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慢性病发病原因十篇慢性病发病原因十篇

慢性病发病原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2:08

慢性病发病原因篇1

本文对28例慢性心力衰竭并发低渗性脑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发病机制、预防及治疗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强调医源性脑病的主要原因。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1998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并低渗性脑病患者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45~81岁;其中冠心病9例,肺心病12例,风心病7例;心力衰竭病程1~10年。

1.2

临床表现

2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心功能Ⅱ级2例,Ⅲ级14例,Ⅳ级12例。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嗜睡21例,头痛9例,昏迷12例,恶心呕吐28例,食欲不振28例。

1.3

实验室检查

28例血浆渗透压在220~250mosm/(kg·H2o)之间,血钠100~123mmol/L,血钾2.7~3.7mmol/L,血糖4.2~6.0mmol/L,血尿素氮<7.1mmol/L。

1.4

治疗

常规给氧,根据心电图及2周内使用洋地黄的情况酌情给予西地兰或地高辛。静滴硝酸甘油、葛根素、单硝酸异山梨酯、多巴酚丁胺等,口服硝苯地平、卡托普利等,肺心病心衰患者不用或少用洋地黄,以扩血管治疗为主并积极控制肺部感染。所有患者皆停用利尿剂,根据电解质测定结果,按公式(142mmol/L-实测血清钠)×体重(kg)×0.2计算应补钠量,并根据血浆渗透压配制晶体液静滴,每日1次。病情严重者先给予3%氯化钠100~150ml静滴,然后将所剩钠量配成晶体液补充。

1.5

预后及转归

治疗后19例精神症状消失,血浆渗透压恢复正常,心衰改善出院。9例心衰加重,意识障碍加深死亡。

2

讨论

正常血浆渗透压为280~320mosm/(kg·H2o),低于280mosm/(kg·H2o)者为低渗血症,严重者伴脑部症状时称为低渗性脑病。临床上心衰并发低渗性脑病并不少见。除心衰病理因素外,临床处理不当占重要原因。(1)利尿剂使用不当,短期过度排钠利尿是造成低渗性脑病的重要原因。钠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最重要的阳离子,占总渗透压的92%左右,一旦降低则渗透压难以维持。本组24例患者使用过利尿剂,占所有病例的85.7%,提示医源性因素极为重要。(2)过分强调低盐饮食,使体内钠缺乏,加之不适当使用利尿剂,加重低渗血症。(3)心衰时有效血容量减少,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促进肾小管对水、钠的重吸收,使体内水积聚,血液稀释,大量的钠离子进入细胞内,钠泵活性减低,造成血浆内低渗状态。(4)心衰患者多有低蛋白血症,使胶体渗透压降低,可进一步加重血浆低渗压。此外,心衰病人心房肽的变化也可能是导致血浆低渗压的因素。慢性心力衰竭并发低渗性脑病时病死率高,燕飞等[1]报道重度心衰并低渗性脑病时病死率为94%,本组9例因低渗血症心衰加重死亡,因此,心衰时低渗性脑病的防治十分重要。通过临床实践,笔者认为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应鼓励进食,不必过度强调低盐饮食,加强支持疗法,合理使用利尿剂,适当补充生理盐水,必要时随时复查血浆渗透压可很大程度的预防本病的发生。对肺心病心衰并发肺性脑病而精神神经症状反复者,应及时检查血浆渗透压以排除低渗性脑病的存在。而一旦发现低渗性脑病应及时治疗。纠正低渗性脑病需用3%氯化钠静滴者,用量一般不超过150ml,以防血容量急剧增加发生肺水肿。每日补钠总量宜分次补充,一般第一日前6~8h给予应补钠量的1/3左右,此后根据治疗反应酌情调整,宁少勿多,不可操之过急,使血钠在24h内稳定升至120~125mmol/L,再逐步使血钠、血浆渗透压恢复正常,这对挽救生命有重要意义。在补钠的同时,要根据电解质情况参照有关公式适当补充钾、氯。24h总补液量不应超过3000ml,补液过多会加重心衰。病情许可时可口服或鼻饲5%氯化钠和牛乳的混合液,因牛乳的钾含量高,两者混合后既可补钠又可补钾,对恢复正常细胞容量和血浆渗透压有利。

参考文献

慢性病发病原因篇2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自发性气胸治疗体会【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33-02

自发性气胸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属于呼吸系统的常见急性症状,一般往往是在患者呼吸道感染或者较大力咳嗽形成的[1]。自发性气胸可分为原发性气胸和继发性气胸,原发性气胸是指患者在肺部常规检查中未发现明显的病变现象的气胸状况[2],继发性气胸是指继发于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结核等各种肺脏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自发性气胸容易引起心、肺功能衰竭及呼吸衰竭,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由于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故常发生漏诊、误诊等现象,从而使该病造成的死亡率大大提高[3]。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9月~2012年9月期间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自发性气胸的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治疗体会探讨如下:

1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治疗体会

1.1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自发性气胸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突然或逐渐加重、不同程度的胸痛、胸闷气短、心慌、大汗淋漓、烦躁不安等。其临床特点如下:①该病患者年龄大,多见于50岁以上者,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②该病起病隐匿,病史长,多发于呼吸道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咳嗽[4]。③病情进展快,多表现为突然加重的呼吸困难。④临床症状重,气胸体征不典型,胸痛发生率低,且疼痛程度不剧烈。⑤常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等基础病。⑥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基础肺功能差,可诱发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呼吸衰竭,甚至晕厥、休克、死亡。⑦容易发生误漏诊,慢性阻塞性肺病气胸症状容易被掩盖,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呼吸困难突然或进行性加重患者,要警惕自发性气胸的可能,为明确肺部情况,部分患者须作胸部Ct。

