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老龄化现状十篇农村老龄化现状十篇

农村老龄化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1:17

农村老龄化现状篇1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需要面对的重要社会问题,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加快了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目前中国社会经济还处在相对薄弱的条件,中国社会经济正在全面深入改革,在此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制约了中国的发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中国发展所要面临的首要难题。现如今农村老龄化的水平已经超越了城镇,成为老龄化最为严重的群体,再加上农村缺乏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在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必定会出现许多问题,探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对解决中老龄化问题和对中国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1人口老龄化的概念

人口老龄化是指在总人口的比例中,老年人的比例比年轻人的比例要高,而且这个比例在不断增长,也就是老年人的数量相比年轻人的数量增加的快。导致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的降低和死亡率的降低,出生率降低导致年轻人的增长速度变慢,死亡率降低导致老年人的增长速度变快,因此人口的老龄化就这样出现了。中国老龄化出现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出生率降低,然后是医疗条件的提高,使老年人的死亡率下降,这样我国的老龄化现象就出现了。

2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1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

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与城镇人口相比农村老年人口的规模比较大[1]。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城镇与农村出现老龄化程度不平衡的情况。总的来说,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居中,城镇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低,而农村最高。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这一现象,在全国各个地区都很普遍,农村的老龄化问题不仅仅体现在程度高上,老龄化的速度也是最快的。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是流动人口和迁移人口的持续增加,而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农村流向城镇,流动人口的主要是年轻人,这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由农村进入城镇工作引起的。

2.2不发达地区农村老龄化比发达地区慢

人口老龄化在各个地区也存在很大差异,各个地区的条件对人口老龄化有直接影响。例如,经济的增长、医疗卫生条件、社会发展水平、生育状况等。经济发达的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高,计划生育政策实施顺利,人口的增长缓慢,导致出生率下降的快,再加上发达地区医疗条件好,老年人的死亡率也很低,所以导致发达地区老龄化程度严重。而情况与之相反的是不发达地区,由于思想落后,计划生育政策难以落实,人口出生率并没有降低太多,在加上医疗条件差,老年人的死亡率比较高,所以这些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

3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逐渐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如果单纯的从死亡率和出生率来比较,城镇地区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低于农村地区,那么老龄化程度应该高于农村,但实际上,人口迁移是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主要原因。农村的年轻人大量的迁移到城市,减少了农村年轻人的数量,却增加了城镇年轻人的数量,这一社会现象,使城镇老龄化程度得到缓解,而农村老龄化程度变的更加深。

4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农村老龄化程度的加快,给农村养老保障带来了压力,处理好农村养老保障的问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以及农村的发展,为建设新农村打下基础。家庭养老虽然是传统的养老方式,各方面的条件也很合适,但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加重家庭养老的负担;另外土地养老保障功能弱化;还有就是进城农民的养老问题困难。农村的另一个养老保障制度,五保户制度也存在问题:供养资金不足;敬老院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有很多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管理水平低;覆盖面小、共济性差;制度不稳定;保障水平低;政府财政支持缺乏。这些因素加大了国家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困难。

5农村应对老龄化的策略

由于新的养老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面对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改善当前农村制度所存在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5.1为家庭养老提供支持

可以对家庭实行资助,政府对有老人的家庭给与一定程度的资助,保障老人的正常生活。一方面是实物资助,另一方面是住房与土地保障,这为老年人解决了住房难的问题。

5.2积极鼓励农民参与社会养老保险

由于中国农民的思想比较落后,大多数农民的养老观念还存在于传统观念中,对于养老保险这种现代化的养老保障制度很难接受,因此引导农民从传统的养老保障转变到现在的社会保障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5.3政府加大经济支持力度

国外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险的资金主要由政府出,个人只需要出小部分,由于中国的国情,目前中国农村的养老保险主要依靠个缴费,这导致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如果政府能够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投入,就能更好的发展农村养老保障事业。

5.4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法制建设

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法律地位,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速度确保农村当地的社会养老措施都是有法可依,为农村养老制度提供法律上的条件,有了法律的支持,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稳定性也得到提高。

农村老龄化现状篇2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养老就业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人占全部人口8%以下者称为青年性国家或社会;8%-10%为成年性国家或社会;10%以上称为老龄化或老年性国家或社会。200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10.97%,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1/5,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事实上,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农村老龄问题比城市更严重。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影响,特别是给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的农村带来更大的养老压力。就我国农村的国情来看,家庭养老仍居主导地位,但同时更提倡农民自养。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而对于我国,且不仅如此,长期以来人们在一直争论不休的“三农”问题上达成一种共识:21世纪中国的问题在农民,农民的问题在就业。在这个节骨眼上,农村老年人就业问题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一、我国农村老年人的生存现状

1、农村老年人口的规模与特征

据1999年人口普查,中国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7285万人,每年以3%的速度递增。2000年,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而且这种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届时,中国老年农民将近2亿。

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巨大,而其自身的条件又决定着其必然是一个弱势群体。首先农村老年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低。相对于城市人口以及农村其他人口而言,农村老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更低,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农村老年人口如今的贫困状况。其次农村老年人口基本上都从事农业活动。他们依靠农业收入作为全部或主要生活来源,分散经营的现状使其经济收入偏低。另外农村老年人口是中国农民“活到老,做到老”终身型农业劳动者的典型。从整体而言,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2、农村老年人的生存现状

自从1980年第一次提出人口老龄化问题至今已有25年。但在实际上人们对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认识还不是很充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还非常不力。人们对于老年人的关注,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城镇老年人方面。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农村老年人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

(1)土地是农村老年农民的“命根子”,是其生存的唯一保障。城镇老年人基本上由于离退休制度的存在,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从原来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而中国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与土地之间的特殊关系,导致农民除了依赖土地之外,没有其他任何额外的保障。要生存,必须依靠土地。因此,只要身体允许,从事农业劳动也就成了中国农民的“日常工作”,在这里没有年龄的制约。

