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儿童心理疏导的步骤十篇儿童心理疏导的步骤十篇

儿童心理疏导的步骤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5:47

儿童心理疏导的步骤篇1

为切实完成脱贫攻坚“义务教育保障”目标任务,镇政府决定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学困生、孤儿、残疾儿童工作,为进一步巩固控辍保学工作成果,从源头抓好控辍保学工作,全面完成我镇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特制定此工作方案,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一、实施对象

全镇*-*岁留守儿童、学困生、孤儿、残疾儿童。

二、目标要求

切实增强抓好控辍保学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组织工作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广大干部职工和镇政府、村(居)委干部、中小学教师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学困生、孤儿、残疾儿童等活动,加强社会、学校、家庭联系,采取逐村逐户逐人逐项的方式,加大劝返,严防出现新的失学辍学。

三、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四、实施步骤

(一)开展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活动

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教育,开展防溺水、交通等安全教育和家长提醒告知,加强心理教育与疏导,了解家长对子女实施教育的状况,探讨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需求,提醒要求家庭承担监管责任,避免出现监护空白,引导学生家长树立良好家风,创设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

(二)法律入户宣传活动

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教育理念和法律知识。进一步增强家长(监护人)依法送子女入学的自觉性,遏制“读书无用论”、“早婚”等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自觉抵制黄、赌、毒和封建迷信思想、非法宗教影响。多次劝返无效的辍学学生和家长,落实行政督促复学和司法督促复学劝返程序,营造司法控辍保学的良好社会氛围,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切实斩断贫困代际传递,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保障。确保每个学生以及学生家长都能够知道不读书是违法法律的,是要受到法律的追责。

(三)开展孤儿、残疾儿童走访活动

要切实保障适龄孤儿、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各包村工作组要对本村委在册的适龄孤儿、残疾儿童少年做好关爱工作,让其感到温暖,增强学习信心。

(四)开展困境儿童少年的帮扶关爱活动

全面关爱困境儿童,对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病残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子女、流浪返乡儿童、孤儿、服刑、心理行为有偏差学生家庭、学习困难学生家庭等特殊群体加强关注关爱。在家访活动中,向家长宣传国家教育、资助政策,宣传市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了解子女实施教育的状况,交流探讨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积极帮助其解决生活上、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根据特殊群体的实际情况开展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关爱和帮扶,让其感到温暖,增强学习信心,坚定返校决心,确保不因困境而失学辍学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各村(社区)、各中小学校、镇直各单位要高度关爱留守儿童、学困生、孤儿、残疾儿童工作,强化工作措施,按照职责分工,精心组织,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学困生、孤儿、残疾儿童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督查,严格追究。

镇纪委不定期通过明察暗访的形式进行督导检查,深入基层了解工作情况和工作成效,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并要求限期整改,切实提高督查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儿童心理疏导的步骤篇2

一、心理发展水平与儿童解决数学问题策略的关系

新皮亚杰主义认为:不同心理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客观事物及其特征知觉和注意的方式不同。年幼的儿童倾向于注意事物较为具体的方面,并且在同一时刻内只能关注一个方面内有关该事物的情况。相比之下,年龄稍大的儿童由于心理水平有所发展,逐渐过渡到能在同一时刻内思考事物某方面内不同特征的关系或者不同方面间众多特征相互作用的机制,因而能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由于这种差异,在向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提出同一问题时,他们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也有很大差别。心理学家通过一种任务分析的方法,首先确定解决某一问题所有可能的方法以及采用某种方法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发展水平,然后观察儿童在解决该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从而确定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分别是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平衡臂问题(如下图)。

(附图{图})

将平衡臂的两臂固定,并在两侧一定的位置上放置一定的重量,然后出示给儿童,并提出如下问题:如果松开两臂,将会看到什么现象?是平衡、右边下落还是左边下落呢?在该问题中,有两个不同但互相关联的维度;放置在每臂上的重量和该重量距离支点的长度。有三个独立的结果:左边下落、右边下落、平衡。将两个维度的各种情况加以组合,共可以提出六种可能的平衡臂问题(见下表)。可以看出,随着问题类型的复杂性不断增加,正确解答平衡臂问题所需注意到的变量数目也逐渐增加。正确解答前两个问题只需注意两臂的重量多少即可,但若想正确解答长度问题,仅仅关注重量问题是不够的,必须能把重量距离支点的长度考虑在内。对于含有冲突的问题,即某侧重量较多但距离支点的长度短,另一侧重量较少但有较长长度的问题,正确解答时必须能同时考虑到左侧的重量、左侧重量距离支点的长度,右侧重量、右侧重量距离支点的长度这样4个变量。通过这样的任务分析,心理学家确定儿童在解决平衡臂问题上可能会采取的四种策略。每种策略以规则的形式表述如下:

(附图{图})

规则1如果两侧重量相等,则回答“平衡”;否则,选择“有较多重量的一侧下落”。

规则2如果两侧重量相等,选择“具有较长距离的一侧下落”;否则同规则1。

规则3如果一侧有较多重量,但另一侧重量距离支点的长度较长,对结果进行猜测;否则同规则2。

规则4如果一侧有较多重量,另一侧重量距离支点的长度较长,使用计算力矩的方法来解答;否则同规则3。

研究表明,4~5岁的儿童使用规则1来解答问题。出示问题时,他们认为具有较多重量的一侧将下落;如果两侧重量相等,则平衡臂处于平衡状态。这种策略只适合于解决重量被放置在支点两侧同样距离的问题,即六类问题中的前两类。8~10岁的儿童能够使用规则2。他们预测具有较多重量的一侧将下落,但如果两侧重量相等,则重量距支点较远的一侧将下落。这种策略可解决长度问题。13岁的儿童能使用规则3,当所给问题中出现冲突现象时,如果一侧有较多重量,而另一侧重量较少但距支点较远,儿童会猜测哪边将下落。对于规则4来说,它已涉及到有关平衡问题中的力矩计算的方法,因此,青春期甚至成年人也需要若干训练才能自觉地使用规则4来解答平衡臂问题。可以看出,随着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儿童所能关注的变量也逐渐增加,相应地,他们正确解答复杂问题的能力也有明显提高。

二、影响儿童问题解决策略的因素

什么因素导致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在问题解决上的差异呢?新皮亚杰主义认为,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儿童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工作记忆是认知心理学中的术语,是人们对外界的信息或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信息作短时间的贮存并对其进行某种加工的场所。工作记忆的容量是非常有限的,大约只有5~9个单位。如果工作记忆中贮存的信息过多,就将导致对信息的加工无法进行;反过来,在对工作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加工时,相应的贮存信息量也就减少了。正是工作记忆有限的容量限制了在特定发展水平上儿童所能使用的问题解决策略的复杂程度。同是工作记忆容量有限,为什么年龄较大的儿童可以掌握更为复杂的解题规则呢?这里涉及到影响儿童问题解决策略的另一个因素:基本操作或者说基本运算能力的熟练程度。年幼的儿童,基本的运算能力尚未达到熟练程度。如在平衡臂问题中,计算两侧各自的重量数、确定每侧重量距离支点的单位数、对重量或长度进行比较等等基本运算对年幼的儿童来讲是比较困难的任务,而对较年长的儿童(学龄中期或后期)来说,这些基本的运算已经达到熟练甚至自动化的程度,不必占用他们过多的心理能量。因此,只有当儿童对基本操作熟悉甚至达到自动化程度之后,才有可能在解决问题时使用较为复杂的策略。这种自动化使得儿童能把许多的基本操作组合成一个组块,从而节省工作记忆空间,以便能够应用复杂的策略对信息进行加工。否则,即使是非常简单的问题(如平衡或重量问题),也会使儿童付出很多的心理能量,占用较多的工作记忆空间。

