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报告十篇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报告十篇

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8:02

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报告篇1

报告称,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2.12亿,占人口总数的15.5%,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1.37亿。预计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在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少子无子家庭剧增,空巢、失能、高龄、贫困等多种现象叠加,各种老龄问题短期内同步呈现,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挑战。而中国老龄事业还处于发展初期,法律实施中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建议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的生力军。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尚未形成

报告指出,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检查发现,一些地方对完成这项战略任务的思想准备和应对能力不足,养老服务用地、融资、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的国家支持政策在不少地方未能有效落地。

报告指出,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普遍较低,贫困老年人救助水平有待提高,农村五保老年人分散供养和低保对象补助标准较低。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未解决。长期护理保险工作刚刚起步,对失能、独居和高龄老年人的特殊照护工作严重短缺。补充性商业保险发展不充分,多层次多支柱的社会保险体系尚未形成。

为把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落到实处,报告建议,要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推进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要统筹救助体系,推进制度整合,确保困难老年人基本生活水平。积极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着力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

“养老服务业现状总体上与中央要求和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报告分析,一是绝大部分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足,医疗、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综合利用率较低,服务覆盖区域和服务人群有限,服务内容单一。二是养老机构的布局结构不合理,普遍存在城区“一床难求”、郊区农村养老院多有空置的状况;支持社会力量办民办养老院的政策措施不到位;面向失能、高龄等特困老年人的护理型、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严重短缺。三是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比城市更加突出。

报告建议,要着力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各级政府在加大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通过补助投资、贷款贴息、运营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区养老服务。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兴办家庭式、社区型养老服务机构,促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推进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与养老服务的融合发展,推动医疗资源向社区和家庭延伸。

同时,报告指出,各级政府要高度关注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鼓励城市养老机构与农村养老机构建立对口支援和协作机制。在农村土地征收、宅基地改革等工作中统筹考虑农村居民养老的长效保障机制。发展农村社区服务,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疾病护理与康复等设施网点。

将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发展规划

报告指出,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严重不足。一是引导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力度不够。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与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在用地、融资、用人、政府补贴等方面缺乏统一、公正、公平政策和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政府有关部门对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在市场准入、服务标准、定价机制等方面缺乏积极的政策引导和配套服务。二是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专业护理人才培养严重滞后。现有养老服务机构普遍存在招人难、留人难的困境。同时,取得资质的护理人员极度缺乏,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报告篇2

关键词: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一、江苏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需求综述

据民政部近日印发的《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底,江苏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0.57%,位居全国第三。然而江苏省的养老服务类人才的供给却远远没有达到市场需求水平,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呈现流失严重,整体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能较差的总体状况,因此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匮乏已经严重制约了江苏省乃至全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步伐。

二、江苏养老服务产业人才供给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1.江苏养老服务专业教育培训机构单一

江苏省目前开办养老专业的高校有8所,在数量上领先于其他省市。但是多层次多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才能促进该行业发展的水平提升,然而江苏省除了高校有养老服务专业的培训,并没有其他相关培训机构。

2.江苏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高层次学历进修途径匮乏

本科及以上学校对养老服务类专业不够重视,根据资料显示全国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100多所院校中仅有四所本科院校,均在江苏省外,同时养老仅作为一个专业方向,而不是专业名。由此可见,在江苏省内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专业人员,最高学历进修只能到达大专,没有其他途径提升。

3.养老服务专业师资队伍尚待专业化

目前江苏省高校师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高学历的研究人员及丰厚经验的社会工作者。然而本科以上没有养老服务专业,所以高学历的研究人员必然不是该专业的学术背景,同时社会工作人员也没有学历进修途径,因此养老服务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尚需加强。另外由于养老相关杂志数量较少,对养老类专业的教师职称提升造成一定影响。

4.养老服务人才市场紧缺与少人愿意从事养老服务相矛盾

目前社会上急需养老服务人才,但是各个高校却面临着该专业招不到学生的尴尬场景,有的学校甚至由于招生困难而撤销了该专业。这种矛盾局面主要是由于养老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低下而造成的,这种社会观念古来就有,想要扭转局面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急需政府出面进行引导。

三、对策与建议

1.架构多层次、多形式的养老服务专业教育培训体系

学历教育方面,江苏省教育部门需要建立一个从中职一直持续到硕士学位多层次培训体系。在继续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同时,加大鼓励应用性本科设置相关本科类专业,并开设其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设养老服务研究方向。

非学历教育方面,教育部门应该鼓励现有培训机构开设养老服务相关职业人才的培训课程,并支持有条件的涉老服务机构对外开设养老服务专业培训。加大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建设,规范非学历教育机构培训方向。

2.加强养老服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大力提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能力需要专业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首先,通过构架多层次、多形式的养老服务专业教育培训体系可以让我们的老师具有更高的专业对口性。其次,教育部门还需要为任职教师提升职称创造很好的环境。目前我国的教师职称体系的评定重科研,重文章,所以政府需要鼓励高水平养老服务类杂志的创办,同时科研部门也要加大对养老类科研项目的政策及资金倾斜,从而让养老专业教师有更大的专业提升空间。

3.加大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的社会地位

在我国将老人留在身边随时照顾已然成为大家默认的一种养老方式。如今专家研究指出了其弊端,提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养老方式,然而并不被现有的社会接受,从而衍生出的养老服务人员自然也不能获得非常高的社会认可度。

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人员工作强度高,相比收入却是微薄,不仅如此,一线的养老服务人员还要面对社会中关于其是否真心服务老人的质疑。

以上的就是造成我国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社会地位低下的主要原因,想要彻底改变该现象,本课题组认为政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增加养老服务就业的财政补助

政府可从资金上支持养老服务专业的学员和培训机构,并且可以鼓励学生对口就业,及留下来就业,以此来加快地方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比如昆山民政局慈善总会就专门设定有“养老专用人才服务专项资金”,每年额度30万,专门给予昆山就业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然后就在他毗邻的苏州市,则是全省对养老服务财政支持力度最小的城市。所以每年从昆山登云学院毕业的养老护理专业人才都留在了昆山就业,少有人问津苏州。在有资金倾斜力度的基础上,社会人士就会跟随政府的导向,改变他们认为养老服务是个低端无前途职业的影响。

(2)加大养老服务专业的宣传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对养老服务专业进行宣传,告诉大家养老服务专业的优势及将来的发展前途,让学生,让家长,让社会上所有的人都不再排斥养老服务专业,并能对其作出一个正确的认识。

(3)提高职业资格证的水平

正如前文介绍养老服务专业对应职业资格证很少,另外名称的拟定方面也有待商榷,比如“养老护理员”更名为“养老护理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增加和考核水平的提升对养老服务专业的社会影响力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4)加大涉老服务机构中高层的理念教育

涉老服务机构的中高层领导能否正视岗位工作人员的重要性,并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是让所有专业工作人员安定工作的重要因素,降低养老服务人员的流失率必然能提高本专业人才的社会定位。

参考文献:

[1]中国养老产业调查与发展规划分析报告(2015-2020).中国报告网.

[2]吴玉韶,党俊武,主编.老龄蓝皮书: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9.

[3]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m].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2.

[4]高校招生专业目录(2013).教育部汇编,2013.4.

[5]高校招生专业目录(2014).教育部汇编,2014.4.

