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十篇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十篇

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8:40

创新城市管理机制篇1

我局创新城市管理机制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县城管局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按照属地管理、部门联动、建管并重的工作原则,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的新机制和新方法,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一、部门联动,实施多元治理。一是对工业区、商业区、物流区、居住区、拆迁区分区制定管理规范,对后街里巷、城中村、城郊结合部,以及人流物流密集区、生态敏感区等落实管控措施,因地制宜明确不同的管理形式、管理标准和责任主体。二是结合新型社区建设,实现城市管理由政府主导向村(居)民自治转变。针对拆迁安置小区业主户籍不同、职业不同,风俗习惯也存在差异的情况,安置小区选出回迁居民代表,除监督安置房建设质量速度、社区工作用房、物业用房配套外,还进行政策引导,牵头组建物业企业,进入小区管理。统筹考虑社区党建、居民自治、帮扶救助、居家养老、卫生服务、社区安全、环境治理、社区文化与属地管理的关系,不断优化资源配套,激发自治活力,努力营造自我管理的氛围环境。三是创新思路,实现从政府单一管理,向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模式转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小区物业管理、路灯广告管理、环境卫生整治、园林绿化管理、市政设施管理、农贸市场管理、环境污染管理、车辆管理,着力构建政府与社会互联、互补、互动的管理网络,提升管理效能与品质。

二、源头防范,建立评估机制。一是发挥数字化城管信息平台的作用,建立城市管理风险机制,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做到群众投诉件件有落实,既调动了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监督的积极性,又通过制定激励措施发挥群众参与城管的创造性,为城市管理献计献策,降低城市管理风险。二是健全政府部门协作防范风险机制,整合管理机构、流程与资源,强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与辖区社会组织、单位、企业以及公众的协同配合,提升风险防范效能。针对部门工作侧重点和法律依据的不同,构建既协同配合又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防止以收代管、以罚代管、只审批不管理,以及重突击整治轻日常监管等现象的发生。三是立足评估体系科学化,评估方式多元化,评估制度规范化,完善风险评估工作机制,适时开展城市管理评估工作,不断调整工作方案、优化工作流程。

三、建管并重,提升管理实效。一是根据城市范围的扩大,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合理确定城管执法人员编制,明确城管执法人员参公性质,解决年龄老化及车辆不足等问题,配齐城管治安办人员及装备。二是开展规划建设对城市管理的影响研究,引导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相衔接。建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会商联办制度,通过城市管理者参与相关的规划建设,前移基础设施管理关口,实现建管并重,规划建设的偏差及时得到纠正。如在居住小区建设上,县城管局先行审视停车位的配套、洗车设施的配套、垃圾设施及公厕的布置,通过参与小区综合验收把好小区管理关口。三是在强化队伍建设、构建建管并重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借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五位一体”的成功做法,制定城乡管理的一体化方案,创新城市管理的社会参与机制,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监督与绩效评价机制,实现我县城市管理从问题式管理向预防式管理转变。

创新城市管理机制篇2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运行机制问题创新策略

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关系到城市发展的整体水平,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的社会现代化的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成员之间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这样的情势下,社区的管理工作就需要找到新的管理方式,以解决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城市社区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1.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运行机制建立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运行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是缺乏明确的社区管理意识,也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指导。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僵化是影响社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现阶段,很多的社区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将城市社区的建设与基层政权的建设混为一谈,没有充分发挥社区管理本身的功能,这就导致社区在管理的时候,有着一定的行政化倾向,偏重管理的权力化,通常情况下没有能够充分发挥社区本身所具有的社会职能。

第二点是城市社区的管理机制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现阶段,城市社区管理采用的是市、区、街道、居委员会的运作体制。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在国家的行政管理体系中处于末端的位置,同时也是城市管理体系建设最基本的环节。在现实生活中出于很多的原因,城市管理体系的建设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广泛重视,所以其管理职能也没有发挥出来,社区管理的很多具体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同时基层组织也欠缺一定的自主性,没有形成一种活跃的民主氛围,通常只是机械地执行各种命令,导致管理人员以及社区群众的积极性受到压制。

第三点是城市的社区管理者的社会经验不足,欠缺一定专业化水平,现阶段城市社区管理者主要由社区的居委会来充当的,那么居委会的主任就成为城市社区的主要管理者,他们有的是街道办事处下派干部,有的是行政编制的公务员,有的是劳服编制,还有的是生产管理处编制,同时也包括相当一部分的离退休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所以现实中的年龄结构偏大,其中离退休人员以及下岗失业人员在总人数中占的比例是最多的。这些管理者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水平不是非常高,知识的更新速度比较慢,思想观念相对保守一些。虽然在城市社区的管理者中也有很多的大学生,但是他们毕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且没有进行过专业方面的培训,通常都是为了下基层来体验生活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社区的管理者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主要依靠的还是以往的工作经验,这样就产生了一种巨大的经验管理惯性,使得城市社区管理工作中缺少创新的机会。

2.创新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运行机制的有效策略

创新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运行机制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来实现:

首先可以增强城市社区公民参与社区管理工作的热情,逐步扩大政治参与的力度。提高公民自愿参与城市社区管理的自觉性的同时,也可以让公民在表达自己意愿的时候,加强对社区管理工作的监督作用,避免城市社区的管理人员在制定相关策略时出现“一边倒”的问题,确保决策的公平性与公正性。提高政治参与力度还可以不断培养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责任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度,还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社区管理的民主氛围。

其次城市社区的管理要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社区是居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场所,随着居民的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当然也希望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对社区的管理水平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这包括很多方面的管理,诸如交通环境、卫生环境、绿化环境等。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运行体系中一定要将居民生活的安全性与便利性放在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要根据群众的需求去制定相关的工作流程,提高整体的服务质量,达到人民群众满意的效果。

最后要可以通过改善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来进一步提高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运行水平。城市社区的管理也属于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因素会导致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运行系统不能够正常运作,包括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经济问题与矛盾,还包括人口流动现象的频繁程度加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容纳力不足等原因,只有将这些原因都妥善解决了才能促进城市社区管理的进一步发展。管理部门要从多角度的思维出发,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切实完善各项管理办法,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时对社区管理效果做出科学的总结与反省,及时找到不足之处,争取更大的进步。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运行机制中仍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社区的管理人员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实际管理的策略,来不断提高城市社区管理的水平与力度,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和谐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何晓芳.浅析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中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现代商业,2011(10)

[2]陈财柳.加强医院财务内控制度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09(11)

创新城市管理机制篇3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快,现代国家城市形态出现了转型,创新已经成为城市发展重要的内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也越来越依靠知识、人才和制度的创新驱动。2006年国务院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以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成都等200多个城市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

创新型城市建设从内涵上来看,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机制体制创新、对外开放创新、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和城市管理创新等诸多方面,其中体制机制创新是创新型城市的支撑和保障。而体制机制创新是否完善,将决定一个城市能否真正成为创新型城市。对于体制的定义,学者们的各自表述或研究结果虽有差异,但都认同体制包含主体结构、权力、制度以及相互关系等要素。

综合而言,创新型城市体制创新的内涵可概括为:是在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一个城市对自主创新所采取的组织方式、制度安排、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等的总称,是表现城市系统内各创新要素相互关系的动态模式。其内容包括行政管理体制、科技体制、投融资体制、财政税收体制、企业的管理体制、研究机构的科研体制、人才培养体制以及政策体系等方面的创新。

一、创新型城市体制创新的国内外阐释

(一)国外对体制创新的内涵研究与分析

1.创新过程:动态演进打破经济平衡

熊彼特第一个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创新”的学者,他认为创新的过程就是一种不断打破经济均衡的过程,经济发展的本质就是创新。企业家实现创新需要以资本和高度发达的信用制度为必要条件。[1]与此同时,创新内涵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过程就是一个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互推进相互作用的动态演进过程。[2]

2.创新绩效:体现政府全面管理能力

在城市创新中,政府管理能力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费雷德里克森认为要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式,政府的管理要体现其公共性,要实行民主行政。[3]J.m.朱兰(1994)提出了政府全面管理的思想。随后,研究者提出了六西格玛管理法,一些城市在实践中运用这种方法来提高政府管理水平。[4]另外一些学者对创新型城市中的低碳经济政策和政府的绩效管理创新进行了研究。[5]

3.创新衍变:竞争优势转向综合评判

James(2001)阐述了创新与城市之间的复杂性,并对5个欧洲城市的城市规模、特定经济取向和不同而体制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6]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体制优势理论观点认为,在资源禀赋意义逐渐减退的情况下,竞争力优势理论的研究应转向层次更深入的体制性方面,其中包括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制、公共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国民素质、服务水平等的综合评判。[7]

(二)我国对体制创新的问题研究与分析

1.制度滞后:测评机制钳制创新发展

(2006年)反思了我国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认为城市制度不完善是我国城市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8]贾根良等(2008年)认为现在的国家创新能力测评研究忽视了影响创新能力形成的制度、组织和文化等更深层次的体制性因素。[9]李锦宏等(2010年)认为应从构建有效政府、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纵深推进教育改革、稳定增加就业机会、统筹城乡发展等多个方面实现城市体制创新。[10]范旭等(2007年)认为有效的市场机制和合理的政府作用是推动城市创新的基本力量,因此必须加快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树立创新观念,改革政府机构,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使政府职能的转变服务于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11]。刘云甫等(2011年)认为政府应在管理法制化、管理组织扁平化以及管理方式柔性化等方面进行创新。[12]

2.理念滞后:制度设计缺乏熟思审处

李国杰(2011年)认为我国对科技资源的分配管理和科技评价体系的制度设计不成熟,需要解决我国大科研方向如何确定、谁来承担重大科研课题、科技经费如何分配、做得好不好如何判定等问题。[13]赖志杰(2010年)认为应从完善顶层机制设计、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人才培养以及紧跟市场规则等方面入手进行科技管理体制创新。[14]张文雷等(2010年)通过分析我国16座城市的科技体制与科技研发密集度相关的数据,提出构建创新型城市要加强对城市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力、控制力和科技创新的辐射力,打造科技战略资源的汇聚中心,实现城市科技功能升级,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打造自身独特的创新型城市模式。[15]