(2)收入低,生活质量极其低下,这也是对目前农村老年人的真实写照。在我国,95%的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金而只能靠土地劳动收入和子女供养。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从事农业所能获得的收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从子女供养的角度来看,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形成的“民工潮”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这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但同时又引发其他问题。其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儿童,农活基本上都是由老人来承担,劳动效率低,土地收入少。其二,外出打工的劳动力由于普遍的文化素质偏低,导致其在外也主要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时间长、工资低的服务性行业。较低的收入扣除自己在外的生活费用外,剩余不多,难以顾及老人和儿童的生活、学习等开支。其三,现在社会尊老思想观念淡薄,这在收入较低的农村地区可能尤其明显。这些现状导致农村老年人在维持自身生存的情况下还要照顾孙辈的学习和生活,从而导致了农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低下。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农村老年人是集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于一身的特殊群体。

(3)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局限于传统的耕作方式是农村老年人生产状况的集中反映。存在了几千年的耕作方式在如今的农村依然普遍存在。用牲畜犁田地、手工播种、锄头除草等一系列的农业耕作工序都离不开人力。春种夏播秋收,随着季节的更换,一轮一轮的农耕活动也在不断地重复。即使有些新式的农耕机械可以操作,但由于老年农民自身的素质也难以驾驭。高强度、长时间的耕作对农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量农村老年人从事简单而繁重的农业劳动,这种状况对于不断加剧的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提出挑战。虽然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养儿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但在新形势下,提出老年人实现一定程度的“自养”是可取的,也是必要的。因此,在农村不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中,适度发展农村老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家庭养老、护老的压力。

二、发展农村老年产业的意义

对于老年产业这个问题的研究,相关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论述,老年产业是从老年人消费需求的角度提出的,满足老年人衣、食、住、用、行等方面需求以及精神需求的各种产业的总称。

1、农村老年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这里所指的农村老年产业,或者说是发展适合农村老年人就业的产业,主要是针对低龄健康的农村老年人口,具体而言是60-74岁农村老年人口而开发的适合其本身特征的老年产业。若无特殊说明,本文所指皆是此意。与城镇老年产业相比较,它更强调“老有所养”,而不仅是“老有所用”、“老有所乐”。与农村其他产业相比较,它更注重的是工作能否实现一定程度“老年人自养”的目的,而不是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出发点。

从上面的农村老年产业的含义分析中,可以看出农村老年产业具有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劳动强度弱是农村老年产业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农村老年产业从事的主体是一些低龄老人,从生理上讲,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弱的工作,以与传统农业相区别。第二,技术要求低。由于我国农村老年人本身的科学文化层次低决定了这个产业的技术要求也不能太高,否则老年人无法操作。第三,与农村当地的自然资源联系密切。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是发展农村老年产业必须遵循的原则。农村老年产业主要解决的是“老人自养”问题,它的投入越低,就越能够实现,也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

结合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要想发展农村老年产业,那就必须结合农村现有资源来进行组织。在实践上有一部分学者提出相应的形式,虽然他们的初衷不是为发展老年产业,但从中却给我们不少的启发。例如农村庭院生态农副产品种植、加工业这种凭借农村庭院作为“基地”,充分利用农村有机废弃物进行小规模、高品质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产业。这种方式以农村庭院为主要活动范围,符合农村老年农民的体质要求,同时在生产工艺上也是在老年农民所掌握的范围之内。事实上还有很多具体形式可供选择。当然这些方面要真正发展成产业,还有许多的环节需要设计,这需要时间。

2、发展农村老年产业对于农村老年人自身的意义

由于生理上的限制,农村老年人不能够胜任劳动强度大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同时老年人受教育状况决定了其不具备独立承担现代农业发展所有的基本能力要求。目前农村老年人现状,一方面不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同时加剧了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难以获得较高的农业收入。但农村老年产业发展后,农村老年人顺利地从繁重的传统农业劳作中脱离出来而从事其他劳动强度弱、劳动时间较短且有一定收益的工作,从而实现“老有所养”、“自养”,在这个过程中达到“老有所乐”的境界。另外由于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基本上都是老年农民的现实,使得发展农村老年产业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也具有深远影响。

3、发展农村老年产业对于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专家指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从中可以看出发展现代农业,对于自身素质相对较低的老年农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而年轻农民更有利于这方面的发展。现代农业逐渐朝机械化、科学化方向发展,这要求农民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农村老年人自身文化程度低,受教育机会即使有,他们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也远不如年轻劳动力效果明显。若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加速农业大军由老年化向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转变。因此,发展农村老年产业,有利于协调和完善农村产业体系,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经济要发展,必须依靠产业发展。老年产业与其他产业相辅相成,从而使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体系更完善。同时发展农村老年产业,使老年农民从土地上脱离出来,为青年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也有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三、发展农村老年产业的思路与对策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求有合适的土壤,发展农村老年产业更是如此。我们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且让人们从心理上来理解并接受这种现实选择。从政府到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来做好这件事。

1、开发农村老年产业过程中政府的职责

(1)积极宣传,引导农村老年人口从土地上脱离出来。对于中国农民而言,劳动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习惯。这种心态下,我们想要将老年人从土地上脱离出来,并不是一个短时间内所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单方面所能解决的问题,但这是必然趋势。要让农村老年人明白,并不是只有从事农业就是劳动,从事其他行业仍然是劳动。另一方面中国农民通情达理,特别在对待下一代上更具有一种常人所不具备的谦让。只要让他们明白,让年青人从事农业,既利国又利民,配以有效政策,他们自然接受。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必须发挥重要作用。我们要借助新农村建设这个东风,树新风,积极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

(2)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力促农村老年产业的顺利开发。要使农村老年农民到一定年龄就从土地上脱离出来,必须依赖老年产业的发展。发展农村老年产业可谓困难重重,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居主体地位,但政府在初期要积极引导。要结合农村各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特别是结合当地老年人口的实际情况来发展相应的老年产业。只有农村老年产业能够顺利地发展起来,才能够将老年人口从土地上吸引过来,同时又能够让他们继续保持劳动的良好习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老有所用”,实现“老有所乐”,达到“老有所养”(主要指的是自养)的目的。

