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自然资源审计信息十篇自然资源审计信息十篇

自然资源审计信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4:43

自然资源审计信息篇1

[关键词]“互联网+”;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Doi]10.13939/ki.zgsc.2017.10.291

自然资源属于一种公共物品,自然资源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全、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的生命健康。政府对其进行集中管理,因此政府担任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保护的责任,因此产生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环境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深度交叉融合的一种审计模式。作为新型综合性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使互联网与这种新型工作相结合,促进有关工作有质量、有效率地开展,已经成为当前政府和审计部门关注的问题。

1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自然资源资产信息获取较难

自然资源具有基数大、种类多、易变化等特点,测量与记录涉及非常专业的学科,包括了水资源、国土资源、森林资源、农业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能源资源等。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大多由政府职能部门、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掌握,一般采用不同的计量方式与计量单位,根据各自具体的作业目标进行测算。审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精力获取信息并将不同来源的自然资源资产信息转化成审计所需要的信息,大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如果信息不及时更新、信息不准确,数据分析和审计判断也会出现较大误差。

1.2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难以胜任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涉及的学科众多,包括环境工程、农业、海洋业等。我国当前的审计工作人员大多是审计、会计等财经专业,其知识结构与知识储备远远不能满足工作要求。[1]同时,鉴于该项工作的特殊性,审计证据的收集、鉴定与评价,环保工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定,有关人员责任的认定,对审计人员专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很多审计人员都难以胜任工作。如果加入大数据审计模式,对审计人员的数据收集、处理能力亦提出更高要求。

1.3事前控制力较低、问责追责难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目标是将领导人、自然资源监督管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考核中,监督各部门及其管理人员切实履行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但是离任审计是一种事后审计,难以发挥事前控制的作用。当自然资源被浪费以后,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并且长时间难以恢复。而且由于目前常态是先离后审而且环境问题也具有特殊的滞后性,考核体系目前也在建立完善过程中,几乎没有延续性,几乎无法及时问责追责。

2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意见

2.1利用“互联网+”模式中的云计算功能

在当前形势下,审计人员需要较方便地从不同组织获得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资产信息系统。实际情况是要对大量的不同部门的尚未标准化的自然资源资产数据进行处理和整合,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需要更强大的操作平台和更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在“互联网+”模式下,借助云计算科技技术,云计算可以实现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云储存以及虚拟化技术,利用云计算的这些优势能有效地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并深入挖掘数据。在云计算条件下已经被收集到的自然资源资产信息能有效地被转换,利用云计算功能对其数据进行处理与有效分析。[2]同时,云计算能实现监测信息相应变动,及时发现自然资源政策中不合理的方面,提供更加有效的改进与参考的意见。另一方面,云计算会提供一个便捷安全的网络途径,审计人员可以获得全面准确的信息,实现联网审计。

2.2利用互联网加强对数据的分析

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管理中会出现审计力量不足、专业能力不胜任的情况,从而不能满足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要求,因此要着重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在审计全覆盖以及审计力量比较薄弱这两个冲突中做出合理的取舍,需要对数据进行不断的挖掘,采用大数据分析能有效地达到这点要求。对审计的重点进行分析,在审计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要集中审计力量在审计中的重要领域,从而使得工作效率提升。其次,利用大数据优势,相关的审计机关也可以适当地借助网络对审计力量进行整合,有效地利用社会审计以及内部审计的成果,从而弥补审计力量不足的情况;加强与环境专业人才的联系,或者加强与各个高校间的合作,让其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此外,还能利用互联网提升审计队伍的素质。通过网络课堂的方式,让审计人员在网络中学习,最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2.3建立相应的互联预警机制,及时处理问题

在目前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因此采用现代的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加大监督力度。将信息技术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建立起联网预警机制,当出现问题时能预警预报。互联网的优势众多,包括信息交换的速度快、对资源整合的效率快、具有较强的分析数据的能力。结合任中审计,充分地采集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实时监控与分析自然资源资产变动情况,重点观察异常变动情况。设置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数据红线,当超过红线时,要及时地启动预警机制,并对超过红线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行专项审计调查,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挽回损失。

2.4建立监督平台,促进公众监督,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使用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公众监督,才能扎实有效促进其可持续发展。首先,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开通网上咨询通道,让公众参与到法律的制定中来,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责制度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3]与此同时,利用现存的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从而提供一个更加具体统一的考核标准。其次,要对环境问题设置问责追踪卡。建立数据监督平台设置环境问责追踪卡片,记录领导干部审批的项目建设,严格追踪其建设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从而能追踪到责任的源头。最后,建立结果公告机制。为了方便公众监督,应落实将自然资源资产相关的审计项目在网站公布,公众可以随时阅览,同时,公众可以举报领导干部的不正当行为,加强公众监督。

3结论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机遇与挑战共存。“互联网+”模式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结合,有利于促进自然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助理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同时也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利用好这个平台,不断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协作能力、联网审计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伟.云计算环境下的联网审计实现方法探析[J].审计研究,2015(7):66-73.

自然资源审计信息篇2

「关键词 审计目的 目标 直接目的 终极目的

审计,作为社会经济权责结构中的一个人造子系统,其有序运行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审计目的。审计目的不仅是审计理论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首要组成部分,也是审计实践活动中起决定方向作用的因素。然而,迄今为止,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于审计目的究竟为“何物”尚无统一认识,多数人将审计目的等同于审计目标;即使有人将审计目的与审计目标相区别,但在其应用上也经常将两者混同。那么,审计目的是什么?审计目的与审计目标的关系究竟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表述方法,还是两个不同概念?如果是两个不同概念,两者各自涉及的领域如何,其关系又是怎样的?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对于合理构建审计理论结构和正确指导审计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审计目的的含义及其与审计目标的关系

按照系统论的原理,作为构成系统的任一子系统,它的存在和发展均是由于该子系统能够较好满足某一特定的社会分工的需求,即有一定的目的性;任一系统本身,其运行、功能的发挥,都应服从于系统的目的。因此,我们将审计目的研究的领域定义在审计所能满足的社会需求是什么,亦即“人们利用审计来干什么”。这里的“人们”是指利用审计信息的群体,包括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和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人们”的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形成目的,目的反映“人们”的需要。所以,“审计目的决定于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即审计信息使用者———作者注)而不是审计主体。审计目的说明了在特定审计环境下人们为什么需要审计,它是审计产生的原因和动力。审计是人类有目的的行为,人类之所以有审计制度,有审计行为,必须出于某种动机、某种希望。由此追溯下去直至思维的起点即最终动机或希望就是审计目的。”①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将审计目的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期望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最终结果。

根据供求关系,既然存在一定的社会需求,为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就必然存在特定的群体为之服务。为审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服务的特定群体就是审计人员———审计主体。审计信息使用者的审计目的产生之后,通过授权或委托给审计主体去完成。审计主体为实现审计目的,满足审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便根据审计目的的要求并结合自身的能力,设定其工作目标,以指导审计工作的开展。为了与审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审计目的相区别,将用于指导审计主体的工作要求称为审计目标,即是指审计人员为达到既定的审计目的,需要通过对具体项目的审查来证明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审计目标的研究领域应局限在审计主体的范围内,它回答的是“审计应干什么”的问题。

由于审计目的和审计目标各自所涉及的领域不同,决定了两者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并且在审计理论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发挥的功能不同,因此,在应用上,不能将两者混同使用,而应严格加以区分。既然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审计概念,那么两者的关系如何?我们认为两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其联系表现在:审计目标是审计目的的具体实现形式,审计目的的达到是通过审计目标的实现来完成的②。审计目标的确定受审计目的和审计职能的双重制约,它的确定既不能脱离审计目的的要求,同时也不能超越审计自身的能力。关于审计目的与审计目标的区别,张继勋将其归纳为6个方面,即:“(1)审计目的是综合性的,审计目标则是具体的;(2)审计目的是抽象性的,审计目标是实践性的;(3)审计目的具有动机性特征,审计目标则无此特征;(4)审计目的是长期的,而审计目标是阶段性的;(5)对于不同类型的审计而言,审计目的是同一的,审计目标则是变化的;(6)审计目的具有不可分性,审计目标则具有可分性。”③上述区分可以说具体列明了两者的区别,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没有将两者涉及领域的不同体现出来,而其区别的第1至3条都是因为两者涉及的领域不同而体现出来的差异,因此,可以将审计目的与审计目标的区别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即:

1审计目的体现的是审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审计目标则是审计主体为实现审计目的所设定的需要通过具体项目的审查来论证的命题。由于审计目的是人们期望审计所要达到的境地或结果,反映的是不同审计信息使用者的共同要求,因此,审计目的具有综合性、抽象性和动机性的特征。审计目标则是审计主体为了满足审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根据自身的能力,被动地适应社会需求的结果。为便于指导审计实践,审计目标的设定必须是具体的,不能过于抽象,因此,审计目标仅具有具体性和实践性两方面的特征,其动机从属于审计目的,不另具动机性特征。

2审计目的是长期的,而审计目标是阶段性的。审计发展到今天,审计目的始终未发生变化,而审计目标却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如审计目标从最初的检查资源经营管理者的诚实性,发展到今天的验证会计报表的公允性(在我国则表现为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

