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十篇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十篇

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3:55

启发式教学的原则篇1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运用策略运用原则

启发式教学与方法多种多样,诸如温故导新式、释题导入式、创设情景式、设置悬念式、激情发感式、演示直观式、名言启迪式、故事引趣式等。关键在于教师慧眼选择,把握技巧,结合实际,精心设计。教师作为教学艺术家,应当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匠心独运,深下功夫。

―、启发式教学的运用策略

“启发”一词来自孔子的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明白的时候,不去打开他心灵的门户;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引发他言语的弓弦。可见,只有当学生处于“愤”和“悱”的状态时,教师启发引导才会收到最佳效果。“启”和“发”相对成文,组成同义复合词“启发”。将此思想应用于教学即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启”字。要想“启”而后能“发”,就必须“启”而得“发”,否则就会“启”而不“发”。运用好启发式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启”的愿望

要使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废除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法,开启学生积极主动地求知认知的兴趣,向未知挑战,和未知搏斗,将未知变为已知。

2.要认识“启”的作用

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先有教师的“启”,而后才有学生的“发”,无“启”不能自“发”,即学生不能无师自通。教师必须在“启”字上下功夫。

3.要了解“启”的对象

“启”的对象是学生,是认知求知的主体。学生通过教师的“启”解决自身的已知与未知、已能与未能、已有与未有的矛盾。因此,只有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未知、未能和未有,了解学生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学习动机及兴趣爱好等,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地“启”。

4.要掌握“启”的时机

启的时机,从学生心理状态上把握:

(1)思维受局限,无法“突围”时;

(2)疑惑不解时;

(3)精力分散、心不在焉时;

(4)有新发现,心情兴奋、跃跃欲试时。

教师的教学角度把握:教学内容的关键点、疑难点、衔接点、含蓄点时。“启”的时机把握得好、点拨得好、启发得到位,就能豁然开朗、柳岸花明,而学生的积极性高,就会主动求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否则,有“启”而无“发”,就会适得其反。

二、启发式教学的运用原则

在课堂上把握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教师。要求教师:一是要把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观念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育思想上来,教师走出“自弹自唱”的演讲角色,做一名激励者、指导者和协调者,努力创建一种平等、和睦、热烈的学习气氛;二是教师的知识要不断更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树立终身学习观。老曲老调固然中听,但已“oUt”了,而老曲新调、新曲新调则更受欢迎;三是吃透教材,只有对教材内容融会惯通,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

启发式教学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需要不同的启发式方法。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根据教学实践介绍几种,以抛砖引玉。

1.巧妙设疑的原则

设疑要兼顾考查学生识记、理解、应用、分析、实验等多方面的能力。在设疑时一是要注意问题具有启迪性和共同性。二是设问的角度和难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难,经过认真思考还是答不出,学生就会失去信心,犹如让“旱鸭子”去大海学游泳,只能使其望而生畏,不敢探索;如果问题过易,不假思索随口可答,就会使学生感到索然寡味,只能形成“是不是”“对不对”的“大和唱”。设疑之后,教师要带领(而不是代替)学生去探疑、释疑,这就要求教师讲课掌握分寸,点到为止。点到了就可以使学生思维“上路”,“点到”就“止”,让学生继续探索才能在思维的冲突中产生认识的飞跃,若“点到底”就成了“填鸭式”而不是“启发式”。因此,提问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要适合学生的程度,符合思维规律,使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能够找到答案,“跳一跳,摘得到”。三是问题的指向具有发散性,通过解决问题,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生疑―探疑―释疑”循环往复的过程,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获取新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巧设悬念,点到为止。

2.适时引导的原则

在适时引导学生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导思路

教师在课堂上,对关键问题,要引导学生理清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概括、总结科学的思维方法。在遇到“拦路虎”时,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再点拨运用哪些知识点来突破。

(2)导方向

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讨论的方向,有偏差时及时修正。

(3)导深入

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用所传授的知识解决问题,更是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深、更广的新问题。因此一个问题解决之后,教师要加强横向和纵向引导,以启发学生思维迁移、发散。

(4)导应用

创设问题的指向要直接运用于现实生活的实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

3.把握“互动”的原则

在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强调以问题为主线,以思维训练为目标,通过调整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互动”,产生教学共振,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问题”激发“互动”,“互动”深化“问题”,只有“问题”与“互动”二者有机地结合,才能产生最佳的课堂效果。把握好“互动”教学要遵循以下原则:

(1)主导和主体有机结合原则

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

(2)开放性原则

学生在课堂中的心态是自由的,不受压抑的。教学内容可以不拘泥于教材,重视开放性思维训练。

(3)挑战性原则

提倡学生向教师、向书本质疑,允许标新立异,发表不同看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轻易否定而要正确引导。

(4)个体发展原则

学生是具有差异的个体,教师在设疑、引导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要因人而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需要。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多样,并无统一模式。教师要有耐心、有爱心、有责任心、有工作热情,按照教学对象、教学层次、教学内容,设计成不同层次、环环紧扣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探索性地思考问题,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只要掌握启发式教学的真谛,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积累总结提高,就能区别情况,灵活运用,让学生增长知识、启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参考文献:

启发式教学的原则篇2

一、提问

提问是启发性原则最基本的操作方式。孔子和苏格拉底被称为东西方文化圣人、大教育家,他们有个共同的方法启发诱导学生,那就是提问,用谈话来展开他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注意很多事项,笔者主要强调两点:

1.要根据教学的目的,教学难点、重点提出问题。上小学,学到“鸡兔同笼”问题时,一个班的同学几乎都是晕乎乎的,掌握不住解题方法。突然有一天,数学老师非常兴奋,反复问我们同一个问题:“大家想象一下,如果兔子的前腿都站起来会怎样?”几分钟以后,大家突然一下子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让兔子的前腿站起来。那以后,我用这个办法,口算都能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提出的问题有思考价值。太难的问题思考不出来,太易的问题不必要回答,都没有思考的价值。什么是太难的太易的问题?这当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