(3)政府要积极解决建立农村老年产业所需的资金问题。对于农村老年产业的发展,资金是难题中的难题。就农村本身状况而言,没有太多的能力来解决资金问题,而老年农民更是弱势群体,就其自身也不可能来提供资金。当然随着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若是所有的资金都由国家财政承担当然也是不可行的。但鉴于农村老年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力促其他产业资本进入老年产业,同时配备强有力的措施。例如,鼓励乡镇企业投资老年产业,还可以引导农民工“回流”创业的资金来为农村做实事。

2、开发农村老年产业过程中基层组织的职责

作为中央与广大群众联系纽带的基层组织,在发展农村老年产业过程中必须积极、主动、配合中央的行动,贯彻实施相应的各项政策,做好广大农村老年人口的引导工作。与老年人口家庭保持紧密的联系,将国家相关政策传达于每一位老年人口,要让他们随时随地掌握国家国关于老年人口的相应政策。由于农村老年人口受教育水平不高,因此在进行宣传工作时不可流于形式,必须采取简单而有效的方式让农民清楚、明白。对于农村老年产业所涉及的众多环节,都离不开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与服务。我们要借助新农村建设这股东风,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农村老年产业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3、开发农村老年产业过程中老年人自身的职责

外部环境再好,再优越,要想真正有成效,还是取决于其主体力量自身状况。在开发农村老年产业过程中,我们广大的农村老年人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农村老年人口要积极关注和了解国家各项老年政策。众所周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新型农民。根据陈义平先生的解释,新型农民是集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几方面于一体的特殊群体。就其能动性而言主要表现为在推动自身富裕和农村现代化中具有强烈进取心,为创造财富而渴求现代科技、智力开发和政策支持以改造自己的革新精神。农村老年人口毫无疑问也是新型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农村老年人必须充分了解和利用各项有关的政策来为自己服务。特别是要弄清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这个基本国情,更要了解这种状况对农村老年人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和压力。

(2)农村老年人口要积极提高自身的水平。前面已经分析过目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受教育机会很少,几乎没有什么文化。但现在整个环境已经改变了,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获取相关知识。人老心不老,农村老年人口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外界资源并结合自身长期积累的经验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中国有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这么做的好处自不必说,对于农村老年产业的发展而言也是有利的。

(3)农村老年人要自信,要树立大局意识。发展农村老年产业并不是强调老年人不能实现传统的家庭养老,而非得实行“自养”。这种方式的提出,是在现实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同时这只是一种辅助方式,在农村仍然坚持以“家庭养老”为主,同时辅之以“社会养老”和老人一定程度的“自养”。同时将老年农民从土地上脱离出来,并不是说老年人就已经不能胜任农业劳动,已经是“无用之人”。主张发展农村老年产业,目的是要给广大农村老年人口提供一种更合理、更人性化的工作环境,这本身也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同样能够将老年人的智慧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大量农村老年农民从事农业劳动的确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不仅对于国家、社会或是集体、个人而言都是不利的。我们必须改变它,使它朝向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只有积极发展适合农村老年人就业的产业,同时老年人积极投身进去,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才有出路。

【参考文献】

农村老龄化现状篇3

上个世纪末期,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人口的生育率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人口增速逐渐放缓,人口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这些原因最终的表现是人口结构开始呈现老龄化现象,被称为“银色危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开始逐渐扩展到全球范围。与此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也初露端倪,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远远甩开了欧美等国,也略快于亚洲其他国家。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占比较大,人口老龄化现象在农村显得尤为突出,面对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现实,突出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障功能,尤其是进一步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未来社会经济的稳定作用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

养老保险;影响与对策;影响与对策

1背景以及现状概述

1.1农村养老保险的历史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已经在上海、浙江、江苏展开,考虑到当时农村的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没有可供参照的先例,因此仿照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体系也成了唯一选择。1992年和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两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在1992年之前,鼓励农民对自身的投保和农民之间的互助是农村养老保险的主要体现。在后期推行的过程中,受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结构以及农民传统的意识等因素,最终无法继续推行下去。另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三农问题的逐步加深,农村社会的主要问题指向了农村的养老保险,成了近十几年来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2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的动态过程,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人口老龄化逐步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银色危机”的发生已经引起了全球专家、学者的广泛且持续关注。表1说明了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老龄化问题。2013-2015年农村人口数所占比重从46.3%降低至43.9%,数据的变化是在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这一大背景下发生的,农村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呈现持续不断的上升趋势,未来我国的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还将进一步加剧。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相比于城市的退休职工,农村老年群体生活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而且农村地区也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我国农村,面对广大农民,如何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以及农村实际的、稳定农村社会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已经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2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我国农村社会保险事业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停滞不前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格格不入,仍然存在许多缺陷是个不争事实。从我国老龄化地区比较来看,种种迹象表明农村老龄化比城市更为严重,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究其原因是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中务工,农村中的老龄人口占较大的比例,长此以往,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还会进一步加剧。从其带来的直接影响来看,导致农村养老保障需求加大,这让原本脆弱的农村养老保障体制不堪重负,致使无法发挥养老保障的实际功能。为此,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刻不容缓,这已经关系到农村的稳定,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2.1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严重挑战

不论社会制度、结构如何变迁,家庭关系始终都围绕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但是随着农村市场化改革以来,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经丧失了它的优势,变得捉襟见肘。

2.2社会养老在农村实施难度加大

现状是,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体制还不成熟,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社会养老更是难以持续。农村的养老保险经费的投入,国家和地方财政投放低,几乎全部由农村各人承担,对于普通的农民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此外,考虑到农村经济水平较低和农民自身的保守思想,投保大多会选择低档,每月几元的投保对于以后的养老保障来说并没有实际意义。

2.3我国农村社保体系建构失衡

土地是农民中大多数人的保障,农民利用土地进行农业生产,是他们创造收入来源的主要方式。这也仅仅局限在他们还有劳动能力的情况下,当农民在年老逐步丧失劳动能力,农业生产毫无保障。再加上没有养老金,患病后不能及时得到救治,最终影响到农民的生存状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三根支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农业保险同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3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

传统的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在目前的大背景下,已经无法适应我国人口急剧老龄化的趋势。因此需要构建一种新型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过去几十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可以采取试点,考虑以发展较快的农村为突破口,由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推向经济欠发达地区,以点及面、稳步推进,做到全方位覆盖,积极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3.1立足农村实际情况,根据需要设立不同的险种和保险层次

