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学和艺术的区别十篇文学和艺术的区别十篇

文学和艺术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2:10

文学和艺术的区别篇1

一年一度的以省(市、区)为单位组织的艺术联考和几百所高校组织的艺术校考,也许是部分考生迈入理想大学的途径之一。不同的考生都处在不同的情况段,凭单纯的文化考试成绩,有的考生可能只能进专科学校,有的只能入三本,有的只够录二本。但是,如果选择一门艺术专业,既参加某个艺术专业的联考和校考,又参加高考的文化考试,情况就有可能发生变化。比如说,文化成绩只够上二本的考生可能被一本院校录取,甚至有可能挺进“211工程”大学。

除了美术和表演等极少数专业外,其他艺术类专业(如编导、播音与主持等专业)的考生一般可从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后(每年的6月中旬)开始着手计划安排。若想实现自己“借艺术考试上理想大学”的梦想,准艺术考生不妨参考一下对艺术考生实用的“十六字方针”:选准路子,了解政策,细读简章,先专后文。

现在各地的培训机构众多,想要报考艺术专业的考生及其家长,可能会见到各式各样的招生广告,其推出的专业之多令人眼花缭乱。不管怎样,应以当地省(市、区)考试部门公布的专业类别为准。以湖南省为例,2012年省联(统)考分为音乐类、舞蹈类、美术类、服装类(职高)、服饰艺术与表演类、编导类、播音与主持艺术类、表演类、书法艺术和书法教育类、影视节目制作类、摄影摄像类11个考试类别。每年政策也许略有调整。因此,在2013年艺术类别公布之前,考生可参看2012年所公布的艺考类别。那么,考生选择专业的依据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是,考生自身的特长与爱好。比如,能写一手好字的书法爱好者可考虑书法艺术和书法教育类,思维敏捷、文字流畅者可考虑编导类,中外文语音准确、语调流畅、性格活泼外向、敢于面对观众者可考虑播音与主持类等。不过,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请有关方面的专业老师鉴别一下:考生是否有某专业方面发展的潜在能力,或者说更适合改学别的专业类别?总而言之,考生一定要选准路子。

艺术考生所在的省(市、区)不同,可能面临的相关政策也会有所不同。2012年,按照湖南省教育厅的规定,省属高校所有的艺术类专业、在湘部属院校美术类专业、省外高校的艺术类高职(专科)专业、省外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除外)的艺术本科专业、省外公办二本院校的美术类本科专业(指以素描、色彩、速写等为主要考试内容的美术类专业)在湖南招生录取时,直接使用省统考相关的专业成绩,招生学校不得组织湖南考生参加校考。其他高校(专业)可在湖南省艺术类专业统考合格生源范围内组织校考。湖南省对艺术考生的基本要求:只要是国家计划招生,必须通过湖南省艺术联考(150分为合格),录取时方能投档。湖南政策相对宽松,过了联考中11个类别中的任意一类都行。比如,即使过的是音乐类,也可以报考另外任一专业类别的校考。说得更明白一点,考生有音乐类的联考合格证,考过了某大学编导类的校考(由高校自己组织的专业考试),也能帮助你录取到编导专业。不过,2013年的艺术考生应密切关注2013年艺考的相关政策。

根据所选专业,考生要细读欲报考学校当年的艺术招生简章,新招生简章未面世之前,可参考前一年的简章。怎样细读招生简章?

1.招生范围(在哪些省、市、区招生)。

2.招生对象(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或文理兼招?男生还是女生或兼招等)。

3.校考的内容(考哪些科目?总分为多少)。

4.考试方法(仅以摄影为例,有的大学只考画画,一锤定音;有的既有面试又有笔试;有的分初试和复试;还有的分第一试、第二试和第三试)。

5.校考时间与地点(一般在春节前后进行,有的高校只在所在城市的校本部设考场,多数在省会城市或全国中心城市设考点)。

6.报名方式(多数高校只接受现场报名,少数高校也接受网上报名)。

7.录取方式(a.专业合格,按高考文化成绩从高到低录取;B.高考成绩达到对艺术考生的要求,按艺术校考成绩或联考成绩从高到低录取;C.按照一定的比例,“文化+专业成绩”的综合从高到低排队录取)。

总之,细读高校的招生简章非常重要。

高二结束之后,在面对如何处理好专业与文化的关系时,家长与考生都很困惑。这时,应该采取的原则是“先专后文”。先专后文就是先考虑专业培训,其次才是文化。但是,先专后文并不等于彻底放弃文化去突击专业(能做到齐头并进当然最好)。根据教育部学生司2011年12月14日的通知,省级统考应于2012年春节前完成,校考应于2012年春节后举行,3月底前完成。

先专后文理由极其简单:因为专业考试在前,一般在1~3月进行。一般情况下,只有通过各省(市、区)的联考,才有资格参加校考。虽然大学录取时不参看联考成绩(当然,个别没有举行相关类别校考的院校就参照各省、市、区联考的成绩录取),但是校考成绩要起作用还得先过联考,也只有通过省(市、区)艺术专业考试,考生才会享受艺术考生的待遇。因此,这段时间内要在尽量不影响文化学习的前提下,突击和突出专业学习与培训。

2011年教育部规定:艺考生文化成绩要达到所在省(市、区)普通高校二本录取线的65%方能录取(如:某省的文科二本录取线是500分,若你是文科艺术考生,则其计算公式为500×65%=325分)。2012年,某些省份已对艺考生提出新的要求,文化成绩达二本线的70%。实际上,这只是一个起码的要求,因为艺考生人数众多,所以对文化的分数要求也水涨船高。有的高校对艺术生的文化要求更高,仅以2012年辽宁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对辽宁省考生的要求是:高考成绩(含加分)达到辽宁省普通类二批本科录取控制线;对山东省考生的要求是:文化成绩达到山东省一本线的85%;对其他省(市、区)考生的要求是: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市、区)二批本科录取控制线的90%。即使联考和校考双双过关,能否被大学录取还得看高考的文化成绩。

文学和艺术的区别篇2

   一、在艺术类高校中加强思想建设,强化办学特色

   (一)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艺术类高校与其它部门和组织一样,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和优秀首先体现在思想上和政治上。艺术类高校中的学生普遍接触和接受新文化、新事物比较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师生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显得日益明显。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文化渗透尤为严重,在多元文化的交织和融合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和审美取向。学习压力、情感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等方方面面的外界因素引起当代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加强党政和师德师风建设在当代艺术类高校中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批评和抵制错误思想观念,是艺术类高校创先争优活动中需要积极探索和回答的重要课题。

   (二)强化人才优势,彰显办学特色

   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艺术教育应当强调其地方特色。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为例,该校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自上世纪50年代建校以来,便开始立足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美术等学科,以地方艺术人才培养为办学宗旨,在长调、呼麦、马头琴、蒙古族、蒙古族绘画等领域获得了丰富的办学成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民族艺术人才。21世纪以来,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和传播马文化的需要,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又设立了蒙古族皮革艺术中心,研制、开发以蒙古族图案和反映蒙古族生活的皮革装饰物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艺术类高校办学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彰显民族特色,弘扬民族文化成为艺术类高等院校特别是民族自治地区高等院校办学中的指导思想。构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坚持真理、修正错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政治环境,为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在艺术类高校中加强田野调查,丰富教学活动

   (一)舞台表演与民间艺术的关系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近年来,民族艺术表演的舞台化日益明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牧业地区百姓收入的提高,传统民间艺术和表演者所依附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以及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族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濒临着危机。所以,加强艺术类高校的艺术采风活动,大量进行田野调查工作对于城市里高校中的民族艺术工作者显得尤为重要。让艺术类高校中的师生走出高校,走向民间,以朴实的心态体验传统民间艺术的存在和传承,在民间艺术表演者中间学习和体验民间艺术的魅力。所以,引领高校师生走出校园,放开眼界,走向民间是当代艺术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与舞台实践的结合

   艺术类高校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是高等艺术人才的培养机构,是宣传艺术,普及艺术的教育机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处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跨越的新阶段。艺术类高校具有艺术类办学的特点,教学要与舞台表演和艺术实践相结合。所以,加强民间采风和田野调查是新形势下急需进行的,通过田野调查来发现和整理民间艺术的艺术形态和传播特点。

   (三)新媒体在民间艺术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广播电影电视和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接入了互联网络并在教学单位和家庭中迅速普及开来。网络和广播电视媒体成为教学和学术交流重要的渠道,对于民族艺术的教学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另外,从mp3播放器到手机彩铃,从云终端到云计算,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给民族艺术的教育提供了丰富而又立体的平台,众多的音乐网站和音视频资料随时都可以通过网络和广播电影电视来获取,成为新时期艺术类高等教育中重要的教学手段。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榜样和典范作用

