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建筑基本常识十篇建筑基本常识十篇

建筑基本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8:48

建筑基本常识篇1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

二、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

应届初中毕业生,3年。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从事建筑工程施工专业领域的施工操作和基层技术管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级应用型技能人才。

四、职业(岗位)面向、继续学习专业、考证要求

1.职业岗位面向: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建筑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从事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施工操作、预决算、质量检测、CaD绘图、测量放线等工作。

2.继续学习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监理。

3.本专业学生资格证书要求

五、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

1.职业素养

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竞争和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及健康的心理;具有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具有运用计算机进行技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能力;了解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技术发展动态,以及人文、社会方面的基本常识。

2.知识结构及要求

具有识读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建筑工程设备施工图等的基本知识;具备建筑材料、建筑制图基础、建筑构造、房屋设备、建筑电工、建筑工程测量、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与机械、建筑施工工艺、建筑工程预算、施工组织与管理等的基本知识;具有安全文明生产、环境保护、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3.能力结构及要求

具有比较熟练的建筑工程施工操作岗位的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建筑施工、预算、质量、材料等基层技术与管理工作的实际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立业创业能力,并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取得CaD、测量及相应工种的初级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六、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

(一)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

1.建筑工程图识读

教学内容:制图基本知识,正投影的基本原理,剖面图与断面图的绘制,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的绘制与识读方法。

教学要求:掌握点、线、面、形体正投影的基本理论与作图方法,掌握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的绘制与识读方法。

2.建筑力学

教学内容:静力学公理,约束与约束反力,物体及物系的受力分析,平面力系(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平行力系、平面一般力系)平衡条件的应用;空间汇交力系平衡条件的应用,力对轴的矩,空间平行力系、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简介;四种基本杆件的内力、应力计算及强度分析,四种基本杆件的变形计算与刚度分析,压杆稳定性分析;杆件结构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杆件结构受力分析,简单超静定结构受力分析;相应的力学试验。

教学要求:能进行结构受力分析,掌握静定结构和简单超静定结构内力计算及内力图绘制方法。

3.建筑材料

教学内容: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常用建筑材料及装饰材料(石材、水泥、混凝土、钢材、木材、沥青、防水材料及建筑塑料、玻璃、涂料、面砖等等)及其制品的主要技术性能、用途、质量标准、检测试验方法、保管要求、建材试验。

教学要求:掌握常用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及其制品的主要技术性能、用途、质量标准、检测试验方法、保管要求。

4.建筑测量

教学内容: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丈量及直线定向,水准仪、经纬仪等仪器设备的操作实践,测量误差基本知识,小区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建筑施工测量。

教学要求:能熟练操作水准仪、经纬仪等仪器设备,掌握建筑施工测量的方法。

5.房屋建筑学

教学内容:建筑设计程序及原则,民用建筑构造,民用建筑施工图,工业建筑构造,工业建筑施工图。

教学要求:掌握常见建筑构造的原理与典型做法,能识读和理解民用建筑、工业建筑施工图。

6.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教学内容: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地基土应力及变形计算,土的抗剪强度及地基承载力,土坡稳定性验算,浅基础设计,桩基础,基础施工图,土工实验。

教学要求:掌握岩土的工程分类,并能在现场识别常见岩土,掌握特殊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掌握基础的类型及构造,能识读和理解基础施工图。

7.建筑工程施工

教学内容:土石方工程、桩基工程、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装饰工程、冬雨期施工、大模板施工、滑模施工、升板法施工等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质量标准、主要安全措施以及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高层建筑施工。

教学要求:掌握各主要工种工程和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质量标准和主要安全措施,掌握冬雨期施工的方法与技术措施,能正确选择和使用施工机械。

8.监理概论

教学内容:工程建设监理的基本概念,监理工程师,建设监理单位,工程建设项目监理组织及程序,工程监理信息管理和风险管理基本知识,工程建设监理技术文件。

教学要求:掌握工程建设项目监理组织及程序,熟悉工程建设监理技术文件。

9.施工组织

教学内容:进度控制的概念,施工组织与网络计划技术,进度计划实施中的监测与调整方法,设计阶段的进度控制,施工阶段的进度控制,物资供应的进度控制,施工组织软件应用。

教学要求:掌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各阶段进度控制的方法。

10.建筑质量与安全管理

教学内容:工程质量概论,工程建设各阶段的质量控制,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iSo9000标准简介,安全控制。

教学要求:掌握工程建设各阶段质量控制的方法。

11.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教学内容:投资及投资控制的基本概念,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建筑工程费用,建筑工程计量,建筑工程计价,建筑工程竣工结算,造价软件应用。

教学要求:掌握投资控制的基本概念,能进行建筑工程计量和计价。

12.建设法规

教学内容:工程建设法规概述;建筑法,合同法,招投标法,城市规划法,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工程建设程序管理法规,建筑市场法规,工程建设监理法规,工程建设经济纠纷解决的途径,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管理,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其他合同管理,FiDiC合同条件。

教学要求:熟悉工程建设主要法规,掌握各阶段合同管理的内容,能运用有关法规分析、处理一般纠纷。

(二)专业教师任职资格

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及以上教师资格证书;具有本专业三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职称。

(三)学校应具备的本专业相关实训(实验)场室

建筑工程施工图绘图实训室,建筑材料检测实训室,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室,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室,建筑工程检测实训室,钢筋翻样与加工实训室,建筑施工管理技术综合实训室,工种实训中心(砌筑、抹灰、木工等)。

七、课程设置及教学时间安排

1.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单位:周)

2.技能训练项目时间分配表

3.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安排表

建筑基本常识篇2

关键词:学生实际课程特点建筑力学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73-01

建筑力学是高等职业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它也是一门实用性相对比较强的课程。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改革,教学课时大幅度的减少。加之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造成建筑力学学习难度逐渐加大。我院建筑力学教学团队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建筑力学的课程内容、教学理念和考核方式等进行变革,以激发学生对建筑力学的学习积极性,提升高职院校建筑力学整体教学水平。

1学生情况分析

与传统高等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建筑力学无论是理论性还是实用性都相对较强,涵盖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知识,课程难度相对较大。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存在盲目性。数学基础和物理基础不够扎实,导致在建筑力学的学习过程中比较困难。加之,建筑力学这门课程本身也比较枯燥,学生在学习初期还能够赶上课程进度,随着对这门课程学习的深入,学生会觉得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要对学生在建筑力学学习过程中的相关情况进行明确的了解,然后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对课堂内容进行合理规划,降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度[1]。

2建筑力学的课程特点

建筑力学本身课程难度相对较大,涵盖的知识点也相对比较多。很多高职院校不注重对教材的改革,教材内容比较深,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建筑力学的课程难度。我院建筑力学教学团队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建筑力学的课程特点,对其进行改革,编写了适合高职学生的建筑力学教材及能力训练册以确保课程和教材规划的合理性,能够真正契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

建筑力学这门课程涵盖的范围相对比较广,包括理论力

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个方面的内容。与传统高等院校不同,高职院校主要是以培养专业型和技能型人才为目的。而建筑力学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比较多,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悖。我院建筑力学教学团队注重对课程内容进行甄选,使其从根本上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

建筑力学的学习目的是为后期学生对建筑结构的学习服务的。教师要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对课程中涉及到的应用型知识进行重点讲解,摒弃课程中涉及到的设计和理论推导知识,既能够降低课程难度,又符合了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有效解决了高职院校建筑力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2]。

