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纺织市场分析十篇纺织市场分析十篇

纺织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5:11

纺织市场分析篇1

关键词:纺织品;出口贸易;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纺织业是我国一个劳动密集程度高和对外依存度较大的产业,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保证我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及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然而,面对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绿色贸易壁垒进一步增强的国际经济环境,我国能否持续稳步地发展纺织业出口贸易,亟待进一步研究。

一、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市场结构分析

产业的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是一个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概念。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程度、市场进退障碍、市场需求的增长率、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等,其中前三项是影响市场结构的最基本因素。

(一)市场集中度分析。市场集中度包括卖方集中度和买方集中度,这里采用卖方集中度。它指某一特定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或所占的销售份额。集中度越低,市场支配势力越小,竞争程度越高。市场集中度(CRn)一般定义为行业内市场规模最大的前n位企业的销售额(或企业资产、生产量等)之和占整个行业相应指标总数的比例。CRn的取值范围为:0

CRn=第1年出口额前n位企业出口总和/第1年出口总额

出于增加样本空间的考虑,本文采用CR4指标大致衡量纺织品出口市场的竞争情况,通过上式可以计算得到1992~2005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的市场集中度CR4,如图1所示。(图1)

从图中不难看出,近年来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市场集中度整体出现下降的趋势,从1992年0.48降到2005年0.037,约为1992年的1/10,可能受到政策调整和国际经济低迷的影响,其中1996年和1997年出现大幅度的下降。自1998开始,市场集中度降至0.1以下,且波动不大,持续偏低。这些也从出口市场的整体角度,证实了学者们对纺织行业过度竞争的论断。

(二)产品差异化分析。产品差异化是指行业内相互竞争的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由于在商品的物理性能、销售服务、信息提供、消费者偏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产品间存在不完全替代关系的状况。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实际上是生产同种产品企业之间的产品竞争,竞争的关键在于产品的差异化。

我国纺织业生产以大量的加工为主,缺乏自主创新,导致产品差异化程度低。我国纺织品的加工能力和加工规模只在中低档产品市场有优势,纺织品出口多以定牌、贴牌为主,50%以上的服装出口是来料加工,30%以上是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纸样稿来进行加工,自主品牌服装仅占10%左右,而且设计开发水平不高,不能自主设计、生产适和销路的产品。

(三)进入退出障碍分析。进入退出壁垒简要地说,是指潜在的进入者进入产业时或行业的在位者要退出该产业时所必须承担的成本或面对的障碍。总体而言,纺织产业技术含量不高,资本开支占成本的比重很小,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同时行业退出壁垒亦很低。但是,目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市场遇到了许多障碍和制约因素,具体体现在:国际贸易保护形式趋于多样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贸易转移、低成本优势渐逝等。

二、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市场行为分析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而根据市场环境采取相应行动的行为,它由市场结构决定,又反作用于市场结构。

(一)价格行为。定价行为是企业行为的重要内容。由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纺织行业是一个高度竞争化的市场,因为缺乏政府指导和行业自律,常常在出口中出现同业间过度竞争互相打压、在国际市场上集体遭遇反倾销的尴尬局面。由于生产资源的不集中,众多纺织品厂商分食一个出口市场,造成“价格战”层出不穷,其目的是抢占尽可能高的市场份额。而纺织企业低水平的研发投入和产品创新能力是导致我国纺织企业陷于频繁低水平价格战的主要原因。

(二)非价格行为。目前,初级产品价格的明显上涨使得纺织行业的成本压力继续加大,人民币升值削弱了价格竞争优势。因此,我国的纺织企业不能仅凭借价格优势占领国际市场,还应该在产品质量、品种变换、广告宣传等非价格方面展开竞争。

(三)组织调整行为。企业组织调整行为主要以产权关系的变动为主要特征,主要是企业的合并行为。我国纺织业缺少大的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实力相差不大、科研水平相当,很难有大规模的兼并行为产生。因此,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战略转轨已是势在必行,纺织服装业应加快实施企业重组或产业整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市场绩效分析

(一)市场利润率。据发改委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纺织业界的平均市场利润率为3%,2007年的3.97%是最好水平,纺织业属于微利行业。由于我国打入国际市场的纺织产品多为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或贴牌加工产品,因此其附加值一般较低,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低价策略,往往导致我国纺织品外贸出口“丰产不丰收”,即出口额增长而出口效益下降。

(二)X效率与X非效率。X效率也称内部效率,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X非效率,是用来描述企业内部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者能够使企业在每一产出单位水平上达到低成本,该企业就实现了X效率。从我国大多数纺织企业来看都是X非效率。

四、我国纺织业出口贸易改革建议

(一)重视品牌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当前,国际经济正处在产业结构的调整时期,仅靠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是不能占领国际市场的。因此,我国纺织业出口贸易应推行“品牌战略”,打破“有规模、缺品牌”的困局,尝试自主品牌的出口;推进产品的多元化,提升产品档次和推进产业升级,完善产业体系,同时纺织行业必须大力增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方向发展。

(二)加快产业重组,发挥行业优势。我国纺织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每个企业的规模太小和行业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造成的。按照产业组织的理论,纺织业是一个典型的规模经济的产业,只有实现了规模经济,才能真正实现低成本优势。另外,在区域结构调整中,要充分重视产业群区域经济的形成。

对于纺织业,产业集群经济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模式:一是集群区域围绕一个专业化市场形成,充分接纳产业集群区内生产的原材料、配套设施与服务;二是以某一类产品为主的产业资本在这一区域集中,以及劳动力、原材料、专业服务和产业技术充分自由活动,实现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的自由组合,降低经常性开支成本。

(三)加强产业链建设,提高产业总体能力。根据波特1985年在《竞争优势》中创立的价值链理论,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在于企业在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以及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互相分离的活动,这些活动都对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有所贡献。由于总体上纺织品供应链长、上游技术开发和下游市场销售环节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因此发达国家往往凭借自身雄厚的财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使我国仅在中下游生产制作上保持优势,具有相对性(加工环节)和局部性(中低端产品)的特点。要保持我国作为世界纺织品与服装出口的大国地位,需要不断调整完善纺织品制造出口的整个产业链,寻找增值环节。

(四)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冲破出口限制。服装和深加工产品仍是国际纺织品贸易的主体。在巩固和扩大现有大宗初级产品和半成品出口的同时,应大力发展服装和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增加高档纺织品与服装的出口比重,提高单位产品的平均价值,从而提高售价。另外,就纺织品出口材料来说,需要符合国际标准,多采用绿色环保、符合人体健康需要的材料,从而避免出口时受到国际准则的阻碍。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孙雪梅.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形势及其战略调整[J].商场现代化,2o06.1.

[2]童霞,吴林海.基于出口贸易视角的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J].现代财经,2007.12.

[3]陈卫红.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5.