3.人事滞后:政策缺位制约人才优化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1年)提出创新政策体系应从法律法规、科学技术、金融保障和人才培养、信息平台等方面进行构建,政府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进一步制定有针对性的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政策、政府采购政策、技术引进及知识产权等相关政策,并能够灵活运用、积极补充和不断完善,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16]姚志文(2011)对人才创新体制进行了研究,认为人才战略创新是创新型城市的最优途径,要把人才作为推进城市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创新人才资本投资、创新人才结构调整、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和开发体制。[17]

4.配套滞后:城市经验亟待拓展视野

此外,徐尚昆(2011年)深入探究北京城市建设制度创新的独特形态和发生机制,挖掘出北京城市建设中具有一般性、普遍性和可扩展性的制度创新经验。[18]张厚明等(2010年)对深圳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的科技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及经济体制改革创新方面进行了研究。[19]中共南京市委党校课题组(2008年)认为南京市政府在构建城市创新体系、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制度之间的配套和协同不够、制度的前瞻性和扩展性不强、制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等问题。[20]

根据文献综述,目前关于创新型城市体制创新的研究还存在诸多的不足。首先,相关研究论文数量少,有针对性的、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则更少,大多学者研究的重点是在创新型城市的理论、评价以及实践,研究内容只是部分涉及了体制创新。其次,在研究方法方面,可能是由于制度、体制的特殊性,大多数论文涉及的是定性的研究方面,而甚少定量研究方面。因此,笔者认为今后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在研究方向方面,学者应加大对体制创新的研究力度;在研究方法方面,可以尝试把制度、体制和机制的一些定性评价指标用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

二、创新型城市体制创新的洛阳实践领域

自2010年洛阳市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以来,全面加强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建设,积极推进产学研军一体化融合发展,强化科技和金融相结合,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扎实推进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在下面五个领域进行了积极的体制创新。

(一)行政管理领域的体制创新

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洛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各方面工作。先后出台了《洛阳市推进产业转型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意见》、《洛阳市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洛阳市人民政府实施标准化战略奖励办法》、《关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政策,为洛阳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科技产业领域的体制创新

一是以光机电、信息服务、智能制造、创意设计、生物医药等产业为发展重点,大力推进专业化科技园区建设。二是初步形成了梯次合理的企业创新研发平台,全市国家、省、市各级研发中心数量已达200多家。三是加快技术创新联盟的建设,组建了国家耐火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拥有五个技术领域的创新联盟正在筹建。四是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建立产学研军战略联盟,科研院所、企业与驻军大单位共同签订了资源共享、技术合作的技术协议。

(三)投融资领域的体制创新

自2008年成立科技投资担保公司以来,在环保、机电、太阳能、生物制品、多晶硅等领域帮助解决了洛阳市数十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难题。2012年多次召开银企洽谈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通达电缆、隆华传热、北方玻璃、中信重工等4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上市。

(四)税收财政领域的体制创新

认真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抵扣优惠政策,2009~2010年,洛阳市企业研发项目加计抵扣共减免企业所得税4.23亿元。在2012年的《关于加强科技创新深化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意见》文件中,又特别强调了在落实与完善政策体系过程中,要确保企业技术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的落实到位,并对研发中心承担的国家或省科技计划项目,给予一事一议等特别支持。

(五)人才培养领域的体制创新

一是加快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2011年新增中原学者1人、河南省院士工作站5个。全市“中原学者”的人数达到4人,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的省级科技创新团队达到17个;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河南省院士工作站”14家,引进省内外两院院士17名。二是加快新兴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大对电子信息、物联网、动漫、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积极鼓励高等院校开设此类新专业,新设6至8个政府公益性公共实训平台。三是组织开展“百千工程”行动计划。截止2011年,共帮助企业制定专项技术创新规划50个,引进科技成果和技术2253项,帮助企业解决重大技术问题319个,争取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60项,形成专利575件,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10.2亿元,有效地推进了产学研融合发展。

三、创新型城市体制创新的评估体系构建

洛阳市的创新型城市体制的创新实践,已经为综合创新型城市体制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带来了实证性的有效案例,这对于研究和培育城市的创新体制提供了可以考量的分析个案。在转型期城市新一轮增长极的极速发展过程中,探究城市体制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无疑是为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指出了消除城市发展危机、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满足当地居民生活需求的协同道路,因此,这样的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的是城市内生式的跨越式发展,体现的是统筹思想下的规划实践。

(一)洛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现在国内外有关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文献较多,而有关创新型城市体制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却基本上是空白。因此,洛阳市的相关课题组在创新型城市研究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会、专家研讨会等形式开展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第一,对体制创新的内涵和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的创新型城市进行分析和研究,提炼出具体的体制特征和模式,为评价目标和设计评价指标提供参考。

第二,对国内外创新型城市评价文献进行了分析,从中找出与体制创新相关的评价指标并进行归纳总结。

第三,对国内一些创新型城市进行实地调研,并组织研讨会和专家座谈会,对创新型城市的体制创新进行研讨。

第四,考虑洛阳市的具体实际情况,选取一定针对性的指标,以体现洛阳的既有特点。

第五,遵循指标体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如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指导性原则等。

(二)洛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通过对体制创新和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在参考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按照指标构建的原则编制了一个评估体系。

各个指标权重的确定是评价工作的一个重点,由于每个指标的重要性不同,需要赋予每个指标不同的权重。这里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结果见表1。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有的指标数据可以通过一些渠道获得,如政府的科技投入、金融的支持力度等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的统计年鉴》、各试点城市(区)的统计年鉴和其上报的数据;而有的指标数据无法直接获得,如政府的诚信度、透明度和办事效率等,其数据的主要来源是专家的经验数据。由于存在一些主观的因素,因此模型采取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的一般过程,首先是建立影响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集和相应评价等级集,然后建立隶属度矩阵,最后通过对权重和隶属度矩阵的合成运算,得出评价对象的总体得分。

在本文中,评价指标集为评价体系中的19项指标,评价等级集设置为差、一般、良好三个级别,对应分值设分别为50、70和90;在隶属度的计算中,其定量指标直接利用梯形隶属度函数计算得到,而定性指标则采用专家评判法获得。

(三)洛阳评价指标体系的创新评价

为了横向比较洛阳市创新城市体制创新的实际水平,这里选取我国10个创新型城市作为样本,计算所需数据部分来自统计年鉴,另一些来自专家的经验数据,依据上面评价体系和模型,最终计算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洛阳市创新型城市建设中体制创新方面在10个城市中排名靠后,特别是在企业发展体制、科技体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不断创新思路,实现城市建设质的突破。

四、创新型城市体制创新的规划管理策略

在对近两年洛阳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的梳理、总结和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一些创新型城市的对比研究和分析,洛阳市的体制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划与管理。

(一)加快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实现由一般服务型政府向效能型、服务型、责任型、阳光型的现代政府转变

可以将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些先进理念融入到政府创新中,建立与企业相似的政府创新机构,加强政府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政府的自主创新能力。行政管理创新的另一重点就是要完善政府的政绩评估体系和问责制度,保证政府在推动自主创新的整个过程中,尊重市场规律和科学规律,做到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同时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这一主题,培养建立起一支学习型、创新型的公务员队伍,并探索建立与创新型城市观相适应的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机制。

(二)加大企业发展机制创新,拓展民间资本公平竞争的环境及特色高新技术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首先,着力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交通电信能源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领域,参与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社会福利事业。同时对企业税制进行改革,减轻企业不必要负担,增强企业的活力,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其次,持续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工作力度。围绕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逐步建立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洛阳市优势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同时谋划一批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大、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好的优质项目,启动实施一批研发、产业化和市场推广等重大项目专项,推动新兴产业壮大和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加强政府财政融资引导,健全以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及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步伐

首先,加快推进产学研军融合发展。包括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才资源开放步伐,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高端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推动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同时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换效率。

其次,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使财政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建立和完善公共科技投入机制,调整、优化投入结构,加快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同时要改革政府科技投入的管理方式,建立健全竞争、监督、制约机制和严格的科技经费投入责任制。

再次,加强科技金融工作。鼓励和支持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利用中小板、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创造条件支持企业发行债券,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信贷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开展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租赁融资、产业链融资等新型融资模式。

最后,建立完善科技项目系统评估体系。通过建立一个动态发展的、不断充实的专家库和客观、全面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科技项目的有效评估。同时,强化项目中后期评估机制,解决当前“重立项、轻管理”的问题,对已验收科技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加强企业、研究机构等单位的科技信用管理,健全城市的科技信用管理体制。

说明:本文系国家科技部科技专项“洛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体制机制研究”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刘元凤.创新型城市的综合评价研究[D].复旦大学,2010(4).

[2]martaRibaVilanova,LoetLeydesdorff.whycataloniacannotbeconsideredasaregionalinnovationsystem[J].Scientometrics,2001,50(2):215~240.

[3]乔治·费雷德里克森,凯文·B·史密斯著.公共管理概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4]斯蒂文·科恩,罗纳德·布兰德.政府全面质量管理实践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C.i.Beattie.airqualitymanagement:evolutionofpolicyandpracticeintheUKasexemplifiedbytheexperienceofenglishLocalgovernment[J].atmosphericenvironment,2001(35):1479~1490.

[6]JamesSimmie.innovativeCities[m].London/newYork:Sponpress,2001.

[7]袁晓玲,杨万平,李娜.中外城市竞争力研究进展评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6(3):97~101.

[8].城市制度:城市发展核心构架[J].城市问题,2003,114(4):13~18.

[9]贾根良,王晓蓉.国家创新能力测评的缺陷与体制研究的重要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6):31~38.

[10]李锦红,张思雪,潘飞.推动黔中经济区发展的体制创新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30(3):48~56.

[11]范旭,刘伟.公共服务型政府与创新型城市建设[J].生产力研究,2008,177(16):118~121.

[12]刘云甫,朱最新.自主创新视域下政府管理创新的法律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225):1~5.

