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十篇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十篇

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8:09

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农民培训;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8-0327-0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当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因此,加快农民科技培训,促进农村发展已成为以农村为主体的行政区城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培训工作缺乏统一规划

当前农民培训的主体主要有教育部门的乡镇成教中心、各类职教学校开展的农民扫盲教育和特种技能培训;通过农业部门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科教、农技等开展创业农民培训、职业农民培训及结合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培训等。这些培训机构相对分散,对农民培训缺乏必要的宣传和发动,更谈不上进行积极引导,造成农民对培训缺乏认知和热情。上下级信息沟通不畅,缺少可接受的培训途径或农民缺乏有效地获得培训信息的途径,培训宣传和引导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培训积极性。

1.2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

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及长期存在的体制障碍,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民培训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且年龄老化严重,尤其是缺乏真正了解农村基层情况、能传授给农民切实有用知识的授课教师。

1.3农村劳动力缺乏

目前,大多数农村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留守从事农业生产者多为老年人和妇女;农业行业从业者对参与培训以及获取新技术的意识薄弱,参与培训者对培训内容的接受能力不强[1-3]。这主要是因为农民自身的知识水平偏低,农村生活环境束缚,导致很少有农民迫切需要新的知识,积极参加农民培训,提高自己创业、就业能力。

1.4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农民培训既没有相对固定的经费投入,也没有将农民培训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经费投入难以保障。

2提高新型农民培训质量的对策

2.1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

整合政府与社会办学资源,以县为单位,在地方党政部门统筹协调的前提下,统筹农村同类学校,形成终身教育的立体网络。整合农民教育培训的人、财、物培训基地,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各培训单位相互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完善长效的培训机制,联合社会资源开展新型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

2.2增强师资力量

由政府组织牵头,地方积极配合,促使学校和科研所将科研与农业科技培训、推广相结合,有效提高农业科技培训的力量。利用职业培训机构和学校积极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利用学院和教科研单位提升师资力量。根据培训对象的变化及培训内容的实际需要,做到培训与生产相结合、课堂培训与基地示范相结合、教师面授与跟踪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等,确保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培训质量水平。

2.3提高农民对培训的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分工日益细化,农民的思想意识和整体素质也出现了较大差异。农民培训工作呈现出培训对象分散、培训内容较为庞杂、培训需求千差万别、培训时间有较强的季节性等特点,因此要紧紧围绕农民不同生产群体和农时季节的需求,区别对待,因情施教[4-5]。

2.4切实提高学员实践能力

通过和涉农企业合作,一方面可以为涉农企业输送优秀学员,另一方面让学员学到的技能在农业企业中有所实践和发挥,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本领。

3结语

加快建立培训服务体系是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技术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环节,要依据农民的需要,拓宽服务领域,提高农民素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从而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

4参考文献

[1]李岭梅,赵鹏程.以县农广校为基地构建创业培训新模式――基于武胜县农民创业培训调查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64-67.

[2]张广花.优化农民培训模式的实践与对策―以徐州市农民创业培训重点班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09(3):188-189.

[3]张丽君.新型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18(24):5-6.

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农民工培训;阳光工程;户籍制度;培训需求

一、阳光工程的涵义和特点

为了提高农民工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2003年9月农业部、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2003-2010年农民工培训规划》,由政府出资对亿万农民工进行培训。这意味着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所以该培训项目又被称为阳光工程。阳光工程主要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的职业技能培训示范项目,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实施,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阳光工程具有政治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其中政治性是指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对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减从而维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复杂性是指阳光工程无论从工程的行为主体、涉及的部门、涉及的培训机构还是各方利益冲突都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长期性则是由于农民工数量多,素质低,培训对象就业又不稳定,决定了阳光工程的实施决非短期行为,将在未来长期实施。

《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指出:2003-2005年,政府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1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其中的5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5000万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2006-2010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5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并对其中的30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2亿多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2004年起国家每年出台的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加强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措施。

二、阳光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就业壁垒难以消除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为保护城市市民就业机会,城市出台了一系列限制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制度。农民工经过培训后,由于技能水平提高,有利于进城务工就业,与市民形成竞争。但由于市民压力集团的力量大,则有可能向政府施加压力,降低阳光工程实施的效果。

1、城市存在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城乡二元体制是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构建起来的社会状态。户籍管理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人口和劳动力管理制度。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户籍制度也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的现实是:劳动力可以在部门之间或城乡之间流动(虽然流动成本很高),但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却不能进入特定的劳动力市场。城市居民往往能够就业于一级劳动力市场,可以获得较为稳定的工作,而且还有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各种福利,农民工却只能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工作不稳定,工资水平低,往往没有社会福利。

2、城市具有抑制农民工培训效果的动机。阳光工程的实施,实质上也是城乡利益调整的过程,这是近几年国家对农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具体体现。农民工培训后,由于技能的提高,必然会在城市就业市场与市民形成激烈竞争,这对部分市民来说是不利的,尤其对于城市中大量的下岗和失业工人。

(二)资金投入机制有待完善

建立完善的资金投入机制,是确保培训效果的前提。但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由于资金投入总量不大,资金投入责任不合理等原因,资金投入机制有待完善。

1、资金投入总量不大。国务院办公厅在2003年下发的《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大农民工培训资金投入,规定农民工培训经费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共同承担,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扶持农民工培训,农民工培训经费专款专用,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在农民工培训问题上采取“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难以实施。以2004年为例,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为2626亿元,其中直接安排的农民工培训预算为2.5亿元,还不足1%,而需要培训的农民工达到250万,中央财政补贴标准是每人100元,其他则需要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自己筹措。然而各级地方财政对农民工培训的支持力度不大,资金严重匮乏,企业在农民工培训方面的实际投入又很有限。农民工更是很难拿出自己的血汗钱投入培训。

2、资金投入责任不合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各级政府应当把发展职业培训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用人单位应该建立起职业培训制度,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问题在于农民工和职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实际操作中农民工和城镇职工享有不同的政策待遇,其中包括接受教育培训的政策待遇。具体说,长期以来我国进城农民工的职前培训费用基本是个人投入,职后再培训投入也没有制度化,而农民工因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很少有自我职前职后的培训投入。所以,建立合理的多元化的农民工培训投入机制是农民工培训工作良性运作的重要问题。

