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艺术教育与管理十篇艺术教育与管理十篇

艺术教育与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3:17

艺术教育与管理篇1

一、艺术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

1.管理理念的陈旧不适应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目前的艺术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管理上往往存在通才教育管理与艺术专门人才教育管理理念的矛盾;理论课堂教学管理与课外调研、实习、实践教学管理的矛盾;以学校教学为中心和以追求就业率为中心进行管理的矛盾等。特别是一些设置在文、理、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学院,由于学校的整体定位和战略决策等方面的因素,对艺术设计教学还不能做到“分类评价”,在教学评价上缺乏独立的评估标准体系,往往用统一的评价模式去评价艺术教育教学。

2.师资不足给艺术教学管理带来了挑战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学生多,教师少的矛盾。一些艺术院校专业教师总量明显不足,存在着结构性的短缺。因此,大部分的专业教师常常被繁重的教学任务所困扰,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与质量。另外,还有些“有门路”的教师在教学上投入不足,把主要精力放在创收上。这些因素给艺术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

3.浅层次的教学管理过多

一些艺术学院的领导管理意识淡薄,主要满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出问题,完成任务即可,而没有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缺乏科学的效果评价体系。教学评价量化分析比较少,缺乏科学性,评价结果的反馈、落实不到位,教学评价流于形式。

4.教学设施缺乏使得艺术教育教学管理困难重重

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部分高校教学条件严重不足的问题明显地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教学基础设施满足不了教学需要,无论是教室、画室、工作室还是图书资料、实验场所都存在着短缺。因缺乏必要的实验场地使得有些动手性要求很高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课只能在黑板上作模拟表演,缺乏实践性的动手操作。

二、艺术教育教学管理的一些好做法

解决目前艺术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已经刻不容缓,我院是全国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在艺术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做出了一点点成绩,下面谈谈我院的一些具体做法,供大家参考。

1.建立学习型的教学管理组织,提高教学管理者素质与管理水平

对于高校艺术教学管理人员来说,许多同志是从一线的教学岗位上逐步过渡到教学管理的岗位,这就需要实现主体本身从教学人员到教学管理者的角色转换。我院从2006年开始,要求所有的教学管理人员具备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促进所有成员的发展,促进教学管理人员互相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与管理水平,以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提高二级学院、系部的管理权力

高校艺术教学管理,具有比其他专业学科的管理更独特的地方,所以必须要通过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起以院系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增大院系管理和办学的自,提高院系的教学信息建设能力和反应能力,使院系的教学管理真正围绕教学这个中心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从而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时代需求的优秀专业人才。

3.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减轻教师不必要的工作负荷

教学管理的信息资源主要有课程信息、学生信息、教师信息,教学条件信息、教学档案信息等。教学资源信息的建设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做好教学信息的采集和管理软件的开发,建立起科学的教学管理信息处理系统,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率。

艺术教育与管理篇2

关键词:教育行政管理;综合素养;艺术领导

教育行政管理是关系到学校有效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一直以来教育行政管理受到传统模式的禁锢,导致教育行政管理水平不容乐观,甚至传统的理念与方法逐渐成为管理改革中的禁区,在开展教育行政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其管理职能加以分析与探究,并针对当前的发展趋势积极转变职能,只有真正做到这几点,才能实现教育行政管理的有序发展。

一、确立正确的教育督导督政制度

在教育行政部门所的文件中,教育督导主要是指按照国家所制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进行检查。其中我国教育督导的任务包括两种,其一是督政,其二是督学,无论哪一种类型,均是当前教育行政监督的主要手段,并且也是顺应我国国情以及教育改革实际发展需求的主要手段。一直以来,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主要采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该模式下监督与调控得到淡化,积极看待督政工作,可以避免在决策、指挥以及管理中出现误差。换言之,督政同样是弥补教育行政管理缺陷的主要问题,因为在传统模式下,经常会出现“管不到,抓不了”的局面,通过教育督导,可以密切上下级部门行政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能够使政府部门的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构建高素养教育行政管理团队

依据相关文件内容可知,在新形势下学校应积极明确教育行政部门转变政府职能、实施依法治教,构建教育行政管理团队。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政府部门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对教育采取宏观管理,比如立法、拨款、规划、评估、政策指导等。另外,作为主导部门,政府部门的职责是为教育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保证教育方针的有效实施,并且要从根本上保证每一所学校办学方向的明确,对学校的办学条件以及办学行为加以规范,从根本上实现教育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实现对教师以及学生自身权益的维护。除此之外,还需要积极加强教育宏观决策的探究,不断增强教育决策的科学性以及民主化,不断培养新的人才,构建高素质的教育行政管理团队,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如此一来,才能不断健全教育督导机构,提高教育行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三、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者需具备综合素养

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下,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得到了创新发展,并且面临机遇与挑战,要想真正实现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有序性,就需要保证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素养,尤其是相关领导者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以及政策水平,还要对工作方法有所了解,要对行政策略有所认识,具备沟通协调的能力。除此之外,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在调整人事制度之后集体领导备受关注,集体领导需要做到刚柔并济与协调互补,比如集体领导均为性格比较急躁之人,那么则会出现针尖对麦芒的不良局面,如果集体领导中稳重型领导者比较多,那么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左顾右盼现象的出现,甚至还会出现举棋不定的不良局面。所以在此发展趋势下,需要不断提高教育行政管理者的综合素养,加强专业技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四、教育行政管理的领导艺术

领导艺术是希望领导者能够保持良好的形态,并且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以身作则,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提高其管理效率。此外,领导艺术是教育行政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需要进一步规范行政管理,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除此之外,领导艺术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因篇幅有限笔者仅从以下三点出发:(1)在处理上下级关系的时候,需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2)在积极贯彻民主参与理念中,不可固执己见,需要听取与采纳不同的意见。(3)需要积极调动全体成员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且还需要做到宽容,对身边的每一个人要平等对待,要做到泾渭分明,实现团队的团结。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主要内容便是要弄清楚工作的范围,要制定相关的内容,还要不断强调领导艺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保证管理水平实现质的飞跃。笔者相信,只有共同努力才能真正促使教育行政管理取得良好的成绩,才能实现教育行政管理的创新发展与可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

[1]闫静.如何提高学校行政管理效率[J].中国外资,2011(16):250.