1.2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自发性气胸误诊、漏诊原因及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自发性气胸误诊、漏诊原因如下:①医生未对患者病史进行详细询问,未及时给患者行X线检查,体格检查不够详细。②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病情多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医生按照常规的治疗原则进行处理,而忽视其并发症自发性气胸的发生。③临床上无特异性气胸症状体征,自发性气胸症状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加重期的临床症状相似,因此,自发性气胸症状常被掩盖而被误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④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过度充气,胸部透视,胸片分辨率有限。⑤发生气胸时,肺压缩面积小,患侧未必能叩及典型的鼓音,双肺呼吸音强度差异不明显。因此,应密切注意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病情变化,出现以下情形之一者,首先要考虑到并发气胸的可能:①突然出现不明原因呼吸困难或呼吸困难加重者。②喘息或咳嗽症状经治疗反而加重者。③不明原因突然出现胸痛者。④气管移位、胸部局部丰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者。⑤无典型气胸症状,但大汗淋漓、烦躁不安、肺部呼吸音减弱不对称或肺部哮鸣音不对称者。⑥疑似急性心肌梗死,但肌钙蛋白、血清心肌酶、心电图动态变化不支持者。对于可疑患者,应随时对患者做胸部X线检查,避免误漏诊。

1.3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自发性气胸发病原因及治疗。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因很多,具体如下:①吸烟和被动吸烟。②大气污染,接触粉尘、烟雾或有害气体。③α1抗胰蛋白酶缺乏。④气道高反应。⑤肺炎衣原体慢性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支气管壁长期充血水肿、纤维增生,导致管腔狭窄,细支气管半阻塞、扭曲,产生活瓣机制形成肺大泡,肺大泡随着咳嗽或肺内压突然增加而破裂形成气胸。

慢性阻塞性肺病一般采用吸氧、抗感染、解痉、排痰、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同时根据气胸的类型及肺压缩程度,给予胸腔闭式引流、电视胸腔镜下胸膜裂口套扎以及肺大泡切除手术治疗等处理方法。该病的临床症状轻重取决于原有肺功能,严重可导致心肺功能严重失代偿而危及生命,因此,对该病的治疗不能掉以轻心,一经诊断明确后,应及时处理。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自发性气胸的治疗原则是及时排除胸腔内气体,使肺组织尽快复张,从而改善呼吸困难。同时该病常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等基础病,因此,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重视对并发症的治疗。对于症状较轻肺压缩

2防治措施

增强机体免疫力是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重要途径,泛福舒可增强呼吸道黏膜的免疫球蛋白分泌,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许多研究显示,吸烟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此外,室内污染、粉尘、烟雾暴露也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主要预防措施有禁止吸烟、控制大气环境的污染、减少有害气体、烟雾、粉尘的吸入并预防呼吸道感染。此外,要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并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降低发病率。

3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多发于老年人,诱因多为呼吸道感染急性发作,导致肺大泡破裂而发病,常在休息甚至卧床时发病,且冬春两季的发病率最高。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及大气的污染,该病的发病率呈日益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总之,临床医师应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气胸高度重视,在进行该疾病的诊断时,除仔细体检外,还应及时行X线胸片检查,若病情经常规处理无好转或恶化经胸片检查未诊断为气胸者,应及时行胸部Ct检查。病情危重患者可经诊断性胸腔穿刺抽气确诊,减少漏误诊。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应根据病情尽早行胸腔闭式引流术,从而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李文碧,李海东,潘峰,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11,33(21):3273-3274

[2]周涛.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气胸20例疗效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8):2624

[3]李琦,廖秀清,张巧,等.重庆市部分城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的抽样调查[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9,8(1):12-15

慢性病发病原因篇3

【关键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因素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74-02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以通气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群体中[1]。该病严重时会引发肺气肿、促使患者弥散功能受限及呼吸衰竭等[2]。而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冠心病更是对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CopD患者并发CHD的相关因素,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诊治依据,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1.2观察指标及方法

1.3统计学分析

2结果

从下表可知:观察组患者的Ci、FeV1%和Bmi大小、高血压、C反应蛋白水平、白细胞数量、血小板数量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呈现负相关关系(p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Ci、FeV1%和相应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注:心脏变时性指数为FeV1%。

3讨论

比较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并发冠心病(观察组)、及42例单纯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可知,观察组的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等含量较高,这说明老年CopD合并CHD的患者气流受限程度很严重,其中重度的气流受限可能会让患者发生系统性炎症,进而导致其血清中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同时血小板聚集、血清白细胞上升也是患者出现全身炎症的征兆。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增加,身体内明显出现系统性的炎症反应,说明了高血压是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冠心病的相关因素,这和文献研究结果相符[3]。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体重指数较高,说明了偏胖体型也是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冠心病的相关因素。

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冠心病是一种较严重的疾病,在评估相关因素时如果只测定肺功能较片面。Ci作为检测心脏电生理活动、节律功能的重要指标,已经在临床诊断心脏病变时功能不良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本次研究中,把Ci、FeV1%分别作为检验肺功能、心功能的重要指标,通过分析这两项指标和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冠心病患者一般资料的相关性来判定该病的相关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Ci、FeV1%和Bmi大小、高血压、C反应蛋白水平、白细胞数量、血小板数量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呈现负相关关系(p

综上所述,纤维蛋白原、高血压、血小板、C反应蛋白、白细胞以及Bmi时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冠心病的相关因素。在诊治中,密切观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冠心病的相关因素能够尽早发现CopD并发CHD的高度危险患者,为临床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殷晓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合并冠心病患者心脏变时功能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2(12):116-117.

