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孩子如何启蒙教育十篇孩子如何启蒙教育十篇

孩子如何启蒙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5:16

孩子如何启蒙教育篇1

>>幼儿道德启蒙教育的初探浅谈幼儿英语的启蒙教育浅谈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谈幼儿中的启蒙教育幼儿启蒙教育中赏识教育方式的应用自然教育对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影响基本体操对幼儿启蒙教育的影响对幼儿进行礼仪启蒙教育的探索小班幼儿道德启蒙教育的初探浅析幼儿英语启蒙教育的几种方法幼儿数学启蒙教育活动中兴趣的探究幼儿园开展棋文化的启蒙教育对幼儿启蒙教育的几点思考对幼儿环保启蒙教育的探讨关于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问题与思考家庭在幼儿德育启蒙教育中的作用幼儿心理的自助启蒙教育探讨浅析幼儿国防启蒙教育的重要性浅谈幼儿数学启蒙教育的途径浅谈对幼儿进行美术启蒙教育的策略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政治>再谈现代幼儿的综合素质启蒙教育再谈现代幼儿的综合素质启蒙教育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幼儿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对于周边万千事物充满好奇和兴趣,好动、好问是幼儿期最显著的特征。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一个人智力发展和心智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启蒙教育,抓住早期教育的契机,充分发挥幼儿创新性,顺利塑造幼儿人格魅力,是现在每个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的课题,践行教育的目标。那么如何开展幼儿的启蒙教育呢?笔者借鉴别的教学案例和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以下拙见,供各位同行同仁商讨。关键词:幼儿成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兴趣教育

幼儿期的任何能力的教育培养,都是对他们以后成长发展的重要铺垫,决定着以后他们的学习发展,甚至影响他们的未来成功与否。幼儿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幼儿一个重要的指导老师,幼儿一个健康的兴趣爱好,既是他们的启蒙教育,又是他们的终身教育。

一、家庭良好的环境,幼儿的首要启蒙教育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家长就要在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尽职尽责地对孩子进行积极的正面教育引导,顺其自然,使孩子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自律能力”的一代新人。有位教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一语道破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首先接受到的是来自父母的教育,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个表情都会对子女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将会伴随他的一生。因此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这就需要父母们要注意:1.营造氛围,相互沟通。家长应有幽默感,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相互拉近距离,能让孩子愿意与你快乐地沟通。2.言传身教,树立榜样。作为家长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洞悉新信息。还要应当树立良好的形象,真正成为鼓励孩子前进的一种精神力量。3.爱严结合,培养习惯。严格要求,坚决施行,“己不正,不能正人”。

二、学校教师的指导,幼儿的关键启蒙教育

幼儿除了接受来自教育外,必然要精力的就是学校新的环境和老师的教导。为了幼儿的笑脸更加灿烂,为了幼儿的成长更加健康,只有充分发挥家庭、学校何老师教育的优势,才能真正推动幼儿启蒙教育的更好发展。学校教育具有严肃性、规范性、系统性以及在集体中进行的特点。学校教育可以利用自身的智力、人才、空间和办学优势,为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发挥育人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的主导性,是相对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而言的。学校教育可控制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限制和消除不良环境因素的干扰,利用和发挥一切积极因素的作用,以确保个体发展的方向。学校教育还可充分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有意识的发挥长处,弥补不足,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向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方向发展。再加上教师热情的鼓励和正确的指导,通过与幼儿互相交流、沟通,在情感、认识上达成一致,建立朋友关系,产生共鸣,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心理活动。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三、兴趣爱好的培养,幼儿的重要启蒙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各学科、各门类的艺术教育已在幼儿阶段普及。开展各种美术、体育、音乐等特长班的培训,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各方面的兴趣爱好,丰富生活,快乐成长。其中,幼儿阶段绘画兴趣是最重要的。首先让幼儿观察大自然的风景,观察生活,让他们感知这个美好而又神奇的世界,然后再以游戏的形式,让他们用五颜六色的笔自由自在地来表现自己的感情。然后,幼儿在这个时期接受必要的音乐启蒙教育,对幼儿智力的开发有着特殊的作用。音乐是幼儿大脑极好的营养品,调节大脑的功能,提高幼儿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提高语言能力及促进其德育的发展,还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感。因此,重视幼儿的音乐启蒙教育,对幼儿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再者,作为幼儿体育启蒙教育,可看作是幼儿教育的一种方式,教育的一种思想,一种教育理念。可以促进幼儿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幼儿体育启蒙教育具备新教育的优点,同时弥补了教育思想的不足,适合现代终身教育理念,是现代教育中的切实可行的教育思想。

总而言之,幼儿的启蒙教育关乎到幼儿的终身成长和发展,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决定性作用。值得要注意的是,幼儿启蒙教育的有效推行,不只只是喊“口号”,更重要的是付之于行动。呵护外来孩子的心灵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成功经验,走进孩子的心灵,树立正确的指导方向,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是我们与他们共同健康成长,共同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洁华.把环境教育作为师生素质教育的切入点[J].校长阅刊.2006(07)

[2]王晓波.学前教育对形成良好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8)

ont-family:方正书宋简体;color:black;mso-bidi-font-weight:bold'>甘庆华.分层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3(11).

孩子如何启蒙教育篇2

(一)歌唱启蒙教育可以提升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

语言,不仅是人与人沟通最基本的方式,也是人的思想和内心活动的一个最简单的体现。所以,做父母的都会在孩子幼儿阶段早早地开始进行语言的教育,歌唱教育启蒙的实现,成为父母教育孩子语言的一把实用的工具。早期,听音乐就成为妈妈们胎教的一项重要的环节。确实,有妈妈觉得怀孕时期听音乐对孩子出生后的音乐能力有作用。同理,学前儿童平时听同一首歌曲的次数很多,无意识地就会记住一些,然后再自己随便哼唱,可能由于记得不全会变成自己的另一首“编曲”。这对孩子语言的通顺是一个便捷、容易的锻炼方法,所以,这个时候父母不要去纠正他们,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们,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而且,学前儿童的歌唱一般是不能独立完成的,都是需要和同龄的儿童一起完成,这更加多了学前儿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的语言能力更快地发展和提升。

(二)歌唱启蒙可以锻炼学前儿童的听力,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力

学习歌唱要有一个好的听力,贝多芬那样的天才毕竟是少之又少。歌曲是比较便于记忆和上口的,学前儿童在听歌时,对于歌曲的节奏、歌词、音色、力度等有一定的分辨和判断,从而提高他们的听觉能力。当然,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最先记住的还是歌词和动作,同时还要与小朋友们配合,对于学前儿童的交往能力和记忆力也是一个提升。

(三)歌唱启蒙教育可以发掘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歌唱是有一定的表现力的,因为它蕴含了朗诵和表演的内容。而学前儿童正处于智力和情感萌发的时期,歌唱的启蒙为儿童的想象力提供了一对翅膀,使他们的思想自由地翱翔,从而创造出无限的可能。很多科学家或作家常常从音乐中寻找创作的灵感,所以说,在学前儿童时期,以歌唱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非常可行的。

(四)歌唱启蒙教育对学前儿童德育发展的影响

对学前儿童进行早期的歌唱启蒙教育,对学前儿童的德育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儿童是对教育最听从的一个群体,这时的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儿童都很熟悉的儿歌《一分钱》,其中对于儿童拾金不昧的教育是很明显的,但是却运用了一种委婉的方式。音乐就是这样,它潜移默化地对听音乐的人产生影响。所以,将德育教育融入儿歌中,为儿童德育的发展发挥力量是很有必要的。

二、如何培养学前儿童初步的演唱技能和方法

(一)培养学前儿童的歌唱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不会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不会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要首先培养学前儿童对歌唱的兴趣。比如,将一首儿歌联系到儿童喜欢的故事上或是配合设计一些小音乐游戏,既能使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又能提升他们对歌唱的兴趣。这时音乐教材的选择就很重要了,既有意义又不乏趣味性的歌曲,才会让学前儿童产生兴趣。

(二)培养学前儿童的节奏感

学前儿童的自我约束能力比较薄弱,而他们又喜欢跳跳闹闹,但这对培养孩子的节奏感是很有利的。选一些节奏感比较强的歌曲,配合一些简单的儿童易学习的动作或编成舞蹈,提升学前儿童的节奏感。也可以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吸引孩子,引导孩子通过有节奏的肢体动作和节拍,更好地学习歌唱。