纺织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纺织品;贸易现状;全面分析

我国的纺织品出口量占世界贸易额的13%,出口量占总生产量的30%,纺织品出口额占生产总值的47%,可见,我国既是一个纺织品出口大国,同时也是纺织品进口大国,年纺织品的进口总额不断攀升。随着纺织品贸易进入后配额时代,我国的纺织品贸易也会受到较大冲击,我们必须要对纺织品贸易现状进行全方位分析,从而提升我国纺织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一、世界纺织业发展特征

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同时,这些产业又反作用于纺织业,使产业间不断的进行创新与磨合。纺织业的产业中心不断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进行转移,产业集群特征也不断向以研发和消费为中心转移。纺织业逐渐从单一的加工制造向整个产业链模式转变,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实现了跨国公司的资源优化,构建了完善的产业链。科学技术不断应用到纺织业的生产与研发过程中,未来的纺织业领导者必将是拥有高新技术、资本实力强、有市场控制力的跨国纺织企业。

二、纺织业在我国的重要作用

1.产业利益。我国在对纺织业进行多次产业调整之后,建立了品类齐全的纺织品产业体系,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成为“世界纺织巨人”。纺织业在解决我国人民穿衣问题的同时,也保证了对世界各国人民纺织品需求的供应。

2.劳动力问题。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对劳动力的强大需求,解决了我国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对解决就业、稳定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出口贸易。纺织业一直是保证我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和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重要产业,在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在国际中的大国地位不断彰显。

三、我国纺织品贸易现状

1.整体现状。(1)多元化出口。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市场主要包括:香港、日本、欧盟、美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今天,我国对外出口纺织品贸易的销售额已经占据总出口额的大部分额,我国纺织业不断开辟新的市场,对原本的11个海外市场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少。(2)产品出口结构。纺织品加工产业中,对产品深加工的重视日益体现,但是,我国的产品深加工还处于劳动密集型阶段,对于高技术含量、产品质量高档的奢侈品牌出现大量空白,整个出口产品的水平不高。(3)配额限制。我国较之其他出口国,在纺织品市场的竞争极不公平,大大降低了我国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我国在国际纺织市场中,也是受别国限制最多的纺织品出口国。

2.我国纺织品贸易面临的新情况。(1)配额取消促进了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发展。由于原有的atC体制的终止,之前的配额法已不再使用,配额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障碍也将逐渐消失,有利于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和企业成本的降低,提高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2)配额取消后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配额限制的取消虽然有利于中国纺织品的贸易发展,但是,国际市场中的纺织品出口国远远不止有中国一个,其他国家在配额限制消除的同时,也获得了令其纺织品贸易快速发展的机会,这就使得纺织品市场的竞争逐渐加剧。(3)入世协议的影响。中国加入wto的协议书中有关纺织品特别保障条款对我国的影响逐渐显现,但是,该项条款也表明,在中国加入wto12年后,也就是到2013年,有关纺织品的特别保障条款就会废除,所以,面对当今的新形势,我国纺织业要抓住这次机会,大力进军国际市场。

四、提高我国纺织品贸易竞争力的建议

1.研究中外纺织品贸易政策。欧美的纺织品贸易政策,对外设置多种繁杂的贸易壁垒,因此,我国想要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透彻分析欧美国家的贸易政策,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首先,我国在对欧美等国出口时,要在国内对出口量进行协调,使出口量不超过额定范围;其次,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减少经济损失;最后,要和与我国关系良好的友国进行合作,促进双方的共赢。

2.研究国际市场。我国的纺织品企业要充分了解国际市场,对竞争者的产品深入研究,捕捉市场机遇,抓住机会,努力提升我国纺织品品牌在国际市场中的知名度。

3.建立营销联盟。建立营销联盟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将产品顺利的推入国际市场,提高我国纺织品在国际中的竞争力,同时,还可以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把我国的产品以庞大的销售网络推入国际市场。

五、结论

面对国内外的各种挑战,我国纺织品贸易一定要增强自主能力,走新型纺织工业道路,扩大与国际纺织市场中大企业的合作,利用我国自身的发展优势进一步向国际市场迈进,使我国成为国际市场的纺织强国。

参考文献:

[1]张莹.浅析我国纺织业贸易的现状及国际竞争力[D].吉林大学,2012.

[2]肖海霞.浅析我国纺织品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42-45.

[3]陈世清,张全中,吴翔胜,程小旭.我国纺织品贸易障碍及对策研究[J].郑州纺织工学院学报,2011(03):50-52+64.

纺织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纺织品出口竞争力

浙江是我国主要的纺织品出口加工地区之一,纺织品出口额呈逐年上升趋势。浙江省的纺织品出口不仅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浙江省的出口贸易中也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在浙江的对外贸易中,纺织品是仅次于机电产品的出口大类商品。然而目前对浙江纺织品出口竞争力研究比较有限,且大多数的研究是集中在纺织服装的出口竞争力,没有专门针对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的研究。研究出口商品竞争力的指标较多,主要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出口价格变动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和贸易竞争力指数等,这些指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特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对浙江纺织品出口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大多数使用了其中的某一个指标,而没有对浙江纺织品出口竞争力进行总体的综合性评价。本文分别运用这4个指标,利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2002-2006年共5年的数据对浙江纺织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综合分析,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浙江纺织品出口竞争力的相关对策。

一、浙江纺织品出口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在分析产品出口竞争力时,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较常用的一个指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常被用来分析一国的某类产品对世界各国或市场的比较优势。计算公式为:

这一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某一产品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的比较优势。即某种商品在一国或地区的总出口中的比例与这种产品在世界市场总出口中的比例之比,说明出口专业化比率。一般而言,若值小于1,则表明i国的j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比较劣势地位。相反,若值大于1,则表明i国的j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比较优势地位,取值越大优势越明显。RCa指数与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对应关系如表1。

本文用该指数来衡量浙江纺织品显示性比较优势,可以将其引申为浙江纺织品出口额占全省所有产品出口额与全国纺织品占全国所有产品出口的份额之比。即Xij为浙江省纺织品出口总额,Xi是浙江省所有产品的出口额,Xwj为全国纺织品出口总额,Xw为全国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2002-2006年浙江省纺织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浙江纺织品RCa指数大于1,2006年达到2.72,显示性比较优势比较显著,纺织品出口相对比较集中。从2002年到2006年,浙江纺织品RCa指数总体上趋于稳定和稍微递增的趋势,但递增的幅度非常小。

二、浙江省纺织品出口价格变动指数

国际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商品的价格竞争力,因此出口价格变动指数是衡量特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出口价格变动指数可定义为:某一出口商品在一段时间内的出口价格与基期出口价格的比值,指数大于1,表明在这段时间内这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指数小于1,表明价格下降,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由于纺织品种类繁多,因此本文选取了浙江纺织品中出口中具有代表性类别进行纺织品出口竞争力的实证研究。根据浙江2002-2006年浙江纺织品的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本文选取了絮胎、毡呢及无纺织物;线绳制品等、化学纤维长丝、蚕丝这三类纺织品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计算了上述三类纺织品出口的平均价格,并以此为基础,以2002年的数据为基期,计算出这三类纺织品的出口价格指数,具体计算结果见表3和表4。从表3中可以看出,絮胎、毡呢及无纺织物、线绳制品等纺织品的出口平均价格,除了2003年外,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说明该类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化学纤维长丝的波动不明显,基本趋于平稳。蚕丝的平均价格波动比较明显,2006年最高价格达到5622美元/吨,2003年最低价格达到3278美元/吨。因此,可以判定浙江纺织品的出口价格总体上趋于上升的趋势,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很多的学者都认为浙江纺织品近几年出现了“量增价跌”的局面,本文从具体实证数据分析却证明浙江纺织品出口“量增价跌”的现象在日益改善,甚至出现了“量增价增”的可喜局面。之所以出现纺织品出口价格指数增长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应对出口退税的下调和人民币持续升值,部分具备较强实力的浙江纺织企业,研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面料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也随之提高,在国际市场成为抢手货。部分具品牌效应的高档新品的时尚面料、纯棉面料及家纺类高档绣花窗帘、绣花窗纱、以质优取胜,价格指数明显攀升。

在本文中,Xij是浙江省纺织品出口额,mij是浙江省纺织品进口额。根据2002-2006年浙江纺织品进出口统计数据,本文计算了浙江纺织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具体测算结果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浙江纺织品进口额比较小,在2006年进口额的比重只占出口额的13.32%,tC指数>0,并且越来越接近1,2002-2006年平均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达到了0.698,说明浙江省纺织品整体表现了较高的竞争力,同时浙江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也在逐年增加。

