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计算机基础开发十篇计算机基础开发十篇

计算机基础开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8:08

计算机基础开发篇1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原理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4-0000-00

计算机软件设计的过程,就是在逻辑关系的引导下,实现软件内容的重新确定,进而形成对应的基础架构,这是软件运行的前提和基础,甚至会影响到后期软件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由此积极探讨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原理,是很有必要的。

1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概况

1.1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概况

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升,使得人机交互效益得到不断展现,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尝试以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方式,实现自身运营模式的信息化转变,由此以对应需求为基础的软件开发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计算机软件开发具备以下的特点:持续性特点,就是软件开发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完善过程,在计算机逻辑基础上,计算机软件的缺陷是一直存在的,只有不断的采取措施去修正,才能够更好的发挥计算机软件的性能;针对性比较强,往往都是针对于某一行业或者领域而开展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其开发工作的目的性更强,对于效益的追求也是更加强烈的。

1.2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的重要性分析

当前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使用量比较多的基础架构,就是三层结构体系,其分别可以归结为:其一,表示层;其二,逻辑层;其三,数据层。在上述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可以使得软件的人机交互界面展现出良好的性能,使得逻辑关系和计算机语言之间得以分离,这样在后期维护和修改的时候,单独的对人机交互模式进行调整,就可以使得软件开发的节奏变得更加快捷。由此可见选择合理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对于软件性能的最大化发挥,对于软件后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质量提升而言,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2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原理分析

2.1从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需求的角度来看

无论是开发设计怎样的软件,都需要在明确开发目的的基础上进行,也就是需要对于软件的需求进行全面分析。不同的企业,归属的领域不同,所需要展现的功能也是很有差异性的,此时企业都会提出对应的软件开发需求。在此过程中,计算机软件开发者与信息企业之间会展开大量的协商工作,对于软件的功能进行分析,结合企业业务运行特点,实现计算机软件开发方案的敲定。为了做好需求分析方面的工作,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建立完善的软件企业与需求企业之间的沟通机制,保证在软件需求分析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了解企业组织的业务特点和规律,保证软件开发需求能够更加明确。

2.2从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编写的角度来看

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需求分析结果得出之后,就需要进行实际的软件编写工作,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使用的是C语言,这种语言的特点为:语言结构结构比较好,编写操作比较快捷,是当前程序员使用频率比较多的语言模式。在实际的软件编写的过程中,会依照对应的功能划分,实现不同模块的敲定,保证不同模块都能够发挥自己的功能,此时需要建立对应的函数模式,使用这样的主函数对于各个模块进行调节和改善,这样可以保证结构能够更好的维护。当前一个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工作,都是有多个程序员来共同完成的,这样可以尽可能的保证软件编写工作的高效性。

2.3从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测试的角度来看

在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编写工作完成之后,就需要对于软件的不同功能实现测试,实现对于软件测试阶段的管理和控制,是保证软件性能发挥的关键所在,这也是将对应计算机软件投入使用之前必然要进行的工作。在此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输入特定的参数,对于软件的运行情况进行记录,验差运行情况与理论情况之间差异性;其二,使用白盒子和黑盒子的方式去进行测试,同样对于软件测试的效果进行记录,由此实现实际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三,除了测试工作之外,还应该做好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定期对于软件的性能发挥进行检查,并且推出全新的版本,进而实现软件自身的修复,这样可以使得其自身的性能得到全面提升。

3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选择的基本原则

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的选择,关系到计算机软件效能的发挥,牵涉到各行各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在选择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的时候,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树立软件设计目标意识,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于不同的基础框架进行选择;其二,使用先进的逻辑语言和编程技术,对于计算机软件架构进行合理的编写和操作,由此才能够保证基础架构开发工作的高效性;其三,依照软件目标功能和结构选择之间的关系分析,选择合适的结构,进而使得软件开发行为朝着有目的性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其四,注重计算机软件开发团队的塑造,处理好不同模板开发之间的关系,保证计算机软件基础结构选择得更加科学和合理。

4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并不简单,其中不仅仅涉及到专业领域的知识,还关注到计算机软件基础结构的原理,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保证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工作朝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和进步。从当前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原理的运用实践来看,其基础架构选择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情况,此时就需要采取对应的措施来改善和调整,相信随着在此方面实践经验的积累,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将会展现出更加大的效能。

参考文献

[1]林雪海,吴小勇.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原理研究[J].电子制作,2016(Z1):65-66.

[2]吴丽影.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原理分析[J].电子制作,2015(06):69-70.

[3]张旭.关于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原理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9):25-26.

计算机基础开发篇2

关键词:校本课程;计算机能力;专业技能

1做好word教学开发工作,提高学生计算机能力

首先,教师应加大对word课程的开发力度。通过细细挖掘教材内容以及梳理各个知识要点,使学生能够依据各个知识板块,融会贯通word知识,从而提升计算机能力。其次,教师应深入word知识的细节,将图文混排作为重点知识内容。通过采用“边理论、边实践”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掌握文本框等用法,逐步提升学生的制作能力,帮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验计算机艺术美感,从而提高学生对word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也可以在每次讲完知识点后,让学生在课堂上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遇到问题的时候直接与其他同学或者是教师进行沟通,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或者是知识盲点,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学习质量较差,或者是接受知识能力差的问题出现。再次,在开发word课程内容时,需要考量学生的审美能力、兴趣程度、学习方法等因素。通过将各个知识要点穿联在一起,不断给学生呈现一个系统性强、综合性强、逻辑性强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立一套知识体系,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不会出现丢了西瓜捡芝麻的事情,能将教师所讲述的全部内容形成知识体系,了解知识与知识之间是环环相扣的,防止出现知识网络中存在漏洞,促进学生准确地掌握“顺藤摸瓜、顺瓜找藤”的word知识的操作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更多的word习题练习中,锤炼自身的计算机能力。最后,教师应根据新课改精神,锤炼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激发学生操作兴趣,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讲解,进行多层面的word操作,促进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实践始终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大量的自主实践能帮助学生发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实践的过程学生会有收获感,看到自己做出来的文档一次比一次优秀,得到了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认可,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在后期学习的时候,对计算机的兴趣在提升,改变传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被动学习,不爱学习的局面。

