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艺术设计十篇生物艺术设计十篇

生物艺术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9:39

生物艺术设计篇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6-0056-03

1引言

现代城市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将废弃物再造可以发掘废弃物原本价值外的隐含价值,同?r还能提升废弃物的经济价值。城市废弃物在艺术设计中也被广泛应用,废弃物再利用及艺术再造使得社会大众以长远的眼光重新看待资源的利用并对艺术设计有新的思考。

2废弃物和资源

资源与生态环境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材料的研发与利用是连接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纽带。构建人类和谐社会需要正确使用材料,在合理、适度,尽可能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开发利用废弃物使之成为艺术材料,赋予废弃物新的价值,从材料本身来看,可以保证材料在利用过程中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同时减少或不对生态造成破坏,从社会层面来看,废弃物的艺术再造,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能倡导社会大众绿色消费,建立资源回收再利用的绿色设计理念。

2.1废弃物的概念

废弃物是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非产品性物质,主要包括废水、废气、废热和固体废弃物等,通常人们所称的废弃物主要为固体废弃物。固体废弃物来自人类活动中以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为主的许多环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固体废弃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产品废料、报废产品、丧失实际利用价值或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所有人抛弃的固态、半固态、液态或者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弃物管理的物品、物质[1](表1)。

2.2废弃物的材料化

在人类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资源将在自然环境、城市和建筑物的每个环节进行流通,使用由可循环材料制作的设计产品一方面可以体现出对环境的关注,另一方面极大的降低了制作成本(图1)。绝大多数固体废弃物中仍存在不同程度地含有可利用的物质,如可燃物质、金属物质、营养成分等,一些城市废弃物还可以转化为填充材料、建筑材料等,通过艺术手法将废弃物材料化融入设计中,可以消除或减轻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赋予废弃物艺术价值。

与政府和社会对废弃物进行亡羊补牢式的“末端治理”手段相比,将废弃物进行再造使之成为新型材料是人类主动地进行环保行为,与其任废弃物自然稀释、降解,通过设计手段、科技手段使废弃物材料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生产活动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是一种循环的方式。

以冶金废渣中的钢渣为例,钢渣是炼钢过程中排出的固体废弃物,废弃钢渣现已在建筑材料、农业利用、回填等几个领域广泛利用(图2)。

废弃钢材在艺术品中也作为艺术材料被广泛应用,英国雕塑家ptolemyelrington通过重组、焊接、涂色等艺术手法,将创意融入建筑材料以及废旧汽车中的废弃钢材中,对废弃钢材进行艺术再造,制作出形态各异的机械宠物。这些由废弃钢材经过艺术家的加工再造,成为了价值不菲的艺术品。可循环材料制作的艺术品也逐渐成为设计展览中的主要元素,雕塑艺术家赵成民曾在首钢雕塑艺术馆中展出了取材于废旧钢材的大量雕塑艺术品。

传统的设计大多强调技术性能、经济指标和审美因素等,将废弃物材料化,运用到艺术设计中,也是将节能环保的理念融入到艺术设计中,不仅给使用者或观者带来独特的视觉享受,更能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3废弃物的艺术再造

能源和资源危机促成了生态设计和再利用设计的产生和发展,通过对废弃物的回收、加工、再利用,从而再造废弃物衍生产品,使得废弃物转化为低能耗的环境友好材料。同时废弃物也成为新型的艺术材料,设计者通过特定的艺术手法使用废弃物等可再生材料设计的产品、建筑、装置已逐渐进入社会大众视野,成为一种新的设计潮流。

3.1废弃物的再利用

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纳克在其1977年出版的《为了真实世界的设计――人类生态学和社会变化》中提出:传统设计过多考虑了美观和形式等方面,而忽略了功能、用途和产生的环境与社会影响。帕帕纳克1955年出版的《绿色诫命:设计和建筑中的生态学和道德规范》中也强调了生态因素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废弃物的再利用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

(1)对废弃物本身进行提取改造。例如利用工业废弃物产生的废弃矿渣、粉煤灰,提取其中可燃废弃物用于垃圾焚烧或运用于水泥配料。

(2)对废弃物进行再设计。如上文提到的英国雕塑家ptolemyelrington通过重组、焊接、涂色等艺术手法对废弃钢材进行再设计,制作机械宠物艺术品。

(3)再造废弃物的概念革新。通过艺术手法对废弃物进行再造,赋予废弃物新的价值,即艺术价值,使之成为艺术品,或生态设计产品。

废弃物再利用也被广泛运用于人类生活中,2007年12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这份被群众称为“限塑令”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mm的塑料购物袋”;“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限塑令”的实施引发了废弃物再生环保袋的兴起,多家品牌推出了个性定制环保袋,这些环保袋多以可再生材料制成,结合艺术手法设计为简洁大气的造型并以“个性定制专属环保袋”为噱头吸引消费者,是废弃物艺术再造与商业的巧妙结合。

3.2废弃物艺术再造的实例

再造――“remade”,也可理解为再生,也就是废弃物经处理后再次使用,想要将废弃物再造成为艺术品,则需要通过艺术手法的加工。艺术品的再现不是对客观现实的机械反映,也不是纯粹客观的复制现实。而是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通过一定物质媒介(如线条、色彩、声、光、电等)来表现他所认识的生活。真正的艺术品是通过提炼、概括等艺术手法,把隐藏在生活和自然中的美集中起来,并使之升华成为艺术美。

台北的都市酵母设计团队与西班牙的Basurama团队共同打造了一个由废弃物为主要材料的“秋千公园”(图3),公园位于阴暗窄长的桥下,所用的所有材料均为废弃物,设计者将废弃的旧路灯和泠却塔重新喷漆、一根一根焊接起来,玩转结构,制作成大型悬荡的秋千,并在内部设计了四种不同尺寸的秋千,旁边焊接横放的灯杆,设计成多动能的休憩平台和吊床样式的休息区,让男女老少都能尽情活动身体,同时形成阻隔道路噪音的音墙。除此之外,团队也将“色彩”加入改造重点,将大型秋千漆成亮眼的黄色,点亮观者的视觉目光,彻底颠覆对桥下空间的利用与想像。

布莱顿大学内由建筑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建造的wasteHouse(废品之家)(图4)也是采用废弃物作为艺术材料的艺术品,废品之家使用了航空公司乘客废弃的2万根牙刷、2t牛仔裤的丹宁布、4000张DVD塑料盒、2000张软盘、2000张块式地毯等废弃材料。房屋构架采用废弃木材加工后重新焊接、组装而成,采用4000盒VHS录像制成墙壁的隔热层,100张废弃胶合板作为地板、托梁、支柱等,窗户的密封条和隔音材料由500个废弃自行车内胎制成,房屋外层由2000张废弃地毯覆盖。完全由废弃物制作的装置艺术品让废弃物利用再造体现到了极致。

通过艺术观念的革新,采用艺术手法,发挥创意,对废弃物进行艺术再造,一方面使物质的生命价值得以生长延续,另一方能挖掘其中的艺术、生态及文化价值。废弃物艺术品的产生也是对现实社会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行为的一种批判。

4废弃物艺术再造的价值

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都伴随大量能耗和排放等弊端,现代化城市进程中过度的开发和开采资源与低下的资源利用率成为主要矛盾,形成了消耗型的线性物质模型,进而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废弃物的再利用与艺术再造手法的结合在建筑、景观、装置艺术、生产活动等领域都具有一定价值,废弃物转化的新材料的产生推动了科技的不断进步,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生态文明、文化建设的进步。

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中,自然资源从开采被制成产品后就被赋予了使用寿命,使用寿命终结之后就变成了废弃物。这种生产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只关心产品的属性,产品是否达到应该有的技术、功能、工艺和市场需求,产品设计的任务就大功告成。产品失去使用价值变成废弃物的后续处理则不在设计的范畴中,这类设计导致自然资源被一次性消费,最终归属为废弃。产品生产需求越大,资源消耗越大,废弃物总量越大,进一步造成资源稀缺、环境污染,形成恶性循环。通过对废弃物再利用,一方面充分发挥资源本身的使用价值,对产品本身的实用性、美观性、寿命等最大化利用,赋予其新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转化废弃物为艺术材料,通过艺术手法对其进行再造,运用于景观设计、建筑设计、装置艺术等领域,提升了废弃物本身的经济价值,同时赋予了废弃物艺术价值,是对废弃物本身的一种升华。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废弃物的产生量也急速增加,如何将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能源化利用已逐渐成为可持续发展及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废弃物的再利用,如废弃钢渣重新提炼进行制钢,可降解废弃物代替部分传统化石燃料等,将废弃物通过科技手段转变为新的可循环利用的资源,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由传统废弃物填埋导致的环境危害。通过艺术手法对废弃物进行再造,将废弃物转变为艺术材料,保留一部分废弃物的本来面貌,运用艺术手段对其进行加工、重组、再造,是一种新颖、主动的艺术化环保手段,通过对资源的减量使用、重复使用、回收和循环利用,结合设计手法,使得废弃物焕然一新,成为新的建筑物、游乐设施、装置艺术、生活用品,是符合环境学、生态学、工程学原理的生态设计。

生物艺术设计篇2

1.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的定义:凡生长在水中或常年生长在潮湿泥土地中的植物通称为水生植物。包括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水生植物可分为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海生植物以及沿岸耐湿的乔灌木……

水生植物的应用:在运粮河湿地公园的水景设计中应用最多的是芦苇。较多的有浮水植物有:荇菜、芡实、睡莲、萍蓬、菱等。挺水植物有:小香蒲、荷花、千屈菜、水葱、菖蒲、燕子花等。滨水乔灌木有:水杉、垂柳、水松等。

