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个人心理健康评估十篇个人心理健康评估十篇

个人心理健康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3:53

个人心理健康评估篇1

关键词:二级心理辅导站;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78-02

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年初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1],文件强调我国将从人员配备、设施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硬指标”,要求全国各高校应有健全的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院(系)应安排专兼职教师负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因此,积极探索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势在必行。

一、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设置及现状

笔者所在的学校一直致力于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早在2009年,率先在广东省高校中全面设立了二级心理辅导站,形成了以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为指导,以各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为核心,以各班级心理委员为依托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二级心理辅导站相对于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具有咨询的便利性、活动的针对性、人员的熟悉性等优势,但同时由于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者一般由学院的辅导员兼任,只有个别学院由心理学专业的老师专职负责,存在专业性不强,与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在职责定位方面存在重复、不清晰等问题,到目前为止,我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发展的瓶颈。二级心理辅导站仍然是个新生事物,当前的相关研究很少,主要集中在探讨二级心理辅导站设立的意义方面,对于如何积极推动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各项工作深入发展,进一步完善二级心理辅导站的评估体系,提升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积极性和有效性,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绩效评估与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发展

绩效评估(performanceapprasial)是识别、观察、测量和开发组织中人的绩效的过程。绩效评估的研究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它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与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四种主要管理职能有关,是组织决定奖惩、晋升、培训及解雇的重要依据。绩效评估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的研究领域己从最初工业领域、公共组织领域扩展到教育领域。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评估研究仍在探索阶段,制定并实施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关键词“绩效评估”和“心理健康”组合共搜索到40几篇论文,为数不多,综合分析所有文献资料,包括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印发的各类文件,当前有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研究对象来分,当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针对中小学、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而展开

例如广州市教育局于2006年在全市中小学中开展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学校”、“示范学校”评估工作,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硬件建设与资金保障、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状况和科研开发与实际效果五个方面;马艳秀[2](2006)指出普通高等院校要从组织管理与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活动与科研、咨询与辅导、条件保障等5项一级指标,28项二级指标设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系统;蔺薇[3](2009)强调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考评要立足实际,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保障条件、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工作和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五个方面开展系统评估。

(二)从评估体系来分,当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围绕评估原则、评估方法和评估指标等几个方面展开

1、就评估原则而言,钱兵[4](2004)认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应遵循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张秀敏[5](2005)指出,在对学校心理教育绩效进行评估时,必须遵循客观原则、动态原则和封闭原则;石秀英[6](2008)强调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评估要注重以人为本原则、动态考察原则、层次分析原则、结果与过程兼顾原则以及SmaRt原则。

2、就评估方法而言,刘庆华[7](2011)认为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价的研究可以解决评价中内容的模糊性和范围的不确定性问题。

3、就评估指标而言,柴兴泉[8](2011)认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不能以个别极端事件发生的数量来衡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要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体系、组织计划管理、师资力量、活动场地及设施、学生心理档案材料等多方面因素展开系统评估;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包含组织领导、基本条件、队伍建设、普及及教学工作、咨询工作、宣传普及工作、心理测评与科学研究及工作效果八个方面;上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标准(试行)包含组织管理工作、队伍建设、保障条件及其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特色项目六个方面。

三、当前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绩效评估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见当前对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无论是研究成果还是研究方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特点:

(一)从评估对象看,现有的研究偏向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一级网络,即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研究,很少有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二级网络,即学院层面的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绩效评估体系的研究。事实上,由于学院承担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的人员和学校的专职人员具有专业差异、职业差异,必然存在职责定位的差异,相应的绩效评估体系也应该随之有所不同。否则如果要求相同,在某钟程度上会打击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者的积极性,难以有效的实现绩效评估的目的。

(二)从评估指标看,现有的评估指标偏向于结果的评估,忽视过程的评估。由于人的心理具有内隐性,其发展具有渐进性、累积性的长期过程,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短时间难以看出成效,工作效果周期长。因此,相应的评估指标不仅仅要关注教育的结果,还要考察教育的过程,教育者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热情应该做为过程评估的重要内容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

(三)从评估方法看,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采用的方法多集中于文献资料评估法和观察法,获取的资料只能静态地反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行情况,没能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特征,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量性评估和质性评估发生割裂,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质量。因此,需要将定性评估法与定量评估法、相对评估法与绝对评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综合运用,构建严谨科学的多元评估方法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对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绩效评估研究很少,对高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绩效评估研究也存在方法和内容上的一些不足。由于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多由具有心理学、社会学、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担当,而二级心理辅导站多由辅导员兼任,因此二级心理辅导站与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在定位方面应具有一定的差异,具体体现在:

(一)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侧重于专业的个体咨询,二级心理辅导站侧重于团体性的宣传普及教育。

(二)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侧重于严重个案的心理问题,二级心理辅导站侧重于轻微个案的发展问题。

(三)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侧重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二级心理辅导站侧重于通过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

总之,针对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绩效评估在某种程度上既要体现教育部、各省、以及学校层面的评估要求外,还要根据学院特有的属性和特点专门设置特定的指标体系,既要保证全面执行上级的相关部署和文件精神,同时还要提高基层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最终为二级心理辅导站更加科学地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指导,通过较为客观的绩效评估,为学校人事部门开展奖惩、晋升、培训及解雇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

[2]马艳秀.关于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6.

[3]蔺薇.浅谈高职院校中院系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的组建[J].科技风,2009,(20):5-6.

[4]钱兵.浅谈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建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1):17-18.

[5]张秀敏.学校心理教育绩效评估体系初探[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16-519.

[6]石秀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绩效评估体系的初步构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15):12-15.

个人心理健康评估篇2

1.主客体评估指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评估指标包含主体评估指标和客体评估指标,分值25分。主体评估指标包括主体构成评估指标体系和主体素质评估指标体系。客体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含学生的基本心理素质。

(1)主体评估指标体系包含主体构成和主体素质两个指标。主体构成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情况,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是执行者。包含四个方面,其一专兼职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设,考察的内容主要是否按照相关文件精神设置专兼职心理咨询队伍,设置的比例是否按照1:3000来执行,评估的组织人员是否满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需要。其二,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教师队伍建设,考察的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教师的职称、年龄、师生比例等内容。其三,学生心理社团组织的建设,指学校时候成立了心理社团,学生社团机构是否健全,社团时候开展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其四专兼职人员的心理知识培训,考察的是心理咨询人员是否接受持续的接受相关的培训,加强再教育。主体素质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具有指导性和方向性的功能。主要是指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指授课教师和咨询工作队伍。考察的素质包含政治素质、理论知识、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必须爱国爱校,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学生的心理素质评价指标

主要考察学生心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校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层面的工作。考察的主要方式可以借助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来进行,考察过程中注意随机性。

2.环境评估指标。

(1)内在环境评估指标

分值8分,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设和管理监督体系。制度建设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选拔、培训以及管理机制的完善情况。管理监督体系主要是指是否定期对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进行定期考评。主要是考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制度化情况以及决策监督体系是否健全。