艺术教育与管理篇3

一、初中班主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一)淡泊名利

与任课教师不同,初中班主任不止是教师,还是班级的管理者,因此,其工作不仅包含教学,还包含班级及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因此,班主任的工作比较杂,而且比较辛苦,在班主任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不能过分重视个人利益,要从班级整体出发,为提升班集体的管理效益和管理水平而努力。在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要提升思想觉悟,就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这样才能为班级管理和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

初中班主任也是教师,因此,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提升素质。所谓先进的教育理念,不只包含教学思想,还包含崇高的思想觉悟,也就是为教育事业献身的思想。在具体的工作中,班主任应该不断学习先进知识,了解法律政策,进而更新教育理念,真正实现教书育人。

(三)坚持整体发展

班主任管理工作对象就是学生,通过管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具备整体观念,坚持整体发展,从大局出发,建立完善的班干部体系,充分发挥班干部队伍的作用,保证所有学生健康成长。

(四)实行多元化智能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思想不断成熟的时期,自我管理意识不断增强,非常愿意表现自我,不过,当初中生遭受挫折时,承受能力还比较差,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克服困难的决心不足,基于此,班主任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多鼓励少批评,通过恰当的鼓励和引导,将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树立自信心,进而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初中班主任管理与教育艺术提升的对策

(一)班级管理制度化

班主任在对班级进行管理时,为了收到预期效果,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以制度作为保障,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在管理工作中,教师不应该一味强调学校的管理制度,而是应该结合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班级的管理制度,保证各项日常管理工作正常开展。在班级管理制度中,应该包含成文和不成文两种,成文的就是制度条例,不成文的是指班级文化、班风,通过制度化的管理,提升管理效果。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可以大力宣传积极思想,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二)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班干部是得力助手,同时,也是班主任和学生之间沟通的纽带,通过班干部,班主任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有效性可以显著提升。班主任在选择班干部时,不能只以学习成绩作为选择标准,而是应该综合考虑,选择领导能力强、表现良好的学生组成班干部队伍,从而有效地辅助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另外,班主任在选拔学生干部时,还应做到让学生满意,并实施换届选举制,有效激发班干部的责任心,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

(三)注重把握管理和教育艺术

艺术教育与管理篇4

关键词:艺术专业教育管理思考

近几年,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数量大幅度增长,为高等学校的校园增添了许多亮丽的色彩。艺术类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是极具鲜明个性的一个部分,研究艺术类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如何把握他们的优势与劣势,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趋利避害,引导艺术专业学生健康成长,对于艺术专业学生的科学管理,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艺术专业学生特点

1.艺术专业学生优点

①思维敏捷,具有创造性

艺术专业学生由于其自身性格特质,思维敏锐活跃,对生活充满激情,富有创新精神,乐观向上,对真、善、美的追求热烈奔放,对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充满憧憬和希望,对社会问题反应强烈,能够迅速吸收社会进步成果,是大学生中较活跃和进步的特殊群体。近年来,艺术专业学生主体意识增强,求知成才愿望强烈,他们渴望新知识,对迎接社会挑战有危机感,因而更加关注自身素质和创造思维的提高。

②专业情结浓厚,有一技之长

艺术类大学生比较务实,讲求实际。他们思想中充满危机感与忧患意识,重视竞争,努力在大学和社会中完善与发展自己。同时,他们的思想也更加实际,重视现实,看重实际能力的培养,趋向务实,树立了讲求实效的品格。他们更加重视人际关系,努力开拓交际范围,重视社会实践,渴望成才,所以希望自身能够在专业上有所成就。

③独立意识较强

由于高考专业考试的缘故,许多艺术类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开始独立生活,在外寄宿写生、练声,到全国各地去参加各高校单独考试。相对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较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他们也具备直率大方,重感情的优良素质。

2.艺术专业学生缺点

①集体主义缺乏,组织纪律性不强

艺术专业学生一般强调个性化发展,集体观念、团队意识相对较淡漠,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和较大的随意性。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情感丰富,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在他们看来,“艺术就是激情”,他们比其他学科的青年学生更加好恶分明,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是大学生中较为敏感和具有活力的群体。由于受艺术不分国界和西方自由思想的影响,加上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以及自身缺乏自律性。因而存在一些法纪观念淡薄、生活作风懒散、学习纪律松弛等现象,向往所谓绝对自由,对纪律教育乃至思想道德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②文化基础薄弱,缺少一定文化底蕴

相对其他专业学生而言,艺术专业学生知识面不够宽,思想深度不够,语言文字功底较差。尤其是对英语的学习和对公共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成绩偏低,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而相对轻视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就势必导致一些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较狭窄,注重经济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轻视基础课和人文素质课,而只重视专业课。

二、艺术专业学生特点成因

1.专业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专业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直接起着示范作用,教师的文化修养、政治思想品质、个人风格、为人处世等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的形成。

2.家庭因素的影响

艺术类学生的家庭条件大多数较为优越,相对而言,一些学生都较自信或自负,个性强,依赖思想重,容易偏激。同时也造就了他们较高的优越感,自我感觉良好,对自我道德意识空间的提升缺乏足够的认识。

3.专业特点影响

艺术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并能努力塑造个性风格,从而完成具有创意的设计作品。艺术教学讲究感觉悟性、个性特色、师承关系和风格流派,所以专业特点直接决定了学生特点。

转贴于4.主观因素的影响

艺术类学生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浪漫色彩,在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基础。一些艺术类大学生聪明、好强、思想开放,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文化素质较普通文理类大学生普遍偏低,社会活动多,交往面广。由于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基础文明修养不够,从中学到大学,一些自律性不强的艺术类学生一时间无所适从,这就形成了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现象。

三、艺术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分析

1.以人为本,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在艺术类学生的培养中,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尊重他们的个性,看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不否定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专业特点,不夸大他们的缺点和劣势,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关爱的氛围,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专业,发挥特有的专长。根据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实施教育非常必要,我们应该适时地抓住热点、焦点问题,适应他们思想活跃的特点,发挥他们的个性优势,充分而深入地进行教育。

2.重视学生心理辅导

一些艺术专业学生容易产生思想偏差。当他们愿望落空和心理出现挫折时,就易产生诸如悲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其中少数学生有厌世、愤世等不良心理。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问题凸现,已经影响到其个人行为的判断和价值观取向。当前,由于学习、生活、就业的压力,一些艺术专业学生在青春期出现了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疾病,(转第133页)(接第140页)因而产生了一些无法宣泄和解决的问题。从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职能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角度出发,学校应当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建立健全学生咨询工作体系。

3.放大艺术生的“明星效应”

艺术类的大学生们总体上看是具有开拓性和积极上进的,他们重视个人价值实现,追求自主独立的生活方式,也有符合社会规范的社会公德意识,思维活跃,渴望成功,善于表现,容易成为一个集体中的“明星”。如此,我们便可放大这一效应,采取一些激励式的教育手段,通过组织开展文化讲座、影视评论、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修养,与学校艺术教育产生良性互动。

4.为艺术生搭建成才平台

开展多种形式与专业密切结合的活动吸引学生,开拓与专业密切结合的特色与品牌活动,积极发动艺术类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学生运用专业特长大胆进行独特的创意,激发其创作灵感,让学生在师生的认可中感受到专业的魅力、工作的成就和享受到服务、奉献的乐趣,并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集体荣誉感、凝聚力的教育,使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利用学院专业优势,积极培育学生团体文化,既有助于专业的钻研和拓展,又有助于学生的相互沟通,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鼓励学生走出去,尽量多地接触专业先锋、名家大师的作品、大师的人格魅力及对艺术创作的执著追求,这些都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学院制定学生科研奖励办法,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让他们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比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建立高素质管理队伍

教学管理者应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用优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为艺术专业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宽松的学术氛围。在管理工作中,要善于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提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开拓新领域。不断丰富和改进自己的管理经验和水平,要时时体现创新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进艺术专业学生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结语

艺术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只要我们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不断研究和探索,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就能培养出高素质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沈履平.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教育管理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07(01).

