在团体辅导和学生活动过程更容易观察学生的自然状态下的表现。同时,辅导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大是大非,是非曲直也应该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宣传自己的正确想法,言传身教。凭借丰富的知识,娴熟的交际技巧,坚定的思想政治立场和做事原则,在学生中树立权威性,友好性和先进性,才能让学生有事想到辅导员,遇事想到辅导员,想事想到辅导员。

(三)恰当运用“此时此地”的教育效果

irvinD.Yalom[美]和molynLeszcz[加]认为在团体心理治疗过程中“此时此地”方法产生效用包括两个方面――体验性和历程阐释(processillumination)。体验性,即团体中的即时事件,比同时发生于团体外或以往发生的时间都更为优先。历程阐释,即团体必须自我检视;审视自身的交流;也必须超越纯粹的体验而致力于体验的整合。

辅导员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或参与活动时,要善于观察和把握活动过程中的点,如突发状况,成员间冲突等事件,发挥此时此地体验性的作用,把握教育的黄金机会(不一定是现场教育和指正,可以等风波稍缓时进行),启发学生对事件本身的深度挖掘与思考,并进行有效的指导式教导。再利用活动总结机会,要求团体成员对事情进行讨论(泛化的团体辅导),使成员进行自我检视和学习,从而提升团队凝聚力,提高成员的归属感,也能帮助成员不断实现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孙时进等.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1):77-79.

心理辅导流程篇4

论文摘要:通过自编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碳素问卷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喜欢的交流对象是朋友,最不喜欢的交流对象是辅导员、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本文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发挥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途径。

本文是海南省高等学校科研资助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路径的调查研究(hjsk2009-136)的阶段性成果。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骨干力量,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日常生活管理者和心理疏导者,是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职学生处于不成熟向成熟的转变阶段,当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诸多方面发生变化时,一部分人难以适应,迷茫、困惑、无所适从,心理负荷普遍加剧。面对这些情况,能够在第一时间给予他们帮助和引导的人应该是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并实施心理危机干预,促进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1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现状调查

笔者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路径的课题研究中,自编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索问卷,随机抽取某高职院校260名学生进行压力自评、对心理健康意义的认识、自我重视程度、学校关注程度、心理困扰、原因分析、喜欢的交流对象、健康教育途径、自我排解压力形式等方面调查,结果发现:

第一,96.1%的高职学生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困扰学生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依次为:学习困难(40.4%),人际关系(23.8%),家庭因素(包括家庭问题、经济拮据二者占21.1%),恋爱问题(6.2%)和其他问题(如就业、学业前途)。

第三,学生最喜欢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是个别辅导,占26.9%,其次是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占23.1%,再次是同伴的帮助,占21.2%,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课堂渗透,占12.7%,寻找亲友帮助的也占11.7%。

第四,学生自我排解压力的最主要方式是转移注意力或顺其自然,让时间自然调整。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采用发泄、压抑的方式,如喝酒、睡觉、大哭大闹的方式来排解。在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上,69%学生能主动接受教育,但也有31%学生被动等待别人的帮助。

第五,学生最喜欢的交流对象是朋友,占54.9%,说明朋友,特别是知心朋友是学生排解心理压力的最主要支柱。其次是同学、专业人士和亲友。最不喜欢的交流对象是班主任、辅导员、科任教师,仅占2.4%,这是值得教育界特别关注的问题。

2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缺失原因分析

辅导员本来应该是为学生排忧解难的,然而学生有心理烦恼却根本不想找班主任、辅导员、科任教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如此缺失,究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辅导员的教师和管理者形象让学生畏惧,学生怕辅导员知道自己的问题后对自己不利;

第二,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区,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第三,辅导员一般是刚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甚至专科生。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往往缺乏工作经验,习惯性的说教和批评让学生厌烦。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工作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专业知识,包括尽可能丰富的人生阅历、心理咨询经验,这种情况使刚踏上工作岗位的辅导员力不从心。

第四,辅导员负责学生数量过多,精力容易分散,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使得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大为减弱。

3发挥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途径

3.1充分认识心理健康重要性,完善辅导员管理制度

(1)提高认识,明确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责:心理健康的高职学生对自我、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有正确的心态,体现出较高的自我调控能力,没有人格缺陷和障碍。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之一,因为他们有很好的条件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实施。第一,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接触较多的人物。辅导员长时间和高职学生打交道,工作范围涉及高职学生的方方面面,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早进行研究,及时疏导解决问题,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二,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特殊身份与角色。教育部明文规定,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同时又是高校管理干部,既是师长又是朋友,这种多重身份与角色使之易于和高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高职院校中大多数辅导员与高职学生年龄相仿,其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等也和高职学生较接近,这种状况可以淡化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代沟,便于以“朋友”的身份展开交往,使辅导员容易走进高职学生的心灵,这为辅导员参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进行创新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完善选聘机制,挑选优秀人才担任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辅导员的重要职能之一,对其胜任特征在知识、技能和个人基本素质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要求。在人才选聘这个初始环节上,高职院校应该重视辅导员心理辅导胜任特征的考察,特别是考察他们的自我、人格特质和动机等鉴别性胜任特征,因为知识技能可以通过培训而提高。

(3)强化绩效管理,增强责任心:在考核辅导员工作绩效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权重。辅导员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责任者,履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职能是其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较好地履行心理辅导职能应该是对其评估的一个关键指标,包括心理辅导工作案例的数量和质量、时间和智力投入、代价和效益等方面细化考核。

3.2加强培训,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咨询技能:学生存在心理困惑不愿向辅导员倾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辅导员缺乏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常常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德育问题混为一谈,本应进行心理辅导的案例却采用空洞的说教或批评加以处理。

(1)培训内容。辅导员对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的培训需求最为强烈,远远高于思想教育理论与方法等课程的培训需求,加大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非常必要。

(2)培训方式。根据斯腾伯格的观点,与绩效行为密切关联的胜任特征主要体现在“知道怎样做”的内隐知识上,而非“是什么”的外显知识上。而“内隐知识”的获取,是一种“自然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活动产生于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学习的效果取决于个体如何从经验中渐渐形成个人风格。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培训一方面要让他们有机会参与集体的心理咨询培训,更应该强调基于辅导员“内隐知识”获取的学习过程,让辅导员主动在专家指导的基础上对经验进行逐步提升。

