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康复护理模式十篇康复护理模式十篇

康复护理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0:34

康复护理模式篇1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科护理工作的新模式。方法通过分析康复科患者疾病特点,治疗要求,心理特点,康复科护理现状,结合康复护理工作专科发展的需求,审视我科以往护理工作,提出新的护理工作模式。结果制订新的护理工作模式使护理工作更标准化、制度化、专业化,有利于康复科护理向专科发展,更适合康复患者。结论在实行新的护理模式后,患者康复理念改变,康复知识知晓率提高,康复护理技术使用能力提高,患者心理疾病发病率大大减少,护理服务满意度提高。

【关键词】康复科护理,护理工作模式

目前大多数医院康复科的护理工作模式雷同与其他科室,沿用临床使用的护理工作模式,没有向康复专科护理发展,科室护理人员的康复专科知识薄弱,已经不适应康复科的专科发展,满足不了患者康复的需求。现在康复医疗正在积极的专业化,临床使用的护理工作模式已经不适应康复专科的发展。我院成立康复科已经三十多年,以前科室护理一直使用其他科室使用的功能制护理工作模式,前几年实施了责任制护理工作模式,去年又调整护理模式,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化优质护理工作,虽然护理质量提高了,但发现我科医疗与护理上出现断裂面,特别在我科扩建后,随着康复医疗走向专业化,医护之间的断裂面增大。针对这种状况我科制定了新的护理工作模式,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资料:选择2012年4-6月实施改革护理工作模式前本院康复科病人145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09例,女36例,年龄19-86岁,平均(59.64±9.75)。选择2012年9-11实施改革护理工作模式后本院康复科病人152例为实验组,其中男105例,女50例,年龄28-84岁,平均(60.26±9.20)。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方法:护理工作模式

2.1配合科内开展的团队工作方式,护士积极转变临床护理观念,参与康复工作团队中,按照护理工作程序,实行康复护理:评定病人的残存的功能和能力,做出护理诊断,设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改变以前“替病人做,帮病人做”为主的护理方式,实行“教育、支持病人做”,帮助病人制定决策、控制其的行为、使病人获得康复知识和技术。同时及时协调病人、医师和治疗师之间的关系,积极配合康复医师和治疗师对病人进行康复训练,确保康复治疗方案在病房的实施,康复训练在日常生活的延续,使病人最大限度的恢复功能,重返社会。

2.2使用规范的健康教育流程,针对患者实施适合患者的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注重心理护理。

2.3工作制度的弹性变化。由于白日患者在治疗区进行康复训练,白班病房几乎是空的,针对这情况,我科1)调整了对患者的护理工作时间,充分利用病人在病房的时间做好护理工作。2)白班分派护士到治疗区协助治疗工作,加强安全防护和与患者的交流,掌握患者的治疗情况,并增强与治疗师的互动。

2.4把康复护理技术固定到护理工作流程中。培养护士使用康复护理技术的工作习惯,确保康复护理技术的实施和推广。患者入院时针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主要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评定,语言和吞咽功能的评定,心理的评定,根据评定的结果制定患者的护理计划。使用并教学良肢位的摆放、转移技术,吞咽功能的训练,有大小便护理问题的使用并教学二便护理技术等。床位责任护士跟踪患者康复护理技能的实施和学习训练,做到患者入院时有评定、护理诊断和护理计划,住院中有持续的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实施,实施情况有动态的反馈,出院时有护理评估和结果记录,出院后电话访问一到两次。

2.5加强科内护士的康复护理知识的普及:每周业务学习一次,每月护理查房一次,并要求护士参加科室医生和治疗师的学习;康复技术由具有康复护理专业知识的主管护师带教,要求人人过关;主管护师参与病历讨论和新病人查房并制定和修改、完善护理计划。床位责任护士确保护理计划的实施和实施结果的反馈。

2.6增加质量控制护士的人数,配合护士长监控科室的护理质量。我科有床位62张,设立两位质量控制组长负责科室的护理质量的管理,保证科室护理质量监控的持续性。

3评价指标

3.1住院患者护理服

务满意度调查表:由我院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入出医院的接待,护士服务态度,护士的专业知识,护士的仪表,护士的专业技术,最满意或最不满意的护士等。

3.2住院患者康复知识知晓率调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康复治疗知识,康复自我护理知识,预防和护理并发症的知识,饮食知识四项,每项包含四至六题问题,每项中的问题答对50%以上者为知晓。

4数据处理。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进行两组住院患者康复知识知晓率(%)比较,见附表2

组别例数康复治疗知识知晓率康复自我护理知识知晓率预防和护理并发症的知识知晓率饮食知识知晓率

讨论

1改革护理工作模式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护理工作模式是为了满足病人的护理要求,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数量,设计出各种结构的工作分配方式。同时,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条件、工作量等各种因素,来选择适合本与院、本地区符合国情的护理工作制度[1]。其的核心是护理模式,合理、适当的工作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护理模式,反之则会阻碍它的完成[2]。康复护理与临床护理有着不同的护理模式,决定了康复护理的工作模式不能雷同临床的护理工作模式。目前我国的康复医学在迅速的发展,各综合医院的康复科在陆续建立或扩展,康复科的护理工作也必然在发展,如何使护理工作适合康复专科的开展,并能促进康复专业的发展,引起临床护理工作者的思考和探索。随着护理模式的改变,护理工作模式的改革成为了必要和必然。

2改革护理工作模式可加强工作团队关系,保证患者、医师、治疗师以及护士间有效地沟通,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温馨、有效的护理服务,让患者的时间得到充分的、合理的利用,积极促使患者主动“动起来”,保证康复训练在病房中的持续性,满足患者的需求,使患者真正受益。我科在改革护理工作模式前,护理工作主要是“替代护理”模式,帮助患者,完成患者的护理需求,患者一般是被动接受各种护理及康复治疗措施,不能主动参与康复训练中,进行工作模式的改革后,护理组改变以往被动执行医生医嘱的工作方式,积极发挥护理组的主动作用,掌控着患者的一切情况,能及时反馈患者的康复进展,并及时协调工作团队的各方的需求,使患者认识到主动进行康复训练的重要性,积极的、主动训练和坚持使用正确的康复理念,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融洽了医护患的关系,减少了医疗纠纷。

3改革护理工作模式提升了护理组的素质工作模式的改变,要求护士必须通过学习提高自我内涵来满足工作的要求,拥有高素质护士的护理组,其的整体素质必然更进一层楼。改革前我科护士的康复护理专业知识贫乏,缺少康复护理技术,多是被动执行康复医师的医嘱工作,对治疗师的工作不熟悉、不明白、不理解,不能有效的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患者对护理工作中的专科护理满意度差。工作模式改革后,护理组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从而提升服务内涵,患者重视到护理组的作用,治疗团队的工作得到顺利开展,科室业务水平提升,专科在有序的发展,患者的满意度增高,康复护理技术被应用、推广,患者得到实惠。

参考文献

康复护理模式篇2

【关键词】舒适;护理;疗养;康复

【abstract】Comfortcaremodeliseitheraartprocessoraresultforseekingholisticnursing,bywhichthepatient'scomfortandsatisfactioncanbeemphasizedinnursing.inadditiontocharacteristicsofmedicalcare,sanatoryrehabilitationcarehasotherdifferentcharacteristics.However,itsultimateaimistomakeconvalescentscomprehensiverehabilitationinaspectofphysiology,psychology,sociallifeandspirit.oncethecomfortisappliedinsanatoryrehabilitationcare,itwillachievegoodresult.

