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纺织品行业研究报告十篇纺织品行业研究报告十篇

纺织品行业研究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8:09

纺织品行业研究报告篇1

一、纺织行业的美丽与梦想

“美丽纺织,责任发展”,美丽是目标,责任是手段。在过去十年里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美丽中国也在去年的十以后变成社会关注的热点词汇。那么,这两者之间有哪些联系和纽带呢?

谈到美,可以引用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段话,他曾说,“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他的这句话放在当今也具有现实意义,“美丽中国”正是赶上了中国发展的大好机遇。经过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已经意识到在发展的同时也必须让所处的环境山清水秀,让消费者和老百姓享受健康而富有质量的生活。虽然“中国梦”已经承载着很多内容,同时大家仍然在为“中国梦”填充新的内容,但是“美丽中国”理应是“中国梦”的必然内涵。现在需要更加强调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是因为国家和人民到了追求并实现美丽中国梦想的时候。

应该说,从党的十五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都对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宏观战略。继而,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的小康社会,十则将“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写入了报告。

中国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与这一战略发展过程高度契合,实际上,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就开端于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后。到今天,将近十年过去了,纺织行业的发展越来越使业界认识到可持续发展对于行业的高度重要性,正在向着“美丽纺织”的梦想与目标,全面践行社会责任。

二、可持续发展愿景下的中国纺织行业面临的挑战

(一)出口市场

2013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仍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这是一个可喜的情况。2013年1—7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1548.7亿美元,同比增长12.7%。但中国在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主要出口市场所占份额均出现不同程度减少。一方面有出口市场不振、需求不旺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在提醒行业,出口市场份额降低不仅仅是一个成本要素增长的问题,它还有责任竞争力的问题。这对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提出了在产品健康和安全以及环境影响等领域实施更高标准的要求。

(二)国内市场

首先,国内市场与前几年相比形式并不乐观,2013年限额以上服装零售额同比增长一直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其次,网购已经成为纺织服装产品销售最具成长性的渠道,2012年中国服装网络销售额达到3188.8亿元,占全部网购的24.45%,仅“双11”促销,天猫商城就有三个销售额过亿元的服饰品牌。估计到2016年,服装网购市场规模将达9200亿元。从社会责任角度来看,网购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就是,网购一族不仅非常关注买家的商业信誉,而且越来越关注产品的健康、安全和环境影响。第三,虽然网购规模成长迅速,但中国国内市场仍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我国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的差距从1980年的3.05倍上升到2012年的4.60倍,这说明我国超过一半的人口仍处于相对下降的需求曲线中。

(三)经济效益

虽然总体来看,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利润继续扩大(2013年1—5月,我国纺织行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089.49亿元,同比增加18.05%),但是一项对企业家的调查问卷显示,企业家对下期行业运行预期总体较为谨慎。同时,国内劳动力价格继续上涨,估计2013年纺织行业人均工资涨幅为10%—15%。而国内外棉花价差依然存在,这对棉纺企业竞争力及效益的影响依然十分突出。

(四)劳动生产率

从劳动生产率角度来看,纺织行业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虽然今年以来,纺织工业实现生产力素质、产业规模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但是,中国劳动力规模正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同时,新生代工人就业理念和趋向导致纺织业的人力资源短缺。再有,中国的老龄化趋势非常明显。按照目前趋势预测,到2030年中国会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劳动力成本的挑战以及工人的就业趋向的挑战,让纺织行业只能通过提升劳动生产力来保持行业的竞争力。更令人担忧的是,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约为0.43%,明显低于同期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0.71%)。可见,科技与产品、品牌价值与商业模式、人才素质、企业制度、科学管理等仍是行业创造人力资源新优势的主要矛盾。

(五)产业安全

近年来,纺织行业发展的另一个巨大挑战是行业安全问题。所谓行业安全,指三个构成要素:一是资源安全,也就是原料、人力资源、政策资源的有效供给和获得性问题;二是质量安全,也就是供应链全流程的质量控制与消费者安全问题;第三是贸易安全,也就是公平的贸易环境与市场需求增长的问题。例如,产业原材料pX的供应问题。2012年,我国涤纶产量3057万吨,已占我国化纤产量的80.6%,约占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67.3%;2012年行业的pX需求量已达到1400万吨,pX产量775万吨,进口630万吨,对外依存度高达45%;预计到2015年,我国涤纶产量约为3900万吨,pta产量约为3350万吨,需要pX约2200万吨。近年来,我国各地出现了群众抗议pX项目的事件,其中对行业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必须充分与民众等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提高其对有关产品和项目的科学认识。

(六)节能减排

2012年开始,纺织行业开始同时面对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方面的三重压力:一是中国政府对于节能减排的重视,例如,环境保护部、质监总局联合了《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缫丝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其中某些排放标准已经高于发达国家水平;环境保护部《“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要求2013年完成的重点减排项目名单,398个工业废水治理项目中有105项目事关纺织服装企业;工信部则公告第一批符合《印染行业准入条件(2010年修订版)》的企业名单。二是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已经对行业的节能减排形成了非常严格的外部监督。三是不断趋严行业准入,包括融资限制越来越严格。此外,iSo14067产品碳足迹国际标准即将,极有可能将碳税征收纳入到wto多边tBt体系框架内。这意味着,除了传统的产品检验、企业资质的验证外,未来碳足迹检验认证很可能会成为新的一项增加中国企业附加成本的工作。

(七)产业转移

纺织行业近年来还有一个重要的转变趋势,就是行业的区域转移,即从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的转移。通过对《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中期评估发现,产业转移已经是全行业的共识,但目前产业转移的形势并不乐观。规划预期到2015年中西部产值将占到全行业规模产值的28%,而到去年为止,中西部占全国产值的比例还不到20%,因此完成28%的目标压力非常大。究其原因,首先是产业转移并不能明显降低劳动力成本;其次是中西部地区产业配套的程度远不如东部沿海地区,在缺乏产业配套和社会支持系统的情况下,现有转移项目中的相当一部分经营情况不容乐观。因此,需要树立正常健康的产业转移的诉求,也就是说产业转移应该谋求更大的市场空间,而不仅仅是谋求单纯的成本的降低,甚至是社会责任标准的降低,这是产业转移需要考虑的问题。从社会责任角度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最近开展的一项调研也表明,产业转移不仅不能明显降低劳动力成本,也无助于劳动时间、员工流动率等核心问题的解决,而且转出地和转入地在环境、劳动力等领域的标准差距几近消失。调研表明,2011年,转入中西部的企业中有超过20%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将近60%的转移企业利润率不足9%。

(八)挑战带来的新思考

通过分析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可以触发新的思考:一是中国纺织行业正处于忍痛蜕变的历史节点,所有要素的变化都正在产生“正向择优”效应;二是未来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机遇和核心竞争力将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能力;三是如何以创新行动履行对员工、客户、环境和消费者等相关方的责任将从根本上决定企业的生产效率、市场准入、品牌内涵和商业绩效;四是产业转移(国内转移和国际转移)的机会在于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发展空间,而绝非在于更低的社会责任标准或更小的利益相关方期望。

三、中国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实践

中国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经过八年时间,从一开始普及和提升社会责任理念,到现在已经进入到全面建设和创新责任机制的新阶段。这期间,中国纺织行业主要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工作包括行业、产业集群和企业三个层面。在行业层面上,早在2006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了中国首份行业层面的社会责任报告,开创了风气之先。到今年是连续第七年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这也是iSo26000所倡导的企业以外组织的社会责任在中国最早、最长期的制度化实践。

2006—2008年的三年间,中国每年只有一份非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报告,即纺织行业的行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直到2009年,中国才有了5份非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报告,而其中的两份是来自纺织行业,一份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行业社会责任年报,另一份则是中国第一份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报告《2008浙江省平湖市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2012年,中国已经有181份非企业或者组织的社会责任报告。但这些报告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一种在政府部门推动之下的行为。2012年,我国非企业组织报告95%以上的增长主要是为了满足政府的要求,例如,上海市政府要求某些非企业组织必须社会责任报告。然而,政府推动固然重要,但是自觉自愿围绕自己的诉求报告更加重要。

从产业集群层面来看,应该说2009年平湖市经贸局和平湖市服装行业协会的《2008浙江省平湖市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在中国开创了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报告和地区行业组织社会责任报告的先河。今年,石狮、虎门、西樵、盛泽、海宁、萧山和王江泾七家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集体社会责任报告。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报告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是集思集益,能够集中、宏观地反映大量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使各方充分了解行业发展条件,理解行业发展路径,协助化解行业发展挑战;二是群策群力,超越企业,反映出政府、企业、当地社区和居民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协作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努力,展现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另外,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报告,对区域品牌建设非常有利,很多产业集群由于生产而闻名,下一步产业集群如何在整个社会层面获得更好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如何获得各级政府支持,在消费者层面获得理解和信任,集群社会责任报告都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

在企业层面,为了便于企业科学、规范地开展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于2008年和2009年先后研究制定了中国的第一个社会责任报告指导体系和中国第一个社会责任信息质量保证体系,即《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纲要》(CSR-Gates),和《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验证准则》(CSR-VRai)等。这些体系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在“写出报告”的同时“写好报告”,另一方面也能使企业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社会责任管理有机地联系起来,做到“管理出报告”、“报告促管理”。

2009—2013年间,70余家纺织服装企业了近180份社会责任报告,其中约半数报告通过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联合会平台,50余份报告通过独立第三方的验证或协会鉴证。经过六年的努力,纺织行业不仅成为中国社会责任报告份数最多的制造业行业,同时也是报告验证比例最高的行业,实现了数量和质量双高。

同样,六年的努力也证明,行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指南系统是必要而有效的,科学、系统的编制依据对于报告的质量至关重要。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纺织行业的所有社会责任报告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行业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整体质量在各个维度上都比较均衡,但是按照《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指南》(CSR-Gates)编写的报告在各个维度上质量都更高。而且,按照CSR-GaGes编制的报告在指标覆盖率和内容实质性上都全面高于非CSR-Gates报告。因此,一方面建议更多的企业应该参与到社会责任报告的行列中来,另一方面建议企业应该更加积极和深入地使用简便易行的行业性社会责任报告解决方案。

当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当必须与商业价值联系起来。为此,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推出了“负责任的生产”工作机制。这一机制旨在向全球供应链推介优秀纺织服装企业,引导供应链各利益相关方关注产品本身的同时认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责任表现。入选“负责任的生产”机制的企业均是近年来在社会责任能力建设与信息披露方面已有建树的纺织服装企业,其参与商业推介的产品须从“中国流行面料入围评审”的产品(面料)中核选。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于2013年推出的“责任资产”计划,将通过建立更广阔的平台,对接品牌和采购商以责任信息进行商业推广。

(二)能力提升

社会责任能力建设是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根本手段和长效措施。多年以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致力于将利益相关方的能力和资源引入行业,携手为行业企业开展社会责任能力建设。例如,2012年,通过引入国际劳工组织的SCoRe项目,利用培训和现场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对浙江省平湖市12家企业进行了培训,并对5家企业开展了两轮现场指导,使其环境表现和劳动生产率都明显提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BSCi一起培训了200余家企业的700余名管理者,自2007年以来,联合会与BSCi的培训项目已经培训了超过10000名管理者和员工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还与江西省新余市商务局、陕西省纺织工业协会等地方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合作,为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了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社会责任培训。

(三)专题研究

基础研究是纺织行业社会责任工作的基石,也是所有其他工作的源泉,因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持续密切关注纺织行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并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工作,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案。2012年,开展了两项专题调研活动:企业内部的申诉和沟通机制研究和产业的区域转移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申诉和沟通机制研究了不同申诉机制建立和运作的成本、效果,以及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总结出了一系列建议,以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标准和中国国情与行业特色的内部员工意见的收集、处理和反馈机制。

