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行业薪酬报告分析十篇行业薪酬报告分析十篇

行业薪酬报告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7:59

行业薪酬报告分析篇1

薪酬调查,是指通过标准、规范的渠道以及专业的统计方法,收集市场上雇主的薪酬数据并做出判断的系统过程,通过对定向范围内的职位薪酬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和分析,形成能够客观反映市场人力资源用工环境成本现状的薪酬调查报告,可以为企业在薪酬管理体系中提供及时、客观的市场数据参考依据。通过薪酬调查,公司可以将自己的薪酬数据与市场数据进行有效对比,由此可以检视出公司本身所支付的薪酬与预想的市场薪酬水平是否一致,或者根据市场的薪酬数据来确定为达到本组织的经营战略目标及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目标所应支付的薪酬水平。

 

最早的薪酬调查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来自美国劳工统计局。国内的薪酬调查服务起步较晚,但到目前只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现在市场薪酬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不过获取,比如政府及劳动保障部门官方的工资指导信息,专业管理咨询公司的薪酬调研报告和行业趋势研究,以及招聘网站的薪酬信息等。其中管理咨询公司的薪酬报告,因其专业的评估工具和数据分析方法、调研服务群体的行业标杆公司的代表性,以及专业行业咨询背景优势,成为目前市场上各公司习惯性采用的形式。

 

很多公司每年都会投入一定的资金参与一次或多次由专业咨询公司开展的行业薪酬福利调查,通过获取薪酬福利报告来了解市场上的最新薪酬趋势与行业公司的薪酬管理实践讯息,作为公司每个年度开展薪酬管理工作的基础,薪酬报告的具体作用可以体现在,可以帮助公司有效控制和优化薪酬成本。在确定公司薪酬水平的时候,企业会受到外部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双重压力,工资水平过低,会失去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力和对内部员工的激励作用,进而造成人才短缺而失去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整体薪酬水平过高会给公司造成过重的运营成本负担,薪酬水平过低会导致失去对市场人才的吸引,以及不利于内部员工的保留。

 

薪酬调查报告首先可以帮助公司了解同行业的薪酬水平,检查公司的薪酬水平在行业里是否具有竞争性;其次可以帮助公司在做新年度薪酬预算计划时,确定新的薪酬增长幅度,帮助其对人力成本进行有效预算,再次帮助公司完善薪酬结构设计,制定合理的薪酬调整和分配方案,使有限的薪酬成本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另外还可以帮助解决和改善公司的薪酬内部公平性和外部市场竞争性的问题。

 

薪酬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从当前市场上主要提供薪酬数据服务咨询公司的薪酬报告来看,大多采用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形式。

在宏观信息方面:包括经济概述、行业薪酬趋势、组织效能分析、薪酬管理政策、薪酬增长率、调研群体信息等。从宏观经济到公司组织运营,结合市场动态和行业人力资源的热点话题、从各视角分析行业内的薪酬现状与趋势,以及各项经济指标对薪酬的影响。在调研群体信息中,对参与调研公司的当年营业收入、在职员工人数、企业性质进行统计,让企业更好的了解行业调研群体样本环境的构成,并以此判定公司在调研公司群体中的薪酬定位,确认调研群体的数据样本是否和公司自身具有参考性。薪酬福利调研的核心就是薪酬的对比,不同的公司数据样本环境对最终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选择正确的对比环境才会有准确的薪酬可比性。

 

微观数据方面:包括薪酬定位分析,薪酬回归分析、市场薪酬结构分析、职位薪酬数据分析、职位薪酬偏离度分析等,通过细分职能和职位进行市场薪酬数据参考,了解公司薪酬现状,为公司调薪提供市场依据。对于薪酬调查报告数据的应用功能,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参考。

 

根据公司的经营目标和战略,制定公司的薪酬策略和行业薪酬定位。

结合公司的经营目标和市场定位,所处的发展阶段、薪酬支付能力、公司文化特点等,确定公司在同行业中的薪酬水平。公司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薪酬策略和参考不同的薪酬口径。在同一个公司组织内,也可能存在多种薪酬策略。不同的业务单元可能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因此,应对不同的业务单元或职能部门制定不同的薪酬策略,如薪酬领先型策略、跟随性策略和混合型策略。根据公司的薪酬策略,确定职位的薪酬水平,一般以薪酬调查报告中的年度实际现金收入或年度总薪酬作为薪酬水平定位口径。不同层级,不同职能的薪酬策略不同,对标市场的薪酬分位值也不同。例如:有的公司倾向于一般员工对标市场较低分位以控制人工成本,中高层管理者与核心人才对标市场中位值或较高分位,用以吸引保留优秀人才。也有的公司愿意整体对标市场中高位值,以保持人才的整体竞争力。

 

确定公司薪酬给付结构

薪酬结构是指总体薪酬中各种成分的比例关系,包含职位的基本工资、各项补贴、变动奖金、中长期激励、各项福利等。通过薪酬调查报告可以了解市场上现行的薪酬结构,以及行业中普遍的薪酬给付理念。结合公司自身的薪酬策略来设定不同职位的薪酬固浮比例,起到薪酬激励的作用。合理的薪酬结构可以有利组织经营的成功,和确保公司员工获得公平的待遇。

 

参考薪酬偏离度分析,保证薪酬内部公平和外部的有效竞争

薪酬偏离度分析的作用,在于通过对员工的实际薪酬和其职位等级对应的薪酬回归值进行对比,了解公司对该职位员工的薪酬给付是否合理,内部偏离度反应内部薪酬给付的相对公平性,外部偏离度反应职位在市场上薪酬给付的竞争力,进而梳理公司的职位价值体系,即使同一等级的员工,由于个人能力或职位价值的不同,会体现出薪酬差异性,所以偏离度会存在大小,正负的差异,由此反映出各职位间的价值差异。职位偏离度的大小与职位的薪酬何其所在等级密切相关,公司对于偏离度绝对值较大的职位应该重视和适当进行调整优化。

 

职位薪酬水平分析

薪酬调查报告中,职位薪酬水平分析是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将公司各部门中不同基准职位的薪酬福利数据进行详细的展示,每个职位都会包含调研样本量、平均年龄、平均工作经验年限、学历信息,以及相关职位职责描述等,可以为公司进行招聘和内部人员培养计划时,为衡量候选人及在岗人员提供了有效的职位资格行业信息参考依据。

 

从薪酬数据实践的角度看,行业的薪酬给付情况难以包括全部的薪酬形式,薪酬福利项目有过多的细节,为了便于统计,咨询公司普遍将薪酬调研报告的薪酬福利项目定义为统一的薪酬口径来进行参考,例如年度基本现金收入、年度固定现金收入、年度现金总收入和年度总薪酬。不同薪酬主口径包含的一进步各相关的薪酬细项,以分位值的形式展现不同职位在市场中的薪酬福利水平以及给付额度,公司可以根据在职位对照组中的定位、职位对企业贡献度的大小、市场中相同职位人才的供求关系制定不同的薪酬福利参考分位值。并着重考量市场中其他公司普遍提供的各种职位津贴、福利项目的水平为多少。结合公司自身实际情况补充、优化薪酬福利细项的设置情况。

 

如需要加强激励效果就可以参考有变动现金项目的年度现金总收入。如果公司现阶段需要增加岗位现金部分的吸引力度,可以参考固定现金收入总额。如果公司希望提升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则可以参考含有福利部分的年度总薪酬。一般建议以年度固定收入和年实际现金收入这两个主口径进行对标参考。因为固定现金收入体现一个公司对人才的吸引保留政策,实际现金总收入是员工个人税前总收入的参考,体现公司薪酬的整体竞争力。

 

公司只有通过薪酬调查报告将公司内部薪酬水平与外部市场的薪酬水平联系在一起并加以比较,进而才能在薪酬给付上保留员工和吸引人才,起到薪酬杠杆调节和薪酬有效管理的作用。但在公司的整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薪酬管理体系中,薪酬调查报告只是一个接口。一个运行良好的、公平的薪酬系统不仅能对外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而且可以极大地激励内部员工达成组织目标,创造高质量的绩效。运用好薪酬管理工具,还要结合公司明确的发展战略、组织体系、清晰的岗位职责和发展通道,以及对接的绩效管理体系等,在不同的组织发展生命周期,调整相适应的薪酬策略,实现真正基于岗位价值的薪酬管理体系。

行业薪酬报告分析篇2

关键词:高管薪酬高管权利内部控制

作者简介:

魏娟(1989-),女,湖北荆州人,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引言

200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出台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要求上市公司自愿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师鉴证报告。2010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至2012年1月1日起所有上市公司必须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然而,内部控制并非像人们期望的那样规范。虽然内部控制的自评报告和审计鉴证报告比例有所上升,企业完善了内部治理机制(如2010年96.1%的上司公司设立了内部控制审计委员会,比2009年提升11.59%,比2008年提升了26.25%),但上市公司违规被处罚的比例却没有显著变化(深圳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2011)。杨有红、汪薇(2008)对2006年沪市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分析,发现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性披露不足。altamuro和Beatty(2010)、Kam,et.al(2008)和ashbaugh-skaife,et.al(2008)研究表明,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会计质量。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合理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依旧非常重要,是内部控制规范的长期目标。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内部控制的研究最早始于国外,研究主要分为以下方面:审计视角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的本质、内部控制要素、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评价和内部审计。Bronson,et.al(2006)发现公司规模越大、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开会次数多、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公司越有可能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基于委托理论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成本问题(问题和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关系。Ranjini等(2010)实证研究发现,基于业绩的薪酬制度、董事会强度等与内部控制质量呈显著负相关,即Ceo和CFo报酬中对证券价格敏感的长期激励计划越少、董事会监管力度越强,则内部控制的质量就越高。

(二)国内文献杨清香(2010)认为内部控制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是内部控制的本质属性,内部控制包括内部控制的本质、对象、主体、目标、方法、规范和环境等要素。王竹泉等(2010)提出内部控制要素的新二元论——“内部控制+企业文化”。杨玉凤(2010)设计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标。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王海林(2009)建立了内部控制能力评价的iC-Cmm模型。卢锐等(2011)以2007年至2008年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研究表明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公司,管理层薪酬与业绩的敏感性较高,在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和薪酬业绩的协同性较非国有更为显著。近年来内部控制的研究以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为切入点的研究。分析高管激励与内部控制质量的研究较少,现有研究偏向在高管薪酬为主的短期激励对内部控制质量及信息披露的影响方面,而管理层任免、管理层权力等其他因素的实证研究还比较欠缺,也没有取得一致结论(杨清香、周驰,2011)。在证监会的行业划分中,无论是沪市还是深市,建筑业和房地产行业的内部控制整体水平都相对较高(深圳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2009),在内部控制水平高的行业分析高管薪酬、高管权利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更具有代表性。

本文基于2006年至2011年建筑业和房地产业a股上市公司年报数据探讨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关系。本文借鉴程晓陵(2008)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标来衡量内部控制质量高低,并进行适当修改。经营业绩通常用股票回报或会计回报衡量,但股票回报易随外在冲击的影响而波动(sloan,1993),会计回报可以过滤这些外在噪音,因此采用会计回报指标衡量经营活动效率和效果。考虑到建筑业和房地产业资产规模大,本文用总资产净利率(Roa)取代程晓陵(2008)选取的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CRoa),来衡量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本文根据注册会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判断。如果注册会计师对公司年报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则认为财务报告是可靠的,这也符合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出具年报审计意见的初衷。企业合理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可以参照企业本年是否因违规而被司法、证监会及交易所处罚来确定。Finkelsfein(1992)指出高管和自己配偶、子女持股数量越大,高管权力越大,因此,本文用高管持股比例衡量管理层权力的大小。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委托理论是公司治理的传统理论基础。委托理论认为,作为委托人——股东的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而作为受托人——高管的目标是个人利益最大化。通过短期薪酬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是使高管与股东利益趋同的有效手段(Hart,1995),与业绩挂钩的薪酬激励,能使高管努力工作,实现漂亮的经营业绩,这个结果与墨菲(murphy,1985)、约斯考和罗斯等(Joscow,Rose,1993)所作研究的计量结果一致,证明了管理者薪酬和公司业绩正相关(尹蓉,2001)。但另一方面,这又使高管层有盈余管理的动机,通过会计政策选择,甚至违规违法使经营业绩达到预期效果,最终降低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Healy(1985)发现,在存在上、下限的非线性奖金计划中,经理人总会尽可能地采取各种措施以最大化预期红利的现值。Healy,Kangandpalepu(1987)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除此之外,Yeo,tan,Ho和chen(2002)研究结果表明,收益并不总是随着管理者持股比例增加而提高。当管理者持股比例较低时,持股比例与会计信息质量正相关,但当管理者持股比例较高时,二者呈负相关。warfield(1995)提出,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增加时降低了人成本,所以减少了经理人员操纵盈利数字的可能性。鉴于此,提出假设:

假设1a:高管层薪酬、高管权利与公司经营业绩正相关;

假设1b:高管薪酬与公司财务报告可靠性负相关,而高管权利与公司财务报告可靠性正相关;

假设1c: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公司是否遵循法律法规正相关

行业风险和管理重点不同,内部控制质量会出现差异。深圳迪博企业风险技术有限公司在《中国上市公司2009年内部控制白皮书》中,采用证监会的行业分类对不同行业的内部控制水平进行比较发现,无论是上交所还是深交所不同行业的内部控制水平不同,其中内部控制水平较高的行业主要是金融业、保险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但是L.L.eng,Y.t.mak(2003)对新加坡158家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自愿性披露与行业并没有显著关系。鉴于此,提出假设:

假设2: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经营绩效、财务报告可靠性和遵守法律法规的关系在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不同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的研究样本由2006年1月1日以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建筑业和房地产业a股上市公司组成。在此基础上作以下剔除:(1)分析数据不完整的样本公司;(2)在2006~2011年内被St、*St、SSt的样本公司,最后选定84家上市公司的504个观测值。本文数据主要来自CSmaR(国泰安)数据库、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与内部控制相关的数据通过上市公司的年报手工收集获得。本文利用excel2003和eviews6.0完成计算和回归分析过程。

(三)变量定义和模型建立借鉴程晓陵的模型,根据本文内容建立下列模型:为了验证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建立如下模型:Roa=α0+α1*wage+α2*Holding+α3*Size+α4*Lev+α5*Soe+α6*inD+ε(模型1)

由于财务报告可靠性是二值变量,为了验证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影响,建立如下逻辑回归模型:Rel=α0+α1*wage+α2*Holding+ε(模型2)

由于公司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是二值变量,为了验证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对法律法规遵循的影响,建立如下逻辑回归模型:Leg=α0+α1*wage+α2*Holding+ε(模型3)

其中,α0为截距项,α1、α2为相应解释变量的系数,α3~α6为控制变量系数,ε为随机项。本文研究变量包括高管激励变量、内部控制质量变量和控制变量三个部分。本文用前三名高管薪酬对数衡量高管薪酬的高低,高管持股比例衡量高管权力的大小。内部控制质量指标参考程晓陵(2008)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标,并做适当修改。本文还设定了总资产、资产负债率、所有者类型和行业四个控制变量。具体的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总资产净利润率(Roa)平均为3.18%,样本公司差异不十分大。注册会计师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占样本公司的98.33%,样本公司的财务报告可靠性较高。遵循法律法规为二值变量,违法违规公司只有0.95%。总体而言,样本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较高。高管薪酬对数平均为13.83,最大值为16.01,最小值为11.88,差异较小。高管权利的最大值为10358万,最小值为0,差异相当大。总资产对数为22.06,资产规模总体较大。国有资产管理局控制的公司占样本公司55%。具体见表(2)。另外,经检验,样本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低于0.1,说明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white检验证明方程不存在异方差问题。