[2]苏常青.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云南艺术学院大学生情况调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4).

[3]张信群.高校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探索[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02).

[4]肖养蕊.关于对艺术类学生加强两课教育的若干思考[J].艺术探索,2003(05).

艺术教育与管理篇5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音乐艺术;教育

1民办高校中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

首先,许多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只注重专业学习、道德等方面,而对于音乐艺术教育却不重视,认为这只是音乐专业生的任务,虽然艺术类学生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于其他专业学生则处于一个边缘的状态。其次,大部分的民办高校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程度,而不同专业学生的艺术修养程度本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虽然学校会开设许多校园文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但在教育的过程中方法单一,针对性不强,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导致音乐艺术教育价值的无法实现。最后,民办高校的资金链是不可或缺的,由于无法花费一大笔的资金为非艺术类学生聘请一批既具有高音乐艺术教育理论水平,又具有创新意识和深厚人文底蕴的专业教师来授课,造成师资力量的缺乏和薄弱,以至于民办高校中抓音乐艺术教育,就存在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无招”的现象。

2加强民办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措施

2.1丰富文体活动,拓宽艺术社团组织建设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自发组成的一种特殊的群众组织。学生社团具有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对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建设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发现,一部分民办高校对于学校的一些大型文艺汇演、活动,整场演出活动就仅由学校主设的艺术团一手包办,其他院系学生根本就没有施展的机会,这样不仅使学校的活动失去了创新,更是严重打击了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积极性。民办高校应鼓励学生创建音乐艺术方面的社团,如舞蹈团、合唱组、乐队组合等社团,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利用课余或节假日的时间开展一些兄弟院校、班级之间的音乐艺术比赛或联欢活动,以达到学生学习音乐艺术的目的。在学校的大型活动中,只要节目足够创新、精彩,不管你是那一类学生都能到学校或学校以外的平台施展才华。

2.2完善音乐艺术教学及活动场所设施

民办高校对音乐艺术教学和活动场所设施投入力度还不够,在民办高校工作这几年发现,音乐艺术专业学生有专用的舞动室、钢琴室可供练习,为保护相关设施、设备,管理部门不准非专业学生进入,非专业学生想开展活动和排练没有可供给的场所,并且经费支持有限,这样大大局限了学生的发展空间。民办高校应建设大学生参与音乐艺术活动的固定场所,并且给予一些师资指导和经费支持,以达到音乐艺术教育的成效。

2.3开设音乐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

大学公共选修课是高校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的跨学科、跨专业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民办高校很少开设音乐艺术类的公共选修课程,首先,可能是因为教学场所有限,再者就是师资力量的缺乏所导致。据笔者所知,民办高校其实有许多音乐艺术类专业毕业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开设一到两门的音乐鉴赏、音乐常识、音乐史和简单舞蹈类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音乐知识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解决了师资上的困难,同时提升了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教学能力,并且加强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

3如何将音乐艺术教育与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创新结合

3.1音乐艺术教育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是一种特有的产物,它是创造者对现实生活的写照,能诉说出人类情感的表现。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用语言无法表达自己情感的情况,如果用音乐来表达是不是会更好呢。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喜欢边听音乐边做事情。那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只要能有效运用音乐艺术教育功能,让学生有意识地带着思想去欣赏、去聆听,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与之产生情感共鸣,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并通过音乐艺术的陶冶教育,提升人的思想情操。

3.2音乐艺术教育能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前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愈发严重,通过相关报道可以看出,他们缺乏受挫能力、适应能力、自立能力,学习倦怠,意志薄弱,缺乏竞争意识、危机意识、自信心,依赖性强,生活没有方向感等。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学生管理工作者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心理教育时,运用音乐艺术教育能有效调解净化学生的心灵。音乐艺术以独特的音符、优美的旋律,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和紧张的心理,提升学生的受挫能力和抗压能力,进而让学生以健康心理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总之,音乐艺术教育能缓解人的焦虑、忧郁、紧张等心理,改善人的情绪,对培养高校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作用。

3.3音乐艺术教育能提升学生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受教育者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社会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而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存在缺乏责任心、自私,想法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要能顾好自己便可以。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通过音乐艺术教育,来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音乐艺术教育丰富了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创新,能激起学生的共鸣,有效深入学生的心灵,对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能力有重要的帮助。而当前是一个讲究团结合作、交流沟通的社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重视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音乐艺术教育在培养人际交往、团结合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音乐艺术活动中的人员合作,让学生明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有效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多创造音乐艺术团队活动机会,将音乐艺术教育这一独特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3.4音乐艺术教育能增进学生对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情感升华

众所周知,学生对教育管理者存在着一种潜意识的隔阂与抵触,对待学生管理工作者也是一样,对待自己的辅导员他们不可能像对待好朋友那样做到无话不谈,有些学生甚至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不敢去请求辅导员的帮助,这就是大部分学生对老师存在的怪异心态。所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开展一些学生喜爱的音乐艺术相关活动,要求学生自己去策划、组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积极参与到其中,融入学生当中,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团结协作完成活动,使他们感受到辅导员对他们的用心和关心。这样学生管理工作者就大大提升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对于以后与学生的学习与相处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建华.浅谈音乐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J].艺术教育,2006.

艺术教育与管理篇6

关键词:艺术教育;管理;艺术;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C36

人类的艺术文明发展到今天为止,已经有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充斥着人们的艺术文化生活,艺术的发展已经落入到人类文化发展的每个角落,艺术教育的价值在于为我国培养优秀的艺术家,为我国的艺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艺术家散播艺术的同时,提升了我国国民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但是,实施艺术教育,要做到有制可循,不能没有条例的胡乱发展,这就要求在管理艺术教育的时候,制作出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最早期的艺术管理制度来源于英国和美国,主要包括艺术行政、艺术市场和艺术法三方面。

一、当代艺术教育的发展

如今,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的高速发展,人们的享受范畴已经不仅仅旨在于物质方面的享受,渐渐的,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于精神层次上的享受,所以,在人们的的精神领域不断上升的今天,艺术教育也就开始慢慢的渗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但是,与此同时,人们对于艺术教育也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艺术教育不仅仅只是人们粗浅领悟到的音乐或者是舞蹈,亦或者是乐器方面的演奏,更多的是把这种物质化的演绎形式,转化成为一种精神食量,以此来满足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和享受。