2加强excel学习管理工作,升华学生计算机水平

教师应该将学习excel的重要性告知学生,增强学生对excel的了解,以往有学生认为只需要学习word就可以,忽略了excel在后续工作中的意义,也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兴趣点缺失。但是从某种层面上看,excel是重要的电子表格软件,它对学生日后应聘工作岗位,发挥重要的加分作用。基于此,将excel知识板块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有助于塑造学生计算机能力。为了使学生学习到更加有用的计算机知识,教师需要加大对excel课程的开发力度。通过给学生制定更加新颖、更具趣味化的学习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excel运用能力。首先,教师需要挖掘书本教材中的知识要点。通过对学生进行细致化的理论教学,不断使学生明确表格制作方法以及excel各软件工具的用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其次,教师应重视带领学生实践操作excel软件。通过在实际操作中指导学生学习表格制作方法,不断鼓励学生质疑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理解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实现灵活运用excel知识。

3完善powerpoint教学,提升学生计算机功底

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水平是学生驾驭其软件的综合能力。想要提升学生计算机能力,就必须要丰富学生计算机知识功底。通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才能使计算机学习简单化。为了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教师需要在开发word和excel课程的同时,加大对powerpoint课程的研究力度。通过完善power-point教学,不断升华学生的计算机素质。首先,教师应将powerpoint教学细节化。通过给学生展示文稿演示过程,使学生能够准确记忆操作的注意事项。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不断提升课程教学意义,从而为学生日后从事计算机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以“应聘工作”为背景条件,让学生展示powerpoint使用技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销售知识,帮助学生丰富作品内涵,促进学生在提升计算机能力的同时,理解更多的社会知识。其次,教师应丰富powerpoint教学内容。通过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不断将计算机知识与其它知识进行有机地结合,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思维,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powerpoint技能。例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给学生讲述就业前景、自我提升方向等。通过与学生一起研究和创新powerpoint技法,使学生能够发散自身思维,更好地解决powerpoint问题。

4有效开发internet课程,优化学生计算机思维

众所周知,internet是计算机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想要学生学好该板块知识,就必须要重视开发学生的计算机思维。通过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基础教育,不断打牢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基础中提升能力,在提升能力中创新技能。首先,教师应从开发校本课程内容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学习internet常识知识。通过让学生理解如何建立局域网,如何使用局域网等,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功底。其次,教师应将编辑电子邮件、管理电子邮件等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发收电子邮件,不断升华学生的计算机思维,从而使学生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下,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

5结语

总之,为了使学生掌握过硬的计算机技术,教师需要从基础校本课程角度出发,不断开发课程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进行多层面的计算机教育,不断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不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计算机领域知识后成为专业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开发篇3

>>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系统设计浅谈基于web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系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案例的开发设计与实践思考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及辅助教学系统基于B/S模式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基于moodle平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与开发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研究与设计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考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实验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放共享与教学资源开发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在线教学系统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改比对的设计与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主页面(学生进入后可查看课程信息,利用下拉导航菜单进行课程内容和信息的定位,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Register.html学生注册页面(学生进入后可注册信息,注册完成登陆后才可以进入系统查看信息)

answer.asp回答学生提问页面(此页面显示学生姓名、提问的问题、提问时间、教师回答信息输入框,回答之后进行处理,返回给学生提问页面)

三、详细设计制作

详细设计部分对页面的功能进行代码开发,以下介绍几个页面及代码。

(一)首页index.html。首页面对各栏目进行布局,导航用户的各个功能页面,把导航条的代码摘录如下:

mpmenu1=newmmenu(’首页’,’/jsj’,’self’,’’,’’,’’,’’);

mpmenu1=newmmenu(’课程特色’,’/jsj/html/kechengtese/’,’self’,’’,’’,’’,’’);

计算机基础开发篇4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应用导向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069-03

一、问题的提出

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广西考区)原来由自治区教育厅举办,是面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考试,目的在于检查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并为之提供依据。考试大纲由广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与考试指导委员会结合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际拟定,十多年来一直作为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或相应课程的考核手段。其伴随着广西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一路走来,对学生计算机水平整体提升起到了比较积极的导向作用,既规范和促进了广西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和学科建设,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提升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但随着广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广西高校也在不断地快速发展和扩张,考试面向对象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只有本科生和专科生,现在是各层次本科生、高职高专生,而且学生素质差距还较大,特别是高职院校甚至招生计划都很难完成。这个新情况的出现,使考试处在两难境地,偏重理论考试则无法兼顾高职院校考生,偏重机试考试本科院校则认为计算机基础教学进入死胡同,没有出路,没有发展前途。再加上考试要兼顾大部分院校将考试成绩与毕业证挂钩的情况,所以目前考试要兼顾多方利益。这种兼顾式的、简单化的考试利弊共存,弊是主要的,弊在无法与实际情况相适应,使考试功能弱化了,已经不再是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促进因素。广西教育厅在经广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与考试指导委员会多番讨论后,决定从2014年9月起取消该考试。在此背景下,转变课程教学导向,深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深入课程开发研究意义重大。