文学和艺术的区别篇3

一、网上预报名

考生在规定时间登录“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nm.zsks.cn),按照网页上的说明,准确填写每一项内容,核对无误后,自行打印《预报名表》。

填报信息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1.考生设置的本人登录密码,在信息查询、修改、确认,网上查分和网报志愿时均需使用,一定要注意保密。因考生个人原因导致密码泄漏造成损失或相关后果的,责任自负。若遗忘密码,考生须持本人居民身份证到旗(县、市、区)(以下简称旗县)教育招生考试机构重置,也可使用报名时绑定的手机号发送短信“GKmm【公民身份号码】【新的密码】”到10628833进行重置(例如:GKmm150101200001011234mypass,公民身份号码为考生本人的公民身份号码,新置的密码为mypass,GKmm和公民身份号码以及新的密码均须为半角字符)。

2.具有农业、牧业家庭户口的考生,其考生类别应选择农村应届或农村往届,其他考生选择城镇应届或城镇往届。完成户籍制度改革的地区,可参考《国务院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规定的批复》(国函〔2008〕60号)的有关要求,以及报名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年度《统计用区划代码》和《统计用城乡划分代码》,确定考生户籍地是否属农村、牧区范围,以此来确定考生类别是否属于农村应届或农村往届。

3.考生须正确选择自己的报考类别、外语语种、考何种民族语言,这三项决定了考生的考试科目,选择错误将会影响到考试及总分计算。

报考类别及其统称见下表:

报考类别

统称

普通文科、普通理科、蒙授文科、蒙授理科

普通类

汉授美术(文)、汉授美术(理)、蒙授美术(文)、蒙授美术(理)

美术类

艺术类

汉授音乐(文)、汉授音乐(理)、蒙授音乐(文)、蒙授音乐(理)

音乐类

汉授编导(文)、汉授编导(理)

编导类

汉授其他艺术(文)、汉授其他艺术(理)、蒙授其他艺术(文)、蒙授其他艺术(理)

其他艺术

汉授体育(文)、汉授体育(理)、蒙授体育(文)、蒙授体育(理)

体育类

计算机类、农学类、牧医类、烹饪类、财会类、旅游类汽驾类、建筑类、机电类、化工类、幼师类、医学类、体育类、采矿类、蒙牧医类、美工设计类

高职对口招生

4.艺术类包含美术类、音乐类、编导类和其他艺术类。报考艺术类的考生只能在上述艺术类所涵盖的类别中选择其一作为本人的报考类别,不得跨类报名。

美术类包含的本科专业有:美术学、绘画、雕塑、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中国画和动画等。音乐类包含的本科专业有:音乐表演和音乐学。编导类包含的本科专业有: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和戏剧影视导演。未包含在上述类别中的本科艺术专业一般应属于其他艺术类。

拟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考生可根据本人特长,艺术类所包含的本科专业,以及对拟报专业的专业考试要求等选择相应的报考类别。

美术类、音乐类、编导类实行全区统考,若考生统考成绩合格,才可以参加拟报高校的校考;其他艺术类对部分专业实行全区联考,考生可参加全区联考或校考;高职对口招生美工设计类考生须参加美术类全区统考。

我区组织联考的专业(类)有:播音与主持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蒙语授课)、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舞蹈类、表演(戏剧影视表演)、表演(二人台表演)、表演(服装设计与表演)、表演(音乐剧表演)。报考或兼报其他艺术类专业的考生最多可以选择上述2个联考专业。拟报考舞蹈表演、舞蹈学和舞蹈编导等专业的考生应选择舞蹈类联考。

美术类、音乐类、编导类考生,如取得其他艺术类专业联考或校考合格成绩,可兼报相应院校其他艺术类专业;蒙授艺术考生可兼报取得相应汉授艺术专业合格成绩的汉授艺术专业。其他艺术类考生不能兼报美术类、音乐类、编导类;音乐类、美术类、编导类考生不能互相兼报。

拟报考艺术类专科专业的考生,可参照上述本科专业的设置和教育部相关规定,选择相应的报考类别。

5.选择声乐考试的音乐类考生须选择唱法,并在报名系统中选择三首不同歌曲且标明调号;选择器乐考试的考生须选择乐器的种类,并选择两首不同乐曲(练习曲和演奏曲均可)。若考生在报名系统中找不到自己要表演的曲目,则须填写曲名等相关信息,同时上传对应的乐谱图片(简谱或五线谱)。

若同一考生选择或上传的多首曲目乐谱系相同乐谱、上传了报名系统中已存在的乐谱、考试时演奏的乐器种类与高考报名申报的乐器种类不符、上传的乐谱暴露考生个人信息或有明显标记等有违考试公平公正实施的情形,将取消其音乐类统考资格和统考成绩。

6.体育类考生报名时要选择其体育专项,录取时将向考生报考的高校提供该信息,但不对体育类考生进行专项测试。

拟申报高水平运动队的考生,报名时要选择与本人取得资格的证明材料相一致的体育测试项目。在高考报名资格审查中,各旗县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要做好考生体育测试项目的相关审核工作。凡不符合要求的,责令考生修改所填报的体育测试项目;限期不予改正的,将取消其高水平运动队报考资格。高水平运动队考生须参加自治区或全国统测,测试不合格者不具有高水平运动队录取资格。

7.只报考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考试类型应选择“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各科类考生,考试类型应选择“高职班”;五年制高职转段的考生,考试类型应选择“三二分段”,但报考类别不能选择高职对口招生的相关科类;报考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单独招生的考生,考试类型应选择“职教师资”;报考残障考生单独招生等的考生,考试类型应选择“单独考试”;其他考生的考试类型应选择“秋季统考”。

8.由就读学校组织完成现场确认的考生,须选择“学校报名”,其余在旗县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完成现场确认的考生,须选择“招办报名”。

9.在区外取得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考生需填写相应等第成绩,现场确认时出示成绩报告。

10.考生(含报考高水平运动队)依据已经取得或具备的政策性照顾项目选择相应的考生特征,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原件与复印件;未选择考生特征的,视为自愿放弃政策性照顾,报名结束后不再受理任何未申报的政策性照顾事宜。

各类优先录取条件按教育部年度招生文件或其他相关规定执行。

11.拟在录取时填报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以及免费医学定向生志愿的考生,预报名时须选择相应项目,并按要求提供父母(或法定监护人)与本人的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审核通过的考生方有资格报考;未选择的,视为放弃相关招生计划的报考资格。此类考生的报考资格,暂按2018年相关文件执行。

二、思想政治品德考核

考生所在学校或单位(没有工作单位的考生由苏木、乡镇、街道办事处)应对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做出全面鉴定,并负责将鉴定结果填写在《预报名表》相应栏目内。负责人签名后加盖公章。

对受过刑事处罚、治安管理处罚或其他违法违纪处理的考生,要在上述栏目中填写描述其所犯错误的事实、处理意见和本人对错误的认识及改正错误的现实表现等意见(不得超过100个汉字),并对其真实性负责。

考生有下列情形之一且未能提供对错误的认识及改正错误的现实表现等证明材料的,应认定为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不合格:

1.有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言行或参加邪教组织,情节严重的;

2.触犯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受到刑事处罚或治安管理处罚且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

思想政治品德鉴定结果由旗县招生考试机构在现场确认期间录入报名系统。

三、网上缴费

完成预报名的考生,方可使用开通了网上银行功能的中国农业银行卡或具有“银联”标记的其他银行的银行卡按预报名系统显示的金额网上缴纳报名考试费。报考艺术类、体育类以及高水平运动队等考生还应按标准分别缴纳相应的自治区组织的专业统考(联考)考试费。

四、现场确认

考生网上缴费成功后,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户口簿、户口簿复印件和《预报名表》到旗县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进行现场确认。享受政策性照顾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考生还须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区外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或户籍从区外迁入我区的考生,还须提交学籍与实际就读、家长居住、从业、社保或纳税等证明材料。

旗县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负责考生的现场确认工作,流程是:

1.对考生提交的各类证明材料进行初审。

2.通过网上办公平台读取考生的居民身份证信息,定位考生记录,审核其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性。

3.对不符合报考资格的考生要录入其不符合的原因;对符合报考资格的考生要拍照上传相关证明材料,验证其指静脉信息并照相。

照相后生成的考生号由14位数字组成,第1—2位是年份代码(如2019年的年份代码是19),第3—8位是地区代码(自治区、盟市、旗县各2位),第9位是考试类型代码(1秋季统考、4三二分段、6职教师资、7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8高职班、9单独考试),第10位是根据报考类别自动生成的科类代码,第11—14位是顺序号。