(二)回归分析关于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内部控制质量关系的分析。回归结果见表(3)。(1)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从表(3)模型1的回归结果看,对经营绩效影响显著的有高管薪酬、高管权利、所有者类型。其中高管薪酬与经营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哈特(Hart,1995)、墨菲(murphy,1985)、约斯考和罗斯等(Joscow,Rose,1993)所作研究的计量结果一致,说明提高高管薪酬确实有助于提高公司经营业绩。高管权利与经营业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假设1的结果相反,主要是由于我国高管持股比例低,有高管持股的公司相对较少,不足以激励和约束高管行为。是否为国有资产管理局控制显著影响经营业绩,说明国家控股对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对经营绩效影响不显著的有公司规模、经营杠杆及公司类型。回归方程的F值是6.4157,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R2和调整的R2分别为0.08、0.07,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可以解释内部控制质量高低的7%~8%。Dw值为2.08,非常接近2,模型不存在序列自相关现象。(2)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结果如表(3)中模型2栏。从回归结果看,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与财务报告可靠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系数分析,提高高管薪酬和给予高管更大的权利,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但依旧存在其他因素影响财务报告可靠性。高管薪酬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关系与假设1不符,提高高管薪酬将增加财务报告可靠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当高管薪酬较高时,往往与公司的经营目标是趋于一致的,并且随着薪酬的满足,高管会更加注重声誉等外在激励,操纵利润的机会成本会增大,理性的高管会选择客观披露,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回归方程的正确预测百分数为98.33%,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3)公司遵循法律法规与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的关系。Logistic回归结果如表(3)中模型3栏。从回归结果看,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与法律法规遵循呈反相关关系,但结果并不显著。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对法律法规遵循存在影响,但结果没有人们预期的那么好。回归方程的正确预测百分比达到0.9524%,说明方程对解释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对遵循法律法规的影响的效果不太好。

为了验证不同行业高管薪酬、高管业绩与内部控制质量相关性存在差异,本文分别比较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经营业绩、财务报告可靠性和遵守法律法规的关系。回归结果如表(4)。可以发现:在建筑业,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对经营业绩具有显著影响,高管薪酬与经营业绩呈正相关,高管权利与经营业绩呈负相关。房地产业只有高管薪酬对经营业绩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从系数大小看,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在建筑业表现的较剧烈。不同行业高管薪酬、高管业绩与经营业绩的关系不同,与前文假设2相符。两个回归方程的F值分别为6.0526、3.5514,都通过了检验,回归方程合理。(2)不同行业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的相关性。本文分别对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相关性做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建筑业和房地产业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与财务报告质量都呈正相关,但是从系数上看,房地产业的变化更加剧烈,符合前文假设2。两个逻辑回归解释能力超过了98%,说明模型对上述关系的拟合效果较好。不同行业高管薪酬、高管业绩与遵守法律法规的相关性。本文分别对建筑业和房地产业高管薪酬、高管权利和遵守法律法规的相关性做两次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可以看出,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高管薪酬与遵守法律法规分别呈正相关、负相关,高管薪酬提高对改善建筑业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有良好效果,但是在房地产行业会加重违纪违规的现象。两个行业高管权利与行业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都呈负相关,但从系数上看,房地产行业的影响较为剧烈。说明不同行业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遵守法律法规的关系不同,与前文假设2相符。两个逻辑回归的解释能力都比较差,说明还有其他因素影响行业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不同行业高管薪酬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分析结论符合本文假设,但与L.L.eng,Y.t.mak(2003)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进一步说明不同国家由于政策和经济环境不同,实证研究的结论不同。

(三)稳健性检验2010年在我国沪深两市中a股76.86%的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其中99.2%的上市公司认为自己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有效的),41.57%的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其中99.78%出具的是无保留意见)(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课题组)。这表明可以用是否出具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报告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另一衡量标准,其中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取1,否则取0。(表7)回归结果发现:公司规模和财务杠杆与内部控制质量关系变得显著,但高管薪酬和高管权利的回归系数、显著性水平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五、结论

本文基于2006年至2011年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年报数据讨论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关系。实证检验发现,高管薪酬与经营业绩,财务报告质量正相关,与法律法规的遵循呈负相关;高管权利与财务报告质量呈正相关,与经营业绩、法律法规的遵循负相关。建筑业和房地产业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关系不同。研究表明,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各有差异,不能靠单一的提高工资和持股比例达到提高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目标。而是高管薪酬、高管权利与经营业绩、财务报告质量和遵循法律法规之间此增彼涨的一种调和。此外,本文研究发现,基于中国样本分析的结果与国外相关研究的结果不一致。由于高管数据披露的不充分,本文使用的上司公司年报中披露的“金额最高的前三名高级管理人员年度报酬总额的平均数”作为高管薪酬的替代变量,而未能对高管薪酬契约的构成详细划分,这也是未来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杨有红、汪薇:《2006年沪市公司内部质量信息披露研究》,《会计研究》2008年第3期。

[2]王清香:《试论内部控制概念框架的构建》,《会计研究》2010年第11期。

[3]王竹泉、隋敏:《控制结构+企业文化:内部控制要素新二元论》,《会计研究》2010年第3期。

[4]程晓陵、王怀:《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审计研究》2008年第4期。

[5]杨清香、周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理论评述——基于公司内部治理因子的视角》,《财会通讯》2011年第12期。

[6]卢锐、柳建华、许宁.内部控制、产权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会计研究》2011年第10期。

[7]Jenniferaltamuro,anneBeatty.Howdoesinternalcontrolregulationaffectfinancialreporting?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10.

[8]KamC.Chan,BarbaraFarrell,andpichengLee.earningsmanagementofFirmsReportingmaterialinternalControlweaknessUnderSection404ofSarbanes-oxleyact.auditingaJournalofpractice&theory.2008.

[9]SydneyFinkelsfein.powerintopmanagementteams:Dimensions,measurement,andValidation.the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2.

[10]Healye.RyanJR,Roya.wiGGinS.whoiswhosepocket?DirectorCompensationBoardindependence,andBarrierstoeffectivemonitoring.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4.

[11]Healy,p.m.,S.Kang,andK.G.palepu.theeffectofaccountingprocedurechangesonCeo’scashsalaryandbonuscompensation.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1987.

[12]terryD.warfield,JohnJ.wilda,KennethL.wildb.managerialownership,accountingchoices,andinformativenessofearnings.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1995.

行业薪酬报告分析篇3

关键词:高管薪酬;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本研究受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项目资助;江苏省教育厅哲社项目(07SJD630051)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无论是国外企业还是国内企业,高管薪酬治理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因此,有必要在公司治理日益趋同、股权分置已经完成、股票激励瓶颈已经突破的现代经济环境下,进一步探讨高管薪酬治理途径及其解决之道。

一、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中的不正常现象

(一)高管薪酬所得均值与普通员工收入均值差异显著扩大。根据Kirkland(2006)研究,在美国,2000年最大公司的经理与员工工资比是785倍,而1936年时只是54倍。另据美世咨询公司的调查,全球前350强企业的Ceo的直接薪酬总额在2005年增加了16%,而全美工人的工资福利却只增加了3.2%。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中,也存在对高管薪酬与普通员工收入差距的质疑。吴定富也曾在“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说,部分高管薪酬高达500万元,一般业务员底薪最低每月才300元,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

(二)高管激励效果不佳,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并不相关,更为离奇的是,在公司发生重大价值损失或巨额亏损下,高管依然获得了高额的回报。如,顾雏军时代的科龙电器高管最高年薪达450万元,连续几年雄踞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身价排行榜之首,而科龙电器的业绩每况愈下,2004年底时这些高管们甚至交出亏损6,416万元的业绩报告。不久前,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的《2006年省情调查报告》指出,当前广东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总体上处于无序和失控状态,有的企业以强调“经营者个人贡献”为由自定薪酬,有的企业实行“股权激励”,高管几年间获得几千万元、甚至几亿元报酬,而企业却在亏损。

可见,无论是国外企业还是国内企业的高管薪酬,都存在类似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管理中的问题

(一)高管薪酬决定机制问题。由于完善的市场经济秩序并未完全建立,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健全与有效,致使我国企业高管薪酬的决定其实并不规范。主要表现在:1、董事会制度还不健全,尤其是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国有企业,由于体制因素等原因,在市场化进程中,依然保留了较多成分的行政管理模式,包括公司高层的任命、套用行政系列的薪酬体系、对高管薪酬差距的管制等,还没有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薪酬定价模式,董事会在高管薪酬制定中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2、董事会运作并不有效。一是受关键人的控制,即董事长一人大权在握,薪酬的确定由一个人说了算;二是在国有控股企业中,往往表现为决策机制不健全,薪酬决定没有程序,随意性比较大。根据我们研究,样本企业中有53.18%的企业没有设置薪酬与考核委员会,说明半数以上的企业高管薪酬制定不具有独立性,存在自定薪酬现象。

(二)高管薪酬结构问题。薪酬结构,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薪酬结构主要指通过契约明确的,高管所得到的全部薪酬组合,这种组合通常称为“薪酬包”。这种“薪酬包”通常由基本薪酬、短期奖励、福利计划和股票期权构成,其目的就是为了有效激励经理人行为。据研究,美国企业的高管薪酬结构中长期激励占总薪酬的51%,而新加坡企业高管薪酬中,长期激励也占33%。

据我们对样本公司的统计,平均高管持股254万股,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2,500万股,其中有351家(占样本总数28.63%)高管层没有持股。说明作为长期激励机制,股票及股票期权还没有在上市公司中充分使用。

广义薪酬结构是显性薪酬与隐性薪酬的比例关系。前文所指的薪酬包只是显性薪酬。隐性薪酬是高管因担任公司高管所具有的,契约无法明确但可由高管所享受与支配那部分隐性收益,如在职消费等。有研究表明,在低水平的高管货币薪酬下,高管更可能采取各种手段获取隐性收益。这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结构中的主要问题。

(三)高管薪酬信息披露问题。对高管薪酬信息是否应当披露、多大程度上披露问题,在我国有一个从不披露到披露,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但仍存在许多不足。1998年之前,我国上市公司没有披露高管人员报酬信息。1998年开始,中国证监会开始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高管人员报酬信息,并且在1999年、2001年对高管报酬信息披露规则进行了修改。

通过比较分析,在高管薪酬信息披露中至少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尽管要求披露高管薪酬的决定程序,但基本上只披露了该程序的文件名称,并没有较详细的薪酬决策的标准与依据。

2、披露了高管的年薪区间(2005年后披露各位高管个人的年薪与持股情况),但没有披露年薪计算依据、没有关于高管福利、待遇(如公司为高管购置的住房、购买的保险等)等信息。

3、理论上,年薪应当既包括基本工资也包括基本奖金,但是否包括了年度目标实现而得到的奖金呢?我们不得而知。如果该年度报酬包括了对高管的奖金,显然这应当在年度报告审计完毕确认收益情况后才能兑现。但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一家公司有上述行为。也则,如果年度报酬包括了全部的资金,那么其奖励制度存在问题,因为它不应当出现在当年的财务报告中,但至少应当出现在次年的董事会报告或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中。我们没有发现此情况。许多研究已经发现,年薪的高低并不受利润影响,Roe的实现并不显著影响高管薪酬,我们有理由怀疑,公司对高管短期激励或年度奖金部分并没有披露。更没有披露各个公司高管的薪酬结构及其内容、比例。

(四)高管薪酬激励有效性问题。实证研究已经为高管的激励有效性提供了经验证据(魏刚,2000;李增泉,2000;宋德舜,2006等),但结论并没有一致。

1、高管货币薪酬与公司业绩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正如上文所分析,要么公司公布的高管薪酬只是反映了高管的基本工资水平,未包括年底基于业绩考核所得的奖金,因此无法反映出对业绩的激励效果;要么包含了激励的成分,但结果证明确实没有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笔者认为,无论哪一种情况发生,对公司治理以及监管者而言,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2、高管持股与公司业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说明给予高管持股确实起到预期的正向激励功能。可惜的是,正如前文所指出,在2005年之前我们还没有完全推行股票期权制度,大面积的高管持股激励还没有发生。

3、控制权私人收益存在负激励效应。在高管货币薪酬不具有业绩相关性、高管又不持有股份(即使有也较少)的情况下,面对越来越市场化的环境,高管有什么理由继续受托经营呢?陈冬华等(2005)研究发现,高管会以过度的在职消费方式来对低货币性报酬的替代。但是,这个替代的逻辑依据是什么?作为监督者的董事会或大股东又为何“允许”这种替代呢?显然,这抑制了激励的正向作用。

三、完善高管薪酬治理对策

应当说,高管薪酬治理问题将一直是企业及其股东首要关注的问题。立足中国实践和前文分析,我们认为高管薪酬治理至少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解决:

(一)完善高管薪酬的决定机制。由谁来决定高管薪酬,如何制定高管薪酬等问题是高管薪酬治理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即高管薪酬的决定机制。它涉及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1、高管薪酬的决定权归属。高管薪酬的决定权归属看拟简单,其实不然。当然,无需争议的是,在我们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第94条或者第107条(2006版)就规定高管报酬由董事会决定,决定权在公司最高决策机关――董事会。但是,当董事会成员兼任高管时,或高管本身是董事会成员时,到底谁来决定呢?许多批评者认为,在现行的公司高管薪酬决定机制中存在“自定薪酬”现象。因此,为了避免高管“自定薪酬”,体现报酬决定的公平原则,我们认为在董事会下应当强制设置以独立董事为主要组成人员的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以期更客观、公正地设计高管薪酬。

2、薪酬与考核委员会运作――价值导向的薪酬政策。根据《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薪酬与考核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研究董事与经理人员考核的标准进行考核并提出建议;研究和审查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政策与方案。为此,美世咨询公司Doubledayetal.(2007)等5位高管提出了13步反映薪酬委员会针对高管薪酬进行合理决策的最佳实践。我们认为高管薪酬设计的总目标应当是以价值为导向的薪酬计划,通过薪酬计划的实施,能够实现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的融合,通过薪酬计划的实施,能够实现显性薪酬对公司价值正向激励效应,抑制隐性薪酬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获得空间。

(二)合理设计高管薪酬结构,使隐性收益显性化。如,前文所指出,我国目前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结构不合理,显性货币薪酬激励效果不理想,而隐性收益的激励则具有反作用,因此在高管薪酬治理中,应当合理设计其薪酬结构,使隐性收益显性化,充分挖掘显性薪酬的正向激励功能。

1、股票激励制度的推行有利于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结构向合理化发展。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前,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仅在少数公司执行。因此,从我们的统计结果看到,高管持股比例不高。随着2005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及之后出台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规范意见》(试行)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为各上市公司调整高管薪酬结构、优化薪酬结构中的短期与长期激励比例铺平了道路。

