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建筑的美学价值十篇建筑的美学价值十篇

建筑的美学价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0:24

建筑的美学价值篇1

 

关健词:高层建筑 美学 生态环境 

   建筑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人类在建筑艺术中表现了复杂多样的美学思想,并要求以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体型等建筑艺术语言,统一多变,主次分明,有和谐韵律的结构布局,表现出多种不同的意境和风格。近年来,随着建筑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它的内容还在进一步扩大。当代建筑美学正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对建筑美感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成与发展等课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它反映了当今建筑美学发展的新趋向。本文主要阐述了不同时期的高层建筑的美学价值。

1早期的离层建筑

   高层建筑的发源地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美国的芝加哥。作为当时的商业中心,芝加哥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城市的繁荣,人口的猛增,特别是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使得城市重建问题特别突出,为了在有限的市区建造尽可能多的房屋,高层建筑便首先在芝加哥出现了。目前较普遍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幢有现代意义的高层建筑便是芝加哥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代

   这个时期的高层建筑造型特征是:体形较规整,在竖向划分为三段体顶部、墙身和基座;顶部往往设计成象征高直式教堂的尖顶或退台;顶部及外墙上采用大量的附加装饰,包括古典的线脚和浮雕;在墙身部分多为厚墙小窗和竖向体量划分的处理;而在基座部分,还往往保留了古典的壁柱及柱式。

2现代主义时期的高层建筑

   到1945年二战结束后,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美国大量兴建,并向超高层发展,继而在欧洲、亚洲、澳州及第三世界国家都相继出现许多高层建筑。形成世界范围内的高层建筑的兴盛时期:h。从二战到70年代中期,是世界范围内的高层建筑发展的繁荣时期。1974年建于芝加哥的希尔斯大厦,至今仍是世界最高的高层建筑之一,他的造型不仅反映了现代建筑的美学原则,也反映了其先进的结构特征,并力求创造独特的建筑上部造型和轮廓线,成为业主和企业在城市中易于识别的广告性标志。然而,由于现代建筑忽略了历史文脉,排斥装饰,过分强调工业化作用,到处出现的是工业化的高层建筑造型,而忽视了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3新现代主义时期的高层建筑

   新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它在继承和发扬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的同时对现代主义的局限进行了改良、发展和完善。其坚持现代主义的理性和功能化,追求功能、技术与艺术的平衡,但却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重新诊释。这种设计思想表现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之中,功能、结构、设备、材料等因素的重要性比其他建筑类型更为突出。新现代主义在高层建筑立面造型上有很多创造性的发展和提升,高层建筑不再是简单的四方体,而往往是以抽象的儿何体或组合几何体,以富有形态、材料质感和色彩变化及结构美感的新视觉形象出现。

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它们是近邻环境的一部分,并发展出多种对城市、对环境的认识理论。不同的理论也导致了现代主义对环境的不同处理手法。今天的文脉要求我们城市结构、文化、尺度、材料等广泛问题进行调查,以追求建筑在时空上的特定位置感和多种文脉关系,使工程与建设地点融为一体,创造特定的环境气氛。从这个角度来说,新现代主义对体形的关注正是对城市文脉的一种解释和认可。

4目前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

   每个时代的审美观都受到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深刻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正确认识科学美和艺术美的问题,又在一个新的层次上提出来。随着亚洲特别是环太平洋西岸地区在近二十几年来经济的飞跃和持续发展,高层建筑建造的重心已从美国转移到了这一地区,大量的高层建筑和摩天大楼在这里应运而生,可以说这里成为了新一代高层建筑的试验基地,在这些地域中,我国的上海浦东新区无疑是最新最辉煌和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在我国的香港、广州等地,经济的腾飞也带动了高层建筑的发展,比如在香港建造的中环广场大厦、中国银行大厦以及富有传奇色彩的汇丰银行大厦等。日本也突破了地震的限制,建造

[1] [2] 

了横滨里程碑大厦和东京都厅舍等高质量的建筑,韩国和新加坡也都掀起了高层建造的热潮。

   世纪年代,建筑的生态设计意识与城市生态学已成为建筑师广泛关注的重点。绿色建筑的创作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设计技术陆续推开。将具有现代感的建筑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将使用功能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提倡新建筑与古建筑的对话,建造花园城市、山水城市和生态城市已成为新一代建筑师追求的建筑美学目标。在世纪,建设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亲切、舒适、方便、美丽的个性化现代城市,是建筑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结语

建筑的美学价值篇2

[关键词]现代主义;少即是多;美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U8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120-0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艺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任何一种艺术风格、形式的出现都是因其生产力发展而决定的,其审美方式的变化必然是因其表现手法的变化而出现,但上层建筑同时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艺术观念的创新反过来也影响着技术的进步,正是由于有了“少即是多”的设计思想才会诞生西格拉姆大厦这样的摩天建筑,而摩天建筑的发展正是代表着资本主义的扩张,正是由于这些富有的资本家才使得建筑高度越来越登峰造极,而建筑材料的使用也越来越坚固耐用、越来越挑战着人类力学、美学的极限。那么,在这场革命性的运动中,有哪些美学价值、艺术观念值得我们来探讨呢?

一装饰主义向构成主义的演变

现代设计运动之前,设计界装饰主义盛行,不论是哥特教堂上的彩画,还是巴洛克风格的房屋内部装饰,其装饰主义动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未改变,可以说在包豪斯之前的设计思想、美学思想都停留在重装饰这一基础上,人们都认为繁琐的、矫揉造作的才是美的,华丽的才是高贵的,所以我们直到新艺术运动时期也还要用植物的花纹纹样来美化我们的室内设计、家具器物,甚至在地铁道入口的设计中仍然要使用金属结构来模仿植物的枝干、玻璃棚顶要模仿海贝,在设计哥特式教堂的时候,要采用大量的彩色玻璃绘制圣经故事,而在巴洛克、洛可可风格建筑中,装饰主义思想更是发挥到了极致。如内部装饰精致的罗赫尔修道院教堂,它的圣龛上部天花,布满了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飞翔天使,圣龛正中是由圣母和两个天使组成的群雕;圣龛下面是一组表情各异的圣徒雕像。而在法国巴黎卢浮宫中大厅的四壁及顶部更是挂着精美的壁画,雕刻了精细的浮雕。这种装饰主义、矫揉造作的美学观念一直到现代主义、立体主义的出现才被根本性地打破。

作为现代主义设计发源地的包豪斯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三:一.俄国构成主义、二.荷兰风格派、三.德国工业同盟,荷兰风格派提倡用单纯的色彩和几何形象表现纯粹的精神,而俄国构成主义在研究建筑时,把结构当成是建筑设计的起点,以此作为建筑表现的中心,这一点在现代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中已是必须遵循的定理,但在现代设计思想诞生之前的建筑设计或室内设计中却不是这样,构成主义的反装饰原则、理性主义原则对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美学思想的丰富是起了极大作用的,而不论是俄国的构成主义还是荷兰风格派,亦或是德国工业同盟的那一批设计师,都有极强的艺术造诣,而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或室内设计,比如俄国构成主义与立体主义绘画和雕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康定斯基所著《论艺术的精神》是立体主义绘画的重要思想来源,而构成主义最有名的作品“第三国际塔”的作者塔特林在展出他的另一部作品《悬挂的木与铁的形体》的时候,设计了“构成主义”一词,作品和词都源于拼贴向三维的发展,这都源于塔特林曾参观过毕加索的工作室。

荷兰风格派在绘画方面又称为“新造型主义学派”,其代表人物即是风格派的领袖蒙德里安,其绘画宗旨是完全拒绝使用具象元素,一开始便追求艺术的“抽象与简化”,提倡平面、直线和矩形,色彩减至“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灰”三灰色,提倡几何风格,这些都是他们在设计建筑或室内家具时的指导思想。德国工业同盟的重要奠基人彼得贝伦斯曾在艺术学院学习绘画,曾关注维也纳分离派的探索,可以说这些设计先驱们的美学思想都与绘画或雕塑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绘画、雕塑、建筑或其他各视觉艺术门内之间必然有着强烈的互动,而这样的互动在那激荡的年代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火花,诞生了更为成熟的现代设计思想,直至影响世界。