(三)通过歌唱拓展学前儿童的知识面

儿童歌曲是儿童生活的一个体现,带领学前儿童去了解歌曲的内容,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从而了解儿童的生活,有利于学前儿童把握歌曲的内容和感情,拓展学前儿童的知识面,使儿童更贴近生活,了解生活。

三、学前儿童歌唱教育的原则

首先,是相互作用和学习的原则。在学前儿童教育的过程中,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而且需要教师更多的耐心和引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学习和他们如何更好地以儿童能够接受的方式去沟通,个别情况下是要因人而异的,那就更需要教师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摸索出适合其教育的方式。歌唱是一个相对教学气氛不必很严格紧张的内容,教师要设计、参与和指导学前儿童从这个内容中真正地学会需要的东西,而这个过程是相互的。

其次,要面向全体学前儿童,关注个别差异的原则。在学前儿童歌唱启蒙中,不同的儿童是有不同音色和风格的,有个人特点的要有针对性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个人需要,保持一个正确的教育心态,使其既能完成对全体学前儿童的歌唱启蒙教育,又能为个别有特点的学前儿童提供正确的引导,完成教育的目的。

此外,教师还要兼顾儿童个性和心理,在歌唱启蒙的同时不能忽略对人格的培养。让学前儿童学会自信、谦让,理解合作和公平竞争的原则。

孩子如何启蒙教育篇3

好妈妈语录

“孩子的大脑发展最适合的地方是温馨的家庭,最佳的营养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有了这些条件,不必整天送孩子去上补习班或才艺班,他的大脑都会健全地发展。”

——尹建莉

愉悦的感觉最重要

语言输入,背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种能量储备。应该让孩子尽早进行母语经典背诵,这对各国孩子同样适用。把经典语言文化早早放进如白纸一样纯洁的大脑中,这些东西迟早会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文化财富。孩子的大脑先被好东西占领,以后遇到差东西,他自然就不屑于去接受。童年是记忆的黄金期,抓住这个时期让孩子背诵一些母语经典作品,既是一种智力教育,也是一种人格培养。

中国人其实早就这样做了。千百年来,中国传统学校教育使用的就是背诵,效果当然也是有目共睹的。可惜的是,传统私塾教育没有发展出其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条腿走路,越走越跟不上现代学校教育的步子。人们在批判传统教育时,找不到别的目标,就把怨气都发泄到了这一条腿上。民国开始建立现代化学校教育,中西方教育开始融合。“一条腿”尽管饱受责难,按惯性还在使用着,它也确实仍然有力地支撑着教育的重任。所以,在那几十年间,中国教育呈现新局面,人文、科学各领域产生了不少国际级大师。哪怕是文化界那些完全否定文言文的白话文倡导者,他们自身其实也是文言文的受益者。新中国成立后,古典文学的学习被挤得仅剩立锥之地,经典背诵被一些无聊的内容挤占,语文教育全面沦陷。

在经典背诵方面,中国人显得尤其幸运,《诗经》以来出现的各种诗歌、辞赋等经典文言文作品流芳千百年,都可以成为背诵内容。建议幼儿最好先背诵诗歌。因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就是诗歌,诗歌是和童年最接近的文学形式,文字精美,平仄押韵,琅琅上口,很容易被孩子喜欢。并且,它比较短,容易记忆。如果一开始就让孩子背《三字经》或《论语》,恐怕会让孩子感觉为难,影响兴趣。

有人反对经典背诵,担心这是“机械记忆”,对儿童不好。这是把当下课程学习中的“死记硬背”和“经典背诵”混淆了。其实,两者完全不同。分水岭就是:第一,孩子背诵的内容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还是用于考试的标准答案。第二,孩子是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背诵,还是在被逼无奈中完成一件苦差事。记忆力也是用进废退,儿童时期的背诵,不但记得牢,背诵对记忆力本身也是一种训练。很多人记忆力不佳,这和他们早期缺少相关训练有关。

关于幼儿诗歌背诵,我的另一本书中有专门内容。在这里补充三点。

第一,这项工作可以做得更早一些,从孩子几个月就可以开始。具体办法为,把古诗当作普通儿歌,在和孩子玩耍或哄孩子睡觉时,顺口背给孩子听。比如在哄孩子睡觉时,随着轻轻的拍打或晃动,有节奏地反复背几首古诗。这对孩子来说,和听摇篮曲一样。不要在意孩子理解不理解,这是一种潜移默化,记住没记住并不重要。

第二,不要操之过急,目的性不要太强,对背诵应该有游戏心态,不要计较孩子花多长时间背会一首诗,也不要在意孩子背会又忘了,这些都正常。只要孩子一直愿意和你玩这个“游戏”,你就做成功了。

第三,经常在某个固定时刻或固定场合下背诵,让孩子慢慢养成一种习惯。培养习惯中也不必过分刻板,有时孩子会很有兴趣地依习惯行事,有时会打破习惯,甚至两个月都不想背一首诗,这些也都正常。

孩子成长是个比较长的过程,一切教育行为切忌操之过急,底线是不要让孩子感觉厌烦。一直有意识地做,但要做得随意些。

智力启蒙的分支还有数理启蒙、艺术启蒙等,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最好在愉快的游戏中进行。

在早期教育中,还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爱运动的习惯。就像运动可以促进肌肉骨胳生长一样,运动也可以促进大脑新细胞的生长,促进智力发育。这方面兴趣的培养和其他兴趣的培养一样,要注意这几个方面:家长的表率做得如何,家庭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内容,是游戏还是任务,孩子从中感觉到的是快乐还是压力?

可能会有读者注意到,在上面陈述中,我总是强调不管做什么,都要让孩子感觉愉快。这其实是涉及智力启蒙、非常重要、又常常被人忽略的一个方面:情绪。心理学研究已证实,长期不快乐和压抑,会导致一些原本天赋很好的孩子越来越笨,“在糟糕的情绪下,我们的思维也更抑郁”。由于情绪不同,最后在心理上剩下的东西就不一样。

警惕启蒙教育的误区

上面主要谈启蒙教育应该做些什么,下面简单谈谈要防止进入哪些误区。

第一,不要轻易把启蒙教育委托给早教机构。把孩子送早教机构的目的也许不一样,如果是为了让孩子到早教机构找小朋友玩,这没什么说的;如果是为了孩子的智力开发或情感开发,真的寄托了一个“早教”的期望,请家长想一下,早教机构的从业人员真的是一群懂教育的人吗?他们的课程设计真的合理吗?花钱真的能买来教育吗?

“孩子的大脑发展最适合的地方是温馨的家庭,最佳的营养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有了这些条件,不必整天送孩子去上补习班或才艺班,他的大脑都会健全地发展。”换个思路,把上课外班的时间用来让孩子玩耍,把家长在课外班等候的时间用来进行亲子阅读,把省下的钱用来重新购置被孩子损坏的杯、碗、电脑、手机等,收获是否更多?