【Keywords】Comfort;Care;Convalescent;Rehabilitation、

舒适护理(comfortcare)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通过对护理活动和舒适的研究,使人在心理、生理、社会效应等方面达到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1],目的是使病人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减少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

舒适护理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20世纪80年代,用于对临终病人的护理[2]。1995年Kolcaba提出了舒适护理理论,把舒适护理与整体护理联系起来,认为舒适护理应作为整体护理艺术的过程和追求的目标,促使基础护理与护理研究更加注重病人的舒适感和满意度[3]。1998年萧丰富提出了舒适护理模式,强调护理人员除作常规护理活动外,应加强舒适护理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病人,使病人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达到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舒适状态[1]。

疗养康复护理除具有医学护理的特点外,还赋有其自身的特点: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护理内容的整体性、护理方法的多样性、护理工作的技艺性和社会性、专业知识的广泛性。疗养康复护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疗养员得到整体康复,即生理上、心理上、职业上以及社会生活等全面的康复。若将舒适护理的理念贯穿到整个疗养康复护

理工作的过程中,定会取得满意的疗养效果。

1生理舒适的护理干预

生理舒适主要是指身体的感觉舒适,包括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线及音响等带给人们的舒适感。

1.1注意营造优美的外环境,以提高疗养员的疗养舒适感环境舒适是营造舒适的就医环境中重要的护理活动,适宜的声响、光线、气味、温度、湿度及整洁度,能提高疗养的舒适度,给人以舒适的感官刺激,从而能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有益于健康。营造舒适的疗养环境,首先疗养院应注意营造良好的微小气候,在舒适的外环境下应加强疗养院营区环境的绿化和美化,并在此基础上辅以与环境协调的回廊、小桥、假山、喷泉、凉亭等建筑,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将疗养院的营区营造成绿树长青、四季有花、鸟语花香的境地。护理人员更应以主人翁的责任感来维护院区环境,以保持其洁净、清新,让每一位疗养员在优美环境中感到养心怡神,尽情地享受着舒适的感官刺激。

1.2注重疗养室内设施的改善,提高疗养员的睡眠舒适度疗养房间是疗养员疗养之家,除了卫生、光线好、通风好以外,加强疗养设施的改进,在房间摆放一些书画或花卉,使疗养房间从视觉上舒适、温馨,改变过去宾馆房间模式。另外,注重疗养用床的舒适度,应挑选质量较好的床垫,做到枕头柔软、厚度恰当、软硬适宜。护理人员及时与疗养员沟通,了解疗养员的感觉和需要,尽快给予调整、满足,以达到睡眠和休息的舒适。

1.3注重护理人员的仪表风范,增强疗养员的感觉舒适度服饰美是疗养院精神风貌的生动体现。但疗养院的服饰不同于医院,护理人员的工作服则应体现出新颖别致、纯朴素雅、自然合体、整洁美观的特征。

仪表是指人的穿着、姿态与风度。美的仪表常给人以亲切、端庄、纯洁、文明的印象。疗养护士应给人以亲切、随和、端庄、文明的印象,温柔言谈,轻盈步伐,敏捷的动作和自然的表情,以诚待人的态度,都可以给疗养员带来舒适感。

2心理舒适的护理干预

心理舒适指疗养员从入院到出院的过程中保持良好心理状态、乐观进取、心情舒畅、神经放松,最大限度获得心理上的舒适感,以达到良好的康复效果。

2.1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使疗养员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心理护理是疗养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同的心理环境对人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疗养院的护士在工作过程中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氛围,院领导也应重视心理环境的建设,使疗养员从入院至出院的全过程中能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里,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放松、乐观进取,最大限度地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以期有效地发挥各种疗养因子的作用,达到疗养康复的目的。

2.2全面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与能力,增进疗养员心理上的安全感对于从事疗养康复护理工作的护士,必须具备全科护士的能力与素质。首先要熟练掌握心理护理的相关理论知识以提高业务水平;第二要保持健康的心态;第三要具有合作意识和一定的管理水平;第四要掌握聆听技巧;第五要善于做健康教育、提供健康信息,并把现代科技与保健相结合;第六要能不断完善自己。只有素质高、能力强的护士,才能增强疗养员心理上的安全感。

2.3灵活巧妙的应用沟通技巧,满足疗养员的尊重需要心理学和社会学指出,社会中的人都有着对尊重的需要。满足尊重的需要可导致自我信任、价值、能力、应用性等方面的舒适感觉,阻挠这一需要则会产生自卑感、虚弱感和无能感[4]。作为社会人群殊角色的疗养员,尤其是离退休的老干部疗养员,他们对于尊重的需要更为强烈,灵活巧妙应用沟通技巧就更为重要。

沟通多为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因此,护理人员在与疗养员进行沟通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称谓一定要得体;其次,语言表述要清楚具体、言词切合实际、合乎情理;第三,要学会掌握聆听技巧,切忌在聆听时随意打断对方的谈话或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所答非所问;第四,要善用形态语言,包括亲切的态度、热情的面容以及谦和的姿态等。在护士中开展“微笑工程”,给疗养员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亲切的话语,满足每一位入院的疗养员对尊重的需要,得到心理舒适。

3社会舒适的护理干预

社会舒适是指人际、家庭、学校、职业等社会关系中带来的舒适。护理工作的社会性是疗养康复护理的特点之一。首先,护理的对象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文化修养、精神面貌、病因病情,且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其次,护理工作还要面对其随员、家属及单位领导和亲朋好友;再次,疗养员在疗养期间,会经常外出观光旅游以及参与各类文体联欢活动。因此,护理人员应善于观察和了解疗养员所面对的各种社会因素,使疗养员在疗养期间能从这些关系中获得舒适感,以期达到全面康复的目的。

4灵魂舒适的护理干预

灵魂舒适主要是指信仰方面所带来的舒适感。信仰是人们汲取力量的源泉之一。信仰好比是一个人的宪法,是作出指引生活方向的重大决定的基础,是在影响人们生活的情况和情绪中作出日常决定的基础。它使个人在变化的环境中有着同样永恒的力量,能平息生活中的抱怨和怒火,让心灵不再浮躁、喧嚣,从而复归宁静和雍容[5]。在疗养康复护理中,护理对象的生活习俗和不尽相同,护理人员在了解疗养员一般情况的同时,对其所信仰的宗教以及生活习俗,只要不是触犯国家法律,均应予以尊重,并尽可能地提供帮助。

总之,疗养员疗养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健康,以求获得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的和谐统一,而实施舒适护理则是力求让疗养员达到这种境界的有效途径。护理人员应将舒适护理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疗养康复护理工作的始终,并渗透于每一项具体的护理操作中,做到以轻柔的动作、精湛的技术、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贴切周到的爱心为疗养员提供优质的舒适护理。

参考文献

[1]萧丰富.萧氏舒适护理模式[m].台北:华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5.