4.打印考生《报名登记表》《诚信考试承诺书》《政策性照顾加分审核表》《乐谱》和《专业考试准考证》。其中《报名登记表》《乐谱》应由考生本人校对、确认签字;《诚信考试承诺书》应由考生签字,并在指定位置书写规定内容(蒙语授课考生须用蒙文书写,朝语授课考生须用朝文书写);在《专业考试准考证》上加盖旗县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公章后发给考生。

考生身份等个人信息以现场确认时为准。在《报名登记表》上一经签字确认,到大学入学报到前,考生的公民身份号码、姓名、民族等信息一律不得更改。

五、其他事项

1.旗县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将考生本人校对、确认签字的《报名登记表》装入考生档案;户口簿复印件、《预报名表》《乐谱》留存备查;《诚信考试承诺书》送交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不装入考生档案。

2.参加美术类、音乐类和编导类统考的考生须按规定到考试承办单位领取《专业统考通知单》。

3.艺术类统考合格的考生和其他艺术类考生持《专业考试准考证》,参加经批准的招生院校的校考或联考;美术类、音乐类和编导类考生,若兼报其他艺术类专业,无论相关统考成绩是否合格,均可参加其他艺术类校考或联考。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自主招生、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和单独招生考生持《专业考试准考证》,到有关招生院校(或指定地点)参加专业考试或相关笔试面试。

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考生还需参加自治区组织的文化课单独考试;获得一级运动员、运动健将、国际健将及武术武英级(或以上)称号之一的考生,若申请参加文化课单独考试,也应参加上述文化课单独考试。

文学和艺术的区别篇4

【关键词】地方特色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艺术设计在国内市场经济繁荣的背景下重新找到用武之地。据不完全统计,至2007年,在全国1247所院校成立了设计类专业,在校生110万人。①然而,对于许多院校而言,教师资源的合理运用极为不科学,缺少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这也正是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一个尴尬之处。基于这样的情况,结合云南地区自身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地区特色的教学改革,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期从根本上改变如上的尴尬现状。

一、地方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意义和定位

(一)地方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建立的意义

与众多的设计专业学科一样,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门专业,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它的定位、方向、特点、优势、瓶颈、盲区、作为和理由,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界定、不断调整、不断梳理、不断寻求、不断思索的问题。”②正是基于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制定一个相对实用的教学模块,同时使其具备一定的“生长”性,这将为学校向市场提供合格的设计人才提供必要的保证,同时也是本文的初衷所在。

(二)地方艺术类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定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人及中国的经济在当今国际中的地位也有了显著提升,在这样一个转型阶段,用一种学术性的批判态度来看事物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当我们具备这样一种心态的时候,改变、调整和完善已有的教学模式,就变成了一种自信的外在表象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云南本地的环境艺术专业该如何发展呢?

云南地处祖国边陲,有着丰富的地理资源与民族资源,各个地区充沛的人文与地理资源正是立足本土进行发展的良好基础。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如何使得环境设计的形态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协调,同时又不失去本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

二、地方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学”与“教”的探索

(一)地方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中课程的设置探索

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具体情况,需建立一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新模型,该模块共分为六大部分,每个部分为一大模块,其下配以相关的子模块予以完善其专业知识结构,同时根据每年学生的接收情况,细化每个课程的作业量以及不同课程作业之间的关联性。六大模块分别如下:

1.造型基础模块。其下设置子模块为:造型基础(1)与造型基础(2)。主要以“二维造型”与“三维造型”为主,在进行课程大纲设置中,凸显地区民族文化的造型特色,总结并提炼出地区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介绍与练习。

2.专业通识模块。其下分别设置子模块为:艺术设计理论基础(1)与艺术设计理论基础(2)。主要结合地区文化特点进行讲授,进行多方位的艺术观点介绍的同时,主题讲座结合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完成课程的学习。

3.设计初步模块。其下分别设置子模块为:创作初步与学习方法指导。通过抄绘设计范例作品、教师进行点评、了解或认识三个专业的概况知识,尝试设计入门性质的作业练习。

4.设计基础模块。其下分别设置子模块为:设计基础(1)(2)(3)。主要是强调在“基本技能”之下的“环境与构成基础”和“环境与装饰造型基础”两个知识点,强调环境艺术专业特色范围内的构成、装饰,以及民族民间造型技法基础知识的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方法拉开距离。

5.专业设计模块。其下分别设置子模块为:专业设计(1)(2)。此部分模块是整个模块教学的核心部分,结合对于地区民族文化价值的研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如民族民居的研究与改造、民族文化的二次提升等课题进行研究与设计,在了解地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环境设计的保护与创新。

6.毕业设计模块。主要由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两部分组成。毕业论文结合毕业设计进行研究,毕业设计要求对具体一个民族地区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并与当地政府形成合作关系,进行环境问题的梳理与解答,解决当地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

(二)模块化教学效果分析

作为艺术类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通过3年的模块化教学实践,在教学安排中突出艺术类院校特色,将一些在理工类院校中出现不了的课程安排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如陶艺课、美学修养、艺术品鉴赏、西方歌剧鉴赏等以选修或必修的形式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突出学校专业化教学特色。

在模块化教学中,随着专业学习逐渐深入,每个学期“大作业”与各科的“小作业”的关系逐步加强,设计深度也随之逐步深入,同时,结合云南地区的民族特色,各个专业教师在课程设置中都将地区化和民族化作为重要的课程设置考虑因素,在“大作业”设置中充分加入这些因素,从而逐渐形成各个学期科目围绕核心科目展开的局面。

模块化教学还体现出一个很大特色,就是各个相关专业之间的联系明显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连贯性有了较为深切的理解,同时各个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复的内容虽难以消除但概率明显降低。

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建立,使得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加有机相连,同时使得教师、教学资源的配置更趋合理,减少人力和物力上的浪费,节省教育资源,对于专业特色建立是一个很大的补充。

(注: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模块化教学模式在艺术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注释:

①②宋建明.匠心行修三十年.//宋建明,王雪青.匠心文脉[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221.

参考文献:

[1]张绮曼.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文学和艺术的区别篇5

关键词:现代陶艺;地域特色;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46

1河南现代陶艺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河南陶瓷艺术的发展一直遵循古法,陶瓷工匠重视传统工艺和釉色,轻造型和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河南省涌现出一批勇于创新的陶瓷艺术家,他们接受新理念,敢于尝试和另辟蹊径。刘红生、任英歌作品《钧瓷盘》获得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陶瓷艺术提名奖,并随后成功在北京举办“刘红生、任英歌钧瓷作品展”,取得巨大成功。2015年,黄珂在郑州举办“回到内心―黄珂陶瓷艺术作品展”,其作品大胆的造型,独特陶艺肌理语言的运用,体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审美追求。受到大家广泛好评。许昌市主办的“中国钧瓷文化节”和汝州市主办的“汝瓷艺术节”将众多陶艺家和爱好者汇聚一堂,为其提供作品展示和艺术交流的平台,有力促进了中原地区现代陶瓷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每年,河南省陶瓷艺术委员会和河南陶玻协会分别主办“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展”和“河南之星―设计艺术展”,展览吸引众多年轻陶瓷艺术家参与,为他们提供机遇,成功地引导河南省现代陶艺的发展方向。河南省陶瓷艺术与全国及国际方面的交流活动也日渐增多,例如河南省国际钧瓷陶艺创作营邀请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多国著名陶艺家驻营创作,为当地带来世界不同地区的艺术风格,极大促进了中原陶瓷艺术与国际的交流,为河南省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多元化的发展。

2河南现代陶艺主要创作力量代表

2.1陶瓷世家传承人

河南省拥有多个著名陶瓷产区,例如许昌市神镇钧瓷瓷区、汝州市和宝丰县汝瓷区、开封市官瓷区、洛阳市三彩陶艺区以及焦作市当阳峪绞胎瓷区等。多数传统瓷区的年轻传承人们不甘于局限在父辈们传统的陶瓷艺术里,他们努力寻找新的、现代的陶瓷艺术形式,通过融入现代流行元素和审美情趣,在父辈艺术的基础上,创新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陶瓷艺术品。例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志之子―杨晓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佩章之子―晋晓童等,他们皆为河南省现代陶瓷艺术的新生力量代表。

2.2河南省内高校陶瓷专业师生

近几年,多所高校增设了陶瓷艺术专业或方向,例如郑州轻工业学院、许昌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平顶山学院。个别高校甚至成立了陶瓷学院,开设现代陶艺、环境陶艺、拉坯、模具成型、日用陶瓷、生活陶瓷、综合装饰、陶瓷材料、配饰设计等课程,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陶瓷艺术专业或方向的学生,学院师生们专业技能过硬,理论基础扎实,创作出一件件优秀的现代陶艺作品,屡次在河南省相关部门主办的陶瓷艺术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取得令人欣喜的成就。几年来,他们快速成长为中原地区现代陶瓷艺术学院派的中坚力量代表,快速提升了河南省现代陶瓷艺术整体影响力。