[13]李国杰.科技体制改革,关键是制度设计[n].人民日报,2011-03-02.

[14]赖志杰.创新体系下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3):78~80.

[15]张文雷,姜照华,李苗苗,等.科技体制与创新型城市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1):51~55.

[16]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自主创新政策体系研究[J].发展研究,2011(12):13~20.

[17]姚志文.人才战略创新与创新型城市构建[J].理论视野,2011(4):63~64.

[18]徐尚昆.制度创新与北京城市发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6):66~73.

创新城市管理机制篇4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知识产权战略;难点;对策

一、前言

2008年6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这标志着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正式启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国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环境约束、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国家战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作为顶层设计,其实施有赖于中央,尤其是地方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及配合。截止2011年4月,我国已经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3个地级市正式了地方知识产权战略,还有部分省市正在经陆续开展地方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工作。这些地方城市制定的知识产权战略都旨在与本市的实际情况和创新型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促进城市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但是创新型城市在贯彻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问题和难点,本文对这些问题和难点加以梳理并试图给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二、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系

创新型城市是指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城市。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一般体现在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机制体制创新、对外开放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和城市管理创新等方面。当前多数经济较发、科教实力较为雄厚的城市都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并且已经有深圳、广州、长沙、杭州、苏州、大连等17个城市已经取得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的资格,还有一大批城市正在进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的申请工作。

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是国家经济产出最重要的基地,是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的集聚地。城市经济越发达、创新活力越强劲、知识产权的核心要素作用就越突出,这既是城市创新发展的一个前提,又是城市创新水平的一项指标。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历史和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加强城市知识产权工作,大力开发和运用知识资源,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环境约束,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有利于促进发展模式的创新。

党中央、国务院早在几年前就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来抓,而创新是需要完善的知识保护制度来保护的。总书记曾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产权制度作为鼓励和保护促进创新、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其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

知识产权战略包括对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等方面的规划和实施,创新型城市要在发展模式上有大的创新,就必须加强在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等方面的规划和实施,知识产权拥有量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创新型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不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就拥有自主品牌就谈不上真正的自主创新,就谈不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知识产权管理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础工作,创新型城市在知识产权方面的行政管理能力制约着知识产权战略能否在这个城市被强有力地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根本制度保障,一个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城市,想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只能是一句空话,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城市发展软环境的好坏,建设创新型城市切需要实保护知识产权、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构筑社会信用体系。

三、创新型城市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难点

当前各地创新型城市都在积极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会遇到一些问题和难点,主要有:

(一)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经费不足

当前各地城市还有很多没有设立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专项经费,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只能挤占原有知识产权事业经费。全国各地城市知识产权系统知识产权事业经费来源、数额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城市由于知识产权局机构不独立,财务不独立,现有知识产权经费维持日常工作运转尚不充裕,更妄提战略实施所需的经费。这种情况在中西部尚不发达或欠发达省份尤为严重。建设创新型城市,如果没有一定的资金经费来支持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难以激励社会的创新能力建设,难以提高企业的创新积极性,那么建设创新型城市就难以真正取得实效。

(二)管理知识产权战略的体制不健全

当前全国各城市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行政级别、机构性质、隶属关系各不相同。初步统计行政级别有:行政正厅、行政副厅、事业正厅、事业副厅、行政正处、事业正处、以及科级单位。隶属关系有三种:直属市政府、归口科技局(委)、科技局(委)加挂知识产权局牌子。系统内机构建制类型之多、关系复杂程度在全国地方政府管理机构中实属罕见。如北京市、天津市知识产权局为直属市政府的正厅级行政单位,重庆市知识产权局为归口科技委的事业副厅级单位,长沙市知识产权局为正处级单位,成都市知识产权局为科技局加挂知识产权局牌子的正处级行政单位,福建的莆田、龙岩、南平等市知识产权局为副处级事业单位,江西宜春市知识产权局只是正科级行政单位。这种混乱局面对于有些城市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必将阻碍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三)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措施不完善

有些创新型城市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中制定的措施不完善,主要表现有:

(1)知识产权创造激励比较盲目

比如有些创新型城市在制定专利费用资助政策时,只注重政策的激励作用,而忽略政策的导向功能;只注重政策的短期效应,而忽略政策的前瞻性效应;往往单纯追求专利数量的攀升,忽视专利结构的调整。专利申请资助政策对资助对象的范围规定于过宽,政策引导作用较为模糊。有的城市采用定额资助,即不论受资助对象的实际专利费用发生额,按统一的定额予以资助,定额标准过分低于受资助对象的个体专利费用成本时,会出现政策激励不足,不能起到政策应有的激励和调控作用;定额标准高于受资助对象的个体专利费用成本时,会产生政策激励失灵,诱发受资助对象通过申请资助获利的投机心理,从而加大政策实施的风险和监控成本。

(2)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比如有些创新型城市在宣传知识产权意识、普及知识产权观念方面没有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案,没有建立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或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不能充分协调涉及知识产权工作的各个政府部门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中发挥作用,还有很多城市在知识产权评估、融资抵押、维权等方面不能给予很好地协调。很多城市没有规划与主管知识产权工作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建立合作会商机制,争取中央对地方的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

(3)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够完善

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长期存在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的双轨制保护模式,涉及行政执法的单位众多,如知识产权系统、工商行政管理局与商标局系统、版权局系统、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系统、农林业行政管理系统、海关系统等。各个城市的知识产权保护都存在机制的协作问题,如各类行政执法单位之间的执法协作问题,司法机关的内部协作问题,行政执法单位与检察、审判机关之间的协作问题、各类执法主体之间的区域协作问题,多数城市并没有就如何避免在协作中出现冲突给出比较合理的措施。并且多数城市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执法通常是采取由执行部门牵头的专项检查行动,没有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举报中心、维权中心的作用,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举报、维权奖励制度,没有建立知识产权诚信档案,缺少知识产权信息共享和通报制度。

(4)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有待增强

还有很多城市的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普遍较低,主要是在战略中没有在知识产权转化、转让、许可、贸易、融资、抵押、评估等方面建立强有力的综合运用平台,没有形成“产、研、学”一体化的知识产权运用体系。

四、创新型城市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对策

创新型城市不仅要在发展模式上创新,也要在涉及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等方面的机制体制上进行创新。关于创新型城市目前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面临的问题和难点给出以下几点对策。

创新型城市在本级政府财政预算中开加大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经费预算,同时也要积极争取中央关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相关经费的拨款,合理分配经费的使用,建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创新型城市要在本级政府行政编制中提高知识产权部门的行政级别和地位,增加知识产权部门的人员编制,提高知识产权部门的权限,要在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或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中确立知识产权局作为领导单位,统领全市的知识产权工作,提高行政效率,避免重复工作和冲突。

创新型城市要在知识产权创造激励方面制定更趋合理和公平的激励机制,比如适当调整专利资助制度,调整资助结构和标准,将激励重点由“数量”向“质量”转变;要注重知识产权的含金量,建立知识产权质量评价体系,给知识产权质量分等级和评分,作为知识产权成果在运用方面的参考。

创新型城市要在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方面发挥知识产权局在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或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中领导重要,加强区、县级的知识产权的管理,加强对企业、高校、个人的知识产权管理,积极与其他城市开展交流、合作,借鉴其他城市的先进管理经验。要提升行业协会、知识产权中介、机构、评估机构等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中的宣传、协调作用。

创新型城市要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方面建立统一的执法标准,协调好各个执法单位之间的协作关系,积极响应和参加中央统一部署的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宣传和展示专项行动的成功,要争取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合建中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举报中心、维权中心的作用,制定举报、维权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合理合法维权。建立知识产权诚信档案,在政府部门之间、以及与其他城市之间建立知识产权信息共享和通报制度。

创新型城市要在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方面建立综合知识产权转化、转让、许可、贸易、融资、抵押、评估等方面的运用平台,形成“产、研、学”一体化的知识产权运用体系。促进知识产权在产业中的通畅流转。

参考文献:

[1]吴汉东.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与建设创新型国家[J].安徽科技,2008(6).

[2]金明浩.论武汉城市圈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协作机制的构建[J].武汉大学学报,2010(4).

[3]创新型城市建设课题组.杭州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现状和对策[J].杭州科技,2010(3).

创新城市管理机制篇5

为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再吃两年苦,辉煌‘十一五’”的号召,扎实推进我区城市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按照全区“机关创新行动”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局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强化创新的动力,提高创新的能力,增强创新的成效,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水平,为我区城市管理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二、工作目标

通过“机关创新行动”的深入开展,在城管工作实践中力求“五个突破”,实现“五大提升”。即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队伍建设、考评方式、工作作风上力求新突破,在思想境界、服务能力、队伍形象、工作绩效、城市面貌上实现大提升。

三、主要内容

(一)创新城管理念

通过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切实提升工作标准,强化服务理念,巩固大局观念。一是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深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和实践,牢固树立建设服务型机关的责任意识,树立优化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意识。二是开展“我为城管创新发展献一计”活动。紧紧围绕开拓创新的主题,结合我区城管工作实际,积极建言献策,努力研究适应城管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三是广泛开展走访服务活动。组织城管人员深入企业、社区、学校、店户、家庭,切身感受广大市民群众的实际困难,着力提高社会各界对城管工作的理解和参与程度,切实增强全系统“城管为公、执法为民”、“融真情于管理”的服务意识和不断改革、锐意进取的发展意识。

(二)创新城管方法

通过转变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等一系列举措,有效提升城管工作效率。一是实施“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管理模式。加强对已建疏导点的规范管理和后期服务,并科学设置一批新的城市管理疏导点,积极探索推行城区疏导点管理新模式,有效落实长效管理措施,确保城区市容整洁、有序。二是推行城市长效管理干部责任制。按照“分片划块、干部包干、统筹协调、严格督查”的工作原则,积极探索推行城市长效综合管理中层以上干部片长负责制,通过局中层干部分区包干、签订目标责任和设置流动红旗等形式,切实将城市长效综合管理考评责任层层分解,共同落实,合力推进。三是成立城市管理“突击队”。组织执法大队、环卫处、环卫公司、机关等部门人员组成突击队,每周定期开展义务整治活动,重点对城市长效综合管理重点难点区域内的“五乱”现象进行专项突击整治。