2、改革职务消费制度,使隐性收益显性化。针对长期以来,难以控制的国有企业高管在职消费,中央国资委已于2006年出台《关于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的指导意见》,并于2007年开始执行予以规范。《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对现有的职务消费进行认真清理,依据法律、法规及企业负责人岗位职责和履职特点,研究、制定规范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的制度规章或管理办法。其内容应包括各类职务消费的具体项目、享有该类职务消费的人员范围及费用标准(额度)、企业内部审核与监督程序、违规处罚及其他要求等。

对经常发生、用途明确、标准易定的职务消费,可以探索实行货币化改革。职务消费货币化的标准,应根据企业实际和职位特点,参照国内外同类企业的做法,与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统筹考虑,合理确定,不得高于货币化改革前的费用支出,不得变相提高企业负责人的总体薪酬水平。

通过这些改革,促进了高管薪酬结构优化,平衡了短期利益、长期利益,也使隐性收益显性化、公开化。

(三)改进高管薪酬信息披露,增加股东对高管薪酬的监督。改进信息披露制度,有助于有利于股东了解高管人员薪酬契约是否有效、是否与股东利益紧密联系,从而有助于股东对高管人员报酬进行监督,避免高管人员通过报酬形式来损害股东利益。因此,众多发达国家认为应当加强市场力量在高管人员报酬方面发挥的作用,向股东提供更易于理解并与投票和投资决策更为相关的薪酬信息,使股东有更多的机会对报酬决定表达他们的观点。基于国外经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高管薪酬的信息披露:

1、增加披露近三年的董事、监事以及高管薪酬,包括基本工资、年度奖金、长期激励计划、津贴、福利、保险、住房等,披露内容的依据是《企业会计准则――应付职工薪酬》所界定的内容。一般的,上市公司董事长与其他董事、公司经理与其他副总经理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对董事长、总经理单独提供薪酬汇总,其他董事、监事、高管可以汇总反映。

2、提交薪酬委员会报告,详细披露对高管人员(含董事、监事)的薪酬设计状况、考核与评价情况,对公司的报酬政策以及高管报酬水平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做出解释,以便投资者比较与判断。这样,也可促使公司的报酬政策向业绩相关的方向转移,也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另外,薪酬委员会报告还应说明本年度高管人员报酬与上一年度相比的变化情况,对重大变化的原因、合理性做出说明。薪酬委员会成员不应当被追究薪酬委员会报告的个人责任,以免影响成员的自由发表意见和委员会的工作绩效。

3、详细披露公司高管在关联单位履职领薪情况。高管是否在关联单位领取薪酬,是判断该高管是否存在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存在关联关系,以及判断关联交易的主要方式。但在实践中,许多公司的年度报告仅说明某高管不在公司领取报酬,在股东单位或其他关联单位领取报酬,过于简单化、形式化。高管人员在何处领取报酬是个重要问题,因为这些人员往往在关联公司中任职,同时又掌握本公司的事务,当上市公司与此类企业发生利益的冲突时,他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更多地偏向关联公司,从而损害本公司的利益。因此,建议对高管在关联公司中领取的报酬做同等的披露要求,这有利于提高我国高管报酬信息的透明度。

4、披露变更董事、监事、高管前后的薪酬情况。(1)披露变更前后的董事、监事、高管的薪酬有利于投资者比对前后届董事、监事和高管的薪酬变化、增长率、差距;(2)披露变更前的董事、监事、高管的领取薪酬情况,也有利于对关联关系和关联方交易的判断,尤其是对历史形成的关联交易后果,投资者可能追溯了解;(3)披露变更前后的董事、监事、高管的薪酬也是完整披露上市公司支付薪酬情况。因为变更行为一般发生于年度中间,如果仅披露变更后的高管薪酬,就不能反映公司支付的全部薪酬情况,导致信息失真与遗漏。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学院会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德林.股权制衡、合谋与高管薪酬――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D].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8.

[2]部分高管年薪500万,吴定富斥保险业薪酬差距过大.《第一财经》转引《中国青年报》,2007.1.22.

[3]沃顿商学院.身陷业绩泥潭,辉瑞Ceo要价百万薪酬引争议[n].it时代周刊,2006.6.26.

[4]上海荣正投资咨询公司.中国企业家价值报告(2004)[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5.

[5]RikKirkland.古正译.Ceo的薪酬难题[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海外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2006.12.原载《财富》(香港),2006.10.

行业薪酬报告分析篇4

第一条为切实履行省属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参照《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2号),结合省属企业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考核的省属企业负责人是指省政府确定的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下列人员:

(一)国有独资企业和不设董事会的国有独资公司的总经理(厂长)、副总经理(副厂长)、总会计师、总经济师、总工程师;

(二)设董事会的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总经理(总裁)、副总经理(副总裁)、总会计师、总经济师、总工程师;

(三)国有控股公司国有股权代表出任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总经理(总裁),列入省国资委党委管理的副总经理(副总裁)、总会计师、总经济师、总工程师。

第三条考核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实行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考核结果与奖惩相挂钩的考核制度。

第四条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采取由省国资委主任或其授权代表与企业负责人签订经营业绩责任书的方式进行。

第五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法考核原则。按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及资本收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依法考核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

(二)分类考核原则。按照企业所处的不同行业和类型,资产经营的不同水平和主营业务等不同特点,实事求是,公开公正,实施科学规范的分类考核。

(三)激励与约束并重原则。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要求,建立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同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可追溯的资产经营责任制。

第二章年度经营业绩考核

第六条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以公历年作为考核期。

第七条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双方的名称、地址和姓名;

(二)考核内容及指标;

(三)双方的权利和责任;

(四)考核与奖惩;

(五)责任书的变更、解除和终止;

(六)其它需要规定的事项。

第八条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包括基本指标与分类指标。

(一)基本指标包括年度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

1.年度利润总额是指经核定后的企业合并报表利润总额。年度利润计算可加上经核准的当期企业消化以前年度潜亏。

2.净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考核当期净利润同平均净资产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其中:净资产中不含少数股东权益。

平均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期末净资产)÷2

对净资产为负值的企业,按总资产收益率考核。

(二)分类指标由省国资委根据企业所处行业和特点,综合考虑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及发展能力等因素确定,具体指标在责任书中明确。

第九条确定军工企业、资产经营公司和主要承担国家、省政策性业务等特殊企业的基本指标与分类指标,可优先考虑政策性业务完成情况,具体指标及其权重在责任书中明确。

第十条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按下列程序签订:

(一)预报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每年11月底以前,企业负责人按照省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要求和企业发展规划及经营状况,提出下一年度拟完成的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并将考核目标建议值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报省国资委。

(二)核定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值。省国资委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及企业运营环境,对企业负责人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进行审核,并就考核目标值及有关内容与企业

沟通后加以确定。

(三)由省国资委主任或其授权代表同企业负责人签订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

第十一条省国资委结合企业月度快报、季度经济运行分析、工作调度和企业重要情况报告等手段,对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的执行情况进行动态跟踪检查与监控。企业负责人于每年8月底以前将经营业绩责任书半年执行情况及相关说明材料报省国资委。

对上半年经营业绩责任书执行情况明显滞后的企业,省国资委将向企业负责人提出预警并进行督促。

第十二条建立重大的安全生产事故和质量事故、重大经济损失、重大投融资、重大贷款担保和资产重组等重要情况报告制度。企业发生上述情况时,企业负责人应当立即向省国资委报告。

第十三条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执行期间,企业因发生重大事件,影响责任书正常执行,需变更、解除或终止责任书的,由企业负责人提出申请,报省国资委决定。

第十四条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完成情况按照下列程序进行考核:

(一)每年4月底以前,企业负责人依据经审计的企业财务决算数据,对上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将年度总结分析报告报省国资委。企业负责人年度总结分析报告格式和主要内容由省国资委另行规定。

(二)省国资委依据经审计并经审核的企业财务决算报告和经审查的统计数据,结合企业负责人年度总结分析报告,对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具体办法见附件1),形成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意见。

(三)派驻监事会企业,依据经审计并经审核的企业财务决算报告、经审查的统计数据和监事会《监督检查报告》,认真听取监事会对企业的年度评价意见,结合企业负责人年度总结分析报告,对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具体办法参照附件1),形成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意见。

(四)省国资委将最终确认的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意见反馈各企业负责人及其所在企业。企业负责人对考核与奖惩意见有异议的,可向省国资委反映。省国资委调查核实后妥善处理。

第三章任期经营业绩考核

第十五条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以三年为考核期,由于特殊原因需要调整的,由省国资委决定。

第十六条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双方的名称、地址和姓名;

(二)考核内容及指标;

(三)双方的权利和责任;

(四)考核与奖惩;

(五)责任书的变更、解除和终止;

(六)其它需要规定的事项。

第十七条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包括基本指标和分类指标。

(一)基本指标包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和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

1.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是指企业考核期末扣除客观因素后的所有者权益同考核期初所有者权益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考核期末扣除客观因素后的所有者权益÷考核期初所有者权益×100%

客观因素由省国资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具体审核确定。

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结果以省国资委确认的结果为准。

2.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是指企业主营业务连续三年的平均增长情况,计算公式为:

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考核期末当年主营业务收入/三年前主营业务收入)1/3-1]×100%

(二)分类指标由省国资委根据企业所处行业和特点,综合考虑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核心竞争力等因素确定,具体指标在责任书中明确。

第十八条确定军工企业、资产经营公司和主要承担国家、省政策性业务等特殊企业的基本指标与分类指标,可优先考虑其政策性业务完成情况,具体指标及其权重在任期责任书中明确。

第十九条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按下列程序签订:

(一)预报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考核期初,企业负责人按照省国资委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的要求和企业发展规划及经营状况,提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并将考核目标建议值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报省国资委。

(二)核定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值。省国资委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及企业运营环境,对企业负责人的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进行审核,并就考核目标值及责任书有关内容与企业沟通后加以确定。

(三)由省国资委主任或其授权代表同企业负责人签订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

第二十条省国资委对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执行情况进行年度跟踪检查,实施动态监控。

第二十一条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完成情况按下列程序进行考核:

(一)考核期末,企业负责人对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值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将总结分析报告报省国资委。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总结分析报告格式和主要内容由省国资委另行规定。

(二)省国资委依据任期内经审计并经审核的企业财务决算报告和经审查的统计数据,结合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总结分析报告,对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具体办法见附件2),形成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意见。

(三)派驻监事会企业,依据任期内经审计并经审核的企业财务决算报告、经审查的统计数据和监事会《监督检查报告》,认真听取监事会对企业负责人的任期评价意见,结合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总结分析报告,对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具体办法参照附件2),形成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意见。

(四)省国资委将最终确认的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意见反馈各企业负责人及其所在企业。企业负责人对考核与奖惩意见有异议的,可向省国资委反映。省国资委调查核实后妥善处理。

第四章奖惩

第二十二条根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得分,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最终结果分为a、B、C、D、e五个级别,完成考核目标值为C级进级点。

第二十三条省国资委依据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对企业负责人实施奖惩。

第二十四条对企业负责人的奖励分为年度薪酬奖励和任期中长期激励。

第二十五条企业负责人年度薪酬分为基薪和绩效薪酬两个部分。绩效薪酬与年度考核结果挂钩。企业负责人基薪的计算办法和标准等由省国资委另行制定。

当考核结果为a级时,绩效薪酬按“基薪×[2+(考核分数-a级起点分数)/(a级封顶分数-a级起点分数)]”确定,绩效薪酬在2倍基薪到3倍基薪之间;

当考核结果为B级时,绩效薪酬按“基薪×[1.5+0.5×(考核分数-B级起点分数)/(a级起点分数-B级起点分数)]”确定,绩效薪酬在1.5倍基薪到2倍基薪之间;

当考核结果为C级时,绩效薪酬按“基薪×[1+0.5×(考核分数-C级起点分数)/(B级起点分数-C级起点分数)]”确定,绩效薪酬在1倍基薪到1.5倍基薪之间;

当考核结果为D级时,绩效薪酬按“基薪×(考核分数-D级起点分数)/(C级起点分数-D级起点分数)”确定,绩效薪酬在0到1倍基薪之间;

当考核结果为e级时,绩效薪酬为0。

第二十六条被考核人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其分配系数为1。对于其余被考核人的分配系数,省国资委根据企业负责人的不同职务另行制定参照系数,由企业参照省国资委的规定,根据各负责人的责任和贡献研究确定,并报省国资委备案。

第二十七条绩效薪酬的60%在年度考核结束后当期兑现;其余40%根据任期考核结果等因素延期到连任或离任的下一年兑现。

第二十八条依据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对企业负责人实行奖惩与任免:

(一)对于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为a级和B级的企业负责人,除按期兑现全部延期绩效薪酬外,给予相应的中长期激励。

(二)对于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为C级的企业负责人,按期兑现全部延期绩效薪酬。

(三)对于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为D级的企业负责人,根据考核分数扣减延期绩效薪酬。

(四)对于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为e级的企业负责人,除根据考核分数扣减延期绩效薪酬外,将根据具体情况,可不再对其任命、续聘或对其进行工作调整。

具体扣减绩效薪酬的公式为:

扣减延期绩效薪酬=任期内积累的延期绩效薪酬×(C级起点分数-实得分数)/C级起点分数

第二十九条对社会、行业和企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负责人,省国资委设立特别贡献奖。特别贡献奖和中长期激励的具体办法由省国资委另行制定。

第三十条企业虚报、瞒报财务状况的,除由有关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处理外,酌情扣发企业法定代表人及相关负责人的绩效薪酬或延期绩效薪酬;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触犯刑律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企业法定代表人及相关负责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导致重大决策失误、重大安全与质量责任事故、严重环境污染事故、重大违纪案件,给企业造成重大不良影响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除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外,酌情扣发其绩效薪酬或延期绩效薪酬;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触犯刑律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政府投融资类企业和地方金融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十三条因清产核资、工作调动等原因导致对企业负责人的考核指标数据发生变化的,省国资委可根据具体情况变更经营业绩责任书的相关内容。

第三十四条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党委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的考核及其奖惩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五条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独立董事、职工代表出任的董事、监事等的考核及其奖惩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十六条国有参股企业、实施被兼并破产企业、连续两年以上的亏损企业、资不抵债企业和基本建设项目法人单位等企业中,由省国资委党委管理的企业负责人的考核参照本办法执行。具体经营业绩考核事项在经营业绩责任书中确定。

第三十七条企业应当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公司法》的规定,抓紧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后,本办法规定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对象将按《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调整。

第三十八条对公司制企业负责人的考核、奖惩及相关事宜,企业应当按照《公司法》及有关规定,履行相关法律程序或手续。

第三十九条各企业可参照本办法制定对子企业、控股公司的经营业绩考核实施办法。

第四十条各设区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可参照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行业薪酬报告分析篇5