二、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发现状

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大体上沿用的是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是学科系统化的课程模式,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组织编写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书提到:“学科系统化课程是我国普通大学本科教育普遍使用的课程模式,传统的高等专科也基本采用这一模式。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普遍毕业于普通高等学校,接受以学科系统化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许多课程方案的开发事实上成为从这些学科知识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并按照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加以简化或压缩的过程。”当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基础课采用的也是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实际上,这种模式从学校升高职后就采用并延续到现在,虽然期间也适时进行过相应的课程建设,但是不可否认课程的模式还是学科系统化课程,始终没有改变过。这主要是因为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广西考区)是面向全区高校学生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考试大纲和使用教材都是由教育厅组织区内几所重要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师联合编写的,正如教材前言提到的“尽量扩大知识面”和“强调基础性、知识性、趣味性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更合理些”,教材比较注重学科系统化,其适应性倾向于有较好课程基础和足够教学时数的本科层面。各高职院校并入到高校行列后,也加入该考试,有的院校还将考试成绩与学生毕业挂钩,为了不影响学生毕业率,以考试大纲为导向,使用推荐教材成为课程教学的必然选择。但不可否认,类似我院生源复杂、少学时的情况,直接选用推荐的学科系统化教材必然导致理论讲授变多,而实践机会相应变少,这不符合高职教育“理论够用,重点培养实践能力”原则。另外,基于课程考试导向因素的考虑,也不宜改变课程模式,所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发实际上是以考试大纲为导向,在推荐的学科系统化教材基础上,结合我们学院课程教学实际进行删减、简化而来的,相对推荐的学科系统化教材而言,这种课程模式实际上就是简化学科系统化课程。

无论是学科系统化课程还是简化学科系统化课程,强调的都是学科的系统性,其实质是以学科为导向而开发出来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是应用训练不足,也没有和专业教学建立起联系,难以满足专业教学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因此,学科导向型的课程模式必须转变。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所以课程教学既要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又要很好地服务专业教学。因此,结合学院课程教学实际,以应用为导向,以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服务专业教学需要为目标,构建应用能力系统化课程是必然的选择。

三、应用能力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一)课程开发要结合学院课程教学实际

课程开发要吸收国内外已有的先进课程开发经验,但同时也要与我们学院课程教学实际相结合,首先,我院的生源组成比较复杂,面向不同地区,既有普招生,又有单招生和中职对口生,还有照顾的贫困生。如2016年我校面向18个省(自治区)共录取各类考生4493人,其中1400名单招生,702名对口生,1820名V西区内统招生,544名区外统招生,27名广西贫困生。入学理科最高分541,文科最高分543,最底分则为理科324分,文科365分,复杂的生源决定了课程面向对象是一个基础参差不齐的混合群体。其次,我院的课程教学周期短、开课班级较多,按学院计划课程教学只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是由于新生入学晚,而且要进行入学教育和军事训练,第二学期则是专业实训周较多,所以两个学期的课程教学周都较少,但是开课班级较多,按今年实际招生情况,课程需要授课班级数为95个常班,每个学期按50%安排,课程教学任务为47个常班,而课程专职教师只有5人,繁重的教学任务是课程开发要面对的重要因素。

(二)强化计算机基础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以理论够用,重点培养实践能力问题,虽然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是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入门,但是计算机普及和计算机教育阶段的前移,学生进入高职时已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基础,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定位于基础性教育已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况且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课程定位为应用性教育更符合当前实际情况。在此定位下,课程教学可从原来“理论课+实验课+实训课”模式,改革为“演练课+实验课+专项训练课”的教学模式,教师演练课中任务演示操作、讲解相关知识和学生即时练习有机结合,增加学生技术认知和计算机练习时间,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熟练度和动手能力。

(三)增强专业教学的针对性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学院面向非计算机所有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的改革必然要体现非计算机专业教学要求,并有利于各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也是教育厅取消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广西考区)的根本原因。现在考试对课程教学的束缚解除了,课程教学有了自主性,调研轨道交通类专业教学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在任务和实验项目设计上与专业教学密切结合,从而通过任务实施、学生练习和项目实践等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的同时,有针对性地为专业教学打好坚实基础,更好地服务专业教学需要。

四、应用能力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具体实施

(一)轨道交通类专业教学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调研与分析

为了掌握轨道交通类专业教学对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情况,课题组以问卷调查方式向相关8个专业发送了“轨道交通类专业教学计算机应用需求调查表”,问卷涉及六个问题,并全部回收调查表。

对“本专业教学是否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有需求”问题的回答,所有8个专业选择“是”,没有专业选择“否”;这说明计算机基础课作为公共基础课对专业教学是必需的、不可缺少的,开设并保障课程教学质量是专业人才培养重要组成部分。

对“本专业教学主要对以下哪些模块有需求”问题的回答集中在“windows7系统的操作”“计算机网络的应用”“word的应用”“excel的应用”“ppt的应用”五个模块,这可以成为课程构架的基本模块。对“您认为往届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哪些方面没有达到本专业教学需求的”问题的回答包括了“windows7系统的操作”“计算机网络的应用”“word的应用”“excel的应用”“ppt的应用”五个模块。这说明五个基本模块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都需要加强。对“本专业教学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有哪些”问题的回答包括了“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计算机基础应用”“计算机专业应用”。这可以成为课程模块的基本内容组成。对“本专业可提供以下方面的计算机专业应用案例或资料”问题的回答,选择答案均为“无”,这说明在专业应用案例是空白,专业应用案例设计将是课程开发重点。对“您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还有什么好建议”问题的回答,城轨控制专业建议:文档处理、电子表格软件函数和公式使用、计算机网络知识,建议能有针对性地加强这几方面的教学。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本专业学生在后续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技术课程学习时,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组建、架构和网络通信的知识,希望能在日常教学里加入这些内容。机械制造专业:毕业设计所要求的文档排版、目录生成、页码设置、图文章节的表达规范等,即使不做毕业设计,这些知识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工作仍然非常实用。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动手实践时间加长。铁道信号专业:注重基础应用的教学。应用电子专业:希望加强对学生word文档的使用,比如格式,因为每一年毕业论文修改中,大部分学生都不会。铁道运营和汽车运用专业没有给出建议。

(二)制校本计算机应用能力标准

校本计算机应用能力标准要以应用为导向,这个“应用导向”包含基础应用导向和专业应用导向,对于基础应用部分参考“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国际认证(internetandComputingCoreCertification,简称iC3)标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和广西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大纲,选择它们当中常用和实用的部分作为基础应用能力标准;同时以专业教学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调研为依据,把专业教学的需要作为专业应用能力标准。