二、暗示

合理地运用各种手段暗示,可以让师生之间产生默契,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大脑保持激活状态,“要我学”启发诱导为“我要学”,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1.语言暗示是最常用的暗示手段。首先,语言要准确,把要表达的意思最简明地表达出来,做到言简意赅。其次,暗示的语言要具有激励性和启发性,使受暗示者容易接受。例如:有的同学懒得动脑筋,一碰到难题就问老师,老师使可以用“你能够想出来的”等语言进行暗示,使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注意暗示语言的语气声调。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表达,效果就会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比如,用亲切、信任的语气说“你能够”,可以激励、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如果用严厉的口吻说出,好像说变成了“你能不能够?”反而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2.表情暗示是教师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眼神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器官,把某些难以或不宜用语言表达的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情感,精细地表达出来。教师的表情要适度,眼神、脸形、脸色的变化不可过分、过频,要恰如其分,眼神要温和,暗含期待。

三、为学生的思维削平陡坡

教学实践中好多启而不发的现象,原因都在于学生的思维遇到了陡坡。比如一些词、概念、原理等到理论知识与其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节时,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或教学活动高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来时,就出现了思维的陡坡,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就会疆滞下来。我们怎么为学生的思维削平陡坡呢?

1.提供给学生一些感性认识和具体形象。有些书本知识对学生来说完全是陌生的,所以教学实践中,教师在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在学生逻辑抽象思维的过程中提供一些形象的“跳板”,从而降低思维的难度。比如,庞大的宇宙天体,微小的分子结构等,如果教师能借助声、光、电等手段给予学生直观的表现,则会大大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

2.变大问题为小问题。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分解成若干个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问题,逐步引导,通过一个个小问题的解决,最终解决大问题。例如,学习《变色龙》一文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评价奥楚蔑夫这个人?就不如把这个大问题分解成下面一组小问题:①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②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③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④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⑤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3.提供给学生有关分析问题的资料、背景材料等。问题解决思维过程一般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四个阶段组成。其中分析问题是关键。分析问题就是收集问题有关资料,从而找出条件与要求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时间的限制,教师不可能留给学生太长的时间去收集资料,再加上中小学生收集资料的手段和能力缺欠,所以有些资料,学生很难获得。这样,一些问题就会因为思维撞墙而被搁置下来。如果教师在这个环节上能给予学生帮助,学生思维就会通畅起来。让我们举个例子,假如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狮子和老虎谁更厉害?在真实情境中,狮子生活在非洲,老虎生活在亚洲,它们不可能打起来,所以没有一个明确的现实评判依据,这时教师可以及时提供给学生以下数据:“成年的雄性狮子老虎为例,狮子体长2.6米左右,体重260千克大约,捕猎时速为70千米;而老虎有三种,东北虎,体长2.8米左右,体重280千克左右,捕猎时速85千米;华南虎,体长2.4米左右,大约220千克,捕猎时速65千米;苏门答腊虎,体长2.2米左右,体重160千克左右,捕猎时速50多千米。”有了这些数据,学生的思维会立刻活跃起来,通过比较分析做出相对准确的评估,可能狮子打不过东北虎,而华南虎和苏门腊虎则不是狮子的对手。

启发式教学的原则篇3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教学原则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而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学会动脑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的教学模式”[1]。它是当前教育界所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者,掌握启发式教学的各种形式和方法是必须的,谙熟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原则更是必要的。根据启发式教学的含义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及教育工作的经验,我认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启发式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四个主要原则。

一、启发式教学应在师生互动中遵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启发式教学的本质体现和基本要求,它充分反映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教学客观规律。“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的引导要立足于使学生在迫切要求学习的心理状态下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从而达到“自奋其力、自致其知”的目的。在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把学生看做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为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的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并引导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出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师生积极互动”不仅是语言和动作的呼应,更是师生之间思维的互动、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2]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出来,并将其寓于“师生互动”的过程之中,才能达到“教学相长”和“师生互动”所追求的真正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启发式教学所必须遵循和坚持的首要原则

“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主动思维意识、独立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教育形式”[3]。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以教为主,而是以指导为主;不仅重在传授知识,更重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应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并注意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统一整合,便于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其思维能力也得到同步发展。有鉴于此,教师可根据教学情境的科学预设把将要传授的知识以提问或课题研究的形式,交由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在进入师生互动的环节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各抒己见,启发并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探究,在使问题得到完美解决的同时,达到学生各种思维能力得到培养的目的。

三、注重学法的指导以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是启发式教学所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启发式教学注重的是学习过程本身的教学。它使教学成为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和自我表现,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并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启发式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注重学法指导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对受教育者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方向进行启发,使其产生内生性的变化,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的话,其自身就会产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动力,从而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就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传授知识与传授学法的结合及其转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维的一些具体方法,诸如分析法、比较法、概括法、抽象法、分类法等,一旦为学生所掌握,便会大大加强其思维的科学性,使学生能更有效地理解、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其主动学习的水平”[4]。值得强调的是,在启发式教学实践中,应该把教法建立在研究学法和学情的基础上。在探索和选用先进的教法中,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四、启发式教学中要遵循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的原则

传统教学理论长期以来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忽视除学生智力以外的体力、思想品质、兴趣、情感和意志等非智力方面的发展。所以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创造性和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显得相对薄弱。与此相反,启发式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观察力、思维力和记忆力这些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强调学生兴趣、需要、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许多教师都深有体会,如果不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学习就没有“内驱力”,教师无论怎样努力,都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等非智力因素”[5],所以教育者在启发式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进行共同培养,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带着一种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到智慧力量,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教学原则是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准则,它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原则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对教学方法具有指导性和制约性。在启发式教学中,只有遵循并坚持以上四个主要原则才能尽量避免启发式教学方法机械化和教学过程形式化及教育效果滞后化,从而尽可能地实现启发式教学的目标,最终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

注释:

①④⑤孙菊如.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66、67、70.

