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物保护面临的问题十篇文物保护面临的问题十篇

文物保护面临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9:30

文物保护面临的问题篇1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县皮影文化;权利主体

中图分类号:K892.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148-03

2012年,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中国共有26项,数量上排名世界第一。在国务院公布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第一批是518个,第二批是510个,第三批是191个。在我国悠久的五千年历史中沉淀了太多的优秀文化,传统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是人民通过劳动创造的精神成果,在保护国家和民族文化传承以及推动现代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可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长期缺乏有效、合理的保护,例如在经济开发中对其的不当利用,在关于权利拥有人的确定方面没有真正落实,权利人之间利益的不均衡等现状。除此之外,外来文化也强烈冲击着本土文化,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环境已经渐渐消亡了,其最后的生存堪忧。所以,保护和弘扬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一)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

20世纪50年代即二战结束后,全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基本处于一种百废待兴的状态,战争以及战后的大规模重建给世界各国的文化古迹和自然遗产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面临这样的环境,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保护文化古迹和自然遗产的重要性。2003年10月,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体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同年11月,宣布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本公约的第二条对其的定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

2011年中国终于出台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法律,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2条指出: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2]。中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定基本借鉴国际上相关公约的规定。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并充分展示了这个民族的个性和习惯。其具体的特点如下:第一,具有传承性。它指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被人类以集体、群体或个体方式一代接一代享用、继承或发展的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是由遗产的本质所决定的,换言之,就是我们的祖辈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经过一代代劳动人民的积累和改进并以师徒或团体的形式流传下来,逐渐形成今天的技能或习俗。第二,具有活遗产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主线的活遗产。它传递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特有文化信息,存在着应当世代传承的必要性,是这个地区文化的活化石。第三,通过以口传身授形式体现的传承性。在历史的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与精英文化一样的正统地位,相关的史书也难有记载,它的传承形式主要靠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具有很强的“口头性”,而很少以书面形式流传下来。第四,非物质性。非物质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特征。非物质性,是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但所谓的非物质性,并非与物质完全对立,相反,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以物质为依托而呈现。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才是公约所保护的对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根本体现不在于其依托的物质载体,而在于其最终呈现的精神文化内涵。例如,节庆礼仪所代表的文化。

(三)华县皮影文化的介绍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白色的幕布,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从四千年前到21世纪的今天,皮影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了时代的特色,在几千的文化发展中,其历史悠久,但不同的史学家及戏剧艺术家对其起源及形成的问题影响最大的观点是“汉代说”: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皮影戏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产物,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封建社会,农民对很多自然现象难以进行合理的解释,于是就简单地归结为鬼神作怪,由此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皮影戏便是对鬼神崇拜的一种表现,是“以虔敬所有超自然的神为第一目的的艺术”。2005年1月,陕西省文化厅授予华县“陕西省民间艺术·皮影之乡”称号。2006年6月,华县皮影被国家文化部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3月“华县皮影制作工艺”又被列入《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9月,华县皮影文化产业群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法律理论困境

(一)保护非物质遗产的立法指导思想问题

在立法之初,对于建立一项法律制度而言,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一下问题:为什么要制定这个制度?建立这个制度要解决什么样的法律问题?其立法的宗旨是什么?要体现何种法律利益关系?并且最终能够实现什么社会目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只是其本身的物体存在,而是其背后所反映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其对人类文化形态多样性的贡献和在未来的实用性存在的可能,因此,力求全面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必须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可持续利用作为立法的基石和目标。基于这个认知上,我们传统的以静态的物品作为重点的保护对象并且将保护的落脚点放在某些有形物品的管制上的方式已不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选择,这样的保护模式是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合理的利用,也不利于在制度建设上获得其他国家的合作与支持。典型例子是日本与韩国《文化财产保护法》,这些法律无一例外地将保护静态物品并限制其流动作为立法的基本切入点[3]。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肯定。但是在这几十年的文化法律制度的建设中,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有以下问题:“要申报可保护”、“多利用少管理”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重保护而轻开发利用的倾向相当明显;基层的保护工作机构大部分没有建立,往往依靠国家设立的行政管理机构来实现;对于如何更好地开发或是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地方没有专门工作人员,没有系统有效的理论研究,部分是靠自己以保护工作的实践为参照。在2011年之前,我国由于缺乏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陷入了一些僵局,工作无法全面展开,保护工作尚未纳入法制化轨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但是,2011年2月正式出台一部专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它的出台是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上的一大进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虽然其本身还有相当的局限性,但是总体看来,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难以确定

在确定一种法律关系之前,我们要知道这个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客体和权利内容。权利主体是指参加法律关系而享有法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人[4]。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者进行明确界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法律确认的前提。根据现在所知的历史材料,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是特定民族的集体性文化创造,具有现实或潜在的经济价值。它起源于民间,其初期的创始者往往是个人,但随着历史的推进,它不断受到后人的再创作,其形成和发展往往是某个民族或者地区连续创作的结果,所以不特定性和群体性使其权利主体无法得到确定[5]。例如,在华县皮影中,有的皮影雕刻的技术或产品是一个村庄群众集体的创造,在这种情况下,有关群体和这个群体所生活的地区或是地域就对这项传统知识共同享有所有权。然而在华县皮影文化资源通过旅游等经济手段得到开发和利用时,作为华县皮影文化权利主体的群体或个人,只有相对少部分通过皮影加工或是皮影的销售等能得到相应的经济收入外,更多的是大部分的经济价值并未反馈给真正的权利主体本身,也就未对其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其他的国家也大量存在这样的例子,当《狮子王》在世界各地热播的时候,那些拥有著作权、版权者在计算着银行账户是否有百万万美元进账时,而象征性的1英镑是起初根据其自己民族歌曲来改编曲目的非洲祖鲁族艺术家林达的报酬。在这种情况下,用传统知识产权的观点来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要么会遗漏掉许多其他重要的相关主体,要么会导致主体的泛滥,因而无法对这些主体权益作到切实的保障[3]。

然而,现阶段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这主要归结于以下的原因: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所具有的传承性、以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和非物质性等特征,国家或是朝代的更替、民族的变迁、自然灾害或是昔日环境的改变所形成的人口流动,致使出现大量的民族交错居住的现象,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再次进行新的传承,以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的确定极其复杂。另一方面,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相对以行政保护为主,将一些不具有主体资格的在行政法规中却赋予了类似主体资格的权利,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上由一些省、自治区政府部门中的相关文化单位,或者是国家文化部,或者民间组织等作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而且这些行政规定并没有涉及所有权问题,仅仅只是赋予了其申报的权利。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性质难以确定