(2)外在环境评估指标

分值8分。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机构设施以及专项经费提供等指标。宣传指标考察的开展多种渠道、多媒体的宣传活动,包含网站建设、校刊、校报、宣传板以及广播等渠道,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的途径应该多种多样,有自己的宣传阵地。机构设施主要是指有无心理咨询室、监督部门的办公场所、心理咨询档案室和活动场所,以及基本的满足需要的仪器设备、测评设备,这些设备是否能符合标准。经费指标,主要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情况,经费支持是开展工作的保障和动力。

3.过程评估指标。

(1)计划评估指标

分值5分。主要包含教育的整体规划、计划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计划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计划的全面性。

(2)实施方式评估指标

分值20分。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途径。包含了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咨询、举办报告情况等5个指标。教学管理考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单位隶属,教研室的设置以及教材的落实情况。课程设置和举办报告指标考察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和必修情况以及课程的覆盖率能否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主要侧重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情况。校园文化活动考察的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情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否丰富多彩。心理咨询工作指标考察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的团体咨询、个体咨询以及解决学生问题的实际情况。

4.绩效评估指标

(1)活动成效评价指标

分值8分。主要通过在校生的满意度、往届毕业生的满意度、教职工的满意度及学生家长的满意度来进行评价,实行纵向和横向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式,纵向评价考察的是不同时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横向考察的是同一时期不同群体产生的效果。

(2)科研和奖励指标

分值7分。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面是否有投入及投入绩效,通过科研项目和表彰奖励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3)安全稳定指标

分值5分。主要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有无发生重大影响稳定的极端事件。包含学生因心理问题发生的自杀、伤人,以及影响学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事件。

二、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各个指标所占分值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才合理,才能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投入本职工作,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根据目前的主要工作,对指标内容进行细化。

三、评估注意事项

评估指标体系有效发挥需要考核结果的有效运用,也就是需要考核主体重视、辅导员群体的重视,否则考核就成为一种形式,有了做秀的成分。

1.及时反馈

评价部门不能将考核结果简单进行公布,评价结果应该和结果分析进行结合,避免出现只知道结果而不知道出现结果的原因、不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工作中类似的情况还会不断出现,甚至出现逆反情况,反而达不到评估的初衷,所以在评价体系中要注重及时反馈。

2.评估结果合理运用

个人心理健康评估篇3

一、课题研究背景

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评估体制是运用科学的方式与方法来收集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些客观性的资料,充分了解完成的状况,并对其中的效果与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目前,我国各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工作的开展水平层次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测体系受到了中小学校非常广泛的关注,每一年都保证了较为固定的经费投入,并且还在不断增长,学校还需要设有心理咨询室以及心理访谈室,具备一支专业和兼职相结合的稳定性师资队伍。通过这些方面的条件可以保证学校在选修课和讲座方面的开设,极大的推动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以及对学生心理方面问题实施科学的判断和合理的疏导,以此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从当前的中小学发展态势来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还是没有受到学校的充分重视,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提升。

二、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内容需要运用系统化与细节化的方式来具体呈现。所以说,建立操作性较强的价值评估体系是当前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研究运用综合法和因素分解相互结合的方式来提取相应的指标体系,运用综合的方式来对指标实施初选,也就是在国内外已有的成果之上,对当前存在的各种指标群体依照相应的标准来进行类聚,在已经拟定完成的指标体系基础之上来做出更进一步的归类与调整,使其成为条理化之后又形成的一套全新的指标体系。与此同时,采取因素分解的方式,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获得丰富的资料,在实施专家访谈的基础之上,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良好的学校,实际教育工作的结构实施逐层分解,并且还要结合对应教育部门的实际统计资料,将分解出来的重点因素当成评价的指标。

三、指标权重和评测体系的确立

个人心理健康评估篇4

【关键词】健康管理;风险评估;慢病干预;自助式

近年高血压等慢性病患病率上升迅速,给家庭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本文以中医未病学与现代健康管理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提出自助式健康管理新思路。自助式即主动参与、自我管理。设计构建针对慢性病的健康管理计算机网络支持系统(以下简称慢病自助系统),为个人提供自助式慢性病风险监测、评估、干预、跟踪等服务。

1技术基础与可行性分析

1.1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指对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咨询和指导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过程。健康管理信息化对医疗行业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如吴海云等人开展的“基于网络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及可行性初步研究”表明经互联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可行性。设计健康管理网络自助系统可为控制慢性病风险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1.2电子健康档案健康档案(HealthRecords,HR)是居民健康管理过程的规范、科学记录。美国卫生和公众服务部等健康组织机构认为构建由个人管理的个人健康档案(personalHealthRecords,pHR)是最有必要的。pHR包括疾病史等基本信息,体重血压等居家检测信息,以及情绪压力等心理状况,吸烟饮酒等生活状况。这些数据可通过自备仪器(如血压仪)和自身健康状况在家中自行获得。这为慢性病管理的自助式理念奠定了基础。

1.3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评估指根据收集的健康信息对健康状况用各种评估工具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分析。国内外已有诸多评估模型研究成果,既包括冠心病等特定疾病风险评估,也涵盖36项健康调查表(SF-36)等健康功能评价。这些评估模型根据生物因素(如年龄性别体重等)、行为方式(如吸烟饮酒睡眠等)、心理因素(如压力、紧张度等)等健康相关因素评价健康状况和患病风险。在慢病自助系统中实现各类评估模型,便于评估健康状况和发现潜在患病风险。

2慢病自助系统的原型设计

慢病自助系统体系结构,由数据层、基础层、业务层和服务层等构成。基于自主和主动管理理念,为健康、亚健康和慢病患者等目标人群提供慢病评估、预警、干预和跟踪等服务。

2.1数据层提供各类数据的存储与访问支持。由健康风险因素集、风险评估模型集、个人健康档案库和健康保健知识库等组成。风险因素集囊括了一系列适合居家检测的生物医学指标、心理状况指标和社会生活指标。从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中抽取并分类重组而来。抽取原则是保留涉及个人基本信息和健康记录的项目,去除反映卫生服务活动等无关项目。个人健康档案涵盖每个用户的日常健康状况、每次评估自测结果和患病情况。日常健康状况通过三元组描述,便于临床医生依据健康指标走势诊治。健康保健知识库相对独立,是服务层的数据来源。

2.2基础层提供日常定期或不定期的自助式采集存储健康状况与危险因素的支持。

2.3业务层提供各健康阶段自我管理支持,包括健康状况评估、健康风险预警、慢病风险干预、健康状况跟踪等。健康人群通过健康风险评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根据评估提示纠正不健康行为,从而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健康风险预警机制及时掌握某些疾病的患病风险,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就医。慢病风险干预功能针对需要在服药、饮食和运动等多方面开展长期干预治疗的慢病患者设计,包含4个步骤。(1)确定阶段目标,在系统中设定某疾病对应风险因素干预预期值;(2)制定行动计划,选择一套针对病情的综合干预方案,涵盖药物、膳食、运动、行为、心理等项目;(3)执行行动计划,系统每日提示任务清单,并以问答形式收集执行情况;(4)检验执行结果,统计报告计划执行情况,借助模型重新评估以检验阶段目标执行效果,比对状况改善程度,跟踪健康状况。

2.4服务层提供健康教育促进支持。涵盖2类知识。保健知识涉及常见慢病预防、营养、运动、护理等诸多方面;就诊知识则涵盖知名医院知名专科的专家信息,包括简介、门诊时间和预约方式等。

3结论

将健康管理理念融入自助式健康管理计算机支持系统中,提供了自我健康风险评估和自助式健康管理支持服务。当然,原型系统有待改进完善。(1)集成常见家用健康仪器,实现数据自动采集;(2)改善人机接口,简化老年用户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吴兆苏.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3,24(3):236-239

[2]刘忠仁.近十年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概况[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3.12,3(6):52-59

[3]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12

[4]吴海云,何耀,潘平,乐国强.基于网络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及可行性初步研究.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l2,2(6):333-337

[5]卫生部.卫生部印发健康档案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的通知[oL].省略/gzdt/2009-05/19/content_1319085.htm,2009-5-19

/2009-11-12

[6]tangpC,ashJS,BatesDw,overhageJm,SandsDZ.personalhealthrecords:definitions,benefits,andstrategiesforovercomingbarrierstoadoption[J].Jammedinformassoc.2006marapr;13(2):1216.epub2005Dec15.