此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于2011年底启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区域转移及其对社会责任的影响”调研项目。2012年,项目组探访了东中西部11个省市自治区的近50家企业,通过问卷和访谈对转入、转出地的当地政府、行业组织以及员工等利益相关方进行了深入调研。2012年底,项目组完成了调研报告的撰写。2013年4月9日和11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瑞典驻华大使馆企业社会责任中心在北京和上海联合举办了两场调研报告会,4月23日,合作双方还与香港瑞典商会在香港举行了“中国制造业的区域转移及其对社会责任的影响”专题座谈会。

(四)跨界行动

纺织行业在社会责任领域内的跨界行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跨体系合作和跨行业共建。

就跨体系合作而言,不同体系间的集体行动,可以加强体系间的融合与合作,并整体提升全球社会责任体系和标准的运作效率、可信性及透明度。早在2008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就与欧洲BSCi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促进两个体系的合作。2010年,与BSCi和美国的Sa8000就体系间进一步合作进行了多论洽谈。2011年,与Sa8000签订了类似的协议,并且与wRap和Solidaridad达成一致,最终5个体系协议同意在中国设立“社会责任体系合作中国顾问委员会”(maC)。这个委员会的目的是促进各社会责任标准和体系在社会责任,领域的对话和共识,加强体系间的融合与合作。具体而言,5个体系希望通过上述委员会研究制定在劳动者保护领域指导各个标准体系的审核和认证实践的具体要求的通用指南,这些指南也将极大地便利工厂实施各有关标准,以最大程度减少实施不同标准体系时的重复性或冲突性工作。2012年,maC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会议,就社会保险、职业健康与安全等各个体系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研讨。2013年7月,第三次maC会议召开,在这个会议上,SeDeX(供货商商业道德信息交流组织)加入了maC,使得开展体系协同的标准和体系达到了六家。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继续努力推进跨行业协作,并以电子信息行业为重点,致力于将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建设经验移植到其他行业。在2010年之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就协助中国工经联、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等行业和企业组织完成了它们的社会责任指南体系的编制。从2011年初开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全程参与了中电标协社会责任工作委员会的组织和筹备,积极开展经验分享与跨行业合作。2011年下半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专家与中国电子信息行业各利益相关方组成起草组,并作为起草组的主要协调人组织完成了《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讨论稿)的起草。2011年12月,在工信部的支持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电子标准化协会签订了社会责任战略合作备忘录,建立了社会责任工作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专家作为起草组的主要成员,在广泛征询各个利益相关方意见的基础上,继续修改和完善《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先后完成了“征求意见稿”和定稿。作为推进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基础性指导文件,《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以CSC9000t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为主要参照依据,将为电子信息企业和相关组织履行社会责任提供系统性的指引。

纺织品行业研究报告篇2

4月9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等5家国内环保组织在京了《绿色选择纺织品牌供应链污染》调研报告,指出一批大型品牌服装零售商的在华供应链存在严重环境违规,部分企业存在私设暗管、污水直排、不正常使用污水处理设施等现象,对中国水环境造成污染。

报告方就调研数据于2012年3月22日、26日、29日三次向包括李维斯、阿迪达斯、CK、阿玛尼、雅戈尔在内的48家品牌企业就供应链环境违规问题发出询问,截至4月中旬,16家企业给予回复。

新工艺涌现,污染处理尚跟不上

近几年来,纺织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和占全国废水排放的比例呈直线上升趋势。作为品牌服装供应链的上游,纺织业面临的污染局面有着结构性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印染、染整等领域。上述调研报告指出,目前,染整废水排放量占整个纺织业废水排放总量的80%。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和福建5省排放染整废水总量约占全国染整废水总量的90%。

“近年来更突出的矛盾是新工艺、新原料、新染料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使得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污染物变得越来越复杂,处理难度不断增加。”作为调研报告执笔人,马军对纺织业新工艺导致的污染深有感触:“如近年来流行的碱减量和海岛丝工艺,废水中CoD(表示水质污染度的重要指标,值越小说明污染程度越轻)含量高达几万毫克/升。这些新的助剂在技术处理上非常复杂,目前还没有研发出特别有效的针对性污染处理技术。印染废水处理后,污泥处置也是尚未解决的全国性问题。”

目前,江浙印染企业集中地区的印染废水CoD排放浓度由原来的不足1000毫克/升增加到2000毫克/升。涤纶产量在当下中国的纤维生产中产量最大,碱减量工艺则已成为涤纶生产中的重要环节,而碱减量工艺产生的对苯二甲酸不论采用生化或物化方法都难以处理,这就是浙江、江苏碱减量工艺集中地区相关环境指数不能稳定达标的主因之一。

未达到CoD规定排放标准就直接排放的废水,其中的有机成分分解后会耗光水中氧气,造成鱼虾成批死亡,严重破坏水体、底泥及其生态系统。

事实上,印染业迅速发展带来的污水处理难题早在2004年左右就曾经得到舆论关注。当时国家环境主管部门曾有这样的评论: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染整是利好行业,近几年均以二位数增长(有的超过30%),废水和各种污染物排放量也同比增长。由于印染过于集中,加上达标率不稳定,实际排污总量与环境容量尚有一定差距。几年来,淘汰陈旧落后、能耗高、性能差的生产设备,研发高新技术一直被认为是解决环境问题的药方。

“然而,纺织业的污染处理技术,并没有随着新工艺得到改进,这并不是因为缺乏技术研发,而是因为新技术开发出来却没有人去用。”马军指出,污染处理跟不上,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或资金问题,首先是因为企业缺乏治理污染的动力。

一年列支120万元,预设为环境罚款

尽管政府对纺织业的环保要求日益严格,地方环保部门却难以确保工厂企业真的执行这些国家标准。执法力度弱、环境诉讼难,导致违法成本偏低;水资源价格人为压低,造成企业没有高效、循环用水的动力。

“纺织业废水排放量大,即使达标排放,也会给环境造成压力,更何况实际操作中许多纺织企业根本不能做到稳定达标排放。”环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力告诉《东方周刊》。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从2006年开始“中国水污染地图数据库”,在该数据库中,截至2012年2月20日,纺织企业有违规超标记录的已超过6000家,包括:私设暗管、未经处理直排污染物、不正常使用污水处理设施、超标超总量排放污染物、擅自动用被查封的生产设施、因环境问题突出被挂牌督办等。

“建立在‘中国水污染地图数据库’基础上,本次调研用时半年,首先通过海量搜索,进而分析财务报告以及上市企业的上市报告,对许多品牌服装的供应链进行了排摸,弄清楚了每个环节到底是谁给谁供货,确立了纺织品供应商和品牌服饰之间的关系。”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晶晶告诉《东方周刊》,一批超标违规的纺织企业位于大型国际、国内品牌服装的供应链上游,完全游离在品牌服装企业环境管理范围之外。

福田实业集团下属的东莞福安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纺织业供应商之一。这家企业和Gap、tommyHilfiger、Reebok、耐克等知名品牌长期保持密切合作。“这样一家在业内声誉卓著的上市公司,其环境违法行为就令人费解”。马军说,该厂曾在2006年私设两条管道偷排,“一条管径达25厘米的铁制暗管,通过两个隐蔽的阀门控制,每天直接将偷排2万多吨未处理达标的印染废水。当时,在该公司位于东莞、深圳界河茅洲河的排污口,暗红色污水在江面划出明显的污染带。这家公司因此被追缴了21.7万元的罚款。但对于这样一家年产值几十亿的企业,如此数目的罚款能起到的作用实在有限。”

马军说,调研中还出现过极端的案例,某企业估算月罚款不会超过10万元,在年度预算中干脆列支120万元,预设为环境罚款。“企业的态度是,罚就罚呗,一些大型纺织企业一天的废水处理成本可能超过十万元,违法成本严重低于守法成本。”

并非简单给出“黑名单”

尽管一些名牌服装的供应商出现诸多环境违规问题,但大多品牌成衣公司并不把监管供应链上游视作自己的责任。

在调研中,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发现ZaRa的部分疑似供应商存在环境违规问题,包括被当地群众投诉,部分生产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以及因清理废水池事故导致人员伤亡等。在调研组发出关于其在华疑似供应商环境违规的提示信后,来自ZaRa的回复写道:“很遗憾我们不能回答来自学校、大学和专业人士等个体对于我们业务模式问题的回应。”

“ZaRa的这些疑似供应商存在的问题是现实,而ZaRa作为全球最大的时装零售公司之一,在其官网公开说‘真诚地与广泛的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建立联系;持续地与前面提到的利益相关方和社会组织进行对话,整体业务活动要透明性’,我们认为ZaRa有违其公开承诺。”马军说。

与ZaRa不同,耐克、H&m、李维斯、阿迪达斯等品牌企业在接到环保组织的提示信后分别表示已开始深度调研供应商违规情况,考虑建立供应商检索体系。

耐克在回复中表示:“耐克公司将要求在华供应链伙伴自己关注自己的环境行为,在需要的情况下,还要求其公布整改计划。”

阿迪达斯在回复中表示:“如果供应商违反法律,包括环境和污染控制法规,我们要求供应商采取纠正措施。如果违法行为不能得到整改,我们会写警告信进行跟进,该情况(在最坏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终止业务关系。”

纺织品行业研究报告篇3

会议旨在解读国家军民融合政策等热点问题,研讨全球军用纺织品的创新热点和应用趋势,展示我国纺织军民融合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协调衔接纺织军工配套科研、生产等事宜。

天津工业大学校长杨庆新做会议致辞,他指出,会议旨在探讨纺织军民融合的现展路径,助力实现中国梦的共同心愿。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在致辞中表示,我国纺织行业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具有光荣的传统,中产协在中纺联的领导下承担起我国纺织军工配套的组织和行业服务的使命,也是全国纺织军用标准归口管理单位。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支涵盖行业组织、高校、研究机构、骨干企业和需方单位的高水平纺织军工配套体系,在单兵防护、装备配套、伪装抗干扰武器生产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

李陵申强调,当今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高技术军用纺织品的发展,我国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即将出台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中,将军民融合相关产业用纺织品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未来纺织军工的发展将面临重大的政策机遇。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作为纺织军配套工作的承担单位,将积极贯彻国家战略,从先进纺织材料的需求侧和供给侧同步发力,加强与军队相关需求单位的对接交流,构建双方合作交流机制,将纺织的最新科技成果推介给军队使用单位,并通过建立军民融合推进机制,共同解决制约防护装备发展中的纺织材料问题,为军队打赢现代战争贡献力量,为产业用纺织品强国战略蓄能动力!