然而,使用贸易竞争力指数评价出口竞争力时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即该指数受到贸易规模大小的影响。如果某一种产品的进出口量都非常小(贸易规模较小),而和出口量相比较,进口量更小(极端情况是进口额几乎为0),从而使得该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较大,但较大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并不真正意味着该产品较强的贸易竞争力,因此该指标在贸易规模差异较大的产品类型之间或者国家和地区之间不具有可比性。所以一般在具体分析某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时应将国际市场占有率和贸易竞争指数二者相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以做到在兼顾规模的条件下进行进出口流量结构的分析。

(二)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mRp)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mRp),是指一国(地区)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这一指标可以反映一国出口的整体竞争力。该指标可以是一个国家(地区)出口总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之比,反映国家(地区)在世界出口市场的比重;也可以是一国(地区)特定产业或者产品的出口总额与世界特定产业或产品的出口总额之比,反映该国该产业或产品的出口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比例。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反映了一国(地区)、或一国(地区)特定产业或产品国际竞争力或竞争地位的变化。基本公式为:

其中,mRp代表国际市场占有率,Xij表示i国的j商品出口总额,表示世界j商品出口总额。在本文中Xij表示浙江纺织品出口总额,为世界纺织品的贸易总额。根据2002-2006年浙江纺织品出口数据和世界纺织品贸易的统计数据,本文在计算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同时,计算了浙江纺织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具体计算结果见表7。

从表7的数据可以看出,浙江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都在逐年稳步提高,从2002年的2.78%增加到2006年的6.81%,年平均增长率为44.4%。这也说明浙江纺织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逐步增强。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该指标通常使用来衡量一国的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而本文用浙江的数据与全球的数据进行比较,因此,表中的数值普遍较低,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计算浙江纺织品出口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出口价格变动指数和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从不同侧面对浙江纺织品出口竞争力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浙江的纺织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然而这些竞争力主要是建立在较低的劳动成本的基础上的。然而,目前浙江纺织品的生产和出口面临着电力紧张,原材料成本上涨,出口退税率调低等不利因素,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到浙江纺织品出口竞争力。建立在低劳动力成本基础上的竞争力并不能长久保持,因此保持浙江纺织品出口的竞争力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创新产品,同时加大创建品牌的力度,才能保持持久的出口竞争力。

参考文献:

[1]BallassaBela.tradeLiberalizationand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J].themanchesterSchoolofeconomicandSocialStudiesJournal.1965,31(2):99-123

[2]韩真姬.韩国服装业出口竞争力分析与发展对策[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3]abbasJ.aliHowtomanagefor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a].internationalbusinesspress[C].newYork:1992.77-85.

[4]陈立平.人民币新汇率下浙江纺织品出口之应对策略[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

纺织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纺织产业;产业集群;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9-0075-03

[作者简介]李生校,绍兴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小企业成长理论;

赵梁红,绍兴文理学院人事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理统计。(浙江绍兴312000)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波特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而且存在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四种范围的竞争力。而集群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一个产业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的地位。

产业的发展,需要从战略上看清形势,把握发展方向。随着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制约集中显现、矛盾日益突出,绍兴的纺织业现在面对的是一个重大转型的问题,需要我们作深入的研究。

一、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情况

纺织产业是绍兴的传统优势产业,占了绍兴经济的“半壁江山”,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由化纤、织造、印染、服装行业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同时出现了纺机、印染助剂、技术服务、纺织软件等辅行业,形成了较为完整、配套协作的产业体系。绍兴纺织产业已取得生产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市场销量最大和设备最先进四项全国之最,成为绍兴的主导产业。纺织业的兴衰影响着绍兴经济的发展。

1.产业规模优势明显。近年来绍兴纺织业发展迅速,无论企业数还是产销量都取得显著成果。据绍兴市经贸委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全市共有大小纺织企业6.2万家,从业人员64.2万人,全年完成销售收入281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大纺织(含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企业2060家,从业人员42.24万人,经营资金1800亿元,分别占全市的43.4%、51%和43.5%。全市纺织业完成的产值分别占全国的7.8%、全省的30.6%,实现利润分别占全国的7.3%、全省的29.3%,自营出口分别占全国的5.3%、全省的25.4%。

2.块状经济特色显著。绍兴纺织产业已经形成由各区块特色纺织产业组成的庞大的产业群体拥有三个纺织品专业生产基地: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诸暨市袜业产业集群和嵊州领带产业集群;若干个纺织品生产集聚地:如绍兴县杨汛桥经编、夏履无纺布、枫桥服装、诸暨贡缎、上虞劳保用品等。

3.产业链比较完整。纺织产业有化纤、棉纺、毛纺、麻纺、丝纺等多个门类,各门类又有纺丝(纺纱)、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等多个环节。绍兴纺织业从化纤织起步,通过产业的横向拓展及前后道的纵向延伸,至今已形成了上游的pta、聚酯、化纤,中游的织造、染整,下游的服装服饰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同时,为化纤纺织产业提供装备的纺织机械、绣花机及提供印染原料的染料产业也发展壮大,以轻纺城、钱清轻纺原料市场、嵊州领带城、大唐袜业城为代表的专业市场,以浙江纺织科学研究院、中纺院江南分院、大唐袜业研究所为代表的专业服务机构相配套,形成了完善、配套协作的纺织产业链体系。

二、绍兴纺织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从绍兴纺织业整体横向比较来看,发展形势不错,然而,近年来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也难以突破成长的“天花板”。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新形势下,绍兴纺织业面临的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集中显现,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也日益突出,这无疑为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带来巨大的阻碍。

1.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低。绍兴的纺织业基本上是以生产链的形式嵌入到全球价值链的。与美、日、欧洲等发达国家相比,绍兴纺织产业主要集中于纺织成品的生产过程,处于产业价值链中的最底层。其他环节相对较弱,如化纤原料、纺织机械等主要依赖进口,时装设计、品牌运作能力又比较弱。这直接制约了绍兴纺织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及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同时,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使纺织产业的原有竞争优势不断丧失。

2.集群的集体效率低。绍兴纺织产业多年来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得以发展,无论是产业规模、产品市场占有率、新品种的开发等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但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集体效率仍然很低。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远大于合作。纺织企业对于新产品开发的积极性逐渐下降,产品市场周期缩短。整个产业集群逐渐僵化、失去弹性、对外界动荡的反应变得迟钝,从而影响集群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3.忽视品质管理和品牌建设。绝大多数绍兴纺织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即使有先进设备,也不愿在人力资源上多花成本,更不愿意研发创新,从而导致企业的品质管理水平不高,严重存在“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状况。同时“急功近利”的经营心态,以及长期以量制胜的同质化、粗放式发展,造成了绍兴纺织品牌的缺失。

4.专业市场地位下降。专业市场曾经在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柯桥轻纺城、嵊州领带城、大唐袜业城形成了著名的绍兴“块状经济”。近年大量上规模的企业为避免被模仿以及恶性竞争而撤出专业市场,网上电子商务和各类综合商贸城的开展分流了很大一部分客流,导致了专业市场的地位下降,甚至出现有“场”无“市”的“空壳市场”,或者是“半空壳市场”。

5.行业协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目前,绍兴市有镇(乡)以上的各种纺织行业协会17个。如绍兴县印染协会、服装协会、纺织协会;诸暨市的袜业协会、衬衫协会;嵊州的领带协会、服装协会、针织服装协会,等等。从数量上较为可观,但由于缺乏健全的行业规范和管理,如行业准入、价格自律、行业损害调查,贸易纠纷处理等,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实际上真正发挥作用的较少。