启发式教学的原则篇4

1关键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学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相结,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样才会使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

2及时性原则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可以说这两句诗道出了及时性原则的精髓。教师要做到启发及时,就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反应。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时,或在学生遇到了困难,思维暂时受阻时,教师都应抓住本质、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但一定要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滞后启发。

3实效性原则

设计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要利用正迁移规律。即作为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感知过的,同时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一定能达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的效果。二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不同,对不同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

4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我们都知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而不是代替学生走路。教师要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讲求教学民主,讲求双向交流,真正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否则,师生心理相悖,课堂气氛压抑,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还不够,还要靠教师平时与学生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5独特性原则

独特性,反映的是新奇、不同寻常的思维。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求异和创新思维能力。在设计Cai课件时就必须对学生的各种发散联想予以详尽考虑。例如:在教授line(直线),circle(圆),square(方形),triangle(三角形)等词汇时,充分利用authorware编程和有关工具精心设计文本、图片、视频、动画、音频等并链接起来,通过交互作用,形成网状的结构。学生学习时可通过按钮把内容显示在屏幕上,让学生根据图形提示识别单词之意,并联想起很多有关的词汇,进行人机对话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又激发了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

启发思维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5.1激情法。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有助于思泉喷涌,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像音乐指挥那样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基础。课堂上激情启发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讲述,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去探索;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使学生睹物思情。

5.2创境法。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动词“help”的不同用法时,利用电脑多媒体播放了一个顾客买东西时店员问他:“Canihelpyou?”的情景片断和一个人落水后大叫“help”的情景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它们之间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含义并解释出来,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这一词的用法,而且由于借助于情景记忆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记。

5.3设疑法。“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

5.4寻思法。如果说设疑启发重在“疑”,即通过新旧知识的矛盾,了解问题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间的悬念来启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寻思启发,则重在“思”,即通过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解决悬念来启发学生。

启发式教学的原则篇5

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摘要 通过文献资料以及笔者多年的实践探索,较全面科学地分析了现代教学观念中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启发式”教学模式不仅在体育教学中可行,而且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 关键词 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主体地位、主导作用 1前言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之一,它的成功运用可以充分调 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的重要途径。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在诸多学科教学中已普遍被教师接受并运用,而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许多教师认为它与“精讲多练”的教学要求相矛盾,而依然采用“注入式”教学模式,有些教师即使接受,但由于运用不当反成了“放羊式”教学。因此“启发式”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可不可行成了近年来体育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通过文献资料以及多年的实践探索,试验分析提出了以下的观点和看法,与专家同行们共勉。 2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认识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既称“注入式”又称“三段式”,即准备部分(队列队形和 准备活动)基本部分(主教材的教与练) 结束部分(放松整理活动)为顺序进行的,运动技术教学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这种模式教学过程是以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身体活动规律为主线的,它缺乏学生自我目标提出和追求的动力机制,教学环节偏重教师一方,单纯强调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方法。当然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很重要的,不容忽视,但在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从备课到教案的实施一切都是教师在活动,学生只能根据教师所设计的方案被动地执行,尤其在基本部分的教学中,老师主要采用“注入式”教学,即教师从主观愿望和经验出发,教师讲、学生练,产生错误动作教师给予纠正,学生掌握技术的情况由教师给予评价,只有教师的积极活动,缺乏学生的积极主动,学生往往只有模仿,没有创造。由此可见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存在严重的不足之处,即在教师严密地组织下,大密度高强度练习的挤压下,学生获得的时间较少,空间较小,思考探索问题没有余地,学习气氛沉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强,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相矛盾。 3“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概念及其必须坚持的原则 3.1“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现代化的体育教学思想,它是针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的不足和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而提出的。内容是:体育教学要从传统的体育知识技能灌输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的体育教学;从体育教学的生物、社会、教育、心理方法等多重原理出发,注重不同年龄段学生在体育知识、技能、体育兴趣以及体育价值观念的培养;把握好学生的主动性、差异性、潜在性、民主性、全体性原则。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起好组织、启发、引导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处于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观积极性,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之自觉,达到身心全面发展,并从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改变单纯用心率、密度等生理学指标来评价任何体育课的思想。 3.2“启发式”教学概念 “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求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出发,通过各种有效 的手段,不断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的平衡,不断激发他们对新的认知的需要,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完成教学任务。 3.3“启发式”教学必须坚持的原则 3.3.1长远效益原则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强调技术的规范性和竞技性,注重学的眼前效益,而“启发式”教学不仅着眼现在,而且放眼未来,它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影响学生终身的体育态度和行为,为学生终身体育在意识和能力上奠定良好的基础。 3.3.2科学合理原则 “启发式”教学不等同于“放羊式”教学,学生仅凭兴趣和爱好出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启发式”教学要遵循科学合理原则:模式程序的设计合理,组织、教法灵活巧妙,符合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适当负荷的运动规律。 3.3.3学生为主原则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为基础的,整个教学活动应围绕着学生这一学习主体来展开,教师是配角,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角,起主体作用。 4“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程序设计 4.1针对传统体育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依据“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坚持上述 的三个原则,提出如下教学过程结构模式。如表1

 表1 这种“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程序设计,首先体现了主体性教学的思想,即在教师的组织、启发、指导下突出了学生自主学练过程,为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了学练的空间和时间;其次,该模式符合认知、技能和情感的发展规律,使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并针对学生自主学练能力,匹配相应的启发性教学方法,具有可操作性。最后该模式明确表明教师在学生的整个学练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教师的组织、启发、指导、激励作用不可忽视。 4.2按照表1所示程序设计篮球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并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相比较。操作过程及结果见表2