纺织品行业研究报告篇4

6月11日~12日,在中国近代纺织工业摇篮江苏南通,“金轮杯”2009年全国纺纱梳理技术应用研讨会召开,研讨会结合当前纺织行业的发展趋势,探讨了纺纱梳理技术如何适应这种调整和变化。

代表们围绕“落实《纺织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高纺纱器材质量、探讨纺纱梳理技术、加快棉纺技术进步”这一主题,就棉纺的重要工序梳理环节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研讨。其中,有关新型纤维梳理工艺的探讨受到了企业代表的广泛关注。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徐文英就当前我国棉纺织行业形势以及产业升级发展方向作了专题报告。徐文英在报告中提出,目前棉纺业发展遇到了困难,主要体现在国内外棉花差价明显,纱、布外部市场低迷,棉纺业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等。其中,2009年1~4月,全国纺织工业固定资产共投资680亿,棉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170亿元,同比下降3.68%,15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徐文英指出,目前棉纺织行业处于调整和升级的关键时期,而“坚持科技领先、转变发展思路,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改造现有技术装备”是企业调整升级的必然选择。改造升级需要从设备器材和产品创新入手,并且强调内涵为主的技术改造,而不再把提高产能规模作为改造升级的重点。徐文英表示,国产高速精梳机和梳棉机发展迅速,其中有些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前多种纤维混纺的发展趋势对梳理器材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梳理器材需要突出为这些新的发展需求服务,同时做好针布规格参数的优化设置。

今年以来,受市场环境影响,大多数企业都希望通过改善梳理效果来提升产品品质,也希望采用性价比较高的国产设备取代进口设备,这为梳理器材生产企业提供了机遇。

国产梳理器材领域的知名企业江苏金轮科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陆挺以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这一事件为例,强调“强大永远是相对的,危机才是永恒的”,梳理器材行业需要埋头精耕细作,为纺纱企业提供高品质的梳理器材,与纺织企业共同渡过难关。

纺织品行业研究报告篇5

关键词:纺织品设计原则设计过程

中图分类号:F407.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292-01

一、纺织品的设计原则

纺织品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面很广、影响因素也很多,但要设计出有市场、受欢迎的纺织品,要把握以下原则。

1.适销对路原则。纺织品设计人员要深入广泛地进行市场调研,使设计的产品符合消费者心理,最大可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切忌以个人的爱好代替消费者的需求愿望。

2.实用、美观、经济的原则。设计人员应明确产品的用途、性能要求、流行款色。就服装用纺织品而言,除了功能性和耐用性之外,还要具有美丽的外观,做到“外表美观、穿着舒适、洗涤方便,利于活动”。除此之外,经济性也是设计人员必须考虑的因素,设计出价廉物美的产品是纺织物设计人员追求的目标。

3.创新与规范相结合原则。新产品设计要具有异想天开的开拓型思维,使产品不断更生发展。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原料、纺织工艺、染整工艺及产品的规范化、系列化,如原料规格、纱线密度、织物幅宽等的规范化、系列化,既使产品丰富,又无不必要的繁杂,方便生产。

4.设计、生产、供销相结合原则。设计、生产和供销的关系一般为:商品市场供销部门制订销售计划设计部门研制和设计新产品生产部门生产产品销售市场。

总而言之,一个产品的设计投产,需要调查目标市场,设计要做到适销对路,生产上要保证原料供应和产品质量。

二、纺织品设计过程

1.市场信息的采集与分析。市场信息的采集与分析是以市场调研为基础的,所谓市场调研是以产品为主要目标,以市场供需为内容,运用科学方法,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而掌握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一种活动。市场调研既有目标、计划、组织、系统等管理方面的问题,又有方法、技术方面的问题,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市场调研的范围包括:经济方面、社会方面、科技方面、市场方面、对消费者的分析、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对各种政策的掌握等。

2.纺织品设计方案的决策。决策的正确与失误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整个决策过程取决于两方面内容:第一,需求,即市场的需求,包括组织面料品种、数量、用途、市场份额、竞争对手、销售渠道、时间要求等。第二,条件,即企业的目标、技术、设备、人员、资金、管理水平、原料来源等。

3.纺织品的设计构思。

(1)纺织品设计构思的来源。经营部门提供的用户需求方面信息,经销商提供的有关信息,技术情报部门收集的有关信息和新产品发展信息,通过商品展销会、订货会、产品鉴定会、技术交流会、技术座谈会等提供的信息。

(2)纺织品设计构思的内容。纺织品要达到的外观形态风格,纺织面料的性能,纺织品的用途、销售地区和销售对象,选用何种原料、纱线、组织、密度来达到纺织面料的风格和性能,配以何种花纹、色彩来达到纺织面料最终的外观要求,采用何种生产工艺,以保证纺织面料最终达到所要求的内在质量与外观风格。

4.规格及工艺的研究设计。纺织品规格设计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织物设计规格单中,主要内容包括:织物品号、品名、销售地区、用途、使用对象、所用原料及各种原料所占的比例、织物组织(包括布身组织和布边组织)、织物成品规格(包括匹长、幅宽、经纬密度、织物质量)、上机织造工艺(包括筘幅、筘号、穿筘方法等)、经纱组合与排列方式、纬纱组合与排列方式、经纬织造缩率、经纬染整缩率的确定与选择等。

织物工艺流程的设计包括工艺流程设计、工艺条件设计、工艺参数设计。值得注意的是在织物规格及工艺的设计中,还要注意生产设备条件,因为任何一个工艺都需要相应的设备来完成。因此,确定工艺路线之后便需要调试有关设备。

5.试织生产。织物的试制和生产阶段是验证设计真实性、可行性、合理性的阶段,也是核实需要人力、物力、财力、产品经济性的阶段。试制通常分两个阶段。(1)样品试制。通过试验进一步修改设计和工艺参数;(2)批量试制。重点是考核工艺、工艺装备是否符合要求;检查产品的合格率、工艺的稳定性、机器效率、劳动生产率等。收集资料为正式投产做准备,进一步校正设计、验证、修改工艺。试验要规定一定的数量和时间,并做好有关记录。

6.产品鉴定。产品鉴定的目的是为了请有关专家对产品的技术资料进行进一步审查,对生产工艺的可行性、批量生产的条件、产品的质量等做出结论性意见。鉴定的依据是新产品设计任务书和产品标准。产品鉴定所提供的技术文件有鉴定大纲(包括产品设计任务书或合同书)、产品研制的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产品的生产条件分析报告、产品经济效益分析、产品检验标准、产品质量测试报告、用户意见、产品生产的环保审查报告等。

7.销售服务。新产品是一种商品,开发的成功与否,不能只看产品是否可以制造出来及其性能好坏,还要看新产品是否有市场。

新产品的市场开发有许多工作要做,如市场调研分析、研究消费群体的需求、市场预测、评估、试销、扩销、促销、宣传、形成销售网络、扩大销售渠道和信息反馈、市场经营管理、各种策略的运用(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销售策略、广告策略)等。

参考文献:

1.毛清华.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企业管理,2007(6)

2.王冬岩,王春岩.试论企业文化的功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

纺织品行业研究报告篇6

12月2日~4日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纺织印染分会成功举办了“2010年中国棉纺织标准年会暨行业标准审稿会”。来自全国67家企业的90多位专家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叶戬春作了中棉行协“十二五”标准规划报告,上海市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主任陆秀琴到会讲话,棉纺织印染标准分会秘书长张宝庆向会议代表汇报了2010中国棉纺织标准工作。会上还进行了棉纺织标准制修订基本知识培训以及对《莫代尔纤维本色纱、布》行业标准进行了解读。

会议对“纯棉环锭本色纱用电计算方法”等六项标准进行了审定,对“棉纺织工业产品用电定额本色坯布生产用电”初稿进行了征求意见。专家对上述标准提出许多建议,为报批稿打下了基础。审稿会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喜迎80华诞

于1930年4月20日成立的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从民族危难重重、民族纺织工业面临困境的时期发展到今天,走过了一段光辉历程。2010年12月8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80周年庆典暨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二十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各界人士在深情回顾该学会光辉历程的同时,共谋未来发展。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张勤,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贺燕丽,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王伟,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坤元、陈树津、高勇、张延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秘书长杨纪朝,香港纺织服装学会名誉会长杨勋,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姚穆,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毕国典,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各分行业协会负责人,以及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相关负责人和会员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主持。

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十四届学会理事会,孙瑞哲当选为新一届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马永喜、王竹林、王启明、伏广伟、刘元风、朱勇、阮积祥、李书勤、李金宝、杨勋、肖长发、陈建勇、周华堂、俞建勇、施楣梧、柯惠琪、胡克、赵强、夏志林、徐卫林、戚建尔、谢明、蒲宗耀、潘雪平、潘跃进当选为学会副理事长,龚进礼任学会秘书长。

大会通过了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二十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以及关于修改学会章程的报告,并对学会先进工作者、先进集体进行了表彰。

点评:80年的风雨兼程,回首一路上的艰辛,当看到今天的成绩和明天的希望时,一切都能够化作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0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出席会议。

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今年及“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全面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明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主要任务。在讲话中全面总结今年经济工作,阐述明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

会议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锐意进取,着力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点评:总结经济工作成绩、应对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受到格外的关注。

中纺创新年会在京召开

2010中国纺织创新年会于2010年12月15日在北京召开。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承办,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创业园、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山东岱银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美国棉花公司特别支持。中国纺织创新年会是中国纺织行业总结年度创新成果、探讨未来创新发展模式的专业会议由“年度报告”、“年度话题”、“年度论坛”和“创新盛宴”四大板块构成。

年会致力于推进全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进步,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年会凝聚企业家创新精神、充分展现企业创新勇气和创新成就,年会是纺织企业家、政府、行业机构和专家交流的高端平台:年会是创新技术、创新产品推广的最佳商业渠道。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副司长王伟在大会上致辞,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做了主题发言,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中国社科院工经所、汇丰银行、美国棉花公司、意大利安博思管理咨询公司的代表分别就转型时代价值创新、区域经济发展与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利用金融工具创新、欧美市场需求分析等话题进行了专题演讲。

国内外优秀纺织面料、服装企业、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企业、地方政府、产业集群以及新闻媒体等各界代表350余人参加了大会。

点评:正处于经济转型时代的中国,急需创新。而中国的纺织工业,更加需要科技创新,推动整个市场的发展和振兴。

毛纺协会召开第四届会员大会

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第四届会员大会暨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于2010年12月18日在江苏省宿迁市隆重召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徐文英副会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人事部王久新主任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全面总结了中毛协第三届理事会工作,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及中毛协第四届理事会负责人,彭燕丽当选为第四届理事会会长,黄淑媛当选为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江苏箭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庆年代表二十五位新当选副会长讲话,表示中毛协新一届理事会负责人将与全体会员携起手来,同舟共济,使协会的建设与企业的发展、行业的进步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共同为提升中国毛纺行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为提升我国毛纺行业国际地位,为开创中国纺织行业发展的新局面努力奋斗

点评:在“十一五”与“十二五”的交替之际,新一届领导班子的产生,肩负着更强的责任与使命,实际行动是检验成绩的唯一标准。

中国纺织经济论坛启动

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承办,宏达控股集团、《中国纺织》杂志社协办的第四届中国纺织经济论坛于2010年12月19日在浙江理工大学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转型升级科学发展”。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杨东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秘书长杨纪朝、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业部副主任刘慧兰、浙江省经济研究特级专家陆立军、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费君清,来自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纺织学院、美国密苏立大学、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河南工程学院、天津工业大学、北京服装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等院校的负责人和专家,以及浙江宏达控股集团、浙江新中天控股集团等企业的代表出席了本次论坛。

纺织品行业研究报告篇7

中国纺织工业改革开放的30年,同样波澜壮阔,同样惊天动地。经过挑选的35个标志性事件,虽然并不全面,但是他们所代表的改革开放思想,他们的创新性、带动性和影响力,基本描绘出了中国纺织工业改革开放所走过的30年历程。

1、1978年11月7日,香港企业家曹光彪在珠海建立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香洲毛纺厂。

香港永新集团董事长曹光彪因为经营毛纺生意,和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的总经理陈诚忠常有联系。“”后,陈诚忠希望曹光彪能帮助中纺公司向外国市场推销国产毛衫。但当时的国产毛衫,花样古板、质量欠佳,很难推得出去;同时,地工厂生产管理落后,工人积极性不高,产品出了次货也无人负责。于是曹光彪表示不如由他到国来办一个工厂试试。为此,曹光彪草拟了一份建议书,提出:在接近香港或澳门的地方投资开办一间现代化毛纺厂,由地负责提供土地,香港永新负责提供机器设备、厂房图纸、建筑材料和人员培训,工厂建成后专门为永新进行羊仔毛、兔毛的加工生产。原料由永新进口,产品亦全部由永新外销。合作为期五年,机器设备费用以加工费作为补偿。建议书送出后,不到三个月时间,曹光彪就接到通知,请他到澳门去出席毛纺厂协议书的签订仪式。

1978年8月31日,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广东省分公司与香港永新企业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协议,成立香洲毛纺厂。1979年11月7日,香洲毛纺厂正式在珠海落成。