二为大众的设计

谈及现代主义思想不得不说的便是现代设计中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现代主义思想中极为重要的一点便是为大众的设计、为人民的设计,虽然现代主义在欧洲发展成了精英主义,而这种精英主义当拿到美国的时候却变成了大众的、为中产阶级服务的设计,要论及现代主义中民主思想的来源不得不提及当时的社会环境,那个时候的欧洲资本主义正在进行原始积累,贫富差距巨大、社会矛盾激烈,作为知识分子的设计精英们自然想以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社会现状,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便是柯布西耶,在实践中便产生了形式上反对装饰主义、提倡几何化、标准化,而设计服务对象大众化的现代主义,这一设计思想不同于过去服务于上层阶级,例如哥特式风格的服务于教会,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服务于宫廷皇室,至少在名义上他们是希望以此解决社会问题的,虽然这一设计思想发展到最后却发展为设计上的精英主义。

三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是现代设计思想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同时也是反装饰主义的、民主主义的,功能主义旨在提倡建筑或工业产品设计中重视设计的功能作用,任何一个设计构思都需要具备它的实用性,即装饰即是罪恶,在功能主义这一框架下,任何一个设计作品都需要保障它的功能及其用途得到充分的体现,不论是建筑还是工业产品,在设计的时候都要首先考虑设计作品的实用性,因此,装饰性也就被删除了,现代主义设计大师中的芝加哥学派领袖路易斯沙利文更是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思想,他说:“自然界中的一切东西都具有一种形状,也就是说由一种形式,一种外观造型,于是就告诉我们,这是些什么以及如何和别的东西区分开来。”他从这一思想出发,合理的使用材料,把最单纯的功能形态给予了他所设计的建筑物。而他的弟子赖特更是发扬了他的这一思想,赖特提出“形势与功能是一回事”(formandfunctionareone),赖特认为功能和形式在设计上根本就没有完全分开,建筑的结构、材料、建筑的方法融为一体,合成一个为人类服务的有机整体,因此,赖特所强调的有机设计其实就是指的这个综合性、功能主义的含义。赖特在设计中采用了大量的几何图形,比如方形、圆形、三角形等等,总体上采用网格的方阵形式,加上各种抽象的细部处理,总是具有相当特殊的装饰效果。赖特努力在自己的设计和周围的自然环境中找寻一种和谐的因素,设法使设计达到与自然的融合关系,取得和谐。

四几何形态和立体主义

在现代主义之前的设计作品中,也许没有任何一个设计师会认为几何形态是美的,在大工业生产到来之前,人们也没有想到机器可以做出这么多这么有用的工业产品,若说在新艺术运动的时候工业产品设计中还有装饰主义的影子,那么在现代主义设计阶段则已经完全建立了抛弃装饰主义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几何形体、机器美学、钢筋混凝土结构成为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原则,而几何形态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艺术中的立体主义影响的,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叠放造成了许多的垂直与平行的线条角度,散乱的阴影使立体主义的画面没有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造成的三度空间错觉。背景与画面的主题交互穿插,让立体主义的画面创造出一个二度空间的绘画特色。而这是大不同于之前的绘画的,可以说在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中处处都能找到立体主义的影子。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是一次国际性的、影响极为深远的设计运动,这次设计运动发源于欧洲,而真正推广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是美国,因为在美国有着极为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而正是这一群体的消费需求催生了现代主义设计在全世界遍地开花,并改变了世界1/3的天际线,反思现代主义的美学价值有助于我们在设计中更加重视设计与艺术的关系,注重艺术思维的培养。

建筑的美学价值篇3

巴黎圣母院位于巴黎市中心的一座小岛上,开始建造时间为1163年,耗时180多年,于1345年全部建成,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开创了一种新的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面 

巴黎圣母院的外部更多的显示出繁琐的装饰细节和花纹,而教堂内部则截然相反,装饰素面朝天。另外教堂内部显示出的更多的是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偶尔走廊上会有一些画作和雕塑作品。整座教堂的结构部件和装饰都是用石头雕刻而成完成的,从墙壁、屋顶到窗棂。虽然巴黎圣母院是由石头构建而成的,但这些石头并不是冷冰冰的没有生命的,巨大而且多的石头组建成了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每块石头都被赋予了生命,展示着艺术的美学和闪光点。[1]

二、巴黎圣母院的影视美学

(一)故事的文学艺术性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著作,文学作品改编成为电影不仅要遵循原有的文学内涵和意义,还要创新改进但不失去原著的宗旨。太过遵循会被认为是固守陈旧,大胆创新则会被认为是胡编乱造、脱离了原著的内涵和宗旨,所以最好是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加以合理想象和发挥进行作品的再创作,影片故事围绕一位少女和四个男人之间发生的事情展开,主要人物在开场的片段中陆续地出场,并没有太多的拖沓,情节组织得也比较到位,人物性格刻画良好。

(二)拍摄的影视艺术性

影片在实际叙事中将各个场景充分地运用了建筑艺术的美学感。运用高超的拍摄手法和技巧,将故事情节和场景生动形象地演绎了出来。卡西莫多在教堂中被宣判的场景的选取是导演的精心安排,导演以此为出发点,创造了一个气势辉煌、场面热闹的场景,以一种高超的影视拍摄技术将镜头慢慢对准主人公,给观众以视觉冲击和享受,并以此来进行卡西莫多这个渺小的人物和恢弘壮观的巴黎圣母院相比较,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更好地嘲讽了卡西莫多这个渺小的人物。[1]

三、建筑艺术与影视艺术的结合运用

(一)建筑艺术在影视美学中的运用

建筑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风貌,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现实场景和日常生活。在欧洲国家,教堂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很大的地位,在居民的文化生活都占据着重要的作用,教堂已渗透至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堂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具体事项的物质支持,也为他们提供了精神支撑,反映着他们的思想和文化。电影开头教堂场景的选择,实际上是进一步贴近了当时市民的生活,给他们以亲切感和熟悉感。

整个影片的故事都是在具体的场景中展开的,而巴黎圣母院正是这部影片的主要场景,贯穿了故事的始终,从故事开头的宣判事件到以后发生的各种相关的事件、到各个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人物出场及他们的表现、并由此展开的精彩激烈的表演画面,都与巴黎圣母院有联系并借用了此场景,从而巴黎圣母院贯穿了全文的始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故事主题的揭示。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很多法国人以拥有这么一个建筑而自豪,它更以其精致美丽的外形和充满创新的结构方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一个典型的标志性建筑,因此当这个建筑出现在影片中时,使人们感到亲切,加上影片拍摄时运用的手法、灯光、色彩等艺术手法给影片增光添彩。

(二)建筑艺术与影视美学的交相辉映

小说《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的重要作品,建筑艺术贯穿了全文的撰写,占据了小说的较大比例,为表达小说的主题,表现人物性格形象、思维方式和时代主题以及建筑艺术与影视美学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这部影片正是从这部小说改编而来的,主题思想和具体故事场景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因而可以从分析小说的风格、故事场景、情感主题去表达影片所想要表达的,雨果的建筑观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2]

雨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还是一位在建筑上颇有造诣的建筑艺术爱好者,因而他在文学创作中,建筑艺术成为了它经常关注的话题和艺术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雨果文学创作的初期到成熟期,都或多或少地提及了建筑艺术,这是他关注的焦点。《巴黎圣母院》作为建筑艺术文学,以建筑艺术将文学艺术主题很好地烘托了出来,在人物形象性格的塑造、小说环境的描写、小说叙事结构的的展开,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小说的主题与艺术形象交融在一起,包含着作家的审美情趣和情怀,小说主题主要是表达反封建思想和反对宗教束缚,宗教封建思想可以用建筑艺术很好地表现出来,故事发生在在这种环境中。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与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人物的性格、命运、心态和成长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因此,巴黎圣母院中人物形象与建筑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人物形象特征和哥特式建筑的外貌特征相符合,人物外貌形象丑陋,脸部五官排列不整齐,如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等不协调的东西都和这座教堂的建筑特征非常的相似,与小说主人公的相貌非常相似。另外,小说主人公还与巴黎圣母院有着血缘关系,卡西莫多从小不知道父母是谁,在教堂长大,这座哥特式的教堂建筑哺育并养育了他,这个建筑就可以说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文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是他的母亲。巴黎圣母院内的一切都是他生活上的陪伴和伙伴,它与这座建筑已经有了深深的感情。从第三方面来说,圣母院见证了他的成长和命运的变化,将他从一个封闭、粗野、凶恶的人由于一些人的出现让他成长为一个懂得爱、善良和美的青年。这些所有建筑有关的事物都在间接地塑造着主人公的性格和形象。[3]