2.3自由陶艺家

自由陶艺家多数受过良好的现代艺术教育,同时又十分热爱现代陶瓷艺术,他们以饱满的情感创作出个人风格独特的现代陶艺作品,通过举办个人陶瓷艺术展和参加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节或陶艺大赛,来提升个人艺术影响力。他们借此来实现个人艺术梦想。

3传承与创新是河南现代陶艺发展的必经之路

信息时代为现代陶瓷艺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在这个时代,需要陶瓷艺术家不但具备传统陶瓷技艺,而且要跟上时代节奏,甚至要引领时代艺术风向。陶瓷艺术需要与其他工艺形式相结合,形成一个全新的艺术的形式。例如陶瓷工艺与镀金工艺的结合,陶瓷与铁艺、玻璃、珠宝玉石等姊妹工艺艺术的结合。这样的创新需要陶艺家开放思维,张扬个性,跳出传统模式。同时,创新不等于随意创作,那些造型水平不高,东拼西凑、不伦不类的现代陶艺作品当然经不起时间检验,注定会被社会淘汰。河南省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需要将中原地域文化、时代精神、传统工艺、民族品质等方面融会贯通,通过一代代陶瓷艺术家的不断创新,才能实现中原现代陶艺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做出应尽的义务和贡献。

4结语

河南省现代陶瓷艺术的快速崛起,离不开中原地区所有陶瓷艺术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只有在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协会的大力支持下,转变观念、充分利用中原地区文化资源,发挥本地区人才优势,形成区域产业,树立民族品牌,才能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只有走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全面推进陶瓷艺术品更新换代,服务地方艺术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文学和艺术的区别篇6

传统的巴蜀民间艺术研究,多把重点放在其起源、发展及艺术形态的分析上,这些研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弥补了民间艺术在艺术学研究领域的空白,提升了民间艺术在学术史上的话语权,丰富了民族民间文化的研究成果。然而,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我们不能把民间艺术与民众生活的文化空间完全分割开来,使其脱离了具体的情境与生存的土壤,进而缺乏细节描写与深度阐释,忽略了民间艺术与乡土社会的互动关系。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民间艺术的内涵不断扩大,不再拘泥于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艺术形式,诸如民间文学、民间杂技与竞技、民间手工技艺等等都统统归属于“民间艺术”的范畴,人们对民间艺术的内涵和价值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语境下,巴蜀民间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具有学术整合的研究价值;艺术人类学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将开启巴蜀民间艺术研究的新领域,以学术研究带动传统文化保护,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一、巴蜀民间艺术的人文内涵及当代价值

巴蜀民间艺术是古老的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已有的考古成果显示,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古蜀文明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盛极一时。三星堆出土的造型独特、铸造精美的青铜器和玉石器,尽管残留着古蜀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痕迹,但也充分证明了古蜀先民在文化互补互融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原始造型艺术。这些原始造型艺术本质上是巴蜀先民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产物,事实上它们不可能完全脱离民间艺术而存在,应该说,它们是当时社会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和最高表现。由此可以推断,古蜀时期的民间艺术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尽管四川盆地周边为高山和高原所环抱,这种地形对巴蜀文化作为农业文明所必然带来的封闭性肯定会有较大影响,但山原之间的若干河谷却成为巴蜀大地得天独厚的对外交通走廊,古蜀文化不仅与荆楚文化、秦陇文化、中原文化相互渗透影响,还通过滇黔夜郎文化和昆明夷、南诏文化,与东南亚、南亚、甚至西亚地区都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巴蜀先民不拘于内、向外开拓、努力改善自身环境的决心和勇气,形成了巴蜀文化“封闭中有开放、开放中有封闭”的历史个性。而且,随着时代的推移,开放和兼容最终成为巴蜀文化最大的特色。巴蜀先民在他们所处的特定生态环境和生活背景中创造出了辉煌的文明和文化,他们又创造出了各种艺术形态来表达他们的思维观念和知识体系。巴蜀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生态系统复杂多样,民间艺术也表现得丰富多彩、灿然可观。由于历史上巴蜀地区文化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民族源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长时期的民族交往、民族迁徙与文化振荡,使巴蜀民间艺术具有地方个性的同时,又呈现出多元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巴蜀民间艺术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价值。就民间艺术的内涵和功能来看,它涵盖并超越了一般意义上艺术和美学范畴。绝大多数的民间艺术并不具备纯粹的审美价值,恰恰相反都是从实用性出发,渐渐发展、产生出审美价值的,如民间建筑、民间服饰等等。因此,大多数的民间艺术与艺术学的艺术形态是有本质区别的。由于民间艺术与民众生活方式、民俗活动及其他形态的艺术相结合,决定了其特殊的艺术形态特征,诸如体裁、样式、功能、结构等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形态,也就是说,与一般意义的艺术比较而言,民间艺术是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于一身的艺术形式,实用性是其本质特性。

巴蜀民间艺术承载着历史的文化记忆。民间艺术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人文环境中产生的,是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历经岁月沧桑保存、流传下来的,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地方性知识,反映着历史文化传统的发展与变迁,保留着浓缩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纷繁多样的巴蜀民间艺术蕴含着巴蜀传统文化的根基,反映了巴蜀地区民众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审美观念等等,体现出巴蜀文化的历史文化发展踪迹,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巴蜀民间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不脱离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不脱离具体的历史和社会环境,呈现着巴蜀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沉淀着发展的经验、生存的智慧,这些维持民族或群体血脉的因素反过来又世代塑造并延续了这些民族或群体一脉相承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从而形成特有的文化传承和群体意识,成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识别标志。因此可以说,巴蜀民间艺术与更广泛的巴蜀文化一起,承载起了一个特定地域民众的生命动力和情感依托,为他们构建了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巴蜀民间艺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的普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民间艺术在内的民族民间文化赖以存续的文化生态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很多民间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这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

2004年,我国政府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将此前已经发起组织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2年)一起汇入到世界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2006年以来,我国先后公布了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门类。这些门类大部分是具有民间性、民族性和集体性的艺术形式,对于研究民族的审美心理和文化特征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巴蜀民间艺术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登上了“大雅之堂”,许多魅力独具、底蕴深厚、具有重要保护和研究价值的巴蜀民间艺术形式进入部级名录之中,充分展现出了巴蜀民间艺术的多元与多样的特点:

有表现各种劳动形态的,如:川江号子、抬工号子、竹麻号子、巴山背二哥、川北薅草锣鼓、薅秧歌、高腔山歌等等;

有表现民风民俗的,如:婚嫁歌、滚板山歌、高台狮子舞、木板年画、夹江年画、雨坛彩龙舞等等;

有表现西南少数民族神话传说、民间信仰和习俗的,如:彝族的支格阿鲁、毕摩经诵、阿都高腔、漆器制作工艺;苗族古歌;藏族史诗《格萨尔》、热巴舞、弦子舞、扎呗麻呢舞、唐卡;白马藏族的舞;羌族的卡斯达温舞、羌笛等。

这些进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巴蜀民间艺术具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域性、集体性、传承性、象征性等。首先,巴蜀民间艺术是世代生活在中国西南一隅的巴蜀地区的民众创造并享用的各种艺术形态,是他们在这一特定的地域生态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文景观。尽管很多艺术形态在中国其他地区也同时存在,但是由于受到各种自然生态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呈现出不同形式和特征,“巴山蜀水”独特的自然景观必然孕育出匠心独具、性格鲜明的巴蜀民间艺术。第二,巴蜀民间艺术是巴蜀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集体创作、传承并享用的文化遗产。尽管在代代传习中,民间艺人都可能将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倾注于艺术活动之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但是每一个民间艺人都不可能脱离生育、养育他的社会文化土壤而存在,因此他们所传承的民间艺术也必然具有集体性的特征。第三,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它的“活态性”,而活态的具体表现就是传承。巴蜀民间艺术的传承,不仅表现在艺术门类自身的继承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其产生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力量的传递。另外,民间艺术在传承的过程中既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又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产生变异。第四,凝聚着巴蜀民众集体智慧的民间艺术是巴蜀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是巴蜀文化特征直观生动的反映。巴蜀民间艺术以各种形式展现出巴蜀文化独特的气质和内涵,这是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区别于其他地区文化的标志性文化,因此,也可以说,巴蜀民间艺术是巴蜀文化中的一个象征性符号。