3.3辅导员如何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准确把握高职生成长需求:调查中显示,困扰学生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学习困难,有40.4%的学生反映学习对他们的心理困扰最大,这与职业学院学生基础差有很大的关系。其次是人际关系(23.8%)。加强学生学习、人际关系的辅导是当前迫切需要辅导的内容。同时家庭因素(包括家庭问题、经济拮据二者占21.1%),恋爱问题(6.2%)和其他问题(如就业、学业前途)也是困扰学生的原因。辅导员必须根据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和成长需要及时开展教育。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调查显示,学生最喜欢的交流对象是朋友,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辅导员必须做学生的朋友。第一,新生接待。一年级辅导员要做好新生的接待工作,使学生得到心理关怀,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当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困难时,辅导员应该尽自己所能,全力帮助。第三,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关注学生心理成长,增进师生问的交流和沟通。第四,以身作则。心态平和,言传身教,营造和谐、民主、自由、宽松的气氛。

(3)开展集体活动,增进同学感情,开展团体辅导。如针对部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不够,组织学生开展拔河比赛或同舟共济活动;根据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组织野炊、交心谈心、心理沙龙活动等,给他们提供接触的机会,促进沟通交流平台,营造和谐人际关系;针对学生承受挫折能力较弱,可以在班上开展各种竞赛活动。通过开展集体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与失败,增强团队意识,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培养健全人格。

(4)因人而易,对症下药。不同个体,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烦恼,引起的因素也是各不相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个别性。我院学生××,她所在的宿舍曾多次发生失窃事件,每次她都深恶痛绝地咒骂偷窃者,该生家庭比较富裕且表现好,大家都不怀疑她,后终被发现。原来她行窃就是为了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产生兴奋感,获得成就感。她也知道偷盗是不良行为,但就是无法控制,一种异常的心理满足促使她一次又一次地犯错误。如果我们简单的把这种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解决,那会害了这个学生。

(5)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主动排解压力。每一个高职学生都渴望成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辅导员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辅导员在组建班、团委的时候,应面向学生全体,给他们素质展示的平台。可以采用班委干部轮流当,干部角色轮换做,学生会因角色的改变和心理上的满足,增强自信心,激发潜能。同时,辅导员注意培养和锻炼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教会他们主动选择适宜的场合和合理方式释放消极情绪。

(6)辅导员要善于调整心态,做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示范者。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烦琐性,工作压力大,心理易疲惫,而且经常接触负面事件,再加之受家庭、子女、情感等问题的影响,同样会出现情绪困扰,如:焦虑、烦闷等,有时会把气撒在学生身上,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因此,辅导员应该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巧,适时释放心理压力,做情绪的主人,以健康的心态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做学生心理健康的示范者。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面对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种种新问题,学校要改变认识,完善制度,加强培训,辅导员应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途径,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健康心理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曾淑英,张钦哲.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第2卷第2期

心理辅导流程篇5

职业倦怠(Feurnout)一词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ee)1974年在《职业心理学》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其定义为: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学者诗(maslach)等人也在1981年提出了职业倦怠具有广泛时代特征的三个核心部分,即精神衰竭、人格解体、低成就感。

大学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工作在第一线的、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的专职教师,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素质和状态直接关系到所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水平。如今,我国"80后”的学生辅导员已占整个辅导员队伍的半数以上,他们有着与老一代学生工作者完全不同的生存体验和独到的工作方式。面对如此高比例的新生力量,他们的整体状态尤其是与年龄不相称的职业倦怠现象应引起特别关注。否则,教师个体、教育事业以及整个社会都将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辅导员群体的职业倦怠通常表现为:精神萎靡,体力透支,缺乏工作兴趣和创新能力;工作不思进取、效率低下,无成就感,对事业没有信心,得过且过;情绪上焦虑、紧张、暴躁、冷漠、抱怨等。

二、高校“80后”学生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

在我国,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对该群体中年轻教师的关注更少。因此,探讨他们职业倦怠的成因既是保证广大学生工作者安心岗位、乐于奉献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保证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朝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向坚定发展的迫切要求。

1 高校“80后”学生辅导员的职业压力

一些众所周知的实际问题,如辅导员与学生数量比的“错位”现象,对辅导员的政策在实际落实中的“倒挂”现象,辅导员事务性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撞车”现象,对辅导员重视程度因事而异的“震荡”现象等矛盾,扼杀了许多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把原来激情满怀的“80后”辅导员推进了尴尬迷茫的工作夹缝中,是“80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衍生地”。

(1)高校对辅导员工作性质的具体要求还没有达成共识。长期以来,各高校在辅导员选拔、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等方面的安排比起专业教师或行政干部来,尚未有统一规范的体例,各自为政的情况比较多见。尽管大多数人(包括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等)都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效果抱有较高的期待,然而辅导员能用以满足这种期待的资源却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年轻辅导员在与同龄人和同行人的横向比较中经常出现思想不稳定、信念不坚定、工作兴趣衰减等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2)辅导员工作职责的具体内容不十分明确。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管理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职责,既要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还要完成大量千头万绪的事务性工作。特别是二十多岁的年轻辅导员们,经常会疲于应对各类随机性强又与本职工作关系不大的“边缘性工作”,结果不仅降低了本职工作的效率,而且也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投入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方面。

(3)年轻辅导员成长发展的外延机会受限。2004年中央出台的16号文件和2006年教育部24号令明确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也使得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规范性被提上了议程。然而,这些措施另一方面也使得高校“80后”辅导员失去了曾经的“职业安全感”和向专业教师转行等“出路”。加上辅导员们在职称晋升等方面尚处于现实的竞争劣势,较大工作时间的投入和较低收入状况的矛盾、较大工作强度和难以短时评估效绩的矛盾等纵向失衡,难免造成“80后”辅导员产生对职业的抱怨乃至发生非正常流动。