2.水生植物的生态学意义

据了解,我国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研究始于70年代中期,包括静态条件下单一物种及多种植物配置对污染较严重的污水的净化,以及动态方法研究水生植物对污水的处理效果。近30年来,对东湖、巢湖、滇池、太湖、洪湖、保立湖、鸭儿湖、白洋淀等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化控制和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大量研究证明:水生植物可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元素,可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可抑制有害藻类繁殖的能力,遏止底泥营养盐向水中的再释放,利于水体的生物平衡等。在有关的水生植物去污研究报道中,所涉及的植物包括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及沉水植物。沉水植物主要有伊乐藻、菹草、金鱼藻、轮叶黑藻等。水葱、风信子、等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的水生植物。浮叶及漂浮植物主要有水花生、浮萍水鳖、荇菜、、满江红、菱、眼子菜等;挺水植物主要有芦苇、香蒲、茭白、水葱、菖蒲、石菖蒲、灯心草、慈姑等;在处理污水的同时又具有观赏价值。

3.水生植物造景

水生植物造景,要以自然水体或与附近的自然水体(湖、河)相沟通为好。流动的水体能使水质更新、减少有害藻类繁衍,“流水不腐”就是这个道理。

3.1景观设计时要考虑周围环境

景观是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是由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运粮河湿地公园在做水生植物景观设计时,把景观作为了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除了水面种植水生植物外,还注重水边耐湿乔灌木的配置。尤其在落叶树种的栽植上,以水杉和垂柳为主,尽量减少水边植物的代谢产物(如:落叶)以达到整体最佳状态。

3.2景观设计时注意各个空间的不同变化

运粮河湿地公园设计中要注意林冠线的变化以及色彩的层次,应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从平面设计上看,水生植物栽植不宜过密,否则会影响水中倒影及景观透视线。

4.水生植物的景观功能

4.1具有丰富景观效果

运粮河湿地公园在性质上可归类为野趣园,它的野趣主要从水生植物配置上来体现。如以水生植物芦苇、慈姑、香蒲、槐叶萍、浮萍。水底配植一些眼子菜、苦草、黑藻等来植物,此水景定能野趣横生。

4.2具有独特的园林意境

在中国园林中,水景常构成一种独特的、耐人寻味的意境。运粮河湿地公园在植物材料的选择上,大面积栽种红莲,呈现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观,即荷叶的碧,荷花的红,熏风的香,环境的凉。

从欣赏植物景观形态美到意境美是欣赏水平的升华,不但含意深遂,而且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5.水生植物的生态设计

在打造运粮河湿地公园时要以植物为主要材料,模拟再现自然植物群落,提倡自然景观的创造等。

5.1保护自然遗留地内有价值的景观植物

保护自然遗留地内的有价值的景观植物,尤其是富有地方特色或具有特定意义的植物,应当充分加以利用和保护。

5.2综合性考虑自然与文化的协调统一

景观的生态性规划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水生植物景观具有观赏和美化环境的功能,其丰富的种类和用途还可作为科学普及、增长知识的活教材。

需强调的是,理想的水体景观,一方面靠水底植物、水面植物和水中动物的组合生存来形成自然净化;另一个层面是湖岸、湖中立体通透的绿化及污染的控制,从而使整个生态系统在空间上形成完全连接,秦怀河整治工程5段的运粮河湿地公园,主要是恢复它原有的生态环境,使全湖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在水体净化方面,设计蓝图为:水中有鱼有水草,鱼吃草,使水草不能无限制地生长,而水草生长时可以消耗水中的有机污染;水边有芦苇树木,可以净化入河的污水。水生植物不仅在造景方面有野生的效果,并且在生态方面也具有很好的功能。

6.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以运粮河芦苇为例)

运粮河湿地公园通过水生植物净化的生态工艺流程和水生植物净化相结合的方法,向人们展示了从浑浊的生活污水,转变为清澈见底的景观水体的过程,这里有重要的水生资源——芦苇,在湿地功能的发挥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6.1芦苇具有发达的地下茎和迅速扩张的能力

由于芦苇适应性强,种群优势大,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发展成为优势群落。当芦苇生长比较密集时,就可以发挥其抑制风浪和水流;促使淤泥沉积;减少水土流失等作用。据研究,运粮河正常苇地在0~100cm土层中,地下茎总长度达353.1m/m3,全根量达1427g/m3。正因为芦苇具有如此发达的地下茎穿插于台地之中,才使得湿地的自然土堤河岸能够长期在水浸泡而不至于被波浪侵蚀和冲垮,为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安全提供了有利保障。

6.2芦苇对污染物抗性强,且具有一定的分解净化能力

面对秦淮河上游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运粮河段能保持现在的环境,其中芦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生态效益。芦苇根部可吸收水底沉积物中的营养盐,又可以通过茎叶吸收水中的营养盐,在营养盐竞争方面明显优于藻类。可以改变水体与底泥之间的物质交换平衡,促使悬浮物向底泥转移,澄清水质。

生物艺术设计篇3

论文摘要:艺术设计乃是一个技术和艺术融通的边缘学科,其内涵虽然也渗透到实用的造型计划中,但主要是指实用的美的造型计划。本文对艺术设计学的形成和发展、性质和特点、内容以及艺术设计训练的终极目标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指出艺术设计学必将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和多学科的协作,更好地满足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对于艺术设计的需求,为人类提供适合现代的、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一、艺术设计学的形成和发展

设计是计划,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它既不限于事先构想,更不排斥实践,是人类智慧和技能表现得最为充分的领域;它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例如造物,从原始到现在,造物的种类和数量不计其数,而在造物活动中,使物蒙受艺术光彩的因素就是“形”。作为一种创造行为,设计就是将某种观念转化为实体(给予特定的形)的过程;也是利用某些物质材料,在特定空间中“创造物体形象”的计划。考察物的造型过程,即可发现:

1.设计(即计划)是造物过程的中心环节。它源于需求,规约制作,决定使用。由此可见,自原始时代人类开始制造工具以来,设计就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实践活动。

2.产业革命迅速改变了手工艺者个人从事设计与制作的情况,出现了设计师这个新职业。造型计划也随之从混沌的生产关系中独立出来,这才产生了设计学及其后的发展。设计学是研究产品造型及其环境的学科,旨在总结人类设计活动的经验,以指导设计创作,创造某种体形环境。www.133229.com它的内容包括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有人反对用这样的观点来谈问题,但学科细分化却是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分化与综合是有机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分子的分化,哪来量子力学的发生和发展?)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设计的关心逐步加深,设计对象不断扩大。于是,造型计划又有了更细的分化。

其一,造型计划的性质有所不同。若将其按功能性、使用性或相反的无用性、无观赏性的要求进行整理,则造型计划的范围如下表所示。

通常我们所看到的造型,多是对材料和物体进行组织或加工、综合。这是专门研究“物与物”关系的机能造型和以“物与人”关系为目标的造型。前者的计划主要在工学方面(基于工学的知识和技术)进行,例如齿轮、发动机、人造卫星等。而后者,则还必须考虑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即便是后者,又有把使用者的生理条件作为设计重点的,即把人作为活动的物体来处理,例如驾驶座的设计。以上,一般被称为“工程设计”①。也有重视使用和接触制造物之人的生理与心理条件的(即寻求心理的、生理的、物理的条件的均衡),例如衣服、家具、住宅的设计等。这种计划常常不能用复杂的计算去解决,而更强调艺术感觉。此外,还有使用物体和物质来表现形象和色彩,以吸引注意,并打动受众的心,传达某种意义。此种情况是把造型作为作者与观众精神联系的媒介,通过物来建立“人与人”的交流关系,例如宣传画、广告等。以上,都被称为“艺术设计”,余者则属于“纯美术”②。

由此可见,艺术设计乃是一个技术和艺术融通的边缘学科,而并非理工科或者纯艺术的分支门类。再加上其又以实用性为基础,这就是为什么要叫“艺术设计”而不叫“设计艺术”的原因。艺术设计不是“艺术和设计”(写作“艺术·设计”),而是对design的意译(在国外,“设计”和“design”也是分别使用的),其内涵虽然也渗透到实用的造型计划中,但主要是指实用的、美的造型计划。

在这个领域中,复杂的公式和高等数学的计算方法无济于事,本质的东西在于以简化的公式为基础的方向性的估测,被称为“以直观为基础的力学意识和为探索方向而迅速、大致的估算”(属于直观感觉的技术经验领域),从而才有了艺术设计师自由驰骋并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空间。在实用的造型领域中,绝对不变的物理法则的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艺术设计师只能密切配合工程师的工作,做二度创造(人性化设计)。而在纯粹美的造型领域里,则是美术家纯感性的专业范围(尽管有所谓“美术的工艺化”,那只是特种工艺,而不是艺术设计的主体),但艺术设计却可以帮助纯美术将“只可意会”变为“可以言传”的科学③,破除玄学。

其二,机械以机能价值为目的,却是为了人类而存在,所以必须适合人类并有秩序。遗憾的是,近代的科学技术排除了难于定量化的人类要素和社会道德等方面,只遵从容易对象化的自然法则,这样才在物的方面完成了急速的发展。不过,“无时求有,有时求好”。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普及的时代,机械的形态也应该是美的,应该是反映一定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社会艺术思潮的艺术品。因为美与真、善一起是人类最根本的愿望,具有最重要的价值。而且近代的产业组织又要求一切方面的专业化,于是,艺术设计学作为新的职业而诞生,并有了日益扩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点,完全可以由工业设计④的诞生得到证实。

传统的设计领域只有图案设计、工艺美术和建筑学。到20世纪初期,作为现代主义运动的一部分,视觉传达设计、工业产品造型、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才逐渐发展成为设计领域的独立分支,并统一为“艺术设计”。这是一种崭新的视觉文化,它将新的视觉现象(大众社会、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与艺术、广告以及新媒介结合为一体。

二、艺术设计学的性质和特点

艺术设计的产品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集中表现。从原始社会以来,造物活动始终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历来以“衣、食、住、行”来表达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艺术设计学产生于人类的造物活动,又服务、指导着人类的造物活动,从而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所以,如何应用造型技术和艺术来创造合适的环境以满足各种社会需求,是研究艺术设计学的根本任务,也是艺术设计学最基本的社会性质。

艺术设计学服务的对象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上的要求,而且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要求。因此,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政治、文化、宗教、生活习惯等的变化,都密切地影响着设计的技术和艺术。此外,艺术设计学的美学意识自然受到社会思想潮流的影响。这一切说明艺术设计学发展的原因、过程和规律的研究绝不能离开社会条件,不能不涉及社会科学的许多问题。