不少家长送孩子进早教机构,可能是出于攀比心理,这种心理盲目而有害。明白什么叫启蒙教育,知道给孩子什么是最好的,内心就会有定力,就不会为了虚荣去折腾孩子。

第二,不要把启蒙教育和“提前学习”混为一谈。否则,会导致走两个极端:早早逼孩子学习功课,令孩子厌学和大脑迟钝;或什么也不让孩子学习,误失启蒙教育的良机。

我接触过一位“海归”,她接受了“玩耍就是教育”这样一种理念,就什么也不让孩子学习,只让他玩,甚至不把孩子送幼儿园,担心幼儿园会教孩子认字、学拼音。孩子在家里除了摆弄玩具、和老人逛菜市场,就是看电视。结果上小学后,孩子学习非常吃力,很快表现出厌学和自卑。分析这位家长的做法,她把学习和快乐对立起来,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她让孩子在学龄前完全没有智力生活,所以,后来孩子在学习上的吃力几乎是必然的。

把学习和快乐对立起来,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其实,这两者完全不对立。人的天性是爱学习的,如果学习没有急功近利地奴役孩子,它就是好的。一个背了100首唐诗的孩子就肯定不如一个只背了10首唐诗的孩子快乐吗?数量说明不了什么。诗歌是如何背会的,在什么心情下背会的,孩子的感觉如何,这才是判断的标准。

当下,人们对“启蒙教育”的否定来源于词语造成的概念误读。“启蒙教育”和“提前学习”事实上是性质相反的两种东西,前者激活了孩子的脑力,后者只是往大脑中灌输了一点儿知识;对未来学习的影响,前者是推动力,后者很可能成为阻力——这里面的分水岭,就是整个学习过程是否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是否激活了孩子的兴趣。在启蒙教育的问题上,形式不重要,感觉才重要。

孩子如何启蒙教育篇4

当我们在谈论孩子的艺术启蒙时,其实不该纠结于让孩子几岁学画画,或者是看凡・高的画展还是齐白石的画展,我们应该更关注如何挖掘并保护孩子的艺术天赋,如何让他在艺术之旅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在艺术教育、设计、艺术创作、艺术管理领域有着20多年的实战经验的JohnoSmith教授,看上去却很是年轻,充满活力。他非常关注儿童艺术启蒙的话题,并且有很多好的想法和建议。于是,我们把中国父母在艺术启蒙道路中的困惑和烦恼一股脑儿地“抛”给他,看他如何“接招儿”。

确实,每个孩子都有艺术天赋,都是天生的艺术家,然后呢?

我们想提升孩子的艺术修养,于是带孩子去最好的博物馆,看最好的艺术展,而小家伙只是匆匆地跑过来看了一眼,就拉着你要走,那时候该怎么办?

我们“按图索骥”,找了很多办法让孩子体验各种艺术形式,比如给他一个相机,但宝宝第一次兴致勃勃,下次就不想再拍了,唉,郁闷!

究竟怎样评判孩子的艺术作品,难道什么都要说“真棒”吗?

当孩子进入“应试”教育的行列之后,艺术对他究竟还有什么帮助?

在艺术启蒙这条路上,我们到底该怎么做?JohnoSmith教授一一分享了他的看法。

自然而丰富的艺术环境

他首先提到的是,如果想让孩子爱上艺术,比如喜欢画画,那么家里确实要给他非常自然而丰富的环境。就好像是想让孩子爱阅读,那么家里应该到处都是书、父母自己就有阅读的良好习惯一样。丰富的环境包括一个孩子可以自由创作的工作台或艺术角,各种各样可供他尝试或有创意的艺术工具或玩具。这样的环境其实就是发掘、保护孩子艺术天赋的沃土。另外,父母自己的好奇心、对艺术的喜爱程度,也会影响孩子。John特别提到,他在中国看到特别多这样的场景:爸爸妈妈都在低头看手机,孩子无所事事地闲在那里。他说:“真的希望父母能多和孩子玩起来,其实艺术就在生活中,艺术启蒙就在和孩子的相处里。”他建议可以利用手机上丰富的信息和孩子进行各种亲子互动,但不要让手机成为亲子关系的屏障。

引导的技巧:兴趣+分享

至于孩子看艺术展不感兴趣的话题,他回答:“其实我们成人也有着自己各种各样的审美标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欣赏同一件艺术作品,哪怕它非常知名。我们也可以让孩子挑选他感兴趣的那部分。其实,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都可以成为艺术启蒙的基地,比如海洋馆、科技馆、博物馆。”但是,他也同时提出,经过有趣、有效的引导,也可以让孩子学会欣赏一些艺术作品,比如事先把作品背后的故事或创作者的经历讲给孩子听。在美国的学校里,老师多会通过让孩子们互相分享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帮孩子打开艺术视角,关注到更多风格的艺术作品。他建议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也经常做这样的艺术分享,相互接纳和引领。

价值感的呈现

对于艺术体验,他最想告诉父母的是,除了形式要多样,还应该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比如给孩子一个相机,之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和孩子一起把精美的照片挑出来,冲洗后镶在漂亮的相框中在家里展示;或者给孩子制作一个网站、把作品到朋友圈,让更多的人看到、欣赏,总之,就是要让孩子能看到自己所做的事是有价值的,那么,孩子就会更愿意参与到这样的艺术体验中来。

自我的表达

现在,绝大多数父母已经跳脱出孩子的绘画或艺术作品“像与不像”的桎梏,但是也意识到草率的“真棒”并非能真的帮到孩子。于是,我们问起到底该如何看待和评价孩子的艺术作品的话题。John和我们分享了他的评判标准:表达。他说:“不管这个孩子最后的作品是什么形态的,只要它里面表达了足够多他想表达的思想、情绪,就是好的作品,我会觉得很了不起。因此,我作为儿童艺术课程的指导者,也会更关注孩子在创造时在想什么,在表达什么,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孩子如何启蒙教育篇5

【关键词】启蒙教育;教学内容;素质培养;规范教学

现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文化需求也日益高涨。特别是传媒上经常见到我国的钢琴演奏家表演,吸引了很多家长培养孩子学习钢琴的热情。学习钢琴的孩子日益增多,学龄也日益提前,很多年幼的孩子已经弹得一手好钢琴。这一方面推动了我国钢琴教育的发展,使钢琴文化得以快速传播;另一方面也对钢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钢琴启蒙教育的现状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现在最缺乏的其实是合格的钢琴启蒙教师,很多业余的学习者,只学习3-5年的钢琴便涉足钢琴教学领域,不负责任的现象很普遍,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参与音乐教学活动,这对钢琴启蒙教育形成不良的影响;很多培训机构出于经济考量,往往不认真训练学生的基本功,形成“速成”的风气,往往让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半途而废;有的家长在学习钢琴的问题上认识不足,对于孩子的期望过高,过多追求成果和形式忽略了钢琴学习的真正意义。

二、钢琴启蒙学习的第一步

“启蒙”这一词的意思就是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有这样的论调“先随便找个老师学习,以后再换个好老师。”在很多人看来,“启蒙教育”就是从零开始,是无关紧要的阶段。然而事实恰恰相反,钢琴的启蒙教育如同建高楼,地基不牢是建造不高的。钢琴教学的启蒙阶段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前途,在这一阶段决定着学生是否会热爱钢琴艺术,打下良好的弹奏基础,向更高层次发展。不好的启蒙教学会误导学生和家长,养成很多不规范甚至是错误的弹奏方法。即使今后遇到好的老师,也很难改正。钢琴启蒙教学,大多针对的是学龄前的儿童。一般五周岁左右学习钢琴是一个较为合适的年纪。年龄太小,手指太过柔软;年龄较大又会错过神经发育的最佳时期,钢琴讲究“童子功”就是源于这里。年龄只是参考的一个方面,最主要还要取决于儿童生理、心理的适应能力。学习钢琴的孩子最起码要能分清楚左、右手,能数十个以上的数;对于手大小的问题不用很在意,手指条件不是前提条件,掌宽指长当然好,但手指短小也会很灵活。

三、初学的规范

钢琴启蒙教学教师要重视规范的坐姿、手形、识谱。坐姿要坐在钢琴的正中间,这样左、右手能最大范围的掌控琴键。身体要坐直,肩膀自然下垂;坐琴凳的三分之一处,稍微往前倾,脚要着地,较小的孩子可以准备一个垫脚的凳子。手形要做到手腕与琴键平行,不能过低也不能抬得过高,手指第一关节要“凸出”,做到“指尖”触键。手指横向要放到琴键的中间位置,纵向要靠近黑键。识谱要让学生认识所弹奏谱面的所有符号和内容,包括高低音谱号、拍号、调号、小节、音符时值、休止符时值、音阶排列等,哪些部分用左手弹奏,哪些部分用右手弹奏要做到心中有数。

四、全面了解钢琴教学的内容

启蒙教学不能只是简单的完成教学内容,在进行启蒙教育时要让学生和家长了解钢琴学习的内容脉络和线条。第一基础训练,包括音阶、琶音、哈农;第二练习曲,包括入门练习曲、拜尔练习曲、车尔尼系列、莫什科夫斯基练习曲、克列门蒂练习曲、肖邦练习曲、斯克里亚宾练习曲等;第三复调训练,包括小巴赫、创意曲、英国组曲、法国组曲、斯卡拉蒂、平均律等;第四奏鸣曲训练,包括小奏鸣曲、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第五大中型乐曲训练,包括中外作品、各时期各流派的钢琴作品、钢琴协奏曲等。了解这些内容,能够让学琴者知道自己的弹奏阶段,并激发不断深入学习的动力,拓展钢琴弹奏的广度和深度。