3高职建筑力学教学对策分析

3.1加强思想教育

建筑力学的课程难度相对较大,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恐惧心理。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扩招,生源质量也有所下降,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文科生也逐步增多,导致学生基础普遍薄弱,对建筑力学存在恐惧和抵触心理。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对建筑力学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建筑力学这门课程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让学生了解到作为施工项目的一线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需要掌握建筑力学的相关知识,从而确保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对工程项目进行合理的技术指导和管理。教师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建筑力学在工程项目管理和施工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到建筑力学对整体施工质量的影响,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3.2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重组

建筑力学中涵盖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公式推导和力学分析等。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且该专业中文科生居多,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学习难度相对较大,不利于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我院建筑力学课程组老师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特点,对建筑力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简化,使建筑力学这门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既降低了学生的日常学习难度,也符合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型人才的目的,有利于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

3.3注重在教学中对物理知识进行补充

建筑力学涉及到很多物理知识,增加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物理知识进行适当的补充,使教学安排更加合理,从而降低学生的日常学习难度。比如,在应力概念的教学中,可以结合中学物理课程中的压强,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从而激发学生对力学的学习积极性。

3.4将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对单一理论知识的教学,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计算能力,从而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同时,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展示工程中现场与受力有关的图片以及到实训基地进参观学习,让学有比较直观的认识,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熟练的应用,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结语

建筑力学是工程技术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必备的理论基础。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我院建筑力学教学团队要结合高职院校建筑力学的实际教学情况,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对建筑力学的学习积极性,以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娟.建筑类高职院校力学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5):4-6.

[2]黄薇.高职院校建筑力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职业时空,2015,(06):37-39.

建筑基本常识篇3

关键词房屋建筑学建筑节能教学设计

房屋建筑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一门承上启下的专业课基础课,其内容不仅涵盖基本的建筑构造原理,同时涉及建筑构造设计前沿内容。在以往学者们的教学研究中,对房屋建筑学教学体系改革研究的较多,但对某一章节的教学研究较少,也有学者对楼梯等章节的教学方法及策略做了探讨,但对房屋建筑学中建筑节能相关知识的研究鲜见报道,建筑节能知识与房屋建筑学教学息息相关,同时为建筑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设计环节尤为重要。本论文选取房屋建筑学中建筑保温隔热构造部分(建筑节能相关内容),对这部分教学设计教学探讨及实例说明,以期提高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1建筑节能知识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中的现状及必要性

能源问题是己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在社会能耗的三大能耗中,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建筑能耗己占社会总能耗的大户(约占30%~40%)。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筑节能己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培养未来建筑师与工程师的摇篮,如何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建筑节能理念与工程素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房屋建筑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建筑节能知识与房屋建筑学教学息息相关。但在以往房屋建筑学的教学中,建筑节能知识主要体现在墙体与屋面的保温隔热构造这部分内容,有些教材中甚至把保温隔热这部分内容分别融入到墙体和和屋面,没有独立的知识体系,在课时分配是这部分知识占比重较少,强化不够,所以在土木工程整个专业体系学习中,这部分内容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并不深。

2教学设计原则

研究在传统教学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还应针对建筑保温隔热这部分知识的特点,注意以下问题。

2.1培养学生节能意识,树立节能理念

在教学中,明确保温隔热的目标:即在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质量,同时建筑节能。围绕三要素的关系:即人、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三因素之间的关系,即协调好建筑、环境c人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引导学生建立节能理念;讲课以设问开始,然后探究原因,解析机理,重点难点突出。不同层次知识层层展开,最后得出解决问题对策

讲解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当前建筑能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比较分析分析节能潜力,导入建筑构造应与建筑节能相结合,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建立建筑节能理念。比如,比较分析我国某地区与气候环境相近的发达国家在建筑能耗方面差距,探究其原因――分析两者在建筑材料应用和建筑构造设计上的差异,最后提出改进措施。

2.2体现先进性、地域性、灵活性原则

第一,体现先进性原则,保温隔热部分不仅要学习基本的保温隔热构造原理,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节能设计理念,新的节能构造技术,新的节能构造原理不断涌现,教师在教学中在讲清基本原则的同时介绍建筑节能新理、念新技术及新材料,分析其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第二,体现地域性原则:自然环境影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节能设计,在讲解中应分析本地区气候特征,当地传统节能构造技术,在此基础上引导提出适宜当地的建筑节能构造技术。在讲课中不拘泥与课本内容,同时不拘泥课堂形式,体现教学的灵活性原则。

3教学设计

3.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层面。

在传统的房屋建筑学教学中,教师多还停留在知识传授与技能层面,对教学“过程与方法设计”不够重视,更缺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情感及价值观的培养,导致学生仅掌握理论知识,而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而在建筑节能这一章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唤起学生的节能意识,树立节能理念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尤为重要。

3.2教学策略

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本章节的教学策略主要采用理论讲授,知识问答、课堂讨论、引导探究等。

3.3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1)保温隔热的目标;(2)保温隔热的途径;(3)常见的保温材料。

【过程目的】

(1)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节能意识,树立建筑节能理念,掌握建筑节能构造技术;(2)通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思想】

介绍我国能源现状,目前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及建筑设计需求,国外建筑节能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引出现阶段保温隔热目标。通过我国建筑热工区划,明确当地保温隔热设计要求。

通过热量在建筑中传递的原理。得出减少热量损失的途径。再介绍水蒸气对建筑保温的危害,及解决的途径。通过图片认识现有的建筑保温材料,启发学生如何利用当地的资源,开发建筑保温材料。

【教学内容】

(1)建筑保温隔热基本目标;(2)我国建筑热工区划;(3)降低建筑护结构热损失的方法;(4)建筑隔热保温基本概念掌握;(5)水汽对建筑热工性能的影响。

【重点难点分析】

(1)建筑保温目标;(2)水蒸气在建筑护结构中的传递及对保温的危害。

【教学策略及方法】

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师首先讲解基本原理,再结合实际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创新思考,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提出对策等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激发其思考的积极性,最后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表1)

建筑基本常识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制图;课程内容及特点;教学方法及理念

《建筑工程制图》是工程界的语言,是工程技术人员必掌握的一门技术,高等教育建筑工程制图课程是土建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绘图与空间想像能力,能用图示方法表达建筑体,为后续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好基础。本人根据自己的多年教学实践,对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制图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提出了建筑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

1.课程的内容

《建筑工程制图》的内容主要包括“制图基本知识”、“投影原理”和“建筑工程制图”这三大部分。其中,“制图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制图规范、制图工具的使用和几何作图等,而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制图规范、图幅、线型、尺寸标注以及常用的制图工具的使用方法等。“投影原理”涉及的方面很多,包括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基本形体的投影、曲线及工程中常用的曲面、形体的表面交线、建筑形体的表达方法、轴测投影、阴影与透视投影等,有些内容虽然在实际工程中有所运用却理论性较强,学生难以掌握,如:轴测投影与透视投影。“建筑工程制图”包括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建筑装饰施工图和给排水工程图等,种类较多且要求不一,知识量广且复杂,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实际工程中常用到的内容进行着重的教授。与此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建筑工程施工图,对学生的掌握程度做不同要求,如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工作中常用且重要的图纸,那么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就不仅仅是能够熟练地读图,而且还应该更准确、熟练地绘图。