曹光彪成为1948年以后第一位重返中国经济舞台并颇有建树的香港资本家。曹光彪由于一举投资数百万美元,在珠海开设了香洲毛纺厂,并由此而开创了“来料加工”、“补偿贸易”等一系列先河,被誉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先行者”。由于曹光彪在“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这种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取得了意料不到的示范效应,国务院于1979年9月颁布了《关于开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办法》,补偿贸易在全国正式推广了。曹光彪的成功,香洲毛纺厂的先例,极大地鼓舞了香港工商界,补偿贸易的热潮风涌大地,“三来一补”为中国沿海省份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原始资金。曹光彪本人随后又在内地投资30多个项目,主要是纺织、染整、成衣以及电子、化工等行业。

2、1979年3月,法国时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先生应邀来华,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一场法国时装表演。

1979年3月,皮尔・卡丹来到了中国。他是第一位来到这里的国际级服装大师。这位兼具艺术家和商人双重气质的法国人,率领12个服装模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一场服装表演会。当年的中国,涌动街头的还是一片“蓝色的海洋”。服装表演会的入场券被严格控制,只限于外贸界与服装界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参与“内部观摩”。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临时搭起的一个t型台上,8名法国模特和4名日本模特的台风流畅自然,表现出一种随意性。

皮尔・卡丹这次来华表演,带来了“时装”和“品牌”的概念。讲究穿衣服要穿“牌子货”。而皮尔,卡丹就是20世纪8C年代街谈巷议的世界名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皮尔・卡丹确立了他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知名度第一的外国服装品牌,它还一度成为了高档服装和奢侈消费的代名词。“先入为主”的品牌效应,在它身上得到了极致的体现。皮尔・卡丹也成了中国“时尚”的重新启蒙者,一波比一波繁华的时装潮流、一个比一个华丽的奢侈品牌就前赴后继地来了。

3、1980年1月,上海纺织工业局试行利润全额留成办法。

经国家经委和财政部批准,上海纺织工业局以局为单位试行全系统利润全额留成。试行办法规定:上海纺织系统必须在1979至1983年的五年中,以1978年为基数,确保生产每年平均递增8%,五年累计利润135亿元,五年净增利润26亿元,外销创汇1983年达到17亿美元。在此期间,全局创造的全部利润,上缴国家90.5%,留给企业9.5%。其中:40%为生产发展基金,福利基金、奖励基金各30%。从而把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结合起来,把企业的经济责任、经济效益和经济利益挂起钩来。

上海纺织工业局等单位试行利润全额留成取得成效。国家经委、财政部于1981年12月颁发了《关于国营工交企业实行利润留成和盈亏包干办法的若干规定》。郝建秀同志在1982年全国纺织工业厅局长会议上说,利润留成的办法,从国家对企业来说,以实行地区纺织工业局或公司为单位的全额利润留成比较适合纺织行业的特点,它可以集中一部分生产发展基金和福利基金,统一安排全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建设项目和重大技术改造措施和集体福利事业。实行利润全额留成在全行业推行开来。

4、1980年,纺织工业部组织扩大企业自的调查。

为了深入研究在纺织系统扩大企业自的改革,根据国务院有关指示,1980年10月,纺织工业部组织调查组到四川纺织企业进行扩欠企业自的调查,于12月24日,向中央和国务院写了《关于四川纺织系统扩大企业自的情况和建议》的调查报告。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同志批示:“这样不断研究新情况很好。”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同志批示:“这个报告有分析、有建议,是个好报告,请研究应转发一下。”刚刚恢复出版的国务院《参阅文件》第一期即作了转发。并加了按语,指出:“纺织工业部调查组的报告说明了扩大企业自、对于把企业搞活,进一步发展生产、改善职工生活,调动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还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意见。这个报告有分析、有建议,值得一阅。”“要不断总结经验,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各项办法逐步完善起来,以取得更大的效果。”在这年底的纺织工业厅局长会议上,进行了讨论和贯彻实施。

5、1981年,全国纺织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

在改革开放的国策逐步明朗的形势下,东南沿海省市纺织系出现了合资办厂以至办外资(独资)企业的新现象。1981年,香港唐氏家族(唐翔千)与上海纺织局在浦东合资开办“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沪方投资60%,港方投资40%。一期工程引进了三套粗毛纺梳毛机,4508锭毛纺走锭,并配100台国产电动横机及相应的染整设备。年生产高档兔羊毛纱90万磅、兔毛衫10万打。企业成立五年,就获利人民币2039万元、创汇1347万美元、上缴国家税收1112万元。

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是全国纺织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是纺织行业实践对外开放政策的一次创举,为利用外资积累了经验,使纺织行业发展“三资企业”得到良好起步。其后,“三资企业”

越来越在纺织行业占有重要地位,到2007年全国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收资本中,港澳台及外商资本占到37.24%。

6、1981年8月,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成立。

1981年,我国刚刚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在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各个方面,以及与此相配套的上层建筑领域,开始进行改革,研究探索,摸着石头过河。八十年代初,受国际信息产业为代表的工业革命“第三次浪潮”的影响,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成为当时我国企业发展的关注热点。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正是在国家进行企业整顿、企业升级、加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情况下成立的。企业管理协会成立后,深入到各省市纺织行业和大中型企业,在如何开展协会工作,如何成为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的桥粱、纽带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先行了一步。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不仅在推进纺织企业改和管理进步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他们所运用的行之有效的培训、咨询、交流研讨、信息工作方法等,都是现在“大纺织”各行各业、各类协会开展工作所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和手段。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是纺织行业成立最早的协会,也是中央各部委中最早成立的行业企业管理协会。

7、1982年,江苏仪征化纤一期工程,通过中信公司发行日元债券在日本融资,开辟了借外债办大企业,谋求发展的新路。

80年代初,国家22项重点工程中的大项目――“仪征化纤”一期工程,原设计能力为年产聚酯切片50万吨(纺丝后所得涤纶,相当于当时全国化纤总产量),总投资为10亿元人民币。在工程已经全面铺开、国家已投入3亿元资金购买设备的关键时刻,遇到了国家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建设资金难以为继,工程将要下马的重大难题。在钱之先老部长亲自向国务院充分反映情况后,争取到工程由“停建”改为“缓建”。而续建所需的巨额资金由钱老部长找到中信公司董事长荣毅仁同志(后任国家副主席)商量出路。荣毅仁领导的中信公司,顶住“不理解”、“不合算”、“不赞成”等种种压力,作出了由中信公司出面发行日元债券,在日本融资的决策。1982年1月中信公司如期发行100亿日元债券,很快就在日本销售一空。中信公司将募集到的资金80%投入“仪征化纤”,作为中信公司的股金(占30%的股份),从而顺利解决了仪征化纤的续建问题。纺织工业部和中信公司联手办成的这项“借债建厂”的创举,一时被誉为“仪征模式”,开了我国社会主义国营企业以发行债券方式,利用外资建人工厂的先河。

8、1983年,广东新会涤纶厂引进全国第一套涤纶长丝高速纺丝生产线。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纺织工业迅即快速发展起来,对纺织原料的需求人增,特别是化学纤维的需求。但当时,我国化学纤维生产技术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产量不高,品种不多。1981牟全国化纤产量只有52万吨,其中涤纶17.6万吨,涤纶长丝仅仅34s5吨,远远不能满足需要。1981年广东新会县政府组织到德国等地进行涤纶项目考察,并在1983年全套引进全国第一条万吨涤纶高速纺生产线,快速建设,成功投产。

新会涤纶厂引进涤纶高速纺生产线的意义在于,他们当时解放思想,大胆突破计划的束缚,主动根据市场的需求趋向,积极追逐国际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成套引进,规模化生产。为国树立了典范,在中国化纤工业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9、1983年4月、11月,《浙江日报》、《人民日报》先后刊登关于浙江省海盐衬衫厂厂长步鑫生的报道,他的改革精神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学习。

1980年,步鑫生担任浙江海盐衬衫厂厂长,当时全厂300多名职工,年产衬衣40多万件。然而,质量问题、产品积压问题、吃“大锅饭”问题……一一摆在面前。针对这些问题,步鑫生“离经叛道”,以改革精神,大刀阔斧地进行解决。在打破“大锅饭”上,学习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车间实行“联产计酬制”:做多少衬衫,就拿多少工钱,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在抓质量中,实行做坏一件衬衫要赔两件,“你砸我的牌子,我砸你的饭碗”;在打响自主品牌上,敢在上海最繁华的马路上做广告,“靠牌子吃饭可以传代,靠关系吃饭要”;为打开衬衫销路,主动加强与商业部门联系,召开订货会,请全国各地百货公司负责人来,吃住行全包……仅两年时间,海盐衬衫厂年产量达130万件,跻身全国著名衬衫厂行列,两年实现利税164万元,在当时的中小企业中实属不易。

步鑫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改革先行者而名闻全国的新闻人物,他以敢为人先的精神,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人民日报》1983年11月16日发表“一个有独创精神的厂长”的报道,并以编者按的形式披露了当时中央领导的批示内容:“对于那些工作松松垮垮,长期安于外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企业领导干部来说,步鑫生的经验当是一剂良药,使他们从中受到教益。”步鑫生的一套充满改革精神的经营管理办法,诸如“日算月结,实超实奖,实欠实赔,奖优罚劣”的分配原则,“人无我有,人有我变,人变我新,不断创新”的生产方针等,使广大企业负责人深受启发,全国掀起了学习步鑫生的热潮。尽管步鑫生后来由于投资失误等问题企业失败,但是,他敢于改革创新的精神,他所起到的影响带动作用,至今仍值得肯定。

10、1983年5月,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成立。

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我国进入了坚持“两个文明”建设,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新时期。

在十二大精神的鼓舞下,为进一步恢复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研究和探索新的历史时期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新经验,推动行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83年5月,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在湖北宜昌召开的全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成立。

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是全国首家成立的行业性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团体,开创了探索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先河。25年来,中纺政研会在行业乃至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创办了由总书记题写报名的全国唯一的一份政工专业报――《中国企业政工信息报》;创办了国首份政工类刊物――《纺织政工研究》,薄一波、邓力群、钱之光等中央领导为创刊号题词;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政工研究机构――中纺政研会华东研究所,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在该所成立五周年座谈舍的讲话中高度肯定了纺织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了全国纺织职工演讲团,先后到全国纺织集中城市演讲39场,直接听众6万余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书记处书记邓力群、郝建秀在中南海接见演讲团成员,对演讲团的演讲予以高度评价;发起国务院21家部委联合主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知识大赛”,全国各行业参赛职工达300万,共中纺织职工20万

人,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大会,吴邦国作了重要讲话。

11、1983年,全国纺织新产品展销会在京举办。

1983年6月15日~7月15日,全国纺织新产品展销会在北京举行。从新产品共1.1万余件中,选出4000余件,分棉、毛、麻、丝、色织、针织、复制、工农业生产用品、少数民族用品、装饰用品10大类进行展出。展销会开馆29天,前来参观的共达40余万人次,销售金额共880多万元。展销会期间,还有学术交流活动4C多次。当时的全国人大、国务院等中央领导同志,参观全国纺织新产品展销会,并作指示。

此次展销会开创了由工业部门组织土产企业直接进入市场的先河,是纺织企业从统购统销的土产计划型向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生产经营型转化的重要事件,在业造成了重大影响。并促进了日后各类专业展会的举办,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内需消费和外贸出口。

12、1983年7月,纺织工业部设立“纺织工业经济研究中心”,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进一步发展纺织工业的理论创新和经济政策创新。

上世纪80年代初,振兴纺织业再度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把整个纺织系统的调研力量组织起来,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推进纺织业的新思路、新政策。纺织工业经济研究中心应运而生。迅速得到国务院编委批准,进入纺织部直属事业单位序列。以部办公厅原有调研力量为基础,加上从各业务司局抽调的一批专家,组成以研究纺织业实际问题见长的研究队伍,而由办公厅主任吴鹤松和资深经济专家俞鲤庭主其事。并由部领导出面,聘请马洪、于光运、陶力、卢绪章、陈立、苏星、季崇威、郑戈恒、张彦宁、吴俊扬、张磐、董辅等三十来位经济学家为顾问。