五、家长在钢琴启蒙教育阶段的作用

家长的督促和辅导,是孩子学习钢琴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无论孩子处于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都与家长有很大关系。家长科学的辅导与督促会让孩子学琴更有成效。要让孩子有兴趣,达到一个又一个的目标。除了老师的作用,还需要家长积极的评价。因为孩子练琴的时间大多在家里,而家长是第一听众,家长的评价得体,会让孩子为纠正自己的不足反复的去练习;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弹奏评价不得体,会让孩子失去弹琴的信心和兴趣。家长的坚持在学琴过程中也很重要,毕竟孩子没有自约性,坚持每天练琴并完成每一次课程作业都需要家长的配合和督促。所以家长的作用在启蒙教育阶段是举足轻重的。

六、把考级、比赛、演出作为促进学习的手段

在钢琴启蒙教学阶段,要鼓励孩子参与考级、比赛、演出活动,增加出场锻炼的机会。家长不要盲目攀比初学阶段孩子的考级级别,而应重视培养孩子对钢琴艺术的喜爱;重视培养孩子独立弹奏练习钢琴的能力;重视完整准确演奏作品,并了解钢琴作品的内涵和价值。考过10级并不代表具有良好的弹奏水平,能完整准确弹奏一首钢琴曲更有意义。比赛和演出对于钢琴学习必不可少,钢琴是一门表演艺术,比赛演出不要过于看重成绩,而应该克服怯场紧张,真正享受音乐所带来的快乐。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和心理素质。把考级、比赛和演出作为促进学习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这样能在钢琴启蒙阶段培养正确的理念,培养对钢琴艺术的热爱。

七、学琴的意义

学习钢琴,并不是要把每个孩子培养成钢琴家。钢琴家不是学琴孩子唯一的出路和学习目的,把兴趣培养、智力开发、意志锻炼、提高艺术修养作为根本,才能让孩子在学习钢琴的道路上越走越好。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和误区,及早纠正,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进行钢琴启蒙教育。弹钢琴是一个技术活,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能靠不断的练习、靠时间的堆积,才能将技术变成技艺,才能达到孰能生巧,准确表达音乐内涵。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功底,要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储备,才能真正领悟音乐的精髓,才能真正喜欢钢琴表演艺术,这才是学习钢琴真正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4).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8)

[3]曹理.音乐教育与教学心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孩子如何启蒙教育篇6

关键词: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学前教育;启示

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改革和逐步深入,我国的学前教育也在不断地引进、消化并吸收世界各国教育家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montessori)(1870—1952年)就是其中一位。她是意大利20世纪初的一位著名幼儿教育家。1907年,她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儿童之家”。1909年,在儿童之家实验的基础上出版了《蒙台梭利方法》,形成了独特的幼儿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育法,成为十几年来我国幼儿教育界极为关注的教育模式之一。在理论上,蒙台梭利提出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结构完整和逻辑清晰,其中的儿童观、教育理念、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许多观点都对世界学前教育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实践中,蒙台梭利创建的“儿童之家”,为人们展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学前教育动态画面,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

一、研究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重要意义

1.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教育是社会变革的结果,社会方面的任何变化都会在教育方面留下痕迹。20世纪的幼儿教育以重重的一笔记下了蒙台梭利这个名字。她创造的“蒙台梭利教育法”引起了人们对幼儿教育的极大热情,20世纪被认为是“儿童的世纪”,而她被誉为“儿童世纪的代表”。

现在,蒙台梭利绝不单单是幼儿教育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她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与现代学前教育密切相关。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设立蒙台梭利学校,而且蒙台梭利学校还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不断涌现。在世界学前教育改革的潮流中,蒙台梭利教育法成为许多国家中重要的学前教育模式或渗入到其他各种各样的模式之中。美国著名幼儿教育家莫尔与基尔默在《当代学前教育——一项学前教育计划》一书中明确指出:“现如今讨论学前教育的文章,如果没有论及蒙台梭利体系,便不能算作完全。”凯汀·麦克尼克尔斯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毋庸置疑,蒙台梭利模式就好像一块性能优越的磁铁,它凭借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儿童的成就测验中的优秀成绩吸收了众多的儿童进入。”所以说,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在当今社会学前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对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发展与改革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2.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需求

2010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确定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十项任务。其中,学前教育改革力度最大,因为我国学前教育相对薄弱,群众反映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学前教育成为这次国家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很多幼儿园将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引入幼儿园,设立了蒙氏课程,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也已经开始走入普通家庭,很多孩子的家长都认同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这样的影响下逐渐地改变了原有的教育观念,很多教育学家也开始探索新的教育模式,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进程。但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过于注重蒙台梭利教育法产生的经济效应;过于注重蒙台梭利教育形式而忽略对教育精髓的把握;幼教实践中缺乏真正理解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精髓的教师等。

二、蒙台梭利主要教育思想分析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强调儿童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拥有完全和充分的自由,以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为基础,创建适应儿童自主学习、完美成长的教学体系。我们主要从有准备的环境、谦虚的“导师”、科学的教具和自由教育原则思想四个方面进行以下分析。

1.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环境是帮助生命的发展,环境是将潜在的生命力,变得看得见的形态表现出来的。孩子必须与他们成长的环境中的人和物,保持一种互相依赖的圆满关系,籍着这种交互作用,让幼儿形成圆满的人格。”

蒙台梭利提倡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上,蒙台梭利主张活动室一定要干净、整洁,活动室里的每件东西的摆放都要恰到好处,没有灰尘,充足的阳光,使人心情愉悦;另外,儿童所使用的设备和用具应适合他们的身高,适合儿童发展的需要;还要为儿童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和感觉材料。儿童的体力、智力各方面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精神环境上,蒙台梭利特别重视教师的仪表,教师的个人仪容仪表应富有吸引力,令人喜爱,并且保持整齐、清洁、端庄。蒙台梭利认为这也是教育儿童的“环境”之一,这样更容易赢得儿童的信任和尊敬。

(1)它必须像个家。蒙台梭利说:“它必须像个家”。也就是说,不能光是一两间同样大小的教室,必须有几个房间,有庭院,院子里有遮风避雨的设备……孩子可以在户外活动,让他们放些自己喜爱并能自己照顾的小花小草、小动物等。“家”中的主要房间是智力活动的“工作室”。另外,再配上较小的浴室、餐厅、会客室、健身房、休息室等让孩子活动和生活的空间。当然,不是每个父母都拥有如此庭院式的房子,所以只要是能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庭气氛,为他安排一间“工作室”,陈设些经你慎选的益智玩具以及他的“工作”成绩即可。

(2)以孩子为中心。不但教具内容要适合孩子智力发展的阶段,所有的硬件设备也都以孩子的高度为标准。因为在儿童之家内,一切事务都由孩子们自己动手来完成。

在教室里,所有的硬件设施,必须注意安全性;把教室布置得美观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养成他们爱好整洁的好习惯,应该朴实亮丽,太过奢华或复杂只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有秩序”并不是说每样东西都有条不紊,而是指陈设的顺序都要符合小孩的接受程度、需要,考虑小孩使用以及归还是否方便,幼儿在有秩序的环境中可以通过观察找出自身之外,物与物以及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借以促进孩子心智的成长。

总之,有准备的环境,能充分发挥孩子的生命力。有保护——让孩子有安全感;有美感——让孩子形成爱整洁的习惯;有限制——让孩子适应,而不是因为好奇而吸引他;有秩序——随孩子成长而有渐进的变化。

2.谦虚的“导师”

(1)教师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蒙台梭利教育中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儿童活动的指导者、引导者。教师是儿童获得知识的引导者,为儿童的发展构建一个支架,教师在引导幼儿的过程中,使儿童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当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就可以发挥引导者的角色来引导幼儿达到知识的顶峰。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儿童与教师之间不仅仅是被引导与引导的关系,更是一种亲密的朋友关系。