因此,艺术教育发展到今天,给与人们的不是培养出多么多伟大的艺术家,更多的是培养出这些艺术家的同时,这些艺术家们也在用他们自己蕴育出来的艺术形式来给与人们美的享受,升华人们的艺术修养,培养人们的的艺术情操。虽然事实上,在当今艺术管理制度的实施下,培养出来的所有艺术家并不是都为人所知晓,更多的都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的为艺术奉献出自己的的生命,艺术,是一个共同体,最后所努力出来的成果都只表现在个人或者是一个小团体的身上。但是,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是永远不会停下脚步的。

二、当前艺术教育的管理制度

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为了能让艺术教育文明,稳健的在我国发展下去,

严密的教育管理制度当然就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个学校都需要遵循国家制定的关于教育的管理条例,就当前艺术教育的发展的成果来看,我国教育部主要制定了以下几点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我国的教育方针,实施严格的政策法规,坚决把艺术教育的工作落实到实处。

2.每个实行艺术教育的学校,不管是幼稚园,小学,初中,高中,或者是大学,都要由教导处一名行政分管,由艺术科组长与其他艺术教师为艺术教育的主要的负责人。

3.按照上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按照课时上足有关艺术的艺术课程,坚决按照每个学期的规划来进行教学。

4.每个学期的伊始,学科组与学科计划,学期中要做好学科工作的检查,期末要写好关于这个学期的课程总结,和累计下来的有关这学期的教育经验。

5.每个课程的艺术教师必须积极参加有关艺术的学期培训,以升华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知识的累计,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积极开展并参与教研教改活动,并做出自己的特色,行成自身学校的艺术文化活动。

6.积极开展校内外的艺术教育活动,让学校时刻存在于良好的艺术教育的氛围内,让学生们在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内愉快的学习艺术。

三、艺术教育和管理制度的结合

我们不难看出,当前的艺术教育之所以可以稳定的发展下去,和完善的艺术教育制度的实施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艺术教育,胡乱的教育学生,而没有制度的框制的话,教育出来的学生,不可能将美的艺术传播给人们,也不可能将艺术教育转化成为精神食量来供人们的享受。当然,管理制度也不能完全按照制度来实行,要知道,艺术最终会是上升到精神层面来供人们享受的,有时候,灵光一现的想法会让艺术教育发展的更好,会让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给与学生更好的精神领会,但这不代表,艺术教育可以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要把精神层面和正当的艺术管理制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以此来达到最完美的境界,这样的境界,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可以让他们做到物质上的演绎,更可以让他们领悟到艺术教育上的美。

与此同时,教师在教育学生学习艺术的时候,需要去尊重学生,在学生学习艺术的时候,如果遇到瓶颈而产生心理障碍,或是想要放弃的时候,教师也坚决不能放弃他们,这也考验了教师的文化和教育态度的修养,不是每一个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的时候,都不可以达到教师预期的,因此,我们需要在管理学生的同时,注意自己的行为艺术,只有把艺术教育和艺术化的管理制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合艺术的学生。

四、总结

对于中国的艺术教育而言,管理艺术是一门必不可少的研究课题,因为艺术不同于其

他的学科,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不仅仅旨在教科书上的一些文字描写,更多的要的是艺术上的文化实践,而在实践的同时,需要教师以艺术的形式有效的管理学生们在学习艺术的时候所研究的课题,以及表演艺术的演绎方式。教师在进行艺术教育的时候,要注意自己态度的友善和对学生的引导,每一个学校都需要优化自身的管理,提高自身的艺术教育质量,大到学校,小到教师以及艺术教育的资源,都需要一个从缺失到完善的过程。因为,不管是哪一种教育,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去实现教学目标的。总而言之,艺术教育是一门综合艺术性很强的工作,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在实践中累计工作得经验,和学生们要做到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合,为学生之所想,乐学生之所乐,只有这样,才能在进行艺术教育的同时,也可以很好的遵循艺术教育的制度,虽然说管理是一门科学,但同时艺术教育的管理更多的是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琼.杰弗瑞.美国艺术管理教育的历史回顾[m],美术研究,2004

艺术教育与管理篇7

关键词:办学理念发展艺术高职教育

近几年,我国先后有一批部级、省部级重点艺术中等职业学校,经过高校设置评估升格为高等艺术职业学院。然而,在中等艺术职业学校向高等艺术职业学院转制的过程中,办学理念的转变将比学校升格更加困难。

一、艺术高职教育是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的必然产物

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高职教育一般都起步于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因为这个时期,新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工业的技术全面改造,再加上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工业和现代管理制度的引入,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企业迅速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转化,大批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所以社会迫切需要一大批有较高水平的技能型、技术型的实用人才及管理、经营、服务人才。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兴起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经济特区的创立为外国先进技术、工艺的大量引进和广泛应用打开国门,从而使我国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常规技术的更新和改造,导致生产一线对人才类型和规格的需求发生显著变化。较高层次技术型、技能型及复合型人才受到产业界和经济界的特别欢迎;沿海等经济特区的开发和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异军崛起与快速发展加剧了区域与基层生产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需求;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广大群众对高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强烈,广大青年学习科学技术和接受高等艺术教育的愿望越来越迫切。艺术高职教育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的必然产物。

二、艺术中职教育与艺术高职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艺术中职教育与艺术高职教育有着许多共同点,因为它们都将遵循艺术人才培养的规律,具有艺术教育的特殊性。首先,艺术教育具有较高的技能与技巧的要求。各艺术门类都有各自的基本技能与技法,这些基本技能与技法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艺术表达水平的高低。其次,艺术教育的灵魂是创造性。创造与创新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特色与要求,没有创造与创新的艺术是没有生命的艺术。再次,艺术教育强调要有感觉、个性和悟性。作为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艺术教学的授课方式上也需要灵活多样。但是艺术中职教育与艺术高职教育之间的差异还是相当清晰的,主要表现为:1.管理方式不同。艺术中职教育在管理体制上是实行校长负责制,各科室直接对校长负责,科室的管理自主权较小;艺术高职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则是实行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一般采取分权式的两级管理体制,学院领导主要负责重大事项的决策,各专业系则享有较为独立的管理自主权。2.办学模式不同。艺术中职教育在管理方式上一般实行封闭的教学与管理模式,学生上课、上自习以及外出均统一管理,学生与外界的联系较少;艺术高职教育一般要求开放式的教学与管理模式,学生除上课外,其他时间更多的是由学生自主安排,不仅有春笋般的学生社团组织与兴趣小组,丰富多彩的校园学术交流活动,而且还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办学使学院与外界联系广泛。3.学生来源不同。艺术中职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初中毕业生,年龄偏小,其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艺术高职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高中毕业生,还有一部分为五年制高职学生,他们接近成年,已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自我约束能力较强。4.师资队伍要求不同。艺术中职学校师资队伍虽然有一定的办学成绩和举办职业教育的经验,具有一批专、兼职的“双师型”师资,设备与实习场所也比较符合艺术职业教育的要求。但是相对于艺术高职教育办学要求而言,原师资结构、学历层次、师生比、教学设备、新课程开设能力都有一定的差距。