“中心”成员单位,包括各省市、自治区纺织厅局的相应调研机构,纺织系高等院校、科研设计单位的经济研究机构,以及纺织工业部门的经济类学术团体。

“中心”的研究领域涵盖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经济体制、经济法规。

在这样一个颇具实力的研究、咨询机构积极参与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纺织部陆续出台了若干影响深远的全新的产业政策。特别是:

调整产业结构,致力于深加工,发展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三人类最终产品”,使之成为纺织业的三大支柱。

整个纺织系统实行“三个转移”:从以国内市场为主转移到保证国市场的同时,着重抓出口创汇上来;出口纺织品要从以量取胜尽快地转移到以质取胜上来;一切生产围绕发展最终产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

抓住世界范围纺织服装产业大转移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幅度提升国际市场份额。

发挥“大纺机”优势,推动服装成为内销和出口纺织品中都“挑大梁”的角色。

充分肯定乡镇纺织服装业、特别是产业集群的地位和作用,并通过适当的政策扶持、行业管理、信息服务,引导其健康、持续发展。

早在1983年下半年,就依据深入调研对国内纺织品市场供求关系作出“由买方市场转向卖方市场”的判断,并通过媒体广为宣传,使纺织系统的生产与销售较早地适应卖方市场新形势,取得了主动。

13、1983年12月,国务院决定取消布票,纺织品实行敞开供应。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基本处于短缺经济状况,特别是纺织品一直限量供应。刚刚改革开放几年时间,我国纺织工业就有了快速发展。1983年四季度,面对国城乡纺织品市场连年供过于求的新局面,纺织工业部在认真分析纺织品产、供、销、库存的现状和趋势后,因势利导,提出停收布票,促进纺织品商业零售的政策性建议。与商业部等有关部委会商,并迅即取得共同认识。随即由商业、纺织两部共同上报国务院,形成中央决策。陈云同志为稳妥、审慎,决定在国务院批转的“商业部通告”中,将停收布票的时间先限制在“1984年”。以商业部名义在1983年12月1日的通告,最后的完稿本,提法极为谨慎:“从本日起全国临时免收布票、絮棉票,对棉布、絮棉敞开供应。1984年不票。”

这一重要生活必需品供应制度的改变,实际执行后效果超过预想。全国城乡纺织品市场风平浪静。由此不仅终结了实行整整三十年的凭票购买棉布、棉絮的供应制度,而且成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结束“短缺经济”、人民群众过上温饱生活、小康生活最早最有力的佐证。

14、1984年8月12日,纺织工业部发出“关于第一步下放七项权限”的通知。

1984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战场从农村转向城市。工业改革(企业改革)成为中心。在国务院第‘7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十条规定的基础上,纺织工业部做出先下放七项权限的决定。七项权限即:(1)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指导性计划指标和市场调节的范围。(2)小型基建项目的审批权下放地方。(3)质量指标的制订、考核下放给地方管理。(4)关于技术改造项目的审批权限。(5)关于技术引进和技贸结合项目的审批权限。(6)关于科研项目的管理权限。(7)对经济特区、14个开放城市和海南岛实行特殊政策。

这一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其中“商品经济”的提法,实际上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曲折的表达。从这一年开始,以工业领域为突破口和主攻点,计划经济的清规戒律开始被退步打破。

纺织工业部提出先下放七项权限,是纺织工业开始打破计划经济樊篱的标志,代表性的是将过去纺织工业18个指令性计划指标,一下缩减为只剩化纤用聚合物、化学纤维和纱3个,并明确指导性计划产品,地方和企业可以按照计划指标,结合市场需要和原料资源安排生产。

15、1984年,创办中国纺织政治函授学院(中国纺织政工干部业余进修学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中央反复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要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研究新问题。新形势下更需要相应政治思想工作人才。1984年11月,纺织工业部、中纺政研会在北京召开了创办“中国纺织政工干部业余进修学院”筹备会议。当时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长邓力群在给部长的信中指出:“为提高纺织职工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创办纺织政工干部业余进修学院,是十分必要的。”1985年1月学院正式创办,1986年3月,获国家教委正式批准,纳入国家教育函授系列,定名为中国纺织政治函授学院。学院成立十年,培养大专毕业生十万三千多人。

中国纺织政治函授学院的创办,不仅为纺织行业增加了一大批具有大专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才,改变了企业党政管理干部队伍的结构,为纺织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启发

和带动了其它行业,促进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16、1984年12月28日,国务院召开第55次常务会议,听取并讨论纺织工业部关于纺织工业改革问题的汇报,决定在十天之内制定并发出关于纺织品进出口问题的文件。

20世纪8n年代,国际纺织品贸易竞争激烈,我国纺织工业面临严重考验。要在竞争中巩固和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重要的一环是对原来不合理的外贸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调动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促使企业及时掌握信息,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改善经营管理,改变纺织品出口结构。因此,在改革外贸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青岛纺织品联合进出口公司(青纺联)的试点。“青纺联”走出了工业生产企业联合起来,经营进出口贸易,自负盈亏的新路子,国务院十分关注纺织品外贸管理体制的改革,在第55次常务会议上指出,要放手搞工贸结合,肯定“青纺联”的形式,并提出,鉴于纺织品出口问题复杂,要求由田纪云、张劲夫同志召集计委、经委、体改委、经贸部、纺织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在十天之研究决定并发出具体办法的文件。1985年1月8日,国务院就发出了《关于纺织品进出口若干问题的决定》。

55次常务会议在行业外引起强烈震动,这次会议决定的外贸体制改革内容,不仅促进了工业直接面向国际市场,了解国际市场,快速扩大了出口的步伐,而且更看到了政府改革开放的决心和工作效率。

17、1986年4月2日,年产1.5万吨大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研制成功,通过鉴定。

1982年5月9日,总书记在一个文件上,对国产1.5万吨/年涤纶抽丝设备的试制工作,作了重要批示:“这可以算一项先进设备的攻关项目。这套设备明年成功以后,应考虑公开表扬,长志气,鼓干劲。”批示有力地推动了这套先进设备的研制工作。

1986年4月2日,年产1.5万吨的大型涤纶短纤成套设备,在江苏仪征化纤公司通过部级鉴定。鉴定结论为:“这套设备设计合理,运行稳定,产品质量和主要运行指标都达到了当代国际水平。”

这次攻关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我国纺织工业坚持自主创新,瞄准国际先进技术。加快化纤设备国产化的信心。去年我国化纤产量已达2414万吨,占全世界产量的一半。以大容量、高起点、低投入,全部国产化的聚酯及配套的长短丝工艺、装备、工程为代表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先进化纤产能占到总能力的70%。

18、1986年10月24日,国务院召开121次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将服装工业划归纺织部实行行业管理。

解放以后,我国对工业实行工业行业管理。纺织是个独立的部门,而与纺织密切相关的服装行业则在轻工业部手工业局管理,纺织服装不能很好地协调发展。1986年10月24日,国务院召开121次常务会议,专题讨论扩大纺织品出口,振兴纺织工业问题。会议指出,纺织品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出口创汇的重点,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解决纺织行业的困难,尽快把纺织品出口搞上去。同时决定,把服装和丝绸归口纺织工业部实行行业管理。国务院办公厅11月29日发出通知,从1987年开始,服装行业计划转到纺织部门,轻工部所属服装工业总公司成建制地移交给纺织部,各地轻工系统所属的服装工业公司和企业单位的移交时间,由各地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国务院认为,将服装行业归,纺织工业部实行行业管理,这一体制上的调整,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全行业的综合优势,对提高我国纺织品加工深度,扩大纺织品出口和满足人民需要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实践也充分证明了国务院这一决策的正确。服装工业与上中游的棉、毛、麻、丝纺织以至化纤工业,逐步做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形成显著的多赢局面。实行“大纺织”行业管理对提高服装行业的工业化水平,促进面料行业发展,扩大服装出口,满足国人民日益提高的消费水平,起到了重大作用。

19、1987年,国营西北五棉大规模引进国际先进水平装备,进行技术更新改造。

1987年,国营西北第五棉纺织厂针对国内外纺织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围绕替代进口、扩大出口,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传统产业,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以建立国第一条生产床上用品面料生产线为目标,实施了棉纺织重点技术引进改造项目,投资一亿多元人民币,从日本、比利时引进227台2.8米及3.6米宽幅喷气织机及配套设备,同时从德国、瑞士引进织前工序的关键设备――祖克浆纱机和贝宁格大卷装整经机,一举形成了国最大规模的宽幅织物生产基地。

西北五棉此举,开创了国内棉纺织行业大规模引进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织造装备进行技术更新改造工程的先河。不仅使该厂在产品结构上实现了重大调整,为增加经济效益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全国各地纺织企业的纺织技术装备引进树立了典范,加快了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加速了企业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同时还对国应用研究喷气布机相关技术,促进消化吸收和装备国产化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20、1988年5月10日,我国第一所全国性的以服装科学、工程、艺术为主体的服装教育高等学府――北京服装学院诞生。

20世纪80年代,随着服装行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服饰水平的提升以及出口的不断扩大,使得对服装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为适应服装工业的蓬勃发展局面,经国家教委同意(1987年10月),纺织工业部将已有二十几年历史的部属院校北京化纤学院改建、扩建并更改校名,建成“北京服装学院”。1988年5月10日举行命名典礼大会。国家副主席王震和陈慕华等领导同志出席命名典礼大会,纺织工业部部长在大会上敌辞。

北京服装学院的建立,足纺织系统落实“科教兴国”国策的具体部署。二十几年来,北京服装学院培养出大批从事服装科学、工程、艺术事业的设计师、工程师、艺术家,以及各种相关学科(纤维材料、纺织品加工、服装企业管理等)的专家、科学家、企业家。由于北京服装学院的建立,完全符

21、1988年7月,第一届中国国际纺机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合形势和市场的需求,引发了全国各地众多高校相继创设服装院、系、专业的热潮,很好地解决了服装工业的人才培养问题。到目前为止,全国有上百个高等院校中设立服装及其相关专业。

由纺织工业部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国际纺机展览会在北京举行。田纪云、宋任穷、廖汉生、荣毅仁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了开幕式。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20家厂商,带来了510多台先进的纺织机械和仪器参加了展出、我国也有60多个纺机厂展出了60多台设备。展览会在纺织行业引起强烈反响。

这次展会是改革开放以后,纺织行业首次举行的大型国际展,它不仅使我们近距离的看到了国际先进的纺织机械,体会国际纺织先进水平与我们之间的差距,还使我们感到通过举办这种大型国际专

业展,可以更好地掌握信息,了解行业发展动向,充分进行国内外同行业之间的交流,开阔思路,还可以结成贸易伙伴,开展贸易,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随后几年,纺织行业的各类大型国际展览会、博览会纷纷开始举办。

22、1989年12月2日,中国首届最佳时装模特表演艺术大赛在广州落下帷幕。

1989年,中国首届最佳时装模特表演艺术大赛在广州花园酒店举行,叶继红夺冠,并评选出了十佳模特。当时正在珠江开会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慕华带领十几个部长前来参观了比赛。这让欠赛成为中国模特发展史上第一次公开的实际意义上的全国性模特大赛,是国第一次具有权威性的大规模时装模特比赛。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逐步与世界接轨,正在奔向小康的中国社会已开始追求时尚、流行。