(三)创新城管机制

通过城管机制体制的大力创新,不断提高城市管理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一是理顺管理体制。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原则,进一步理顺我区城市管理体制和城管队伍建制,明晰各级各部门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能作用。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衔接,重点理顺城郊周边乡镇、开发区的工作关系。二是强化逐级考评机制。进一步完善三级考评机制,全面推进城市长效管理数字化三级平台的建设和运行,充分发挥指挥中心的监督考评功能,全面提升城市长效综合管理水平。三是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管理机制。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均衡公共服务配置,加大市容环卫管理力度,落实城乡环境长效管理,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城镇管理格局。

四、活动安排

“机关创新行动”分四个阶段开展: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2月上旬)。及时召开动员大会,精心组织学习全区动员大会精神和活动实施意见,广泛宣传发动,积极部署各项活动,进一步增强全体人员开展机关创新行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第二阶段,学习讨论阶段(2月中旬—3月上旬)。组织全局人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开展“我为城管创新发展献一计”征文活动,进行广泛讨论,提高理论认识水平。各科室、单位经讨论研究,形成创新工作方案。

第三阶段,措施落实阶段(3月中旬—11月)。按照活动主要内容,落实各项创新举措,形成各项创新机制,实现城管创新发展。

第四阶段,总结表彰阶段(12月)。认真总结活动经验,收集创新典型事例。对在“机关创新行动”中表现出色的集体、个人以及创新先进事迹给予表彰。

五、活动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开展机关创新行动的重要性、长期性和紧迫性,围绕我局“机关创新行动”的各项任务,迅速行动起来,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活动之中。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局“机关创新行动”领导小组,杨金方同志任组长,朱敏亚同志任副组长,成员由各科室、单位负责人组成,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各科室、单位负责人要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加强组织协调,抓好本部门的创新活动。

创新城市管理机制篇6

在2010年10月召开的全省中心镇发展改革暨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会议上,赵洪祝书记、吕祖善省长都对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充分说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小城镇,把培育发展小城市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战略节点,意义重大而深远。

充分认识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小城镇是我省区域和城乡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优势。经过多年的改革培育,全省涌现出一批人口数量多、城镇规模大、经济实力强、设施功能全,初步具备小城市形态的特大镇。目前这些特大镇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力促进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要求。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我省正处在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把加快中心镇改革发展和培育小城市作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点。通过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把试点镇培育发展成为小城市,可以更加有效地加强城乡联系,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人口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有利于加快形成创业创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试点镇的快速健康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乡镇党委、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最为直接和紧密,是行政改革的前沿、重点和关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分别于1992年、1998年、2002年和2006年开展了四轮乡镇机构改革。

经过历次改革,乡镇在转变职能、理顺关系、规范机构设置、精简人员编制、强化公共服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特别是2006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综合改革的统一部署,我省在调研试点的基础上,开展了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在转变政府职能、明确乡镇政府职能定位和理顺县乡权责关系、规范乡镇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得到省委、省政府和中央编办的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2010年初,中央编办等六部门下发了关于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对经济发达镇要加快推进体制创新,继续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要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整体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改革。推进小城市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探索职能定位科学、机构设置综合、管理扁平高效、人员编制精干、运行机制灵活的新型基层行政管理体制的具体实践。

创新城市管理机制篇7

(2017年5月)

为巩固和扩大市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成果,构建我市城市卫生管理长效机制,2017年4月24日至28日,市创卫指挥部副指挥长陈继平、郭应虎,带领市创卫办(爱卫办)、市卫计委、黄州区等单位负责同志,赴江苏省常州市、张家港市、宿迁市考察学习创卫长效机制建设。考察组一行采取座谈交流、现场参观、查阅资料等方式,全面深入了解当地创卫常态化管理、城市管理、爱卫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现形成如下考察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常州市基本情况。常州是一座具有3200年历史的江南名城,北枕长江、南濒太湖。1949年设市,现辖溧阳1个县级市和金坛、武进、新北、天宁、钟楼五个行政区,全市常住人口470.14万人,总面积4372.1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50.31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205.34万人。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73.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0.3亿元。2003年,常州市及辖市金坛、溧阳共同建成国家卫生城市,该市实现国家卫生城市群。2007年、2012年、2017年顺利通过国家复审确认。

(二)张家港市基本情况。张家港的前身是沙洲县,于1962年成立,1986年撤县建市。总面积999平方公里,拥有2个部级开发区,下辖8个镇和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个旅游度假区,163个行政村。总人口150万,其中户籍人口91万。2017年GDp达230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0亿元。该市为首批国家卫生城市、首家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首批国家生态市,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编制出台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大纲,被列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荣获全省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特别贡献奖”。

(三)宿迁市基本情况。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1996年7月建市,下辖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豫区、宿城区、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湖滨新区、苏宿工业园区和洋河新区,面积8555平方公里、人口580万。到2017年底,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126.1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5.67亿元。宿迁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二、主要作法与经验

江苏省常州市、张家港市和宿迁市属全国创建较早的国家卫生城市,经历过多次复查命名,创卫工作常态化管理和爱卫组织管理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三市始终高度重视国家卫生城市巩固提升工作,卫生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不断提升,群众卫生意识和健康水平普遍提高,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水平不断巩固提升。

(一)理顺体制,构建城市长效管理机制

获得国家卫生城市以后,三市均就着手考虑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有效的城市管理。常州市政府2004年出台了《关于构建城市长效管理机制的意见》,积极探索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和“重心下移、属地管理、以区为主”的城市管理新体制。宿迁市出台《宿迁市国家卫生城市长效管理实施意见》和《宿迁市国家卫生城市长效管理考核办法》,从组织管理、经费保障、群众参与、考核奖惩等八个方面,提出创卫长效机制建设路线图。市委市政府明确市创卫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创卫长效管理工作,要求各级创卫组织“机构不撤、经费不减,队伍不散”,加强爱国卫生组织网络建设。市创卫办与爱卫办合署办公,负责创卫督查、宣传和培训等工作。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以区为主”管理体制,实行区负主责、街道主抓的城市管理责任制,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形成了“政府主抓、部门落实、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创卫工作格局。

(二)加大投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宿迁市累计投入219.2亿元,完成中心城市重点基础设施项目70个,“九整治”项目69个、“三规范”项目2416个,拓展项目1185个。从2013年起,该市先后投资40多亿元,实施了中心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整治、建设垃圾中转站、购置环卫车、改建水冲式公厕、新建生态停车场等“六项民生工程”。改造街头游园40余处,中心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达2560公顷,建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绿化景观,主次干道无一处围墙、无一处卫生死角。整治城市河道28条,打造了水清林绿的生态走廊。

常州市坚持城市建设与管理同步,每年投入200多亿元,实施绕城高速、高铁站、城市高架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加大对园林绿化、环卫、污水、公共交通、农贸市场等一批关系民生的设施投入,实现主次干道“路畅、街美、景优”。城市长效综合管理拓展至所有乡镇,成为首批“江苏省优秀管理城市”。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城新区功能日益完善,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摘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张家港市确定“一城双核五片”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空间框架,坚持高起点城乡统筹规划,高标准城乡一体化建设,高水准城乡一体化管理。通过城投、交投,以及Bot、Bt、Boot股权转让等投融资渠道,每年投入城市建设资金100多亿元,建设市政道路、下水管网,整治城区河湖水体,绿化亮化美化城市。该市经济实力、城市建设水平排在全国县市的前三甲。

(三)精细管理,优化城市人居环境

坚持经常与突击相结合,行业管理与全民参与相结合,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一是城市管理实现数字化。常州市、宿迁市、张家港市均建设了高效的数字化城管系统,延伸至街道、社区、背街小巷及门店。常州市在全国首创“信息化监管系统”,数字化城管系统被评为“20XX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运用数字化手段,对城区和职能部门及相关责任单位的城市长效综合管理工作实施考评。设立“12319”电话平台,受理与城市管理有关的所有投诉、举报、咨询、抢修和报修等业务,凡与城市管理有关的问题,市民只需打一个电话就能快速得以解决。宿迁市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现场指挥处理车辆乱停问题,从发出指令到处理到位,只用了5秒钟。二是环卫作业实行市场化。宿迁市推广“以克论净、深度清洁”环卫保洁做法,彻底改变环卫作业主体多元、标准不一、水平不高等问题,2017年,该市采取ppp模式,大力推进市区环卫作业市场化、一体化改革,将中心城市64平方公里范围内道路、广场绿地、公厕、果壳箱和部分水面等保洁,以及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等14项内容整体打包,委托给北京环卫集团。通过引进先进的作业设备和科学的作业模式,构建了全新的环卫作业体系,特别是在作业方式上,实行多车型混合编组、联合作业,城区环卫保洁质量和水平大幅提升。三是导则制度标准化。宿迁市先后制定完善园林绿化、户外广告、公厕、便民疏导区等45项建设与管理标准导则,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运用,有效提升了城市建设管理的标准化水平。依托数字城管平台,开发运行“一拍即核”app软件系统,发动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实时监督城市管理,着力打造“全民城管”,形成了社会参与、多方互动的城市管理格局。四是卫生创建全域化。三市均坚持市县一体、全域创建,基本实现国家卫生县城(乡镇)全覆盖。市爱卫办每年加强对各县区创卫工作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每月开展暗访检查、跟踪督查,确保卫生创建整体推进;2017年底,宿迁市泗洪县、数学县、泗阳县创成国家卫生县城。2017年宿迁市、常州市、张家港市均实现卫生县城全覆盖目标。