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导致投资者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称,高管有机会为最大化自己利益而进行盈余管理。为降低高管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高管薪酬激励机制应运而生。现存的研究大多集中于Ceo薪酬或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忽视了CFo在其中的作用。CFo为舶来品,其称谓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使用并不统一。根据“财务会计报告由单位负责人、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这一法定要求,本文将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的“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界定为我国上市公司的CFo。相比Ceo,CFo直接掌握公司的财务状况,负责财务报告披露,具有独特的地位。Geiger和north(2006)研究认为,在新的CFo被任命情况下,操纵性应计利润显著降低。mergenthaler、Rajgopal和Srinivasan(2008)发现在公司基准收益未被满足的情况下,CFo更换几率上升,因此研究CFo薪酬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很有价值。目前我国研究CFo薪酬与盈余管理关系的文献较少,本文将集中于房地产行业探索CFo薪酬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二、盈余管理的度量

众学者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不尽一致,但其本质并无相异,即出于各种动机对财务报告净利润进行调整。盈余管理不能被直接观测,只能通过替代的方法来推定它的存在及其程度。现有研究多采用操纵性应计利润作为信号,估计盈余管理行为,常用的方法为应计利润分离法。

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模式使会计利润分为经营现金流量(Cashfromoperations,CFo)和应计利润(totalaccruals,ta)两部分,即:

earnings=ta+CFo

ta=earnings-CFo

一般认为,经营现金流量易被监控,往往需要真实的经济业务来构造,操控成本高,而应计利润操纵空间大,管理者倾向用应计利润来管理盈余。应计利润将企业正常经营成果与管理者操作结果混为一体,体现管理者操作结果的为操纵性应计利润(Discretionaryaccruals,Da),企业的正常业绩则表现为非操纵性应计利润(non-Discretionary,nDa),即:

ta=Da+nDa

Da=ta-nDa

操纵性应计利润真正体现了盈余被管理的部分。然而,操纵性应计利润不能直接获得,因此,设法求出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用应计利润扣除,盈余管理便可度量。

本文采用横截面修正的琼斯模型,其估计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公式如下:

nDait=α1i/ait-1+α2i(ReVit-ReCit)/ait-1+α3ippeit/ait-1

式中,nDait表示经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ait-1是上期期末总资产;ReVit是t期销售收入和t-1期销售收入的差额;ReCit是t期应收账款和t-1期应收账款的差额;ppeit是t期期末固定资产原值;α1i、α2i、α3i是公司i的特征参数,估计值根据以下公式,运用估计期各项数据通过回归取得:

tait/ait-1=α1i/ait-1+α2iReVit/ait-1+α3ippeit/ait-1+εit

式中,α1i、α2i、α3i的oLS估计值,εit为残差项,代表各公司应计利润中操控性应计利润部分。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根据委托理论和激励理论,企业两权分离使得投资者与高管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报酬契约被用来激励高管努力工作,降低成本。但信息不对称及监督成本的存在使投资者无法确切了解人工作努力程度及其能力大小,可用货币计量的会计盈余成为确定薪酬大小的参照物。高管作为理性的经纪人,有动机和条件通过会计政策选择等方式使会计盈余朝着自己希望的数字发展。CFo直接掌控财务报告的编制,更有机会进行盈余管理。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0:CFo薪酬与盈余管理正相关。由于实行股权激励的公司很少(本文样本中只有六家),且比例很低,在此忽略其影响。

(二)变量定义与模型选择本文研究变量包括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具体变量定义见表1。(1)被解释变量。如前文所述,本文选择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被解释变量,用以衡量盈余管理的程度。(2)解释变量。CFo薪酬作为解释变量仅指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货币性薪酬。(3)控制变量。除CFo薪酬激励外,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盈余管理行为,若不对此加以控制,会导致实证结果的偏差。选取的控制变量包括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理由如下:一是公司规模越大,其组织结构越复杂,越具有进行盈余管理的能力。在我国,大规模的公司更易取信于外界,受到政府、银行等机构的信赖与保护,具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天然屏障。二是净资产收益率是评价企业自有资本及其累计获取报酬水平的最具综合性与代表性的指标,在企业的综合评价中使用率很高,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很看重这个指标。公司可能出于配股动机、保牌动机等操纵这个指标。三是负债比率代表了企业的债务风险,衡量企业违约的概率及程度。契约假设认为,越接近违反债务契约条款的公司,为避免违约成本,越有可能将未来盈余转移到现在。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CFo薪酬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构建模型如下:

Da=β0+β1LnpaY+β2LnSiZe+β3Roe+β4DeBt+ε

(三)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以2009年沪深两市房地产上市公司为样本,剔除St、*St、pt公司、信息披露不完整的公司和CFo当年更换的公司,共取得44家样本公司。数据由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披露的年度报告手工整理所得。数据处理和回归分析使用的是eXCeL2003及统计软件spss17。

四、实证过程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

从描述性统计结果不难看出,44家上市公司中,平均的主观应计利润为0.08,最高为1.97,说明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中存在比较强烈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且程度差异较大。CFo薪酬中最低为50000元,而最高为2400000元,相差48倍之巨。44家上市公司中仅有六家授予CFo以各种形式的股权,仅占样本总数的13.64%。

(二)回归分析主要包括:

(1)模型拟合优度检验。如表3所示:

一般回归分析认为,RSquare越接近1,回归方程对样本数据点的拟合优度越高。从表二的拟合优度检验中发现,调整的判定系数RSquare为0.083.但其并不影响实证研究的准确性,理由有三:其一,影响盈余管理程度的动机或因素很多,CFo薪酬并不是直接影响主观应计利润的重要部分。其二,样本越大(样本大于30时被认为是大样本),RSquare会相应降低。其三,从国际上截面琼斯模型研究来看,判定系数一般为0.10左右,所以整体来看,效果还不错。

(2)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如表4所示: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CFo薪酬水平的sig.值为0.101,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CFo薪酬与盈余管理没有显著相关性。显著性水平为10%的情况下,控制变量lnSiZe通过了检验,说明公司规模与盈余管理成正相关。另外两项变量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五、结论

研究发现,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其程度方向各异,说明其基于不同动机进行盈余管理。然而,CFo薪酬并未表现出与盈余管理呈显著相关性,说明盈余管理行为并不能使其个人收入显著增加。CFo薪酬是高管薪酬的一部分,CFo作为高管中的一员,虽然其直接掌控财务,但其行事或多或少受到Ceo及其他高管的限制,增加其为扩大个人利益而进行盈余管理的成本,因而CFo薪酬会表现出与盈余管理不呈显著相关性。

参考文献:

[1]Dechowpatriciam.,SloanRichardG.,Sweeneyamyp.1995.Detectingearningsmanagement.theaccountingReview,70

[2]毛洪涛、沈鹏:《我国上市公司CFo薪酬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9年第12期。

行业薪酬报告分析篇6

关键词:薪酬水平;薪酬调查;企业特征;市场定位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9-0095-02

企业薪酬水平是指企业内部各类职位和人员平均薪酬的高低状况,所谓企业薪酬水平的市场定位就是确定企业的薪酬水平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相对位置,即处于较高水平、平均水平还是较低水平,它反映了企业薪酬相对于当地市场薪酬行情和竞争对手薪酬的高低,主要体现企业薪酬的外部竞争性。企业要给自己的薪酬水平进行市场定位,首先必须了解薪酬的市场行情。

1进行薪酬调查,了解市场行情

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公平首先就是随行就市,企业给员工支付的薪酬的标准要和市场的行情相匹配,所以企业必须了解市场的行情。那么如何了解市场的行情呢·一般是通过薪酬调查的方法进行的。

所谓薪酬调查,是指企业采用一定的方法,通过各种途径,采集市场上有关企业各类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以及支付状况的信息,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分析,从而形成能够客观反映市场薪酬现状的调查报告的过程。目前,国内外绝大多数企业在确定自己员工的薪酬水平时,为了赢得人才竞争的优势,都非常重视市场薪酬调查,以此获得劳动力市场各类企业包括竞争对手员工薪酬水平及其结构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弄清自己当前的薪酬水平相对于竞争对手在劳动力市场上所处的位置。

企业进行薪酬调查主要有以下方法和途径:一是直接参与一些专业机构组织的薪酬调查,企业只要参与就能够分享最终的薪酬调查报告,据此了解市场信息;二是向专业的薪酬调查机构去购买它的报告,从而了解市场行情;三是委托一些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做专项调查,它会用专业的方法和渠道去搜集信息,制作符合企业要求的薪酬调查报告,帮助企业了解薪酬的市场行情;四是通过政府和行业组织定期的一些薪酬的信息,比如现在某些地区会定期地薪资指导线的一些信息,这也是了解薪资市场行情的途径。

2分析市场行情,谋划薪酬水平的定位策略

薪酬水平市场定位是企业确定薪酬政策的重要一步。根据企业组织结构中各职位的相对价值及其对应的实际支付薪酬数额之间的对应关系所描绘出的曲线,叫做薪酬政策线。通过薪酬市场的调查结果,可以分别绘制出25分位、50分位、75分位的薪酬政策线。其含义是:若调查了100家企业,将这100家企业的薪酬水平从低到高排列,它们分别代表第25位排名值(低位值)、第50位排名值(中位值)、第75位排名值(高位值)。薪酬水平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应关注75分位处的薪酬水平,薪酬水平低的企业应关注处于25分位处的薪酬水平,薪酬水平一般的企业应关处于50分位的薪酬水平。

这里运用了统计学中“百分位”的概念,75分位是较高水平的基准值,意味着薪酬水平比市场上75%的企业要高,比25%的企业要低;50分位是市场的中位值,即薪酬水平比市场一半的企业水平高,比一半企业的水平低,正好处于中间线,50分位的水平是大多数企业瞄准的一种基准线;25分位和75分位正好相反,就是75%的企业比这个薪酬水平高,25%的企业比这个薪酬水平低,它往往作为较低水平的基准值。

因此,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下列四种薪酬水平的市场定位策略:一是市场领先策略,企业的薪酬水平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向75分位甚至90分位看齐;二是市场跟随策略,根据市场平均水平来确定本企业的薪酬定位,向50分位看齐;三是市场滞后策略,企业的薪酬水平落后于市场平均水平,如向25分位看齐;四是混合策略,企业在确定薪酬水平时,根据职位的类型或员工类型来分别制定不同的薪酬水平策略。

3分析企业特征,进行薪酬水平的市场定位

企业薪酬水平的确定受到企业内外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面主要从企业特征的角度分析薪酬水平的定位策略。

3.1依据企业所处的行业进行薪酬水平的市场定位

传统型行业的薪酬政策应力求平稳,尽可能保守,薪酬方案要尽可能向本行业本地区主流的模式看齐,不要去做太多的创新,因为创新意味着冒险。因而其薪酬水平应适中,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

领先型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比较高,经营的利润率也比较高,成长性也比较快。所以往往倾向于采用创新性的薪酬策略或薪酬政策,往往构成这个阶段薪酬市场的标杆,因而可能适用较高水平的薪酬定位。

新兴型行业是刚刚冒出来的新生事物,其薪酬政策可能会带来一种独创性,但并不代表主流的模式,也不意味着现在已经形成广泛的、有影响的模式,而是意味着未来可能发展的一个方向。这样的行业往往需要较高的薪酬水平才能吸引并留住人才。

3.2依据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进行薪酬水平的市场定位

行业地位对企业薪酬水平的定位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总体原则就是:企业的薪酬水平要和他的市场地位相匹配。

在行业中属于第一第二的领导型企业,其薪酬水平不需要太高,往往倾向于中等水平。因为从全面薪酬的概念看,薪酬即包括工资、奖金、福利这些外在的报酬,还包括了职业发展、信息分享、参与决策、信任、工作兴趣等这些内在报酬。越是领导型的企业,它越是靠企业的品牌、领导地位、良好声誉来赢得和保留那些优秀的员工。因为员工在这样的企业里工作,他看得到自己职业发展的前景,他能够享受到因为在这样一个声誉卓著的公司工作,而获得的个人的信誉和品牌,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认同和自豪感,所以员工对薪酬的期望值是比较理性的。另外,领导型企业往往在管理方面比较有优势,更注重建立一个能力素质互补的团队而不是单独的依靠个人来开展工作、实现目标,团队成员之间能力素质有强烈的互补性,每个人都不是完人,所以往往不需要支付最高的薪酬水准。

在行业中居于第三、第四的企业倾向于制定较高的薪酬水平。一方面,这种企业属于第二梯队的领先者,要想从第二梯队再提升到第一梯队往往很困难,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运用非常的手段取得突破,因而倾向于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同时也有实力为高能力的员工支付高薪;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往往希望通过从一流企业或者说数一数二的那些领导型企业去挖人,去挖那些非常出色的优秀人才来帮助它提升,所以就更有可能给出更高薪酬。

行业中的三流企业、四流企业或者说是小企业,往往缺乏实力或能力,就不应该去跟那些一流企业和二流企业相媲美,应该侧重于去寻找适合于本企业要求的那些人,而不是靠较高的工资、奖金、福利等的竞争来吸引和保留人才,其薪酬往往居于市场平均甚至是偏低的水平。

3.3依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薪酬水平的市场定位

通常把企业的发展过程分为典型的三个阶段。

一是创业初始阶段,此阶段面临的问题一般是企业缺乏财务资源,所以制定的薪酬水平不能偏高,应向市场的较低水平或是中等偏下的水平看齐。同时在薪酬构成的项目上,要组合运用当前支付的现金报酬和延期支付的诸如股票期权等的报酬。

二是快速成长阶段,此阶段企业的经营业绩不错,应相应提高绩效薪酬的水平或比例,让员工感觉到有更好的公司经营业绩以后,个人业绩好,就有更好的薪酬保障。但快速成长的企业之所以能够快速成长,也依赖于不断的投资,所以往往也是现金比较匮乏,因而应尽可能运用一些非现金的报酬制度。

行业薪酬报告分析篇7

关键词:高管薪酬差距;企业绩效;锦标赛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管薪酬差距影响因素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万科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3月20日

一、引言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特征之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同时也引发了委托问题。在现代的公司治理当中,合理地安排薪酬总体水平和结构则是一项重要内容。相较于未上市公司而言,上市公司的委托关系更加复杂,相关利益人更加广泛。我国的a股市场又具有着许多自身的特征,如国有性质和国有背景的公司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比重,受到厂外因素影响更大等。

上市公司的高管作为公司的关联方,高管薪酬需要作为关联方交易要求披露。由于信息的公开,高管薪酬差距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特别是2007年以来,随着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上市公司大幅提高高管薪酬,个别上市公司“天价年薪”的出现,高管薪酬差距成为一个公众高度关注的现象。

本文之所以选择万科,是因为一方面房地产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其他行业的辐射影响广泛。这几年国家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力度不断加大,当前房地产行业又处于不景气状态,此时高素质能力强的高管人员对于房地产行业便至关重要;另一方面自2007年以来房地产行业的薪酬差距十分明显,行业领先公司高管的薪酬经常排在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前列,薪酬差距明显。而万科正是这几年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先企业。

文中所提的高管薪酬差距既包括高管与普通员工的差距,也包括高管团队内部之间的差距。本文将以案例研究的方式,以我国a股市场的万科为例进行研究,文中数据来自于锐思数据库和上市公司年报。我们在下面的分析中将会以房地产行业的上市公司整体情况作为平均衡量指标,另由于时间关系2011年只获取了82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年报。

