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纺织服装市场前景十篇纺织服装市场前景十篇

纺织服装市场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9:28

纺织服装市场前景篇1

关键词: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政府扶持

中图分类号:F752.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018-03

一、江苏省纺织品服装的出口现状

(一)发展历程

江苏纺织品服装迄今为止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早在清末洋务运动时期,作为中国棉纺织领域的开拓者的张謇就创办了纺织厂,以此埋下伏笔。随着领域不断的开拓,纺织品服装的生产和出口逐渐成形。早期,处于萌芽阶段的江苏纺织品服装有着产量小、品种少的缺点,且区域格局仅限于苏州、无锡、南通、常州等地区。

(二)出口特点

1.一般贸易领先于加工贸易。2012全年,江苏省纺织品服装加工贸易项下出口709410万美元,同比减少2.1%;其他贸易项下出口额仅为28550万美元,同比增幅达53.2%;一般贸易项下出口3381256万美元,同比增长1.1%,占有率高达全省出口总额的82.1%,几乎独揽大权。这样的可喜局面显示出全省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结构正处于持续不断地优化进程中。

2.出口市场集中,仍以传统市场为主。2013年初,江苏口岸对美国、日本、欧盟前三大主要出口市场出口服装共计达7330.8万美元,占全省服装出口总值的65.8%。其中,对欧盟、日本市场的出口量稍微有所下降,分别下跌3.1%与9.9%。

3.服装出口额领先于纺织品出口额2013年全年,江苏省纺织品出口额达1901669万美元,同比上升8.3%;服装出口额为2469122万美元,同比增长4.5%,总体势头良好,且呈一路向上趋势。据江苏省商务厅最新数据表明,截至2014年2月,服装的出口额仍然领先于纺织品的出口额,分别为342899万美元和262821万美元,一如既往处于上风状态。

4.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逾六成。据海关统计,2013年1-2月份,江苏口岸的服装出口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民营企业为辅。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占据全省出口总值的65.4%,出口增幅为11.6%;而民营企业的出口局面也大有扭转,相较于1月份0.5%的降幅,1-2月出口额迅速增长31%,达4049万美元;与此同时,国有企业也逆势而上,1-2月出口额达2655.2万美元,增长了10%。

(三)主要出口市场情况

1.欧盟市场。在欧洲债务危机蔓延的效应尚未完全退去的情形下,位居江苏第一大出口市场的欧盟又不断抬高纺织品服装的进入门槛,2011年增添新壁垒―ReaCH法规,对存在法规中被列为高度关注物质(SVHC)的产品,必须按规定程序进行申请通报,否则将无法进入欧盟市场,这也就意味着全省出口企业不得不进行昂贵的检测以留住市场,这种成本的层层叠加致使全省对欧盟市场出口呈现持续下跌态势。

2.日本市场。2013年初,全省对日本市场出口服装共计2453.4万美元,下降9.9%。与2012年1.7%的轻微上涨相差并不大,却也十分令人担忧。而同为亚洲地区的东盟市场却与此恰恰相反,2013年初的服装出口额呈现大幅度上升状态,为1731.2万美元,增幅高达25.8%,前景乐观,有望跻身江苏前三大出口市场之一。

3.美国市场。近年来,美国方面又提出对进口纺织品及服装必须加施标志或标签的要求,且标签必须采用英文标识、符合一系列严格规则,从而导致2013年初全省对美国市场的服装出口额实现大幅度下滑趋势。据海关数据显示,年初服装出口额为2051.3万美元,下降率高达23.6%,前景不容乐观。同时,2014年2月美国纺织品服装的进口总量也锐减,较去年同期下降4.1%,严重影响着我省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突破与前进。

2013年一月份江苏省纺织品服装主要出口市场情况

单位:万美元

二、江苏省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的问题及其分析

(一)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出口举步维艰

近年以来,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美国经济恢复乏力等因素导致国际市场整体消费需求缺乏根本动力,由此引发国际市场棉价自2011年9月以来持续下跌,与国内市场价差不断拉大的情形。

(二)苏南苏北两极分化,出口互补格局欠缺

长期以来,苏南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在纺织品服装的出口方面始终领先于苏北。经有关数据统计,2012年苏南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累计达3084015万美元,是苏北的11.25倍,差距异常明显。可见,政府实施的“南北挂钩,结对互助”的政策效应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资源优势的互补格局仍需进一步健全。

(三)技术与品牌差距严重,“中国制造”盛行

随着2005年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发达国家在技术更新与设备改造方面的投入比例加重,使得原本在江苏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纺织服装摇身一变成为发达国家的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品,这种愈发明显的技术差距威胁着全省部分出口市场的丧失。

(四)“三率两价”频繁波动,企业死亡增速

三率两价即出口退税率、利率、汇率、原材料价格与劳动力价格的频繁变动导致省内中小企业低技术、低成本的经营模式已不再适用,面临出口成本上升、压力加大、利润减少、订单流失的困境。其中,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且无法准确预测导致企业陷入“两难”:价格报高,客户、订单流失;价格报低,企业亏损。因而政府方面自2009年4月以来采取调高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至16%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出口,提高产品竞争力,但仍难以减缓企业亏损倒闭速度。经数据表明,2013年一季度,全省纺织行业中亏损企业多达2003家,亏损面23.51%,较上年同期增长1.51个百分点。

(五)无序竞争严重,低价竞销现象屡出不穷

在行业进入门槛低的背景下,传统家纺、中小企业盛行,形成江苏纺织服装行业的一大特色。然而,这个特色却带来了一定的反作用。这些企业普遍存在偷税漏税、用工不规范、缺失“五金一险”保障制度的问题,因而在成本优势上远远超过了大型企业,使大型企业面临严峻挑战。加之省内产品普遍趋于同质化,消费者难分伯仲,进一步催化了恶意压价的无序竞争局面,各企业相互残杀,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六)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制约出口步伐

在全球经济萎靡的形势下,江苏纺织品服装以低价瓜分着国际市场份额,对发达国家同类产品造成严重冲击。为保护本国产品市场,各国纷纷增强危机意识,挥起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面对如此不利局面,全省企业却毫无还击之力,究其原因在于行业预警机制的缺失导致的市场敏感度的低下。目前,江苏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就常因无法及时获取国内外最新动态,而使产品屡遭退回,对其发展壮大形成致命的一击,制约着出口步伐的加快。

(七)高素质专业人才短缺,生产管理水平不高

纺织品服装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员工的技术要求并不高。当前,江苏各中小企业普遍用工不规范,以低素质、低文化的劳动者进行机械式的简单劳动为主,通常只注重当前的短期利益,缺乏发现长期潜在利益的眼光,企业整体水平居下不上,发展止步不前,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

(八)企业税负过重,出口前景堪忧

当前,各种名目繁多的税费征收使得全省纺织品服装企业痛苦不堪。经有关调查显示,企业不仅要按利润的25%缴纳所得税,还要承担17%的增值税、相关的资源占用、环境保护等费用,而这些也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可以说,众多的税费负担严重阻碍了江苏从出口大省到出口强省的转变,因而企业对其出口前景的重重担忧不无道理。

三、促进江苏省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对策与建议

(一)宏观层面―政府及相关行业协会的对策

1.引导纺织服装产业向苏北转移,发挥资源互补优势。现阶段,重构产业布局,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是振兴江苏纺织服装产业的关键。政府应着力改变苏南在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上独占鳌头的现状,将苏南丰富的产业、人才资源向苏北迁移,同时充分发挥苏北在棉花、蚕茧等原材料上独天得厚的优势,实行苏南苏北兼并联合战略,进而将两者资源互补,以长补短,实现最大效益。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降低企业税负,提升国际竞争力。近年来,全省纺织品服装出口形势低迷,减轻税负已刻不容缓。政府应加快出台各种扶持政策,取消纺织品服装企业的员工工资增值税,并对部分品牌企业和优势创新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返”制度。