个人心理健康评估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平衡教育方法;非适应性观念

一、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和便利性大幅提升,而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往往会出现“迷失”的现象,进而产生心理问题。从国家卫计委获得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大学生总体心理状况并不乐观,此外大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不自信”“焦虑抑郁”“自尊心下降”等问题也较为严重。在这种背景下,信息平衡心理教育方法开始广泛地被高等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所提出和应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信息平衡心理教育的心理评估

1.“三维一线”的评估模型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评估,不仅要从其多方面的诱因以及发展过程进行纵向评估,还要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做横向评估。本文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心理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提供“三维一线”评估模型。模型构建包括时间主轴、症状维度、措施维度和诱因维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估需要从最初出现心理问题的时间开始,深入查找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包括社会及环境诱因层面、心理学分类层面、医学分类层面等。从不同的层面发现问题,并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

2.心理健康程度评估

心理健康干预教育的实施,需要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进行,这就使得心理健康程度评估至关重要。评估的内容一般包括心理问题给学生带来的自我痛苦程度以及心理问题导致学生自身的社会功能受影响的程度。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最常见的情绪障碍是焦虑和抑郁,因此心理健康程度可从这两个维度进行评估。由于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因子并非定量因子,因此还需要对因子进行权重分析,方法通常采用专家意见法,即德尔菲法。然后对因子的程度进行计算,得出心理健康程度的最终数值。

3.非适应性观念评估

在非适应性观念评估中,一般的探查程序为:收集基本资料对收集资料进行关键词提炼参照观念系统对关键词做出界定澄清、核实观念内容并确定非适应性观念。观念提炼过程中常用到的技术包括条件假设法、关注点剖析法、连锁推论法、观念追踪法等。大学生观念的持有程度影响个体的心理状况,也为制订心理辅导计划和信息处方的拟定提供了依据。在非适应性观念评估中,心理健康程度的评估采用数字评分法,分值从0到10,0表示对某一观念不认可,10表示对某一观念非常认可。这种数字评估法对评估大学生心理问题特别适用,其最终分值越高,表明观念持有的程度越强,矫治的难度越大。

三、信息平衡心理教育方法的应用程序

1.确定对立观念与选择治疗信息

信息平衡心理干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平衡对等,因此在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要确定正确的对立观念,引导其建立平衡的、对等的观念。当学生的观念越趋于偏颇时,由此观念导致的心理问题越严重。比如“我对你好,你也应同样对我好”的观念,应引导为“我对别人好是我的事,别人对我的态度我左右不了”;“男女交往,女方是吃亏的”,应引导为“男女交往,男方并不沾光”。在信息平衡心理干预教育中,要巧妙地选择治疗信息,可以是视听资料,也可是文献资料和情景资料,关键在于资料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

2.信息处方应用与观念改变过程

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诱因、程度等进行清晰的界定之后,结合所选择的治疗信息,要确定正确的信息处方内容和形式。信息处方内容通常包括大学生的姓名、年龄、来访次数、信息的题目、信息内容、信息阅读时间和次数以及其他特殊要求等。信息处方的应用形式一般包括纸质处方、电子处方以及二者的结合。但从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情况来看,电子处方更符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方式具有较高的隐蔽性,而且针对性较强,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隐私。在信息处方的作用下,大学生观念转变是一个逐步进展的过程,即依从阶段同化阶段内化阶段适应性观念。

而言之,虽然信息平衡心理干预教育方法具有突出的效果,但其自身的辅导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个人对信息的理解程度会左右干预效果。此外,治疗过程依赖大学生个人意愿,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其效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际运用中,要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应用或者结合其他方法会有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个人心理健康评估篇6

关键词:护理学专业健康评估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11-02

《健康评估》课程是研究诊断个体、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及生命过程反应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基础护理学与临床护理学之间的桥梁课,也是临床各护理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在课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健康评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验教学,十分注重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从事临床护理实践的能力,培养护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我院临床护理教研室健康评估课程组的全体教师为加强《健康评估》课程的课程建设,提高本科护生健康评估课程的教学质量,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现介绍如下。

1修订实验大纲,合理设置实验项目和实验类型

健康评估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常见症状问诊、身体评估、心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护理诊断、护理病历书写等。根据新疆医科大学教务处的统一要求,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多次对实验大纲进行了修订。《健康评估》课程总教学参考学时数为72学时,理论与实验比值约是3∶1,即理论授课54学时,实验18学时(其中实验室示教、操作14学时,观看课件录像2学时,综合病案分析2学时)。实验项目共9项,即全身体格检查、一般状态、皮肤淋巴结检查、头面颈部检查、肺部检查、心脏检查、腹部、脊柱四肢、神经系统检查、心电图描记与分析、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病案分析。重新调整了实验类型,有2项即全身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类型由验证型调整为演示型;有1项即病案分析,实验类型由验证型调整为综合型,其余6项不变仍为验证型(见表1)。

通过实验教学,要求达到能以规范手法,独立完成全身身体评估;掌握血尿便、肝肾功能及血液生化等常规检查的标本采集及参考值,熟悉临床应用及临床意义;掌握心电图描记操作;熟悉心电图的分析程序;能辨认房室肥大心电图改变;通过学习影像学的相关知识,掌握影像学检查前的准备,了解常见基本病变的影像学特征;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提出相应的护理诊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集体编写健康评估实验指导,建立健康评估典型综合案例分析题库

课程组的全体教师集体编写了《健康评估实验指导》,详细编写了9项实验项目中的每一项的实验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练习所需用具、详细操作步骤和方法、实验评价及总结、思考题。系统的健康评估实验指导对指导教师集体备课学要求、手法和训练学生规范的学习操作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建立了健康评估典型综合案例分析题库,设计的典型案例涉及一般状态评估案例、呼吸系统疾病案例、心血管疾病案例、腹部疾病案例、神经系统疾病案例等。上课前先给出典型案例,学生提前思考、讨论,上课时结合学过的身体评估方法和心电图检查等辅助检查方法,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在实验课过程中,将实际操作和讨论相结合,培养了学生健康评估的综合能力。