三、当前艺术高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有的艺术高职校多数是从各省部级、省部级重点艺术中等职业学校,经过高校设置评估升格为高等艺术职业学院。面对艺术高职教育这一新的教育模式,多数学校存在按原有的“内在逻辑”和思维习惯来办艺术高职。具体表现为:1.人才培养目标模糊。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目标清晰明确,并且按照培养去组织实施,是艺术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由于我国艺术高职教育刚刚起步,多数学校尚未确立自身的质量观和具体的规格要求,培养目标的偏移、模糊不清,导致把艺术高职教育办成了纯学历教育。2.特色不鲜明,人才质量不高。艺术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对艺术技巧的掌握并能熟练操作、演示为主,重视艺术实践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而当前的艺术高职教育教学及管理,普遍模仿艺术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没有按职业岗位分析去开发课程与教学。没有深层次地思考人才未来在社会上的就业、创业情况,培养的艺术人才质量无法满足社会文化对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3.专业设置上模仿艺术本科院校,传统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目前艺术高职校在专业设置上虽然强调与应用对口,但忽略对市场调研,缺少以市场运作的竞争机制作为艺术高职教育发展的动力,缺乏对国际艺术市场的了解,缺少对先进技术技能的学习、了解,教学中缺少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实习的机会,这些都影响了艺术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转变办学理念是发展艺术高职教育的关键

艺术中等职业学校升格为艺术高职学院之后,全体教职工都要尽快转变观念实现角色转换。艺术高职培养的是适应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既不同于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一般技能型人才,它具有高等教育性和职业性的双重特点。因此,在培养方式上既不能完全照搬艺术本科教育的办学思路,也不能变成艺术中等职业教育的简单升级,必须形成具有艺术高等教育与艺术职业教育特征相融合的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特色体系。

1.艺术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划要“柔性化”。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规划的经历中呈现出一个共同趋势,这个趋势的特点就是“柔性化”。所谓“柔性化”就是指在指导思想上放弃试图以精确的数量去规范未来,代之以现有政策、制度和人才培养规格应变能力的增强;在实施形式上,强调宏观指导下的微观决策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对市场变化的关注。世界著名的教育经济学者G·萨卡普洛斯在总结一些教育规划的主要理论及其方法的历史经验后提出:“今天的趋势是转向一个灵活的具有回旋余地的教育政策,以便容易适应变化中的环境。”国外发达国家的这些经验对艺术高职发展都是有所启示的。

2.艺术高职教育办学方式要突出特色意识和品牌意识。艺术高职教育是一个全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每一所学校都要理性地认识自己,根据自身的历史沿革、条件和实际需要,选择自己的服务领域,利用现有的条件开发与众不同的专业。根据市场需要在课程设置、授课内容、技能培养结构、学生素质培养上力求独特,突出人才培养上的特色。在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的学校当中,办出一流水平,创出自己的品牌。品牌的形成,有一个比较长时期的积累和沉淀的过程,品牌是建立在优良质量的基础上的,没有优良质量作为基础,根本谈不上品牌。艺术高职教育事业要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必须突出特色意识和品牌意识,不断提高艺术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

3.艺术高职校的管理要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在高校管理方面“古典管理学派曾主张管理层次系统化、规范化和集权化;行为科学学派则主张分权的、较为松散的工作组织。”笔者认为,艺术高职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是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我们不能因时代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学派,而否定古典管理学派理论和方法中许多对我国艺术高职教育管理有价值的部分。因为管理工作的不规范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就会造成管理混乱及降低艺术高职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其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有利于简化和比较准确地对各级管理人员的考核。当然,制度要严,但要适度,要留有余地,使各级管理人员能创造性地工作。

4.艺术高职校的师资队伍素质要提高。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培养质量的优劣。如果把学生比作学校的“产品”,那么教师就是“产品”的制造者,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已习惯于艺术中职教学模式的教师,要尽快实现由“替代型”向“指导型”转化,“知识型”向“智能型”转化,“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化。因而,全体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包括进行高等教育学、心理学、高校教学法等方面的培训,扩大知识面和提高学历层次。学院也应及时举办一些培训班,对专、兼职教师进行培训。同时还要创造有利条件引进一批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来充实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兼具科技能力和艺术创作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培养一批“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5.艺术高职校的课程设置要及时更新。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发展和建设一批社会急需、科技含量高的紧缺学科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作为与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的艺术高职教育,其课程设置应该和经济技术的发展及社会对高层次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步。这就要求艺术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有超前意识,使其不断更新,与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及社会需求形成一种动态的融合,迅速地建立起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工作平台,理清现有的艺术学科与新学科之间的关系,将那些在课程体系中过时的、陈旧的东西剔除、摒弃,融入新的科技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需求。

总之,艺术高职教育发展在际,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关系到新世纪艺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问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不断实践,以适应市场经济对艺术高职教育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胡梅.特色与柔性——高职院校竞争中的取胜之道[J].职业技术教育.2001,6.

艺术教育与管理篇8

〔关键词〕网络教育资源;艺术类高校教学管理;意义;措施

目前艺术类高校的教学管理采用的模式是西方艺术教学模式,教学的方式单一,对于艺术的细节没有深入研究,对于我国网络教育资源的传承和发展不利。在艺术类高校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网络教育资源,丰富教学管理内容,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因此艺术类高校设计专业教师需要对网络教育资源的特点和内涵进行分析,找到在教学管理中引入网络教育资源的策略和方式,充分发挥网络教育资源的价值和作用,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一、引入网络教育资源的意义

1.促进教学管理多样性我国艺术类高校专业课程内容安排单一且在教学管理中只注重对艺术理论知识的教学,因此实用性不强,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进入到艺术类高校学习之前,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并且对于艺术的本质和内涵不够了解,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基础能力制定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人员引入的网络教育资源比较笼统,缺乏深入细致的剖析,并且多是理论知识,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应该丰富教学管理内容,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念,意识到网络教育资源的重要性。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发展,而将网络教育多样化的资源与传统教学模式与内容融合在一起,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利用网络掌握传统艺术知识,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利于学生素质培养艺术类高校需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逐渐提升,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具备社会适应能力非常重要。在艺术类高校课程中引入网络教育资源,不仅可以将文化中的优势和精华应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促进现代艺术的发展,同时可以让学生感受网络教育资源的魅力,在中西艺术的熏陶之下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二、艺术类院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艺术类院校教学管理在经过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随着社会对艺术人才需求量的增加,教学管理已经从过去的冷门专业变成了现在的热门专业。但是,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对学生的需求也在不断转变,目前艺术类院校在教学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1.艺术类院校的人才教育片面化目前很多艺术类院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仅仅是片面地进行教学管理,脱离了原来艺术类院校开展教育工作的初衷,学校仅仅给学生教授艺术知识和技能,但是缺少对学生进行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导致学生只懂得艺术和艺术的学习,却没有通过对艺术的学习来提升他们的思想修养。这对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艺术本身也是一种思想的表达方式,学生在未来更多的时间会和他人共同工作,缺少健全的知识面和人格对于工作和人生至关重要。