慢性病发病原因篇4

关键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诊治

中图分类号:R692.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069-01

慢性肾脏疾病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研究表明,慢性肾脏病和由此引起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疾病和多发病,同时由于有些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症状不明显,就会造成临床上很多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误诊和漏诊,从而耽误了患者的及时诊治。

1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原因

肾功能衰竭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发性与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病变和肾血管病变,以及遗传性肾病等原因,在很多发达国家,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已成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病因,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两种疾病也是主要的病因之一,今年的发展趋势都有明显的增高。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多种肾脏疾病晚期的最终结局,由于病因导致肾功能问题,从而引起肾脏损害,肾单位功能三十、数量减少,为了弥补肾单位功能和数量的不足,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另外,大约有6%~9%的慢性肾衰竭患者病因难以确定。

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来说,根据不同的症状和发病原因,可以把慢性肾衰竭分为肾功能代偿期、肾功能失代偿期,肾功能衰竭期和尿毒症期。由于发病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的症状就是代谢紊乱和各类系统症状,对于慢性肾衰竭患者来说,由于健存的肾单位在逐步减少,因而每个肾单位平均所排出的溶负荷必然增加,从而引起溶质性的利尿,另外,由于肾的浓缩功能差从而就会导致尿液增多,对于一些具有厌食、呕吐或者酸中毒的患者来说,就会使得患者的呼吸增大,从而造成呼吸道失水增多,就会很容易造成脱水,患者就会出现咽燥、乏力和尿量减少等症状,更严重者就可能导致水中毒或者急性左心衰。对于患有糖尿病、代谢病、感染性疾病以及长期使用肾毒性药物都会引起慢性肾衰。

2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

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来说,主要应该根据该病的临床症状,有慢性肾病病史,出现肾脏以外的各系统各脏器功能障碍,通过实验室的检查表现有代谢产物在血中堆积,并且有一系列的电解质紊乱,同时还有酸碱平衡失调,内分泌障碍一般可以确立诊断,并进一步确定是否为尿毒症。根据慢性肾脏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做出诊断。首先是判断肾贮备功能下降期,如果肾小球滤过率(GFR)减少到正常的一半以上,血肌酐正常,患者无症状;其次,是判断患者的氮质血症期GFR减少至正常的约25%~50%,出现氮质血症,血肌酐高于正常,但小于450μmol/L,可有轻度贫血、多尿和夜尿;第三,就是肾衰竭期GFR减少至正常的约10%~25%,血肌酐显著升高,贫血较明显,夜尿增多,水电解质失调,并可有轻度胃肠道、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最后,尿毒症期GFR减少至正常的10%以下,肾衰的临床表现和血生化异常(口中有尿味)已十分显著。

对于一些有肾炎或肾病综合征病史,或者长期夜尿、肾性骨营养不良的患者来说,在没有失血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严重的贫血,从而超声会显示双侧肾脏缩小而且实质回声增强,这些症状都会支持慢性肾衰竭的诊断。在诊断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区分是急性肾功能衰竭还是慢性肾功能衰竭,通常情况下,急性肾功能衰竭一般可合并轻度贫血,但在溶血尿毒综合征、淋巴瘤、白血病性肾损害和免疫球蛋白沉积性肾病合并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可合并中重度贫血;而淋巴瘤、白血病性肾损害和免疫球蛋白沉积性肾病合并慢性肾衰竭时,贫血的程度重于相应肾功能损伤程度;其次,对于有溶血尿毒综合征、淋巴瘤、白血病性肾损害、免疫球蛋白沉积性肾病、多囊肾及糖尿病肾病引起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如果肾脏无明显缩小或增大就可以确诊。

3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

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来说,虽然是慢性肾脏病的晚期,但是如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仍然可以延长患者的性命,减轻患者的病痛。主要可以根据诊断的病情和症状来进行,首先就是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来说,主要应该进行防治感染,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等症状;其次,需要减少氮血症,通过高糖饮食或者从静脉补给优质的低蛋白饮食,给予药物苯丙酸诺龙25毫克,隔天或者每周2次肌肉注射来增加蛋白质合成,还要促进氮质产物的排除,利尿以静脉注射呋塞米和人工肾透析的方法,一般就是一周透析12到24个小时。另外,就需要通过饮水来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代谢失调,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水肿时,就应该利尿排水,患者在低血钠的时候应该从静脉及时补充,并利尿促进排出,同时,还要口服氢氧化铝凝胶20-30毫升,每天4次,以便能够有效的抑制肠道吸收磷,并口服钙剂以补充钙浓度,还需要配有5%的碳酸氢钠100-300毫升或者1.8%的乳酸钙300-500毫升以达到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的症状。

同时,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还需要加强自我保健,锻炼身体,以便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及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清楚感染灶,治疗原发病、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高血压等,及时防止药物对肾脏的损害;其次,慢性肾衰竭的患者还应该及时和观察自身身体的变化,如水肿、高血压、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并观察尿颜色和量,如果有明显的症状就应该立即做血液和尿液分析,进行肾功能的测定,如有必要还应该做肾脏穿刺活组织检查以及各类肾脏影像检查,从而及时明确肾脏病因以及病理病变,为肾脏病的治疗提供保障。不管是哪一期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早期慢性肾功能不全、或是中晚期慢性肾功能不全阶段,这一疾病并非是在一夜之间形成的,它是各种致病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研究证实,肾脏内缺乏感觉神经,因此病人患肾病后往往感到一切正常。所以,当出现严重贫血、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时,患者生命已处在危险之中。

参考文献:

慢性病发病原因篇5

[中图分类号]R2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8-195-01

“慢性病”在医学上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如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这类病的危害主要是造成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易造成伤残,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且医疗费用极其昂贵,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资料表明,1991~2000年中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已经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死亡数将近600万。

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达85.3%和79.5%。从1991~2000年,支气管肺癌、肝癌、乳腺癌、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交通伤害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2000年全国死亡人数731万,在近600万的慢性病死亡者中,死于心血管疾病250万、肿瘤140余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128万、糖尿病直接死亡9万,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19.3%、34.0%、17.6%和1.2%。2000年,中国肿瘤死亡病例140多万,其中肺癌30万、肝癌28万、胃癌26万、食管癌14万、白血病4万、乳腺癌2万。200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近250万人,其中脑血管病139.5万、缺血性心脏病51.5万,高血压病23.7万。

慢性病人数量的增加和疾病种类的改变,扩大了医疗资源需求,从而导致“看病难”,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各种导致慢性病上升的危险因素的流行水平正在上升,慢性病在未来几十年还会越来越多。如果不从预防慢性病入手,慢性病的增加导致“看病难”,将成为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我国慢性病防治管理中对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深度不够、普及面较小,对群众的防治知识欠缺,绝大部分地区还是以大中型医院为主的疾病诊断与治疗服务,重个人、轻群体,重治疗、轻预防,重生理、轻心理等都是存在的现实问题。巨额的卫生资源更多的投向了疾病晚期的被动治疗。“必须要开始转变慢性病防治管理的模式,建立起慢性疾病防控管理的新防线。”

慢性病防治的重点应该是“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不要忽视错过预防。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为例,我国心脑血管病复发率居世界之首。心脑血管病的高复发率已经成为严重问题,而且每复发一次,病情加重一次。我国最新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首次中风28d病死率为24.5%,而复发性中风病死率高达60%;美国Sansa等报告首次中风2年生存率为56.7%,而复发性中风仅为48.3%。我国脑中风复发率居世界之首,根据临床资料统计,我国脑梗死首发后:第1年的复发率是25%~30%;第2年的复发率是17%~20%;第3年的复发率是20%~23%;第4年的复发率是15%~18%;第5年的复发率是5%~9%。

卫生部近期的调查显示,教育水平较低的人比教育水平高的人更容易患上慢性病及过早死亡。(1)教育水平越低,慢性病患病率越高。受教育13年以上,慢性病患病率为18.1%,未受教育人群慢性病患病率47.7%,位居患病率最高。(2)不同职业慢性病患病率亦呈显著性差异。工人的患病率为12.2%,机关干部为10.0%,分别排在职业性患病的前2位。军人的患病率最低,仅约0.4%。

慢性病发病原因篇6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现状分析;患病率

中图分类号:F840.6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097-02

近年来,随着医疗改革深入发展,医疗保险覆盖面越来越广泛,医疗保险体制越来越完善,对于参保人员所享受的待遇越来越人性化。严重慢性疾病门诊就是其重要的分支体系。一般我们所指的“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此为广义的慢性病;而什么是狭义的慢性病,即为本文中所涉及的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它是经有关专家确认、自治区社会保险事业局批准的部分诊断明确并需要门诊长期取药或治疗的疾病列为基本医疗保险部分门诊慢性病。确认为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的药品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

随着现代社会多元化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慢性病患病率和发病率明显快速上升,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在短短四年的慢性病门诊管理过程中,病人人数呈直线上升,病种呈多元化发展,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我对2006年4月至2010年6月已申报并确认为慢性病的患者作了简单的统计: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慢性病患病人数呈逐年直线上升趋势。这组数据让我们医务工作者不得不深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在长期与患者接触交谈中我了解到以下三个原因在病人发病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遗传因素(家族史);(2)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工作环境、吸烟与饮酒、运动等等);(3)精神因素(生活工作压力、应激状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使患者能尽早来就医。

从下页表1中可以很明显的读出,在基本医疗保险所设定的慢性疾病病种中,患病率居高不下且有上升趋势的前三位是:严重高血压、严重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这与我们上述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而下页表2向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患病年龄段的分布,其慢性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段的增加而呈现一个波状起伏,高峰值位于50~59岁年龄段,其次是60~69岁年龄段。慢性病主要在中老年人中患病居多,这一结论与中国人口老龄化这一现状密切相关,而且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社会现状。

从1993―2003年,中国共进行了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比较三次调查结果,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椎间盘疾病、胆囊疾病的患病率出现上升的流行趋势。尤其是心血管疾病,上升的幅度更加显著,患病率居城乡居民慢性病患病率的首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1]。全球范围内大约60%的死亡原因是由慢性病引起的,其中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危害的重中之重,深入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已经刻不容缓[2]。

作为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专管医生,有责任对这一现状进行深思并探索出解决办法。在医疗体制趋近完善的当今社会,我们要改变“重医轻防”的思想,要将慢性病防治结合的观念融入到各个领域,提高人们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认识,真正提高预防工作在慢性病防治中的重要地位。首先,我们要做好健康宣教,针对高发人群进行高发病知识的宣传,并指导其干预高危因素的发生,降低患病率;其次对已发病的患者,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医务工作者要指导其从生活方式及常规治疗等多方面配合,以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或控制率,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死亡率;同时,我们更应该加大基本医疗保险的宣传力度,让每一个患者真正感受到医保政策的优越,真正感受到保险保平安,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让病人能做到有病及时医治;最后,我们还应该重视潜在人群的患病率,即发病年龄年轻化趋势。遗传因素、工作压力、生活方式等多方因素使得青中年人中不乏慢性病患者,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一群体,他们是社会、家庭的主力军、中坚力量。有些因素我们人为控制不了,但有些因素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并且可以避免的。比如说生活方式,我们现在提倡低碳社会,为了自身健康着想,应该摈除不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从根源上切断与这些危害我们健康的不良因素的相关性。重视这一群体的健康体检(半年至一年一次)已经刻不容缓,要真正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或干预)。