[2]吴育云,黄叶莉.舒适护理在老年晚期肿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06,23(7):61-62.

[3]KolcabaKY.theartofcomfortcare[J].imageJnursSch,1995,27(4):287-289.

[4]韩娅.加强护患沟通的几点体会[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4,2(4):53.

康复护理模式篇3

1月-2014年1月本社卫中心辖区内居家康复中心8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41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早期护理干预,对两组护理后的效果展开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后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7.6%,明显高于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的8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应用效果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clinicalapplicationintheearlyrehabilitationnursingmodeofstrokepatientswithhemiplegia.method:82strokepatientswereselectedinourhomecommunityhealthcenterfromJanuary2013toJanuary2014,theyweredividedintothecontrolgroupandthetreatmentgroup,41casesineachgroup.thecontrolgroupwasgivenroutinecare,onthebasisofthattreatmentgroupwasgivenearlynursingrehabilitationnursingmode,thenursingeffectofthetwogroupswereanalyzed.Result:thetreatmentgroupwastreatedwithearlyrehabilitationnursingmodelofcareinterventionafterthetreatment,thetotaleffectiveratewas97.6%,which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onlyconventionalmodelofcarenursinginterventioninthecontrolgroup(80.5%),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Stroke;Hemiplegia;earlyrehabilitationnursingmode;applicationeffect

First-author’saddress:GuangdongprovinceDongguanCityStreet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Dongguan52357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8.025

脑卒中常由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肢体神经功能障碍等,其中偏瘫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1]。该种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是中老年人致病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2]。临床上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法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较常用的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但该疾病是一种长期性的疾病,需要长时间的治疗、恢复,单纯的手术治疗并不能起到很好的疗效。因此,可以将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护理训练相结合,可有效地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本研究中,本院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效改善了患者瘫痪肢体的各项功能,降低了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社区卫生中心辖区内居家康复中心8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诊断均被确诊为脑卒中引起的偏瘫。任意抽选41例作为对照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48~78岁,平均(64.32±9.14)岁;其中脑梗死患者21例,脑出血患者20例。另41例患者作为治疗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45~80岁,平均(66.71±4.31)岁;其中脑梗死患者22例,脑出血患者19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具体包括生命体征监测、药物指导、心理护理等。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1)心理康复护理: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地介绍脑卒中偏瘫的有关知识,并宣传超早期康复护理的目的和意义,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增加患者的自信,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3]。(2)肢体功能训练:首先在卧床休息的时候要保持肢体处于正确、良好的姿势和,防止患病的肢关节蜷缩变形。其次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为患者的患肢进行按摩,放松肌肉,增强疗效。再次,要做好患者的系统功能训练,包括正确的肢体摆放、拍打按摩、神经肌肉治疗、关节活动训练、平衡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3)家庭康复护理:患者要掌握好自我康复锻炼方法,做好平衡、协调、速度训练,同时还要进行各种日常生活的精细动作训练。(4)饮食护理:患者家属要做好患者的饮食护理工作,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以及饮食偏好,制定科学、营养的食谱。每日三餐都要给患者提供一些高营养、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患者的饮食要注重蛋白、胆固醇、脂肪等的摄入,从而更好地恢复患者的身体,提高治疗和护理效果。

1.3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患者均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且所有患者均经mRi或Ct确诊;(2)患者年龄大于40岁,但不超过80岁;(3)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4)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5)所有患者均无活动性肝病、恶性肿瘤、呼吸功能衰竭等疾病。排除标准:(1)排除不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2)排除年龄小于40岁,或年龄大于80岁的患者;(3)排除合并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活动性肝病、恶性肿瘤患者、呼吸功能衰竭等疾病的患者;(4)排除四肢瘫痪者;(5)排除合并有严重肝、肾疾病的患者;(6)排除有既往痴呆病史的患者;(7)排除脑出血或脑梗死病程大于3周的患者;(8)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9)排除有精神病的患者。

1.4观察指标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及常规护理两种方式分别对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展开护理干预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展开对比分析,观察指标主要包含有护理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干预前后简易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等。

1.5评价标准(1)根据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满分为100分。痊愈:Bi=100分,肢体功能恢复正常;显效:Bi≥80分,肢体功能恢复正常;有效:80分>Bi≥60分,肢体功能得到一定改善;无效:Bi

1.6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经过不同护理方式护理之后,治疗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5.1%,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75.6%,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简易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本次研究中,所选取的两组患者在开展护理干预前,其简易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不同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简易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所改善,但干预后治疗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本次研究中所选取的两组患者在开展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不同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但干预后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一组疾病[4]。常发生于中老年人,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肢体神经功能障碍等,其中偏瘫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该种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致死率高[5-6]。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我国,每年约有150万人患有脑卒中,而在其中又有约70%~80%的幸存患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给自身以及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7]。目前来说,临床上治疗该种疾病的主要方式是手术治疗和康复护理相结合,针对老年人特殊的身体情况,其中的康复护理是比较可行的治疗手段[8]。现代康复医学认为,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自然恢复能力,通过康复治疗护理能够加速建立自主侧支循环,促进病灶周围组织的重组和代谢,从而充分发挥脑的可塑性,达到永久性的固定[9-10]。

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肢体瘫痪、行动不便、反应迟钝,常会出现自卑、易躁易怒、焦虑不安、抑郁等情绪和情感障碍,这会直接影响患者对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失去最佳的治疗时间[11-12]。因此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让患者及其家属知道早期康复护理的目的和意义,消除他们紧张、焦虑心理,使其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从而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13]。要做好患者的系统功能康复训练,防止患病的肢关节蜷缩变形,修复神经功能,提高患者关节肢体的活动能力[14]。此外,脑卒中偏瘫的病程比较长、恢复慢、经济负担重,患者在出院的时候往往还没有完全康复,因此要做好家庭康复护理工作[15]。患者家属要帮助患者掌握好自我康复锻炼方法,做好平衡、协调、速度等运动训练,同时还要进行各种日常生活的精细动作训练,从而增强术后恢复效果。患者家属要做好患者的饮食护理工作,给患者提供一些高营养、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治疗组中痊愈13例,显效21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中痊愈6例,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0.5%,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7.6%,显著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的8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干预前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不同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后,治疗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61.74±11.50)分、

(70.68±12.46)分,对照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39.55±9.95)分、(49.55±9.92)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简易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但干预后治疗组患者的评分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简易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保证手术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瘫痪肢体的各项功能,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因此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瑞莲.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0):214-215.

[2]范可文,胡永善,吴毅,等.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1(6):484-487.