2.课程的特点

建筑工程制图是土建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建筑工程图纸的阅读与绘制能力。该课程的特点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2.1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建筑工程制图》实际上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与日常生产、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在掌握相关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按照正确的方法和步骤绘制工程图,使学生养成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的习惯,并严格按照国家制图标准及其他相关规定绘制建筑工程图。

2.2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建筑物的形状、大小、结构、设备、装修等只用语言或文字不能描述清楚,而图纸可以借助一系列图样和必要的文字说明,将建筑物描述清楚,教师直接面对学生可以通过图纸,把建筑物的外表形态、内部构造等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而且能够通过阅读图纸理解设计者的思想和意图。

2.3知识点多。建筑工程制图国家标准中有很多规定,如线型类型,尺寸标注方法,建筑施工图的表达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在建筑工程图纸的绘制过程中必须满足相应规范的要求。

3.教学的改革[3]

3.1教学内容的改革。将建筑工程制图理论教学与实践进行必要结合,把培养重点放在读图和绘图能力上。从建筑工程制图的知识体系来看,它主要以几何学理论为依据,以投影理论为基础,通过投影准确地确定各视图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正确地表达图形。所以对投影理论的掌握是学习建筑工程制图的重点内容。除此以外,所有形体都源于基本体的组合,因此基本体组合的研究则是投影理论指导下的重点学习部分,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中自始自终围绕着基本体的存在进行,内容设置上也以基本体为基础展开、深入、渐进。在内容的具体安排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3.1.1以正投影的基本性质为切入点,在投影基础部分贯彻以基本立体为主线的内容体系。在教学中,图物之间的转换由浅入深,多轮交替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图示表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1.2把平面与立体相交、立体与立体相交视作形成组合体的不同方式。在图样中将组合体的各基本立体的形状、大小、相对位置表达清楚。从内容上看,立体截交及相贯与组合体的形成方式有明显的相同或相通之处,把截交及相贯归入组合体部分后,交线内容的重点就由画法转化为形成,既贴近工程实际,又突出和增强了以体为主线的改革思路,简化了平面与立体相交、立体与立体相交的内容,节省了学时。

3.1.3在形体分析法中,利用树状结构图示法,分层描述组合体中子形体或基本体的形状、各基本体间的组合方式、相对位置,使得画组合体视图、读图基本方法之一的形体分析法图示化,形体构成的层次分明、直观明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分析、构思、构型能力。

3.2教学方法的改革。简而言之,教学方法的改革重点在实践这个环节上,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3.2.1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融入电子课件。通过动画直观形象的演示本课程中难以用语言、文字描述的空间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空间形象思维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3.2.2注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观察、阅读他所能见到的各类实际工程图样。

3.2.3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一些课程教学配套的电子教学软件,在设计上注重思维过程的可视化和形象化,并在技术上加以实现,完全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和校园局域网上教学。

3.2.4网络教学。健全的网站提供网络课程、网上指导答疑、网上虚拟模型库、网上虚拟实验等,使学生随时通过网上教学进行自学。

3.3教学理念的改革。

(1)传统的建筑工程制图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能力上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只强调课后练习,其结果是教师费力,学生难以接受,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作为职业教育应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放在首位,应坚持引导启发、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培养能力的原则。

(2)一般来说,在建筑工程制图课程中,学生在课堂上听懂教师的讲课并不难,困难在于解题。虽然这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大量解题来实践,但若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有效地组织起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精心策划、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无疑会帮助学生缩短这一过程。在习题课中,教师应围绕讲课的基本内容,选择适当的习题,通过提问或讨论,消化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布置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辅导过程中,适当地进行启发和帮助,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扩大学生的解题思路,以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风气。

近几年来,我们对《建筑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的读图和绘图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建筑工程制图》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摸索、不断提高的过程,我们将在实践教学中积累经验,继续对本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米兰.工程制图教学改革初探[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2):38-40.

建筑基本常识篇5

关键词:建筑结构;课程建设;中职教育

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职业学校应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从业能力。所以,现在很多中职学校教学体系遵循“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有些学校片面地从注重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来组织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非常多的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在制订培养计划时,几乎完全抛弃传统的学科体系,将建筑结构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删除。学生专业学习如同职业岗前培训,照着教师的操作完成专业学习,学生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由于各学校的软件、硬件各种条件的局限,培养出的学生职业能力不强,又不能自我学习适应技术的发展,致使就业单位不愿选择中职毕业生而选择学历更高的高职毕业生。从周边环境可以看到近两年建筑市场在萎缩,中职学生入职后面对的是激烈的职业能力竞争,中职学校不仅需要提高就业率,而且还要为学生以后的长足发展考虑。即使中职学生以后的就业目标是各类技术工种,中职学校教育也不应该是简单的岗前培训,需要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活动的基础知识、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建筑结构课程是建筑施工专业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对结构施工图有正确的识读能力,能够对结构的安全有系统性的认识,对他们以后的岗位工作能力和安全操作具有重大作用。

一、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筑结构课程开设现状

(一)中职学生学习现状

中职学生学习的现状是几乎一半的学生对专业不了解,对未来职业无规划,对学习不感兴趣,沉迷于网络。部分教师认为是学生基础差、智商不高导致的,稍微高深复杂一点的知识他们就学不会,但实际是这样吗?不尽然。据调查研究,中职学校学生的总体心理特点主要是独立性较强,兴趣定向较早,情感成熟较快,可以通过自我认识、考察以及辨析,对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比较评价。学生判断力和学习能力是没有问题的,即使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在专业学习方面有一定困难,但当他们对专业感兴趣时,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还是有的。中职学校的很多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有偏向,但有些课程的学习是非常优秀的。

(二)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现状

现在中职学校的建筑结构课程仍是注重理论的学习,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的理论课程,学生不愿学也学不会,教师不愿上。教师教学时大多注重结构计算,而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在上结构计算课时,经常会出现八九成学生不听讲,听讲的一二成学生中还有一半是听不懂的状况,当没有师生互动时,教师上课也是索然无味。较多的教师在选课时会避开力学、结构一类课程,因为上这类理论性的课程没有成就感,学生不能从课堂中学到知识。同时,很多中职学校因强调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岗位技能训练而将建筑结构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课时压缩甚至删除。

(三)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筑结构课程学生学习现状

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在学习建筑结构课程时,对各种结构介绍、结构安全知识介绍学习兴趣较大,但对结构安全计算知识兴趣较小甚至抵触学习。他们对建筑行业各种专业概念的兴趣较大,愿意了解他们的意思和现象,也对与他们生活相关的结构知识感兴趣,例如承重墙知识、抗震知识等,但他们比较抵抗逻辑及计算严密的结构安全计算知识,如受弯构件正截面、斜截面承载力计算等。一般中职建筑结构课程的教材会附上两三套结构施工图,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是无法看懂结施图的,但当他们在本门课程学习后期能看懂时,又表现出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二、建筑结构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一)以职业岗位的需求论证建筑结构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建筑结构虽注重理论,但它与职业能力没有关系吗?不尽然。建筑工程类岗位有一项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就是按图施工。中职学生其他课程里可能涉及图纸的识读绘制,但肯定不能像建筑结构课程那样紧密联系结构施工图。未上过建筑结构课程的中职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建筑施工图的含义。同时,安全施工也是建筑工程类岗位的要求,建筑结构课程可以系统地向学生介绍结构安全知识,也可以构建学生正确的专业认知,这是其他课程所不能代替的。