(三)教材编写

教材编写扬弃了学科系统化模式,不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按学科知识顺序组织教学内容,在借鉴和汲收国内外先进课程模式及开发方法的基础上,我院采取以应用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校本应用能力标准为依据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应用能力系统化课程。教材内容按照计算机基础知识、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三个层次来组织,采取理操一体。教材结构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为基础知识部分,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7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应用三大项目;下篇为操作应用部分,分word2010软件使用、excel2010软件使用和powerpoint2010软件使用三大项目。每个项目以精心设计的工作任务为中心,包括任务描述、知识准备、任务分析和任务实施四个内容,任务描述是有关任务引入描述方面,知识准备是有关在任务引领下所需知识和能力的介绍,任务分析则是运用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完成任务的思路,任务实施是完成任务具体方法。此外,涉及操作内容的项目都安排有同步实验项目和实验综合项目,实验项目包括目的、内容和步骤,用于同步练习,实验综合项目只包括目的和内容,不再给出步骤,用于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训练。同时项目的最后都有思考题,有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阅读和理解。

(四)应用能力系统化课程教学实施

应用能力系统化课程主要采用单班机房授课方式,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一是任务说明,教学时由老师先就任务作简要说明,介绍任务的总体要求,让学生对任务有清楚认识。二是任务解读,就是对任务的理解,在提出具体任务后,老师和学生共同理解任务要求,解读出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能力,借此培养学生对任务的理解能力。三是知识的准备,任务解读出的知识和能力是要学生预先理解和掌握的,这是完成任务的基础,可以采用快讲、快阅、快演等方法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掌握。四是任务分析,就是使学生在了解知识和掌握能力后,与任务联系起来,找到完成任务的思路,这是教学的难点,可以采取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逐一介绍、教师点评进行教学,也可以由老师提供几种方案交由学生讨论选择等方法,总之要通过任务分析加强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五是任务实施,就是依据任务分析形成的思路,运用了解的知识和掌握的能力完成任务,涉及的操作要演示,重要和难度大的操作点要安排学生练手,以便强化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中穿插安排同步实验项目,巩固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培养学生项目解决能力。最后通过实验综合项目融会贯通整个模块的操作技能,最终做到以“一演、二练、三做、四贯通”的教学手段反复训练学生上手能力,从而巩固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保证课程教学达到目标要求。

(五)课程评价采用部级标准

课程考核办法是教与学的指挥棒,更是达成良好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广西考区)采取一份大纲、一套试卷,笔试要考,机试要考,而且还要考简单,实际上是一种兼顾式的考试,既要兼顾全区各高校课程教学要求,又要兼顾大部分院校将考试成绩与毕业证挂钩情况,因此取消并非偶然。而与之相应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采取无纸化、笔试机试两卷合一、二八比例、仿真任务情景、只关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证明,与课程改革方向相符。因此,课程教学与之结合,将教学环节中的课程实训改为服务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专项训练,并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课程备选考试,鼓励学生可自愿参加,增加学生今后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唐培各,刘晓燕,等.大学计算机基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计算机基础开发篇5

 

计算机专业不同与其他学科,学生的实践都是在计算机上面完成的。作为老师,如何更多的、更详细的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而学生,离开了课堂和老师,又该如何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测试?因此,一种具有试题阅卷和能够反馈成绩的教学软件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讲,是很重要的,这种教学软件不仅方便,而且还能够让老师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一、VB的概述和功能

 

VisualBasic是美国微软公司推出的通用、面向对象以及采用事件驱动的程序设计语言,Visual是指开发用户界面图形的方法,编辑其界面的时候无需编写大量代码,只需要采用搭积木的建构程序方式编写程序即可,是开发人数使用最多的编程工具之一。而Basic则是指Basic语言,它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史上被广泛应用的语言。总的来讲,VisualBasic是在Basic语言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不但提供了新的数据库和web工具,还增加了SQLServer交互方法。总的来说,VisualBasic是目前最流行、使用最广泛的应用软件开发平台。另外,VisualBasic程序设计主要应用于多媒体开发、数据库开发、网络开发、图形开发等程序中。其数据访问的特性在允许对企业数据库的格式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前端应用程序的同时,还可以调整其服务端。程序员可以用VisualBasic高效、快速的开发windows编程环境下的各种应用软件系统。

 

二、VB6的集成开发环境

 

VB6与之前的VB版本不同,之前的VB所有版本的集成开发环境都是由标题栏和菜单栏组成。而VB6则不同,它是VisualStudio家族的一个组件,在保留VisualBasic5.0优点的基础上,对开发环境进行了改进,VB6的标准栏和菜单栏是由工具栏、窗体设计器、控件箱、弹出式菜单、工程管理器窗口、属性窗口、对象浏览器、工程管理器、窗体布局窗口组成。同时,VB6的数据访问技术采用了新的数据访问技术,第一,VB6增加了aDo控件和数据库可视化的工具。不但能够有效且快速的访问本地及远程的数据库,而且还允许程序员在数据环境方面,除了可以创建可视化和操作aDo之外,还可以连接其命令,这些都为程序员对数据源的操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第二,加强了internet的功能,使internet成为当前最强有力的开发工具之一。第三,VB6在智能化向导方面也增加了新的特性。

 

三、VB开发教学软件在计算机基础操作中的应用

 

(一)界面设计与文件结构

 

界面设计分为两步,先按照软件结构图设计好控件,然后再确定控件的属性。而文件结构则是,当设计好一套试题之后就建立相应的试题目录,题目少的情况可以应文本文件储存,题目多的话则用access数据库来存储。教学软件开发工具均采用VB,一是因为VB与VC类的开发软件相比,除了更容易上手,并且开发的周期短、效率高。二是因为office软件里面的宏都是VBa,,而VBa只是VB的一个子集,如果使用VB开发的话,不但能够使两者更好地结合,并且还可以快速且有效的写出阅卷程序代码。

 

(二)开发教学软件的选题

 