建筑艺术对小说、影片的结构建造和情节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作者对小说文学创作的初衷是以挽救哥特式建筑的强烈宿命感和使命感出发的,并此作为开端进行小说的创作。哥特式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是神秘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小说人物依次出场,演绎着精采绝伦的故事情节,流露出小说中的宿命观点。

建筑的美学价值篇4

一座座建筑组成了城市外部环境空间,形成了每座城市独有的味道。但是,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建筑的固定性已经无法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诱发美的念想。

由于投影艺术能够将建筑在最短的时间,最节约成本的情况下,不仅对建筑外立面进行“换装”,而且还能让建筑跳动起来。因此,建筑投影快速的应用在城市建筑当中。什么样的设计是美的?这个问题一直是设计美学所追寻的,建筑投影应用在城市建筑中必将会引起人们的审美活动。因此,本文通过浅析新媒体建筑投影在城市外部环境中的应用,从而引发其设计美学价值的探讨。

一、以部分建筑投影为例浅析建筑投影艺术对城市外部环境影响的现状

(一)2013武汉江汉关元宵3D裸眼光影秀

2013武汉元宵3D裸眼光影秀覆盖了江汉关、好百年饭店、长江航务管理局、汉庭快捷酒店四栋建筑,武汉近代标志性建筑-江汉关大楼作为主秀场,让承载着武汉历史文化变迁的建筑,结合现代创新技术,演绎了一场“城市文化史诗”。

(二)2014上海外滩跨年4D灯光秀

2014年1月1日,上海为了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在举世闻名的海关钟楼和浦发银行大楼外立面,呈现了近10分钟的灯光投影秀。建筑外立面呈现出造型逼真、彩色丰富、音响震撼的立体有声画面。同时,在跨年当晚被美联社、路透社、Cnn等国际知名媒体转播报道,中国迎新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站上世界舞台。

在新媒体时代下,投影艺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城市建筑展示的过程中,赋予了城市建筑新的美学形态。

二、建筑投影艺术在设计美学中的价值体现

建筑作为城市外部环境中的一部分,建筑投影艺术不仅改变了城市建筑的形态,而且丰富了城市外部环境的形式语言,建筑投影艺术是一项技术与艺术有机统一的艺术创造活动,具有形式美、技术美和功能美的审美特征。

(一)形式美

任何审美活动都离不开形式的审美。“形式美是事物形式因素的自身结构所蕴含的审美价值。”①建筑在传统观念里是以其功能为导向性。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创造理念和审美意识发生了转变。对于定义建筑的美也发生了改变,建筑除了应有的功能属性外,也被赋予了美的展示属性。新媒体投影艺术应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各元素进行拼贴、排列、粘贴组合,以图片或影像为展示内容投射在建筑的外立面,改变了建筑的传统外在形态,人们可以在这种新的展示形式中获得视听一体的审美体验。同时,新媒体的互动性融入到建筑美的表达中,建筑不再是冷冰冰的物体,它开始和人们进行互动表演,在互动的氛围中,人们更加能够沉浸式地体验到建筑艺术的魅力所在。

正是数字投影艺术给建筑赋予了新的形式美,把以功能为导向的建筑转化为多彩绚烂的展示交互空间,城市外部环境才会变得如此丰富多彩。

(二)技术美

在人类的发展史中,技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劳动的创造过程是美的,那么,技术也是美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应用到生活中方方面面。数字投影技术被应用在建筑的表现中。一方面,建筑投影技术将建筑外立面作为投影幕布,在具有结构化特征的建筑外立面中寻找结合点,进行三维空间营造,通过光影的变化、虚实的层次营造一个全新的虚拟空间。另一方面,投影技术的三维模型建模还原了建筑的形态,通过对三维模型中体块的操作控制,投射到建筑上的图像动了起来,似乎在跳舞。变换的画面,充满韵律的节奏,让冷冰冰的建筑换发生机。最后,声光电技术的配合,建筑充满了语言特征,它就像是一名城市形象的代言人,与人们进行互动交流。

(三)功能美

在传播学里,媒介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建筑物作为城市形象的名片,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建筑物就是媒介。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说过“媒介即信息”。②建筑利用投影艺术进行信息的传播,改变了传统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使传播的信息艺术化、别样化、大众化。同时,建筑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象征,具有固定性和历史性的属性特征,在新媒体艺术时代下,在不改变建筑形态的前提下,运用投影艺术将固定建筑进行视觉上的转变,赋予了建筑新的活力。2015年12月31日新加坡为了表达在喜庆的氛围中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在标志性景观狮身鱼尾像和著名的浮尔顿酒店上通过投影艺术描绘了新加坡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和成长。展现城市的多元文化、多元组成的国家特点。

三、建筑投影艺术对设计美学推动意义

建筑投影艺术在新媒体时代下,不仅具有设计美学研究价值,而且还推动了设计美学的发展,具体有三点:(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因此,人的审美活动也是源于美学的设计美学的研究范畴。在新媒体时代下,大众的审美形态也随之发生转变,建筑投影艺术通过对建筑外立面的再塑造,满足了当今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建筑投影艺术拓展了设计美学的研究范畴;(2)建筑投影艺术将我们的目光投向了欣赏建筑美的审美活动中,引导了人们的审美活动,同时,也引导了设计美学的研究方向;(3)在信息媒体时代下,建筑通过投影艺术也作为城市信息的媒介载体,建筑设计是人类最伟大的艺术形态之一,也是人类最伟大的设计形态之一。从美学上关注建筑设计可以帮助我们认清现代设计中许多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因此,建筑投影艺术增添了设计美学的研究交叉性。

四、结语

在新媒体艺术的影响下,投影艺术为建筑的美提供了新的呈现方式,同时,建筑也成为了固定的信息媒介。美学以人的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建筑投影艺术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为城市的外部环境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活动,因此,建筑投影对建筑外立面的介入更能引起设计美学的研究价值。

注释:

建筑的美学价值篇5

一、文物古建筑的内在价值

文物古建筑的内在价值即古建筑的文物价值是指在历史遗留下来的古建筑中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它不仅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也蕴含着历史社会的进步,它具有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双重特性。史上遗存下来的建筑是历史的见证,时代的产物。因此,古建筑所具有的历史价值是文物古建筑的首要价值。历史遗留的古建筑本身所反映的是其产生年代的科技水平,从其侧面又可以反映其产生时代的经济状况、文化状况、政治状况以及军事状况等。总的来看文物古建筑是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三方面的价值。古建筑的这三个方面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渗透。