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报告篇3

 

2018年,在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业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进价格改革工作为主线,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认真落实国家、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规范收费行为。

自国家、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清单目录》和《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清单目录》公布以后,乱收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进一步减轻了群众和企业负担。今年上半年,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关于停征、免征和调整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关政策》自2018年4月1日起停征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工本费;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暂免征收证券期货行业机构监管费;自2018年8月1日停征专利收费(国内部分)中的专利印刷费、公告印刷费、著录事项变更费中的传送费。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以发改价格【2018】601号文件,降低料部分无线电频率占用费。

二、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为上级制定决策提供素材。

配合省、市发改委开展景区门票价格有关情况调研和开展养老机构服务收费情况调研工作。

1、对景区门票及游览服务价格管理、景区管理体制方面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并对门票价格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完善门票及游览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供省、市发改委参考。

2、配合县民政部门开展养老机构服务收费情况调研,对本县养老机构类别、服务范围、数量、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性质及2017年收费额进行统计上报,对本县“三无”老年人及其他经济困难的孤寡、失独、高龄老人和未能、半失能老年人等提供基本养老服务,并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养老机构服务业发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分析了当前养老服务及收费政策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并书面的形式对进一步改善养老服务及收费管理提出了好得建议和意见。

三、积极开展2017年度收费情况和收支状况报告工作。

为落实收费单位情况和收支状况报告制度,加强收费动态管理,强化收费事中事后监管,要求全县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填报2017年度单位本级收支数据并向我委报送收费情况。今年上半年全县报送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个,涉及收费金额****万元。

四、主动推进我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落实我县2018年度试点改革工作。

我县2018年度被确定为全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县,**作为试点乡镇,任务面积一万亩、井灌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此我委于2018年5月7日召开2018年度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乡镇推进会,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进行了责任分工,要求该项目要配套完成供水基础设施、制定用水补贴和节约奖励机制、完善水权制度和用水合作组织、合理制定用水价格等工作任务。并下发了*农水价改办【2018】1号文件进行了落实。

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报告篇4

关键词:“互联网+”;老龄服务产业;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F49;D669.6;F719文献标识码:aDoi:10.13411/ki.sxsx.2016.04.008

中国从2000年开始正式步入进入老龄化社会。民政部2015年2月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末,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比上年末增加了0.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10.1%[1],中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2]。“十三五”时期将是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将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新特征[3]。面对我国人口发展新常态,党的十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一方面,当前,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然上升为国家战略,有效发展老龄服务产业既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又是“十三五”期间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可靠抓手。另一方面,近年来,云计算、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设备等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正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的重要驱动力。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随后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当前,如何运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老龄服务产业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生态,在圆梦老龄人口“老有所养”、“老有所享”的同时,开发“银发经济”崭新蓝海,大力助推我国经济稳健发展,成为社会普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一、“互联网+”为老龄服务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老龄服务产业是由老龄人口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形成的一个新兴产业,涵盖诸如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等多个生产服务种类,具有产业链长、辐射范围广的特点,对上下游产业具有显著的带动效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老龄服务产业已成为关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民生课题。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老年人群消费能力有限、消费观念保守,其实,老年阶段的人均消费水平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并不低,调查显示,老年人均消费水平已高于居民人均消费水平[4]。因此,只要供给侧的经济转型适当,老龄人群不仅不会拖累整个社会消费,甚至可成为扩大消费内需、促进消费增长的新引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互联网+”能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互联网+”行动必将在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养老观念的同时,为我国老龄服务产业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互联网+”促使老龄服务产品种类的丰富化

当前,我国老年人养老需求日趋多样化,涵盖了物质生活、医疗护理、精神慰藉、自我尊重和价值实现等方面。“互联网+”利用大数据和网络传播为养老服务生产者提供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使养老服务生产者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催生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产业态势,极大地丰富老龄服务产品的种类。尤其是智能型养老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和投入使用,将大大减轻家庭养老负担,彻底改变老龄人群及其子女的养老观念和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被动“消极养老”逐步迈向自觉“积极享老”,拓宽老龄服务产业的视野和规模。

(二)“互联网+”促使老龄服务产品质量的可靠化

质量是产业的生命。老龄服务产品的质量是老龄人群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合理的价格购买到质优可靠的产品和服务是所有老年人的共同心愿。“互联网+”可以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网络传播技术帮助老年人及其子女在购买产品和服务前全面而清晰地了解产品和服务的所有相关信息,包括有关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信息和生产商的一般资料,使老年人买得放心、买得开心。同时,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将使老龄服务产业面对不可避免的质量竞争全面优化产品和服务,快速转型升级。

(三)“互联网+”促使老龄服务产品购买的便捷化

老年人群体力和精力相对较差,一些老年人因身体健康原因,其活动范围更是大受限制,享受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的欲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互联网+”恰恰为老年人群解决了这一实际困难,无论是在产品和服务的选择、还是购买支付以及物流配送环节,“互联网+”都能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从事“身临其境”的购买活动,享受诸如“虚拟购物中心”、“虚拟养老院”、“虚拟医疗中心”带来的消费便利,确保老年人购买行为的自主化和便捷化,使老年人愿购买、能购买、爱购买、享购买。

(四)“互联网+”促使老龄服务产品生产的合理化

为避免产能不足和产能过剩,老龄服务产业必须准确把握老龄服务消费市场的供求状况,在“互联网+”时代,云计算、大数据平台将更精确掌握老龄人群的详细信息和老龄服务市场的供求状况,高效完成老龄服务产业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以确保在满足不同健康状况和消费能力老年人消费需求与意愿的同时,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生产要素和资源,以确保我国老龄服务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互联网+”老龄服务产业面临的困境

虽然有幸邂逅“互联网+”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我国老龄服务产业要全面实现与互联网的对接和融合仍面临一系列困境。

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报告篇5

一、抓好处内基础工作建设

今年以来,我在抓好处内文秘工作中,从基础工作入手,借助计算机进行管理,形成标准化、系列化。

一是建立了专用文件夹,统一管理处内的所有材料。在计算机内,按文档内容的不同,分别建立了12个专业文件夹,使各类材料、报表按性质分类储存,实现了处内材料标准化管理。

二是实现了上报材料正规化。无论是什么材料或报表,都统一经过计算机处理,无论是谁起草的材料,我都能够认真的帮助他们去修改校核打字排版,确保主题突出,语言恰当简练,按标准要求打印上报。如:对外宣传报道稿件、局内老干部通讯稿件、处内同志的材料以及上报的各类请示汇报件等文字材料。

三是初步统计全年共完成各类复合文档58个,近万字。主要有:报道类材料14个、房补类材料5个、通讯类材料8个、简历类材料5个、总结请示类11个、各类名单表13个等。

四是实现了离休干部医药费分类管理、审核统计的计算机程序化管理。建立了离休干部医药费季度管理文件夹,使全处50多位离休干部的医药费的报销的明细情况都能在计算机内查找到。

二、坚持学习,不断提高政治修养和业务水平

(一)坚持政治学习不放松。今年以来,我处党支部组织学习了政府工作报告、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对内对外政策、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规划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等。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把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贯穿到实际工作中去,对老干部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一是认真学报告原文。根据局党委的统一部署,在原原本本学习报告原文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结合个人体会和处里讨论意见,起草了《五处党支部学习十七大报告心得体会》,被局推荐到委网站交流。

二是把以人为本落实到关心爱护老干部的具体工作中去。进一步落实好离休干部离休费保障机制、医药费保障机制和财政支持机制的具体要求,帮助离休干部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是充分体现亲情化、个性化、多样化服务。老干部工作既要继承过去好的优良传统,又要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观念和机制上不断创新。结合我处老干部处于“双高期”的新情况,用创新的招法破解老干部工作难题,努力实现工作观念、工作方法、工作重点和管理服务方式的转变。

四是建议200*年为全局“健康年”的设想。在开展明年全局工作重点大讨论中,结合对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的体会和理解,在200*年我局是实现“四个突破”年、200*年是“服务年”,200*年又是我国“奥运年”的启发下,提出了建议200*年全局为“健康年”的设想。主要围绕增进老干部身心健康、身体健康、医疗保健,自救互救、饮食营养等主体内容,开展适合老干部身体条件的各类健康活动。这项建议经过全处同志的完善,并负责起草了《五处关于200*年全局工作重点的讨论纪要》,后被局里采纳。

(二)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根据委党组的统一部署,积极参加了委统一安排的业务讲座,通过“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报告、创造能力开发、工业设计、“物权法”讲座、中国节能减排目标及政策、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升级报告的学习。使我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和我省经济工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开阔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做好老干部工作的视野,积累了探索新时期做好老干部工作新思路的相关知识。

三、围绕全局“服务年”活动,积极作好各项工作

今年是我局的“服务年”,围绕“服务年”工作的重点,在落实“三个机制”、“两个待遇”,我主要做了一下工作:

(一)积极完成各类纪念活动。积极参加协作区庆祝建军80周年老干部文艺汇演,我不仅积极参与,还帮助聘请了和平区文化馆的专业老师进行辅导,刻录伴奏光盘,组成了12名,有7位老同志参加的男生小合唱,演唱了歌颂人民军队题材的歌曲,在协作区老干部文艺汇演中获得了赞誉。我们4位在职人员又在全委工会组织的活动中成功的复演,为老干局集体争了光。