2 高校“80后”学生辅导员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1)角色冲突造成的心理压力。《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4号令)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是时代赋予高校辅导员神圣、深刻、复杂的职业角色定位,这就要求年轻辅导员们要学会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随时调整自己作为家长、兄长、教师、学长、朋友等不同角色需要具备的思维习惯、行为态度和表达方式。“80后”辅导员虽然年龄与学生差距不大,容易进行思想融通,但是如果在工作别是在做学生心理工作时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换和调节,就可能因为年轻辅导员不适时的压力释放或角色缺失造成“事倍功半”的消极后果。当然这种心理状态的塑造绝不是一日之功,离不开丰富社会经验的历练,不能予以过早苛求。

(2)陈旧的社会观念造成的心理迷茫。高校教师本应是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受人尊敬的行业,但由于工作方式并非实际授课,社会上很多人便认为辅导员根本不是老师,是“打杂”的工种。久而久之,造成辅导员自己也觉得在高校里的地位低人一等,前途黯淡。虽然现在此种情况有所改观,但每当谈到辅导员工作,依然有为数不少的人认为这个岗位没什么大不了的,是谁都可以做得来的。而这种思维惯性延续到校园内,使和学生相关的许多事情发生后、各部门不是找学生直接沟通,而是马上要辅导员出面,动辄指责“你的学生怎么怎么样”,“你是怎么管的”;学生对辅导员的尊重程度也不如对专业老师;类似让“80后”辅导员特别尴尬的事情不胜枚举。作为一个在基层做具体执行工作的角色,却每天背负着学生、家长、同事等方方面面的重压.心理情绪在患得患失中浮沉,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对职业的倦怠感。

(3)个体成长环境造成的心理不成熟。2004年后各类中央文件已经对高校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创新素质、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可否认,近几年来选拔进学生辅导员队伍的“80后”青年都是同龄人中的优秀分子,他们与当代高校大学生同样生长于改革开放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受各种思潮的影响较多,与30岁以上的辅导员相比,他们自我意识更突出、个性色彩更强烈、思维活跃性更强。这些特点体现在工作中却令人喜忧参半,喜在与学生心理年龄和经历的相似使他们容易开展工作,而且接受能力强,创新思维活跃,工作方法灵活多样;忧在他们工作和个人生活的界限比较分明,不太情愿牺牲个人时间给工作,协同和配合意识不强,工作分工中“你的是你的,我不管;我的就是我的,我不给”;抗挫折能力较差,重表扬和奖励,不愿意接受批评。这些不成熟的心理表现

在日常工作中确实让人担忧。

另外,在当今这样一个高速变化的时代,如果工作内容的重复性太强,年轻人就会有一种被别的同龄人落下的恐慌。虽然有很多辅导员实际上很适合这份工作,但“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辅导员所从事的大部分事务性工作,创新空间确实很小,甚至做了几年后“闭着眼睛都能完成”。久而久之因为缺乏挑战而衍生出衰颓情绪,感到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产生心理倦怠就在所难免。

3 教育对象特点的影响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使得学生数量倍增,伴随的是生源质量相对下降,增大了教育的难度,这种现状与国家对专职辅导员队伍的系统培养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局面之间的冲突逐渐凸显。

当代大学生更向往随心所欲的生活,对生活没有太高尚的追求;期盼建立自我内心价值体系,甚至认同平庸;不期望皈依于某一种理性信仰,个人很少再为国家、社会和民族焦虑,政治参与热情趋于平淡甚至表现冷漠,把维护个人的价值和权利置于很高的地位。而社会观念的本身的多元化使学校、家庭、学生个体及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期望产生分歧成为理所当然的孪生品。在多方关注下,高校辅导员难以在职业操守探求和社会心理需求中寻找平衡,加剧了职业动荡的筹码。所以,现在高校辅导员工作比起以往的辅导员工作更容易令人疲惫不堪。

三、从科学发展的世界观思考和解决“80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

1 突出“三追求”

(1)追求科学的职业定位。信念和理想是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也是职业倦怠的最好解药。当代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学科发展取得的优秀研究成果已经惠及社会各个领域,心理测试和系统培训等应用性实践也使得人格类型研究、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成为可操作性的科学体系。因此,“80后”高校辅导员有条件进行客观的自我分析,例如是否存在“职业错位”,还是天生的人格类型与工作需要有冲突等等,必要时也不妨求助于专家,进行有意识的心理调节,帮助自己在出现职业倦怠方面的问题时,学会换角度思考;遇到困难时能够适时进行自我安慰,不盲目否定自己。对于以往有把工作当跳板想法的辅导员来说,则要彻底转变观念,调整自我的职业心态和人生规划,端正做辅导员的态度,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工作的理念融入自己的终生实践。

(2)追求乐观的职业目标。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从不以高薪厚禄为荣,而是把学生的进步当作自己终生的职业目标,以“桃李满天下”为最大乐趣。投身辅导员工作的人更能体会到学生的点滴进步才是自己无以计数的财富,更能带来难以割舍的愉快。正是这种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不懈追求,使教师承载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和无数敬仰。新形势下高校年轻辅导员如果能以此目标为职业追求,将大大增加工作兴趣,避免好高骛远和无意义攀比造成的心理失落。

(3)追求高远的人生价值。辅导员的工作性质本身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深远浩大的系统工程,而这个工程往往又是由春风化雨般的点滴小事铸就的,其有效的教育成果不是肤浅的、短暂的,而是一种内在的肯定和持久强劲的内化力量,是在多少年之后仍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这种价值的延续是科学职业目标的体现,更是辅导员工作的最高境界。

2 加强“三交流”