3借助自治区护理学实验示范中心的平台,加大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为了进一步改善实验教学环节,实验中心不断更新、购置健康评估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创造与临床更为接近的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应用型的实用护理人才。标准化心肺听诊与腹部触诊仿真电子标准病人由原来的7套增加到18套,可以满足护生两人一组的实验分组要求,增加护生动手机会,心电图机也由以前老式机型增加了新一代的心电图机,能够完全满足健康评估课程的实验教学需要。

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借助自治区实验示范中心的平台,利用新增设的包括妇产科、儿科、急危重症、社区护理等标准化模拟病房,通过标准化模拟病房模拟的临床真实场景,使护生得到真实的临床体验,让护生对整体护理评估患者的思维模式有了更加真实的临床理解和体验。

实验教学中逐步开设开放实验项目。先是针对本学院学生,再面向全校学生逐步开放,从心电图描记操作开始试点,逐渐扩大实验项目和范围。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提升护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4.1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实验课前护生在多媒体教室利用多媒体设备集中观看相关实验项目的Cai课件、视频资料,通过观看规范的身体评估的视频,利用多媒体丰富的声、光、色等技术让学生首先对实验操作流程有系统认识,激发护生学习兴趣。

4.2标准化心肺听诊与腹部触诊仿真电子标准病人在健康评估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实验中心现有标准化心肺听诊与腹部触诊仿真电子标准病人18套。心肺听诊、腹部触诊是护理人员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教学的重点。心肺听诊系统可以使护生直接用听诊器听诊或用手触摸震颤感,系统采取的心肺声音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的音源为版本,参考国外心肺音提纯及合成技术,反复精选制作了132种典型心肺声音。腹部触诊系统由仿真的人体躯干和微电脑控制器及控制软件组成,具有极高的仿真性与全面性,提供了40余种腹部触诊、听诊功能,对于个别病症有疼痛表现时,该系统还有逼真的疼痛声音提示。该系统较形象直观,能够更好的帮助护生在实验室里正确运用视、触、叩、听等检查方法对胸、肺、腹进行检查,为今后更好的融入临床护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3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健康评估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健康评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护理理论指导护理实践的能力,本课程组教师将问题式及案例式教学方法应用于实践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院级教改课题中立项并实施。课程组教师精心收集和设计教学案例,授课之前将案例发给护生,要求护生预习,分析案例,书写案例分析报告,使其对教学内容有深入了解。授课过程中,让护生从收集资料开始,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结合身体评估操作结果,逐渐引导护生明确资料的重点内容,然后对所收集的资料继续分析、判断,自己总结出护理诊断[2]。

在实验教学中通过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拉近了学生和临床的距离,更有助于及早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真实、自然,可起到模拟直观的教学目的。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熟练了基本操作技能,还活跃了实验课堂气氛,达到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目的。

4.4护理程序引导法、角色扮演法在健康评估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了“评估―计划―实施―评价”护理程序引导法,一改过去传统的教师讲解示教―护生练习-教师抽查总结的模式,并在院级教改课题中立项并实施。旨在培养学生与医疗诊断不同的整体护理评估的思维模式确认病人的健康问题与护理需求,以及监测病情变化和预测疾病发展的能力。对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及独立处理问题的个性品质都将发挥重要作用[3]。

实验课上老师示教时是在诊断床上示教身体评估的方法,学生分组练习时在病床上采取“角色互换”练习法,护生之间进行相互角色扮演,进行护士与“病人”角色互换,体验“病人”感受,真实模拟病房场景,进行问诊、身体评估。在角色扮演中,护生学会了与人沟通和交流,体现对病人的尊重和关爱,有助于早期促进护生护理职业素质的形成,坚定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

5加大实验教学考核力度,改革实验教学考核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加大实验教学考核力度,考核内容不仅包括操作考核的成绩,还增加了平时成绩的比例,包括实验报告册的书写、平时提问及抽查操作成绩等。

实验教学考核方式一改沿用多年的传统考核模式,即考核时学生随机抽取实验大纲要求的身体评估操作项目中的一项进行考核,并计入该生的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目前《健康评估》课程实验教学中开始应用多站式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即设置问诊站,即健康史询问考核站、身体评估站、辅助检查站,选择心电图描记检查站、护理病历书写站四站综合考核。多站式考核方式将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要求护生应该掌握的内容几乎都列为考核内容,涉及到培养临床护理技能的各个层面,真正做到了能力的综合评估;同时还能为护理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反馈信息,以提高教学质量。

6实验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采用实验教学改革后的本科班级健康评估综合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班级,差异有显著性(p

健康评估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培养护生与医疗诊断不同的整体护理评估的思维模式,以及监测病情变化和预测基本发展的能力。因此,在学校学习期间应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途径,逐步培养和树立护理专业评估的意识,以达到培养护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从事临床护理实践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吕探云.高等教育护理学专业健康评估课程的改革与建设[J].护士进修杂志,2004,11(19):989-990.

[2]樊新霞.《健康评估》教学改革初探[J].护理研究,2008,3(22):740-741.

[3]刘涛.护理程序在健康评估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9,7(23):1856-1857.

个人心理健康评估篇7

1实施方法

1.1教师的准备工作

1.1.1选定2013级参加"情景模拟法健康评估技能培训第二课堂"的人员,将其进行班内

分组(4~5人/组)。

1.1.2创建情景模拟的环境,将实训室设置成模拟病房和护士站,并准备好情景模拟健康评估技能评估所用的所有物品,包括身体评估所用器械、病号服和轮椅等。

1.1.3采集临床典型病例(如:大叶型肺炎、CopD、高血压心脏病及急性阑尾炎等),提前2w发给各小组学生,并提出相应的要求:①根据所给的病例内容整理、搜集相关的资料;②各小组采用"情景模拟法"对此病例的患者进行护理评估,包括健康史的采集和身体评估及心理社会方面的评估,提出相应的护理诊断和护理计划;③各小组进行角色分工,围绕病例内容每组完成一份完整的情景模拟过程中角色扮演的脚本设计。

1.2实施过程

1.2.1组织学生观看健康资料收集和身体评估录像,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和技能评估的操作手法。教师对其重点、难点、易出错的环节加以强调。

1.2.2定期开放健康评估实训室(模拟病房),2~3次/w。各组学生根据所给的典型的病例资料和自己查阅的资料以及准备好的情景模拟过程中的角色扮演(护士、患者、家属等)的脚本进行对患者健康资料的收集和身体、心理社会评估的技能操作。学生进行患者和护士的角色扮演,扮演患者的人回忆自己生病的过程,扮演护士的人运用沟通和交流技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护患交流,同时互为患者和护士进行身体评估技能操作练习。让学生用心体会疾病,体会患者,理解患者,关爱患者,并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进行巡回指导,解答疑难问题,同时规范学生操作技能,对于重点、难点进行边示教、边讲解。

1.2.3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应用"情景模拟法"进行完整的健康评估评估技能操作考核比赛。当场以抽签的形式决定各小组考核的先后顺序,并进行现场视频录制,其余小组均作为评委按相应的评分标准分别对该小组进行考核并给出总成绩,当场评出一、二、三等奖。