艺术设计学是融技术⑤与艺术为一体的应用学科,它不是“艺术与技术”的相加,也不是“艺术与技术”的相乘,而是融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任何一件从美学观点上公认的杰作在技术上都是一件优秀的作品。这足以证实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关系,其具体表现为:

1.艺术设计追求机械和人的关系有机化。所谓有机化,就是把近代科学、技术纲目很难抄取的美、善、社会正义等对人类社会来说最珍视的要素,挽回到狭义的技术中,使物-人-社会的关系变得更和谐。也就是说,艺术设计师是在工程技术所提供的可行性条件下进行艺术创作的,所以艺术设计不能超越当时技术上的可能性和技术经济的合理性。而作为技术要求的约束总是保持为一个自由度的界限(只作为单一的下限或上限)。这个自由度将允许任何一个艺术设计师的创造性,即使在严格的技术约束下,也能创造出实实在在的艺术品。反之,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又会促进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2.艺术设计师是凭经验和感觉去解决问题的,但这种经验和感觉与艺术家不同,是把计算与直观综合起来,把一个技术上正确的工程变成一项真正的艺术品。所以,千万不要让学生认为艺术设计学的学位就等于一个艺术家的毕业证书。艺术设计师是一个营造师,他以人类所知道的最难于表现的语言,也就是功能的、力学的、施工技术的语言来解决具体问题,并使它具有美的形式。不过,艺术设计师也不同于工程师:艺术设计师必须以简化的公式或方向性的估测来理解和掌握力学——施工的领域,为的是能够创造新型结构的造型方案,并大致定下尺寸。而对工程师来说,则应该有足够的数学理论知识,才能够对已确定结构的各个部分予以分析,并定出精确的尺寸。简言之,工程师能给人以规矩,不能与人巧;艺术设计师则于规矩之外,更与人巧。盖非精熟规矩,不足语于巧。

3.在纯美术的创作中,美术家可以不受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等条件的制约,可以异想天开、随心所欲地去创造。而在艺术设计的范围内,由于受生产、技术、使用和消费等条件的制约,创作必须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必须创造出一种适应人们普遍心理、视觉经验和审美趣味的形式和内容。必须在充分考虑社会、文化、经济以及生产技术的前提下,在一定的设计意念引导下进行创造。确切地讲,艺术设计是在各种因素(机能的、直感的,生理的、心理的,共性的、个性的……)的限制中所进行的一种综合性创造。

三、艺术设计学的内容

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学的核心,这是因为指导艺术设计创作实践是艺术设计学的最终目的。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技艺,需要通过设计实践来学习。有关艺术设计的学科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总结各专业艺术设计(如视觉传达、产品造形、环境艺术等)的设计经验,按照各种艺术设计的内容、特性、使用功能等,通过范例阐述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另一类是探讨艺术设计的一般规律,称为艺术设计原理。其中,作为艺术设计基础的形态构成和立体设计是研究形态各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包括静态构造和动态构造)的学科。必须强调说明的是:设计技术不一定都是手头的工作,也不仅是仰仗手的灵巧,有不少是靠思考进行理智处理的成分。当然,大多数还是由手和眼这些人体器官的灵活动作所承担的。因此,特别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必须把重点放在提高并加强设计感觉及判断力方面的练习上。感觉的练习,一是靠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二是要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觉它),三是依照“计算-视觉化-对临-背临”的步骤,将计算转为直观化。

艺术设计史研究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演变的规律,总结教训,以利其发展。研究人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有代表性的艺术设计实例,从中了解前人的有益经验,一边为艺术设计汲取营养,一边又成为掌握潜在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之关键。

艺术设计理论因为“年轻”尚未达到十分科学的程度,留待研究的领域还很多。例如探讨艺术设计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关系;探讨艺术设计实践所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以及艺术设计的技术和艺术的基本规律。艺术设计理论与艺术设计史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行为,故而艺术设计理论必须是设计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图自由驾驭的。也就是说,要有可操作性,否则只能束之高阁。

四、艺术设计训练的终极目标

艺术设计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造型及其组合,控制欣赏者的观赏运动,以达到宜人之目的。印刷设计是控制人的视点运动;工业设计是控制人的视点和绕观运动;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城镇设计则是控制人的视点和亲历运动,并通过此举调动人的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另一方面,在大千世界中,运动的形态又是最引人注目的形态。由此可知,创造运动变化的形态是多么重要。

所谓运动变化的形态,并不一定是真实运动的形态。在造型活动中,最普通的是创造有运动感觉的空间形态。换句话说,就是创造“不动之动”。即:客观形态是不动的,给欣赏者的感觉却是运动变化的。这是因为,欣赏者的视点在动,欣赏者的人身在动(绕观或亲历),并由此带动了欣赏者的思维运动,从而产生了“超乎象外”的“惊人”效果。这就是所谓“形态的生命活力”。

中国传统造型理论早就把生物生长运动的形态与人的品格和精神联系起来,并且论述了运动变化的形态所给予人们的影响。这种不动之动(亦称“空间张力”)共有七种:

⑴主要导向——水平的(暗示低能量、平静的)与垂直的(暗示高能量、兴奋的)方向。

⑵框围的磁力——画面的框围、银幕的四边,对靠近它们的物体施展强而有力的拉力,尤其是四个角(两个主要导向——高度与宽度聚合的地方)大力地牵引着附近的物体。

⑶块体的牵引——大的块体比小的块体更具独立性、更稳定,块体越大,其牵引力越大。

⑷画面(银幕)的不对称——我们倾向于把焦点放在画面(银幕)右边的物体上。这种左右不对称同时也决定我们把倾斜知觉为上坡或下坡。

⑸图形和背景——人们把图形(经验或群化)当作物体知觉;而背景只是“无遮蔽”的画面范围的一部分。图形位于背景之前,是被包围的领域;背景是包围的领域,好像在图形后面延续。分隔图形与背景的线条属于图形,而不属于背景。图形比背景不稳定,与背景相比,图形看起来像要移动似的。

⑹心理描绘——采用最少的线索去充实心理上不存在的资讯,而达成一种易于处理的图样。具体内容有“整平化与尖锐化”⑥、“力象”⑦等。低鲜明度的影像强迫我们变成积极的参与者,只有在促进而非阻碍心理描绘时,才见美学价值。

⑺诱导力——把我们的眼睛从一点领到另一点上去的力。如果仔细查验视觉诱导力所运作的不同途径,很容易发现诱导力的三种类型:

轨迹诱导力:由可领导我们眼睛到某特殊方向的静态因素创造出来(透视消失线、位移和梯度)。

动势诱导力:由某些东西确切地指着一个特殊方向而创造出来(注意方向、动势和箭头)。

位移诱导力:由实际上移动的物体或看起来在画面上移动的物体创造出来。

总之,运动感是激发感官并因此对机体产生效应的物质能量(刺激)。发出运动或“不动之动”的刺激的形体是刺激物。运动变化的表情因素有:节奏、速度的快慢,动作幅度的大小,形状的曲直,张力的大小,方向的确定与含混,内在支配力的主动、被动等。所有这些,都是艺术设计师应该掌握的能力。

生物艺术设计篇4

关键词:设计;艺术;融和

进入21世纪后,物质产品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和情感层面的满足。在这样的语境下,艺术形式迅速出现并渗透于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设计以及首饰设计等物质生产领域:各地的知名建筑纷纷展现出丰富的艺术特征和精神内涵;越来越多的工业产品、平面作品和首饰制品流露出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有的设计甚至走进了艺术博物馆,作为艺术品被永久收藏。伴随着设计作品的艺术特征不断加大,设计与艺术二者的关系需要人们进行重新审视。

1艺术与设计的渊源

在人类历史文明的长河中,艺术与设计一起孕育和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时而分离,时而聚合。在造物伊始的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的最初设计与艺术形态便产生了。尽管这些早期的石器工具还非常粗糙、稚嫩,但是物质文化和精神内容已包含在其中。换句话说,萌芽时期的设计与艺术是融为一体的。所以,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艺术与设计是没有分别的,被人们统称为“技艺”。也就是说,艺术不仅涉及精神层面的美与道德,还包含着与物质技术相关的实用性。此外,古希腊时,艺术又被称作“techne”,包含与设计相关的技术与技巧的意思,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同样是和实用性分不开的。在西方艺术史与设计史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代的设计者――工艺匠人与艺术家是没有区别的,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在博物馆中,很难将装饰艺术品与日用品区别开来。[1]甚至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也既可以是画家、雕塑家,也可以是建筑师、机器设计师、广场规划师,他们的作品可以是绘画、雕塑,也可以是建筑、机器和广场。这些都体现了人类早期的艺术与设计活动是融为一体的。

到了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人类开始认识到对称、节奏、比例、光滑等最初的美学形式,并逐渐提高了认识能力,丰富了情感体验。在经历了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社会分工的细化后,各个行业的差距才逐渐拉开。艺术才开始从物质技术领域中分离出来,转向纯粹精神领域的探索,并最终产生了注重精神的艺术与注重物质的设计。

2设计中的艺术含量

设计是满足人们需要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当基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便生发出更高层次的以真善美为追求目标的精神需要。我国古代哲人墨子所说的“食必求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求安,然后求乐”,就是最好的例证。正是由于设计对美的不断追求,才决定了设计中必然的艺术含量,从而在历史的进程中,根据生产力的发展,调整着艺术与设计之间的“交集”。

德国古典主义美学的开山祖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对设计中的艺术含量有所提及,他把美分为纯粹美和依存美,其中依存美是附属于对象概念的美,可被视为含有对人有用的美学属性。康德认为依存美是具有更优越的美学范畴,他提出:“只有当对象吻合它的目的时,它才可能是最美的。”这里的吻合目的以及有用性都是设计当中非常重要的价值判断标准。到了19世纪,奥地利美术史家里格尔在其《风格问题:装饰历史的基础》一书中,从价值的意义上打破了大艺术和小艺术的界限,指出了装饰和设计中存在着内在的“艺术意志”。工艺美术运动的先驱威廉・莫里斯也强调实用性与美观性相结合,他曾经说道:“不要在你的家里放上一件虽然实用的,但是难看的东西”。[2]由此看来,设计并不单单是实用化的求美过程,亦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造,必然包含着丰富的艺术特性。