3.建立并完善行业预警机制,协助企业提高市场敏感度。在缺乏行业预警机制的前提下,企业面对来自发达国家的各种贸易保护措施常常措手不及。为此,政府及相关行业协会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尽快建立并完善相关出口预警机制,对于目标市场国的各种动态做到准确、及时地搜集与整理,从而传递各种预警信息给予企业以风险提示,提升企业快速反应能力,为从容应对与突破危机打好基础。

4.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培育自主品牌知名度。品牌决定价值。然而,长期以来,江苏纺织品服装企业品牌建设意识薄弱,以仿制国外产品为主,形成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局面。因此,政府应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使企业认识到有品牌与无品牌的差距,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大对产品研发的力度,重视挖掘原创技术,实施品牌战略,走资本和密集型产品道路与品牌化经营之路,实现从制造大省到智造大省的华丽转变,以提高江苏纺织品服装的社会形象。可以说,这种双管齐下、内外结合的举措必会带动整体经济效益的增长。

5.严格监督制度,构建公平竞争环境,规范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在无序竞争的行业背景下,政府及相关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组织、引导、管理的职能,通过采取严格的监管制度,打击小企业逃税漏税、忽视员工安全保障的问题,以规避其恶意压价抢占市场的行为,起到维护员工及正规守法企业合法权益的作用。

6.控制国内棉价肆意上涨现象,实现内外棉价市场化对接。目前,由于国内外棉花的巨大价差,全省纺织品服装外销占比严重缩水,企业生存面临艰难选择。

(二)微观层面―企业自身的对策

1.企业兼并联合抵制恶性竞争局面,实现共赢。过度的价格竞争在全省纺织品服装企业之间早已司空见惯。多数企业目光短浅,只注重自身当前利益,却忽略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才是实现共赢的关键所在。因此,企业与企业之间应强强联手,加强合作力度,组成战略联盟,共享资源优势,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自身资源、力量进行自我发展的经营模式,调整恶性竞争带来的量增价跌局面,走中小企业借助大型优势企业共同发展、共同前进的兼并联合之路,以实现各方最大经济效益,达到共赢。

2.采取金融避险类工具,降低汇率变动引发的风险。多年来,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对于江苏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企业通常在遭受汇率频繁波动带来的风险时毫无还击之力,原因在于自身避险意识与抗险能力的薄弱。据有关部门的推测,人民币每升值1%,服装行业的销售利润就会下滑1%-4%。

3.注重人才引进与培养,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人才政策。人才是企业之本,全省纺织品服装企业要实现突破与前进,掌握高科技技术、擅长经营管理的全面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换句话说,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间竞争的体现。因此,企业应全面提高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忧患意识,采取大批引进善于开发研究新产品的优秀设计师与工程师、懂得企业营销的高级管理人才和熟知国内外法律法规的知识型人才的政策措施。

4.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宽销售渠道,规避贸易风险。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江苏纺织品服装企业形成了过度依赖主要出口市场的格局,从而引发了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面对如此忧患重重的出口形势,坐以待毙只会使企业处于一种被动的不利局面。因此,企业应在稳固原有出口市场的基础上,主动出击,加强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利用市场多元化的战略效应规避各类贸易风险。

5.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升产品附加值,变以量取胜为以质取胜。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江苏纺织品服装以多量、低质、低价为卖点的出口经营模式已不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而不懂得改变最终只会面临淘汰的结局。因此,企业必须将提高产品附加值作为重中之重,走以质取胜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从国外引进高端纺织机械和无梭织机、电子提花等先进纺织技术,实现纺织面料的高质化。其次,建立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中心,利用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自主创新,开发出具有特殊保健功能的高品质产品,满足现代客户的不同需求,从而获得高端市场的认同,扩大市场份额。

四、前景预测与展望

纵观2012年,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江苏省纺织品服装的出口贸易状况持续萎靡不振,年增长率仅0.8%。单月出口情况更是难言乐观,1至8月出口增幅频频出现负增长,2月更是出现了13.99%的强烈下跌态势,前景令人堪忧。9月开始虽逐步回暖,却依然无法扭转逆势,实现大幅度增长。因而,不难看出,2012年对于江苏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企业来说是一个异常艰难、饱受折磨的时期。

2013年,据江苏省商务厅最新数据表明,纺织品服装的总体出口情况较2012年稍为乐观,单月出口增幅大体趋于上升状态,在2月份更是出现了58.4%的强劲增长,让出口企业看到了一丝曙光。但总体而言,这并不意味着江苏省纺织品服装的出口贸易将逆势而上,实现大的突破。相反,由于同年3月、9月与12月分别出现了出口额下降10.4%、2.3%以及0.8%的不利局势,因而,2013年江苏省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形势仍处于相对困难的时期。

总的来说,在全球经济持续萎靡的背景条件结合下,经济复苏已是众望所归,然而却非一朝一夕之事。2014年上半年,江苏省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市场前景是基本稳定的,同时出口环境波动幅度也是不大的,但是总体出口形势仍旧不容乐观,复苏过程仍将缓慢前进,实现较大转机的概率微乎其微。为此,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的采取已是迫在眉睫,企业、政府及相关行业协会应发挥“三位一体”的战略合作模式效应,冲破重重阻碍,还出口前景一片光明,从而实现江苏由纺织品服装出口大省到纺织品服装出口强省的转变,进而稳固我国纺织品服装第一生产、出口大国的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tingqinZhang&LihongHan.theimpactofnon-tariffBarriersonChina’stextileandClothingexportsandRelevantStrategies[J].asianSocialScience,January,2008(4):120-123.

纺织服装市场前景篇2

关键词:中美;纺织品贸易;阶段;前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040-02

1中美纺织品贸易发展现状

纺织品贸易作为多年游离于自由贸易的特殊贸易品,呈现出很强的阶段性特征。根据世界各成员国一起就纺织品贸易签署的协议,纺织品贸易可分这么四大阶段:关税管理阶段、多种纤维协定(mFt)阶段、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的纺织品配额阶段、完全的自由化阶段。

中美纺织品贸易始于1784年,获得蓬勃发展始于中美贸易正常化以后。中美纺织品贸易发展经历1784年~1984年、1985~2001年、2002~2005年、2006~2008年以及2009年以后的完全自由化五个发展阶段。在1784年~1984年期间,由于中国经济不景气,同时美国不给与中国最惠国待遇,中国对美国出口纺织品呈缓慢增长;第二个阶段(1985~2001),中国纺织业大力发展起来,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与服装的生产国与出口国。在中国加入了“多种纤维协定(Fma)”,中美关系正常化背景下,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开始迅速增长,美国成为中国第三大销售市场。但在这期间,美国利用“多种纤维协定(Fma)”单方面采取行动限制纺织品进口。中美之间曾多次签订了中美纺织品协议,规定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的年增长率1%~6%严厉的数量控制,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规模从1981年仅12亿美元到1995的48亿美元,2000年达到65亿美元的增长,这个阶段增长趋势较为缓慢;第三阶段(2002~2004年),中国成为世贸成员国,在《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协议下,中美纺织品贸易以2001年为转折点,这期间增长趋势则相对较快。2002年开始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纺织品供应国,纺织品出口额扩大至2003年的118亿美元,2004年224.07亿美元,增长速度保持着两位数增长,对美出口年增长率2003和2004年达到22.46%和22.2%,2005年高达53.91%。进口比重占美从2002年的15.65%扩大到2005年的25.12%。第四阶段(2006~2008年),中美纺织品处于《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协议结束,世界纺织品贸易实现自由化的背景下。由于中国是纺织品服装生产出口大国,本应该回归自由化的纺织品贸易受到了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阻挠.中国纺织品处于完全自由化阶段之前的过渡期。

