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儿童心理咨询疗法十篇儿童心理咨询疗法十篇

儿童心理咨询疗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8:28

儿童心理咨询疗法篇1

关键词:儿童;心理咨询;原则

儿童心理咨询(childpsychologicalcounseling)又称儿童心理辅导,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给来访者(儿童和青少年)以帮助、启发、辅导,使其开放自己、发挥潜能,认识他自己的经验,自己去解决现实问题,接纳并欣赏自己,克服心理障碍的过程。现代心理咨询的理论一般是基于成人的咨询实践而形成,其咨询理念和方法技术并不能直接用于儿童身上,所以有必要指出儿童心理咨询的独特性。本文着重从理论层面探讨在儿童心理咨询中应当遵循的特殊原则。

1.独特性原则

咨询的独特性原则是指要看到儿童心理咨询和成人心理咨询之间的不同之处,包含以下五个方面。①咨询动机不同。成人通常会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而儿童则没有意识到或不承认有问题。儿童不大可能主动寻求治疗,通常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为其做出是否接受治疗的决定,因此咨询的第一步就是与儿童建立关系并激发其动机(布朗,2002)。②对咨询的认识不同。儿童有可能完全不明白什么叫心理咨询,因此咨询者需要向儿童简单地介绍心理咨询,消除儿童的疑虑。③咨询的目标不同。不同的流派对于咨询的目的认识是不同的,一般认为心理咨询的目的是健全来访者的人格。儿童心理咨询的主要目标则是减轻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困扰和障碍,并帮助他们获得正常发展(郭锋、郭成、李西营,2005)。④咨询的内容不同。与成人心理咨询相比,儿童心理咨询在质和量上都有不同。儿童心理问题多为发展性问题,如学习、人际交往困难,而且程度也较轻,发现后容易矫正。⑤咨询的方式不同。儿童由于其认知发展的限制,其言语功能相对较弱,这就造成了儿童有可能听不懂咨询师问题的含义,也无法把自己的想法和情绪用言语恰当的地表达出来。所以儿童心理咨询中更多的运用非言语技术,如游戏疗法、艺术治疗。

2.重视咨访关系的原则

winner指出,迅速地与儿童建立治疗关系对于儿童心理治疗取得成功是非常关键的,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其他年龄群体的心理治疗(布朗,2005)。成人一般会主动寻求咨询,对自己的问题和咨询的目标也有一定的了解,即使在咨询的初始阶段有一些顾虑,但是随着咨访关系的深入,会逐渐地配合咨询师。成人在咨询过程中一般会自动进入“患者”角色,并产生相应的“患者期望”,形成较为稳固的医患联盟,促进咨询或治疗的进程(郭锋、郭成、李西营,2005)。

3.坚持系统论的原则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

在对儿童进行心理咨询时,我们依然要坚持系统论的观点。H.thompsonprout提出了儿童心理治疗的多形态原则。治疗的多形态原则是指在对儿童心理咨询的时候,要选择多种干预方法和多个干预角度,进行组合式的干预,治疗的形态越多,治疗的目标就越可能实现。治疗的多形态是指让不同流派的咨询师同时参与治疗,让治疗渗透到不同的生活环境中,这样能同时触及儿童的知、情、意、行,治疗的效果比单一的治疗手段更有效。

4.坚持发展的原则

坚持发展的原则是指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儿童的心理问题。由于儿童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个性也不稳定,所以在正常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行为偏差,而这种偏差在其年龄范围内或许是正常的现象。Douglast.Brown指出除了一些极严重的精神问题或行为外,许多看似有问题的行为其实只是正常发展过程中的偏离。莱维特(Levitt,1971)指出,由于儿童处在发展变化之中,随着发展,一些症状可能会自然消失,如发脾气、遗尿、特殊恐惧和睡眠障碍等症状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自然消失。成人身上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在儿童身上也许就是正常的,年龄是区分正常或不正常的重要因素。

5.环境的重要性原则

环境的重要性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为了适应不良的环境,儿童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心理咨询具有重大的意义。莱维特(Levitt,1971)指出,尽管儿童在临床研究中被确定为患者,但实际上,儿童以外的人才应该是治疗直接针对的对象。

对不同情境下的儿童进行临床观察,根据观察,发现大多数儿童的心理问题或不正常行为大多是为了适应不良的环境。儿童更多的是生活环境变化的反应者而非发起者,他们几乎没有力量采取行动来消除或预防环境压力,他们只能被动地做出反应(布朗,2005)。儿童的心理障碍可能是对环境压力较为正常的反应,因为儿童较依赖环境,所以将其生活环境纳入心理咨询十分重要。

大部分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其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行为习惯及情绪表达方式直接相关(傅宏,2007)。家庭是儿童最初成长的环境,儿童受其影响非常大,而且现在很多家庭本身就有很多问题,所以必须将家庭环境纳入到心理咨询的体系中来。若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必须要家庭介入治疗,否则会容易复发或转换成其他的障碍。

6.保密的原则

保密原则是指咨询者有责任对儿童的个人情况、评估结果、咨询内容予以保密。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对来访者负责,以来访者利益为重,其中保密原则十分重要(陈一心,2009)。美国心理学协会的道德准则(1992)规定除非委托人许可,否则委托人的信息应予以保密。可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儿童一般是被迫来咨询的,儿童本人并不一定是委托人。咨询人员因为治疗需要,常常会和儿童的教师、家长或其他心理专家分享儿童的信息,但是这种做法仅仅得到了儿童的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的许可,并没有得到儿童本人的许可。但是,按照常理,在分享这些信息的时候最应该得到的是儿童的许可。尽管保密原则的目的在于保护儿童的隐私,但是要达到这一目的很困难,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在对儿童进行心理咨询前,用其能充分理解的言语解释保密问题,治疗者有责任将儿童及其父母都当作委托人,并尽量满足双方的要求(Gelfand&Hartman,1984;Ross,1980)。

参考文献:

[1]H.thompson,Douglast.Brown,主编.林丹华译.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针对学校、家庭和心理咨询机构的理论及应用指南[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SroufeLa.psychopathologyasanoutcomeofdevelopment.Devpsy-chopathol

1997.

[3]Kratochwill.t.R.Handbookofpsychotherapywithchildrenandadolescents,Boston:all&.Bacon,1993.

[4]郭峰,郭成,李西营.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成年人心理咨询的比较[J].中国临床康复,2005,9(32):170.

儿童心理咨询疗法篇2

关键词:偷窃行为;教养方式;认识教育;行为强化、泛化;赏识赞许引言

儿童的6~12岁阶段,为儿童中期和后期,是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心理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也是最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时期,此阶段的儿童心理咨询内容多数是儿童行为问题的咨询。咨询由三个阶段组成:心理诊断阶段、心理咨询阶段、咨询效果评估。下面以儿童咨询个案说明咨询过程中的技巧和艺术性。

一、心理诊断阶段

(一)资料收集

1.个人资料:李××,女,7岁9个月,小学二年级学生。意识清醒,思维清晰;身体健康,有活力。幼儿园入读母亲工作单位,自己本身也聪明漂亮,逗人喜欢,因此,在幼儿园较受宠爱。但读小学以后,因上课喜欢插嘴、好动,经常被老师批评,学习成绩一般。

2.主诉与代诉情况:主要由其母亲代为叙述事情发展与经过:咨询前不久,有书店到其学校卖书,她向同学借钱买了书,但同时又偷偷藏了一本书在衣服里拿回了家。家长知道后,对其进行了批评,并亲自带她去书店赔了钱。但这并不是唯一的一次偷窃行为,因为平时也常发现家里有些不是自己家买的小玩具。

其母亲带其前来咨询,希望能帮助她消除偷窃行为,成为有正常行为的小学生。

3.家庭环境:三代同堂,爷爷、奶奶、母亲是幼儿园老师,父亲为公司职员。经常为教养孩子的问题发生分歧,而孩子则会利用大人之间分歧说谎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评估诊断

根据主诉及母亲代诉,对母女俩间关系的观察、交流,参照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和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卷)结果分析,初步评定该儿童的问题为行为问题中的a行为:违纪行为。

违纪行为的原因有几个方面:家庭教育方法不恰当,父母过多的关注,使小孩形成自己想要什么就要什么的意识,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与行动。其次,母亲通常态度严厉、教育方法简单,往往只批评错误的,而不表扬正确的,造成孩子对错误的行为不知如何改正,而正确的行为又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难以保持的局面。另外,从幼儿园到读小学,对于来访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变动,从原来广受喜欢到常挨批评,心理落差很大,因此难以适应新环境,同时也就造成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一般的状况。

(三)制定咨询目标

在对评估诊断结果和造成问题原因分析后与家长共同协商讨,制定出心理咨询目标和采用的“行为——认知”的咨询方案。

1.具体目标:消除偷窃行为

首先用行为疗法消除不良行为,行为疗法是利用学习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使人的行为发生变化,解决人的不适应问题。而具体方法则可先采用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和强化疗法(奖励法)同时进行。所谓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是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如点击、催吐、言语责备、想象等,与求治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本次治疗主要采用直接或间接想象,来消除或减少来访者的偷窃行为。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的特点是治疗期较短,效果较好。对消除不良行为有较好效果。而强化疗法即奖励法是使已有的异常反应得不到强化而消退,并通过正强化技术塑造新的社会行为模式。通过对不良行为进行负强化和对正常行为进行正强化,达到消除偷窃行为的目的。