23、1991年12月21日,国务院纺织机械引进和国产化领导小组成立,开始了两机项目的技术引进国产化工作。

90年代初,我国纺织品一度大量积压,全行业进行限产压库,同时开展了技术改造工作。重点定在提高纱、布质量,迅速提高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国产化水平。朱基副总理在1991年11月1日听取纺织工业部技术进步工作汇报时说:“现在的纺织设备不行,我再次讲,纺织工业部要把纺织机械制造工业摆在突出的地位来抓。要成立一个联合机构搞这项工作。把有关的工厂、部门、科研系统都吸收在一起。请经贸部、机电部、航空航天部、科委、中国银行等参加。”12月21日,国务院生产办副主任扬昌基同志宣布国务院纺织机械引进和国产化领导小组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在领导小组领导下,以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为重点开展技术引进国产化、技贸结合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1992年,先后有德国赐来福公司、日本津田驹公司、丰田公司、瑞士苏尔寿公司、意大利萨维奥公司等与申方企业签订了转让设计制造技术合同。

两机项目实施技贸结合,搞技术引进国产化,为我国加快提高纺织机械设计制造水平打开了一条路。1997年我国纺织机械出口只有1.49亿美元,2007年出口已达15.28亿美元,增长了九倍多。

24、1992年上海第二纺机股份有限公司等挂牌上市。

1990年12月19日,1991年7月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开业。纺织行业也开始利用资本市场的尝试。1991年12月1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组建上海第二纺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嘉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联合纺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翌年,先后正式挂牌,并发行股票,为纺织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迈出了第一步。企业上市融资,成为纺织放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道路,截止2007年末,我国a股上市的纺织行业上市公司达87家(扣除主业转型的公司)。

25、1992年11月3日,重庆市中极人民法院正式宣告重庆针织总厂破产。

重庆针织总厂始建于1950年,曾经发展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国有针织企业,拥有4000多万元资产,近3000名职工,在全国十大针织联合企业中排名第三。该厂历史上有过辉煌的岁月,也曾经为国家建设和重庆市的经济发展立下过不可磨灭的功劳。但是,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该厂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的应变能力日益减弱。当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重庆针织总厂也就暴露了机制、体制痼疾,管理混乱、市场竞争不力等致命弱点。从1986年起连年亏损,债台高筑。到1992年申请破产时亏损已达2000多万元,负债8000多万元,负债率高达191%,被迫走上了破产的道路。

重庆针织厂的破产,是国有企业改革第二步的标志性事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企再次松绑,国企改革深入产权制度,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现代企业制度开始建立。通过明晰产权和实施关停并转,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开始理顺,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从1995年起,国有企业的兼并破产工作出现了高潮,1996年,全国破产试点城市扩展到56个,1997年达到111个城市。2000年,企业破产工作基本全面推开。

26、1993年5月15日,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世界著名服装大师瓦伦蒂诺、吉安弗兰科,费雷和皮尔・卡丹。

1998年5月14日,第一届中国国际服装博览会(CHiC)由经贸部和纺织工业部批准在北京开幕。主席在CHiC开幕的第二天,就在中南海接见世界著名服装大师瓦伦蒂诺、吉安弗兰科・费雷和皮尔・卡丹等,这是建国以来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接见国际服装界人士。在这届集国际上吏易模式、服饰文化模式、引导模式三位一体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服装博览会上,三位世界大师展示力作,倾倒观众。已经有500年历史的天坛祈年殿第一次被灯光打亮,“世纪风”大型服装晚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东方与西方,历史与今天,时空跨度大,文化反差强,令中外观众震撼。

主席接见三位服装大师,表明纺织服装业在产业界中的地位,设计在纺织服装业中的地位,充分得到我国领导人的认可。

27、1996年,杉杉集团花百万元高薪聘请设计师。

90年代,服装工业快速发展,1996年服装产量已经超过百亿件。设计、时尚、品牌,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1996年4月,全国服装行业工作会议在沈阳召开,时任中国纺织总会副会长的杜钰洲在会上提出了名师工程。下半年,杉杉集团在全国的一些报纸上以百万元重金向全国招聘优秀的设计师,并成功地聘到了当时国内最高水平的设计师张肇庆和王新元,全资设立北京杉杉法涵诗时装有限公司。为两位设计师提供了300万元/人,年的设计经费,被业人士认为“杉杉为他们设立的设计总部,投入的设计资金都堪与国际大企业媲美。”

杉杉此举在产业界掀起波澜,一些名企纷纷响应,一批时装设计师涌现出来,进一步促进了时尚设计氛围,推动了国时装设计的价值与设计师价值的提升。

28、1997年11月1日,朱基副总理在上海召开三省一市及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会议,提出当前国民经济最重要的任务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把亏损严重的纺织行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的突破口。

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许多国有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情况愈来愈突出,全国工业国有企业处在极为困难的时期。仅纺织行业国有企业1996年亏损额达106亿元,全行业处在危机之中。1997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朱基副总理在上海进行调研,并于11月1日召开了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三省一市负责同志的座谈会。他在会上指出,“当前,国有企业再不改革后果非常严重。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找一个突破口。这就是纺织行业。因为国有企业当中最困难的行业是纺织行业,如果能把纺织行业的改革和脱困解决好的话,中国国有企业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这次上海座谈会是中国纺织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会后不久12月9日召开的中央经济

工作会议上正式确定“以纺织行业为突破口,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在国务院领导的亲自关怀下,纺织行业开始了三年压缩淘汰1000万落后棉纺纱锭,分流1211万职工,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的攻坚战、并且全面启动了中国纺织工业的战略大调整,使中国纺织工业朝着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扩大市场、加速出口、实现全面进步,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9、2001年2月19日,撤销国家纺织工业局,纺织产业协会全面登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舞台。

按照加强综合管理,取消专业管理的改革思路,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前,国务院_提出关于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并经全国人大通过,决定撤销国家纺织工业局等九个专业管理局,组建行业协会。

这次机构改革,标志着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纺织行业一直沿续52年的专业部门管理结束,原来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专业管理体系也不复存在,而1998年建立的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进行改建,并且组织起已经建立的各专业协会、综合性协会及相关事业单位,形成一个部级纺织协会体系,全面登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舞台。这个部级产业协会体系以服务为宗旨,构建纺织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成为全国纺织行业的代言人。随着这次改革,地方各区域纺织行业组织不断完善。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国纺织行业协会组织逐步形成网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逐步开始发挥作用。

30、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wto的第143个正式成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政要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国承认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现实性,决心全方位融入这一必然走向全球化的世界市场经济体系,也表明中国准备好了将在经济体制和机制上同世界接轨,接受世界市场经济制度的共同规则和竞争政策。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纺织工业关系重大。从1948年缔结的“关贸总协定”到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一直把纺织品服装国际贸易列为重要议题。早在1973年,各主要纺织品服装进口国和出口国就在“关贸总协定”的范围内达成《多种纤维协定》。1993年12月,关贸总协定成员国在乌拉圭回合中达成的《纺织品与服装协议》,从1995年1月1日起生效,与“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之日同步。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深受配额限制之苦的纺织品服装外贸出口大大得益。先是赶上“分阶段取消配额”的最后三年,在2002年-2004年间得以初步释放能量(出口能量);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三年中增长83%,2004年达到974亿美元,2005年全面取消配额后(虽然对美国、欧盟仍有过渡期),又得到新一轮大发展。2007年出口达到1756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80%,比2001年的533亿美元增长2.3倍,平均年增长22%。

31、2002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开展以产业升级为核心内容的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

计划经济年代的纺织工业,主要靠计划布点发展,绝大部分企业都在城市里。改革开放以后,以县、镇区域经济为主的纺织产业集群地区快速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一县一业,特色集群逐步形成,发展壮大,成为全国纺织经济的重要基础。但是集群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问题;尽管有些集群很不错,但总体上讲,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地区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为了提升集群地区产业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发展,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战略性地进行了纺织产业集群的试点工作。2002年12月24日,命名了19个县(市)、19个镇为试点地区,得到了集群地区的热烈响应。6年来,试点地区扩大到了14s个(67个县(市)、78个镇),这些地区共有17万户纺织企业,800万职工(基本是农民工),纺织经济占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40%以上。

纺织产业集群地区是中国纺织工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纺织服装产品的主要生产地,通过试点方式将集群地区组织起来。从服务的角度,进行引领、指导、协调、帮助,对摸清行业脉搏,反映行业情况,完善产业政策。促进行业经济健康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32、2004年8月19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和上海长宁区合作建立的上海时尚园正式开园。

在上海经济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联合上海长宁区人民政府利用原上海汽车集团离合器厂闲置厂房,建立起时尚产业园区。这个园区主要是利用上海优越的都市生活环境和丰富的国际商务资源,以设计师为核心创造先进生活文化和自主知识产权,促进原创品牌和都市时尚产业发展。上海时尚园围绕“原创品牌孵化、生活文化创新、职业技术培训和时尚信息”四大功能建设,一期工程7800平方米,已有包括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电脑动漫设计、工业品设计、成衣设计、面料设计、形象设计和时尚传媒、职业技术培训、知名品牌公司等几十家机构入园。

上海时尚园开园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吴邦国、李长春、俞正声、陈至立以及五十多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先后参观视察、指导。在都市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尚创意产业日益成为各地争相发展的时候,上海时尚园给大家很好的启发和借鉴。

33、2005年5月31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推广委员会在京成立,《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在纺织行业推广试行。

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社会责任是国外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特别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格外被国外关注。由于我国纺织行业企业众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程度不一,国家又没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标准,许多纺织企业常受国外厂商重复验了之苦,因此,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指导思想下,把加强纺织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当做一项战略性工作来抓。2005年5月31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联合160多家纺织骨干企业发出倡议,在全行业加强社会责任建设,并积极推广执行《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

纺织行业是全国各产业中最早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行业。《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在制订过程中,得到国家发改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有关领导、专家的支持,成为全国第一个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纺织行业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不仅提升了行业的内在竞争力,而且为国家在社会责任建设方面,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34、2006年4月,杜钰洲会长提出纺织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升级,必须提高科学技术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纺织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杜钰洲会长在

2006年1月全国纺织行业工作会议上总结“十五”纺织工业发展时说,“十五”期间是我国纺织行业发展最快、步于最大的五年,是中国纺织行业技术进步步伐最大的五年,是中国纺织行业质量效益提升最快的五年,是中国纺织行业市场活力发挥最充分的五年,也是中国纺织行业融入全球化倍受国际关注的五年。同时指出,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十五”期间中国纺织行业的发展运行实践,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纺织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很多。问题的集中表现,就是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集中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自主品牌的实力薄弱……对纺织行业的发展前提,无论从外部条件,还是内部问题来分析,其唯一的出路就是尽快把纺织经济切实转入到科学发展的轨道

当年4月在2005~2006年度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竞争力会上,杜钰洲会长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升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我们必须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依靠科学技术、依靠品牌、依靠职工的素质上来。提高科学技术对我们行业持续高速增长的贡献率、提高自主品牌对中国纺织行业持续高速增长的贡献率。

两个贡献率的提出,得到全行业的认可,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35、2007年1月19日,全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成立。

2007年初,来自全国各地50多家知名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代表汇集广州,成立了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

纺织品行业研究报告篇8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陈树津说,纺织上市公司已经成为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行业内优秀企业的集合,他们体现了行业发展的方向。为了建立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相互交流、良性互动的平台,以降低双方的交易成本,提高投资与融资的效率,实现筹资者与投资者的合作共赢,中国纺织企业家联合会协调组织成立“纺织上市公司研究会”。

在纺织上市公司研究会厦门报告会上,主题报告认为,今年起,纺织行业将由前期的快速增长步入平稳增长阶段,盈利增速下降,内部优胜劣汰加剧,有独特盈利能力或主动转型的企业,才有望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这一分析将给在场的投资机构决策提供了较为客观的纺织行业趋势参考。

行业发展趋势

纺织行业上市公司股票一向并不是掀起股市风云的焦点,行业是传统制造行业,企业是没有炒作题材的企业,过去往往被投资机构忽略。2006年,投资几乎江山一片红,每投必赚几乎成为定律,投资机构开始关注纺织行业趋势,以作出他们的投资判断,也就不足为奇。对于到会的投资机构来说,纺织行业的增长点是什么,产业链各环节上企业未来的走势是他们最为关注的话题。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巡视员张莉针对行业2007年趋势给予非常客观的判断。