3对于不同类型的审计而言,审计目的是同一的,审计目标则是变化的。因为审计目的回答的是“人们利用审计来干什么”,亦即审计所能满足的社会需求是什么,而审计所能满足的社会需求是不同的审计信息使用者所共同企求的,是唯一的。审计目标则不然,审计主体针对不同种类的审计,为了能更好地实现审计目的,需要设定不同的审计目标,如会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而管理审计、经营审计或我国所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其审计目标则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4审计目的具有不可分性,审计目标则具有可分性。审计目的所体现的特征决定了审计目的是不可分的,而审计目标所具有的特征决定了审计目标必须是可分解的,因为审计所处理的直接对象是财务信息,财务信息是由不同项目构成的综合信息,而构成财务信息的各项目具有不同的特征,所以,为了便于审计,必须在不违背审计目的总体要求的前提下,根据不同项目的不同特征,为构成财务信息的各部分分别设定具体的审计目标,如会计报表审计的目标就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在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之所以将审计目的和审计目标等同或混同使用,根本原因就是没有严格区分各自所涉及的领域这种状况的存在,不利于审计理论结构的构建,因为将本应分属不同层次的两个重要的审计理论的构成要素混同使用,本身就容易造成审计理论的含混不清。在审计理论结构的构建上,对于逻辑起点的选择有不同的观点,其中之一就是“审计目标”。关于以审计目标作为审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弊端分析参见拙作《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及审计理论体系》(《审计研究》1995年第4期)。这里需要补充的是以“审计目标”作为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时,其本身没有对审计目标的含义做出明确界定,既含有审计所能满足的社会需求的思想,也含有审计工作目标的意思。由于“审计目标”的内涵不固定,以此所构建的审计理论必然存在需要人们联系上下文去猜测某一概念的真正意图的现象。所以,以“审计目标作为审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观点,本身就存在着概念不清的缺陷。

二、审计目的的直接目的和终极目的

既然审计目的的研究领域定位在审计所能满足的社会需求,那么要明确审计目的的内容是什么,就必须明确审计信息使用群体的构成及其要求。通过对构成审计信息使用群体的不同利益集团的分析,研究每一利益集团利用审计的动机,舍弃表象,总结抽象出其共性。不同利益集团对审计的共性要求,就形成了我们所要研究的审计目的。

纵观审计发展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不同,不同时期的审计信息使用群体的构成是不同的。

(一)资源所有者的审计需求

自审计产生以来,在相当长的发展时期内,对审计的需求源于资源所有者。政府审计和民间审计的产生都是基于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的。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资源所有者而言,随着自身拥有资源的扩大,当其拥有的资源扩大到不能亲自经营管理时,就以委托的方式将其拥有的资源委托给别人经营,于是就形成了委托受托的关系。作为资源所有者,拥有资源剩余索取权,无须参与资源的经营管理,而仅仅是通过签订委托契约方式将经营资源的责任完全委托给有才干的人,即经理人来经营。经理人是资源的经营者,他们受托运用所有者的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拥有经营决策权,并依据委托受托契约条款取得相应的报酬。对于经理人而言,资源经营权的取得是以承担相应的资源经管责任为代价的,这一资源经管责任亦即通常所说的受托责任。委托受托关系的正常维系,取决于受托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在委托受托关系中,为了考察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无论是委托方,还是受托方,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而这种反映的一个最有效途径就是会计。为使会计能够真实地记录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双方通常需要就受托责任的会计计量做出事先规定,用于约束资源受托人的会计行为。在委托受托关系中,由于存在利益的非均衡性和信息非对称性以及记录和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受聘于经理人等原因,使得经理人有着自然的控制权,他可以通过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控制与操纵,使会计信息脱离真实的经营成果而偏向其自身利益。这就意味着经理人在向委托人提供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时,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可能存在着违反委托人与经理人事先约定的会计计量规则的行为。而委托人在利用经理人提供的会计信息评价经理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时,就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降低、甚至消除会计信息中所存在的风险,以便正确评价经理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由于会计信息质和量的变化,以及资源所有者个人受制于时间、精力、地域、能力等多方面的原因,拥有剩余索取权的所有者在不能亲自揭示经理人违背事先约定的会计计量规则的行为时,转而寻求独立的人员(审计人员)代其行事。因此,审计人员接受资源所有者的授权或委托,对经理人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审计,是“为了维护所有者的利益,考核会计核算的所有方面是否遵循所有者与经理人之间既定的会计计量规则契约。所有不符合该契约的行为都属于错误或弊端,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人员———作者注)应予以揭示的对象”④,亦即揭露会计信息中的错误和弊端,降低或消除信息风险,以便于资源所有者利用经审定后的会计信息正确评价经理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债权人的审计需求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最初主要是由资源所有者提供的。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生产经营所需资金逐渐增多,由于资源所有者所拥有资源的局限性,决定了资源所有者不可能无限度地向企业提供资金。为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向银行借贷成为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渠道。银行将资金让渡给企业使用,为确保贷款的安全性,需要企业提供反映其偿债能力的会计信息,根据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相应的贷款决策,确定是否发放贷款、贷款的规模、期限与利率等。而企业为了以优惠的条件取得贷款,在向银行提供这些信息时,存在有意粉饰会计信息的动机。银行为了确保贷款决策的准确性,需要通过审计揭露企业会计信息中存在的错误和弊端,以降低或消除信息风险。债权人对审计的需求与资源所有者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债权人不需要就所有的会计核算信息作为审计对象,而只需要检查与偿债能力有关的会计信息,主要表现在资产负债表的少数关键账户及其所反映的资产流动性是否可靠。但其需求动机却是相同的,都是需要通过审计来降低或消除相关信息的信息风险。

(三)经营管理者的审计需求

经营管理者作为委托受托关系中的受托方多数充当的是被审计的对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虽然经营管理者在审计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然而,在确定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中,为了明确自身的清白,取信于委托方,经营管理者亦存在主动需求审计的愿望,这时其对审计的需求是希望通过审计确信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遵守了与委托方之间既定的会计计量规范,不存在错误和弊端,即不含有信息风险。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了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的需要,从证券市场上直接融资成为企业的重要方式。在这一时期,企业的股权结构表现为所有者的人数激增,股权变得高度分散,单一所有者已无能力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监控,所有者只是通过委托契约关系对企业的财产保持最终的控制权,最为关心的是其股票的买卖,因此而成为纯粹的投资者。这样,所有者们失去了形式上乃至实质上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控制权,经营过程中的实际控制权逐渐落入企业经理人手中。在经理人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控制权以后,经理们所关心的就是如何将社会上闲散的资金更多地吸引到自己所经管的企业中。为了吸引投资者手中的资金,经理人必须表明自身的经营能力和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对此,需要向投资者公布企业的会计信息,以便于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为了消除理性投资者的信息风险,降低吸收资金的成本,经理人也就产生了对审计的需求。对于经理人而言,要求审计验证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为了减少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亦即减少信息风险。(四)投资者的审计需求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不仅使得社会公众成为投资者的愿望成为现实,而且也使原来拥有企业控制权的所有者逐渐演变成为投资者。对于投资者而言,所关心的是投资的盈利性,而投资的盈利性取决于其投资决策的准确性。投资者无论是购入、持有还是卖出一家企业的股票,均需要根据该企业相关的信息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由于投资者进行决策所依据的信息是由企业提供的,而投资者本身无法实施对信息的验证,为减少信息风险,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就需依靠审计对信息进行验证。因此,投资者对审计的需求也是为了减少信息风险。

(五)政府的审计需求

政府对审计的需求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政府以所有者的身份对审计的需求,该方面的分析见所有者的审计需求分析;其二,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对审计的需求。经济的繁荣是国家财富最有效和最丰富的来源,而经济繁荣的前提是保持一个良好的经济秩序。为保持经济秩序的有序运行,政府依据其强制力量介入市场经济,通过法律形式强制规定发行有价证券的企业必须向政府的有关部门进行证券发行登记,并报送经注册会计师验证的财务报表。这种强制性财务报表审计,客观上使得注册会计师已不再是对企业的某个具体投资者负责,而是面向了全社会。对于政府而言,无论是作为所有者,还是作为社会管理者,其对审计需求的动机都是为了降低信息风险,所不同的是:作为所有者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作为社会管理者则是为了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审计信息使用者对审计需求的动机均是降低信息风险。由于降低信息风险满足的是不同审计信息使用者的直接需求,因此,将其定义为审计的直接目的。

伴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社会经济结构是由不同的委托受托关系组成的经管责任网络。经济秩序的稳定取决于不同经管责任的有序联结,任一环节的故障都将导致整个经济秩序的紊乱。审计作为委托受托关系的产物,通过审计,降低信息风险,不仅可以使某一具体的委托受托关系得以正常维系,而且还可以使不同的委托受托关系之间按既定规则有序运行。因此,撇开具体的审计信息使用者,从社会经济权责结构的整体考察,人们希望通过审计来维护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这一点已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中体现了出来,并且审计已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获得了“经济警察”的美誉。我们把从社会经济权责结构的整体考察而形成的人们对审计需求的动机称为审计的终极目的。

