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建筑施工发展前景十篇建筑施工发展前景十篇

建筑施工发展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2:09

建筑施工发展前景篇1

关键词:工业建筑施工技术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U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071-01

1我国新型技术的使用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建筑施工技术也发展迅速,而且为我国的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建筑施工技术的引导理念就是科技、环保。在20世纪末,我国的施工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平,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频现各种问题,大大阻碍了施工技术在国内快速发展。装饰行业的竞争意识在不断加强,我国对工业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企业开始注重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使用先进的建筑施工技术。比如组合式单体幕墙技术、微晶玻璃与陶瓷复合技术、背栓系列、木制品部品集成技术、点式幕墙技术等等。这加强了装饰行业的科技化,很多工业产品都开始使用在装饰施工当中,一些玻璃制品和木制品等等的使用,改变了装饰施工,这些产品的质量好,精度高,而且很环保,所以在建筑当中受到很大的欢迎。这些装饰材料在工业建筑当中达到了工业生产的高要求。连接和固定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各种黏结剂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紧固方式,不仅保证了强度,还避免了刚性粘结的弊端。环保油漆的使用改变了油漆带来的污染,免漆饰面的使用取消了油漆工的作业,提高了施工水平。环保漆保证了施工人员的健康,还避免有害气体耽误工程的竣工,材料的耐火性也有很大的提高,增强了建筑物的安全性。

2混凝土施工的新技术

2.1清水混凝土施工

我国人口数量呈现加速度的增长方式。这样的人口增长导致人均占用空间减少的情况显现。建造高层建筑成为节省空间的必然选择。在高层建筑的建造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使用钢筋混凝土,以此来满足高层建筑物的建筑要求。清水混凝土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这种技术把原来的浇筑面直接作为装饰性表面的混凝土,体现了大自然的一面。根据装饰的效果可以分为三种:普通清水、饰面清水以及装饰清水混凝土。清水混凝土的施工简单,成本也大大降低,工程的进度加快,降低了维修的费用,还可以增强建筑的牢固性能,是一种很好的施工技术。

2.2钢纤维砼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于建筑物不再局限于居住的需求,建筑物富有艺术的美感也逐渐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目标。标志性的建筑成为了人们的追求目标,为了可以更好地展现建筑物的艺术气息,混凝土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技术要求也大为提升。在我国,专家研究出建筑材料——钢纤维砼,它可将建筑物的实用性、艺术感完美展现。这种建筑材料是一种复合材料,在普通的砼当中掺入钢纤维获得。它有很大的优势:第一,砼强度低得到改善,增加延性;第二,钢纤维砼的吸收能量的能力很好,所以能够使得构件具有抗冲击的能量,能够改善结构的抗震性。钢纤维砼是一种突破,促使建筑施工技术的很大提升。

2.3防水施工技术

防水混凝土结构是指以本身的密实性而具有一定防水能力的整体式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它兼有承重、围护和抗渗的功能,还可满足一定的耐冻融及耐侵蚀要求。与卷材防水层等相比,防水混凝土结构具有材料来源广泛、工艺操作简便、改善劳动条件、缩短施工工期、节约工程造价、检查维修方便等优点,在工业建筑中经常采用。

新型的防水材料开始广泛应用,主要是以水泥基渗透非结晶型防水材料作为主要的材料,这种材料的载体就是高强度的水泥,是活性物质以及微硅粉通过改变性能而做成的,从开始使用到现在,已经有很多种产品问世了,包括聚合物改性的防水涂料和混凝土外加剂等等。

目前防水材料在我国的建筑行业当中广泛使用,通过防水材料在施工过程当中的应用,证明新型的防水材料具有很好的渗透性,而且防水的性能比较持久,能够抵挡很多化学物质对建筑物进行侵袭,保护钢筋,环保,没有有害气体的产生,而且施工的工序比较简单,这是其它的材料不能比的。

3工业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前景

新技术革命成果向建筑领域的全方位、多层次渗透,是技术运动的现代特征,是建筑技术高技术化发展的基本形式。这种渗透推动着建筑技术体系内涵与外延的迅速拓展,出现了结构精密化、功能多元化、布局集约化、驱动电力化、操作机械化、控制智能化、运转长寿化的高新技术化发展趋势。建材技术向高技术指标、构件化、多功能建筑材料方向发展。在这种发展趋势中,工业建筑的施工技术也随之向着高科技方向发展,利用更加先进的施工技术,使整个施工过程合理化、高效化是工业建筑施工的核心理念。

生态化促使建材技术向着开发高质量、低消耗、长寿命、高性能、生产与废弃后的降解过程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建筑材料方向发展;要求建筑设计目标、设计过程以及建筑工程的未来运行,都必须考虑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尽量选用低污染、耗能少的建筑材料与技术设备,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力求使建筑物与周围生态环境和谐一致。在这样的趋势中,建筑的灵活性将成为工业建筑施工技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使用高科技材料的同时也要有助于周围生态的和谐发展,另外在建筑使用价值结束后建筑的本身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要在建筑施工的考虑之中。

工业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但是最终的方向取决于生产的需求、科技的进步、生态的需求。满足这样需求的建筑施工技术才能够为工业建筑更好地服务。工业建筑的施工技术的发展将向着高科技和统一化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任长辉.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控制措施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3).

[2]李久林,杨俊锋,杨庆德,等.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施工新技术综述[J].建筑技术,2008(8).

[3]余军贤.浅谈建筑施工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7).

[4]杨静谷.努力开创华北地区建筑智能化的新局面——2010华北地区智能建筑发展论坛成功举办[J].智能建筑,2010(6).

建筑施工发展前景篇2

关键词: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监理强化对策

一、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技术行业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的产业类型,有利于我国基础建设的发展,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在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各个领域中,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均得到应用与普及,有利于国家建设与发展。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施工中,先进的施工监理强化对策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是将来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从认真细致地做好图纸会审和施工方案优化工作、严格把控施工材料与施工设备的质量、增强施工人员质量意识全面提升人员素质、注重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及其施工协调控制、不能忽视季节施工技术措施等方面对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强化对策要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二、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监理强化对策要点

1、认真细致地做好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图纸会审和施工方案优化工作

开展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建设施工应当全面仔细审查和核对工程项目图纸,同时要对有关专业图纸进行严格把关,保证项目施工有正确的依据。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现图纸中存在不合理之处,则应立即改正和完善。如果设计图纸与最佳图纸的差异较大,应马上对其进行跳啊正,并修改现实中相应的施工空间。开展工程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严格有效控制,因为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质量必须以良好的基础作为保障,则混凝土应具备一定的质量标准,因此,在处理混凝土时必须运用科学的管理技术与施工技术。是否具备科学有效的施工方案直接决定了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快慢。因此,应对施工方案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为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施工顺利进行提供保障。缩减工程造价成本,优化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周期,充分保证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质量。另外,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方案的确定还应该充分考虑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建设工程施工结构与施工工艺等内容。