三、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潜力分析

历史经验表明,区域经济的格局变化和调整反映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中心转移和各地区经济政策是否符合当地实际。当前,纺织产业向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绍兴作为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发展纺织业是否还存在发展潜力值得分析研究。从绍兴目前产业发展的情况看,纺织业的优势是绍兴其他产业所无法比拟的。笔者通过实地调研,认为绍兴发展纺织还有着巨大潜力和空间,可以继续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产业加以引导扶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大的产业集群优势。完整的产业链为纺织业发展构筑了纺织业发展平台基础,绍兴拥有中国轻纺城、钱清化纤原料市场、大唐袜业市场、嵊州领带城等专业市场,不同的产业集群正通过分工明确的专业市场网络形成更大区域范围内的产业链。企业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成本具有相对优势。

2.市场网络信息优势。绍兴地处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作为国际、国内经济信息集中地,又是我国纺织服装信息中心,信息优势十分明显。同时,绍兴纺织发展时间较长,国内外客户网络群体完善,围绕专业市场已形成了销售网络,逐渐形成国内外轻纺产品的集散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3.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污水处理能力强。政府着重抓排污公共工程的投入,企业也重视环保设施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为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积累了丰富产业的发展经验,具有资金、人才和经营经验优势。绍兴纺织企业具有资金优势。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绍兴纺织企业积累了巨大的产业资本,实体经济强大,有着很好的融资平台。从人才优势看,绍兴集聚了从生产工人到专家教授等各类人才,纺织业从业人员达60多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近1/7。绍兴纺织企业还通过科技入股、科研开发等形式,与200多家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5.纺织产品的需求在增长。研究资料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时,纺织纤维消费会出现较快增长。2002年,我国的人均GDp就超过1000美元,成衣率也大幅提高,目前纺织产品的需求在增长,内需市场潜力巨大。而且,纺织品新技术的运用、新材料的开发新领域的开拓都大大刺激了纺织品的消费需求。

6.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纺织业是绍兴的重大支柱产业,绍兴市各级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加快提升发展纺织产业作为全市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积极抢占全国纺织科技制高点。

绍兴纺织产业当前的任务是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做新、做优、做强,提升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强大的竞争优势。在传统价格、成本的比较优势消失以后,要扬弃“粗放型”发展模式,摆脱对“低端道路”和“低成本战略”的路径依赖,实现差别化发展,进一步向“高端道路”的转型和升级。

四、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对策措施

尽管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历史较长,产业链和相关的产业配套服务体系比较完善,但由于面临国际上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出口设限影响,国内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多重压力,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转型与升级迫在眉睫。深入分析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因素,为绍兴纺织产业的转型和发展升级提供一些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引导作用。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政府的引导十分关键。在新形势下,政府应当认清形势,继续完善产业政策体系,为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塑造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

在现有基础上,优先发展一批优势企业、龙头企业,鼓励并购重组,帮助他们做大做强,引导他们向国际化、高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扶持一批在产业中有一定影响的中小企业,引导他们加大技改;坚决淘汰与转移一批污染严重、能耗大、技术层次低的企业,逐步将产业集群中初加工、低档次的环节向其他地区(如中西部)转移,形成梯形产品结构,避免低水平竞争,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二)大力培育纺织生产业。生产业,又称“制造服务者”(producerService),是指为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服务,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要大力培育纺织生产业。

要加快发展与纺织有关的会展、法律、咨询、评估、策划、经纪等商务服务业。扩大与上海、杭州等地相关行业的合作,引进和培育一批高资质的事务所、会展公司及中介机构等,增强商务服务功能,发展会展经济。继续大力培育和规范发展劳务中介、市场中介及科技、法律、设计、会计、审计、评估等中介机构。加大开放力度,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商务服务机构,提高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

(三)打造纺织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政府要以全球纺织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为对象,以纺织博览会、对外招商会以及各类产业主题节会为载体,综合利用电视广告、新闻媒体等整合营销手段,进一步加大区域和产业的对外推广力度。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大对各种损害区域品牌形象行为的监督与处理力度,为绍兴轻纺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树立品牌意识,创建企业品牌文化。

(四)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在区域内部鼓励先进纺织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鼓励中小纺织科技服务企业的创新与创业,在集群内部形成向科技要市场,向科技要利润的良性竞争。

增加对自主研发的投资,是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技术能力的前提条件。对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投资同样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通过收购或者共建海外研发中心来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五)加快外部市场的建立和升级建设。通过提升市场集群化水平,创新市场功能,推进业态创新,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洽谈订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化交易方式,完善网上轻纺城,实现有形市场与数字化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以纺博会为突破口,提升轻纺城国际影响力,按照“交易模式公司化、运营方式国际化、交易主体全球化、交易时间全天化”的全新理念,全力把国际贸易区打造成以网上交易和跨洋交易为主的全球化纺织贸易大平台。

面对着从紧货币政策下的融资难题,要加快引导纺织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加快开拓企业上市途径,引导企业循序渐进上市,重点支持企业在国内证券市场主板和中小板及未来创业板上市,增加上市企业的质量和数量。同时,鼓励企业在进入新加坡等亚洲资本市场后,再逐渐进入欧美市场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创新管理机制,与国际市场接轨,促进绍兴支柱产业的升级和快速发展。

通过政府协助集群内企业加大纺织服装人才的引进力度,依托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人才优势,引进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重点引进能够进行品牌运作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复合型营销人才、与国际接轨的服装设计师、熟悉国际市场规则的外贸人才以及高级样板师、工艺师、机械师,优化绍兴纺织服装人才结构,为纺织产业集群的升级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

(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要提升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行业协会任务首先在于加强与纺织企业的沟通,减少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协调解决产能、市场和原料等方面的矛盾。其次,积极开展与各国纺织工业组织间的交流对话。增进相互了解,消除分歧,化解摩擦,扩大互补合作,促进协同发展。此外,协助国内纺织企业产业升级、开展与国际零售业合作及行业自律等。

五、小结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目前整个产业规模明显,块状经济特色显著,产业链比较完整。但由于面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的双重压力,迫切需要转型。通过对绍兴纺织业的潜力分析,笔者认为政府要加强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政策扶持;企业需要加大投入,提升品质管理和品牌建设,充分利用外部专业市场、资本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同时,正确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以真正提升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促进产业集群的转型与升级。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刘恒江,等.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0).

[4]Krugman.Development,Geographyandeconomictheory[m].Cambridge:themitpress,1995.

[5]nelson.nationalinnovationSystems:aComparativeanalysis[m].newYorkand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

纺织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环境保护纺织品贸易国际竞争力

本文首先计算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其次,计算出我国纺织产业相关年份的国际竞争力。再次,对我国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和其国际竞争力作相关分析。最后是对上面的分析的小结。

一、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

要进行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分析,首先就要将环境保护量化。环境保护强度,是用来衡量环境保护的量化指标。对环境保护强度,最直接的测量就是环境成本。但我国环境保护统计工作起步较晚,环境成本数据连续性不强,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本文将参照综合评价的一般原理,采用间接测量的方法来估算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

1.环境保护强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参照赵细康的环境保护强度综合评价指标,考虑到我国环境统计指标的局限性,本论文选取以下8个指标,来计算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

(1)单位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2)单位产值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3)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工业废水排放量

(4)单位产值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5)单位产值烟尘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6)单位产值粉尘排放量=粉尘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7)单位产值二氧化硫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8)单位产值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总产值

(其中工业总产值是指《中国环境年鉴》中统计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本文对指标进行了线性标准化的处理,以消除指标间的不可公度性和指标间的矛盾性,以及获取对事物的个性认识。)

这套eRS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个目标层(eRS综合指数),三个评价指标层:废水(1-3)、废气(2-7)和固体废物(8)构成的。