(1)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拓展沟通渠道。交流是理解和尊重的基石,辅导员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效的交流能够使工作事半功倍。新形势下“80后”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前应主动思考交流对象、交流场合、交流方式的特点,抛弃“等靠要”“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懒惰思想,才能建立工作预见性,不为工作所累。例如:什么事情适合群体交流,什么情况应当个体交流;什么工作应当在办公室交流,什么情况下在寝室或食堂更合适;哪些时候应当用鼓励方式交流,哪些时候可以以批评为主。另外,“80后”辅导员与学生交流的优势随着现代通信方式如手机、互联网等的运用也有所增长。一些辅导员在该方面已经做了积极探索并初见成效,如:建立班级QQ群、互通e-maiL、网络通信、组建校内网等,都能帮助辅导员全方位了解学生心态,科学规划工作。此外,“80后”辅导员应多与学生一起进行课外活动,一方面可以强健身体,保持充沛精力;另一方面可以释放心理压力,达到心态平衡。特别是有适当文体特长的辅导员容易在这些活动中和学生打成一片,有利于工作的推进。

(2)加强辅导员系统内部的交流,不断充实自己。只有失去自我的工作才容易让人产生厌倦感。有相当一部分“80后”年轻辅导员由于疲于对事务的处理,忽视了自我能力的提高,逐渐产生了职业倦怠。因此,“80后”辅导员们只有不断学习和研究,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风格,才能找出教育对象的规律和特点,成为专家型学生工作者,大大提高事业的成就感和职业魅力。辅导员老师通过相互的经验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感悟、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不断刷新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才能在工作中把握主动。

(3)加强与不同行业间的交流,深化职业培训。就业前科学、真实、系统的职业培训能够使从业者对未来的工作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建立合理期望,避免入职后倦怠感的产生,这是消除职业倦怠的前提。目前,我国各高校对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形式和内容都比较简单,一般是以讲座报告等形式开展,时间也相对短暂,基本上集中在几天或十几天就进行完毕,缺乏一定的深入性。加上辅导员工作本身的“中国特色”,没有太多国外经验可以借鉴,从体例上就束缚了工作本身的横向延展。事实上,一些国内外优秀公司企业培训员工的成熟经验是可供借鉴的。

对于年轻人来说,职业倦怠很多情况下是一种隐性的“能力恐慌”,只有不断地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为自己充电,才能够具有适应各种压力、打“有准备之仗”的能力。因此,“80后”辅导员工作过程中要采取“请进去,走出来”的方式建立社会交流网络,既能拓展工作视野,也对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和支援氛围大有裨益。

3 实现“三和谐”

心理辅导流程篇6

关键词学生意外事件辅导员预防处理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学生安全重于泰山,是学生工作的中心内容之一。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人员,与学生的安全紧密相关。学生意外事件是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一大挑战和难题,辅导员如能以正确的方法来预防和处理,就能极大地减少学生和学校的损失。

一、学生意外事件常见类型

在高校中学生意外事件多见于以下几类:(1)校舍建筑类不符合相关安全标准而对学生造成伤害。(2)易燃、易爆物品类对学生造成伤害。(3)触电、中毒、食品类产生的安全问题。(4)群体类产生的拥堵、踩踏、斗殴等安全问题。(5)学生私自离校、失踪等安全问题。(6)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安全问题。

二、预防为主

学生意外事件多为突发性事件,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是无法避免的,虽然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但完全是可以预防的,或者极大地降低其发生的概率。关键是要思想要重视,认识要提高,制度要健全,管理要严格,措施要得力。

(一)加强宣传,提高安全意识。

辅导员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校园内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以及个人不安全行为引发危险的可能性。大学生正处于精力充沛的青年期,往往过高估计自己规避和应对危险的能力。

1、加强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辅导员应利用好平时各种时间和机会,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遇到自身把握不了的事情问老师和家长,不要逞能逞强,不要轻信他人,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

2、加强消防安全教育。辅导员应引导学生学习国家相关消防安全法规和学校相关消防安全规定,提升消防意识。要大力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增强灭火技能和火灾发生时逃生、自救、互救本领。同时,应时常叮嘱学生注意用火用电安全,不要使用学校明文规定禁止使用的相关物品。

3、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当前大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普遍薄弱,时常出现相关安全问题,辅导员应加强相关交通法规的安全教育,使学生们懂得在交通活动中,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自觉养成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积极开展交通安全周或交通安全月活动,从而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起“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交通安全方针。

4、加强安全规章制度教育。各高校为保障学生安全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实践证明这些安全规章制度在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保障学生的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辅导员应大力宣传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使广大学生充分了解安全规章制度的内容和要求,逐步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日益普遍和突出,发生在学生中的自杀、打架斗殴、偷盗等行为,大多都由心理问题引起。辅导员应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对于存在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上报系部,并由学院心理咨询师进行干预。

(二)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各高校为加强学生安全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周末晚点名制度、晚查寝制度、查课制度、学生考勤及请假制度、毕业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宿舍管理规定、学生夜间晚归和夜不归宿的管理办法及补充规定等等。辅导员严格落实这些制度能够极大地减少学生意外事件的发生。结合这些管理制度,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应做到以下几点:

(1)辅导员应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

(2)学期初及周日辅导员应清点所带班级人数,做好记录。

(3)辅导员应定时查课查寝。

(4)辅导员应定期召开班会,并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全面了解班级学生思想心理动态。

(5)当学院组织学生集体活动时,辅导员必须全程负责。

(6)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应定期做好学生考勤工作。

三、意外事件处理方法及流程

学生意外事件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是无法避免的,如何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学生和学校的权益,就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流程。

(一)辅导员在处理学生意外事件中的定位。

辅导员在处理意外事件时应处于中立的位置。一方面,辅导员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导师,是学生在校园中最亲近的人,发生事故时,辅导员应努力为学生解决问题,做好学生利益的维护者和协调者,这时辅导员的角色是学生权益的维护者;另一方面,辅导员又代表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要站在学校的角度将学校的声誉、财产等损失降到最低。因此,辅导员要站在中立的角度解决相关问题,不能偏袒一方,要具备大局意识,公平公正公开的处理学生意外事件。

(二)学生意外事件处理的一般原则。

1、生命至上原则。无论发生什么样的意外情况,学生意外事件处理的目标都应是保护和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

2、快速反应原则。学生意外事件发生后,辅导员必须立即到位,并将情况通报给学院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处理领导小组。反应速度将和危机控制程度、事态发展速度、信息掌握程度密切相关。