(二)以学生的转型需求论证建筑结构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我国生产实践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矛盾的现象:一方面,许多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迫切需要大量实用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从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却被用人单位排斥,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形成供求不相适应的局面。大多数用人单位选择高学历的人才,是因为普遍来说,高学历的学生相较于低学历的学生,有更广的知识面,同时还比较容易转岗。较多中职学校偏重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操作能力,而忽视学生的专业系统知识。为适应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求,学生需要通过终身学习来完善自我。人的一生的学体可以分为四部分:就职前的学习、职业中的在职学习、转岗与再就业学习、退休后的学习。当技术在发展时,学生原本的技能不能适应时,这就需要他们自学。

三、建筑结构课程内容安排及教学方法

(一)从人才培养目标角度探讨建筑结构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

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毕业生能具备建筑施工各技术岗位的职业能力。建筑结构课程主要是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地基与基础、结构抗震,这些知识未具体对应某一工种,但它对建筑工程施工、概预算、工种操作实训等课程有非常大的作用。建筑结构课程应注重对学生专业认知的塑造,即使学生毕业后不从事建筑行业,也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学习有帮助。

(二)课程内容涵盖及涵盖程度

建筑结构课程内容主要涵盖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地基基础、结构抗震这五方面。建筑结构是建筑的承重部位,它关系到安全。中职的人才目标不能要求中职学生像本科生学完此课程后做结构设计,但建筑结构这些知识能让中职学生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建筑结构体系,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尽量避免结构不安全所造成的伤害。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向学生灌输一个完整的建筑结构体系,强调结构的安全以及为保证结构安全所做的结构措施。安全计算方面可不做要求,给学生一个大致的计算概念即可。因此,可以对授课内容做一个大致安排:混凝土结构重在讲述结构知识、破坏特征的基础,可增加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识读项,也就是着重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集》的讲解,忽略较复杂的结构计算;砌体结构注重讲解砌体的构造措施、砌体的破坏特征等;钢结构注重讲解钢结构的连接形式、破坏特征等;地基基础部分主要讲解基础地基的重要性及其破坏危害;结构抗震注重讲解易遭受地震破坏的结构部位,生活中的抗震等,教给学生一定的结构抗震理念,不涉及计算。

(三)教学方法

建筑结构课程侧重于理论基础知识,并未具体对应某一工种或某一施工过程,并不适用项目教学法。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根据课程内容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结合中职学生的认知心理和特点,如建筑结构这一类理论知识偏重的课程,对学生的要求重在理解。根据理解的需要,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或其他手段,创设一个与工程实际环境相同或类似的情境,或增加一些相关的、有趣的主题或相互冲突、有争议的观点,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氛围,给教师的教学注入活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感知能力。综合来说,就是灵活地运用讲授法、讨论法和参观法等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在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理解性的课程知识讲解更为容易。相对教师在黑板上的画图讲解,多媒体可以更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课程内容。建筑结构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要在口头上完全表述清楚是不可能的,用黑板去描绘也是非常难的,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教师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的交互特点,制作各种教学课件,使得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结构特点。在建筑结构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种图纸,展示各种结构图片,以动画的方式演示一些构件的破坏,以视频的方式介绍一些著名建筑的结构特征,让课堂讲解更为生动。

2.讨论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可以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思维,克服他们不愿思考的惰性。在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点对一些结构问题提问,让学生在课后观察实物或利用互联网查询相关知识。例如校园里的建筑的结构形式各是什么?某栋建筑各部分的裂缝是否是结构裂缝?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砖墙中设置的构造柱、圈梁有什么作用?结合周边建筑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在课程知识点的讲解之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在旁进行引导。

3.参观教学法

中职学生生活经验少,专业知识了解少,刚接触建筑专业,直接对其灌输结构理论是非常难的。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带学生离开教室,参观学校的建筑物,解析建筑的结构及结构的破坏;或者带学生参观在建建筑,解析结构的作用及重要性。

4.其他教学方法

除了上述三种方法,我们还可以采用其他的一些方法加强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效果,例如模型制作。建筑结构是空间专业,为使学生对结构有正确的空间认知,可充分利用各种建模软件,将平面二维建筑施工图转化为空间三维结构模型,加深学生对结构空间位置关系的认知。不管运用哪种教学方法,我们的目的是理论结合实际,使学生充分理解建筑结构的知识,构建学生较为完善的结构知识。

四、结语

建筑施工技术一直都在迅猛发展,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可能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不要过早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现有某一岗位的具体能力,这会限制学生在就业时的职位选择,也会降低学生对岗位更新的适应能力,还会限制学生的专业继续学习能力。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应结合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基础进行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不片面要求毕业生的就业率,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作者:许珊娜张红欣单位:江西水利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彦华.中职教育吸引力提升策略的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2]裘兴海.中职电子商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6(2).

[3]郭占月.铁道工程专业“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4(12).

建筑基本常识篇6

关键词:建筑设计;传统建筑设计;创新理念;

1、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建筑设计的区别

在我国,传统的建筑设计偏重于技术,而现代建筑设计则面向功能化,环保化,科技化等多方面发展,将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既重视设计的内容也注重设计过程的管理,所以建筑不但要满足现代人的要求,还要有利于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也就是要创造条件,使人与自然协调,科技与人文共同进步。为此,建筑设计师要有一个整体的观念,要视建筑设计为一个系统的工程,从整体中把握,满足人在使用和功能上的要求,为人类创造一个最适宜工作和生活的环境。

在传统的设计中,大多是按照原有的经验操作,模仿已有的建筑模式进行效仿。而现代建筑设计则是要求预测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分析人们的心理、生存需求及创造性的发挥相互结合,并贯穿开发的全过程,从市场需求到可行性进行研究,从具体施工到工艺修改等等多方面的工作。

2、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基本条件

现代建筑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是提高建筑构思创意水平的重要途径。它与解析性逻辑思维的根本区别在于创造思维是一个囊括创造主体多种因素的集合体,是决定设计作品一个多元创作的重要机制。这一点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尤为重要。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就是创作者自我意识与自我潜能的一个表现,例如创作的动机,创作的本意等都构成了设计创作工作的动力。设计者没有动力、没有激情就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这里面也包括兴趣、爱好、信念、独立性等多种心理因素。产生创作的动机是确保设计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产生的重要因素,也是在建筑设计中产生创新思想的重要条件。

设计创作者通常富有超长的想象力,常带有综合因素,因为设计创作是一种知识集合过程和形象思维比较突出的创作活动,这就是设计灵感。设计灵感是一种思维的跳跃。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与体验都是设计灵感的培养。对人文知识的理解与积累也是一种设计思维的培育。这些基础知识的积累和领悟也是培养具有创新思想的现代建筑设计工作者的基本条件。

设计者最大的创作源泉就是想象力,想象就是凭借潜在的理论知识与直觉的感召对现实的事物大胆的进行猜测与联想,提出观点,将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中的图像进行重新组合的结果。想象力的开拓,在于设计者在工作中的认同度以及在设计中激发想象的各种外在条件。想象力也是艺术的一种直觉能力。想象力的开拓有助于新的艺术形象得产生,就是产生事物本质的设计灵感的过程。培养想象力对一个现代建筑设计师来时也是尤为中还要的。