在协作区老干部文艺汇演中,我除圆满的完成了整个演出节目拉幕的服务工作外,还帮助有关同志编排并加班反复修改敲定《文艺演出座席图》,确保了在文艺汇演前发放到参演单位手中。

(二)为老红军刘国保重走长征路照片展编写图片说明。老红军刘国保老人挑选了60多张重走长征路照片,参加省老年集邮协会的建党80周年展览,找到本文我们给配图片文字说明。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我结合每张图片的历史背景,利用公休时间,反复认真的为每张照片编写了说明。我带着老红军刘国保写下的“重走长征路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感受,也让全国人民有同样的感受和幸福”的深刻感想,为整个图片展起草了题为:“纪念中国人民建军80周—地球上的红飘带”的结束语,受到了刘老的认可。

(三)作好老同志健康疗养和体检的服务工作。今年我参加共有29名离休干部和退休厅局长分两批参加局举办的健康疗养活动。为确保西柏坡红色健康疗养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作了充分的准备。事前编排好老干部的住宿表,精心准备行程中需要的各类图表。在健康疗养的全过程中,我能够全程对行走不便的老专家张承武、老厅长李日升等老干部给与重点关照,帮助他们拿旅行包、搀扶上下车、关照上下楼和在山路上行走等。由于我和全处同志的热情周到的服务,感动了参加西柏坡健康疗养活动的老干部,老厅长李日升还代表五处参加健康疗养的老同志给委党组和局领导写封感谢信,充分表达了对委、局领导对老同志关心的感谢之情。

(四)积极解决行办遗留问题。原省轻工厅总工程师、造纸专家张承武同志,1992年开始享受补贴100元发至20__年底。由于该补贴不在工资序列支出,20__年机构改革时被取消。为此,与局主管领导去省人事厅核查、与处内其他同志多次去省档案馆查阅其原轻工业厅、轻工行办期间的人事劳资档案,多次说明其原因,得到局领导的支持,补发了20__年、200*年两年的补贴,从200*年规范地方性补贴后予以取消。

四、做好离休干部医药费报销工作

离休干部医药费报销审核工作,是一项比较细致复杂的工作,每季度报销审核一次,有位老干部一个季度医药费票据90张,合计7517.30元,有的票据金额仅几角钱,统计起来费时费力。为确保离休干部医药费报销审核工作准确无误,我摸索总结了一套比较便捷的计算机自动处理的表格。只要输入每位老干部的医药费原始数据,就能按要求自动计算分类汇总,不但节省了人力,又确保了我处每季度上报的离休干部医药费报销信息的准确性,得到了局财务室的认可。

全年离休干部59人,共审核医疗费票据2215张,合计医疗费157.61万元。经省保健办年度审核(200*年10月-200*年9月),通过了省保健办的审查验收。

五、把为老同志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针对老干部的实际情况,开展以体现亲情化、人情化的个性化服务,把为老同志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离休老厅长刘维鹤因病到医大看病需住院治疗,但几次联系住不上院。我和处内同志到医大干诊,找院长为其联系住院,使刘厅长当即就住上院,病情得到及时治疗。

对身体不好,年事已高的离休老同志,主动到家审核医药费收据,解决这些老同志的行走不便的困难。

受处长的委托,分别到医院、家庭走访慰问病号及行动不便的老干部20多人次。为3位老同志祝寿。参加处理老同志的后事。

利用到丹东开会的时间,代表局和处到东港看望离休干部陈平,使老同志激动得对街坊邻居说:“娘家来人看我来了……”。

一年来,不管老同志本人还是家里有什么事情,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找到我,我能做到的,我都能全力以赴的帮助解决。

六、配合局和处内同志作好其他工作

一是积极参与局成立三周年成果展。为展现老干部新形象,新风采,我局举办了成立三周年成果展。这次展览我虽然不分管,但我能够积极为处长和其负责的同志当好参谋,为我处参展的作品校核稿件、打印材料等。

二是做好老同志住房货币化信息工作。我处共有159位老同志不同程度的缺少住房。其中70岁以上老同志117名(其中去世26名)做为第一批得到了应有的补偿。第二批还有37名符合条件老同志正在办理当中。住房货币化对老同志是件大事,由于办理的手续比较严格,需要填写的表格比较多,审核的项目比较细。虽然这项工作不是我分管,为了确保每个老同志的住房补贴信息准确无误,我主动帮助录制各类统计信息,建立了计算机住房补贴信息档案,和分管同志一起反复核对身份证号、缺房面积等上报的信息,确保了第一批符合条件的老同志及时拿到了住房补贴。

三是帮助作好原直属公司转制工作。加强直属单位的指导工作,对特困企业离休干部拖欠费用的清理工作以及对正在转制的省轻工设计院离休干部拖欠及转制后预留费用的确认,是当前我处工作重点之一。这项工作虽然不是我分管,只要需要我协办的事,我都能够尽心尽力的去帮助完成。

如最近为5个特困企业退休人员办理大病医保工作,是落实十七大“病有所医”的具体体现。原行办直属5个公司的退休人员共有94人,申报的材料需要按市医保部门固定的程序软件编制,且要求时间紧。由于处内分管此项工作的同志和部分企业负责人员对计算机程序软件不熟练,我主动多次帮助他们修改、录制相关信息,制成备份盘,按要求及时完成了上报任务。

四是配合局办公室完成了我处离退休人员增加生活补贴的劳资档案信息的录制工作。一是重新核实了无职务退休人员退休时的工资级别及无职务但有技术职称的退休人员。经过多次查阅档案,确认了王玉良等7位老同志,符合增加生活补贴档次的规定,并使这些老同志提高了补贴额。二是重新核实了离退休人员独生子女补贴费,界定初婚无子女老干部应享受的条件。经审核全处共有23人符合条件,享受了此待遇,其中新增1人是以前漏报的。

七、不足之处与今后努力方向

一是适应新时期为老干部服务的能力有待加强,创新和深入老干部调查研究不够。

二是没有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为老干部服务的工作技能和专业知识。

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报告篇6

一、坚持学习,不断提高政治修养和业务水平

(一)坚持政治学习不放松。今年以来,我处党支部组织学习了政府工作报告、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对内对外政策、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规划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等。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把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贯穿到实际工作中去,对老干部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一是认真学报告原文。根据局党委的统一部署,在原原本本学习报告原文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结合个人体会和处里讨论意见,起草了《五处党支部学习十七大报告心得体会》,被局推荐到委网站交流。

二是把以人为本落实到关心爱护老干部的具体工作中去。进一步落实好离休干部离休费保障机制、医药费保障机制和财政支持机制的具体要求,帮助离休干部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是充分体现亲情化、个性化、多样化服务。老干部工作既要继承过去好的优良传统,又要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观念和机制上不断创新。结合我处老干部处于“双高期”的新情况,用创新的招法破解老干部工作难题,努力实现工作观念、工作方法、工作重点和管理服务方式的转变。

四是建议2009年为全局“健康年”的设想。在开展明年全局工作重点大讨论中,结合对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的体会和理解,在2009年我局是实现“四个突破”年、2009年是“服务年”,2009年又是我国“奥运年”的启发下,提出了建议2009年全局为“健康年”的设想。主要围绕增进老干部身心健康、身体健康、医疗保健,自救互救、饮食营养等主体内容,开展适合老干部身体条件的各类健康活动。这项建议经过全处同志的完善,并负责起草了《五处关于2009年全局工作重点的讨论纪要》,后被局里采纳。

(二)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根据委党组的统一部署,积极参加了委统一安排的业务讲座,通过“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报告、创造能力开发、工业设计、“物权法”讲座、中国节能减排目标及政策、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升级报告的学习。使我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和我省经济工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开阔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做好老干部工作的视野,积累了探索新时期做好老干部工作新思路的相关知识。

二、抓好处内基础工作建设

今年以来,我在抓好处内文秘工作中,从基础工作入手,借助计算机进行管理,形成标准化、系列化。

一是建立了专用文件夹,统一管理处内的所有材料。在计算机内,按文档内容的不同,分别建立了12个专业文件夹,使各类材料、报表按性质分类储存,实现了处内材料标准化管理。