在采用行为治疗法的同时,进行认知矫正,改变来访者对于自己偷窃行为的认识,并建立新的关于正确行为、美的行为的认识。

(1)近期目标:培养自我控制力

依然采用行为疗法帮助来访者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进行控制,除了偷窃行为外,还包括上课喜欢讲话、好动等导致她遭到老师批评的行为。通过对这些行为的控制,培养良好的习惯,进而与父母、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具体方法采用奖励法、代币法等方法。

(2)最终目标:帮助来访者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

采用认知疗法对来访者及其父母进行认知转变,改变他们已有的教育方法和亲子关系。使来访者能在一个开明、理解、民主的环境中生活、学习,而不是一味地被宠,导致丧失正确事物认识的标准。认知理论认为:认知的改变会导致情绪、动机和行为的改变。当来访者和其家长在改变过去认知偏差的同时,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逐渐建立。

二、心理咨询阶段

第一次孩子咨询

1.通过一个故事的引入,讨论偷窃行为。告诉她故事中的主人公在偷窃行为所遭到的惩罚和被自己的朋友看不起的感受,然后,把故事与来访者的“偷书”行为巧妙联系起来,让其在下次又想拿别人的东西的时候,想象被别人发现后的情景。以通过建立对抗性条件反射,使来访者逐渐消除偷窃行为。

2.进行认知教育,建立新的认知。以“喜欢读什么书”作为切入点。根据孩子喜欢读公主的书,希望自己成为美丽公主的愿望,讨论“怎样才能成为美丽的公主?”通过举例、动作模仿引导孩子认识到:“美”不仅是长得漂亮、穿得漂亮、头发梳得漂亮,还要有礼貌、有爱心、有知识、讲卫生、言语美、行为美。

咨询过程孩子坐不住时,让孩子将舞蹈班学的舞蹈进行表演,赞美动作优美;同时告诉她,上课时乱动,行为就不美了;不美的行为就要改掉,并相信她将来一定会成为美丽的公主。

咨询结束时,布置作业i要她回去想想自己平时有哪些行为是美的,要继续i哪些行为是不美的,要改正。

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美”的种子(新的认知)播进了孩子心田,希望能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美丽的果子。

第二次孩子咨询

用新的认知对偷窃行为进行评价,使之对良好行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运用赞许强化新的行为。

询问这一周哪些方面做得美,改掉了哪些不美行为的过程中,观察到孩子坐姿端正、目光集中、言语态度有礼貌,立即给予肯定、表扬。

再次讨论“拿书”事件时,来访者用了“偷”字。立即给予否认:“你不是偷书,你想拥有这本书,当时又没有能力得到,所以用了不对的方法,行为不美。”在来访者点头并轻轻松了一口气后,再问:“美丽的公主会不会这样做?”通过启发思考喜欢的问题:用什么方法得到才是美的?得不到又怎么办?引发对自己行为的思考并给予指导。

第二次咨询对“拿书”事件再次讨论,在对偷的后果有了认识后,否定所发生事件的“偷书”,性质,解除其心理压力。并进行正面引导,淡化占有欲望。同时告诉她,妈妈带其将书钱送过去,是希望其真正地成为“美丽的公主”。

家长咨询:帮助家长建立新的认知,用正确的教养方式取代不当教养方式。

根据孩子两次咨询情况和效果对家长进行咨询,重点对以下五方面进行分析:

1.了解孩子。了解孩子各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特征;了解孩子的需要;和孩子交朋友。并在大人之间达成一致的教育目标,不要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甚至钻空子。

2.尊重孩子。对带孩子去赔书钱一事,讨论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达到既教育孩子,又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让她从内心感受到“偷拿”的方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是“丑”的,是见不得人的。经常让孩子曝光,后果将会是什么?引导家长思考。

3.不要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培养孩子的欲望延迟能力。帮助孩子适应社会要求,遵守社会规则,在即使自己非常想要的情况下,也知道不能擅自拿取。

4.家长与老师沟通,对孩子插嘴、好动等行为问题进行讨论,尝试用更积极的方法解决问题。尽量不要对孩子作过于严厉的教管和指责,而是帮助树立新的良好行为典范。否则会令孩子不知所措,自信心下降并导致说谎。建议家长和老师沟通内容不要局限于孩子的问题,而是成长中的方方面面,学会试着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

5.学习兴趣的培养。罗森塔尔效应说明,教师的期望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通过与老师的沟通,尽量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这种期望,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又不要过于关注学习分数,使孩子能够不把学习目标仅仅定在高分上,而是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和孩子一起商量安排课余时间,通过制定时间表,让孩子自己约束自己,促使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家长通过咨询,深有感触,认识了过去教养方式的不当之处,表示要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用正确的教养方式培养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

第三次孩子咨询

引导她将新的良好行为泛化并制定作息时间表,培养注意力和控制力;鼓励争当“三好学生”。

在孩子进入咨询室前,观察到她在很专心地练习“拍球”,于是咨询时给予表扬,并相信她上课做作业也能做到这样专心。她点头。

针对即将进行期末考试,询问她对考试成绩的要求,发现其对学习要求不高,信心不足。“想不想成为三好学生?”“想。”对“三好”内容:德、智、体引伸讨论。建议她在妈妈帮助下制定一个时间表,自己督促自己学习,坚持基本按时间表学习生活。当我告诉她可以把看电视、看图书、玩的时间都安排在表上,她开心地笑了。主动说:老师,我跳一个刚学的舞给你看。随着优美的舞姿的舒展,脸上展开了自信的笑容。

第四次孩子咨询

用新的认知评价自己的进步,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语文95分,数学97分,我是三好学生。妈妈奖我三本书。”一进咨询室她就迫不及待地告诉我。我微笑地注视她片刻说:“你是一个美丽的公主。”接着从“德、智、体”三方面讨论她有哪些方面的美。“上课不插嘴了”、“做作业比以前快了”、“别人的好东西,可以控制自己不去拿,或拿自己的东西去换。”……在肯定她努力进步的同时引导其认识:她的进步有老师的教育和父母的关爱。她马上说:“老师还有你。”使其开始学会感激。

最后,我们讨论了暑假安排,当她告诉我要练钢琴、去旅游……我肯定她是个有追求、有目标的好孩子,相信她三年级同样能当上“三好学生”,永远是个“美丽的公主。”

最后一次咨询

通过获得“三好学生”事实,让孩子动动脑筋,找出自己进步的具体方法,有了积极的自我评价,对良好行为有了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也就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咨询告一段落。

三、咨询效果评估

四次孩子咨询,一次家长咨询均围绕咨询目标渐次进行。咨询结束的心理测试显示其已经不再有“违纪行为”的症状。

孩子对身边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力,对自己的行为开始有控制能力和调节能力,并开始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读书四个学期,第一次当上“三好学生”,说明在孩子、家长、老师共同努力下进步较大。一年后,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告知:因搬家孩子转学了,没有再发生拿人家东西的行为,三年级又评上“三好学生”。电话追踪说明咨询有持续的成效。

四、结束语

整个咨询过程说明,行为和认知疗法对行为矫正有较好的效果。同时,针对儿童来访者,则更要根据其心理特点开展咨询。人是需要得到别人肯定的,尤其儿童更需要得到成人的欣赏。从赏识的角度,用正强化的方法去帮助儿童克服缺点和矫正不良行为,效果会更好。

儿童期心理健康是一生健康的基础。儿童不良行为的矫正、良好习惯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与家长、老师的教养、教育方式密切相关,家长和老师都需要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以利于科学正确引导孩子。

如果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儿童心理咨询,并取得老师配合,咨询效果则会更好。

参考目录

1.刘克俭《行为医学》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北京

2.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等编 心理咨询师民族出版社2001北京

3.马绍斌 心理保健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广州

儿童心理咨询疗法篇3

[关键词]精神分析;心理咨询;本质;个人成长经历

心理咨询发展到今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期间发展了多种学派、体系,1986年,卡拉瑟(t.B.Karasu)报告有多达400种以上的心理治疗学派(钱铭义,1994)。如今,各个学派已没有了当初门禁森严的景象,而是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心理咨询师们常常用以人为中心的原则来关怀来访者,确立良好的咨访关系;用精神分析来分析症状形成的原因、内心深处的冲突;用行为疗法来纠正一些不良的行为模式;用认知疗法改变思维定式;用家庭疗法来修复成员关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疗法,可以说是心理咨询最早的疗法之一,曾在整个心理学界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如今,这一疗法似乎走入一个奇怪的境地:“一方面,许多人(包括一些著名学者)赞扬他天才智慧的光辉;另一方面,这一理论的大部分并未被主流心理学所接纳”(心理咨询与治疗实战教程,2007)。很多咨询师对于弗洛依德的一大重要观点:“潜意识的理论一旦成为意识的,症状必将随而消灭。”(精神分析引论,1922)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在咨询过程中只注重来访者当前的症状和治疗改善,而不去深究症状形成的原因。我认为,这一做法是有较大局限性的,并会对咨询的效果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第一,精神分析疗法可探究症状的本源。