设计中蕴含着艺术属性,这一事实将会逐渐为人们接受。在设计领域,已经有许多人承认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前的水晶金字塔是艺术的一种形式;中国汉代的长信宫灯和朱雀灯是一种艺术形式;雷蒙德・罗维设计的可口可乐瓶是一种艺术形式;菲利浦・斯塔克设计的水果榨汁器同样是一种艺术形式。艺术是基于时代特征的精神及文化内涵的建构,从历史发展来看,当设计解决了物质技术产品的技术课题与使用功能后,对艺术的探索与追求将永远不会停息。

3艺术推动设计发展

艺术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生活作出的审美反映和精神建构,它以特定的物质媒介将人的感受、审美经验和人生理想物态化和客观化。纵观东西方设计艺术发展历史,艺术总是以不同的方式渗透到设计过程中,从不同层面影响并推动着o计的发展。

首先,造型艺术当中采用的工具和材料,为设计的进行提供辅助和借鉴,极大地促进了设计的创造与表达。同时,造型艺术当中的构成要素,如线条、构图、空间关系、光影和色彩等,被继承和应用于设计当中,极大地提高了设计创作的科学性、高效性和艺术性。另外,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方法在设计创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也可以根据设计的需要对艺术符号以及艺术中的符号加以运用,使设计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其次,艺术史丰富和完善了设计史,艺术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革为设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东方的中国,艺术的传统思想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及“气韵生动”,主要是指依据自然之道进行艺术创作,并且在创作的同时对自然形象进行概括和提炼,上升到一种精神上的把握,以至于达到气韵生动。这些优秀的思想对中国传统造物和设计影响深远,形成和塑造出独具特色的东方设计文化。在西方,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构成主义等一系列艺术活动,都力图追求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实质的理想形式。其中荷兰“风格派”运动及俄国构成主义运动所倡导的艺术抽象形式直接影响和生成了现代设计的语言形式,以至于产生出新时代的机器美学。

最后,艺术家参与实用性的设计实践和探索,可以直接推动设计的发展和进步。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先驱威廉・莫里斯进行的设计实践和探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业已成功,机械化和批量化的生产方式已经淘汰了手工作坊,生产企业还未来的及为工业产品准备设计师和适合的形式,粗糙、丑陋和矫揉造作的产品充斥着市场。受拉斯金的影响,艺术家莫里斯开办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设计出一批风格简约、朴实无华、功能良好的金属工艺品、家具、墙纸、挂毯等,他的许多的设计原则都在后来的现代主义设计中发扬光大。19末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时期,许多艺术家都抱有这样的信念,“即使是绘画和雕塑也应该是有用的”,艺术家转而从事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和首饰设计是非常普遍的事。比利时新艺术运动时期的艺术家和设计家亨利・凡・维尔德通过设计研究和探索,提出:“根据理性结构原理所创造出来的完全实用的设计,才可能实现美的第一要素,同时也才能取得美的本质”。而由绘画转向设计的彼得・贝伦斯设计了一大批功能主义的产品,为功能主义设计风格奠定了基础。其他参与设计实践和研究的重要人物,还有苏格兰的马金托什和奥地利的约瑟夫・霍夫曼等。正是新艺术运动的一大批设计师和艺术家们,以改天换地的革新思想,探索和实验了设计在新时代下的新形式,为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铺设了康庄大道。[3]除此之外,20世纪初叶,包豪斯的伊顿、康定斯基、克利、纳吉等艺术家参与设计研究与教学,转变了原来个人的、行会式的浪漫主义,使设计开始走向理性主义,并推动着科学方式的艺术与设计教育的产生。

4术与设计的融和

艺术是一种精神生产,它需要通过人的精神活动作用于生活。当今艺术家尤其强调艺术活动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强调艺术行为对生活的干预,这同设计师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纵观整个设计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经典的设计产品和器物,必然不会是纯粹的“架上之物”,也不会是技术的极端体现,而是艺术与设计和谐交融的产物。

在中国古代设计史中,艺术与设计相互融和的例子不胜枚举。河北省满城刘胜和窦绾墓出土的长信宫灯和朱雀灯在设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统一上具有典型意。[4]东汉张衡的地动仪,不仅有精巧的科学性的结构,其造型设计更堪称是艺术的精品。北宋年间的《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刷品招贴,采用了绘画与文字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既实现了信息的有效传达,又体现出独特的传统文化意味。

在西方现代设计阶段以及后现代社会中,设计师对艺术的探索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利用技术与艺术的融和,创造了一批彪炳史册的优秀设计作品。西班牙著名的建筑家安东尼・高蒂所设计的圣家族大教堂,作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建筑设计作品,同时也是一个高度个人表现的艺术作品,具有强烈的雕塑式的艺术表现特征。芬兰设计师阿尔瓦・阿尔托1982年设计的弯木椅,功能的合理性与材料工艺和美学形式完美的融为一体,成为现代家具设计的经典之作。丹麦家具设计师雅各布森,从“蛋”和“天鹅”的形态中受到启发,设计了两件具有雕塑艺术美感的作品――“蛋椅”和“天鹅椅”,堪称艺术与设计的完美结合。法国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1990年设计的水果榨汁器――的沙里夫,被视为工业设计中的经典之作,同时作为抽象艺术雕塑被收藏于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

5结语

设计是一种综合性的创造性活动,其核心在于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通过人造物使人们享受到生活的品质和乐趣。而艺术是一种精神生产,它通过人的精神活动作用于社会生活。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设计与艺术的关系如同一古谚所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未来的发展当中,二者也必然会不断地进行交流与碰撞。我们可以说,正是由于设计与艺术的不断融和,才更好地促进着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持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立勋.艺术与设计的共谋[J].美术观察,2007(2):108.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56.

生物艺术设计篇5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G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4-0-01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从博物馆的角度来讲,要想持续吸引参观者,不断迎合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创新,在此过程中,陈列艺术设计直接影响着博物馆的整体视觉效果,因此,对于陈列艺术创新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创新的主要特点

1.陈列艺术设计是展现博物馆文化的直接载体

在观众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其直观感受就是博物馆的陈列方式,所以博物馆陈列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观众的第一印象,可以说,陈列艺术设计是博物馆展示历史文化和自身研究水平的直接载体[1]。在陈列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其中包括陈列馆的主要展品、基本的场地条件、陈列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以及材料,还要对陈列所要表现的历史主题、运用的艺术形式等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形成完善的陈列艺术设计方案。陈列艺术设计要以博物馆文物藏品的特性为基础,在考虑观众的艺术需求和审美水平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展现文物的风格、个性、特色,以陈列艺术设计为方式深度解读文物,从而让观众感受到博物馆的独特艺术审美和艺术风格特点,在满足精神需求的同时,享受历史文化带来的精神洗礼。

2.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没有规范的模式

在陈列艺术设计方面,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统一规范的设计模式,即使是在同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设计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这主要是因为,博物馆展品陈列方面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并且每个博物馆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展现陈列艺术设计风格方面,每个博物馆都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针对性地设计出符合博物馆特色的方案[2]。根据不同地域的风俗情况和社会情况,陈列艺术设计都应该因地制宜,在了解当地观众审美水平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博物馆展品等多方面因素,设计出迎合观众需求的陈列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在设计风格和形式方面很难出现相同的风格特点。

3.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风格是设计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如今的发展趋势之下,博物馆在陈列艺术设计风格方面都应该有其各自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迎合观众需求[3]。而高于一般水平的审美情趣和对博物馆藏品文物的精准释读,就是设计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想象力、控制力和表现力的有机融合。在此过程中,博物馆的陈列艺术设计应该在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方面进行创新,也就是说,通过对展品的静态展示,使观众在领略历史风貌的同时,能够联想到时代更迭,从而调动观众的积极性,使博物馆在陈列艺术设计创新方面表现出源源不断的动力,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艺术形式,不断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

二、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创新的主要对策

在陈列艺术设计创新过程中,博物馆应该首先立足实际水平,积极提升创新意识,吸收先进的艺术设计创新经验,集各家所长,最大限度吸引当地观众的观看兴趣。总体来说,博物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艺术设计创新:

1.创新过程中牢固树立形象意识

对于绝大多数的观众来说,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为时下较为流行的文化活动,其间不仅能够增长文化知识,欣赏古代艺术,而且还能有效的陶冶艺术情操,从而达到愉悦身心,提高审美水平的目的[4]。因此,针对观众的这些需求,博物馆应该在陈列艺术设计创新的过程中,以基本展品为设计起点,展现出鲜明的思想主题,用精湛的陈列艺术、先进的陈列方式,体现出高水平的展览艺术。同时,博物馆也应该意识到,陈列艺术设计是展示博物馆自身形象的重要平台,要想在公众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高水平的展品陈列设计和创新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独特的艺术品牌,是博物馆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2.陈列艺术设计创新以精准解读文物藏品为基础

在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创新的过程中,不管采取哪种创新形式,其根本目的都在于吸引观众,提升博物馆在观众心中的形象。因此,博物馆应该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创新服务理念,以提升观众满意度为陈列艺术设计创新的原生动力。在此过程中,精准解读博物馆的文物藏品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博物馆的陈列艺术设计应该以藏品为基础,在现有的基础上,结合文物藏品的文化特质,设计出创新形式的陈列艺术。所以,精准把握文物藏品的文化特性,对于陈列艺术设计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设计者应该全面把握和理解博物馆的文化藏品特征,深刻理解文物藏品背后的历史发展,然后在进行陈列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尽量突出文物藏品的艺术性和历史性,采用创新的设计形式,让观众在观看文物藏品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藏品背后的历史内涵,给观众以精神洗礼。