当设计好教学软件的界面题目之后,才能够编写开发教学软件的功能模块代码。为了避免学生抽取的试题一样,可以将选题的按钮可以做成按钮控件数组。其次,选题因为使用了FSo复制文件、复制文件夹这两个方法,所以在对文件和文件夹进行创建、改变、移动、删除等操作,以及检测文件、文件夹的信息以及路径时,都需要用到FSo对象模型。

 

(三)实现了阅卷的功能

 

计算机教学中最常见的操作试题有windows操作题、word操作题、excel操作题以及powerpoint操作题。以windows操作题为例,没有编写过测试教学软件的老师会觉得对操作题的阅卷很困难,也不知道学生有没有对试题进行操作。其实,windows操作题的阅卷很简单,教学模拟软件有一个自动阅卷的功能,而开发软件的新建、删除、复制、剪切等操作就是用来判断学生做题的文件或者文件夹是否存在。而当学生做完测试题之后,点击“阅卷”按钮也可以得到反馈成绩,

 

四、基于VB6开发的计算机基础模拟软件考试系统

 

目前,有不少院校为了方便学生考试和老师教学,利用VB6开发系统的,模块和界面开发了计算机基础模拟软件,该模拟软件有操作题和客观题两部分。操作题的VB编程与后台的宏语言联系密切,而数据存储方面,也可以选择用VB文件系统对数据文件进行编程,VB文件系统在给数据加密的同时,也减小了系统的大小。

 

(一)基于VB6开发程序下的windows操作题及系统打包技术

 

在VB6系统的FSo对象模型下,系统中最简单的部分就是windows操作题,windows操作题通过访问FSo对象模型的方法和属性,就可以青色生成试题内容及相应的评分。而系统打包则需要使用免费开源的安装制作软件innoSetup,innoSetup的外观不但小巧、简便,并且还能够快速有效地制作出windows的标准安装界面。

 

(二)基于office对象模型开发的office操作题

 

在VB6程序设计开发系统中,所有office产品都被引入了office对象模型,并且office产品中也都装置了VBa程序代码以及宏记录器,因此,office对象模型可以利用VBa程序代码,实现对office操作题的自动评分。另外word操作题、excel操作题以及powerpoint操作题的模块代码与word的路径一直,所以,仅对word操作题的评分原理进行阐述。

 

首先,基于VB6开发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拟软件会对考生文件下的word文档进行检测,检测其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会继续进行操作,如果不在则会退出本模块。当过程执行完之后,考生的成绩以及试题出现错误的部分都会保存到全局字符串变量中,最后由评分模块访问这个变量并显示word操作题的所以信息。

 

(三)基于VB6开发程序下的客观题模块设计

 

观题模块下的加载客观题对于VB6开发程序下来讲是一个极具挑战性、技巧性的问题,问题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加载客观题的控件是动态生产的。在VB6开发程序中,只有两种方法才能生成动态控件,一种是使用VB6之前的控件数组,第二种则是在使用VB6开发程序的同时,引入withevents变量,由于VB6程序不允许创建并使用withevents变量数组,所以,为了生产动态控件,只能使用第一种控件数组方案来显示加载客观题的内容。

 

五、总结

 

整体来看,VB6开发软件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不但方便了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还培养了学生对学习的自主能力以及提高了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

计算机基础开发篇6

关键词:微课体系;计算机基础;碎片化

项目来源:辽宁省教学改革项目建立“大学计算机公共课”微课体系的研究与实践(YpRp20140922)

多项研究表明碎片化的移动学习是一种高度片状化的经历[1]。学习者在进行移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分散时间和注意力。

1.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体系发展现状

(1)本项目研究意义:

“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资源类型,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及信息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因此,它的教学也应该顺应时代的脚步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

(2)微课体系在教学中的发展:

微课教学受到教育部、各省、市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微课教学的实践探索、应用与试点研究日渐丰富,研究成果逐步显现[2]。当前微课教学设计总体来说,以课堂教学片段为主,主要形式为摄像机课堂拍摄,教师讲授,形式不够鲜活,样式不够多样。设计开发并不主要以应用为目标,导致现有微课在应用上普遍较弱;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普遍乏力。

2.计算机基础微课学习资源

针对以往微课体系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设计实现了一整套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微课学习体系资源。

(1)本项目研究内容:

以aDDie模式为设计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分析:分析使用者的需求,其中包括为什么要制作这个微课,该微课程的目标、课程要解决的问题。确定微课内容,进行知识点的切割。分析听众的特点,以及听众的基础、听众应掌握的先导知识。

设计:包括学习目标的设计;传输形式的设计;活动与练习的设计等。

开发:原型构想与实现,准备好全部素材和工具,在开发过程中要自我评估效果是否理想,进行自我测试,也要邀请同行进行测试,进一步修改完善。

实施:依照最初的设计开发制作,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微课作品,讲解展示给别人,分析效果,不断修改,不断地完善。

评价:在aDDie的整个过程中,不断评估检验,反复修改并分析教学设计是否实现预期目标,学习者是否达到预期学习成果;充分的过程性评价能够促进微课设计与开发的质量。

通过一系列围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设计,建设我校的计算机基础微课资源,结合各校同仁已经有的优质资源,推广普及微课资源在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2)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学习体系设计开发目标:

本文从微课的特点、应用出发进行微课设计策略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微课概念辨析,微课选题设计等。最终达到这样的目标:设计一系列在线教学视频,在设计过程中要以阐释大学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中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

3.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学习体系的建设:

一套完整有效的微课体系不可以是课程所有知识点的简单堆积,也不能是若干毫无关联的课程片段,一个行之有效的微课体系应该具备详细的组织和规划,并且要经过相关人员反复讨论论证得出有效的实施方案。本学习资源在设计开发过程中以aDDie模型为依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全面分析课程体系,录制一系列短小精悍、讲解精良学习效果好的微课作品[3]。

(1)长短适当,突出重点

微课体系的设计客服始终围绕着片段化、碎片化的教学理念,我们在设计微课体系时将每一段课程设计在10分钟以内,学习内容重点突出,效果明显,每一个片段能充分体现一个主题。