个人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有点类似于中国的中医,由症状而发,追溯幼年时期,挖掘出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发现问题的本质,可取得更好、更长久的效果。有一个案例:一个20岁的女孩子,每晚必须开着窗户睡觉,后来发展到所处房间一定要开窗,否则便会惊恐发作,以至于无法去关着窗户的教室上课,甚至以后的工作也成问题。在叙述中,女孩提到曾在上初中时遇到父母的性活动,深感不安,从此关着窗户就想父母的事,只能打开窗户才能不想。在这个案例的讨论中,一般可使用系统脱敏、满灌等种种疗法。

但我认为,女孩的恐怖症源于不正确的性观念。在精神分析的理论中,弗洛伊德提出女孩成长的伊拉克特拉情结(electracomplex),即恋父情结,这在她叙述想找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丈夫时可见一斑。这一情结在3~6岁时产生,如果没有安全地解决好这一问题,便会产生固着。在青春期时,幼年的性冲动复活,对性产生好奇,又遇见了父母的性活动,也有可能受到了父母的斥责,因此对性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即性是不可见人的、是令人恐惧的;打开窗户,一是为了遏制对性的幻想,向“超我”显示:看,我是纯洁的,我没有想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二是希望阻止父母,从而满足自己的伊拉克特拉情结。可以看出,她的动作中“对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关系,一部分是的表示,一部分是对的反抗。”(精神分析引论,1922)

如果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能够向女孩说明这些道理,阐明恐怖症产生的真正原因,使女孩对自己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并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同时再加以系统脱敏或者满灌疗法,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且疗效持久,不易反复。

第二,精神分析的方法为其他疗法提供了借鉴。

在认知学派的图式疗法中,有一项技术称为意象对话,具体操作方法是:①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处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运用想象而不是词语,将感受和所看到的情景用语言报告出来;②继续闭着眼睛,清除脑中的想象,想象自己是一个孩子,在一个令人烦乱的情景里,发生了什么事?报告出细节、情景和感受;③想象自己已经长大,将自己置于一个最近发生的,有同样烦乱感觉的情景里,说出发生了什么,你希望做出怎么的改变。(图式治疗:实践指南,2010)

可以看出,这种技术和自由联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一个放松的环境下进行想象,并将所想象的情景报告出来。所不同的是意象对话想象的范围较窄,可以更简洁快速的发现问题,但也因此有可能漏掉其他一些线索。而自由联想法没有限制,想象内容宽泛,但整理信息量大,有难度。总体来说,意象对话是从自由联想发展而来的。

不仅仅是意象对话,很多疗法都从精神分析中汲取了营养,发展壮大。目前心理学界已有一个共识,即个人生活的早期经历对人格有重大的影响,症状的出现几乎都可以从早期经历中找到踪迹。

第三,精神分析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塑造健康的人格指明了方向,为儿童心理咨询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前。儿童心理咨询主要以行为疗法为主,以培养适宜的行为模式。实际上,不正当的行为都与父母早期教养不正确的方式、成长中的经历有关。在儿童心理咨询中不仅要注意建立儿童新的行为模式,还要改变父母的教养习惯,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塑造健康完整的人格。

精神分析自创立至今的一百多年,期间受到无数人的肯定、赞扬,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怀疑、批判甚至嘲笑。心理咨询发展到如今,似乎已无人专门、单一的使用精神分析来做心理咨询,精神分析也越来越不被重视。但是,精神分析仍在方方面面影响着心理咨询,我们在做咨询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事实情况,灵活地运用各种技术,注意对病因的探寻,才能取得良好且持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觉敷译,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1985.

[2]心理咨询与治疗实战教程,2007.

[3]崔丽霞译,杰弗里・e・杨等著,图式治疗:实践指南,2010.

儿童心理咨询疗法篇4

随着素质教育从一种思想观念变成具体的行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近10年来,大城市中的一些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并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从心理疾病的防治和心理使康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学生的各类行为问题。原来被认为是思想品德的问题,现在被认为是心理障碍。可以说,正是素质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诱发了学校心理服务的广泛开展。

学生心理健康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然而,它不可能涵盖中小学整个心理服务的范围。如果我们仅仅把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服务狭隘地理解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势必会导致以偏概全,妨碍学校心理学的深入发展。本文试图结合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的建立过程和我们的自身的实践经验,探索国内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模式。

一、医学模式的先天不足

近些年,我国的学校心理学服务强调对个体心理障碍的咨询与矫正,试图通过诊断、干预和治疗等技术,解除学生的种种心理不适。教育部门在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学工作时,强调要设咨询室,于是一些学校专门开辟了一间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一张桌子,几个沙发和一台录音机,挂一个牌子,心理教师等着学生前来预约了。这间房间很容易使人想起医院中的心理门诊室,心理教师希望学生把心中的痛苦说出来。利用交谈的方式,排解学生的心灵痛苦。而在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中,许多内容都是与青春期身心健康有关。更多的内容涉及的是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恐惧症等,教师所举的例子甚至是个别虐待父母的事例,这些事情毕竟是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不具有代表性。

这是一种医学的模式,因此“有人批评前几年的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化,咨询化模式就是没有考虑学校教育的特点,去开辟心理教育途径。”当我们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角度引入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时,必须有一些假定为前提:

第一,心理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技能,对什么是心理疾病及相关因素有深入了解。我们知道,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十分复杂的,目前世界上存在着200种以上的心理治疗方法。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一般必须受过医学训练。从这些条件看,学校中心理教师显然存在着先天不足。

第二,学生的心理障碍必须足够普遍。心理健康的对应物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如果我们开设心理咨询室,试图借助心理咨询技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主要应针对的是心理障碍,即心理不正常的个体。比如,一个学生拿了别人的书,班主任找他谈话,通过谈话,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这位同学赔礼道歉,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种行为的偶然失误是是非观念不清的表现,并不属于心理障碍。只有自己有这样的书仍然拿人家的书的人,才是一个心理障碍者。再比如,学校中打架是经常发生的.但大多数打架行为并不是由于心理障碍,而是学生们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冲突,遇到了利益冲突不知解决的办法,这是一个情绪控制和决策不当造成的,其中虽包括心理因素,但并不是由于的人格障碍所导致的。而近年的心理智询工作所依据的是一些估计:如有的估计中小学生当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为10%到16%,有的高达20%。其实这些估计一般缺少必要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还必须假定,心理疾病是能加以解决的。可事实上,像强迫症、偷窃狂等心理障碍,即便是具有专业技能的心理医生,其治愈率也是很低的,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只能通过药物加以控制。反观学校中的心理教师,面对真正的心理障碍,既缺少经验,又缺少技术,恐怕难以胜任。尽管如此,学校中的心理教师仍然被期望成为心理医生、在这种期待中,他们也常出现“角色混乱”,他们对掌握解决心理障碍的技术,了解心理障碍的病因,往往具有超过一切的兴趣,对自己的工作常抱以这样的信念:解除学生的心理疾病,让学生发生奇迹般的改变.

上述三个先天不足,已经妨碍了学校中的心理服务的开展,如有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建立多年,但门庭冷落,几乎没有什么“患者”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其实,这种结果是上述三个错误假定必须导致的,我们不可能指望教师摇身一变,从一个品德课的施教人成为一个心理医生。

二、从医学的模式到教育的模式

当我们的学核心理咨询陷入

困境时,我们其实正在重复着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时的同样错误。

现代学校心理学产生于美国,1896年,美国的特殊教育专家魏特默在费城建立第一个心理诊所,还创办了第一个医院模式的学校,即俄勒岗学校,专门诊断和矫正智力落后、心理上有障碍的特殊儿童。他利用种种干预手段解决儿童问题,在他的影响下,学校心理服务长期以来被理解为学校中临床心理学。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终于认识到这一临床的模式不适合学校教育,它以牺牲大多数儿童的心理服务为代价。到了60年代,一学校心理学在美国正式建立时,人们已经摒弃了医学模式,接受教育的模式.如1954年美国学校心理学会成立大会上,对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所作的规定为:“由有教育经验训练的心理学家,应用心理测评、学习理论、人际关系的专业知识,辅助学校工作人员,去促进所有儿童的成长,丰富他们的经验,并识别与帮助特殊儿童”。在这个模式中,没有提到心理咨询和治疗,也没有提到心理健康,而是首先以所有儿童为服务对象,然后才是特殊儿童.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据估计,目前发达国家的学校心理学工作人员在心理咨询上的时间不到总工作时间的5%。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有四种运动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心理测验运动,心理测验产生之后,许多测验被应用于学校,加智力测验、主题统觉投射测验等;第二是特殊教育运动,针对学习落后的儿童,学校要进行特殊教育,而这种特殊教育在诊断和干预上都离不开心理学的帮助。第三是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运动;第四是学习理论的发展,在行为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学习过程和改变行为的过程都有进一步的了解,使心理学更加能够帮助学生改变自己。这四种运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心理测验为诊断智力落后儿童提供了工具,而特殊教育则提供了相应的干预手段和方法,此外,学习理论不断提出有效的行为改变技术,促进人们对有心理障碍儿童的干预与帮助。