表2 试验结果说明按照表1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程序所设计的篮球教学是科学合理的,它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 5“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启发”性教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不可削弱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和学两个积极性。越是强调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时,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求越高,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得如何,关键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怎样,因为教学的一切活动主要都是由教师来设计并执行的。如果教师的教法单一或运用不当,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会削弱,“启发式”模式的性质则会改变,成了“放羊式”教学。因此,体育教师在按照设计程序进行“启发式”模式教学时一定要掌握多种“启发”性教学法,并学会合理运用。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和运用时机。 5.1直观启发 从学生感性认识出发,运用熟悉的知识和具体的动作给学生以演示和示范,引起联想,加深思考,促使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利用挂图、运动图片、完整与分解示范、幻灯片,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化静为动,做到图文并茂、形声结合。表2B型班首先组织学生看篮球教学录像目的就是要引起学生联想,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5.2问题启发 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所要学习的主要技术原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拓思路和主动地探索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例(1):前滚翻教学,老师提问:“请同学们想想,方砖和足球在力的作用下,哪个容易滚动?”,学生马上会回答足球容易滚动,此时,老师可因势利导地指出:“我们学习前滚翻时要把自己的身体团成圆的。”,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例(2):表2B型班的教学过程的主线就是问题启发,教师提出或引导学生发现他们在比赛和练习中的问题,如:“怎样运球过人?”; “怎样传球不失误?”;“怎样抢篮板球?”;“怎样投篮?”;“怎样以多打少?”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及时提出则一步步启发学生积极开拓思路和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5.3比喻启发 根据类比推理的逻辑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事物,掌握技能,它能借助联想这一思维形式去理解新知识和新的技术原理。一个恰当妥切的比喻就能沟通各个孤立的表象,使之建立联系。如用“鞭打”来比喻投掷标枪的出手动作;用“电流”来比喻投掷实心球的用力顺序;用“弯弓搭箭”,“离弦之箭”来比喻短跑的起跑教学过程等。 5.4对比启发 用互相联系的知识或技能,进行正反比较和新旧对比启发,通过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深入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体育教学中常用概念对比,观察对比,视觉与动觉对比,以及对象与背景对比等方法来加强教学效果。如表2教师在组织B型学生的比赛和练习时要求技术较差的学生注意观察那些动作技术好的同伴所做的动作,并观察他们的动作与自己动作的区别,分析同伴完成动作的正确原因,通过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 5.5练习启发 练习富于启发性,就可以避免盲目地尝试练习,提高练习效果。练习方式多样化,本身就是一种启发,练习新异刺激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练习中根据教学任务、目的、要求,辅以辅助练习、诱导练习、组织竞赛等都是练习启发的有效形式。如在表2B型班组织的小组内2对1,2对2练习目的就是要避免传统教法中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枯燥乏味性,通过新异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 游戏是体育教学与训练的主要内容,合理的选择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游戏中得到一些技术动作的启示。如选择配合基本教材为辅助练习的游戏(例:迎面接力跑,使学生在游戏中体会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和途中跑的动作)。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1)“启发式”教学模式在现代体育教学中不仅可行而且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操作关键在于模式程序的合理设计以及教师教法的正确运用。 (2)启发式教学模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合理恰当的运用不但使学生学习动作技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更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愉快的体育活动中既掌握了动作技术要领,学会了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又发展了智力和创造力,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6.2建议 (1)体育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2)体育教师要积极广泛探索现代化的体育课堂教学新模式,设计出更多,更科学合理的模式程序,以推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启发式教学的原则篇6

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思想及实践中外教育史上是源远流长的。

在我国,“启发”一词源于《论语·述而》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启发教育的涵义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启示他的思路: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的表述。举出一个方面的事理启发他,而他却不能推知领悟其它与此相联的三个方面的事理,我就不再告诉他。

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总结教学理论的著作《学记》,对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也有精辟的论述。所谓“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即:优秀教师教学总是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使之晓明事理: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道而弗达,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愉快,又能独立思考,这就叫做善于自发诱导。

德国民主主义教育第斯多惠也对教学启发技巧思想的理论化做出卓越的贡献。他认为“教育就是引导”,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是启发性教学的首要原理,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标志,“教师只有在起引导作用时,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儿童的主动性。”他建议:教学要采用发展的方法,即启发学生的智力,使他们能够“探求、考虑、判断、发现。”他的名言是:“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涵义可以概括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去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

二、启发教学的原则与要求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熟悉。但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立竿见影,一用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的。由于许多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或者对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不当或运用不纯熟,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可能学生本身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对教师的启发引导反应迟缓。二是可能教师的问题缺乏启发性,所提的问题太抽象,太庞大,或者跳跃太大,缺乏循序渐进,致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为此,我认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应考虑遵循以下原则:

(一)关键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学会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相结合,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样才会使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及时性原则

进行启发式教学,要像知时节的春雨,当需要时即发生,也就是说启发要及时。而要做到启发及时,就要注意创设“愤”、“悱“的情境。通过必要的设疑、铺垫及一系列的启发、诱导,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这时候,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紧张而活跃。这时,教师如抓住本质、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就会很明显。要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滞后启发。

(三)实效性原则

设计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利用正迁移规律。即作为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感知过的,同时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一定会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二是鉴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不同,对不同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

(四)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我们都知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而不是代替学生走路。教师要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讲求教学民主,讲求双向交流,真正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否则,师生心理相悖,课堂气氛压抑,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还不够,还要靠教师平时与学生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引导性原则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学生的思维,为此应引导学生动脑,使他们通过思维来主动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为此我们应朝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

第一,要运用新颖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即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由此可见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法的重要。