三、减轻记忆负担,实现有效教学的两种方法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成功解决复杂问题的前提是不能超出工作记忆的容量。心理学家提出,有两种教学方法可以解决上面这个矛盾:(1)在解决复杂问题之前,对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进行充分练习,达到熟练甚至自动化的程度;(2)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对问题所需基本运算是否正确不作严格要求,而只要求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如果要求儿童解决下面的应用题:“一个车间要装配690台电视机,已经装了8天,每天装45台,其余的要6天装完,平均每天还要装几台?”学生需要分析应用题中数量关系,已知条件及所问问题,以确定正确的解题步骤;另一方面,学生还必须能对列出的算式进行正确的加、减、乘、除等运算,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如果此时儿童对这些基本运算尚未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则在解决该应用题时,很可能会由于集中较多的注意力去计算这样一个算式,而没有足够的记忆空间充分理解问题本身的数量关系及解答步骤。这里,我们可以采取前面提到的两种方法,即先训练儿童基本的计算技能,在解决该类应用题之前就要求儿童能够熟练地掌握基本运算;或者允许儿童借助计算器或其他计算工具来解决应用题中所列出的算式;甚至干脆对算式运算是否正确不作严格要求,只要求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在这两种方法中,先使基本技能自动化的教学方法的缺点是:单纯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基本运算可能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而放松对基本技能的要求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基于减轻学生同一时刻内所需处理的信息量,使其能集中精力理解题意,掌握问题解决方法。这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但这种方法会使儿童长期无法达到基本运算技能的熟练。不过,两种教学方法都是为了能减轻学生记忆负担,使他们掌握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成为可能。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影响儿童记忆负担的因素,如简化应用题中数值计算难度;选取儿童熟悉的题材来陈述问题:通过图示的方法使复杂问题具体化;将繁难的问题分成若干简单问题等。这样儿童能有更多的记忆空间用于思考问题解决中的关键因素,掌握更为复杂、有效的解题策略。我们通过下面的例子来说明如何将该理论的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实际的教学设计之中,最大限度简化问题因素,使儿童掌握对其心理发展水平而言比较困难的问题。

要求儿童观看等式4+囗=7,并填上所缺的数,这一问题是小学一年级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该类问题被称作缺加数问题。尽管表面上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对一年级的儿童来说,由于他们对数字符号及运算符号都比较生疏,对所问的问题也不太清楚,当出示这一问题时,他们给出的答案常常是11。这说明儿童主要注意到了数字4、加号“+”和数字7,并错误地应用了有关加法的知识来思考这一问题。一般来说,成人很容易就能明白该问题中隐含的“部分——整体”的关系原则,并依次通过以下几步来解答这一问题:

(1)从左向右辨认符号;

(2)注意到所要求的数是两个加数中的一个;

(3)决定必须从“和”中(也是已知的)减去已知的加数;

(4)注意“和”的数值,并暂时记在脑中;

(5)注意已知的加数值,并暂时记在脑中;

(6)“和”中减去已知的加数。

在这一系列解题步骤中,对儿童来说最难的是第三步,因为他们的知觉特点,很难在心理上把加法运算转换成减法运算,不能充分地理解其中加数与“和”之间的“部分——整体”关系。但这并不等于说儿童不能理解问题中的“部分——整体”关系,而只是因为陌生的符号和数字超出了儿童的工作记忆容量,他们没有更多的心理能量来理解这种关系。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创设一种儿童熟悉的问题情景,其中所涉及到的数学材料是儿童熟悉的,而且这些数学材料是经过精心安排的。运用这些儿童所熟悉的材料可以教会儿童掌握缺加数问题中的“部分——整体”关系原则。其所用材料及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学习等号的意义(见1、2)。

1.这些脸看起来相同吗?符号“=”表示相同。

(附图{图})

2.你能使右边这个脸和左边那个脸相同吗?

(附图{图})

其次,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学习加号的意义(见3、4)。

3.符号“+”表示把两个半脸合在一起。左边两个半脸合在一起时和右边这张脸相同吗?

(附图{图})

4.记住“+”表示两个半脸合在一起。现在你能使右边这张脸和左边两个半脸合在一起的脸恰好相同吗?

(附图{图})

第三,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学习缺加数的意义(见5、6)。

5.记住“=”表示两边相同。画上一些图形,使这边和那边恰好相同。

(附图{图})

6.记住“+”表示两个合在一起。现在你能使这一边和那一边恰好相同吗?

(附图{图})

第四,学生学习应用这种方法解答缺加数问题(见7、8)。

7.在空白方框中画上小圆点,使等式成立。

(附图{图})

8.在空白方框中填入所缺数字,使等式成立。

儿童心理疏导的步骤篇3

2010年10月颁布的《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基于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由数百位国际复苏科学家和临床专家对数千份已经过同行审核的进行评估、讨论和辩论后制定,已经成为临床医师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指导性文献。但是,由于心脏骤停的突发性和相关的伦理学问题,迄今我们对于心脏骤停和心肺脑复苏的许多环节仍是一知半解。现行的临床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客观的科学研究成果相对较少,针对心脏骤停救治中的问题有诸多共识,亦有不少争议。

六大共识

a-B-C改为C-a-B尽管胸外心脏按压的提出和实施已经50年,但迄今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并没有由任何旁观者进行心肺复苏。这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之一是传统的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程序,该程序的第一步是施救者认为最困难的步骤,即开放气道并进行人工呼吸。当施救者开放气道以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寻找防护装置的过程中,胸外按压往往会被延误。研究表明,胸外按压延迟1分钟,心肺复苏成功率下降10%。

2010指南推荐更改为C-a-B程序,可以尽快开始胸外按压,能尽量缩短通气延误时间。如果先进行胸外按压,可能会鼓励更多施救者立即开始实施心肺复苏。若是非医务人员,可以单纯只做按压,因此实施起来更加简易,容易普及与推广,增加抢救成功率。

高质量心肺复苏的理念2010指南继续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且按压速率与幅度均有进一步的要求。包括:按压速率至少为100次/分(而不再是每分钟“大约”100次);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5cm;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婴儿大约为4cm,儿童大约为5cm);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避免过度通气。用力按压,快速按压对于恢复自主循环以及存活后是否能恢复良好神经系统功能非常重要。