3、冷静、合理合法原则。强调快速反应的同时,相关人员必须保持冷静和克制,不能激发矛盾和产生负面作用,同时采取的手段必须做到合法合理。

4、遵守规章制度原则。为保证在学生意外事件出现后,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和学校的利益,各高校通常都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学院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处理预案、关于对擅自离校不归学生实行报告制度规定及补充规定、学生打架斗殴、盗窃事件处理流程等,辅导员在遇到学生意外事件后,必须严格遵照这些制度,防止事态扩大。

(三)学生意外事件处理的一般流程。

1、前往现场,冷静处理,报告领导。学生意外事件是发生后,学生事务管理者应当迅速赶赴现场,冷静下来,镇静处理。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后,应冷静止确判断情况,分析危机发生性质和危机程度,分析事态发展局势,如有学生出现伤亡现象应立即送往正规医院进行救治。随后,应立即向系部及学工领导汇报情况,并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隔离危机,不让事态继续蔓延。

2、了解情况,跟进事态发展进程。在阻止事态继续蔓延之后,应马上调查了解事情经过及初步原因,及时协调好学生、家长与学校的关系,并进一步跟进事态发展的情况,及时向有关领导进行汇报。

3、及时沟通,更多关怀,总结原因,改进工作方法。在事件得到控制和结束时,辅导员应加强对受到事件影响相关学生思想动态的关注,给予其更多的关怀。并总结在这次事件中自己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时改进,避免今后发生类似状况。

(四)辅导员在工作中应注意的几点沟通技巧。

1、说长话。在与学生或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时,首先要注意自身的态度,辅导员与学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家长对于辅导员也是极度信任,辅导员必须把握自己说话的态度,尽量公平公正。同时,说话时也必须要多说,要将事情讲清楚、讲细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要能用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表达中自己的真实想法。

心理辅导流程篇7

1.轻视性教育。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接受社会实践的机会少,就业压力大,因情感、心理障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问题导致的大学生自杀,自残和犯罪事件屡见报端,某些恶性事件令人震惊。这与学校未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状况,漠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缺乏深入分析不无关系。很多大学生反映,几年下来,难得见到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影子,见他们比见国家领导人都难。大学生渴望和班级管理者交流,但班级管理者不给学生机会和时间,这样的班级长期下去自然会出问题。所以,辅导员应该留一些时间给学生,多与他们交流,或交谈或文字交流。

2.管束性教育。与轻视性教育相比,强制性管束也极易引起大学生的反感和抵制。主要表现为:某些高校强制性要求学生必须上早晚自习,根本不考虑是否符合学生实际。为了防止部分学生逃自习课,学校制定一系列的处罚措施,如扣学分,取消评优评奖的资格等等。这种高中式的管教法,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极大的浪费了他们的时间,他们往往是“人在曹营心在汉”。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做法,应该引起班级管理者的思考,从而尝试新的民主方法,例如咨询辅导法。

3.功利化及形式主义。近些年来,受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中功利化,形式主义有明显上升趋势。每到评定奖学金、助学金和入党的时候,也就是部分学生最活跃的时候。主要表现有:一,请客吃饭、送礼,来拉选票。二,污蔑、打压其他参与竞争的同学。三,伪造证明(低保护、特困区、重灾区等等),来博得同学的支持。四,某些班干部或学生会干部凭借自身的便利条件,隐瞒消息,欺骗同学,贿赂辅导员。五,极个别辅导员直接自己内定获奖学生,入党学生名单。然后,再让学生讨论,走一下过程,实则为自己谋求一点私利。这些方面造成真正贫困的学生、优秀的学生,得不到本该有的资助、荣誉。大学曾被称为“最后的净土”,而如今这些功利化,形式主义的入侵,以使的这片净土有了污点。班级管理者有必要采取教育与疏导的方法,对这类行为加以制止。虽然,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一些弊端。但是,我们仍要看到其中好的经验和方法。咨询辅导法就是一种很符合大学班级管理的好方法。如果,将此方法应用到大学班级管理中,它独特的优势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咨询辅导法在大学班级管理中应用的基本策略

策略是教育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教育者要取的实际效果,就得讲究策略,策略得当就会事半功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意选取适当的方法,而且必须注重教育策略的科学运用。咨询辅导法在大学班级管理中要想得到正确的应用,必须采取正确的策略,而以下策略则体现了咨询辅导法的基本应用思路。

(一)“情感通讯员”这一策略要求班干部协助辅导员做好心理咨询工作。一,分组。将班级成员分成若干小组,班干部分工负责。二,职责。班干部主要负责发现、解决、反映学生的不良状况。三,作用。班干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向辅导员反映,由辅导员解决。班干部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邮递员”的角色。众所周知,大学辅导员的工作复杂繁重,仅靠一人之力很难面面俱到。班委会作为学生的“自治机构”,由学生选出,对学生负责,受学生监督,朝夕与学生相处,能第一时间了解班级学生的动态。大学生是成年人,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向辅导员反映,那样也不切实际。有些问题,他们自己或者通过班委会能自主解决。此策略不仅有力地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还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面对面,心贴心”辅导员以“介乎师生之间的真心朋友”身份,面对面和有困惑的学生交流。一,方法。学生找辅导员或者辅导员主动和学生谈心。辅导员要主动到班级、宿舍多走走多听听,了解学生所处的状态,及时有效地与有困惑的学生交流沟通。在交谈过程中,辅导员应当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对学生表现出同感、理解、关心的态度。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所遇到的疑惑、困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疏导,帮助他们寻找走出困境的途径方法。二,效果。一方面,克服大学生对辅导员的陌生感和抵制情绪。另一方面,学生相信辅导员,有问题愿意与辅导员交流,并按照辅导员指导去做。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坦诚、信任的朋友关系。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生活,又树立了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三)“心灵家园”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网络媒介利用自身庞大的通信网络,先进的通信手段,正在日益缩小着信息传播所需要的时间,往往可在事件刚一发生就迅速及时地进行交流。这一特点,有利于辅导员协同家长、专家利用网络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疏导。辅导员借助网络的力量,建立一个“心灵家园”群。一,成员:学生、部分家长、心理咨询专家。二,优势。在这个虚拟而真实的大家庭中,每个人既隐蔽又明显。大家借助文字来彼此交流,它的好处是保护学生的隐私,克服某些学生因为面对面交流,紧张胆怯的情况。求询的学生没有太大的负担,能够大胆地在家园中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会比较全面,彻底,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容易得多。三,作用。家长、专家的指导会更有针对性。大学生能感受到,学校、家庭、社会对自己的重视和关心,对学生走出困境十分有效。另外,疏导一经传出往往会对全班学生产生影响,起到了广泛的教育作用。