(2)教师是一个观察者。自我教育是蒙台梭利的典型教育方式,因此,知识的灌输不再是教师的主要职责,而耐心地观察则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他们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儿童自己动手进行科学实验,教师应该观察每个儿童不同刺激引人注意的时间长短,以启发和诱导为手段让孩子乐于自由、自动地去动脑筋,使智力和体能不断增长。所以,教师在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被称为“导师”,他是一个细心的“观察者”,要很有耐心地观察孩子,关心他们的需要;他是一个教材、教具和良好气氛的“准备人”,能根据观察所得设计出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他更是一个孩子学习灵感的“启发者”,孩子如何和环境接触,他能协调与引导。最重要的是,导师本人要时常保持谦虚的心态。导师要具有谦虚仁爱之心,要改变传统“为我独尊”的不良旧观念,重新认识潜力无穷的儿童,学会以儿童为师。

3.科学的教具

蒙氏教具是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一大特色。它的“教具”带有“教育”的功能,所以它具有严肃的意义,不能随便地被安置在厨房或客厅,必须有专属的“活动室”与特定的使用规则,这样它的功能才能被尊重和体现。后来,由于教具具有特定的教学作用,在孩子完全熟悉了这个功能后,它能被允许与其他教具交替使用。教具具有教育孩子了解轻重、大小、高矮等,让孩子产生次序、顺序等“秩序”感的教育特质,这种特质不只体现在教具本身,也包括在外面的一切活动。所以,使用者必须有秩序地取下教具,有次序地归位及保持对它的尊重,去维护它。在这样教育下的孩子,长大了就会尊重“长幼有序”和“先来后到”等社会伦理和社会秩序。

总而言之,任何一套教具,玩法都变化无穷。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在快乐中接受枯燥的概念,并且活学活用。这当然比机械地教孩子学习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所以说,蒙氏教具是科学的。它与我们说的“玩具”是不同的。

4.自由教育原则

蒙台梭利认为,在传统教育中,儿童如同“被针钉住的蝴蝶一样被固定在各自的课桌旁、座位上,得到的都是枯燥乏味的、没有价值的知识,他们张开着翅膀,但此时的翅膀已失去了原来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挖掘儿童自身潜能,尊重孩子的自由选择,激发孩子的学习能力。为此,她积极倡导自由教育原则。为了保证孩子的自由,要时刻注意来自各个方面的干扰。

“自由”是蒙氏“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简单说,蒙台梭利认为强制的教法对儿童——特别是学龄前的幼儿,有害无益,除非把孩子的头脑解放出来,否则孩子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蒙台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权利,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却不是放任和为所欲为。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并没有被允许去做“任何他喜欢的事”,他只能自由地选择有益与有用的事情。换句话说,“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去做正确的事情”。对孩子应该教育他们能以独立为前提,允许儿童依其“内在需要”,自由地去选择“工作材料”——教具,自由地进行“工作”。

蒙台梭利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Helpmetodoitbymyself”,这也是对其自由教育原则的最好诠释。

三、蒙台梭利主要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1.重新定位教师角色——观察者、指导者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扮演观察者、指导者,那幼儿一定是处于主动地位的。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应用我的方法教师教得少,而观察得多;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幼儿心理活动和他的身体的发展。”每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都要努力扮演好观察者这一角色。只有通过观察,教师才能真正了解每位幼儿的“不同水平”。观察作为一种方法,不但要求教师掌握观察的技术,而且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和强烈的观察欲望,还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去提高观察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师,既要学会敏锐地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行为,还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学会敏锐地观察、分析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充分研究幼儿,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

例如:当一个幼儿正在自己用积木搭房子时,自己独自搭了多次,但还是没有搭起来,眼看就要放弃了,这时,老师就可以走到这个小朋友的面前,用一种委婉的语气去提示他:“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搭呢?”说完你就可以走开,让他自己动手按照你的提示去做,这样你既起到作为一个观察者的作用又起到作为一个辅导者的作用,还启发了幼儿的探索能力。

2.创设适宜环境——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遗传、环境和教育影响幼儿的发展,环境是影响幼儿发展的一个外部条件。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将会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外部条件。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的创造就是为幼儿提供一个进行活动的空间即场所,在为幼儿提供物质环境时,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让幼儿在这样的空间中能够自由交流自己的情感与想法;空间的布置还应该体现环保和生态性,为幼儿提供一个接触自然的机会;空间的布置要符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比如墙饰的设置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要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及探索欲望,同时要求幼儿参与墙饰的设置,并且要积极听取幼儿的意见和想法,给幼儿独立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能很好地发挥幼儿的选择性、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

心理环境对幼儿的成长也有极大的影响。要求教师以一种民主、平等的心态对待幼儿,为儿童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气氛;教师平时应该多和幼儿进行交流,及时地掌握幼儿的情绪变化,这样教师就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对待幼儿的错误,允许幼儿犯错,给幼儿创造一个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安全的心理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还包括建立同伴之间的和谐、友好的关系。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互助的关系,培养幼儿的分享精神,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让幼儿在一个充满爱的集体中生活,必然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确立教育原则——自我教育

蒙台梭利认为,“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学生自由的原则”,教师应该为孩子提供自由活动的场所。在她的“儿童之家”里,儿童自由活动、自我教育被放宽到最大限度,成人只能在很小的限度内干涉孩子的行为。如果儿童的自我教育不被成人重视,取而代之的必然是过分的他人教育,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导致儿童被动地学习,最终导致消极学习。蒙台梭利所强调的自由与卢梭所主张的“自律”和“自治”相近,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幼儿了解教材、操作教具上花费更多的时间。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使人的潜在能力进行自我构建、自我发展,显示出惊人的智慧和良好的品质。

总之,在幼儿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蒙台梭利教育法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重要的幼儿教育模式,对当今世界各国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蒙台梭利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所以,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在借鉴西方近现代儿童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中国文化中应有的对待儿童的正确立场。在此过程中,既要保留蒙台梭利教育法的鲜明特质,也要符合我国学前儿童发展的需要,改变其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内容和教学方式,增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内容,从而达到有效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目的。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而且是需要我们幼教工作者共同面临的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育文.蒙台梭利教育闪烁个性教育的光芒——蒙氏教育对我国幼儿园的启示[J].才智,2010(32):123—124.

[2]陈兴强.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的启示[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5):8—10.

[3]谷忠玉.儿童自我教育——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精华[J].教育科学,2000(4):57—58.

[4]吴梅花.谈蒙台梭利教育观念对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2011(2):121—122.

[5]邱琼慧.蒙台梭利教育的基本精神与启示[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4):8—9.

孩子如何启蒙教育篇7

关键词: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

职业是个体谋生的手段,引导个体开展职业探索、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之路,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重点内容。职业意识对个体的各种职业行为起着重要的支配与调节作用。职业意识启蒙教育有助于个体尽早学会依据自身特点确立发展目标,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与未来的工作,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劳动观[1]。20世纪以来,职业意识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直到1971年,美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生计教育,才使人们开始关注职业意识的启蒙教育[2]。在我国,初中毕业意味着义务教育的结束,部分初中毕业生需要面临就业与择业的问题。但由于职业意识启蒙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造成了许多人在就业与择业过程中对“职业意识”的无意识,从而导致了“新失业群体”等就业难题的产生。因此,对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现存的问题,找到相应的应对之策就显得尤为必要。

1.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的概念

职业意识是指个体对各类职业劳动的总体认知,及在认知基础上对各类职业所产生的情感和态度。对于在校学生来说,职业意识就是在对具体职业进行认知的基础上,把自己对未来的各种美好憧憬,寄托在具体的职业上,并按照相应职业的有关标准去进行日常学习,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3]。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是指为激发初中生对职业的兴趣与好奇,培养其完整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劳动观念,对初中生的初步职业认知进行的一系列与职业相关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初中生具备最基本的职业基础知识,使初中生获得正确的职业意识[4]。