[3]姚惠侠,刘立,冯海霞,等.整合性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3):269-270.

[4]方英,叶民,曹桂华.1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与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5):101-102.

[5]焦艳华,陈传英.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下旬刊),2014,7(2):111-112.

[6]欧剑凡,郑剑聪,李继香,等.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3,27(4):304-306.

[7]宋沛君.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9):77-78.

[8]许凤莲,叶兰芬.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34(1):163-164.

[9]宁文帅,于凤伟,杨洋,等.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6):1490-1492.

[10]李金萍,刘增军,丁海敬,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7):747-749.

[11]周红艳,张少茹,卢丹丹,等.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1674-1675.

[12]张萍,张乐,李明连.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0(5):552-553.

[13]陈敏.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11,35(7):537-538.

[14]Sekim,HaseK,takahashiH,etparisonofthreeinstrumentstoassesschangesofmotorimpairmentinacutehemisphericstroke:theStrokeimpairmentassessmentSet(SiaS),the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StrokeScale(niHSS)andtheCanadianneurologicalScale(CnS)[J].Disability&Rehabilitation,2014,36(18):1549.

康复护理模式篇4

关键词:医护治一体化模式;康复医学;优质护理服务康复医学科是医院应用康复技术开展预防、诊断与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患者功能障碍的科室。近年来随着抢救救护水平的提高,脑卒中、创伤等危重症死亡率不断下降,但危重症所致功能障碍需接受康复治疗患者例数也随之增多。康复工作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系统性工程,康复治疗过程是一个持续性的诊断、治疗、评估过程,医疗护理联系密切,医护密切配合有助于保障康复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某院应用医护治一体化模式于康复医学科有助护理服务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某院康复医科共有床位50张,共有护士12名,均为女性;年龄22~45岁,平均(37.1±6.2)人;护士2名、护师3名、主管护师6名、副主任护师1名;护士长1名,其余均为护士。

1.2方法康复医学科优质护理内容:①规范的服务标准:制定统一的护理文书、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常规护理标准与服务项目,生活护理与健康教育内容与方法;制定疾病护理常规、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级别,等;②岗位责任制度:各班均具有其岗位职责,负责床位,各项护理治疗、康复训练均有明确的时间安排;③整体责任制护理模式:?以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带领5名责任护士,分管床位,并据患者病情分配责任护士岗位;?责任护士全程负责,包括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康复训练以及其它护理项目;④健康宣教:以一对一指导、集体宣讲等模式进行健康宣教,采用形式多样的宣教方法激发患者学习兴趣;⑤护理指导:评估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结合患者基础疾病病情,指导患者完成穿衣、刷牙等基本活动,提高患者治疗信心;⑥提升服务内涵:关注细节,预防并发,了解患者需要;⑦注重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据护理内容组建基础护理、病房管理等质控小组,强化质控意识,人人均承担质控职责,发挥自我能动,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⑧建立个人移动终端网络信息系统,完成信息交互,促治疗护理内容的落实。

医护治一体化模式:①?建立康复小组,下辖康复护士、康复医师、主治医师等,对每个转入医学康复科的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诊断、评估,制定预防、治疗、护理方案,按医院护理标准、操作规范执行,划分康复护士岗位职责,明确医护职责,积极控制原发病、合并症,完成康复治疗与功能恢复训练;?医师应积极参与至健康宣教中来,解答护士疑难,配合护士完成护理工作,完成信息交互;②培养护士综合护理能力:?培养诊断与评估技能,掌握各种评定的具体内容、实施步骤与方法;?康复治疗技能培养,使护士具有实施运动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传统康复治疗、心理治疗等康复治疗的能力;③?护士可据自身所学护理知识与技能,结合临床护理实践,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发现潜在的问题与不安全因素,积极制定改进方案,并融入至优质护理内容之中,规避风险因素,抑制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细节管理质量;?护士可对患者错误的认知、活动予以纠正,如制止患者进行不正常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锻炼[1,2]。

1.3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12年共接待患者320人次,2013年接待患者305人次;2012年护士专业能力测试评分(72.1±15.3)分低于2013年(85.2±10.2)分;2012年患者满意度(83.2±15.2)分低于2013年(89.2±4.2)分;2012年度康复治疗伤害、患者意外伤害、护患纠分分别为8、5、8例次,共11例次,2013年分别为1、0、2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康复治疗护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患者多由其它科室转至,合并有其它疾病,护理、运动治疗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部分拉伸项目可能造成继发性损伤,因此运动治疗需循序渐进。康复科护理需医护密切配合,但大多数医疗护理活动均由护士完成,医师因临床时间不长获取信息不充分,存在安全隐患。本次研究中于康复医学科优质护理中应用医护治一体化模式,建立康复小组,培养护士综合护理与康复技能,诊断、治疗合并症技能,提升了护士综合护理水平,发挥了护士临床优势,提升其指导康复训练的能力。2013年护士专业能力显著提升,而康复治疗伤害、患者意外伤害、护患纠分例次均有所下降,获得了患者的广泛好评。

参考文献:

康复护理模式篇5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创伤性骨折;术后康复;护理满意度

effectofHighQualitynursingServiceonpostoperativeRehabilitationofpatientswithtraumaticFracture/wUting-ting,GUomeng.//medicalinnovationofChina,2016,13(08):090-092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fhighqualitynursingserviceonpostoperativerehabilitationofpatientswithtraumaticfracture.method:123patientswithtraumaticfractureadmittedtoourhospitalfromFebruary2012toJune2014weredividedintocontrolgroup(n=61)andobservationgroup(n=62)accordingtotherandomnumbertable.Bothofthetwogroupsreceivedtheroutinenursingservice,whiletheobservationgroupreceivedhighqualitynursingserviceadditionally.thepreoperativeanxietyandsurgicaltolerancewereanalyzedinbothgroups.thepostoperativepainwasanalyzedbyusingthevisualanalogscale(VaS),aswellastherehabilitationeffectandnursingsatisfactionwereanalyzedinbothgroups.Result:thepreoperativeanxietyscoresoftheobservationgroupwas(41.9±3.78),lowerthan(45.3±2.49)ofthecontrolgroup,whilethesurgicaltoleranceoftheobservationgroupwas95.2%,betterthanwhichofthecontrolgroup(82.0%),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significant(p

【Keywords】Highqualitynursingservice;traumaticfracture;postoperativerehabilitation;nursingsatisfaction

First-author’saddress:nanyangCityCenterHospital,nanyang473009,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8.025

手术是治疗骨折的有效方式,但影响骨折术后康复效果的因素较多[1-2]。患者的心理因素及治疗态度会影响其对手术的配合程度,甚至会影响康复效果[3]。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是一种常见外科护理模式,目前已被证实可促进多种疾病的术后康复[4-5]。本研究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发现其对促进术后康复有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2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123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5例,女48例;年龄21~54岁,平均(44.2±7.9)岁;骨折部位:左侧59例,右侧64例;致伤原因:交通伤78例,高处坠落伤45例。纳入标准:(1)获知情同意;(2)均为股骨骨折;(3)术后意识清楚,无认知功能障碍。排除合并严重内科疾病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23例创伤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1)和观察组(n=6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性别例