二是实现了上报材料正规化。无论是什么材料或报表,都统一经过计算机处理,无论是谁起草的材料,我都能够认真的帮助他们去修改校核打字排版,确保主题突出,语言恰当简练,按标准要求打印上报。如:对外宣传报道稿件、局内老干部通讯稿件、处内同志的材料以及上报的各类请示汇报件等文字材料。

三是初步统计全年共完成各类复合文档58个,近万字。主要有:报道类材料14个、房补类材料5个、通讯类材料8个、简历类材料5个、总结请示类11个、各类名单表13个等。

四是实现了离休干部医药费分类管理、审核统计的计算机程序化管理。建立了离休干部医药费季度管理文件夹,使全处50多位离休干部的医药费的报销的明细情况都能在计算机内查找到。

三、围绕全局“服务年”活动,积极作好各项工作

今年是我局的“服务年”,围绕“服务年”工作的重点,在落实“三个机制”、“两个待遇”,我主要做了一下工作:

(一)积极完成各类纪念活动。积极参加协作区庆祝建军80周年老干部文艺汇演,我不仅积极参与,还帮助聘请了和平区文化馆的专业老师进行辅导,刻录伴奏光盘,组成了12名,有7位老同志参加的男生小合唱,演唱了歌颂人民军队题材的歌曲,在协作区老干部文艺汇演中获得了赞誉。我们4位在职人员又在全委工会组织的活动中成功的复演,为老干局集体争了光。

在协作区老干部文艺汇演中,我除圆满的完成了整个演出节目拉幕的服务工作外,还帮助有关同志编排并加班反复修改敲定《文艺演出座席图》,确保了在文艺汇演前发放到参演单位手中。

(二)为老红军刘国保重走长征路照片展编写图片说明。老红军刘国保老人挑选了60多张重走长征路照片,参加省老年集邮协会的建党80周年展览,找到我们给配图片文字说明。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我结合每张图片的历史背景,利用公休时间,反复认真的为每张照片编写了说明。我带着老红军刘国保写下的“重走长征路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感受,也让全国人民有同样的感受和幸福”的深刻感想,为整个图片展起草了题为:“纪念中国人民建军80周—地球上的红飘带”的结束语,受到了刘老的认可。

(三)作好老同志健康疗养和体检的服务工作。今年我参加共有29名离休干部和退休厅局长分两批参加局举办的健康疗养活动。为确保西柏坡红色健康疗养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作了充分的准备。事前编排好老干部的住宿表,精心准备行程中需要的各类图表。在健康疗养的全过程中,我能够全程对行走不便的老专家张承武、老厅长李日升等老干部给与重点关照,帮助他们拿旅行包、搀扶上下车、关照上下楼和在山路上行走等。由于我和全处同志的热情周到的服务,感动了参加西柏坡健康疗养活动的老干部,老厅长李日升还代表五处参加健康疗养的老同志给委党组和局领导写封感谢信,充分表达了对委、局领导对老同志关心的感谢之情。

(四)积极解决行办遗留问题。原省轻工厅总工程师、造纸专家张承武同志,*年开始享受补贴100元发至2009年底。由于该补贴不在工资序列支出,2009年机构改革时被取消。为此,与局主管领导去省人事厅核查、与处内其他同志多次去省档案馆查阅其原轻工业厅、轻工行办期间的人事劳资档案,多次说明其原因,得到局领导的支持,补发了2009年、2009年两年的补贴,从2009年规范地方性补贴后予以取消。

四、做好离休干部医药费报销工作

离休干部医药费报销审核工作,是一项比较细致复杂的工作,每季度报销审核一次,有位老干部一个季度医药费票据90张,合计7517.30元,有的票据金额仅几角钱,统计起来费时费力。为确保离休干部医药费报销审核工作准确无误,我摸索总结了一套比较便捷的计算机自动处理的表格。只要输入每位老干部的医药费原始数据,就能按要求自动计算分类汇总,不但节省了人力,又确保了我处每季度上报的离休干部医药费报销信息的准确性,得到了局财务室的认可。

全年离休干部59人,共审核医疗费票据2215张,合计医疗费157.61万元。经省保健办年度审核(2009年10月-2009年9月),通过了省保健办的审查验收。

五、把为老同志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针对老干部的实际情况,开展以体现亲情化、人情化的个性化服务,把为老同志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离休老厅长刘维鹤因病到医大看病需住院治疗,但几次联系住不上院。我和处内同志到医大干诊,找院长为其联系住院,使刘厅长当即就住上院,病情得到及时治疗。

对身体不好,年事已高的离休老同志,主动到家审核医药费收据,解决这些老同志的行走不便的困难。

受处长的委托,分别到医院、家庭走访慰问病号及行动不便的老干部20多人次。为3位老同志祝寿。参加处理老同志的后事。

利用到丹东开会的时间,代表局和处到东港看望离休干部陈平,使老同志激动得对街坊邻居说:“娘家来人看我来了……”。

一年来,不管老同志本人还是家里有什么事情,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找到我,我能做到的,我都能全力以赴的帮助解决。

六、配合局和处内同志作好其他工作

一是积极参与局成立三周年成果展。为展现老干部新形象,新风采,我局举办了成立三周年成果展。这次展览我虽然不分管,但我能够积极为处长和其负责的同志当好参谋,为我处参展的作品校核稿件、打印材料等。

二是做好老同志住房货币化信息工作。我处共有159位老同志不同程度的缺少住房。其中70岁以上老同志117名(其中去世26名)做为第一批得到了应有的补偿。第二批还有37名符合条件老同志正在办理当中。住房货币化对老同志是件大事,由于办理的手续比较严格,需要填写的表格比较多,审核的项目比较细。虽然这项工作不是我分管,为了确保每个老同志的住房补贴信息准确无误,我主动帮助录制各类统计信息,建立了计算机住房补贴信息档案,和分管同志一起反复核对身份证号、缺房面积等上报的信息,确保了第一批符合条件的老同志及时拿到了住房补贴。

三是帮助作好原直属公司转制工作。加强直属单位的指导工作,对特困企业离休干部拖欠费用的清理工作以及对正在转制的省轻工设计院离休干部拖欠及转制后预留费用的确认,是当前我处工作重点之一。这项工作虽然不是我分管,只要需要我协办的事,我都能够尽心尽力的去帮助完成。

如最近为5个特困企业退休人员办理大病医保工作,是落实十七大“病有所医”的具体体现。原行办直属5个公司的退休人员共有94人,申报的材料需要按市医保部门固定的程序软件编制,且要求时间紧。由于处内分管此项工作的同志和部分企业负责人员对计算机程序软件不熟练,我主动多次帮助他们修改、录制相关信息,制成备份盘,按要求及时完成了上报任务。

四是配合局办公室完成了我处离退休人员增加生活补贴的劳资档案信息的录制工作。一是重新核实了无职务退休人员退休时的工资级别及无职务但有技术职称的退休人员。经过多次查阅档案,确认了王玉良等7位老同志,符合增加生活补贴档次的规定,并使这些老同志提高了补贴额。二是重新核实了离退休人员独生子女补贴费,界定初婚无子女老干部应享受的条件。经审核全处共有23人符合条件,享受了此待遇,其中新增1人是以前漏报的。

七、不足之处与今后努力方向

一是适应新时期为老干部服务的能力有待加强,创新和深入老干部调查研究不够。

二是没有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为老干部服务的工作技能和专业知识。

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报告篇7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养老机构的设置、服务与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养老机构,是指为老年人提供住养、生活护理等综合的机构。

第三条发展养老机构应当坚持政府投入、扶持与社会支持、参与相结合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多种形式的养老机构,捐资、捐助支持养老机构的发展。

第四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服务的需求状况,制定养老机构设置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第五条市民政部门是本市养老机构的行政主管部门。各区、县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养老机构的管理和监督。

发展和改革、城市规划、机构编制、建设、财政、税务、价格、工商、公安、卫生、劳动保障等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养老机构的发展和管理工作。

第六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对扶持与发展养老机构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养老机构协会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养老服务业自律机制,制订并组织实施本行业的行规行约,对违反协会章程或者行规行约、损害行业整体利益的会员,采取相应的行业自律措施;