2、严格把控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施工材料与施工设备的质量

验收员在接受材料前对材料的规格与质量要进行严格检查,再根据严格的程序接受材料,若存在不合格材料,无论是甲方提供或者自己采购,均不得进入施工现场。与此同时,要对符合标准的进场材料进行陈放,按照一定型号规格的顺序排列。因为在施工中经常会使用到机械设备,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施工中该部分内容至关重要,应当根据国家规定的要求对其型号、规格、材质与性能进行确定,并按照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提前对机械设备材料做好准备。由于缺乏对材料的严格有效管理,因而导致当前现代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系管理水平跟不上科技与新材料的快速发展。随着新材料在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施工材料中的广泛应用,而过去的登记材料报表未得到及时更新,所以,导致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施工材料分配过程中存在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并且材料的规格与型号未得到正确界定,因此,若材料得不到科学分配与管理,会导致浪费现象日益严重,且对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建设工程施工进度造成影响,最终导致造价管理不恰当。因此你,必须对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施工材料管理体系进行健全,高效科学地管理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保证如期开展施工,不断提高材料使用效率。

3、增强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施工人员质量意识,全面提升人员素质

在进行建设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过程中,应保证施工良好的质量,因为工程建设与经济、行政、技术等各方面内容有紧密的联系。建筑工程队伍能否具备较强的执行力与良好的素质水平直接由能否良好控制建筑工程质量所决定,同时充分展现整个团队的能力。虽然我国建筑工程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因为目前工程质量与安全方面依然存在不足,施工人员意识不强,所以,很多人对我国建筑工程质量产生质疑。在建筑工程施工m行时,相关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质量观念,要在保证工程表面质量的同时,切实对工程整体质量体系进行有效控制。目前,如果要不断推动建筑工程监理水平的发展与进步,应当积极强化工程监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同时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选拔机制,建立一支专业水平高、素质能力强的人员队伍,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有效处理好出现的质量问题。

4、注重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及其施工协调控制

对施工原材料、人员、方法、环境、机械设备等因素进行严格监督管理,保证良好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与较高水平的技术。唯有符合以上各个条件,施工质量才能不断提高。在对建筑工程工地进行检查时,要对检查结果进行严格全面分析,规划施工质量预期要求,并对检查结果与施工管理进行相应地调整。保证项目施工保质保量地完成,进而达到预期目标。

5、不能忽视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季节施工技术措施

在雨季施工时,应当在施工现场集中建立排水、集水和排污系统,保证施工场地中不会集中过多雨水。浇捣混凝土的过程中,必须随时掌握好天气动态,保证雨天不进行施工,特殊状况除外,但必须有效做好防雨措施,提前准备好足够的油布、塑料薄膜等防雨遮盖措施材料,并调整混凝土塌落度,做好计量测试工作,准确测量定砂、石含水量等工作,制定合适的施工配合比,不断改进混凝土施工技术,保证良好的混凝土施工质量。

冬季施工时,要保证混凝土在未受冻之前达到临界强度,且在后续做好长期养护工作,保证混凝土达到合适强度后再拆模。在达到5摄氏度以上混凝土再入模。搅拌砂浆材料防止存在冰冻块物,若产生冰冻,应立即在材料上覆盖塑料薄膜与草包。在浇筑混凝土前,必须清除干净模板与钢筋上的冰雪,有效建立良好的冬季施工测温制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施工监理的管理程序较为复杂,同时涵盖的内容较多,应当在整个项目中对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等内容进行有效管理。建设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其中的工程项目施工监理强化对策至关重要,必须经过该项措施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才能有序开展与运行。做好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中的施工监理控制应当引进先进的技术,进一步提升技术管理的水平,进而保证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顺利开展。所以,我国必须高度重视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监理强化对策,一切从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借助工程施工监理新措施的优势,不断提升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施工的应用水平,有效促进我国实现现代化、高效化的施工监理管理。

参考文献:

[1]徐强.关于建筑工程监理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3).

[2]刘慧鹏.白英男.监理在建筑施工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房地产业.2011(03).

[3]郭卫青.张芳春.辛长江.探析工程建设监理的若干焦点问题[J].中国建设教育.2006(08).

[4]刘彦砚.王林.浅谈建设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8).

建筑施工发展前景篇3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筑设计;方法与内容

abstract:thispapermainlytothewaterconservancyandhydropowerengineeringofthecharacteristicsofhydraulicstructuredesign,architecturedesignofthecontentsandmethodsarediscussed.emphasizingthedevelopmentoftheideaoflandscapewaterconservancy,inwaterconservancyconstructionisirreplaceablesignificance,andwillbecomethewaterconservancyconstructiondevelopmenttarget.

Keywords:waterconservancyandhydropower;architecturedesign;methodsandcontent

中图分类号:tV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水利工程中的建筑设计内容主要是用于容纳和保护水利设施、设备以及配套设施的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中的建筑艺术创作设计应根据美的原则,构筑凝固的艺术,以满足感观上的要求。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指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用于容纳和保护水利水电设施、设备以及配套设施的水工建筑物,如各种规模泵站的主泵房及其配套的配电室、变压器室(通常又称作主副厂房)、水闸的启闭机房、桥头堡等等,有别于水利水电构筑物。也包括水利水电设施周围的维护、管理用房及管护人员的生活用房等等。随着水利建设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应在现有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用发展的眼光,走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路子,使水利水电工程的建筑设计在符合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前提下,融于山、水、林和周围环境之中,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形成一道富有水利特色、充满山水魅力的靓丽风景线,给周围居民、游人及运行管理者以美的享受。

1水利工程建筑设计特点

⑴水工建筑物周围一般都有山、水、林、路,甚至有一部分在城区,如城市防洪工程,这给建筑艺术的创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将建筑融于其中,构成美丽、人水和谐的人文景观环境。

⑵建筑物的平面位置和范围由水工专业根据使用要求确定,即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基础受到水工建筑物的制约;而建筑物高度则由水力机械设备吊装高度或水闸启闭机运行高度、变配电设施高度等因素确定。鉴于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平面位置、尺寸、形状和高度均已由相关专业确定,即建筑设计空间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变化,这就给建筑艺术的创造增加了设计难度。

⑶受传统节约思想的影响和管理机制的制约,在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阶段未对建筑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所列概算资金偏紧,因此,在施工图设计时,往往比概算数额有所突破,被视为不合理、不合规。施工图设计时要求用很少钱的前提下,做好建筑设计这篇大文章,无疑给建筑设计创新带来诸多困难和阻力,再加上建筑设计不是初步设计审查的重点,在施工图设计时受到业主思维模式和经济条件限制,方案变更的随意性较大。因此,相当多的建筑实施方案,已不再是建筑师们所构思的方案。

⑷由于水工建筑物处于水体中,必须考虑安全防护与防范,又由于相当一部分水工建筑物处于边远地区,建筑设计应考虑特殊的防范措施,确保人身和室

内设备的安全。

⑸水利水电工程将带动当地经济建设,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当地经济的发展,又带动周边建筑物在当地传统建筑基调上的升华,丰富建设地点局部的人文景观。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形式应有超前意识。当附近建筑群建起来之后,先建成的水利水电建筑与周边后建的建筑群融合,并且不逊色于后期