(三)农民工自身培训需求不高

农民工培训需求是影响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工数量和质量的重要原因,但是由于就业准入制度不健全、农民工迁徙成本高、就业预期不稳定等原因,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需求不高。

1、就业准入制度不健全。我国的就业准入制度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1993年以来,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就业准入制度的政策和行政法规,构筑了就业准入制度的基本框架。但10多年过去了,就业准入制度的推进却不尽如人意。据有关资料统计,在进城务工的农民当中,通过职业培训真正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不足5%。大量的没有经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自由地进入劳动力市场,没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从事其业已从事的工作。由于就业准入的门槛不高且控制不严,广大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深感城市就是农村劳动力可以自由进入的市场,培不培训、有没有证,意义不大。所以,他们失去了参加培训、提高自身技能的外在压力。

2、农民工流动成本高。农民工流动成本偏高的状况不仅影响到参与流动的劳动力个人的收益,而且影响到农民因培训有而进城务工的积极性。人口迁移理论认为,对于成本和利益的考虑是决定人们是否迁移的基本动因,也是个人寻求利益最大化及成本最小化的合理决策的过程。农民工流动成本包括与迁移有关的直接成本、流动和寻找工作花费时间的机会成本以及原有社会联系和社会资本的丧失和心理成本等。由于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尚不完善,农民工尚不具备完全流动的条件,加之具体的制度和管理体制的缺陷导致农民工流动迁徙成本居高不下。主要表现在:

第一,就业成本偏高。当前我国农民工外出就业除了携带身份证之外,还需持有计划生育证明、外出务工证明、技术专长证明等供流入地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查验的相关证件,他们在开具这些证明时需支付不少费用。另外,外来劳动者一般收入低于具有本地户籍同类劳动者。从制度经济学分析,参与流动的农民工是在几乎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换取目前的异地就业权。

第二,交通成本偏高。一方面农民工的职业不够稳定,工作流动性大,导致交通费用增加;另一方面则主要表现为春节返乡期间费用过高,不仅要承受交通拥挤造成的身心困苦,而且往往要承受运价上涨或“黑市票”的经济压力。

第三,心理成本偏高。由于体制的限制,大量参与流动的外来劳动力难以实现正真意义上的迁徙,难以融入当地社会并享受当地居民的同等待遇,加之社会习俗和传统排外观念影响,他们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此外,由于长期处于流动之中,既无安全感、又无法作长久居住的打算,更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容易导致冲突,甚至会引发犯罪,最终以高昂的社会成本表现出来。

3、培训后就业预期不稳定。虽然阳光工程规定培训机构要进行订单培训,保证培训后的农民工能够顺利就业,但是从现实操作来看,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有的农民工经培训后虽然能够就业,但由于工资待遇、工作区域等原因,就业时间很短,如富平学校为北京培养四川家政工,但很多人进京培训只是抱着到北京公费旅游的目的,培训后上岗时间不长便离京返乡;有的农民工培训后根本就没有就业,培训机构虚构用人单位来骗取国家的培训补贴;还有的培训是走形式、走过场,农民工技能根本就没有得到提高,根本谈不上稳定就业问题。

三、改善阳光工程对农民工培训的对策

针对阳光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主要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

(一)逐步消除城市就业壁垒

消除城市就业壁垒,才能保证培训后顺利就业,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阳光工程的实施效果。虽然消除就业壁垒会对某些市民的就业形成压力,但由于城市实施就业壁垒成本很高,但从长远来看消除就业壁垒对城市发展有利。要采取以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为核心的消除就业壁垒措施。

1、消除就业壁垒对城市的长远发展有利。关于就业壁垒的成本问题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农民工从城市居民手中夺取了工作,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农民工所从事的都是城市居民不愿干的沉重工作。显然,这两种认识都过于简单化。我们认为,农民工流入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会产生一定的冲击,但是农民工不是以1∶1的比例减少城市居民的工作机会。农民工的流入可以为城市产生以下效应:“廉价”劳动的移入使消费这类劳动的消费者受益,因为,随着工资的减少和就业的增加,由这类劳动力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会出现数量增加和价格下降;使粗重体力劳动的雇主受益;农民工的各种消费以及消费需求的增加会增加城市居民的就业机会。

2、建立以统一的城乡户籍制度为核心的消除就业壁垒措施。首先,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使农民、农民工享有平等的在城市居住的权利。如前所述,以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为标志的二元户籍制度,是造成农民工面临就业壁垒的根本原因。因此,应当尽快放松原有的户籍管制,允许城市中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工,可根据本人的意愿办理城镇户口。要逐步实行统一居民身份的一元户籍制度,在政策上保障农民工和城市市民一视同仁。其次,改革劳动就业制度。我国现存的以户籍身份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就业、健康及劳动报酬等方面的基本权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改革现有的劳动就业制度,就是要统一城乡就业政策,消除农民工进入城市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在就业政策、就业安排上使农民工与城镇劳动者享受同等的待遇。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已发出通知,要求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职业工种限制,取消专为农民工设置登记的项目,对农民工和城镇居民一视同仁。

(二)建立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

1、改变城市偏向的资金投入政策。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城市偏向政策,城市获得了大部分的教育和培训资源。目前实施的阳光工程,标志着政府增加了农村投入,但城市偏向的政策并没有根本观变。要实施好阳光工程,就要强调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中更大的资金投入。

2、合理界定政府、企业、农民工资金投入责任。鉴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整体水平低且贫富差距较大,农民工培训的经费全部由农民工个人承担是非常困难的。为此,必须建立农民工培训经费多元化投入机制。

我们可以用多元化投入的成本-收益分析。对宋培林(2004)的研究成果,通过加入了政府的成本和政府收益加以改进,建立政府、企业、农民工三方投入的成本-收益分析模型(见图1)。在培训期间企业可以向员工支付w4的工资,尽管按照边际劳动产品价值Vmp=工资率w原则,员工只能拿w*的工资。w4-w*的差额部分就是企业承担的培训成本,w1-w4差额部分就是员工个人承担的培训成本。在雇佣服务期间可以向员工支付w3的工资,w3-w1的差额部分是员工个人个人预期的培训收益,w2-w3的差额部分是企业预期的培训收益。企业和员工可以分别对各自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如果净收益为正,则在经济上就是合理可行的。一般而言,经过特殊培训的员工离职率要低于普通培训员工的离职率,因为受训员工承担了一部分培训成本,同样企业也不愿意解雇此类员工,上述分析表明,这种成本-收益结构有利于企业与雇员之间建立起长期的劳动关系。