(二)代表本行业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涉及本行业利益的事项,提出有关建议,参与有关行业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的制订;

(三)开展行业统计、培训和咨询,出具行业证明文件,促进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四)协调养老机构之间及养老机构提供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争议;

(五)其他行业自律、服务、协调等活动。

第八条养老机构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依法保障收住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九条养老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申办人是单位的,应当具备法人资格,申办人是个人的,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符合养老机构的设置规划;

(三)有与其收住规模相适应的资产;

(四)有与其收住规模相适应的固定场所和服务设施,并符合《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及消防、卫生防病、供热、防暑降温等要求;

(五)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机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

第十条申请设置养老机构应当按下列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一)利用非国有资产开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申办人取得民政部门的批准文件后,到开办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手续;

(二)利用国有资产开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申办人按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规定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手续;

(三)开办营利性养老机构,申办人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税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与境外组织或个人合资、合作开办养老机构的,在办理登记手续前,申办人应当经市民政部门、市商务行政部门审核同意。

第十一条养老机构变更登记事项、申请注销登记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注销登记手续。养老机构解散申请注销登记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原有资产进行清算处理,并妥善安置收住的老年人。

第十二条开办营利性养老机构、利用国有资产开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应当在开业后10日内将养老机构的章程、管理制度以及机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基本情况报所在地区县民政部门备案。养老机构备案后,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需要办理变更、注销登记手续的,应当重新备案。

第十三条养老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规定的养老机构管理规范,为收住的老年人提供膳食、生活护理、心理康复等服务。

第十四条入住老年人应当遵守所住养老机构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

第十五条养老机构应当与老年人及其托养亲属或者托养单位(以下简称托养人)签订入住协议。协议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一)双方当事人、托养人的姓名(名称)和地址;

(二)服务内容和方式;

(三)服务收费标准、费用支付方式和预付款数额;

(四)服务期限和地点;

(五)双方当事人、托养人的权利和义务;

(六)协议变更、解除与终止的条件;

(七)违约责任;

(八)双方当事人、托养人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六条养老机构应当根据收住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和护理的等级标准,实施分级护理服务。

养老机构的每名工作人员护理能够自理的老人不得超过8人;护理不能自理的老人不得超过4人。

第十七条养老机构应当制定老年人营养平衡的食谱,合理配置适宜老年人食用的膳食。老年人的膳食制做和用餐应当与工作人员膳食制做和用餐分开。

养老机构应当对老年人膳食经费建立专门账户,并定期向老年人及其家属公开账目。

第十八条养老机构应当为收住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检查身体,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养老机构不得接纳患传染病、精神病的老年人。对入住后患传染病或精神病的老年人,养老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并通知其托养人或亲属转送专门的医疗机构治疗。

卫生部门应当将养老机构老年人的卫生服务纳入社区卫生服务。

第十九条养老机构应当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康复活动。配置符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组织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二十条养老机构应当建立卫生消毒制度,定期消毒老年人使用的餐具,定期清洗老年人的被褥和衣服,保持室内外的环境整洁。

第二十一条养老机构应当建立夜间值班制度,做好老年人夜间监护工作。

第二十二条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收费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营利性养老机构收费实行自主定价。

养老机构应当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定期制作财务会计报告,公示各类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

第二十三条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凭民政部门或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的证明,可以按有关规定享受扶持优惠政策。

第二十四条养老机构不得改变其房屋、设施的用途。

第二十五条养老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接受捐赠、资助,并按照章程的规定和与捐赠人、资助人的约定使用。养老机构应当向民政部门报告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有关情况,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六条市和区、县民政部门应当对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服务范围以及服务费用的收支情况等进行监督和检查。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养老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未从事经营活动的,由民政部门处1000元以下罚款;在经营活动中有违法所得的,由民政部门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在经营活动中无违法所得的,由民政部门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一)擅自改变其房屋、场地、设施的用途从事经营活动的;

(二)擅自转让、出租、出借养老机构的房屋、设施的;

(三)未按本办法的规定向老年人提供服务,当事人之间又没有其他特殊约定的;

(四)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的;

(五)不向所在地区县民政部门备案的。

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报告篇8

重庆市城乡养老机构服务管理办法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规范养老机构服务行为,促进养老机构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养老机构的服务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前款所称养老机构,是指为老年人提供住养、生活护理、康复、托管等服务的机构。

第三条 养老机构的发展坚持政府举办和社会兴办相结合、政府扶持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原则。

鼓励集体、村(居)民自治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和外资以多种形式兴办养老机构,捐资、捐物支持养老机构的发展。

第四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服务的需求状况,制定养老机构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第五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民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

发展改革、城乡规划、机构编制、工商、税务、建设、国土、财政、价格、卫生、劳动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养老机构的管理和发展工作。

第六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人事、民政部门对扶持和发展养老机构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应当给予表彰。

第二章 机构设立

第七条 开办养老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登记手续:

(一)利用国有资产开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申办人到开办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手续;

(二)利用非国有资产开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申办人到开办地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手续;

(三)开办营利性养老机构,申办人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外商投资开办养老机构的,还应当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第八条 养老机构应当自登记之日起30日内到所在地民政部门备案。备案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登记机关颁发的登记证书复印件;

(二)机构章程、管理制度;

(三)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基本情况。

养老机构备案事项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变化之日起30日内重新备案。

第九条 养老机构的服务、管理和设施设备应当符合《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其建筑设计应当符合《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

养老机构符合上述两个规范的,可自愿向民政部门申领养老机构证书。养老机构证书不得转让、出租、出借和涂改。

第三章 服务管理

第十条 养老机构的服务对象分为收养人员和休养人员。

收养人员是指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扶)养人,按有关规定到养老机构接受养老服务的人员。

休养人员是指自愿到养老机构按合同约定接受养老服务的人员。

第十一条 利用国有资产开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收养人员,在完成收养任务的前提下,可以接收休养人员。

利用非国有资产开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和营利性养老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确定服务对象。对其接收收养人员的,政府应当给予鼓励和支持。

第十二条 养老机构应当与服务对象或其亲属、送养单位(以下统称送养人)签订服务合同。

服务合同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合同各方姓名(名称)和地址;

(二)服务内容和方式;

(三)服务期限和地点;

(四)收费标准和方式;

(五)合同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六)合同变更、解除与终止的条件;

(七)违约责任;

(八)争议解决方式;

(九)其他约定事项。

市民政部门可以制定养老机构服务合同示范文本,供养老机构和服务对象参考使用。

第十三条 养老机构开展服务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根据服务对象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护理的等级标准,实施分级护理服务;

(二)制定老年人营养均衡的食谱,合理配置适宜老年人的膳食。老年人膳食制做和用餐应当与工作人员分开;

(三)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康复活动、文化体育活动;

(四)为服务对象建立健康档案,定期检查身体,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对入住后患传染病和精神病的老年人,养老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并通知其送养人转送专门的医疗机构治疗;

(五)建立夜间值班制度,做好老年人夜间监护工作;

(六)建立卫生消毒制度,定期消毒老年人使用的餐具,定期清洗老年人的被褥和衣服,保持室内外的环境整洁。

第十四条 养老机构应当善待收住的老年人,不得歧视、虐待、遗弃服务对象。

养老机构注销的,应当妥善安置收住的老年人。

第十五条 养老机构接收收养人员的费用由同级财政部门按照规定的供养标准支付。具体标准由市财政部门会同市民政部门另行制定。

养老机构接收休养人员的收费实行自主定价。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民政部门应当对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服务范围、服务费用以及捐赠款物的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

养老机构应当自觉接受和配合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养老机构应当建立工作人员名册和工作人员工作细则以及选聘、培训、考核、任免和奖励等管理制度。

第十八条 养老机构应当建立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公示各类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十九条 养老机构接受捐赠、资助,应当按照章程的规定和与捐赠人、资助人的约定使用。养老机构应当向捐赠人、民政部门报告接受和使用捐赠、资助的情况,并依法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条 养老机构可以建立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自律管理,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养老机构自律机制,制订并组织实施本行业的行规行约,对违反协会章程或者行规行约、损害行业整体利益的会员,采取相应的行业自律措施;

(二)代表本行业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涉及本行业利益的事项,提出有关建议,参与有关行业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的制订;