心理辅导流程篇8

关键词:心理咨询;辅导员;谈心活动;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136-02

心理咨询与个体进行直接、长时间接触,帮助咨询者解决心理问题,并使其心理、态度和行为发生变化的渐变式过程。而谈心活动属于一种思想和政治教育,人与人之间属于双向交流形式,通过心灵交流,互相得到启发。

一、心理咨询和谈心工作之间的联系

1.一致性。心理咨询和谈心工作在内容、目标与形式上均存在一致性,并且二者变化规律和运行操作也有共同之处。二者从根本上都是解决人在生活、工作或学习中的态度、信念、行为和情绪等问题,以交流形式为他人提供帮助,使人们保持正常情绪和健康状态,从而顺利自我成长。

2.渗透性。不能将心理咨询与谈心工作严格划分开,由于个体问题相对复杂和贯通,具有一定关联性,二者之间可能随时进行反复与互相转化。因此,二者之间相互渗透、不容分割。

3.互补性。心理咨询工作是为了解决人们心理上的问题,而谈心工作需要解决人们还没有上升到心理层面的浅在性思想问题,问题程度、问题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心理咨询将谈心工作作为咨询的前期铺垫与后期跟进,谈心工作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借助于心理咨询有效解决,因此,二者互补、互相融合。

二、辅导员和大学生在谈心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不熟悉。我国中职院校辅导员和学生配比比例大约为1∶200,由于临时性工作、学校不确定或繁杂工作,加重了辅导员压力,所以辅导员没有充足时间了解学生,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必然存在沟通代沟,学生有问题也不会主动向辅导员寻求帮助,在与辅导员谈心中存在严重的心理隔阂,造成谈心工作片面地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2.缺少良好谈心环境。许多中职院校还未专门建设辅导员谈心工作室,这就使得辅导员在办公室或者是班级与学生面对面谈心,这种环境,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严重者出现拒绝交流,也就是交流障碍,增加了辅导员谈心难度,同时辅导员也不能获得学生真正的思想动态,出现这种问题造成谈心活动没有解决学生实际心理问题。

3.谈心技巧不合理。在学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地位不平等,常常不自然地表现出居高临下;“没有认真听学生回答问题,凭主观意见为学生提出决策”,学生内心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并且,辅导员由于不具备专业心理学知识,所以不能够合理掌握谈心技巧,从而使得谈心活动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三、心理咨询在辅导员与学生谈心活动中的应用

1.谈心前期准备工作。(1)详细了解学生情况。与心理咨询师详细了解咨询者资料作为开展咨询工作基本根据相比,辅导员和学生之间进行谈心活动也非常重要,需要详细了解学生基本情况,例如:家庭情况、个人特长、学习成绩、生活态度、理想、活动参加情况等多方面、全面地了解学生资料,为更好理解学生、深入开展谈心工作奠定基础。(2)营造良好谈心环境。谈心地点可以根据时间而定,谈心环境要安静,没有外人的辅导员办公室或班级,在这些场所学生应该较为熟悉,避免学生在谈心过程中有压抑感或陌生感。

2.注意谈心技巧。心理咨询中有很多规定限制,是推进咨询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在学校辅导员和学生之间进行谈心时,需要注意一些谈心技巧,把握咨询原则,同时也是顺利开展谈心活动的前提保障。(1)保密隐私,维护学生安全。心理咨询基本原则是保密原则。与学生进行谈心,其涉及家庭隐私、内心想法、个人秘密等,学生选择与辅导员面对面谈心,是对特定人的一种信任。因此,辅导员需要承诺学生,用真诚化解学生顾虑。只有这样在与学生交谈过程中,学生才会愿意常开心扉和倾诉,从而得到良好的谈心效果。(2)角色承担。辅导员需要以朋友身份、教师的立场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内容仅限于工作范围内,避免极端感情出现,这也是心理咨询感情限制原则。辅导员和学生谈心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学生在校表现而存在“贴标签”等错误想法,影响师生间关系,从而不能客观地正视学生现状,也不能公正地评价学生。

3.协助学生认清自我,使学生成为谈心活动的核心。(1)自我认识阶段。在学校,学生与辅导员关系最熟悉,也最亲密,因此辅导员与学生谈心成为学生宣泄的一种有效途径。辅导员在谈心活动中扮演着认真的倾听者,学生才会愿意倾诉烦恼。辅导员在倾听过程中避免轻视、偏见、价值判断、过早下结论等行为。(2)自我剖析阶段。学生在谈心活动中可能由于情绪激动,说话时内容较为复杂和空泛,例如:我很烦;我时常感到绝望等,被自己营造的负面情绪所影响,从而使这些不良态度或情绪波及到整个生活学习中。遇到这种情况,辅导员可运用心理咨询技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剖析。

4.详细记录谈心内容。辅导员要有良好谈心记录与反思习惯。在日常谈心活动中,辅导员要专门准备谈心记录本,每一次谈心地点、时间、学生情况、简要的谈心内容、解决办法、结果反馈等都要详细记录。

结束语:

心理咨询在辅导员与学生谈心活动中起到关键性作用,这就要求辅导员认真学习心理咨询技巧和知识,还要付诸行动,结合理论与实践、遵循原则、灵活运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符小灵.心理咨询在辅导员与学生谈心活动中的应用研究[J].成功(教育),2010,(11).

[2]高娜.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谈心教育与工作对策研究[J].吉林大学,2010,(11).