单纯胸外按压对于心脏病因导致的心脏骤停,单纯胸外按压(仅按压)与同时进行按压/人工呼吸的心肺复苏的存活率相近。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对于未经培训的施救者更容易实施,而且更便于调度员通过电话进行指导。考虑到我国的情况,应加大力度培训各地区的120调度员指导目击者如何识别心跳骤停及无呼吸或叹息样呼吸,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训专业施救者与非专业施救者进行基础生命支持。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普及应用研究表明,早期除颤可以明显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每延迟1分钟,成功率下降约10%。因此新指南中再次建议,在发生有目击者心脏骤停概率相对较高的公共区域(例如机场、、体育场馆),医院内(病区、检查室等)推广aeD项目。应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付诸行动在公共场所安装aeD,进行相关的培训以推广aeD的应用。必须明确,aeD主要是公众使用而不是医务人员使用。

心脏骤停后治疗过去将心脏复跳视为心肺复苏成功,故基础生命支持的目标是恢复自主循环和呼吸。随着复苏技术的发展,恢复心跳患者的比例增加,心脏骤停后患者的综合治疗成为关注的重点。患者的机体经历了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的急剧变化,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等病理生理改变。尽管自主循环恢复,但机体的各脏器再灌注损伤及代谢等改变仍存在,又称为“复苏后综合征”。

因此,新的成人生存链中增加了“心脏骤停后治疗”这个环节。自主循环恢复仅仅是心脏骤停治疗的初极目标,其终极目标是脑复苏、神经功能恢复及出院存活率。2010指南推荐程序化心脏骤停后治疗,强调采用多学科的程序,主要包括优化血流动力、改善神经系统和代谢功能(包括低温治疗)。

团队训练生存链中的每一环都是环环相扣,需要一个完整的、训练有素地团队来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地做好每一环。这点亦是非常重要的,既往的指南中未强调这一点。一个好的、专业化的、训练有素的团队对于成功救治心脏骤停患者是至关重要的。

七大争议

按压的深度新指南推荐成人心脏按压深度至少5cm,可以提高除颤成功率与心脏复跳成功率。但在临床操作上,此按压深度要因人而异。尽量达到指南要求,但对于一些老年人,骨质疏松或消瘦弱小者,按压>5cm极易引起肋骨骨折等其他并发症。

骨髓内给药2010指南推荐儿童、新生儿或者静脉通道不能建立者采用骨髓内途径给药。虽然多种证据表明,骨髓内给药是安全有效的,但此方法在我国国内尚未推广应用,主要是医生在观念上尚未完全接受,一是担心对骨质的破坏,二是对继发骨髓炎的忧虑。

心肺复苏装置目前有多种机械心肺复苏装置在临床使用,包括机械按压器、压力背心等,虽然其可以保持一定的按压频率和按压幅度,达到一定的临床指标,消除施救者的疲劳,但使用这些装置开始治疗(即应用和摆放装置)有可能延误或中断为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结果证明并未提高存活率且在使用装置的情况下神经功能恶化。目前的证据不足以支持常规性地使用该装置。

亚低温的方式和持续时间亚低温治疗是目前复苏研究的热点,已经大量研究证明其对脑及其他脏器组织的保护作用,实施方式有局部及全身亚低温,有创性及无创性操作,具体哪种方法更有效、更安全,尚需进一步研究。另外,低温治疗的持续时间多长为宜?欧洲的临床研究采用12~24小时的低温治疗,是否为低温治疗的最佳时间?目前尚没有明确的临床证据。

心脏复跳后急诊介入治疗对于因心室颤动发生院外心脏骤停的患者,2010指南建议进行急诊血管造影以立即实现梗死相关动脉的血管再建。但这样做的风险如何?有人认为,在发生心脏骤停后心电图可能不敏感或产生误导,即使并未出现明显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表现,也应该对推测因缺血性心脏病导致心脏骤停的患者在恢复自主循环后立即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还有人认为,即使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也不应作为进行血管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禁忌证。

儿童心理疏导的步骤篇4

【摘要】目的对小儿急性中毒原因及毒物种类进行分析,探讨中毒诊断及治疗方法,预防儿童意外伤害。方法对小儿急性中毒93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与结论小儿急性中毒以药物中毒占首位,发病年龄以3―7岁最高,应加强干预,预防发病。

【关键词】儿童;中毒

急性中毒是儿科常见疾病,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如抢救及时,则可挽救生命,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救治是非

常必要的。现将我院近年来救治的小儿急性中毒93例分析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收集2004年6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中毒患儿共93例,其中男54例,女39例,年龄2月~10岁,7岁8例(8.6%)。城镇49例,农村44例。

1.2中毒途径及毒物种类

本组中毒经消化道中毒89例、静脉注射2例、吸入1例、皮肤接触1例;毒物种类包括药物、工业及化学物品、食物、农药、一氧化碳等。药物中毒75例,中毒药物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药物20例,心血管系统药物6例,解热镇痛药5例,抗生素5例,维生素4例,降糖药物3例,精神药物2例、其他4例。见表1。

表193例中毒儿童的毒物种类

1.3诊断

如有明确的中毒病史,结合临床表现,诊断并不难。如中毒病史不明,其症状体征往往与急性感染、急腹症等相似,给诊断造成困难,所以,对于不明原因突然起病的各种危急重症患儿,尤其是难以诊断或诊断不明,经治疗而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时,一定要综合考虑是否有中毒可能。诊察时应注意寻找中毒线索和依据,详细反复询问患儿毒物接触史,寻找剩余毒物痕迹,仔细观察呕吐物,详细体检,重点注意肤色、瞳孔、气味、口腔黏膜等有意义的中毒特征[1],尽快明确中毒性质及时间,合理施治。本组1例患儿在气管插管时发现咽部有褐色物品,再次追问,家长才承认给患儿服用过药物。

1.4治疗

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儿毒物种类、中毒时间、病情轻重,实施救治。(1)清除未吸收毒物,防止继续吸收,包括洗胃(服强腐蚀性毒物者禁忌)、催吐、导泻、清洗皮肤、脱离中毒现场等。洗胃是抢救中毒患儿必不可少的积极有效的救治措施,应争分夺秒,即使中毒时间超过6-8h也应彻底洗胃。对呼吸循环衰竭者,应先进行抢救,不宜先洗胃,以免延误抢救时机。本组1例阿片类中毒患儿入院时心跳呼吸骤停,实行心肺复苏后心跳呼吸恢复稳定后才给予洗胃,洗出较多食入阿片类残渣,有效的防止了毒物的进一步吸收。(2)尽快排出已吸收的毒物,如输液、利尿、血液灌流等。(3)特效解毒剂的应用。如阿片类中毒使用纳洛酮拮抗,有机磷中毒应用阿托品,氟乙酰胺中毒应用乙酰胺解毒等。(4)重要脏器功能支持,抢救呼吸衰竭,抗休克、控制惊厥等,预防多系统功能衰竭。本组3例患儿中毒后出现呼吸道症状,胸部X线检查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肺炎样改变。(5)对症治疗,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贫血。本组2例降糖药中毒患儿,低血糖持续20小时,通过连续监测血糖并根据血糖情况调整糖速,直至降糖药完全代谢后血糖恢复正常。