2.我国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综合指标

根据历年《中国环境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和上述介绍的产业环境保护强度综合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得到1995年到2004年的我国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从图可以看出其基本趋势是上升的。这说明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一直在增加,我国纺织产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执行强度也不断增加。但从2002年开始,eRS增长缓慢,2004年甚至产生微降,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采用综合评价指标计算的我国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的连续性较好,基本可以代表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可以被用于对我国环境保护强度和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中。

二、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

1.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

因此,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应该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表现形式和能力的发挥等方面入手,并按照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指标的筛选。目前国际上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即竞争结果分析和比较优势分析。其中,竞争结果指标主要有三种:国际市场占有率、利润率和固定市场份额。比较优势指标主要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专业化系数、劳动密集度指数、出口优势变差指数和mickaely指数。由于相关数据收集有一定难度,本文选取以上竞争力评价指标的三种,即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专业化系数(tSC)来对我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分别与我国纺织业的环境保护强度做相关分析。

(1)国际市场占有率(mS)。国际市场占有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的份额。该指标是指本国某种工业品市场销售额占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销售额的比重,即某国某种工业品的出口额占世界同类产品出口额的比重。其计算方法如下:

mS=Xij/Xwj

其中,mS表示i国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表示i国j产品的出口总额,Xwj表示世界j产品的出口总额。

(2)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Balassa)于1965年提出的一个具有较高经济学分析价值的国际竞争力的测度指标。它剔除了国家总量滚动和世界总量波动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较好的反映了该产品的相对竞争优势。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国某商品的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份额的比例。计算方法如下:

RCa=(Xij/Xit)/(Xwj/Xwt)

其中,Xij表示i国第j类商品的出口额,Xit表示i国所有产品的出口额,Xwj表示世界j类商品的出口额,Xwt表示世界所有商品的出口额。一般认为如果RCa大于1,说明该国家该类商品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若RCa大于2.5,表明该国家该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小于2.5而大于1.25,表明该国该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指数小于0.8,则表明该国家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3)贸易专业化系数(tSC)。贸易专业化系数,表示一国净出口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是分析行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一种有力工具。tSC能够反映相对于世界市场上由其它国家所供应的一种产品而言,本国生产的同类产品是处于效率的竞争优势还是竞争劣势以及其优劣势的程度。其计算方法如下:

tSC=(Xij-mij)/(Xij+mij)

其中,tCS表示贸易专业化系数,Xij表示i国第j类商品的出口额,mij表示i国第j类商品的进口额。

tSC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某产业的贸易竞争力,其取值落在[-1,+1]之间。tSC系数的值趋于-1,表明该国家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弱。tCS系数趋于0,说明双方因产品差异化而各有竞争优势。tSC系数趋于1,表明该国家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用贸易专业化系数指标可以看出一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分工地位,该指标常常被用来衡量贸易水平分工度。

2.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

下表为根据相关年份的《中国环境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海关关年鉴》中的数据计算的1995年到2004年的纺织产业三个不同的国际竞争力指标的值。

数据来源:根据相关年份的《中国环境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海关年鉴》整理计算

从表,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1995年至2004年是呈下降趋势的,从1995年的24.11%下降到2004年的14.96%,下降的幅度达到37.95%。而RCa指数,虽然从数值上看是乐观的,说明我国纺织产业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从年度变化上看则不太乐观,我国纺织产业的RCa国际竞争力指数从1995年的7.98下降到2004年的2.3,下降的趋势明显,下降的幅度也很大。tSC指标则是呈上升趋势,且平均值到达到0.487,显示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三、我国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分析

对环境保护强度综合评价指标eRS和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指标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性比较优势RCa、贸易专业化系数tSC分别作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56,-0.970,0.895,p值均为零,通过检验。这说明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与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指标分别在α=0.01的水平上呈显著的负线性关系(前两者)和正线性关系(后者)。

由此可见,我国的环境保护强度与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之间分别存在较强的影响,环境保护强度的增加,使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下降,也使我国纺织产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下降。且由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好的指标,许多学者都常常使用这一指标来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这说明环境保护从这两方面来看确实是影响了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该影响是消极的。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保护强度与贸易专业化系数之间呈正线性关系,这说明,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强度的增加,我国的贸易专业化系数没有下降,反而上升,即我国的纺织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水平上升。这一正线性关系说明了环境保护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了动态影响。

四、结论

上面的实证分析分别将我国纺织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与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指标作相关分析。其中,我国纺织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与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呈负相关,与贸易专业化系数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56、0.970、0.895。

以上结果表明三点:第一,环境保护确实是影响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因为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与三个衡量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第二,环境保护强度从不同的方面影响了国际竞争力,环境保护强度可能会使我国纺织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的下降,但是同时却也增加了我国纺织产业的专业化水平。第三,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与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并未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的变化。以上分析足以说明环境保护强度对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影响,这表现为在短期,环境保护会降低我国纺织产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降低国际市场占有率,进而降低产业国际竞争力;但是,在长期,却可以提高我国纺织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水平,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著名的“波特假说”认为,环境管制压力就象市场竞争压力一样,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或清洁产品的创新,创新的结果往往是新的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或生产工艺的产生。从短期看,环境保护加强、环境成本内部化会弱化一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但从长期看,环境成本内部化有利于促进一国贸易增长方式外延扩张向内涵扩张的积极方向转化。环境保护强度低的国家本来有些产品达不到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而无法出口,但是,经过本国环境保护标准的提高,使得产品质量突破了发达国家形成的绿色贸易壁垒,可以创造出新的出口增长。我国绿色纺织品的出口额不断增长就证实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陈立敏谭力文: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兼论波特体系的内在矛盾[J].经济管理,2003(24)

[3]michaele.porter: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谢卓然宗刚:环境成本内部化与我国对外贸易环境竞争力[J].经济与管理,2003(4)

纺织市场分析篇6

当前我国纺织工业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基本形成了上中下游相衔接、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我国纺织工业具有市场化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水平高,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成本低,国内外市场潜力大以及产业链与产业集群配套协作等优势,构成了目前主要竞争力来源。

1.纺织工业竞争力测算

参照波特钻石模型,构造了一个纺织工业竞争力三层次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采用2001—2009年纺织工业统计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指数值并绘制变化折线。由于测算结果反映的是所选年度竞争力指数的相对值,2001—2004年数值为负,2005—2009年数值为正。由于数值的正负不影响比较结果,本文没有进行调正处理。从竞争力指数变化来看,2001—2009年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主要有3个特征。

第一,总体上,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稳定,我国纺织工业步入稳步快速发展阶段。

第二,从2005年开始,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指数呈加速提升趋势2004年竞争力指数曲线出现拐点,即折线的斜率开始增大,从2005年起,我国纺织工业的竞争力提升速度进一步加快。这显示了2005年配额制度取消后国际贸易环境优化使我国纺织工业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第三,2008—2009年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出现明显下降,低于2007年和2006年水平。说明对于出口比重约占1/3的我国纺织工业来说,金融危机造成的国际市场萎缩对我国纺织出口行业影响较大,使得当年竞争力指数下降明显。

2.纺织工业竞争力国际比较

为衡量我国纺织工业在世界各国间的竞争力水平,进行横向国际比较分析。本文选取《中国工业化报告》的五大类指标体系来反应国际行业水平的差异:工业生产效率指标、工业技术投入及先进性指标、国际化水平或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合理化指标、工业发展环境指标。依据国际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比性,选取以上五大类指标体系中的一些特定指标来衡量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国际水平。在具体计算纺织行业的竞争力水平指数时,沿用了指标赋值后的加权平均法:工业竞争力水平综合指数=∑(实际指标值/标准值)×权数)。计算出来的纺织工业竞争力综合指数的取值范围在0~100之间,数值越大表明竞争力综合水平越高。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对纺织工业竞争力各项指标的国内外水平的确定及对比分析,最终计算出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的综合指数为48.25%,即我国纺织工业的竞争力大致相当于世界先进的50%左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而《中国工业化报告》认为,我国工业竞争力综合指数或现代化水平值约为世界先进水平的20%~30%,那么我国纺织工业的竞争力综合指数远超出我国工业发展水平综合值。因此,虽然我国纺织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但在我国工业体系中是竞争优势明显的行业。