由此可见,学技心理学服务是一种全方位、整体化,以评估和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而心理健康和治疗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在这种服务中,我们应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心理教育的途径,促进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发挥内部潜能.走向成熟与成功。近一两年来,我们看到了某种转变,一些学校开始开设心理健康课,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角色扮演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三、学校心理学服务模式的建立

在目前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不宜以心理咨询和心理障碍矫正为主要任务。学校心理服务可以以心理评估和心理素质课程建设为两个基本任务,以辅导和咨询为辅助措施。我们在此提出一个学核心理服务的模式。

首先,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强调心理档案的建立。学校心理学应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展开服务,通过一些团体方式的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就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发展和行为问题及教养方式和学习适应性进行测评。这种测评一方面可发现个别落后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分析其规律和原因,为特殊教育提供资料;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班主任掌握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为思想工作提供依据,以测评为重心,就必须考虑目前学校心理教师的水平与素质,他们大都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转过来的,没有受到心理学的正规训练、对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缺少掌握,而从测评开始,无疑有助于他们了解心理学不同于德育教育之处,强化心理学的科学概念。

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另一个学校心理服务的基本任务是心理素质课的建设,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有效的教学不仅是普及心理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课的讲解,使学生们对自己身上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有一种明确的认识,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改进的能力。在课程中应重视心理训练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主动思考。

这两个基本任务的实施,也是培养学校心理教师的重要手段。心理教师通过掌握心理测试,对心理学测量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可以在实践中掌握心理学的技术。而通过上心理素质课,教师还会进一步地发现学生的反应,加深对心理学应用的理出和领悟,对于提高自身水平很有帮助。

最后,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并没有忽视心理咨询工作,而是把它放到了一个适当的位置。我们认为,只有在上述两个任务实施之后,才可以极大地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在测试之后,学生和家长激发了解决心理问题的愿望,想了解心理问题,主动到咨询室请教。在上心理课之后,学生们的问题也将暴露出来,他们会对解决自己的问题具有新的信心,所以,也会来到咨询室主动咨询。而只有到这时,心理教师的心理咨询工作才会变被动为主动,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的时机才真正成熟了。

上述两个方面的工作还可以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通过测试,教师可

以发现本校学生现有的心理特点,用所得资料撰写论文和报告,如进行职业心理测评后,教师可以对本学校学生的职业兴趣的分布进行考察,了解学生就业动向,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儿童心理咨询疗法篇5

日本的领养制度

日本的领养制度非常严格,根据厚生劳动省2002年颁布的法令,领养人分为养育养父母、亲属养父母、短期养父母和专职养父母四类。

养育养父母是指从2002年修改制度前就存在的一般养父母,被行政机关委托养育需要保护的儿童,在他们最大达到20岁前负责养育任务。

短期养父母是指养育委托期通常限定在一年以内的养父母。

亲属养父母是指在双亲死亡或者下落不明的情况下,由儿童三代以内血亲代替养育的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会考虑发给他们儿童抚养补贴。

专职养父母是指拥有养育经验或者儿童福利领域经验的人,经过专门的研修和登记后,代为抚养由于被虐待而身心受到伤害的儿童、智障儿童以及拥有失足倾向的儿童。专职养父母的养育期限,原则上限定为两年,但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更,例如地震后存在心理问题的儿童就属于这个范畴。

2006年之前,每个孤儿每月能从政府获得4万日元左右(约合2640元人民币)的补助金,2006年以后,养父母每月能够从国家获得72000日元(约合4750元人民币)的补助金。此外,孤儿们在考上大学的时候,政府还会支付支援金。

为了避免没有慈悲精神和无法抚养儿童的夫妇获得抚养权,同时也防止利用养父母制度获得补助金的现象,日本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收养制度,那些希望领养儿童的人在成为养父母前,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们首先要经过儿童咨询处向都道府县的知事提出申请,儿童咨询处将对他们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儿童福利审议会也会根据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知事将根据这些调查和意见做出最后决定。

在日本,除了经过严格考查的养父母可以接收地震孤儿以外,各地还有根据儿童福利法建立的种类齐备的儿童福利设施,包括儿童养护设施、托儿所、助产设施、母子生活支援设施、儿童自立支援设施、情绪障碍儿短期治疗设施、儿童家庭支援中心、儿童心理治疗之家等等。

还有很多民间团体关注地震孤儿的成长,最著名的就是“长腿育英会”,其名字来源于美国小说《长腿叔叔》。长腿育英会开展的“与孤儿一起成长”的运动从1967年开始,是在组织孤儿高中生和大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育英会致力于对孤儿开展升学援助和心灵援助,并且建立了灾害孤儿奖学金制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主要资金都是通过街头募捐获得的。

关注孩子们的心灵

除了领养地震孤儿以外,日本人在地震孤儿的心理问题解决方面,也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日本对地震后儿童所受心理影响进行调查和援助,开始于1993年的北海道奥尻岛地震,这是日本重视灾后“心理关怀”的开端。

地震孤儿的心理关怀首先要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所谓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人们因遭受突然打击而产生的精神障碍。据日本从事智障儿童智力开发的非营利法人“爱爱”事业部长池内巴里介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方法很多,目前应用较多的有催眠疗法、自我暗示疗法、行动疗法、心理咨询、芳香疗法等等,不过应用最多的还是心理咨询。

经历过地震的人中,不少都有精神创伤,而地震孤儿们由于遭受灾害和失去亲人的双重打击,问题往往更为严重,对他们治疗主要由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临床心理师来进行,其关键在于:尽量在早期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

池内巴里告诉记者,在对孩子们进行心理支援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对于援助对象,不能指示他们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作,尤其不能批评或谴责对方的感情;不能批评对方意志太消沉,但也不能不分场合的过度鼓励;不能不倾听对方的话,先考虑自己的想法;不可无视对方自尊心,采取权威或者以恩人自居的态度;不能被对方的感情带动,因过分悲痛或同情而采取行动;不能转移责任,自己为所欲为。

此外,在对孩子们进行心理关怀的时候,最大的目标是恢复他们的安全感。把幸存的孩子集中在一起,让他们接受以前的老师和大人的帮助,是重要的恢复方式。

在阪神大地震后,曾经有一位名叫绫香的六年级学生失去了自己的双亲,此后她一直处于悲痛之中,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对家庭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觉得“家庭不过是别人的组合”。不过,在与相同境遇的孩子聚会后,她得到了敞开心扉的机会,此后她定期参加聚会,并在聚会中结识了后来的丈夫。

此外,池内巴里还提醒说,人们要特别注意防止对孩子的二次伤害,要避免向他们传播错误信息,包括善意的谎言,也不要对儿童进行他们不意愿接受的采访和调查,因为这些都会增加孩子们的心理负担。

相关链接

美国儿童收养状况

作为世界上收养海外孤儿人数最多的国家,过去15年美国共收养海外儿童20万,其中一半来自亚洲。

儿童心理咨询疗法篇6

生态模式理论源于交互决定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特征和个体身处其中并发挥作用的多元化环境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美国著名学校心理学研究者Sheridan与Gutkin2000年撰文针对传统学校心理服务的问题和缺陷,提出21世纪的学校心理学应提倡生态模式。该观点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特征与个体身处其中并发挥作用的多元化环境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学校心理服务必须直接与学生所处的各级生态系统发生联系,而学生所处的生态系统包括学校、家庭与社会环境。学校心理学家所做的干预计划与实施必须放于学生生活的生态系统之中去。

学校心理服务生态模式的四个重要假设为:(1)每个儿童是一个小社会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功能不良”不应被看成是儿童的一种身体疾病,而应被视为儿童与周围环境系统的某种失调(不平衡);(3)失调可以被定义为“个体能力与环境要求之间的不一致”,对儿童来说,这种不一致可能是由环境未能促进个体与系统之间达成协调而造成的;(4)学校心理学者的最终目标是促进问题解决,特别是当我们不在场的情况下,个体也能有意识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传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很多时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咨询室咨询和治疗的时候效果比较好,但是,当回到现实当中的时候,就容易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这种生态模式下的干预和治疗方式,克服了这个缺陷,把涉及到的环境因素都考虑进来,从根源上和在更真实的环境中治疗和矫正来访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这样更有利于来访者的咨询、治疗和矫正效果的巩固。

本案例是针对一个有行为问题的小学二年级男生进行心理干预和矫正的心理辅导案例。心理咨询老师综合运用了以人为中心的咨询方法、行为疗法和其他咨询技术,并采用生态系统模式进行干预,在家长、班主任和数学老师的积极配合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个案基本资料

1.背景资料

吴XX,男,汉族,8岁,某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看起来机灵、活泼好动,浑身上下都是用不完的劲儿,很少停下来静静地倾听对方说话或者做自己的事情。父母是商人,生意比较忙,较少有时间照看他,经常放学后回爷爷奶奶家。是班主任带他来心理咨询室的。