的建筑群。

2水利工程建筑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2.1要对水利建筑作美化设计

对水利水电建筑设计美化的初步思考水利水电建筑一般依山傍水,直接融入大自然,许多工程甚至就建筑于自然的山水之间。有的设计者认为水工建筑物地处旷野,往来人等较少,没有必要对水利建筑作美化设计。但正因其地处旷野,视野开阔,一座未作美化设计建筑物突兀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确实是大煞风景。因此,即便地处旷野,也不能忽视了水工建筑物美化设计。设计者应该力求在满足水利水电建筑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人文的需求,重视环境和建筑对人的行为活动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水利水电建筑大都远离城市,傍水而建,与城市建筑相比,它有更优越的自然环境。从工程规划设计伊始,就应该对水利建筑的美化设计和建筑布局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满足水利水电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重视总平面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尊重自然,增强环境意识。建一处工程,成一处花园,这应是我们共同的美好追求。

2.2处理好水工建筑物的建筑空间及建筑形态

水工建筑物提供给建筑设计的基底面积和最小限制高度是根据功能和使用要求而提出的,即建筑物的体量已基本确定,这对建筑设计形成制约,建筑师要在有限的建筑空间范围内构思出良好的建筑形态,必须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才能塑造出一座座适用、美观、具有感染力的建筑,奉献给社会,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要。

2.3水利工程建筑设计要具创新、时代感和前瞻性

水工建筑设计的室内体量已由相关专业按使用要求基本确定,但建筑的外部形态和内部装饰则由建筑师塑造。塑造外形的指导思想应该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按照创新、有时代感和前瞻性的原则,以适当的形式美法则来满足人们审美的要求,留下反映当今社会建筑设计技术水平和时代特征的建筑,同时也带动当地建筑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2.4做好水工建筑设计的环境条件

水工建筑物离不开山、水、林、路及民居。建筑师应该充分利用周围山、水、林、路等有利环境条件。而且今后治水必然走治水与治理环境相统一之路,使水工建筑物能与天、地、水和谐统一,为人们生活创造良好条件。因此在做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时,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环境条件,使建筑的形体和色彩融于山、水、林、路之中,与周围环境和谐,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2.5建筑设计应为施工创造有利条件

建筑设计的实现离不开施工,因此在做建筑设计时就应考虑施工的可行性和难易程度。在确保建筑艺术美的前提下,采取一定的结构措施为施工创造有利条件,施工又反过来全方位地保证建筑设计美的实现。只有精心设计和精心施工完美结合,才能创造出美的建筑。

2.6建筑材料的应用

任何建筑都离不开建筑结构和材料,建筑设计应妥善处理好建筑艺术与结构、材料和经济指标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做建筑艺术设计构思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结构的合理性,材料的性能指标,经济条件的可行性。以此保证建筑使用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以及建设期、运行期经济指标的合理性和当前的经济承受能力。

3对水利建筑设计美化的思考

优化水利建筑的单体结构,合理布置结构体系,发挥主要专业的龙头作用,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节约工程经费;加强不同专业的沟通合作,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创造富有专业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水利建筑形象。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力求在满足水利建筑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人文的需求,重视环境和建筑对人的行为活动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水利建筑大都远离城市,傍水而建,与城市建筑相比,它有更优越的自然环境。从工程规划设计伊始,就应该对水利建筑的美化设计和建筑布局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满足水利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重视总平面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尊重自然,增强环境意识。建一处工程,成一处花园,变一处旅游胜地,这应是我们共同的美好追求。水利建筑一般依山傍水,直接融入大自然,许多工程甚至就建筑于自然的山水之间。有的设计者认为水工建筑物地处旷野,往来人等较少,没有必要对水利建筑作美化设计。但正因其地处旷野,视野开阔,一座未作美化设计建筑物突兀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确实是大煞风景。因此,即便地处旷野,也不能忽视了水工建筑物美化设计。水利行业的设计师需要立足水利,关注时代,面向未来,自觉思考水利建筑文化应扮演的角色和发展的方向。我们职业的定位就在于运用专业知识,拓宽跨文化交流的途径,广泛吸收各种文化的精华素养,丰富水利建筑的创作,促进水利事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建筑施工发展前景篇4

1.1.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专业分类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4年9月了《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GJ32/J173—2014(以下简称设计标准),要求全省2015年1月1日起所有新建民用建筑设计必须满足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设计标准在执行国家新修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以下简称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了江苏省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特点及适宜性技术,按满足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设计评价目标编制。设计标准主要有八章,分别是建筑策划、场地规划、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暖通空调设计、给排水设计、电气设计及景观环境设计等专业。各专业的设计指标要求对应了评价标准的各项分类控制项和评分项的指标要求。对应评价标准分类指标中的控制项条款,设计标准采用了强制性类似条文,评分项则以一星级的获取分数值为底限。

1.2.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编制的时段性

设计标准在项目立项和绿色目标定位的前期阶段,首先提出了“绿色建筑策划及设计文件要求”,将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的编制分为以下时段。

1.2.1.绿色建筑策划。绿色建筑策划包括绿色建筑的总体目标和分项指标、编制绿色建筑策划书。策划书主要内容有前期调研,项目定位分析,绿色设计概念方案与实施策略分析以及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等。项目立项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设绿色设计专篇,通过绿色建筑策划论证项目选址、功能定位、绿色目标的合理性,并对当地区域的控规和详规提出反馈意见。

1.2.2.项目的方案设计。项目的方案设计报批应根据招标文件编写绿色设计专篇,对绿色建筑策划中提出的绿色建筑目标进行方案技术论证。方案论证一般以规划建筑专业为主体,结构、园林景观、室内装修、暖、智能化设计和经济都应有分析论证。项目负责人和各专业技术负责人应在方案比选中优化绿色设计指标。

1.2.3.初步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应根据规划主管行政部门对方案报批的审查意见进行设计,各专业在深化论证的基础上落实绿色指标中的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区域规划和城市设计中的土地空间利用,绿色交通规划,绿色能源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固体废弃物利用规划等各项规划目标。

1.2.4.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是绿色建筑工程设计蓝图的全面表达,也是完成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的系统编制。各专业通过执行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而实现绿色建筑评价目标。对绿色建筑评价中的控制项和评分项条款,设计专业按各专业属性有分工和协作完成文件的编制。除各专业蓝图外,在设计说明中应有绿色设计专篇,该专篇应由建筑专业综合协调,分各专业(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景观园林、电气智能化等)进行说明。在专篇中还需说明各专业对绿色施工与项目运营管理的技术要求。

1.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中有关设计评价有5类指标。分别是节地与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和室内环境质量。在每类指标中设有控制项和评分项。如“节地与室外环境”中有4方面共15条。结合前面设计标准的章节编排可以看出,评价标准的指标是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四节一环保分类的,对每一类指标的设计达标都需要多专业的技术组合才能实现,如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是要求建筑、结构、水、电、暖、景观园林、室内装修都必须执行的技术指标。节材也无法作为一个独立的设计专业在设计标准中列出。从时段性来讲,绿色设计评价虽然要求在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开始,但分类指标的技术要求却从项目的绿色策划就开始了,这一时段性在“节地与室外环境”的评价中表现突出,且具有不可逆反性,或者说如果从项目策划时没有确立绿色目标违反了绿色评价标准中的控制项条款,则该项目将不满足绿色评价标准,不会评价为绿色建筑设计。