综上所述,审计目的包括直接目的和终极目的两部分。直接目的体现的是不同审计信息使用者直接的需求动机,而终极目的则是撇开具体的审计信息使用者,从社会经济权责结构的整体考察而形成的人们对审计需求的动机。审计的直接目的是降低信息风险,终极目的是维护经济秩序。

注释:

① 汤士云:《现代审计理论》,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② 张继勋:《关于审计目的和审计目标的探讨》,《审计研究》,2000年第4期。

自然资源审计信息篇3

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改革举措,为生态文明建设及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项改革举措的提出,充分的表明了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心。文中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述入手,对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具体策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领导干部;环境保护

通过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提出,能够有效的增强政府官员的环境责任意识,使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内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能够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重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一项创新性改革举措,在2013年11月才提出来,这也使人们对其研究较少,这对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工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确保领导干部能够更好的履行好自然资源资产受托管理责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一、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述

当前,政府作为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者,承担着公共的受托责任,而领导干部作为政府部门的管理者,因此需要对相关资产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承担起主要的责任。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即是对领导干部任期期间内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保护等受托管理行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计,从而对领导干部对自然资源资产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客观、真实的反映。通过对领导干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能够有效的避免自然资源资产开发无度及严重浪费的问题,同时还能够对领导干部队环境责任进行明确,强化对自然资源的监督和管理能力,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策略

1.继续完善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对领导干部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需要对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关系进行明确,这样在审计开展过程中,上下级审计机前、同级审计机关及各部门之间才能不统筹协调及大力配合。特别是各审计机关联合起来,能够实现资源共享,避免审计工作复生,有利于审计成本的节约。同时,各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有效的联合,成立以审计部门为主的审计联合小组,建立协调统一的工作机制,能够有效地将各职能部门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确保离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2.征询专家意见,建立信息系统由于我国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因此在开展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工作中,需要充分联系掌握自然资源信息的科研单位和社会团体,借助于相关领域专家的力量,有效地提升自然资源审计的效率。而且,为了能够进一步对分散的自然资源资产信息进行有效的利用,可以通过建立信息系统及自然资源信息平台,以此来整合自然资源资产,统一对自然资源资产信息进行管理和汇总,为审计人员审计工作中提供重要的依据,以便于客观对领导干部任期内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评价。

3.年度审计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在政府换届时间内,审计工作数量较大,在短期内集中对任期领导干部进行离任审计很难保证审计的质量,因此可以开展年度审计,通过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年度审计,能够更好地对历届领导干部的环境责任进行合理划分,解决自然资源资产监督滞后的问题。

4.探索运用“先审、后离”模式一直以来,我国离任审计工作的开展采用的都是先离后审的模式,这就使离任审计工作失去了自身的意义,同时还会给审计人员带来较大的压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为了能够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环境责任进行正确评价,审计结果是作为领导干部队绩效考核及人事任免的重要依据。因此,为了确保离任审计的效力,则可以运用先审后离再任命的审计模式,同时将领导干部任前、任中及任后审计有效的结合起来,有效地整合审计资源,从而实现审计成本的降低。

5.运用风险导向,审计重点资源由于我国自然资源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政府部门的审计人员也十分有限,很难对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全面审计。因此,我们可以考虑运用私人部门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比如,对那些公众重点关注的自然资源进行重点审计,而对于其他的非重点自然资源资产,则可以采取抽样的审计方法进行常规审计。对部分种类、部分地域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重点审计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便我们能够更加合理地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

6.建立责任档案,坚持终身问责我国目前的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一般是由上级组织部门牵头、同级审计部门具体执行的。我们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同时,应当完善相应方面的考核指标,使其能够全面反映相关自然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存量增量、环境污染及保护等情况。此外,我们还要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制度,审计机关应当就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结果出具审计报告,并分别报送本级和上级政府有关部门。尤其是组织部门,在对领导干部进行考核、任免的时候,要准确制定并严格按照生态红线,将其作为选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归入到相应领导干部的人事档案中。

三、结语

自然资源审计信息篇4

一、领导干部自然资源濟产离任审计雜的问题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的开展,加速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全面实施,促进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机制和使用模式的改革,使得离任审计制度更加完善,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科学化、统一化提供了价值参考。然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由于提出的时间较短,在我国还处于实施初期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形成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并没有形成全面的指标体系,很多指标不能体现自然资源资产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评价指标标准不够全面和客观。具体包括:一是在领导干部对自然资源资产相关政策的履行方面,只侧重了自然资源存量的变化情况,却没有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有关自然资源资产相关政策执行的责任履行情况做出评价;二是对自然资源资产审雜乏综合性的雜。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的评价要同时重视绝对值和相对值,要与相关行业标准等绝对值进行比较,同时,还要与前任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各个指标进行比较,进而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相关责任进行系统、综合的评价。

(二)评价方法还需完善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评价方法。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中,以定性评价方法居多,定量评价方法只是起到简单的辅助作用。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全球推广,以定性的指标用于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难以保证评价内容的客观鉴证。因此,应该将评价指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综你平价,并且增加定量指标评价的比重。

(三)审计主体职责不明,独立性不强

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范围远比以往的经济离任审计广,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海洋资源等资产的审计,因而会涉及到国家审计部门、土地、水利、农业、海洋等多部门,若将这些部门也同样划入审计主体的范畴,那么就存在国家审计部门与土地、7jC利、农业、海洋等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其中对于权责的划分是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关键环节。独立性是审计主体在审计中的关键因素,缺少独立性的审计主体所做出的审雅论无法做到真实公允。虽然国家审计单位是独立的审计监督机构,但在行政体制上,各级审计机关是隶属于各级航是受各级政府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的离任审计就难以做到客观公允。由于审计机关与各自然资源相关管理部门同受政府管辖,长时间的接触会出现“自己审自己”的现象。

(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界定不清

我国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根本原因是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不明确,使得自然资源资产归属不清,权责不明。我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形式分为两种: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法律虽然在原则上规定由国务院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乡、村集体组织雜所有权,然并未具体细分到某级細或部门对其进行管理,这造成很难对使用者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制,且使得区域界限模糊,xm区域资源环境负责任的领导干部也就很难确定,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对象也难以明晰。另外,我国还未完成自然资源资产的统一确权登记,更未建立资产核算及监管体系。

(五)审计人员数量贫乏,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自然资源资产数量的庞大以及种类的繁多,以及各种自然资源归属类别不同,由不同部门进行监督,如林业局、水利局、国土资源局等,造成了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在数量庞大,且信息分散,势必要求审计人员扩大搜索范围,这需要投人大量的人力以确保搜集信息的全面完整,避免因为重要信息的遗漏而造成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不公允。然而,现有的审计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需求。从审计人员质量方面考虑,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射十、审计等知识,还需要掌握与各种自然资源相关的价值韻方法,同时了解有关自然资源的相关专业知识以及处理自然资源相关信息的能力。我国现有的审计人员中缺乏综合型人才,其专业能力也有待提高。

(六)相关法律法规和问责机制不完善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i十是党中央十乂、大提出的新的审计任务,然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法规并未系统性建立起来。审计法对于领导干部的审计在法律上仍处于只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而没有将自然资源的考核纳人其中。同样,《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离任审计规定》中,同样没有涉及到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这一方面的内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第一次明确提出“党政同责”的概念,然而,该办法并没有对领导干部的生态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进行具体的细分,使得该办法的相关内容也只是原则性的,且较概括和笼统,其可操作性健。问责体系的缺失是目前我国自然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关键原因,也是十八大提出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流于形式,不能引起重视和迅速推广主要因素。现有的问责机制还不能从源头上改进领导干部政绩观,改变现存的“只创造,不修复”的观念。

二、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赖

(一)明确审计主体,采取联席审计

建立由审计机关、林业局、水利局、国土资源局等多部门组成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联席会议制度。严格各区域审计机关的设立制度,对于产权归属明确的自然资源资产准确地划入审计范畴。在审计主体面临自然资源资产划分困难的问题时,以及自然资源资产跨区域引起的领导干部责任划分界限模糊的现象时,联席审计机关召开联席审计会议,通过各方的交流,达成共识,最后由联席审计机关就会议内容作出具有约束性的规范性文件,用于指导各审计机关的工作。

(二)构建全面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更加客观的评价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按照pSR模型的基本原理,基于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动态变化原则和适应性原则,分类不同自然资源的特点,从状态、响应和压力确定如下评价指标。其中,状态指标主要源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存量数据或者经计算取得;压力指标是导致出现上述状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因子;响应指标则是各级政府采取应对措施反映的公共管理活动和投资活动。建议借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82号的做法,将自然资源资产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海洋资源,并基于这些自然资源资产构建完整的指标体系

(三)加大信息化审计力度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需在现代信息环境的基础上构建一种新的技术环境。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由于涉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方面的审计,同时也包含经济绩效的审计,因而数据庞大、业务繁杂,加之跨系统、跨行业多层次的联合审计也产生了大量数据,云计算它提供的动态交化的if負:环境特征极她适应和满足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自然资源资产实时变化的需求,使数字记录更完整。同时,云计算对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所涉及数据的机密性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因此要加大信息化审计力度。