心理辅导流程篇9

(一)“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概念

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本•互动”管理模式,是在学校党政领导下,以人本管理理论与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指导,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规律,通过工作实践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与有效互动,达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目标,经过丰富实践总结出来的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管理模本及实践操作的参考形式。在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本•互动”管理模式中,“人本”是管理的核心和目标,所有管理措施与制度都要围绕“人本”这个核心;“互动”是管理的关键和动力,所有管理措施与制度都要推进“互动”的持续有效运行,最后达到“人本”发展的目的。

(二)“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特点

1.独特性与强烈的人本色彩

每一种模式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模式正是依据其独特性而存在。“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独特性不仅在于它是高校诸多管理模式中独特的一种,而且在于它是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领域里的探索先行与研究成果,更在于它要求精细化管理、管理机构独立、资源交流共享等所表现出来的强烈人本色彩非常契合现代高等教育理念、高校办学特色与现代职业发展规律。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发展,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彰显,人本理念在任何一项高校管理中都得到充分体现,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不例外。作为大学教师的辅导员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稳固与发展辅导员队伍至关重要。正因为如此,“人本•互动”管理模式以其强烈的人本色彩可以获得存在的独特性与合理性。

2.规范性与突出的主体性

模式的规范性决定它的一些基本特征在一段时间的稳定性、不变性“。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规范性在于其目标的明确性和突出的主体性“。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明确目标就是通过规范地组织管理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此模式的管理主体是辅导员群体自身,学校行政管理机构只是承担总体领导与协调者的角色,服务主体则是大学生群体。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个性的核心,也称自我意识,是指能够自觉、主动地认识和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主体性越鲜明的人,对自己的行为指向、目的和方式就越明确“。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突出的主体性,能充分发挥辅导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研究中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还能促进大学生努力配合,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潜质,有利于其健康成长、快乐成才。

3.可操作性与鲜明的互动特色

模式既非理论又非实践,它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而且还依据理论指导实践。“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可操作性表现在模式构建的具体化措施上,专门机构的成立、人员的优选与精培、制度规定的细致化、组织管理的精细化、资源信息的共享化等均可具体操作与落实到位。“人本•互动”管理模式具有鲜明的互动特色,互动是该模式发展的持续动力,此互动就是辅导员工作实践与理论教学的有效互动;互动是该模式的关键,所有可操作的制度与措施都要促进互动的持续运转,并通过互动的持续运行来达到人本的发展目标。

二、“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效能

(一)有效组织

“人本•互动”管理模式能为辅导员提供在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需要的有效组织。在“人本•互动”管理模式里,需要高校领导对加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有明确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因此它能提供有强有力的支持,包括政策制定、规章建立、人力物力财力的配备,等等。“人本•互动”管理模式还要求建立辅导员教研室,辅导员教研室承担着政策落实、事务操作、人员协调、课程安排、活动策划组织、交流沟通、资源共享等组织职责。

(二)规范管理

“人本•互动”管理模式能提供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的规范管理。“人本•互动”管理模式先从根本上明确辅导员参与教学的职责,保证其教学主体地位,使全校师生对其教学性质达成共识。该管理模式强调参与教学过程的管理,加强对辅导员参与教学的备课、上课和科学研究的检查与监督。“人本•互动”管理模式还注重实施精细化管理和建立长效化机制,制定《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管理规定》作为遵照制度,成立辅导员教研室作为管理机构,承担人员选拔与培训、课程安排与教学管理、绩效考评与奖惩、协调与监督等具体精细化管理任务。另外,在此管理模式里,要求每项制度规定与程序环节等都要正常运转,确保每个周期的发展常态化、长效化。

(三)优化供给

“人本•互动”管理模式能提供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的精良队伍。为确保有一支精良的参与教学的辅导员队伍,“人本•互动”管理模式注重用“优选”和“精培”两种方式,以保证参与教学的辅导员专业背景对口、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技能娴熟和科研能力优秀。在“人本•互动”管理模式里,有比较健全的参与教学的辅导员制度(遴选—培训—考核—奖惩),此外,与制度相对应的程序也受到高度重视,以此达到优化人员供给的目的。

(四)强化目标

创新教育方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突破职业瓶颈、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是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目标与价值追求。“人本•互动”管理模式将大学生和辅导员这两个“人本”视为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制度、机制、措施和活动都围绕这两个“人本”运转与展开,通过实施“人本•互动”管理,让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序进行、有效实施,最终达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三、“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实施

(一)设立机构,专门管理

由于辅导员归属学生处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则归属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管理,如成立“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专门管理机构——辅导员教研室即可解决组织与协调的问题。辅导员教研室可由学生处处长和思政部主任分别担任主任和副主任,组织人事部门、教务处、思政部、学生处和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及参与教学的辅导员为教研室成员,还可任命2名辅导员兼职负责教研室的日常事务。辅导员教研室直属学校党委、挂靠学生处,该教研室应专门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工作,如排课,参与教学辅导员的遴选、培训、考核和奖惩,辅导员教学与科研的管理与督促,教学经验的交流与资源共享,等等。

(二)择优选拔,精细培训

由于各辅导员专业不同、水平各异,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因此,“人本•互动”管理模式应对参与教学辅导员进行遴选与培训。首先,优先选拔有意愿参与教学、责任心强的辅导员;然后,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家对其进行精心培训(包括备课、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课堂教育机智与应变能力、课后小结与科研等);最后,分类安排课程,如对于教育背景是思想政治教育及相近专业的辅导员,可以给其安排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课程的教学,而对于其他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则可以安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就业指导、创业指导、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学。

(三)赋予资格,明确职责

指导不明必然导致辅导员的教学职责不明确,因而在参与教学中容易出现备课不充分、课堂教学索然无味、教研活动敷衍塞责等问题,“有的辅导员较难处理好辅导员角色和课程教师角色的转移,不自觉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作班会,淡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4]“人本•互动”管理模式通过制定《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的教学职责,详细列出辅导员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要履行的职责。辅导员教研室则综合考虑课程性质、工作任务、职称评定的课时规定等因素制定辅导员的课时量,通过专业背景来确定其任教课程,积极有效地平衡专职教师和参与教学辅导员的关系。