2.“节地与室外环境”设计评价的时段性和专业内容

2.1.控制项设计评价的时段性和专业内容

2.1.1评价标准4.1.1条“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建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依照《城乡规划法》绿色建筑策划阶段应根据城市、乡镇的控制性详规核实项目选址的合法合理性。《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草案)的修改送审稿,从立法的高度保证绿色建筑的全面推行和发展。其中第十条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绿色建筑、能源综合利用、水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绿色交通等专项规划……。应当将专项规划的相关要求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很显然“条例”的颁布实施将保证项目在绿色策划阶段落实设计评价的控制性指标。在项目绿色策划调研中应有基本农田保护,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文化

2.1.2.评价标准4.1.2条场地安全要求:“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该控制项要求项目策划、选址中应委托环境保护部门及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现场勘测,完成地块的安全评价和灾害防治报告,编制项目环境评估报告,在建筑方案设计中根据确定的建筑功能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2.1.3.控制项4.1.3条“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该条是对绿色建筑自身污染排放的要求,建筑方案完成后确定了建筑规模和功能,环境评价报告应对排污治理提出标准限值以及防治处理技术措施,设计中的对应专业应在后阶段的文件编制中完成技术设计,以满足该条款的要求。

2.1.4.控制项4.1.4条是建筑设计日照标准要求,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列为强制性条文。建筑设计咨询单位都有成熟的民用建筑日照标准模拟计算机计算软件。在建筑规划布局和方案设计中日照模拟演算可以优化建筑布局并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建筑日照标准是规划许可审批的控制性条件,也是从建筑方案设计开始设计文件编制的控制性技术指标。

2.2.评分项设计评价的时段性和专业内容

2.2.1.“土地利用”方面评价标准从建筑容积率、人均居住用地指标、绿地率设计及地下空间设计三方面给出不同达标的得分值,对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施工图文件设计来讲,这些指标在建筑方案设计中就已经确定了。而且一般公建和居住建筑的容积率、绿地率是作为规划设计要点列入土地出让条件的,地下空间的开发也会列入规划要点,但也有建筑方案设计的技术合理性要求。土地利用方面的经济技术指标在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中应该有表达,而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审查是对规划设计方案阶段的核实和再确认。

2.2.2.“室外环境”方面评价标准制定光、声、风、热四个物理环境质量指标,4.2.4条要求建筑护结构装饰采用玻璃幕墙时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2,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现行《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的规定。本条在建筑专业、景观环境专业、电气照明专业的方案设计中得以落实,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明确选材的技术指标。为鼓励建筑不用玻璃幕墙和夜间照明,本条规定非幕墙建筑和不设室外照明(论证合理)可直接得分。4.2.5条“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有关规定”。本条在项目前期策划环境评估时对项目场地周边的噪声现状进行检测,在建筑设计方案完成后对项目环境噪声进行预测,且应在项目环境评价报告中完成。文件中应对环境噪声的控制指标通过选材和技术措施来实现。4.2.6条的风环境控制是在建筑规划布局和方案设计中得以实现的,在建筑方案比选论证时,应进行风环境模拟计算,调整建筑规划布置和建筑空间设计,从而优化室内外环境和建筑自然通风条件。建筑风环境优化设计应在建筑规划和方案设计中完成,并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表达,这也是绿色建筑中建筑气候设计、建筑节能设计的被动式技术之一。评价标准4.2.7条“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提出室外活动场地遮阴面积10%、20%,道路路面及建筑屋面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的指标要求,本条由建筑专业和景观环境专业在方案设计中完成,并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表达。

2.2.3.“交通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共有4条指标,其中场地公共交通设计及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该在城市区域详细规划中完成。在土地出让和规划设计要点中应有条文说明。场地人行通道无障碍设计及停车场设计由建筑专业、景观环境专业在施工图设计中给以图文表达。公共服务建筑,包括居住建筑的公共服务配套建筑在空间利用资源共享设计等方面应由建筑专业在方案设计阶段完成,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表达。

2.2.4.“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方面,地形地貌现状利用设计,雨水基础设计及专项规划设计,绿地及透水地面设计,地表及屋面雨水径流规划,植物配置及覆层绿化,居住建筑绿地乔木配置及公共建筑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等指标,需要建筑规划专业、建筑专业、给排水专业、景观环境专业进行协作设计,当有室外地下工程时,结构及室外综合管线应有提资文件。“场地设计和场地生态”在项目绿色策划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各专业应在绿色专篇中有文字说明和图纸表达。《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在景观环境设计一章中提出了设计指标。场地雨水专项规划和场地径流设计宜由建筑规划、园林设计专业提资,由给排水专业落实量化技术指标。

3.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

3.1.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专业设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件(2008年版)《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在2003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在各专业各阶段设计文件编制中增加了建筑节能的内容,“规定”中没有单独列出景观园林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在“总平面”中提到了绿化和景观环境的控制性要求,室内装修的内容在“建筑”专业中描述。“规定”在设计时段中没有编入“项目策划”的内容,设计文件编制是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展开的。目前的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部门的专业设置和“规定”的专业编写是一致的,即设置了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和电气五个专业。经济概算作为专项审查,景观园林、室内装修一般由园林管理和消防管理审查。2001年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后,江苏省各地市施工图审查部门增加了“建筑节能设计专项审查”。

3.2.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专业需求

从本文前面对设计标准和评价标准的时段性和专业属性分析可以知道,绿色建筑设计评价中“节地与室外环境”的控制性指标是在项目策划及方案设计阶段就应确定的。在评分项中“土地利用”,“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也是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和方案设计中确定的技术指标,所以这些指标的审查应在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之前由规划审批部门组织审查。为此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了《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审查要点》弥补了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某些技术指标在时段上的滞后的问题。另外,在专业设置上,除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五个常规专业外,要逐步纳入景观园林、室内装修、智能化系统等专业设置,这样将和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编制的时段性和专业内容相一致,也便于实现评价标准分类指标的专业分工和技术指标的系统集成。江苏省在颁布《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同时,组织编制了《江苏省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江苏省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江苏省民用建筑施工图绿色设计专篇参考样式》三个技术文件,为建筑师和工程师在绿色建筑设计中提供了指导和方便。

4.结论和建议

4.1.绿色城市示范区专项规划是发展绿色建筑的保障措施

从上文“节地与室外环境”的设计评价分析中可以得知,虽然设计评价是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但有部分的技术指标在项目的策划阶段就基本确定了,还有部分指标是在建筑方案设计过程中落实的,这些指标是要在规划审查阶段把关绿色建筑工程是否满足评价标准的技术指标要求,许多指标的不合理性是很难逆转的,如场地安全、绿色交通、能源综合利用、日照标准及建筑总平面布置的合理性等。如果忽视了项目策划和方案设计阶段的绿色技术指标审查就会造成项目的合理性缺憾,而大的设计变动亦会造成人力和材料的浪费及时间耽误,这些都不是绿色建筑设计目标的初衷。江苏省住建厅组织编写了《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审查要点》完善了施工图前期绿色建筑技术指标的审查。但前期绿色指标的专业性很强,还需要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参与配合。江苏省近几年开展了“绿色城市示范区”工程,在《绿色城市示范区实施方案》中设有专项规划,包括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绿色交通发展规划,土地空间利用发展规划,能源综合利用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规划等。当这些专项规划纳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时绿色项目的前期策划指标就有了技术保证,把专项规划的绿色指标列入土地出让条件中,有利于规划部门审查落实项目策划和项目方案设计的绿色技术指标。所以开展绿色城市示范区专项规划是深入发展绿色建筑的保障性措施。