2.班主任叙述

吴XX好动,经常跑来跑去,大声喊叫,特别是在课堂上,也会来回走动,故意走到别人旁边扰乱别人学习;会忽然放声大笑,严重干扰老师上课。班主任曾经多次向家长反映情况,在家长的苦苦哀求和保证配合教育的情况下,才得以暂时留下来。但是,该生实在令老师头疼,有时候不得不把他单独放到教室隔壁的隔音室,以免干扰正常的上课秩序。他与人交往问题也比较严重,在班上没有什么朋友,很多学生不愿意和他玩。

吴XX的学习情况:在一年级的时候还好,成绩比较靠前,升到二年级后成绩下降得很厉害,现在的成绩更是一塌糊涂,最近一次考试除了语文稍微好一点儿,考了72分,数学和其他科目都很差。

3.来访者母亲叙述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还是比较乖的,二年级的时候,由于我和他爸爸做生意都比较忙,没有时间接孩子和照看孩子,就让孩子放学后到爷爷奶奶家里。爷爷奶奶家里还有几个堂弟堂妹。吴XX和堂弟堂妹在一起玩的时候,经常会发生抢玩具、打架、争执等冲突,爷爷奶奶每次发现之后,都批评吴XX的不是,“你不该和弟弟妹妹争玩具,你是哥哥,你要让着弟弟妹妹”“你当哥哥的怎么能和弟弟妹妹争呢”“你怎么又欺负你弟弟妹妹了”等,吴XX和弟弟妹妹发生冲突的时候,无论是不是他的错,爷爷奶奶都会批评他。所以,每次他都不服气,说爷爷奶奶偏心,这时弟弟妹妹在一旁幸灾乐祸,他就更加不服气,着急的时候就会对爷爷奶奶大吼大叫,以示抗议。而且每次奶奶都会当着孩子的面跟我说:“吴XX又欺负弟弟妹妹了。”我回去问孩子,“到底有没有抢弟弟妹妹的玩具?有没有欺负弟弟妹妹?”无论有没有他都会如实跟我说,大多数是没有的,但是奶奶每次都说是孩子的不对,而且还是当着孩子们的面说,我心里也很不服气。

4.吴XX叙述。我明明没有作弊,老师冤枉我,批评我作弊,还要我喊家长。老师上课没意思,不想听,坐不住就想来回走,想和其他同学一起玩,想笑的时候就笑。

二、评估诊断和原因分析

1.对来访者问题的评估与诊断

来访者的主要症状有:好动,经常在老师上课时(主要是上数学课),离开座位,招惹同学,会忽然放声大笑,严重干扰老师上课和其他同学听课;自控能力差,注意集中能力差,学习成绩下降严重,与同学关系以及与爷爷奶奶关系不够融洽;医院检查未患有器质性疾病,身体健康。

根据非精神病心理紊乱系统分类诊断标准,“心理问题”是指那些在时间性质方面有近期发生而不太可能持久的特点;问题的内容未泛化而只局限在引发事件自身;其反应强度不甚剧烈并未严重影响思维逻辑性的心理紊乱。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

来访者虽然有多动行为,也符合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几条症状,但是,来访者的多动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没有生理病变,而注意缺陷障碍主要是由于个体生理因素造成的。

从病程看,aDHD儿童一般有先天的缺陷,从一出生就表现出多动,其多动行为一直持续到小学三、四年级,有的儿童的多动行为会逐渐减少,甚至可能消失,但是,有的儿童的多动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成人乃至终身。而吴XX在二年级之前没有出现多动行为,到了二年级才出现,不符合aDHD的病程特点。

由此明确来访者的问题是不良环境和自身性格特点共同造成的,属于一般心理问题中的行为问题。

2.原因分析

(1)心理层面:性格活泼好动,自我中心,自尊心强,争强好胜,听不进别人的批评和意见;注意力集中能力差,自控能力差。

(2)社会层面:爷爷奶奶教育方式不当;母亲对孩子过于庇护;老师批评学生的时候没有注意方式方法,没有照顾到他的自尊心。

三、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评估诊断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目标是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充分了解来访者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诊断。

主要运用以人为中心的咨询方法。以人为中心疗法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启发来访者的上进心和责任感,使之学会尊重别人,帮助其认识并发展自己的潜能。

以人为中心疗法是建立在假定人性生来就是努力自我实现的哲学基础上的。该疗法强调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咨询师的态度比知识、理论、技能更加重要,这种关系会鼓励来访者释放他们自己成长的潜能,成为他们自己选择成为的人。

以人为中心疗法不重视专业的策略和技术,而十分重视创造一种良好的关系氛围,使得来访者能够自由地探索内在的感受。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

1.建立合理的认知。采用认知疗法进行咨询,通过换位思考、角色扮演等技术,使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老师和同学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对自己的行为建立起合理的认知。

2.咨询师与家长、学校一起共同制定矫正方案。咨询师把来访者的母亲、班主任和数学老师约到心理咨询室,一起交流探讨来访者的情况。然后采用行为疗法,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矫正吴XX的不良行为。

行为疗法,主要运用阳性强化(积极强化)法,即对来访者符合课堂要求和与同学友好相处的行为及时进行肯定和鼓励。

行为主义者认为我们通常是以可预见的方式来作出反应的,这些反应或是来自获得的体验(积极强化),或是来自逃脱和避免不愉快的结果的需要(消极强化)。所以一旦来访者的目标得到了评价,就确定了目标行为。无论消极强化还是积极强化,目的都是增加目标行为。积极强化涉及增加对个体有意义的东西来促使特定的行为发生,跟随在行为之后的刺激是积极强化物。消极强化涉及逃脱和避免令人厌恶(不愉快)的刺激,个体被激发来表现愉快的行为以及避免不愉快的情景。

改变行为的另一个操作方法是消退,是指从一个以前被强化的反应中撤消强化。在实际的应用环境中,消退可以用在被积极强化或者消极强化所维持的行为中。虽然消退能减少特定行为的发生,但是它却不能取代那些已经消退的反应。由于这个原因,在行为矫正计划中消退经常和各种其他的强化策略一起使用。

强化的目标是增加目标行为,惩罚的目标是减少目标行为。斯金纳(1948)认为,惩罚在行为的改变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经常被认为是改变行为的一个不令人满意的方式。他主张用积极的强化而反对用消极强化和惩罚。

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也证明,阳性强化法在咨询和治疗过程中,效果比较好,而消极强化和惩罚可能对来访者有一定的“副作用”。

行为治疗一般包括5个步骤:

a.“靶行为”发生的情境及其功能分析;

B.“靶行为”的量化与标定;

C.校正目标的制定;

D.制定增加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的干预实施、监测、调整计划;

e.结束及复发的处理。

3.矫正方案

(1)矫正时间:两个月。

(2)拟矫正行为:上课时不离开座位;不去拍打或者以其他方式干扰同学听课;上课不突然放声大笑。

(3)奖惩契约:

a.课堂上专心听讲,不离开座位,不搞小动作,不突然放声大笑,一天六节课做到,老师给吴XX的表格上印一朵小红花,并口头表扬。

B.连续三天做到,老师奖励吴XX一张变形金刚卡片,并在班上公开表扬一次。(来访者非常喜欢变形金刚,奖品是他自己选择的)

C.连续一周做到,给家长发喜报一次。

D.连续一个月做到,奖励一整套变形金刚卡片,并由班主任推荐为班干部候选人。

e.在心理咨询师的见证下,班主任、数学老师、来访者及其母亲共同签订该契约。一式四份,班主任、数学老师、吴XX和咨询师各一份。

制定奖惩契约,配合以目标激励和表扬激励,促进其进步。

4.培养学习兴趣和训练注意集中能力。本阶段一共进行了三次咨询,每次咨询除了检查矫正方案的实施情况、结果反馈和检查作业之外,咨询师还通过一些方法引导来访者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和训练注意力集中能力。

比如,通过谈话了解到来访者的理想是将来做一名军官,指挥飞机大炮。咨询师在肯定他的上进心的同时,引导他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做军官,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从而培养其对学习的兴趣。

绘画疗法对培养来访者的注意力集中能力特别有效。他在画画的时候,注意力特别集中,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在画画的过程中,很安静、端正地画自己的画,除了偶尔自言自语或者简单回答咨询师的提问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任何多余的语言和动作。所以,我多次使用绘画疗法培养他的注意力集中能力,并进行正确的引导。

5.本阶段干预效果。整个咨询阶段,咨询师和班主任、数学老师和家长都保持定期和不定期的电话沟通,及时了解和反馈方案的实施情况和作必要的改进等。

矫正方案刚开始实施的前两周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不是特别明显。上课仍然有搞小动作和放声大笑的现象。通过教师和同学的提醒、鼓励,该生不良行为逐渐得到矫正,第三周不良行为开始有明显的减少。

第三阶段:巩固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继续跟进和了解吴XX的行为矫正方案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反馈;进一步培养注意力集中能力;引导来访者学会尊重他人;通过讲寓言故事,使其进一步领悟尊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其把现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继续保持下去。