历经几千年沧桑的巴蜀文明所涵养的巴蜀民间艺术浩如繁星,其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精神财富是不可估量的。然而,迄今为止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巴蜀民间艺术门类和数量还不是很多,事实上,最终可能有很多的民间艺术不能被纳入到国家视野之中,但它们的价值依然非常重要,不容忽视。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语境下,巴蜀民间艺术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连接着传统与现代,承载着维系民族情感和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历史使命,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但是,在这一浩大而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长远的工程中,各方利益的诉求又可能使原本面临生存危机的民间艺术加速走入绝境。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以人为地干预而迫使其改变原来的形态,特别是以强力手段迫使民间艺术转型,增加其与民族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不相容的内容都所谓创新,都是以破坏和牺牲民间艺术的民族特点和乡土特点为代价的,因而也是不可取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虽然许多国家都有着丰富的保护实践经验,但是国情不同、文化特性各异都决定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因此,这不仅仅是一个国策问题,还应该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

三、艺术人类学视野中的巴蜀民间艺术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语境之下,让我们更加意识到研究包括巴蜀民间艺术在内的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价值,无论从学术角度还是现实角度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艺术人类学将为巴蜀民间艺术研究开拓新的视野。从社会分层来看,以往的艺术史,不仅是以欧洲为中心,同时也是以上层的文化艺术精英为中心。这不仅是世界艺术史的问题,也是我国艺术研究的一种传统视野。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边远地区的民众所创造的艺术长期以来没有被划入艺术史、艺术学研究的范围中。艺术人类学立足全人类艺术现象,极力主张并且强调民间艺术也是人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人类艺术中最根本、最基础的部分。艺术人类学视野中的巴蜀民间艺术研究,必然会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融合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发展出综合的、交叉的、跨学科的方法和技巧,其特点与优势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关注巴蜀民间艺术的文化整体性

任何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都产生于一定的文化生态中,这种文化生态又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对于巴蜀民间艺术的研究必须与巴蜀文化联系起来,与巴蜀文化产生的自然、地理、历史等诸多因素联系起来,否则很难准确把握这些民间艺术的个性和精髓。以广大民众为创作者和享用者的巴蜀民间艺术必然是巴蜀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是巴蜀民间文化的生动展示,自然也就反映了巴蜀文化的精神和特征,同时巴蜀文化的诸多特点也就必然通过民间艺术这样丰富生动的载体表现出来。

民间艺术是相对于官方艺术、上层艺术或者精英艺术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但是不能把两者完全对立起来,应该纠正民间艺术是边缘文化、落后文化的传统观念。事实上,前者与后者不是彼此孤立静止的,它们的产生都有着相同的社会土壤和文化背景,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又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从另一个方面说,整体性还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从时间上看,把巴蜀民间艺术融入到巴蜀文化当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不仅关注现代民间艺术,也要与巴蜀文化的历史发展结合起来。从空间上看,笔者提出巴蜀的范畴,而不是以省区来划分,正是从历史发展和文化的地域特征着眼,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尤其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学术概念的提出,使得巴蜀文化更是融为一体,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这样有利于将巴蜀地区的民间艺术与周边文化圈艺术门类作比较研究。

(二)关注巴蜀民间艺术活动中的“人”

对于巴蜀民间艺术的研究虽然以具体的艺术形态为对象,但是研究的实质应该是对人的关注和重视。人不仅是民间艺术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也是民间艺术的拥有者、享用者。任何形态的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从根本上来说,都远远没有创造和拥有这些艺术形态的人本身更为重要。一幅精美的年画、一出经典的戏剧固然能引起人们的审美共鸣,然而那些创作并传承这些艺术形态的民间艺人及其高妙的智慧、精湛的技艺才是这些“遗产”的灵魂所在。这些民间艺术的精髓似乎很难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种种手段去进行有效的捕捉和保存,艺术人类学却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那就是——写文化。因为民间艺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就可以透过对特定区域内民众生活的关注去探究一项民间艺术的本质。

巴蜀民间艺术的创造者和享用者是广大的民众,使最广泛意义上的人的群体。因此,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去审视巴蜀民间艺术,更多会关注巴蜀地区民众的生产方式、生活状态、精神世界和情感因素等。对巴蜀民间艺术的研究作为全球化背景之下对自身文化的一种反思,在反思中形成正确的文化理念,与世界其他文化一起共同维护人类精神生活与文化的多样性、在社会急剧变迁中为人类构筑起理想的精神家园。

(三)重视文化理解和意义阐释

在艺术人类学的视野中,没有“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分别,每一种艺术形态相对于它那个民族或族群而言,就是最好的、最适宜它自己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每一种艺术形态相对于它的民族或者族群而言是一定有意义的。艺术人类学就是要去找寻蕴含在其中的意义所在。

艺术人类学并不会将纷繁复杂的所有艺术现象都纳入研究的视野,而是需求有价值和意义的艺术现象进行剖析。当然,也有很多艺术现象、尤其是民间艺术的价值和意义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这也将是艺术人类学在寻求研究对象时应该重点关注的。巴蜀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一支,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民间艺术是巴蜀民众共同创造的一道文化景观,是巴蜀地区特有的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这些民间艺术也滋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社会大众的心态。因此,巴蜀民间艺术还具有文化认同价值和丰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四)注重个案研究和田野调查

个案研究和田野调查是艺术人类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研究手段。对于丰富多彩、数量可观的巴蜀民间艺术,我们不可能对每一种民间艺术进行逐一研究和关注。而是应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态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从中探寻民间艺术发展的规律、蕴含的文化价值以及与地方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田野作业使用的各种手段,都将记录下濒危的民间艺术。写文化不但可以使我们知道一种民间艺术的传承方式、表演方式,同时还可以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深刻地了解到民众的生活实情,他们的喜怒哀乐、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他们对于民间艺术的看法。扎实的田野工作、开阔的理论视野将为对巴蜀民间艺术进行系统的学理性阐释提供充足的空间。这有别于那种纵观千年的宏观叙事特征的研究方法,也有别于那种不见具体人和事、琐细罗列艺术形态本身的传统解读模式,强调民间艺术的本质是民众是为了生活的有序与精神的完满而主动进行的一种文化创造,主张以民间艺术为轴心建立起田野研究的相关动态视野,从民众行为实践中发现并揭示民间艺术活动中的文化逻辑,以跨学科的理论视野和田野实践实现民间艺术的研究价值。

结语

文学和艺术的区别篇7

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的今天需要大量高素质工艺美术从业人员。据2006年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调查显示,全省民族民间工艺产品97.91%以小型企业、手工作坊的单打独斗形式生产。行业分布不均,产业链连接薄弱,常因人亡技绝而出现人才断档。可见,云南及各边疆地区的民族工艺传承后继乏人。长期以来,一方面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另一方面固有教育模式过于强调学术性人才的培养,与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存在明显差距。在边疆高校的艺术教育中培养高素质工艺美术人才,可以合理地利用民族地区的传统资源,进一步发挥调整结构、优化教育布局的作用,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探索迈出坚实的一步。这对于高等院校分类改革、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等都有指导和示范作用。

二、高校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方向与定位目标

首先,由于文化传播的局限性,也因多元的民族文化及多变的地理地貌,边疆地区往往形成中原地区不可替代的文化特点。从民族工艺的保护与传承的角度出发,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应全面了解工艺美术专业理论的相关知识与各种装饰加工工艺技术。以云南省为例,民族金属工艺、木刻剪纸、民族染织绣工艺与民族陶艺等专项技能都是颇具特色并在技艺沿袭中不可或缺的民族工艺美术类别。其次,从发展本土经济与开发民族工艺的角度考虑,工艺美术是边疆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重要因素,因此,与时俱进的工艺美术人才不仅要具备实践制作能力,还应具有一定的设计研发能力。其中,高层次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目标还应面向工艺美术专业研究与生产第一线,尤其是培养能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做贡献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工艺美术设计与制作人才。其应以民族工艺美术品的设计定制以及具有地域本土特点的旅游商品的开发和应用为重点,同时也可以从事工艺美术品相关门类的自主创业活动,如开设工艺美术品公司、个人工作室、高级定制设计公司、品牌设计公司等。云南地处边疆,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地区交流的重要窗口。因此,立足于云南甚至东南亚文化特性,以云南本土化工艺美术元素及传统手工艺技艺为教学思路,并注重将传统云南民族工艺美术文化艺术与优秀的东南亚工艺美术专业知识进行关联性引导,使学生建立和运用民族化、区域化、现代化的开拓性思维,具备将传统民族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相结合的能力,是实现云南桥头堡文化建设典型、服务于国家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现代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方式的思考

文学和艺术的区别篇8

关键词:县域民俗艺术资源;评估;文化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西北境内的民族众多,是典型的民族文化多样性积聚区域。各个民族多种多样的民俗艺术资源也因此具有丰富性优势,这一点具有突出的代表性。西北地区的40余个民族都具有自我特色的民俗艺术样式,而各民族的民俗艺术又互相交融、互相影响,形成区域性的民俗艺术。此外,到目前为止,西北各民族所固有的文化传统相对得到较好保存,民族民俗艺术得到了较好的延续,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依然保持着民族民俗艺术多姿多彩的传承与表现,许多民俗艺术形式与地方的民俗生活紧密相连,构成了工业文明以外仍然存在的传统文化生活的历史图景。