第三,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要注意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各种器官参加学习活动以引导他们培养自己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能力。从而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除了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外,我们首先应该更新我们的观念。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误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法宝。提问启发,仅仅是启发教学方法与技巧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它的全部。“满堂问”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如果不注意设问的对象、质量、层次,不注意启发的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样子,一个架式,学生没有进入被启发的角色,这样的问,问得更多,效果也不会大甚至是浪费时间。我们必须认识到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教师不置一言,没有提出什么问题。但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仅仅作出某种暗示,都会诱发学生的思路和联想,同样具有启发性,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通过实践,我总结归纳如下常见的方法:

一、创境法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愤”、“悱”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我在讲动词“help”的不同用法时,我利用电脑多媒体播放了一个顾客买东西时店员问他:“Canihelpyou?”的情景片断和一个人落水后大叫“help”的情景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它们之间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含义并解释出来,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这一词的用法而且由于借助于情景记忆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记。

转贴于二、激情法

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有助于思泉喷涌,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像音乐指挥那样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上激情启发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1、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讲述,使学生仿佛身如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去探索。例如,我教“airpollution”一课时,我就放了一段关于污染的录像,那些由污染产生的可怕的后果深深地触动了学生,为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2、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使学生睹物思情,如英语课教“我的一家”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家庭的合影,然后用英语介绍,借以激发学生的家庭观念及热爱父母的心情。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上“Lifeinthefuture”这课时,利用自制的Cai课件给同学看电脑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具体例子,使学生对电脑有了感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本课的兴趣,从生理学上来说,教师的自信、兴奋、惊奇、赞叹,对学生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活动起很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调动起思维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三、设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例如,有一次讲到介词后动词的变化问题,一学生说介词后的动词全部都要用-ing形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一句子:theboydidnothingintheclassroombut,然后介绍but后用sleep还是sleeping?学生中大多数人都认应用后者。于是,我颇具哲理地启发道:“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喔。”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学生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激起了解决问题的兴趣与需要,然而,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回家查资料,第二天告诉我。这样,我不但通过设疑启发学生去思考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四、寻思法

如果说设疑启发重在“疑”,即通过新旧知识的矛盾,了解问题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间的悬念来启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寻思启发,则重在“思”,即通过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解决悬念来启发学生。如我在讲道sometime时就列出sometimes、sometime、sometimes然后问学生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们似曾见过,但又说不清它们的区别。于是我就启发他们:some可表示“一些、某”,time可表示“时间、倍数、次”。然后逐步再启发他们sometime表示“某一时间”sometime表示“一些时间”等等教他们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研讨法

教师将启发贯穿于讲练中,通过循循善诱,步步启发,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共同研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或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这一方法在理解课文和处理难点问题上较为常用且效果明显,特别在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尤为有效。例如,我在上“aswanDam”一课时,待学生理解课文后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问道:“一个国家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钱财建造这么一个大坝,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呢?”然后让学生讨论。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很多主意,我则时而给予鼓励,时而提出反对意见使他们的思维更严谨,看问题更全面。例如,一个学生提出可把大坝上作为公路一段。我就提醒说那会污染水资源,如果一辆油罐车在大坝上翻车了怎么办?我国的水资源保护法也有类似的条款。其他学生也提出要开发旅游项目、发展水养殖业等等,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思维也非常积极,效果很好。

六、故谬法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重点、关键处,故意出现错误,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如教师讲完某一规则后让学生一起做课堂练习时,可故意犯学生可能犯的错误,从而让他们引起警惕,以免再犯。故谬法的好处是能引起学生高度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以探究正确答案,而且记忆牢固。但此法不可多用,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七、暗示法

课堂教学时,当学生思维出现故障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种种方法,给学生以暗示,或接通学生的思路,让他顺利得解决某一问题:或提醒学生思维中出现某些偏差,让他们迅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如教师在处理课文时可把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一些关键词按段落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在之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时,如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就可以用板书来暗示内容,帮助学生完成复述。

八、点拨法

点拨法也是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引起认知过程中断时给予的指点、启发。所不同的是,暗示启发,教师只作暗示,不明确说出答案;而点拨启发,教师应把某些话说在明处。当然这些话只能说在关键处,否则就谈不上“点拨”了。

九、对比法

强烈、鲜明的对比往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种方法一般用来帮助学生区别那些似是而非,看来起差不多但实际上有较大区别、容易混淆的词、词组或语法概念等。例如,初中学生往往对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的用法颇感困惑,我就在教现在完成时的同时注意与一般过去加以对比,在教高中学生中把现在完成时同现在完成进行时加以对比,从而使学生从困惑中得到较清晰的概念。

启发式教学的原则篇7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高中生物教学应用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合理应用启发式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启发式教学具有自己的优势,对强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一、启发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原则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应注意一定的原则,只有科学合理地实施启发式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1.自主性原则。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安静地听,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一味地依赖教师[1],缺乏自主性,而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2.举一反三原则。

生物这门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在学习“atp和酶”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有哪些东西里面含有酶,学生会想到洗衣粉,洗衣粉中的酶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3.独立思考的原则。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教师总是担心学生对知识点不理解,就会将每个知识点都讲得很细,这样教学使得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总是听教师讲,自己很少动脑筋思考。而启发式教学注重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1.利用实验手段,启发学生的自主性。

生物课程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而实验的操作又是非常精确的行为,要求实验操作者有认真的态度,做实验一定要细心。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对学生自主能力的锻炼,使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再生疏。例如在“酶的应用技术实践”的探究性试验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只有自己真正动手做了,才能体会到做实验的乐趣。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教师主要负责引导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回答酶在实验中的作用,学生会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启动思维,说出自己的想法,无论是否正确,教师都应该以表扬鼓励为主,至少学生动脑了,千万不能批评,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开展探究性教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程的自主学习能力,继而强化生物教学效果。