比如,利用经典的舒尔特方格法测试并训练来访者的注意力集中能力。利用儿童喜欢听故事的特点,通过讲通俗易懂的有教育意义的《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和仙鹤》的故事,引导其进一步领悟尊重的重要性。

四、咨询效果评估

1.来访者的主观感受

老师开始喜欢我了,同学们也愿意和我玩了,学习成绩也提上去了,更愿意和堂弟堂妹玩了,爷爷奶奶也变得更慈祥了。

2.相关他人(或责任人)的评价

老师评价:开始两周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不是特别明显,上课仍然有搞小动作和放声大笑的现象,通过教师和同学的提醒、鼓励,不良行为逐渐得到矫正。吴XX只要有一点点进步,老师就及时在班上表扬,树立他的自信心,并随时将他的进步汇报给家长。五个星期后,良好行为逐步得到增强,搞小动作和突然放声大笑的现象基本没有了,学习成绩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母亲的评价:和堂弟堂妹的冲突少了很多,对爷爷奶奶的态度也转变了很多,学习成绩进步了。

五、反思和总结

儿童心理咨询疗法篇7

1资料与方法

对我院门诊中药房2009年10月一2011年3月的1322例中药汤剂用药咨询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

2结果

2.1咨询方式和对象:当面咨询占主要形式,占总数的95.8%;电话咨询占总数4.20/0。咨询对象是患者家属。

2.2咨询分类:统计结果见表l。

3讨论

3.1中药煎煮方法的咨询:煎煮儿科中药,常规的方法,如先煎、后下、烊化、另炖、冲服、包煎、浸泡等药物的处理和成人基本相同,但煎煮次数及煎出的药量,又不同于成人。因d,JL肚容量较小,又较抗拒服药,因此加入的水量,不宜过多,以药物浸透后稍有剩余为限。婴儿和幼儿的中药,每剂煎一次就可以了,而幼童和儿童的中药,每剂则可煎两次,混合两次煎液后再分3~4次服完。煎出的药量,根据年龄大小而定:婴儿60—100毫升;幼儿105—200毫升;幼童及儿童200—250毫升。多数中药汤剂味苦,为改善口感,让患儿服下药,可在医生指导下,除甘草外,酌情加人一些甜味中药一起煎煮。如治疗积滞、厌食、泄泻类汤剂可加两颗蜜枣;治疗感冒、咳嗽类汤剂可加一些罗汉果;一些清热类汤剂亦可加适量白糖。

3.2中药服用方法的咨询:很多家长反映,让小孩服用中药汤剂很困难。实际上,小儿服用中药汤剂,有自己的特点,每剂一般要分几次服,多数需要在家长的控制下完成。新生儿吮吸能力差,吞咽动作慢,给他们喂服中药时,要特别耐心、细致。由于新生儿味觉反射尚未成熟,家长可选择将中药煎剂放在奶瓶里,让患儿自己吮吸乳胶,一般情况下,均能顺利服下药物。婴幼儿期,孩子味觉较为敏感,尤其对苦味药,更是不愿服用,即使入口后也会吐掉。给他们喂服中药,可采用以下方法:将患儿抱起(或成半卧位),头部抬高,颈部垫上小毛巾,固定手足,用小药杯紧贴口角喂服。由于的原因,药液会慢慢顺舌下入口,待患儿吞咽后方可将药杯从121边取走,以防药液从口中回流。若d,JD不肯下咽药液,家长可用拇、食二指捏其双颊,帮助他吞咽。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孩子,多数已懂得道理,并具备自已服药的能力,故在做法上,家长应以劝说、诱导、鼓励为主,让他们自觉服药,千万不可粗暴威逼,使孩子产生抗拒情绪。临床上,我们也发现,此类小儿在了解服中药对治病的意义后,一般都能自觉服药。极个别不愿合作的,可适当参照婴幼儿期的服药方法。

3.3中西药合用的咨询:一些家长虽然带小孩来看中医科,然而可能是认识上存在误区,或者求成心切,转而又去看西医。因此他们通常是一只手拿着中药,另一只手拿着西药,咨询两者该如何服用?鉴于目前很多中药的药效活性物质及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盲目进行中西药联用,可能会出现疗效下降或毒副作用增强,甚至引起严重的药源性疾病,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例如①神曲、麦芽、淡豆豉等与西药抗生素同服,可因破坏酶的作用而影响疗效;②山楂、乌梅、山茱萸、五味子等,若联用磺胺类药物,会降低后者在尿中的溶解度,引起结晶或血尿;若与呋喃坦啶、利福平、阿司匹林或消炎痛联用,能增加后者在肾脏的重吸收而加重对肾脏的毒性;③五倍子、大黄、虎杖等,联用含金属离子、生物碱类、对乙酰氨基酚类的西药及多种抗生素如头孢拉定、头孢氨苄、氯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及四环素类等,可生成难溶性沉淀物,影响吸收;④贝母、黄连、麻黄等,与西药酶制剂、金属盐类、含碘化合物等联用,亦可产生沉淀,影响吸收;⑤白芍、远志、桔梗等,联用酸性较强的西药如维生素C、烟酸、谷氨酸等,后者能分解前者有效成分苷,影响吸收,降低疗效。或者有些中西药物合用目前虽然认为没有任何禁忌,但并不表示绝对不会产生不良反应,一般情况下,我们建议患者中西药合用的间隔最好1小时以上。

3.4服用禁忌的咨询:服药期间,家长须根据疾病和药物的性能特点帮助小孩适宜忌口,一般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切莫用雪糕、炸薯条、炸鸡腿等作为服药奖品。

3.5中药不良反应的咨询:小儿服用中药后,个别会出现不良反应。如服用含僵蝉的汤剂发生皮肤过敏,服用含地黄、玄参等的汤剂出现腹泻,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药性方面进行解释,让患方无需恐慌,或协助其找主诊医师调整处方。

3.6中药功效的咨询:一些患儿家长对中药的功效一知半解,总担心医师开出的处方与自己孩子的疾病是否对症,或想知道处方中某些中药的功效作用。面对此类咨询,药师必须认真查阅患者病历,正确理解医师用药意图,对患儿家长做好解释工作,增强患者用药依从性。

儿童心理咨询疗法篇8

一、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

现今“箱庭疗法”在幼儿及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得到了较好的评价,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得到了重视。在南宁市中小学校中,南宁市二中首创了我市第一间“箱庭治疗室”,咨询工作开展得很好,在2010年心理素质教育评估中获得了优秀的好成绩,并已向全区推广。而在小学利用沙盘疗法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的研究却是个空白,许多学生出现问题得不到很好的疏导,从而导致心理问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严重。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沙盘治疗是一种非常适合儿童使用的心理治疗方式,那些沙具代表了儿童身上活跃的能量,许多的沙具塑造所丛集的是儿童的内心世界,沙盘意象往往是通向儿童潜意识的窗口。在学校和幼儿园,它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通过唤起童心,找到了回归心灵的途径,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失调、学习行为习惯不良、环境适应不良、人格发展障碍等问题在沙盘游戏中得以化解。

实践意义:沙盘游戏治疗是目前国际上很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在治疗疏导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所创造的沙画的共同感知,重塑其内心世界,帮助学生适应学校学习生活,认识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愉悦的学习情趣。

三、课题研究的预定目标

利用沙盘治疗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实践与探究,是按一定的心理学原理和技术设计的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咨询工作。作为一个新课题,有着值得在学校实践与探究的价值。

1.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让学生通过自我咨询活动获得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掌握学习、生活、社会适应与发展的技能。

2.着眼于培养和发展每一个学生基本的、必须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避免或矫正不良的心理问题,为学生的人格发展提供经验,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做人、更科学地学习、更幸福地生活。

3.重视学生的自身力量和价值,关注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扬和自我发展。

4.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唤醒学生的良好情绪,让学生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四、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注意观察沙盘游戏治疗中学生对沙的使用,做好沙具的摆放顺序、摆放位置的记录。这是沙盘游戏的最基本的要素,能够帮助教师从沙具的摆放设置中,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心灵的充实与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难点

当学生产生消极的行为和情绪的反应时,如何针对其心理问题对症下药,研究学生心理健康的调适及维护措施,并在这一过程中,做好分阶段咨询及个案分析。

五、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观察法、个案法、问卷法、量表法

六、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1.沙盘游戏可对有自闭症、恐惧症、社交困惑、躯体化等心理障碍的儿童提供心理辅导。

2.做沙盘游戏,可以提高自信心,完善自我性格,提高人际交往技巧,能有效的宣泄消极情绪、释放压力等。

3.个体沙盘游戏可以深入展示个人的内心世界,让自己与潜意识对话,了解自己的深层次需要。

4.家庭沙盘游戏,可以有效地改善家庭成员关系,呈现成员的无意识反馈,促进成员间深层次的心灵沟通,尤其是对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习惯有积极作用。

沙盘治疗的方式有其特别的程序,但是都遵循容纳、保护和自由的无意识工作方式,其根本目的和治愈原理都是要通过沙盘游戏的过程来接触无意识,进而达到心灵发展和转化的目的。