要求各组在规定的时间(15min内)完成患者的整体评估过程,要求资料采集完整,语言流畅、评估技能熟练、手法正确,提出护理问题明确。在采集健康史的过程中,同组的其他学生可以适当作必要的补充与更正。

1.3教师总结教师对每组学生整体评估的表现给予详细的点评,最后进行课堂的归纳和总结,并对学生们利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进行健康评估评估技能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对于技能操作上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为学生后续临床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临床见习、实习及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问卷法调查和学习心得,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和记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增强职业认同感、尊重患者、关爱患者等方面进行量化观察,96%以上的学生认为与单纯的理论授课相比较,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上述方面的教学效果都更为显著。

3应用体会

3.1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沟通合作能力。情景模拟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发挥主动性创设条件;模拟真实的护理工作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为学生提供多种信息资源,让其自主学习;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协商,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问题;采用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不仅可以更快地适应临床护理工作,而且还具备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3.2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愿意学习,才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明显提高学习成绩。情景模拟教学法让学生扮演病例中的角色,使学生从被动转变为主动。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提供一个模拟的具体病例情景,让学生置身于该情景中,从而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愿意参与其中并严肃、认真地对待她们所扮演的角色,运用其所掌握的一些基本理论和资料,以"护士"的身份去分析、研究,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角色间的沟通、进行护理进技能操作。

3.3提高学生护理操作技能水平和临床思维能力。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设立护理工作情景,使学生进入"护士"角色,对"患者"不但要进行身体评估,还要注意心理、社会评估。让学生能够及早接触临床,进行熟练的技能操作,体验到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培养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所必需的观察、收集、分析解决患者问题的能力。

3.4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尊重、关爱患者。由学生扮演"患者"角色,使学生有机会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从患者的观点出发,理解并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同时,扮演"护士"角色及模拟场景会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缩短课堂与临床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医院及临床护理工作有较真实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了职业认同感。

总之,情景模拟教学法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健康评估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2]。情景模拟法在健康评估技能操作教学中的应用适应了医学模式的转变,实现了健康史采集、身体技能评估和社会心理评估从单纯的课本理论到临床实践的过渡,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逼真的临床氛围,使学生有一种真实感,缩短了课堂临床的距离,使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培养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所必需的观察、收集、分析解决患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更早、更好地从课堂走向临床。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临床知识和技能,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和患者的需要。

参考文献:

个人心理健康评估篇8

关键词:护理;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479-01

《健康评估》是近年来护理专业教学中新开设的一门主干课程,是护理专业学生从基础课程转入临床护理课程的重要桥梁,它代替了诊断学,与诊断学相比较,源于诊断学又区别于诊断学,更能体现护理特色。《健康评估》作为一门桥梁课程,主要教授学生对病人进行心理、生理和社会在内的全面评估的方法和原理,是护理程序的首要环节,是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措施的基础。全面正确的评估是保证高质量护理的先决条件[1]。为了凸显我校办学特色,更好的培养高能力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我校实施了三项制度改革,现就教学改革对所教授课程的影响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1.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教学大纲只有保证相对的稳定性,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但应在保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我校近年来,为了理论与临床实践不脱轨,每学期都会有相应学科教师去临床进修。在本次大纲制定过程中,始终保持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2学科间相互联系的原则:教学大纲的制定还应该考虑到该门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任务。本门课程是一门基本课程,为后续的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临床课程做铺垫。本次大纲制定时集合后续课程教师一起探讨,对相应章节需掌握还是了解的内容做了很大的调整,更好的为后续课程铺垫。

2教学方法

健康评估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以患者为中心,包括心理、生理和社会文化在内的健康评估的方法和原理,学会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最终提出相应的护理诊断及诊断依据,为进一步确定护理目标、制定护理措施奠定基础[2]。本门课程的特点是涉及范围广,不像内外科妇儿护理学的学习,都是一类疾病的系统讲述。课程内容多而杂,需记忆内容较多,显得比较凌乱。针对这一特点,我们采取与以往单一课堂“灌输式”讲授不同的教学方法。

2.1引导式教学法:学习健康评估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课程,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症状学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时,我们主要采取了以“问题为主导”的引导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分析每种症状的病理改变去推导出相应的临床表现,不仅学习了相应症状学的内容,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2讲授法与案例法相结合:心电图的学习,主要采取讲授法与案例相结合。带领学生回顾心脏电生理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拓展新知识,重点讲解心电图的基本知识、常见的异常心电图及如何操作心电图机。在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前提下,重点进行案例式教学,寻找大量典型的病例心电图,带领学生学会分析心电图。

2.3实训法:对于实验室检查和部分身体评估的内容采取真人实训法,让学生主动去动手检查。如:实验室检查中的尿常规检查,让学生自己采集尿液亲自动手检查。身体评估中心脏评估、肺脏评估、腹部评估、神经系统评估的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内容在同学身上亲自实践,既提高了其动手能力,又加深了理论课的印象。

2.4情景教学法:在学生学习完本门课程后,最后选取几个典型的病例,如:冠心病、胃溃疡、阑尾炎等,让4或5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分别去进行角色扮演——患者、医生、护士、家人,既能看看学生有没有学会收集分析资料及与人沟通的技巧,同时又能看到学生对这几种典型病例掌握的程度。

3教学内容

以前健康评估教学内容都是按照临床诊断内容及顺序讲解的。实行教学改革后,更加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把学科间重复的内容更好的划分,改变了以往这门课讲一遍那门课还讲一遍,但可能都讲不透的弊端。

3.1身体评估:以前身体评估这部分内容是我们着重讲解的内容,但发现现在很多疾病的诊断大都根据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去判断,而且这部分工作也是由临床大夫完成的,因此在本次教学内容制定时,身体评估这部分内容很多原来需要掌握的内容全变成熟悉,很大的降低了护理系学生的学习负担。

3.2心理与社会评估:这一章节的内容和护理心理学的内容重复,而护理心理学是一门单独的课程,讲解的内容更全面。本章节健康评估中不在重点涉及改为自学为主。

3.3护理诊断及功能性健康型态的评估:这两部分内容非常具有护理学特色,是护理学所特有的。原来这部分内容在护理学导论中涉及到,健康评估中也涉及到,所以讲解时简单一提。但发现两门课程老师都是简单提及,现在统一协定好由健康评估重点讲解,护理学导论不再讲解。

3.4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影像学在临床上很少应用,这一部分简单一提,都作为熟悉内容。实际发现现在很多疾病的诊断都是依据检查结果进行判断,所以在这一部分讲解时,三大常规——血、尿、便的标本采集及保存方法要求护理系学生必须掌握。因为在临床上,入院病人三大常规基本都做且标本是有护理人员采集,所以加大了这一部分的力度。

3.5护理病历:护理病历是临床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护理的依据,是护理教学和研究的资料,同时也是医疗纠纷的重要依据。以前在护理学导论、护理文书的书写(选修课)中都有提及,健康评估也只是简单一提。现也由健康评估重点讲解,着重讲述护理人员如何全面、真实、规范、准确的书写护理病历。

4考核方式

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学法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考试方式[3]。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由原来单一的理论考试方式,变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80%、实验报告5%、实验考核5%、平时成绩10%。改革前后对比发现,在没有进行三项教学改革之前,2009级学生的及格率为84.6%,平均成绩为73;在教改之后,2010级学生的及格率为95.2%,平均成绩为81。学生成绩得到普遍提高。