2.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2.1研究对象与方法

为了对我国现阶段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的现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本研究共选取赣州市10所初中(其中,城镇初中3所,农村初中7所)的506名初中在校生(其中,148名为城镇初中在校生,358名为农村初中在校生)和98名初中在职教师(其中,42名为城镇初中在职教师,56名为农村初中在职教师)进行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2.2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显示:现阶段,应试教育对基础教育的影响仍然很大。在升学率的影响下,教师对初中生职业启蒙意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学校对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也不够重视,普遍缺乏对初中生的职业启蒙与职业规划指导。在教师方面,只有29.6%的初中教师认为在初中阶段有必要开展职业意识启蒙教育;91.8%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及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中都没有涉及职业意识或职业启蒙的相关知识。可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初中生的职业启蒙教育重视不够,多数没有给学生讲授过有关职业意识启蒙方面的知识。在学校方面,80.2%的初中生对学校开展的职业意识启蒙教育不满意,超过72%的初中生认为,学校并没有开设职业启蒙方面的相关课程;83.2%的初中生认为,学校没有举办过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相关的讲座或活动。这些数据表明学校对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并不关注。

受到学校和教师影响,初中生对职业启蒙的重要性也缺乏应有的认识。调查显示,仅有16.4%的初中生认为在初中阶段有必要开展职业意识启蒙教育,仅有5.9%的学生主动关注过有关职业发展的信息。在问及“找到一份好工作重要还是学习成绩好重要”时,超过95%的学生认为学习成绩好更重要。可见,学生很少主动关注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只知道盲目追求学习成绩,却不知道学习为了什么,缺乏对未来职业规划的意识。但在问及“如果你正在从事一项你不喜欢的工作,你会认真地完成此项工作还是敷衍应付”时,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学生选择会认真完成,只有6.9%的学生选择敷衍应付。可见,尽管初中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淡薄,但他们的职业责任感还是比较强的。在问及“你毕业后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时,49.8%的学生选择轻松舒适的工作,39.9%的学生选择有权利和地位的工作,另有10.3%的学生则不清楚以后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问及“你擅长做什么样的工作”时,32.8%的学生能说出具体的工作,超过60%的学生则并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样的工作,他们认为只要学习好,考上好的大学,到时候自然就有好的工作适合自己。调查发现,仅有7.5%的学生为了以后能从事某项工作而在当前的学习和业余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自己从事该项工作应具备的能力。而在职业体验方面,仅有29.2%的学生参加过相关的职业体验,而且这些职业体验基本是通过自己打假期工的方式获得的。另外,受到目前严峻就业形势的影响,仅有约10%的学生认为自己未来能找到一个好工作。从调查结果看,初中生的享乐主义、思想比较严重,职业定位不够明确,缺乏职业规划,职业自我效能感比较低。这就要求初中教育阶段需要对初中生进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需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身的特长,并引导其进行恰当的职业定位,使其逐渐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

调查还显示,83.4%的初中生认为父母对自己未来职业的选择有很大影响;但仅有16.4%的学生父母会特意带子女去他们的工作单位了解他们工作内容,让孩子有意识地了解与职业有关的知识。这表明,尽管家长对孩子的职业规划和未来的职业选择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在初中阶段,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学业成绩方面,而很少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相关的职业意识启蒙与职业规划。

3.建议与对策

3.1学校方面

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的有效开展与学校的教育理念、重视程度有直接关系。学校只有在认识上重视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的发展,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才能得以有效开展。首先,学校应培养一批具有丰富职业启蒙意识教育经验的教师。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学习兄弟学校的经验,鼓励教师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围绕职业意识启蒙教育这一主题开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向学生介绍关于职业启蒙的知识,加深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其次,学校应开设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的相关课程。鼓励学生们根据的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以满足他们未来升学和就业的需要。再次,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职业意识启蒙的讲座或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到职业活动方面的丰富信息,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学校可以与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通过让学生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观摩,体验真实职业,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帮助其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特长,从而达到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的目的。

3.2家庭方面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安全港湾。家庭生活环境、教养方式和教育期望等因素对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其他任何教育因素都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母对孩子的职业意识启蒙同样具有关键性的作用[5]。为此,家长首先要摒弃片面追求孩子学业成绩的错误思想,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一些接触工作的机会,注重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和兴趣爱好。其次,家长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发现孩子“天赋”的本领。通过让孩子接触各种各样的工作机会,仔细观察孩子的性格特征、爱好及兴趣,对孩子进行总体分析,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职业兴趣,并针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参加相关的活动,为孩子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好准备。此外,家长可以有意地带孩子到自己或亲友的工作单位,向孩子讲解他们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发展前景,让孩子了解与职业有关的知识,增加孩子直接体验职业的机会。

3.3社会方面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对人、对社会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教书育人绝不仅仅是学校及教育者的责任,它是整个社会的职责。初中生职业启蒙意识教育的质量将影响到未来人才的质量,因此社会各界应大力支持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工作。首先,社会要重视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工作。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并积极参与其中。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应积极为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营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引导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其次,各企事业单位应发掘自身潜能,为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提供更多的平台,让初中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职业启蒙的活动中去,以培养他们正确的职业认知、职业技能、劳动态度、公德心、责任心和事业心。

4.结束语

在我国,每年有几百万初中生在毕业后因无法进入更高一级学校接受教育而面临着就业与择业的问题。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职业意识启蒙教育,他们在面临就业与择业问题时常难以适从。因此,对初中生进行职业意识启蒙教育尤为必要。积极落实初中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有助于初中生对自我进行合理定位,踏实学习,健康成长;同时,还可以帮助人们站在国家前途与利益的高度来审视与教育发展的相关问题,更好地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发展提供参考视角。

参考文献

[1]刘华,马丽群.中小学生职业启蒙与职业规划教育现状调研报告――上海样本[J].中国德育,2012,(1):17-20.

[2]薄晓丽.从英国职业指导计划论及我国儿童职业启蒙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79-80.

[3]张桂宁.基于就业质量的职业意识教育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39.

孩子如何启蒙教育篇8

关键词:启蒙的重要性;激发兴趣;开拓创造力

一名舞蹈演员,需经过漫长的艰苦训练和一整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培育,才能够成为后天的舞蹈人才。少儿舞蹈启蒙是在孩子零基础的情况下,教师对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传授、指导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舞蹈,激发兴趣,感受舞蹈带来的无穷魅力。6至10岁为少儿骨骼的发育期和心智开发的重要时期,所以此阶段堪称少儿舞蹈启蒙的最佳时期,他们的思维是最纯粹的,不受任何事物的约束和束缚。教师必须抓住这个重要时机,诱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切勿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教师应强调科学训练,追求质量,从而挖掘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无限的潜能。

一、激发兴趣

舞蹈本身是一种表演艺术,带有音乐和节奏,它生动、活泼、欢快。舞蹈之所以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正是因为孩子可以在舞蹈中寻找自信和快乐。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们常常依靠丰富的想象和心灵的感悟去表演和舞蹈,这是他们的天性,而这些天性又能激发、启迪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开拓创造性的思路。在教学初期切勿强制性的进行软开度训练,过于追求技术技能,使舞蹈课堂变得机械、单一、乏味,缺乏其原本的意义。舞蹈启蒙应以激发兴趣、开拓创造力为主,基本功训练为辅,但这不代表基本功就不重要了。在少儿启蒙阶段的基本功训练是为以后的舞蹈发展奠定基础,少儿时期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都处于上升期,有很高的可塑性,所以课堂结构中不能没有基本功的训练。首先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舞蹈的快乐,释放他们的天性,如果一开始就被高强度的基本功训练给击退的话,孩子们该如何在舞蹈中寻找自信和快乐?所以要先让学生动起来、玩起来,再结合适度的基本训练将会事半功倍。

二、舞蹈启蒙教育的取材特点

舞蹈启蒙课应从儿童生活天地取材进行教学,郎朗上口的儿歌结合生动活泼的舞蹈动作,使初学者所喜爱并且容易接受的练习。刚接触舞蹈的学生,往往会把注意力放在动作模仿上,教师可以结合生动活泼的、形象感强的舞蹈来训练孩子。如:《数鸭歌》孩子们一听是自己熟息的歌曲,很快就能提高兴趣,这时教师带领着学生们一起模仿小鸭子的体态和神态。同时,教师可以加上丰富的语言解说,让学生们更加形象地去理解动作,动作可以幽默诙谐,也可以像天鹅那样优美高雅。又如舞蹈考级中《吹泡泡的小鱼》结合傣族舞的动作、《剪羊毛》结合蒙古的动作,教师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喜好和能力,尝试各种不同风格的舞蹈。总之,使孩子在学习中游戏,在游戏中感受舞蹈,只要孩子喜欢、能接受,让他们对其产生兴趣,这便是启蒙教学的意义。