(四)综合考评,形成城市常态管理合力

三市均通过制定一系列考评制度和规范性文件,多管齐下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一是重考评。常州市2008年全面推行常态化管理,实行天天考评、月月点评、年度考核,并启动了城市长效综合管理数字化工作,将268.35平方公里建成区纳入数字化管理,划分单元网格2283个,评价对象共涉及5个区、22个市职能部门和责任单位,评价内容包括13大类、114万个部件,实现了区域和内容的全覆盖。2017年,制定《城市长效综合管理城乡一体化考核实施方案》,将金坛、溧阳、武进、新北的镇区也纳入长效管理考评,实现城乡一体化考核。张家港市修订完善《城管执法大队奖惩办法》和《城管队员考核办法》,实行局、大队、中队三级督查制度,对执法队员实行百分制考核,督查与考核情况每天公布,考核结果直接与队员的报酬挂钩。在各乡镇年度千分制考核中,城管工作占有很大比例;在文明机关、文明乡镇评比中,城市管理不达标的实行“一票否决制”。二是立规矩。宿迁市出台市民文明行为、居住小区管理、农贸市场经营管理等七项“宿迁规矩”。针对噪声扰民问题,制定出台广场舞、商业宣传噪声等系列管理办法,采取“定地点、定时间、定音量、定职责”等措施,常态化规范和引导,噪声扰民现象大幅减少。三是严执法。从治理闯红灯、车辆乱停放入手,制定系列“宿迁规矩”,统筹公安、城管、交通三个部门力量,对街面秩序进行不间断、高频率巡查管控,并实行首次即罚、顶格处罚等刚性制度,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效应,形成了人人守规矩的集体意识。深化“一街三方”和“一场三方”联勤共管机制,建立法院强制执行机制。宿迁市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206万起,拆除非法改装三轮车车篷5386起,查扣三轮车1366起,公开曝光不文明行为600余次,城市秩序井然。四是塑习惯。宿迁市每月举办一期政民互动,收集市民反映有关创卫问题,及时处理并反馈;2017年,全市新招募志愿者6.2万人,劝导各类不文明行为2万余起。从习以为常的小处着手,大力宣导《宿迁文明20条》,常态化开展“礼让斑马线、文明我点赞”等活动。通过持续不断、潜移默化引导,文明有礼已成为社会新风尚,文明交通指数全省第一。在2017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年度测评中,宿迁取得了全国第一的好成绩。

三、启示与建议

当前,黄冈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已顺利通过国家爱卫办暗访、技术评估、综合评审、社会公示,近期即将命名授牌。创卫难,保卫、守卫更难。巩固和扩大市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成果,防止市区环境卫生问题反弹,构建我市城市卫生管理长效机制迫在眉睫、任务艰巨。应当学习借鉴常州市、张家港市、宿迁市的成功经验,持续开展“四城联创”,特别是连续开展国字号的创建行动,补欠账、强功能、塑精品,促使城市形象和功能发生根本性改变。同时结合我市实际,抓紧研究落实相关举措,加快构建我市创卫工作长效机制。

(一)建立完善创卫工作领导体制。国家卫生城市命名授牌后,各项工作必将转入常规阶段,创卫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也应转入常态化长效化。建议参照外地做法,将市创卫办与爱卫办合署办公,负责创卫督查、宣传和培训、爱国卫生组织网络建设等工作,促进创卫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市爱卫办与市四城联创指挥部办公室、市城管会战指挥部办公室适度融合,新成立黄冈市城市长效管理办公室,由市委或市政府副秘书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市爱卫办主任兼任长效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推动形成“政府主抓、部门落实、群众参与、社会支持”工作格局。制定出台《黄冈市国家卫生城市长效管理实施意见》和《黄冈市国家卫生城市长效管理考核办法》,从组织管理、经费保障、群众参与、考核奖惩等方面,明确创卫长效机制建设路线图。积极构建市区“一扫全保”的环卫管理机制,建立市区“一把扫帚扫到边”的环卫保洁机制、“一只队伍修到边”的市容整治机制和“一把剪刀剪到边”的园林绿化机制。

(二)着力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国家爱卫办技术评估组认为,黄冈城市底子差、基础薄。主要表现在环卫基础设施,城中村、城乡结合部道路管网,农贸市场、老旧小区、环境保护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长周期持续建设。建议市政府整合棚户区改造、城市管廊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的资金,针对国家爱卫办暗访和指术评估反馈的问题,分年度分重点建设,逐步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一是继续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每年改造老旧小区10个以上,整治提升30个以上。二是切实加强环卫基础设施。按每平方公里1座中转站的标准,新建垃圾中转站20个以上;建筑垃圾转运站2座,解决建筑垃圾乱堆放问题;新建二类冲水式公厕20座,解决市区公厕不合理问题;新建餐厨垃圾处理场1座,从源头上治理市区养猪问题。三是推进农贸市场新建或改造。每年新建或改造农贸市场2个,优化市区市场布局,改善市民“菜篮子”购物条件。四是加快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整治,每年重点推进4个左右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改造,配套完善道路管网、绿化亮化等市政设施,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市区环境。

(三)综合整治城市管理突出问题。建议由市四城联创指挥部牵头,整合城管会战资源,主要职能部门行业管理,两区属地履责,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一是持之以恒整治市容环境卫生。继续落实市区领导和单位包保社区网格责任制,坚持周五卫生大扫除制度,清除卫生死角,清理生活垃圾,拆除乱搭乱建,铲除乱堆乱放,整治城区十乱现象。围绕广告招牌、建筑立面、城市家具、夜景亮化、工地围墙、标识标线和杆线等项目,抓好省市级示范路、示范街区建设,对市区主要道路街景进行立体式改造提升。全面拆除市区主次干道围墙,拆墙植绿、拆墙补绿,有计划建设一批街头小游园和绿地,有效绿化城市空间,形成清爽通透、优美和谐的城市天际线。二是持之以恒整治经营秩序。全面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全面彻底取缔市区马路市场,建设一批便民疏导点,定点、定品种、定时间、定人综合管理。抓好市区农贸市场及周边整治经营秩序整治。落实责任领导和工作专班,工作职责挂牌公示,与农贸市场经营户签订遵守承诺书,集中整顿商城市场及周边、三台市场及周边,建新市场及周边等处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和占道经营等现象,全面提升市区经营秩序管理水平。三是持之以恒整治交通秩序。由市公安局牵头,每年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交通秩序集中整治,整治车辆乱停乱放,出租车乱掉头、乱变道,电动车(摩托车)走非机车动车道、闯红灯,行人乱穿马路、闯红灯等交通乱象。对符合条件的道路、城区公共地段,新施划一批停车泊位。制定相关规范,新建住宅小区、商业街区要严格落实停车位配套建设,鼓励沿街单位开放停车空间,有效规范市区交通秩序。

(四)制定落实卫生城市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完善考评机制。借鉴常州、张家港、宿迁等市经验,将创卫指标、城管指标、环保指标、文明创建指标列入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年度绩效考核,赋予一定比例的分值。制定《黄冈市国家卫生城市长效管理考核办法(综合指标)》,加强对两区和各社区网格的督导考核,实行周督导、月通报、季排名、年结帐,整合市区城管会战奖补资金,每季度对45个社区网格排名在前10名的予以奖励,对排名后3名的社区予通报批评。对创卫工作和城市管理重视不够、工作不落实、严重影响工作大局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通报批评、媒体曝光和约谈问责。二是完善数字化城管机制。推进数字化平台向县市,市区的街办、社区延伸,运用数字化手段,对城区和职能部门及相关责任单位的城市长效综合管理工作实施考评。设立城市卫生建议与投诉平台,充分利用12319热线、网络论坛、网站留言等渠道,掀起市民和网民了解并参与城市管理工作的热潮,着力营造“黄冈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管好黄州城,要靠全家人”的良好氛围。三是完善城市管理规范性文件。制订《黄冈市市民文明行为规范》、《黄冈市区文明交通管理办法》、《黄冈市居住小区管理办法》、《黄冈市河湖卫生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督促指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建立完善周末大扫除、门前四包、院落管理、除四害管理、食堂卫生管理、美化亮化绿化等制度,让“规范(办法)”成为“黄冈规矩”,让“黄冈规矩”扎根每个黄冈人心中。

创新城市管理机制篇8

关键词:发展战略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

1.城市创新系统理论的概念

我国学者赵黎明教授(2002)以创新理论、区域经济学以及技术扩散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首先提出了城市创新系统理论。他认为城市创新系统是指在特定的城市内和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各种与创新相关联的主体要素(实施创新的机构和组织)和非主体要素(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所构成的网络。在他的理论中强调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认为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不能偏废,因此,和国家创新系统中只是将政府制定的制度、政策等看作创新系统所处的环境,而不是构成创新系统的决定因素不同,赵黎明教授将政府看作是制度创新的主体。城市创新系统的创新主体主要有4类:大学和科研机构,企业,政府,教育、培训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该理论进而从创新主体的角度出发确定了创新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各创新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是:知识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核心,制度创新是保障,而服务创新是桥梁和剂。

隋映辉(2004)认为,城市创新系统可以表示为城市创新的扩散效应和科技产业聚集效应的矢量集合,以及一个独特科技、经济、社会结构的自组织创新体系和相互以来的创新生态系统。创新集聚和扩散能力是体现城市创新规模与竞争实力的两个侧面,同时,也是城市创新域和产业系统链范围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以创新城市系统为核心节点、以科技产业和创新企业关联为组织结点的创新生态系统和网络群,将在协同创新中进一步联结城市各个创新结点(产、学、研、府等),构成创新系统网络,并融入到区域创新、国家创新系统组成的系统结构。

范柏乃(2003)认为,城市创新系统是指组合城市范围内的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技术、资金、设施等资源,以激发创新欲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和服务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为导向,由城市内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等行为组织构成的创新网络。

黄继、管顺丰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国家创新系统的定义,将城市创新系统定义为:城市创新系统是由一系列公共机构(国家实验室、高校)和私营机构(企业)组成的系统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及相互联系和影响决定一个城市的扩散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表现。

张辉鹏、石嘉兴从系统工程学角度将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定义为:城市区域内参与技术创新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等行为主体,通过一定的机制相互延伸和交融组成的创新网络系统,具有鲜明的城市区域特色,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并构建了城市技术创新体系三元行为主体系统模型。张德平认为,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是指由相关的知识机构(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组成的,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在各组成部分之间生产、传播、引进、扩散和应用新技术、新知识,并将创新作为系统变化和发展关键驱动力的体系。