2中美纺织品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国内原因

在中美纺织品贸易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在一、二阶段由于一方面中国纺织产业起步较晚,产能有限,另一方面我国还未加入世贸组织,中美纺织品贸易规模、矛盾及摩擦都相对较小,中国纺织业存在的问题不太突出。在三、四阶段,中国纺织业强大起来,到目前为止一直成为世界,成为美国最大的纺织品供应国。中美纺织品贸易在迅速扩大的同时问题日渐尖锐,特别是在《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执行晚期的新旧交替时刻。

(1)市场的缺陷问题。

中国政府对纺织工业市场已取消绝大部分的审批制,已经具有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地位,但是市场机制体制仍不完善,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其一,市场调节不够灵活,很多时候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其二,市场准入问题导致了投资过度问题。我国纺织行业绝大部分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各种纺织类的产品容易进入,导致了纺织业恶性竞争。当前国内绝大部分常规纺织产品的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阶段,利润率越来越低。投资过热,重复建设太多,造成生产企业多规模偏小的特点,利润率由过去的3.6%降到2004年的3.32%。市场缺陷带来了纺织品贸易恶性竞争和对美过度的依赖性。

(2)纺织业的“三高”特点引发的中美矛盾问题。

中国纺织业存在“三高”特点。一是我国纺织业及其出口对国民经济贡献率高。从就业来看,据统计,我国纺织服装部门的直接就业者就高达1900万人;二是纺织业出口对美国市场依存度高。近几年来中国服装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存度高达20.14%,2007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依存度达到20%;三是中国纺织业对美出口增速高。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对美纺织市场占有率增长速度。2002年以前,中国纺织品在美市场份额只有百分之几,5%~6%,2001~2002年稍高,平均占到9.2%。但自2002年以后,市场份额迅速扩张,从2002年的12.1%扩张到2005年的25.1%,市场份额以每年约3%扩张。另一方面表现为纺织品对美出口增长速度快上。

2.2美国及国际的外部原因

(1)美国贸易规则的二重性。

从美国贸易历史可以看出,美国的贸易策略采取了双重标准原则。在有竞争力的产业里,美国是极力倡导自由贸易的,对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能够挑战它们产业的一些产品,就积极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世贸规则无不是美国倡导自由而又留有保护政策的缩影。

(2)国际纺织产业竞争的剧烈性。

纺织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之间竞争剧烈。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国同属发展中国家,多是对美国出口服装和纺织品的大国。墨西哥、东盟、中美洲一些国家也都是中国现实或者潜在的竞争对手。美国纺织品市场虽然巨大,但总容量是有限度的。中国要想扩大对美出口,就必须挤占他国的市场份额。同时,由于区域组织协定,美国会加大对加勒比地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进口。美国无论出于政治还是经济目的,都会对中国纺织品进行限制。

3中美纺织品贸易前景分析

3.1中美纺织品贸易持续稳定增长,中美贸易规模向平衡方向发展

(1)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持续稳定增加。

从中美纺织品贸易发展历史来看,今后一段较长时间里,中国纺织品在美市场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出口持续增长。在纺织品摩擦高峰期,中国纺织品依然以其强大的竞争力,对美出口保持着较快的增长。2005年高达53.91%,2006年在《备忘录》协议下也达到20.8%,尤其在2007年中国纺织行业在诸多不利因素下,仍保持了生产较快增长,行业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的良好局面。2007年1~10月,增长23.3%。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从2005年的25.1%增长到31.9%,占美进口份额持续保持第一。当前中国纺织工业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着力以科学技术进步和自主品牌建设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预计中国纺织工业在未来5~10年中将保持稳定的增长,保持较高的国际竞争力。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进口国,就中国目前的产能和竞争优势而言.对美纺织品出口还有很大潜力,在美的市场份额还可进一步提高。

(2)中国对美进口将会增加。

中国向美国进口纺织品服装有较快增长,尤其是棉花等纺织原料进口呈大幅增长。目前,美国纺织服装业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产业转型,已由低端产业转向高端产业发展,在高档次、高技术水平和高附加值的自主品牌服装业方面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而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高档服装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从美进口增长快速。

3.2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

《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执行结束前后,中美纺织品贸易战硝烟四起:2004年签署的《伊斯坦布尔宣言》要求对中国纺织品继续实行配额制至2007年;同年美国连续1o次设限调查中国纺织品;2005年5月美以“市场扰乱威胁”为由对中国若干纺织品正式设限。最后以《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宣告战争的结束。纵观中美纺织品发展历程,中国纺织品进入美国市场都不是一帆风顺,美国对纺织品的保护一直伴随着贸易的开展。特别是今后,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

4结论

在未来一段时期,要加大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实现中国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的转变,笔者建议,中国广大纺织企业及政府、协会加大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1)加强制定纺织品进出口市场准入标准和认证体系,促进规范经营。

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后,国家采取行政手段限制和规范企业贸易行为将越来越少,纺织商会要根据国际纺织品市场需求情况和对外贸易敏感度,做好两个方面的调控:一是投资选择问题。对企业纺织品项目投资准入,提高准入门槛,防止在在低层次上重复建设;二是对纺织服装行业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生产安全、产品质量、环保、劳动保障等情况,在商务部支持下,联合有关部门和专家制定国际上认可的行业准入标准,规范企业行为,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施品牌战略为核心来提高国际竞争力。

继续推进纺织技术和装备创新,发展节能、差别化和绿色环保型产品,逐步提高产业科技含量、资源利用效率、环境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坚持自主创新,强化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意识,在品牌设计、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方面的优势企业可循序渐进地建立和扩大国际营销渠道,提高自有品牌产品的出口比重。国际著名纺织服装品牌的成功经历无一不在说明品牌在维持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可供选择的纺织品品牌战略选择一是像绿地投资一样,从无到有地创建国际性品牌,这有利于民族品牌的创建,但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巨额的投入;二是收购国外纺织服装企业,获得被收购企业的品牌与销售渠道。这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策略,但国际化运作的风险较大。

(3)加强建立企业及政府间的协调和磋商机制。

中美纺织品贸易潜力巨大,但摩擦和矛盾从未间断。在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的配额管理职能已经消失,其工作重点应放在行业有效竞争秩序的培育、出口规范秩序的建立及协调能力上,同时要提高法律服务水平,组织好企业应对国外各种贸易壁垒,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规范出口秩序方面的监督作用,形成中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有序发展的有效外部监督及协调服务机制;加强政府间的高层磋商对解决中美纺织品摩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2003~2005年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中,尤其在2005年初的中美摩擦的高峰时期,最终能以中美《备忘录》的签署而告终,实现了双赢局,这是中美双方政府协调努力的结果。该协定无疑为中美以及国际摩擦提供了积极的典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晓林,赵放.后配额时代中美纺织品发展前景及对策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6,(7).

[2]李娜.入世后中美纺织品贸易变动情况浅析[J].经济论坛,2005,(15).