3、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理论基础

尊重客观环境被多数建筑师们看作是创新的首要。国家一级建筑设计师杨文焱副教授认为针对广东地区的气候、地域环境,应该有一种比较适合的空间形式能够做到节能,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很大的创新。青年建筑师钟乔则认为,设计一个建筑物时更多的是一个分析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畅想的过程,只有在场地分析、环境分析、人文分析、气候分析等基础之上,才可以谈到建筑的创新。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任董事长、总建筑师冼剑雄先生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建筑创新并不容易,必须结合地域、文化等客观环境的差异。

建筑设计创造科学理论的体系化和规范化一直是设计创作者倡导的,从提高构思创意水平到工程设计实践,都应该加强职业设计规范化理论的建设。

4、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创新理论的运用

4.1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设计相结合的创新

建筑艺术是社会的艺术,也是历史的艺术,他的本质在于不断的创新、发展和改革,才能符合历史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在学习传统建筑设计时要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来吸取从古至今的建筑设计的精华,把建筑设计创新作为设计创作的的高度来衡量现代建筑设计的创作水准,从而反映新观念的设计创作。西方建筑师在其社会发展进程和文化框架中有意识地发展了现代建筑,而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建筑师则是被动地被拽入了现代设计。日本的丹下健三、黑川纪章、矶琦新、安藤忠雄等人的作品,既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又不失本国韵昧,堪称为现代建筑的日本表现。而我国北京的京广大厦、广州的白天鹅宾馆、武汉的晴川饭店等与美国的联合国总部大厦、西格拉姆大厦等,无论从设计到理念都是那么的格调一致――在风格西化的同时,抹去了民族特色。建筑作为一种视觉产品,既要创新,又要与艺术性、地域环境、人文环境以及风格相结合,体现出作品的美学价值。“创新要与文化融合,提炼出一条明晰的思路,不能左手是《诗经》、《春秋》,右手是《哈姆雷特》。”

4.2现代建筑设计中人文精神的创新

建筑创作不是孤立的,它是在人们心里认知的美的意向以及对美的转换和映照。所以建筑艺术形象应具有强大的视觉表达力和冲击力,这样才会引起人们对其美的共鸣。在现在的市政建设、建筑等这些迅速增长的新建筑中所具有的意义是异乎寻常的,因为他们联系着一种人文精神,一种公众精神,一种首创精神;这种精神都是新建筑、新城市多承载的人们认知的美的意向。是新的人文景观,是人们心里的认知与归属感的聚集点,体现着现代人文精神的追求与象征性的表现,也是市民自豪感相结合的新的美学意向,主要通过这些城市建筑所反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尊重环境的整体性、多样性是建筑设计整体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现代新美学建筑观念的重要因素,更能反映出建筑设计艺术的特征,以及对城市的环境、人文精神的尊重与认同。

4.3现代建筑设计中科技的创新

现代建筑设计的科技化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储存和处理技术的运用,而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技术基础。

建筑设计的创新不仅可以体现在建筑外形中,也可以体现在建筑技术中。例如:在清华大学超低能耗楼设计中就有多处创新之处,在围护结构设计中包含了生态舱的设计、相变蓄热地板的设计、植被屋面的设计及各种幕墙的设计。其中的生态舱位于建筑物一层北部,将绿色植物引入室内,创造性地在建筑内部增加了与自然接触的人性化空间,并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室内环境质量。能源主要采用太阳能和天然气,将这些天然能源转化为电能和热能,减少了动力电的使用。

建筑基本常识篇7

1.施工单位缺乏安全管理的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竞争已经渗入到各个行业与领域,建筑行业作为由来已久的传统行业同样不可避免的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与冲击,市场化竞争的必然结果都会导致市场价格与价值的不断接近,进而降低利润空间,这就导致了施工单位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所能够取得的利润不断的压缩,更有甚者会降低施工单位对安全必须成本的投入,从而会对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导致各种安全隐患的产生,对施工质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等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工人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由于我国建筑行业的现实状况,其基本一线从业人员大多都是知识水平较低的农民工,由于单纯的土地收入不能够很好的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或者不能满足他们更高的生活要求,所以他们暂时放弃的农耕,而选择城市建筑行业从业。这类群体由于自身知识水平较低,自我保护意识较为薄弱,没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意识,导致他们缺乏必须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就有关部门的伤亡统计来说,建筑行业的伤亡事件绝大多数都是这种情况,经过分析发现,出现这一问题的基本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首先缺乏必要的安全上岗培训,很多施工单位招来农民职工之后直接让其上岗工作,不对其进行必要的基本安全培训以及设备等的操作培训;其次,农民工在入职之后,绝大多数仅仅考虑工作和工作,对于公司所提供的一些培训以及要求置若罔闻,没有真正深入了解安全要求等。正式因为这两个问题而导致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

3.对重大危险源的认识不足

在建筑施工中,所谓危险源即是讲一些重大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现实中也就是那些容易造成损失的薄弱地带。根据有关部门的权威统计数据表明:在建筑伤亡中,高空坠落等常见事故占到了全部伤亡事故的八成之多。而针对这些常见事故原因,很多施工单位还是没有对其有充分的认识,不能正确认识危险源,并且在各项事故检查中敷衍了事,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才导致了现阶段各项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且屡禁不止。

4.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现代企业管理中,在权责对等方面要求十分高,但是由于现实建筑施工单位的特点,导致许多施工单位不能讲职责进行有效的对应,很多施工部位不能很好的落实到人,导致在建筑施工中存在很多真空地带,无法找到具体的负责人。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虽然有相应的管理人员配备,但是人员配备方面不能很好的获得企业高层的支持,在使得安全管理流于形式。针对许多建筑企业的管理不完善,职责划分不清等问题,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强化监督与处罚力度,用制度与法律的牢笼彻底将安全生产关起来,保证责任落实到人。

5.现场的安全管理和安全隐患整改不到位

在建筑施工环节,现场安全管理属于十分重要的一个步骤,它不仅能够真实的发现建筑施工中理论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还能够发现现实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漏洞,并且经过有效的控制与监督,保证相应的漏洞及时的弥补。现实施工单位中,虽然施工现场配备相应的安全管理人员,但是由于工作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对于相应的施工安全问题认识不足,而导致不能及时整改安全隐患,进而容易因其更大的安全问题。

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

1.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针对前文中对建筑施工中存在的一些安全管理问题,论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改进对策与建议。首先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必须从法律、从制度的角度进行规范与管理,只有法律层面上有了相应的规定与要求,才能从理论意义上规范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切实完善相关立法的基础上,保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心态,对于那些不能完全遵循相关法律要求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

2.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在建筑施工单位,应该在其内部建立其较为合理的建筑安全培训工作,由专业的培训人员对相应的从业人员进行完整有效的培训:首先,政府单位需要对农民工的基本素质、安全意识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农民工自身的基本素质与安全认识;其次,在选择劳务公司时应该严格筛选标准,除了对劳务公司的基本资质等进行基本审查之外,还要对它们所能提供的劳动者基本素质、安全防范意识以及找工作技能等方面进行严格的筛选,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公司一律剔除。另外对于公司提供的施工人员也要进行专门的安全培训,确保其施工的基本安全。第三,严禁挂靠施工。对于整个施工过程,从招投标到工程质量审查,这一整个过程都应该进行严格审查,对于各种资质、施工范围等进行严格审查,对于那些施工挂靠的现象要进行严格查处,杜绝这类安全事故的发生。最后,日常安全教育。在施工单位做好前几项安全措施之后,在日常施工过程中也要进行有针对性、经常性的安全教育与检查,保证日常施工中的细小安全隐患都能得到整改,保证整个工程高质量的完成。