经过本科教学改革后,本门课程更加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满足护理临床实践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紧扣现在护理模式,注重培养护理系学生护理评估的技能以及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汪小燕,王绍锋,李秀丽.《健康评估》教学方法改革与效果分析[J].九江学院学报,2005(2):109-111

个人心理健康评估篇9

关键词:企业健康管理;人力资源;企业经济成本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017―02

企业健康管理是一项专门针对企业团体用户开发的健康服务项目,它基于企业员工个人健康信息,以实现个人健康目标为目的的个体化健康维护的服务过程;企业健康管理建立在现代生物医疗和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模式上,从社会、心理、生物的角度来对企业员工的健康状态进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务。企业管理是对企业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使用,以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

1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员工健康管理的意义

健康资源是附属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特殊的资源,随着劳动者生理、心理的变化而变动,不直接受管理者的控制。因此,企业要想对健康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从而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就必须对员工实施健康管理。大量研究表明企业健康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生产力。员工健康不仅要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wHo所规定的特征,还要求工作满意。也即员工健康表现为员工的主观满意(工作满意)和客观满意(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实证研究表明,工作满意度对员工离职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越低,越倾向于离开现有岗位或组织。企业建立完善的健康管理体系,为员工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定期为员工体检,重视关心员工健康状况等措施可以使员工感到被重视和关怀,在工作中有了归属感,提高了精神满足的需求,工作热情高涨,使员工精神饱满的投入到工作中。波特-劳勒期望激励模型指出,工作绩效受到员工的素质与能力、努力程度、环境制约、员工对所承担角色理解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其他因素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员工具备的能够发挥的工作能力强、工作动机意愿好,其工作绩效一般就会高。企业进行员工健康管理,优化员工工作动机,从而提高工作绩效,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2)有利于提高员工的身体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而员工的健康状况是人力资本的基础和保障。员工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身体、心理健康受到不利影响都会对企业造成缺勤率、事故率的上升,从而导致工作质量下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完善的企业健康管理体系对员工健康的动态管理,提高员工的身体素质,避免员工亚健康风险,提高工作能力。

(3)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以此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健康的真正成本是不健康的员工无法在工作上发挥最佳表现而造成的生产力下降,而不仅仅是企业员工在疾病上所支出的费用。建立完善的企业健康管理体系,有利于降低员工医疗费用等显性成本,以及员工素质下降带来的隐性成本。企业用人成本降低,其经济效益自然会有所提高。

(4)减少员工流失。一方面,员工流失会给企业带来岗位空缺和工作流程中断等问题,使相关成本上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工作绩效;另一方面,员工流失率的上升不利于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影响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企业应该有长远发展的概念,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就是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有效的企业健康管理,可减少员工流失率,保障人力资本存量,实现力资源规划。

2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员工健康管理的经济成本

中小企业的特点对于员工健康管理存在一些影响:第一,相较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资金和物质资源方面存在不足。第二,雇主与管理者对员工健康管理的认识水平有限。第三,小企业追求眼前利益最大化,忽视长期发展和战略规划。

针对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人力资源、资金和物质资源方面的不足,通过设计“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健康管理与成本研究的相关度问卷”和“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健康管理与成本研究的相关度访谈提纲”,针对山东潍坊市为调差样本,随机抽取该地区内30家属于制造业的中小企业为样本对象,其中中型企业(200~500人)8家、小型企业(200人以下)22家,对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健康管理的经济成本进行研究。

由于企业健康管理是一项投资,投资周期长,投资前期投入大,投资持续周期长,资金流动慢,被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所忽视。在中小企业中,成本管理目标局限于降低费用,很少从效益角度看成本的效用,降低成本的手段也主要依靠绝对节约的方式,而不是通过成本来实现更大的收益。所以,可以将员工健康管理的投资进行一个成本费用的核算,为中小企业在员工健康管理方面的投资做一个数据性的分析,为中小企业在健康管理方面投资进行指导。

首先,明确企业健康管理的内容。企业健康管理主要包括企业员工健康档案、企业员工健康评估系统、员工健康帮助系统、健康环境改进系统、健康事故评估系统五个方面,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员工健康档案系统。健康档案将员工的纸质病历以及员工平时生活中的点滴健康相关信息输入电脑,能够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对企业员工健康状况的统计分析,量身定制最为合理、有效的健康管理的最佳方案。

(2)企业员工健康评估系统。这个系统以员工健康档案为基础,对员工健康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危害员工健康的因素,制定员工个人和集体的健康计划和政策,有计划的预防疾病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措施可以包括职业病的预防,配备劳动卫生防护工具、企业事故紧急处理体系以及事故处理的培训等等。

(3)员工健康帮助系统。针对企业员工的健康状况,定期为员工进行体检,包括身体和心理的体检。配置健康管理人员、建立健康问题咨询中心、举办健康讲座等活动帮助员工进行健康维护。

(4)健康环境改进系统。根据企业员工健康问题产生的因素,改善引起健康隐患的企业环境问题,重新设计工作场所和工作行为方式,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消除危机身心健康的工作环境危害因素。

(5)健康事故评估系统。一旦企业员工身体健康状况发生变化,出现健康事故,及时评价因健康事故对员工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对额,尽可能将健康事故对员工及企业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

调查者通过深度访谈的方式从各个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财务人员处获得一系列关于企业健康管理成本的数据,将所有数据代入企业健康管理成本的公式,得到样本企业在健康管理上的人均成本。

健康管理的人均成本=(企业员工健康档案的成本+企业员工健康评估的成本+员工健康帮助的成本+健康环境改进的成本+健康事故评估的成本)/企业的总人数

企业员工健康档案的成本=企业组织定期体检的成本+建立健康管理系统的成本(包括企业资料存档和网络资料备份)

企业员工健康评估的成本=制定健康管理计划政策的成本+职业病的防护成本+配备劳动卫生防护工具的成本+建立企业紧急紧急处理体系的成本+事故处理的培训成本

员工健康帮助的成本=配备健康管理人员的成本+建立健康管理咨询中心的成本+举办健康管理讲座等活动的成本

健康环境改进的成本=企业为了提高员工健康状况建立的休闲场所的成本(比如,阅览室、吸烟室、按摩室、上网室、咖啡室等等)

健康事故评估的成本=企业用于提高员工满意度的成本(包括主观满意和客观满意)

过程如下:

第一,研读与整理文献。经过对大量文献的研读与整理,本文拟定企业员工健康管理成本体系的指标。因此,文献研读与整理是基础。

第二,发放及回收问卷。将拟定的企业员工健康管理成本体系的指标设计成问卷形式发放给山东省潍坊市内随机的20家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问卷填写后再回收问卷。

第三,处理问卷结果。整理20份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健康管理的成本调查问卷,有效问卷10份。

本研究的企业员工健康管理成本体系是通过大量文献搜集、分析、整理来构建的。表1是问卷收集数据整理结果。

观察表1,可以看到样本企业的健康管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企业愿意在员工健康评估方面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员工健康档案方面次之,最不愿意在健康事故评估方面付出成本,健康帮助方面次之。但是,仍有企业在健康管理方面零成本。