3.陈列艺术设计创新不能脱离地域文化特征

在进行陈列艺术设计创新的过程中,地域文化特征也是应该重点关注的因素之一。因此在陈列设计的表现手法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将其融入到艺术设计之中,结合当地文化特征,通过陈列艺术设计对文物的诠释,表达出当地历史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地域文化特点,从而设计出符合当地特点的陈列艺术。如果设计师在此过程中忽视地域文化这一因素,博物馆在陈列方式上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可能博物馆已经认为进行了有效的艺术创新,但是这种创新形式并不符合地域特点,人们在走进博物馆以后,不会感受到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6]。所以,在陈列艺术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结合地域文化特征,让观众感受到不同地域文化带来的不同感觉,从而达到预期设计目的。三、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创新的具体体现

1.树立精品意识,实现设计创新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博物馆的内部装饰设施十分陈旧,根本无法满足陈列设计创新的基本要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审美需求的急剧提升与不够先进的陈列设计思想之间产生了矛盾,在陈列展品的过程中还一直沿用传统的陈列方式,缺乏创新性和艺术性,观众很难在观赏的过程中获得文化体验,这也是当前绝大多数观众不愿意去博物馆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博物馆的这一困境,树立良好的陈列设计特色是非常重要的,而陈列艺术风格的创新,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意蕴是创新的基础,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从博物馆的建筑环境,到陈列方案的设计和选择,都应该体现出陈列设计特色,文物风格和地域文化特色,运用先进的陈列表现形式,将博物馆陈列形式打造成具有特色的形式,从而赢得广大观众的认可,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2.深入挖掘文物藏品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一直以来,博物馆不能吸引观众,除了设施陈旧,理念落后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陈列艺术设计观念陈旧,缺乏创新能力[7]。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首先是由于落后的管理机制,博物馆在管理过程中一直固守传统,缺乏创新意识,没有主动去了解观众的实际诉求,因此在服务提供过程中缺乏针对性,难以适应新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要想从根本上实现陈列艺术设计机制创新,博物馆首先应该积极与观众进行沟通,然后结合博物馆实际条件水平,根据观众的实际需要进行陈列艺术设计,深入挖掘文物藏品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采用多种表现形式,精准解读,生动诠释文物背后的故事,就是陈列艺术设计手段创新的体现之一。同时,应该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博物馆在陈列艺术设计方面的先进经验,从中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特点,然后结合博物馆的实际情况进行融合,实现艺术设计的创新和升级。

结语

综上所述,时代的不断发展给博物馆提供了创新机遇,博物馆应该以此为契机,在深刻了解自身问题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陈列艺术设计,以精准解读文物藏品为基础,结合地域文化特征,深入挖掘文物藏品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将创新贯穿到陈列艺术设计的全过程中,促进博物馆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宇飞,周媛.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的新理念和新体系[J].美术大观,2016(4):130-131.

[2]乐圆.地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以中国地质博物馆为例[J].地球学报,2017,38(2):304-312.

[3]王振,王文藜.基于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馆校合作机制研究――以苏州博物馆为例[J].美与时代(上旬刊),2016(12):22-26.

[4]石鹤Q.古生物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探析――以辽宁古生物博物馆为例[J].山西青年,2017(2):267.

[5]解俊.基于文化创新的博物馆陈列展览艺术设计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2):65-66.

生物艺术设计篇6

关键词:水墨艺术;文化;传统;室内设计

水墨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精髓部分,在现阶段的室内设计中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室内设计应该不断继承和创新这种传统艺术,让传统水墨艺术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推动这一传统艺术往国际化方向发展。

1水墨艺术与室内设计

1.1水墨的含义

水墨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我国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水墨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更是最代表着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水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水墨范围十分宽广,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发展的见证者,比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中国传统形式简单、内涵丰富的写意画等等,都是广义水墨的范畴;而狭义的水墨,是中国画的一种艺术形式,往往通过墨色的浓、淡、清、重等变化,来表现某个物象,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另一方面,水墨艺术在进行艺术表达时,比较侧重物象的意境和神韵。

1.2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指的是,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相关设计,以满足人们对环境居住需求和审美意识需求的综合性艺术活动。室内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室内平面设计和空间组合、室内家具、陈设的布置等等。水墨艺术和室内设计,这两种无论是在艺术观点还是实用价值方面来说,都具有独立性、多元性等特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室内设计除了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外,更侧重空间布局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不仅是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的生活也产生着重要影响。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人也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精神。水墨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将水墨艺术应用于室内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2水墨艺术融入室内设计的必要性

近年来,将水墨艺术融入室内设计,使得整个社会在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果。而另一方面,通过将水墨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精神融入室内设计中,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

2.1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水墨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也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艺术价值的产物。在现阶段,水墨艺术已经以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被广泛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然而早在数千年前,人们对自己的居住环境进行美化和装饰的意识和行为就已产生。随着室内设计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己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重视室内空间的精神需求。人们在追求舒适的物质享受时,更加注重居住环境对人精神的影响。水墨艺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往往能够给人以美的启迪,因此,将水墨艺术融入现代室内设计中,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还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2.2水墨艺术自身发展的需求

现阶段,中国的水墨艺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当代的许多艺术领域中都被应用。比较常见的,例如将水墨艺术融入视觉艺术中.随着视觉艺术的不断发展,当下我们能够看到水墨艺术,不仅将自己的艺术形式融入到了视觉艺术中,更是将自己的文化精神融入了视觉艺术内。水墨艺术将其艺术语言和装饰性,在现代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水墨艺术在室内设计中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室内设计中,水墨艺术往往作为一种陈设元素使用。水墨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除以具象形式在室内设计中应用外,还应该将其本身所特有的主观意象形式,应用在室内设计当中。将水墨艺术和室内设计相结合,让人们了解水墨艺术在室内设计当中的作用和艺术价值,也是水墨艺术自身发展的需求。

2.3提升民族艺术地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我国的室内设计行业有了较大发展。近年来,室内设计领域不断地吸收外来设计风格,如韩式风格、欧式风格等等,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外来风格一度影响到了国内设计行业的走向。然而随着这种“外来主义”热潮的消退,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人们在忙碌生活中,也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将水墨艺术融入室内设计,无论是审美观念还是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上,都取得了一定效果。水墨艺术不再是一种艺术元素,更代表了中国的特色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极大地提升了民族艺术的地位。

3水墨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将水墨艺术融入现代室内设计,更多指的是,将水墨艺术的不同形式以及思维理念上的设计,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现代室内设计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广泛吸收外来先进的文化理念,还需结合自身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其设计理念和设计模式。在如今的现代室内设计元素中,中式风格的室内设计,已经占据了国际市场上的重要份额,因此,如何将传统的水墨艺术进行继承和创新,创造出符合中国现代人居住的室内环境,是现阶段室内设计面临的一项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室内设计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水墨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情况。

3.1水墨艺术在装饰艺术中的应用

装饰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不同年代的装饰艺术在各个国家都代表着当时室内艺术的时尚潮流。“装饰”这个词语,我国最早将其理解为“打扮、修饰”的意思,装饰艺术在各行各业当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环境装饰艺术、装饰品设计等等。水墨艺术作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在我国古代,许多文人将水墨画作为室内设计当中的必备品。例如,我国清代的“扬州八怪”所画的花鸟、竹等水墨画,将中国的水墨画艺术创作推向了巅峰。这些艺术珍品都被历来的文人商贾用以装饰房室。再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开场当中就以一副长70米的水墨画作为装饰元素,该水墨画展示出了中国文化的特色,还将水墨艺术和装饰艺术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装饰艺术和水墨艺术的共融性。

3.2“客观水墨”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客观水墨”主要指的是,水墨艺术当中,较为狭义的一种物象表现形式,和西方严谨的造型艺术相比,客观水墨更加追求所表达艺术内容的意境和神似。然而从表现手法来看,客观水墨也比较注重写实性,例如赵勋的《从围龙走出的客家人》,便是用水墨写实手法创作的。室内设计是门新兴的学科,它和水墨艺术有着较大区别,它除了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外,还得具备一定的艺术内涵。因此,室内设计在融入水墨艺术的时候,要注重考虑到具体的实际情况,尽量将设计的功能性和审美性结合在一起。在我国现代室内设计中,水墨艺术已经成为空间布局和装饰所使用的重要元素,也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被室内设计采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精神需求,因此,室内设计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的时期。现代的室内设计除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要求之外,更多的还应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客观水墨”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象表现形式,其不断更新的时尚元素正被人们慢慢认同。通常情况下,人们利用梅、兰、竹、菊或者花鸟、山水水墨画来装饰自己的居住环境,并将水墨屏慢慢设定成为室内设计当中的主流部分。同时,由于“客观水墨”融入的室内设计,具备较强的审美性和民族性,在国家的政府部门、世界遗产旅游景点等场所,客观水墨设计已经拥有了一定规模,并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水墨风格的室内设计,已经成为代表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民族设计,在未来的国际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3将水墨“意象”思维融入室内设计

水墨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多元性。水墨艺术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出现的,它更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观念。水墨从其思维意识形态来看,可以分为哲学思维、禅宗思想等等,其一定程度上,能够展现传统哲学思想和人们的。而空间,是个相对时间而言的概念,将水墨“意象”融入室内设计,主要是将水墨艺术的表现形式运用到室内设计中,使得整个空间布局更加的协调、经济、科学。

3.3.1和谐统一的空间布局

追求和谐统一的空间设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人所设计的空间布局,便注重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现代室内设计,追求空间布局的和谐统一,一方面能够很好地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能够合理利用空间布局,能让人们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生活。我国传统水墨画中的花鸟、人物、山水都是文人笔下常常出现的意象,而这些意象所包含的“归隐山林、回归自然”的理念,依然成为中国人心中的一片精神净土。因此,将水墨文化的意象融入我国现代室内设计需要的设计理念,合理设计空间布局。在室内设计的时候,尽量和自然和谐统一起来,能让处在都市中生活的人,找到心灵的寄托。例如水墨意象表达当中的“留白”。留白在水墨画中,较为常见,主要是空出一定的空间,让整幅画显得韵味深长。在当代设计中,“留白”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设计方式,比如典型的徽式建筑———安徽黔县的宏村,这些建筑群都采用了白色墙体和黑色屋顶,这种黑白分明的建筑物在蓝天下十分醒目,将水墨艺术中“天、地、人”和谐统一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柔性办公空间也开始流行开来。柔性空间主要是为人们提供短时间商务办公需求的,这就要求相关设计师,要设计出合理的空间布局,其中包括舒适的办公环境、办公家具、办公设计、专业服务等等,而且所设计的空间布局,既能满足空间的功能性,还能满足空间的经济性。将水墨艺术融入室内设计中,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水墨艺术的基础性原则,便是合理分配布局。因此,将水墨艺术融入柔性办公空间,能够使柔性空间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3.3.2合理搭配室内陈设