然而,我们对民俗艺术资源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虽然在一些地区配合旅游和农村文化建设,也做了一些对于民俗艺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利用的工作,但对于西北这样一个具有丰富民族民俗艺术资源地区来说,还远远不够。目前,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对“都市文化产业”的开发方兴未艾,但西北的自然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显然不适宜这种路子,我们的优势就是在与发展乡土文化、农村村镇文化和具有西北地区特色的地方文化形态,应该认识到要针对自身实际情况,以自身的民俗艺术资源铺筑特色之路。因此,在西北各个地区,尤其是各县域推进“地域特色文化产业”是一个富有前景的事业,具有实际的意义。

从“地域特色文化”的概念范围来说,各县域是一个可划分的基本单位。县级建制是中国历史自秦汉以来惟一从未变更的行政设置,县域区划向来是我国社会、行政基层完整结构和地方经济、文化的基本单位,县域也是充分展开管理、整合各个部类文化资源的最小优选区域。从人文资源来看,县域的个性历史脉络也是地方文化最重要的集合表现,西北提出以“地域特色文化”建设发展目标也应强调到县域层面:尤其是以各地民俗艺术文化资源为切入点,合力建构注重自然生态环境与民族人文环境的双重保护性的文化区,强化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后劲,开发各地有特色的民俗艺术资源产业,发展人文经济产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

要进行这样一项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需要对各县域民俗艺术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这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研究制订民俗艺术资源评估的方法,拟定对我们自身地域行之有效的技术指标和实施方案,保证民俗艺术资源评估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从西北来看,县域民俗艺术资源具有文化形态多样、品种多样、大众普及的特性以及仍然缺乏明晰资源数据、缺乏保护措施、缺乏再生利用等等现实特点。目前,各地区更没有统一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构,更没有充足的财力支持,大多数民俗艺术品种从未得到系统的数据采集和整理,各个县级文化管理机构还尚未摸清自己的民俗艺术资源的家底,比如哪些品种非常珍贵,需要加大保护力度,哪些品种的艺术性具有独特价值,哪些品种已经濒临灭绝的边缘,哪些品种具有产业开发的前景以及在各品种内部的基本组织系统等等都没有基本材料、也没有判断标准。即使在获得基本资料数据以后,又如何对民俗艺术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建立档案,如何制定一系列有效措施,如何将有限资金运用于最需要保护开发的门类品种,如何选择具有前景的品种进行应用和进一步开发,一些值得研究、整理或极有经济发展前景的重大发展项目、重点区域旅游可利用项目也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注意。

这就说明,在进行县域民俗艺术资源系统发展势态考虑中应首先进行资源调查。同时亦应进行切实的资源项目评估,对一系列保护发展问题做出有效回答,只有这样才能为各地制定民俗艺术资源保护与发展规划提供可靠依据和基本准则。

目前,对民俗艺术资源进行评估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通过针对西北地域民俗艺术资源的现状的研究,发现要进行这一项新的工作,应建立几个原则标准:

一、民俗艺术资源资源评估的主要对象是各地域的资源。民俗艺术资源具有地区的差异性,所以民俗艺术资源评估应主要要从特色资源方面来考虑。对独具特色的民俗艺术资源必须格外加以保护,而在开发利用时也往往要注意加强其独特价值,这样才能具备进入市场的竞争力。

二、民俗艺术资源的发展与评估,应能对应于各县域的所有民俗艺术资源部类,只要其有具备进入市场的可能性。就具体评估对象而言,可以是单项民俗艺术资源,如一种手工艺、也可以是一种资源组合,如民间舞台演艺等;以县域为单位是找到文化传播基本覆盖面,以一个项目为单位是找到品种传播基本覆盖,目的是体现个别的地方民俗艺术应有价值。特定县域所拥有的民俗艺术遗产、民俗艺术名胜景观均应归入县域特色民俗艺术资源的对象。

三、建立全面的评估指标原则和评估方法,使工作具有科学规范性。民俗艺术资源蕴涵着最重要的特点是其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民俗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应首先从精神遗产的层面去认识评价,当然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同时也具备经济价值,即进入市场的可能性。但不能以市场条件作为唯一评价标准。民俗艺术资源要真正形成产品,有效地进入市场,其前提是进行开发可行性的准确评估。

其次,进行民俗艺术资源评估指标应遵循一些基本规范,首先应考虑的问题是:

(1)规范性与特殊性相统一,民俗艺术具有一般个性特质,资源评估却具有通识标准,但具体到各个县域或各个项目,应根据民俗艺术资源的实际状况及差异性,突出其特色和优势,选择对于该品种民俗艺术具有明显表达力、影响力的因素来顾及规范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2)全面资源调查与重点评估相结合。每个县域都具有丰富的民俗艺术资源,可开发利用的重点资源也不尽相同。因此,既要进行全面评估,又要选出核心资源。既要对民俗艺术资源的整体组合进行综合评估,又要根据各地民俗艺术资源的具体状况,对不同的品种项目和开发条件的进行单项评估,最终,在普遍数据调查的基础上,优选出县域民俗艺术资源的核心项目。

(3)社会评价与经济评价相结合。民俗艺术资源具有区别于其他资源的社会价值和精神文化的特质,也有民俗生活的功能和意义,评价民俗艺术资源,一方面要对其进入开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评估,另一方面也要对其进入市场后可能产生的文化特质改变或丧失的可能进行相应预测。因此,在评估中应考虑如何发展,还应考虑如何保护的问题。

再次,进行民俗艺术资源评估是一项科学性的工作,应考虑科学规划资源评估程序、指标及方法,对于西北地区来说,最主要的是能够建立具有普遍效应、又有具体内涵的明确指标和具体操作方法。西北从东到西的地理环境变化很大,文化生态有差别,经济状况也有差异,加之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使得各地民俗艺术资源开发的基础、途径和前景各不相同。因此,建立一整套民俗艺术资源评估程序,并在评估中选取适宜灵活的方法,是民俗艺术资源评估工作的必要条件。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民俗艺术资源评估的基本程序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开展区域性资源调查。对各区域民俗艺术资源进行分类,确定资源大的类别及数量,并做出定性的描述,依据资源现状确定相应重点评估的对象,或确定重点的缺失。

(2)针对评估对象选择适宜的指标、评估类别指标和方法,对跨越几个品种类别的品种确定其基本性质。类别的确定是一项关键工作,民俗艺术品种繁多,有些民族或地域的独特品种更是稀少,甚至名称也是口传形式,要进行界定、鉴别,要尊重原生态的原型分类和名称,交叉性的品种应以其比重确定其品种的类别。

(3)根据评估指标和方法设定合理的等级标准、等级层次和等级数量。按照设定等级标准得出相应分值。需考虑资源特殊性并追加赋值,对濒临灭绝的品种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

(4)评估结果一般为民俗艺术资源信息系统数据库和单项评估报告、评分等级报告和发展意见报告,应取得管理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认可,成为真正民俗艺术资源保护开发的准确依据。

要作到上述工作的实际实施,就要建立一套民俗艺术资源评估的基本指标,通过实际调研,我们认为西北民俗艺术资源评估指标应包括以下内容:

(1)资源的基本性质指标。资源品质评估是对于评估对象的内在品质及其所蕴涵的可利用价值的综合性评估。其中主要包括文明传承性和文化功能性,是对资源进行品质鉴定的依据。

(2)资源的社会功能指标,是对于评估对象社会传播性、应用性及社会价值意义的综合性评估,确定资源在社会背景中的独特身份。

(3)资源的市场价值指标。即资源进入消费市场评估,有无消费市场、市场大小、能否具备市场潜力。市场分析既要分析地区市场的因素,更要分析其可流向、未来空间的因素。

(4)资源的预期效益指标。这也是确定资源利用、产品开发的重要依据,需针对不同的评估对象和开发目标进行,尤其应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和谐。

(5)资源的开发可能性指标。民俗艺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广阔的支持系统,也有是否具备开发条件的前提,评估指标涉及所在县域及其相关区域的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等多方面要素。

另外,对民俗艺术资源评估的方法要采用多种构成因素集合,防止单一方面对资源的片面性看法,一般采取体验性评估的办法,即选择专家、当地人、外来消费者合作,根据自身不同体验对资源进行评价打分,最后对三种来源的结果加权平均,得出评估结论;也可以采用技术性评估,这种方法只适应部分资源对象,主要用于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评估指标,譬如对技术性极强或产品进入市场因素进行评估等。评估具体的方法包括定性分析法、评估指数法、层次分析法、综合评分法、对于一个对象的单项评估,可有选择地单独使用;对于区域内多类对象的综合评估,则应有针对性地组合使用。