年龄

(岁)骨折部位例

致伤原因例

男女左侧右侧交通伤高处坠落伤

对照组(n=61)362543.1±8.628334021

观察组(n=62)392345.4±9.331313824

1.2方法对照组接受本科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优质护理服务,详情如下:(1)引领患者入院,向其及家属介绍医院的设备和功能区域,保持病房环境整洁、安静及整洁,营造温馨的病房环境,消化患者的陌生感[6-7];(2)术前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向其讲解手术方案的制定及围术期注意事项,强调术前准备工作对手术效果可能造成的影响[8-10];(3)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了解其负面情绪来源,通过适当手段缓解其焦虑情绪,采用面对面交流的方向与患者进行沟通,嘱咐家属注意言语,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11];(4)术后待其清醒后,告知其术后疼痛为正常表现,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帮助其缓解疼痛[12],同时鼓励患者表达自己对术后疼痛的感受,护理人员耐心倾听其叙述,给予相应术后镇痛措施;(5)告知患者术后适度训练对术后康复的重要性,通过讲解康复实例,帮其建立信心,积极鼓励患者进行康复护理;(6)同时传授调节心理的方法,进一步促进其术后康复,鼓励患者与病房中的其他患者进行交流,相互分享康复经验[13];(7)嘱咐家属理解患者的术后表现,强调患者需要家属在精神上给予支持,避免家属自身的不良情绪影响患者心理状况,鼓励家属主动关心患者的身心变化,消除其术后康复期间的孤独感,提高患者术后康复的信心。

1.3评价标准分析两组术前焦虑及手术耐受情况,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分析两组术后干预前后的疼痛情况,同时调查两组患者的整体康复效果及护理满意度。手术耐受情况判断标准:优,血糖、血压控制良好,可积极配合手术;良,情绪波动较小,血糖、血压基本得到控制,可配合手术;差,情绪较激动,血糖、血压控制不理想,在医护人员劝慰下进行手术或拒绝手术。采用本院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满分100分,其中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80~90分为满意,60~80分为良好,6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

率=(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版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术前焦虑及手术耐受情况观察组患者的术前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手术耐受性以优为主,其手术耐受优良率为95.2%(50/61),高于对照组的82.0%(59/62),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患者的术前焦虑及手术耐受情况

组别焦虑评分(分)手术耐受性例(%)

优良差

对照组(n=61)45.3±2.4911(18.0)39(64.0)11(18.0)

观察组(n=62)41.9±3.78*29(46.8)*30(48.4)3(4.8)*

*与对照组比较,p

2.2两组患者术后干预前后的疼痛情况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干预前的VaS评分分别为(8.45±1.12)分和(8.31±1.54)分,而干预后的VaS评分分别为(5.45±0.96)分和(2.75±0.65)分,两组干预前VaS评分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术后干预后的整体康复效果比较对照组61例患者中整体康复优秀者22例(36.1%),良好者26例(42.6%),不佳者13例(21.3%),观察组62例患者中整体康复优秀者34例(54.8%),良好者24例(38.7%),不佳者4例(6.5%),观察组的整体康复优良率为93.5%(58/62),高于对照组的

78.7%(4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比较对照组61例患者对护理非常满意者12例(19.7%),满意者19例(31.1%),良好者26例(42.6%)和不满意者4例(6.6%),观察组62例患者对护理非常满意者25例(40.3%),满意者23例(37.1%),良好者13例(21.0%)和不满意者1例(1.6%),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77.4%(48/62),高于对照组的50.8%(3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创伤性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影响其术后康复效果的因素较多,故应针对性的给予相应干预措施以促进术后康复[1]。多项研究发现,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可促进多种手术的术后康复,如股骨颈骨干骨折、肱骨干骨折等[14-17],同样有研究发现该种护理模式对缓解术前焦虑有较好效果,故本研究给予创伤性骨折患者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以期促进其术后康复。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术前的手术状态优于对照组,如观察组患者的焦虑程度较轻,手术耐受性较优,这与优质护理模式加强了患者入院后的心理护理有关[18],同时该护理模式还向患者强调术前准备对手术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因而鼓励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将自己的心理和身体状态调整在最适水平。术后疼痛是影响患者术后康复的重要因素,部分患者因术后疼痛而产生较严重的焦虑情况[19],同时因为术后疼痛而惧怕进行适度训练,因此缓解术后疼痛对促进术后康复有重要意义[20]。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术后的疼痛程度较轻,表明优质护理服务对缓解术后疼痛有显著效果,主要原因为该护理模式针对术后疼痛,采用心理干预及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减少患者对疼痛的关注程度。

本研究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来验证优质护理模式对提高术后康复效果的有效性,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整体康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表明优质护理服务改善术后康复的效果确切无疑,主要与其缓解术前焦虑心理,鼓励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及有效减轻术后疼痛有关。此外,本研究发现该种护理模式可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程度,对于缓解护患关系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效果较好,不仅可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及促进整体康复,还可提高护理满意度,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潘杏玲,冯周莲.舒适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9):89-91.

[2]朱月莉.舒适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4):29-30.

[3]曾丽.疼痛控制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7):1674-1676.

[4]高青房.舒适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0):93-94.

[5]尹红梅,李温霞,杨扬.优质护理服务对opCaBG病人术前焦虑和术后康复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5,29(14):1755-1756.

[6]周亚君.优质护理服务对股骨颈骨折病人术后康复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4,12(2):181-182.

[7]胡明慧.疼痛控制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9):1613,1616.

[8]陈媛媛.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的心理护理心得[J].吉林医学,2013,34(27):5702.

[9]黄喜婵,顾冬梅,吴锡娣.电磁疗在创伤性骨折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9):32-33.

[10]夏静.舒适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4,24(2):894-895.

[11]茹长英,郑超华,张艳茹,等.疼痛控制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应用效果[J].医学美学美容,2015,24(6):406.

[12]张文.心理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骨折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4,24(2):923-924.

[13]任秀霞,黄文萍.预见性护理程序应用于创伤性骨折的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0):873-875.

[14]吴天慧.早期康复治疗对创伤性骨折患者预后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5,28(7):60.

[15]苏树娟.舒适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0):63-64.

[16]黄伟琼.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围手术期的干预对术后康复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4,33(2):144-145.

[17]冯艳,赵芳芳,蘧明月.优质护理服务在肱骨干骨折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18):96-97.

[18]吕永红.优质护理服务在肱骨干骨折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3):143-144.

[19]何兰妹,吴军.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术后心理护理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7):89-90.