由于目前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依旧不平衡,农村的发展速度也各有不同,便产生了对社会保险的不同要求,因此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制定切实可行的职工养老保险办法也是推进农村社会保险工作的坚实基础。

3.2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通过法律的方式明确国家、集体在社会养老方面的责任,从而使得国家、集体在这方面的责任逐步强化。同时,逐步实现农民的个人账户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可随人转移、缴费方式灵活的养老保险制度。

3.3我国现阶段构建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应着力于利于城乡衔接

建立既相对独立又注重城乡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险体系是在条件成熟时建立统一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将农村居民适时的纳入进城镇的社会保险体系之中,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对接,真正享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在实践中,对于能够衔接的部分尽量衔接上,对于不能马上衔接的部分,在制度设计时,应统筹考虑留下接口。

3.4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

要知道农村社会保险体系的主体就是广大农民群众,没有参与的自主性再好的制度也是白搭。因此,需要各级政府主动加大宣传力度,给予大家积极地引导,让广大农民群众自住自发的参与进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险体系的工作中来。

4总结

其实,造成目前这种现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任由制度的非均衡长期发展下去,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为了避免产生不良的后果,我们必须在制度上不断地进行创新,并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与相对应的政策,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不断反馈,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建立起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农村老龄化现状篇4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城市老年女性养老问题研究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镇社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分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民收入问题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金缺口问题分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机制的创新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新型养老模式的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河北省农村养老保险的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开封养老服务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日本养老保险制度借鉴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调查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风险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养老与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业供给侧改革研究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农地流转问题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模式初探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7]伊恩G库克,杰森L鲍威尔.老龄化城市社会:言论与政策[m].鲁哲,唐磊,海外学者视野中的中国城市化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47-266.

[8]杨青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农村老龄化现状篇5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在教师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的今天,农村小学教师的老龄化现象尤为突出。农村小学教师的老龄化现象已经严重的影响到农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成为了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问题”,缓解农村小学教师的老龄化现象已迫在眉睫。因此,笔者对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对策,希望对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的缓解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成因及其对策

《礼记・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在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和推动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在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十分的重视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国家和政府对农村教育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这极大的改变了农村教师队伍的落后状况,提高了农村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但是,农村教师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如农村教师结构失衡、农村教师老龄化等,其中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就尤为突出。教师是农村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顺利与否的关键人物,要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关键在优化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结构,提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否则,教师的老龄化将严重的阻碍新课改的有效实施、造成教师梯队的断层和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缓解农村小学教师的老龄化想象迫在眉睫。

一、造成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的原因

(一)现实原因

1.农村小学教师引进不畅。近几年来,很多农村小学教师编制总体上已基本饱和。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程的实施,招录了一大批农村小学教师,加之现今农村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小学生人数锐减,农村小学教师已基于饱和状态,农村小学将难以再补充年轻教师。而且很多县区、乡镇政府也无法有计划地补充新教师。

2、农村小学青年教师流失严重。农村小学青年教师流失严重,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文化、交通不发达所引起的,这个问题在边远民族地区更加突出。另一方面是农村地区的文化相对落后。很多农村地区小学现在还实行着双语教学,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会这个地方的语言,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进行教学。但是,很多的小学青年教师并不能够适应这种教学形式。

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普遍长期偏低也是一个原因。据有关调查显示,现今农村青年教师的工资普遍在2000-30000以内。这样的工资待遇对于现今更多追求自身经济价值的年青一代来说毫无竞争优势,而且教师工资的长期偏低也会使教师承受着更大的生活压力,农村学校很难留住这些教师。

公务员热现象也使得优秀教师流失殆尽。现在,公务员热现象是有增无减,每年的报考人数都超过百万。这种公务员热对教育来讲是人才外流的一个主要渠道。

(二)历史原因。我国《教师法》对各层次教师从业资格学历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小学教师不低于中师学历,初中教师不低于专科学历,高中教师不低于本科学历。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虽然我国农村地区教师学历偏低的状况有所改观,但是农村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现象仍然大量存在,这与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有密切的关系。

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为推进和适应教育的发展,国家培养了大批的师范生。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农村地区这些师资都被充实到了“直接决定”升学率的高中和初中学校,很少分配到农村小学。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就启用了大批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到小学任教。现在,这批教师已进入老龄期。

二、缓解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的建议

要真正改变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首当其冲应该解决的问题就是农村小学教师的老龄化。

1、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环境。农村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差是许多农村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虽然这些年国家在这些方面已经进行了不少的努力,但是成效并不突出。因此,国家在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还应该继续给予农村学校以财力支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为农村小学教师建立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同时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着力改善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青年教育工作者乐于去农村奉献他们的青春。

2、加强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农村小学教师的职后教育,是农村小学教师终身学习的基本体现。在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对小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对农村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首先必须立足于现有师资的培训与提高,完善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体制,及时将时代和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核心价值和理念、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及其倡导的学习方式等以有效地方式传播给农村小学教师,更新农村小学教师现有的文化知识、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同时,建立继续教育动机激励模式,鼓励农村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全面提升他们的学历、知识水平。

3、建立补充机制。我们总是在喊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口号,但是要办人们满意的教育就必须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充足、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小学教师补充机制,是保障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政府应高度重视对年轻教师的选聘、培养,结合农村学校地域特点,研究制定与本地区相适应的教师补充办法,形成教师补充的良性机制,努力改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结构,全面提升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综上所述: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必须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优化农村小学教师的年龄结构,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的老龄化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引起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社会的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方晓东.中国教育十大热点问题[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2]吴卫东.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耿海波.构建农村中小学教师高效工作环境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6).

[4]陈鸿.对重新构建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问题的探究[J].甘肃教育,2006,(18).

[5]田锐.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分析――以泰安市为个案[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08,(4).