参考文献:

慢性病发病原因篇7

【关键词】 小儿;慢性咳嗽;病因;治疗

慢性咳嗽是患儿就诊最常见的主诉和症状之一,病因却较为复杂,指咳嗽症状持续或反复3周以上,以咳嗽为主要的或唯一的症状[1]。而常规治疗方法难以奏效,既影响了患儿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学习,又造成家长经济上很大的负担,成为家长和医生共同面临的难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9月-2011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咳嗽患儿86例,其中男45例,女41例,年龄0.5-13岁,平均(6.8±1.5)岁。其中0.5-3岁39例,3-7岁25例,7-13岁22例;病程2-7个月。所有患儿均符合《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试行)》中的有关小儿慢性咳嗽的诊断标准。患儿入院后即给予有关病史的详细询问,进行血常规、支原体及衣原体抗体检查,胸部Ct检查,胸部X先片拍摄,如有特殊需要行鼻窦冠状扫描、消化道造影和支气管镜检查。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在确诊病因之后,进行针对性综合治疗:①对于咳嗽合并特异性哮喘的患儿,进行β2受体激动剂西利洛尔药物治疗,剂量为100-200μg,2-3次每日,同时给予丙酸倍氯地塞米松雾化吸入,剂量为100-200μg,2-3次每日,持续治疗4周;②对于鼻后滴漏综合症的患儿,进行麻黄碱鼻腔滴药治疗,每晚1次,5岁以下患儿药物稀释比例为1:3,5岁以上患儿药物稀释比例为1:2,持续治疗2周;对于伴有急性鼻窦炎的患儿进行抗生素药物治疗,鼻窦有脓性分泌物进行鼻窦置换与穿刺治疗,急性鼻窦炎患儿持续治疗2周,慢性鼻窦炎患儿持续治疗4周;③伴有衣原体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进行阿奇霉素药物治疗,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0mg,服药方式为口服,药物治疗3天后停药4天,持续治疗3周;④伴有结核感染的患者以抗结核标准治疗方案进行治疗;⑤气管存在异物的患儿在支气管镜引导下取出异物。治疗有效的标准为,咳嗽次数减少超过50%且不影响日常生活。

2 结果

2.1 各年龄组患儿病因分析结果 0.5-3岁婴幼儿,3-7岁学龄前儿童和7-13岁学龄儿童的慢性咳嗽病因主要有咳嗽变异性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鼻后滴漏综合征、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支气管异物、胃食管返流以及结核感染。各年龄组小儿慢性咳嗽病因分析,见表1。

2.2 疗效分析 本组患儿治疗结束后,82例患儿咳嗽症状显著改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其他4例患者咳嗽症状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好转。咳嗽伴有变异性哮喘的患儿治疗后1周效果明显。伴有支原体感染的患儿治疗1-2周效果明显。伴有鼻后滴漏综合症的患儿进行穿刺引流、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综合治疗,疗程为4-6周,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

3 讨论

慢性咳嗽作为一个病因复杂的跨学科疾病,除了呼吸系统的疾病可以引起咳嗽以外,消化、神经、心血管等系统的疾病也可以引起慢性咳嗽。因此,一个慢性咳嗽的诊治常常需要呼吸科和耳鼻咽喉科、消化科、神经科等其他专科医生的通力合作[2]。因为慢性咳嗽的病因众多,针对某一个体而言,也常常不单单由一个病因引起。因此,明确病因,能够对慢性咳嗽做出正确的诊断,是保障治疗成功的关键。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多种刺激因素时,气道发生阻塞和气流受限,出现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清晨发作或加剧[3]。

鼻后滴漏综合征,是多种上呼吸道疾患引起的综合征。上呼吸道咳嗽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即可引起咳嗽。当这些刺激因素持续存在时,咳嗽的症状亦将持续,并经久不愈。在儿科最主要的是变应性鼻炎、鼻窦炎及腺样体炎。

气道炎症和由病原体过量的黏液分泌物阻塞气道会常常导致支气管扩张,造成的感染发生咳嗽。支气管感染多数由以下原因引起:①免疫缺陷:当具有乏力、发热、体重减轻等全身征象的儿童发生淋巴结肿大、生长发育迟缓、鹅口疮或反复鼻窦感染时应考虑免疫缺陷,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可有持续性咳嗽和细菌感染性肺浸润。②纤毛不动综合征:由呼吸道、生殖系统上皮细胞表面的纤毛运动减弱或停止所致,约50%的患儿可同时伴有内脏逆位。纤毛清除功能的障碍,使得黏液分泌物和细菌潴留,导致持续反复性感染。③囊性纤维化病:在婴儿期发生慢性咳嗽、喘息和反复呼吸道感染[4]。

慢性咳嗽的患儿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所引起,肺炎支原体侵入呼吸道后,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定位后,吸收自身所需营养成分,并释放有毒代谢产物及细胞膜的毒性物质进一步引起局部组织损伤,而得以长期寄居[5]。临床表现可以是上呼吸道感染、鼻咽炎、支气管炎、肺炎,咳嗽形式多样,且与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同时存在。

在引起慢性咳嗽的非呼吸系统疾病中胃食管反流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病因。一方面,食管远端的酸刺激损伤远端食管黏膜感受器导致迷走神经介导的食管气管、支气管咳嗽反射;从而引起咳嗽。通过这个神经反射机制,仅仅反流至末梢食管就足以引起咳嗽。另一方面,微量胃食管反流物吸人呼吸道,亦可刺激呼吸道的迷走神经引起支气管痉挛而诱发慢性咳嗽。

支气管异物以及结核因素等引起的慢性咳嗽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在治疗时同样不容忽视,要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检,必要时行胸片胸透及支气管镜检查,以明确病因保证诊断的准确率。

总之,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一般复杂多样,应根据患儿的年龄特点、详细病史、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明确病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 林建国.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案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6):884-885.