4.2.完善专业编制是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编制的系统化要求

建筑施工发展前景篇5

【关键词】绿色建筑施工;标准;发展方向;环保材料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在建筑施工体现绿色环保,是顺应人民不断增长的环保和保健意识的需要,也是现代建筑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在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政府监管不力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城市环境因建筑规模的不断增大了而逐步恶化,大气、水源等污染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为把蓝天绿水还给广大市民、营造城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态环境,建筑行业必须恪守绿色施工的宗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发和研究环保性能好的建材,实现城市建筑与环境的完美统一,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1.绿色建筑施工的涵义

绿色施工指的是,在建筑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将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的建设中,尽量保证施工中使用的材料具有较高安全、环保和健康的性能,集约化使用资源,把建筑工程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做到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有限的能源,节约使用建筑材料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即“四节一保”)。

2.绿色建筑施工对材料的要求

绿色施工把造就安全健康的人居环境作为己任,充分考虑人体健康所受的来自建筑的危害,并试图将这种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在绿色建筑施工中,建筑材料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确保所选材料健康、环保:

(1)确保建材消耗最少

在绿色建筑施工中,应千方百计降低建筑材料的损耗,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水、电等能源的保护和节省。比如,采用隔声性能好、质量轻、强度高、保温的新型材料作为墙体,不仅能收到很好的隔热、保温的效果,还能很好的防水,从而大大的降低了能源的消耗。

(2)确保建材的性能高、效率高

要达到用量少、效果好的目的,绿色建筑施工材料在性能和效率方面就必须区别于传统的建材。新型的绿色建筑材料,性能和效率必须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在节省材料的前提下,很好的满足人们对建筑质量和安全的要求。

(3)确保环境污染最小化

另外一点,这也是对绿色建筑施工材料最为关键的要求,那就是它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最低”的要求,即环境污染最低、环境破坏最低和能源消耗最低。高性能、高效率的新型材料需要,这就为我国制造业和新型材料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绿色建筑施工必备的四个基本要素

所谓绿色建筑施工的基本要素指的就是为了完成绿色施工,用于施工的建筑材料、施工方法和工艺必须满足的施工性能。绿色施工具备以下四个基本要素:

(1)就所使用的材料而言,绿色建筑施工对其保温、隔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建筑材料在施工工程和使用过程中要确保环保、安全、健康,并能长期。

(2)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不是来自自然资源,而是固体的工业废弃物。在变废为宝的过程中,很好的规避了传统建筑施工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3)建筑施工所产生的“三废”即废气、废渣、废水必须经过处理已达到排放标准。

用于建筑施工的材料能够被循环使用的,以对资源的最小消耗实现经济和环保效益的最大化。如用于污水净化、有害有毒工业废渣固化的水泥材料,或经过处理的高性能和资源化的沸石、硅灰和矿渣等。

4.绿色建筑施工四个方面的意义

(1)绿色施工有助于建筑环境向环保型转型。

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往往造成土地、水力、电力等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对环境破坏和污染也是十分严重的。而绿色建筑施工,很好的对上述缺陷进行了规避,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和保护了环境。

(2)绿色施工有助于建筑工程综合效益的提高。

(3)绿色施工为现代建筑模式的转型提供了便利。

(4)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在当前建筑业中具体应用。

5绿色建筑施工的四个标准

和其他施工企业一样,绿色建筑施工企业也必须一定规范,才有壮大的可能,整个行业才能实现高效、有序的发展。

(1)生产的清洁化。

所谓生产的清洁化是指在达到施工具体要求的基础上,以环境保护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从而实现降低能耗、节约成本、减少污染的目的,在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兼顾环境效益。

(2)方案的整体优化。

在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绿色建筑施工要全面满足施工要求,最大限度的优化绿色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和整体性。

(3)生产的减物质化。

所谓减物质化就是在单位经济产出相同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物质材料的消耗和废弃物量的产生。绿色建筑施工的减物质化包括再利用、减量化和循环再生利用等方面,其最终目的是实现资源利用和施工材料节约的最大化。

(4)管理和控制的科学化。

绿色建筑施工要对整个施工过程(包括施工计划、材料采购、工程验收等)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6.绿色建筑施工的发展前景

环保、节能是绿色建筑施工区别于其他建筑施工方式的两个最大特点。

绿色建筑施工并非完全独立于传统施工技术的全新技术,它只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于传统建筑施工中从而使之具有了环保节能的功能。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带给建筑企业的不仅仅是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更为重要的是环境效益,它必将带动和引导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两型社会的建设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新农村建设也蓄势待发,绿色建筑正好顺应了城镇建设和发展模式转型的需要,它有利于开发和发展新兴产业,有利我国整个经济模式的转型,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长期目标息息相关。

绿色建筑必将成为未来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并将拉动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绿色建筑现在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各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把握好这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推动企业向绿色环保转型和升级,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研发投入少、无增量成本的环保节能建筑产品及施工技术和工艺。

【结束语】现代人生活观念越来越健康科学、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对建筑的保健功能越发重视,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绿色建筑施工是传统建筑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健康环保理念的完美结合,它正在成为现代建筑施工的新航标。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绿色施工技术和材料的研发为依托,绿色建筑施工必将引领现代建筑也朝着环保节能的方向更稳、更快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刘茂军.绿色建筑施工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0,(35).

建筑施工发展前景篇6

关键词:“epC”业务;工程总承包风险控制;民用建筑;前景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epC”主要是指将工程设计、施工以及材料和设备采购工作全部交给一个承包商或者工程进行总承包的模式,由其进行设计、采购和施工,到期向业主交付的整个过程。近年来,由于工程总承包发展的比较迅速,但是民用建筑设计行业的工程总承包业务发展缓慢。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政策促进“epC”在民用建筑领域的发展,但是效果并不佳。如何以设计企业为龙头,让民用建筑“epC”业务发展前景良好,成为了当代人们比较关注的一项问题。

二、民用建筑“epC”业务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传统的民用建筑设计行业组织构架和业务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组织构架主要是指使用人力、技术等有效地资源独立分散在各个公司或者单位,由于设计的施工配合工作处于被动的状态,不能实现设计单位的有效施工,造成了设计人员对施工的设计技术达不到相关的技术水平。在我国目前建筑行业中,民用建筑行业总承包以完成施工业务为主,但是由于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采购项目等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利润率较低,难以支撑总承包业务的持续发展,而且由于设计和项目管理技术为总承包基础的知识管理和集成体系及标准化工作模式还没有建立。