农村老龄化现状篇6

关键词:生活质量;老龄人口;农村;中国;安徽

一、介绍

近年来学术界对城市发展比较关注,而中国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却关注较少,尤其是以务农为生的老龄居民。农村老龄居民作为弱势人群,其生活状况尤其令人担忧。根据最近的报道,乡村里的年轻居民多外出在城市务工,让老人们留守乡村,独自面对沉重的经济和生活负担。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的县域流动人口为7,900万,高于法国或英国的全国人口总数。某些研究注意到,年轻人口由乡村向城市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农村老龄人口的生活状况,后者往往独自承担起务农和照料孙辈的责任。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险的投入仍然不足。月按照官方统计,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居于世界上最高之列。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都低于1.50,而以绝对收入计算的2008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1。值得指出的是,这个数字的计算是基于《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然而,年鉴数据可能低估了真实收入,尤其是城镇居民的真实收入。可支配收入或工资仅为城镇居民真实收入的一部分,包括住房、医疗、消费品和教育在内的各种补贴构成了可观的额外福利,而这些并没有反映在官方统计数字中。考虑到补贴因素,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应比这个数字大很多。中国存在的城乡差距如此巨大,不少国内外观察家将其视为政治不稳定的最大隐患。简历大全/html/jianli/

中国当前的现代化进程主要发生在市场导向的工业部门,工业发达的沿海地区比内陆省份的受益要多得多。尽管从长远的角度看,农村地区将从现代化中受益,但在目前市场化改革却有可能加大城乡差距,农村贫困人口将面临迁移或现住地资源恶化的两难选择。目前,从市场改革中受益的农村往往是离城镇中心较近的地区,而偏远地区往往难以从社会变迁中受益。内陆地区的农村家庭,尤其是务农家庭受益更少,农村居民的利益往往让位于城镇的快速发展。㈣与此同时,中国的农业体系正面临着技术落后、缺乏规模效应、环境恶化与价格扭曲等因素导致的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此外,一些官员的腐败也对农村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中国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在逐渐显现。尽管中国目前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比重不算太高,2008年的官方数据为8.3%,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却在世界上处于前列。专家预测,中国将在2050年迈入老龄化社会。尽管农村地区的生育率远高于城镇,农村却比城镇面临更为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主要是由于大范围的以年轻人口为主体的农民向城镇的迁移。根据推算,在中等生育率和中等死亡率的假定下,2050年农村和城镇地区的老龄人口比率将分别为26%和22%;而在中等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的假定下,2050年农村和城镇地区的老龄人口比率将分别为31%和26%。从而,中国农村将同时面临经济转轨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作文/zuowen/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服务于城镇居民。各种福利项目在农村地区极不完善,尤其是社会保障覆盖率很低。养老金一直到1991年才被引入农村地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长期滞后,2009年底正式实施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尽管进展迅速,截至2010年5月底,参保人数为5,199万,但与农村72,135万的总人口(2008年数据)相比,需要做的工作显然还有很多。而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则在2008年达到了21,891万,占城镇总人口的36%,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在2006年底就已经达到了76%。比数字更能揭示实际情况的是,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养老保障,许多农民必须依赖家庭成员尤其是其子女,来为自己的老年生活提供支撑。尽管庞大的下岗工人和城镇流动人口值得密切关注,农村老龄人口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关于中国农村贫困和城乡收入差距研究的文献浩如烟海,而对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农村老龄人口生活状况的研究却非常薄弱。现有研究发现,健康状况、社会经济地位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但对发展中国家老龄人口生活质量的研究却十分缺乏。中国农村老龄人口受到经济转轨和人口转变的深刻影响,其生活质量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课题。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对老龄居民有什么影响?不同职业阶层的老龄人口是否具有不同的生活质量?他们对其生活质量的自我评估有什么特点?生理和心理健康与职业分层有没有关系?这些都是我们的研究试图回答的问题。思想汇报/sixianghuibao/

二、研究设计

本项研究以安徽省为地理对象。安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省,2008年总人口为6,135万,其中农村人口为3,650万,占59.50%。安徽位于华东地区的西北角、长江三角洲腹地。迅速的经济增长主要发生在核心城镇,而贫困的农民仍然用水牛和木犁来耕种。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将务农与从事城镇中常见职业的老龄居民进行对比。城镇退休居民的职业在以往研究中经常受到忽视,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因为职业分层的效果往往延续至退休之后,而且职业分层集中体现了城镇和农村生活的许多区别。对于许多以务农为生的农民来说,职业具有终身性,而退休并没有实质意义。

对职业的定义非常直观,对生活质量的界定与衡量却要复杂很多。生活质量是由许多具体判断组成的总体判断,这在anital.stewart和abhyc.king的下列定义中得到了表述:

“生活质量”包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总体上的、主观性的评测以及其他内化的主观状态,例如心理焦虑和健康、病痛和不适、精力与疲劳、自尊、自我驾驭与控制感、认知能力、生理能力、社会能力、性能力、包括自我维护与自我护理在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健康的主观评测。

农村老龄化现状篇7

有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65岁以上人口1.1亿,占总人口的8.5%。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突出。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缺乏可靠保障,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空巢家庭增多,传统的土地保障功能面临严峻挑战。

一、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

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养老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其它养老方式并存的格局。

家庭养老:这是当前我国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农村家庭养老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原因在于:第一,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由于农村地区间发展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短时间内不可能在全农村范围内建立、推广养老保险制度,这决定了家庭养老会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第二,农村家庭服务业不发达。即使部分老人拥有数目可观的养老金,但由于疾病缠身、自理能力较差,他们仍然难以安度晚年;第三,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对农村老人生活习惯的感染和影响。“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仍是他们所渴求、向往的,且随着年岁的增加,农村老人抵御生活风险的能力越来越有限,对家庭人员的物质、精神依赖亦会增加。

集体养老: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作为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一种形式,是以集体为单位对老人进行集中供养的养老方式。

尽管集体养老在历史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现在看来,其作用仍然有限。第一,养老对象过窄,集体养老的范围事实上就是对五保户的供养。然而,五保户的供养条件非常苛刻,对于只有女儿的老人一般不予“五保”;第二,没有敬老院的农村地区主要由村组负责对“五保户”实行分散供养。集体养老保障也仅仅停留在维持其温饱;第三,对集体养老认识明显不足。在农村地区,许多符合条件的农民不愿享受“五保户”待遇,只要尚有一点点劳动能力,或者有亲人可以依靠,谁也不愿享受“五保户”的供养。