1.5结果

本组93例均治愈,无死亡病例,有后遗症2例:其中1例因低血糖频繁惊厥,随访半年仍有惊厥发作。1例因腐蚀性毒物中毒后出现食道狭窄,择期行食道扩张术。

2讨论

小儿中毒多为急性中毒,本组病例中,药物中毒占首位,与国内相关报道相似[2]。中毒药物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用药居多,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镇静类药物,家庭常备的非处方感冒药也是小儿常见的中毒原因。本组病例无鼠药中毒病例,农药中毒2例均属轻症,而且及时就诊治愈,考虑与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加强鼠药及农药管理与宣传,家长防范意识加强,有效地减少了此类毒物中毒。由于近年来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使用煤炉取暖逐渐减少,Co中毒亦明显减少。

小儿急性中毒以误服占大多数,发病年龄以3-7岁最高,其次为1―3岁。究其原因,(1)多为小儿年幼无知、好奇心强、缺乏辨别能力,3―7岁年龄段小儿自主活动增多,家长疏于看管,加之家长疏忽、药物保管不当,使小儿将药片误认为五彩糖豆吞服。(2)家长给误服或过量服用药物。部分家长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不了解小儿特点,给孩子过量服药或给小儿服用成人类药物而致中毒。本组中1例8月龄腹泻患儿,家长白行给患儿服用阿片类药物止泻,致使出现惊厥及心跳呼吸骤停,经一系列抢救治疗痊愈。本组4例腹泻患儿,家长给与服用地芬诺酯止泻药,致使出现呼吸抑制、嗜睡,经纳洛酮药物治疗24小时后痊愈。本组资料中有4例患儿因腹痛,家长自行给予藿香正气水服用,1―2小时后出现四肢痉挛样发作或低血糖表现就诊,入院检查血糖明显降低,经积极治疗痊愈。因儿童对酒精耐受性差,藿香正气水每支含乙醇40~50%,儿童服用后致乙醇过量或中毒,出现症状。因此,加强对药物的管理与宣传是降低小儿中毒的关键。在临床工作中,要积极宣传,建议儿童服用不含乙醇为辅料类药物。(3)家长看护不周,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本组1例中毒患儿,家长在平时饮酒时也给孩子饮酒,养成饮酒习惯。发病当日患儿晨起空腹饮45。白酒约50克,出现嗜睡后家长仍未予重视,4小时后出现惊厥就诊,急查血糖为0.7mmol/L,经积极救治,患儿惊厥仍持续发作,随访半年仍有惊厥发作。(4))医源性因素造成的药物中毒。尤其是基层及个人诊医务人员,儿童用药时超剂量用药。本组中1例4月龄婴儿,呕吐2次,诊所医师给予胃复安肌注两次,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口角歪斜,颈后仰强直,肌张力增高,经对症治疗24小时后缓解。

儿童急性中毒多因成人看护不力,以及各种毒物、药物保管不当导致误食或过量服用,应针对发病原因及特点,制定相应对策,干预发病。本文认为药品及工业及化学物品对小儿来说都是危险的,应做好其保管工作,放置在小儿接触不到的地方,或采取防止儿童能开启的安全包装,更不能将毒物装在果汁、饮料瓶中,以免小儿误服。家长也应加强对婴幼儿的看护,以防其误食。要加强健康教育及安全知识的宣传,按医嘱给儿童服药。作为医护人员,应时刻警惕,认识到自己工作的特殊性,减少医源性药物中毒的发生。

儿童急性中毒,属意外伤害,应加强宣传教育,及早进行干预,预防发病,保障儿童健康。

【参考文献】

儿童心理疏导的步骤篇5

    心理游戏以“游戏”作为中介,使成员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1]。因为游戏可以让人在放松情况下和无压力环境中自由表露内心世界,所以它容易打开人们内心世界。而特殊儿童作为“特殊人群”,往往会使内心世界孤立,对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通过游戏的方式增加其心理抵抗力显得至关重要。 

1心理游戏的优势体现 

心理游戏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流行,最近几年才在我国慢慢铺开[2]。心理游戏不仅能帮助特殊儿童变得乐于交往,打破特殊儿童之间的隔膜,消除特殊儿童间的积怨,又能促进儿童之间的学习。通过各种游戏,让特殊儿童进行体验、感悟从而打开心理枷锁的心理辅导和治疗。因为心理游戏没有严格的场地、器材、时间及人数限制,适用范围较广,所以在特殊学校中开展具有天然的优势。心理游戏在特殊学校心理服务工作中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环境适应能力 

环境适应是个体积极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以获得所需的间接满足过程。能面对现实并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环境,情绪稳定、乐观,能保持良好的心境,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刚入校的特殊儿童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适应陌生的环境,而且现在的特殊儿童多数是身体有缺陷、性格孤僻、耐挫力差,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矛盾冲突[3]。这时,心理辅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环境适应的心理辅导中可以采用很多游戏,例如“寻人信息卡”、“寻找共同点”、“滚雪球介绍”、“大风吹”等。心理游戏以它特有的娱乐功能,让特殊儿童彻底放松地加入到游戏的情境中,体会到集体松弛的坦然,学会客服交往中的紧张与羞怯。既能解除特殊儿童身体上的疲劳,又能满足特殊儿童精神上的快乐,克服由于疲劳挫折而产生的痛苦和厌倦情绪,保持自信、开朗、积极、进取的态度。 

1.2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沟通交流能力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缺乏长期与别人的积极交往,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这个人往往形成不好的性格[4]。建立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交流是第一步。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代表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与他人进行积极有效的交流,你才能进入到对方的内心,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不四处碰壁。心理游戏能让特殊儿童共同参与到游戏中,去体会到沟通的重要性。有关的游戏有:“你说我画”、“风雨同行”、“找领袖”、“乌龟与乌鸦”等。在游戏中认识到助人和自助同等重要,并感受到信任与被信任的幸福,体验到沟通的技巧,悟出交往的真谛。 

1.3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竞争与合作是个人成长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竞争是个体或者团体建立的一种战胜对方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在竞争活动中,个体或者团体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而与他人展开竞争。通过调动主观能动性,激发潜能,增强实现目标的内驱力。竞争获胜能使人产生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合作是建立在共同目标基础下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个体、团体共同完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在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互相协作,以达到共同的目标。通过合作能使大家体会到团队精神的心理效应,认识到团队精神给合作者带来的好处。心理游戏在培养特殊儿童竞争与合作意识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培养竞争与合作的游戏有:“啄木鸟行动”、“解手链”、“穿越沼泽地”、“巧渡小河”等。让特殊儿童在游戏过程中感受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感觉到集体的凝聚力;感悟到团队中的合作性和竞争力。 