(三)开展行业统计、培训和咨询,促进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四)协调养老机构之间及养老机构提供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争议;

(五)开展其他行业自律、服务、协调等活动。

第二十一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民政部门可以定期组织营养、医疗、护理、财务等方面的专家和热心老年事业的社会人士,对养老机构的场地、设施设备、人员配备、服务质量和信誉等情况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具体办法由市民政部门制定。

第五章 扶持与鼓励

第二十二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和扶持养老机构的发展。

养老机构符合《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和《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的,经民政部门备案后,可享受有关优惠扶持政策。

第二十三条 养老机构在提供养老服务时,享有以下优惠政策:

(一)排放污染物达标的,经负责征收排污费的环保部门核准后可以免交排污费;

(二)免缴残疾人保障金;

(三)城市养老机构使用国有土地,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但依法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的除外;农村养老机构可以依法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四)养老机构所办医疗机构,具备对外开展医疗、康复服务条件的,可申请纳入当地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卫生部门按有关医疗机构管理规定予以审批;所办医疗机构取得执业许可证的,可向当地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经审查合格的,可以纳入医疗保险定点范围。

第二十四条 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在提供养老服务时,享有以下优惠政策:

(一)提供的育养服务收入免征营业税;

(二)自用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三)用电、用水、用气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优惠;

(四)国家机关开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建设和运营费用,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开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建设和运营费用,市和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可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给予一定补贴。

第二十五条 国家和本市对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还有其他专门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养老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罚款。

(一)违反本办法第八条规定不办理或者不重新办理备案手续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不签订服务合同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不按要求提供养老服务的;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歧视、虐待、遗弃服务对象或者不妥善安置收住的老年人的;

(五)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不配合有关部门监督检查的;

(六)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不按约定使用捐赠、资助并向相关部门报告使用情况的。

有前款第(―)、(二)、(三)、(五)、(六)项规定行为之一的,由民政部门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有第(四)项规定行为的,由民政部门处20xx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有上述行为之一的,有关部门还可以取消给予的扶持优惠措施,并追缴违法行为存续期间已减免的相关费用。

第二十七条 养老机构有其他违法行为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第二十八条 民政部门和有关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养老机构管理服务中,严重失职、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收受贿赂的,由主管部门或者监察部门视情节轻重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条 服务对象、送养人与养老机构在养护过程中发生纠纷的,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调解,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智力和精神残疾人托养机构等社会福利机构的扶持与鼓励参照本办法第五章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施行前已开业的养老机构,应当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30日内补办备案手续。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20xx年3月1日起施行。

养老机构补贴申请的条件并不是所有社会办养老机构都可以享受补贴,欲申请必须符合这些条件:

首先,要有合适的场地。新建的要完善有关建设审批手续,并取得房地产证;利用自有房屋或者租赁房屋改扩建的应具有房地产证或租用5年以上的房屋租赁协议书及房地产证;养老设施符合《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和《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规定,工程质量和消防安全验收合格。

同时,设备设施、人员配备、服务管理等符合《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标准》要求。已办理养老机构法人登记和备案手续。

此外,建设规模符合要求。新建或利用自有房屋改扩建增加床位100张以上,租房改扩建增加床位50张以上。床位入住率达到50%以上。

全市每年只开展2次审批

申报社会办养老机构建设补贴,首先由社会办养老机构向所在区县民政局提出书面申请后,区县民政局进行实地调查,填写调查表。之后,区县民政和财政部门组织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然后公示。最后,报市级审定。

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报告篇9

[关键词]十;养老服务消费;养老服务供给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以7%的老龄化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2006〕6号)提出“养老服务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生活需求的服务行业。”标志着养老服务作为一种服务业独立存在于产业体系中,养老社会化的观念开始体现。2012年的十报告中将民生目标调整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医、养并举的健康养老模式开始受到关注。

1十以来养老服务供给环境

1.1服务消费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

在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的新常态下,消费需求日益成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2014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以51.6%的比率超过投资的46.7%,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2016年,最终消费实现同比增长10.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4年的51.6%上升为2016年的64.6%,保持连续3年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的地位。服务消费在消费需求中的比例逐年提高,是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推手。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在2012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并一直持续以强劲的势头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增速比第二产业高出1.7个百分点,占GDp比重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出11.8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2%,同比提高5.3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出20.8个百分点。其中的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发展优势凸显,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8.1%、15.5%、24.4%、16.4%和17.1%[1],养老服务业位居第二,仅次于大健康战略下蓬勃发展的体育产业,成为服务消费的新高地。

1.2养老服务消费需求发生升级

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养老服务市场也发生着重要转变。一是需求规模的快速增大。我国老龄化率已由2000年的7%上升到2016年的10.8%,老年抚养比由2000年的9.9%上升到2014年的13.7%[2]。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高龄老人增多,8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2400多万[3];根据《“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2015年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总数约为4063万,占人口比例的18.3%,持残疾证老人达到1135.8万。空巢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为51.3%[4]。空巢、失能、高龄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几乎是刚性的,养老需求将成为越来越庞大的老年群体消费的主要内容。二是需求内容的医疗护理化。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于医疗护理需求更加旺盛。根据清华大学杨燕绥教授分析,老年人对于“医”和“养”的消费需求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60~75岁,老年人的开支主要不是用在吃药看病上,特征是“以养代医”;75~90岁,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甚至消失,器质性疾病凸显,医疗护理等卫生需求日益重要,逐步成为老年人消费的主要内容,特征是“以医代养”[5]。三是要求供给主体专业化、多样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已经进入到工业化的中后期,更多有劳动能力的人走出家庭奔向社会,参与到社会化生产的分工中,从传统的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和老人。根据《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截至2015年末,我国空巢和独居老年人已经接近1亿,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亟待社会养老补位[6]。传统“男主外、女主内”式家庭分工中的女性成员开始走出家庭参与社会劳动,女性社会劳动参与率不断提高,女性主要承担长辈养老义务的家庭供养模式受到挑战,养老走出家庭成为社会产业链条中的一环成为必然趋势。根据《世界统计年鉴》(2014版)数据,在27个老龄化国家中,除了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三国的女性劳动参与率数据缺失,2010年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最高,2012年仅稍低于泰国(见图1)。女性不断上升的劳动参与率要求依赖家庭养老的老年人转向社会机构消费基本的生活照料、专业化的医护服务,甚至文化消费、旅游观光、继续教育等“乐老”服务。

1.3瞄准消费需求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面对居民总体消费能力的提升和需求侧消费发生的结构性变化,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南。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11月11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在2016年11月18日的apeC会议上以及12月18-21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均多次提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明确和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和相关的政策支撑体系。要通过去产能、去库存、补短板解决供需结构性矛盾,通过降成本、去杠杆适当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需求结构变动的灵活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瞄准需求侧的最终消费趋势和特征开展的,是解决投资与消费之间长期结构性矛盾的良策,触及经济发展中的系统性问题。需求侧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在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而养老服务又是五大幸福产业中仅次于体育的消费内容,因此,养老服务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不管是老年人口绝对数,还是老年人口抚养比指标,都显示养老压力的逐年上升、养老服务供给的结构性失衡、总量短缺,以及养老服务供给要素的配置不足。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环境中,养老服务供给存在明显的短板,是“补短板”的重要内容,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内部也存在短板,家庭、政府为主的供给主体格局受到社会分工深化的冲击,传统生活照料内容的养老服务供给难以满足老年人对医疗、护理、健康咨询、文化消费等升级服务的需求,瞄准需求侧消费的养老服务供给面临结构性改革。

2十以来养老服务供给的政策内容与导向

2.1供给主体多样化

自2013年9月6日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中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养老服务业应对老龄化威胁以及提高健康服务业对GDp贡献率的呼声越来越高,创新养老模式的探索取得多元进展。这是首个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部级文件,也标志着政府将养老范畴从“事业”拓展到“事业+产业”,将供给主体由过去的敬老院、福利院、疗养院扩展为“服务体系”。2014年8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政府确定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推进养老服务,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健康保险行业,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兴办医疗、社区养老、体检等机构。首次为社会资本投入养老市场打开大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2016〕91号)中再次为社会资本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2016年7月6日,民政部、国家发改委印发的《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社会力量的重点投资领域是瞄准“失能、失智、高龄老年人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和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床位”。2017年5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2017〕44号),推动社会资本发展多业态融合服务,向医护型养老模式发展。