二、理论分析

高管人员的薪酬激励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早期更多关注的是薪酬水平对于高管的激励作用,其主要以经济学中的理论、边际产出理论等为理论基础。早期的研究无法对高管薪酬决定因素和激励效果等给出满意回答。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有些西方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高管薪酬差距上面,并逐渐形成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即锦标赛理论和行为理论。

(一)锦标赛理论。锦标赛理论是由Jensen和meckling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其运用经济博弈论的方法对高管薪酬差距进行了直接研究,并对现实生活中的薪酬差距现象做出了深入的诠释。锦标赛理论将人看作晋升比赛的参赛者,将高管所处的组织级别看作比赛的最终排名。在这个顺序竞争的锦标赛中,赢家将获得晋升所带来的全部奖金,即不同级别的薪酬差距。比如,一旦某人从副总经理晋升为总经理,他的薪酬水平可能会在一天之内成倍增长,但是这个人的能力不可能在一天之内翻番。就需要锦标赛理论来加以诠释。

锦标赛理论认为,在合作生产和任务相互依存的团队活动条件下,当监管难度小、成本低时,可以根据人的边际产出确定其薪酬。但是,随着监控难度的提高,大的薪酬差距可以降低监控成本,为委托人和人的利益一致提供强激励,因此加大薪酬差距可以提高公司绩效。

(二)行为理论。林浚清、黄祖辉和孙永祥在2003年指出,行为理论有三个重要分支,分别为相对剥削理论、组织政治学理论和分配偏好理论。

相对剥削理论认为,管理人员会将个人薪酬同组织中较高层次人员的薪酬作比较,如果低层次管理人员感觉到他们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薪酬,就会有被剥削的感觉,从而会导致怠工、罢工等负面行为,也会导致管理人员对组织目标的漠不关心和企业凝聚力下降现象的产生(Cowherd和Levine,1992)。

组织政治学理论认为,对于高管团队成员来说,由于存在晋升竞争和政治行为,为促进有效合作应该相对减小Ceo薪酬差距,甚至应该减小到Ceo和其他高管人员的边际产出差别以下(milgrom和Roberts,1988)。

分配偏好理论认为,薪酬应在薪酬设定者和获得者之间的互动中决定。在以下条件下,即使个体绩效存在明显差异,也应该采用相对均等的薪酬:(1)当维持社会和睦很重要时;(2)当个人边际贡献难以测算时;(3)当团队成员之间的竞争会导致在相互依赖的工作中玩弄政治阴谋时;(4)当团队合作变得重要时(Leventhaletal,1980)。

综上所述,行为理论认为较小的薪酬差距会提高合作,同时会减少管理层耍弄政治阴谋来破坏他的竞争对手或者薪酬设定者权威的可能性,因此小薪酬差距会提升公司绩效。

(三)我国企业高管薪酬差距和企业绩效。我们对于锦标赛理论和行为理论关于高管薪酬差距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到底应该采取哪种?相较于国外学者的研究,我们还必须关注中国公司所处的具体环境。例如,我国特有的政治制度背景下国有性质公司的特征,我国悠久集体主义文化的熏陶下公平因素对集体凝聚力的巨大影响,改革开放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等。

那么,对于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差距的影响原因有哪些呢?我国高管薪酬差距是符合锦标赛理论还是行为理论?本文主要将从万科的内部人权力情况、公司性质、企业规模、所处地域及房地产行业性质这几方面来分析高管薪酬差距的影响原因。我们将以万科报告期间的盈利能力和质量、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和偿债能力几个方面衡量万科薪酬差距情况下的企业绩效情况。

三、案例分析

(一)案例公司基本情况。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5月,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也是股市里的代表性地产蓝筹股。万科总部设在深圳,至2009年已在20多个城市设立分公司,2010年万科率先成为全国第一个年销售额超千亿的房地产公司。万科在企业领导人王石的带领下,通过专注于住宅开发行业,建立起内部完善的制度体系,组建专业化团队,树立专业品牌,以所谓“万科化”的企业文化享誉业内。

(二)案例公司薪酬情况。本文的高管薪酬包括工资、奖金、职务津贴等,不包括股票红利、因股权激励所带来的收益以及职务消费行为和职务福利待遇等。我们将采取前三董事平均薪酬/董事平均薪酬和前三高管平均薪酬/高管平均薪酬两个指标来衡量高管团队内部的薪酬差距,并辅以高管团队最高薪酬/团队平均薪酬和高管团队前三平均薪酬/团队平均薪酬两个指标辅助衡量万科的高管团队内部差距。本文以高管平均薪酬/全体员工平均薪酬来衡量高管团队和普通员工的薪酬差距。员工平均薪酬将采取现金流量表中“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除以公司员工总人数来进行估算。

万科作为我国目前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其高管的薪酬同样处于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先水平,具体见表1。由于万科年报中的高管薪酬数据为税后年薪,所以表1中的薪酬数据均为税后薪酬。(表1)

与此同时,我国整个房地产行业的整体薪酬情况如表2所示。我们通过两表对比不难看出,万科的整个高管团队的平均薪酬是整个房地产行业平均水准的数倍,这同万科作为我国目前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的行业地位是相吻合的;我们也可以看出,万科高管团队内部的差距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准,具体见图1。与此同时,万科普通员工的薪酬水平基本处于房地产行业的平均水准,这也导致了万科高管薪酬同员工薪酬差距是行业平均水准的数倍。(表2、图1)

图1中“万科董事”代表的是万科前三董事平均薪酬/万科董事平均薪酬,“行业董事”代表的是房地产行业前三董事平均薪酬/行业董事平均薪酬,“万科高管”代表的是万科前三高管平均薪酬/高管平均薪酬,“行业高管”代表的是房地产行业前三高管平均薪酬/行业高管平均薪酬。

综上所述,万科高管团队内部的薪酬差距明显高于行业整体水准,高管团队薪酬同员工薪酬的差距更是行业整体水准的数倍以上,万科的高管薪酬差距显著。

(三)导致万科的高管薪酬差距大幅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准的原因分析

1、内部人权力。企业两权分离所形成的委托关系在上市公司显得更加复杂,相关利益人更广泛。根据经济人假说,管理层和企业所有者的行动均会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因此,当管理层有机会为自身取得更大利益时,其一定会采取行动。所以,公司内部人权力相对于企业股东强势、管理层权力大的企业,内部人会为自身谋取最大利益,高管薪酬差距也就往往过大。卢锐(2007)的研究提出,“相对于其他企业,在管理层权力大的企业中,高管团队内部的薪酬差距以及核心高管与全体员工的薪酬差距都更大”,这也证明了这一结论。

我们如何来具体衡量内部人的权力大小?这里的内部人包括万科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监事等公司整个高级领导层。结合以前研究,本文选取公司核心人物影响力、股权集中度和制衡力、独立董事所占比例三个单一维度分别定义管理层权力。

(1)万科2007年至2011年的董事长和总裁分别为王石和郁亮,不存在两职兼任的情况,但是万科是由王石一手创建。王石于1984年组建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任总经理。1988年起任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99年辞去公司总经理一职,任公司董事长至今。王石作为万科的高管更作为创始人对于万科影响深远。

王石个人的能力和魅力对于万科的影响力同样不容忽视。王石父亲是老红军,其本人17岁初中毕业后即参军,在徐州半年和新疆吐鲁番盆地做了5年运输兵,这5年的军旅生涯无疑对于其个性有着很大的影响。王石本人也是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其入选中央电视台为纪念改革开放20年所拍摄的人物传记片《20年20人》和2000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甚至摩托罗拉也找上门来,请他为一款手机做形象广告。2003年5月,被中国企业家协会授予“中国创业企业家”称号。王石因为在登山运动中所取得的杰出成就,2002年当选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2003年5月22日,王石作为中国珠峰登山队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目前中国登顶珠峰最年长记录创造者。王石现兼任中国房地产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房地产协会城市住宅开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房地产协会副会长,深圳市总商会副会长等职。我们从以上介绍中可以看出王石的个人魅力和作为公众知名人物对于万科甚至整个行业的影响力。

综上分析,王石作为万科的创始人和董事长,在报告期间对于企业有着一般公司核心人物难以企及的影响力。

(2)表3报告了万科和房地产行业的企业股权集中度和制衡度情况。我们采取第1大股东持股比例、前10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两个指标来衡量企业的股权集中度情况,企业第1大股东持股比例/第2大股东持股比例(Z值)来衡量企业股东制衡度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万科的股权集中度明显低于行业整体水平。同时,万科内部的股东制衡度低,并低于行业大多数公司。(表3)

(3)万科的独立董事人数自2007年至2011年分别为3、5、4、4、6,所占董事会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0%、29.41%、26.67%、25%、35.29%。房地产行业独立董事人数所占董事会总人数比例在报告期间内依次为31.87%、33.68%、32.86%、33.07%、33.03%。我们不难看出,万科的独立董事所占董事会人数比例基本低于行业整体水平,只有在2011年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另外,万科的整个高管团队人数自2007年到2011年人数分别为21、21、22、22、22,整个高管团队人数基本稳定。2007年至2011年间公司的董事长、总裁、监事会主席均由王石、郁亮、丁福源三人担任,高管团队核心领导人员稳定。2007年至2008年高管团队中在公司任职的12名高管不变,2009年增加一名董事会秘书,2010年执行副总裁变更1人,2011年3名执行副总裁辞职并聘任4人,整个高管团队基本稳定。稳定的管理层也有助于管理层权力的相对强势。

从以上三个维度可以看出,万科高管层相对于分散的广大股东而言,相对强势。而在管理层权力大的企业中,高管团队内部的薪酬差距以及核心高管与全体员工的薪酬差距都更大(卢锐,2008)。

2、公司性质。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差距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如国有企业性质。我们同样可以在卢锐的研究中看到:“在我国国有控股的主体地位,往往造成所有者缺位和控制权转移到管理层。大量研究表明,国有企业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这种内部人控制极有可能发展到高管直接影响自身的薪酬契约。”所以,我们在研究我国高管薪酬差距影响因素时,企业性质是不可避免的因素。

万科作为一家上市公司,2007年至2011年间公司不存在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均为华润股份有限公司,其控股比例2007年为14.63%,2008年至2011年为14.73%。公司的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2007年至2011年间分别为1.2%、1.22%、1.67%、1.22%、1.23%。

华润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国华润总公司于2003年6月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陈新华,主要资产为香港华润(集团)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及其他内地资产,主营业务包括日用消费品制造与分销、地产及相关行业、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公司注册地点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北大街8号华润大厦,注册资本约164.67亿元,中国华润总公司持有华润股份有限公司16,464,463,526股国家股,占其股本总额的99.984212%。中国华润总公司注册资本约96.62亿元,主要资产为华润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直属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

万科作为一家不存在实际控制人,第一大股东为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且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不超过2%。因此,华润股份有限公司对万科有着重大影响。在我国当今的社会制度背景下,国有企业实际上的所有者缺位可能导致内部人控制,从而出现管理层自定薪酬的现象,背离了薪酬差距设计的激励初衷(卢锐,2008)。

3、企业规模、所处地理区位及行业性质。不同的企业规模、公司所处地理区位和所处行业的性质同样对高管薪酬差距起到了放大作用。企业的规模大,企业的高管薪酬差距更大。刘子君等人在2009年的研究中就提出了“企业规模对高管薪酬绝对差距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企业所处地域越发达,高管团队薪酬差距越大”,“企业规模越大,高管团队薪酬差距越大”同样得到了部分证实。

本文选取万科当年总资产,员工人数和营业收入三个单一维度来衡量企业规模。万科2007年至2011年总资产分别为1,001亿元、1,192、137亿元、2,156亿元、2,962亿元。5年间公司总资产上涨了196%,并且总资产5年间均排名行业首位。万科的企业总人数2007年至2011年分别为:16,464、16,515、17,616、22,850、27,951,5年间公司人数上涨了69%,在整个报告期内万科总人数排名首位。万科2007年至2011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55亿元、410、489亿元、507亿元、718亿元,5年间营业收入增长了102%,连续5年位列榜首。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万科率先成为全国第一个年销售额超千亿的房地产公司,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领头羊。从上述三个维度可以看出,万科是我国房地产行业企业规模最大的公司。

万科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市,而深圳则是我国最早的经济开发区之一,是我国东部沿海的发达城市之一,其城市薪酬水平同样名列全国前列。企业规模则和所处地域对绝对差距的影响显著,更大规模和处于东部发达地区的企业会由于薪酬水平的提高而导致薪酬绝对差距扩大(刘子君,2011)。

房地产行业是关乎国计民生、辐射范围十分广的行业。这些年各方面对于房地产行业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国家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政策不断,整个行业面对的环境复杂并不断变化。此时,高管的优秀与否对于企业的影响程度更甚,此时高新聘请高管人员也就顺理成章了。2007~2012年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的平均薪酬分别为22万元、22万元、24万元、28万元、32万元,而我国房地产行业高管的平均年薪为25万元、30万元、34万元、40万元、50万元。从以上数据对比中可看出,我国房地产行业总体高管薪酬水平明显高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准,并有着扩大的趋势。

综上所述,万科庞大的企业规模,所处深圳的地理位置、房地产行业性质三因素放大了万科高管薪酬差距。

(四)万科高管薪酬差距明显这一现象是否合理?这一现象又对企业绩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对于人们关注的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差距日益增大这一现象给出一定的解释。万科高管层在2007~2011年一直保持高薪酬差距的薪酬激励,如果这种激励方式如部分人认为的属于负面影响,那么对于万科的企业绩效必定产生不良影响。下面我们将从万科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几个角度进行剖析。

1、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表4提供了万科2007~2011年的盈利能力分析结果。从各项指标来看,万科的盈利能力很强。一方面从各项衡量盈利能力的指标来看,万科在5年内均保持了较高水平;另一方面从衡量成本的指标来看,几个指标均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准。(表4)

从盈利质量来看,万科同样质量颇高。表5提供了万科2007~2011年盈利质量的分析结果。一方面从经营活动情况来看,经营活动的净收益占利润总额一直保持在90%以上,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稳步扭负为正,营业收入现金含量均保持在100%以上;另一方面从衡量盈利质量的衡量指标总体来看,基本处于上升趋势。(表5)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万科在保持了高薪酬差距的激励机制下,它的盈利能力在整个研究期间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有着明显的上升趋势。因此,从盈利能力指标来看,万科的高薪酬差距政策下,企业绩效基本保持了上升趋势。

2、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我们进一步观察万科的高薪酬差距政策对于其自身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影响。表6反映了万科历年的营运能力指标。从衡量营运能力的各项周转率指标来看,万科的营运能力整体呈下降趋势,这是一个明显的消极信号。但是,通过深入一步的分析发现,万科的营运能力基本同行业整体水平持平,这里导致的营运能力下降有可能是由于整体行业造成的。(表6)

从万科的发展能力来看,万科的总体表现良好。表7报告了万科的发展能力分析结果,结果显示万科在整个研究期内基本保持了很好的发展能力。一方面衡量发展能力的各项指标基本为正数;另一方面自2008年开始各项指标均保持稳定并由上扬趋势。(表7)

综上分析所述,从万科发展能力指标来看,在高薪酬差距的激励机制下,万科的企业绩效在研究期间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其营运能力给出了消极的信号。

3、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是衡量企业绩效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我们进一步考察万科偿债能力与高薪酬差距关系。表8报告了万科研究期间的偿债情况。从衡量偿债能力的各项指标来看,万科的偿债能力不理想,总体处于下滑状态。(表8)

4、房地产行业整体业绩与万科业绩。万科报告期间内的企业绩效同房地产行业的整体情况相比较如何?表9报告了几个关键指标的行业和万科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在高薪酬差距激励的情况下,万科的企业绩效明显优于行业整体水准,其存货周准率水平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但是,其资产负债率却一直高于行业平均水准,而万科的偿债能力在报告期内也处于下滑趋势。因而,万科的偿债能力是其影响企业业绩的一大不利因素。(表9)

四、结论

万科内部人的强势是导致万科高管薪酬差距大的主要原因,其庞大的企业规模、第一大股东的国有性质、公司所处沿海发达地区的地理位置、房地产行业特征对高管薪酬差距起到了放大作用。

万科在高薪酬差距的激励措施下,其企业业绩总体良好,符合锦标赛理论。其盈利能力、盈利质量和发展能力良好。需要注意的是,万科的偿债能力是在公司整体业绩良好情况下的不利信号,对于导致万科偿债能力不佳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另外,受年报薪酬数据的限制,无法提供包括高管人员福利收入等在内的隐性收入及在职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我们将会在以后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卢锐.管理层权力、薪酬差距与绩效[J].南方经济,2007.7.