从西北的情况看,目前大多数民俗艺术产业发展依赖于年节文化消费、旅游业以及相关的民族艺术展演业和特色饮食业。但也有一部分民间手工艺制造仍然有生活市场和大众需求,与其它地区比较,仍然显示出较强的生活需求的特点,在民俗艺术资源评估和发展的工作中,通过具体导向性措施就可以较好的使这一工作产生实际效应。比如,参与旅游开发这一基本点,并注意对已有生活市场产品大力扶持、开发、改造、拉动,特色民俗艺术资源才有可能逐步扩大化地发展起来。并特别注重对于各县域独具特色的重点资源认识和集中精力地了解,否则,在实际应用中容易陷入采集数据,归纳档案资料为目的工作。操作中更要力求打造出该县域独具核心竞争力的民俗艺术品牌,建立起与之相关的由多项产品构成的支撑点,并根据资源特色和市场,确定不同产品的开发计划和途径。

文学和艺术的区别篇9

从新博物馆学的视野出发,非遗博物馆建筑应该是一个承载了传承及弘扬该项非遗文化使命的文化机构的载体,其建筑功能应在满足传统博物馆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该文化机构的具体运行功能,同时在新博物馆学理念的指引下,将以传承为主要目标的非遗博物馆建筑新功能内涵进行进一步拓展。

1文化空间与非遗博物馆建筑

“文化空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遗使用的一个专有名词,是用人类学标准界定的非遗代表作的重要概念,其“既有物化形式(地点、建筑、场所、实物、器物等),也有人类的周期性的行为、聚会、演示等”。博物馆语境中的非遗除物质载体之外还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以及语言、记忆、音乐、口头吟唱等。非遗博物馆建筑本身应该是能传承该项非遗除物质载体之外的文化空间(culturalspace),或者能充分体现和激励该项非遗文化空间的发展,使得博物馆以更平等的姿态投向以往被忽略的文化群体和资源,从官方保护发展到公众自发投入的文化认同,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2以传承为主要目标的博物馆建筑新功能内涵

“非物质遗产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活态文化”,这就要求针对它的保护不能离开“人”的活动因素孤立存在。传统博物馆学注重以物为核心的“物质遗证(materialevidence)”,而“新博物馆学”理念倡导关怀地方社群,注重多元文化交流互动的特点,逐渐修正了传统博物馆奉行不逾的“典藏—研究—展示—教育”的功能,这与非遗保护“活态文化”传承发展的需要相匹配。非遗博物馆既需要保存有形遗产,承载起博物馆的“教育、休闲、娱乐甚至大众的精神依归等社会职能”,在新博物馆学的理念支撑下更需要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将真正传承该项非遗的人、团体和社区作为博物馆的主要服务对象,进一步拓展出新功能,成为传承人使用、收集、保管、教育研究、展陈、观众参与互动及多元文化交流的复合化空间,使得博物馆建筑与城市、社区、公众发生关联,为非遗的传承创新创造发展空间。非遗博物馆不再是一个只针对观众设计、以文物为中心的“文化化石”,而是将非遗保护工作的自还给了这些文化原生地的传承人,回归到社区基层,回归自然和社会。从新博物馆学的视野出发,非遗博物馆建筑承载着传承和发展该项非遗的文化空间的使命,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传承人为中心转变,在满足传统博物馆功能的基础上,发展出多元功能的复合化空间,构建出一种以传承为主要内涵的博物馆体系。

二广州市粤剧艺术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新功能内涵思考

2009年,有着“南国红豆”之称的粤剧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这也是广东省至目前为止唯一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护和传承处于濒危状态的粤剧艺术文化,广州市决定于粤剧起源发祥的广州市荔湾区择址筹划立项建立粤剧艺术博物馆。

1粤博馆建筑设计的空间特征

当把“粤博馆建筑本身应该是能传承粤剧的文化空间,或者能充分体现和激励粤剧文化空间的发展”作为建筑设计中空间营造的核心目的时,我们开始思考:究竟怎样的具体空间形式和空间氛围最适合作为传承粤剧的文化空间形式。当我们开始沿着时间线回溯承载着粤剧诞生及历史发展记忆的种种空间形式:红船、江畔、村口、戏棚、园林、剧院等等多种空间母题的可能性开始出现;当我们以空间视野回顾粤博馆选址——荔湾涌沿岸周边的历史空间形态时,发现一个关键词从粤剧发展历程的时间线中跃然而出——“岭南传统园林”。19世纪前后,伴随广州经济的繁茂,在荔湾涌沿岸曾涌现过大量的行商园林,传承了源自中原的文人审美、又杂糅了来自西方的装饰异趣,形成别具一格的岭南传统园林风格。而当时粤剧艺术正处于从江畔的民间社戏这种临时演出空间逐步进入剧院一类的专业演出空间的过渡阶段。在剧院成为粤剧演出主流之前,行商园林正好充当了粤剧高端演出的最佳载体。在老城里的行商园林中,唱一折子粤剧刚好重现了当年广州行商私家生活的活色生香。如广州历史上著名的海山仙馆是荔湾区的大型水景历史名园,在“广逾百亩”的大湖面上,“离大殿十数步外湖中水面有戏台一座”,曾经的粤韵余音就曾在岭南园林中回响。可以说以一座荔湾涌泮的岭南传统园林作为在广州老城区传承粤剧艺术的文化空间的外化形式,应该是非常恰当的选择。

2粤博馆建筑设计的功能架构

在最初的设计任务书中,粤博馆的功能架构被定义为:展览、演出和培训的2+1模式。2+1模式已经将粤博馆的功能与粤剧的特性相结合,能够充分体现粤剧艺术的特性。但从新博物馆学的角度再思考粤博馆的功能,2+1模式还不能完全实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研究、教育、公共参与等功能。基于此,建筑方案将粤博馆的功能架构进一步丰富,定位为:“展览、演出、教育、研究、公共参与、世俗生活”六大板块。功能架构的核心目标为传承与发展。

(1)展览粤博馆中的展览功能

所面临的挑战在于粤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文物级的实物展示物,较多的展示品都是年代较近的演出道具,历史展品多为复制品和文字图片材料等。若以传统博物馆眼光衡量,会有展览内容单薄之感。若从新博物馆学角度,“应从更为广泛的角度收集藏品,围绕社区与其文化、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组织起来。其收藏除实物外,还包括视听材料、文件、物质场所、传统仪式、口述史和社会关系等”。为适应粤剧的非遗特性,展馆建筑空间考虑将粤博馆中传统园林的整体氛围延续至展厅之中,多设园林渗透和室内布景,有在园中观展的意境,丰富观展体验。展览方式多采用文物展陈、数字化多媒体互动、实地体验互动等形式,参观者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以多元互动的形式主动参与体验粤剧之美,展览功能成为公共参与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传统园林多感官体验的精神一脉相承。

(2)演出粤博馆建筑方案

为粤剧艺术提供多样的演出平台:250人规模和50人规模的大小两个室内剧场提供专业的粤剧演出空间;在几组私伙别院中提供的小戏台还原了传统戏曲艺术与茶楼酒家结合的堂会场景;面向荔湾涌两岸公共空间的濠泮戏台以粤剧演出作为纽带将园内园外空间融为一体;向市民开放的屋顶花园和沿涌一带环境都是民间私伙局表演的理想空间;独立小院的别院声歌为研究教育功能提供演出场所,别具一格;而演出功能的核心在于中心园林主景——广福台。广福台是向现存最早粤剧戏台——佛山祖庙万福台致敬的景点,其建筑装饰为全园最繁盛之处,是一座真山水中的粤剧大舞台,可谓粤博馆全园点睛之笔。在其中演一出粤剧,可供全园观赏,结合晚沙湖湖景,再现了“红船晚沙看琼花”的往昔看戏氛围,重现了岭南园林艺术和粤剧艺术的历史关联。

(3)研究和教育在非遗传承工作方面

粤博馆同时是一个专业的研究平台和教育基地。粤博馆主馆中设置了相应的研究空间和学术交流场所,同时粤博馆本身提供粤剧研究的资料库和数据库的网络交互功能,为粤剧艺术的学术研究与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实现研究的开放和开放的研究。粤博馆建筑方案在主展馆中设置了兼具临展与教育复合功能的多功能空间,可根据具体需求灵活支配,而相应的粤剧教育工作同时将作为粤剧文化展览的组成部分;专设的别院声歌小院交通独立,专属为研究教学服务,粤剧专业人士可在不受游览干扰的传统园林空间中进行艺术创造与交流。博物馆主要为粤剧剧场体验、数字多媒体展映、社区公益等活动提供传承场所,成为广大市民、社区开展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及保护的“社会课堂”。