2.艺术类院校教学管理发展停滞艺术是在不断发展的,社会对于艺术的需求、艺术本身的潮流也在不断变化,对于艺术类院校来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才能让艺术类院校教学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虽然艺术类院校的教学管理经历了一定的改革,但是改革内容并不彻底,很难符合社会的需求。比如很多学校教学内容比较落后,教师知识结构依然陈旧,导致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要相脱节。并且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学校对于艺术发展的各种新技术并不重视,不利于他们审美水平的提升,也不能很好地顺应时展。

3.艺术类院校教学管理金钱化随着教学管理的成果越来越显著,艺术专业报考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费也在增长。艺术专业的文化课分数也比较低,很多人想在高考的门槛前曲线救国。在利益的驱动下,艺术教育也逐渐丧失了初衷。

4.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艺术类院校的艺术专业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追捧,导致报名的人数增加,加之高校盲目大量扩招,师资参差不齐,设备投入不足,最终致使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很多院校只是重视学生在艺术性上的培养,并没有考虑到艺术的社会实用价值,导致很多学生的能力和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在工作中不能胜任岗位。

三、艺术类高校教学管理中引入网络教育资源的措施

1.在教学管理中重视传统艺术的情感体验艺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是因为艺术是人们宣泄情感的一种渠道,通过艺术可以将情感引入其中,并且受众和作者之间可以形成交流与共鸣,因此引入真实情感是提升艺术性的关键。艺术类高校的教学管理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法,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艺术学习中需要充分理解艺术的本质,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行查找相应资料,扩展知识面,加深对于艺术作品的了解,与作者之间形成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这样在艺术学习和创作中,就会不断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2.在教学管理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模式艺术类高校管理人员受到传统观念以及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管理安排多是理论教学,因此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需要对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引进现代化设备,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中引入网络教育资源,要求教师对艺术资源合理利用,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资源。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安排,对于涉及的艺术作品,教师应该尽量搜索资源,让学生通过视频、音频等途径了解艺术的情感表达方式,提升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教师应该提高多媒体设备的应用能力,灵活掌握计算机技术,采用先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于传统艺术的兴趣。

3.提高艺术类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在聘请管理人员时需要对管理人员队伍结构进行优化,管理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网络教育资源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对于传统艺术的理解教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对传统艺术深入探索,提高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增加文化修养,开阔视野。

艺术教育与管理篇9

首先是寻找教育生活的艺术元素。我们常常放大教育生活现实的一面,而忽略掉其理想的一面。其实,教育生活的理想中往往孕育着对现实的超越,孕育着对未来的期盼。这是一种巨大的能量,而这种能量不是以现实的诉求来展现,而是以艺术的元素积淀,即以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好而存在。教育管理者需要从教育生活中努力发现并挖掘这样的美好元素,比如教师发展的领域,教育管理者既要关注教师当下的现实需要,更要关注未来对教师的期待。在寻找未来教师的过程中,梅岭小学以“守护者、启蒙者、陪伴者、摆渡者”为当下教师开启未来期盼,因而这四种角色也成为教育生活的艺术元素,成为教师“心向往之”的追求。教育生活的艺术元素来源于现实生活,在经过了教育实践的提炼与教育思想的淬炼之后,她成为了我们共同的精神符号。

其次是提供教育生活的艺术接触。艺术的力量最终来源于人的心灵世界,如果人的心灵世界干涸枯竭了,那么艺术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因而,教育生活中的艺术元素最终还是需要在教师的心灵里获得生长的力量,而这取决于教师对艺术的敏感、对自我的认识。然而,这一切都发生在教师与艺术接触的刹那之间,所以,与艺术接触的方式是如此重要,重要到关乎艺术生命力的存亡。在教育管理的实践中,梅岭小学以熏染式、感受式和体验式的方式构建生活与艺术的关联,激发艺术感召的力量。所谓熏染式,即提供有文化的环境,如开辟“校长书架”,以无声的文字激荡有心的灵魂;所谓感受式,即提供有内涵的故事,用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方式,使得教师的心灵在感同身受中获得超越;所谓体验式,即提供有背景的生活,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观隔街相望的史公祠,了解与学校发展紧密关联的历史,体验学校发展的卓越历程。

第三是建立教育生活的艺术表达。教育管理的本质在于追求教育中人的健康和谐发展,而人的健康和谐发展在于人的身心高度的统一,只有在艺术表达中人才能够抵达这样的境界,因而教育生活的艺术表达成为梅岭小学教育管理的特色。梅岭小学以文化自觉的方式帮助教师真正形成自省的习惯,从而主动地把自己与这所学校的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所谓艺术表达便是基于这样的结合之后的一种生动展示。比如,每年举办的梅岭小学“新年诗会”,诗会的主角是教师,他们以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为蓝本自编自演,或者依据身边的教育故事进行加工创造,当教师个人与生活建立了这样的深度关联之后,所展示出来的无疑是一种优美的存在。在艺术表达中,那原本横亘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界限变得逐渐模糊,而教师对教育以及自我的理解也藉此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升华。

艺术教育与管理篇10

关键词:理工科类院校;艺术学科;困境;发展途经

作者介绍:文雅(1986-),女,江西南昌人,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音乐学教育;杨婷(1975-),女,湖南长沙人,华东交通大学艺术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基金项目:华东交通大学校立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对我国理工科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发展途径的探讨”(编号:14YS02),主持人:文雅。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2-0092-05

近年来,国内教育体制的逐步转变直接造成了综合类学科、交叉学科以及边缘性学科等新兴学科相继出现,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各类大学相继设置了能够与之相互支持的艺术类学科和专业。综合性大学开设艺术专业课程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也成为我国现代大学发展的一大特色。在综合性大学中,不少理工类院校处于在原有强势学科的基础上衍生出相关艺术学科专业,其办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理工类院校传统学科的专业教育对于解决现实的问题确实存在着很大的优势,然而,在面临出现知识体系无法解释相关问题的困惑时,艺术教育所培养的感性认知能力通常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工科类院校开设艺术学科专业,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是期望学生利用从艺术教育中获得敏锐的感受力和创造力为专业学习研究提供动力和源泉。其次,根据理工类院校自身发展的的学科特点和需要,开办艺术类学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对其他学科内容进行补充,从客观调整文理学科的比例,优化学科结构,形成学科之间的互补与交叉性。再次,工科背景下艺术学科的办学模式在专业教学、学科发展及建设等方面更易于开拓新的思路,创建学科品牌,为其在艺术教育领域争得一席之地。