[2]Lazear,e.p.,Rosen,S.Rank-ordertournamentsasoptimumLaborContracts[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1.5.

[3]Jensen,m.andmeckling,w.H.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sandownershipstructure[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76.

[4]Jensen,m.C.,murphy,K.J.areexecutiveCompensationContractsStructuredproperly?[R].workingpaper,UniversityofRochester,1987.

[5]张正堂.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对组织未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8.9.

[6]刘子君.上市公司高管团队薪酬差距影响因素与影响效应:基于本土特色的实证研究[J].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2011.

[7]林浚清,黄祖辉,孙永祥.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公司绩效和治理结构[J].经济研究,2003.4.

[8]鲁海帆.高管团队内部货币薪酬差距与公司业绩关系研究[J].南方经济,2007.4.

[9]上市公司研究小组.深交所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分析.研究报告,2008.

[10]张正堂,李欣.高层管理团队核心成员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的关系[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7.2.

[11]胥佚萱.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经营业绩与公司治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

行业薪酬报告分析篇8

一、美国公司高层经理薪酬管理趋势及特点

(一)强化问责制

促进股东参与,提高包括高层经理薪酬在内的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这种改进表明公众对美国公司及企业主的期望提高了。这必然强化公司董事的问责制,密切监督他们的薪酬。对董事会在薪酬管理方面的信息与合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董事会以更高的敏感性,确定并监督高层经理薪酬与公司绩效之间的联系。

(二)注重过程

通过使薪酬与绩效紧密挂钩,董事会与薪酬委员会能够处理薪酬争议,提高公司的竞争力。直到现在,经常关注的是经理领取多少薪水。90年代以来,基本问题是如何确定薪酬水平,为什么这样确定。

(三)提高薪酬激励效果

高层经理薪酬方案设计越来越具体、细化,采用科学方法适时评价高层经理薪酬方案的适当性和竞争力,强化高层经理能力和绩效与其薪酬方案的关联性,确保有效激励高层经理,使其实现股东及公司相关利益者目标。

(四)规范信息披露

全美董事协会(naCD)蓝筹委员会报告的目的在于为公司董事会处理高层经理薪酬问题提供信息、指导与标准。委员会希望这份报告能够帮助董事履行其与管理方、股东和监管机构有关的责任。委员会相信,遵照该报告建议,在全球经济中改进企业的薪酬管理,提高美国公司的管理质量与管理绩效。

二、美国公司高层经理薪酬管理可资借鉴的做法

(一)强化薪酬委员会对高层经理薪酬的管理

薪酬委员会应具有与其职责相当的权力。不论公司如何安排薪酬委员会的职责与权力,这些都应该以书面形式说明,并由董事会批准。董事会薪酬委员会在监督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计划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成员在平衡股东与管理方之间的利益方面充当桥梁。

1.薪酬委员会的构成及要求

为保证薪酬委员会有效运作,其成员一般少于5人。主席应该由成员选举产生,而不是由首席执行官任命。薪酬委员会成员应该完全由外部董事选举产生并经董事会同意的独立外部董事构成。这种独立性不仅体现为成员的构成,还体现为薪酬委员会的职能。

多数薪酬委员会成员应具有薪酬方面的专门知识。委员会成员应该主要来自企业界,其他的则来自学术界与非盈利机构。招募成员时,一个关键要求是看申请人是否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所要求的任务。

董事会应该对薪酬委员会成员资格规定明确的独立性与知识标准。应该鼓励被提名的成员了解这些标准,成员除了拥有股票和供职于董事会外,不应该与公司或其管理者有经济联系。

公司律师、银行、卖主与顾问也许有助于董事会,但是为了避免出现利益冲突,他们不应该在薪酬委员会供职。Ceo们完全可以相互之间在董事会供职,但不应该相互之间在薪酬委员会供职。允许Ceo参加薪酬委员会会议,交流信息与看法。薪酬委员会有必要考虑Ceo对公司高层经理薪酬政策的目标、范围与实施的评价性意见。

2.薪酬委员会的一般职责

不同公司薪酬委员会的职责存在差异,甚至在同一公司内部,如果公司需要或董事会变更,薪酬委员会的职责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处于初创期的企业薪酬计划要求与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完全不同。但有些一般职责是相同的。

(1)管理监督是每个薪酬委员会成员的共同职责。薪酬委员会负责Ceo、各部门主管与主任的管理开发,绩效评估与挑选。

(2)定期开会是薪酬委员会的另一个职责。薪酬委员会至少应该每季度开会一次。委员会的小规模使之成为可能。按专题确定年度会议计划,如:一次会议研究持股计划,一次会议审查绩效目标,一次会议审查年度激励计划,一次会议讨论管理层接替。

(3)薪酬委员会与董事会之间的沟通是完全公开的。薪酬委员会必须保证董事会完全了解公司的薪酬政策与其他属于该委员会负责的问题。

(4)与股东沟通是薪酬委员会的另一重要职责。薪酬委员会必须保证股东对公司计划做出合理预期,并让董事会了解股东的想法。

3.薪酬委员会的具体职责

薪酬委员会的具体职责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几点:

(1)建立并监督

高层经理的薪酬政策。首先必须评估公司绩效,并审查过去、当前利润与绩效之间的联系。

(2)确定个人薪酬。

薪酬委员会应该确定公司及其分支机构Ceo薪酬以及确定Ceo薪酬的各组成部分:薪水、奖金、股票期权,与其他长期激励薪酬、福利与津贴。

(3)管理激励计划。

薪酬委员会应该审查公司的战略与股东价值,以及它们与薪酬计划之间的联系。

(二)根据高层经理薪酬构成及特点,科学评估其适当性和竞争力

薪酬委员会除了测量高层经理的薪酬,还应评估其薪酬的适当性及与其他相关外部机会的竞争力。

1.高层经理薪酬构成及特点分析

高层经理的薪酬由税前基本年工资与奖金、中长期薪酬的预期收入以及绩效福利和补充福利(包括延期支付薪酬与津贴)等几方面构成。各部分在时间及风险方面都有一些特点,具体见表1。

表1 高层经理典型薪酬构成及特点分析薪酬构成时间特点风险特点

  薪酬构成  时间特点  风险特点  

基本薪水  基本薪水是永久薪酬,并定期支付,通常每月支付一次或两次(要么一月支付两次或一周支付两次)。  基本薪水是最安全的薪酬形式,只涉及就业风险。津贴的风险程度也非常低。  

年度奖金或

短期激励薪酬  年度奖金或短期薪酬激励计划通常每年支付一次,尽管有些计划每季度或每半年测量绩效一次并支付绩效薪酬。通常,新绩效标准始于每个财务年度。  年度奖金计划涉及未来就业风险与公司的未来绩效低于目标水平的风险。  

中长期激励薪酬,包括: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受限制的股票、虚拟股票、绩效单元∕股份∕现金  中长期薪酬激励计划的时间跨度从3年至10年不等。一个公司很少会同时使用多个时间跨度不等的中期激励计划与长期激励计划。一些公司按年支付,其它公司定期支付,但不是每年支付;一些公司对某种形式的长期激励计划按年支付,而另一种计划则每年支付两次。  中长期薪酬激励计划涉及未来就业风险与未来公司绩效∕股票风险。  

法定福利与公司内部福利,包括:养老金计划、医疗计划与牙医服务、储蓄计划、寿险计划、伤残计划  福利计划覆盖范围是在职、退休、残障、死亡的高层经理,以及因公司合并、重组或其他原因导致就业终止的高层经理。  法定福利的风险通常比补充计划小。  

补充福利计划,包括:延期支付薪酬计划、高层经理的补充退休金计划、超额退休金计划、补充医疗与残障计划、补充寿险计划  延期支付薪酬计划的计时各不相同,通常是长期计划。  补充福利计划涉及未来就业风险与公司的未来绩效风险。多数(不是全部)补充计划与延期支付计划是没有保障的。近来的趋势是:设计补充福利计划,使公司绩效与福利之间的关联度更大。  

津贴,包括:俱乐部会员、理财规划∕顾问、享用公司汽车与飞机、航空俱乐部会员、司机  只要高层经理在职,津贴通常是永久性的。    

2.科学评估高层经理薪酬计划

高层经理薪酬包中某些部分很难评估,易受媒体、公众与核心薪酬的影响。薪酬委员会成员在评估薪酬计划时应该考虑外部因素,并寻求来自行业、学术界、媒体、或从事会计、法律、咨询行业等外部专家的帮助。薪酬包中有些部分可以采用单一方法,有些部分则需要采用多种方法。

3.科学评估高层经理薪酬的竞争力

评估高层经理薪酬的竞争力,薪酬委员会必须考虑:不同职位使用什么薪酬结构及组成部分,用什么参照组;必须保证使用正确的数据;选择最优的方法描述竞争性企业的薪酬数据。

(1)薪酬构成差别很大。一些调查主要关注基本薪水或现金薪酬(基本工资与奖金)。长期激励计划虽然很难评估,但在高层经理总薪酬中所占比重通常超过50%。与高层经理薪酬包中的其他现金与股票部分相比,福利不太重要,但会有大发展。

分析高层经理薪酬竞争力时,既要分析各薪酬部分,也要分析薪酬总体竞争力。实际上,薪酬委员会可以每年进行部分竞争力分析,整体竞争力分析至少应该每5年作一次。

(2)研究的职位可以通过抽样选取(既有纵向也有横向),或尽量包括尽可能多的职位。两种方法各有优点,适用于不同场合,通常抽样法就足够了。

(3)选择参照组涉及不同理论。一些人主张从行业竞争者的角度考察薪酬设计,这样能够了解恰当的行业薪酬水平。其他人主张跨行业考察薪酬设计,认为评价薪酬竞争力,不仅要考察行业竞争者的薪酬,而且要考察“竞争性人才”的薪酬。两种方法各有优点,适用于不同场合。

(4)数据可以直接从公司报告(如委托投票书)中获得,也可以从基于公司报告或薪酬调查的出版物中获得。这类研究通常出现于商务杂志,出版者、咨询师与大学教授都可以使用。薪酬调查既可以是大范围,例如覆盖财富500强企业,也可以是小范围,例如覆盖某个行业、行业分类或地区。

(5)关于方法问题。设定参数并收集数据后,薪酬评估者需要选择表示薪酬数据竞争力的方法。可能的方法有描述统计(中值、分位数、均值)、一元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及其他多因素模型。

(三)确保能力、绩效与高层经理薪酬的关联性

公司董事会面临的各种公司治理问题中,如何建立高层经理薪酬与公司绩效之间的联系是最紧迫的。

如果薪酬标准是能力与绩效,不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也不论是国有公司还是私人公司,公司董事会就能够保证由最佳、最能干的人来领导公司的经营,并支付他们激励性薪酬。

薪酬水平决定公司能够吸引和留住什么样的人才;最优的薪酬水平取决于管理质量、绩效目标的难度、高层经理面临的风险等几个因素。

高层经理薪酬包中的激励薪酬体现了薪酬与绩效之间的联系。这不仅要求董事必须防止支付太高薪酬与支付太低薪酬,而且必须保证绩效最大化。

1.选择合适的高层经理绩效测量方法

公司的目标是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使股东长期价值最大化就是使社会总价值最大化。由于没有测量股东长期价值的最优指标,高层经理薪酬肯定是与不完善的指标挂钩。测量绩效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类:基于公司股价的绩效测量,和基于公司会计与其他内部数据的绩效测量。两类测量都曾流行过———现在推崇基于公司股价的绩效测量,但是这两类测量方法都不会完全消失,每类方法都有适用场合。具体见表2。

表2 绩效测量方法及优缺点  

表2  绩效测量方法及优缺点

绩效测量  优点  缺点  

基于公司股价的绩效测量  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股价体现公司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当前股价反映了市场对股东长期价值的当前预期。股东的回报包括股价增值与红利,可以测量股东长期价值的变化。股东回报最简单、最容易测量,促进股东长期价值的变化。

高层经理,如Ceo的薪酬与股价挂钩能够奖励(或惩罚)Ceo增加(或减少)公司长期价值的行为。  股票市场不是完全有效率的。当前股价反映所有可公开获得的数据。但是,关于公司前景的信息经常只被董事会与高层经理占有,市场不知道这些信息,从而股价中也就无法包含信息。

由于经理掌握产权信息知识,他们能够在短期内“操纵”股价。

股价还受到管理者无法控制的因素的影响。  

基于公司内部数据的绩效测量  此类测量是基于会计收益指标,包括每股收益,资产回报,股票回报等,可以免除“市场波动”风险。

在一些具体条件下,基于会计的绩效测量优于基于公司股价的绩效测量。

分支机构或单位无法获得基于公司股价的绩效测量。要求使用基于会计的绩效测量。  会计收益是短期指标,它反映公司过去的而不是未来的绩效。基于会计指标的薪酬鼓励高层经理避免采用不利于当前收益但有利于未来收益的项目。

“长期会计绩效测量”计划也无法克服基于会计的绩效测量缺点,因为这种计划在Ceo退休时成为既得的利益(Ceo退休后,很少从会计收益获得奖励)。  

虽然基于会计的绩效测量与基于公司股价的绩效测量都不是测量股东价值的完美测量方法,但在多数时候,基于公司股价的绩效测量方法优点大于缺点。基于公司股价的绩效测量虽然波动性较大,但是它能够为成熟公司,有重要成长与投资机会的公司,需要裁员或重组的公司提供激励。

2.基于绩效的薪酬设计

(1)绩效薪酬

有效的绩效薪酬计划是将基本薪酬与为股东创造的较高收入相结合。“合理的薪水”既要足够高,提供可接受的收入保障;又要足够低,将整体薪酬水平(包括绩效薪酬计划下的预期收入)控制在富有竞争力的范围之内。高绩效年份的薪酬将超过竞争企业的薪酬,低绩效年份的薪酬将低于竞争企业的薪酬。