3.加大对各方责任主体的监管力度

由于一项建筑工程不是一方主体的单独作业,所以激励监督体制中,应该加强对各个参与单位的监督与检查,确保各个单位都能够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的规定开展相应的工作,对每个参与单位的基本责任进行有效划分与界定。对于各方参与单位,如果发现有违背法律规定的现象,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要求对其进行惩罚,确保各施工参与单位都能够认真负责的完成自身工作。

4.加大安全隐患的查处力度

国家行业委员会应该建立本行业的安全信用征信体系,将相应的企业、从业人员的基本安全信用进行备案,对于有相应安全问题的企业以及从业人员要进行登记,一方面建立本行业内部较为流通的信息交换体系,另外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醒这类从业人员以及企业,切实将安全管理放在重要位置,避免因为疏忽与失误等而影响其后续的事业发展。

三、结语

建筑基本常识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结构识图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131-01

1提高识图能力的意义

建筑工程识图能力在建筑工程类专业中是一项最基本、最核心的能力。施工图一般包括三大部分: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水电暖通设备施工图。在这三大类施工图中,结构施工图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事实上,结构施工图关系到房屋的结构安全,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学习者产生畏惧心理;同时结构施工图的绘图规则多、详图多、抗震构造要求多,这又使得不少学习者觉得结构施工图的内容过多,节点太乱,让人有些无所适从。

2结构识图课程现状分析

提高识图能力的核心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要改变目前这种现象,教师必须改变原来的教学理念。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改变片面追求“教”的进度,较少重视学生“学”的效果的教学状况。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因此教学要着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课堂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充分利用专业特点,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要讲究教学艺术、手段和方法,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课程本身理论性、技术性强,内容枯燥,学习难度大,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竞赛活动,提供学生竞争的机会,使学生有表现平台。

多年来我们习惯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时过分注重课程本身的完整性却忽视了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3提高识图能力的方法研究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色,识图技能的培养应该与职业标准相衔接。识图结构施工图,学生必须有《建筑识图和构造》作为理论基础,还必须有《建筑结构》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按照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过程。先讲解平法制图的概念,然后讲解具体的构件,如梁、板、柱、墙、基础的平法的制图规则。这个阶段可以使学生了解平法制图的大致内容,也可以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大致的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组织到施工现场或已完工程处参观认识,使学生初步了解建筑物的整体造型、建筑材料特点、建筑构造组成及构造做法等,这样能培养学生对建筑物的感观认识,有助于学生学习好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和建筑结构等各门专业课,也为识读施工图打下良好的基础。运用现场教学法,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建筑工程构造知识,提高学生建筑工程识图能力在辅导学生建筑工程识图过程时,常常会有学生提一些看似简单却又不怎么好解释的问题,如“这画的什么呀”、“天沟是什么呀”、“泛水是什么呀”、“散水是什么呀”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费尽周折跟学生解释半天,学生可能仍然是一头雾水。其实很多事物本来是一目了然的,怎么就难以讲解、难以理解了呢?原因很简单,百闻不如一见,眼见为实嘛。于是,我想将学生带到实际工程现场进行教学,也许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学生建筑工程识图能力。进行现场教学的实际工程可以是在建工程,也可以是已投入使用的工程,由于现在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责任重大,

对于在建工程的施工单位而言,一般都不大愿意接受学生到施工现场学习,因此目前进行现场教学的对象主要是已投入使用的工程。比如学校的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等其实都可以作为教学的对象。现场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应着力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有计划,教师应事先确定现场教学的实际工程,并弄清该工程的构造特点,以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二是有组织,即进行现场教学应做好组织准备工作,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小组成员4~5人,由小组长负责管理本小组成员,以使现场教学有序地开展;三是有任务,即根据教学目标,布置适当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现场教学过程中不至于走马观花,甚至无所事事,比如要求学生带好小图板、笔记本、卷尺、铅笔等用具,对实际工程构件进行测量、记录,并绘制在图板上;四是有评价,对每组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反馈,主要检查学生测量记录的原始数据是否真实,有没有弄虚作假,有关建筑工程构件的绘制是否符合制图规范的要求,对弄虚作假的数据要求重新测绘,对制图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提出指导改正意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建筑工程构造做法建立了形象直观的认识,加深了相关构件含义的理解,而且能将建筑工程制图方面知识加以运用,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建筑工程识图方面能力。

观看模型,掌握建筑工程投影原因在学习《建筑工程制图》课程中,教学中让学生看基本形体如棱柱、棱锥或者基本模型,增加他们对三视图之间投影关系的感性认识,验证投影原理。同时课后布置根据投影图转换绘制作业,来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及建筑形体的表达方法。模型制作与施工图识图相结合对于结构施工图,由于现场教学不好组织,钢筋工程属于隐蔽工程,很难看到钢筋的配筋情况,因此,从图纸到实际有很大的难度,也是很多学生的薄弱环节。针对同学们对结构钢筋图看不懂,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小型结构模型的制作,在模型的制作过程中,让同学们明白一些钢筋的具体布置,与结构图识图理解过程不谋而合。此方法作为提高识图能力的辅助手段,发挥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在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上,省去了繁琐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引导过程。

4结束语

识读施工图的能力培养,首先要打好基础课学习,然后加上实训课的巩固,通过这样的培训,学生识图能力提高很多,可以为学习后续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为以后在专业领域地发展作准备,识图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蹦而就的,注意点滴积累,长期坚持,树立正确思想观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工学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建筑工程识图能力。学生走入实习岗位后,能很快识读施工图纸,胜任现场工程,受到工地师傅的好评。由此看来,教师和学生要一起把建筑工程图当作一种语言来教和学,点滴积累,长期坚持,把专业知识点和投影原理、图纸规范结合起来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晓丽.关于提高学生建筑工程识图能力的建议[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4).

建筑基本常识篇9

【关键词】Swot分析法园林建筑设计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4-0039-0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中国园林行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进入21世纪,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日益丰富,对生态文明的向往也越来越迫切,园林专业成为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学科,高等院校的园林专业也面临迅猛发展的机会与挑战。

据统计,1990年全国设置园林本科专业的院校有21所,到2006年已达104所,单从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美国(60所)、日本(38所)和韩国(27所),跃居世界第一。2011年风景园林升级为一级学科,经过这一里程碑事件,全国开设风景园林本科专业的院校已增至150所。学科发展过快过热的现象给风景园林学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改革、探索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已迫在眉睫。

一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目标定位、教学现状

园林建筑设计作为园林专业的必修课,是诸多高校本科阶段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学生考研的常考专业课。课程以理论教学和实训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户外空间的尺度感、提高设计能力、强化专业技能。然而,作为建筑学的分支,由于涉及艺术和工程的知识,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同时,本学科开设时间较早(20世纪50年代),所用教材与现行需要分离,导致学生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因而,突出学科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Swot分析法的特点、原理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最初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应用于企业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是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

Swot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把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机会(opportunities)、风险(threats)、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四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寻找制定适合组织实际情况的经营战略和策略的方法。如图1所示,该法具有分析直观、使用简单的特点,迄今为止已被应用在许多领域,如学校的自我分析、个人的能力自我分析等方面。