[2] 张伟忠,张维芳,黄可,等.112例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分析及治疗[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8):2674-2675.

[3] 娄玉霞.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及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2):111-112.

慢性病发病原因篇8

防治慢阻肺可不能慢慢来

在所有肺部疾病中,慢阻肺称得上是最不动声色的“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慢阻肺仅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急性肺部感染,与艾滋病一起,并列为世界上第四大致死原因。

慢阻肺的病名中有一个“慢”字,所以很多人觉得这个病是慢慢来的,不要紧。其实不然,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由于吸烟、空气污染等原因,目前全球已有6亿人患有慢阻肺,预计患病率还会继续上升,到2020年慢阻肺将成为全球第三大致死疾病。目前,在中国约有超过4300万慢阻肺患者,多为吸烟男性,平均每分钟就有2.5人死于该病。我国每年死于慢阻肺的患者有128万,死亡率达17.6%,已超过冠心病的死亡率和死亡人数。而且,如果不及时干预,未来30年中国将有6500余万人死于慢阻肺。

更为可怕的是,如此高的致死率并没有引起人们对该病的重视。流行病学的调研结果显示,慢阻肺以高致病、高致残、高致死等特点严重威胁着公众的健康。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早期的慢阻肺症状并不明显,公众对此的知晓率很低,患者常常到症状严重后才就诊,而此时慢阻肺已处于中晚期阶段。

生活中最不动声色的“杀手”

了解慢阻肺,首先从明确其定义开始。什么是慢阻肺呢?慢阻肺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是我国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阻塞性肺气肿。慢阻肺患者的症状主要是长期的咳嗽,咳痰及气促,当慢阻肺发展到严重程度时,往往还会出现呼吸功能不全、呼吸衰竭、肺动脉高压、肺心病、右心功能衰竭等。

慢阻肺并非不治之症,但死亡率较高,这主要是因为慢阻肺是一个进行性发展的疾病,起病非常隐蔽,30%的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很容易被忽视,从而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期。当患者出现气急、呼吸困难等明显症状时,往往已到了疾病的中晚期,比早期、中期干预效果要差的很多,而且费用大大增加,使治疗陷入被动。再加上患者对此病的认识不够,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出现气急等症状时,往往认为是年龄老化、呼吸功能减退导致的。到医院一检查才发现慢阻肺病情已比较严重,肺功能损害已难以逆转。因此,慢阻肺被称为最不动声色的“杀手”。

吸烟仍是主要原因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吸烟是慢阻肺的主要原因,慢阻肺患者中90%以上都有吸烟或者被动吸烟史。而且吸烟时间越长,吸烟数量越大,慢阻肺的发病率也就越高。这也正是慢阻肺中男性患者居多的原因。据一份权威调查数据显示,男性慢阻肺的检出率为女性的3倍。而长期吸“二手烟”者,患慢阻肺的风险将会增加48%。

除了吸烟以外,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点:

首先,烟尘、粉尘等有害物质刺激也是主要的危险因素。有资料证明,空气中烟尘或二氧化硫超过1000微克每立方米时,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显著增多;其他粉尘如煤尘、棉尘等可刺激支气管粘膜、减损肺清除和自然防御功能,为微生物入侵创造条件。工业发达国家比工业落后国家的肺癌发病率高,说明与工业废气中致癌物质污染大气有关。当职业性粉尘及化学物质(烟雾、过敏原、工业废气及室内空气污染等)的浓度过大或接触时间过久,均可导致与吸烟无关的慢阻肺疾病发生。另外,室外空气污染、下厨、幼儿时咳嗽史、年龄增长、家族史均为慢阻肺的易患因素。

再次,呼吸道感染是慢阻肺发病和加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可能为慢阻肺急性发作的主要病原菌。病毒也对慢阻肺的发生和发展起作用。

聪明人要懂得未雨绸缪

每年的11月到来年的3月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高发季节,正所谓“聪明人要懂得未雨绸缪”,生活中的一些措施可有效保护我们的健康,远离慢阻肺。

将肺功能检查纳入中老年体检常规

肺功能检测对慢阻肺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可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对于长期吸烟,反复出现咳、痰、喘的人群,应当立即到正规医院做肺功能检查,尽早明确诊断并开始治疗。钟南山院士曾呼吁40岁以上人群应“像量血压一样检查肺功能”,并建议将肺功能检查纳入中老年体检常规。

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增强体质、抵抗力

平衡膳食营养素,减少盐的摄入量,少吃动物脂肪,增加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瘦肉等。多吃水果及绿色蔬菜,酌补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以帮助提高机体的代谢能力,增加食欲,改善肺部防御功能。此外,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也能有效增进血液循环,提高自身抵抗力及肺功能,太极拳便是一个非常合适的运动,一方面动作缓慢,另一方面可以锻炼膈肌,当然步行也是非常好的运动方式。