孙红兵、向刚认为,城市创新系统由主体要素和创新环境要素构成,通过各种要素在创新过程中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形成,是一个以创新为核心、以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开放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其中主体要素包括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政府、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等与创新相联系的要素,创新环境要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市场、制度和基础设施等。

2.城市创新系统各专项领域问题研究

2.1城市创新系统的结构

对城市创新系统结构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则是四川大学管理学院张平的观点。在他的《城市创新系统与绵阳科技城的建设》一文中,将城市创新系统的理论与绵阳科技城的建设相结合,认为城市创新系统是由核心子系统、基础子系统、重点子系统和支撑子系统构成。其中核心子系统包括企业创新子系统和产业创新子系统;基础子系统包括技术创新子系统和知识创新子系统;重点子系统是由科技创新子系统和环境创新子系统构成的;支撑子系统包括服务创新子系统、教育子系统、基础设施子系统和金融创新子系统。并且认为基础子系统、重点子系统和支撑子系统的构建都必须围绕核心子系统的构建展开,而构建基础子系统、重点子系统和支撑子系统的目的是为了给核心子系统的有效运行和整个城市创新系统的高效运转提供保证。

倪鹏飞等认为,城市创新系统体系包括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创新主体、资源禀赋、市场环境、内部平台、全球联系、公共制度七个潜变量,其中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是外源变量,后六个是内生变量。

2.2城市创新系统的功能

华中科技大学王铁明认为,城市创新系统的功能主要有:构建和完善创新环境;实现产业创新,形成产业集群现象;创造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和质量;改变城市经济增长的方式;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3城市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评价

国内学者对城市的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选择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赵黎明利用城市创新系统理论构建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和城市宏观发展水平五个方面利用主成份分析法对城市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张立柱、隋映辉以对城市创新系统主体的分析为基础,从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政府行为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四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分层聚类分析法对山东省17个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黄继、管顺丰把城市创新系统分为搜寻子系统、探索子系统和选择子系统,认为城市创新系统的能力是由各子系统的创新能力构成,进而从搜寻能力、探索能力和选择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武汉市城市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孙红兵、向刚从城市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出发,主要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金融创新及创新环境五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份分析法对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创新综合能力分别进行了静态和动态的评价和排名。

2.4城市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

赵黎明等以创新理论、区域经济学和系统论为基础,应用系统动力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城市创新系统的动力学结构模型,以此来研究城市创新系统的原理和运行过程。

倪鹏飞等采用结构化方程构建城市的创新系统结构模型,进行城市创新系统中的变量作用分析及影响机制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公共制度、内部平台是最重要变量,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城市创新能力;在全球背景下,城市全球联系对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比较积极的正面影响;城市的创新能力最终是通过创新影响因素的相互协同作用形成的。

3.城市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述评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次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和中观层次的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以及微观层次的企业创新系统理论上,对城市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很少,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对城市创新系统各专项领域的研究工作虽然较多,但多数研究是以经验总结为主,缺乏从城市创新系统和政府系统的角度对城市创新系统创新管理的研究;城市创新系统管理理论研究的成果尚很零散,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不能够满足城市创新系统建设和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名称:河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103303。

参考文献:

[1]赵黎明,冷晓明等.城市创新系统.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2]隋映辉.城市创新:战略构建及其途径.南方论坛,2004(4)

[3张立柱,隋映辉.城市创新系统与山东省“四大创新圈模式”构建.科学学研究[J].2006(8)

[4]黄继,管顺丰.武汉城市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对策.科技进步与对策[J].2007(5)

[5]范柏乃.城市技术创新透视:区域技术创新研究的一个新视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6]孙红兵,向刚.城市创新系统的创新综合能力评价[J].经济问题探索,2011(3)

[7]张辉鹏,石嘉兴.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8]倪鹏飞,白晶,杨旭.城市创新系统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11(2)

[9]张德平.建立城市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5)

[10]张平.城市创新系统与绵阳科技城的建设.中国科技论坛.2003(6)

[11]王铁明,曾娟.关于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0)

创新城市管理机制篇9

一、“世博后”上海提升城市常态管理水平的基本思路

世博会中各个国家和城市从不同角度,对完善城市管理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和经验。结合上海城市管理的现状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借鉴上海世博会展示的城市发展理念、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的创新,笔者提出世博后上海完善国际化大都市城市管理的基本思路。

(一)坚持“以人为本”,明确城市管理价值目标

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城市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服务。世博会上各个国家和城市的案例所表现的城市管理理念,都强调城市各项发展的立足点需要满足人的需求,只有满足人的需求的城市管理,才能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以往城市管理简单地追求城市设施完好与空间环境的有序,而缺少对于生存、活动其间的“人”的因素的考虑。

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的根本立足点还是要改善民生,以从根本上满足城市居民的民生福利为目标。一是要将城市管理的价值目标定位在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包括为“人”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从根本上改善人所生存、活动的城市环境的整体秩序。二是城市管理的出发点应该切实保障和尊重绝大多数社会公众的权利和利益。三是在城市管理中转变指导思想,更多地站在民众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尤其在城市持法管理中,应按照刚性执法与合情、合理的柔性管理有机结合的思路和理念,寻求刚柔并济的平衡点。

(二)坚持“法治至上”,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进程

城市管理要取得长效化的运作效果,关键要确立“依法管理”、“法治至上”的理念,必须以完备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作为制度保障。依法管理是城市管理的必由之路,要实现常态长效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必须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备的城市管理法律体系,不仅是现代城市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克服城市管理执法随意性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管理方法进步的标志。

上海城市管理的法治化,一方面,要加强城市管理的相关立法工作,逐步建立起完备的城市管理法律体系,加快将世博期间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举措固定化、法制化、常态化。另一方面,要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切实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强化严格执法和执法监督体系建设,捍卫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权威性。

(三)注重制度创新,完善特大城市分级管理模式

世博会阶段,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形成的协作机制,是城市管理和城市运行高效、有序、安全的坚实保障。世博会结束后,面对城市管理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充分吸取世博会期间体制机制创新的实践经验,适应城市管理由资源投入为主向更多依靠机制创新转变的趋势,不失时机地推进城市管理的改革创新,以改革的思路破解管理难题。

以完善特大型城市分级管理模式为目标,围绕建立健全市区联手、部门联动的城市管理体制,正确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进一步发挥大部制的管理优势,明确优化市、区两级政府事权分工,推动城市管理由短效突击向长效管理转变,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由专业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为上海建立与“四个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现代城市管理新格局奠定基础保障。

(四)注重信息科技支撑,提升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面对现代城市尤其是现代国际大都市中更加复杂多变的问题,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手段和方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管理的要求。如何把握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迎接城市发展动态化、复杂化的挑战,以现代信息科技的广泛应用构建城市管理的新模式,成为各国城市政府在城市管理过程中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

上海在智能交通、食品安全、气象安全科技和应急防范等方面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是确保本次世博会正常高效运营的重要技术保障。世博会上也展示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科技在城市建设、运营保障和危机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通过信息科技对城市建设、交通组织、社区服务、安全保障等城市管理难题的解决,创新了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开拓了城市管理的新视角。

在世博后的城市管理中,新一代信息科技是构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升城市常态管理水平的重要技术支撑,应加快完善城市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更加智慧的城市,提高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五)注重公众参与,推动政府公共治理转型

世博会阶段,上海在城市管理领域采取的重大管理创新,就是广泛地调动了政府之外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市民的积极性,通过志愿者机制等多种方式让社会公众参与到城市管理中。例如,在世博志愿者机制和运作模式下,通过组织招募各类社会志愿者的形式,让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城市的交通文明、环境整治、社会治安、监督执法等过去由政府部门单向实施的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

社会大众由过去的被动接受、排斥在外,转变为主动参与、共同管理公共事务。这种社会多元主体对城市协同管理的模式,符合现代城市管理发展演变的方向,是国际社会积极倡导的公共治理理念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

面对现代城市管理的动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上海在未来的城市管理中需要更加注重通过非政府组织、社区基层组织及志愿组织等公民社会组织提高公共参与水平,更加注重采取授权、谈判、协商、合作、自治的方式来调整和调节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和利益矛盾,在新形势下努力构建城市管理主体多元化、管理方式民主化、管理协作化的合作互动型城市管理新格局。

二、上海完善城市长效管理机制的对策措施

世博后,上海应重点围绕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市区联手部门联动体制、网格化属地化管理机制、市场化运作机制、科学的城市管理投入机制以及强化全社会的参与等方面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城市运行“整洁、有序、安全、高效”,力争世博后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努力建立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一)加强城市管理的法制体系建设

为推进以法治方式保障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上海市加大了城市管理方面的地方立法工作。一方面,市人大采取了特别授权的方式,开创了地方立法工作的一项创新。其次,市政府为世博会先后制定出台了28件通告,作为临时性行政管理措施,以保障有关部门适时、及时地应对筹办及举办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和特殊问题。这些临时性措施可通过进一步完善,固化为地方性法规。

1、深入完善人大特别授权机制创新

上海市人大特别授权市政府制订临时性行政管理措施以保障世博有序运营,是上海市地方立法工作的一项重要创新。立法机关以重大事项决定方式对行政部门采取临时性行政管理措施进行授权,这一做法拓宽了大城市在大型国际性活动期间和特别紧急状况下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思路。研究将这一特别授权方式在今后城市其他重大活动推广应用的可能性,在授权程序、适用范围、操作方式以及监督体制方面,进一步跟踪评估、细化完善,深入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以适应社会矛盾凸现期日趋复杂的城市管理环境。

2、推进世博临时性措施的立法进程

上海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的28项通告,分别涉及社会治安、市容环境、广告管理、道路交通、安全生产、食品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这些为世博筹备和运行过程量身定制的临时性通告,其中时效最长的也只是截止到2010年底。在世博结束后,应推进相关地方立法进程,将其中比较成熟的管理措施,通过立法方式固定化,加快形成长效、常态管理机制。