(一)文物古建筑的历史价值

古建筑是与现代建筑相对而言的,泛指清代及清代以前的建筑物,但按照传统习惯,如果民国初的建筑在用材、形式、艺术和结构上如果与古建筑类同,也会被称为古建筑。古建筑的历史价值主要从社会、政治、文物考古、史料记载等方面进行见证。在历史信息系统中文物古建筑占有重要地位。《威尼斯》第一节明确指出,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建筑物,能够反映当时的各种信息,也是世世代代人们的活的见证,是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产物。如保定淮军公所就是很明显的历史见证,它是李鸿章为纪念阵亡的淮军将士而建的昭忠祠,后来改为李公祠堂。再如古城保定具有2300多年的历史,自古就属于京畿重地,元朝时期设为郡,明朝时期建为府,清朝设为直隶总督署。古建筑颇多,有大慈阁、古莲花池、钟楼、老城根、清西陵、清东陵等等,都是了解古城保定的实物依据,更是了解其历史变化的重要根据,各种变化也反应当下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演变,是记录历史的无声语言。文物古建筑成为判断历史实证、补充记载历史缺失不可或缺的铁证。因此,文物古建筑反应的是一部活生生历史,通过人们在游览过程中对古建筑的审美体验,感受历史长河的流逝与人世兴衰。文物古建筑的历史性在于能够反应历史的本来面貌。研究某一时代的科技发展与社会生产生活除了翻阅遗留的资料文献外,离不开对那一时代遗留下来的痕迹的研究。古建筑是记录历史的铁证,如果一旦毁坏或拆除,就不可能再得到。即使通过查阅资料或文献重建,得到的也只是个复制品,一个仿古建筑,其历史价值将大大降低。文物古建筑是历史时刻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结晶,能够较全反应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活动和文化特点。其历史代表性强,时间跨度大,类型丰富多样,因此,被我国作为特殊的不动产,具有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双重价值。

(二)文物古建筑的艺术价值

古建筑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它融合了材料、建筑技术、美术、雕塑等为一体的造型艺术,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里有美的享受。文物古建筑的艺术价值主要通过空间造型、装饰美;名胜古迹景观艺术;塑像、壁画等造型艺术和不同时代的题材、独特工艺等体现出来的。这些美的景象能够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文物古建筑借所用材料,塑造形象,畅情达意;利用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造型美,立体空间结构表达人们的审美需求;如果仔细赏析古建筑,会发现建筑构件和单元凑成美妙的音符,有明显的节奏感。古建筑被视为无声的音乐、无言的诗词、立体的画卷。文物古建筑能反映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和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从建筑造型、装饰和环境设计直接讲述给人们不同时代的人类文明;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情感伦理和审美情趣。从审美价值或欣赏价值来看都能给人美的享受,给人艺术启迪,陶冶人的情操。对于现代建筑,可以应用和借鉴其精华以表现创新手法技巧。文物古建筑所体现的艺术价值,古代普通人们建造建筑为了满足起居之用;而皇宫的建造是不仅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方便起居之用,并要求权利和生活相一致,从用材、布局装饰等艺术方面体现威严。艺术表达成了建筑的重要的环节。美术品与工艺品种类繁多,用于建筑的大多是书画或雕塑之类,其艺术价值丰富,既具有观赏性,又可以表达某种特殊性。古代匠师在建筑装饰中善于利用色彩搭配,因为古建筑多用木质材料,为了防腐,匠师采用刷涂漆和桐油的办法,已达到美观耐用。后又用彩绘于建筑中表达了人们对美的需求。人们对古建筑的参观旅游过程中,最先感知的就是文物的艺术美的视觉受宴,也最先意识到古建筑的艺术价值。

(三)文物古建筑的科学价值

从文物古建筑的不同角度反映出了不同时代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文物古建筑的科学价值主要指技术史和科学史的价值。任何科学技术的展现都反映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都会受到当时生产力的制约。各类古建筑都蕴含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科技信息,这个是毋庸置疑的。没有哪个时代能够创造出超当时科技的产物。因此,从古建筑的科学技术水平可以反映出新发明的还是稳定发展阶段的科技水平,也能反映是否是科技衰退时期的水平。都需要通过对古建筑的细致研究才能知道。不同的文物古建筑可能产生的年代不同,不同类型的文物古建筑又是不同时代的象征,从古建筑的科技水平能够很清楚的描绘出当时时代城市建筑发展的轨迹,也证明了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展水平。如直王家大院无论从布局、材料和结构等方面均体现出了它的科学价值。古建筑的营造技术是人类科技的发展与智慧的结晶。不同类型的古建筑,其结构、风格和设计手法,均体现了科技发展水平。如古典园林的构建,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它利用环境科学、建筑科学等技术营造出有机的整体。筑园技术是人类科技进步的缩影,也是时代文明发展的标志。对于文物古建筑的判断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即具有历史的、艺术的、科学的价值来判断,但是真正的判断一座古建筑是否是文物古建筑,是否值得保护和利用,却是有一定的复杂性。而且由于人们价值观的不同,判断是否文物古建筑更是很大的难度。这就需要社会有一个公认的价值尺度去判断。文物古建筑的判断也受当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也就是当下时期的衡量尺度受科技的发展,反之判断尺度也能证明当下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对文物古建筑的评价尺度和认识深浅受到许多方面的制约,只能用一般方法来进行。一旦有新的科技出现,对文物古建筑的确定就容易些,对文物古建筑的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二、文物古建筑的外在价值

如果说文物古建筑的自身内在的价值或其绝对价值在于历史的、艺术的和科学的价值。那么被人们忽视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则属于文物古建筑的外在价值或相对价值。

(一)文物古建筑的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是人自身通过实践活动来满足社会或其他人在精神和物质方面所做的贡献。文物古建筑的社会价值就是就是文物古建筑本身对社会的影响,即对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两种影响。从物质层面上讲文物古建筑具有科研价值,即我们能够通过对古建筑科学技术的研究了解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科技水平,文物古建筑还能够产生经济效益,这种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旅游上,旅游不仅可以发展地方经济,还可以提升地方形象;从精神层面讲文物古建筑不仅影响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影响我们的社会行为,它已经成为社会群体心理的组成要素。因此,社会群体一旦对文物古建筑形成成熟完备的价值观,这将直接影响到国家或社会的建筑遗产的发展,从而提高人们对国家的归属感或对各民族的认同感。由于文物古建筑的社会价值没有精确的量化标准,而且社会群体的阅历、文化程度都不尽相同,由文物古建筑中所体现出来的社会价值和情感价值的内容也会不尽相同。文物古建筑的这种社会或情感的价值已逐渐成为古建筑遗产保护的新观念之一。古建筑遗产也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丰富的源泉。比如圆明园,首先会让人们联想到八国联军进北京,对圆明园造成的破坏,从而激发人们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文物古建筑的经济价值

古建筑就我们城市发展来说,往往对它的价值认识存在着一种偏差,一般的注重其内在的价值即历史的、艺术的、科学的价值,总会忽略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有学者指出:“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艺术品和艺术所产生的效应,除了知识活动、发展文化和赢得他人尊重的一种生活方式的传播外,同时还是一种经济来源,这一点是得到普遍承认的。”[1]文物古建筑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使用价值和旅游开发等方面,它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文物古建筑社会价值的形成可以提高地方知名度,和可以给相邻地段带来增值。旅游业的开发带动其他产业链的发展,比如商业、服务业等。旅游业多以门票的形式直接实现其经济价值,由此带动起来其它效益则是一种间接的收益。直接实现的经济效益则是有限的,是可以估算的。间接地收益是无限的,不可估量的。如洛阳古代建筑带来的经济价值非常可观,每年大约有4000万人次国内外旅游者去洛阳参观游览,具统计仅仅2013年,洛阳市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数860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85.02亿元。如此庞大的人口规模,如此客观的经济收入数字,既是文化的消费者,又是文化的传播者,这是洛阳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条件。[2]这旅游所带来的间接收入是无法估量。

三、文物古建筑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关系

(一)古建筑的内在价值远远超过了外在价值

这一类文物古建筑大多属于部级重点保护对象,或者是因为这类古建筑应用到的科学技术无法复制,或者是因其文化内涵丰富,艺术价值巨大,无法比拟。如果在继续使用或开发,会严重破坏到文物古建筑的保存和遗留,并且会加速其老化或损毁。这一类建筑只能对其保护而不能充分利用,或者只能变换其原有的职能,而降低了其实用价值。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之间不成比例关系。

(二)文物古建筑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都很高

这类古建筑一方面其内在价值为外在价值带来可观的收入,通过外在价值体现出其内在的价值,一方面通过其使用价值来实现经济效益。因此,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并不是一对矛盾体,也可以是相辅相成的。对于这类古建筑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再加以开发和利用,使其外在价值的实现得到最大化。

(三)文物古建筑的内在价值相对小于其外在价值的实现

建筑的美学价值篇6

关键词:水利建筑水环境;特性;价值

abstract:basedonthecharacteristicsofthewaterconservancyconstructionwaterenvironmentalvalueandfurtherresearch,furthershowsthewaterconservancyconstructionofwaterenvironmentresearchsignificance.