七、沙盘治疗步骤

1.向来访者介绍沙盘游戏的沙和水的使用,介绍各种模具的类别和摆放位置,让来访者感到安全、自由,让他明白有充分的条件可以选择任何模具来做任何形式的创造。

2.治疗师帮助来访者以一种自发游戏的心态来创造沙盘世界以及自由地表达内在的感受,帮助来访者唤起“童心”。

3.来访者开始摆放沙盘世界,此时所奉行的是“非言语的治疗”原则,治疗师尽可能保持一种守护性和陪伴性的观察和记录,并努力让来访者自己和沙盘交流。

4.沙盘摆放结束后,治疗师开始陪同来访者对沙盘世界进行探索,努力对沙盘世界进行深入的体验和经历,在适当的地方给予共情引导,在必要的情况下给出建议性、隐喻性或提问性的诠释。

5.对沙盘世界进行拍照记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整个沙盘游戏治疗疗程留下记录,也是对来访者心路历程的一种纪念。

儿童心理咨询疗法篇9

【关键词】智力障碍儿童测验自我意识沙盘游戏

【中图分类号】G7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198-02

智障,也称智力落后、智慧不足等,智力障碍给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危害。我国于1987年首次颁布了智力障碍的标准,美国智力障碍协会最终认为智力障碍是指“现有功能上的重大限制;其特征是显著低于一般的智力功能,同时影响以下互为相关的至少两个或更多的适应技能领域,智能障碍发生于18周岁以前”。

沙盘游戏治疗以其弱语言、游戏性的优势被引入用来改善智障儿童的认知、情绪、行为障碍等问题,根据特殊学校老师及智障儿童家长的反应,经过沙盘游戏治疗,智障儿童在社交能力、语言能力、注意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该课题已在昆明市盘龙区培智学校如期开展。

一、采用《画人智力测验》筛选被试

在筛选被试的工具上选用由浙江大学心理系编制的《画人智力测验》。该测验在弱智学校经过试用,对智障儿童的正确辨别率为0.92,它具有非威胁性、非语言的性质,适用于考察弱智儿童的年龄效应和智力损伤程度效应,其信度为0.65,与韦氏智力量表的相关为0.59。

昆明市盘龙区培智学校现在在校人数73名,从全校筛选30名被试作为研究对象。前后共进行三次画人智力测验以保证测验分数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多次测验后30名被试的学生智商为35~85,采用拉丁方实验设计分配被试的方法,将30名被试分为个体组、团体组和控制组,每组10人。控制组不做干预,个体组成员进行个体沙盘,团体组10人分为5人一组进行团体沙盘。30名智障儿童的年龄范围为8~13岁,因总体人数限制,不能做到男女平均分配,故选取男生20人,女生10人。

二、采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被试的自我意识进行测量

沙盘干预前,对三组被试进行自我意识多次测验。采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hildren’sself-conceptScale,pHCSS)》,由美国心理学家piers及Harris于1969年编制,1974年修订属儿童自评量表,该量表在国外应用广泛,信效度较好。2001年苏林雁教授,将此量表进行了标准化修订并制定了全国常模,已被用于对儿童青少年行为、情绪的研究。儿童自我意识反映了儿童对自己在环境和社会中所处的地位的认识,以及评价自身的价值观念。如果在发育过程中受内外因素的影响,使儿童的自我意识出现不良倾向,则会对儿童的行为、学习和社会能力造成影响,使儿童的人格发生偏异。多次测验后30名被试学生自我意识分数为34~75。

三、采用沙盘游戏治疗进行个体干预

沙盘游戏治疗又称箱庭疗法,是一种在治疗者的陪伴下,来访者在特定规格的沙盘里,运用沙、水及原型物来进行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的技术,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让个体在自由和安全的环境下释放自己的意识及潜意识被压抑的情感,从而达到自我自愈。由于智障儿童语言和理解能力的限制,游戏中不一定要表明沙盘的内在含义,也无法询问过多的信息,咨询师更多的是从沙盘过程和最终形成的沙盘来探究其内心世界和潜意识。

本文选取一个个体组被试的前3次沙盘情况作简要介绍。

小梅(化名),女,12岁,脑瘫,姿势异常,头部无法保持正直,运动障碍,语言困难。《画人智力测验》智商80,属于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得分34,属于低自我意识。

初始沙盘,命名:城市,图1。沙盘中有汽车、人物、飞机、树木、庙宇、亭子、城堡,上部是恐龙骨架。描述这是城市,高楼是爸爸的公司,推婴儿车的女人是母亲。初始沙盘的过程中,小梅和咨询师之间建立了关系,她对沙盘感兴趣,理解怎样操作可以表达想法,对咨询师的问题能理解无抵触。小梅要展现自己认为的城市场景,家人也生活在其中,但城市里无街道,庙宇、亭子无规则的摆放,甚至出现恐龙骨架,这显然与正常城市不符。或许这是她尝试用沙盘游戏探索自己认识的周围世界。

第二次沙盘,命名:森林,图2。小梅描述这是森林,左上角是猎人的房子,人物是猎人,猎人有猎狗。森林中有老虎、豹、狮子、大象、羚羊、白兔、熊,在各个角落摆放了树木、草。猎人猎兔子、羚羊、小豹,狮子、老虎咬猎人,猎狗保护猎人。

图1图2

在咨询师看来这片森林是不安全的、危机四伏,凶猛的动物和温顺的动物形成对立,手无寸铁仅有一只猎狗的猎人怎样在森林中生存下去?这种危险、没有安全感的情景,或许是小梅想要表达的内心感受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人际交往甚至家庭关系的感受。与初始沙盘相比,二次沙盘呈现的是猎人与猎物,可理解为一种生存、工作环境,虽危险但符合正常人群的认知判断。

第三次沙盘,命名:我的家,图3。沙盘中首次出现“家”的场景,但房子有两栋,两栋房子中间有狮子,认为是保护房子的狗,另一房子门口有一条狗,周围用栅栏围住留出一个路口,入口处有桥,房子前面有三个女性、树木。几乎所有原型物都集中在中间。沙盘中较好的房子属

于父母,较差的房子是自己和妹妹的,房子中无人,院中三人是妈妈、妹妹和自己,打算去买菜,桥是买菜的路。

第三次的沙盘开始关注“我和家人关系”。描述的是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小梅讲述父母离异,妹妹和妈妈一起生活,自己则和爸爸一起生活。两所房子,是两个家的象征,房子中间所放的狮子像是父母之间不可逾越的“离异”鸿沟,母女三人在一起去买菜在现实中很难实现,桥的沟通像是她想走向母亲的路,这是她愿望的表达,同时也是实现的困难。

小梅三次沙盘从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到关注自我、家庭关系,从外到内的转变,开始关注自我,表达自己的想法,用简单的短句和词语描述沙盘,与咨询师建立信赖、自由、安全的关系。

儿童心理咨询疗法篇10

【关键词】恐怖症;合理情绪疗法;脱敏疗法

【中图分类号】R167【文献标志码】a

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中仅查阅到有关恐怖症或恐惧症的中文论文几篇\[1~7\],基本上是个案报告,多采用心理咨询、性感集中训练应对。该症已严重影响患者的婚恋、夫妻生活和生育,造成心理障碍。本文报告1例害怕情侣接触、对非常恐惧和抗拒的患者,经合理情绪疗法和脱敏治疗后,效果满意。为能给年轻同道具体参考,详述过程如下。

1一般资料

女性,22岁,大四实习生(实习工作月收入3000元,为当地中上水平),父母健在,有一弟一妹。

2主诉与个人陈述

2.1主诉

惧怕男友触摸,抗拒与男友近一年,十分痛苦。

2.2个人陈述

去年2月通过网聊结识前男友,为同省异地人。1个月后初次见面,男友便提出性要求,拒之,不欢而散。4个月后,患者主动邀男友来,表示愿同房,但临行房时异常恐惧,紧张出汗,躬缩一团,男友几经周折才凭力气强行插入,患者剧痛。其后1~2个月一次,每次都与首次一样,恐惧、回避、抗拒、“”、疼痛,均失望而归。最后双方都认为对方不爱自己,分手月余。

在这一年里,患者想到就害怕,偶尔梦中惊醒,每次事后都情绪低落几天才恢复,但对学习、工作的长期影响较少,人际交往中与上级、同级的领导关系欠佳,与同学、同事关系较好。

3医生通过询问、作业了解的情况

患者母亲是改嫁给现父亲的,他们是患者的亲生父母,经济条件尚可,对患者较宠爱。但父亲曾包养二奶,一度引发夫妻关系恶化,现已改善。这是患者不相信爱情和婚姻的缘由之一。

患者6、7岁时父母不在家,与堂兄姐一起玩性器官接触,近9岁才懂得拒绝。对此很反感,担心处女膜受损。这是恐怖的原因之一。

父母从未向其传授过性知识,成长中看过色情书和光碟,对性的认识多来源于互联网,有过和性幻想。

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包括同性。时不敢看也不敢摸男性生殖器,认为两性的生殖器都是肮脏的。