2.利用通俗的语言化深奥为浅显。

高中生物这门学科理科性比较强,教师如果总是用一些精确的学科语言授课,就只会让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死气沉沉。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课时应尽量选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讲解,使生物知识变得更浅显易懂。教师应对学生有一定了解,结合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用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方式,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才不会太吃力,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第二章“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时,教师问学生:为什么人体要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这样问学生,学生都不知从何下手,不会回答。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不断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先问:当人体的温度不断升高之后,人是不是会生病?学生会一齐回答:是。接着教师再问:那为什么人会生病呢?会有几个学生回答:人体的酶促反应受阻使得新陈代谢紊乱。教师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向着问题的答案靠拢[3]。教师在引导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都比较通俗易懂,学生容易回答,这样学生就会不断思考,在教师的启发下,自己找到答案。通过教师通俗的语言与提问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生物学习越来越感兴趣,最终提高教学效率。

3.利用现代教学设施,提高启发式教学效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代教学设施已经在各大学校得到广泛应用。这也为当代的生物教学提供了更简便快捷的方法。很多知识点仅仅靠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抽象的知识不容易理解,然而借助现代教学设施可以很好地将一些复杂难懂的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理解。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让学生通过接触先进的教学设备激发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谢”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从网上找一些相关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让学生观看,或者用ppt播放一些图片,让学生更清晰地观看到细胞的变化,同时教师可以进行一些简要介绍,提醒学生对哪个知识点格外关注,让学生在观看视频或图片时发散思维,展开想象,以向知识的更深层次进行适当延伸。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对于启发式教学有很大帮助,使得教学效率显著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应注意在实施过程中遵循三个原则:自主性原则、举一反三原则和独立思考的原则。运用不同策略进行启发式教学,开展实验,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现代教学设施不断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热情,力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推动生物教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文丽.浅议合作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2(04):70-71.

启发式教学的原则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启发式教学教学应用

作为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在高中课堂教学中被应用了多年。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还是非常理想的。也因此,启发式教学方法于当代受到了更高的关注。那么如何在新课改理念下更好的完成这一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其的教学效果,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所为之思索的一件事。同时,也赋予这一教学方法新的光彩,让其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为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一、启发式教学方法概述

(一)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含义

启发式教学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教育大家孔子所提出的。简单的将其进行概述: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的、内容、学生自身知识水平的掌握情况,以各式的教学手段,以启发性、诱导性的方法来将相应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提升学生能力,促使其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进而对其进行全面性培养、引导其身心全面发展。

(二)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种类

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种类繁多,其中包括正问式启发式教学、反问式启发式教学、观察启发式教学、对比启发式教学、判断启发式教学、推理性启发式教学类比启发式教学等等。

二、将启发式教学引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对于一些学生而言,历史课给予其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从而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并不喜欢这门学科,进而也不会主动的投入到历史课的学习中。而这门学科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量,扩宽学生的思路具有铺垫、促进性的作用。

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会更注重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实现独立完成相应学习内容的目标。这对于促进学生钻研问题、独立的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在启发式教学方法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学习气氛会被有效调动起来。进而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这对于提升高中历史的教学效果,强化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

三、高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原则

(一)创造良好课堂氛围,为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奠定基础

良好的历史课堂教学氛围、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条件,对于调动学生的讨论积极性、鼓励w生发表意见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激发的效果将会被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进而引导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让学生于内心喜欢上这门学科,这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是非常有利的。

(二)启发式教学方法应始终贯彻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内在动力是学生学好知识的根本,外在强迫性去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效果并不理想。而学习的内在动力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包括自身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知识了解的欲望等等。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一定要将启发式教学贯彻于全程,这样才更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进而为其深入化学习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三)启发式教学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重点在于启发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调动起学生的思维,让其积极、纵向的、深入的去进行思考。因而在当前的高中历史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的根本原则在于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启发是该教学方式的教学核心,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这一教学原则来运用这一方法,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四、启发式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恰当的将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可起到增强学生知识理解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下面笔者将不同启发式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一)观察性启发式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的应用

观察性启发式教学方法主要是借助于图片等影像资料来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以促使其形成历史形象思维,而后教师再对相应的历史内容进行讲解。以人教版教材为例,高中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讲解鸦片战争时,可为其播放《鸦片战争》影片内的相应片段。让学生于影片中感受这段历史的屈辱,林则徐禁烟的伟大。进而启发学生认识到,封闭必然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屈辱,也应令我们警醒。而学习是创造知识科技的源动力,只有科技发展了,我们才能强盛。所以,当下作为学生要认真学习,不要荒废学业。

(二)反问启发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反问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高中历史课相应教学内容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对问题进行思考。例如,在讲解人教版第四章近代史中的《甲午战争》时,首先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影片。教师则结合影片播放的片段对学生进行提问:为什么中国战舰上发射的炮弹无法爆炸?为什么战舰撞不到敌方船却中弹?从而启发学生认识到,技术的落后,人心的背离,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影响。国家落后只能挨打,这是多么可悲、可怕。

(三)扩散启发式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扩散启发式教学方法下,是以某一历史知识点为中心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提问,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最终,促使学生深层次对相应问题进行思考,多角度理解知识,达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整合知识能力的目的。这对于提升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强化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五、结语

事实上,启发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所以,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来恰当选择合适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而选用的根本原则在于,通过该方法的应用来将教师的教学主导性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从而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达到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培养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育香.启发式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94).

[2]张小文.传统教学方式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下的应用――启发式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1,(36).