(四)加强审计人员的培养,提高审计人员水平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人员的培养不仅要加强巩固已有的会计、审计、财务知识,同时着重培养审计人员自然资源资产方面相关的知识。因此,可以开设一些专门针对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课程或者国家创办一些专业培训,通过知识竞赛或人才交流会,以及通过审计人员之间的非正式交流使这些审计人员从自然资源、生态、社会的宏观角度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自然资源审计信息篇5

1.1理论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1.1.1审计定义研究国内专家学者对此问题研究较多,主要从不同视角给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下定义,但尚未形成一致定论。①考虑审计目标下定义,蔡春、毕铭悦(2014)提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监督、证实和评价受托人在受托期应该承担的自然资源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履行情况。[3]陶玉侠、谢志华(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就是通过对领导干部任期内对自然资源资产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4]②基于审计内容下定义,董贤磊、余芳沁(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针对被审计者,在任期间受托管理的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保护等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实施的审计。[5]③从审计工作过程下定义,如湖北省审计厅课题组(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内所管辖区域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及开发保护的审查、鉴证和总体评价活动。[6]1.1.2审计目标研究专家学者对此问题研究颇多,众说纷纭,观点不同,主要观点有责任观、国家治理观、资源管理观等。①持责任观者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标是明确被审计者承担的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责任。持此观点者较多。蔡春、毕铭悦(2014)提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标是促进自然资源资产保护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3]。谢志华(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标是促进受托人履行好对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责任,又使全社会关注自然资源资产保护问题。[7]崔振龙(2014)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标是完善责任体系[7]。林忠华(2014)声称,总体上,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标是明确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领导干部的责任不可推卸,促使领导干部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和保证社会与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8]②持国家治理观者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标是为了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落实。黄文静(2014)提出,从战略上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标是促进贯彻执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促使落实自然资源环境持续发展。[7]姜龙(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有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之分,宏观目标是推进国家整治生态损害问题,微观目标是考核政府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权力运用的合规性、结果的绩效性和报告是否遵循公允性。[7]③持资源管理观者提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标是促进被审计者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陈献东(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直接目标是对受托人关于自然资源资产使用、管理情况开展检查和评价,促使受托人健全、执行相应的管理制度。[9]1.1.3审计范围研究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范围,专家学者有2种看法,部分专家学者持自然资源观,另一部分专家学者持资源环境观。①持自然资源观者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范围是自然资源资产本身,这是观察自然环境的责任界定有难度、操作性较差之后得出的结论。湖北省审计厅课题组(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范围是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山资源、水资源等[6]。林忠华、崔振龙均有此种看法。②持资源环境观者强调,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审计范围是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资源与环境都是各级地方领导的受托责任,实施审计理所应当。谢志华(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范围有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以及由被审计者共同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7]许萍、何畅(2015)提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范围覆盖森林、矿山、海洋、水、土地等资源及其环境。[10]1.1.4审计对象研究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对象,专家学者看法并不完全一致,主要形成了2种观点,一种是一般意义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象,另一种是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责任对象。前者的代表湖北省审计厅课题组(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对象是指领导干部任期内所辖区域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及开发保护情况”[6]。后者的代表有陈波、卜琦、安徽省审计厅课题组等,陈波、卜琦(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责任对象是政府党政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11]安徽省审计厅课题组(2014)提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对象是地方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12]1.1.5审计内容研究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内容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3方面。①从审计业务性质看。蔡春、毕铭悦(2014)指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容有财务收支审计、合规性审计、资产负债表审计、绩效审计、政策审计。[3]陈波、卜琦(2014)提出,政府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点内容是:国家自然资源重大政策、战略、规划执行的结果,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资源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和综合效益。[11]②从审计项目视角看。这里所说的项目主要有政策、资金、工程建设等。刘西友(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情况。[13]林忠华(2014)提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容,涵盖相关自然资源资产的重大决策、法律法规与政策的执行情况和管理情况、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等。[8]许萍、何畅(2015)指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容包括:开发或建设中投入的资金及产生的经济收益,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状况,自然资源资产剩余价值,是否存在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修复自然资源的行为。[10]③从审计环节视角看。这里的环节涵盖自然资源资产使用、管理和监管。陈献东(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内容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使用与管理情况,如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产权界定、生态补偿情况,国家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政策执行情况。自然资源资产监管情况,如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制建立健全、管制、损害责任追究及其赔偿情况。[9]1.1.6审计理论基础研究对此问题,国内专家学者研究极少。蔡春、毕铭悦(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新兴的审计领域,其理论基础主要是审计学理论、会计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大循环成本理论、经济计量学与统计学理论7种。[3]1.1.7审计方法研究对此问题,专家学者主要有2种观点。①设立审计评价指标。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通过构建一系列指标进行审计。湖北省审计厅课题组(2014)认为,应按照审计重点确定考核指标,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考核评价指标体系。[6]曹颖、曹东初步建立了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即采用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方法开展相应审计工作。谢志华(2014)认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此审计的依据,因而应先构建审计的微观基础,即通过编制补充报告建立企业层面资源报告体系。然后,构建宏观基础,即根据企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统计数据等,编制宏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7]王立彦、林溢、张颖等也持类似观点。蔡春、毕铭悦(2014)称,在现实尚未编制出价值量型、实物量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之时,可以先编制能够反映自然资源资产变动的重大事项和存量变化情况的自然资源资产变动状况表,对此表审计,简单易行,但最终应当审计价值量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3]林忠华(2014)提出,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应该检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的存量及其变动情况,在国内外没有成熟的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方法下,应该挑选重点的自然资源资产开展真实性、合法性审计试点。[8]综合以上七个方面看,我国相关专家学者研究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审计定义、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理论基础、审计方法等,从专家学者所持的观点看,基本上,对每个理论问题都有2种或2种以上的观点。从专家学者研究的广度看,对有些理论问题研究较多,对另外一些理论问题研究很少。从专家学者研究的深度看,对有些理论问题研究较深入,对有些理论问题研究较粗浅。大体上,专家学者不同程度上研究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涉及的多个方面的理论问题,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

1.2应用研究不够成熟

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践方面,因客观存在着相关法规制度不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复杂、分散,审计方法不足等问题,此审计实际工作在艰难推进。截至2014年末,内蒙古、湖南、陕西、湖北、四川、广东、福建、山东、云南、江苏10个省市进行此审计试点,审计内容只是部分自然资源资产,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保护制度执行情况等。尤其是深圳市宝安区用7个月时间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应用理论研究,形成一批初步成果,包括《宝安区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及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及其编制说明等,其中,自然资源核算体系,设置了10项一级指标、19项二级指标;负债类指标是资源治理与保护的资金投入。通过调查研究,逐步改进这种审计。目前,参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的省市在较快增加。[14]1.2.1审计存在的问题研究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专家学者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开展可能出现的不同问题,持有不尽相同的观点,主要问题有:①相关法规制度不完善。马志娟、宗新星(2014)认为,此审计存在问题之一是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不健全[15]。湖北省审计厅课题组(2014)提出,一些法律法规的有关条款滞后[6]。②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界定不明晰。马志娟、宗新星(2014)认为,此审计存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界定不明确问题[15]。黄金曦、钟浩(2014)提出,此审计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难以界定问题[16]。③自然资源资产责任难以界定。祝素月、夏晶晶(2014)认为,此审计存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难以界定问题[17]。董贤磊、余芳沁(2014)提出,此审计面临领导干部责任难以区分问题。[5]④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复杂、分散。祝素月、夏晶晶、黄金曦、钟浩(2014)都认为,此审计存在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复杂、分散问题[17,16]。董贤磊、余芳沁(2014)强调,此审计面临的问题是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分散[5]。⑤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和完善。马志娟、宗新星(2014)提出,中央组织部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中,内容不详细,评价指标不明确,指标权重缺乏。[15]张爱民(2015)认为,此审计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18]。湖北省审计厅课题组(2014)强调,难以确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6]。杨斌(2014)认为,此审计存在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和完善问题[19]。⑥审计力量不足,审计专业性强。祝素月、夏晶晶(2014)认为,此审计存在现有审计力量不足、专业性强问题[17]。黄金曦、钟浩(2014)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董贤磊、余芳沁(2014)强调,此审计面临的问题是审计人员有限、专业能力不足[5]。⑦尚无统一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马志娟、宗新星(2014)认为,此审计存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尚未统一问题[15]。黄金曦、钟浩(2014)提出,此审计面临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仍有难度问题[16]。1.2.2完善审计问题的建议研究①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蔡春、毕铭悦(2014)认为,应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3]陈波、卜琦(2014)提出,应完善政府官员的目标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的统计和会计核算制度。[11]马志娟、宗新星(2014)指出,应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进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中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15]董贤磊、余芳沁(2014)强调继续完善审计联席会议制度[5]。黄金曦、钟浩(2014)声称,应制定自然资源会计准则、审计准则[16]。湖北省审计厅课题组(2014)称,应改革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6]②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信息系统。祝素月、夏晶晶(2014)认为,为了审计人员方便利用复杂、分散的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必须建立起自然资源资产信息系统。[17]董贤磊、余芳沁(2014)提出,应根据分散的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建立起相关的资源资产信息系统[5]。黄金曦、钟浩(2014)强调,为减少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利于审计工作开展,应该建立一个自然资源资产信息数据库作为共享平台。[16]③构建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湖北省审计厅课题组(2014)认为,应建立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价值的资源环境统计制度,可以按照审计重点内容制订考核指标,建立相应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生态环境指标考核权重。[6]杨斌(2014)认为,应根据上级政府部门下达的指标任务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指标分解,建立一套科学的、可行的指标体系。并运用这些指标考核。[19]④联合、协同审计。祝素月、夏晶晶(2014)认为,审计机关上下级或者同级之间相互合作工作,可以减少审计工作的重复性,增强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引进自然资源专家参与审计工作,可解决审计力量不足和知识结构的缺陷。[17]黄金曦、钟浩(2014)提出,各政府职能部门掌握着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数据,审计机关与其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其工作基础,可以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委托其自然资源专家参与审计,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处理审计工作中遇到的专业方面的问题。[16]董贤磊、余芳沁(2014)强调,审计机关联合审计之后即可达成共享资源,减少重复工作,相应增加人力;组建以审计部门为主、相关职能部门为辅的审计小组,可以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专业优势。[5]⑤探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马志娟、宗新星(2014)认为,应先制定自然资源会计准则;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应当借鉴国家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先对各个地方的自然资源资产分类编制成地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再汇总编制国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15]黄金曦、钟浩(2014)提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基本方法是先做实物量核算,再做价值量核算;先实行自然资源单项核算,再实行自然资源综合核算。”列表的方式应该做到数量、价值和质量并重。[16]综上所述,专家学者从宏观上研究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应用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法规制度的,也有审计机制的,还有审计队伍的,又有审计方法的;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事实上,有的问题容易化解,对有的问题只是提出一些认知,如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审计方法,设置哪些审计评价指标,如何编制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者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不接地气,不具备可操作性。