储蓄养老:是一种最典型的自我养老方式,即老年人依靠日积月累、勤俭节约的积蓄养老,但这种养老方式在农村越来越缺少实用价值。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有限,尽管辛苦劳作和省吃俭用,但盖房、子女教育、医疗等各项开支却很大。到了晚年,其积蓄难以保障养老的基本需求。

二、人口老龄化对传统农村养老模式的挑战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城乡发展差距大,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长期以来,农村养老保障主要依赖于家庭养老。日趋严重的农村老龄化问题,必将对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提出严峻挑战。

1.农村老年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农村养老的压力。

2.老年人口的高龄化降低了老年人的自我养老能力。农村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未读过书的占一半以上,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占到九成以上,低素质决定了农村老年人口大部分都是体力劳动者,年龄对他们的自我养老能力影响很大。老年人口中高龄人群比重的增加,降低了老龄人口的自我养老能力,同时也降低老龄人口自理能力。农村老年人口高龄化和健康状况的下降,无疑加重了农村养老的负担和压力。

3.农村家庭的小型化弱化了家庭养老的功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农村家庭的子女数也大大下降,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核心化的比例上升。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核心化,使过去一般是多对夫妇供养一对老人变成现在一对夫妇供养两对及两对以上老人,无论财力上还是精力上,都让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

4.“空巢老人”的增多,独身老人比重上升,加大了农村养老的社会化需求。传统的家庭养老不仅由子女为老人提供经济保障,更重要的是生活照顾和精神抚慰。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后,虽然也履行了在经济上供养父母的义务,但考虑到进城农民的自身经济状况,供养的程度是有限的,而且无法给予老人必要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同时,农村老人尤其是高龄人口中独身老人,由于缺少了“老来伴”,没有在生活上相互照应、在情感上相互慰藉的对象,使得养老更加困难。

三、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

(一)农村养老保障的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保障对象一直限于“困难的人”、“光荣的人”和“富裕的人”,农村的大多数人由于种种原因还无法享受社会保障。相关的调查显示,占人口总数20%的城镇居民,享受全国89%的社会保障,占人口80%的农村居民,仅享受到了社会11%的社会保障,在县城以下集体单位的1000多万职工和2000多万城镇个体经营者基本上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

(二)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所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子女的赡养压力增大。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独生子女家庭成为我国农村主要的家庭构成模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来临,80年代后的独生子女,面临着承担四个老人的赡养义务,同时还有一至二个子女的负担。(2)劳动力流动和人口的迁移给家庭赡养带来了负面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内地农村人口大量向经济较发达的城镇流动,这些“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人员长年在外务工经商,势必影响对老人的供养。(3)随着农民观念和家庭规模的变化,传统的大家庭模式正在被核心家庭模式所取代,家庭养老的保障功能正在弱化。

(三)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管理水平较低

事实上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一直都是一项技术和管理水平要求都很高的工作,既有商业保险的技术难度,又存在着依法实施的政策难度,对管理水平的要求也很严格,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做法就是管理、缴费和实施的使用三权分离,互相监督,这样才能保障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使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过程更加顺利,使基金的运营更加畅通;但就我国现行的农村保障基金的管理办法却是管理、缴费和实施使用三权集于一身,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挤占、挪用、贪污、挥霍农村养老保障基金的现象时有发生。

农村老龄化现状篇8

关键词:农村老年女性;养老状况;个人养老;家庭养老;社会养老

一、问题的提出

老龄化不仅是国际社会关心的社会问题,而且也是我国当前所面临的一项难题。根据联合国人口议题《世界人口趋势》的预测,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截止2050年,60岁或以上的人口预计将从2009年的7.43亿增加至20亿。根据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现在已成为一个人口老龄化国家。

然而,在我国城乡间老龄化程度是不一的,据相关专家研究,农村老年人口规模是城市的1.69倍,城市老年人口比重为7.97%,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18.3%,也就是说67414万乡村人口中就有12336万老年人。这一群体中,女性老年人因自身特点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在个人养老、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进入老年,男女两性存在差异,男性寿命相对短,但是身体健康的可能性要相对长,而对于农村女性高龄老人健康预期寿命最低。在农村中,老年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体弱多病者的比例增加速度相对大于男性,年龄越大生活自理能力越差。在地域分布上,中西部地区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比例远高于东部地区。男女两性晚年心理健康方面,男性老人较女性老人心理状态要好,这也直接影响着老人生活满意度。农村老年女性处于农村人和女性的双重角色,老年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身体健康和经济来源上都处于劣势,需要社会各界提供更多关注,亟需出台有效的政策以支持帮助。因此从性别视角分析农村老年女性养老状况有助于更全面地掌握农村老年女性晚年生存处境。

此次研究将朔州市农村作为研究现场,通过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在了解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养老现状的基础之上,多层次了解影响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晚年养老的因素,并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相应建议。

本文研究资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运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所收集到的与农民养老相关的各类文章;二是本人在2011年7-8月以来对朔州市马官屯村和响水营村所做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资料。

二、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养老状况

此次调查对60位农村老年女性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处于“60-69岁”这一年龄段的被调查者所占比重最大,共有43位老人,占总体被调查者的71.6%。“70-74岁”、“75-79岁”和“80岁以上”等其他三个年龄段的老人人数分别为6人、6人、5人,分别占被调查者的10%,10%和8.3%。

(一)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个人养老状况

调查显示,在调查的六十位老人中没有发现离婚、未婚的情况,在个人养老状况方面,对老人是否进入老年的问题上,多数女性老人表示认可目前正在扮演的老年人角色,日常生活中基本具备吃饭、洗衣、如厕等自理能力,健康普遍良好,时有小病,村中老人主要患有牙疾、关节炎、糖尿病等病症。个人养老状况的好坏既受老人个人身体健康的因素的影响,也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农村老年女性和男性在健康上存在着差异,女性老人一般比同龄男性老人身体健康,寿命也较伴侣要长,所以女性老人除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之外还得在日常生活中操持家务,照看伴侣;身体健康出现问题时考虑到经济承受能力,一般不会去医院就医,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基本的卫生保健习惯也没有养成或保持下来。在财产处置问题上,在思想观念里老人一般都会将财产留给儿子,但是也会给女儿除现金之外的一些物品,老人在与儿女的交往中也会用财物维系双方之间的情感关系。