1.4有助于调节儿童的情绪与情感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应,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日常行为表现、工作生活、人际关系,也影响着身心健康。在生活中,我们会有着各种各样的体验,或高兴、或悲伤、或烦躁、这就是情绪。情绪是人内心世界的晴雨表,我们对生活的感受都体现在情绪中。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相对于情绪,情感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我们的特殊儿童大多正处于成长阶段,因此易出现身体带来的变化与心理不对称的情况,对特殊儿童进行情绪和情感调节的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处在成长过程中的特殊儿童清楚地描述出情绪和情感并不容易,所以一些开展心理游戏就必不可少了。这类游戏有:“情绪传染”、“情绪红绿灯”、“抓手指”等。当然,其它的心理游戏也能用来调节情绪。因为特殊儿童在游戏中找寻到了集体的归属感,得到了集体的帮助。 

2心理游戏开展的原则 

2.1以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为导向,体现积极性与普适性原则 

心理游戏的开展对象是全体特殊儿童,他是一种正面引导的发展性教育模式。这决定了心理游戏不是针对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少数个体[5]。它是以人的发展为本,旨在优化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人的心理机能,进而促进人的整体素质发展。 

2.2服务于特殊儿童实际需要,体现生活性和现实性原则。

心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是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需要,从心理学理论出发,运用心理咨询相关知识去引导和发展特殊儿童以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心理游戏的内容正是来源于生活,让特殊儿童在虚拟的生活场景中有所感悟。 

2.3遵循特殊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体现趣味性和开放性原则 

心理品质的建立来源于实际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生动的情景设定、精心的活动准备、有趣的活动体验,开放发展的引导,使心理游戏能满足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特点。 

3心理游戏的组织程序 

在特殊学校中开展心理游戏并不复杂,但需要按照科学的方法和流程开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3.1游戏准备 

开展心理游戏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准备不仅指游戏所需的物质方面的准备,还应包括了解特殊儿童的心理需求、矛盾和特点,根据特殊儿童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分组等,为提高效果提供保障。具体应做好以下准备:1.搜集相关资料,确定心理游戏;2.准备心理游戏所用工具;3.准备心理游戏所用的背景音乐;4.根据游戏参与人数分组,一般每组20-30人。 

3.2游戏实施 

游戏实施由心理咨询师主持,简单介绍活动的目的和游戏的玩法。强调心理游戏是一种能帮助特殊儿童缓解压力和减少心理问题的方法。在游戏过程中,要充分调动特殊儿童游戏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帮助特殊儿童更好更准确地理解领悟。在游戏结束后,让特殊儿童根据分享在心理游戏参与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 

3.3总结汇报 

心理游戏组织者应及时记录在心理游戏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根据游戏参与者的表现完善心理发展档案,并有针对性的对有问题的特殊儿童进行心理疏导。与此同时,组织者也总结游戏实施过程中的所感所想,保证下次心理游戏更有效的开展。 

4运用心理游戏时的注意事项 

4.1需求调研、效果评估是前提 

要按照特殊儿童实际需求制定计划,选择合适的心理游戏,实施心理游戏,效果评估与反馈的封闭回路,摸清不同问题、不同类型的学特殊儿童的需求情况,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游戏内容,确保心理健康发展。

 

4.2分布实施、扎实推进是保证 

游戏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心理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每一个步骤都要严谨细致,实施到位,这样才能稳步推进,实现目标。 

儿童心理疏导的步骤篇6

[关键词]赏识教育学生体育教学心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40-0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161-01

教育的目的集中在人的全面发展,体育教育集这种目的于一身,体育教学中保证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一项重要课题。作为一种教育方式,赏识教育有着诸多先进思想,本文将就赏识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培养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赏识教育概述

赏识教育就是“赏识――发展”教育的简称,在对赏识教育的众多定义中,本文较认同崔学鸿在《赏识教育初论》中的观点:赏识教育就教育者而言,是一种爱的教育,是教育者用赏识的方法把爱具体化;就儿童而言,是“我能行”的教育,使儿童、少年在赏识中增强自信并得到主动发展。简言之,赏识教育是指教育者认识并赏识儿童,使儿童增强自信、主动发展的教育模式。教育界普遍认同的赏识学生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1.增强学生自信,激发学生个性智能;2.增强自下而上的成功感,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3.注重学生的个体状态、人格发展,提升学生人文关怀意识;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氛围,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5.促进教育改革、科学发展。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诱因

(一)体育教学中不良心理因素的诱因。体育教学中,学生会形成不同的心理期望和思维,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通过参考其他学者的论述及本人经验,诱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科学知识的缺乏,对体育认识的不足;2.对体育的惰性,形成懒动个性;3.自身能力的差异导致的自卑个性;4.耐心不足,失败后难以坚持;5.对单一项目的过分投入;6.恐惧感的形成及恶性循环。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问题。1.骄傲自负:体育教学中,自认为身体素质好,不听老师讲课,高估自己的能力;在训练、比赛中,过于自信、自负,对对方能力估计不足,脱离实际,最终预定目标不能实现,引起不良心理反应。2.偏执逆反: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大多具有逆反心理,体育教学中,若教师过于严格或粗暴,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导致逆反心理产生,引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对立,应加以重视。3.孤独自卑:由于学生个体差异,部分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体育教学中,这部分人群容易产生消极心态,参与集体项目活动的热情很低,生活中则缺少朋友,缺乏交流。4.焦虑恐惧:恐惧心理大部分来自于体育器械课,如上单杠、跳箱、跳马课时,练习这些器械,容易受伤,导致部分学生产生胆怯、恐惧,害怕受伤,心理紧张,影响学习与训练。

三、赏识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增进心理健康的应用

(一)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构建――尊重、信任。把赏识教育运用到体育教学中,首先要求师生地位平等。在这个前提下,教师作为实施者、主导者,才能够正确地对待学生;学生则享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才有自我东西的释放。有了独立自主的权利、地位的平等,他们才能放开心理束缚,自信逐渐增强。体育教学中非常需要他们的主动性,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只有如此,体育教学才能有良好的基础,建立互信互尊的关系,学生的体育心理才能发展良好。

(二)掌握学生的体育基础――理解。由于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差异明显,因此,体育教学中,老师首先了解学生的体育基本状况并予以区分,才能在教学中有区别地加以赏识教育,给予学生充分的心理空间。

(三)积极主动引导――心理暗示、疏导与宽容。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正确积极引导很有必要。教学中学生易产生的不良心理,老师正确的引导与暗示可以疏导缓解。这正是赏识教育所提倡的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发展的思想,从而促进学生身心水平的提高。

(四)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欣赏与激励。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教学中,要选择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运动技能不断提高,自信逐步树立。自信是赏识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教学中可以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使学生能够轻松地进步,根据不同的人设立阶段性目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干预指导。一是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来选择性地教学,引导学生由兴趣出发。二是根据学生进步要有赏识性评价,既评估学习效果,又要针对问题分析解决。不给学生任务,而是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提高运动技能,技能的提高则可以很好地增强自信。