1.3实证研究较少

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开展实证研究者甚少。张宏亮、刘长翠、曹丽娟(2015)构建了地方领导干部资源环境管理责任的12项指标。他们以S市为例,收集有关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使用期初比较打分审计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以此模型对领导干部任期内资源环境管理责任进行综合评价。[20]该研究设置的指标不一定全面、科学、系统,但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综合审计评价是一种尝试。总之,国内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研究较为丰富,但研究整体上处于初级阶段,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应用研究的多个方面都不够成熟,实证研究成果较少。

2国内研究展望

2.1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体系将日益丰富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体系涵盖审计定义、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理论基础、审计方法等。就审计范围言,目前,不同研究者分别持自然资源观、资源环境观2种观点。自然资源观是考虑现实中自然环境的责任界定有难度、操作性较差之后形成的。随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建立、完善,研究不断深入,自然环境的责任界定容易,操作性简单可行,对自然资源资产的研究必然拓展到环境,自然资源观势必融到资源环境观中,关于审计范围的分歧将消除。就审计内容来说,目前,研究者是从不同的视角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内容,视角包括审计业务性质、审计项目、审计环节。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内容是“以财政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为基础,以绩效审计为主导”[11],政策审计作为补充[21]。就审计理论基础研究看。目前,研究者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审计理论基础研究极少,随着研究深化,又要借鉴其他理论,审计理论基础将进一步明确。

2.2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应用研究日益成熟

目前,研究者已经初步探索了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设置了一些指标,又探讨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并且将其付诸于实践,然后不断对其修改完善,这将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应用打下坚实基础。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采用的审计方法有设立审计评价指标、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两种,实际上,这是总体的审计方式,具体的审计方法有多少种,分别是什么,适用于哪种自然资源资产,需要研究者探索构建一套适用于不同自然资源资产的审计方法。一个地方领导人管理的自然资源可能有许多种,对该地方领导人管理的自然资源资产的责任履行情况做出总体审计评价,需要采用综合评价方法,这要求研究者要探讨出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者尚未研究自然资源审计准则的内容,而自然资源审计准则是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工作指南,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与研究者一起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自然资源审计准则。经过理论工作者、实际工作者不断深入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审计方法、审计准则等问题,将使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应用理论日趋成熟。

2.3实证研究逐渐增多

自然资源审计信息篇6

一、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发展现状

20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西方一些企业基于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自发地制定了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审计计划,作为检查评价本企业环境问题的内部管理手段。虽然是各自为政无统一的方法和体系,但正因为他们的这一举动,使得资源环境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门类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我国自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保工作,把保护和改善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制定了环境与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30多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环境教育,领导层及民众的环境意识得到了加强。环境教育不仅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突破口,也对增强国民环保意识,促进资源环境审计的开展起了推动的作用。在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中,国务院在批准审计署的机构改革方案中强化了环境审计的职能,审计署据此设立了有关环境审计的机构农业与资源保护审计司,审计署18个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审计机关也分别设立了从事资源环境审计的机构。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外交和国际合作,已同几十个国家签署了双边环境合作协定,在国际环境外交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形势更有利于积极推进资源环境审计的开展。

近年来,我国在环境治理方面投入了巨额资金,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为加强环保资金的使用管理,维护资金安全,真实反映环保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为此,资源环境审计逐渐成为审计机关的工作重点之一。

二、现阶段资源环境审计开展中的问题

虽然资源环境审计开展在我国已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但是现阶段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资源环境审计的理论依据不足。我国进行资源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依据不健全。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审计是审计机关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但仅是在资金的效益方面做出了规定,而绩效审计所包含的其他很多内容,如对政策制定的评价、对政府环境管理绩效的评价等,没有在法律上予以直接规定。同时,我国进行环境审计还没有普遍可接受的技术方法和评估标准,国家也没有制定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也没有制定一个完整的环境审计程序模式和科学的环境审计管理体系,这使得审计人员在对环境效益进行评价时有难度,加大了审计风险。

2、对资源环境绩效审计重视不够。环境审计目前进行的主要是环保资金财务收支审计和重点项目的专项审计。从现阶段开展环境审计情况来看,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都是以环保资金使用项目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的模式逐步展开,而不是建立在对该项目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对资金的绩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涉及环保专项资金的审计不同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或其他建设工程项目,其评价指标和标准相对难以确定。此类专项资金大多是体现惠农政策、节能减排政策的政府投资,其效益更多是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形式来体现的,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评价指标和标准不易量化,并且需要完善的财政绩效预算支出体系做支撑,而目前审计人员难以取到足够的审计证据支撑我们发表评价意见。此外,以资金到位率、资金利用率和资金综合有效率等财务指标来评价环境资源保护方面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建立在被审计单位按项目核算,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的有效管理的依赖性较强,使得很多项目的审计结果不够公正客观。

3、资源环境审计信息化建设不完善。目前,各类环境审计信息资源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不同部门数据口径不一致,加大了审计风险。各省市、各地区的环境审计工作各自为政,信息无法全面沟通。这将直接导致各部门、各地区“责权利”的不统一,难以形成综合的监控信息平台。

4、审计人员素质不高。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首先,审计人员必须懂得环境方面的知识,环境审计涉及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是一门系统的、综合的学科,相当多的审计人员还缺乏开展环境审计所需要的多方面知识和技能,学习积极性不够,仅靠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满足开展环境审计的要求;其次,还要具备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目前,审计人员在实施环境审计中普遍存在缺乏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和科学理论支持的问题。

三、资源环境审计发展对策

环境问题是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经济要健康稳定的发展,那就离不开环境审计。充分发挥环境审计的功能,才能对将要发生的问题提出预警,防微杜渐;对已存在的问题进行查处和修补,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揭示和抵御。

1、建立健全资源环境审计法律规章。我国虽然早在1982年就制定了环境保护法,但无法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完备、严密的环境法相比较。尤其是,我国公民缺乏强烈的环境意识和法律意识,而这是依法进行环境审计的必要基础。因此,我们一是要尽快制定或健全环境审计政策、法律、规章制度,以法规的形式规定环境审计的内容、范围、方法、程序、报告准则等,使审计组织在环境监督、管理方面有特定的审计权限,能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二是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环境标准,如国家对太湖流域的减排指标仅考核CoD和二氧化硫,而未对总磷、总氮做考核,而引起太湖蓝藻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水体富营养化;三是尽快建立环境会计,规范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目前,环境信息的披露已被各国政府、企业和会计界广泛接受,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披露其所有的有关环境的负债;挪威要求公司董事会在其年度报告中必须披露企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企业采取的措施;在德国,环境披露已成为一些大公司年度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结合实际,借鉴国外经验,加强立法,完善环境审计的理论依据。

2、推动资源环境审计模式由合法合规审计向效能审计转型。我国由于经济体制上的问题,由于公民的环境意识和法律意识都比较薄弱,合法合规审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主要的审计的内容。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尖锐。我们应该有力推动环境审计由合法合规审计逐步转向效能审计。首先,要加强环境决策行为审计,通过对环境决策行为的有关信息、经济指标进行审查,监督评价决策行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如项目规划中有没有考虑环境问题,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如何,采没采取环境治理措施;其次,要加强环境管理效能审计,将审计调查与效益评估、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结合进行,尝试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效益评价。加强环境绩效审计,政府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环境问责制度,将环境指标纳入官员考核机制,建立起跨部门、跨流域的统一综合治理机制,实行“流域限批”、“挂牌督办”,借环境问责制度的实施,带动环境绩效审计的开展;另一方面要建立公众参与的环境督察和评估机制,减少企业非法排污“一查就关,一走就开”的现象。