(2)教学设计全面,简洁明朗

在短短的10分钟教学中我们全面分析所要表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环环相扣,能够围绕“导、教、测、引”四个方面进行课程编排。

(3)引入多种教学形式,寓教于乐

教学形式多样化,不拘泥于传统的老师教学生被动的听。例如游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

(4)加入督导环节,激发注意力

在微课设计中加入鲜明的提示画面和特别的警示音,使学生在简短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张弛有度,层次分明。

(5)分门别类,便于查找学习

在微课体系的设计中我们非常重视课程的分门别类,课程可识别度高,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如何方便学生搜索查找。

4.效果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融入微课教学,是一种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手段,通过设计一系列语言简洁精确、画面简洁易懂的,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形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短小精悍的微课能够顺应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注意力模式”,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减少了信息流量的浪费,提高了网络加载速度,减少了资源的浪费。顺应了互联网“微时代”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叶成林。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2~19

计算机基础开发篇7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双层项目驱动;立体教材;模式与内容融合;教师共同体

一、“双层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教改新课程中的构建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是一门兼具设计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网络技术入门课程。在该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学团队通过调研后发现,在传统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组织上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中单纯介绍各个知识点的操作,忽视了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对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如何搭建整体网站”这一概念图式没有帮助。

(2)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介绍顺序与“业内行家”制作网页的实际操作顺序严重不一致,不符合认知规律。

如使用上述“软件功能介绍式”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完成后,面对一个实际的网页制作项目时将面临不知从何处下手的困惑。因此,教学团队通过咨询网站设计从业人员及研究借鉴相关社会培训机构的教学经验后,确立了在“网页设计与制作”新课程中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思路。

F.J.philip认为“项目驱动教学法(project-BasedLearning,pBL)旨在引导学习者融入有意义的项目完成的过程之中,让学习者积极地进行探究与发现,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建构,以现实的、学生生成的新知识和提高的完成项目任务的能力为主要成就目标,项目完成的过程也是学习者学习活动进行的过程”。使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单一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对于知识点间的有机联系及项目的整体解决方案有了清晰的认识,明白该如何去实际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因此,项目驱动教学法在一些实践性与应用性强的课程教学中能够发挥出色的效果,尤其适合计算机软件与程序类课程的教学。

2007年开始,教学团队以“项目驱动教学法”为基础,并根据“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特点和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特性,经过一线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试验、调整,构建了“双层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见下图)。

“双层”的含义是在课程教学中贯彻“课堂”与“实验”两条项目主线。“课堂项目主线”是指教师事先建立一个有代表性的范例网站,以介绍其开发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实验项目主线”是指学生需要自主完成一个网站开发项目,以其作为实验教学的主线。这两条主线保持进度一致,相辅相成,实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 课堂项目主线

教师在教学前设计制作教学范例网站,将教学大纲中所列出的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融入其中,使范例网站开发项目的分解子任务与大纲知识点一一对应。

在整个学期的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以实例演示的方式从头至尾带领学生学习感受范例网站从无到有一步步搭建的全过程。教学顺序以“业内行家”从事网站设计开发的实际工作顺序来安排,力求符合学生在学习操作性知识时的认知习惯。同时知识点由实际的子任务表述。随着一个学期课堂教学的完成,范例网站也随着一个个子任务的完成而搭建起来。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帮助学生将诸多知识点建构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获得习得的成就感。

2 实验项目主线

课程开始时,教师布置给学生一个贯穿整个学期的项目任务:学生自选主题,设计开发一个网站作品。学生项目作品开发的过程与课堂教学时范例网站开发的过程保持同步。这样学生在课堂通过范例网站的实例学到的某一项知识技能,马上可以在上机实验时间内用于自己作品的制作,在一学期的课堂教学完成时也同时完成自己的网站作品项目。

同时,教师团队考虑到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验的独有特性(学时少、学生人数众多、难以实现一对一辅导),将学生组成3~5人的协作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协作小组在小组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展开协同工作,共同解决问题。

“使用和展示作品,对工作进行反思和评价”是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关键环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组织开展一至两次的“小组作品公开展示活动”,能够有效地督促学生的开发进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小组间的相互学习借鉴,实现“以评促学”。

课程采用多元评量的评价方法作为学习评价的方式。教师在课程结束时组织“小组作品公开评议活动”,每个小组轮流公开展示自己的作品,回答台下师生的疑问与提议,师生共同给予评价。为避免小组协同工作中时常出现的分工不平均情况,可利用“协作小组任务分配表”、“项目阶段进程计划表”和组内互评制度,以达到最大程度的激励和监督作用,并提高多元评量的信度。

教学团队在华南师大2007~2009级20多个不同专业共5600余名全日制本科生中进行了教学模式试验,共计收到学生小组网站作品1100余份,取得了良好效果。课堂教学和实验任务的双层项目驱动使学生不仅能够迅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立即将知识技能灵活应用在实战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促进了问题解决和自主学习的开展。对于这种针对课程特色、考虑学生实际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多名团队教师在学校各学期教学质量评估中均获得学生的好评,平均得分远高于全校平均水平。教学团队撰写的相关论文获得2010年广东省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一等奖,并多次受邀在省教指委组织的教学模式专题研讨会中向全省同行介绍经验,受到广泛认可。目前该模式已被借鉴推广到“FLaSH动漫设计制作”、“aCCeSS数据库”等同类教改课程的教学中。

二、基于“双层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立体教材的设计开发

2009年,“广东省高校计算机教改教材资源建设项目”正式启动。教学团队投入一年时间,采用全新的教材编写视角,将“双层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与课程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融入《网页设计与制作》立体教材的组织编排之中,以实现教改课程的实践经验在高校间的推广共享。

1 教学模式在教材中的体现方式

教学团队依照“双层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思路,以项目作品开发为主线,从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层面设计教材的整体架构。