(二)用设计作为龙头的民用建筑“epC”业务发展尚未明确定位

“epC”工程总承包属于新兴的业务,尚未形成集成优势发展而且以设计为龙头的承包模式,以实现业务在资源聚集和人才培养上的持续发展。在建筑行业的发展中,它们都是以盈利作为主要目的,以项目的综合管理能力作为盈利的来源,主要是替业主管理建筑施工的工作,从业主那里获取管理费、成本费、盈利以及酬金等。由于这些费用的调剂比例是有限的,在一些程度上难以支撑大规模工程总承包业务“epC”的发展需求。在“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上,通过精心、优化的设计,合理、经济采购,精细化施工管理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是民用建筑领域“epC”业务工程的主要利润来源,也是民用建筑今后主要发展的方向。

(三)传统的民用建筑发展“epC”业务尚存在差异

传统的民用建筑设计企业适宜当前的发展,但是由于承包规模比较大,职责和费用上分配的不合理,造成了年度考核指标体系逐年增加使得施工单位有了很大的顾虑,应该考虑业绩的积累和成长期,促进工程承包业绩的发展。由于承包的分工不明确,不仔细,就会造成亏损和盈利分配不均的出现。

三、民用建筑“epC”业务发展的有利因素

(一)优越的技术和齐全的业务门类

传统的大型设计企业“epC”具备设计、规划、监理和施工等业务种类,与其他单一性的单位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通过组织平台、加强知识融合等在业务的联系基础上,可以打造形成跨业务、跨领域和跨行业的创新。传统的大型设计企业“epC”具有很强的施工图纸设计和对施工技术能力的解决措施和办法,在现场和设计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基础和处理问题的经验。

(二)设计主业可以与工程总承包互相促进

在我国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工程总承包模式将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通过设计参与总工程承包,提高设计主业的社会价值,提升企业知名度。在工程承包的项目上,要提高额外的设计能力,根据具体的实际,加强设计优化和设计施工一体化实施能力。工程总承包将会获得设计的广阔平台,增加设计的业务量,不仅能超额的完成任务,还能向外拓展,实现设计与施工的双赢。工程总承包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设计优势,提高施工的深度和可行性,提升集团设计主业的总体竞争力。

(三)工程总承包可与项目管理业务共同提升

从民用建筑管理的过程来看,“epC”工程总承包与项目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两者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联性,在业务的发展上具有相通性,“epC”工程总承包业务的逐步深入必将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和竞争力。

四、对民用建筑“epC”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解决的探索

(一)正确的看待“epC”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epC”业务发展在我国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根据一些领域的成功应用,取得了很大的优势,作为工程建设领域的发展方向,逐渐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比如说,在承包后立即开展设计和施工,节约项目的实施时间问题;提出了一些安检、质检等施工过程的管理;等待是施工图纸完善后再完善施工的相关手续。相信“epC”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将会得到改善和解决。

(二)统筹兼顾解决“epC”业务存在的问题

在工程总承包过程中,既要考虑国家的利益,也要考虑自身的利益,同时还要兼顾业主、勘察、分包单位之间的利益,充分的抓住重点与难点,密切的配合,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考虑长远的利益,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保障企业全局利益的实现。同时,还有兼顾好设计与造价、现场管理与招标采购之间的矛盾,要统筹兼顾、无缝对接,要落实管理办法,以制度管理,减少协调成本。

(三)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面对“epC”发展中的问题

事物的起步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epC”业务的发展也是同样,也临着各种问题和风险。比如说施工过程中的材料采购、对业主可能出现的工程款支付风险、项目招标风险、材料设备档次等都存在着风险。这就需要提出相关的政策来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总之,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来降低这一风险的出现,“epC”业务发展中的风险也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五、结语

尽管“epC”模式在我国的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但它是民用建筑领域发展方向,其发展也有着广阔的前景。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相关配套政策的落实,以及企业观念的转变和认识的提高,内部管理体制的健全和完善,“epC”模式将在建筑业尤其是建筑设计行业将会取得更好的业绩,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成勇.房地产投资组合国际分析[J].管理经营之道,2001(4):50-53.

建筑施工发展前景篇7

【关键词】轻钢结构;住宅;现状;前景

1.轻钢结构建筑的发展现状

轻钢结构具有强度高的特点,在住宅施工设计只能怪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创造出不同的住宅形式,在区间合理布置上具有较强的能力;且在空间的利用率上,由于轻钢结构的断面小,可以增减住宅有效的建筑面积,在建筑风格上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同时,轻钢结构在抗震性与稳定性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由于其自重轻,具有延伸性,稳定系数更高,也能较好的消耗地震带来的能量,结构安全系数高;另外,轻钢结构在住宅建设中施工较方便,现场作业量小,对周边环境污染少,施工机械化程度高,也减少了工期,还具有综合造价低等特点,符合了我国住宅产业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对于我国轻钢结构住宅而言,相比于其他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在改革开放以后,首先从国外学习和借鉴了一批低层和多层的钢结构住宅,之前所生产的大量钢材在建筑中的应用只有生产量的百分之十左右,并没有达到充分的利用率。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高层建筑的增多,中国钢结构发展十分迅速,轻钢结构住宅作为一种绿色环保建筑,已经逐渐的发展起来,并出现了良好的势头,我国轻钢结构住宅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目前,我国轻钢住宅的发展状况可以从原材料供给、工业化发展水平、建筑工程发展业绩以及产业化推进等几个方面来了解,进一步的结合国家经济发展,展望其发展前景。

首先,从钢结构原材料的供给来看,建筑用钢的的产能以及种类充分满足了港机构住宅产业化的要求。我国为钢材生产大国,自1996年开始总产量超一亿吨,居于世界前列,同时不仅仅满足于产量的增加,在质量与种类上也快速进步和发展,不断的满足看国内外建筑市场的需求变化。随着质量与产量的持续增长,钢结构的造价也出现的降低的现象,并且与之配套使用的防腐材料、保温隔热材料、各种焊接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的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和提高,进一步带动了建材市场的向前发展。

其次,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建筑钢结构无论从专业的技术人员还是技术研究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并日益完善,新的钢结构设计和研发,适应了现阶段建筑市场的需要,因此,从建筑钢结构的工业化发展水平来看,我国轻钢结构住宅已经处于不断完善的上升期。随着不断研发出各类钢结构设计软件和新技术,我国钢结构的生产以及专业化施工应用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目前,钢结构的安装新工法也层出不穷,包括节能、防水、隔热、等先进成品集合与一体成套应用,钢结构住宅的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必将提高整体建筑产业化水平。

另外,轻钢住宅在我国现在的建筑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利用轻钢结构建筑物层出不穷,在世界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例如鸟巢国家体育中心等都是采用钢结构建筑体系的重要工程,这些也都标志着我国建筑钢结构正向高层重型以及空间大跨度形式发展。现阶段的轻钢结构住宅的需求量最大,住宅行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起点,轻钢结构的使用从产业化推进的角度来看是住宅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轻型钢结构住宅产业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扶持,“十二五”规划已明确提出建立现代化住宅产业工业体系,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之一是轻钢结构住宅体系开发。