从投机决策的角度看,张莉给出的答案,对于投资机构今年针对纺织行业的投资预期,并不乐观,纺织行业并不具备仿佛过山车般的高风险、高风头。但是对于那些看重长线投资收益的投资机构来说,纺织行业是一种以投资时间长度换取低风险高受益的最佳选择。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巡视员张莉分析了2007年纺织行业发展趋势,她的报告对70余家投资机构来说,是一次认识纺织行业前景的难得机会。张莉说,“十五”期间是纺织行业发展最快的5年,每年呈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拉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投资。关于行业未来的发展形势,她给出的总体判断,从2007年开始,行业数量增长将逐步放缓、开始步入质量和效益增长阶段。根据预估,2007年行业产值同比增长20%左右,出口增长在15%~20%之间。但行业未来在生产要素和环境方面受到的约束日益加剧。张莉介绍说,预计新年度国内棉花产量在673万吨,需求量在1200万吨,缺口依然巨大,今年国内外棉花价格走势总体呈现上扬态势。化纤原料方面由于进口比重较大很大程度上其价格走向受制于国际油价的波动。2006年部分化纤原料(氯纶、粘胶)价格的大幅上涨很可能引起这些产品领域投资的再次反弹,因此未来继续上升面临一定压力。同时行业内劳动力短缺现象十分明显,而且行业内平均劳动力成本每年至少上升10%左右,国内纺织行业在成本方面的国际比较优势逐渐减弱。随着国家对工业企业环保要求不断提高,未来纺织企业在环保方面成本也将逐步提高。

人民币持续升值预期对行业压力依然存在,原先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将减少行业利润72亿元左右。但预计随着升值幅度加大,行业议价能力逐步减弱,随着中美、中欧纺织贸易摩擦的加剧和竞争对手印度的迅速崛起,本币升值对行业盈利的影响将进一步增加。

该判断与近期行业上市公司的声音是一致的。华茂股份刚刚的年报表示,目前“两头小中间大”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即一头是棉花资源紧缺,中间是产能供过于求,另一头是市场过度竞争。棉花、汇率、劳动力成本等因素都给纺织企业的经营带来较大风险,“相当长时期内我们将面对艰苦困境和严峻挑战”。

三房巷日前也表示,如果未来人民币保持坚挺或升值,则可能影响公司产品的外销和收益,而棉价波动将影响公司生产成本和利润水平。日益增大的环保要求,也给纺织企业的成本带来压力。

报告会上,张莉还分析了行业具备平稳发展的多重条件。一方面,世界经济的继续增长保证了国内纺织行业良好的外部需求,石油价格的预期平稳对缓解行业原料成本压力具有积极影响,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和政策方面对行业内创新企业的支持将成为有效支撑行业的平稳发展。另一方面,纺织行业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行业增长逐步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同时还要看到纺织服装的农村消费增长潜力很大。根据统计,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人均收入的2.1倍,但城镇居民人均衣着类支出是农村的5.6倍。张莉表示,国内纺织产业未来向中西部转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相反国际上的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步伐正趋于平缓。加上纺织行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日益明显,正逐步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型。根据统计2006年纺织行业出口平均单价同比增长了11%。

哪些纺织上市公司是潜力股

参加纺织上市公司研究报告会的多达70家投资机构,关心纺织企业发展模式不同选择,会使哪些纺织上市公司脱颖而出。

东方证券分析师施红梅表示,纺织行业已经开始出现分化,四类敢于主动转型或具有较强自我提升能力的大企业,将有望保持行业领先。一是雅戈尔等公司,已经开始进行适度多元化;二是瑞贝卡、七匹狼等企业,将盈利模式逐步由生产向品牌和服务渠道转变;三是宜科科技、龙头股份等公司,与外资在对等条件下探讨深度合作;四是浔兴股份、众和股份等公司,由于行业集中度低而竞争激烈,计划通过兼并收购迅速扩大规模。

目前上海龙头股份正与意大利纺织巨头磋商定向增发1亿股以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说法,令资本市场十分看好,尽管消息未明,但在最近的6个交易日中,龙头股份的股票拉出6连阳,其中天接近涨停报收,跨国合作题材明显叫好。

宜科科技是国内衬布生产龙头企业,去年底已与法国霞日集团合作,双方互相参股,宜科科技目前已受益匪浅。公司公布的业绩快报显示,2006年公司利润总额为8838.27万元,同比增长170.94%;实现净利润6114.28万元,同比增长170.37%。增幅均高于主营业务利润增幅的主要原因是,公司2006年度转让两家子公司各49%的股权给霞日集团全资子公司ChargeursinterfodereitaliaS.p.a.,实现股权转让收益。

施红梅表示,与浔兴股份的收购计划和宜科科技的引进外资企业不同,七匹狼等企业走上做大做强自有品牌之路,将大量生产订单外包。目前国内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都在争抢生产环节的利润,但品牌和渠道的附加利润其实远较生产环节为高。厦门会议上,七匹狼强调,他们的盈利模式不是生产,是商业模式下产生的商业利润,较强的品牌塑造能力和业态快速供应链整合能力,是投资机构格外看重的要素。

上市公司重新洗牌

行业内强势企业在自我提升、合纵连横,而中小企业则要么考虑提高产品档次,往高端发展,要么索性进行重组和资产注入,退出纺织主业。目前基本退出纺织主业的上市公司有*St春花、SSt幸福等。

资深行业分析师汪前进表示,今年形势比较严峻的纺织小企业多集中在下游如服装业、棉纺业等,由于品牌之路需要比较大的资金投入和积累,而资金则一向是他们的软肋。目前这些企业提升业绩的重心一是要解决成本问题,比较准确地把握棉花价格走势,锁定成本;二是凭借船小好掉头,灵活跟踪市场产品变化。

一家纺织企业的人士告诉记者,纺织企业投资热的降温从2006年就开始了,当年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出现明显回落,全年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29.7亿元,同比虽增长27.09%,但增幅却比2005年下降了8个百分点。投资趋缓过程中将出现一定比例的重新洗牌。

纺织品行业研究报告篇9

【关键词】供给侧;服装;电子商务

一、供给侧改革下的纺织服装业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度极高的热词自在情理之中,个中原因除了中央大力推动之外,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需要通过转型提升谋求新的增长动力紧密相关。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传统产业,中央提出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全要素生产力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每一项工作在纺织服装业都可以一一对应。作为一个市场化程度极高的传统产业,纺织服装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自身的行业特性,改革的具体做法根据不同的细分,行业会各有侧重,但改革至少应该把握四个原则。

(一)绿色是引领发展的前提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力推进,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两会新闻会上强调,铁腕治污决不手软,严禁污染上山下乡;在本届两会上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已经以约束性指标的规格提出,“十三五”时期,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减少10%,氨氮减少10%,二氧化碳减少15%,氮氧化物减少15%,并规定领导干部环境保护责任离任审计。绿色发展对于纺织服装业来说是个再熟悉不过的老词,多年来纺织业环保工作虽有所推进,但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这是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创新重要性的高度概括。《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三项要求,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二是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三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

(三)研究需求侧、引领需求侧

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挖国内需求潜力,开拓发展更大空间,促进供给需求有效对接。国家发改委提交大会审议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提出,“用新思路新举措深挖内需潜力,推动新消费引领新供给形成新动力。”政协委员厉以宁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要研究产品个性化、服务人性化、品牌国际化,把顾客的需求留在国内。

二、电子商务在中山市沙溪镇纺织服装的应用现状

(一)网民数量和网购人数迅猛增加

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普及,网络的普及造就了一定数量的网民,而一定数量网民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前提和保证。根据中山市沙溪镇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统计:2016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1亿,继续领跑全球互联网;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也已达到6.56亿,约占我国网民总数的一半(92.5%)。值得注意的是,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互联网交易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网络购物的用户规模在经济危机中逆势上扬,达到4.48亿,较2015年增加了近3448万用户,而网上支付用户半年使用率增加8.3个百分点。

(二)网商数量数量增长迅速

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的报告称:截至2015年上半年,网商数量已经扩大至6300万,社会经济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主流的电子商务网站如淘宝网等,已成为近年来最受欢迎的创业平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9月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每天新增的网店超过5000家。

(三)服装电子商务交易规模

根据艾瑞咨询的调研数据:2015年网络购物用户在网上购买最多的产品为服装鞋帽类,占比64.9%。并且2015年中山市沙溪镇时尚商品网络购物交易额实现了高增长,环比增长136.8%达到274.6亿元,这主要是因为服装服饰类商品已发展成为网购交易第一大类商品,用户需求旺盛。艾瑞咨询预计,包括服饰、化妆品等在内的时尚商品的需求未来会持续旺盛,时尚商品网络购物交易额15年有望实现接近翻倍的增长。

三、电子商务在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前景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趋势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贸易全球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利益共存的新型贸易竞争与合作关系。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推动下,一系列贸易自由化改革极大地推动了贸易全球化的进在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中,纺织服装业国际化特征表现得越来越充分,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纺织服装区域结构的重大变革,该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占有相当的比重。发达国家已从早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印染、服装设计与销售、产业用资金、技术密集型亚产业,世界纺织服装业中心不断向亚洲推移,为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日益加强和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步伐的加快,发达国家利用反倾销、非关税贸易壁垒限制进口,都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结论

总之,即使我们实现了绿色生产、创新不断、千方百计挖掘有效供给,如果没有诚信来支撑消费信心,市场将会一票否决。从这个意义上说,纺织服装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关各方的长期努力。改革要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产品结构的提升和行为意识的改变。谁知积弊而固守老路,就可能消亡;谁适应变化主动求变,就可能赢得未来。

作者简介:彭云怡(1987-),女,广东省中山市人,中南民族大学本科业,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服装专业教师。研究方向:服装结构及立体造型。

参考文献:

纺织品行业研究报告篇10

【摘要】盈余管理是长期以来关注度高的话题之一。本文采用案例研究和事件分析方法,通过对南纺股份的案例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与内部监管方面存在严重缺陷,盈余管理手段也复杂多变。同时还发现监管存在疏漏,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未能尽责,法律法规方面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手段经济后果

一、引言

企业的盈余管理一直是研究的热门话题,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经济后果等。已有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经营者为了影响股票市场对公司价值的理解、提高经营者的报酬、降低违背贷款合约的可能性以及避免监管部门的监管,往往会运用应计项目和构造真实交易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Healy和wahlen,1999)。鉴于此,很多学者研究影响盈余管理的外部因素,如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公司治理因素、审计质量、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等。研究多数集中于使用大数据大样本的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模型回归结果来说明问题,揭示盈余管理现象的存在,且证明有诸多因素会影响到盈余这一变量。对于某一个体公司,有关盈余管理研究则相对较少。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时有发生。因此研究公司有关于盈余管理的个体行为,有利于利益相关者更早地注意到企业的相关问题,也有利于市场的监管,降低审计风险。本文选取南纺股份公司为案例,分析盈余管理手段由此带来的经济后果,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本文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案例分析。根据已有的研究结论表明,经营者为了影响股票市场对公司的理解、提高经营者的报酬、降低违背贷款合约的可能性以及避免监管部门的监管,往往会运用具体的应计项目和构造真实交易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Healy和wahlen,1999)。由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之前的研究进行归纳,一方面是从决策有用性的角度,另一方面从契约功能的角度。

从决策有用性角度,主要表现为上市公司想在资本市场进一步扩大融资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一些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手段和效果从而达到吸引投资者的目的。陆正飞等(2008)认为,国内外上市公司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盈余管理对债权人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企业通过盈余管理行为粉饰财务状况,进而影响债权人关于债务融资成本的决策。并且盈余管理不但能影响债务融资成本,还能影响企业是否能够获得债务融资。通过研究发现,银行并没有对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进行区分,进而说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债务契约有用性。DuCharme等(2001)发现管理者在首次公开发行、季节性公开发行股票前会运用其掌握的操纵权过高估计报告的盈利,从而获得更多的融资。