3、加快资源环境审计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和实施环境审计信息化应用系统、网络系统和安全系统。建立数据共享的办公和业务应用系统,根据资源流域的整体性,把审计、环保、水利、城建、林业、农业等部门的环境审计信息全部纳入系统,实施环境审计信息的全程跟踪和关联,提高环境审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可行性,降低环境审计风险。只有实现环境审计的信息化,才能实现环境审计管理部门之间、环境审计管理部门与政府各部门、被审计单位之间信息的快速查询、归集和汇总,保证实现快速、准确和高效的服务。只有实现环境审计的信息化,才能从事后审计变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从静态审计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现场审计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才能尽快建立跨省市、跨区域、跨部门的环境污染防治机制和环境审计运行体系。

自然资源审计信息篇7

目前,环境保护尤其是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在我国已广泛开展,政府在创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中,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着力推进自然资产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工作,并将其贯穿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及政府各部门中。审计作为重要的监督、控制与约束体系,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随着政府对自然资源的认识日益深入及环境保护投资的深入进行,自然资产审计工作也相应开展并逐渐深化。

所谓自然资产审计,是以政府为审计主体,以自然资产及相关的财政资金运行为对象,采用常规财务审计与资源环境经济学审计相结合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资产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等的工作。自然资产审计从国家角度,以审计的方法为自然资产的持续利用与保护提供保障,通过自然资产审计,保证国家有关自然资产保护、管理的规章制度得到切实履行,保证国家与自然资产有关财政资金收支的合法性、经济性、效率性与效益性,促进自然资产的可持续利用与协调发展。

一、自然资产审计的产生及其重要意义

迄今为止,尚没有“自然资产审计”的正式提法,但其工作在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已经开展。自然资产审计是随着对环保资金审计、专门环境保护项目审计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而与一般环境审计的不同之处在于,自然资产审计主要是针对自然资产的开发、利用、建设及其资金使用情况而开展的。

(一)我国自然资产审计的产生及现状

青藏铁路工程既是一项巨大的经济建设工程,又是一项巨大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程,青藏铁路跨越的区域是我国和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国家审计署于2005年组织了青藏铁路环境保护资金专项审计调查,发现了问题,并总结了经验。

上述进行的以自然资产保护及其投资为对象的国家审计应当属于自然资产审计的内容。

(二)开展自然资产审计的重要意义

开展自然资产审计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从其理论意义来看,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一是进一步丰富环境审计的理论体系。作为环境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产审计面临诸多理论问题,如审计对象与范围的确定、审计方法的更新、自然资产效益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的运用、自然资产审计的依据与标准等。

二是从宏观上明确政府审计部门在国家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建设及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探讨有可操作性的审计活动的基础上,使自然资产审计成为国家贯彻科学发展观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链条。

三是在当前资源日益枯竭、能源日益紧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在探索有针对性的自然资产会计与自然资产审计体系中,使资源由“无价”向“有价”转变,使自然资源真正变为自然资产。要完善自然资产会计与审计的理论体系,应探索一条自然资产会计与审计体系相对独立,自然资产会计作为自然资产审计体系基础,自然资产审计体系作为自然资产会计保障的路子,这在目前具有重要的意义。

2.进行自然资产审计与实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然资产审计为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驾护航。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内容,要实现这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可持续使用是其基础内容。明确自然资产审计体系及其内容,对于保护自然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进而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自然资产审计有利于自然资源保护计划及项目的顺利实施。我国“九五”期间环境保护累计投资3600亿元,达到GDp近1%,十五“期间全国环境保护投资7000亿元,约占同期GDp的1.3%,”十一五“环保投资将达到13750亿元,占GDp的1.6%,环境保护投资逐年加大。这些投资一部分是围绕自然资产保护及维护而展开的,而对这些自然资产保护项目进行审计还没有成熟的理论与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提供有力的审计工具。

自然资产审计有利于我国绿色国民经济的展开。自2005年开始,我国启动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试点工作,前期选择10个省市进行,在地区层次上进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试点。进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于自然资产的核算,开展自然资产审计,以起到一定的监督与审核作用。

自然资产审计有利于国家对自然资产的信息掌握。环境投资项目审计不仅是审计手段,更是信息反馈的重要工具,通过开展相关审计或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可以使国家有关部门更直接、更客观地了解相关信息,在总结经验、反馈信息的基础上,为相关自然资产宏观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提供有力的辅助工具。

二、自然资产审计的理论研究现状及其评价

从笔者的检索来看,目前国内尚没有专门对自然资产审计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有关自然资产审计的理论研究散布于环境审计的研究之中,自然资产审计与环境审计并没有从理论上分开。

陈思维(1998)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环境审计,提出了各环境因子对环境影响的评审方法,纳入评价的环境因子包括水、大气及物种生态资源,上述环境因子实际即为自然资产的组成部分。在这些内容中,作者重点指出了经济活动对上述环境因子影响的评价方法。

在能源审计方法,刘国常(1999)最早介绍了美国能源审计的起因、审计方法及其实施。其他相关能源审计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能源审计的范围、程序和方法方面。

审计署与中科院(2004)联合进行的科研项目《政府环境审计研究与实践示范项目》中,初步研究开展生物多样性审计的理论与方法,在先期进行专项审计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相应的案例研究,这是对生态资产进行审计的一次大胆探索与尝试。

耿建新等(2005)从水循环角度,以水资金循环为切入点,在分析中国城市水资金及基循环过程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水环境审计的方式,第一次系统地开展了水资源审计方面的研究。

以上研究从不同侧面展示了自然资产审计的研究内容及实施的方法技术,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到,这些研究存在以下特点与不足。

1.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关于自然资产审计的内容比较零散,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学术界甚至没有出现自然资产审计的提法。

2.大部分以资金作为切入口。从土地、水、生物多样性审计研究来看,大部分以资金为切入点,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从本质上来看,这些审计研究仍然没有脱离财务审计的范畴,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资产审计。

3.对自然资产的定位不准确。其中一部分自然资产审计属于自然资产审计相关的内容,而并非自然资产审计,如土地污染审计属于自然资产审计内容,而土地出让金审计则不完全属于自然资产审计的范畴。

4.研究尚欠深入。由于基础理论研究的缺乏,相关学科的相互融合与利用研究不够,使自然资产审计尚处于发展阶段,研究有待深入。可见,我国对自然资产审计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的实践的开展和需要。而在现实情况的推动下,自然资产审计的实践在大量开展之中,理论上的缺乏也使审计实践开展产生一些不足之处。

三、我国自然资产审计实践的特点及评价

我从国自然资产审计的发展来看,以政府为主体的自然资产审计实践已经展开,而且审计实践在某种程度上领先于自然资产审计理论。从我国已开展的自然资产审计实践来看,具有以下特点与问题。

(一)自然资产审计主要是围绕环境保护资金审计展开的

(二)尚没有形成明确的自然资产审计对象

(三)审计的方法主要是财务审计

审计方法是审计人员为完成审计目的、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意见而采取的种种手段的总称,在选用审计方法时需要遵循的原则为:特定目的原则、与被审计单位相适应原则、与审计主体相适应原则(陈正兴,2001)。在审计方法上,已有的审计实践基本上仍使用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如“分析性复核”、“统计抽样”、“调查与会谈”等,一些先进的分析评价方法还未被广泛应用到环境审计的实践中。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我国的环境审计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在审计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对环境审计实务的技术、方法探讨较少,对环境审计实务中如何恰当选择、使用环境评价方法和指标也未作深入探讨,这些在自然资产审计方面也几乎是空白。自然资产审计的方法还有待深化与发展,不应仅局限在传统财务审计的范围内。

(四)国家审计机关在其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与自然资产会计相脱节

四、我国自然资产审计的发展方向

从以上对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资产审计尚未形成体系,其研究领域多样、研究方法不统一,需要进一步从理论与实践上进行完善。笔者认为,自然资产审计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明确其发展方向。

(一)构建自然资产审计的理论框架

要完善自然资产审计体系,推动自然资产审计研究的深入,首先应构建统一的自然资产审计的理论框架。完善的自然资产审计理论框架应包括自然资产审计的标准、自然资产审计的依据、自然资产审计的对象、自然资产审计的内容、自然资产审计的目标、自然资产审计的方法、自然资产审计的程序、自然资产审计与自然资产会计的关系及协调等方面的内容。

(二)对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借鉴与总结

国外开展环境审计较早,也比较深入,如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了多项环境审计的指南及环境审计的经验总结,一些国家也开展了相应的环境审计工作。在这些研究中,一部分即为自然资产审计的内容,如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工作组1997年9月在塔林(爱沙尼亚)召开的第四次工作组会议上,了《自然资源会计》的文件,其第一部分阐述了最高审计机关在自然资源会计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性。国外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值得我们借鉴与总结。

(三)探索适用的自然资产审计方法

进行自然资产审计,即有传统财务审计的一些特殊,而更有其特殊之处,需要更合适的自然资产审计方法,如实地调查、政策评估、资产估值、成本-效益评估、环境影响评价,推行“3e”(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5e”(加环境性与公平性)审计。

(四)促进自然资产审计与自然资产会计的衔接与协调

自然资产会计与审计最终努力方向是构建宏观与微观协调、会计与审计一体化的综合体系。自然资产会计与审计的最终目的都是推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开发,只不过达到此目的的手段不同,会计以价值管理推动资产管理,为决策者提供相应的数量与价值信息,促进合理决策的形成;审计从审计依据与审计标准出发,通过审计技术的运用和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审计判断,以改进自然资产管理与决策。可见,自然资产的会计信息可以为审计所用,审计又为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的形成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思维。环境审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2]陈正兴。环境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3]杜水清。对国有土地资金审计的思考[J].中国审计,1994,(1):38-39.