(1)课堂教学层面。课堂教学中,双层项目驱动教学的关键点在于教师对项目的选择和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①项目自身的主题内容必须适合学生专业知识或常识水平,方便学生理解,兼备实用性与强化实践性;②将各知识点合理地融入项目开发的子项目或分解任务中;③项目开发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可将教学大纲要求全部覆盖。据此,教学团队在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新疆之旅”教学范例网站,将课程大纲中的图像处理、动画制作、视音频处理、网

页页面设计制作、站点维护等多方面的上百个知识点设计融入其中。教材中每个知识单元的“案例任务”模块内容与范例网站开发的分解子任务一一对应,而大部分章节的编排顺序则模拟真实网站开发项目的设计制作流程来安排,由此“点”、“线”结合,串起整体框架。同时,为了兼顾知识点表述的全面性和资源的丰富性,每个知识单元除了包含范例网站的分解子任务讲解之外,还设计了“扩展知识”和“课后思考与练习”模块。整个课程教学设计不仅围绕上述三个原则,而且使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的同时,又了解了旅游的相关知识和区域文化,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2)实验教学层面。教材在实验教学层面的“项目驱动”思路体现在:引导学生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度在实验时间中自主完成“主题网站设计开发项目”,以“做中学”的方式加速知识内化。各章的“本章学习指引”模块及各知识单元的“课后思考与练习”模块在功能上实现相互配合,对照实验教学进度要求,为学生完成“主题网站项目”提供各个关键阶段的规划和指导。

2 立体化的教学资源设计

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多元系列教材》之一,本教材总体结构上遵循“文字教材+学习辅助光盘+网络学习平台+技能实训平台”四位一体的立体化框架结构。为课程的教与学提供了灵活、开放的教学辅助资源和不拘一格的方法途径。

立体教材各个部分在教学中承担的职能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1)文字教材以项目方式引出各章的知识点和技能。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项目的开发,系统地掌握课程的应用技能和相关知识。

(2)学习辅助光盘是文字教材的拓展。每一个知识单元都将本书的教学重点内容录入,并形成各知识点学习时间建议、知识点导读、知识单元课件、制作素材、重难点操作演示、扩展知识、课后练习思考等对应的链接,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清晰的指引。

(3)将教学内容中具有多样性、动态易变性、拓展性的部分放在网络学习平台上。通过互动论坛,师生间和学生间能随时就本课程的学习问题进行相互讨论。

(4)技能实训平台构建了高度交互的真实环境。以练习为主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给出实时的评价与反馈以及动态多媒体教学链接,实现一对一的实训教学效果。

以上述方式构建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不仅仅是各种媒体素材的简单叠加,而是教学模式与各类资源有机、科学、合理的结合,形成了教与学的一套整体解决方案。在其基础之上,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形成个性化的教案,学习者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习惯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2010年7月,《网页设计与制作》教材出版后,华南师大教学团队组织使用该教材的院校组成校际间的教师共同体。以网络工作群和定期研讨的方式交流教学经验,开发共享资源并合作开展教材与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

计算机基础开发篇8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计算机已成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作为新世纪的现代人,必须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1世纪的青年可以利用计算机通过各种渠道、手段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大学生承担着未来国家的建设重任,作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高等院校就是要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挑战与机遇并存。首先,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各领域工作的发展愈来愈依赖于信息技术,要求大学生有更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更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在今后工作中将信息技术与本专业紧密结合,使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应用于各专业领域,这为我们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次,全社会的计算机普及热潮为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外部环境,促进了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向纵深发展,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提高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起点,为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水平创造了很好的条件,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再也不能沿用原来的模式;第四,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大量用户界面友好的应用软件的出现,使广大非专业人员学习和使用计算机变得更加容易,为计算机的普及与提高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第五,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和大学校园网的普及,既为计算机基础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辅助教学手段,也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要求。

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探索

1.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

由于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面广人多、专业各异、学时少,无论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都与计算机专业有很大不同,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为培养跨专业人才奠定良好的计算机基础,而且理工类与文科类、经济类也互不相同,因此,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计算机教学,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针对这种情况,同时为了便于管理,我院根据自身的特点制订出建立在学计划、学大纲之上的,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教学内容各有侧重点、教学方法各异的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的,制订出计算机基础教学理论与实验教学的一体化管理办法;以校园网为依托,逐步形成网络化教学体系。

2.不断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高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应该怎么开?原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从零起点开始的,内容是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和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本操作。随着中学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仍然从零开始岂不重复?我们改用大学it教材,主要介绍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将知识的灌输和积累过程转变为知识的指导与求知过程,原来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内容也没有完全抛弃,而是作为实验内容由学生自行上机练习,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动手能力。

3.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计算机应用教育,所以要吃透“应用”一词的含义。应用、使用和操作不是同一概念,目的是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应当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学习、举一反三、掌握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善于举例,善于归纳,善于启发学生思考。

教学手段和方法有了重大的发展,彻底摆脱了单纯使用“粉笔加黑板”进行讲授的阶段,全部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不仅把计算机课程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同时可扩大课堂容量,节省教学时间。开展优秀课件评选活动,对优秀课件进行推广,同时又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改革创新。

4.加强实验设备管理,搞好实验环境建设。

计算机基础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通用素质与能力,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所以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教育的同时,突出和加强实验环节是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前提。几年来,我们教研组一直在挖掘设备潜力、提高设备利用率、加快设备更新上下功夫,同时在保证学生每人一机的前提下,下大气力搞好实验软件环境的建设;在学院设备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通过组建win2000无盘工作站等措施,既保护了已有资源,又满足了不断发展的实验教学的需求。

5.编制合适的实验教材。

为了提高实验教材的针对性,提高学生上机实验效率,我们教研组编写了结构合理、针对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践教程》,并开始酝酿新的大学it实验教程,组织编写了《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教材和上机指导》。

三、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课程设置计划应根据专业特色进一步细化。

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将逐步从原来的理工科专业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文科专业开设数据库技术进一步改革和细化,特别是对艺术类和体育类学生,应充分考虑其基础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应与其专业相适应,例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可开设图像处理课,音乐专业的学生可开设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课等;还可改革选修课的选课方式,结合专业特色,从任选课发展为任选与必选相结合的方式。

2.实验教学模式应向开放式方向发展。

随着学分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校园网络环境的不断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应改革已有的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指导教师的授课方式,在完成教学计划和实验项目前提下,向自由选择上机时间、地点和指导教师以及网络教学的方式发展,走一条开放的实验教学之路。

3.加大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的力度。

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必须进一步加大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的力度。与专业教师相比,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进行科研、教研的面相对较窄,深度相对较浅,但是应当在如何与相关专业相结合、如何培养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等方面开展研究,闯出一条特色鲜明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路子。

参考文献:

[1]张彬,蒋涛.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6.