2.轻钢结构住宅发展前景

随着钢材生产与创新技术的不断提高,全国钢结构建筑用钢总量也会逐渐快速增加,加之我国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促进了十分广阔的轻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前景。

目前,为了适应建筑市场的需求,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我国钢铁企业的冶金技术不断提高,适应住宅建筑的特种钢材也将不断的涌现出来。专业的技术人员通过科学的技术将钢材融入其他综合技术进行生产,从而使钢材本身具有适应建筑需要的性能,这种新型建筑用钢的出现将大力推动轻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其中“轻钢结构是环保住宅,钢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念也进一步阐述了轻钢住宅即将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世纪我国钢结构将占领广阔的建筑市场,并在目前大力推广住宅产业化的时代背景下,轻钢结构体系必将成为我国住宅结构体系的主流。

其次,虽然轻钢结构住宅的建设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但是由于我国已经具备钢材大量生产与专业转型技术的能力,发展轻钢结构住宅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对此国家将重点支持轻钢结构住宅的建设。20世纪90年代,国家建设部和国家经贸委一致通过,将“轻型钢结构住宅建筑通用体系的开发和应用”作为中国建筑业用钢的突破点,并正式列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这一举措为中国的钢结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房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低迷,在这个时机推出钢结构住宅,利用钢结构住宅的优势来吸引市民目光,刺激消费,增加市场的购买力,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同时,钢结构住宅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轻钢结构不断的满足住宅建设的需要,增强本身的优势出现大量的适合轻钢结构住宅的新材料。反之,轻钢结构技术的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住宅建设时有匹配的建筑规范、建筑技术以及建筑标准来满足,因此这就从一定程度上给住宅产业和建筑行业带来了一场深层次的革命,促进建筑技术等多个方面的不断进步和完善,轻钢结构住宅将成为建筑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另外,发展轻钢住宅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是中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钢结构体系在现实中很容易实现工业化生产,在标准化制作的过程中还会带动与之配套的墙体环保材料等建材的开发和应用,具有高超新技术、新材料、新体系的轻钢结构住宅是实现产业化的必要条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大大的促进了住宅产业化的大力发展,加快了推广轻型钢结构住宅的步伐。因此轻钢结构体系住宅成套技术的研究成果必将大大促进住宅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着中国住宅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前途。 [科]

【参考文献】

[1]胡晓威.浅谈我国轻钢结构住宅发展现状及前景[J].华章,2009.

[2]刘伟,王若竹.钢结构住宅的现状与发展[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

建筑施工发展前景篇8

关键词:建筑设计实践创新水利水电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涵盖范围一般为:江河输水调水工程的上部建筑物;水电站和泵站的厂房;启闭机房;水利工程配套的管理、生活设施建筑及景观。随着水利建设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应在现有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用发展的眼光,走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路子,使水利水电工程的建筑设计在符合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前提下,融于山、水、林和周围环境之中,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形成一道富有水利特色、充满山水魅力的靓丽风景线,给周围居民、游人及运行管理者以美的享受。基于此,笔者提出一些见解与同行共勉,把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水平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一步,以满足建设、运行管理和社会各界人们对物质和精神文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要求。

建筑设计特点

(1)建筑物的平面位置和范围由水工专业根据使用要求确定,即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基础受到水工建筑物的制约;而建筑物高度则由水力机械设备吊装高度或水闸启闭机运行高度、变配电设施高度等因素确定。鉴于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平面位置、尺寸、形状和高度均已由相关专业确定,即建筑设计空间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变化,这就给建筑艺术的创造增加了设计难度。

(2)水工建筑物周围一般都有山、水、林、路,甚至有一部分在城区,如城市防洪工程,这给建筑艺术的创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将建筑融于其中,构成美丽、人水和谐的人文景观环境。

(3)水利水电工程将带动当地经济建设,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当地经济的发展,又带动周边建筑物在当地传统建筑基调上的升华,丰富建设地点局部的人文景观。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形式应有超前意识。当附近建筑群建起来之后,先建成的水利水电建筑与周边后建的建筑群融合,并且不逊色于后期的建筑群。

建筑施工发展前景篇9

1、小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

小高层建筑是指超过10层以上的住宅建筑,总高度应超过24米。其高度较高,但占地面积较小,可容纳住户或工作人员数量较大,可较好的节省土地资源。然而这样的高度,就要求建筑需要埋有较深较坚固的根基。因此,小高层建筑的地基是十分重要的。当然,除了地基之外,建好小高层建筑,稳定、坚固的基础构架也是十分必要的。此外,由于高度原因,小高层建筑的垂直运输量也很大,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搭建施工电梯,以确保工程顺利进行。与此同时,不得不说的是,小高层的需求量大,建筑速度过快,而且施工量庞大,楼盘开设地点多,因此,在质量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总的来说,先下小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其一是高度较高,对稳固性的要求也较高。其二是建筑数量庞大,质量问题亟待解决。

2、小高层建筑发展现状及前景

通过小高层住宅的概念和特点不难看出,小高层建筑在土地资源紧张的当下,在我国城市住宅的设计与开发建设迅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小高层建筑势必会异军突起,在销售市场上备受青睐,成为时代建筑的主流。因此,现下小高层建筑的发展十分迅速,并且有持续上升的趋势。为此,笔者特地查阅相关资料,从小高层住宅的概念及特点出发,从用地、户型、生活质量、环境等不同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从上述哪一方面来说小高层建筑都将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逐步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

3、小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监理工作重点

在看过了小高层建筑的特点以及其发展速度和前景之后,许多读者也许会对其施工质量和技术要求产生质疑。笔者认为,要保证施工的质量,监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以下,笔者将根据小高层建筑的特点和技术要求以及施工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分析探讨,以此明确监理在施工过程中的工作重点。

3.1、小高层施工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和技术管理

由于小高层建筑高度多在24米以上,属于较高建筑,因此,一个坚实的地基是十分重要的。小高层的地基,小教育普通建筑应更深、更稳固,如此才能更好地确保建筑的稳固性和抗震性,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当前较为常用的基础结构主要为筏板基础、箱型基础、桩基础和复合基础。小高层的地基,不仅要求深度大,同时还要求有完善的地下结构,同时要对结构放坡进行验算,确保其稳定性。而在构架方面,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浇筑钢筋混凝土过程是施工过程中的主导工程。高层建筑的整体性要求较高,不许留有施工缝,一次性连接浇筑完毕。且要注意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和温度变形,防止产生裂缝,提高结构的抗渗、抗裂和抗腐蚀能力。

根据以上技术特点,就要求监理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引进新技术,提升工人施工技巧,提升管理模式避免不必要的差错,在保证稳定施工的同时,注重施工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3.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良好的质量管理,对小高层的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监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与施工质量相关的因素有很多,只有先进的技术还远远不够,材料的选择和职责的明确也是质量管理的重要考量标准。可以说材料是工程的基础和生命,即便拥有最先进的管理理念、最先进的施工技术,24小时对施工现场进行全程监测,没有良好的材料也是很难提高工程质量的,因此,监理在工作正应特别注重材料的选择、使用以及存放条件,以此为提高工程质量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当然,除了材料之外,职责的明确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在施工前,首先要明确各部门人员的职责和义务,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把关,以便在发生问题的第一时间可以找到相关人员进行解决。保证施工整体的统一调配,要求工程全程细心操作,避免失误、逻辑混乱等现象的出现,提升工程的整体性,更好的对质量和技术进行同与规划管理。