从契约功能角度,由于“人”与“委托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一般为人,即企业管理当局)通常比会计信息使用者(委托人或利益相关者)了解更多的企业内部信息,因而必然导致“沟通摩擦”(魏明海,2000),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随之而来。人会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盈余信息过程中,做出对自己有利或对自己和委托人均有利的盈余管理行为。契约可分为奖酬契约和债务契约。奖酬契约通常指分红计划,分红计划通常基于会计收益数据制定,而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和会计系统的管理权又掌握在管理者手中,因此会诱使管理者操纵相关会计数据来提高其分红收益的机会主义行为。这种行为最终导致会计收益数据并不能总是客观地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或价值。此种观点已经被Healy(1985)等早期的实证会计研究所验证。债务契约是管理者与债权人签订的旨在保障债权人利益的显性契约,管理者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来调整相关财务指标,避免造成技术性违约,这种猜测也被许多研究人员所验证(李辽宁,2012)。

三、案例概况

(一)公司概况

南纺股份成立于1978年,1994年5月改制为股份制公司,2001年3月6日经中国证监会核准上市。主要从事纺织品、服装、机电等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南纺股份设有21个业务部门和9个职能部门,拥有27家控股子公司和12家参股公司,子公司涉及纺织品和服装、医药和机电产品生产和贸易、展会以及房地产开发等多个领域。该公司在过去的两年中曾多次被相关监管机关披露经营过程中存在问题,财务方面存在严重的虚增利润行为。南纺股份连续五年财务造假,虚盈实亏,南纺股份财务造假事件被曝光以后,引起了媒体与投资者的高度关注,被媒体称为“近十年国企造假第一股”。

(二)违规事实

2012年9月18日南京市审计局名为《2012年第1号:南京纺织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2001至2010年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的审计公告,在公告中指出:南纺股份在高速增长过程中、没有按照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去履行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在履行管理职责的过程中,公司主要高级管理人员和部分中层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未能正确和全面履行岗位职责。在应对快速发展的内外贸经济活动中,思想和管理方法陈旧,严重的不适应市场,导致公司规模增长带来的效益和公司积累的资源大量流失,2006年至2010年进出口额年平均降低7.66%,主营业务收入年平均下降8.93%。经审计,南纺股份的不良资产总额10.79亿,已形成损失6.47亿元。

2012年11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谴责公告,认定南纺股份在信息披露、规范运作等方面存在多项违规行为,包括年度报告披露未能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数据及经营情况,严重违反了《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前任董事长兼总经理C1、前董事兼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C2、前副总经理C3三人恶意串通、联手造假,对其公司的违规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行为严重违反了《股票上市规则》第2.2条、3.1.4条、3.1.5条的规定,以及在《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声明及承诺书》中作出的承诺。

2014年5月16日,南纺股份了《关于收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公告》。公告显示,经过证监会为期两年的调查,南纺股份被认定在2006~2010年间连续五年虚增利润总数达到3.44亿元,如下表所示。并于2014年5月15日收到中国证监会的处罚公告,同时也作出了相应的处罚决定。公告曝光之后,各大财经媒体、网站均对此作了报道,公司被媒体称为“近十年国企造假第一股”。相关报道引起了股民、法律人士以及资本市场关注者的激烈讨论,南纺股份的股价接连下跌。

四、案例分析

(一)盈余管理动机

(1)规避退市风险。我国规定a股公司因业绩因素的退市标准是连续3年亏损就要暂停上市(暂时保留代码和资格),如果之后6个月内仍继续亏损就要面临退市处理。南纺股份在2006年企业实际利润亏损金额为668.65万元,为了避免被列入St的行列,虚增利润3109.15万元。随后几年南纺股份连续虚增利润。规避退市风险是南纺股份进行财务造假的主要动机。

(2)管理层谋取私利。南纺股份为一家国有企业,归属南京国资委管理。一般国企因为高管没有太强的利益诉求,且要承担巨大的监管风险,所以很少有财务造假的行为。南纺股份多年经营导致优质资产大幅流失,原董事长、原副总经理、原财务总监等6名高管人员,因私设、侵吞公司“小金库”2亿多元,且大部分资金被高管侵吞、私分,已于2013年被法院判刑。南纺股份财务造假主要动因是管理层不顾监管风险,侵吞公司资产,为私人牟利。

南纺股份公司在2001~2010年间多次出售、处置与转移资产,期间管理混乱,牵涉交易多方,并且管理层变动也较为频繁,期间关系错综复杂。

(二)盈余管理手段

(1)骗取出口退税。公司在2006~2010年五年间采取的主要手段虚构交易,2013年8月13日《南纺股份关于收到税务处理决定书的提示性公告》,确认2010~2011年期间,公司的出口货物单证中,经核实有54份备案单证为虚假单证,共涉及已退税款1033.74万元。根据相关规定,税务机关将对公司已取得的退税予以追回。

(2)违规确认递延资产。2011年报披露,南纺股份2009年年末应纳税所得额余额为-33.00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3311.10万元;2010年应纳税所得额为-5400万元,当期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2080.72万元。根据会计准则规定,南纺股份冲回并追溯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调减2010年度递延所得税资产2080.72万元,调增所得税费2080.72万元,调减2010年年初未分配利润3311.10万元。

(3)少结转营业成本、少计提坏账准备。南纺股份公告称,截至2010年12月31日,由于少结转营业成本导致多计利润4287.78万元,其中调减2010年年初未分配利润4287.78万元,调减应收账款4287.78万元。2013年度发现子公司南京建纺实业有限公司2011年度及以前年度少结转营业成本951.3万元,在编制2011年与2012年可比财务报表时,调减2011年度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及留存收益193.1万元、少数股东损益289.63万元及2011年期初留存收益187.43万元、调减2011年存货951.29万元。2011年公司年报也曾提及追溯调整少计提的坏账准备。南纺股份截至2010年年末时,公司因少提坏账准备多计未分配利润2438.38万元,其中调减2010年年初未分配利润3899.28万元,调增2010年应收账款坏账准备102.14万元,调减财务费用汇兑损益1563.04万元。

(4)虚增营业收入。公司通过虚构合同虚构收入。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公司多计营业收入增加未分配利润金额合计14912.32万元,其中2010年多计收入2489.13万元,2009年及其以前年度多计收入12423.19万元,因追溯调整营业收入同时冲减应收账款合计14912.32万元。此追溯调整事项将减少2010年营业收入2489.13万元,减少2010年年初未分配利润12423.19万元。

五、经济后果分析

(一)证监会行政处罚

2014年5月15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认定南纺股份有限公司存在虚构利润的行为,并作出了相应的处罚。南纺股份公司的造假行为违反了《证券法》第六十三条关于上市公司依法披露的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规定,构成了《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所述的上市公司报送的报告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违法行为。根据当事人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与社会危害程度,依据《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中国证监会对南纺股份及相关责任人也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罚决定:给予南纺股份警告,并处以50万元罚款;以及相关当事人罚款和警告等不同的处罚决定。2012年11月28日,上证交易所曾公开谴责。公开谴责南纺股份严重违反了《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以下简称“《股票上市规则》”)第2.1条、2.5条等有关规定;三位主要的相关当事人涉嫌恶意串通、联手造假,对其公司的违规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行为严重违反了《股票上市规则》第2.2条、3.1.4条、3.1.5条的规定,以及在《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声明及承诺书》中作出的承诺。鉴于上述违规事实和情节,上证所纪律处分委员会审核通过,根据《股票上市规则》第17.2条、17.3条的规定,作出如下纪律处分决定:给予案例公司和三位当事人公开谴责;并公开认定该三人三年内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二)投资者市场反应

证监会向南纺股份发出处罚公告书的当天5月15日,由于市场还未获知该消息,因此在当日市场尚未作出反应,异常报酬率仍然大于0。5月16日南纺股份公布《关于收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公告》,当日公司的股票日报酬率低于预计股票正常收益率,说明已有投资者已经提前感知到了该负面信息。5月17日,由于各大门户网站均对案例公司的财务造假事件进行了报道,5月19日周一市场对该负面信息作出了明显反应,异常报酬率为-3.4%。5月21日,由于案例公司又了《关于对上海证券交易所问询函回复的公告》,证实了2006~2010年五年期间存在虚构利润的违规事实,并且提醒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可以看出,该公告以后当日的异常报酬率再次下落到-3.73%,并于5月22日异常报酬率进一步下降。

六、违规原因分析

(一)监管力度不够

南纺股份公司连续五年虚构利润达数亿,证监会在2012年才介入对此展开调查,反映了监管的滞后性与不灵敏,并且各层级监管工作质量也因此受到质疑。监管方面的疏忽,使得公司有机可乘,虚假财务信息,欺骗广大投资者。同时使监管机关的公信力受到严重质疑,投资者对市场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充满怀疑。

(二)违法成本过低

在此事件中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证监会处罚该公司人民币50万元。很多人认为较之于连续五年累计虚构利润高达人民币3.44亿元,50万元的罚款显得微不足道,并感叹违法成本之低。违法成本低会大大增加上市公司违反规定的可能性。较之于虚构利润的金额,散布虚假财务信息骗取投资者的资金导致投资者付出的成本则更加难以衡量。

(三)企业内部控制缺失

无论是监管机构或是法律法规的规定,都只是外部制约机制,而对于此事件,还是应该从企业内部找原因。企业内部公司治理存在严重问题,内部控制缺失,才会导致该种情况发生。企业内部监事会、独立董事形同虚设,会计人员违背职业道德,对管理层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约束,管理层存在道德问题等,这些是导致南纺股份公司连续几年都存在财务造假行为而没有得以制止的根本原因。

(四)管理层决策失误

审计公告显示,南纺股份公司在长期经营中一直存在公司治理混乱,管理层决策存在严重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公司投资回报率低,损失惨重。相关岗位职责分工不明确,存在管理真空区域,安排资金投放不合理,董事会形同虚设,董事长一人独权,使得公司经营模式不能顺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债务风险巨大,导致企业进行财务造假。

(五)注册会计师审计失察

为审计该公司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存在问题。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连续五年审计该公司,的审计报告标准无保留意见。注册会计师工作令人质疑,在此事件中注册会计师显然未能保护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而也暴露了更多的问题,引发了更多的思考,如对注册会计师行为的监控,独立性的把握,以及对审计质量的保证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复核等。

七、政策建议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各级监管机构要加大监管力度,防弊查错。及时有效地督查上市公司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企业行为,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不对称性。第二,在法律法规方面需要及时更新完善相关条款,强化信息披露的要求,加大对投资者的保护力度,适应当前企业发展以及市场发展的需要,真正起到监督规范与警戒的作用。第三,应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使内部控制成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外部独立董事要行使监管职权,董事会要行使监管与决策职能,保护广大股东的权益。第四,注册会计师需要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树立公信力,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保持职业谨慎性与独立性,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合理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辽宁.国外企业盈余管理动机研究:一个基于契约观的整合框架.宏观经济研究[J],2012(1).

[2]陆正飞,祝继高,孙便霞.盈余管理、会计信息与银行债务契约[J].管理世界,2008(3).

[3]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0,(9).

[4]DucharmeLL,malatestapH,SefcikSe.earningsmanagement:ipovaluationandsubsequentperformance[J].Journalofaccounting,auditingandFinance,2001,16(4).

[5]Healypm,wahlenJm.aReviewoftheearningsmanagementLiteratureanditsimplicationforStandardSettings[J].accountingHorizons,1999,13(14).

[6]南京审计局.《2012年第1号:南京纺织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2001至2010年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eB/oL].(2012-09-18).

[7]南京纺织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纺织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收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公告》.2014-5-17.

[8]南京纺织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纺织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对上海证券交易所问询函回复的公告》.2014-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