[4]朱云峰等。浅谈土地使用出让金审计的内容和方法[J].中州审计,1997,(5):9.

[6]李兰瑛。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审计的几个环节[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1,(6):15-16.

自然资源审计信息篇8

关键词:水资源环境审计;环境审计;审计机关

一、引言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工作组(wGea)2013年发表了《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水资源审计方法》,这意味着水资源环境审计方法在水资源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越发需要各国审计机关的关注、运用和发展。水资源是关系着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目前,我国水资源形势不容乐观,正因如此通过学习和借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水资源环境审计方法,我国审计部门也成为水资源管理的一部分,将会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和水污染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我国水资源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我国水资源总体分布不平衡,对水资源分配、管理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我国水资源的总体特点是:年内分布主要集中于春夏季,不同年度之间变化大;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例如华北地区工农业用水量大,而华北地区也是我国严重缺水地区之一;水资源总量多,但由于人口基数巨大,人均占有量相对较少。水资源存在过度开发利用,需要开展节水管理,而水资源环境审计作为一种水资源管理手段,能在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几年,媒体对水污染、水资源缺乏的现象进行了密度较大的报道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水资源管理才得到了人们应有的关注,但水资源环境审计对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和领域。其次,我国现在主要进行的水资源环境审计类型不够多样化,我国目前的水资源环境审计的审计方式还是多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第三,水资源环境审计的对象以检查水资源环境保护资金的运用方向、利用效果为主。目前,我们国家的水资源环境审计都是由政府开展进行的,国外已有由水资源环境保护工程部门开展的水资源环境审计开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政府对于水资源环境审计多以水资源保护资金审计为主,造成了水资源环境审计对象、类型的单一。然而,水资源环境审计是比较复杂的,要考虑除其他更多的方面,Sai对国外水资源环境审计进行了调查发现不同的审计项目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结合专门的学科知识和背景运用相应的审计方法。

三、国外水资源环境审计方法总结

最高审计机关根据使用频率等因素将水资源审计方法大致分为两类,分别是基本审计方法和专业化审计方法。审计项目小组对105个审计项目的调查表明,即使是绩效审计经验最丰富的最高审计机关在开展水资源审计时,基本审计工具通常提供给审计团队的是最有用的证据和最可信的结论。基本审计方法已被广泛用于不同国家最高审计机关的绩效审计并且形成了许多可行的审计经验,包括:

(一)询问法

询问政府官员、受到影响的各方以及相关项目工作人员是最高审计机关最常用的审计工具,是作为90%以上由审计项目组分析报告的重点审计方法之一,审计项目组可以将询问法贯穿于整个审计阶段。在审计开始时,访谈有助于审计项目组了解项目的进行状况,最近的计划或变化以及将引起项目变化的事件。在审计终结阶段,询问法还能帮助一些审计项目组确认已知信息或从其他来源辨识相互矛盾的信息。访谈为主的审计方法优点包括:允许审计小组成员关于采访询问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提升;了解机构、项目的历史沿革;获知未公开和未书面记录的信息;生成和评估意见或建议;确认信息或证实其他证据等。

在2011年的一份由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出具的关于审查农业、渔业和林业的干旱援助措施的审计报告中,采访、询问法协助审计组了解干旱的自然条件对特定领域的影响,同时也得以了解农民在严峻的干旱下的损失以及接受的政府援助措施。审计组走访了解了各种各样的有关旱灾的援助方案,包括部门(例如国家农业部门)官员和相关合作机构的状态,农业组织的代表,农村金融咨询人员,并且还通过受到旱情影响的个体农户了解。

访谈还助于突出的干旱援助措施对许多农村社区、农业企业的帮助,也突出了政府决议和这些决定及时性影响的重要性。例如,通过询问法取得的结果表明行政决定对于遭受干旱的农民和小型企业有显著的影响,这是由于一个例如“特殊情况”声明能给农民和小企业获得的收入支持、利率补贴和补助的途径。此外,询问采访也能反映农民在试点方案执行方面的担忧。

但询问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对询问对象、询问内容的认知不同,也取决于访谈者记忆因素,特别是压力或其他干扰可以改变记忆,或受访者可以扭曲真相。因此,审计组主要依靠访谈配合经常使用的其他审计工具,以确认关键审计发现。

(二)检查法

检查法在95%以上的项目小组审计时作为重点审计方法,并经检验证明是其中最基本且有效的审计方法。分析文档和文件通常会提供给审计人员一种收集数据的有效方法,并且对书面资料的审查形成了许多绩效审计的基础,文档的评论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在许多情况下,审计小组从程序文件或报告所获得的信息来验证证明或其他证明文件的准确性。在其他情况下,审计小组通过审查在地方各级程序文件以确定项目的资源、审计过程中会遇到的挑战风险。单独使用检查法时,文字资料的评价可能缺乏需要了解方案执行情况的大环境和背景。因此,审计组通常有结合其他审计工具,如访谈和实地考察。

2005年,印度主审计长一份题为《亚穆纳河德里段水污染的控制措施》的审计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审计小组阅读文档并使用检查法,以揭示污水处理控制程序有效性问题。具体来说,审计小组从负责建设和维护的污水处理项目和抽水站的机构审查治污记录。审计小组随后将这些记录的信息与该机构的年度战略计划来比较,此外审计组还在16座污水处理厂对处理厂的现场检查的情况检查并记录。最后,审计小组研究了外部机构关于治理生活生产污水措施总体影响进行的评估报告。该小组对文件的审查有助于发现这一事实:尽管十多年来政府在污水处理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和基础设施,但该地区水质仍在恶化;此外,通过文件检查表明政府已经建立足量的污水处理设施,但只有70%的污水能得以处理后排放,处理量能未能充分利用。最终其实际结果是产生的污水中被处理的不到50%,其余污水被直接排入河中。最后审计小组发现,处理后污水的质量仍不符合规范,因此也就无助于降低该段河流的污染程度。在广泛文件检查的基础上,审计组提出了一些可行建议帮助德里政府改善内部控制管理其污水处理的做法。

(三)问卷调查法

在最高审计机关审计项目小组的调查中,问卷调查在35%到40%的水资源环境审计中作为主要审计方法。当审计人员需要从大量的个人主观信息提取具体问题或得出与主题相关的结论时,问卷调查法是最能满足审计人员需求的。最高审计机关使用的问卷调查系统地获得有关流程的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判断,程序的充分适当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意见。例如,斯洛伐克2011年政府防洪工作审计的中,审计组开发了一套调查问卷,以获得地方当局履行其防洪职责能力和功能发挥的信息。根据国际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和与来自不同最高审计机关项目团队的访谈现实,调查往往有存在错误或不实信息的潜在趋势和风险,并且在很多情况下问卷的回复率较低。

2004年博茨瓦纳审计长办公室颁布的公用事业公司用于提供城市地区生活生产用水基础设施的绩效审计报告中,审计小组使用了几种互为补充的审计方法用以达到审计目标,其中就包括设计执行一份调查问卷以获得对本公司的表现的评价并延伸到当发生某些特定问题是,顾客对解决问题程度的意见和建议。为了测试相互矛盾信息的有效性,审计小组向100名客户分发了调查问卷,以评估在执行、维护以及进行客户服务时该公共事业公司的表现如何。尤其是调查问卷强调了公司如何回应客户关注的问题。为了保证较高的问卷回收率,审计小组在完成调查的第二天对问卷进行了回收处理。审计经理表示,关于该公司系统性缺陷中最引人注目的发现是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的信息。在维持和实践客户意见有助于审计小组从公司获取更多的信息,最终这些信息有助于公用事业公司在提高客户服务的基础上找到还未执行但却十分必要的总体规划。

与此同时,专业化审计工具如成立专家小组、数据库分析、经济分析、与国际标准对比等方法,已经成功地应用于许多情况以证明从基本审计工具得出的审计结论,并在某些情况下用于解决具体审计问题,而在这些方面单独的基本审计工具可能不足以发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结论,在某些项目中需要经济学或其他自然、社会科学学科的专业知识。

四、国外水资源环境审计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制定相关法律规章,加强立法保障,构建水资源管理体制

水资源的控制、利用和保护,最根本之处在于是否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法律法规,二是管理机构。

如果审计机构没有充分的法律授权,在审计工作涉及某些重要信息甚至是机密信息时,审计人员将难以有效开展审计工作,从而影响审计的效率效果。因此,参照其他专项审计(审核、考核)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准则,水资源环境审计的开展必须首先明确审计依据,并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将此项水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程序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加强水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监管,以确保审计工作的权威性、科学性与公正性。