在水墨艺术的空间布局中,有一项最为重要的,就是空间的合理搭配。水墨艺术当中的“黑白”搭配,是水墨艺术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同时在水墨的笔法上,也讲究疏密有致。现代的室内设计中,色彩搭配有着非常高的艺术搭配技巧,合理的色彩搭配能为人们营造出比较舒适的视觉效果,也会让人产生愉悦的心情[1]。因此,室内设计的搭配要考虑到人们的心情,才能让室内色彩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服务。另一方面,在摆放室内陈设的装饰品和使用物体时,应该将他们摆放到合适的位置。一些具有功能性的物件在摆放的时候,要考虑到它们的具体功能。而一些具有装饰效果的物件,在摆放的时候,要根据日常生活需要、审美需求来摆放,尽量使自身所陈设的物件都在相应的空间布局内,以达到合理搭配的效果,提高整个室内设计的水平。

3.3.3室内装饰的简约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喜欢简约的装饰风格。简约不单单指的是简单,它更侧重于室内设计的精简,减少室内空间堆砌的行为,同时简约风格对人的生活行为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简约”也是水墨艺术突出的表现形式,水墨艺术往往是用极为概括但并不简单的笔墨来进行绘画创作的。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将水墨艺术的“简约”意象运用到室内设计中,一方面强化了水墨艺术的特征性,一方面也能够更好的体现民族文化的内涵[4]。简约的室内空间,不仅仅是处理室内装饰的简单,它更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简约,这就需要室内设计进行处理,通过将水墨艺术的“意象”思维融入室内设计,能够提高简约思维的艺术形式,还能将“简约”的时尚性和民族性紧密结合,提高室内设计的“简约”效果。简约的室内设计,有利于人们合理的布局室内空间,也能提高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精神境界。

3.4水墨艺术中的“线条”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线条”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符号,它在艺术领域的表现力是其他艺术符号无法比拟的。而同时,东方和西方对“线条”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中国人对“线条”有着无可比拟的敏感性。比如我们吃饭的工具是“筷子”而不是“叉子”,中国使用“横、竖”交错的汉字,而不是弯弯曲曲的字母。而我国又是世界上最早运用木材来构建建筑的国家,这与欧洲利用石头作为建筑材料,有着鲜明的差别。水墨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主要就是通过“线条”的变化来表现艺术内容的。线稿是室内设计当中的重要工序。线稿可以将设计理念鲜明地呈现在纸上,同时线稿,能够提高室内设计的审美艺术价值。室内设计应该不断创新自己的“线稿”设计,来提高室内设计水平。例如,室内设计可以通过水墨线条的粗细变化,增强室内设计当中较为突出的部分,以此来解决铅笔或者钢笔绘图时比较单薄的设计弊端[3],而另一方面,通过水墨线条绘制线稿,能够将水墨艺术形式融入室内设计中,增强整个室内设计效果图的协调、统一。室内设计通过“水墨线条”将水墨艺术和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能够推动室内设计和水墨艺术的发展。

4当代室内设计中水墨艺术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室内设计的商业性更强,而水墨艺术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不仅具有较强的审美性,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室内设计从艺术层面上来看,需要不断的新思维,来推动其向前发展,而水墨艺术的多样性和艺术性,对室内设计而言,能够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室内设计应该不断结合时代特点,将水墨艺术科学、合理地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使得水墨艺术具有自己鲜明的时代艺术特点。因此,在现阶段,水墨艺术应该将自身的艺术性和室内设计的商业性联系起来,促进自身发展,也使得室内设计更加具有时代艺术特征和民族艺术气息[4]。

5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居住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室内设计通过将“水墨艺术”运用到设计中,不但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还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水墨艺术作为代表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将水墨艺术融入现代室内设计中,能够彰显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应该不断挖掘水墨艺术的文化内涵,将水墨艺术更好地融入现代室内设计中,使其具备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赵婷.浅谈水墨艺术与室内设计[J].美术大观,2014,(1):108.

[2]赵伟,王逢瑚.中国水墨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物象”应用[J].大众文艺,2010,(23):92-93.

[3]王琳.浅谈室内设计中的“水墨”情怀与表达[J].美术大观,2010,(9):102-103.

生物艺术设计篇7

我国的人物形象设计产业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仅仅是近几年才开始慢慢发展起来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对自身形象的塑造,形象设计的个性化、艺术化需求也越来越高,这一现象的出现正是时代进步与审美提升的重大表现。

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物视觉造型艺术”作为人物形象设计中最具个性与艺术性的一个分支,开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活跃在现代中国的设计艺术舞台上(图1)。

一、人物视觉造型艺术的内涵

“人物形象设计”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国内的大多数人对此尚不完全了解。“人物视觉造型艺术”作为其中一个分支,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在艺术设计领域崭露头角的。

“人物视觉造型艺术”属于视觉产业范畴,也是创意产业的新成员,他其实就是专业人员为适合大众需求而进行的一种以人为载体,以综合设计形式为手段,对人物进行艺术包装的专业化活动。这种艺术包装,运用创造性思维,采用化妆设计、发型设计、服装服饰设计等手段,通过艺术的表现技法,对人物的视觉效果加以强化,达到突出、升华人物造型美的目的。是以视知觉为主要满足对象,在唯美主义的意识支配下,使作品呈现以娱乐视觉为目的继而产生心理和生理上满足的艺术。

人物视觉造型艺术的设计过程与一件艺术品的形成过程相同。虽然它的载体只是一个人的外在,而非建筑、工业、电子等庞大支柱产业,但它象绘画、音乐一样也为人们带来精神的享受,而精神与物质都是优质生活的必需品。一个好的人物视觉造型艺术设计作品和所有的创意设计作品一样,也就是把市场理性、行为感性、美学个性融入到作品的一个过程。

二、现代中国人物视觉造型艺术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人物视觉造型艺术的人才培养现状

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其实也开始出现过不少从事人物视觉造型设计的工作人员,但他们一般是由美容、美发、化妆、服装(饰品)设计等职业中分流出来的,大都只擅长人物造型设计的一部分,缺乏对个体形象的整体设计与塑造能力,与真正意义上的人物视觉造型设计师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近些年,化妆造型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尤其是随着多媒体时代的来临,各种各样的视觉刺激将人物视觉造型艺术设计推到了前台。无论是电影、电视、广告、网络、媒体等机构,都在利用人物视觉造型艺术这种表现手法向人们传达着各自的信息。

从此,社会各界开始越发的对它重视起来,用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很多社会培训机构开始公开办学,专门培养可以从事人物视觉造型艺术方面的人才。像“香港蒙妮坦美容美发学院”、“毛戈平形象设计艺学校”、“东田化妆造型学校”、“吉米化妆学校”等都是近几年在我国内地比较有影响的一些私人培训机构。他们组织优秀的教学团队将自己的设计经验和技巧传播给学生们,使他们在毕业后很快投入到我们国家的人物视觉造型艺术设计行业中去,为我国这个新兴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是社会办学往往存在两个普遍的问题,一是学员的文化水平不同,二是培训时间有限,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们的设计能力和水平的不确定性。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很多学生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设计训练和学习,只会堆砌所学或者模仿抄袭,缺少了设计的个人灵魂,导致作品的平庸、乏味、甚至是粗俗。

面对这样的问题,现在很多高校开设了人物形象设计专业,通过借鉴其他设计艺术门类的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美学修养的、高知识、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虽然这些专业成立时间不长,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总体的发展方向是明朗的,这也势必会将我国的人物创意造型设计艺术带向一个新的高度。

(二)中国人物视觉造型艺术的应用现状

在艺术领域中,每个成功的创意作品中都蕴藏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无论绘画、音乐、建筑、雕塑、文学、戏剧等,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价值非但没有贬值,反倒节节攀升,尤其是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无论是文化价值还是商业价值都会得到市场的充分肯定。

目前,我国的人物视觉造型艺术并没有独立出来成为一个象牙塔般不可冒进的领域。相反,它一直紧密的联系着生活、美化着生活、扎根到了生活的每个审美角落。它被当做有效的手段或表现形式应用到了很多领域里,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物视觉造型艺术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

2、人物视觉造型艺术在摄影艺术中的应用

3、人物视觉造型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

4、人物视觉造型艺术在舞台及t台艺术上的应用

在这些应用中,中国的人物视觉造型艺术作品已经很好的表现出了它的情感价值、审美价值、教化价值和娱乐价值,超越了前几年的“平移”、“无厘头”等艺术观。通过构思想象,找到了还原真实世界的契合点,采用多种表现技法凸显了中国设计师的创作张力。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下面这两张不同时期的作品,看到中国人物创意造型设计的进步与发展。(图2、3)

我国早期人物视觉造型艺术作品大都停留在一个比较肤浅的层面(如图2所示),只是将原始素材,比如花、草、水果等直接平移到模特身上,相对比较简单,缺乏变化,设计含量不高。可是到了现代,在视觉艺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人物视觉造型艺术作品却有了长足的进步,因为作品不但融入了精巧的设计,设计师还尽可能的挖掘作品的文化价值。就像图3这个作品,一个小小的拼图也能做的如此赏心悦目,仿佛在游戏中拼贴着人生。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因为社会的需要,创意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究其原因,是因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促成了手法的不断更新。为适应当代审美心理趋势的发展变化,不同领域的创意手法也与其他姊妹艺术不断地渗透和融合,丰富了艺术表现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可观赏性,派生出强烈的视觉美感。