计算机基础开发篇9

摘要:近年来,“计算机基础‘微课’”的发展很快,举国上下非常重视。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主

>>基于moodle平台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库建设初探基于微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教学模式研究基于微课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建构基于微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研究基于微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研究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课网络资源库建设研究基于项目导向的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索基于微课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开放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基于就业目标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分析基于“微课”模式下高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思考高职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实践探索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研究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的开发与应用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基于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双语教学的探讨基于慕课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研究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设计研究基于学者网平台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混合教学模式研究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改革实践基于常职院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改之我见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唐丽娟.基于计算机基础“微课”的教学资源库开发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

[3]刘建华.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资源库共享平台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

[4]周新成.基于校园网的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资源库平台的建设与应用[J].教师:下,2014,(11).

计算机基础开发篇10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计算机普遍应用于各行各业,甚至人们的目常生活也与计算机紧密相联。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着重探讨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并探索了如何通过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计算机等级考试目前有四个级别。一级定位为满足人们在一般性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重点是操作能力的考核。二级定位为计算机程序员,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三级定位为“开发工程师”,重点在设计、管理、测试和技术支持。三级分为“pC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四个类别,主要考核对应类别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技能。四级定位为“系统设计工程师和项目主管”。考核内容包括计算机原理、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等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项目包括笔试和上级考试。

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计算机等级考试是考查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更是学生通向理想的就业岗位的重要法码。近年,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多,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很多学校以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为模板来设计本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因此,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把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不合理的因素,切实提高学生有效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实践能力。

1 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针对性差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普遍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主要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课程,采取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育。这样,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普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融入到他们的专业学习中,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他们的专业结合性较差。

市场经济需要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但又是专才基础上的综合性人才。在计算机技术已经普及到社会各个角落的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即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也要结合学校特色和各专业的特点进行,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1.2 学生起点高低不同

造成新生的计算机水平的差异的原因,既有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也有学生自身能力的主观因素。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还不平衡。有的发达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地区基础设施建没也得到相应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这些地区的学生,从小就能频繁的接触到计算机,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已经具备了熟练使用计算机上网、处理文件资料等能力。有的学生甚至能进行网页设计、制作音频、视频等。而对于偏远地区或者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他们很多人在上大学之前甚至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是零起点。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不够重视学生水平的差异,对他们进行统一模式的计算机教学,这样不能吸引起点高的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照顾到起点低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1.3 教学中实践训练比重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差

当前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试教育普遍存在。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课程,学生数量多,课程教学时间少,教师数量有限,学校和教师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水平。学生为了学分、考证学习,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意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很多学校的机房数量不足,学生也确实上机操作的机会。这充分说明了该校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差。计算机知识是应用性极强的知识,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

2 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2.1 过分注重通过率

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是为了通过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来提高人们计算机应用能力。任何考试都有它的局限性,不能完全衡量人们某方面的能力。然而,目前很多人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认识存在误区,不少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和学位挂钩,这样,学生以通过率为向导,参加汁算机等级考试的功利性增强,而不注重对计算机知识的持续学习。

2.2 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更是不断加快,而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的更新速度却是远远跟不上时代节奏的。例如,目前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很多人都需要通过网络来购物,关于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等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必须了解的,但在目前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反映相当知识的内容很少。所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应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与时俱进。

2.3 测试结构有待改进

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结构有待改进。例如,对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考试中编程语言的内容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少。因此可以适当减少编程部分的比重。此外,应该进一步加强上机考试的比重,因为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3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关系

3.1 两者的区别

两者的对象和目的都不相同。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考核人们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水平考试,面向社会全体人员,注重培养人们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面对高校大一新生,目的是通过标准的教学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基本的文化和知识,并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3.2 两者的联系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计算机等级的大纲相适应。大一新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的理论知识,为他们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开展又有利于激励学生,增强他们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动力。

4 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构。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我们探讨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目的在于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级考试结构,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使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构,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对其进行改革,一方面我们要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更新考试内容,使考试内容紧跟时代的发展,通过考试反映时展的要求,发挥其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提高上机考试的比重,重视考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自己将来的工作领域中能熟练利用汁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应该以应用为向导,通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突出的实用性。对于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起引导作用,以学生自学为主。学校根据根据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和需求进行自主选择。这样既能鼓励先进又能照顾多数,对于不同起点和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目前,大学新生都是90后青年,他们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个性较强。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教学,能让他们感受到尊重,更能发挥他们的个性特点,促使其自主学习。

4.2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衡量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标准,只能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解放思想,改变应试教育思维,千方百计增加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以实践能力为向导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

4.3 变革考试模式

我们可以借鉴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模式来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考试模式,建立以能力测试为主的全程考试模式,即将考试成绩分为理论考试、上机考试和平时考核三个部分。应该根据时展的需要逐步提高上机考试和平时考核的比重,通过以上三种考核模式的结合,达到正确评价学生计算机水平、培养其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4.4 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环境

一方面,学校要改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硬件环境。学校应加改善教学条件,加大资金的投入,购置计算机等硬件设备,扩大机房规模,增加学生上机的课时,为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软环境。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要熟悉学生的专业背景,能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开展教学,使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既要鼓励基础好的学生不断学习,又要照顾基础较差学生的心理和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结论

计算机基础教学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使其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任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8,(5)

[2]孙春玲,潘晓鸥,高校非及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与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3]姜漓,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影响的探讨[J]福建电脑,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