(五)创造良好体育教学环境。体育教学环境非常重要,学生的安全感很大一部分来自良好的环境,学生安全感高,会极大地调动积极性;还要注意人文环境,积极创造活跃的体育运动氛围。赏识教育强调学生的正面评价、认可,我们认为将这一观点运用到改善人文环境效果很好,给予学生良好的教育环境,充分的个体认可,让他们主动去参与,这样能够使学生产生自我主体感、成功感、愉悦感,从而消除不良的体育心理。

儿童心理疏导的步骤篇7

专家简介

樊民胜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学伦理学教研室教授,国内最早涉足医学伦理学和性医学领域的学者之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常委,中国性学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性教育协会副会长。

潘曙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急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急诊医学专科分会中青年学组组长。致力于急救、儿童和青少年意外伤害预防研究。

盛晓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童与青少年保健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卫生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微量元素学会理事,上海市优生优育科学协会理事。致力于儿童营养和儿童保健的研究,擅长儿童营养不良、生长不良、微量营养素缺乏等的诊治。

徐秀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儿科专科分会儿保学组副组长。擅长儿童早期发展、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学习困难、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营养及饮食行为等儿童营养与发育行为问题的诊治。

姚国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主任医师,上海市儿童保健所常务副所长。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妇幼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儿科专科分会儿保学组副组长。擅长儿童性早熟、儿童生长发育异常、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儿童糖尿病等的诊治。

章依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疾病预防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儿保学组委员。在儿童语音和语言障碍、行为问题、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学习困难的诊治以及儿童发育评估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老观念:母乳6个月后就没营养了

生活故事

孙小姐在宝宝刚满4个月时,考虑到上班问题,加上周围的朋友都说6个月后母乳就没什么营养了,于是就采用传统方式给女儿强制断了母乳,以配方奶粉喂养。为了安全,孙小姐专门拜托亲戚朋友从国外带回进口奶粉,希望给宝贝女儿足够安全的营养。不料,断母乳后很多问题接踵而至:刚开始,孩子以拒吃、少吃、哭闹等方式强烈拒绝奶粉,渴望母乳;紧接着,孩子开始接二连三地感冒咳嗽、拉肚子,三天两头跑医院。这一来二去,宝贝的体重和身高增速明显减缓了,如今,看着已7个月宝贝女儿消瘦的脸庞,孙小姐非常心痛。她开始反思:断母乳到底对不对?

传统的过早给宝宝采取骤然断离母乳的方式,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不适应,尤其是有些妈妈在断乳母的同时还会离开宝宝几天,这会给宝宝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于是,宝宝拒奶、哭闹,营养和睡眠都受到影响,最终发生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不得不频频出入医院,搞得家人身心疲惫,正常的生活被完全打破。其实,就营养价值而言,6个月以后的母乳同样有营养,分娩后1~10个月期间的母乳,被称为成熟乳,是宝宝的最佳营养来源。

母乳喂养,不仅对孩子有很多好处,对哺乳妈妈来说也益处多多。

宝宝:更健康、更聪明、更有爱

对小宝宝来说,母乳的各种营养不但品种齐全、搭配合理,且容易消化吸收。母乳中含有丰富的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物质,如免疫球蛋白、补体、溶菌素及抗发炎与免疫调节因子等,可以保护小宝宝免于各种病菌的感染,同时还可以降低宝宝过敏反应的发生率,降低成长后发胖的概率。

母乳中还含有大脑发育所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如DHa(二十二碳六烯酸,俗称“脑黄金”)、核苷酸、氨基酸与乳糖等物质,能促进脑细胞发育,有利于宝宝的智力发展。

同时,哺乳的过程中,婴儿和母亲有皮肤对皮肤、眼神对眼神的接触,满足了婴儿对温暖、安全及爱的需求,增进了母子感情,更与婴儿的人格发展有着极密切的关系。此外,母乳为直接喂哺,温度适宜,不易被污染,经济、实惠又安全。

妈妈:更快乐、更健康、更苗条

母乳喂养不仅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使新妈妈更容易享受到为人母的心理满足,而且可以促进子宫恢复,同时排卵会暂停,可达到自然避孕的效果。

哺乳还可以减少患卵巢癌、乳腺癌的危险,降低以后发生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风险,保护母亲健康。

对关心身材的“潮”妈来说,哺乳还有个好处,那就是能有效消耗怀孕时累积的脂肪,促进身材恢复,避免产后肥胖。

“潮爸潮妈”看过来――

“潮行动”:母乳喂养可至2岁

母乳喂养多长时间为好?建议没有特殊疾病的妈妈最好哺乳至宝宝10个月~1岁,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延长或缩短哺乳时间,将断奶安排在宝宝8个月~1岁半都是合理的。其中,建议纯母乳喂养4~6个月,给宝宝添加辅食后,继续母乳喂养可至宝宝2岁甚至更久。

儿童心理疏导的步骤篇8

关键词:儿童;臀肌挛缩;功能锻炼

臀肌挛缩症(GmC)是由于臀部肌肉及筋膜纤维变性、挛缩,继而导致髋关节内收、内旋和屈曲功能障碍,表现为特有步态和体征的临床症候群,又称注射性臀肌挛缩。该病好发于青少年,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婴幼儿臀部肌肉反复注射有关[1],已成为小儿骨科常见疾病之一,对儿童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影响。大多数学者认为,手术松解是有效的治疗方法[2,3],而早期、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是手术效果的有效保证。

1手术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的方式有开放式和微创两大类,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对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影响程度不同。针对不同手术方式,恰当选择功能锻炼时期及训练强度,更有助于帮助患儿恢复关节功能。

1.1开放式手术治疗开放式手术治疗就是传统的手术切开皮肤的治疗方式。在患肢皮肤做一切口,切开皮下达深筋膜,见白色硬性纤维条索,用剥离器沿其表面剥离,充分暴露挛缩范围,松解、切断挛缩的臀肌及筋膜组织,彻底止血后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伤口加压包扎。手术切口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弧形切口、斜切口、直切口等。徐峰[4]、陈焕诗[5]、李瑛[6]等人对不同手术切口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比,认为臀肌挛缩症的治疗不必过分拘泥于何种手术方式,治疗关键在与彻底松解、切断挛缩的臀肌及筋膜组织。但开放式手术切口相对较大,术后容易遗留疤痕,而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

1.2关节镜手术治疗在很小的皮肤切口下,置入关节镜系统,使视野清晰,显示挛缩带轮廓,以射频汽化仪切割臀肌挛缩带,充分止血后,放置引流管,加压包扎伤口。该方法创伤小,无需广泛肌肉分离,出血较少,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和康复。张玉明、徐涛的研究认为此种微创方法相比于传统的开放式手术治疗具有安全、美观、创伤小、恢复快、可早期功能锻炼、疗效良好等优点。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微创治疗已逐渐成为主流,关节镜监视下治疗臀肌挛缩将有更广阔的治疗前景。