三、强调规范性

(一)选择教材及规范教材

选择教材是开展舞蹈教学的前提,教材本身是集中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学科水平,它是学科知识的精华、智慧的结晶。选择教材不能止步于前者的智慧,应追求不断的创新和规范教材,不能将古今中外的各种教材及观点无序拼凑和任意罗列,而要顾及教学的循序渐进的要求,要给学生提供明晰的、条理清楚的、规范的专业知识框架,从理论到实践,都要格外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在选择教材后,教师首先应自己解读、参悟教材,结合所学总结后,把正确的、科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传统教学中的传道、授业、解惑,单方面强调教师的传、授、解,而对学生的质疑和辩难则较少的给予鼓励,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性教学的机会提供得较少。在启蒙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教师进行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创造思维和自信。

(二)规范动作

规范的基本功训练对舞者在今后的表演生涯中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课堂训练中,强调动作的规范性,引导学生正确的练习方法。规范动作,也是好习惯的养成,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学生行为内在的一种动力,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去做正确的动作。所以在启蒙时期,“规范”显得极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悉心教导学生要不怕麻烦、不怕唠叨,经常做示范动作和纠正学生的动作,引领孩子走好启蒙的第一步。如:踢前腿训练刚开始都是在地面练习,主要是训练腿部的力量和韧带的拉伸,这个看似最基本的动作,其实要求特别多,是要经过长时间的打磨和严苛的要求才能完成。学生在踢腿的过程中,要注意直膝、绷脚、胯摆正,向外转开的同时上身还要保持直立,踢腿时主力腿由脚尖发力引领向上踢腿至180°,对于韧带比较紧的同学教师不要苛求学生踢腿的高度,哪怕只踢到90°也应保持正确的姿势讲究其动作的规范性。随着日积月累的训练,绷紧的韧带会慢慢拉长,从而达到训练的要求。如果教师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将适得其反,将来再想纠正就很难了。

四、磨练坚强意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当今社会下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父母的宠爱,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他人协作的意识,而舞蹈的表现形式往往决定了舞者之间的协作关系。在课堂训练中,教师要求学生的动作整齐划一;在舞蹈表演中,要求学生相互之间的队形配合、动作配合,这都是相互合作的一种精神体现。舞台上所呈现的每一个作品也都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并且这种合作不仅仅局限于舞者之间,还必须扩展到完成一个舞蹈作品所需配合的其他部门,如服装、道具、灯光、音响、舞台、舞美等。只有通过和所有人的合作才能完成一个作品,可见团结于舞蹈艺术的重要性。“团结就是力量”,在舞蹈世界同样是必然真理。所以,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也作为舞蹈训练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保持良好的协作关系既互动互学是其非常重要的要素之一。

五、提升气质,塑造形体

为什么学舞蹈的孩子们都具有独特的气质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其实这跟她们从小的舞蹈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平时的课堂训练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注重的就是自身的精神面貌,即发型和服装的统一整洁。整齐的形象和统一的着装,有助于提高舞者的精神面貌和自信心也可增强班级的集体感和动作的整齐感。其次,舞蹈训练也是身体素质的训练,是对头、颈、肩、臂、手、腰、臀、胯、腿、脚等部位的综合训练,其训练要求舞者在肢体训练时进行“开、绷、直”“圆、曲、收”和“气息的运用”等一系列基本形态的训练,是强化舞者气质和体形塑造的关键所在。

六、少儿舞蹈启蒙教学法

(一)口传身受法

舞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对于启蒙的孩子来说是从零开始的,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做到鼓励与诱导相结合。如何提高舞蹈教学,那就必须是通过感官、视觉、听觉、知觉传授给学生。如何理解“口传身受法”?字面理解为教师口头讲解和以身示范两个方面。由于舞蹈艺术是一种有韵律的人体运动,用语言是不可能作出全面的解释的,它具有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特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因此舞蹈教学从古至今一直沿用的是传统的“口传身受法”,只是在具体内容上不断地向科学化、系统化拓展,使之更加完善。在普通的教学中,强调的是理论联系实际,避免从书本到书本的弊端。而在舞蹈教学中优美多变的舞姿形态、流畅的舞段内容、丰富的舞蹈情感变化等,有的可以用言语表达,有的只有通过老师亲自示范学生才能理解。如果教师光说不做,学生缺乏立体的动作形象,只有教师身临其境般的将所授的教学内容示范给学生,让学生直观的目睹舞蹈的姿态、要领、情感,脑海里留下一个完整的形态,学起来才会事半功倍,领会起来会更加便捷。

(二)兴趣教学

兴趣教学是启蒙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想办法让学生对舞蹈课产生兴趣,有了学习的动力,他们就会乐意与老师合作,努力克服训练中的困难并落在实际行动上。软开度训练是舞蹈中的要素之一,一般提到练软开度训练,学生普遍都会感到害怕,尤其是韧带较紧的学生。对此,在启蒙教育中笔者不进行强制训练,而是引导学生们循序渐进的的朝这方面努力。训练时,用儿歌结合舞蹈动作和舞蹈组合的方式进行兴趣教学,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加强学生对舞蹈的兴趣。

(三)鼓励教学

鼓励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俗话说:天下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每一个孩子都是聪明伶俐的,他们有着不同的潜质特点,关键在于你如何去挖掘和发现他们,给予他们肯定和自信,使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有计划有目标的克服困难,用自己的长处来弥补短处。在舞蹈训练中,难免需要忍受体能压力和进行无数次机械的重复动作,很容易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和消极情绪。学生们在训练疲惫和动作不协调时,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应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克服困难,并针对学生的优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其学舞蹈的勇气,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关注。尤其表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展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陕西拴马桩石刻艺术源远流长,流传至今,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这种厚重而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通过创新的方式,将传统的石刻用现代的思维进行设计重组,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现代景观及生活中,缔造出既与景观设计标准相符,又兼具地域文化特色与民族风俗,还具备美学意义的非凡而又突出的景观设计作品。拴马桩石刻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就真正做到了融入生活、展示、保护、传承等作用,实现为现代人服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晶.晋南拴马桩石刻艺术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2]陈华.关中传统民居石雕拴马桩审美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4年.

[3]竹晓翠.拴马桩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文化内涵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张江花.拴马桩功能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15年.

[5]杨爽.渭北民间石刻在陕西关中地区现代景观中的应用[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6]陈丽萍,周洁桦.渭北拴马桩桩颈纹样与艺术特色[J].现代装饰(理论),2014,(01).

[7]潘晶,苗祥瑞.陕西渭北地区拴马桩的审美文化内涵探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06).

孩子如何启蒙教育篇9

一、接近孩子,培养学生对学校的适应性

一年级学生入学后,面对从家庭到学校这样一个全新环境的转变,开始有些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害羞拘束贪玩难以收心。一向玩惯了的孩子,贪玩心较重,入学后一时难以收心,常出现课堂上部分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面对这些问题,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作为一名启蒙教师,绝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学生,否则会使学生更加产生畏惧和反感受的心理,因此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亲切面对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在学校也能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慢慢培养学生接受教育的适应性。

记得我们班上有几个学生,入学快一个月了,但对什么都无动于衷,于是我经常单独和他们谈心,课下和他们做游戏,课上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渐渐消除他们的害羞和紧张感,回答教师的提问都很积极,慢慢地有了进步。有一次,一位学生送给我好多喜糖:“老师给你糖吃。”原来他特别喜欢吃糖,这次自己都舍不得吃,把喜糖都送给了我,表面上看他送给我的是几颗小小的喜糖,实际上我得到了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孩子们最纯真的爱,童心无价啊!后来开家长会,家长们都说:“房老师,你用了什么方法,让我家的孩子那么喜欢你……”

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直对我的小学老师——王家春先生心怀感激。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是他教我学会做笔记,在我上中学的第一节物理课上,老师就记住了我,说我是第一个主动记笔记的学生。直到现在这个习惯我仍然受益。