由于农民工培训是受政府补贴的,所以政府成本应该算入个人和企业共同的成本,政府的收益可以分为有形收益和无形收益。有形收益包括税收等;无形收益则是民心、社会稳定等。为了保持稳定的劳资关系,政府可以建立农民工和企业的信用机制,对接受培训的农民工进行信用调查等行为加强政府监督。运用此种方法把企业和农民工形成利益共同体,同时由于政府部门的参与,可以使得企业和农民工都更加重视,使取得的效果好于其他方法。

(三)运用各种方式强化培训需求

主要通过实施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科学进行农民工培训需求预测、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等措施,来强化农民工培训需求。

1、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严格实施职业资格证制度,由于减少了劳动供给量,从而能提高农民工收入,弥补农民参与培训成本,提高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推进就业准入制度的关键是贯彻落实,一是加大就业准入制度的宣传。二是在现在已确定的职业准入范围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就业准入制度。三是加强对用人单位用工的劳动监察。用人单位招收农民工,属于国家规定的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必须在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工中招用。

2、科学预测农民工培训需求。对农民工培训需求进行科学预测,这是保证农民工培训后能够顺利就业的根本措施。一是加强培训前期的有效需求的调研,科学合理地制定各地招生指标。应本着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的原则,在科学估算农村适合阳光工程培训的有效生源人数和转移需求的前提下,按照地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科学合理地制定各地的培训指标,不搞一刀切,杜绝指标平均化和福利化。二是借鉴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如计量经济模型法、自下而上法等,建立科学的农民工培训需求预测方法,科学确定各地区各工种的农民工需求数量。

3、逐步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将进城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当然,在现阶段发展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还面临许多现实困难。因此,政府有必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制度安排,对农民工采取分类分层保障的办法,以有效地解除其后顾之忧。目前,对农民工而言最重要、最迫切的是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因为这两者直接关系到农民工的生存和劳动力的恢复再生,严重的工伤和重大疾病不仅会导致农民工失去工作,而且极易使其陷入更加贫困的危险境地。所以,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集中精力先办好一、两个社会保障项目,再有计划地实施其他项目,最终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样不仅有助于保障农民工权益,而且有利于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财政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2003]79号)[Z].2003.

2、宋培林.劳动经济学[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3、陈天祥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农民科技培训;存在问题;对策。

1当前农民科技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1农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吉林地区周边乡镇,在家务农的农民,普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下,思想观念保守,平时只顾低头种地,不闻外界时事。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农民学习兴趣,将成为今后吉林地区农民科技培训的立足之本。

1.2农民科技培训投入不足。

我地区农民科技培训技术力量主要分布在市、县级农业机构,各乡镇村屯技术人员比较少。面对当前农民培训规模,往往是顾此失彼。加之培训经费投入缺乏,目前培训仍以举办各种养殖、种植培训班、田间地头面传口授为主,培训手段科学技术含量不高。一些先进的“声、光、电”教学技术和设备没有得到普及和利用,缺乏生动的现代化声像、影视等科技教学设备,甚至在偏远村屯,还没有固定的科技培训场所。

1.3农民科技培训缺少跟踪调查。

农民科技培训的目的是推动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在培训过程中,普通只注重培训环节,而忽视培训效果。农民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及时总结并修改培训内容,只能按照计划进行多次重复培训,培训内容脱离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

1.4农民科技培训网络信息薄弱。

互联网作为主要信息载体,在当前农民科技培训中所占比重比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农民对网络比较陌生,基层农技人员对网络接触少,网络知识缺乏。目前在我国农村,通过互联网获得农产品市场信息和农业技术信息的家庭仅为9%,在互联网熟练操作出售农产品的家庭还不足5%。

1.5培训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利用。

目前,吉林地区农民科技培训资源还未能得到有效联通和衔接,组织培训工作的单位和部门除农广校以外还有市妇联、科技局、就业局等多个单位。这些单位各自培训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同,致使农民科技培训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由于各部门举办的培训没有做到合理整合配置,教育培训资源不能得到统筹运用,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重复培训、无序培训,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时间。

2改进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对策。

2.1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的领导工作。

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作,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培训部门应联合植保、环保、土肥等相关部门,创立研究、培训、推广三位一体的协作模式。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积极有序地推进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2.2增加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经费投入。

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要有足够的培训经费预算,培训部门将培训专项资金切实的用在农民身上,用在农民科技培训的项目上,任何部门和个人不挤占,不挪用,做到专款专用,以保证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为农业生产和发展做出贡献。

2.3培训要符合当前农民的实际需求。

对农民开展科技培训,必须先调查研究,统筹规划,根据当地的生产特点,制定培训计划。不能搞“一刀切”、“大帮哄”,要了解农民的需求,培训内容要迎合市场需求,培训形式要多种多样。2011年冬季,市农广校举办农业创业培训项目——肉食鸡养殖技术培训班,所有学员统一食宿、学习在一起,学员学习热情高,此次培训紧跟培训学员所在地的农业结构调整,教学形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学员的专业需求补充专业知识,教学中有必要地技术介绍,有专家现场解剖讲解及现场精彩答疑,课堂气氛热烈。亲自到各大养殖基地进行现场参观及技术咨询指导,让学员更是大开眼界,培训效果反响极好。

2.4开展培训后跟踪调查活动。

在今后的培训过程中,应开展有效的跟踪调查活动。形式有入户调查、问卷调查、电话回访等。跟踪调查不仅可以了解培训的效果,而且有助于培训改善和提高。通过亲自与培训农民交流,积极实现知识和信息的互动,了解农民的想法和要求,完善相关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更好地完成培训工作。

2.5强化农民科技培训的宣传和引导。

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牧村干部问题对策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各级培训机构和主管部门,结合各民族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际,不断探索教育培训的新方法、新途径,有力地促进了农牧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对提高少数民族党员干部素质,维护民族地区的团结和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民族地区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民族地区农牧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的变化和发展,民族地区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农牧村党员干部在思想观念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部分农牧村党员干部认为,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无关紧要,是为了完成上级党组织的培训任务不得而为之,没有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的重要性。二是对农牧村党员干部在培训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上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尤其是乡(镇)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的长远规划还不够完善,年度计划还不够具体,培训任务还不够细化,难以步入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三是在培训内容上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对农牧村党员干部的队伍现状、学习需求以及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缺乏全面了解和深刻认识,在教育培训工作中,还存在以会代训“一锅煮”的现象。四是在培训方式上缺乏创造性。课堂教学多、现场示范少,书本学习多、实践操作少,学员被动适应多、师生互动和学员主动参与少,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五是资源不足。在培训的师资力量、阵地建设上投入精力还不够。同时,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集体财力普遍减弱,维持正常运转尚且困难,要加大党员干部培训投入无疑是雪上加霜。因为经费的不足,一些好的设想和计划也只能成为空谈。