康复护理模式篇6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康复护理;临床疗效

颅脑损伤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危害极大,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而术后恢复护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生存质量情况[1]。因此,必须要提高患者的术后康复护理效果。本文抽选自2013年01月~2013年12月之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4例,随机将他们进行分组分方法康复护理,并比较、分析和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恢复效果。现将具体情况进行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3年0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4例。患者年龄大约在26岁~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7±5.6岁;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4例;损伤类型中,23例为硬膜下血肿,17例为颅内血肿,25例为脑挫裂伤,9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将74例患者依照抽签法进行随机平均分组,即对照组患者37例,观察组患者37例。经临床统计,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损伤类型、临床症状、手术类型等基本资料方面的对比结果差异性不大,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颅脑手术治疗,且手术均成功。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术后临床干预。即在患者手术后约1周左右,待确定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均平稳后,对其实施常规的术后恢复性护理训练。

1.2.2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进行术后临床干预。即在患者手术后约1d~3d,待其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对其进行科学性、针对性的早期康复护理。主要包括有:①昏迷期护理,包括护理、功能性电刺激、高压氧治疗、四肢按摩、针灸治疗、音乐治疗等;②清醒期护理,包括心肺功能锻炼、言语功能锻炼、床上运动锻炼、站立训练、平衡训练、行走训练以及心理疏导等等。

1.3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15.0软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护理情况和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和统计,并进行t值检验和X?检验。当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分析

统计学分析显示,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评分和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的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分析

经过临床比较显示,对照组患者中有12例显效,其治疗总有效率为78.38%(29/37);观察组患者中有21例显效,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35/37)。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早期康复护理,是针对于传统延期康复护理所产生的一种科学的综合性临床护理模式[2]。它主要指的是通过采用科学、合理、专业的方法、措施,对手术患者尽可能早的进行术后康复性训练,以便于更好的提高患者各项器官、神经功能的恢复,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现代护理学研究证实,早期康复护理对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恢复、预后状况等均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4]。临床研究表明,本次选取的7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采用早期康复护理的患者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评分(73.06±15.98)和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43.63±9.15)均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66.52±13.64,29.17±5.64)。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早期护理患者(94.59%)也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患者(78.38%),组间对比结果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欧阳春红.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16(09):16-17.

[2]温德树,梁贤武,罗日向等.组织化医疗模式下早期康复介入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0,17(03):12-15+11.

康复护理模式篇7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康复护理教学

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康复科作为新兴的学科护理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如何能更好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出更适合临床的护理学生,结合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1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指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大多数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考核学生主要是通过笔试使学生把所记忆的知识默写下来,因而学生常把识记放在首位,在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造成理论应用与临床实践脱节现象。

传统教学模式在向学生讲授临床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方面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它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如只重视现有医学护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学生靠死记硬背,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动手动及思考能力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2pBL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所谓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模式[1],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创新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

pBL教学模式的主要优势即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自主地、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十分容易获得来自其他同学和教师的信息;同时在讨论中暴露出不足,不断发现新问题,及时解答新疑惑,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在我国现行教育体质下,完全的pBL教学模式全面实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从根本上改变多年来学生们已经适应的传统教学模式,从心理上和方式上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其次,目前我国教育考核体系并不适合pBL教学,因此,把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各尽所长,必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

3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结合在康复科教学中的应用

一个成功的临床教学模式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应用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目前,pBL教学模式在国外教学改革中已经卓有成效,国内一些文献报道了pBL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分析解决问题,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模式[3]。但pBL教学模式亦存在上述缺点及对于《康复护理学》中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则不太适合用pBL教学法[4]。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结合,可为我们康复科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必将取得有良好的成果。

采用"教师课前发放病例、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四阶段的教学思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编写病例,结合病例提出问题,课前发给每位学生,要求学生根据所提问题充分预习教材、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自学,课上分组(每组9~10人)讨论,由学生选出一个主持人和一个记录员。课程开始时,由主持人带领组员一起阅读病例资料。回答病例中提出的问题,回答不足之处,由其他学生或教师补充。

在院实习期间,选定一个病例,要求3~4个学生为一小组互相补充查询病史,确定异常体征,然后由一人总结主诉、现病史、查体情况。带教老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自由地提问,然后发动全组成员共同思考问题、解答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核实答案的正确性,教师要确保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完成教学目的,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规定的工作。

4pBL教学模式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应用前景

从教学的角度,指导教师与学生近距离的接触,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更便于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的指导,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但pBL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学校和医院决策者的观念更新、适当的经费投入、教学场地和硬件设备的完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设施完备的图书馆、丰富的网络信息支持、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等各方面的条件。掌握pBL教学的内在精髓,分阶段地实施pBL教学模式,制定出与临床实际相适应的教学计划,需要编写康复护理学教学大纲、pBL案例及教师指南。注重培训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必将有利于康复医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与国际接轨。传统教学模式与pBL教学模式相结合应用于康复科教学既能使学生充分掌握大纲要求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等综合能力,更易于学生接受。

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结合规范了临床教学模式,既有理性认识又有感性认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对康复科专业的热爱,激发护理学生从事康复科临床工作的积极性,吸引更多优秀护理人才投入到康复科医学教育中来。

参考文献:

[1]牛丽红,南克勤,王增田,等.解读pBL中的师生角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7:27-28.

[2]敬宏,陈琪玮,罗佳,等.pBL教学法在儿科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10,7(9):934-936.

康复护理模式篇8

关键词:综合康复训练;护理;糖尿病;脑卒中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由于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而导致脑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的总称。脑卒中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一直是康复治疗的难点[1],而糖尿病是脑卒中的重要诱发因素。糖尿病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脑卒中患者往往多合并糖代谢紊乱。所以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尤以及梗死最常见。为了解综合康复训练护理对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对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广元市第二人民医院的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对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生活活动能力,遵医行为及院外满意度均明显等方面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入选标准选取我院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疾病组成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干预组患者应用综合康复训练模式实施护理干预,其中包括广泛实施健康教育,宣传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功能锻炼,心理护理[2]。6个月后观察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生活活动能力,遵医行为及院外满意度

1.3统计方法全部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及组内比较用spss17.0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p

2结果

血糖控制情况干预组为(66.797.95),对照组为(60.137.04),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3讨论

脑卒中最主要的负担是慢性失能而不是死亡,约60%~80%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护理理念的更新是综合康复训练应用与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疾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也是未来护理学发展的方向之一,成功的心理护理是脑卒中恢复期康复护理的基础,完善的饮食护理是脑卒中恢复期康复护理的关键,功能锻炼是脑卒中患者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手段,优质的护理措施能够改善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遵医行为及院外满意度在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而综合康复训练护理对于促进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措施包括:广泛实施健康教育,宣传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只有上述措施的合理应用,才能使患者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减少致残率,有效缩短康复期。本研究显示:综合康复训练护理模式运用于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中,干预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生活活动能力,遵医行为及院外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脑卒中后做好综合康复训练及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和减少患者肢体残疾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康复护理模式篇9

【关键词】颅脑外伤;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651.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2-0034-02