3.3、改良施工管理模式提升施工进度

在明确了技术和质量管理后,进度问题就成为了我们最后需要解决的问题了,进度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建筑方的利益,也关系到建筑的信誉度和时效性,因此,进度管理同样具哟普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而提高进度的关键在与施工的管理模式,能够节约时间的合理化管理模式不但会为工程带来不小的收益,对工程的其他各项指标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因为管理模式不恰当、时间安排不紧凑、人员安排不合理等种种原因,将大把的有效时间浪费在不必要的地方。这种现象不但普遍存在而且具有极坏的影响。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注重提升管理模式,杜绝时间浪费,合理安排每一分钟,者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建筑工程的进度,从而取得更大的收益。合理的管理模式说起来容易,但想要真正做到其实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需要建立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始终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缜密的工作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合理化管理,提升工程的质量和技术。达到完美施工的理想状态。

【结语】城市用地面积日益紧张,小高层建筑的优势逐渐显露出来,并被大众接受和认可,这就要求小高层建筑施工过程要追求又快又好的境界。这样的要求显然对监理工作是不小的挑战,笔者在文中分析了小高层的特点、现状和发展前景。并提出了质量、技术以及管理模式方面的意见和要求。相信,好的监理管理模式和思维不仅能够保证小高层建筑的质量,同时也可以促进小高层的发展,甚至于可以推广到其他建筑领域,使其同样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万江.小高层住宅发展前景分析[J].山西建筑,2004,(13)

[2]王宝伟.本溪独立苑配筋砌体小高层建筑施工技术[J].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2004,(03)

[3]兰雨.高层建筑施工的控制要点[J].中国高新企业技术,2008,(20)

[4]何远宏.高层建筑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后的加固技术分析与处理[J].建筑施工,2007,(04)

建筑施工发展前景篇10

针对我国城市目前普遍面临雨水径流带来的一系列严重问题,指出绿色基础设施是控制城市径流的重要途径。介绍了绿色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内涵,总结了城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主要技术和功能,通过分析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与绿色建筑及其他一些相关理念和技术体系的关系,简要介绍了美国和国内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一些工程实践,阐明绿色基础设施在城市雨洪控制利用中的重要地位,并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内容的完善和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低影响开发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利用绿色基础设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

在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灰色基础设施”下,雨水难以渗入地下,形成了远高于城市开发前的雨水径流总量和径流洪峰,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城市内涝和地下水位的下降等问题。“绿色基础设施”是一种新的理念,应用于城市雨洪控制利用领域,通过一系列绿色雨水设施削减城市径流和污染物的排放,能够有效解决上述城市雨洪问题,实现环境、生态、景观等多种功能。

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快速发展,城市雨水系统中的绿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建筑也有密切的关系。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雨洪控制利用是构建现代绿色建筑体系的重要内容,对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我国绿色建筑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在目前快速的发展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并科学地全面推广绿色建筑,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1.绿色基础设施概况

1.1绿色基础设施的内涵与发展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可追溯到130多年前,美国纽约中央公园设计者FrederickLawolmsted的设计中就有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的雏形。经过长期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绿色基础设施已不仅仅局限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而是向更多相关专业扩展,其理念和内涵也不断得到完善。基于雨洪控制利用在绿色基础设施中的重要地位和大量的实际工程应用,西雅图公共事业局提出了一个更为专业的术语----绿色雨水基础设施[1],主要是指针对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的一类绿色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渗透铺装、绿色屋顶、蓄水池等。

综上所述,可归纳出以下几点:1.绿色基础设施是对人类”不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灰色基础设施”的反思,是多专业几代学者智慧的结晶;2.绿色基础设施是保护城市环境、生态、资源的有效方法,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3.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与水的良性循环密切相关,是广义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1.2.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涵盖的主要技术

应用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既可以是各类单项技术措施,也可以是多种技术措施的组合;针对社区、流域等更高层次应用时,更多地是将多种技术措施组合应用,同时实现多种效益。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提供了一种解决城市雨水问题新的理念和方法,与传统的依赖管网的”灰色基础设施”相比,不仅投资和维护成本低,还能为城市水环境提供更为有效的保障,与景观规划设计等专业紧密结合,同时实现生态、环境和美学等多种功能。

2.绿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建筑等体系的关系

2.1与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联系

以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提出的典型的LeeD评价体系为例[2]。LeeD在美国被广泛接受并应用到与绿色建筑相关行业中,成为美国绿色建筑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公认的评价标准。根据获得分数的高低,将建设项目评为铂金奖、黄金奖和银奖等不同的奖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其他一些国家绿色建筑的标准中,也都不同程度地涉及雨水控制利用相关内容,而要满足这些具体要求和指标,必须通过采用不同层次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技术来实现。由此可见,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是LeeD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重要技术支撑。

2.2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内容的完善

10余年来,我国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的研究与实践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各方面重视程度还不够,在这个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落后了20-30年,还

有大量的工作要做[3]。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美国LeeD、英国BReeam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关于雨洪控制利用内容的对比分析表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雨洪控制利用内容主要还局限在雨水利用(尽管也涉及到雨水的渗透),从我国城市面临严重的雨水问题、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建筑的内涵以及发展的眼光看,这显然都远远不够。

3.国内外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工程实践

3.1在美国的工程实践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经过多年推广,在美国多个州已有不少成功的应用案例。很典型的如美国波特兰neSiskiyou绿色街道改造工程,自2003年改造完成之后,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并于2007年荣获年度美国景观师协会(aSLa)综合设计大奖。在此项目中,传统的”灰色基础设施”经过改造,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含义。设计者将雨水花园、植被浅沟等技术措施巧妙地融入到街道的绿化和景观设计中,使整个街道的绿化、景观设施相互联系,为传统的街道绿化赋予雨洪控制利用的功能,形成一个集雨水收集、滞留、渗透和净化等多功能的综合系统。

3.2国内的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国内城市雨水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绿色建筑等理念的逐步推进和相关研究的深入,雨洪控制利用项目在国内大中城市逐渐推广。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开发商、国内外设计等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从不同层次对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开展了系统的应用研究和一系列的工程实施,包括中小尺度的单体建筑、学校、机关、公共绿地、公园、道路、住宅区等,也包括针对新开发区、城市等较大尺度的区域规划设计或综合研究,研究成果在实际项目中的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反过来也促进了该研究的深入开展。

4.结语

绿色基础设施在城市雨洪控制利用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另一个角度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或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又是绿色建筑评价、低影响开发、最佳场地设计等相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正在大力、全面提倡节能减排、推广绿色建筑,应抓住这一契机,重视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研究成果的应用,在城市范围内全面推广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将有效控制城市雨洪问题,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多种功能效益。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绿色建筑、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方面长期的研究与实践经验,深入研究并加快推广绿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充分体现绿色建筑”绿色”的特点和内涵,提供一条有助于实现”低碳”和”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第2版)[m].彭梦月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