二、把握机遇,积极调整纺织工业竞争战略

1.增强自主创新,提升科技领域竞争力

一是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原创技术开发。纺织工业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重点主要集中在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及产业链应用开发;天然纤维高附加值产品及先进技术工业开发;纺织机械关键设备开发与应用;信息化共性技术开发应用等4个领域。对这些前沿领域的研究一直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核心战略之一,能否加快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是决定我国纺织工业进入高新技术领域的关键。二是购买和储备尖端技术。技术贡献率对于纺织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我国纺织优势企业之所以能立足的根本原因之一。但技术进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积累。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有些国外纺织企业在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开始寻求研发伙伴,甚至为了企业正常运营而出售部分技术。因此,我国纺织优势企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积极参与国际技术的合作研发,或选择购买一些尖端技术,加快向技术高端迈进。

2.加快推进品牌竞争战略

一是积极培育自主品牌。我国纺织品服装自主品牌成长尚处于起步阶段,出口产品仍以低利润的oem和oDm为主,国内大中城市高档纺织服装市场也大多被国际知名品牌占据。当前应在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实行稳定低端市场、开拓中端市场、突破高端市场的品牌建设思路,加快提高纺织品服装自主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二是适当收购国际品牌企业。我国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力和经营战略,收购一些国际品牌企业,加快我国纺织品牌建设,并借他们已有的销售渠道拓展国际市场。例如,2009年6月29日,法国皮尔卡丹公司宣布将旗下在华成衣和衣饰业务卖给两家中国公司——广州健升贸易有限公司和卡丹路公司。中国纺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收购一些国际品牌,是产业趋于成熟的表现,更是我国纺织企业实力打造的结果。

3.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类市场受影响的程度不同。纺织品服装出口应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在加强欧盟、美国、日本等传统市场贸易往来的同时,积极开拓拉美等新兴市场。市场多元化不但可以分散国际市场风险,而且有助于优化我国纺织出口结构。在传统高端市场竞争中,我国纺织出口附加值较低,应在保证现有份额的基础上积极向品牌、技术领域迈进。在拉美、非洲以及中亚一些新兴市场中,我国应主动把握消费需求趋势,以物美价廉的优势将我国纺织工业终端产品的销售甚至生产环节转移出去,缓解金融危机后出口转内销给国内市场造成的压力。

纺织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纺织业出口因素发展对策

一、我国纺织业出口现状及出口影响因素分析

纺织业为我国传统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生产大国。同时,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量居世界第一,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据海关统计,2007年全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额达到1898.4亿美元,占全国货物贸易总额的8.7%。其中,出口1712.1亿美元,占全国货物贸易出口的14.1%;全年实现顺差1525.7亿美元,增长21.2%,占全国货物贸易总顺差的58.2%。我国纺织品出口地区多达二百多个国家,其中大部分输往欧美市场。进口中国纺织品服装金额最多的五大国家和地区是: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香港,经过2005年的高速增长和2006年的平稳过渡后,2007年我国对欧盟和美国的出口增长速度逐步放缓(数据来源: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

根据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影响一个国家出口需求的因素很多,但就某一行业的出口影响因素而言,主要包括输入国的收入、汇率变动、出口退税和外商投资情况,还有其它包括当地的物价指数等因素。王晓红等认为汇率是影响出口重要的因素之一,它通过相对价格影响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当商品的国内价格与国外价格不变时,汇率变动对该商品的相对价格和竞争能力就有重要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能够使得国内各经济部门,因外资流入而产生国内经济实力的变动,并由此而促进出口增长。李波在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尤其是工业制成品出口有重要的作用。兰宜生对中国东、中、西部的外贸依存度及进出口与GDp做了回归分析,认为外贸依存度越高,进出口增长受GDp的影响越大。另外,我国于1985年开始对出口贸易实行退税优惠,这对我国纺织品的出口产生了影响。许多学者,如隆国强认为,出口退税作为一项调节和促进出口的政策措施来说,起到扩大出口规模的作用,并由此来增加外汇收入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纺织业出口因素影响的实证分析

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采用汇率(n)、外商直接投资(FDi)、输入国GDp和出口退税额(D)作为影响出口额(eX)的主要因素,搜集整理了2001年~2007年的相关数据(见表1)。外商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效益一般要到第二年才能显现出来,因此外商直接投资额选取的是提前一年的数据。日本、香港、美国、欧盟、韩国是我国纺织品出口主要国家和地区,但对香港主要是转口贸易,因此不考虑其GDp的影响。另外,由于纺织业出口中包含纺织产品和服装出口,并且退税率不同,因此分别计算纺织品和服装的退税额,然后合计为总的退税额。

数据来源:worldtrade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tradeStatistics,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商务部网站,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网站,中国第一纺织网。由作者整理。

2.模型的建立与分析结果

本文旨在研究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因素与出口额之间的关系,因此,构建如下出口模型:

eX=F(FDi,GDp,D,n)

根据数学原理,取对数后可消除指数影响,使变量之间保持线性关系,本文采用对数的形式作为具体的出口回归方程。

Ln(eX)=p+p1Ln(FDi)+p2Ln(GDp)+p3Ln(D)+p4Ln(n)+w

其中p是待估系数,w是随机干扰项,代表影响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其他因素,p1、p2、p3、p4为各影响因素的弹性系数。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第一步:变量间相关性分析,得到下表:

汇率(n)通过不了显著水平5%的检验,说明汇率变化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不显著。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汇率是相对美元而言,对其它各国货币的变化不是同向的,相对美元的汇率变化会导致对一国出口需求的变化,即对出口市场的重新选择,对美元升值,可能会导致对贬值地区的出口量的增加,因此对总出口量的变化影响不显著。

第二步:基于以上分析,剔除汇率变量,模型其它参数保持不变,得到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

(1)如外商直接投资FDi,国外收入GDp,出口退税D与我国纺织品出口同向变化。每个回归系数,包括常数项,都通过了5%水平的t检验,而且该方程的F=2040,这表明模型的线形关系较强。R=1且调整后的R2=0.999,也表明该模型具有相当高的拟合度。因此,该模型方程为:

Ln(eX)=0.105Ln(FDi)+0.677Ln(GDp)+0.238Ln(D)-15.914

(2)通过方程可以看出,输入国的GDp对纺织品出口的影响最为显著,通过了显著性水平的t检验,弹性系数为0.677,表明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使我国纺织品出口额增加0.677个百分点。因此,出口地区的选择对我国纺织业出口影响很大。出口退税的影响较显著,弹性系数为0.238。说明出口退税越多,越能鼓励出口。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也较为显著,弹性系数为0.105。吸引更多的外资投入纺织业,将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我国纺织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

长期以来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相对集中于美国、欧盟、日本等,这使我国纺织品出口依赖性和不稳定性增强。受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影响,美国从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的纺织品及服装的数量几乎翻了一番,而从中国及亚洲国家进口的此类产品却下降了一成。因此,我们只有在巩固原有欧美高端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大力发展与中亚、非洲、拉美及东欧国家的贸易往来,从而降低市场过度集中带来的风险,才能促进我国纺织品贸易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努力培育自主品牌