纺织服装市场前景篇3

6月份,企业生产景气指数收于2251.53点,较5月份上调了7.18%。6月份绍兴部分规模型纺企内外销订单承接明屁增加,产出环比攀升。企业生产信心指数收于1072.14点,较5月份上调了0.79%。

1、生产景气指标中的规模类和效益类指标环比攀升,信心类指标小幅攀升。6月份,绍兴纺企通过转型升级,升级产品产销两旺。绍兴部分规模型纺企订单承接明显增加,内外销订单承接较5月份呈攀升走势。生产景气指标中的规模类指标较5月份呈攀升走势,其中产品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较5月份尚有攀升。效益类指标较5月份亦有攀升,其中产品毛利率较5月份有所增加,产品库存周转速度较5月份有所加快。信心类指标较5月份亦有小幅攀升,其中,企业经营者对市场需求判断、对产品获利能力判断、对企业前景判断信心指数较5月份尚有小幅提振。

2、原料类、坯布类、服装面料类、家纺类生产景气指数不等量攀升,服饰辅料类生产景气指数呈下滑走势。6月份原料类生产景气指数收于1733.98点,较5月份上调2.08%;坯布类生产景气指数收于198.90点,较5月份上调12.79%;服装面料类生产景气指数收于3657.85点,较5月份上调10.05%;家纺类生产景气指数收于918.59点,较5月份上调6.95%;服饰辅料类生产景气指数收于1467.28点,较5月份下跌15.65%。

3、设立连锁经营,挺进品牌时代。越来越多的绍兴纺织企业和轻纺城纺织品公司在掌控核心技术的同时,开始与国际接轨,尝试国际大牌的经营模式。一方面,他们掌控着产品研发设计等核心技术,另一方面,他们在全国各地发展区域商,开设直营店或连锁店.从而使产品在短时间内上市,直达终端消费者。今年5月11日,位于绍兴县的红绿蓝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的首家区域店――成都地区总经销店开张营业。位于中国轻纺城联合市场的“新帘丽纱”,前不久在重庆设立了联盟店。对方加盟“新帘丽纱”,统一使用公司字号,销售公司的产品。在全国各个相关城市开设连锁店,公司只要集中精力搞好产品研发,树立品牌形象。“三禾贸易”专业经营家纺产品,公司在轻纺城印花布行业享有盛名,不但在国内多个城市开设连锁店,还把直营店开到了俄罗斯。据轻纺城建管委粗略估计,目前约有2%的市场商户正在从事全国连锁经营,在国内多个城市开设相同字号的连锁店,而到国(境)外设立直营或连锁店的,约有20余家。二、6月份市场流通景气指数小幅回升。市场流通信心指数微势回升。

6月份。市场流通景气指数收于881.32点,较5月份上调1.62%;市场流通信心指数收于1044.91点,较5月份上调0.05%。

1、流通景气指标中的规模类和效益类指标小幅回升,信心类指标微势回升。6月份,中国轻纺城夏季服装面料现货成交仍显走畅,秋季面料订单承接局部增长,各专业市场成交量较5月份有所增长。部分布业公司、规模性经营门市夏季创意面料成交依然较为走畅,秋季面料局部性订单承接有所增长,流通景气指标中的规模类指标较5月份尚有小幅回升,其中市场总成交额、市场总成交量较5月份有所回升。效益类指标较5月份小幅回升,其中产品毛利率较5月份小幅回升,流动资金周转速度较5月份有所加快。信心类指标较5月份微势回升,其中,市场经营户对市场需求判断、对品种获利能力判断、对本商位经营前景判断较5月份略有提振。

2、原料类、服装面料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不等量回升.坯布类、家纺类、服饰辅料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不等量下滑。6月份原料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收于619.52点,较5月份上调0.23%;坯布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收于944.72点,较5月份下跌11.62%;服装面料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收于1401.98点,较5月份上调3.37%;家纺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收于783.14点,较5月份下跌5.31%;服饰辅料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收于1070.62点,较5月份下跌16.62%。

纺织服装市场前景篇4

一、2012年7月份外贸景气指数呈现环比下滑走势。

1、纺织品出口疲弱态势或将延续。2012年纺织原料市场上半年呈先微涨后大跌的走势。纺织市场开局基本稳定,但随着消费市场的萎缩、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等问题,至目前整个纺织市场呈持续疲软状态。欧债危机持续升级,对国际市场需求产生明显负面影响。目前业界普遍认为,2012年将是金融危机以来最难熬的一年,出口疲弱态势或将延续,甚至可能出现贸易逆差,出口寒潮来袭。2012年,中国纺织行业的运行呈现趋缓走势,主要产品产量增速减缓,纺织品服装出口数量出现负增长,行业利润增速回落。

2、纺织出口市场行情显现不景气态势。受整体经济环境、劳动力成本增加、国内服装行业产品库存继续高企等影响,纺织终端企业开工率维持低位,出口需求持续低迷,导致市场信心不足。下半年纺织出口市场低迷局面改观不大,国内外消费市场不利因素仍将存在。

同时部分出口企业还面临众多不利因素,特别是纺织中小微型企业依然面临融资不畅、订单数量不稳定、转型困难等问题,抗风险能力较弱,行走在“关停”边缘,对整个纺织行业都存在不利因素。

3、中低端产品订单转移仍较为明显。由于国际市场压力依然较大,再加上国内劳动力成本高企,多数企业用工短缺,工资涨幅15%以上。招工难、留不住和改善职工生活待遇等,均使企业用工成本呈现刚性上升趋势。于是行业内部就发生一些变化,很多国际采购商把纺织服装订单向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东南亚国家转移。因我国劳动力成本明显上升,致使这些订单向东南亚国家转移仍较为明显。

4、大众产品产能过剩,产业升级是必然选择。今年下半年国内纺织业仍显一定困局,成本生产加大,外需减少,大批企业在内忧外患中求生存。大众产品行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的过程中,低水平扩张反而成了整个行业要饮下的一杯苦酒。反观那些在扩张中修炼内功的企业,他们把资金用在了设备更新和新市场的开拓上,当欧美国家的市场持续低迷、国内生产成本持续升高的情况下,有准备的部分规模型绍兴纺织服装企业在危机中脱胎换骨,产业升级悄然完成。

5、部分纺织品出口环比下跌。本期棉及其混纺面料、化纤长丝面料、刺绣品、针织钩编物外贸景气指数不等量下跌,拉动总类外贸景气指数环比下滑。

二、2012年7月份外贸价格指数呈现小幅推升走势。

1、转型升级步伐继续加快,创意产品附加值继续提振。绍兴许多规模型纺织服装企业转型升级步伐继续加快,创意产品外贸出口逆势拓展,附加值较大路货产品有所提振,拉动外贸价格指数小幅推升。

2、创意产品出口单价继续小幅提振。从国内来看,纺织服装企业的各种生产成本呈刚性上涨趋势,面临的压力有增无减。随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煤电气等资源型要素价格的上涨,其压力可想而知。目前欧债危机的持续对纺织服装企业影响非常大,原材料成本又没有东南亚一些国家有优势。绍兴许多规模型纺织服装企业继续开拓新兴国际市场份额,适销对路的创意产品出口单价小幅提振,拉动外贸价格指数继续小幅推升。

纺织服装市场前景篇5

1、欧美债务危机将恶化纺织企业出口环境。当前世界经济面临各种不确定性,欧美经济低迷债台高筑,各新兴国家增速放缓,各国决策者都在争相寻找对策,但又无奈地陷入两难与分歧,对全球经济复苏的“掌控”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各种挑战。近期轮番上演的欧美债务危机使出口纺织服装企业经济环境压力加大,考验下半年企业运行。而经济不振将导致消费下降、西方政府更倾向于采取限制进口、鼓励出口措施等,这对处于疲态的纺织服装行业是不小的压力。因而在此种多空因素交织的局面下,中小纺企下半年出口形势仍很严峻,或将继续在疲乏中坎坷行进。

2、纺织业的国际贸易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中国成了遭受国外贸易救济特别是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等最多的国家,而纺织品正是最被针对的几种产品之一。虽然经过艰苦谈判,中国最终解决了纺织品贸易争端,签署了纺织品备忘录,但并不意味着类似配额争端的事件不会再发生,有关纺织业的国际贸易形势依然严峻,寻求突围的路漫长而艰辛。