Keywords:waterconservancyconstructionwaterenvironment;Characteristics;value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水利建筑,是一种针对于水资源的独特建筑类型,水利建筑的主要功能是对水资源的合理调控,防止水资源的失控而形成水患灾害;水环境则是对一定空间范围或地域内对以水为主体的事物的一个总称,水利建筑水环境可以理解为水利建筑空间和水环境之间的相互结合。

水利建筑水环境的概念及其特性

水利建筑水环境的概念

水利建筑水环境实际上就是水利建筑与水环境的一种有机结合。水利建筑水环境就是以水利建筑为基础,围绕水利建筑所形成的人群和生物空间,以及在水利建筑中可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社会发展和生物生存的以水为主体的环境,以及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满足了水利建筑的主要功能和实用价值以外,人们开始慢慢追求水利建筑水环境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以提高周围居民的生活状态。

(二)水利建筑水环境的特性

水利建筑水环境的特性,主要分为水体特性和水空间特性两种特性:

水空间特性

水空间特性就是指水利建筑水环境同周围环境之间的融合程度。在进行水利工程建筑的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水环境因素,对水环境周围进行认真筛选和审核,最终确定建筑物位置,使之能够充分融入环境中去;水利建筑的相关设施,如山体、岛屿、林木、公园等,都需要做到与环境的紧密结合的标准;并且水空间特性还强调了人与水体的互动,就是指合理的建造水利建筑,划分不同的区域,满足人们的娱乐活动及精神享受。

2、水体特性

水体特性,主要强调了水环境自身的相关物理特性,如水体面积、水体性质、水体的水质等方面,水体特征对水利建筑水环境的整体性质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水体面积是水环境“势”的一个重要条件。水体面积,能够彰显环境的壮观与磅礴的气势,利用水环境中的这一独特特性,能够提高水利建筑的整体气势,达到意想不到的壮观与雄伟。

二、水利建筑水环境的价值分析

水利建筑水环境价值主要体现在水生态环境对所处地区建筑业主和周边区域所能够提供的服务价值。水利建筑水环境一般是由人工系统和自然系统两种系统的紧密结合而成,人工系统是人为对水环境的改变,以达到相应的环境效果,自然系统就是水环境自身所形成的特性。水利建筑水环境,不光要着眼于一定时间内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态,同时还关系到相关区域内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文化价值

水利建筑水环境具有它独特的文化价值。众所周知,水文化历史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水文化历史中记录了自然、地理、灾害和社会的变迁,是我国科研人员对特有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稀有生物、民族乡土建筑研究过程中的数据宝库,具有非常高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水利建筑水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水利建筑水环境中涉及到的水文化大致以碑刻、诗歌、绘画、史记传说、信仰、祭祀、民俗、科学著作等形式和内容体现,使人们可以的在游憩的过程中学习到历史、人类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具有较高的科普教育价值。

功能价值

水利建筑水环境的最大价值便是功能价值,对于水利工程而言,它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蓄水排洪,发电灌溉等,是服务于民众,同时减少水患发生的公益性建筑。水利建筑水环境能够充分结合相应的地形、水文特征等因素,加大水利建筑的实际功能,从而更清楚的体现水利建筑水环境的功能价值。

审美价值

水利建筑水环境还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在水利建筑设计时,往往不仅仅考虑建筑的稳定性和实际工作能力,还会注重水利建筑的整体美观性,能否达到一定的美学高度,能否达到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状态,是水利建筑水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达到了这一点,水利建筑水环境才能够充分体现出审美价值,使人们感受到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人文之美,也能够获得完美的视觉体验。

社会价值

关于社会价值,主要可分为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

水利建筑水环境能够使周围的气候温和适宜,更利于周围居民的生活;水利建筑水环境能够为人们提供非常多的娱乐休闲活动,如划船、游泳、垂钓和绘画,这样都有利于人们身心的发展,符合我国科学发展的原则。

水利建筑水环境对周围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较大,使得当天的气候条件也相对温和和适宜。因此,可以在水利建筑水环境的基础上,开设休闲度假区、旅游景点和餐厅酒店等等,这样有利于促进当地也经济发展,也相应的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所以水利建筑水环境具有非常大的经济价值。

(五)生态价值

水利建筑水环境的生态调节功能主要表现在利用水体的自我清洁能力维持水质的良好;水环境中的水体可以利用水珠与空气中的分子撞击产生负氧离子,保持空气清新,使周围环境得到相应的改善。水利建筑水环境的生态平衡价值,主要表现在通过涵养土壤增加自然环境的容量,从而达到有效避免土壤和岩石风化的目的。水利建筑水环境能够及时补充地下水,维持相对应区域内地下水循环的生态平衡;维持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动态平衡,降低地区内的降水、径流和蒸发等自然现象对环境的影响,使水环境与自然系统保持相应的稳定。

总结:

水利建筑,是保持地区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安全的重要公益设施,水利建筑水环境就是充分将水文特征同水利建筑相结合,使水利建筑在保证自身主体功能的基础之上,具有更高的人文价值,生态价值以及经济价值,水利建筑水环境能够使人工建筑同自然环境紧密结合,使水利建筑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更好的发挥水利建筑的功能,减少水利建筑对环境的破坏,提高水利建筑水环境的整体品质。

参考文献:

[1]张建国.运城市持续高效节水农业研究[J].山西水利,2009(01)

建筑的美学价值篇7

关键字:建筑装饰;审美;表意

中图分类号:tU-80文献标识码:a

建筑与装饰设计在结构设计和审美设计方面都传递着艺术气息。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对建筑行业的艺术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保证其与建筑整体的和谐性,又要重视其美学价值。

1.建筑装饰设计与建筑的关系

建筑装饰设计包含于建筑。建筑装饰设计是指以美化建筑和建筑空间为目的的行为。它是建筑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得以实现的关键。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和所处环境等,综合运用现代物质手段,科技手段和艺术手段来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符合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的室内外环境设计。建筑的装饰设计又分为建筑本身的装饰设计和建筑环境的装饰设计。

建筑本身的装饰设计是指以建筑本身为主体来加以装饰和设计。多数人对于建筑行业装饰设计的欣赏都是对这种基于建筑本身的装饰的欣赏。因此基于建筑本身的设计对建筑整体设计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这更是对建筑师提出了高要求,要利用装饰设计,赋予建筑以美感,来提升建筑的审美价值。

而以建筑自身以外的环境进行的装饰设计主要是对建筑本身起互相衬托的作用,使建筑与环境相互辉映,和谐一致。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的美感并不仅仅依靠本身,与环境的和谐感也是很重要的评判标准。所以环境对装饰设计美感的影响在审美时占据一席之地。

一般情况下,以建筑所在环境为主体的建筑装饰是经过建筑本身所处环境不断演变而来。二者有密切的联系。但随着建筑行业审美的发展以环境为主体的建筑装饰已经渐渐与建筑本身装饰设计脱离,发展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建筑与环境的整体和谐性,体现了审美的局限性与滞后性。

因此,由上可得,建筑自身的装饰设计与基于建筑自身而对环境所做的装饰设计是密不可分的,但随着审美趋势的影响,二者可能渐行渐远。

2.建筑装饰设计中审美与表意的作用

美学价值的功能性与实用性是在建筑装饰依托自然环境产生后而产生的。因此,建筑中的装饰是作为建筑本身的依附品而产生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建筑中美学与力学的和谐统一,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建筑装饰虽然是依附品,却依然有着实用性与功能性。例如,不同的建筑师在完成同一个目标建筑时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采用不同的材料,创造出不同的氛围,这也是建筑中“意境”的由来。意境在传统的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设计理念讲究的便是“师法自然”,在自然中寻找灵感,通过效仿自然中的美感,来装饰建筑或者环境,以求得到和谐统一的美感。例如我国著名的苏州园林,假山,流水,奇山异石这些元素都是从自然之中汲取的灵感。建筑装饰的审美表现在两方面:意识对建筑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要求。