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与培养方式根据时代的变迁正在发生转变,以往的应试教育体制已逐步向素质教育体制倾斜,在理工类院校开设艺术学科专业是我国对创新型复合人才的素质教育要求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必然结果。然而,目前虽然大部分理工类院校都成立了艺术学院(系),开设了相关的艺术学科专业课程,但是,随着近年来生源的减少以及人才市场的饱和,理工类院校背景下的艺术专业教育的发展正面临严重的困境。大规模理工科院校重复建设艺术专业,使其尽管在建设规模与教育模式上有所区别,但大多数的院校在学院系部设置、教学手段、师资来源、学科和专业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这些矛盾一方面直接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如何探寻破解之道,走出理工类院校艺术专业发展所面临的尴尬困境是目前艺术学科专业教育相关人员急需思考的一个紧迫问题。

一、理工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我国现行的艺术学科专业教育体系目前基本上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自1952年全国进行一次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从综合性大学设置的艺术学院中拆分出来的单科艺术院校,如:中央美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另一种是改革开放以来,以1983年厦门大学设置艺术学科,开办艺术专业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成立的艺术学院。如:1997-199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相继成立艺术学系或艺术学院,随后,2001-2005年,吉林大学、兰州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也陆续成立艺术学院。至今为止,除中山大学之外,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都成立了艺术学院或开办了艺术专业。

在上述的第二类院校中,不少综合性大学都是工科类作为强势学科的理工类院校。原本,在理工类院校开办艺术学科的初衷是处于学科结构优化及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然而,由于理工科院校长期以来受到“重科学,轻人文”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艺术学科的建设往往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在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面,艺术专业的从属地位,直接影响了艺术学科专业的发展进程。目前,理工类院校背景下的艺术学科专业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几点困境。

(一)办学定位模糊不清

学科办学定位则与学科所在地域的相关资源、社会人才需求和所在学校师资特色、科研力量相关,它确立了学科培养什么类型人才、怎么培养、培养目标等。理工科院校开办艺术学科从动机上来看主要有两点:一是出于学科结构的优化,推动学校素质教育,二是“艺考”带来的丰厚利润可以作为学校增长经济收入的一种方式。对于理工类院校来说,艺术学科的建设首先是定位于为理工类专业服务的附属地位,其价值在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履行艺术教育的社会职责。

目前,国内大部分理工科类院校的艺术学院(系)的学科建设在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与专业的艺术学院并无差异。比如:理工科类院校的艺术学院(系)课程设置的参照对象往往是专业艺术学院。这样直接的影响是使其学科专业很难依托于学校的优秀资源摆脱专业艺术教育体制带来的弊端,尤其在课程设置上会出现严重的混乱局面:课程体系不合理,各门课之间难以形成一定的关联性,无法设立出属于本校特色的艺术学科专业。学校的办学定位与艺术学院(系)定位的不相一致性,是一些院校的艺术专业迷失办学方向的主要因素。

(二)专业发展受到限制

理工类院校开设艺术专业的动机及定位的困惑,直接反应在艺术学科专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国内理工科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的设置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单一的艺术设计专业为主要学科专业所成立的艺术学院(系),一般来说,在专业的设置上通常由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专业作为主要专业方向。如:青岛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的室内设计等相关专业,他们最早源于学校原有的建筑学科。第二类是由综合性艺术学科专业所组建的艺术学院(系),如笔者所在的华东交通大学是一所以工、理学科为主的学校,2006年从原有土木学科分支出环艺设计等相关专业,与人文学院分支出的音乐学专业共同形成了艺术学院的主要学科专业方向。以目前艺术学科专业设置的比例上来看,相较于音乐学专业,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大多是从机械类相关学科衍生而来,因此,在各大理工科类大学的发展已形成一定较大规模。

事实上,艺术专业自开设于理工类院校之后,便受其院校和原有的教育体系的制约。一方面,在工科院校中,由于艺术学科专业不是传统优势学科,也不是重点专业发展方向,加上专业的设置常常由筹建艺术学科专业的专家根据自身所从事的学科角度出发进行建设和管理,因此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学评价及办公场所等诸多环节上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另一方面,社会认知度、师资来源及学生就业等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艺术科学专业的办学理念。从招生方面来看,理工类院校的艺术专业招生在生源逐年减少的状况下还要与专业院校争夺生源。而在就业方面,由于理工类院校艺术专业设置的社会认知度不高,难以与专业院校相抗衡,再加上目前市场的人才过剩的局面,使得艺术学科专业在人才输出上一开始就面临严峻的形势。这内外两方面因素正逐步影响其专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大部分理工科院校,尤其是地方性院校开办的艺术学科专业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后,由于无法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艺术学科,已出现了逐渐衰败的困境局面。

(三)师资配备结构失调

武汉大学表演研究所所长彭万荣先生在《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文中对2008年重点综合性大学艺术师资做了一个初步的数据统计。数据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综合性高校的艺术学科专业教育师资在总量上存在这明显的不足,尤其是艺术学科带头人的普遍匮乏,严重制约了所在大学艺术专业的长远发展。实际教学需要与教学评估需要是目前理工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师资压力的主要来源。前者是为了保证教学的正常运作,后者则是从师资结构上来考核专业办学的规模[1]。

相对其他传统学科,艺术学科在国内的硕士和博士点为数不多。目前,大部分理工科类院校已成立了专门的艺术学院或机构,但是,在师资来源上与一般专业院校并无差异,并且在学历和职称上也普遍偏低,造成了师资配备在学历结构上的不合理。与此同时,作为教学的主力,年轻的讲师和助教在教育观点和意识上能够为艺术学科专业注入新鲜血液,可是,由于年轻教师大多数为刚走出校门的年轻学生,在教学经验上严重不足,而自身业务能力也难以担当与其他专业相匹敌的学科建设的重任,因此年轻的教师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没有归属感,从而引发一些潜在的问题。

当然,为了完成教学评估或学科建设工作,大部分理工类院校也会对师资结构进行调整,通常采用的办法是高薪从兄弟院校引进与艺术学科专业相关的教授或专家,或者是直接将从事相关专业实践活动的专家经过岗位转换成为高级职称。这样的做法虽然扩大了高级职称教师队伍,弥补了师资年龄结构上的缺陷,但是,前者由于年龄偏大,容易产生对学科知识补充和缺乏热情与动力的问题,后者则是因为长时间的社会实践使得转岗教师无法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工作性质,准确认识教育教学规律。此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由于长期以来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在艺术学科专业发展中具有强大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左右着其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也就为其长足发展埋下隐患。

(四)教学管理难以进行

由于学科背景不同,理工科类艺术教育与专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在办学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办学形态和办学模式。理工类院校经过长期的积累,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机构和机制,同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和管理体系。就艺术自身的创作和艺术教育而言,有其积极的意义。然而,由于艺术学科专业自身的特殊性,使其在教学管理、课程编排、教学评价等方面与学校自身的管理模式产生了矛盾和冲突。我国艺术学科专业长期以来所执行是专业艺术学院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如果硬性的将艺术学科专业的教学管理嫁接到理工类院校上,也就加大了管理机构的工作难度。