理论上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权利性质的研究亦颇为热烈。这主要涉及法律性质问题。有学者认为应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政府责任,通过公权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理由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作为智力成果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创造的绚丽多彩的文化,充分体现了民族智慧与文明,是为这些人民所认可和接受的,也会在以后朝着他们所独具特色的方向成长。同时,相对于一般知识产权而言,因为其存续期较长,对于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中,无数的劳动人民在这个文化遗产中留下了自己时代的特色,使其具有一定的群体性和公共性,由此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具有公权性质。也有学者指出,有必要在公权保护之外用私权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私权保护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是带有公权性质的私权:智力成果具有无形性、地域性,一个民族或地区传承该民族或地区所独特的民间习俗或传统习惯,这在表层上所反应的群体性、地域性特征是一目了然的也充分体现了明显的“公有领域”的现象,因此其也可以看作一种“集体私权”。除此之外,在现代法治中私权能够有效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保护权利主体的权利,因此将其定位为私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有利。多数学者主张采取公权与私权并行,以相互结合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言,法律上的民事保护与法律上的行政保护并不能简单地互相取代。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逐步深入,近些年来各地陆续颁布了一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法规,但在整个国家层面的立法仍是空白。2011年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主要是一部行政法,在性质上与现行文物保护法相同。该法从不同的视角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度保护:首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进行了明确区分;其次,将其性质定位于与现行文物保护法一样——以行政保护为主导;接着,在文化保护的具体措施中,坚持区别对待,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将其保护方法进行不同的分类,建立不同的档案、认定办法来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将更好地解决仅仅运用民事保护所带来的问题,例如在知识产权中无法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不能进行权利主张的问题,保护期限无法确定的问题,许多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或基本上没有市场价值的问题等等。综上而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两种法律的保护手段或途径是并行不悖的。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Z].

[2]《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2条的规定[Z].

[3]唐广良.遗传资源与传统知识保护[C]//郑成思.知识产权文丛:第8卷.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

文物保护面临的问题篇2

关键词: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撰写认识;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是受试者表示自愿参加某一项试验的文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益和证据性。在预防医患纠纷中,保护受试者权益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可是,由于研究组织者与受试者对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认知上的一些不足,导致了其撰写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了知情同意书对研究方及受试者权利、义务的约束和保护,致使临床试验中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影响了临床试验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不利于医疗事业的发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用于药物临床试验的200份知情同意书,这些资料包含了该院近50种药物临床试验的知情同意书。资料涵盖面广,较为全面,能客观的反应临床试验中知情同意书的撰写现状及存在问题。

1.2方法对200份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撰写的基本内容、细节问题等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药物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撰写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各个要素。

1.3结果药物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撰写包含多个方面,如试验药物的名称、研究题目、试验的目的、有效性评价标准、安全性评价标准、受试者人数、受试者可能面临的收益和风险等。在大多数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撰写中,其内容表述特点如下:对受试者的入选标准描述少,对受试者的排除标准规定较明确;对试验可能面临的风险描述较少,对试验可能获得的收益描述较多;对试验的保险及赔偿描述不够全面,一些知情同意书签字页设计不完整。例如知情同意书的版本号与版本日期,由法定人代签项目,未注明受试者的姓名及与代签人的关系等。其撰写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用语过于专业化,不符合受试者的理解水平,过多的专业术语、英文缩写影响了受试者对试验信息的全面、准确理解。这类情况约占总份数的60%左右;基本要素缺项或告知不充分,例如试验药品已知的可能对人体造成的副作用告知不明确或未告知。这类情况约占总份数的50%以上;语言表达存在一定的诱导性和广告性。例如,强调临床试验中的免费试用,片面强调药物的有效性,故意忽视药物可能造成的伤害。这类情况约占总份数的20%左右;撰写对可能面临的情况考虑的不周全。例如未能充分考虑受试者存在的弱势因素(如无阅读能力等),签字项目设计不规范、不完整。这类情况约占总份数的10%左右。

2分析

2.1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撰写分析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主要包括研究项目介绍;参与试验内容和过程;研究项目的背景资料。例如,此种疾病的其他诊治方法、已知该项目研究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及危险性等;参与本项目的获益及风险、补偿等;参与试验的自愿性及权利、义务等几个部分。在撰写试验知情同意书时,一定要注意各部分的细节。如研究项目的介绍,在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撰写的开始应对药品的名称、治疗病症等有一个初步的介绍,使研究者及受试者对试验有个初步的印象。又如在基本内容书写时,应把握好知情同意的要点,即:知情是同意的前提和条件,同意是知情的结果和目的。并对试验信息的告知做详细的记录,同时,要将这些记录很好的保存,以证明受试者同意的自主意愿。总之,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的撰写要本着全面、科学、细致的思想去写,同时要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和语言组织能力,能准确无误的表达临床试验完整的、真实的信息,表达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确保知情同意书撰写的有效性、规范性。

2.2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撰写问题与解决方式由200份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的分析可看出,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撰写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用语过于专业、含蓄,未能全面的考虑大众的理解水平;基本要素缺失等。造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2.2.1医务人员对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的撰写有一定的认识误区。一方面,是医务人员内部的认知差异,导致试验知情同意书撰写过程中,各部分不能紧密的配合,致使知情同意书设计时出现遗漏等问题。例如,护士认为:患者对临床试验的认识起点太低,沟通太费劲,也没必要。且与患者沟通中医生应负主要责任,因此忽视了自己的职责,导致临床试验中试验方与受试者的沟通不到位,在知情同意书撰写中易出问题。另一方面,医院参与试验的人员不能客观的、公正的看待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甚至一些医生片面的认为,知情同意书就是为了保护试验方在临床试验中的利益,避免试验组织者的责任,降低临床试验风险。而对受试者的权利、权益重视不够,只单方面的强调受试者的义务,导致医患纠纷发生时,法律认为受试者的知情权受到侵害,院方对受试者的告知义务为履行全面,致使临床试验效果、效益受到影响。

2.2.2受试者对自身参与临床试验的认识不足,不能有效的保护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一些受试者在临床试验信息告知中态度懒散、无所谓,认为就是签个字还那么麻烦。也有一些患者偏执的认为临床试验是院方的事,我们"外行"也不懂,什么还不是医院说了算。临床试验中的这些认知偏差给医患纠纷埋下了严重的隐患,这些问题在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撰写时一定要有所考虑。在知情同意书撰写过程中:①要针对以上分析出的问题加以重视,尽可能避免专业术语、英文缩写的应用。对有必要解释说明的地方应以文字形式记入,确保受试者知情的准确性、全面性;②对临床试验的知情信息充分告知,包括已知的、具体的不良反应等;③确保受试者签字的合法性,对临床试验参与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医学伦理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临床试验规范意识,避免其将知情同意书看成自身的"护身符",引导其能更专注的参与到临床试验中,确保临床试验开展的规范性。

参考文献:

[1]孙丽丽,李军,王艳.知情同意书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医学与法学,2014(02):41-43.