二、正确应对民族地区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科学确定规划,增强教育培训的前瞻性。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2009—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各级党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相应的制订出农牧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规划。农牧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各主管部门和各级培训机构要围绕新农牧村建设的主题,从培训观念、培训资源、培训主体等方面进行整体性构建,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农牧村党员干部的培训规划。在培训规划的制订上要着眼于提高农牧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内容,真正取得“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成效。

2.整合资源,形成教育培训的合力。要按照“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围绕降低培训成本,增强培训效果的目的,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教育培训的合力。一是由组织部门牵头,协调宣传、人事、党校、职业技术学校和涉农部门,以及乡镇技术和信息部门,对基层党员干部进行培训或轮训,使他们在提高政治素质的同时,掌握一门以上的实用技术。二是挖掘培训潜力,内抓党校建设,外联各类高校,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解决基层党校师资、设施等相对不足的问题,建立自主开放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三是健全电化教育网络,延伸远程教育站点,把党校建成教学、科研和咨询三位一体的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四是创新载体,加强基层涉农部门和乡镇站所服务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支讲政治、懂业务、善组织的专兼结合的农牧村党员干部培训的师资队伍,形成优势互补、开放互动的大培训格局。

3.合理设定内容,增强教育培训的系统性。建设新农牧村是党和国家“十一五”期间的工作重点,作为新农村建设主力军的广大农牧村党员干部需要在思路上先谋一筹、在建设上先迈一步。这就要求教育培训部门立足解放落后的思想观念、立足发展民族地区经济这个实际,精选培训内容,使培训内容贴近新农牧村建设目标任务,贴近农牧村党员干部工作实际,贴近农牧民生产和生活,切实提高农牧村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和带头致富的本领。

4.创新方式,增强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广大农牧村党员干部对知识的需求日益强烈,对培训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育培训部门要不断创新方式,改变传统封闭的教学方式。在培训方式上要实现从单向传授向双向互动交流转变。要从传统的以教员讲授为主转向教员学员双向互动交流为主,从课堂讲授转向学员自主性学习,从以教员为中心转向以学员为中心,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信息互补,经验共享。结合民族地区地域广阔,人口稀少,不便集中培训的实际,大力普及农牧村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等培训形式,充分发挥牧区“流动党校”的特殊作用。同时,强化相关部门、行业之间、城乡之间的交流轮岗力度,增强农牧村党员干部的实践能力,让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在实践中接受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高。在现代化科技时代,农业产业结构也不断升级。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因素,因此,必须重视农业机械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地区的推广和应用。但是,我国目前的农业机械技术使用情况并不客观,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这意味着我国宏观结构下的技术水准尚且达不到先进水平。在这种形势下,各个乡镇农机站必须重视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并针对现有的问题采取措施来应对。

1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的价值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下,农村的生产模式不再是传统的粗放型,而是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下形成的集约式。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注入了活力,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很多新型农业机械也在推广中,比如可以将起垄、旋耕、施肥一次性操作的履带自走式旋耕机,能够有效解决常规耕作机无法作业的问题,提升工作水平。还有麦赛福格林多用途拖拉机、全喂入收割机、乘座式插秧机、蔬菜移植机、水稻插种成套设备及大中型拖拉机等先进机具。我国的农业机械技术顺应农业的需求,不断地发展进步。在农业机械技术培训方面也已经初具规模,有了农业机械技术的培训体系,在新型农业机械技术出来的时候对农民进行及时培训,便于机械的推广使用。在农村涌现出大批的农业机械技术专业人才,为农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对大型拖拉机、乘坐式高速插秧机等进行技术培训,对其的使用给予指导,从而提升了农业机械的使用。这种培训能够避免农民在盲目尝试中,对机械造成损坏,缩短其使用期限。

2在农业机械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2.1接受培训的人员问题

接受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主要是农民群众,我镇管辖了19个村,约2.8万人,其中拥有土地的群众占大多数。农民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首先对农业机械技术的培训认识不清,认为自己种地多年,很熟练,不需要再去培训;其次,是农民群众的文化程度普遍降低,对新事物的接受力不足,学习能力比较差,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在培训中经常出现机械设备的损坏,有的地方还发生了安全事故,对培训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2.2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的问题

在农业机械培训中还存在着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僵化的问题。在培训内容上,没有考虑到农民的需求,不知道农民想学的是什么技术,而对一些农民不感兴趣的技术做介绍,无法吸引农民学习的兴趣。而且有的培训内容过于老化,都是农民已经知道的内容,没有创新性。在培训形式上,培训老师只进行理论讲解,对使用的步骤也是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农民在培训中没有练习的机会,无法将理论知识化为实际的行动。甚至有的在讲新型机械技术的使用中,没有机械展示,农民也就无法从培训中学到新型机械的使用方法。

3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对策

3.1树立为农民服务的理念

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主要目标人群是农民,目的就是农民能够从农业机械培训中学到先进的机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促进农业发展的水平。因此,虽然有的农民还存在不愿意接受培训,培训中接受能力比较差的问题,相关单位也要积极促进农业机械技术的培训开展。首先,我镇政府可以在各个村张贴关于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标语,告知农民参加培训工作的利处;其次,政府可以组建专门的宣传队伍到各个村进行宣传讲解,保证19个村都对农业机械技术培训有所了解;第三,针对农民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培训方案,对教学进行细化、实践化,帮助农民快速掌握机械的使用方法。

3.2创新培训内容与形式

针对农业机械技术培训中存在的内容和形式老化问题,组织培训的人员必须对其进行创新。首先是培训的人员要对新型的农业机械熟练掌握,并且要跟上农业机械更新的步伐,让农民在培训中都能学到最新的农业机械。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为人师的能力;其次,在培训方式上,培训人员要注重实践性,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农民能够实际地进行练习,并在培训课堂上放置新型机械设备,让农民能够实际地感受机械;第三,将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和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将农业机械的创新与推广传播到各家各户,让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到农业机械技术的新进展,比如农业网站的建立等。