(2)基于股价的激励薪酬

可以通过实际所有权方式使薪酬与股价挂钩,要求Ceo与其他关键管理人员购买并持有相当数量的股票。此外,董事会可以通过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受限制的股票、虚拟股以及与财富创造关联的绩效计划,提供基于股价的激励薪酬。这种薪酬也有一些优缺点。

实际所有权使Ceo财富与股东价值直接关联,是全部绩效薪酬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转让与持有受限制的股票鼓励高层管理人员持股,但它不得作为现行薪酬计划的附加部分。

公司融资购股计划是另一种形式。在杠杆购股计划中,高层经理使用直接现金与公司的无追索权贷款购买股票,无追索权贷款的利息因公司自有资本成本而增大。

股票期权与股票增值权的激励性质与受限制的股票类似。股票期权(与受限制的股票相比)的主要优点是股东授予股票期权的成本远低于股东转让相同份额受限制股票的成本。薪酬委员会必须知道,不论最终如何进行会计处理,股票期权决不是没有成本的。

给定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超过等额的受限制股票。另一方面,股票期权(与受限制的股票相比)也有许多缺点。比如,股票期权不鼓励支付稀释期权价值的红利;受限制的股票有助于激励高层经理增加股东价值,即使遇到股价大幅下挫,股价下跌时,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随之减少,迫使薪酬委员会降低期权的执行价格;股价下跌可以通过再定价的方式进行补偿,股票期权有助于激励高层经理做出高风险的投资决策。

虚拟股计划与受限制的股票类似,对股东价值提高给予奖励。与股票期权相比,虚拟股计划中测量的增值或贬值可以根据公司资本费用、市场或行业绩效进行调整。这种调整使公司在不增加成本的条件下,转让更多的虚拟股。

基于股价的激励计划不仅能够激励高层经理提高当前绩效,而且鼓励他们成为公司的长期股东。高层经理持有足够数额的公司股票时,他们与股东一样分享公司远景。应鼓励增加高层经理持股的激励计划与企业文化。但不要设置强制性持股目标,董事会可以通过许多方式鼓励高层经理持有公司股票。最大的变化表现在态度方面:董事会培育这样一种文化,高层经理持股太少是不合适的。

(四)细化信息披露规则并强制执行

证券与交易委员会向股东与其他人公开披露各种信息。1992年10月15日,证券与交易委员会决定证交会注册公司按照新的规定提交高层经理薪酬报告。该规定适用于公司委托投票书、申请上市登记表以及其他定期的公司报告。这些规则不仅影响共13,500家上市公司,而且对计划上市的非上市公司也产生影响,因为它们希望按照上市公司的标准运作。

1.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

证交会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更充分”、“更清晰”的主要信息包括:

(1)薪酬汇总表。描述最近3年Ceo与4个薪酬最高的经理(1983年的标准是年薪超过$60,000以上,目前的标准是年薪超过$100,000)的总薪酬。

(2)薪酬委员会报告。描述高层经理薪酬的影响因素以及给付依据。

(3)绩效图。比较5年内本公司与其他公司的股东收益。

(4)期权∕股票增值权表。反映期权与股票增值权的各种信息,包括公司在外期权的潜在溢价率与未实现收益。

行业薪酬报告分析篇9

论文关键词:高校;薪酬管理;薪酬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无论是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研究者还是实际政策的决策者基本上会认同这样一个观点:薪酬制度的改革和规范是我国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事实上,几乎没有人希望高校一次又一次的薪酬制度改革不成功或产生更多的问题。无疑,这一期盼隐含着一个假设,即新的薪酬制度的设计应该更为合理或更为科学。然而,当人们坐下来讨论高校薪酬存在的问题或研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时经常会发现,他们对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往往差距较大,甚至南辕北辙。这里仅举几例:(1)我国高校教职工收入水平的社会定位如何认定?有的研究认为,我国高校教职工收入总体水平近年来有较大提高,已进人中等以上收人水平;有的研究则认为,虽然高校教师收入有较大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特别是与高收入行业比较尚有差距,而且差距还在拉大。(2)在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国内外薪酬制度的衔接?如何参照国外的收入构成要素或收入衡量标准确定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薪酬水平?(3)如何界定高校教师的收入构成?是否应包括科研提成、间接薪酬、薪酬替代品、非工作时间收入等?这些收入在高校教师收入中究竟占了多大比重,今后发展趋势如何?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人们经常感到为难的不是问题的层出不穷,而是对问题的看法来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统计数据。当然,科学研究和理论探索的本质就是发现不同和在争议中追求真理,薪酬制度的设计从本质上讲也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妥协。但是,探索和妥协在一定的条件或目标下也需要形成认同或一致。对于高等学校来说,行业面并不很宽,且专家学者云集,为什么在薪酬制度的研究和改革方面总是显得有些不充分或行业内外分歧不少?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薪酬实证研究的不充分和不完整。为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追溯:我国始终没有经过科学设计、系统、完整、持续和多途径的高校薪酬调查。

二、薪酬调查与相关统计、研究的区别

目前,我国对高校薪酬问题开展实证研究所引用的数据来源主要有:(1)政府相关社会或劳动工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主要依据国家统计主管部门制定的统一统计项目和口径由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层层汇总而来。如,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以及各地方的相关统计年鉴等。此外还有些来自各地统计局的年度、季度性行业个人收入统计公报等。这些数据的优点是统计口径规范,数据涵盖面广、数据权威性强。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统计项目陈旧,职业分类过粗,人员类别层次不清,口径过宽等等。这些统计数据不是从薪酬管理的角度设计的,只能对宏观性研究有一定帮助,但对深入认识高等学校的内外部薪酬关系和设计薪酬制度帮助不大,有时还会使人产生疑惑或误用宏观数据讨论微观问题。

(2)专项工作统计。这是政府机关,如教育部有关司局为了解有关情况或为制定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相关政策而开展的专项或年度性工作统计,通常以特别设计的表格并由各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填报汇总为主要形式。这些数据的优点是统计项目比国家的统计项目细致一些,缺点是由于报表的设计与政府的政策实施和计划调控相关,故而统计项目、统计时限和稳定性较差,学校上报数据容易失真,且数据有时不公开。

(3)专题研究项目。这些数据往往来自国家有关教育行政主管或劳动人事主管部门主持或指导的大型专题性科研项目,数据由课题组专题调查获得。如教育部人事司1998年的《中国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报告》、2004年的《高等学校收入分配情况调查报告》等。这些数据的针对性比较强,有利于对问题现状的认识,但一般只是一次性的课题研究,数据缺乏系统性、全面性,也不利于历史纵向研究比较,不易于对问题的规律性认识。(4)个案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指一些高校组织的课题研究,数据的调查采集往往来自本校或数所大学。这些研究使人们深化了对高校薪酬制度个性品质的认识,对高校薪酬制度的改革有一定启发,有其积极意义。但因课题覆盖面不大,研究的作用和影响有限。

总之,以上的数据来源都有统计目的性单一,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强,无法起到为深入研究高校薪酬问题,科学制定薪酬战略及相关政策提供可靠依据的作用。

“薪酬调查”是薪酬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内容,意指各种社会、经济组织通过正当途径采集被调查组织或个人相关薪酬信息的过程。经过对薪酬调查采集信息的分析和研究为特定目标的社会、经济组织或行业的薪酬水平市场定位提供依据。薪酬调查的开展既可用于了解组织或行业的外部竞争力,也可用于检测其内部凝聚力和职工对薪酬的满意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树立,薪酬调查的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只对薪酬水平的调查,而是面向整个薪酬体系的调查,包括目标组织或行业的薪酬战略、薪酬政策、薪酬水平和结构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因此,薪酬调查是现代薪酬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技术,是对政府行政性统计的丰富和补充。

薪酬调查的主要特点有:(1)薪酬调查的目的明确。与行政性统计工作不同,一般来说薪酬调查具有较强的功用指向,如为了定期调整企业的薪酬水平,构建和调整企业的薪酬战略,了解竞争对手的薪酬情况,评估其他企业未来薪酬发展变化趋势,借鉴先进经验等。行业性、公益性或学术性组织的薪酬调查往往是为公众提供薪酬信息服务或长期学术研究需要。(2)薪酬调查的方式灵活。从方式上分,有正式薪酬调查和非正式薪酬调查;从组织者分,分为政府调查,专业性调查和商业性调查。(3)薪酬调查的类型多样。从调查的内容分,可以是综合性调查,也可以是多项调查;从调查的手段分,可以用统计报表、问卷调查,也可用网上填报;从调查时间上分,可进行持续定期的调查,也可进行一次性调查。

三、我国建立高校薪酬调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出现专门开展高校薪酬调查的组织和服务。笔者认为,我国完全有必要开展有组织的高校薪酬调查。首先,开展高校薪酬调查是更深入地研究高等学校薪酬问题的需要。其次,开展高校薪酬调查是党和政府更科学地制定高校薪酬政策的需要。国家行政性统计数据与专业薪酬调查相结合,可以使国家人事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更加全面了解高校薪酬实际情况,为制定政策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避免在制定政策时将某些非典型或小概率事件作为普遍性问题理解,产生误导。第三,开展高校薪酬调查是社会公众和高校广大教职员工更好地理解、沟通的需要。好的薪酬调查具有调查设计周密、抽样覆盖面较大、信息来源广泛多样、信息公开性强等优点。长期持续地向社会提供薪酬等受到普遍关注的信息,有利于公众和高校群众对情况的了解,避免信息扭曲或误解。

笔者认为,我国现在已完全具备了系统地开展高校薪酬调查的条件。第一,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薪酬管理理论在我国已有比较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特别是2005年高校薪酬管理研究会成立以来,对高校薪酬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和具有前瞻的研究,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为开展高校薪酬调查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第二,有国外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国外薪酬调查早在19世纪末已有发端。1924年国际劳工组织(iLo)开始进行跨国薪酬调杏。在美国,1950年代后美国联邦劳工局逐步建立了国家薪酬调查(nCS)。对于高校,美国统计局(CB)、美国高校人事协会(CUpa)、美国院校协会(aaCU)、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美国教师联合会(aFt)等都有几十年高校薪酬调查的经验和成果,这些都可为我国开展高校薪酬调查提供借鉴和参考。第三,有国内近年来商业薪酬调查的基础。近年来国外一些开展薪酬专业调查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如翰威特(Hewitt)、美世(mercer)、华信惠悦(watsonwyatt)等,以及一些大型专业网站纷纷进入中国。国内也已建立了众多人力资源咨询服务公司。这些公司一般主要从事商业性薪酬调查服务,虽然没有开展较大规模的教育行业薪酬调查,但毕竟形成了薪酬调查的市场机制和氛围。第四,有专业对口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和高校薪酬管理研究分会的依托。高校薪酬管理研究分会成立以来,已逐步培养和建立了一支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骨干队伍,同时也建立了分布较广的学会成员网络,已有充分的组织条件开展薪酬调查。第五,有逐步开明的高校领导和群众的支持。随着中央信息公开化要求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日益国际化,高校领导和群众的观念正在逐步转变,加之网络填报等保护隐私调查手段的使用都使薪酬调查的被接受程度大为提高。

总之,开展薪酬调查有利于我国高校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的科学化,越早开展越有利。

四、高校薪酬调查框架思考

与以企业为服务对象的薪酬调查不同,高校的薪酬调查不是以竞争对手为主要调查对象的商业性服务活动,而是以高等教育行业或高等学校自身为主要对象,兼顾采集社会其他相关行业薪酬信息的社会公益服务过程。

1.调查的主要内容。高校薪酬调查主要应了解以下内容:(1)薪酬水平。包括高校教职工外部薪酬水平和高校各类人员之间的薪酬水平,以及不同地区之间高校的薪酬水平等。(2)薪酬结构。分学校总体薪酬构成和个体薪酬构成。(3)薪酬决定因素。包括教师市场供求关系,当前工资比率,所在地区生活成本(价格指数和实际购买力),学校的薪酬支付能力和意愿,政府政策等。(4)薪酬管理方式。了解并区分各种付酬方式,如基于能力、基于绩效、基于学校或团队的付酬,如直接、间接薪酬,如月薪、年薪、延期薪酬制等。(5)薪酬满意度。如社会水平、行业内水平、校内公平、岗位、年龄段、性别、劳动回报满意度等。

2.调查的主要特点。以高校为对象的薪酬调查应体现以下特点:(1)覆盖面应比较广,对象稳定。调查抽样范围面应包括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除公立高等学校外,民办高等学校也应纳人调查范围。所调查的学校应相对比较稳定,以利于对历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薪酬发展趋势。(2)指标分类应比较细致,并体现高等学校工作特性和组织特性。如高校薪酬体系中薪酬替代品部分占有一定比例;因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特性而产生的团队薪酬;相当一部分教师除有体制内薪酬收入外,还有学校不尽掌握的兼职或非工作时间薪酬,等等。(3)大部分指标要有可比性。对外要能与国内其他行业和国外高校相比较,对内各层次、各类型高校之间可以进行比较。(4)调查周期不宜过长,公布时间合理稳定。调查周期应随调查主体和目的的不同而长短有别,如政府、行业的薪酬调查可以一年为期,商业性薪酬调查的周期可按委托主体的要求设定。高校教职工的主要来源是大学毕业研究生,因此调查应在下半年进行,次年初予以公布。高校薪酬调查应连续进行,长期的资料积累才有学术研究和决策参考价值。(5)有完整、规范、公开的薪酬调查报告,实现信息沟通和共享。应研究和设计比较科学的分析方法、规范的报告框架,定期公布。同时,也允许学者和研究人员使用不同理论体系和数据处理模型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

3.调查的组织实施。高校薪酬调查的组织实施应以政府调查、行业学会调查为主体,高校学术机构、其他社会公益组织和商业性调查为辅助和补充。组织实施的总体原则应是,政府重视支持,研究会认真组织,学校积极填报,个人踊跃参与。特别应指出的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薪酬管理研究分会在薪酬调查中应发挥积极和独特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其组织网络和研究平台的功能,这也是国外类似社会团体的基本任务之一。组织实施关系图如下:

4.调查的难点。主要有:(1)高校职位基本分类体系,其关键环节是确定基准职位。(2)基准职位中衡量岗位能力和技术等级要素指标的设定。(3)高校内部调查指标与外部指标的匹配比较。(4)教师体制外收入。

行业薪酬报告分析篇10

关键词:高管薪酬激励会计指标经济增加值

一、引言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是现在的公司的一种普遍特征。在理论中,委托问题中最典型的莫过于股东和经营者之间利益的冲突。最初是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导致了委托问题,委托人对于经营者的评价和监督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下无法充分展开,于是会产生道德风险以及其他的一系列问题,因此薪酬激励应运而生,签订激励契约成为了必然;这有助于股东和经营者保持利益一致,减少公司的成本,提高企业的业绩,增加股东的财富。作为企业经营者的高管人员在企业发展方面的作用重大,对高管的管理也是企业发展好坏的举足轻重的一环。要想战胜竞争对手公司,从国内外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要具备两点:一是高级管理人员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二是高层领导班子有稳定性。而对于高管的管理中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制定薪酬,如何激励其为增加企业财富尽力而为,这取决与对于企业业绩的合理评价。要准确地计算企业高管在某个时间段内为公司的价值增量贡献了多少力量以及该高管应该为此获得多少薪酬十分困难。因为高管的薪酬激励制度的制定没有标准化程序可以遵循。纷繁复杂的决定因素增加了这项工作的难度。而且每个公司所处的内外部情况不同,更加使得制定有效的高管激励体制成为难题。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主要是以传统的会计指标来衡量经营者的劳动。eVa由于考虑了股东的资本成本以及股东财富增值能力而得到了广泛关注,随着现在“价值基础管理”以及“股东价值分析”等类似的观点渐渐深入人心,eVa在业绩评价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高管激励的合约中eVa的使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和频繁。对此,本文研究了eVa在青岛啤酒和惠泉啤酒中的应用,分别探究了eVa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和eVa与高管薪酬激励的关系。