可接受男友拥抱、接吻、非生殖器的抚摸,但厌恶。认为爱我就不要提性要求,否则就是居心不良、不爱我。

拥吻、可兴奋,但一到要时就逃避、抗拒。每次插入都疼痛,内心也很痛苦。

4评估与诊断

4.1心理评估

患者神态自若,逻辑思维清晰,问答切题;但情绪较低落,对性存在认知偏差,看法较偏激,不相信爱情;人际关系尚可,无重大疾病及慢性病史,无精神病家族史。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分151分,阳性项目数43项,焦虑因子均分190,大于常模139±043分\[8\]。

4.2诊断

该患者诊断为:(1)一般心理问题――情绪焦虑;(2)重度恐怖症。

患者未出现幻觉等精神病症,主客观世界统一,自知力完整,较主动求助,可排除精神病。患者学习、工作、饮食、睡眠基本正常,病症与病因相应且明确,无泛化;未见严重心理障碍的症状,未对社会功能造成明显影响;事中虽反应强烈,但事后平复较快;病程虽有一年,但平时症状较轻,故排除严重心理障碍或神经症。第一、二次脱敏治疗时妇检、白带化验及B超均未发现阴道痉挛和器质性病变。

5知情同意及建议

心理咨询例行知情同意。先向患者说明其心理问题,特别是恐惧,如不解决,可能影响今后的婚恋。再阐述仅心理咨询不够,必须配合脱敏治疗才能解决问题。建议6次咨询为一疗程,每周一次。患者表示接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书中写明患者和医生的权利、义务、保密原则、治疗方法、收费标准,并重点标示做脱敏治疗时有女医务人员陪同。

6治疗方法与原理

6.1合理情绪疗法,纠正认知偏差

此理论认为,令人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该事件的不正确解释与评价。因此,消除不合理信念,正确认识事件,使之不再成为应激源,就不会出现不良情绪。

6.2脱敏疗法

利用阴道窥器置入阴道,既可消除阴道口对外界刺激的异常反应,又可模拟插入,以消除患者对及疼痛的恐惧。置入前对腿部和的触碰,也能消除其对抚摸的过度敏感和反应,以利将来性生活。

7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为调适心理,改变认知,脱敏;远期目标是悦纳自我,正常婚恋,享受性生活。

8咨询过程

初诊:了解一般情况,鼓励患者坦陈心结、宣泄不良情绪,通过倾听、共情、积极关注及初步分析,赢得患者信任,并进行SCL-90评测。布置作业:更深入地写出问题和缘由。

次诊:有针对性地收集与问题相关的资料,分析问题的成因,进一步阐明合理情绪疗法和脱敏疗法的原理,与患者达成共识,逐步纠正理念偏差,并实施第一次脱敏治疗。作业:自行搜集爱情观的资料,客观认识爱情和婚恋。患者临走时透露现有一位本地男子追求自己,但不敢接受。

三诊:先倾听患者对爱情、婚姻的认识。向其阐述爱情的持续和变化是自然规律,爱情的维持需要双方用心和付出。当爱情失去时,离婚是符合人性和婚姻规则的,而二婚是新爱情的开始,是社会的进步,值得肯定。婚外情虽然是人的本性体现,却违反了道德甚至婚姻法,是不可取的。但包二奶只是发生在极少数人身上,不能以管窥豹;多数夫妻并未出现婚外情,说明爱情还是存在的、可信的。只要情侣善于维护,爱情是可以长久的。患者与前男友实际上并未萌发真正的爱情(患者曾称其网恋是为了忘记暗恋者),今后多留意身边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爱情。作业:如何看待儿童期的性游戏。

四诊:先让患者讲述对儿童期性游戏的看法,再引导其明白那是儿童性探索的正常行为,是儿童感知人体和模仿成人的方式,与成年人的不是一回事,并无道德问题,应该接受自己在儿童期的性探索。至于处女膜,一般不会损伤。即使损伤,也与无关。目前的性观念已接受不完整的处女膜和婚前,不必担心。作业: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及图片,正确认识两性的生殖器。

五诊:引导患者运用查到的性知识辩论“生殖器是肮脏的”,从而确信生殖器与脸上五官一样,只是因为它具有生殖功能,才被赋予性的色彩。又因为我们传统教育中对“性”往往定以贬义,再加上道德框架,才令国人谈性色变,潜意识产生抵触;而生殖器因兼有排泄功能,儿童时起便认定其为脏物。事实上尿是从腹中膀胱出来的,其前身是血液,并不“肮脏”。生殖器即使弄脏了,也如“花面猫”一般,洗干净就不脏了。是人类的自然本能,依法依情而为便符合道德和人性,不必压抑和反感。作业:写出对和婚恋的新认识。

六诊:继续引导患者接受是愉悦的,并不可怕,就像窥器置入阴道一样并不会疼痛。时只要放松身体,全情投入,一定能感受到乐趣。同时举例说明爱情是真实、美丽的,应勇敢寻求并接纳真爱。

最后对咨询进行了总结。

8脱敏治疗

从第二次咨询开始,每次约15min。戴无菌乳胶手套,使用小号阴道窥器,在妇检室实施,均有女医务人员陪伴。事前虽已简介了操作,但患者仍非常紧张。取截石位,患者紧夹双腿,面露惧色;经安慰、鼓励,两腿总算分放架上,但一触碰又夹紧。嘱其放松身体,边安抚边触碰其大腿,使之慢慢张开双腿,渐渐触近,遇夹腿则后退,放松后又向接近、触碰,直到触及都能分开双腿,耗时30min,仅能用窥器接触到阴道口,未能插入。

第二次,10min即能触及并张开双腿。让患者观察窥器,说明窥器很小,插入阴道不会痛。在分散其注意力的同时,快速将窥器置入阴道,患者虽然出现反应性夹腿,但自述不痛。接着慢慢张开窥器,留置5min,取出。

第三次,3min即可置入窥器,夹腿动作明显减弱,留置10min。

第四次,已能直接消毒外阴,置入窥器,留置时让患者单独呆在妇检室,嘱其有节奏地收缩阴道,体会窥器在阴道内的感觉。

第五次类似第四次,但收缩阴道时嘱其增加性幻想,结果能体会到轻度的性,结束。嘱其今后坚持放松训练,以求时能轻松应对。

9疗效和随访

通过咨询,患者已确立有关性的理性认识,不再畏惧,表示愿意在交新男友时尝试,并感谢医生的诊治,近期目标已实现。

本例电话随访3个多月,治后次月起与新男友确立恋爱关系,至今已5次,有3次达到高潮,远期效果理想。

10讨论

恐怖症是指成年男女对产生严重的焦虑恐怖情绪,回避、抗拒,甚至不能完成的性心理障碍\[5\],也有学者称之为恐惧症。其病因复杂,童年心理创伤、曾被犯、惧怕怀孕和生产、性认知偏差或性知识贫乏、初次失败、或盆腔器质性病变、痛、畏惧性病、自认生殖器不正常、器官残疾……等都可能引发。本例因为父亲包二奶,加上社会上发生一些出轨和情侣始乱终弃的事,导致患者不相信爱情,认为婚姻不可靠,男人只是为了满足私欲,是肮脏勾当,不是爱情,所以每临便出现被玩弄的念头,潜意识反感、畏惧,现实中也抗拒、出现不适症状。

恐怖症男女都会发生\[6\],症状表现个体差异较大,男女都可能有梦境或临房惊恐、心悸不安、颤抖出汗,甚至昏厥。男性主要表现为不愿结交、畏惧、阳痿、;女性多表现为害怕、厌恶和拒绝、痛。两性都会因失败而造成心理障碍。

严重的恐怖症虽然发生率较低,但往往影响婚恋,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恐怖症患者中较轻的恐怖心理可通过自我调适和疏导来消除。个别较重的患者,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医生诊治才能解决问题。重度恐怖症较少见,报道多为女性\[1~5\]。伴有器质性病变或痛的患者,应联合临床药物治疗或理疗。

对于较重的女性恐怖症,仅仅施以心理疏导、放松疗法等均难以快速达到理想的疗效,而由经过心理专业培训的妇科医生综合心理咨询、脱敏疗法,往往收到奇效。

值得指出的是,作为心理咨询师,是不能接触求助者身体的,特别是性敏感部位。但医师可以,妇科男医生日常工作中即可依法依规接触女性和。不过应注意当要观察、接触异性的和时,必须有女医务人员陪同,这是原则。

参考文献

\[1\]曹杨,刘长辉.恐怖的心理治疗――附一例报告.中国性科学.2006,15(1):41-42.

\[2\]翁晖亮.恐惧症.中国社区医师,2005,21(11):43.

\[3\]沈远凤.认知行为治疗加药物治疗恐怖症1例.中国民康医学,2006,18(9):780.

\[4\]黄国胜.系统脱敏法治疗恐怖症1例报告.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6):97-98.

\[5\]刘志中.恐怖症.性学.1994,3(2):24-25.

\[6\]杨金荣,范庆祝.恐怖症一例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8,2(1):31.

\[7\]郭金山,程官萍.恐怖的心理治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5(5):22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