4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

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源泉,只有农业机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加方便的机械,才能促进农业的发展。在创新方面,首先是福建的省市方面集中科研资源,加大对农业机械技术的开发,并且组织相关的科研和教学单位,形成农业机械方面的专家队伍,及时解决农业机械创新中遇到的问题;其次,重视农民在农业机械技术创新能够发挥的作用。农民是农业机械的长期使用者,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农民能够在使用中及时发现机械使用中的不足与可以改进之处,并且对生产中需要什么样的机械也是最为了解的。因此,对创造方面感兴趣的农民,政府可以针对其需要加强技术培训和机械构造培训,并设立奖励制度,对在农业机械技术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农民给予奖励,从而开发农民的创造性。

5结语

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篇6

(1)认识问题。到目前为止,各级政府部门对新型农民培养基地的认识还不一致,在实践中往往偏重某一方面。有的认为,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应侧重于农业技术的培训,以提高农民的种植养殖技术水平;有的认为,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应侧重于劳动力转移技术的培训,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还有的认为,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应侧重于传统学历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等等。由于各级部门对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在认识上存在差异,致使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建设在实践中也往往是侧重于某一方面,并没有根据国家对新型农民的要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更没有立足当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同时,由于各级政府部门对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统筹力度小,没有把基地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及政府工作重要的议事日程,致使各种培训资源没有得到有机整合,存在着基础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学校、农业推广电视学校、成人教育学校及其他培训机构一哄而上的现象,彼此争夺,以获得国家资金支持。但由于缺乏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和有效监督,导致挂牌后的培养基地大都不是完整的或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基地。

(2)资金问题。目前许多地方政府都在重点扶持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建设,注入了大量的启动资金,但绝大多数地方并没有建立资金长效来源机制,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建设的资金短缺现象依旧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首先,政府对新型农民培养基地投入较低。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一些县教育经费本身缺口较大,一时又找不到更有效的资金来源,就有可能压缩新型农民培养经费。一些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安排上甚至没有考虑农村成人教育经费,严重影响新型农民培养基地的进程。其次,从企业和个人对新型农民培养教育的投资热度来看,农民教育周期长,投入成本高,经济效益较低,难以成为投资热点。目前仅有少数企业和个人投资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种能够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培训上,而对于实用农业技术和农民技能等这样的培训则极少关注,这就意味着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建设要想借助于招商引资这条路子就十分困难。第三,从农民自身对学习投资来看,一些技术性强的专业培训费用较高,而大多数农民缺乏投资无形资产的意识,他们既不愿意也没有能力自费学习,而是指望政府为他们提供免费培训。对于大多数地方政府来说,由于受当地财力的限制,又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解决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建设资金长效来源机制问题,是加快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建设的重要保障。

(3)管理问题。目前,全国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管理的培养新型农民的专门网络和机构,培训任务大多由各地各级政府负责。各级政府中农业、教育、劳动、科技、组织、妇联、团委、科协、扶贫、林业等多部门参与农民培训工作。由于多个部门参与,部门之间缺乏有效配合,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挥,出现了重复培训或空白培训的现象,新型农民培养基地的管理也出现了“谁都可以管理谁都不管理”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由谁来设立新型农民培养基地,谁又来管理新型农民培养基地,便成了新的困惑。与此同时,在农民培训工作方面,国家也没有制定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规范性文件,法律的缺位给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的管理加大了难度。因此,解决新型农民培养基地管理问题,是加快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建设的根本。

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7-0292-01

随着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对农民的各项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国家也已经认识到这种工作的艰难性,从2013年开始,加强了新型农民的培育和建设,出台了各种对策和方针,着力加强了农民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在培育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各种培训资源和配需方式,加大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和培训。提高了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技能和经营管理的水平。通过培训,新型农民不仅有知识、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而且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将规模化经营和专业技能有效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农村现代化合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和进步。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现状

目前,我国发展农业面临着的粮食需求不断增加,农业成本上升,农业用地,农业灌溉以及农业生产等资源型约束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同时,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传统生产技术的影响,导致了农业生产的质量和产量不高,经常出现减产严重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快的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切实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发展科技农业和现代农业不高的现状,切实提高农业生产中农业主题多样化的能力。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加大对农民的培育力度是保证我国粮食长期安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支撑。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培训新型的职业农民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各个部门同类合作,共同解决。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存在的问题

1.对农民的自身素质要求很高

通过对职业农民进行分类,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种,在培养职业性农民过程中对这三方面人员的要求普遍较高,而且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生产经营型的职业农民要求其具备专业的技能和资本复合型。同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有要具备一定的创业能能力和持续经营的能力。通常情况下,这类农民属于高级别的农业人才。而在现在已经成功运营的很多农业企业中恰巧缺乏的就是这方面的人才,从农业收益的角度分析,这类农民直接就业应该是不错的选择。而社会服务型的农民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先进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这类人员具有吃苦耐考的坚韧品质,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一定的协调能力。农业科技推广人才进行市场化存在着不小的风险,因此从事此类工作的农民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生存问题。专业技能型的职业农民是三种职业农民类型中,要求最低的一种。因此,这种农民的就业质量比较差。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和发展农业过程中,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现有各种主体中需要就急需解决的问题。

2.岗位类别多样性

按照农业生产对职业农民的就业方面进行分类。农民可以从事包括种植、林业、畜牧业以及农机等几个类别,其中的细分的各种小岗位是十分的繁杂。这就导致,在农民就业过程中,实现无法对某一个具体的类型进行合理的划分。在进行农民培训过程中,课程的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无法保证培训的质量。

3.我国目前的农民培训机制还不能够满足新型农民的培育的需求

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首先,培训的内容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以及市场化发展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其次,部分培训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缺乏实践经验,知识结构老化现象严重;最后,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培训效率不高。

三、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的对策

1.对农民进行系统的培训

怎样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为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国家将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培训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对农民进行培训,而是要全面的进行培训,从政策、环境和城镇化发展的进程等不同的方面进行综合的全面的培训。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化建设方向发展进行培训,对课程培训的方式也要进行全面改革,除了向农民传授农业技术之外,还应该从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方面培养农民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理念,尊重农民的生产生活。