二、案例分析

(一)案例公司简介选择青岛啤酒和惠泉啤酒案例公司的原因是:一是对于eVa的应用情况不同。青岛啤酒已经建立了以eVa为中心的一个目标管理体系,公司对于高管的激励和eVa指标挂钩。经过一系列重组,青岛啤酒建立的基于eVa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已经改变了公司原有的管理模式,使得经营者更加注重资本利用率,公司也变得更加透明。惠泉啤酒尚处于采用年薪制而未介入eVa激励体系的状态。二是两家公司具有可比性。两家公司处于同一行业,业务类似,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两家公司的规模虽有大小之分,但是基本上在同一个数量级。按照筹资时的发行成本来看,青岛啤酒的规模是惠泉啤酒的3倍。

(1)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国营青岛啤酒厂,1903年由英德两国的商人合资始建,为我国最早的啤酒生产企业。1993年6月经国家体改委批准,由原青岛啤酒厂作为独家发起人,并在吸收合并原中外合资青岛啤酒第二有限公司、中外合作青岛啤酒第三有限公司及国有青岛啤酒四厂的基础上,创立了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首批九家境外上市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之一。青岛啤酒于1993年6月在香港发行了H种股票并于7月15日上市,为首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的中国企业,同年8月在国内发行了a种股票并于8月27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根据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的年报,在其薪酬政策的描述中,“建立了基于岗位价值和员工成长的薪酬激励机制,让员工分享企业的经营成果,员工收入水平能随着企业发展获得持续增长”。其中“让员工收入水平能够随着企业发展增长”已经趋向于eVa的理念。报告期内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考评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的建立、实施情况为:“本公司已经建立了绩效考核评价和薪酬制度。按规定高级管理人员实行年薪制,包括基薪和绩效年薪。基薪根据高级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履职年限等确定。绩效年薪根据公司年度经营业绩、年度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对高级管理人员年度考核结果等确定并发放。”以上资料表明,虽然在2001年底,青岛啤酒在经过管理层的慎重考虑之后决定采纳以eVa为核心的管理方案,建立一个更加合理的激励机制,在高管薪酬激励方面主要还是沿用了以前的年薪制激励,在年薪制的基础上注入了eVa激励的成分。青岛啤酒的筹资情况如表(1)、表(2)。

(2)福建省燕京惠泉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燕京惠泉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十强啤酒企业之一,也是福建省唯一的啤酒上市公司。2003年2月26日,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a股6300万股,并正式挂牌上市,成为全国行业第六家上市公司。2004年3月31日,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惠泉啤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大股东。根据其2010年到2012年的年报显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按照系数实行年薪制。报告期内,公司试行高级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公司尚未建立股权激励机制,公司将推动管理层不断完善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紧密结合管理层与公司、股东三者的利益,逐渐建立起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激励体系。显然,福建省燕京惠泉啤酒几乎完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eVa激励体系,但按照其期望要建立起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结合的激励体系,最终必然会一定程度应用eVa激励体系。惠泉啤酒的筹资情况如表(3)。

(二)青岛啤酒与惠泉啤酒eVa及高管薪酬分析(1)青岛啤酒。根据相关资料计算青岛啤酒eVa,见表(4)。青岛啤酒高管薪酬资料见表(5)。青岛啤酒2012年基本每股收益(元)1.302,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4.91。青岛啤酒的eVa值在2010年、2011年、2012年处于下降趋势,而高管的薪酬则处于稳定状态。总体来看,青岛啤酒的企业业绩良好,eVa为正,基本保持与净利润趋势相符。

(2)惠泉啤酒。根据相关资料计算惠泉啤酒eVa,见表(6)。惠泉啤酒2012年基本每股收益(元)-0.30,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6.79。表(7)为惠泉啤酒高管薪酬资料。惠泉啤酒的eVa值在2010年、2011年、2012年处于下降趋势,而高管的薪酬则处于上升状态。总体来看,惠泉啤酒的企业业绩较差,eVa为负,基本保持与净利润趋势相符。根据《福建省燕京惠泉啤酒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度股东大会2012年度董事会工作报告》所提到的,“2012年,市场消费拉动减弱,物流、人工等成本均大幅度提高,中国啤酒行业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公司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虽然公司在内部管理上继续深化绩效考核,强化预算管理,竭力通过考核和管理来控制成本及提高效率,但由于公司在市场管理上把脉不准,营销策略未能产生预期效果,产品销量下降,竞争地位有所弱化,企业产能无法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出现较大滑坡。全年完成啤酒总销量29.31万千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8474.19万元,完成利润总额-7254.77万元,实现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7168.70万元。”相比之下,青岛啤酒的净利润相对于2011年和2010年的情况是更好的,有小幅增加。若是2012年中国啤酒行业的情况如这里描述的,那么青岛啤酒的业绩也应当有一定的下滑。这里看一下青岛啤酒的经济增加值的变化,2012年为¥330868774.05,相对于2011年¥448061857.03的eVa有小幅下滑,而相对于2010年¥1002094656.61的eVa则是大幅的下滑。虽然如此,青岛啤酒还是保持住了正的eVa以及正的净利润。

(三)青岛啤酒和惠泉啤酒业绩差异原因分析两个公司的绩效差别较大,但可能是其他诸多因素引起的,要证明eVa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发现两个公司的管理层存在努力程度上的显著区别。

(1)惠泉啤酒的问题。惠泉啤酒经营者的不负责任甚至导致了其2011年度报表披露的不真实,惠泉啤酒经营者最终不得对公司进行整改。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资料显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福建监管局于2012年7月31日起对惠泉啤酒进行了现场检查,并于2012年8月29日作出了《关于对福建省燕京惠泉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2012]14号,以下简称“《决定书》”)。《决定书》指出惠泉啤酒存在多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首先,“董事长未能勤勉尽职”,一是未主持股东大会。2011年1月至检查日,公司共召开过四次股东大会。会议记录显示公司董事长未主持也未出席其中的两次临时股东大会,会议资料中也未见其不出席会议的说明或授权委托书;二是未主持董事会。2011年1月至检查日,公司以现场方式召开过四次董事会。会议记录显示公司五届董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和六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董事长参加了会议,但未主持会议,会议资料中也未见其出席会议但不主持会议的说明。其次、“超限额任命高级管理人员”,公司六届一次董事会共任命八名副总经理,违反了《公司章程》有关公司设副经理七名的规定。再次、“变相提供财务资助”,经查,公司未按购销合同约定条款付款,提前支付250万元款项给厦门市艺光工贸有限公司,账期长达9个月以上。上述变相资金资助既未经公司董事会许可,也未向对方收取资金占用费,违反了《公司法》有关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未经股东会或董事会同意,不得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的规定。董事长的不尽职导致了公司管理的混乱,变相提供财务资助的行为明显损害了股东利益,究其原因,在这样一个实行年薪制而没有使用eVa薪酬激励的公司,董事长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并没有动力以“创造公司价值”和“保护股东利益”为己任。第二,管薪酬的实际发放和报表披露不符。公司薪酬构成为:基础工资+岗位工资+学历工资+年功工资+月度奖金+补贴+年终奖。经查,公司于2010年3月发放2009年高管年终奖686.91万元,于2011年2月发放2010年高管年终奖349.21万元。但公司2010年和2011年年报披露的“报告期内公司全体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领取的税前报酬总额”仅分别为152.19万元、177.78万元,明显与实际情况不符。高管薪酬管理的不严谨很可能导致腐败的滋生,股东利益受损。由于公司的薪酬构成很大一部分是固定工资,高级管理人员即使不做相当努力也能得到一笔较高的收入,这样的薪酬激励机制并不十分合理。若是采用eVa薪酬激励,将高管置于与公司“同进退、共存亡”的位置,那么效果就会好很多。第三,高管奖金核算不符合规定。公司2010年至2012年发放的以前年度高管年终奖均未在发放当期计入损益,有关处理违反《企业会计准则—职工薪酬》的相关规定,分别导致公司2010年一季报、2011年一季报、2012年一季报少计费用6,869,147.25元、2,350,000元、3,440,108.12元。本文认为在惠泉啤酒之后的财务信息更正中,最终还是没有更正关于高管奖金的财务信息。第四,公司的薪酬委员会作用不明显。在之前的关键管理人员薪酬的分析中看到,随着公司业绩下降的却是关键管理人员总薪酬的提高,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究竟薪酬委员会是否真正发挥着考核高级管理人员业绩的功能呢。在惠泉啤酒的2012年度董事会工作报告中看到,公司董事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成员5人,但是未标明这5名成员各自的身份。第五,财务核算不符规定,导致财务信息更正。由于关于广告促销品、广告费、咨询费等核算不符合规定,惠泉啤酒在之后的财务信息更正中了新的财务数据表(8)、表(9)、表(10)。由以上数据可以发现,惠泉啤酒在更正财务信息之前是想试图把公司的亏损做得更大,“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和“报告期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在信息更正之后都有所上升,这可能是惠泉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试图侵占股东权益的结果。

(2)青岛啤酒情况。薪酬政策。根据青岛啤酒2012年的年报,其“薪酬政策”中提到“公司建立了多元化薪酬政策,努力实现分配的公正化、市场化。多元化薪酬政策主要涵盖子公司经营管理者、营销系统、生产制造系统、研发系统、总部职能管理等。同时,建立了基于岗位价值和员工成长的薪酬激励机制,让员工分享企业的经营成果,员工收入水平能随着企业发展获得持续增长。”让员工分享企业经营成果就是让员工关注公司价值,与公司共进退,而这一切的先导是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首先以身作则。在“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报酬的决策程序”中提到“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按董事会通过的经营者薪酬方案,由董事会下设公司治理与薪酬委员会根据公司经营业绩和个人所承担的工作职责进行业绩考核兑现年度薪酬。”另外,青岛啤酒于2012年3月29日召开的七届五次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将“薪酬委员会”更名为“提名与薪酬委员会”。其主要职责包括:研究和审议公司董事与高管人员的薪酬政策和激励机制,制订考核标准;研究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方案。第七届董事会薪酬委员会由四名独立董事与一名非执行董事组成,由王学政先生担任主席,其他成员包括非执行董事陈志程先生及独立董事赵昌文先生、吴晓波先生和马海涛先生,均由董事会委任。2012年度薪酬委员会举行了一次会议,对年报披露的董事、监事和高管人员薪酬资料进行了审核。建立以eVa为中心的管理体系。首先从财务部开始,在eVa为中心的管理体系下要求整个财务体系要按照eVa来做财务报表,年底以这些指标来考核业绩。在这之前,青岛啤酒运用的财务评价指标多而杂乱,现在一切都井井有条,终结了混乱的局面。eVa建立了决策部门和营运部门之间的联系通道,加深了各部门之间特别是运营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联系,为不同部门的全体员工提供了相互交流的统一标准,那就是如何增加eVa,这使得所有管理决策变得更有效。实行eVa与年薪制结合的方法。传统年薪制是单纯以利润为中心的考核办法,忽略了资本成本的投入,对于高级管理人员的评价和激励不尽合理。以eVa为中心设计的激励制度可以弥补这个漏洞,使经理层更加注重资本利用率,从而致力达到增加股东价值的目标。eVa激励计划中,公司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在一个报告期的期初用“预期eVa增加值”这个目标代替传统上的“净利润”,当报告期期末管理者的经营使得公司的eVa增加值达到“预期eVa增加值”就可以获得“目标奖金”,若是超出预期,则可以获得额外奖金,而且奖金上不封顶。这样一个分配机制既考虑了考核目标设定的科学、合理,又保障了经理人利益和股东利益挂钩。而且管理者获得的额外奖金是来源于其多创造的公司价值,对于股东来说并没有付出额外成本。青岛啤酒引入eVa的理念后,原来的以效益为中心转变成以“资本增值”为中心,这可以使得资产的流动性和资金的周转率提高。eVa在青岛啤酒的实施效果。2001年底开始,在经过管理高层的慎重考虑之后,青岛啤酒决定采纳SternStewart&Co.得出的以eVa为核心的管理组方案,建立一个更加合理、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现在来看一下青岛啤酒在刚开始采用eVa之后的2002与未采用eVa的2001年的财报数据,发现采用eVa之后市场短期的市场累计超额回报为正。年报显示,青岛啤酒2002年的净利润为2.3亿元,相比2001年的1.0亿元增长了125%,经营现金流量也由2001年的5.3亿上升到该年的11.06亿,增长了108.68%。每股收益(epS)为0.231元,净资产收益率为7.75%,分别同比增加130%和123.34%,并在今后几年也保持了增长。而比较一下2000和2001年净利润,是基本持平的,而2002年青岛啤酒利润则实现了大幅度增长,这说明公司实施eVa绩效评价体系来,企业的盈利能力大大增强。再比较青岛啤酒2011年与2012年的eVa值表,从表(11)中可见,在实施了以eVa为中心的管理体系以及激励机制之后,青岛啤酒的业绩有了明显的好转,从2001年的-46,870,848.26的eVa值(也就是毁损公司价值,减少股东财富)转变为2002年的+97,509,413.93(也就是创造公司价值,增加股东财富)。从2001年到2012年,公司的净利润有了10倍左右的增长。据年报资料,2001年度青岛啤酒金额最好的前三名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总额为28.9万元;2002年的该数值为37万元,相比2001年有了近三成的增长。这是eVa薪酬激励机制的结果。青岛啤酒完善高管eVa的激励机制,惠泉啤酒逐步实施eVa管理体系和eVa激励体系。

三、结论

本文通过案例的分析得出eVa激励体系能有助于企业的发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激励体系。并且,在食品饮料行业,特别是酒类行业,对于高管的激励尤其重要。eVa不仅是是一种管理思路,更是一种评价和激励机制。作为eVa管理机制,eVa对经营者的行为能够起到约束作用,规范企业的投资。作为激励机制,尤其是高管的激励机制,eVa对于业绩评价的角度是从投资者出发,更加全面科学,更为有效合理,更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所以随着我国的资本市场进一步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改善,eVa激励体系将更加深入人心,未来在我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沈文:《基于eVa的管理层薪酬激励机制研究》,《北方经贸》2009年第2期。

[2]胡玲燕:《eVa薪酬激励机制及其在国有企业中的运用》,《企业经济》2009年第7期。

[3]林斌:《我国民营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经营业绩关系探讨》,《时代金融》2009年第7期。

[4]刘明芝、毕于建、姜继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激励及其决定因素的指标体系》,《经济师》2010年第3期。

[5]袁志忠、叶、罗书章:《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机制有效性实证分析》,《企业经济》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