(四)交流沟通,资源共享

辅导员毕竟不是专职教师,在教学经验等方面可能会稍逊于专职教师,“不少辅导员在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和‘注入式’等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5]另外,“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实际工作是分属不同系统,势必缺乏交流基础和平台。”[6]“人本•互动”管理模式构筑了一个共享的基础、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在此基础和平台上,参与教学的辅导员与专职教师、辅导员与辅导员之间可相互交流教学与科研经验,实现资源共享。辅导员教研室也可以开展系列教学研究活动来巩固与稳定这个平台,如教学设计竞赛、课堂教学大比拼、科研论文比赛、共同参与课题研究等,让辅导员在交流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提高。

(五)满足需求,助力晋升

“人难登台、文难发表”带来课时量不足、科研成果缺乏,这是导致许多辅导员晋升困难的根本原因,也是辅导员在职业发展中的困惑。辅导员职称评定的迫切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其队伍必然不稳定,工作则无法长期有效地开展。“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构建特别是辅导员教研室的成立,给辅导员提供“登台”和的机会,切实助力辅导员晋升,将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落到实处,将高等教育发展对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寄予厚望具体量化,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晋升困难的问题。

(六)建章立制,精细管理

心理辅导流程篇10

【关键词】谈心;辅导员;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谈心”一词,在英文里的解释为“heart-to-hearttalk”,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谈心里话,倾心交谈。可见与人的心理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以谈为载体、心为目标,重要的是这“心”。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要做细谈心教育工作必须应用相关心理学方法与技巧去研读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准确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做到知己知彼,同时要找准时机,增强谈心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80后”辅导员群体与“90后”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无论是“80后”辅导员群体还是“90后”大学生群体,在情感、思维、行为、认知等心理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但同时他们又有很多相似之处,从成长背景来看,“80后”辅导员群体与“90后”大学生群体都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显现成果的时代背景下长大,也是中国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海量的信息使得他们接触的事物相对前卫、时尚,主流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从年龄层面来看,“80后”辅导员群体与“90后”大学生群体年龄相差不大,有利于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提高辅导员谈心教育的亲和力;从沟通方式角度看,“80后”辅导员群体与“90后”大学生群体有一定共同的语言,懂得用相适宜的沟通方式进行交流,如利用网络QQ群、飞信、腾讯微博、微信等新载体进行双向的点对点的思想交流等,产生情感共鸣;从思维模式角度来看,“80后”辅导员群体与“90后”大学生群体都具有相对自主性兼依赖性、自信但又敏感、自我但又孤独,务实又不失竞争等的特点。

二、谈心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著名的教育家王阳明有这样一句话:“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总书记曾经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其中就强调了谈心教育的重要性。

1、帮助“90后”大学生自我成长。随着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教育中说教式、命令式的教育方式已经显现出不合时宜的弊端,加上“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之间年龄差距小,往往树立的威信小,老生长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造成面上接受心理不接受的假象,不利于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谈心教育正是一种与学生亦师亦友的思想交流与碰撞,这种直接接触是相互了解、相互影响的过程,是拉近彼此心灵距离的重要契机,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的有效途径,它贯穿于学生工作的全过程。通过谈心教育有利于强化对大学生在学业、情感、生活等方面的个性化指导,促进大学生自我成长。

2、帮助“80后”辅导员自我成长。“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辅导员要面对的每一个大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和心理需求,通过和学生之间紧密的谈心教育,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但同时对于“80后”辅导员的自身素质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语言表达能力、双向沟通能力、情境控制能力,另外对于心理学在谈心教育上的应用功底和谈心的方式方法、技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一次次深入的谈心教育,谈心反馈,经验总结,一方面促进了“80后”辅导员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丰富了背景专业知识后在解决学生问题上也变得更加游刃有余,培养了解决问题后反观发现问题的观察力,从而能够把握住更多教育的契机。

三、做细谈心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谈心教育是“心”与“心”之间的映照,这种辅导与大学生深层次的交流应是在爱的基调下潺潺流淌的,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因此,谈心的主客体、谈心的方式、方法是影响谈心教育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1、准备阶段。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对于自己有价值的、用处较大的、真实性较强的的观点往往更容易接受,因此,“80后”辅导员要提高谈心教育的效果首先要充分做好谈心教育前的准备工作,像上课前的备课一样精心准备,如对自己分院的学生有一个全面详尽的了解,在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同时对谈心教育对象进行分类总结,例如根据谈心教育的阶段性特征可分为新生群体、老生群体和毕业求职群体,根据谈心教育的个体性特征可分为主动谈心的学生、学习困难生、自律性差的学生等,对于不同对象的学生群体要进行情况摸底,了解心理真实的想法和需求,才能贴近实际,有的放矢,有所侧重,将谈心教育入耳、入心,达到教育的目标,如果情况了解的不够详实,就容易导致谈心教育工作纸上谈兵。

2、过程管理。过程管理主要是指使用一组实践方法、技术和工具来策划、控制和改进过程的效果、效率和适应性,包括过程策划、过程实施、过程检测和过程改进四个部分,即pDCa(plan-do-check-act)循环四阶段。“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谈心教育的主客体都是动态变化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可以将过程管理的理念应用到谈心教育工作中,根据谈心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反应结合心理咨询的原则与技术,例如面质、指导、共情、内容表达、自我开放等技术,掌握好谈心教育过程的切入点、共鸣点、闪光点、临界点和困扰点,通过对每个过程细节的把握在执行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谈心教育的实效。

3、结果反馈。谈心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自我成长,补给精神食粮,因此,对于谈心教育前后的对比和结果的反馈跟进也是重要的环节,在每次与学生个别谈心教育后要及时做好相关的谈心记录、总结经验,同时也为谈心教育是否起到了正面积极的作用提供了书面资料,假如效果是正向的继续保持,督促跟进,反之,则找出原因,寻找困扰点,改进方式方法,从而不断积累谈心教育的经验教训,提升“80后”辅导员面向“90”后大学生谈心教育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邢亚楠,当“80后”辅导员遇上“90后”大学生[J].实践探索,2010(03)

[2]卿臻,高校辅导员开展“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总第6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