颅脑外伤是由于患者头部直接或间接遭受外界暴力所导致的损伤,其特点是危重患者所占比重大、昏迷发生率高、临床症状重、病情变化迅疾,且通常会合并身体其他部位的损伤,以上疾病特点导致颅脑外伤患者群体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均居于首位。颅脑外伤病例经紧急救治获得生存机会后,其漫长的恢复过程中一般均会同时伴有运动、感觉以及认知等功能方面程度不等的障碍,导致患者难以顺利回归于社会和家庭,整体生活质量较低[1]。因而颅脑损伤存活病例的住院康复质量与其最终的伤残率、生活质量等均密切相关,对该类患者群体施以积极的住院康复护理,帮助患者实施科学的康复功能训练,成为该类患者整体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2]。笔者对近5年来涉及我国颅脑外伤病例康复护理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查阅和分析总结,希望对临床护理工作者的相关护理实践工作产生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

1颅脑外伤病例康复护理的介入时机

颅脑外伤存活患者群体中遗留有语言功能、肢体活动功能障碍的比例较高,这种高致残率导致该类患者群体在承受身体重创后,还需承受来自于心理的巨大压力,同时也给其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照顾压力和经济负担。现阶段该类患者的康复进程常常是于出院后才进行的,这种迟滞的康复过程使患者错过了实施功能康复的最有效时期。康复研究专家们指出[3],颅脑外伤病例存活后具备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重组能力以及较强的可塑性,适时科学正规的康复治疗与护理,能够促进该类患者实现大脑皮层运动动作的定型过程,帮助患者获得肌肉与关节运动能力的协调性训练,有利于防止患者出现肌肉萎缩、肢体痉挛等情况,避免废用综合征的出现,帮助患者获得最大限度的运动功能的恢复,进而实现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4]。故而,对于颅脑外伤病例住院康复护理介入时机的科学合理掌握对于其最终的康复质量至关重要。关于适宜的康复护理介入时机的研究较多,有研究认为[5],在颅脑外伤病例住院期间施以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其运动功能的有效恢复,从而降低致残率,提高该类患者群体的生命质量。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有研究者对住院早期康复护理介入的具体时机做了明确研究,指出在颅脑外伤病例入院时,即应当在施以语言功能评定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康复训练教育和指导。在该类患者入住医院后的第(1±0.75)天,如果患者的各生命体征波动处于平稳状态,病情不再恶化,就应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针对颅脑外伤性失语患者康复护理介入时机的研究则指出,对于此类患者来说,康复效果与康复训练开始的时间存在正相关,即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则效果越佳,可于患者入院后的第(5±1.27)天就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而一项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护理时机的研究则认为,在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的24~72小时内即实施科学正规、个性化的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其认知综合功能的良好恢复。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形成了当前较为公认的早期康复介入时机,即应于颅脑外伤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的48小时后的时间段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6]。

2颅脑外伤病例康复护理采用的干预模式

2.1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该模式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其干预内容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上。具体的干预内容和干预形式主要包括心理疏导疗法,音乐刺激疗法,肢位的合理摆放、按摩,关节的被动活动,平衡与变化训练,步行训练以及日常活动能力训练等[7]。研究者[7]通过对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在颅脑外伤病例中的应用研究,认为该模式以其干预形式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干预内容的全面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在颅脑外伤病例的整体康复过程中具备着诸多优势。

2.2分阶段进行的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该模式主要适用于非手术重型颅脑损伤病例的康复护理。其具体实施步骤为:自患者入院至入院后第1周的第一康复护理阶段,向患者施以催醒疗法、心理干预以及早期的功能训练;将患者入院后的第1~2周定为康复护理的第二阶段,此期的康复护理重点为帮助患者完成从被动功能锻炼向主动功能锻炼的过渡过程;第三阶段的康复护理是指患者入院后的第3周起,主要实施的是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研究结果发现[8],接受该康复护理模式的试验组干预后30天GCS、Barthel指数评分值均较未、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高,提示对颅脑外伤病例施以分阶段进行的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可发挥对患者良好的觉醒促进作用、积极的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效果。

2.3组织化医疗模式下的康复护理干预此干预模式的指导理念是,将康复护理做为颅脑外伤病例的生活或者管理方式,患者经评估后确认其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神经症状不再进展后,即对该类患者施以来自于专业康复治疗师和护理工作者的针对性医护干预,并通过相关康复人员的专业帮助,为该类患者构建起利于其后期良好功能恢复和高质量生存品质的优质康复氛围与环境[10]。相关研究显示[11],组织化医疗模式康复护理组入院15d和30d时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颅脑外伤病例,提示在组织化医疗管理模式下的康复护理干预,在颅脑外伤住院病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过程中独具价值。

3颅脑外伤病例康复护理的具体实施措施

3.1急性期康复护理措施主要包括:①帮助患者维持合理的康复。自患者入住医院接受治疗开始,依据其具体情况,施以良好的卧床摆放护理,保证肢体与关节摆放于良好位置,并帮助患者实施正确的肢体被动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的发生。帮助患者维持合理的康复有利于纠正颅脑外伤病例因大脑皮层受损所导致的异常姿势,避免因此而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的进一步加重所导致的运动功能恢复难度的增加。②催醒疗法。针对遭受严重颅脑创伤的病例所存在的昏迷或昏睡情况,在施以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可通过亲人呼唤、音乐刺激、肢体按摩、针灸治疗等催醒疗法加以干预[12],对于改善颅脑外伤病例的意识障碍程度效果确切。

3.2稳定期康复护理措施①情绪疏导与心理支持。以真诚的关怀态度,构建起和谐的良好护患关系,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有效沟通和康复宣教,帮助患者获得良好的心理支持,形成护患共同努力的康复协作集体。一项针对颅脑外伤病例心理干预效果的研究指出[13],心理护理组颅脑外伤患者干预后的焦虑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一般护理组,证实了有效的情绪疏导与心理支持对改善颅脑外伤病例负性情绪的有效性。②运动康复训练。指导和帮助患者实施关节活动与变化训练。注意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既不可急于求成,亦不可因遇到困难而停滞不前,应帮助患者合理掌握训练的进度,以保证康复训练效果。

3.3基本功能康复护理措施认知功能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可采取书写、记忆、综合分析能力、计算四种训练方法来实施。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4],两组接受不同护理措施的颅脑外伤病例干预四周后的mmSe评分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认知功能康复组的认知功能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而对患者语言功能的康复护理,则可分为运动性失语的康复以及感觉性失语的康复两种类型,前者主要以语音方面的康复训练为主,后者则以理解能力的康复训练为主。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护理措施则是指在护理人员的科学协助和指导下,帮助患者循序渐进地由他人协助到独立或借助于最少帮助来成功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并进一步扩展至在社区范围内完成社会活动的目的[15]。多位研究者[16]均对颅脑外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护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接受护理人员科学的日常生活能力康复措施的患者群体,干预后的相关评价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日常生活能力康复护理措施对降低颅脑外伤病例的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方面是积极有效的。