目前,我国的水资源主管部门是水利部门,国家也出台了《水资源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初步构建了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已经开始建立系统的水资源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以及其他有关法规;以及环境评价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以及其他有关环境标准。其他标准:《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地面水环境功能区划、环境公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项目预算等。同时2013年出版的《水环境审计指南》也对水资源环境审计的开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选择审计主题、确定审计重点

审计人员需要分析风险、识别风险这两个步骤中所描述问题的重要性,从而确定哪些审计行动是最重要的,进而识别可能相关的审计主题。例如水资源审计主题可以是以下这些:水资源总量控制审计(水资源总量审计、水资源分配审计、取水审计);水资源利用审计(节水政策审计、节水工程审计);水资源保护审计(水域功能区保护审计、水土保持审计、水利执法审计);水环境污染审计(流域污染审计)……在确定审计主题时,审计人员需要考虑能否获取与审计主题相适应的标准,并且确定是否有既定的标准实施相应主题的审计,如:政府签订涉及水资源保护的国际协定、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政府所做过的与所选审计主题相关的政策声明,此外还需考虑某些该国际组织的相关规定。当审计人员确定了该审计能发挥积极作用的领域、选定了审计主题后,便可开展具体审计工作。审计机关需要分析风险以确定哪项行动是最重要的。必要时审计人员需要来自相关领域专家的帮助。

(三)明确水资源环境审计对象和范围,合理确定切入点,考虑相应审计方法和运用的审计工具

各国开展水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时,主要考虑其水资源、水环境实际情况和水资源管理制度,而选用不同层面为其关注点和切入点。我国水资源条件复杂、水环境状况也相对其他国家差异较大,因此水资源环境管理任务较为艰巨,对水资源环境审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考虑我国实际情况,建议当前阶段以区域水资源审计为重点,今后随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深入,应逐步实现涵盖从点到区域层面的系统水资源审计。

(四)综合运用询问法、检查法、问卷调查法等基础审计工具方法

结合专业化审计工具方法如成立专家小组、数据库分析、经济分析等方法,以提高水资源环境审计效率,提高审计小组成员采访询问的知识和技能;了解被审计机构、项目的历史沿革;获知未公开和未书面记录的信息;生成和评估意见或建议;确认信息或证实其他证据。同时,帮助节约审计成本。进行水资源审计时将审计方法结合使用,以最大化其优点以及合理规避其局限性。这些审计方法组合运用使最高审计机关能进行更全面、有效的审计,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估审计对象,也有助于审计人员克服了单独使用审计工具所产生相关的固有限制。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成艾,孟祥霞,周学军.创新型水资源审计模式研究――基于宁波市的审计实践[J].财会研究,2011(7).

[2]《水环境审计指南》课题组.《水环境审计指南》[m].2011.

[3]intoSai.auditingwaterissuesanexaminationofSaisexperiencesandthemethodologicaltoolstheyHaveSuccessfullyUsed[J].2013

[4]鲁小静.水资源审计现状及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1(16).

[5]赵彩虹.环境绩效审计参与水资源治理的相关探讨――以宁波市开展水资源审计为例[J].财会月刊,2012(12).

[6]唐洋,牛佳丽,董峰.我国水环境审计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新会计,2012(12).

[7]马宏.构建水资源审计框架的四个维度[J].经营与管理,2013(9).

[8]严伟.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13(18).

[9]胥晓凤.基于政府审计视角下的资源环境审计方法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6).

[10]金剑,徐清.试论资源环境审计方法[J].中国内部审计,2010(5).

[11]王艳青,马向梅,张俊显,等.资源环境审计方法创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2).

[12]裴艳.专项审计调查中如何提升审计成果[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1).

[13]陈献,张瑞美,王贵作,等.国外用水审计及国内其他相关行业审计经验借鉴[J].水利发展研究,2011(11).

自然资源审计信息篇9

【关键词】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我国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只有两年左右,其作为审计的新领域,在具体审计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难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当前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需要强化生态文化建设以此来全面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在提升自身的政绩的同时,要充分的实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确保生态的健康。可以说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述

土地、森林、矿产、生物及水等都都属于自然资源,其在原始状态下即具有价值。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任期内所在辖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资产的开发和和保护情况的评价。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和资产作为公共物品,政府作为其管理者,需要承担着公众受托责任。而领导干部作为政府部门的管理者,对自然资源和资产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承担着重要责任。因此需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在领导干部离任时,对领导干部任职期内的自然资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管理行为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行审计,客观反映领导干部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通过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能够进一步对领导干部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自然资源浪费现象发生,而且有利于强化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

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建议

1.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

在领导平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面开展之前,可以通^开展试点,以便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步骤的便捷性和有效性进行确定。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在选择自然资源丰富而且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来进行试点,同时还要进行实地考察,对自然资源的各种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案。

2.将年度审计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

我国各级政府换届时间相对集中,这也会给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如果在短期内进行离任审计也很难保障审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可以将年度审计与离任审计有效结合,通过适当的开展年度审计,而且对自然资源的年度审计还要与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保持同步,以此来对历届领导干部环境责任进行合理划分。由于当前我国政府审计人员数量十分有限,因此全面推行年度审计也不切合实际,因此可以以2―3年作为一个滚动期间,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借鉴经济责任中的滚动式任中审计的做法,使自然资源年度审计成为常态化工作。

3.建立自然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在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中,由于自然资源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特点,这也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针对于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快构建自然资源信息共享平台,集中对各类自然资源数据进行管理,有效的保障各项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从而使审计人员能够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自然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得出客观和公正的审计结论。

4.探索运用“先审、后离”模式

目前我国的离任审计,一般都是“先离任、后审计”的模式。而离任审计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环境责任,以作为组织部门绩效考核、人事任免的依据。如果在领导干部已经发生人事调动甚至办理升迁手续之后,再实施相应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非但不能达到这一目标,反而会给审计人员带来压力。因此,为了达到离任审计效力的最大化,可以考虑将审计关口前移,逐步推行“先审计、后离任、再任命”的审计模式。通过任前、任中、任后审计的有机结合,实现对审计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降低审计成本。

5.运用风险导向,审计重点资源

由于我国自然资源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政府部门的审计人员也十分有限,很难对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全面审计。因此,我们可以考虑运用社会审计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比如,对那些公众重点关注的自然资源进行重点审计,而对于其他的非重点自然资源资产,则可以采取抽样的审计方法进行常规审计。对部分种类、部分地域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重点审计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便我们能够更加合理地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

6.与各政府部门协同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自然资源资产的复杂性决定了审计机构必须加强与各政府职能部门的协同合作。自然资源资产的具体信息掌握在各政府职能部门手中,得到它们的配合审计工作可以更好地开展。特别是与国土、水利、农业和环保等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它们已经完成的基础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

三、结束语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充分的结合了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及管理情况,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我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开展的时间较短,但随着该项审计工作的常态化,审计人员会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审计方法,探索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新思路,从而更好地促进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实现对资源环境的有效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林忠华.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J].审计月刊,2014(6).

自然资源审计信息篇10

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网络审计面临的挑战。那么何谓网络审计?网络审计就是基于互连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专门的方法,通过人机结合,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远程审计。网络审计是对以往电算化审计的时空观的又一次突破,是现代审计在电子商务时代的新发展,也是电子商务的内在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网络对经济领域的影响日益巨大。网络审计亦是如此。试从网络审计产生的动因、网络时代审计的特点、审计技术等理论要素角度浅析网络审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论文第一部分阐述网络审计产生的动因。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全球经济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新的经济模式迫使会计信息系统必须进行创新,而且信息技术也为管理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作为社会中介监督服务的审计也必然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创新,以全新的审计模式来打破传统审计模式的束缚,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开展审计业务,不仅可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而且使审计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网络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审计的诞生主要有以下动因:1.新的经济运作机制的需要。随着信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internet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电子商务模式在企业中的广泛运用,使信息的处理和传递突破了时空的界限,电子商务不仅提供了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于一体的商务交易模式,而且其快捷、方便、高效率、高效益等特征也改变了经济的结构和运作方式。2.审计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网络经济时代,随着客户业务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中介服务机构提供实时化、个性化的服务,这就促使审计组织向在线实时服务为主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网络的低成本、快捷性和跨越时空性等优势来开展业务。3.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需要。

第二部分介绍网络审计的特点。在全球信息化的趋势下,诞生了网络技术和审计相结合的高科技产物——网络审计。网络审计是在网络环境下,借助大容量的信息数据库,并运用专业的审计软件对资源共享和授权资源提供实时、在线的个性化审计服务。网络审计已呈现出传统审计无以伦比的特点和优越性:1.审计信息资源充分共享。众所周知,审计信息、审计报告是有关投资人、债权人及其它相关主体进行理性决策所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2.审计信息数据传递网络化。网络审计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通讯设施,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经营业绩进行审计测试,形成审计结论,维护委托人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3.审计报告的实时性。在网络环境下审计组织通过建立网络平台,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实时审计追踪,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强化审计工作的指向性。4.审计服务智能化。网络环境下,审计组织为委托单位提供审计服务的特征为:智能化的面向客户服务,开放式资源共享,模块化动态组合,最大限度的维护委托单位的利益。5.审计费用成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