文物保护面临的问题篇3

关键词:心内科护理用药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274-02

目前医学界对心内科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用药的方式,因此用药安全就成了保证患者能够安全康复的关键。但是从事心内科护理工作不仅工作量大且有着极重的心理负担,因此护士在为病人进行用药护理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用药失误。而用药不当不仅是简单的药物出错更是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安全,轻者会影响患者的机体康复,重者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目前很多医院都曾因用药缺陷和患者及家属发生过纠纷,据统计发现,在我国所有医疗诉讼案件中有关临床纠纷的案件就占到37%。但是认真而言,这种因为用药失误导致的药物不良事件是可以通过加强临床用药安全管理进行预防和降低的。为了满足本次论文的数据需求,笔者选取某医院自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的具体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实际问题给出了对应的措施,经试验证明,这些措施确实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1心内科护理用药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

1.1药物的存储。药物的存储方式不仅影响到医院的用药效率同时若按照不科学的方式进行药物存储也会导致药物失去原有的药效,下面笔者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医院在药物存储上的问题进行分析:①心内科主要是通过药物的途径进行治疗,因此心内科药房内有很多存储药物,这些药物在正式收入药房进行编制之前需进行长期清点核查,在经过多个人员的手部摩擦和接触后,往往会让药品商标和药品有效期模糊不清,从而引起护士在配药过程中的安全隐患;②医院在进行药物管理时不能很好的进行药物分类管理,例如在医院的药物储藏中静脉用药和非静脉用药时不被非开的,外用和口服药也被混放在同一药柜中,这种不科学的药物分类方式大大降低了配药效率;③药物放置不科学,在放置药物时没有按照药物的放置条件进行放置,例如一些需要避光的药物却进行露天摆放,需要在4摄氏度环境中放置的药物却没有放置在恒温冰箱中;④药品清点审核制度要缺陷,一些药品已经过了使用期限却仍然放置在储存间内,护士在使用药物时也没有仔细注意药品的使用期限从而让患者吃了过期药而引起身体不适。

1.2医嘱审核问题。在护士配药过程中对医嘱进行认真审核是用药安全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医生本身工作量大,因此在为患者开药时往往会出现处方和医嘱计量不一样的情况,护士在进行配药时应当考虑到这些细节对医嘱进行认真审核,从而确保患者不会因为药剂计量上的失误而影响治疗或造成生命危险。医生和护士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新入住的患者往往会因为护士交接班时的粗心而造成用药延误。另外护士不能经常将患者的情况随时向医生汇报导致医生在为患者写处方时往往不能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部分护士不能够熟练掌握临床用药知识,就不能结合患者的病情变化来配合医生对Ч教/p>作者:蔡玉萍来源:健康之路2013年2期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_first+prnhtml;window.print();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bdhtml;}jQuery(document).ready(function(){ContentBigimageControl('zoom',650);})

2加强对心内科护理的安全管理

2.1完善药品分类管理和核对制度。在药物存储过程中,确保常规性药物可以放置在方便取用的位置;其他药物可以按照不同类目的放置需求进行分类存放,存放过程中药物的数目、名称等都应记录清楚;加强对药物的清点审核,近效期药物可以放置在专区并详细注明失效期,对已失效的药物进行定期处理;有放置条件的药物要严格按照放置条件进行放置,例如避光药物必须放在干燥通风的暗室,需冷藏的药物必须放置在规定温度的恒温箱中,并进行定期除霜;定期进行心内科制度考核,提高药品核对质量来确保医院用药安全;护理人员定期进行“三查七对”工作,对危险药品和名称类似的药品更应做好查对工作,同时对患者进行用药时还应认真核对患者的姓名、床号和病床号,进一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2.2加强对护士的专业培训。一方面护士是临床药物配和送的第一执行者,另一方面护士和患者接触时间最长,能够随时向医生汇报患者的近期病情,因此护士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医院必须加强对护士的专业培训,通过提高护士队伍的整体素质来加强用药安全管理工作,提高用药质量。为了实现对护士的专业培训,医院可以定期举办药物知识讲座,督促护士学习新药物知识并加强知识积累;加强对临床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增强其在工作过程中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确保护士在照顾患者的过程中能够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失误不上报”的惩罚制度,保证及时出现用药失误也能够通过及时处理而将对患者的危害降至最低。

2.3加强对用药环节的安全管理。结合医院的用药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用药安全管理:①充分应用现代化操作软件,利用相关的软件操作系统实现对医院医嘱处方等其他信息的信息化管理,这样可以减少医护人员在手抄执行单、医嘱及处方过程中的失误;②对静脉药物施行集中配置,这样可以避免院内感染,减少药品损失和提高输液安全;③加强对病房的巡视,及时了解患者输液时输液速度是否被改变、患者用药后的体征反应等情况;④做好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工作,让患者服用药物前,确保患者对使用药物的名称、具体作用和不良反应都有充分的了解;⑤完善药敏实验审核制度,患者使用的药物应由两名或以上护理人员确认才能进行使用,为患者进行药物皮试时要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⑥加强口服药物的管理,医院应在心内科区内设置口服药物的专门管理区域,并详细列出药物的服用剂量、注意事项、不良反应,从而护士人员能够结合用药的具体信息来帮助患者进行合理用药。参考文献

[1]胡烨.心内科护理用药安全管理临床探索.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2期

文物保护面临的问题篇4

【摘要】:药学监护是国外药学实践中提出的新概念,是以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为目的,提供更直接的、负责的药物治疗。药学监护为患者提供了更人性化的服务,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基层医院更应开展这项服务,以便更全面、系统的指导医生、患者用药。为安全合理用药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基层医院开展此项服务也面临着人才缺乏、法规缺失、患者依从性不好等困难。

【关建词】:药学监护 必要性

医院药剂科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历史上医院的药房只承担起了药品供给和门诊调剂工作,是以保障供给为主的工作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药品加成成为医院的主要收入,由保障供给转变为利润获取为主。但随着“三医”联动改革,要降低药物治疗成本,保证药疗安全、有效、经济,提高药物治疗技术含量,这就要药师参与,开展药学技术服务——开展临床药学,药师除了日常调配,还要参与查房,参与临床会诊,开展用药咨询,协助医师工作,参与临床治疗工作,确保临床合理用药。这就要求医院药学及时转型,从保障型转为技术服务型。转型后的药剂科应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设计,开展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实现药物治疗个体化,进行药物效应观察(包括正效应与负效应—药物不良事件,对后者进行监测与报告)为临床提供药物应用信息、情报资料及咨询,实行静脉药物集中配制与单剂量作业,以及围绕合理用药开展药物临床研究。技术服务型应以服务病人为中心,以临床药学为基础,以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药为目的,开展药学技术服务和相关的药品管理工作,这是医院药剂科的发展趋势。

一. 开展药学监护的必要性

1、 药学监护(pharmaceutiacl Care简称pC)的概念:药学监护亦称药学保健或药疗保健。药学监护是一种过程,药师通过与病人和其他专业人员合作,设计治疗计划,提供直接的、负责的,与药物有关的关心和照顾,目的是获得改善病人生存质量的确定结果。

2、 开展药学监护的必要性有以下四点:

现在很多基层医院的药学服务还停留在以调配为主的传统时期,临床药学和药学保健还只是纸上谈兵。上级医院已进入了临床药学时期,开始以改善病人生活质量为主的药学监护时期,开展药学监护的必要性有:

1.2.1 及时发现实际的用药问题,如未对症治疗、选择药品不当、治疗剂量不足、用药过量、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滥用等。

1.2.2 防止潜在用药问题的发生,减少药害事件,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1.2.3 把医疗、药学、护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指导、帮助病人和医护人员安全、有效、合理的使有药物。

1.2.4 与医生一起设计药物治疗方案,达到个体化给药,监测病人用药全过程。对药物治疗作出综合评价,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和剂量,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二 基层医院开展药学监护面临的问题