启发式教学的原则篇9

论文关键词:启发诱导;循序渐进;旁征博引

孔子的教育教学原则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启发诱导”。“启发诱导”原则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由于孔子运用这一原则使其教育教学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千百年来,该原则在教育教学中一直被沿用至今。在“启发诱导”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孔子在阐述“启发诱导”这一原则的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启发诱导”的深刻内涵

在《论语》中,并未直接出现“启发”一词,而是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次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历来的解释都呈现出相同的含义。何晏在《论语集解》中引郑玄的注曰:“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而后启发为说之”。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愤”、“悱”是何含义,但是从大意上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与他人交谈或者与人说教,必定要当人的心达到“愤愤”,说话达到“悱悱”的状态时,才能启发再说之。对于“愤”、“悱”到底是种什么样的状态,也未做过多的解释。但是到了宋代,朱熹的解释可谓一语中的。朱熹认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得之貌。”而后,杨伯峻在《论语释注》中也沿用了朱熹的解释。心里想要明白的时候不能得到它的真谛视其为“愤”;嘴上想要说但是不知道如何说的称其为“悱”。当学生“不愤”、“不悱”时,不启不发;反之,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下时,则可以运用启发。而有关后一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理解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朱熹说“物质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杨伯峻在《论语释注》中沿袭了朱熹的解释“交给他东西,他却不能由此推至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但仍有部分学者认为“复”的解释有失偏颇。其实,只要对孔子稍有了解的人都应该知晓,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还包括了很多,其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都是他教育思想中光辉的一面。如果单纯的把这句话理解为因为学生不能够举一反三,就不传授他知识的话,是不符合孔子的一贯作风的。所以说这里的“不复也”应理解为不再重复相同的方式启发学生。事物有很多面,当我们启发学生而他们并没能看到这个事物的其他方面时,我们就不能再用相同的手段去重复启发学生。反之,应该是用不同的方法去启发学生。这样整句的解释才合情合理。

“愤”、“悱”是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出现的两种状态。只有学生“愤”和“悱”,教师才能采用启发教学。但问题是学生怎样才能处于以及何时处于“愤”、“悱”的状态是需要教师去诱导和观察的。其次,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也需要由教师来运用。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去发挥作用。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把握好学生“愤”、“悱”的时机?教师在运用“启发诱导”原则时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正是从这两个方面概述了“启发诱导”原则对教师的要求。具体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启发诱导”对教师的具体要求

1.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

可以说具有知识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有的最为基本的要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既然是向别人传授知识、解答疑难问题,那么自身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功底。而且,运用启发诱导教学原则时,无时无刻不考验着教师知识的深度、广度。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自觉的产生“愤”、“悱”的状态,另外是当学生达到这两种状态以后,还要能勉励或者引领着学生去探索新知。身为教师,如果不具备很广博的学识,启发是根本做不到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孔子提出了两点要求:首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明确提出了只有“温故而知新”的人才能够当教师。我们都知道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当下的知识,最后再整合这些知识形成新的知识,再吸收当下知识,再整合,如此循环往复。只有这样不断的复习旧的知识,学习探索新的知识才能达到那种知识渊博的状态。其次,“学而不厌”。这句话既要求教师要“学”,同时还要求教师要“不厌”。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仅仅思考是没有用的,还要不断学习,学习是思考的前提。没有达到一定的知识储备就算整日不吃饭,整夜不睡觉也是思考不出什么来的。教师更是应该如此。作为教师没有一定的学识不但不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不可能去启发学生,所以教师也需要学。另外,教师对于知识还应该持有不满足的态度,“厌”即满足的意思。只有不满足或者说对知识有渴求,才能促使教师去扩大自己知识的宽度和广度。当教师满足了以上两个条件以后,才能具备足够的知识进而以此满足学生探索新知的要求和欲望。

2.教师要具有谦逊豁达的人格品质

“启发诱导”原则的运用是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之下举一反三,而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三”是哪些。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能力和学识过分的自信,那么在教学中“启发诱导”根本就不可能开展,甚至教师会否定学生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论断,慢慢地就变成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所以唯有谦逊才能更好的“启发诱导”。孔子在《论语·公冶长》中提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还有《论语·述而》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及《论语·为政》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分别从为学的三个方面对教师谦逊品质的养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首先,要养成不耻下问的好习惯。对于教师来说可以理解为向学生讨教,或者说向没有自己地位高但是某方面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启发诱导”原则实际上是一个相互启发的过程,教师启发学生,而学生也可能启发教师。《论语·八佾》中子夏问《诗经》里句子的意义,孔子如实解释,子夏通过解释联想到了礼乐,孔子被启发,最后说了句,“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在启发子夏的同时也被子夏启发了。如果没有谦逊的品质,孔子是无论如何不会说出最后那句话的。其次,明智的教师还能够学习他人的优点,发现别人的不足不断自省以提醒自己不能出现同样的问题。也可以理解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提高自己谦逊的品质。最后,就是不能不懂装懂。这对于教师来说尤为可怕。虽然说教师是教学生的,但是不能乱教。对于自己不了解、不熟悉的部分要虚心求教。

身为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如果一个教师因为怕学生超过自己或者说亲疏有别的话。不要说不会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恐怕连一个合格的教师都称不上。所以,教师还应该具有豁达的个人品质。《论语》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孔子的学生陈亢怕孔子有私心,就故意去问孔子的儿子孔鲤孔子平时都教他些什么。孔鲤如实回答,陈亢发现和教学生的没有任何差别,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篇》)。荀子《劝学》篇中曾提及“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他是强调学生应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教师更厉害。而韩愈《师说》中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则更符合孔子的思想。弟子可以比教师厉害,教师也不一定非要胜过学生。只有具备了谦逊豁达的个人品质的教师才能够用心的对待学生,才能有心思去运用“启发诱导”等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去教育学生。

3.教师要学会用多种手段启发教育学生

启发诱导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定的过程。所以启发应该慢慢来,教学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在《论语·子罕篇》中颜渊曾说过:“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是有步骤的在启发着学生。使得学生想不学习都难。不单单是循序渐进的问题,而且要量力而行。量力而行,笔者认为有两层含义。首先对学生而言,其次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作为教师,在启发诱导过程中应当量力而行。在启发学生时就需要“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当一名教师在启发自己的学生,而学生并不能举一反三的时候,不是不再教他,而是换一种启发的方式再次启发他。作为教师不能盲目的使用一种方法去启发学生,相反应该审时度势,随时变化启发的方式。