3、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不足。原材料成本无优势和用工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利空因素叠加作用,压制出口订单短期难有增加。在动荡的全球经济大背景下,消费信心难以提振,加上部分大众产品出货处于盈亏边缘,个别小型企业低档产品出现亏损,资金问题困扰,纺企运营压力较大,整个纺织行业复苏困难重重。部分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外单承接相对不足。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本身竞争力不足,而又遇现金流短缺、人民币升值等多重不利因素,再加上部分中小企业利润空间压缩,赢利较为困难,这使行业内各中小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信心加倍受挫,部分中小企业悲观预期增加,这种悲观预期或将加重未来中小企业经营困难。

4、国际宏观经济动荡加剧,出口订单接单回缩。国内纺织业出口订单接单不足,欧债危机的持续恶化令全球市场严重受挫,近期受国际宏观经济动荡加剧,市场恐慌情绪拖累致使部分中小出口纺企外贸接单下降;另一方面,国内货币调控政策方向继续,临近9月底,银行信贷势必再度收紧,成为限制纺织企业资金周转的重要因素,致使出口订单接单回缩,部分中小纺织企业开机率下滑。国外经济环境不容乐观,今年以来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和运输费用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造成产品成本逐年增高,致使大量纺织服装外单向其他东南亚国家转移。因东南亚工人工资低廉,更加剧了下游订单的流失,导致市场需求疲软,大众产品积压现象局部凸显,资金周转困难加重。

5、部分纺织品出口环比下降。本期棉及其混纺面料、化纤长丝面料、化学短纤面料、簇绒织物、日用家纺面料、窗帘帐幔、针织钩编物外贸景气指数不等量下滑,拉动总类外贸景气指数环比下降。

二、2011年9月份外贸价格指数环比下滑

1、国际经济环境疲弱。赢利空间相对压缩。自2010年6月人民币重启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升值,至2011年9月30日1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为6.3549元。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升值,汇率风险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压低纺织服装出口利润,对于外需市场势必造成负面影响。纺织业当前成本压力突出,劳动力持续攀升,信贷政策逐渐紧缩,产品终端价格传导相对滞后和不畅。国际经济环境疲弱,外销市场需求逐步放缓,中小出口企业外单不足,赢利空间压缩,致使9月份外贸价格指数环比下降。

纺织服装市场前景篇6

一、11月份企业生产景气指数和生产信心指数小幅下跌。11月份,企业生产景气指数收于1567.62点,比上月下跌了0.98%;企业生产信心指数收于914.44点,比上月下跌0.26%。

1.生产景气指标中的三大类指标小幅下滑。11月份,生产景气指标中的规模类指标比上月小幅下滑,其中产品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比上月小幅下滑。效益类指标比上月小幅下滑,其中产品毛利率比上月小幅下滑,产品库存周转速度比上月有所减缓。信心类指标比上月小幅下滑,其中,企业家对市场需求判断、对产品获利能力判断、对企业前景判断信心指数比上月仍有不足。

2.服装面料类、服饰辅料类生产景气指数小幅下滑,原料类、坯布类、家纺类生产景气指数小幅攀升。11月份原料类生产景气指数收于1498.63点,比上月上调0.62%;坯布类生产景气指数收于2548.11点,比上月上调1.74%;服装面料类生产景气指数收于1288.09点,比上月下跌8.03%;家纺类生产景气指数收于1185.33点,比上月上调6.30%;服饰辅料类生产景气指数收于1332.82点,比上月下跌4.08%。

3.纺织企业进入了重新洗牌的大局面。随着全球金融危机逐步演变成经济危机,绍兴部分纺织服装出口型企业遭受严重打击,绍兴地区部份纺织企业外单不足,部分中小企业已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国际金融风暴使绍兴纺企面临大洗牌,致使11月份企业生产景气指数和生产信心指数比上月小幅下跌。

二、11月份市场流通景气指数和市场流通信心指数小幅回升。11月份,市场流通景气指数收于720.42点,比上月上调0.30%;市场流通信心指数收于1012.68点,比上月上调了0.74%。

1.流通景气指标中的三大类指标小幅回升。11月份,流通景气指标中的规模类指标比上月小幅回升,其中市场总成交额、市场总成交量比上月小幅回升。效益类指标比上月小幅回升,其中产品毛利率比上月小幅回升,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比上月尚有加快。信心类指标比上月小幅回升,因11月秋冬面料成交比上月尚有增加,创新创意花型面料营销局部仍显走畅,内需服饰生产企业采购商和各地二级市场对口商贾成交比上月尚有小幅增长;其中,市场经营户对市场需求判断、对品种获利能力判断、对本商位经营前景判断比上月尚有小幅提升。

2.服装面料类、家纺类、服饰辅料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小幅攀升,原料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小幅下滑,坯布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明显下滑。11月份原料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收于547.88点,比上月下跌0.27%;坯布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收于723.52点,比上月下跌11.99%;服装面料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收于987.24点,比上月上调0.95%;家纺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收于1064.06点,比上月上调9.88%;服饰辅料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收于1152.40点,比上月上调1.83%。

纺织服装市场前景篇7

然而,“纺织品下乡”并不像“家电下乡”,“汽车下乡”那样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纺织品下乡”虽然早已在业内炒得沸沸扬扬,但是热闹的炒作并没有加速纺织业进军农村市场的步伐。

扩大内需 纺织品下乡亟待启动

早在2008年,备受金融危机冲击的中国纺织业在海内外消费需求下降的背景下,就达成了“扩大内需就要开拓农村市场”的共识。

另外,根据海关总署的2009年1月全国重点出口商品量值表统计数据显示:1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共出口152.3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减少近1亿美元,同比增幅为-0.65%;2009年1~3月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340.62亿美元,与上年同比下降9.03%。以上数据充分体现了2009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速延续了2008年的低迷态势。而就国内市场而言,受金融危机大环境的影响,国内纺织品销售也不容乐观,城市消费市场趋于饱和状态。

因此,在外需萎缩而内需也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为应对纺织服装出口下滑的局面,纺织业界认为,创造需求是振兴行业的关键要素。然而,面对相对饱和的城市消费市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及有关部门不得不另谋出路,提出了纺织品“下乡”的策略,希望国家在家电、汽车“下乡”的同时,开辟另一扩大内需的渠道――纺织品“下乡”。应纺织业界的呼声和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2009年年初,国务院也提出振兴纺织工业规划,明确表示要“开拓农村市场”。

2010年,中国宏观调控的重点进一步转向“扩内需、促销费”,工信部再一次将扩内需的目光投向了农民。1月7日,工信部电子产品司的官员表示:2010年,工信部将考虑让更多的产品“下乡”,比如建材、网络、纺织服装等。此外,还将在相关政策上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为下乡产品建立专门的销售服务通道;另一方面引导行业和企业专门为农村市场进行针对生产,加快结构调整。刹那间“纺织品下乡”的口号传遍行业内外,许多纺织企业冀望国家能出台像“家电下乡”、“汽车下乡”那样伴随财政支持的政策,以刺激农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是,纺织品下乡目前尚处于讨论阶段,有关部门欲以“阳光工程”为借鉴,通过“安居工程”的方式,将“建材、家居、家纺”三个产业捆绑“打包”,推向农村市场。

然而,构想在现实面前裹足不前。时至今日,有关“纺织品下乡”的相关政策并未出台。据相关专业分析人士称,在拉动纺织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实际的国内消费趋势稳步向上。特别是出口受阻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内销市场“掘金”。其中,纺织行业对“下乡”政策的需求较为迫切。根据目前我国纺织业发展现状:衣着类商品Cpi长期锁定负数,国内服装消费市场的竞争将越来越趋于“白热化”,出口型企业巨大的产能也一时较难在国内市场完全消化。所以,纺织品下乡是纺织业困境中的期待,相关措施亟待启动。