1、 理念上的问题

2.1.1. 要超越传统药师的按方付药的理念,由药师指导用药将是一次变革。医生的传统观念认为他们才是治疗结果的主要责任者,由药师提出给药医嘱或处方中的不合理用药问题,可能会引起医生的反感和抵触。这个超越不只是药师本身,是全体医护人员的转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

2.1.2. 药师自身理念的超越,要超越只对本单位病人给予药学服务的观念,而是直接面向需要服务的人群。在整个疾病治疗过程中持续不断的给予用药指导和帮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要给予服务,使病人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和精神状态。

2、 人才的缺乏

开展药学监护要求药学人员不仅有广博的药学知识,还要有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建立临床药师制最关健之处是需要合格人才来承担此方面的工作。现在基层医院药房工作的药师大都不了解临床,甚至不知道药物应用后在人体的效应及检查评估方法。高端人才到基层医院工作的很少,这就要求基层医院能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使他们能学有所用,带动和培养一批可参与到药学监护领域的药学人员。

3、 患者依从性不好

由于患者疾病的原因,从患者身上抽血检验一些数据往往遭到患者的反对,这就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来解除患者的敌意。但这会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只有全民的用药意识都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才能顺利开展此项工作。

4、 法规缺失

药学监护工作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卫生、药政和医院管理部门还没有开展药学监护的工作文件和规定,对如何进行药学监护给予指导和规范化。只有《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对医院药学转型提出了纲领性要求,但此规定牵涉面广,内容丰富,没有实施细则,这就阻碍了医护人员、患者及管理人员对药学监护的正确认知,不利于药学监护的开展和实施。药学监护的开展也没有坚强的法律后盾。

综上所述,21世纪我国社会将高速发展,医疗卫生体制也将发生根本的变革,药学监护是医院药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医疗保健将实现社会化,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低耗的药学服务,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保障患者健康的观念,直接面对病人,直接向病人提供各种药学技术服务,参与用药全过程,不仅对调配处方的准确性和药品质量负责,同时也为患者用药所产生的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的后果负责。这是未来药师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随着医药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自主医疗、自我保健意识不断加强,实施全程药学服务显得更加重要。我们的医院药师必须成为病人的用药顾问,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基层医院开展药学监护是学科发展的要求,当然更需要广大医院药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为全民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秋潮,药学监护是临床药学的重要内容,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16(9)

文物保护面临的问题篇5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

中图分类号:J0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362-02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印记,也是未来人类文化创新的素材来源之一。河南省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大省,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统计,截至目前为止河南省各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五百余项。毫无疑问,“遗产”同样也是资源,是未来我们无论在精神文化方面还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资源。

当前,社会的极速发展对社会各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相同,信息化浪潮形成的爆发式发展,正在逐渐改变着当今社会中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这些冲击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信息接受渠道与过往任何一个时期都不相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文化资源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保护与利用问题是其中的重中之重。随着“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逐渐推进,新型业态的快速崛起,各行业呈现分工细化与融合发展的大调整,传统单一的方式已经无法很好的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问题,因此,一种集成多元化手段的保护与利用体系的建设极为重要。

二、时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新要求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因各国的情况有所不同,目前存在有较多的说法。我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基于较为权威的一个概念界定,就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由这个概念的界定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会根据环境变迁与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的创新发展。当我们的时展处于历史中一个全新局面的时候,无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要求。本文具体梳理如下:

1、保护与利用的共存性

“遗产”是对代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各类文化资源遗存的很好的形容。我们面对“遗产”首先想到的是保护,如何保护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如果是货币遗产,我们觉得保护是将其存入银行,但其中还会面临贬值的危险。因此,此时保护与利用就必须联系起来。利用的本意是选择更好的、稳健的方式使遗产增值,这无疑是对其最好的保护。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商业化的影响体现在更多的领域,因为我们无法回避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要求。当我们面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问题时,如果只提保护不提利用,就会变得非常被动。我们传统意义的保护,无非就是依赖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由政府搭建平台组织各类受时间限制的活动,如庙会、展演等。而保护与利用的共存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政府扶持的基础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或传承群体、受众、媒体渠道、商业等因素紧密的聚合起来,以保护为目的,以利用为方法,以多种力量的聚合为形式。

2、传统传播形式与现代传播形式的组合

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形式以传承者现场展示,受众到场观看为主要形式。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信息接收渠道与接受习惯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形式使遗产本身与受众的距离逐渐拉大。这种距离不但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人群逐渐缩小,最终成为传承者自娱自乐的游戏,同时也会造成传承者通过遗产获得的收益逐渐萎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带来了巨大的限制。因此,在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真实风貌的基础上,我们要积极的将其传统的传播形式与现代符合人们信息接收习惯的传播形式组合起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影响力。

3、传承者与受众群体同样重要

在过去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观念过于保守,通常会简单的认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重视其传承人,而利用就是积极的去申报遗产级别,从市级一直到世界级,越高越好。申报成功以后,可以更好的提升该遗产所在地的知名度,然后搭建文化平台吸引外来投资。当然,保守的观念并非错误的观念,其出发点是好的,但对于遗产保护与利用问题的解决并非最有效的方法。首先,我们必须肯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我们必须要重视该遗产的主要传承者,使他们能够更加原貌的将其传承下去。但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我们无法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群体。从宏观角度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财富,我们有义务让尽可能多的国人认识它,并对它形成记忆,乃至喜爱上;从微观角度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收益来源是数量庞大的普通受众,我们要重视受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才能将他们的目光吸引过来。

综上所述,时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带来了许多新的要求,这些要求使我们要从观念上改变我们的保护观与利用观。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必须要原汁原味的传承,但我们可以根据时代的要求尽可能的创造其与当下时代的交集,是保护与利用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体系,使之能够流传的更为久远。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新角度

今时今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面临着崭新的局面,面临着时展的要求我们要面临许多问题,但也有更多的有利条件。正如前文所述,我们正处在与过往其他时期完全不同的新时代,在缺乏历史借鉴的情况下,促使着我们必须透过一个新的角度来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所面临的新问题。与过去单一的保护与利用方式不同,在各项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大发展的今天我们有了更多保护与利用的手段,通过这些多元化形式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我们初步建立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体系,为保护与利用的未来良性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进而形成文化收益与经济收益的最大化,使政府、传承者、受众都能作为这个体系的组成部分而取得自己需要的收益。本文对这一体系的建设进行了尝试性的思考,具体总结如下:

1、政府主导,形成体系框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新体系的建设,因为涉及遗产门类广泛,行业众多,因此并非某个传承者或民间团体能够搭建起来的,而受众处在整个环节中较为被动的一方,只能引导无法对其提出要求。因此,由政府主导,搭建平台来统筹规划最为现实。在这里,我们需要认识到,与过去政府单纯的政策、资金扶持不同,最重要的是由政府主导的平台构建。这个平台可以由政府召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与相关行业专家一道形成一个协会式的组织,完善基础理论研究与创新发展研究,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给互动发展带来可能。而这个协会式的组织并非最终形态,它只是一个能够进行力量集合的框架。建设这个框架以后我们可以继承多元化的手段向其中填充内容。