减少室内外空气污染建设“无烟”环境

慢阻肺大部分是由于接触“有烟”环境,引起慢性气道阻塞、管腔扩大及肺弹性降低或者肺泡壁破坏,导致呼吸系统功能破坏或者衰竭,所以及早戒烟是预防慢阻肺的关键。全世界现在都在通过出台严格的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的排放标准等途径、倡导远离吸烟等活动,为创造“无烟”环境而努力。有慢阻肺的人应该戒烟,远离“二手烟”,不在室内吸烟,留意当地空气质量报告,污染严重时减少室外活动等。如能切实做好戒烟工作,70%-80%的人将免于罹患慢阻肺,即使已患慢阻肺的人,戒烟后也可减慢疾病进展速度。

通过训练呼吸机增强呼吸能力

对于慢阻肺患者,呼吸康复治疗非常重要,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呼吸康复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肢体运动训练。此外,有效地咳嗽和排痰方法,可延缓肺功能的下降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慢阻肺病人的生活质量。

疾病稳定期提倡吸入疗法

慢性病发病原因篇9

关键词:慢阻肺预防老年人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327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291-01

现有的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大城市慢性呼吸道疾病(主要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死亡率为第四位,估计全国每年因慢阻肺死亡的人数达100万[1],可见该病在我国不容小觑,因此,加强我国慢阻肺防治研究的任务显得非常迫切。

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该病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阻为特征,其气流受阻常呈进行性加重,这与肺组织对吸入的有害气体和颗粒产生异常炎症反应有关。慢阻肺是一种顽疾,危及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该病对人体的伤害很大,严重时甚至危及到人们的生命。

1慢阻肺的病因如下

1.1蛋白酶一抗蛋白酶失衡:体内的一些蛋白水解酶对肺组织有消化作用,而抗蛋白酶对于弹力蛋白酶等多种蛋白酶有抑制作用。蛋白酶和抗蛋白酶的平衡是维持肺组织正常结构免于破坏的重要因素。消化肺组织的蛋白酶有两种来源,外源性来自细菌和霉菌等病原体,内源性来自中性粒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

1.2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当职业性粉尘及化学物质,如烟雾、过敏原、工业废气及室内空气污染等,浓度过大或接触时间过长,均可能产生与吸烟无关的慢阻肺。

1.3空气污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气等损伤气道粘膜和其细胞毒作用,使纤毛清除功能下降,粘液分泌增加,为细菌感染增加条件。

1.4感染:感染是慢阻肺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病毒、细菌和支原体是本病急性加重的重要因素。病毒主要为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细菌感染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及葡萄球菌为多见。

1.5吸烟:为重要的发病因素,纸烟含有多种有害成分,如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等。吸烟者粘液腺岩藻糖及神经氨酸含量增多,可抑制支气管粘膜纤毛活动,反射性引起支气管痉挛,减弱肺泡吞噬细胞的作用。

2患有阻塞性肺病的老年人,生活护理应注意以下八点

2.1预防感冒:避免感冒,能有效地预防阻塞性肺病的发生或急性发作。

2.2饮食调摄:饮食宜清淡,忌辛辣荤腥。

2.3应戒烟多茶,因为吸烟会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反射性支气管痉挛,排痰困难,有利于病毒、细菌的生长繁殖,使阻塞性肺病进一步恶化。茶叶中含有茶碱,能兴奋交感神经,使支气管扩张而减轻咳喘症状。

2.4呼吸功能锻炼:腹式呼吸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增加肺活量,减少阻塞性肺病的发作,预防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的发生。

2.5避毒消敏:有害气体和毒物会使阻塞性肺病病情加重,家庭中的煤炉散发的煤气能诱发咳喘,厨房居室应注意通风或装置脱排油烟机,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寄生虫、花粉、真菌等能引起支气管的特异性过敏反应导致阻塞性肺病发作,所以应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及时清除污物,消灭过敏源。

2.6适当休息:患有阻塞性肺病的老年人在发热、咳喘时必须卧床休息,否则会加重心脏负担,使病情加重。

2.7坚持锻炼:要鼓励患者参加锻炼的意志,让他有锻炼的欲望,可根据自身体质选择医疗保健操、太极拳、五禽戏等项目,坚持锻炼,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阻塞性肺病的发病次数,活动量以无明显气急、心跳加速及过分疲劳为度。

2.8心理护理:对于慢性气道疾病,还没有非常有效的方法能够根除这类疾病。所以,很多病人长期被病痛折磨,却又无法治愈,病人在心理上产生失望感,对治疗缺乏信心。还有些病人病情较重,反复发作,剧烈气喘,无法平躺,甚至生活上不能自理,常要他人帮助。所以,病人“感到自己无用”,久而久之产生情绪低落,甚至有的人有自杀倾向!对于有心理障碍的慢阻肺病人,可以借助一些抗抑郁药物,结合社会心理的干预,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放松心情,同时,家人应给予积极的疏导,经常关心和鼓励病人。

3慢性阻塞性肺病对症护理

3.1排痰化痰: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并帮助变换,轻拍背以利排痰,痰干结者给糜蛋白酶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也可用口服药物祛痰。

3.2解痉平喘:出现喘息症状给予氨茶碱类制剂平喘。

3.3呼吸运动锻炼: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膈肌下降,运动幅度减弱,肺组织弹性减退,使呼吸浅而频速,为了改善肺功能可做腹式呼吸锻炼和缩唇呼吸功能锻炼[1]。腹式呼吸法:指导患者取立位、坐位或平卧位,双膝半屈,使腹肌放松,两手分别放于前胸部和上腹部,用鼻缓慢吸气时膈肌最大程度下降,腹肌松弛,腹部手感向上抬起,胸部手在原位不动,抑制胸廓运动,呼气时腹肌收缩帮助膈肌松弛,膈肌随腹腔内压增加而上抬,增加呼气潮气量;缩唇呼吸法:指导患者吸气时腹部内陷,胸部前倾,将口唇缩小,尽量将气呼出,以延长呼气时间,同时口腔压力增加,传至末梢气道,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尽量深吸慢呼,每分钟7-8次,每次10-20分钟,每天训练2次。不少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天气一冷便缩在屋里“猫冬”,不敢出门活动,适度的户外运动有益无害。患者可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中老年健身操;身体状况较好的也可爬山、游泳,但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运动后以自我感到舒适为度。