3.建筑设计的审美与表意

现代建筑的装饰设计可分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二者对建筑装饰设计的影响是不同的,笔者分别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审美与表意的体现进行分析与探讨。

3.1现代主义建筑装饰设计关于审美与表意的阐述

现代主义建筑受到的思想指引是“为艺术而艺术”。与传统价值观念中以诚实正直的事物确定认同感不同,现代化的价值观念更是注重事物的价值,真正有用的东西才是诚实,正直的。因此“事物”被物质化,由经济理性观念入手,建筑本体便已足够,多余的装饰并不具备真正的价值。即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更注重建筑的实用性,而忽略了建筑的美观价值。现代主义建筑摒弃装饰,转而强调功能的重要性。例如扎哈・哈迪德的许多作品中,并不追逐社会标准,也不对思想意识进行深刻探讨,反而通过绘画以外的表达方式,进而创造出新的形势与形势之间的关系。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也不晓得下一个建筑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断尝试各种媒体的变数,在每一次的设计里,重新发明每一件事物。建筑设计如同艺术创作,你不知道什么是可能,直到你实际着手进行。当你调动一组几何图形时,你便可以感受到一个建筑物已经开始移动了。”

3.2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关于审美与表意的阐述

文丘里认为传统建筑装饰如同绘画文学一般具有象征的交流功能,而不像现代建筑装饰种形式轻表意。文丘里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中,将自己设计的费城协会大楼与现代主义大师鲁道夫设计的纽黑文克劳福公寓作比较之后,大胆宣称自己的建筑才是具有“意义”的建筑,而鲁道夫的纽黑文克劳福公寓是一个表现建筑。在文丘里看来,建筑是符号的庇护所,建筑给装饰符号提供了表现的可能。装饰是建筑中传递信息的载体,而信息则是建筑与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符号装饰传达信息,而信息使得建筑思想得以传递,不再毫无意义。文丘里的作品《母亲之家》便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中一小节响亮的前奏。“母亲之家”是文丘里为自己的母亲设计的一座住宅,房间小,价格低,功能简单,却从内到外充满了矛盾。比如内部功能空间的接合,外表规整,内部的小房间抛弃了矩形风格,好像捏在一起一样。

综上所述,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审美以及表意是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而不断进化的。虽然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审美与表意中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对于建筑装饰设计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4.结束语

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不再仅仅只关注功能,而是逐渐渗入到精神层面。作为建筑艺术的一部分,建筑装饰艺术不仅是视觉上的美化与享受,更是对创意提出了高要求。因此,建筑在具有了基本的使用功能后,要更加关注在审美与表意方面的价值。建筑师应该提升建筑装饰的审美水平,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洪小越.论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审美与表意体现[J].建材与装饰,2012,(5):11-12.

建筑的美学价值篇8

关键词:遗存产业、价值

abstract:intheurbanrenewalandbuildingprotectionregulationstheframeworkofthedifferentindustrialbuildingheritageshavedifferentrenewabledesignconcept,thetransformationmethodstofullyembodythehistorical,artistic,projecteconomyforatransfer,madeprojectinvolvedthevalueofallaspectsoftheinterestsverynaturaltoreachaconsensus.

Keywords:remainsindustry,value

中图分类号:F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遗存产业建筑往往凝聚了一个城市的优秀文化历史资源,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空间。许多产业建筑是伴随城市发展而建设起来的,它们是印证城市发展的重要存在,对其简单的拆除重建,势必影响城市的传统风貌。遗存产业建筑的改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利用现有的理论,注入新的功能,使其产生更高的价值。

1历史价值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历史大都是和工业紧密相连的,城市的导向是由工业来承担,其他产业则伴随着工业的产生而发展起来。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使城市面貌发生着极大的转变。工业时期留下的大量工厂、设施、相关建筑物和街道,随着岁月的流失已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而史无前例的工业方式连同它的物质载体同时影响着几代人的生活和工作而形成了社会共同的历史记忆。

所保留改造的这些旧工业建筑,有着非常珍贵的史料价值。工业建筑只需满足最基本的空间需求,它的空间功能决定了它必须放弃美观的企图,去除所有的装饰要素,成为一种基本建筑。正是这种原因,工业建筑成为所有建筑形式中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最低的建筑形式[1][2]。

2文化价值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城市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渗透可持续理念是一个城市真正的灵魂所在。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工业生产技术和成就、企业精神和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园区内改造建设依托于旧工厂旧仓库等旧产业建筑,这样的载体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和历史性,蕴含着特定年代独特的文化内涵,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还整合了前卫、时尚、另类的现代文化,这些都为开发特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而对于遗存产业建筑的“Loft”式改造理念最初形成是由于艺术家的介入,并使之发展成规模的艺术行为。艺术家的集群话有利于艺术风格和艺术氛围的形成,有利于艺术创作。涉及的行业有建筑设计、绘画、雕塑、平面设计、音乐、文学、多媒体等,这些行业为公众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大量有形和无形的产品,也为城市增加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休闲文化功能。此外,集群化的空间形态导致丰富的创作内容,交融贯通,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从而产生更大的吸引力,有利于形成区域化。

例如苏州河沿岸,这里历史上曾经是上海金融、仓储重镇,汇集了一批如四行仓库、光二仓库以及工业品市场等颇具代表性的欧式仓库建筑群。现在苏州河沿岸有十多处由老工厂、旧仓库改建成的艺术家工作、画廊和创意园区[3]。其中,苏州河南岸半岛地带的m50创意园(莫干山路50号)。原先面临拆除命运的这些产业建筑,在艺术家和媒体的呼吁下,避免了大规模的改造,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设计师入住,形成苏州河边独特的人文景观,营造了苏州河沿岸浓郁的文化气息,也成为上海时尚文化的新地标。

3科学技术价值

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体现在建筑材料、结构、施工工艺的时代创新性、先进性和科学性,传统工艺流程、人工技能的稀缺度,以及对于城市某一行业的可考察度。工业建筑往往是先进生产力水平的最新体现,在见证了科学技术对于工业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工业遗产本身蕴含着当时的科学发明,建筑的技术价值表现为结构的科学性和技术美学的体现。例如,德国柏林工业区改造,老变电站改造成的帕剃萨德文化宫。

4经济价值

工业建筑的保护和再生涉及到史料查核、拆留改造、设备添加等比常规项目复杂的营造问题,有时甚至在在改造资金和工期上也并无优势,但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在多数情况下仍有着综合经济价值。

实践证明,很多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改造除了节省造价之外,合理的改造,能提升几倍甚至于有无限的价值。如德国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上海m50创意园,上海八号桥,北京798工厂,中山岐江公园等。他们的改造不但再次赋予了工业遗产新的生命,并且给城市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将工业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更替等结合起来,在保护工业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再利用,是工业遗产保护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通常建筑的物质寿命总是比其功能寿命要长,工业建筑太部分结构坚固,具有大跨度、大空间、高层高等优点,内部空间特有的灵活性赋予了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上的优越性。许多工业类建筑遗存保留状况良好,通过改造再利用后继续产生经济价值,因此,对其进行改造再利用不仅可以节省主体结构及部分基础设施的投资,且缩短了建设周期,大大挺高了经济性:同时,还可以避免因大拆大建导致的资源浪费,减轻环境的污染。此外,保护再利用工业遗产能够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延续社区活力,为居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4]。