目前我国纺织品贸易中50%以上的服装出口为来料加工,30%左右由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进行复样加工,自己的品牌仅占10%左右。出口的纺织品大多属于定牌生产或牌生贴牌生产,纺织品出口企业的竞争力较弱,盈利能力普遍较低。因此,我国企业必须改变以产能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大力培育和提升纺织品自主品牌,依靠技术和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注重质量认证,突破贸易壁垒

近年来欧盟对纺织品实施了严格的保护措施,提出越来越严格的生态要求,陆续的包括禁用染料和其他化学品的法规已形成欧盟所有成员的统一行动。所以纺织企业一定要根据产品最终输出国的不同,适用不同的产品质量标准,在生产过程中把好质量关。纺织品出口企业应积极开展绿色纺织品、生态纺织品的生产和认证,以适应世界消费潮流和纺织品的发展趋势。

4.构建纺织业产业集群

纺织业是一个典型的规模经济的产业,只有实现了规模经济,才能真正实现低成本优势。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大多数纺织企业的规模和研发水平都比较落后。因此需要纺织品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互相合作,通过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和优化组合,推动产业集群形成,形成规模效应。

四、总结

随着国际贸易市场的竞争加剧,我国纺织企业要积极面对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使出口产品由传统的低附加值转为高科技、高附加值,由传统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综合竞争优势,借市场的力量培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晓辉叶培培:广州市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商论,2005,(3)

[2]李波:我国出口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9)

纺织市场分析篇8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的纺织品出口大国,美国是我国出口的一个重要对象,在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后,中国纺织品出口环境产生了新的变化,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并没有结束,中国迎来了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后配额时代,美国以特保措施、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措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本文分析了中美纺织贸易摩擦对中美双方各有何影响,以及中美纺织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来给政府和企业以警示,使他们尽早采取相应措施。

关键词:中美;纺织贸易;摩擦

2005年1月1日,实施了30多年的纺织品配额制度完全取消,国际纺织品贸易一体化。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进口国,中国是世界上的纺织品出口大国,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迎来了后配额时代。中美纺织贸易摩擦正以各种形式频繁发生,对此中国应高度重视并应采取应对措施。降低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给中国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的影响

中美纺织贸易摩擦频繁发生,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贸易战是一把双刃剑,伤到他人的同时也会伤到自己,这对中国和美国都会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一)对美国而言

1.对美国的负面影响。

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贸易战是一把双刃剑,美国极有可能会遭到中国的贸易报复。中国的纺织品成品半成品不能出口到美国,美国国内的零售商和原材料生产商也不能正常生产,使其利润降低。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的劳动力价格相对较高,中国的劳动力价格较低,中国的纺织品价格较低,低价的中国纺织品在美国的销售受到限制,这样美国国内纺织品价格上升,美国消费者不得不承担高昂的纺织品价格,对纺织品的需求降低,不利于美国纺织企业发展。

2.对美国的正面影响。

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中国向美国出口纺织品困难加大,大量的中国纺织品无法在美国正常销售,中国纺织品在市场上的数量大大减少,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的纺织品价格较低,在美国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中国纺织品数量的减少使得美国本土的纺织品生产商少了一个竞争对手,美国纺织品生产企业的销售量便会提高,利润提高,从事该行业的人员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也会得到改善。

(二)对中国而言

1.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配额取消后,美国对中国纺织品需求增加,中国的纺织品产量上升,由于纺织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大量生产资料涌向纺织部门,但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大量的中国纺织品无法在美国正常销售,中国纺织品商人的利润和收入降低。纺织品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由于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会导致中国的就业率降低。

2.对中国的正面影响。

中美纺织贸易摩擦对中国也有正面影响。它使得我国纺织品生产企业开始思考,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正,积极设立科研部门,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走品牌战略,注意保护环境,提高企业的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竞争力。

二、中美纺织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

前文已经阐述了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的影响,那么何为中美纺织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的产生,中美双方都有责任,不能把责任都推到美国身上,中国也应该从自身寻找原因。

(一)从美国方面考虑

1.美国自身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抬头。

中国是世界纺织品出口大国,自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后,大量我国纺织品出口到美国,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劳动力相对美国价格较低,我国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使纺织品成本降低,价格在美国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美国市场是高度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国纺织品进入美国市场后,将导致美国国内纺织品价格的下降,纺织品部门的资本收益率会趋于下降,纺织品部门的产出将会受到影响。中国的纺织品对美国形成巨大压力,美国国内纺织产业竞争力下降,美国便会在公平贸易的政策下加强贸易保护。

2.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影响导致中美纺织贸易摩擦。

中国纺织品占领美国市场,严重影响美国纺织产业,纺织产业工人收入降低,纺织业作为美国传统支柱产业,从事纺织业的美国劳动者人数众多,工会便会向政府施压,迫使政府颁布纺织品贸易保护政策。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选举利益,争取更多的选票,也会制定针对中国纺织品进口的贸易政策。

3.欧美大环境对美国产生的影响使得美对华加大贸易摩擦。

在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后,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纺织服装品数量大幅增长,这也存在一定的隐患,引发欧洲对我国展开贸易战,如欧盟重启对华聚酯纤维面料反倾销调查,对纺织服装品要求产地证明等,这些都会影响到美国对华纺织服装品的态度。

(二)从我国自身考虑

1.中美贸易长期不平衡。

表现为中美双方国际收支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不同,美国用的是“原产地”原则。这就将中国从香港或者其他国家出口到美国的商品都算入中国,美国用的是到岸价格,与中国的算法差了运费和保险费,美国也没有包括他们优势的服务贸易。

2.国内纺织产业结构不平衡导致摩擦产生。

中国纺织产业结构不平衡,企业多以小型为主而且分散,缺少市场竞争力;大型企业大都缺少核心技术,跨国资源配置能力不强。中西部差距依然较大。配套原材料发展比较缓慢,普通纤维产品生产量较大,产能增长较快,而科技含量高、功能品种多样化纤维却比较短缺。纺织产品生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的服装加工中,且竞争十分激烈;而高技术含量的纺织品生产较少。

3.中国纺织品生产企业自身存在问题。

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以及渤海湾地区和山东。纺织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纺织生产企业利用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大量生产。纺织企业自主生产性不强,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不能自主设计,生产适合销路的产品,产品出口主要是定牌、贴牌加工,缺少自己的优势品牌。有些纺织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参考文献:

[1]洪涓,张家艳.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4

[2]王世平,赵春燕.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5,22

纺织市场分析篇9

关键词:中美;纺织贸易;摩擦

2005年1月1日,实施了30多年的纺织品配额制度完全取消,国际纺织品贸易一体化。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进口国,中国是世界上的纺织品出口大国,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迎来了后配额时代。中美纺织贸易摩擦正以各种形式频繁发生,对此中国应高度重视并应采取应对措施。降低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给中国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的影响

中美纺织贸易摩擦频繁发生,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贸易战是一把双刃剑,伤到他人的同时也会伤到自己,这对中国和美国都会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一)对美国而言

1.对美国的负面影响。

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贸易战是一把双刃剑,美国极有可能会遭到中国的贸易报复。中国的纺织品成品半成品不能出口到美国,美国国内的零售商和原材料生产商也不能正常生产,使其利润降低。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的劳动力价格相对较高,中国的劳动力价格较低,中国的纺织品价格较低,低价的中国纺织品在美国的销售受到限制,这样美国国内纺织品价格上升,美国消费者不得不承担高昂的纺织品价格,对纺织品的需求降低,不利于美国纺织企业发展。

2.对美国的正面影响。

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中国向美国出口纺织品困难加大,大量的中国纺织品无法在美国正常销售,中国纺织品在市场上的数量大大减少,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的纺织品价格较低,在美国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中国纺织品数量的减少使得美国本土的纺织品生产商少了一个竞争对手,美国纺织品生产企业的销售量便会提高,利润提高,从事该行业的人员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也会得到改善。