2、在体系中形成普及化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就是以传承者为原点,辐射尽可能多的受众人群,形成该遗产传承与利用的丰厚土壤。在广大群众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信息的普及与传播,既是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能够提升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此外还能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商品化的时候,拥有庞大的消费人群。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信息的普及并不是能够通过一两次的活动就能够完成的,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长效的机制融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体系中。而这种普及也不能依靠单一的手段,需要多种手段并举才能产生最大的效力。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第一点中所说的协会,编印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读物,作为青少年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并且可以将相关内容变为电子读物,丰富阅读的渠道与形式。其次,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动漫形式制作相关的动漫产品,如动画片、文化用具及一系列的衍生产品,使之能够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再次,制作相关系列纪录片,通过多种传播平台进行传播。我们需要认识到。相关知识信息的普及并非短时间内能见到收益的,因此必须通过长效机制来坚持。

3、将信息化平台融入体系

人们常说,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在几年以前,这个说法刚提出的时候,很多人对这个说法似懂非懂,朦朦胧胧。但是,时至今日,我相信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的人对这个说法都形成了很深的认同。现在人们对于信息的要求比之以往更为多样,实时、在线、真实、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体系如果缺乏了信息化平台的融入,那么在当前社会中无法解决许多现实性的问题。在这个体系中的信息化平台可以由几个方面组成:首先,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数字化专业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依托大数据技术可以保证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极大丰富,将文字、图片、表演视频、演示动画都集成在一体,使受众能够获得远比现场观看更为丰富的信息,同时它的在线性可以让受众的观看不受时间的限制;其次,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云空间,云空间可以让更多的人通过更多的网络连接方式获得相关信息,把移动互联网络融入到传播形态中;最后,还可以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的网络媒体传播渠道,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形式及时发送相关信息。

4、将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融入体系

文化创意产业历经近二十年的发展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大量的成功案例,能够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路。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让我们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并由此可以探寻出新的发展途径。文化商品化是文化创意产业成功的因素之一。当我们谈及文化的时候尤其是文化遗产的时候,总是会选择性的回避金钱与商品两个字眼。因为我们往往会习惯性的认为文化是高雅的,商业是庸俗的,这与我们的文化传统相关。但是在这里,我们应该毫不避讳的探讨这个话题,甚至应该主动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化与市场化。文化创意产业有时能够产生聚合器的作用,将不同种类的文化素材经过加工之后多元化的呈现出来。通过文化企业与生产企业的联合,将人们往往不可见、不可用的文化素材转变为现实中可见可用的产品形态。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离不开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在多元化的今天,我们也要采用多元化的方法与手段有效的促进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同时要说明的是,我们的探讨内容是有一个前提的,就是在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固有优点与魅力的基础上,去寻求保护与利用体系的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体系能够有效的集成政府、传承者、受众等社会因素,使目标一致,力量凝聚。同时,这个体系也能够聚合信息化时代各类新技术手段,为保护与利用提供更多的方法与手段。新的角度,需要人们改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认知定式,寻找更为全面有利的形式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发展,并以此在文化与经济双重发展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参考文献

[1]赵克理.中国传统设计文化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4.

[2]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

[3]罗虹,葛凌,黎典明.中国民族艺术与文化[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8.

[4]帕特里克.弗兰克.视觉艺术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2.

[5]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6]吕澎.20世纪艺术的历史与问题[J]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7]李绵璐.有形与无形-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论集[J]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文物保护面临的问题篇6

【关键词】心内科护士;临床用药;安全

1引言

护士人员主要工作是用药和观察药效,所以如果护士人员对药物知识认识不足,对一些要去的配伍禁忌方面没有概念,就会容易出现错误用药,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强护士人员临场用药的安全管理是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取得病人信任,促进医院事业蒸蒸日上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对心内科护士人员的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分析,以期能够真正的起到帮助和知道护士人员安全用药的目的。

2当前心内科护士人员临床用药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其原因

临床用药上出现错用、漏用以及配伍禁忌药物使用在一起造成医疗事故的事情近年来比较常见,心内科呼市人员临床用药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口服用药不规范、不严谨一般护士人员要按时给病人发放药物,并叮嘱病人按时吃药,但是目前存在很多病人用药不及时,很多药物发下去后没有及时服用,形成大量剩药的问题[1]。出现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①护士人员紧缺,无法顾及到所有病人。②医生处方字迹潦草,导致药剂师发药失误。

2.2输液过程不规范心内科护士人员在输液过程中存在输液不记录或记录时间不正确、输液速度较快等问题。出现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没有一个规范的制度来约束护士人员或现有制度无法起到约束护士人员的作用,且有些护士人员缺乏服务意识,责任心不够。二、心内科疾病病人一般症状均比较严重,需要频繁进行输液换药,但是由于护士人员不足等问题,有些护士为了顾及到每一个病人因此只能加快滴液速度。

2.3化药液使用不规范正确输液药物均要按照正确比例进行配置,要求做好防止污染的工作,且在所有的化药液中粘贴好标记,确保药物之间无交织污染现象。但是目前心内科护士人员在管理药物是存在无菌观念缺乏且无污染意识淡薄,在输液上没有粘贴清除标记的现象,甚至还存在一些抗生素在化开后很久才使用的现象,缺乏现化先用的意识。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护士人员对药物禁忌知识了解不够透彻,且心内科工作量比较大,大多时间均比较忙乱,因此在一些细节上无法做到完善。

3解决心内科护士用药问题的主要措施

3.1定期对护士进行用药知识的培训由于很多护士人员在投身护理事业后一般比较少主动去学习新的知识,导致出现原来的药物使用知识与现实的临床用药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在实际用药过程中容易出现失误的现象。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就要对护士人员进行每年几次或几年几次的定期药物培训,并要求每一个护士人员自觉阅读和学习新的药物使用知识。另外,心外科的所有护士都应该有一种发现和收集药品说明书的意识,尽量收集常接触或不常接触但是非常重要的药物说明书,每天尽量抽出时间学习了解,从而保障在工作的同时使知识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完善[2]。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更新护士人员的用药知识,提高用药的安全。

3.2定期对护士进行道德素质的教育,增强责任感临床上出现用药错误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除了护士人员对药物知识认识不够之外,更大的原因在于很多护士人员缺乏一个“白衣天使”应该有的约束力和责任心。有些护士人员在给病人用药时极少对药物进行检查,从药剂领取处领取药物后不进行检查直接用在病人身上,或对某一药物存在猜疑时没有及时解疑,直接用药。针对这些情况需要定期对护士人员进行道德素质教育,增强护士人员的责任感。每一个护士人员有医院发给的道德修养小册子,在年终时医院领导对这些小册子的内容进行阅读,并对护士进行考核,确保所有的护士都能够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

3.3完善查对制度,要求呼市人员严格实行医院制定一个完善的查对制度,制度中明确要求护士人员需要遵守的规则以及违反规则需要承担的责任等。确保每一护士人员都能够自觉在心中树立一个标杆,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同时,护士人员还需要准确且及时的做好医药使用嘱咐工作,确保病人在使用某种药物前了解该药物的药效以及注意事项。为了确保一些实习护士人员用药无误,医院需要安排一些经验比较丰富且具有职业资格的资深护士人员对实习护士生的用药进行监督,嘱咐护士生要规范用药。另外为了确保用药安全,需要在用药时保证至少有两个护士人员对药物类型进行核对。同时,为了确保病人对药物有更详细的了解,在病人提出药物使用相关问题时,需要耐心且详细给予解答,且对一些存在疑问医嘱要及时了解并纠错,避免事故出现。