三、现代中国人物创意形象设计艺术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人物形象设计这个大产业链的逐渐完善,中国人物视觉造型艺术也会走向成熟。纵观这几年中国人物视觉造型艺术的发展,我们看到了这个艺术门类很好的发展前景。

但是,无论哪一种设计艺术门类归根结底都会派生出一种专业化的活动,并且都有“可见”的物质成果。因此,从此种意义上说,如何提升这个“可见”的物质成果的艺术内涵和文化内涵将成为这门艺术的主要发展趋势,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未来的人物视觉造型艺术必须要注重作品人性化的体现。人性化即对人体本身内在欲望的诠释。一个注重人性化的人物视觉造型艺术作品才能够实现和受众深层次交流的目的。可是目前,我们很多设计师走上了极端,他们只注重作品外形的视觉冲击力,根本不考虑作为表现载体的人的感受,用强度极高的材料或弯曲变形的假体装置在模特身上,作品的艺术性完全被模特的痛苦所掩盖,感受不到任何愉悦的美感。所以,虽然在这个艺术门类中人充当了展示的工具,但是别忘记这个人也是你设计的表现中心。

其次,我国未来的人物视觉造型艺术必须要注重作品和作者的文化内涵建设。文化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土壤,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本身文化和艺术的修养,艺术家的文化艺术修养与所在国家的民族社会文化有极大的关系。就设计而言,传统文化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重要的审美形式,设计的对象和主体正是人民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经典文化艺术形式的保护和创新、挖掘和提炼是做好设计一个重要的途径。不然设计出来的作品只是粗劣的堆砌、抄袭和复制,不可能成为一件真正可以被传承的艺术精品。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我国未来的人物视觉造型艺术必须要沟通与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借鉴、运用好世界性的设计元素。这样并不代表着国外的就是最好的,事实上目前我们国内的人物视觉造型艺术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很大程度上我们的作品也是国外友人借鉴的蓝本。只不过我们要知道因时而动、适时而发。别忘了世界需要我们的文化,而我们也需要世界的文化,但更需要的则是世界这个超级市场和巨型舞台。

结语

人物形象设计作为一种新兴行业,正逐步被公众所认同和接受。这一切反映了人们对形象视觉美的追求。我国的人物视觉造型艺术虽然才刚刚起步,但是市场上却饱含着巨大的社会需求。所以我们需要在这一领域加强研究,并最终产生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或执行方法,从而再去解决那些实际的社会需要,进而这门艺术才会向着更深层次、更广阔的空间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启文、黄希庭:《形象设计的几点心理学思考》,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2001。

2傅婷:《形象设计与服饰妆扮研究》,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1。

生物艺术设计篇8

   关键词:艺术设计社会经济生产力关系

   一、艺术设计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的产生而产生

   就艺术设计这一创造性的活动来说,它是伴随着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器物文化的出现而出现的。它实际上就是“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造物活动,是人为实现实用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物化劳动形态。这种造物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因而是一种艺术质的造物”。

   人类的历史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艺术设计的历史之河也从这里发源。当人类的祖先把一块石头敲打成用来切割和砍削的石刀时,最早的设计活动就开始了,这把石刀就是最初的设计产品。这种工具的创造首先符合实用目的,同时也顾及到了用起来方便、省力,以引起主体的快感。它的制作过程具备了设计所要求的从预想、选料到加工成型等必备过程,它的功能和形式结合于一体。最早制作劳动工具如石斧、石刀、弓和箭的原始猎人,是人类第一批设计师。

   工具的制造是人类自我革命的开始,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族类的根本。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史前艺术品,差不多都是与人的生活最紧密相联系的工具和食用器。这些就是我们人类早期之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于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的科学文明水平的提高,艺术设计也越来越科学化,其技术性也越来越高,艺术设计逐步成为了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活动,成为了协调人和环境、个人和社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手段。

   二、经济属性贯穿于艺术设计活动过程的始终

   艺术设计的经济属性是它区别其他艺术活动、手工业的首要特征。人的相互关联构成复杂的社会,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必然导致人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艺术设计通过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创新设计,像其他社会生产力一样创造社会的物质文明。

   1.经济因素在艺术设计的不同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形式和作用

   从设计到实现设计的全过程中,经济因素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形式和作用。(1)设计观念的产生阶段:艺术设计需要把握设计物由过去到未来形成发展的种种相关因素,然后以创造性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使之成为崭新的设计方案。其中的经济因素体现在对原有状态的经济价值分析、市场需求预测以及新方案的经济内容评估等方面。对原有状态的经济价值分析,是设计观念产生的基础。(2)设计的实施阶段:设计的实施过程指的是设计方案由图纸到生产为实体的过程,对于设计来说,是实际制作的过程。设计在真正付诸实施的过程中,从设计物的试产、批量生产和专利保护等方面均受经济因素的制约。(3)设计的实现阶段:设计物最终要推向市场实现其经济价值,主要是通过销售来实现的,当设计物作为商品投放市场,设计师应当及时调查市场反映和销售效果,综合反馈信息以改进产品设计和进行新的设计构思。其中,经济因素不仅体现在设计物的综合经济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而且作为改进更新已有方案和促成新的设计方案的产生基础,经济因素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23年,现代设计之父格罗佩乌斯将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教育理念“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传播到全世界,使设计终于打破艺术桎梏解脱出来。而在经济与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应提倡“设计与经济的结合”,设计必须服务于经济。

   2.艺术设计通过预测未来的市场需求来确定设计目标和方向

   设计具有强烈的超前性、预测性。“设计”这个概念在许多场合中,也往往被“策划”等术语代替。这意味着设计与艺术、手工艺活动都不同,它更偏重于事前的过程。在整个市场营销的组织中,设计占有引导性的地位。“设计生产销售使用”这四个环节中,设计不仅在时间上先于生产、销售活动,而且设计的市场定位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两者的成效。正因为如此,设计前的活动往往比设计本身花费的时间、精力更多。如设计前必须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包括对厂家、消费者、竞争对手、媒体的详细调查;调查之后的数据要加以统计分析直至最后提出成文的方案、策划报告;并且还必须根据市场状况及时调整方案,以适应突如其来的变化,这就要求设计师的思考必须高度理性化和高度专业化。科学地进行市场潜量、市场占有率及需求预测,把握设计物实现为实体后在市场中的作用和价值体现,能够使新的设计方案更加合理,更加准确地适应未来市场,并且通过预测可以得到提高和创造设计物附加价值的理论依据。

   三、艺术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1.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艺术设计繁荣的基石

   艺术设计的技术性、经济性、文化性决定了只有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才有艺术文化的繁荣。从艺术设计本身的发展来看,现代设计的起源有两个显着特征,其一是劳动的分工,其二是生产工艺的改进使得大规模生产和低消耗成为可能。艺术设计的每一次飞跃和进步,都处在因社会分工而造成的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首先,因为社会经济发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商品的物质性功能,而越来越重视消费过程的精神享受和审美快感,社会需求加大、人类文明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为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其次,社会经济高度发达时期也是社会观念大变革、大解放时期,为艺术设计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想和思维空间。

   知识经济是继工业经济之后的又一次革命。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的直接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设计艺术将成为人类十分主动和相当自觉的一种行为。大至建筑、环境、公共艺术、城市规划,小至食品、服饰、生活用品、劳动工具。总之,人类一切生存空间、物质和生活方式,都要经过精心而富有创意的设计。人类将生活在一个经过了设计并不断被设计着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之中。也就是说,在这个新世纪,设计本身将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将成为一种历史沿革的文化。知识经济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土壤。时代的变革,经济形态的变化,为设计艺术的创新发展将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设计艺术也必将以自身更为完善的运作体系,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2.艺术设计的发展是社会经济腾飞的翅膀

   艺术设计是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产物,艺术设计同样也是一种生产力,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艺术设计发展的原动力在于满足人的需求。人类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欲望和要求称为需求。按照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的需求理论,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艺术设计的市场取向就是以满足需求、引导需求、创造需求为目标的,它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物。其次,艺术设计所带来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艺术设计是把预期目的和观念具体化、实体化的手段,是人们进行经济建设活动的先期过程。它的本质是人们对将要进行的经济建设活动作出艺术化的设想和筹划。总体来看,这种设想和筹划是进步的,发展的,甚至是超前的。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了艺术设计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艺术设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设立或制定专门的工业设计部,把设计业作为国家经济整体的一部分。二是以原东南亚“四小龙”为代表,政府直接参与设计的实施。其目的是把设计作为国家综合性经济改革的一种手段,如通过调动本地工业的多种资源激发设计,以便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推出高附加值的产品。三是以日本为代表,日本千叶大学着名学者宫畸清教授在介绍日本经济发展的过程时,谈到日本产业振兴和经济增长有三要诀:一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二是领先一步的工业设计;三是不断完善的经济政策。这三者相辅相成,其中,工业设计对日本经济的腾飞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各个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来看,“艺术设计也是一种生产力”“设计就是经济效益”的说法并不过分。艺术设计不再是对客观世界的简单反映,它强调创造性与个性,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通过艺术设计,可以提高产品的科技、艺术含量,提高产品的审美附加值,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中国加入“wto”已经成为现实,我国的经济运动模式和产业结构更新也将因此而发生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二十余年,中国的设计产业发展迅猛,且设计产业是伴随着经济不断成长起来的,特别是知识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对设计产业的适时性、前瞻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现在或未来,艺术设计都会以强大的推动力和自身优势服务于经济的发展中,推动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1

   [2]徐晓庚《现代设计艺术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09

   [3]荆雷《设计艺术原理》[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09

生物艺术设计篇9

关键词:造型艺术艺术设计教学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同,与之相对应的是全国各大专院校纷纷设立艺术设计专业。但是,由于办学条件和办学观念的局限等原因,使得一些院校在设置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时对造型艺术类课程不够重视,造成造型艺术类课程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明显偏少。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其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质量。