农村市场开启服装内销新时代

然而,不管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与否,纺织品下乡都是中国纺织业走出困境的关键,是大势所趋,且渐行渐近。

据了解,“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和“农机下乡”等政策的实施,有效刺激了农村消费的快速增长。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12月15日,家电下乡累计销售产品3430万件,销售金额583亿元。1~11月农村消费增长15.7%,城市消费增长15.1%,农村高于城市0.6个百分点,从累计看,农村消费增速已连续11个月超过城市。随着农村消费增速加快,农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也有所提高,1~11月农村消费额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2.1%,比2008年同期占比提高0.2个百分点。

以上数据充分证明,“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的实施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成绩卓著,商务部已明确表示今年将继续这一政策,并将更多的行业纳入下乡计划,因此作为位于“衣食住行”基本需求之首的纺织服装也必然会在下乡范畴之内。所以,农村市场将是经济危机形势下纺织行业新的销售增长点,它将开启纺织行业服装内销的新时代。

首先,政策上的支持。尽管至今我们也没见“纺织品下乡”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但“扩内需,促销费”乃是2010年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重点,这一政策在近一段时间内只会加强,不会减弱。另有媒体近日报道称,已从相关部委权威人士处获悉,纺织品有望与“建材,家具、家纺”三产业捆绑“打包”,推向农村市场。

其次,农村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众所周知,纺织服装业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因此,拥有8亿多中国人口的农村市场其发展潜力不言而喻。另外,据相关资料分析,目前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166元,而农村仅为212元,农村与城镇人均在衣着方面的支出差距高达5倍。农村消费水平相对低下,这就为纺织品下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再次,农民收入决定消费。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一系列扶农惠农支农政策的帮扶,农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收入也有大幅度提升。据测算,目前我国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年均增长4.4%。预计几年后,城乡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年平均增长7.4%。因此,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市场的需求空间正在被逐渐释放出来,有望成为纺织品消费的主要增长点。

量体裁衣 纺企应自主打拼下乡路

对纺织行业来说,广袤无垠的农村市场看似一个开掘不尽的金矿,实际上也是荆棘丛生的荒芜地。

“与国际和国内城市市场不同,农村市场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纺织行业下乡之前一定要认真分析农村市场的发展特点,争取做到有的放矢。”郑州市知名服装企业――郑州泛美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樊风云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告诉记者,与家电,汽车、机械等产品不同,纺织品服装产品众多、种类丰富,因此难以通过复制“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措施来进行,因此纺织企业要根据市场特点和自身产品定位来量体裁衣,自主打开农村纺织服装消费市场。

纺织服装市场前景篇8

一、“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前景

30多年来的配额制约,我国企业失去了许多的机会。纺织品服装配额时代的结束,对我国纺织业来说是一个好消息,这毫无疑问地会增加我国企业对外出口。但同时,在消除了配额障碍后,又会有一些新的障碍与配额障碍一样具有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限制作用。鉴于此,在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前景谨慎乐观。

(一)我国将获取新的参与市场分割的机会。

我国是目前世界第一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2003年出口额为805亿美元,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量的21.7%。其中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占美国进口市场的20%,欧盟进口市场的15%。由于作为世界主要纺织品服装市场的美国和欧盟等对我国长期采取配额限制的措施,使我国企业遭受最长时间的歧视性待遇,失去了许多市场参与机会。我国对美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有86%是配额产品,超过美国进口总量平均受限水平约34个百分点。在配额取消后,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竞争力而论,必将会有一个能量释放、出口快速增长的过程,许多产品在原配额国家的市场份额将大幅增加。如针织布,美国于2002年1月取消配额,一年后,我国针织布占美国的市场份额由1%上升到4%,翻了两番,增幅达300%。童装和胸衣配额取消一年后,我国对美国出口分别增长了826%和2323%。

《纺织品与服装协定》(atC)规定分四个阶段取消纺织品服装配额,前三个阶段已取消了占总量51%的配额,最后一部分配额是占进口服装三分之二的服装类产品,其中低档服装正是我国出口竞争力强的产品,因此出口前景乐观。世界贸易组织报告认为,纺织品配额取消后,我国将占到世界纺织品市场的一半以上,达到近2000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50%。2005年以后,我国在美国服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将从2002年的16%上升到50%,占欧盟服装市场的比例将从目前的20%上升到29%。美国纺织业界预测,在纺织品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品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将提高到60%以上。在新的一轮市场洗牌中,我国无疑将成为大赢家,在未来的几年中,我国将成为世界纺织品服装市场的主宰者。

(二)比较优势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

我国的纺织业在世界纺织业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除了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外,有两点直得提出。一是劳动力成本优势。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最丰富的国家,也是成本低的国家之一。就纺织业而言,目前我国平均纺织工人的月收入约700元人民币,还要进行长时间的加班。如法国,纺织业的工资是每小时8欧元,我国工资与其相比差距甚大。与发展中国家比,我国的劳动生产效率要高,使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成本较低,价格上的竞争力处于优势。二是我国纺织业配套化程度高。在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以绍兴为例,在其周围50公里半径内,从生产、运输、包装,到海关、银行等服务一应俱全,这样的产业配套在中国之外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这种优势可以满足流行时装对时间短、技术水平高的要求,从而吸引国外的订单。成本优势加之产业配套优势,构成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也是支撑出口的基础。

(三)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将面临新问题。

随着配额时代的结束,贸易摩擦时代已经到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国内经营管理上的缺陷,都预示着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不会一帆风顺。

在市场重新分割中的利益冲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会对本国产业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对我国占领或瓜分其市场制造障碍。国际上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区域性经济组织和双边自由贸易的优惠安排。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关税优惠。区域内部贸易一般为零关税,如美国对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加勒比海国家、越南、约旦签订自由贸易的国家实行零关税,对我国服装进口关税是11.5%。欧盟对成员国也是如此。2004年3月,由土耳其、墨西哥和美国等国的纺织行业组织签署《伊斯坦布尔宣言》,并很快就有来自非洲、亚洲、拉美、北美的49个国家的90个纺织行业组织参加,其矛头对准我国。欧盟官方多次表示,要取消对我国的普惠制待遇,实施后,关税将提高20%。欧盟还在2004年底出台了《扩盟后纺织服装业的未来》的一系列救助政策,包括在2005年建立欧盟地中海沿岸国家纺织品自由流通区、对最不发达国家实行普惠制、启用环保和劳工标签等。这些政策会相对削弱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2、“特保措施”的启动。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工作报告书》的规定:从加入世贸组织到2008年12月31日期间,进口成员可以针对来自中国的所谓“市场扰乱”,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实施配额限制。中国入世议定书第十六条特别规定:到2013年,进口成员可以针对包括纺织品服装在内的中国出口产品,实施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即“特保措施”,涉及数量限制或提高关税。目前,美国、欧盟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利用这一条款,针对我国产品实施“特保措施”。在2005年配额取消后,各国将会大量使用“特保措施”。所以,有人认为,对我国纺织品服装配额解禁的最后期限要到2013年。

3、非贸易壁垒增多。目前各国已经启用并正在加强的办法主要有两种:(1)绿色壁垒。包括“绿色补贴”、“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准”、“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其核心是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比关税壁垒执行的难度要小得多,主要来源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近年来颁布了一系列文件。2002年,针对纺织品服装就出台了十多项法规、指令或标签标准。“绿色壁垒”由发达国家设定的技术标准高,貌似公正,具有隐避性,提高了市场准入的门槛,有效阻碍了国外产品的进入,保障了本国产业。(2)Sa8000认证。Sa8000认证是一个规范供应商社会行为的认证标准。内容涉及童工、强迫性劳动、劳动时间、健康与安全、工资、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戒性措施、管理体系等。美国、欧盟一些国家提出要在全球强制推行Sa8000认证标准,一些跨国公司表示,在实行Sa8000认证标准后,他们将重新与中国企业签订采购合同。如果Sa8000认证标准推行成功,外国进口商将把贸易订单与劳工权利挂钩,迫使我国企业在利润和社会责任承担上做出选择。以目前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现状而言,这将是最难越过的一道“坎”。