2.2发挥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的独特作用

党的十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摆在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强调了中医药在促进全民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报告提出“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2015年12月,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2016年2月3日,在考察江中药谷制造基地时,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是五千多年文明结晶,在全民健康中应该更好发挥作用”[7]。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在养老服务中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是运用中医药(民族医药)理念、方法和技术,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保养身心、预防疾病、改善体质、诊疗疾病、增进健康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8]。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是运用中医药实现医养结合,包括非医疗机构和医疗机构提供的相关服务。《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2015〕32号)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新建中医药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以及康复、临终关怀等机构,并延伸提供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国发〔2016〕15号)标志着中医药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2017年2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对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制定刚性目标,提出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到2020年达到65%,2025年达到80%。2017年3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业的切入点、阶段性任务目标,以及政策支持计划,并从建立健全中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提供机构建设、培养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人才等方面切入。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期。

2.3推进“医养结合”

2015年11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2015〕84号),为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即“医养结合”)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在紧锣密鼓出台医养结合文件的2016年下半年,在6月17日《关于确定第一批部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的通知》(国卫办家庭函〔2016〕644号)中确定了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河南郑州、洛阳等50个市(区)试点,9月22日《关于确定第二批部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的通知》中确定了40个试点,至今已涵盖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90个医养结合试点市(区)。在推进医养结合发展中,《民政部卫生计生委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许可工作的通知》(民发〔2016〕52号),要求优化简化审批流程,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开便利之门。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在部署促进消费稳定增长来释放国内需求潜力的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时,提出了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教育、养老、医疗等服务,推动服务业模式创新和跨界融合,发展医养结合等新兴消费。

3十以来养老服务供给改革实践

3.1社会资本补充供给

养老服务供给总量短缺,实际就是养老服务市场的资金供给不足问题。基本养老服务主要靠政府,中高端养老服务基本来源于社会资本的投入。基本养老服务、高龄、失能等特殊养老服务的需求,主要由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的形式供给。根据《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在全国省级层面建立老年人补贴制度情况的通报》,全国已有26个省(区)建立高龄津贴制度、20个省(区)建立了生活困难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17个省(区)建立了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见表1)。着力解决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障问题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进入了试点阶段,《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人社厅发〔2016〕80号)选择河北省承德市、吉林省长春市、山东省青岛市、上海市、重庆市等15个城市为试点。

3.2“医养结合”供给比例逐步提升

针对老年身体状况和需求特征,政府引导医疗与养老服务的有机融合,从政策制定到试点的铺开落实,逐步推动医养结合型供给模式的发展。截至2016年6月底,我国4万多家养老机构中真正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已达到20%[9]。2016年7月6日,民政部、国家发改委印发的《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医护养老能力提升的目标是: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5~40张,其中护理型床位比例不低于30%。要支持社会力量重点投资面向失能、失智、高龄老年人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和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床位,提高养老服务有效供给能力。2016年批准的90个医养结合试点正在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模式,医疗与养老业态融合稳步推进,各试点医养结合模式创新不断,如山东首创了“委托运营+医养结合”模式,各地在医疗护理与养老服务结合渠道上的探索等,为医养结合提供了丰富的可复制经验。

3.3中医药健康养老供给得以重视

中医药在守护人民健康中的作用逐步受到重视。在缺医少药的“旧农合”阶段由“三土(土医、土药、土药房)”、“四自(自种、自采、自制、自用)”决定的“经济”优势发挥过关键作用。1982年以“发展现代医药与我国传统医药”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总纲第21条,传统医药的地位得以在法律文件中体现。2016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以法律的形式赋予中医药以科学、合法地位。历经33年酝酿的中医药法出台,承载着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为运用中医药守护公众健康提供法律保障。2017年3月《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6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65%以上。所有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均与1所以上养老机构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为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提供技术支持[8]。中医药发展政策环境好,与健康养老服务融合的步伐加快。如辽宁省,仅2016年就有100多家中医医疗机构与辖区内的养老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成了12家中医养老机构,2017年又有11家中医养老机构正在建设中[10]。北京启动了中医药健康养老“身边”试点工程,上海探索了中医适宜技术向服务产品转化和中医健康服务模式创新的技术路径等[11]。部级医养结合试点的广元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00%设置了中医科(室),100%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中医药服务,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室)设置比例达100%,全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均设立“治未病”科[12]。尤其是《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后,各地更是广泛推动中医医院与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开展合作,探索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新模式、新机制。

3.4涉老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快速推进养老服务业体现了劳动密集型特点,对医疗护理、食宿照顾、精神慰藉等消费需求均需要相关人员的服务。高校是培养和输送各类人才的场所,但专业人才的培育和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高等学校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改革期,老年社会工作、老年管理、老年养生保健等涉老专业人才以及老年病护理、慢性病护理等康复护理专业人才储备不足,护理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有限。截止2015年底,相比日本394所、美国(1976年)1275所大学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人才专业,我国仅有30余所,年培养人才千余人。2015从业的养老护理人才数量仅60余万人,仅护理义工缺口就有1300万人,护理人才供给严重不足[13]。根据《2015年民政工作报告》,全国养老护理员持证比例平均只有33.7%。2014年6月10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教职成〔2014〕5号),开始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医学类本专科学校、职业类学校开始加快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改革。截至2014年底,开设养老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60余所,与老龄化国家美国早在1976年就开设了1275所、日本394所还存在很大差距。

2016年底,全国已建成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68家,开设护理专业的院校134所[14]。2017年3月13日,《教育部关于公布2016年度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2017]2号)中新批准了19所高校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自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党和国家根据国情不断探索、建立适宜的养老服务政策,尤其是十以来,有关养老服务的文件出台节奏逐步加快。由于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相关政策势必经过试点、全国推广的谨慎步骤,短期内降低了政策效率,如长期护理保险、医养结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都处在试点阶段。根据oeCD对已有老龄化国家经验的披露,我国老龄化率还将进一步上升到14%进入老龄社会(agedsociety),继续升高到20%进入超老龄社会(Hyper-agedsociety),养老服务需求升级趋势将长期存在,有关养老服务供给的制度建立及变迁也始终迫切。

[参考文献]

[1]许剑毅.2016年我国服务业持续快速增长[eB/oL].(2017-1-22)[2017-3-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年)[eB/oL].

[3]张家振.《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养老健康产业将迎爆发式增长[n].中国经营报,2016-9-5:C14.

[4]叶紫,陈劲松,方敏,等.老年人生活状况显著改善[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10-10:004.

[5]杨燕绥.“医养结合”距老年人还有多远?[eB/oL].(2015-6-1)[2016-9-12].

[6]佚名.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空巢独居老人近1亿,养老产业迎来风口[eB/oL].(2016-8-28)[2017-6-6].

[7]魏敏,刘甦.不忘初心开启中医药振兴新征程———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中医药工作纪实[n].中国中医药报,2016-12-28:001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局.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2017-3-13)[2017-6-6].

[9]石岩.中国养老产业:资源割据导致“医养结合”步履维艰[n].中国企业报,2016-7-5:019.

[10]李明哲.中医药服务让百姓养老又养生[n].中国中医药报,2017-4-14:002.

[11]栗征.充分发挥中医药服务国家大局作用[n].中国中医药报,2017-3-9:001.

[12]刘甦.中医药深度参与康养旅游[n].中国中医药报,2017-5-8:003.

[13]赵泽众.养老护理员:数量缺口大素质待提高.中国劳动保障报[n].2016-1-19:003.