目前,虽然越来越多的理工类院校已经意识到过于理性的管理模式和政策在客观上对艺术学科专业的发展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同时也在努力探寻艺术学科专业特殊性与理工类院校原有的规范性相结合的教育管理,而至今通用的办法一般是实施院校两级管理,下放部分管理权力到艺术学科专业,同时给与一定的政策倾向性,但是,从目前所产生的效果来看,这种方法仍然无法从本质上解决理工科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在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困境。

二、理工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未来的发展途径

加强艺术学科专业特色与创新教育是我国各大高校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作为理工类大学也必须同样思考如何利用自身办学的优势,改进和完善目前艺术学科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形成学科专业品牌。笔者基于当前理工类艺术学科专业教育现状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当前艺术学科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理工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未来发展途径提供几点建建议。

(一)明确学科办学定位

从现代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形势来看,艺术类专业只设置在特定的艺术院校内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利于多学科交叉和互补的办学思想。在理工科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的设立所体现的办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承担推动所在高校素质文化教育的角色,二是依托于高校办学特色,优化学科结构。

首先,从承担推动所在高校素质文化教育的角色来说,艺术学科专业的开设首先要突破传统的艺术教育观念。具体来说,一方面是大力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本着培养高校复合型人才的理念,对理工类大学生进行艺术学科专业中的通识性教育。例如成立“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针对全体学生在艺术设计或音乐审美等学科进行常识的普及性教育。另一方面依托艺术学科专业教育的平台,积极开展艺术技能培训,承办校园艺术文化活动。比如以艺术学院为承办方,艺术专业学生社团为主体,策划和举办类似于“艺术文化节”等相关艺术展演活动,既可以推动工科院校人文环境的发展,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其次,从优化高校学科结构的角度来说,理工科院校艺术学科专业的设置实际上是国内交叉性学科兴起的必然产物。因此,在艺术学科的办学定位上,必须重视其学科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地区结构,一定要依托于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利用学科交叉的背景,培养创新型艺术专业人才以适应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具体的措施主要有:(1)专业设置以高校自身强势学科作为支持,创建学术品牌。如在交通类工科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的开设通常是源于土建、机械等工科专业(如作者本人就职的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最早源于土建),从学术积累和学识品牌的角度考虑,其学科建设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必须与交通领域紧密相连;(2)在教学体系中,不仅要重视艺术学科专业中,同时也要重视相关学科诸如:文学、美学、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应区别于传统艺术教育模式中单一的专业教育,强调其它交叉性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并将相关学科知识纳入必修课程体系。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艺术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一直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单方面的灌输式、示范式、教师主导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目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要求。目前,国内高等教育将艺术人才的培养方向基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艺术表演和设计型,主要方向是培养艺术家,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北京舞蹈学院及地方性专业的艺术学院开设的艺术表演和设计专业。第二类是艺术教育型,主要方向是培养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教师,如诸多师范高校所开设的艺术学科专业。第三类是消费市场型,主要是培养商业或市场流通领域的专业人才。在这三类人才培养方向中,第一种类型较为集中,第二种类型较少,第三种类型几乎是空白,而这一类专业的人才正是目前社会急需的,也是理工科类大学艺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由于它主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探索消费者、(艺术)商品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内容涉及经济、技术、社会、人文等方面,因此在专业设置及培养模式上必须区别于前两类。

理工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该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优化课程教学模式,依托于理工类院校科学研究的特点,在注重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先进的理教学理论、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避免传统夫的灌输式、示范式、教师主导式的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与课程讨论环节,形成教与学的互动。二是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开设专业和设置课程。目前,国内市场对于艺术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例如技术型、管理型、交通型等等。因此,错位培养艺术学科专业人才,是理工类院校可以考虑尝试的途径。具体的途径可以是在尊重基本的艺术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将艺术策划、艺术传播、艺术营销等新型应用门类作为主要教学研究内容融入艺术学科建设,同时以案例调研、专业实习和媒体技术运用作为特色教学手段,依托于学校资源,与国内外知名学院、艺术团体及公司建立广泛交流合作,积极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部门,如各级政府文化芝术管理部门、各类艺术院校教育管理部门、各类表演艺术团体、设计公司、影视业、演出公司、群艺馆等部门输送优秀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三)调整教师配备结构

理工科院校艺术学科专业教育大部分由于学校办学起步晚,经验不足,而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开设专业又较为全面,包括有艺术设计专业、动画设计专业、艺术管理专业、广告策划等专业同步进行使得师资队伍建设无法满足高校教学和科研需求。大部分理工类院校的艺术专业师资力量受到专业特点的限制在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别。为了能在理工类高校艺术学科专业的建设中形成合理的阶梯式师资结构,必须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两方面双管齐下。

出于实际教学和教学评估的需要,理工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教育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方面要着重于建设具有专业知识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保障教学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则是在师资结构的角度上考虑办学的规模和学科建设方向。因此,从兄弟院校引进具有高职称的教授、副教授,在职称评审政策上区别于工科专业要求,根据专业特色给予一定的政策倾向性,加大力度培养本校讲师、助教,使其合理师资年龄结构在老、中、青三个年龄层次上合理搭配等,都是调整师资结构的良好途径。

此外,根据理工科类院校的艺术学科专业特色的多元化特征,针对“本土”艺术教师,可以考虑采用跨学科的培养模式。一来在科研上易于形成综合性的专业团队,完善学科的发展;二来在教师实践教学中,利于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的学习能力,使得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能够精密结合,发挥最大的作用。

(四)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这里所提的综合管理水平一是教学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的保证方面,二是学科建设的科研管理水平,主要针对科研团队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学科建设产生的影响。

艺术专业原本属于应用型学科,然而在理工类院校背景下其学科的建设是无法避免其教学型和研究型的特点。从教学管理上来说,长期以来,由于学科特性,艺术学科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形成了自由化、随意化的倾向,教师教本的老旧,随意教授内容,更改教学时间,学生自由散漫,迟到旷课及上课睡觉等陋习已普遍存在。原本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教学活动,常常被分解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两个单位。为保证艺术学科专业教学质量,在教学管理上,需要严格按要规章制度落实日常教师的上课、调课、听课和查课工作,对于教学事故要查明原由,公平处理。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应该形成相匹配的联动机制,共同了解和管理学生的上课情况。例如:教师在课堂上需及时记录学生的考勤与课堂教学情况,并同时将相应问题反馈给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辅导员及时对学生做相关工作。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相互协调,通过高效、严格进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此外,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对艺术学科专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十年来,综合性大学在艺术学科建设领域的声誉和影响力日渐隆厚,甚至在学术研究领域可以与单科艺术院校并峙,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推出了不少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成果,而越来越多的艺术界学术精品、学术大师相继在综合性大学中产生,从艺术学科专业建设的角度来看,取得这样的成果与他们学术团队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工科院校背景下的艺术学科专业建设可以借助其严密、规范、有序的学科,逐步由个体创作的状态转为集体合作的模式,以依托和抱团发展的方式提高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注重学术及品牌创立,并最终以团队的形式为工科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的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使其在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