首先,要学会从事物的对立面启发学生。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道:“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后人把这种方法总结为“叩其两端”。当你不清楚某件事的含义时,可以从事物的两极着手,即从事物的两个对立面着手,进而推理出事物的真谛。

其次,教师要善于旁征博引。身为教师具体应该如何做到旁征博引,孔子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一是要学会联想。可以诱导学生从一件事联想到其他的事情,领悟更加深刻的道理。《论语·卫灵公篇》中说道,“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从断粮弟子反问有知识的人也有穷困的时候一事,孔子联想到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虽然有困顿的时候,但是仍就会坚持自己的理想。小人则不同,小人一困顿则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无所作为。二是要举例说明。通过比喻的手法让学生更形象的领悟真理。《论语·卫灵公篇》中子贡问孔子怎么样去培养仁德,孔子回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他把培养仁德同工人做好工作等同起来。工人想要好好完成工作就要先准备好自己的工具。要培养仁德,我们就要在一个国家中敬奉那些贤官,与仁者结交。这样的启发更加易于学生去认识,更通俗易懂。

4.教师在语言上一定要“罕譬而喻”,“言近旨远”

启发式教学的原则篇10

【关键词】启发型教学;小学英语

一位教育学家曾说:“平庸的教师会转述,好的教师会讲解,优秀的教师会言传身教,伟大的教师会启发学生智慧。”启发型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遵从一定教育原则,运用一定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去启发学生思考所学内容。小学英语教师要想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英语能力,就要合理恰当的运用启发型教学。

一、启发型教学的原则

启发型教学的实质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型教学,应考虑遵循以下原则:

1.利用关键点进行启发:教学中通过必要的铺垫,待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有模糊答案但又不能脱口而出时,教师抓住问题本质,在学生没有弄明白的关键处进行点拨。小学牛津英语语法中最简单需要掌握的就是标点符号的书写,第一课,我将两篇短新闻放在幻灯片上让孩子们观察,问中文文章和英文文章中标点有什么不同,一般学生都能观察到英文书写中句号是“.”,而不是中文中的“。”。然后幻灯片上我圈出了中文新闻中的顿号,告诉孩子们,英文文章中顿号是用逗号代替的。

2.因材施教:小学生性格有该阶段的特点,在进行启发教育时要考虑学生心理特征,并且由于每个学生英语能力的不同,要充分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做到因材施教。比如课堂提问时,内向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鼓励,回答问题后,老师要多表扬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而外向的孩子积极回答问题,但答案较多草率没有通过仔细的思考,所以老师应该表扬答题积极但要严厉批评孩子粗心答错的部分。

3.启发过程注重引导性:启发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主动地了解知识和接受知识,教师要选用生动的教学内容,运用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文词汇中有很多的缩写,课程中我设置了一个看缩写拼全称的环节,并利用一定的情景环境,比如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Vip”,问学生们这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说是贵宾,积极引导,贵宾就是十分重要的人,Vip就是veryimportantpeople。这样的讲解一方面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并且在生活中能够积极的去认识各类英文缩写。

二、启发型教学的方法

1.直观启发

小学英语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直观启发法,因为小学生英语基础教薄弱,思维能力不够强,逻辑性不够好,所以在启发时更多的采用的是直观启发法。直观启发就是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出发,利用直观手段吸引学生,比如日常可见的物品、学生们自己的图画、以及简单的肢体动作动作等,促进学生能够将客观事物建立联系,并用英文表达,从而增强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比如,词汇教学中把课堂中能够看到的物品都标注上英文,这就已经包括了个体名词“student”,集体名词“class”,物质名词“hair”,除此之外名词中还有表示情感,状态,品质等抽象名称抽象名词,可以在称赞学生时使用。这种直观启发的方式非常适合小学英语教学。

2.情境启发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将教学内容设置具体情境也是常用的启发方式。情景模拟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熟悉的情景中教学,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不同人物的再现,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中学习,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述动词“help”时,播放三则短剧,在图书馆的场景“icanhelpyougivethebooktohim”,在落水的场景呼救“help”,在商店的场景中“Canihelpyou?”,通过三个情景学生能够透彻理解help的用法。在课堂中设置情景为新生入学,让两位学生互相用英文进行自我介绍并互相提问,“mynameishanmeimei,iam7yearsold,ilikeswimmingandreading.”这种简单的自我介绍这位同学说得又流利又愉悦,并且提问另一位同学“what’syourname?whereareyoufrom?”,这些基本的问句的灵活运用也体现了一定的英文能力。

3.提问启发

提问启发,包括初学和复习,首次学习的时候提问主要是为了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孩子们自主探索,而为了使学生掌握所学习的内容,要经常温故而知新,提问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学生通过反复的英文的输入和输出,也能够更好的掌握。初学时,以模拟教材内容为主,此时提的问题需要简短易答,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比如,问现在时间“whattimeisit?it’steno’clock.”,随着学生所学知识的不断深化,可以教师给出答案,由学生思考合适的问题,这种多向性的思考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比如由教师给出“mybrother.”,让学生们给出合适的问题,问题多种多样“who’sthemaninwhite?”,“who’sthemaninthatcar?”。

三、结束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启发型教学,在小学英语的学习上,制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在教学上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关键点进行启发,掌握学生知识基础、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并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些都是启发型教学的原则。启发型教学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有直观启发法、情景启发法以及提问启发法,教师们在教授英语时要灵活运用,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月福军.在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12(10)

[2]侯晓儒.启发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21)

[3]郑清海.启发式教学原则小议[J].群海天地,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