后来,我也做了小学老师,我也要求我的学生要学会做笔记。教一年级的孩子学会了看目录,知道如何快速地找到需要的页码;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学习用品,自己动手包书皮,怎样用小刀削铅笔,怎样读书写字……在一年级的第一课上,我郑重地把新书发给学生,孩子们第一次拿到这样的新课本,感到特别新鲜、珍贵。新知识是很吸引人的,尤其是对刚刚进入校门的一年级新生,上好第一节课显得特别重要,作为一年级的教师要精心设计,让孩子们感到学习、上课是很有趣的事情,我和孩子们一起小心地翻阅新书,课本色彩鲜艳,印刷精美,图文并茂,一下子就把孩子们吸引住了,我告诉孩子们,这本新书将教会我们掌握汉语拼音,依靠汉语拼音学会很多生字,学会很多新的知识。拼音的神奇与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自觉地产生了保护书本的本能。

教学法专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周庆元老师认为,孩子对学习、对学校、对游戏的态度取决于教师对孩子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是老师的一面镜子。态度取决于教师的性格和知识,性格内向和性格外向都有可能吸引孩子,关键是教师要懂孩子,了解孩子的需要,不是强行去改变孩子,而是在尊重的基础上去矫正他的不良习惯。受益终身的学习习惯应从小抓起。

作为小学老师,我很明白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多么的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实在是太多,读书习惯、写字习惯、卫生习惯……想抓起来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班主任从每一天、每一件小事做起,从小学就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虽然在训练的时候,学生会觉得很烦,老师会觉得很累,但是在学生慢慢长大后就会发现,小时候的训练给他带来的好处。

训练是枯燥无味的,有时候连我都想放弃,坚持不下,可是看到孩子们在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各方面的素质都有提高,也让我感到欣慰。

三、引导孩子亲近书籍,养成阅读的习惯

据研究发现,爱书的孩子其人格特征是温柔、善良、开朗、快乐、幽默、自信、有同情心、词汇丰富、人际关系良好,在学业上的表现也比较好。广泛涉猎课外书籍,可以获取各类知识,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足够的课外阅读量,对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发展,乃至人格整体的塑造,会发生具体深刻的影响,所以作为启蒙老师要尽快为孩子建立阅读习惯。

孩子如何启蒙教育篇10

关键词:少儿钢琴启蒙教育探索

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国家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教育的多元化现象日益普遍,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儿童的兴趣培养也被越来越重视。素有“乐器之王”美称的钢琴开始走入千家万户,少儿对学习钢琴的热情也不断升温,对钢琴充满了向往。在这一阶段,重点要放在激发和培养少儿的钢琴学习兴趣上,所以要采用正确和适当的方法来进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少儿钢琴启蒙教育的工作。[1]

一、钢琴启蒙教育与少儿身心发展

1.锻炼少儿肢体协调,促进智力发展

人的左右两半大脑各司其职,左脑具有语言、数学、逻辑推理等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图像、体育、音乐等思维功能。在漫长的人生中,左脑不停的为各种问题进行推理演算,而右脑却缺乏有效的开发与利用,而音乐训练,尤其是钢琴的学习,是一项需要大脑协调起眼、耳、口、手、脚同时参与的综合性活动,它能锻炼大脑复杂性,增强右脑思维能力,使左右大脑均衡发展,促进少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学习钢琴可以促进少儿智力发展,锻炼肢体协调性。

2.促进少儿情感饱满,提高审美能力

钢琴启蒙除了强调对技术基础的重视外,同时还培养少儿的审美能力,音乐之美是在各音乐要素之间的配合与关联下构建出来的,是能够激发人们情感共鸣的。培养少儿的审美能力,就是提高他们的音准,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加强音乐记忆力,使他们能够发自内心的热爱音乐,从而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品质。

3.集中少儿注意力,提高联想能力

随着少儿学琴的时间越长,注意力的集中度就越高,开始可能是十分钟,后来就可能聚精会神的练习三十分钟以上。同时,钢琴的演奏还能提高少儿注意力分配的能力,弹琴需要左右手相互配合,同时还要眼看耳听,注意着乐谱上音符横向与纵向的发展,如果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是很难成功的演奏出完善的乐曲的。

音乐是自由的,它是丰富想象力的产物。从“大珠小珠落玉盘”到“银瓶乍破水浆迸”,琵琶的声声演奏激发出白居易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小小一只琴,却激起了李白内心的汹涌澎湃,不禁联想到那古朴苍劲的松树。钢琴音乐在孩子的认知世界中,跳音的演奏就像是活泼的小兔子,力度强弱的起伏更像是上下楼梯,酣畅淋漓的琶音就如同奔流涌动的河水。由此可见,钢琴音乐引领着孩子积极的去想象、联想,活跃着他们的思维。[2]

二、钢琴启蒙教育教学方法

1.选择合理科学系统的钢琴教材

音乐教育尤其钢琴教育已经成了21世纪热门的兴趣特长培训。随之而来的钢琴教材的引进与编写也层出不穷,钢琴启蒙教师们在教材上的选择更需要再三斟酌,既要符合少儿的心理特点:形象生动,趣味性强,又要科学实用。

在此,笔者对现在市场上常见的几种钢琴启蒙教材进行简洁的介绍:由汤普森所编写的《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以下简称《汤》)作为启蒙教材在我国广为使用,该教材从中央c开始教授,高低音谱同时学习,循序渐进的安排知识点,每个新知识点都会配有几首曲子进行强化练习,并且部分曲子还配有教师伴奏,增加了师生的互动、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同时还有练习题。集唱,弹,写为一体,为少儿学琴打下坚持基础;《拜尔钢琴基础教程》也是常见的钢琴启蒙教材,该书对于双手的技巧性针对更强,结构内容、进度安排都具有更强的条理性和系统性。另外,我国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儿童钢琴初步教程》乐曲丰富,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由于乐曲量太大,内容结构稍显累赘,并且知识点的上下联系不强,使得它并不常用。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根据书籍特点,搭配使用,比如《汤》搭配《儿童》,挑选《儿童》中的曲目作为《也可搭配《拜尔》增加技巧练习,使它们相互扬长避短,共同发挥指导作用。

2.正确的钢琴技巧指导与规范的训练练习

学琴是从基本的坐姿开始的,坐姿对弹奏方法有很大的影响力。一般要求稳坐于琴凳的三分之一处,腰部挺直,上身可自然倾斜,这样便于将手臂的重量力量传送到指尖。其次,培养少儿正确的手型是重点,弹奏时双臂自然放松,垂于身体两侧,双肩放松。两手立于琴面上,手指与手掌成为一个拱形,我常对学生比喻“如同手握一个鸡蛋”。同时,在弹奏过程中,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学生手型变化,时时提醒,督促学生形成正确手型。学琴的第三阶段,便是接触基本弹法:断奏,跳音,与连奏。选择科学系统的启蒙教材,有针对性的分别练习熟练后,可以选择有关三种奏法的练习曲进行综合训练,使学生学会找到异同点,促进更快掌握正确的演奏方式。同时,除了课堂上老师的教导外,也需要家长在课下监督孩子保持每天至少一小时的练琴时间,促成孩子尽快掌握重难点,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

三、少儿钢琴启蒙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与提高

现在随着琴行与兴趣培训学校的增加,行业圈的壮大以及师资的良莠不齐,使得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及教学质量成为必然要求,老师们要做到肩负师德,认真负责,重视反思,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并且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尤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少儿身心健康与钢琴技巧获得长足发展。

2.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共同促进少儿学习

学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孩子的认真学习以及家长的监督配合。为了促进少儿钢琴学习的长足发展,老师必须做到常常与家长沟通,告知他们孩子的优点与进步,存在的不足以及如何改进,让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孩子在课后练习中出现的错误也能及时发现与纠正,督促孩子认真练琴,保证充足的练习时间,做到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练习要求,这样有利于新的知识与技巧的巩固与完善。

总之,少儿钢琴启蒙教育是一个钢琴教师、琴童以及家长的互动过程。钢琴是乐器中最好的“演员”,它不需要靠别人的帮助,就能在你的手指下演奏出动人的乐章。但是,钢琴又是技术性最强的乐器,孩子们要掌握它,不在一朝一夕,也不在一招一式,而需要长久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