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报告篇10

医养结合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一: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安排,近日,肥西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对县医、养、健结合工作试点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听取县卫计委、县民政局、县财政局等部门工作情况汇报,深入到严店乡五保供养中心实地考察、了解情况,召开相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自国家、省、市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文件下发后,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认真落实相关文件精神,整合养老及医疗资源,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初步摸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的五保老人医、养结合模式,较好地解决了集中供养五保老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问题。如严店乡五保供养中心,自2017年5月设立老人医疗专护区以来,累计得到及时救治的五保老人2600多人次,五保老人生病救治不及时和无人护理难题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全县十五个五保供养中心均设立医疗专护区。

二、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呼唤医、养、健结合。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试点,但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在严店乡五保供养中心调研时了解到:医疗专护区运转经费不足、医务人员缺乏等,影响和制约了医、养、健结合试点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县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倾注更多的支持、关怀。

三、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政策保障。要根据国家、省、市有关医养结合文件精神,立足我县实际和试点工作经验,特别是要针对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解决办法,落实鼓励措施,引导医养结合机构有序、加快发展。要根据全县老年人群医疗服务需求和养老、医疗资源分布状况,统筹做好各类医养结合机构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有机衔接,提高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对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加大财政投入,研究出台推动民间投资的政策,激发民间投入的积极性。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划分好“医”、“养”界限,尤其是要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政策问题,要认真进行研究,搞好政策衔接,支持医、养结合机构逐步步入良性循环。

(二)强化资源整合。要认真研究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日常合作、业务协作机制,统筹协调养老医疗资源,促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吃不饱”的乡、村医疗机构就近和“住不满”的养老机构等“结对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良性互动。乡镇卫生院要逐步把村(居)卫生室的医疗资源和老人健康诊疗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医疗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为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提供便捷服务,特别是为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医、养结合事业留出空间。

(三)推进融合发展。要按照国家、省、市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养老和医疗资源分布情况,督促全县各类养老机构与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协议合作关系,确保到2017年底,5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要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创办老年康复中心、老年医院、护理院,支持部分闲置床位过多的县、乡医院和专科医院转型为老年人护理院,开展养老服务;鼓励支持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为社区与居家养老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需求。

(四)突出人才支撑。要不断强化医养结合发展的人才保障,提高医养结合机构的养老服务水平。建议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人才,纳入卫生技术人员培训规划和临床骨干医师培训范围;积极探索建立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合作机制,鼓励医疗机构内优秀的执业医师和执业护士到养老机构中开展服务,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对养老机构从事医护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申报、评定职称方面,给予与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同等待遇。

(五)强化对试点工作的领导。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将医、养、健结合工作进一步摆上位置,抢抓政策机遇,强化组织领导,增加财政投入,有序推开卓有成效的试点,合力推进我县医养结合事业健康发展,为建设健康幸福的新肥西作出新的贡献。

医养结合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二:为积极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老龄人口健康服务能力,满足“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基本需求,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工作进展及成效

(一)探索医养结合体系建设,推动资源优势互补。

按照国务院及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的指示精神,区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方案(试行)》,待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按照方案,大力推进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整合:一是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区、老年护理床位;二是推动有条件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举办医养结合联合体;三是鼓励辖区内部分医院转型为养老护理院;四是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机结合;五是支持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设立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能力。

截至目前,区民政部门管理养老机构11个,设养老床位1186张(其中批准新民医院开设老年护理床位300张)。区卫生部门核批了乐年长者之家等3家社区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区民政部门牵头组织我区6家养老机构与市一院建立了医养结合联合体,初步实现养老机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二)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构筑居家养老服务基础。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层优势,建立以家庭医生为主的“点对点”健康服务体系。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主动深入社区和家庭,通过实施“积分制”、“健康储蓄银行”、“粉丝签约”和老年人健康俱乐部等形式,对社区老年人实施分级分类健康管理。截至今年5月底,全区组建57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3.8万余户7.8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4.3万余人。

建立以“医联体”为专业技术支撑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体系。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市一院、省针灸医院建立“医联体”,把综合医疗专家和中医康复专家纳入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开展“个性化”签约服务。今年4月,双岗中心创新组建“2+2”家庭医生专业服务团队,成立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脑卒中康复4个专业服务小组,已与56位居家老人签订了有偿签约服务包,以满足多元服务需求。

(三)丰富医养结合服务内涵,建立机构养老服务机制。

为强化养老机构中集居老人的健康保障,从今年6月起,区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养老机构建立固定服务关系:一是每季度主动上门对养老机构开展1次健康教育讲座,对老年人进行常规健康体检,并指导康复治疗。二是与养老机构建立24小时服务热线,对常见病、多发病随时进行上门诊疗。三是接收老人住院治疗和康复,根据康复情况及时转回养老机构。四是老人享受慢病选择性药物免费治疗等卫生惠民政策。2012年以来,我区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免费发药人次分别达8.9万人次、4.3万人次,免费金额达310余万元,其中老年人发药比例占98%以上。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持续发展,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是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而解决健康和养老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医养结合。从全国范围看,医养结合是一个新兴课题,都处于积极探索中。实际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与承载力不对称。据统计,2017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6.1%,而且每年处于上升趋势;预计2024年超过20%,2041年超过30%,并于2050年达到近34%的水平。我区2017年60岁以上老年人8.4万人,达到全区户籍人口的17%,老龄化趋势与全国同步。而我区在养老机构养老的不足800人,基本上是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等需要长期医疗、护理、康复和生活照料的老年人,绝大多数老人包括“失独”、“独残”等计生特殊群体选择居家养老。庞大的养老和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给现行养老和健康体系带来严重挑战,已成为全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医养结合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设置审批和管理,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由街居负责,医疗服务由卫计部门主管,医保支付政策由人社部门制定。由于制度、行政职能和资金分割等因素,各相关部门在实施医养结合时存在行业壁垒、职责交叉、业务交织等情况,其分而治之的格局势必造成医疗和养老资源相互阻隔,难以做到目标一致,优势互补,协调统一和横向整合,老人的医养统一问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医养结合机构定性定位不明确。从实际服务看,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既不能完全替代养老机构,也不能替代医疗机构,应该有其鲜明的特点和需求群体,在设置审批上也必须进一步明确标准体系和审批部门。按现行政策,完整的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权归属不明确,即使同一投资主体在设置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时分别由卫生和民政部门审批,运行机制相对独立,没有解决医养结合到底姓“医”还是姓“养”的问题。

(四)医养结合医保支付政策仍然保守。以疾病医疗为中心的现行医保支付政策,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疾病预防、早期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病房等医疗健康服务项目均未出台相关支付标准。即便是最新出台的医养结合病床医保支付办法,对老年人的患病病种有明确规定,且病种数较少。可以说,当前医保支付政策不同程度地遏制了医养结合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放开。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当前人口发展现状、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发展医养结合将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当前,在积极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建立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法规体系,多元化、多途径形成医养结合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生命过程中各个时期所需的可负担的公共服务。为此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医养结合顶层设计。

一是出台意见,分类明确定位。各级政府要从上而下出台实施意见,成立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和牵头单位,形成工作合力。要根据不同类型,分类明确医养结合机构姓“医”或姓“养”的问题。凡是养老机构开设医疗诊室由民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医疗机构增设养老机构,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以医疗、护理、康复为主的护理院(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增设养老床位,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以上三种形式医养结合机构,同级民政、卫生行政部门要相互备案,并针对老年人群“医”或“养”的不同需求,做好入院引导和合理分流。

二是配套政策,建立运行机制。卫生行政、民政、人社等多部门尽快联合出台相关政策,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审批准入、行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规划、房产部门要出台相关规定,在新建的一定规模的社区中同步规划建设医疗、养老配套用房。要积极改革医保政策,将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将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居家养老诊疗费用逐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消除行业障碍和“瓶颈”。

(二)坚持多元资本发展,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本发展医养结合的扶植政策,引入专业医养结合品牌企业入驻。规划、土地、财税等部门为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在规划布局、土地使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有步骤、有规划地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加快医疗养老机构转型升级。鼓励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增设医养结合病床或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提高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护理科室覆盖率;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的有机融合,开展签约服务;鼓励综合性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医联体”,实行对口支援、双向转诊、医护培训等。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为计生“失独”、“独残”家庭及农村“五保”户提供基本医疗和养老服务保障。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强化医养结合保障措施。

一是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评聘和使用机制。民政、人社和卫生等部门应加大养老专业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加强对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和护理员的培训;鼓励专业院校毕业生到医养结合机构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并给予相应的特殊岗位补贴;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是建立人员岗位配套政策。对政府主导的医养结合型医疗机构,合理增加护工型人员岗位,保障基本服务需求;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合理增加医护人员岗位,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医养结合机构,根据投资规模合理核定医疗技术岗位、护工岗位和一般服务性岗位,并根据多部门考核情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予以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