2.明确培训任务,推动培训升级

职业农民主要包括从事规模化种植、养殖的专业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经纪人、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沼气工等人员,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是我们今后的重点培养对象。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种农民教育培训资源,依托农民培训和农业项目工程,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开展系统化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发展壮大职业农民队伍。

3.改革培训模式,调动参培积极性

培训将通过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教育培训要把满足农民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确定教育培训内容,选择适合农民学习特点的时间和地点,做到长期与短期、本地与异地、集中与分散、考证与学历、集中与分散、基础与实用相结合并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培训,还要采取开放、业余、远程、网络教育等学习方式方便于农民比较灵活的安排学习时间。通过一些灵活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农民培训针对性、实效性,从而全面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4.统筹制定培训规划,满足市场人才需求

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农民教育培训领域,建立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企业、单位、个人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科研院所与农技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专业机构要紧密协作,形成“科研成果、实验示范、推广应用、教育培训”一条龙式工作模式,提高农民教育培训针对性、时效性。支持科研院所、农业高校、农业职业院校建立激励机制,引导鼓励教师、科研人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科技研究、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工作,不断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结语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事关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们要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把认识凝聚到农业部党组关于农业人才培养的部署上来,把力量汇聚到农民教育培训具体工作上来,增强做好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着眼大局,放眼未来,只争朝夕,推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娜.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

[2]李文忠,焦爱英.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0:192-194.

[3]徐涌,戴国宝.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3,05:77-79.

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2]。

1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弱质产业”和农民“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1.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1.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1.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4]。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2.3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4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当地的普及与推广。一要建立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并把宣传发动与经济补偿措施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二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如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现场讲授示范、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函授和农民夜校等,把科学技术送到干家万户,传授到田间地头,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要积极引导农村逐步实行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条件成熟时对农民实施“绿色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

2.5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筹资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投融资体系。一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二要完善间接融资体制,设立科技推广培训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到科技推广事业,使之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三要鼓励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四要鼓励金融部门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农业技术培训项目。

3参考文献

[1]杨小云.关于农村大学生就业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330-331.

[2]梁敏辉,吴磊.我国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集体经济研究,2007(05S):165-166.

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农民工;培训;需求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8)04-0023-07

一、引言

人力资本理论和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践表明,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和收入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而教育和培训是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国内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人力资本对农民工的就业机会、收入水平、职业选择和社会流动等具有重要意义(周其仁,1997;赵耀辉,1997;姚先国等,2006)。近几年,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培训,特别是2003年农业部等部门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农民工培训问题也逐渐成为学界的关注热点之一,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农民工培训进行了广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农民工培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农业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调研组(2005)指出,当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存量大、增长快,整体素质偏低,培训任务艰巨;魏礼群(2006)指出,农民工的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素质和竞争力,关系到整个工业化、现代化水平。(2)农民工培训中的政府责任。农业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课题组(2005)指出,政府应该加强农民工培训的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激励政策,整合培训资源,加强政府项目的监管,做好农民工的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赵本涛等(2004)认为,农民工培训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问题,政府应当着力建立健全农民工培训体系,完善培训资金投入机制,健全农民工培训市场。(3)农民工培训的内容和模式。在农民工的培训内容上,不仅要抓技术培训,也要抓思想教育,增强劳动者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感,在专业技术培训上,进一步增强培训的专业工种,以适应不同行业对不同工种的培训需求,在继续抓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朱力,2002;潘其栋,2003;陈栋,2004)。(4)农民工培训的现状和问题。孙细望(2006)指出,农民工对培训的认识缺乏开拓性、长远性,政府缺乏对农民工培训的配套政策,政府、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对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缺乏有效的培训质量控制体系;刘平青等(2005)指出,当前农民工选择职业主要借助“关系网络”而较少从政府以及社会机构那里获得相关信息,加之在企业为农民工提供的培训不足以及适合于农民工的社会培训机构发育滞后的情况下,农民工虽然主观上渴求培训,但在培训内容上显得有些迷茫,实际参与培训的动力不足,特别是对于劳动强度大、报酬不高的技能培训兴趣淡漠。在农民工缺乏培训动力的情况下,相应的培训体系是难以建立起来的。宋丽智等(2005)指出,农民工培训供给严重不足,存在供求错位的现象。(5)农民工的培训需求问题。黄焕山(2004)等认为,民工群体的弱势性、边缘性决定农民工教育的第一要务是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要针对民工的独特身份突出两方面的教育,一是教育民工适应城市环境,二是教育民工适应劳作。方向新等(2006)指出,农民工教育需求的变化存在以下特点:教育需求总量有所上升,内容趋向多样化,群体性差异明显等。

从上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对农民工培训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管理层面和农民工培训供给方面,尽管已有学者探讨了农民工培训需求问题,但主要集中在培训内容的需求上,而较少关注农民工的培训需求意愿,特别是农民工的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等微观因素及社会经济因素如何影响农民工的培训意愿?农民工在进行培训决策时究竟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影响程度有多大?农民工培训的发展是培训供给与需求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农民工规模扩大而素质较低的背景下,了解农民工培训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培训供给行为的调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农民工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文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攻关项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社会政策研究”课题组2006年7月在上海、天津、广州、沈阳、昆明五城市进行的农民工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就业与收入、职业培训、健康与医疗、居住、子女教育、社会保障、服务需求、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等。调查共获得问卷2600份,其中有效问卷2509份,占全部收回问卷的96.5%。在有效样本中,上海占19.9%,天津占20.0%,广州占20.3%,沈阳占19.9%,昆明占19.8%。

从性别上看,本次调查的农民工中男性占62.1%,女性占37.9%。从年龄结构上看,21~30岁年龄组的人最多,占被调查总数的36.3%;其次是31~40岁年龄组的人,占25%。在本次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30.42岁。从文化程度上看,被调查者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最多,占被调查总数的54.5%;具有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占被调查总数的21.6%。共有24.4%的人具有高中或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Jp+1]

从调查对象进城后从事的行业来看,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宾馆餐饮娱乐业、建筑业和制造业,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21.7%、19.4%和18.7%,这三类行业的农民工共占被调查者的近60%。从职业上看,农民工主要从事低层次的职业,前三位职业是普通工人、服务人员和销售人员,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33.0%、25.5%和9.7%。

三、研究假设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和农民工培训需求的各影响因素的不同特点,本文对农民工培训需求的各个影响因素做出以下研究假说:

第一,性别。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由于女性劳动参与率较低和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原因,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存在较大风险。因此,性别会对农民工的培训需求产生显著的影响,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参与培训。

第二,年龄。人力资本投资生命周期理论预示,年龄的增加意味着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回收时间的减少,所以随着劳动者的年龄增加,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需求将下降。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劳动者可能更趋向于追求稳定的工作,而且人力资本的投资成本将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不断增长的年龄会抑制投资需求。因而年龄较小的劳动者的培训需求和参与意愿比年龄较大的劳动者更为强烈。

第三,婚姻状况。对农民工而言,婚姻状况决定了他们对生活稳定性的追求态度。结了婚的农民工因为有家庭顾虑,一般更倾向于追求稳定的生活,属于风险规避者,不愿意更多地承担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这就使得他们对培训的需求相比未婚者要低。

第四,受教育水平。受教育水平和培训决定了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一般而言,受教育水平高的农民工的市场竞争力也高。因此,本文假定,为了提高劳动力市场竞争力,受教育水平越低的农民工对培训的需求越大。

第五,收入水平。培训的需求涉及培训成本的承担能力问题,所以,收入水平应该是影响农民工培训需求的主要微观因素。农民工的收入越高,可自由支配的资金也会越多,承担能力也越强,则对培训的需求也会越大。

第六,劳动合同。没有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其流动性和失业风险大,随之,作为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培训风险加大;同时,雇主为这类农民工提供培训的机会也很少,因此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对培训的需求低。

第七,进城就业年限。农民工进城后,城市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等必然会对其价值观念和教育培训观念产生影响,对教育培训的态度将随之变化。进城就业年限越长,农民工对培训的需求也越大。

第八,行业。行业性质对培训需求产生很大影响,技术进步快的行业的农民工对培训的需求也大。

第九,企业所有制。从目前的机制来看,农民工培训需求状况与其所在单位性质有较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外资企业的培训工作更规范,劳动者的参与性也更强。所以,假定外资企业的农民工比其他性质企业的农民工培训需求更强烈。

第十,培训价格。与其他正常商品一样,培训价格越高,农民工对培训的需求越低。

第十一,城市。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培训的宏观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提供的培训机会更多,劳动力市场竞争压力也大,因此,发达地区农民工的培训需求比欠发达地区农民工的培训需求更大。

四、实证模型与变量设定

(一)实证模型

本文研究的是农民工培训需求意愿,其含义为农民工是否有培训需求意愿,包括有需求意愿和无需求意愿两种情况。因此,本文以农民工是否有培训需求意愿为因变量,即0-1型因变量(有意愿,定义为Y=1;无意愿,定义为Y=0)。设Y=1的概率为p,则Y的分布函数为:

式中:pi是农民工培训需求意愿的概率,i为农民工编号;βj为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j为影响因素编号;m为影响因素的个数;Xij是自变量,表示第i个样本的第j种影响因素;α为截距;u为误差项。

(二)农民工培训需求意愿总体情况

目前,作为农民工集聚地的东部地区,其技术进步已经呈现出技能偏向型特征,产业结构也开始升级调整,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从提高预期收益的目的,还是从提高就业技能以应对劳动力市场挑战看,农民工对培训的需求都应该十分强烈,但农民工的培训需求远没有理论所设想的那么旺盛。本次调查将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分为四个级别,即“需要很大”、“有一定的需要”、“尚无此需要”和“没想过”。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需要很大”的比重仅为20.5%,其他三项选择分别为29.4%、40.7%和9.4%,如果用“需要很大”和“有一定的需要”两项来反映农民工的培训需求,有一半的农民工对培训存在需要。因此,从本次调查结果看,总体上农民工培训需求不足,一半的农民工对培训不存在需求或没想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工还没有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

(三)解释变量

对农民工来说,影响其培训需求的因素是复杂的。就一般的影响因素而言,它们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即宏观经济层面的、中观层面的和微观层面的。宏观经济层面的因素指农民工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中观层面的因素主要是农民工所在单位的行业和所有制特征等;微观层面的因素主要指农民工个人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以及培训价格等。模型的解释变量和统计性描述见表1。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各因素对农民工培训需求的影响呈现明显差异:

第一,性别对农民工的培训需求没有显著影响。尽管性别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并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第二,年龄对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具有显著作用。在各年龄段中,20~29岁年龄段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一年龄段的农民工的年龄是影响他们培训需求的正面因素,其培训需求的发生比率为174.2%,表明20~29岁年龄段的农民工培训需求的发生比率比20岁以下农民工培训需求上升了74.2%。而30[KG-*4]~39、4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两个年龄段的农民工的年龄是影响其培训需求的负面因素,两个年龄段的培训需求的发生比率分别只有参照组年龄段的89.8%和64.7%。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青年农民工的培训需求更强烈,随着年龄的增加,农民工对培训的需求显著减少。这与前面的研究假说基本一致。

第三,婚姻状况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婚姻的统计检验在1%的水平上显著,并且其系数的符号为正,这说明,与已婚农民工相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未婚农民工的培训需求更强烈。未婚

各影响因素后括号里的项为参照项,参照项的发生比率默认为1。[FQ)]

农民工的培训需求的发生比率为151.4%,表明未婚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发生比率比已婚农民工的培训需求提高了51.4%。

第四,受教育水平对培训需求具有显著影响。所有受教育水平变量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为正,这表明,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相比,其他文化程度的农民工的培训需求更大,并且受教育水平与培训需求呈现单调增长关系,即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工,对培训需求越强烈。这与前面的假说完全相反。我们的解释是:一方面,由于文化程度高的农民工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视野开阔,能充分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与文化程度低的农民工相比较,文化程度高的农民工的收入高,其承担培训成本的能力也强,所以,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工对培训需求越强烈。

第五,收入水平对培训需求的影响比较复杂。月收入水平为501~800元、801~1000元变量的回归系数不显著为正,表明这两个层次收入水平的农民工的培训需求与月收入水平500元及以下的农民工的需求没有显著差异。而月收入水平为1001~1200元、1200元以上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这两个层次收入水平的农民工的培训需求与月收入水平500元及以下的农民工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所有收入段的回归系数为正,说明农民工培训是一种正常商品消费且与其他商品的消费呈现为替代关系。同时也说明,目前农民工的培训在中国有着奢侈品和高档品的性质,农民工对培训存在潜在的需求,但需求受到收入水平的制约,正是中国农民工面临的实际问题。在现有收入水平下,大部分的农民工尚处于应付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阶段,培训需求的满足处在从属地位。