结合本次调查的访谈问卷,可以做出一定判断:绝大多数的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愿意在健康评估方面付出成本是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政策的强制原因和员工对于自身健康的重视原因;大部分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愿意在员工健康档案方面付出成本是性价比高(即付出较低的经济成本获得较大的员工满意度,社会影响,企业的正面形象等);没有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愿意在健康事故评估方面付出任何经济成本是减轻成本开支的原因和企业主忽视健康事故评估的原因;小部分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愿意在健康环境帮助方面付出成本是对企业内某些人员的关心原因;一部分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愿意在健康环境改进方面付出成本是企业主的面子原因。

1:员工健康管理档案的人均成本;

2:员工健康评估的人均成本;

3:员工健康帮助的人均成本;

4:健康环境改进的人均成本;

5:健康事故评估的人均成本。

综合数据,可以看到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健康环境改进方面付出的平均人均成本最高,在健康事故评估方面付出的平均人均成本最低,为0。

综上所述,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健康管理方面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的具体项目包括五种:企业员工健康档案的成本、企业员工健康评估的成本、员工健康帮助的成本、健康环境改进的成本、健康事故评估的成本。本文的研究成果是:第一,界定了企业健康管理的内容;第二,构建了企业健康管理成本指标;第三,运用企业健康管理成本指标体系对样本企业进行了数据统计,得到我国目前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健康管理方面的人均成本。

本文有很多创新点:首先,本次科研选题具有创新性,把企业健康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并找出其相关度;其次,研究内容对企业健康管理成本计算设计比较科学;最后,本次科研的可行性很强,对提高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云锦,陈学礼.企业健康管理体系的建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36):94199422.

[2]moHugh,m;Brotherton,C.Healthisweath――organizationUtopiaormyopial[J].Joumalofmanagerialpsychology,2000,1(8):744770.

[3]Jaffe,D.theHealthycommany.Researchparadigmsforpersonalandorganizationalhealth[R].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washington,1995:1340.

[4]张勉,李树茁.人口变量、工作满意度和流失意图的关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1,(10):5156.

[5]钟亚芳.美国企业员工健康管理研究与启示[J].企业活力,2009,(12):5556.

个人心理健康评估篇10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障碍;双构念假设;心理健康风格

中图分类号:R749.04,R395.6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6-0473-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6.020

迄今为止,对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且让众人都能接受[1]。对心理健康有三种阐释:早期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第二种阐释则揭示了心理健康的一些显著特征,如马斯洛的“高峰体验”、“自我实现”,罗杰斯的“机能充分发挥”,以及Keyes的心理繁盛(Flourishing)[2]等;第三种阐释把心理健康看成不仅没有精神障碍,并且处于个体功能的完善状态,如认为是心理上的,社会上的和情感上的良好状态[3]。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则把心理健康定义为不仅没有精神疾病,而且个体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可以应付正常的生活压力,富有成效的工作,能够为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

对心理健康的测量与评估存在两方面的批评:(1)以心理障碍评估代替心理健康的评估。国内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即以症状筛查为主。有研究对我国1979-2006年心理健康测评工具的使用频度进行分析,发现使用频度最高的量表为症状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等[4]。开发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也侧重症状筛查。国外的情况也并不乐观,有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不是一个单维双极结构,而是单维的另一个连续体,消除心理障碍未必能够达到心理健康[1-2]。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思潮也为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5]。积极心理学主张将注意力转向对人性积极方面的研究[6]。(2)如何测量评估心理健康,几十年来进展极其缓慢。有人用主观幸福感之类的量表来评估心理健康,未免过于简单,因为幸福感肯定不是心理健康的全部[7]。另有人尝试用12道题来评估心理健康,肯定也难评估到全部的心理健康[8]。但是许明智等确定积极心理健康包括快乐、安宁、自信、信任、友好、健康感和自我控制因子,取得了有益的经验[9]。

中国人在几千年的生活实践中,有着丰富的生存经验与生活哲学,关于心理健康有着足够的体验与认识,中国文化中儒、道、释各种思想学说更含有丰富的关于心理卫生与健康的内容,但是关于这方面的心理学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将首先悬搁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理论等争议,通过扎根研究,采用常人方法论的研究路线,从普通受试的第一手资料发展理论框架,然后再遵循心理测量学的方法与原则编制问卷,探讨心理健康的理论建构、测量及其与心理障碍的关系。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通过研究协作关系,在江苏、辽宁、山东、浙江、上海抽取22所不同类型的高校,由这些高校的教师与研究生在抽取的班级施测,邮寄发放问卷2050份,收回有效问卷1997份。通过问卷中设置的一致性、矛盾、社会赞许等指数废除一些问卷,最后有效样本1668人。其中重点本科院校如南京大学等4所共635人,普通院校如辽宁师范大学、南通大学等13所共744人,专科院校如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共288人,缺失1人;本科1296人,专科372人;大一784人,大二616人,大三166人,大四99人,缺失3人;男652人,女1016人;年龄18~26岁,平均20.74岁。

1.2心理健康风格问卷(mentalHealthyStyleQuestionnaire,mHSQ)的编制

通过扎根研究(groundedresearch)发展有关心理健康的概念与理论框架。扎根研究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Glaser&Strauss)在一所医院对医务人员的研究,国外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该方法强调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上升到理论[10-11]。

原始资料的收集(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图片投射测验等收集对心理健康的朴素看法与观念:(1)开放式问卷调查。在公司、学校、政府机关方便抽取被试347人,其中健康受试322人(年龄25~60岁,受教育程度从小学到博士,职业为公司职员、教师、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患者25人(三家三级甲等医院的20名慢性躯体疾病患者和5名精神疾病康复期患者)。开放式问卷有4个题目(如:“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找到一个你所认识的心理健康的人,列举他或她的特点,愈多愈好。”),让受试使用纸笔作答,时间不限。(2)个案访谈。对10名被不同院系辅导员认为心理健康的大学本科生进行深度访谈。在征得被访谈者同意之后,对整个访谈过程进行了录音记录。(3)图片投射测验。对21名被不同院系辅导员认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进行图片投射测验。呈现三张图片,其中第一张是健康人的照片,第二张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照片,第三张来自经典的主体统觉测验的图片。请受试根据这三张图片编出三个不同的故事。指导语:“下面的图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心理健康的人,另一种是心理不健康的人。两种人有两种不同的命运。请你根据图中的人物,说出关于两种人不同命运的故事来。”受试共编制故事51个。

将获得的资料通过扎根研究三级编码技术[10-11]分析、比较、概括,发展出7个核心概念,即融洽、达观、快活、勤勉、坚韧、明智、守恒。这7个概念完全来源于非专家的“常人”受试,构成中国普通百姓关于心理健康的朴素理论,称之为“心理健康风格”,涉及健康的适应状态、生活方式、处世态度和人格特质等。据此编制出心理健康风格问卷(mHSQ),共343项,包含融洽、达观、快活、勤勉、坚韧、明智、守恒7个分量表。

1.3工具

使用Beck抑郁问卷(BeckDepressioninventory,BDi)[12]、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anxietyinventory,Stai)[13]、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14]检验区分效度。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15]评估心理障碍,探讨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的关系。