(二)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家庭养老状况

对老人生育状况和意愿的调查显示,受传统思想中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农村女性老人普遍有生育男孩的意愿,在生男孩愿望满足的条件下老人希望能生育女儿,认为男女孩都一样重要,日常生活来源主要依靠老伴或儿女;在居住方面,除因高龄、身体或经济状况出现问题时,老人一般情况下是不和子女生活在一起;调查中显示,儿女主要是在物质方面照料老人,老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负担自己家庭的家务,偶尔也会帮儿女料理家务、照看孩子,由于经济社会条件的改善,女儿在照顾老人的过程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女性老人能从女儿身上得到更多的情感慰藉,同时儿子也欢迎女儿照顾老人,但是儿女之间也会因老人财产出现隔膜。

农村女性老人的文体娱乐活动比较单一,在家庭中多数老人以收看电视节目消遣时间,由于老人听力和视力有所下降,所以对节目内容不会有所要求。在村中,小型便利店和可遮阳的巷口是老人午后进行娱乐活动的聚集场所,老人依年龄高低以及关系的亲疏远近形成不同的交际圈。

农村老龄化现状篇9

关键词:河北省农村老年人体质状况身体锻炼现状

1前言

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多层面带来的冲击空前强烈,老年人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当然,老年人的体质健康更不容忽视。我国政府部门对老龄人口的体质也给予了很多的关注,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将体质研究结果作为政府部门做出决策的客观依据。然而,我国体质研究工作开展二十多年来,对儿童青少年、成年人的体质研究较多,对老年人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忽视了农民――这一最庞大、最贫困、最弱势群体体质的研究,本课题通过对城乡老年人体质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影响体质的相关因素以及变化趋势,从数据方面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为探索增强农民体质,搞好农民的健身活动,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提供有益的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依据河北省体育局在全省范围内抽取乡村老年人共1505人,城镇老年人共1571人的体质监测数据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河北省乡村老年人及城镇老年人群体质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2.2.3数理统计法

测试的各项指标数据应用SpSS19.0和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均值、标准差、t值来表示,对所有数据进行常规处理,并进行相应的数理检验。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河北省老年人体质总体评价

由表1可知,河北省老年人男性优秀率达11.08%,女性优秀率达10.59%,高于女性。在良好和合格两个等级上,女性老年人高于男性,而不合格率男性老年人高于女性,达到16.26%。在达标率方面男性为85.11%,女性为86.46%,男性低于女性1.35个百分点。说明老年男性体质总体波动较大,女性相对稳定。

3.2河北省城乡老年人群体质对比分析

由表2可以看到乡村老年人的优秀率远远低于城市老年人,不合格率高于城市老年人6.71个百分点;乡村老年人体质总体水平合格以上的远远低于城市老年人和总体老年人的体质水平,这与城市的生活水平、营养状况、生活环境等好于农村有关,这些数据令人担忧,乡村老年人的体质健康应该引起重视。

3.3河北省老年人身体机能分析

身体机能是指人的整体及其组成器官、系统所表现的生命活动。对身体机能的测试可以反映出人的整体系统的机能能力。表3不同层面的展示了机能指标的分析结果。

安静脉搏是最常用的、简便有效评价心功能的指标,健康成年人安静时每分钟心率在60―100次之间,平均为75次/分【3】。由表2显示,老年男性的脉搏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而老年女性的脉搏随着年龄的增长略有下降,差异不显著。这可能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健身意识的增强,老年人身体衰老的速度渐缓有关。由城乡对比结果显示,乡村老年男性在60-64岁年龄阶段脉搏低于城镇老年男性,乡村老年女性和男性65-69年龄段均高于同年龄组的城镇老年人,但没有显著性差异。

肺活量是反映肺功能的主要生理指标。由标显示,不论老年男性还是女性,肺活量均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老年女性呈现显著性差异(p

3.4河北省老年人身体素质分析

身体素质通常是指人体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包括力量、柔韧、平衡、灵敏和耐力。表4从不同组别和层面反映了河北省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各方面能力。

握力是反映人的前臂及手部屈肌群的静力力量,是上肢力量的常用指标之一。由下表可以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握力在逐渐减少,但没有显著性差异。城乡老年人对比,乡村老年人普遍低于同年龄段城镇老年人,在60-64岁年龄段男女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

坐位体前屈主要用于评价老年人的柔韧性。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老年人的柔韧性有所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乡村老年人的坐位体前屈普遍低于城镇老年人,尤其是60-65岁老年男性的柔韧低于城市老年人(p0.05)。

闭眼单脚站立主要反映了人体的平衡能力。由表4显示,老年人无论男女闭眼单脚站立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小,尤其是男性老年人在两年龄段呈现出高度显著性差异(p

选择反应时是反映机体神经系统动态反应速度的重要生理指标。反应时越短,说明机体对刺激反应越快。由统计可知,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反应速度呈下降趋势,尤其是男性老年人表现突出(p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河北省老年人体质达标结果

河北省老年人男性优秀率高于女性0.49个百分点,而达标率低于女性1.35个百分点。城乡老年人对比方面,乡村老年人不合格率高于城市老年人6.71个百分点,体质总体水平合格以上的远远低于城市老年人。

4.1.2河北省老年人身体机能比较分析结果

河北省老年人的肺活量均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老年男女性均呈现高度显著性差异和显著性差异。城乡对比结果,乡村老年人在65-69岁年龄段与城镇老年人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4.1.3河北省老年人身体素质比较分析结果

总的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河北省老年人在身体素质各方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4.2建议

4.2.1建议有关单位重视农民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有针对性的广泛宣传科学健身和增强农村老年人体质的意义。让广大农村老年人关注自身体质健康,并掌握增强体质的有效手段。

4.2.2根据农村老年人的身体特点,因地制宜地创编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锻炼方法。有目的地提高农村老年人的身体素质。

4.2.3针对农村老年人体质弱于城市老年人的状况,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各项制度的改革,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体育设施的投入,吸引更多的老年人来参加体育活动,有效改善农村老年人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呈高龄化、空巢化趋势2011年12月2日.