3、加快相关行业服务标准的固化工作

此外,世博运行期间,很多行业制订了行业服务标准、操作规范,经过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所以也可以在完善的基础上固化为行业标准或规范。

(二)完善市区联手、部门联动的管理体制

筹博办博期间,不论是600天整治办公室,还是市政市容环保组与交通协调保障组,由于把涉及城市管理的各区县、各相关职能部门都组织到一个平台上,共同研究问题,及时处理问题,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世博会后,应进一步发挥大部制的管理优势,明确优化市、区两级政府事权分工,建立健全市区联手、部门联动的城市管理体制。

1、进一步发挥大部制管理的优势

世博会后,在市级层面,应进一步发挥大部制管理的优势,进一步研究从体制上保持这种管理模式的可能性,重点完善如何将各个机构行使的综合协调职能归到一个部门,进一步发挥大部制的总体协调、服务监督作用,定期召开会议,不定期开展检查抽查,及时汇总问题并交相关职能局或区(县)处理。同时,充分发挥城市管理各相关职能局的行业管理职能,加强相关考评,优化城市管理资源,进一步形成城市管理整体合力。

2、优化市区两级政府事权分工

在市、区(县)两级政府的责任划分方面,进一步优化事权分工。对整体性系统性强、网络化特征明显的项目,采取市级层面统一组织协调、区(县)配合的做法。例如,在城市建设管理方面,对管线的规划、建设管理,特别是掘路管理,通过建立市级管理机构,加强综合规划、计划和资金的统筹协调;对区域性、单体性项目,如对建设工地的管理,尽可能下放区(县),强化区(县)责任,充分调动区(县)的积极性,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置问题的机制更好地落实。市级部门负责搞好政策和规划制订、指导协调服务,同时加强监督检查。

(三)深化城市网格化和属地化管理机制

1、继续深化城市的网格化管理

上海以往的城市管理经验以及世博会期间的运作实践已经证明,城市网格化管理是及时发现问题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在全面建成各区(县)网格化系统的基础上,应加快健全城市管理各专业网格化系统,实现专业的“条”与地区的“块”之间的有机结合,形成全市“一张网”的管理格局。在这个基础上,试点推广上海静安区、闵行区等区在城市管理方面实行“大联动”的创新,推进系统内外不同部门联动发现问题、集中解决问题的联动管理机制。在中心城区,充分发挥街道的发现作用,强化职能部门的及时处置作用。在郊区做实做强街镇的城市管理职能,提高基层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发挥职能部门的支撑作用。通过网格化管理,及时发现并加强对区域结合部问题的处置,同时增强动态监管督办,全面推动城市管理的流程再造。

2、强化城市管理的属地责任

属地化管理在城市管理机制中确实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属地可以准确及时地了解真实的情况和需求,能够及时和准确地采取相应的整治措施,也能够最真切地看到城市综合整治成果。在今后的城市长效管理中还应继续重视属地化的问题,充分发挥属地化的优势,把城市管理的责任分解到市、区(县)、乡镇(街道)各级政府和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

3、优化城市管理的考核机制

国外先进城市的一条重要管理经验,就是注重精细考核。世博会期间的城市管理考核机制的创新,对强化相关部门职责、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也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上海要深入健全城市管理的考核机制,加强动态、及时考核,同时还要建立社会化测评机制,将城市管理的实效让市民评判、社会评价,并进行科学数据测定。

(四)推进城市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运作

世博会筹备及举办期间,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世博园区建设、管理与运营,注重以市场化运作机制保障世博期间城市公共服务的超常规需求,提高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世博会后,应坚持推进城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深入推进管办分离、管养分开,探索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在城市管理中引入市场化、社会化机制。

在设施维护方面,鼓励企业参与城市维护和管理,培育一批基础设施运行维护和城市运营管理企业,将原来由行业管理部门负责的设施日常运行和养护作业的管理职能,通过招投标、谈判合同等方式聘用此类单位实施,参照专营方式对其进行管理。具体养护作业由养护运行管理部门通过组织招标等选择养护作业单位实施,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强化规范、标准、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养护运行管理单位的监管和考核,加强对养护运行市场的监督和检查,不再从事具体的运行养护管理事务。

此外,应加快完善其他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的城市管理工作,例如上海静安区通过购买服务,让社会企业负责对乱设摊整治后的固守。加强对此类管理方式利弊的追踪分析和评估,力争做到城市管理刚性执法与柔性管理的有效统一。

(五)建立科学的城市管理投资保障机制

城市管理需要得到充分的资金保证并拓宽来源,必要的、科学的资金投入和城市管理基础设备设施的完善,是保障城市管理有效运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基础和前提。在思想上扭转重建设轻管理、重末端轻源头的同时,在实践上要扭转以往城市管理资金投人与城市建设资金投人不相协调以及在突击整治上花大钱而在日常预防上花小钱的状况,逐步提高政府在城市运行管理方面以及体制基础建设方面的投人。特别是要在强调管理责任下移的同时,也要使相应的利益机制实行下移,以确保管理重心下移的实现。

1、确立以管理统率建设的理念

城市的建设也必须确立以管理统率建设的理念,建设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等之初就应该充分考虑管理的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投资。

2、探索管理与建设资金投入相协调的机制

在原有城市维护投入的基础上,改革调整财政支出机制,按照重在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明晰市、区(县)两级城市管理的财政科目和城市维护资金安排,调整建设资金和管理维护资金投入的比例,单列并稳步提高城市维护费的比例;根据不同区(县)的情况,研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区(县)加大城市管理维护投入。

3、制定科学的投入定额标准

制约城市管理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投入难以测度,导致资金和人力投入往往不适应实际需要。建议对资金和人力成本科学测算,及时完善和修订管理标准定额,确保合理的投入水平。比如,对城市道路、大型广场、绿化养护作业、城市景观维护等标准,要通过测算加以完善。

与此同时,要以政府为主体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包括接收社会捐助、企业捐助和市民捐助以及国外方面的资助。

(六)围绕信息化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综合集成的城市管理是建立在信息化技术之上的。运用好信息技术,对于城市管理实现从被动向主动、局部向整体、短效向长效、定性向定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世博会举办期间,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保障平稳有序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世博会结束后,建议以网格化管理、智能交通等为重点,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显著提升。

1、完善网格化管理的技术支撑

网格化管理是信息化在城市管理中的重要应用,在上海城市管理中发挥了很大成效。建议积极运用最新信息科技,如物联网、云计算等,深化和拓展网格化管理平台建设,特别是依托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和空间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完善市级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同时,以网格化为依托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形成整体合力。

2、积极发展智能交通

这是信息化在城市管理中的又一重要应用方向。结合上海特大型城市实际,建议今后以交通管理、车载导航、指挥调度、中心区限流、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等为重点,推进集数据处理、共享交换和渠道于一体的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建设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城市智能交通体系,使城市交通体系的潜力进一步释放出来。

(七)提高城市长效管理的社会参与度

城市管理应该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引导全社会市民的参与和监督。在筹博办博过程中,以志愿者服务为核心,各部门、企业、公众的共同参与,最终保障了城市高效有序运行。在今后的城市管理中,应进一步发挥市民及企事业单位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全社会的参与和监督。

1、提高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

世博后,应积极营造人人珍惜城市环境,人人参与城市管理的舆论氛围,让全体市民更加充分认识到城市管理人人有责,引导市民群众自觉从我做起,养成良好习惯,主动减少不文明行为。

2、倡导社会各方协同管理

研究配套奖惩办法,充分调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方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发挥示范作用,带头落实市容环境的门责制等城市管理职能。

3、扩大市民群众参与度

引导市民群众参与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的全程工作,实现从发现问题到有效解决问题的转变。例如,在制定有关管理办法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市民建言献策;在关于建设工地是否可以夜间施工的问题上,试行向工地周边居民进行征询的办法;在建设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应邀请可能受到项目实施影响的居民参与评估等。

4、完善志愿者机制和运作模式

全面总结大型国际活动中对志愿者等社会团体的组织管理经验,将成熟完善的城市志愿者机制经常化、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并推广应用到全社会。

5、发挥媒体监督作用

媒体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与广大市民之间的桥梁,媒体对城市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及时报道,能够及时帮助有关部门发现问题。世博后应积极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鼓励媒体从帮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的角度出发,及时、准确、客观地曝光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督促有关部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做好后续的跟踪和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杨雄.从社会视角看上海当前的城市治理[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5).

创新城市管理机制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群众的事无小事”的原则,以国家“三城”指标和群众满意度为标准,以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出发点和归宿,以解决“脏乱差蚊蝇鼠厕黄赌毒”为突破口,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积极实施经营城市战略,建管并重,软硬并举,标本兼治,坚持五个原则(属地化管理、分专业创建、督察暗访、统一新闻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探索建立一个综合治理、治本为主、高能长效的创建机制,实现“三个转变”(变要我创为我要创、变被动创为主动创、变部分创为全民创),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不用扬鞭自奋蹄、争先恐后搞创建、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局面,努力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市民群众创造一个优美、宜人的城市环境做出贡献。

二、健全创“三城”目标责任机制

市委、市政府年初把创“三城”工作列入全市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市创“三城”指挥部把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各有关部门。对照国家标准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盘点创建任务,彻底查清底数,找出差距和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一)每年和每两个月盘点一次创建目标任务,及时安排部署。市创“三城”办公室对创建中“脏乱差蚊蝇鼠厕黄赌毒”十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盘点,把任务分解到相关单位;各专业创建办公室要对照国家标准,列出“三城一工程”及“双创”的未完成任务的问题。对未完成任务和未解决的问题,责任分解到市直有关单位(没有二级机构的,由市直部门承担)和县(市、区)乡(镇、办)政府,明确完成时间和主要责任人。

(二)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单项和总体完成时限。坚持首位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落实暗访通报制、有奖举报制、阳光公示制,奖惩兑现。

(三)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创建目标任务,使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对主要创建工作心中有数。