3.4做好药物配伍禁忌的认识工作药物配伍禁忌是容易造成医疗事故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心内科病人症状都比较严重,需要的药物种类比较多,且由于护士人员工作量比较大,因此由于太忙的或药物太乱的原因容易出现将有配伍禁忌的药物放在一起的想象,给病人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针对这类问题需要严厉叮嘱护士人员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必须要多加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尽量在日常工作中多加阅读药物的使用说明书,了解其中的禁忌并铭记于胸,避免出现在慌乱时错误搭配形成禁忌,威胁病人生命健康[3]。如心内科中左氧氟沙星和丹参酮Ⅱa磺酸钠配伍后会形成结晶,最后输液器受到堵塞,严重的话威胁病人生命安全,因此必须要求所有护士人员做好配伍禁忌的知识了解。

3.5做好护士工作时间安排心内科相对于其他比较稳定的科室,如妇科来说属于突发事件比较多的一个科室,由于经常有病人需要抢救,因此必须要有护士人员二十四小时值班,但是由于工作强度比较大,如何做到既保障有人值班又能够让护士有更多的休息时间则需要做好工作时间的安排。如可以使用弹性排班的方式,发挥护士人员的积极性,实现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郑月玲,岳晓莉.护士临床安全用药的监督与管理[J].中外医疗,2010,15(19):125-126.

文物保护面临的问题篇7

2002年以来,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组织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评选工作,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村落保护进入了国家行政部门的视野。2003年、2005年和2007年先后评选了12个、24个和3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完成了全国传统村落摸底调查,收录了各地上报的1.2万个传统村落信息,其中第一批进入村落保护的有646个。 

村落的保护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如何保护的难题,如同传统历史街区保护的困境一样。如果以物质形态和技术取向为着眼点,以文物保护和建设控制的思路来进行保护,在农村人口流失和居民生活改善需求的双重影响下,传统村落往往不是衰败就是遭到建设性破坏。村落保护更面临着地域广、难以监管和控制等诸多难题。事实上,从国外经验看,改善社区环境,恢复及保持社区活力也成为文物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 

另一方面,虽然传统村落保护已经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进入历史文化名村名录的村落相对于全国村庄总数(2010年全国271万个自然村落)仍然杯水车薪。近十年的城镇化扩张导致村落数量减少了约90万个。从更广的意义思考,村落的保护不能仅仅是少数具有文物价值的村落建筑和空间的保存,更重要的是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传统村落与文保单位不同,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基地。农村社区的改善与发展,直接关系着村落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保护必须与发展相结合。 

因此,村落的保护,唯有从乡村整体建设和发展思考,通过乡村特色挖掘实现产业振兴、民间文化传承,以社区精神和认同的重建,凸显乡村的传统价值,才能奠定永续发展的基础。 

在这方面,台湾的社区营造和乡村发展提供了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 

1台湾村落社区营造的背景与历程 

文物保护面临的问题篇8

关键词: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218-02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遗产一样,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人类的共同财富。但由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影响,西方文化、流行文化、汉族文化正严重冲击着中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而这些地区长期传承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土俗、弱势,正处于濒临消亡的境地,因此有效地保护这些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变得十分紧迫。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规定中的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有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认同,又因种种原因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这些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各类戏曲和相关的面具、服装制作工艺;舞蹈,如民族民间节日舞蹈、祭祀舞蹈、礼仪;音乐,如各类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乐器制作工艺;口传文学,如神话、传说、史诗、游戏和故事;各种精湛杰出的工艺、手工艺,比如针织、织染、刺绣、雕刻、竹藤编织、面人制作、玩具制作和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传心授、口耳相传、世代传承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它鲜活地扎根生存于民族民间,主要表现为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

二、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疆民族众多,13个主体民族在文化艺术上均有无可达及的造诣,每一个民族都有口述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戏曲曲艺、传统工艺和技艺、传统礼仪、节日庆典、游艺活动等传统文化。但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种文化的不断冲击,许多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已处于濒临消亡的境地,下面我们以木卡姆为例简要谈一下这些非物质文化所面临的主要困境。

1.生存环境问题

现在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逐渐失去其赖以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近20多年快速发展的交通、通讯和市场经济以及日益开放和现代化的倾向,极大地改变了新疆相对孤立封闭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条件的变迁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逐渐地被人们所忽视,尤其对于各类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由于其古旧的风格特点不能满足现代人对时尚的生活和要求,日益不被人们所接受,这也是流行音乐和庸俗音乐风靡市场的主要原因。在新疆维吾尔族地区,以前每逢节日、喜庆,人们几乎都会请民间艺人表演木卡姆和其他维吾尔族民间音乐,现代流行音乐进入后,由于流行音乐音响强劲,用人不多,花费较少,传统音乐正逐步被流行音乐所取代,群众中能演唱木卡姆歌曲,表演木卡姆舞蹈的人数已日益稀少。

2.传承与创新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基本靠一代一代人的口传心授来传承,这种文化的继承与扩散方式的持续性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如继承人的影响,所以人的问题是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新疆,各种民族民间艺术大都以群众或民间艺人的口头传承方式流传下来,人走艺亡的情况十分严重,现在已没有任何一位民间艺人能完整地演唱、演奏十二木卡姆了;有的木卡姆的某些部分如刀郎木卡姆的舞蹈,旧时表现的是刀郎人狩猎生活的全过程,但在“”中却被批判为“野蛮”、“落后”和“低级”的,如今在民间已经走了样,现在在某些刀郎地区,能表演狩猎舞蹈的只有三五位民间艺人了。其次对于有传承创新责任的年轻一代,他们更多的是接受现代文化,文化的全球化使年轻一代人更容易接受社会的主流文化,“对古老的传统文化失去兴趣或不感兴趣”,新疆木卡姆尤其如此。今天的维吾尔青少年,对木卡姆及其代表的传统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都知之甚少,更不用提进一步发扬创新了。这也是已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共同重大问题。

3.曲目整理需完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生态环境一样,一经破坏是很难再恢复如初的。一旦消失,如果没有很好地记录,我们就永远不会知道它是什么样子。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可以保存,传承和发展,但过早地因人为原因被毁灭和抛弃了。近50多年以来,维吾尔族民间音乐始终以“半口授半定谱”的传承方式平行传播着,随后才是完全定谱阶段,而对已留下的《十二木卡姆》的录音从结构上进行推断,存有明显缺漏。目前,已出版的几种维吾尔木卡姆,都未做到“音谱同步”。学唱和研究各种维吾尔木卡姆的可靠版本,尚待编撰。

4.保护经费短缺问题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金短缺问题不仅在中国存在,而且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也存在,“实际上,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拥有巨大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它们共同面对是保护经费匮乏的问题”。对维吾尔木卡姆传承,民众和社会专业机构有着迫切的要求但缺乏有力的财政支持。木卡姆以前的录音、录像资料由于保存手段落后,目前急需将它早期录音、录像资料,转换成数字化载体,以利于多种方式的异地储存,但由于工程浩大,没有有力地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民间木卡姆表演机构和团体也因观赏人数稀少,都难以维持自身运转。《十二木卡姆》的庞大篇幅和演出长度,与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存在矛盾,除了专业艺术团体在剧场中的演出和少数人偶尔欣赏的活动之外,日常生活中已很少见到完整演出。