1.4统计方法

使用SpSS11.5和amos4.0软件,进行信度、效度(包括因素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建模的计算。

2结果

2.1心理健康风格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2.1.1项目分析

在某校不同院系按班级整群抽取232名大学生预试样本,按总分高低各取27%分为高分组与低分组,删除鉴别力不高的5题,保留338题。

2.1.2因素分析

将1668份问卷随机分成两部分,劈半抽取其中的834份做探索性因素分析,应用主成分分析,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先对全部题目做一阶因素分析,抽取56个因素,解释总变异的61.92%。再分别对分量表做一阶因素分析,各抽取3~9个因素,解释总变异的51.4%~58.7%。对7个分量表做二阶因素分析,共抽取出一个因子,命名为心理健康风格,解释总变异的71.1%。删除了因素分析负荷低,以及多个因素有较高负荷的69个项目,最后保留269题。

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使用另一半834个样本,7个分量表的一阶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度均可接受(表1)。再做二阶验证性因素分析,证实存在一个高阶因素即心理健康风格,其因素负荷分别为:坚韧0.96,勤勉0.83,达观0.80,守恒0.74,融洽、明智、快活0.73;模型χ2为3.71,df为4,p值0.45;χ2/df为0.93,规范拟合指数nFi为1,RFi为1,iFi为1,比较拟合指数CFi为1,近似误差的均方根RmSea为0.000。平均因素抽取量0.63,组合信度为0.93。

2.1.3信度

7个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从最低0.87到最高0.95,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8。另取某校心理系34名大学生检验重测信度,相隔15天r值最低0.77,最高0.93,总量表0.93(表2)。

2.1.4效度

在总样本中,对其中两个班的83名大学生分阶段施测mHSQ和BDi、Stai、mmpi,以检验其区分效度。结果表明:mHSQ与mmpi的疑病、抑郁、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社会内向分量表和BDi、Stai呈负相关(表3)。

2.2心理健康风格的理论假设

两种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mHSQ的7个分量表测量到一个因素:即心理健康风格。且这种心理健康风格与临床症状及人格特质均呈负相关。为了进一步探讨心理健康风格,本文提出两个假设:(1)高阶因子假设。如果心理健康风格与临床症状都隶属于一个高阶因子,则其中一个因子为积极的方面即健康,另一因子为消极的方面即症状。(2)双构念的协变关系假设。心理健康风格与临床症状是两个不同构念,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协变关系。

为验证以上假设,对1668人同时施测mHSQ和SCL-90,应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高阶因子模型无法建立,即心理健康风格与心理障碍不存在高阶公共因子。协变关系模型拟合则可以接受(χ2=535.78,df=79,nFi=0.98,RFi=0.97,iFi=0.98,tLi=0.97,CFi=0.98,RmSea=0.06),心理健康风格与心理障碍(SCL-90各分量表的潜变量)之间Φ系数为-0.36。

3讨论

本文编制的《心理健康风格问卷》(mHSQ)共269题,有7个分量表。7个分量表Cronbachα系数0.87~0.95,总量表0.98;重测信度0.77~0.93,总量表0.93。7个分量表一阶探索性因素分析各抽取3~9个因素,解释总变异的51.4%~58.7%;二阶因素分析抽取出一个因子,解释总变异的71.1%,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拟合良好,平均因素抽取量0.63,组合信度为0.93,基本证实了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区分效度良好,与mmpi的疑病、抑郁、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社会内向分量表和BDi、Stai呈统计学意义负相关。提示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以用其测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mHSQ的7个分量表广泛涉及适应状态、生活方式、处世态度和人格特质等,可以较全面地评估心理健康,并富有中国文化底蕴。(1)融洽分量表:评估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宽容、亲和、真诚等可以滋润人际关系的特质。中国人认为心理健康必须有融洽的人缘。重视人际关系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2)达观分量表:评估心理健康者应当具有的处世哲学、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包括豁达、开朗、平常心、知足等。从老庄倡导的豁达超脱、齐物出世到历代知识分子的“兼济天下,独善其身”,乃至百姓的“知足常乐”,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秉承的睿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3)快活分量表:评估中国人特有的心境、体验和活力,包括追求快乐、体验激情、希望能吃能睡身体好等内容。(4)勤勉分量表:评估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一种生活工作态度,也是儒家恪守的生活准则,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传统美德。包括进取、认真、勤奋等内容。(5)坚韧分量表:评估中国人的应对风格。包括坚毅、理智、勇敢、自信等。(6)明智分量表:评估中国人所重视的智慧。中国古代各家历来重视智慧,这种智慧表现为聪明、有能力和有知识。心理健康的人是有智慧、有能力,乐于学习,与社会保持良好接触的。(7)守恒分量表:评估中国文化一向重视的修养,表现为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有规律,有广泛积极的兴趣,坚持运动和亲近自然。从《黄帝内经》到中医学,及至民间流传的养生之道,都非常重视这种修养。心理健康的人必然具有这种修养。

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是类似认知风格、应对风格那样的“风格”,一种生命的风格,既是一种良好、完善的适应状态[3],也是一种健康的人格特质,更是良好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心理健康风格可定义为适宜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适应状态、健全的人格特质等的综合表现或整合水平。

Keyes质疑了将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当作一个连续体的两极的观点,并证实了双构念假设[1-2]。本研究也证实了双构念假设:即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不隶属于一个高阶因子,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构念,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协变关系。提示,使用评估心理障碍的量表来评估心理健康是不合适的。

参考文献

[1]KeyesCLm.promotingandprotectingmentalHealthasFlourishing[J].ampsychol,2007,62(2):95-108.

[2]KeyesCLm.mentalillnessand/ormentalHealth?investigatingaxiomsoftheCompleteStatemodelofHealth[J].JConsultClinpsychol,2005,73(3):539-548.

[3]RobitschekC,KeyesCLm.Keyes'smodelofmentalHealthwithpersonalGrowthinitiativeasaparsimoniouspredictor[J].JCounselpsychol,2007,56(2):321-329.

[4]李坚.心理健康测评工具使用频度分析与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19-123.

[5]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psychol,2001,56:216-217.

[6]DahlsgaardK,petersonbC,Seligmanamep.SharedVirtue:theConvergenceofValuedHumanStrengthsacrossCultureandHistory[J].RevGenpsychol,2005,9:203-213.

[7]KeyesCLm,ShmotkinD,RyffCD.optimizingwell-Being:theempiricalencounteroftwotraditions[J].JpersSocpsychol,2002,82(6):1007-1022.

[8]HuYJ,BrownSS,twiggL,etalCanthe12-itemGeneralHealthQuestionnairebeusedtomeasurepositivementalhealth?[J].psycholmed,2007,37:1005-1013.

[9]许明智,龚耀先.心理健康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111-115.

[10]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4:58-63.

[11]Straussa,Corbin,J.BasicofQualitationResearch:Groundedtheoryprocedures&techniques[m].thous&soaks,Ca:Sage,1990.

[12]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84,2:68-70.

[13]刘平.Beck抑郁问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91-194.

[14]宋维真.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使用手册指导书[m].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