2术后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骨科所有疾病治疗的重要内容。有效的功能锻炼能极大地减少和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如骨质疏松、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及压疮等。臀肌挛缩手术松解能起到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如果术后不进行康复训练,会造成瘢痕重新粘连,易导致挛缩复发,影响手术效果。金薇、黄建莲、周志宏、魏红虹等大量的论述证明了臀肌挛缩症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及临床意义。

2.1功能锻炼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根据临床工作经验,对患儿进行康复锻炼指导。功能锻炼的内容主要包括主动肌肉收缩运动;关节屈曲训练;步态训练;翘二郎腿。根据这几方面的内容,临床上形成了多种进行训练的方法。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罗凯燕的5S训练法和朱浩明的三步康复训练法。他们是从两个不同侧面来描述训练方法的。5S法是从锻炼的方式来解析功能锻炼步骤,而三步训练法则是从恢复髋关节相应功能来说明锻炼方法。

罗凯燕等人应用5S法研究分析了对臀肌挛缩术后的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指导的效果,结果证实该方法不仅能明显提高患者功能锻炼的正确性,促进患者康复,而且能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以及对自我护理的关注。5S法就是五个"Step"。S1:床上翘二郎腿--双膝交替进行;S2:并膝下蹲--面向床尾站立,双手握住床栏,双膝并拢,腰背部挺直,足跟不离地进行深蹲;S3:交叉步--双上肢向前平伸,挺胸抬头,双下肢呈"交叉步"直线行走;S4:强化翘二郎腿--端坐于靠背椅上,背部紧贴椅背,一腿过膝,交叉架于另一腿,左右腿轮换进行,必要时用约束带固定一侧脚踝在椅脚以加强力度;S5:直线上下楼梯--手握住栏杆,呈直线上下楼梯;出院指导(术后1个月~1年):跑步、跳绳、原地跳跃。

三步训练法的第一步是患者通过髋、膝关节的屈曲恢复髋关节被动屈伸功能(同5S法的S1);第二步是恢复患儿髋关节主动屈伸功能,如下床站立行走、下蹲(同5S法的S2);第三步是训练患儿的髋关节内收功能,如一字步,翘二郎腿等(同5S法的S3、S4、S5)。

大多数学者的临床研究资料所提出的臀肌挛缩术后康复锻炼的方法基本与5S法的步骤类似,即使是关节镜治疗的微创手术后,功能锻炼也遵循针对性的解决髋关节功能受限的原则。当然,在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进行锻炼的具体实施方法必须视患者的耐受力及伤口情况而定。而臀肌挛缩症患者因其重心晃动大于正常人,行走时稳定性比正常人差,更易摔倒,因此,一切锻炼都应以患者的安全为出发点。

2.2功能锻炼的影响因素早期的功能锻炼是为了防止伤口粘连,引起挛缩复发,但疼痛、伤口出血、伤口延迟愈合等因素可影响患儿的早期功能锻炼。可见,对疼痛、伤口出血和对伤口本身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2.2.1疼痛的护理切口疼痛是术后常见的问题,由于患儿年纪较小,对疼痛的耐受力较差,加强术后疼痛的护理影响着患儿的舒适度,对患儿采取舒适护理,可有效减少患儿术后的疼痛。儿童常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缓解疼痛感受,如看电视、听音乐、讲故事、玩游戏等。在非药物治疗无显著效果的情况下,可遵医嘱给以止痛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2.2.2伤口的护理伤口出血除与手术本身有关,术后的护理也影响着出血的多少。术后的疼痛引起患儿烦躁不安,早期功能锻炼过程中动作过大都可能造成伤口裂开出血。因此,缓解患儿术后疼痛及功能锻炼时机及方式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功能锻炼时,要妥善固定好伤口包扎敷料及引流管,根据患儿的耐受情况选择适宜的锻炼强度,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切不可盲目追求早期功能锻炼。伤口敷料应保持清洁干燥,以免造成伤口感染;保证抗生素正确及时有效的运用;监测患儿体温,注意有无发热现象;观察伤口周围有无红肿,换药时保证无菌操作;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防止引流不畅造成血液淤积影响伤口愈合。

3结论

臀肌挛缩症常发生于儿童、青少年时期,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肌筋膜挛缩使挛缩带张力增加,使髋关节的屈曲、内收、内旋受限,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临床上通常采取手术方法对该病进行治疗,手术成功并不意味着患儿就能跟正常人一样,必须配合术后的功能锻炼才可能使患儿完全恢复正常的肢体功能。而在康复锻炼的过程中,在不影响患儿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配合早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有效锻炼方式,患儿才能最大限度的恢复双下肢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卢浩浩.臀肌挛缩症病因及诊断的研究发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3):207-209.

[2]余晓杰,康彦文,李莉.臀肌挛缩症的手术治疗[J].实用骨科杂志,2009,15(7):525-526.

[3]俞辉国,童学波,刘红兵,等.臀肌挛缩症的手术治疗探讨[J].中华骨科杂志,1996,16(6):375-377.

[4]徐锋,高晓峰.粗隆上微创切口治疗儿童臀肌挛缩体会[J].骨科,2012,3(1):16-17.

儿童心理疏导的步骤篇9

一、转变角色,当好“周末叔叔、阿姨”

孤残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现实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虽然被日渐重视,但投入多见效慢。尽力为孤残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是我们福利工作者的心愿,也是全社会应该共同努力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正确的实施教育和心理引导,对他们以后的成长至关重要。针对这些孩子的实际情况,2010年初,我中心决定转变角色、优化服务,与县义工联盟联合推出了“周末叔叔、周末阿姨”项目。该项目由县义工联盟在其志愿者队伍中挑选合适的人员组成“周末叔叔、周末阿姨”团队,每个周末到中心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如做游戏、讲故事等,以此促进孩子在肢体、智力和语言上的发展,同时建立起“亲情”关系。

儿童期是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重要时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然而对这些特殊群体的儿童,更应注重他们的内在潜能和情感培养。因为,“上天”虽然没有给他们一个健全的身体,但并不代表他们不能有自己的长处。比如,我中心有一个轻度“唐氏综合症”的孩子,他有语言障碍,但脑袋瓜子很聪明,只是不会表达;还有一个肢体残疾的女孩,身体无法动弹,常年卧床,但记忆力非常好。为了更好的开发这些孩子的潜能,我中心对“周末叔叔、阿姨”团队提出了如下要求:一是幼儿园教师、医务工作者等专业人士优先对接,以便对孩子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和引导;二是必须富有爱心,以“叔叔、阿姨”的身份对待孤残儿童,充分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三是从儿童的好动、好奇、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出发,要求团队成员在尊重残疾儿童人格的前提下,爱护其烂漫天真,引导其好奇好动,激发其探索思考,运用游戏等方法对孤残儿童进行胳臂化教育和正常化教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四是精神面貌和工作态度良好,给孩子树立诚信守时、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爱岗敬业的好榜样。