从历史来看,成熟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出现的标志是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校的设立。包豪斯学校学制为3.5年,开始半年为预科,后三年为专业学习。在为期半年的预科中,包豪斯学校创造性的设置了许多造型艺术类课程,虽然包豪斯仅仅存在14年,但它所创立的设计理论、设计教学体系,特别是其预科教学体系,深深的影响了其后世界各国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设置。包豪斯学校毕业生的高设计水平是与其预科式的造型训练分不开的。于此相对应的是1955年在德国正式成立的乌尔姆设计学校,其第一任校长马克斯·比尔的办学方针是继承发展包豪斯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提出艺术与技术并重。可第二任校长马尔多纳多却采取了非常极端的做法,他强调设计就是以技术为基础,在其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增加大量了数学、工程、逻辑分析等理工科类技术课程,大量删减了艺术类课程。虽然乌尔姆毕业生在系统设计、工业化设计、人机工程学等方面很成功,但是他们的设计作品过于理性。明显缺乏人情味,显得有些冷漠。

目前,我国很多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对造型艺术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造型类课程的设置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上都明显偏少。我国著名艺术设计教育家张道一教授曾经指出“绘画”类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种基本功训练,如果不锻炼出过硬的“绘画”本领是无法从事设计工作的。造型艺术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造型艺术类课程可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观察力

意大利著名设计师阿切利·卡斯特奥里尼曾提出“设计需要观察”。人眼所看到的世界和人以主观意识所观察的事物是有很大区别的。人的视力与生具有,而人的观察力则需要经过后天培养和训练。造型艺术类课程就是培养和训练人观察力的有效途径。例如物体三维体积观察力的培养和训练,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对象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体积和一定的形体结构,因而学生在从事设计之前必须具备对物体三维体积的观察力。人们一般都知道有些人是色盲,却不知道很多人是“三维体积盲”。所谓三维体积盲是指这部分人眼中的物体是二维的、平面的,他们对三维物体的纵深感或者是下意识的忽略,或者存在感知障碍。此外,大多数人是不具备对复杂物体内部结构的认知力和想象力的。以上现象都是缺乏观察力造成的。只有经过严格而系统的造型艺术训练的人,才可能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进而从事艺术设计工作。在进行严格而系统的造型艺术训练过程中,学生如果要把三维写生物体表现在画面或做成雕塑、模型时,他就不能只像非专业人士那样对物体进行观察,他必须运用一定的观察原则、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刻意观察所要再现物体的各个纬度、形体结构。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而系统的造型艺术训练,就会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把个人主观体验与观察物体之间建立起默契的关系。

第二、造型艺术类课程可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造力

三大构成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现在却出现一种用三大构成取代造型艺术类课程的做法,认为造型艺术类课程对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造力作用不大。由于三大构成课程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模仿性、程式化等特点。因此,三大构成课程很被艺术设计专业师生所接受。然而,三大构成课程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缺乏整体性、有机性和创造力。三大构成课程各侧重设计元素的一部分,将设计作品进行细致分解、分析,从中找出相应的形式法则让学生进行训l练,其结果是虽然学生掌握设计手段、设计方法,完成了设计任务,却使其设计作品缺乏整体性、有机性和创造力,流于形式、匠味十足。

如果能使学生从纯粹的形式元素中解脱出来,使他们获得个体与整体的交流体验,这是突破妨碍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方法。学生在进行造型艺术类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培养大局观、系统性、整体感,可以使学生将设计诸要素统一于某一个设计作品的创作、再现过程中,将点、线、面、色彩、三维空间的综合,从而培养学生设计出有创造力的作品。

第三、造型艺术类课程可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表现力

生物艺术设计篇10

1现代艺术设计本体化起源

1.1西方文化的引导

艺术设计最初主要通过对图案的绘制,来表达人类对美好的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直到19世纪,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艺术设计逐渐向其审美取向发展。1919年,位于德国的包豪斯学校的建立,代表着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开启。大批的设计师在包豪斯发挥自己的艺术理念,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艺术流派。艺术设计的形态也在不断的发展中,由简单的模仿自然向主观创新发展。在西方发展近100年之后,我国于1998年才正式提出艺术设计的概念,从艺术设计概念的提出至今,现代艺术设计发展了不到20年。

1.2时代的发展

现代艺术设计并不是简单的“艺术”与“设计”概念的叠加,艺术设计指的是人大脑中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或者科学和艺术的统一。艺术设计中的设计,带有经济意味,是“物质”和“客体”,有功能性与针对性。艺术设计中的艺术,则带有主观意味,更多的是审美功能和情感表达,有精神性与主体性。艺术设计是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从原始社会,人们为满足衣食住行的造物活动过程中,就充满着艺术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设计的本体化任务也转变成如何将最新的技术与物体造型、审美相结合,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由于艺术设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人,所以设计出来的物体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由此可见,艺术设计受外界环境如科技的发展、政治、文化、经济的影响极大,此外,艺术设计的审美也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可以说,现代艺术设计就是在社会的发展、制度的变革、技术的进步中一步步逐渐发展的。社会的发展是艺术设计发展的根本原因。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比之前对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对美的追求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发展,艺术设计也随之不断向前发展。制度的变革是艺术设计不断发展的原动力。由于制度的不断变革,使得人们对物体的审美和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艺术设计必须要不断改变才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技术的进步则是艺术设计发展的基础。随时科学技术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断改善,艺术设计的范围也逐渐扩展,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各个领域的知识,这也使得艺术设计转向了一个综合性质的学科范畴。目前来看,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发展,从1998年至今,还不足20年,还未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理念体系,需要探索的东西还有很多。

2现代艺术设计本体化追求

2.1生态追求

生态追求,指的就是绿色设计。现代艺术设计对生态的追求,来自人们对由于各种技术和文化而破坏的生态环境的反思。绿色设计的核心是节约资源、资源再利用、循环发展,也就是说不仅要尽量节省资源与材料,还要注重设计品可以被回收,循环再利用,这种本体化的追求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而且是在环保上的创新,体现了设计师们对人类环境的思索,用一种对社会更负责的方式来进行设计。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大力倡导的生态环保理念的影响下,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被人们广泛所熟知并成为共识。与之对应,现代艺术设计也树立起了绿色设计的理念,越来越朝着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上发展,设计的作品也更多地强调物体与自然的协调感。这不仅是一种设计理念,更是一种设计责任,设计师通过绿色设计的理念,使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

2.2高新技术的追求

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与互联网络逐渐在人类社会中普及应用,这种信息化的社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设计师的工作方式、设计形式与设计理念也随之改变。计算机的应用解放了人工时代对产品样式的束缚,可以将设计师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付诸实践。曾经的工艺设计是通过绘图铅笔来进行,现代设计则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专业绘图软件来进行。数字化的现代艺术设计,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可以展现出传统设计无法实现的视觉效果,使设计师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此外,数字化传媒的应用,使社会文化有了一个爆炸式的发展,网页、网络电视、多媒体广告等新技术,不断地充实、改革着现代艺术的理念与内容。多元化的体现促使艺术设计突破传统的设计分类,使艺术设计变成一种综合性质的学科。特别是2000年之后,随着尖端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审美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改变,现代艺术设计从静态化、二维向动态化、多维发展。

2.3时尚的追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购买产品时不再只单纯地关注产品的功能,而开始关注产品的个性和风格,以及可以给使用者体现出来的个性。特别是年轻人更加追求个性,希望有个性化的、可以引导时尚的产品。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工艺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产品的功能性,还要注重产品的个性化。特别是当产品的功能、价格类似的情况下,人们更多地追求个性化的产品。比如苹果公司发明的苹果电脑,成功使公司走出窘境。这部电脑与当时主流的电脑相比,拥有更光滑的表面与棒球形状的形状,与主流电脑相比更加具有个性。因此这个电脑一经就受到广大年轻人的喜爱。再比如飞利浦公司发明的台式摄像机,与当时主流的产品相比,拥有一个独特风趣的造型,使其看起来像一个好玩的玩具,这也是一个个性艺术设计的体现。

3现代艺术设计理念溯源

3.1设计的主流性理念

艺术设计发展到现代,已经从传统的为个人定制逐渐向面向社会大众发展。艺术设计是为广大社会服务的,作为人类一种服务,艺术设计要做到雅俗共赏,不能只依靠设计师的个人喜好而进行设计,需要满足社会的主流审美,才可以被广泛接受。如果设计的产品只面向少数人的审美,其传播面就会较为狭窄,不能有效地传播设计理念。特别是现代艺术设计,更具有强烈的主流性,更多考虑的是通过视觉的传播来体现现代社会的文化。现代艺术设计的文化基础是主流文化,主流性也是评价现代艺术设计作品优劣的一个评判标准。从社会学来看,艺术设计想要进步,离不开人们的推广与意见,这种主流性主要体现在大众价值上。总体而言,现代艺术设计,已经不能闭门造车,而需要从主流的角度去思考设计理念。

3.2设计的文化理念

艺术设计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物质层面,这是设计物品的外在表现,是设计理念的物质载体。二是文化制度层面,这是设计思想转化为设计文化的规范支撑,具有较为强烈的时代性质。可以通过文化制度来规范设计师的设计行为。三是设计理念层面,这是设计师的意识区域,是设计师进行艺术设计的核心部分,也是进行艺术设计的基础和依据,受设计师的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方式、社会责任心等方面的影响。设计理念根植于设计师的内心深处,也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设计文化制度的发展趋势。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文化和思想不断融入,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传统艺术设计和现代艺术设计结合,既能体现我国的文化特色,又能结合当代技术体现现代感,是现代设计师们亟需思考的问题。在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对传统艺术的继承是必不可少的,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想要发展出与西方艺术品的不同道路,就需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神,在传统的基础上注入现代技术、现代思想的血液,对传统艺术进行改革、创新。

3.3设计的多感性理念

现代艺术设计已经不是单一的传递与接收方式了,设计师可以在一个艺术设计作品里添加更多的元素来传达设计理念,比如可以添加声音、气味、不同的材质机理等来增加听觉、触觉与嗅觉来使人们接收作品信息。现代艺术设计将这些不同的感官器官结合起来一起体验作品,可以使作品的传递与接收更有成效。

3.4设计的实用与审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