5.保护理念需发展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人类特殊的精神创造,是一种生命的存在,一种生态之中的链条,不可孤立看待。如果为了保护的方便和有效,我们把保护对象从它的生存环境中抽绎出来,给以特别的关注;那些在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优秀传承人的思想,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又当如何保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在保护的同时又如何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和发展,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

三、保护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1.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问题,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在面对新的生存环境时,保故纳新,自我调节变革,保持其核心价值,以找到生存的土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生命存在,它与一定的自然、社会、历史和群体发生关系,当这些自然、社会、历史和群体发生变化时,它本身不可能不产生变化,只是随着时空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吸纳新的东西,以新的内容和更加多彩的形式与时代同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在面对社会发展和文化市场化时,我们应适应这种社会变化而不是回避它,但这并非是说完全由市场来决定,而是通过市场为媒介让其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有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机会。同时还可以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人、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冲突。但这一过程必须坚持生态原则,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产生于特定的环境中,如果没有原定的文化氛围,民族性、地方性的特色将不复存在。遵循文化原生态原则就是要以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型为准则,依托文化母体,注重文化生态,主张在原文化生态环境中进行开发保护。

2.目前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这重物轻人的问题,许多掌握传统技术的人及他们的创造物或赖以显示其技艺的物质载体都在迅速的消失,很多精湛的传统技艺没有留下传承者,因此要建立健全传承人培养机制。一方面要尊重现有的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使目前还存在的非物质文化有合适的接班人;另一方面要培养年轻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研究学,在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及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实践能力。如在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铁木尔・达瓦买提的领导、支持下,新疆艺术学院创办了木卡姆表演艺术班。木卡姆表演艺术班不仅培养学生学习木卡姆的演奏、演唱,还为他们专门开设了政治课、文化课、音乐课,以提高他们的政治认识,开阔他们的艺术视野,培养他们科学文化知识。此外,学校还精选了一批懂得木卡姆、精于木卡姆的教师来为他们讲课授业,组织了一批有造诣的教师,根据木卡姆的特点,专门为他们编写了一套系列的教材,还不断请著名木卡姆民间艺人进学校,组织同学每学期都深入民间,向民间艺人学艺等一系列的措施,以保证他们表演的木卡姆能保持传统的原汁原味,防止他们在不断的社会变化中,可能出现使木卡姆“洋化”、“汉化”的倾向。

3.政府应组织以文化、民族和发改职能部门为主,其他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的专门工作组,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战略规划,对全区非物质遗产资源的挖掘、抢救、保护、开发和构建文化产业实施决策和领导,提供人员、资金和物资的保证。

4.学术界专家学者要全面考察可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还要对其进行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对以申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追本溯源分析研究在当今经济文化背景下它的发展趋势,判断出这些行为意识明天将会向何处发展,据此得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研究成果除了能给政府决策带来指导性意见之外,也将对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起到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慧.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与深远意义[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6,(2):40.

[2]毛继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成功探索[J].音乐研究,2006,(1):13.

[3]兰元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思考[J].凯里学院学报,2008,(4):3.

[4]彭振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以湖北施恩自治州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6,6):35.

文物保护面临的问题篇9

关键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问题分析

文物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对于指引我们探寻历史,发展文化事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就需要我们加强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从而保护这些珍贵的遗产。对于每个公民来说,保护文物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现代社会的很多人都没有文物保护意识,一些文物保护机构在工作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都造成了很多文物的流失和损坏,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文物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各地博物馆没有制订具体的《文物管理》实施细则,使得一些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程序约束,存在着漏洞。同时文物单位对文物管理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目标考核及奖惩制度,严重影响了管理效率。

2.文物会计账处理不完整

文物单位的藏品文物来源渠道多种。如考古发掘取得的文物、受捐赠的文物、依法调拨、交换、移交、拣选的文物,虽然文物保管部门有严格按照文物的接收制度来接收文物,同时也进行文物账的登记,但财务部门无法确认该文物的实际经济价值,财务方面也就未进行财务入账登记手续,财务信息中也就不能反映财务价值。

3.对文物管理重视不够、权责不清

各级文物单位尤其是县级以下文物单位在管理文物时没有划清各个职能部门的责任。存在管理馆藏文物人员也是管账人员,文物进出库房手续不符合相关规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4.文物保管过程中存在风险

文物在征集、接收、陈列、展览、库房保管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风险。风险主要存在于征集过程中文物的来源是否合法性、历史真实性、研究价值等方面的风险因素;馆藏文物易受到虫、鼠、霉菌等患害,使得一些馆藏文物受损风险;陈列、展览过程中受到安全性风险等。

5.文物征集和保护经费存在问题

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的经费用于征集文物和保护文物,如何规范使用文物征集和保护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防范文物征集和保护过程中腐败现象,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6.文物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文物保管人员大多数是非专业性的工作人员,其主要职责是防止文物盗失,对文物的科学管理和保养、保护的职责往往被边缘化,造成文物品相变低甚至损坏。尚未建立科学和长效的文物管理人员培训,缺乏定期和良好的培训机制,不利于文物管理人员主动提升管理素质和增强管理积极性。

二、对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针对当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所面临和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文物工作者更应加强使命感,认真分析、冷静思考。在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的基础上,应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一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文物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这是搞好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基础;二是提高领导干部对文物工作的认识水平,领导文物保护意识水平的提高是搞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关键;三是加强对文物工作者自身业务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增强责任感,培养敬业精神,这是做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保证。同时,文物部门还应抱着守土有责的态度,加大对《文物保护法》及《有关文物保护条例》的宣传和贯彻,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基层文物工作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投更大的热情将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效管理与经济建设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在矛盾中找到共同点,使之能互相促进,和谐发展。

2.加强管理,强化管理职能

基层文物管理职能主要表现在行政执法管理和业务监督管理上。为此,一方面,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文物保护法》为依据,制订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或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树立《文物保护法》的权威性,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另一方面,基层文物管理部门要加强业务管理,加大监督力度,认真履行保护职责及有关管理措施,将文物保护单位纳入科学、正规的管理体制,使业务管理、监督真正落到实处。

3.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纯粹的保护是没有意义的,但片面地进行开发也是有危害性的。所以仍需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进行开发利用。但针对一个地区来说,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开发利用也不现实,而要结合实际,二者兼得,走出适合当地发展要求的路。因此,开发利用应有主次,要贯彻“重点开发,全面保护”的原则,先以一个或几个点为突破口,不断探索经验,循序渐进,促进整个文物保护单位工作的开展。

4.拓展文物经费来源渠道

文物保护是需要大量投入的公益性事业,所以完全依靠财政的投入不太现实。但政府可以通过依靠财税、开发等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吸引民间和社会资金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5.理顺基层文物机构的管理体制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地区重视的差异,往往导致基层文物工作现状的差异和各种不平衡。所以对文物工作的垂直管理,进行上划管理,是体制改革的良好出路。对文物工作进行上划管理,集中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权、物管理,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便于推行统一的政策标准和规范管理;二是便于进行专业技术人员的统一调配;三是便于财力的统一平衡调配使用;四是免受地区差异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地方政令的干扰。最大的益处是便于统一的行政领导和统一的业务指导及监督。如此,就会使基层文物工作有一个统一的工作思路,打破小框框,放开手脚,统一思想,发展有序。这种机制的改革,将会解决许多基层文物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有利于国家文物事业整体的健康发展。

6.加强文物队伍建设

尽快建立起一支既有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又能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高素质基层文物工作专业队伍。同时要加强业余文保员队伍建设,调整人员,加强培训,提高业余文保员素质,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三、结语

基层文物工作是国家文物事业中最基本的单元,是国家文物事业大厦中的基石。我们在看到这项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的同时,也应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出一些对策和办法,来逐步完善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只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那么基层的文物工作就有一个不断向前开创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晓东.文物保护法概论[m].学苑出版社,2002,(11).