三园林建筑设计的Swot分析

本文以Swot分析法原理为依据,以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为对象,分析课程内部所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在当前学科发展和社会大环境下的机会、风险等外部因素,旨在明确学科优势,最终探讨本课程的改革策略。

1.优势

第一,学科特色鲜明。园林建筑的设计是以园林为背景,通过人工方法营建户外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过程。追求与景观环境和谐,融入并强化景观环境固有的肌理与特征,重组、建构园林建筑与环境之间和谐的新秩序,是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准则。园林建筑不仅具有传统建筑的功能,提供人们休憩、停留的场所,同时也起到点景、观景、组景等景观作用,是真正实现建筑——环境——人三者互动的设计。

第二,文化意境浓厚。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园林建筑更以文化著称。矗立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条件下的园林建筑不胜枚举,无论是皇家宫殿还是私家园林,秦砖汉瓦、古墓寺塔、宗堂祠庙,无不体现着人类社会璀璨的历史文明,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门窗光影,无不叙述着悠远曼妙的故事。可以说,中国建筑是中国文化中最具独特魅力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标志和象征。研习园林建筑设计便似拜读一本全景式展现中国文化意境的百科全书。

第三,训练效果突出。建筑思维方法和园林不尽相同,园林建筑设计者需具备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设计出美观、经济、功能完善的园林建筑。值得肯定的是,与传统建筑学相比,园林建筑设计在结构、功能、技术等方面,都容易很多。只要经过长期、持续、系统的训练,即使天赋一般,仍然能够掌握设计的方法。

2.劣势

第一,专业综合性强,教学难度较大。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既是艺术又是科学,也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学科,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艺术创意,这就意味着它们在风景园林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中都是不能偏废、不可或缺的。课程对师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如历史、文化、语言、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等知识,都是建筑设计思想产生的源泉,因此,学好该课程难度相对较大。

第二,课程内容极广,导致深度不够。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园林建筑既包含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相关技术、建筑材料、设计规范,又涉及园林制图、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的内容。可见,涵盖的知识非常广泛,体系相对复杂,这往往导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一些知识点只能删除或者点到为止,无法深入讲解,学生便出现一知半解、理解不到位的情况。

第三,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效果欠佳。园林建筑设计课程通常包括理论课与实践课,其中绝大部分为理论课。理论课以多媒体集中讲授方式为主,实践课则多在制图室完成。由于实践课课时较少,且多为两学时,在上课期间学生往往难以完成设计草图,教师不能及时指出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实践课的教学效果。

第四,教师队伍较弱,难以达到要求。园林建筑设计对教师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要有扎实的建筑学基本理论,熟悉建筑规范、技术,掌握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思维,而且需具备规划设计的知识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然而,高校中讲授园林建筑的教师通常为园林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在上学期间研究方向较单一,担任此课程教学必然工作量急剧增加;另一方面,专业技能完善、长期研究建筑学的教师往往不担任本课程的教学,所以出现教师队伍相对薄弱的现象。

3.机会

第一,园林行业发展推动学科进步。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园林行业迅速崛起,风景园林学一跃成为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与建筑、城规学科进一步融合。2010年住房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副司长赵琦指出:未来十年我国风景园林专业将进入最快的发展时期。据统计,2011年全国约有市级园林管理局680个,1200个园林规划设计院和设计公司,45000个物业管理公司,整个学科的发展,给园林建筑设计带来更多的机遇。

第二,古今资料全面提供参考依据。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建筑学同样文脉悠长,两门学科的交融,给园林建筑设计提供了广泛的资料来源。以建筑学为例,现存大量文献就包含了三个层面,其一为保护理论及其课程(以建筑、城市与景观的理论与历史为基础);其二为保护设计及其课程(包括建筑、城市、景观等方面,以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为基础);其三为保护技术及其课程(以结构、材料的现代技术应用为基础)。这些都是园林建筑可以借鉴的资源。

第三,设计理念更新带来生机活力。创新是时代的特色,新的设计理念同样影响着园林建筑的发展。自早期强调“统一、均衡、比例、尺度”,工业时代柯布西耶创作萨伏伊别墅提出的“新建筑五点”、赖特“流水别墅”倡导的有机建筑理论,体现功能主义的格罗皮乌斯“包豪斯学院”校舍,直到后工业时代,个性、矛盾、变化、拼接的表现形式,建筑已经经历了从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演变。不同时期的设计理念影响着艺术界,也给建筑设计注入了无限活力,如今的建筑已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4.风险

第一,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近年来,园林发展过快、过热,与其他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许多从事园林工作的都是非本专业的毕业生,如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等。尽管侧重点不同,仍给园林从业者带来了更多挑战。园林建筑设计作为园林设计的方向之一,与上面所提到的几个专业关系密切,因此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第二,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建筑是必不可少的园林要素之一,园林建筑设计的社会需求较大,小到亭子、小品,大到楼、阁、桥、塔,都离不开建筑设计。与广泛需求形成对比的是,毕业生建筑理论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故很多毕业生不能承担园林建筑设计的工作。

四在分析基础上的改革探索

通过以上Swot分析,针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革策略,以期利用学科优势,把握时机,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1.扭转战略(wo)

第一,提高专业素养,增强实践训练。以建筑规划为重点学科的同济大学,在设置规划设计课程时,理论讲授一般不超过八学时,大量时间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到景观工程设计中去。作为教师,应运用一切手段增加学生的实践训练。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假期时间,继续增强制图基本功;定期布置作业,及时讲解示范,由简单到复杂地锻炼建筑设计的思维;增加随堂练习,培养应用技巧和表达方式;通过课程设计,提供学生的空间构建能力。

第二,增强理论研究,深入研究课程。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国内外的经典著作,如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彭一刚的《建筑空间组合论》,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等,丰富建筑理论、历史、文化、技术等不同层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钻研精神,弥补教材知识量的不足。

第三,提高教师素质,强化教师队伍。教师应主动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的教学大纲要求。同时可以借鉴名校经验,注重师资构成的质量和多样性,使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充满活力。仍以同济大学为例,其建筑系全系119名在职教师的平均年龄不足40岁;近70位有博士学位;多数教师有长、短期进修的国际留学背景;50%左右的教师有包括“老八系”(除纯粹的同济毕业生外)在内的一个或多个外校建筑院系学历。

第四,更新设计理论,扩展学生知识。提倡设计的共通性,将其他艺术领域融于建筑设计中。如在讲授建筑从平面转换为立面方法时,以著名绘画作品《红黄蓝构图》为例,通过不同颜色、位置、面积的局部,分析构成不同功能、不同形态的空间(如图2)。又如,讲授雕塑时,对比园艺中的盆景、规划设计中的大地景观,使学生理解,对于植物、建筑、地形的塑造只是尺度不同,美学原理和方法却是相似的(如图3)。

2.增长战略(So)

第一,体验式教学,加深学生空间感受。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安排1~2次室外教学考查,能很好地加深学生对于户外空间的感受,反映较好。如讲授公园大门设计时,可带领学生参观某个公园的大门,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对于大门的功能、位置、组成等理论课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安排学生分小组测量大门尺寸,绘制平面图、立面图、效果图,训练了学生对尺度的把握,也培养了同学间的相互协作能力;回校后自行设计方案,并完成建筑模型的制作,熟悉整个设计的过程。