从我国国内看,三年前就已经有企业为取消配额后的出口工作做准备,增大投资,更新设备、技术,扩大产能。在市场份额有限的前提下,预示着一场更加激烈的内部竞争的到来。由于参与的企业增多,出口企业推出价格战不可不防。如美国取消部分产品配额后,我国对美国出口激增125%,而平均价格却下降了41%。2002年1月1日起,欧盟取消了30个类别纺织品服装中的配额限制后,我国对欧盟上述类别产品出口增加,而平均价格下降了38%。这不仅损害了企业自身利益,还增加了遭遇反倾销的机会。我国作为第一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对全球市场的稳定要承担责任,既要有竞争性,又要维护全球市场秩序,以避免出口激增对全球市场形成冲击。2004年12月12日,商务部宣布,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配额取消之后,我国将对部分纺织品采取从量税计征方式加征出口关税,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起到调节作用。

二、“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战略调整

“后配额时代”给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带来的商机是巨大的,如果真能实现占有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份额的50%,可以增加800--10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和约4000万个就业机会。如何把握这一机遇,扬长避短,需要对我国下一阶段纺织品服装出口战略深入研究,做出合理安排。

(一)调整出口增长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一直是以量的增加为主,研发设计能力是我国纺织业发展的瓶颈。服装的设计能力较弱,纺织品面料新产品开发少,市场竞争过分依赖于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据有关机构对各国各地区的设计能力评分,日本4.6,中国台湾地区4.5,韩国、美国4.3,泰国、印尼2.8,中国2.4。突破以量取胜的增长方式,实现以质取胜。从纤维、面料和服装设计入手,提升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在技术和设计两方面提升产品附加值,给产品以内在的品质和文化的内涵,在质量上突破是扩大出口的最佳途径。

(二)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尽管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但纺织品服装出口中自有品牌占有率不到10%,我们完成的只是制造加工环节。在国际市场中,有品牌与没有品牌的产品价格差别很大,名牌更是如此。没有名牌,我国出口产品价格低,难以进入高档产品行列。贴牌生产,没有自有品牌,利润流入了外商的口袋,造成的结果是我国企业只得到总利润的10%,品牌占有商得到35%,外国零售商得到55%。随着配额的取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面对的市场将是以品牌划分的市场,谁的品牌影响大,谁就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特别是欧美市场。我国企业在新的一轮市场争夺中,建立自己的品牌十分关键,通过树品牌,创名牌,在纺织品服装领域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这是我国企业达到最终占领国际市场的必由之路。

(三)推进大企业发展战略。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体规模虽大,但大企业却不多。2003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过亿美元的企业只有58家,其中出口最多的也只有18亿美元,无法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抗衡。目前,国际贸易中推行的各种认证标准越来越多,越来越严,给纺织品服装贸易带来了新的障碍。如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商协会指出,美国等纺织品服装进口方在决定供货来源时将更多地考虑各个公司的具体表现,包括产品质量、供货时间、适应客户需求能力、对市场的反应能力等。这将造成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企业综合能力的竞争,并成为决定未来世界纺织品服装生产和贸易格局的主要因素。我国企业面临的不仅有国内竞争,还要与世界各国企业竞争。如果以小企业分散出击,力量薄弱,成本也相应增加。采取大企业发展战略,是适应世界纺织品服装市场变化的需要,也是我国发展出口的需要。通过合并、兼并或收购、控股等多种形式,组成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航空母舰”,打造出口新优势,去占居竞争至高点。

(四)实施纺织品服装行业境外投资发展战略。

当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寻求限制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继续增长的办法,有些已经形成共识。有效回避各国对我出口贸易的设限障碍,合理利用各国区域贸易协定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框架下的优惠贸易安排,防止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过快而遭遇各国非议,及时开展境外投资,把国内的一部分纺织品服装生产能力转移到国外,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或出口欧美,是一条有效途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做到“东边不亮西边亮”。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参与区域贸易协定的国家,应成为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境外投资的首选国别,如北非、拉美各国、巴基斯坦、墨西哥等,我国企业在这些国家投资生产,既是进入欧美市场最近或最好的跳板,也是欧美给予关税最优惠的地方,遭遇欧美贸易限制或反倾销的机会少,得到优惠关税多。同时,以海外生产分散我国直接出口数额,减少世界各国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对全球贸易危害性的过分担扰,减轻欧美对我贸易施压,这样做可一举多得。

纺织服装市场前景篇9

一、8月份企业生产景气指数明显回升,生产信心指数小幅回升。8月份,企业生产景气指数收于1606.74点,环比上月上调了12.69%;8月份因外贸订单环比增长,中国轻纺城市场成交量环比回升,生产景气指数环比上月明显回升,至目前多家规模型纺企业务量明显增长,部分中小纺企产量亦有提升,织造企业开机率环比上月有所增长。企业生产信心指数收于1043.36点,环比上月上调1.66%。

1生产景气指标中的规模类和效益类指标明显回升,信心类指标小幅回升。8月份,规模型企业订单承接有所增长,部分中小企业接单亦有增长,内销及外贸订单均比上月有所增长,生产景气指标中的规模类指标环比上月明显回升。效益类指标环比上月明显回升,其中产品毛利率环比上月明显回升,产品库存周转速度环比上月明显加快。信心类指标环比上月小幅回升,其中,企业经营者对市场需求判断、对产品获利能力判断、对企业前景判断信心指数环比上月尚有小幅提振。

2原料类、服装面料类、家纺类、服饰辅料类生产景气指数不等量回升,坯布类生产景气指数小幅下滑。8月份原料类生产景气指数收于1473.77点,环比上月上调5.45%;坯布类生产景气指数收于1005.66点,环比上月下跌1.71%;服装面料类生产景气指数收于1954.20点,环比上月上调27.79%;家纺类生产景气指数收于1006.49点,环比上月上调5.22%;服饰辅料类生产景气指数收于3182.25点,环比上月上调4.62%。

3专利保护让“华欣家纺”锁定利润。位于绍兴县杨汛桥镇工业园区的浙江华欣家纺有限公司作为一家生产经营窗纱、台布的提花经编企业,一款卖了一年的面料,至今价格不减销路仍畅,专利保护让“华欣家纺”锁定利润,“华欣家纺”已经申请了20多个产品的专利。该公司还在浙江省版权局为其设计花型注册了版权保护。

二、8月份市场流通景气指数小幅回升,市场流通信心指数小幅回升。8月份,市场流通景气指数收于856.09点,环比上月上调9.64%;市场流通信心指数收于1036.67点,环比上月上调了2.13%。

1流通景气指标中的规模类和效益类指标小幅回升,信心类指标小幅回升。8月份,中国轻纺城各专业市场营销比上月走畅,至8月中旬秋季服装面料多显畅销,流通景气指标中的规模类指标环比上月小幅回升。信心类指标环比上月小幅回升,自8月上旬以来,中国轻纺城各专业市场秋季服装面料成交局部增长,冬季加厚型面料局部订单承接亦有启动;至8月中旬以来,秋季多元化纤仿毛、t/R涤粘仿毛、纯棉印花布等品种成交较为走畅,印花剪毛绒、印花双面绒、印花超柔绒、印花水洗绒等多品种花型成交局部性继续增长;其中,市场规模型经营门市和中小经营户对市场需求判断、对品种获利能力判断、对本商位经营前景判断环比上月呈小幅回升走势。