(4)公共参与粤博馆建筑不仅为专业传承人提供研究与教育平台

同时希望通过建筑的开放性设计为民间传承人提供足够的自发性活动空间,如濠泮戏台和一涌两岸的公共空间、对市民开放的天台花园都是民间团体自组私伙局的良好场所;粤博馆专门搭建一条市民穿越通廊,在不改变市民步行习惯的基础上与市民共享园中美景;多功能厅以半开放的形式与市民通廊相连,可同时承接社区文化活动;主馆中的50人规模小剧场以怀旧剧院的形式再现20世纪初广州剧院的氛围。粤博馆通过互动体验式展览功能和多样的演出空间推广粤剧艺术,重新唤起市民对粤剧艺术的喜爱,为粤剧发展积累更多的民间传承人。粤博馆以公共参与作为主要功能之一,力在营造一个开放性的文化交流平台,为粤剧在时展中营造一个亲民的艺术形象,发挥没有围墙的“社区博物馆”功能。它不仅是社区历史、环境、现状的收藏、研究与展示中心,更是一个开展构建社区的共同记忆、加强群体认同、激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性活力、社区公益性活动的中心。

(5)世俗生活粤博馆结合园林共设有六组别院

一是呼应传统园林园中别院的布局形式,二是为粤博馆提供六组在闭馆时段可独立经营的私局别院。晚间粤博馆闭馆之后,六组别院提供高端私房茶膳,粤剧艺术则以堂会形式传承于其间。六组别院中靠近南入口的茶楼别院是常年全天经营,把老广州引以为傲的饮食文化带入粤博馆中,在提供博物馆餐饮休息功能的同时还原往昔品茶听戏的传统世俗氛围。六组别院的经营可保证粤博馆的日常运营,实现经济自循环,具有经济可持续性。在博物馆中引入经营功能是对传统博物馆功能的突破,是方案的争议点。但在粤博馆中再现堂会演出和茶楼听戏的传统生活场景,正体现了粤剧艺术与岭南世俗生活密不可分的关联,体现了非物质遗产的“活态文化”特点,为粤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营造了具有真实性的文化空间。

三、结语

文学和艺术的区别篇10

金牛踏雪辞旧岁,福虎欢腾迎春来。2009年2月27日下午,以“繁荣海淀文艺,讴歌和谐盛世”为主题的“今宵月更圆――2010海淀区文学艺术家新春联欢会”,在北京稻香湖景酒店拉开帷幕。

出席本次联欢会的领导和嘉宾分别是:中国文联副主席杨伟光,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民政部副部长李宝库,艺术学院原院长、著名文艺评论家陆文虎少将,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著名作家张胜友,著名作家、空军政治部创研室主任韩静霆少将,中国报刊协会书记魏铭祥,诗人、二炮副参谋长朱坤岭,收藏家、陆军某部纪海亮少将,诗人、海军航空兵副政委李春明少将,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朱宪民,中国美协艺委会副主任、著名画家陈玉先,中国美协理事、外联部主任吴涛毅,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西山服务局副局长侯生伟,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栗德祥,中国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王传亮,北京文联党组书记朱明德,北京文联党组副书记索谦、张占琴、王德新,北京文联党组原副书记、北京文学顾问赵金九,北京作协名誉副主席、著名作家赵大年,北京作协秘书长王升山,北京美协常务副主席、秘书长贺成才,科学时报社长刘洪海,中国文联地方文联工作处处长马康强,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陈庆振,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副秘书长王东晖,海淀区人大主任周来升,海淀区政协主席彭兴业,中共海淀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李晓玮,中共海淀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智慧,中共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彦来,海淀区人大主任王鲁豫,海淀区政协副主席王洪秀、刘恪,海淀区工会主席惠远霖,海淀区老领导张宝章,中国美协理事、著名画家孔紫,著名作家、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品鉴赏与经营管理项目组主任余润德,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元浦,北京工商联文化产业协会会长张文成,《中国煤炭工业》杂志社社长厉克,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党办主任王永生,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宣传部长王文路,爱家集团总裁陈立影,新丝路模特公司副总裁汪桂花,歌华集团副总裁张力,百雅轩艺术机构副总裁汪频,北京稻香湖景酒店董事长胡健、总经理李等,共600多位嘉宾。

可谓高朋满座,胜友如云。

一年一度的海淀区文学艺术家新春联欢会已连续举办六届了。如今,她已经成为北京市海淀区文学艺术家抒写幸福的春天走廊,歌唱创新的阳光广场。2010年新春联欢会的成功举办,必将进一步激发全区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巨大热情。

中共海淀区常委、宣传部长李彦来在致辞中,首先向为海淀的文化事业做出杰出的贡献文化工作者们表达了谢意。他指出海淀作为国家高新技术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具有振兴和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条件。并表示要坚持“问计于民”,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制定出切合海淀实际状况的相关政策,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在落实国家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同样做出“示范”,向国家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海淀文联主席卫汉青简要汇报2009年工作。一是巩固了文学艺术阵地。《海淀文艺》双月刊出版6期,为海淀区文学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方“绿色园地”;《稻香湖》诗刊出版6期,作者遍及海内外,在国内诗坛享有“南泉北湖”美誉;《中关村》杂志出版12期,举办了北京科博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国际论坛和中国自主创新评选等20多项活动,发行范围包括国航、东航和北京四星以上每个酒店房间,发行量已名列全国主流杂志前茅;“海淀文学艺术网站”扩大板块,已成为海淀文学艺术的一个新展示平台。二是创作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共有80多人次获得文学、美术、书法、摄影等各种奖项。北京社区群英会摄影大赛中,全市98幅获奖作品,海淀获得34项,占三分之一;出版了《海淀楹联集》、《曹雪芹西山的传说》、《八旗子弟传闻录》、《古都风物揽胜》、《北京民俗史话》、《京城民间轶事传闻》、《2009艺术中关村国际博览会作品集》等60多部文学艺术书籍。三是组织了一系列文学艺术展览――在爱家收藏海淀文联书画廊和当代商城书画廊分别举办了海淀文联书画名家系列展、海淀文联与山东德州文联金石作品联展、第5届海淀区青少年书画大赛及作品展等。2009年10月,海淀文联和《中关村》杂志参与承办了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和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共同主办的《新农村建设纪实摄影工程――第三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摄影作品展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成果展》,活动包括摄影展、20多个省市新农村带头人座谈会、海淀区15个非物质文化艺术项目表演展示等。2009年9月,举办了“2009艺术中关村国际博览会”。此次博览会由北京市文联、中关村园区管委会、中共海淀区委和海淀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海淀区文联、《中关村》杂志和北京知本时代文化传播公司共同承办,在海淀展览馆、西区艺术大道、颐和园国际艺术城等14个场地举办展览、论坛、演出等26个单元形式的艺术交流活动,时间持续20多天。主展馆海淀展览馆一万多平米。展出包括20多个国家、近百个艺术机构的上千幅艺术家作品,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上百家媒体报道了此次博览会,开明出版社出版了作品集。四是组织举办了一系列文学艺术活动。在前年编撰出版《颐和园的传说》、《圆明园的传说》、《香山的传说》三本书和电视片,被列入部级非遗项目基础上,去年,文联又采写编撰出版了《凤凰岭的传说》和《曹雪芹西山传说》,被评选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第二名和第三名。海淀文联书画廊和中关村杂志俱乐部2009年共举办了展览、讲座、笔会、沙龙等30多次活动。由海淀文联和《中关村》杂志承办的“2009年海淀国际文化论坛”,于2009年6月22日在中关村皇冠假日酒店举行。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美国百老汇总裁小罗伯特、于丹、邹静之、张颐武、孟京辉、俞孔坚、熊澄宇等20多位国内外顶级文化大家分别在会上作了精彩的演讲。凤凰卫视高级策划、著名学者王鲁湘全程主持。此次论坛在北京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新浪网和中国教育电视台作了全程报道。

在联欢会上,来自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的王亚彬、武魏峰、郭娇、晁煜表演了《春之韵》;国家一级演员、北京朗诵艺术团著名朗诵艺术家殷之光,朗诵了著名诗人、海淀作协秘书长崔墨卿的诗作《春天在海淀微笑》;中国铁路文工团的青年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第一位女中音硕士韩婷带来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海淀少年宫带来的一段印度舞蹈,则将小朋友们活泼可爱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北太平庄街舞蹈队表演了由海淀京昆协会于连贵创作的《游海淀》,以舞蹈快板的形式展现了海淀的新风貌;北京楹联协会和海淀书协少儿部还分别展示了楹联和书法作品;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王谦祥、李增瑞相声《即景生歌》,胡琴表演艺术家陈宝君胡琴演奏《夸家乡》,著名歌唱家刘秉义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芳香的美酒》更是让联欢会掌声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