[2]赖建科,胡喜华.中国老年人体育运动科研状况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5):123-125.

农村老龄化现状篇10

 

关键词:养老保障 人口老龄化 农村 家庭养老

自世纪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人口发展趋势。据年的人口资料显示,我国岁以上老人.亿,超过全国人口的%,其中农村老人占%以上,而且增长速度也要比城市快。人口学家预测,未来二三十年我国将迎来人口老龄化的高潮。我国农村在世纪初已经进人了老龄社会,而且老龄化的趋势在不断增强。农村老龄化使农村社会面临着沉重的养老压力,由于农村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差,加之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因此目前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因此,深人了解和分析农村养老保障现状,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的养老需求。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导致了农村养老需求的不断增长。两种观点都认为由于政府推行严格的人口政策,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使人均预期寿命延长,我国农村人口年龄结构迅速老化,其程度不断加剧,而且甚于城市。与城市相比,国家对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人口老龄化同养老需求增长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这是因为老人与其他年龄人口相比,需要家庭和社会提供更多的医疗费用和生活费用。人口老龄化对养老需求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加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农村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导致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目前全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人数不到全国农业人口的%,而%以上农村人口的老年保障,几乎全部依靠家庭保障。而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和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实施,农村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与日俱增,农村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使农村老年人“养儿防老”的压力增大,农村老年人生活非常艰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养老需求。

   (二)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

   农村养老保障的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保障对象一直限于“困难的人”“光荣的人”和“富裕的人”,农村的大多数人由于种种原因还无法享受社会保障。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覆盖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个县,但自年以来,参保人数逐年下降,到年只有多万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仅占不到农村总人口的%可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面是很窄的。资金筹集标准过低,保障能力极其有限。与城市老年人不同,农村多数老年人一生无储蓄或储蓄很少,他们除了家庭外没有工作单位,因此养老负担全部落在家庭,老来生活更为拮据。再从保障水平看,由于人们对农村养老保障的认识不足,在农村养老保险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大部分农民采纳了最低标准,即每月交元。这在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递增%,现行养老基金计息方法不变的情况下,农民从岁交保险开始,年后农村老人领取的养老金仅为当年农村人均收入的.%,这很难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真正需要保障的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出现了保富不保贫的现象。

     (三)法律保障缺失,管理混乱。

   社会养老保障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弱流失严重。根据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及有关文件的规定,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由县级政府组织实行,资金由民政局进行管理。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在管理这些养老保险金时却出现了挪用、他用的情况,出现大量的空帐、死帐和呆帐,导致养老保险资金的大量流失。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筹措不足。农民养老保险金的筹措主要靠农民自己。然而许多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民无力缴纳养老保险;集体企业发展滞后,不愿也无能为农民养老保障提供补助。因此许多地方的养老保险资金筹严重不足。农村养老保障工作实际上已陷人了停滞状态。由于没有关于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专门法规,在实践中存在许多困惑,各地在制定本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时找不到比较有力的立法依据,只好各自为政,把办法确定为暂行办法,大大降低了地方立法的规范性和长期性、稳定性。

&nb

   

sp;    (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使家庭养老能力弱化。

   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不容乐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是评价一种养老模式的重要指标。通过对贫困农村养老状况的调查发现,该地区老年人物质财富贫乏,精神生活匾乏,农村绝大多数老年人常年累月在家中帮助做家务,部分老年人所负担的家务劳动过重,远远超出自己的实际承受能力,农村老人赖以养老的一种重要资源己经缺失。再加上近年来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流,该地区许多老年人负担着管理承包地和照顾孙辈的工作,生活相当艰苦。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与迁移,直接导致了农村老年父母身边子女数减少,从而冲击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虽然这些流迁人口仍能在经济上接济父母,但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会受较大影响。因此,农村家庭养老的能力弱化了。

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政府职能,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

   明确政府责任,完善与之相应的政策、法规在构建农村新型社会保障体制的过程中,国家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职责。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农村人口是我国公民的主体,如果把这一群体排除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那么这种社会制度就是不完整的。目前,大部分农村社会养老体制尚未确立,社会养老尚未立法,更没有形成法律体系,使农村社会养老工作无法可依。由于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市,贫困群体在农村中的比重高,加重了养老保障制度建立的困难。从科学管理的角度出发,必须加快农村社会养老立法工作,依法建立社会养老制度。

     (二)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制度,保证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基金保值增值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完善农村家庭养老机制。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与传统大家庭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相联系的一种方式,也是老年人最感舒服的一种方式。我国目前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国家不可能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养老方面,因此,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会被社会养老完全代替。特别是在农村,我们更应积极培养、发展和完善它,尽快形成较完善的家庭养老机制,必须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工作,逐步实行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国家应确定以社会性和公平性为原则的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长远目标,构建一个动态开放体系,

   (三)巩固传统的家庭保障,使家庭保障和社会保障相结合。

由于家庭养老具有其他养老保障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是无可替代的。农村家庭养老作为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延续数千年。虽然当前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家庭养老将被其他的养老方式所代替。在现有经济条件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应继续倡导传统的家庭养老,政府和社会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增强家庭养老的社会功能,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加强法制观念使人们意识到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而得到赡养是老人的权利,也可通过给付抚养费或给照看高龄老人的家庭以一定经济补贴的方式,鼓励赡养老人的良好行为,以弥补因照料老人而减少的家庭收人,减轻子女的经济压力。

     (四)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不断探索农村新的养老形式。

   年我国已全面启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一制度是为收人难以维持农村最基本生活标准的人群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克服了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存在的救济范围窄、标准低、随意性大的弱点,使社会救济有了普遍的适应性。加强社区养老保障的辅助功能社区养老是指在中国农村基层社区主要依靠集体力量,来满足社区老人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保障方式。社区养老是一种新型的集体养老方式,有很强的生命力。自我养老与家庭联系紧密,但又不同于家庭养老,当养老资源完全由农村老年人自己提供时,就是自养。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