2原料类、坯布类、服装面料类、家纺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不等量回升,服饰辅料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小幅下滑。8月份原料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收于592.00点,环比上月上调0.06%;坯布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收于938.20点,环比上月上调16.79%;服装面料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收于1274.89点,环比上月上调11.49%;家纺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收于887.45点,环比上月上调4.21%;服饰辅料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收于912.75点,环比上月下跌3.37%。

3常规淡季接近尾声,整体成交环比增长。8月中旬,立秋过后气温略显凉爽,高温酷热天气有所缓和,中国轻纺城市场营销局部走畅,秋季订单承接逐日增长,冬季新单承接尚有增加。因萧绍地区部分印染厂家产品提质增效,印染产品质量明显提升,部分生产厂家经营部或前店后厂式的布业公司因拥有对口老客户网络优势,产品创新、营销创新致使秋冬服饰面料市场营销亮点显现。自8月中旬以来,秋季面料销售局部性较为走畅,多元化纤仿毛西裤面料、t/R涤粘仿毛西服面料、纯棉常规校服工装染色面料、纯棉休闲面料、纯棉印花面料、纯棉色织面料等多品种服装面料成交局部性呈增长态势。家纺市场窗纱成交局部性成交继续增长,锦涤或全涤类特丽纶、欧根纱、柯根纱、白雪纱、三根并、玻璃纱等特种纱产品继续畅销。印花剪毛绒、印花双面绒、印花超柔绒、印花水洗绒等多品种花型成交局部性继续增长。

预计景气指数9月份较8月份继续呈一定幅度攀升走势。业内人士预计9月上旬中国轻纺城市场行情走势在震荡中继续呈攀升走势,秋市营销将全面铺开,预计9月份景气指数呈一定幅度攀升走势。预计秋市多元化纤仿毛、涤纶仿毛将推动市场成交逐日攀升;涤纶类窗帘布、窗纱、经编印花刷毛绒、针织印花双面绒、印花水洗绒颇受对口客商所追捧,成为销量推升的主要增长点之一。秋冬t/R涤粘仿毛、纯棉印花布、休闲纯棉布、常规纯棉校服工装布、t/C涤棉印花布以质优取胜,风格翻新产品需求局部活跃,部分前店后厂式的布业公司和规模型包机大户研发的秋季创新花式面料依然占据市场营销优势,市场营销热点频现,推动秋市成交走向新高。

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编制单位: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中国・柯桥纺织指数”编制办公室

中文网址:kqindex.省略/

英文网址:en.kqindex.省略/

纺织服装市场前景篇10

刚刚过去的2012年对于中国整个纺织服装行业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国内许多纺织服装企业在这一年经历了库存高压、零售疲软、订单下滑等危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从高速扩张的时代开始进入减速时代。2012年对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而言是调整之年。

鞋服行业独立评论人、零售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观察者马岗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的专访时认为,在全球产业分工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服装业只有转变增长方式才能赢得新的发展。

Cei:高库存是2012年整个中国纺织服装行业里的突出现象,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它是纺织服装行业最核心的问题吗?

马岗:不是最核心的问题。高库存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它是中国服装行业在特殊时期所面临的问题,而服装市场是一个细分的市场,这次主要是一些面向大众消费群体的品牌存在较大的库存,不是所有的服装都存在高库存问题。在我看来,造成高库存主要有内部和外部两个原因。从外因来看,全球的经济形势不景气,导致中国服装出口下滑;同时,通胀背景导致零售消费疲软,服装企业销售未能达到预期,从而引起了产能过剩。从内因来说,产品的同质化、运营模式的粗放等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也加大了内销的压力,引起市场饱和。

Cei: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应该如何解决库存问题?

马岗:虽然库存问题比较大,然而要解决库存问题,其实是比较简单的。纺织服装企业首先可以消减生产订单,缩减生产量。其次,加大促销的力度和促销的频次。第三,加大折扣店的开店密度,通过网络渠道进行销售。通过这些方法,我认为在半年到一年以后,高库存是可以消减的。

Cei:库存问题是一个表面现象,那它背后隐藏的问题又是什么呢?

马岗:库存问题背后暴露的是中国服装行业的模式问题,最核心的就是供应链问题。以前服装企业的竞争是点对点的竞争,而现在是链对链的竞争。点对点可能就是营销或者是渠道做得比较好的服装企业就可能成功。换句话说,之前服装企业只要在某一个点上做得比较好,就会取得成功。但是服装企业比拼和较量在未来更多的是一个供应链,不再仅仅局限于品牌、营销和销售渠道。在我看来,大企业的竞争已不再是品牌的竞争问题,而是供应链的竞争问题。同样一个产品,别人卖100元,我们卖300元却还赚不了钱,这就是差异。管理能力和供应链的差异,这才是中国服装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Cei:如何进行供应链的改革?

马岗:在我看来,服装业的痛点是改革,供应链改革会很痛,因为供应链的改革会牵涉到很多环节,如销售渠道的改革。一个企业的品牌,有分销有加盟,不可能一刀切下去,完全不要这些模式,最终会导致企业没有销售。所以这个模式只有一步一步地去改,从三级分销削减成为两级分销,再将两级分销改成一级销售,如达芙妮的去加盟化,这个过程中会引发一些矛盾,这就是痛点所在。

Cei:中国的许多服装企业都提出了创品牌,但是目前来看,更多的企业只是在做大而非做强。中国的服装企业在做品牌方面有哪些认识缺陷和不足?

马岗:其实我们国内的许多服装企业都陷入了一个盲区,国内服装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停留在价格、款式、渠道规模等方面的竞争,绝大多数服装企业的产品销售还是以批发、主导的大流通为主。尽管品牌意识在不断加强,也出现一小部分有影响力的品牌,但中国服装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品牌。

Cei:许多服装企业都提出了国际化战略,但是较早提出国际化战略的李宁在今年却放弃了海外市场,开始回归国内,你怎样看待国内服装企业的国际化问题?

马岗:对于服装品牌的国际化,很多服装企业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国际化就是把产品卖到国际上去。有人说李宁是国际化,匹克是国际化,其实它们在国际化道路上只是迈开了一小步而已。国际化首先是品牌的国际化,也就是说品牌在国际上要有一定的知名度,然后是市场的国际化、生产设计的国际化、人才的本土国际化,这是一系列的问题,在这些方面,我们本土品牌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Cei: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的先天优势和劣势有哪些?

马岗:在全球纺织服装产业背景的基础上,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已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的布局,包括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制造能力、研发能力和产能,它在全球已有了一定的竞争力。目前国际上有很多知名品牌会选择中国的企业进行代工生产。但是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是,品牌的文化和附加值还不够。我们现在一味地去模仿国外高端品牌的做法,其实国外的品牌所附着的不仅仅是一种单独的产品,还有一种文化的魅力。我们买它的衣服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款式、质量、LoGo,还有它倡导的一种契合个人生活品味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精神,这正是我们中国服装企业所忽略的方面。

Cei:其实纺织服装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提了很多年了,而且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做了,你怎样看待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转型升级问题?

马岗:转型升级本身就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很多企业会倒闭。2012年中国服装企业的订单的增速同比是下滑的。主要是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有了下降。人口红利的消失,原材料、土地的租金、工厂的运营费用、物流的上涨,这些都影响了我们的制造企业的竞争力。其次,纺织服装产业格局发生的变化。工厂开始内移或外迁,沿海的纺织服装制造企业向中西部迁移、东南亚迁移,这其实是。过去中国的纺织服装制造企业可能会做比较底层的东西,但是现在由于成本的上升,导致它没办法再做一些很底层的东西,势必往上升级。在我看来,产业升级实际上是被整个大社会,或者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的产业分工逼得必须要升级,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