文物保护面临的问题篇10

方法:对我院心内科2010年6月-2013年3月的护士临床护理用药安全管理情况进行分析统计。

结果:通过对心内科护士用药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总结,提出一些有效可行的改进措施,并严格落实,提高了护理用药安全管理质量,消除了一些不必要的隐患。

结论:通过严格规范的心内科护士用药安全管理可有效降低临床用药差错的发生率,增加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心内科护士安全用药管理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428-01

内科与外科有很大区别,外科多以手术为主,而内科多靠药物进行治疗,尤其是心内科,临床药物种类繁多,需要掌握各个药物的配伍禁忌,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及时发现药物中毒情况,在众多的用药要求中,用药安全是重要的基本要求之一。由于用药太多,护士配药用药等工作量大,心理压力也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发生失误和差错。用药不当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安全。用药缺陷也是医疗纠纷的常见原因,影响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可见护士安全用药管理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我院心内科2010年6月-2013年3月展开了加强临床护理用药安全管理的一系列活动,努力提高用药安全性进而改善护理质量,取得不错的临床效果。

1分析心内科护理临床用药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药物的保存问题。①由于心内科存储的药品量比较多,种类复杂,又需要定期清点检查,护士的手部多次的接触这些药品可能会使药品名称和有效期等重要信息不清楚,所以护士在配药时可能因为药品包装上的模糊不清而产生用药安全问题。②临床护理工作量大,而医护比例又很难达到标准比例,为了完成医嘱,护士可能对药品放置管理无暇顾及,药物随意摆放不分种类,如静脉用药与非静脉用药放在一起,外用药与口服药物摆在在同一药柜中;没有严格按照药物存储条件保存,如没有将要求4℃保存的药物储存在恒温冰箱,没有将需避光保存的药物避光保存。③药品清点审核制度存在漏洞,有些不常用的药品可能由于存储时放在不易找到的地方,时间过长而失效,护士交接时没有对药物进行仔细清点和交接。

1.2医嘱审核环节被忽视。护士在配药、用药过程中对医生开据的临床医嘱进行审核,这也是保障临床用药安全管理的重要方面。医生难免有时候会因为工作量多工作压力大而出现一些错误,所以护士需要审核医嘱,核对处方和医嘱上的用药剂量等内容,避免造成患者用药剂量过大或不足而发生危险或影响治疗效果,而护士常常忽视了这一环节;其次医护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护士交接班时对医嘱核对不够认真仔细,新入院的患者常常无法按医嘱及时给药,使治疗延误;医师可能因为不太清楚药物剂量、用药方法或者没有检查患者的症状体征而开具有错误的处方,如不能及时发现可能会出现意外。同时有些护士可能由于临床经验不足,用药知识欠缺而又没有及时查阅说明书、没有及时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并告知医师等原因,不能为医师的用药治疗提供帮助。除此之外有些护士责任心不够强,在用药过程中不够耐心细心,比如不注意调节好滴速,滴速过快造成病人循环负荷过重,用药过程中不注意无菌操作导致病人发热等。

1.3输液换液和给药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心内科护士输液换液和给药的工作繁重,用药太多很容易出现等少抄或漏抄输液卡和瓶签的状况,由于医嘱比较多,很多病人刚入院时病情又比较急,审核过程就会进一步出现问题。又由于病情需要等多种原因对病人进行床位更换,而医师护士之间没有很好的沟通和交代,护士反向查对不仔细仍按照原来的床号给药,造成失误,带来安全用药隐患。部分护士没有熟练掌握心内科药物的给药时间和途径,最适滴速以及溶剂等内容;对患者术后静脉留置针的消毒保护不到位,连接处断开或针头不在血管内而输液导致药液漏出或外渗,耽误治疗或造成病人进一步的健康损害。

2加强心内科护士用药安全,消除管理隐患

2.1加强药物分类管理,完善核对制度。首先常规抢救药物。由于心内科病人容易发生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抢救情况较其他科室多,所以需要将抢救用药放于醒目位置,方便抢救,节省抢救时间;其他普通药物要按照种类妥善放置,避免杂乱无章,例如静脉用药与非静脉用药分开,口服药与外用药分开,容器统一,不随意摆放药物,并注明药物的名称以及数量等内容,在容器外贴上明显的标签;专门设置一个区域来存放近期将要失效的药物,注明失效日期并定期对这些药物清理;避光药物和需要冷藏储存的药物按要求存放在暗室和冰箱内。定期考核心内科核对制度,对药品和交接班的核对进行重点考核整顿,让护士从心理上感受要用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消除用药安全隐患。护理人员应严格做好“三查七对”制度,尤其是查对危险药品时,更应该认真核对品名、剂量、浓度等内容;用药前确定患者的病室号、床号、姓名,并有效执行双人核对制度,确保无误后再用药。

2.2加强培养护士的慎独精神。护士是临床治疗的一线工作者,是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护士的整体专业素质的好坏是做好临床用药安全管理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医院定期组织药物知识讲座,加强临床护士对新的药品知识的掌握和积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配合医师的临床治疗。除了对专业知识的加强以外,职业道德修养也是需要培训的一部分。护士的责任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十分重要,对保护病人,防止因粗心大意而发生意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如果出现了用药错误要及时修正并上报到护理部,定期开会讨论护理差错,避免发生同样的错误。

2.3加强对用药环节的安全管理。第一:为避免开具医嘱时因不了解药物剂量、浓度、用药方法而出现错误,避免因转抄错误或转抄字迹不清等人为因素而影响用药安全,这些环节都采用计算机打印和处理。第二:输液时严格执行核对制度,并向病人解释药品名称和作用等,和患者建立合作信任关系。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护理级别定时巡视病房,观察液体的滴速和输液反应以及是否有外渗等情况,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第三:进行药敏实验时,如青霉素过敏实验,一定要按要求由两名以上护理人员共同确认结果,并且皮试前需备好抢救用物如肾上腺素。第四:口服药的发放要严格执行“发药到手,吃药到口”,不得将药物转发给家属或其他人,并向病人解释口服药的用药时间及注意事项等知识,若病人意识不清楚需要和家属交代好用药内容,做好交接班工作,防止漏服而影响疗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