第二,自主式教学,表达建筑文化意境。教授学生如何查阅资料,鼓励学生课下自学。如讲授建筑选址时,适当补充中国古代风水理论,因该知识涉及内容较广,且学生对建筑文化兴趣浓厚,故布置机动作业课下完成。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图书、网络等资源自学,并搜集大量与此相关的实例,并在实际设计中加以应用。

第三,互动式教学,锻炼建筑设计思维。及时与学生互动,使教学生动活泼,成为发散性思维的课堂。例如,在建筑平面方案设计时,提倡同一命题多种思路的“头脑风暴”,引导学生思考并寻求最佳设计方案;讲评时,可选择一两名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其他同学可随时提问,打破了以往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防御战略(wt)

第一,运用多学科知识,补充本专业不足。注重与本专业其他学科的衔接,如早期开设的设计初步、园林制图,同步设置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后续园林规划等课程,应不断巩固已学知识,利用手工和软件制图,帮助理解建筑空间的形成,为今后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调整课程的体系,完善考核的制度。调整理论课、实践课比例的同时,完善考核制度。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考试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和设计水平。因而,将成绩分为平时成绩(20%)、实践成绩(20%)、考试成绩(60%)进行评定,不同比例的设置基本能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专业水平,也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4.多种战略(St)

第一,发挥景观作用。与其他建筑相比,园林建筑在满足功能、技术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其景观功能。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培养学生注重建筑的体量、造型、色彩、质感等因素,使建筑遵循美学法则,更好地服务园林,与环境融为一体。

第二,突出地域特色。和植物要素相同,建筑同样是地域文化的体现。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已是世界范围内建筑设计遵循的重要原则。在这个原则下,或是探寻地方建筑技术、地方建筑材料在现代条件下的运用;或是运用现代材料、技术、构造方式加以创造性的发挥、发展,定能创造出具有个性的地域建筑创作之路。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在当前园林专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对其进行课程改革意义重大。本文结合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法,讨论改革方法、模式。无论采用哪种策略,最终都要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本身特点出发,发挥优势,减少劣势,从而才能使机会得以利用,降低风险。作为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使学生从本课程中获得更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推进园林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边新丽.高校园林专业教育现状分析及教学模式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09

[2]王新政、王立峰等.基于Swot分析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3]成玉宁主编.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4]王蔚、恩隶编著.中国建筑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

[5]牟晓梅、华颖.建筑设计教学的体系、方法与手段改革[J].低温建筑技术,2005(1)

建筑基本常识篇10

【关键词】建筑结构;工程管理;教学

一、对《建筑结构》教学的认识

建筑结构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通常包括土木工程中的三大主要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还涉及地基基础和抗震构造的部分内容。覆盖面广,内容繁多,对于非土木工程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全面掌握其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存在着较大的难度。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教学时数日益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对建筑结构理论和工程实践有较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深人的探讨。

(一)准确定位《建筑结构》课的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的目标决定课程教学内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生产第一线的施工、安装、管理、设备维护等技术工作,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具有正确识读和理解建筑结构施工图,并能在工程实际中分析和解决一般结构问题的能力[1]。

(二)优化教学内容结构

(1)教学内容应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强化重点、弱化难点。

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重点应该是建立工程概念、掌握基本构件的设计方法及其构造要求,所以有关这方面的内容要讲清楚讲透彻。比如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中,将现浇单向板肋形楼盖中的受力特点不宜讲的过深而将该布置中的单向板、次梁和主梁的构造要求作为重点来讲,使学生重点掌握这些结构中的构造要求。

(2)强化结构构造教学。

结构实用计算方法一般只考虑了荷载作用,其他影响难以用计算公式表达。构造措施就是对结构计算中未能详细考虑或难以定量计算的因素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它与结构计算在结构设计中相辅相成的、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在实际工程中,因构造处理不当而引起工程质量事故的例子是不鲜见的。所以在教学中强化结构构造教学,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力学道理。

(3)加强学生的识图能力

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从事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工作,所以将来接触最多的还是建筑结构施工图,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增加《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这一部分内容,在这一内容中应重点讲解怎样识别图纸中的各种符号,更好的识别图纸中的构件。

(三)贯穿技术规范意识于教学全过程

技术规范,又称技术标准,有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之分。为了反映混凝土结构学科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和工程设计实践经验,每隔若干年国家建设部等职能部门就要对已颁布规范中的内容进行修改或增补。因此在《建筑结构》课程教学中应重视和加强培养学生的技术规范意识。教学中让学生重视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和贯彻落实现行技术规范中的“强制性条文”。

“强制性条文”是现行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直接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身健康、环境保护和其他利益的重要条款,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标准化法》的重要措施,参与工程建设活动的各方(建设、设计、监理、施工)必须坚决贯彻执行[2]。

(2)正确理解和使用现行规范规定的术语、符号规则、计量单位。

要求学生在教学互动、作业及课程设计中严格遵循《规范》规定的各种符号,运用国际标准化组织统一的计量单位和表达方式,消除学生说似是而非的“行话”,杜撰“符号”和使用非标准计量单位等不良现象。

(3)理解规范中“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总则。

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向学生强调:在建设结构设计中,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宗旨,只有在确保结构设计有足够安全储备前提下考虑的节约,才具有实际意义。让学生系统把握安全与经济的关系。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多,学时少

建筑结构课程的内容从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构设计基本计算原则、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的计算和构造、砌体结构以及钢结构、结构抗震构造等。内容繁多,而教学计划仅安排88学时。

(二)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工程力学知识相对薄弱

建筑结构课程是一门应用力学理论知识解决建筑工程中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课。课程中结构设计非常复杂,计算公式非常多,并且有很多需要理解、分析及多方案设计选优的问题。对于非土木工程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其工程力学知识方面的相对薄弱,极易使他们对建筑结构课程产生畏惧感,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学生对工程实践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

学生平常见到的房屋大多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砌体结构,钢结构建筑较少,而对建筑结构抗震的状况更是头脑中的想象。即使是常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也多是在建筑功能和建筑形象方面有较多的认识,而在结构方面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

(四)学生的畏难情绪

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课大多以概念性的内容为主,与此相比,《建筑结构》课程是理论性和计算性比较强的课程,所以学生在学习时难免存在畏难情绪,这一点也加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难度。

三、采取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建筑结构》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学起来枯燥乏味,怎样将“钢筋、混凝土、砖石”这些缺乏生命力的字眼变得活灵活现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浓厚的兴趣下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旁征博引相关知识,适时调整课堂氛围。结构课的内容,涉及基本知识面广,尤其是力学知识。造成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动力和兴趣,因此树立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2)不断设置悬念。教师在备课时,就设置好当堂课的中心课题悬念,围绕悬念不断提出问题,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学生把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思考。

(二)注重基本概念的理解

基本概念是进行逻辑推理、判断的前提,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依据,也是理解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对概念的理解应高度重视,要突出基本概念的必要性、重要性,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三)改进教学手段

《建筑结构》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幻灯片投影仪等,将一些工程实例通过屏幕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建立工程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增加《建筑结构》课的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建筑结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学时相比比例较低,另外,《建筑结构》课程一般安排在第四、五学期开设,在这之前学生很少有机会看到施工现场。建议应在开设建筑结构课的前一学期,用一至两周时间由教师带领学生到比较典型的施工现场进行现场讲解,这样会有助于学生对后面内容的学习和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