第六,劳动合同的签订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回归结果表明,与雇主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农民工的培训需求显著高于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的需求,这说明雇佣关系的稳定性影响培训需求,不稳定的雇佣关系将抑制培训需求,而稳定的雇佣关系将提高培训需求。

第七,进城就业年限对农民工培训需求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回归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城就业1~3年、3~5年和5年及以上的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发生比率比进城就业1年以下的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发生比率分别上升了80.3%、99.5%和64.4%。这说明,随着进城就业年限的增加,农民工的培训需求也随之增加。

第八,行业和企业所有制对农民工培训需求具有显著影响。在模型中,制造业、其他服务业虚拟变量对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也就是说,与批发和零售商业相比,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农民工的培训需求更强烈,而建筑业、宾馆餐饮娱乐业、交通运输业、机关团体和社区组织的回归结果不显著,表明这四个行业的农民工的培训需求与批发和零售商业的农民工的培训需求没有显著差异。以上说明对技能需求较高、技术进步较快行业的农民工更需要培训。完全外资、中外合资和私有企业虚拟变量的回归结果都非常显著,说明与国有企业的农民工相比,这三类所有制企业的农民工的培训需求更强烈。而集体企业和个体虚拟变量的回归结果不显著,表明这两类所有制企业的农民工的培训需求与国有企业的农民工的需求没有显著差异。

第九,培训价格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培训需求。从结果看,认为培训价格“还可以”和“便宜”的农民工的培训需求没有显著差异,但认为培训价格“贵”的农民工与认为价格“便宜”的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认为培训价格高的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只有认为培训价格便宜的农民工的培训需求的81.2%。

第十,农民工所在城市对培训需求没有显著影响。城市虚拟变量的回归结果均不显著,说明五城市的农民工培训需求并没有显著差异,也表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工培训需求没有显著影响。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农民工的培训需求整体上不足,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行业和所有制、进城就业年限、劳动合同和培训价格等因素对农民工培训需求影响较大。因此,政府在解决农民工培训问题时,应高度重视提高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只有农民工的培训需求提高了,农民工才能积极参与培训活动,才能形成培训的需求与供给、农民工与政府的双向互动机制。

第一,以努力增加收入来提高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培训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虽然农民工在城市的收入比在农村时有所增加,但是农民工的平均收入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收入的大部分只能用于维持日常生活的各种开销。与此同时,用工单位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仍然时有发生。这极大地制约了农民工对培训的需求。因此,只有不断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增加其可支配收入,才能够使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变成现实的参与行为。

第二,加快农民工社会政策的制定,让农民工能顺利融入城市。由于很多农民工认为自己只是城市的“过客”,没有长期留在城市的计划,因此他们不愿将有限的收入投到具有极大风险的、未来才能获得收益的培训上。通过农民工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能延长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年限,甚至使农民工最终留在城市,从而降低农民工的培训投资风险,提高他们的培训需求。

第三,维护农民工劳动权益,规范劳动合同。农民工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能够明确双方在合同期的权利与责任,不仅可以激励企业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投资,而且能降低农民工的培训投资风险,激励农民工参与培训投资。

第四,通过建立多元化的、相互协作的农民工培训供给体系,降低培训价格。首先,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农民工培训投资的力度。明确划分和严格规范各级政府在培训中的责任和权利,在此基础上深化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其次,积极发展、建设农民工培训产业和市场,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培训供给水平,建立健全相应的法规、制度和评价体系,提高市场对农民工培训需求的满足程度。最后,充分发挥社区和非营利组织在农民工培训供给中的作用。

第五,进一步消除城乡分隔的体制。农民工的培训需求不旺,与事实上依然存在着的城乡分隔制度有关,在面对同样的培训服务时,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需要的条件更苛刻,需要的价格更高。在这种以户口、身份作为提供服务的先决性条件的体制下,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必然受到压制,也必然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因此,要提高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必须深化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陈栋.2004.农民工培训:也要重视生存技能的提高[n].中国改革报,04-20.

方向新,刘艳文.2006.进城农民工的教育需求[J].中国农村研究网.

黄焕山.2004.论民工教育的特殊性[J].成人教育(12).

刘平青,姜长云.2005.我国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与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9).

农业部重大课题调研组.2005.多渠道、多形式,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R].农业部内部研究资料.

潘其栋.2003.农民工培训的三个层次[n].北京青年报,10-14.

宋丽智,胡宏兵.2005.我国农民工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问题(10).

孙细望.2006.农民工培训的障碍因素及突破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4).

魏礼群.2006.解决当前农民工问题的七个方案[J].党政干部文摘(10).

姚先国,俞玲.2006.农民工职业分层与人力资本约束[J].浙江大学学报(5).

赵本涛,肖泽群.2004.农民工培训: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问题[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4).

赵耀辉.1997.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为基础的研究[J].经济研究(2).

周其仁.1997.机会与能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流动[J].管理世界(5).

朱力.2002.中国民工潮[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empiricalStudyofFactorsaffectingmigrant

workers′trainingDemand

HUanGQian

(theSchoolofeconomics,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

abstract:[wt5B1]accordingtothesurveydataoffivecitiesincludingShanghai,withtheaidoflogisticmodel,themainfactorsaffectingmigrantworkers′trainingdemandareanalyzed.theresultindicatesthatmigrantworkershavenostrongdesirefortraining,andmigrantworkers′demandoftrainingareinfluencedbymanyfactorssuchasage,marriage,educationalbackground,income,industry,ownershipsystem,lengthofservice,laborcontractandpricingoftraining.thegovernmentshouldtakemeasurestopromotetrainingdemandofmigrantworkersinpractice.

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2]。

1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弱质产业”和农民“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1.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1.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1.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4]。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2.3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

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4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当地的普及与推广。一要建立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并把宣传发动与经济补偿措施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二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如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现场讲授示范、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函授和农民夜校等,把科学技术送到干家万户,传授到田间地头,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要积极引导农村逐步实行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条件成熟时对农民实施“绿色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

2.5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筹资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投融资体系。一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二要完善间接融资体制,设立科技推广培训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到科技推广事业,使之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三要鼓励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四要鼓励金融部门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农业技术培训项目。

3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