三、完善组织领导机制

(一)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1、市创“三城”实施碧水蓝天工程指挥部分设市创国家卫生城指挥部、创国家园林城指挥部、创中国优秀旅游城指挥部、市实施碧水蓝天工程指挥部,负责对各个专业创建工作进行综合协调、督察指导工作。2、各专业创建指挥部负责专业创建工作的具体实施工作,并按时向市创“三城”指挥部汇报工作进度、存在问题及工作计划,并对共性工作、重点工作、难点问题及时协调、衔接,不留空档、不留死角,确保高效规范运作。

(二)创建工作的内部运作。1、市创“三城”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创“三城”办公室设综合督察组、目标任务督察组、重点工作督察组、新闻宣传督察组、市创“三城”综合治理小分队。人员从市直有关部门、单位抽调优秀干部或后备干部组成。具体负责创“三城”工作的指导协调、督促检查、综合评比和重点工作的综合治理;负责对各专业创建办公室的协调、督察工作。2、各专业创建办公室负责各专业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迎检准备、申报验收等工作,并按要求向市创“三城”办公室报送工作计划、进度、总结等相关材料及重大事项和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3、市创“三城”办公室主要围绕解决“十个问题”、“三城”达标拿牌、建立长效机制三大任务开展创建工作。

(三)建立以属地化管理为主,条块结合的创建模式。1、各县(市、区)政府及其乡(镇)办事处和东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要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对辖区内的各单位(含中央、省驻许单位)、各住户进行依法管理,下达责任目标和临时任务,督促其按时完成创建工作任务,同时接受市创“三城”办公室、专业创建办公室及市直有关部门的指导、督察。2、市直各有关部门按照“三定方案”和创“三城”责任分工,切实履行职责,积极完成目标任务和其它工作任务,并对各县(市、区)同行业创建工作给予指导,同时要自觉接受所在地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的管理,服从工作安排、调度。

四、健全创“三城”会议制度和新闻机制

(一)健全会议制度。

1、每周定期召开一次创“三城”办公室工作例会;每两周召开一次主任办公会;每月召开一次市创建

办公室主任联席会,交流情况、研究工作、解决问题、提出建议,向指挥部汇报;每月创“三城”办公室各督察组对各责任单位创建工作进行月点评。

2、每两个月(或适时)召开一次创“三城”指挥部指挥长办公会,对创建的重点工作、重要问题和其它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决策,对新闻会事宜进行安排。

3、每半年进行小结,全年进行总结,全年总结大会与每年11—12月份新闻会合并召开,进行新闻、总结表彰。

4、市创“三城”指挥部、各专业创建指挥部及其办公室根据创建情况,及时召开工作会、专题会及现场办公会,强力推进创建工作快速、顺利开展。

(二)健全新闻制度。

1、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新闻会,对两个月的阶段性任务和工作完成情况、暗访排名情况、存在的问题及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进行新闻,市领导要做重要讲话。

2、市创“三城”办公室、各专业创建办公室及时把创建重点、重大事项、目标任务、责任分工等通过新闻单位予以、公示,让全市人民群众了解“三城”进展,监督创建工作的落实,支持“三城”创建工作。

3、各新闻单位都要结合实际和特点,按时把创“三城”的年度目标、重点任务、每两个月目标及完成情况刊登播发;市二台二报等新闻单位一把手为创建宣传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并要确定一名分管领导和部室负责人为创“三城”宣传工作直接责任人和联系人;开辟创“三城”专栏、专题,制作公益广告,宣传“三城”工作;驻许各单位都要积极接受新闻监督,对新闻曝光的问题都要及时整改,并把整改情况向市创建办公室汇报,向新闻媒体反馈,各新闻单位适时刊登播发。

4、把群众的投诉件、举报件、领导批示件和媒体曝光的落实情况,通过新闻媒体,让群众监督创建工作。组织开展创“三城”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路、“创建‘三城’文明市民评选”等系列活动,广泛动员大家建言献策,参与创建工作,建立起新闻与市民群众的良性互动机制。

五、健全资金保障机制

(一)以经营城市的办法,解决创建“三城”的硬件建设问题。建立完善“四个机制”,即以企事业法人为主体的投资偿债机制;以成本管理和盈亏核算为核心的经营机制;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并重的监督机制;以提高决策效率,加大协调督查力度,加强资金管理为重点的行政管理机制,加强资本运营,着重解决创“三城”中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努力实现城市建设投入、产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二)科学合理安排城建计划,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搞好城市规划和年度城建计划,首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事关群众生活的问题,重点做好“三城”创建中的重要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的建设。

(三)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原则,多方筹资。发挥社会各界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共同创建“三城”。

六、健全督察考核机制

(一)督察考核主体

1、市统计局

2、市创“三城”办公室、市四个专业创建办公室

3、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

4、市老干部城市管理督导团

5、市新闻单位

6、各县(市、区)创建办公室及统计局

(二)督察考核对象

1、在城市规划区100多平方公里之内所有单位。重点是市直参创的100多个单位;__区四乡六办和建设局、__县8个乡(镇)和县城区。

2、__市、__市、__县、__县城区。(三)督察考核原则

1、属地化管理的原则。

2、暗访暗查的原则。

3、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4、分专业督察的原则。

5、分级分层次考核的原则。

(四)督察考核内容

市民群众对创建工作的满意度;承担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临时任务完成情况;宣传教育开展情况;领导批示件、群众投诉举报件落实情况;媒体曝光及创“三城”通报的整改情况;其它创建事宜。

(五)督察考核办法

1、市统计局牵头对创“三城”工作进行民意调查,对各有关责任单位的创“三城”群众满意度进行测评,得出群众满意度分数。__区、__县统计局分别负责当地群众满意度测评工作,测评结果及时报市统计局,市统计局汇总后按时送市创“三城”办公室。

2、市创“三城”办公室督察考核。完善创“三城”评比排名办法。评比排名按百分考核办法进行,目标任务70分,临时任务18分,义务劳动、宣传教育12分。群众投诉、领导批示、新闻曝光扣分。

3、市各专业创建办的督察考核。市创“三城”办将每两个月的督察考核任务分配各专业创建办督察考核,市各专业创建办根据专业创建情况,进行督察考评,其考核结果记入创建单位评比排名总成绩。

4、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督导团督察考核。由市人大副主任、创“三城”指挥部副指挥长或人大城建工作委员会主任带领人大代表10—15人,由市政协副主席、创“三城”指挥部副指挥长或市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带领政协委员10—15人,市老干部督导团领导抽调15—20人,轮流考评,每半年各考评一次,分别对主要创建单位的创“三城”工作进行督察考评。

5、新闻督察考核。市创“三城”办公室会同市二台二报,不定期对创建工作进行重点督察考核。继续开办创“三城”有奖投诉举报电话:______。

(六)评比排名办法

坚持每月点评、双月总评、新闻制度。市“三城”办和各专业办每月对目标任务、临时任务、义务劳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督促各单位完成分阶段任务;每两个月总结评比、排名,进行新闻。评比排名分三部分进行。1、在城市规划区内的评比排名。排名仍按3个组进行公

布,一是市直各主要参创单位及东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是__区各乡(办)、区建设局;三是__县城区及部分乡镇。评比排名按百分考核办法进行,主要分为:目标任务完成得分,临时任务完成得分,宣传教育任务得分;统计局抽查的群众满意度得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督导团评议得分;各专业创建办、新闻单位督察考评结果、新闻曝光、群众举报等扣分,汇总后,为各责任单位的最后得分。2、4个县(市)城区评比排名。对__市、__市、__县、__县的评比排名,市创“三城”办公室制定评比标准和办法,抽调各专业办的专家和有关县(市、区)人员,每月暗访2次以上,每两个月检查一次,汇总得分为各县(市)城区得分,依此排名。3、4个县(市)和__县部分乡镇的创建督察排名。由各县(市)负责,定期将结果报市创“三城”办公室。创“三城”指挥部不定期抽查,核实后统一。

七、健全奖励处罚机制

(一)奖励

对在创建活动中表现良好、成绩突出,按时或提前完成任务的单位进行奖励、表彰。

1、对每两个月排名第一名的单位授予“创三城红旗单位”称号,颁发流动红旗;其主要领导在新闻媒体上做专题经验介绍。

2、对连续3次获得第一名的单位给予全市通报表彰,对其单位及主要领导给予精神、物质奖励。

3、对在全年评比每组第1名的单位,各奖励3万元,市政府将通令嘉奖;对单项特别优秀、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奖励1万元。

4、建立创“三城”奖励资金。对提前和按时完成创建目标任务的单位,市创“三城”指挥部根据贡献大小,给予奖励,以奖代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

(二)处罚

对未按时完成创建目标任务,影响达标拿牌的单位要给予以下处罚:新闻曝光;通报批评;在创“三城”新闻会上作表态发言;按财政奖罚制度直接从财政经费中扣拨经费;作为年度目标管理中的一项内容给予扣分。对推而不动、行动不力、推诿扯皮、不能按时达标,影响创建大局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经济处罚,直至追究直接责任人和主要责任人的责任。具体分为以下几项:

1、从11月份开始,对一个问题连续2次下达整改通知而未整改的。责任单位主要领导向创“三城”指挥部写出检查,市创“三城”办公室对该责任单位在全市进行通报批评。

2、对每两个月排名每组后3名的单位及创建工作不力,领导不重视,效果不明显的进行通报批评;倒数第一名的单位领导在新闻会上作检讨表态发言。

3、对连续2次排名倒数第一的单位除给予第2项处罚外,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创“三城”指挥部写出深刻检查和整改方案,在电视、报纸上讲明原因和下一步打算。

4、在全年6次排名总计名次后3名的单位,其主要负责人向创“三城”指挥部写出书面检查,倒数第一的单位一把手在电视上表态发言,在报纸上刊登整改文章,市创“三城”指挥部对其进行通报批评。

5、坚持并推广《出境水责任目标与财政挂钩制度》、《碧水蓝天工程与财政挂钩制度》、《园林城创建植树造林任务与财政挂钩制度》等,对完不成创建任务的单位,直接扣拨财政经费。

6、对完不成任务的,建议取消该单位年终综合评先资格,取消文明单位参评资格或文明单位称号,取消党政主要领导评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