“爱的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常青的教育话题。我们不但充分尊重、爱护每个孤残儿童的个性和人格,尽力消除他们内心的自卑感,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人生。我们正是通过这种心与心的沟通,让他们重新燃起对生命和未来的希望。通过两年多的实践,一些孤残儿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较大提高,有语言障碍的孩子,现在已经能说“妈妈”、“阿姨”、“走”、“要”等简单的用语;轻度弱智的孩子,现在已经能看图识物,分辨常见生活用品、水果、蔬菜等物品;有肢体障碍的孩子,也能自己玩玩具了。虽然在正常人眼中,这些都是微不足道、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对于这些特殊的儿童,这样的进步却是让人惊喜和兴奋的。

二、融入群体,成为“知心伙伴”

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成长环境不良,孤残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由于年龄产生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休养老人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为了使这些孩子将来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休养老人能更好地安度晚年,我中心于2010年7月与团县委志愿者中心联合成立了“知心伙伴”工作站。该工作站由团县委志愿者中心的心理医生们组成,每月至少两次走进县社会福利中心,与这批特殊的儿童、孤独的老人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活动。

“知心伙伴”工作站在孤残儿童中开展形式活泼、态度亲近的心理教育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耐挫能力和自强不息的乐观品质,引导他们在轻松快乐的活动中,感受社会的关爱和温馨;在休养老人中进行沟通交流、贴心谈话,让他们消除孤独感和失落感,恢复对生活的信心和热情,增进对子女的理解和支持。通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

我中心孤残儿童和休养老人的精神面貌和言行举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是未成年孤残儿童脸上的笑容多了,愿意和他人沟通交流了;参加力所能及活动的人多了。二是休养老人聚在一起聊天、娱乐的时间多了,独自发呆的时间少了;脸上的笑容多了,愁容少了;在院子里散步的人多了,闭门不出的人少了。

最令人欣喜的是成年孤儿的心态向健康方向转变,而且有了“感恩的心”。自小就在福利院长大的两位成年孤儿,由于长时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潜意识里不劳而获的思想比较严重,因此长年游手好闲、态度消极,对社会很排斥,对社会的关爱也很漠然。2010年7月,我中心在县建设局房管处的支持下着手解决他们的住房安置问题,为他们申请了两套廉租房,让他们自立门户。想到以后的生活压力,这两位孤儿的情绪更加反叛、厌世。“知心伙伴”工作站的心理咨询师针对其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并带他们去看别人是怎样为生活而辛劳奔波,让他们体验现实生活的艰辛和乐趣,阐明自立自强的重要。虽然心理疏导的时间不多,但是成效也不小。在搬家过程中,他们能够自己动手,懒惰的态势有所缓解,同时也萌动感恩的心。其中一位还在桐庐新闻网“君山论坛”福利中心的版块上留言:“福利中心是我永远的家”。看到这个留言,让我中心所有干部职工倍感欣慰,深深感到:唯有“知心”才能“贴心”。

三、用心服务,打造“贴心福利中心”

通过时间的磨练和汗水的洗礼,我中心会同相关部门和单位组建的“知心伙伴”工作站日渐成熟,带给休养老人和孤残孩子更多的快乐和希望;“周末叔叔、阿姨”的工作更有经验,也更有成效。下一步,我中心将在“省级人民满意基层站所(服务窗口)”的基础上,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积极创新、优化服务,努力打造“贴心福利中心”。

一要抓好护工队伍建设,夯实“贴心福利中心”基础。我中心新大楼即将正式启用,目前申请寄养的老人已达200多人。随着休养规模的扩大,我们的服务团队尤其是护理人员队伍急需扩增。当前,我中心的护理人员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现有人员年龄整体偏大,文化水平参差不齐,面对新楼启用在人员数量上也严重短缺。因此,我们要在调整现有护工队伍的基础上,做好护理人员招聘工作。招聘中要注重人员的专业结构和思想素质,物色好儿童教育、心理健康、医疗服务方面的专业人才。招聘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新老员工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二要建好儿童康复基地,提升“贴心福利中心”品位。孤残儿童是社会最弱势、最需要关爱的群体之一。我中心新大楼条件好,要尽快落实儿童康复基地建设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人人献爱心”的氛围,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优化孤残儿童成长环境;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为孤残儿童谋福利。建立关心孤残儿童心理健康的长效机制,重视心理环境建设,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逐步培养其劳动技能,增强以后谋生的能力;增加康复设备的运用,积极实施“阳光工程”;继续实施“残孤儿童手术康复明天计划”,保证所有具有手术适应症的残孤儿童都能得到手术矫治和康复。

儿童心理疏导的步骤篇10

一、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

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对学校的很多规章制度、纪律还处于朦胧状态,加之他们天生好动、好奇、贪玩,因而违反纪律的现象会时常发生。作为班主任,要时刻想着学生,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引导他们认识学校、热爱学校,从他们违纪中去分析、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注重培养他们自觉遵守班级、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1、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教他们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见到老师同学主动问好,上学、放学回家要跟家长打招呼。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不打架、不骂人。

2、进行遵守纪律的教育,教育他们按时上学、放学回家按时回家。不迟到、不早退,严格请假制度。上课专心听讲,大胆发言,不搞小动作、不交头接耳,认真听从老师的安排。训练学生不懂就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和严谨的学习作风。下课不在石道上游戏和追跑打闹,上下台阶轻声慢步,上课铃响立即进教室在座位上坐好,等待老师来上课。

3、进行安全教育,利用晨会、班会教育学生遵守交通秩序、安全用火、用电、不跟陌生人打交道,单独在家时的安全教育、不私自外出等的教育。教学生记住火警、匪警、急救中心的电话号码、会介绍明白自己的家庭住址,以便遇到紧急情况时保护自己。

4、进行热爱学习的教育,通过讲小故事、小笑话等多种方式讲学习知识的用处、形成认真学习光荣、不认真学习可耻的优良风气,教育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5、进行讲卫生的教育,利用班队会和打扫卫生的时间,教给学生打扫卫生的方法、步骤以及如何保持教室、室外的环境卫生,给他们锻炼的机会,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6、进行热爱劳动和自我服务的教育,针对学生在家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所事事,自理能力极差。向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使劳动最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形成热爱劳动的风气。

二、继续抓好班级干部的培养工作,使他们成为老师的小助手。

这学期开始,找出表现比较优秀的工作责任心强的学生,给学生成立五个小组,实行小组比赛制,每天给学生竞争表现的机会,选出有自信心、有管理能力的小干部,同时老师要多深入同学中教给他们工作方法,卫生、纪律上展开评比,使他们有新鲜感,趣味感,增强集体意识,自觉自愿地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多向在这方面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怎样才能培养出得力的干部,使他们成为老师的左膀右臂、协助老师做好班级工作。

三、响应学校号召开展好学校和少先队组织的各项活动。

四、做好后进生的转化辅导工作。

五、做好与家长的联系工作。

本学期伊始,召开家长会,考虑到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决定每天给每位学生发校信通,让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内容心中有数,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特别是对于差生来说,这项工作尤为重要。差生由于先天智力及后天各方面的原因,在学习、纪律等方面显得不如别人,自己也没信心、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作为班主任,要及时与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与家长商讨合理的办法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与家长共同交流、商讨各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学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