5视觉资源价值和审美价值

作为视觉资源和设计语境的价值和效果,通过改造,园区代表的旧工业建筑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完成它们审美价值的重构和转换。旧工业建筑的实用美在今天转换成为人们眼中的简洁的形式美,它们的审美价值得到了小群体的艺术设计家和大群体的社会大众的双重认可和接受。一般具有高大而开敞的空间、流动性、透明性、开放性、艺术性、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观赏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工业建筑遗产的美学价值体现在工业文明与近代科学和使用主义相结合的机器美学观,此类建筑注重物质功能,追求高效性,具有清晰的理性目的,符合工业生产的审美要求,高精度的工业仪器,现代的生产流线,包括典型的工业建筑都包含着工业美学的价值[1]。如德国鲁尔工业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的设计中,铁轨公园结合高架步道营建出了公园中的最高层,它像整个公园的脊柱一般,不仅仅是景区内部的散步通道,还建立了各个市区间的联系,增强了城市沟通,并且增调了开放性空间的功能。

6教育价值

工业遗存产业的改造在某种意义上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让我们年青一代记住工业革命的历史,其中最重要的是记我们领略旧工厂机器设备的运作流程,从而懂得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也是变现的一种知识积累。现在很多欧美国家都把工业遗址当作教育基地,把工业遗产保护、宣传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他们就是一个大型的博物馆,大型的教育基地,在这种环境中的教育是集合了图,文,物、交流,参与等一系列环节的,且在空间上的变化多端更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兴趣与热情,激励他们学习的欲望,这对于教育下一代更有好处,有着重要意义。

7节能环保价值

许多旧建筑通过节能改造达到了现行的能耗标准。工业文物建筑的低能耗改造设计,通过实证研究法,对两个位于柏林的工业保护建筑改造项目作细致剖析,从能源种类和利用方式、建筑护结构(屋顶、外墙等)的节能改造、建筑遮阳、设备更新、室内界面采暖、选材原则等方面梳理出低能耗改造设计的主要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实例清楚地表明,节能改造措施与建筑保护可以通过创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改造后的文物建筑具有与新建筑同样甚至赶超的节能优势,以符合建筑法和节能法的规范标准。例如:德国柏林由老变电站改造成的帕剃萨德文化宫。其中在能源利用方式上,大楼采用电热组合形式和太阳能吸收装置。大楼经全面改造,保留了建筑的历史精华,大大改善了建筑的保温和隔热性能[5]。

8结语

工业遗存产业的价值体现在多方面,变废为宝,以旧换新的思潮深深的影响着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当中,我们应该以此为鉴,不断更新,创造全新的遗存产业区域,有效的利用其独特的价值,让历史来见证辉煌。

参考文献:

[1]黑川纪章.共生城市[J].建筑学报,2001,(4):7-12

[2]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世界遗产相关文件选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6~17.

[3]邢怀滨,冉鸿燕,张德军.工业遗产的价值与保护初探[J].东北大学学报,2007,1,91

[4]李蕾蕾.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J].世界地理研究,2002,ll(3):57~65.

建筑的美学价值篇9

关键词:建筑设计:传统文化;共融;共生;审美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2-0053-02

1、前言

尊重历史传统,传承民族文化,一直是现代建筑设计艺术审美秉承的原则。如何营建基于民族文化又符合时代精神的建筑设计类型,当下的建筑设计似乎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要传承文化,参照传统建筑形式因子,但又担心落入设计俗套,缺乏创新创造意识,没有体现出现代建筑空间的气韵。另一方面,想学习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进行大胆的技术创新,却又担心流于形式缺乏根基,很多设计师正在身体力行寻求当下的建筑设计文化语言表达方式。

2、建筑设计应当与社会文化共融

现阶段我们也许陷入一个文化健忘的时代,需求的真实性变得模糊不清。作为建筑设计践行者,我们应当把公众对“真实性”的心理需求,以一种文化情绪的方式合理地表达出来。同样,建筑物象应当继续承担起社会文化责任主宰者的角色,继续传承我国传统建筑文化艺术的精髓,并努力挖掘民族核心文化价值观念,朴实自然地把我国特有的建筑文化元素奉献绘社会公众。

我国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是我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前人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来思考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历史上,传统园林建筑艺术作为一种鲜活的设计文化形式载体,成为我国古代建筑环境设计观的典型代表。今天的现代化进程过分倾向于西方文化,西方建筑设计理论得到本土设计师的追捧,现代化国际化的建筑实律究斥着国内城市发展的每一片角落。我们有责任协调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文化差异,深层领悟文化表象下的真正建筑本质内涵,并了解当前社会公众真正的审美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形成与时俱进并具有独特新文化思想的建筑设计。这种协调并不是传统文化与现念的中和,而是一种新的文化思想体系的演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样也是人、建筑、自然的整体协调。

建筑设计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文化艺术形式,它的特别之处并不在于建筑功能实用的本身,而是在于它所载承的文化价值,这种价值又伴随着社会综合文化背景的变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和气韵。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社会文化与建筑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其核心点就在于“文化”这一关键的价值属性,它又具有宽泛的社会属性范畴,我们需要将它融合成与建筑物象、自然环境相统一的有机整体,而又相对独立地彰显场所氛围和精神气韵。

3、建筑设计应当与社会生态共生

物质的消耗总是与人类文明成正比,当我们自认为越来越高级的时候,却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建筑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背景,任何民族都把自己国家各个时代的建筑当作自己文明的印迹。然而当下的中国,建筑设计似乎在进行着一场复制性的运动。我们应该警醒:建筑设计必须与社会、自然、生态同步协调发展,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应当承担起现阶段的社会责任,并敢于担当,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努力。

在有关环境建筑设计的范畴内,建筑与生态的关联最为密切,建筑设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把社会生态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新的建筑设计目标,也是建筑设计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现代建筑的生态设计则反映了人类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意识和价值观念: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生态价值观的确立是环境建筑生态性原则的核心,在建筑设计中生态价值观是我们必须尊重的设计观念,它应与人的社会需求、艺术与美学的魅力同等重要。从方案构思到细节深入,时刻都要牵系着这一价值观念。以这一观念回应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设计与生活的各种行为过程中尊重自然带给我们生命的意义。

在当前经济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建筑设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必然走向一个“生态性”的主题上来。设计的“生态性”要求设计师对人与自然这一核心关系更加地关注和关心。人是建筑设计的主体对象,我们创造性的研究物象客体无不是为主体服务的,人的客观需求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永远是建筑设计的主旨。正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学思想~样,建筑设计与人类社会生态需求的关系显得既辩证又统一,这就需要和谐共生,相互借力,而不是相互产生破坏。

4、基于传统文化的建筑设计现代审美

社会建筑物象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和地域特征的特殊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传统建筑元素作为现代文明的城市建筑重要组成,它的设计发展与进步不应停止不前,而应当与时俱进。作为建筑设计从业者的我们,就更加有必要认真地对它进行研究,使传统元素特征与现代文化审美紧扣,其目的是让传统建筑的形态更加俊逸,造型更加优美,物象的典型性达到刚柔相济、淡艳相宜。

建筑设计的审美思维逻辑要“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体现了现代建筑设计思维扩张和聚合,共融和共生,相互作用协调的结果。笔者建议:在设计实践过程中,有效借鉴国内传统建筑浓郁的文化底蕴,并把抽象的社会内涵具体化和理论化,以便在方案实践中进行把握。建筑设计的现代审美及空间营造既需要宽泛的文化与哲学感知经验,也需要领会设计的基本原则及美学内涵,同时也要限定好物象设计的协调性修饰,只有这样才会更加契合于建筑环境本质及外延的设计共生需求。不过建筑设计与纯艺术创造有所不同,建筑设计创造者需要根据外部的诸多客观条件来达成设计的目标,创造性现代建筑设计的“解题”必须满足“要求的概念”或“有限定作用的定语”,这是现代建筑设计范畴的基本属性。所以,建筑设计现代审美意识思维的探索方向,将是考察要求概念形象生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以及这些有限定作用的定语和整体建筑环境的关系上。以此为基准,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提高创造性现代建筑设计的审美水平和思维能力,才能为社会建筑物象的整体和谐创造积极条件。