4慢性阻塞性肺病预防

4.1生活规律劳逸有度。慢性阻塞性肺病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日积月累生活无度的结果。诸如劳力过度、劳心过度,大量吸烟等均可损及身心健康,伤害呼吸系统,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病。

4.2必须戒烟。吸烟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主要原因。所以,戒烟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必然选择。

4.3针对性的预防用药。很多慢阻肺的发作,甚至慢阻肺的死亡都跟感冒有关系,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众多慢阻肺患者,尤其是在65岁以上者,应该常规打流感疫苗,防止流感。

慢性病发病原因篇10

1基层卫生机构发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必要性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最终归宿,一旦出现症状,则呈慢性、自发进展,很难根治,其5年生存率与恶性肿瘤、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相似。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已发生重大改变,院外规范服药、定期随访、积极控制诱因、危险因素等,明显延缓慢性心力衰竭病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早识别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仅可以对患者积极管理以降低住院率、死亡率,还可以避免一些治疗错误。

1.1治疗不恰当或错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3合并高血压史,1/3合并糖尿病史,钙离子拮抗剂对中国人尤其是老年人降压效果好、价格便宜,是临床常用降压药物,但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已从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转为神经内分泌抑制剂治疗以改善心室重构,即降压药物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制(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和β受体阻滞剂,如血压仍高,加用噻嗪类利尿剂;如仍控制不佳,再加用钙离子拮抗剂,且应选用氨氯地平或非洛地平类药物,避免使用具有心脏抑制作用的硝苯地平、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同样,糖尿病治疗中避免使用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物。因此,若未考虑慢性心力衰竭,仅按高血压、糖尿病处理,有时会出现治疗不恰当或错误。

1.2危险因素控制血压、血糖、抑郁、焦虑、孤独等在慢性心力衰竭恶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引发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更加积极控制血压、血糖,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同时研究证实临床稳定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脏康复治疗是有益的,应建议、指导其规律进行有氧运动,以改善心功能和症状。

1.3祛除诱因慢性心力衰竭常因各种原因诱发病情加重、急性发作,如上呼吸道感染、心率过快、输液速度过快、入量明显大于出量、过度劳累及精神紧张、摄盐过多、电解质紊乱等。及早识别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加强诱因监测,及时祛除诱因,以防止病情进展、恶化。

2基层卫生机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就诊现状及原因

2003年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35~74岁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67~74岁高达1.3%,对于管辖14万人的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至少有1400名心力衰竭患者,但本课题收集患者过程中,鲜有主动因慢性心力衰竭就诊患者,分析原因如下:

2.1未主动询问、提供病史目前慢性心力衰竭无特效药物,常用药物与其它合并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一致,对于症状较轻或不明显患者,常不主动提供病史,医生也很少主动询问病史,治疗中仅考虑合并疾病,很少涉及心功能问题,常造成管理和治疗缺陷。

2.2认知度不高越来越多研究显示慢性心力衰竭常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相伴随,两者症状、体征相似,而目前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教育较少,患者普遍对自身疾病认识不足,加之全科医生慢性心力衰竭知识掌握程度不高,因此患者出现喘憋等症状时常考虑为肺部疾病而忽略心功能问题。

2.3无法就诊由于患者年龄偏大、病情较重等原因造成行动困难无法就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家属代取药,家属基本不会主动陈述病史。

2.4就诊上级医院有一部分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仅选择上级医院就诊,虽然心内科医生具备丰富的心力衰竭管理经验,但常会对其合并的糖尿病、肾脏病等束手无策,而多重学科分割式管理常会造成管理漏洞导致效果欠佳。

3基层卫生机构寻找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途径

本课题实施过程中,发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制定相应对策,最终完成病例的收集,具体途径包括:

3.1加强全科医生培训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中将慢性疾病防控定位为“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疾病防控”,因而,慢性心力衰竭防控重心也将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将是主力军。应加强全科医生对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知识培训,认识慢性心力衰竭危害、规范管理重要性等,使其意识到日常工作中识别、管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必要性。

3.2对于高危患者主动询问病史目前慢性心力衰竭病因以冠心病居首,其次为高血压,随着波立维等药物进入基本用药目录,越来越多冠心病患者就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高危患者如前壁心肌梗死、曾发生高血压危象、高血压多器官损害者应主动询问心功能情况;对于查体中听到二尖瓣听诊区、主动脉瓣听诊区病理性杂音者应主动询问心功能情况;对于用药中包含呋噻米、双氢克脲噻、螺内酯、地高辛者应主动询问用药原因、心功能情况;对于腿肿、喘憋者要考虑有无心功能不全。

3.3其他日常服务中发现患者除基本医疗外,基层卫生机构还承担出诊、健康档案建立、家庭医生服务等工作,通过这些日常服务仍可以发现一些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尤其对孤寡、行动不便、病情较重者非常有益,这些患者平素疏于就诊、规范管理,常因病情加重而反复住院,是疾病管理“盲区”,基层卫生机构服务性质、特点决定是管理这类患者的最佳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