4结论

颅脑外伤病例最终的恢复情况与其具体伤情、急救治疗质量、科学正规康复护理等因素密切相关。基于该类患者群体普遍较重的病情现状,我们在其住院期间一般均将护理关注重点集中于对其的紧急救治方面,而将对其的康复护理置于被忽视的位置,导致该类患者的康复进程往往延迟至出院后才开始。而依据现代康复观点,对该类患者群体的康复护理干预开始得越早,则效果越佳[17-18]。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前颅骨脑外伤患者康复护理实践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为:尚未建立起颅骨脑外伤患者康复护理实施基础的科学评估系统,康复护理的介入时机选择不当,护理工作者对先进而有效的康复护理模式知识和技能的匮乏,具体的康复护理措施执行不力等。故而,我们应当在护理临床实践中,在对颅脑外伤病例施以积极紧急救治和护理的同时,认真评估该类患者的康复护理实施基础,充分考虑其在康复护理干预中可能的获益程度,同时结合具体病例的实际情况,审慎地选择适宜的康复护理介入时机,对各种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和康复护理具体干预措施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并切实落实最优的康复护理方案,以便切实帮助颅脑外伤患者自康复护理中获益[19-20]。

参考文献

[1]范燕娜,王冬梅,石卫青,等.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2,11(2):132-134.

[2]周染云,孙静,王国权,等.颅脑外伤患者住院期间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2014,31(5):41-43.

[3]游洪,姜淑娥.颅脑外伤术后患者早期康复的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2010,31(26):4509-4510.

[4]卢智珍,陈永东,韦景清.颅脑外伤失语患者早期康复指导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1,18(7B):55-56.

[5]覃佩红,李次发,曾雪清.组织化医疗模式下重型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1,22(19):139-140.

[6]季玲.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全科护理,2011,9(9):2379-2380.

[7]罗爱华,窦祖林.颅脑外伤后认知功能障碍恢复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9):881-882.

[8]尤小刚,石磊.高压氧对脑挫裂伤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1):101-102.

[9]陈春瑞,王红娟.循证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22):3401-3402.

[10]陈才奋.循证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康复期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1):124-126.

[11]李爱萍,董晓敏,吴立红.不同时机介入综合康复对颅脑外伤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1):1053-1055.

[12]周丽娜.循证护理对轻中型颅脑外伤患者功能康复和综合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1):1389-1390.

[13]赵龙娜.浅谈重度颅脑外伤的护理问题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8):4522-4523.

[14]杨凤笙,杨伟霞.颅脑外伤后患者早期神经节苷脂治疗及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47-49.

[15]thompsonHJ,weirS,RivaraFp,etaL.Utilizationandcostsofhealthcareaftergeriatrictraumaticbraininjury[J].Jneurotrauma,2012,29(10):1864.

[16]Lindenma,mcClureJ.thecausalattributionsofnursingstudentstowardadolescentsurvivorsofbraininjury[J].nursingResearch,2012,61(1):58.

[17]陈才奋.循证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康复期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1):124-126.

[18]雷尚国,黄国涛,孟庆锋,等.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9):31-33.

[19]祝志梅,毛秀英,俞英英,等.iCU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医院感染的循证护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6):2313-2314.

康复护理模式篇10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医院社康中心防治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的可行性,为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提供科学的管理模式。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1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7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33例给予住院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34例给予防治一体化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在出院前对脑卒中相关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疾病的控制情况。结果实验组行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后,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率为76.5%,理解率为14.7%,满意度为82.4%,基本满意度为17.6%;对照组分别为12.1%、39.4%、39.4%和48.5%,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医院社康中心防治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是可行的,有助于患者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2011世界卒中日‘关注卒中――健康中国行’”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巡讲活动启动仪式上,专家指出,我国的脑卒中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卒中也已成为取代肿瘤居于首位的死亡原因[1],致残率极速上升。因此,脑卒中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协调,导致脑卒中的防治工作仍停滞不前,为了让脑卒中患者得到更好的护理与治疗,本文对2008年3月~2011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部分脑卒中患者实行防治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以探索科学、有效的护理管理模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3月~2011年2月本院共收治67例患者,经颅脑Ct确诊均为脑卒中患者,其中女30例,男37例,年龄40~74岁,平均48.6岁;脑卒中首次住院42例,二次复发住院11例,多次复发住院14例;学历:大专以上5例,高中7例,初中12例,小学及以下43例。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住院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给予防治一体化的护理管理模式,患者入院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脑卒中相关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对护理工作的了解程度、康复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同时还对实验组脑卒中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制订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时间以及护理方式。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将患者转到医院社康中心进行康复治疗,实验组仍行防治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模式。

1.3评估方法

以百分制为标准,每个方面出20道题目,每个题目5分,60分以下者为未了解,60~80分之间为理解,80分以上者为掌握。对实验组患者入院时调查结果显示未掌握的方面进行及时指导。在患者出院前对脑卒中相关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疾病的控制情况进行调查及评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脑卒中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实验组行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后,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率为76.5%,理解率为14.7%,对照组分别为12.1%和39.4%,实验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对脑卒中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之间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1。

2.2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情况

实验组脑卒中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82.4%,基本满意率为17.6%,对照组分别为39.4%和48.5%,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出院后并发症及复况

脑卒中患者经医院社康中心康复治疗出院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经随访5个月~1年,患者均无并发症出现,对照组复发12例,复发率为36.4%,实验组复发1例,复发率为2.9%,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疾病(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的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我国人口健康的主要原因[2]。因此,加强慢性疾病的自我管理有利于减少并发症、致残率及死亡率。但是,目前我国对慢性疾病的管理模式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防治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是及其必要的。防治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对所护理的慢性疾病患者实施疾病相关知识指导、生活干预、心理干预和功能康复训练指导等服务[3]。密切护患关系,加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症状[4-7]。

有学者认为,脑卒中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大多数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失语、瘫痪等,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8]。因此,加强对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是极其必要的。专家指出,对慢性疾病患者给予护理干预有助于延缓疾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然而采取有效的管理模式对护理方式及健康教育进行管理,有助于提高护理的质量及患者的生活质量[9]。

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2008年3月~2011年2月收治的部分脑卒中患者实行防治一体化的护理管理模式,结果表明,防治一体化的护理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患者对脑卒中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且通过随访得知,采用防治一体化的护理管理模式有助于降低脑卒中患者的复发率。但是由于本次病例较少,对防治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降低脑卒中患者的复发率的情况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孔静.浅析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及康复[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4):204-205.

[2]文霞.200例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5):2382-2383.

[3]徐崇凯,季建隆,曹静.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主体的高血压病管理模式的探索[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86.

[4]陈胜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作用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3(19):514-515.

[5]汪莉,李新萍,张千,等.小组模式康复护理干预对城市社区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1,33(3):358-360.

[6]农晓露,韦云秋,陆柳.老年脑卒中患者久卧后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J].广西医学,2010,32(10):1294-1295.

[7]邓秋兰,农兰欣,黄银娟,等.个性化的系统健康教育在社区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09,31(3):37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