建筑的美学价值篇10

1.1建构的概念

“建构”是指通过对构成建筑本体的各要素(材料、构造及结构形态)的建造来传递形式美和情感的建筑理论。“建构”的英文“tectonic”一词源于希腊语“tekton”,意为木匠或者建造者。[1]今天“建构”的涵义得到进一步拓展,除了技术方面如材料、结构、构造等内容,还包含了历史、地域、美学等跨学科的文化性内涵,它一般要求建筑基于合理的、巧妙的、逻辑清晰的建造,来抵抗含混的、矫饰的、伪装的建筑。[2]建构一词区别于结构和建造,1963年,美国学者塞克勒在其著作《结构、建造与建构》一文中有明确区分(图1)。

1.2建构的理论意义

建构认为建筑是通过其组成材料、构造和结构逻辑的表达传递着自身价值的。基于建构理念的改造,注重建构的真实性、建构形式的逻辑性、建构方式的可持续性和建构文化的延续性。因此,建构相比其他理念,能够更加深入历史建筑的本质属性,将历史建筑带有原真性信息从复杂的背景中提取出来,在改造同时更有效地延续历史建筑自身的价值,从而保留了高校校园的文脉肌理。

2.高校历史建筑改造特点

高校建筑不仅是单纯承担教学功能的一个场所,更是学校的历史与文脉的载体。历史在时间维度里穿行,校园在空间维度里拓展,对高校校园建筑及其外部空间环境进行改造,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大学建筑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使其得以代代相传。因此,高校建筑的改造不同于一般公共建筑,它具有校园特定的艺术气质和价值:

2.1历史文化价值

高校建筑从形式到内容在不断变化,高校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不仅能够反映出特定时期的社会面貌及建筑艺术成就,它还传达了一个时代的教育内涵。高校历史建筑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曾经为民族和社会的各行各业培养了众多精英和栋梁,作为高校宝贵的精神财富散布在各个校园中成为校园精神的载体。如:河南大学明伦校区里的近代建筑群,是中国第一代留学欧美的建筑师们学成回国后于1915年至1936年期间逐步设计建成,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图2)。这些建筑不但反映出了当时建筑发展水平及技术,还见证了河南大学高等教育的光辉历史,培养出了杨廷宝、高济宇、姚雪垠等众多专家学者,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这些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2建筑美学价值

美学是人的审美意识和美感经验,是对事物美好感受的抽象表达。建筑美学不仅是建筑形式美,还包含高校特有的历史烙印,它的保留与延续对于校园文脉的积淀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历史时期的高校建筑的形式及风格各有特点:建国前期建造的武汉大学理学院主楼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近代大学校园建筑;建国初期建造的清华大学主教学楼,效仿了苏联高校建筑的模式,追求对称,整齐统一,建筑气势雄伟,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

2.3使用功能价值

建筑的使用功能价值是指在建筑存在的时期内所具有的特定使用功能。功能价值可以随着时间的发展及人的使用需求而发生改变。校园建筑承载了建筑的历史价值及精神感情,对待有一定历史意义的校园建筑,我们既不应只注重历史文化价值一昧的谈保护,使其成为没有任何使用功能的建筑标本或废弃。正视历史建筑的使用功能价值,从城市和校园发展方面积极地对其开发利用才是可持续的策略。例如位于清华大学校园内的清华学堂,其前身是晚清选派学生游美的肄业馆,历经百年,建筑几经浩劫,建筑的功能也几经改变:20世纪三四十年代,清华学堂是学校的教学、行政等领导机构所在地。50年代以后,梁思成为主任的清华建筑系迁入此楼,清华学堂大楼成为建筑系专用系馆。在七八十年代,这里又曾为精密仪器系工程制图教研组所用,并有全校公用制图教室。今天,清华学堂大楼是学校研究生院、教务处、科技处、注册中心等机构的办公场所。

3.建构视角下的建筑改造基本要点

3.1历史文脉的延续

建构具有文化上和技术上的双重含义。在高校教学建筑中建构视角下设计观提倡的文化性是指在建筑中突出校园历史文脉的建筑创造观。但这种文化延续性并不是一味僵化的重复历史,而是持续发展的,既传承着历史又连接着未来。具体落实到设计手法上表现为不能仅仅模仿或者复制传统校园中具有文化意义的建筑形制和元素符号,而应该融入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元素。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改扩建。清华大学图书馆首建于1919年,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是20世纪之初美国校园中常见的风格:采用了清水红砖墙,石材、拱窗、牛腿等处理手法,它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了群众心目中清华园建筑的形象特征。1931年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先生进行了二期扩建工程的设计,他在改造中将墨菲设计的“t”字形图书馆视为新馆的一翼,另立轴线,将入口设于转角处,角落设楼梯交接,立面也同样采用罗马和哥特式元素,尺度、色调都与原馆保持一致。这个建筑无论你站到哪个角度看都觉得新老馆浑然一体。清华图书馆三、四期扩建工程则由关肇邺先生主持设计,在两次扩建设计中都采取基本一致建筑的形式,即建筑体量、高度的配置与老馆既有一致性又有前后错落变化。建筑风格上沿用红砖墙、坡瓦顶、半圆拱等要素,又根据当时经济条件做一定的变化处理,形成了具有一定时代感的建筑群形象,延续了清华的历史文脉(图3)。

3.2注重建构方式的可持续性

建筑设计可持续性的提出源于人们日益关注的能源危机问题,建筑的可持续性包括材料、建造和构造的可持续性,针对改造设计表现为:材料选择的可持续性、建造的可逆性、构造的节能性以及自然能源的有效利用。(1)材料选择的可持续性:在建筑改造材料选择时,应减少不可再生建筑材料的使用,尽量采用可再生的材料,例如:玻璃、木材等。另外,在金属建材的使用上,可先利用现代的耐腐蚀技术进行处理,使金属构件的耐用性提升。在构造材料的选择上,可尽量采用纤维板等可再生有机材料,减少沥青等腐蚀性材料的使用。同时,也可以采用一些可循环利用的辅助材料。如采用石灰砂浆代替水泥砂浆作为砌块间的黏合剂,这样便于对砌块进行再回收再利用。(2)建造的可逆性:建筑改造应考虑到修建和加建的可逆性,以免妨碍日后进一步的保护与修复。建构视角下的改造方式就是这种“预见性设计”,注重改造过程的可逆性,有利于建筑的二次改造。在高校建筑改造设计中,可以采用干作业的营造方式进行改造。(3)构造的节能性:建筑的本体,既在于材料,也在于对材料的罗列组织,即“构造”,而构造细部的低能耗体现出建构方式的可持续性。节能改造主要考虑墙体、屋顶、门窗洞口等构造细部的保温处理,提高既有构造体系的热工性能。例如:同济大学文远楼在生态改造中,利用材料的保温特性来对旧建筑进行保温和隔热的处理;并在原建筑外立面窗洞上,采用双层玻璃和断热型外窗框置换了原有单层玻璃钢窗,既增加墙体的保温能力,又保持了完整墙面与连续玻璃窗的对比的历史原貌(图4)。(4)自然能源的有效利用:通过新型材料与构造设计,将太阳、风等自然能源,应用于建筑的保温与采光等能源消耗中。例如:同济大学文远楼在改造中选用了多项生态节能技术:如地源热泵技术、太阳能及燃气补能系统、辐射吊顶技术、内遮阳节能系统、屋顶花园等等。新技术运用到旧建筑的改造中,在体现构造的低耗能的同时,也使得建筑换发了生机。

3.3建筑功能与空间的拓展与再创作

在高校历史建筑改造中,教学新功能的要求必然带来与原有空间的矛盾和对抗,矛盾的激化必然导致对旧有空间形式的否定,所以高校历史建筑功能与空间的拓展与再创作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学办公楼,其前身为学生宿舍楼和老图书馆,其中学生宿舍楼为上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建筑师张鎛主持设计。为了维护校园的整体形态,并与其他保留建筑呼应,改造方案部分保留了原宿舍建筑的立面,并在旧楼南侧贴建具有时代特征新楼体拓展了建筑的空间和功能,将宿舍的小空间调整为适应办公需求的大空间,并增设楼电梯。场地南侧为新建办公楼附属建筑,用灰色砖墙与主楼相连强,围合出具有传统合院意境的内庭院,使建筑获得了有机生长。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