(二)对中国而言

1.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配额取消后,美国对中国纺织品需求增加,中国的纺织品产量上升,由于纺织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大量生产资料涌向纺织部门,但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大量的中国纺织品无法在美国正常销售,中国纺织品商人的利润和收入降低。纺织品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由于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会导致中国的就业率降低。

2.对中国的正面影响。

中美纺织贸易摩擦对中国也有正面影响。它使得我国纺织品生产企业开始思考,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正,积极设立科研部门,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走品牌战略,注意保护环境,提高企业的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竞争力。

二、中美纺织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

前文已经阐述了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的影响,那么何为中美纺织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的产生,中美双方都有责任,不能把责任都推到美国身上,中国也应该从自身寻找原因。

(一)从美国方面考虑

1.美国自身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抬头。

中国是世界纺织品出口大国,自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后,大量我国纺织品出口到美国,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劳动力相对美国价格较低,我国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使纺织品成本降低,价格在美国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美国市场是高度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国纺织品进入美国市场后,将导致美国国内纺织品价格的下降,纺织品部门的资本收益率会趋于下降,纺织品部门的产出将会受到影响。中国的纺织品对美国形成巨大压力,美国国内纺织产业竞争力下降,美国便会在公平贸易的政策下加强贸易保护。

2.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影响导致中美纺织贸易摩擦。

中国纺织品占领美国市场,严重影响美国纺织产业,纺织产业工人收入降低,纺织业作为美国传统支柱产业,从事纺织业的美国劳动者人数众多,工会便会向政府施压,迫使政府颁布纺织品贸易保护政策。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选举利益,争取更多的选票,也会制定针对中国纺织品进口的贸易政策。

3.欧美大环境对美国产生的影响使得美对华加大贸易摩擦。

在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后,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纺织服装品数量大幅增长,这也存在一定的隐患,引发欧洲对我国展开贸易战,如欧盟重启对华聚酯纤维面料反倾销调查,对纺织服装品要求产地证明等,这些都会影响到美国对华纺织服装品的态度。

(二)从我国自身考虑

1.中美贸易长期不平衡。

表现为中美双方国际收支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不同,美国用的是“原产地”原则。这就将中国从香港或者其他国家出口到美国的商品都算入中国,美国用的是到岸价格,与中国的算法差了运费和保险费,美国也没有包括他们优势的服务贸易。

2.国内纺织产业结构不平衡导致摩擦产生。

中国纺织产业结构不平衡,企业多以小型为主而且分散,缺少市场竞争力;大型企业大都缺少核心技术,跨国资源配置能力不强。中西部差距依然较大。配套原材料发展比较缓慢,普通纤维产品生产量较大,产能增长较快,而科技含量高、功能品种多样化纤维却比较短缺。纺织产品生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的服装加工中,且竞争十分激烈;而高技术含量的纺织品生产较少。

3.中国纺织品生产企业自身存在问题。

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以及渤海湾地区和山东。纺织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纺织生产企业利用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大量生产。纺织企业自主生产性不强,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不能自主设计,生产适合销路的产品,产品出口主要是定牌、贴牌加工,缺少自己的优势品牌。有些纺织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参考文献

[1]洪涓,张家艳.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4

[2]王世平,赵春燕.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5,22

纺织市场分析篇10

中美贸易摩擦是中美双方争取自身贸易利益的博弈过程,美国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不断挑起贸易摩擦;而中国自身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为美国制造贸易争端提供了机会。就纺织品贸易摩擦的产生而言,背后有其深层次的经济、政治、政策原因。本文首先简介中美贸易争端及其对中国纺织品的影响,然后探讨了中美贸易争端背后深层次的经济、政治、政策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纺织品贸易争端;中美;设限;原因;对策

1前言

中国入关以后,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明显增加,并表现出新的特点。在2003年发动1起、2004年发动3起纺织品设限的基础上,美国政府分别于2005年5月自主启动3起、于2005年5月、9月接受业界申请启动6起对华纺织品设限,除此以外还对我24类纺织品进行设限调查,涉案产品2005年对美出口金额超过100亿美元。2005年6月至11月间,我商务部与美方进行了7轮艰苦的磋商,最终达成了中美纺织品贸易备忘录,妥善解决了纺织品贸易争端,但是从长期来看,争端还远未离去。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纺织行业虽然盈利较低,但却是中国最重要的吃饭行业之1,对国内就业形势具有重要的影响。截至2004年中国纺织业直接从业人口已接近1900万,占全部制造业就业人口的23%。与农业密切相关也是纺织业成为中国最重要吃饭行业的1个关键因素。

美国为中国第4大纺织品出口市场,所以,对中美纺织品争端的研究变得非常重要。

近年来国内涌现了大量的相关论文,其中有代表性的有:朱启荣,张旭青,张海森的中美纺织品贸易磨擦原因分析和思考;张媛的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之我见;王世平,赵春燕的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探析;付洪良的无配额时代中美纺织品贸易壁垒及应对措施。

本文在对大量丰富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对中美正式建立经贸关系以来的贸易争端进行分析,证明美国对华设限并不合理;通过福利分析,证明设限对中美两国都不利;并进1步揭示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最后提出1些应对策略。

2配额时期争端与出口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纺织工业的生产基本上以满足国内衣着消费为主,出口贸易1直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后,中美纺织品贸易掀开新的1页。

1972年~1978年,中国向美国出口纺织品从1100万平方码增长到2亿平方码。这1时期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绝对数量较低,而且增长速度缓慢。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中美纺织品贸易有了新进展。首先,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开始享有最惠国待遇,同时,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调整纺织品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轻纺工业,鼓励轻纺产品出口。

1979年~1982年,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出现了高速增长的局面,中国向美国出口纺织品服装分别增长到5.5亿美元、10.4亿美元、18.3亿美元、22.2亿美元。与此同时争端开始出现,1979年美国政府单方面宣布对进口中国纺织品的7大类商品实行限额,中美展开了第1次纺织品协定的谈判。1980年、1983年和1987年中美分别达成3个纺织品协定,美对华纺织品配额限制品种由最初的8种扩大到87种,覆盖了中国输美纺织品的85%。

中国于1984年1月正式加入mFa。中国开始使用mFa机制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中美于1994年、1997年又分别签署了两个纺织品贸易协议。

入关前,中美共签署了5个纺织品贸易协议,美国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增长的限制表现得越来越严格。在第1个中美纺织品协议(1980~1982年)与第2个中美纺织品协议(1983~1987年)中,中国纺织品配额的增长率分别为5~6%、5%,至第4个中美纺织品协议中,配额的年增长率已降为1.63%,至第5个纺织品协议配额年增长率进1步降为了1.57%。

配额时期争端主要有: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当年,美国政府单方面宣布对进口中国纺织品的7大类商品实行限额。原因是尽管当时中国输美的纺织品绝对数量还比较低,但其迅速增长势头将会给美国市场构成潜在威胁,因而要求与中国进行配额限制谈判;1983年初,美国单方面宣布将对中国纺织品进口实施严厉制裁,中国以宣布停止从美国进口棉花、化纤和大豆与之抗衡。结果在1983年达成了第2个纺织品贸易协议;1997年,美方以我国个别贸易企业从事非法转动为由,对我国实施1900万美元的配额处罚引发了中美第5个纺织品贸易协议(1997~2001)谈判。

配额时期,由于配额增长率的限制,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增长比较慢,争端也比较少。这1时期,中国纺织品出口的波动较大,1998至2001年,出口年度增长率分别为-6%、1%、21%和2%。美国的行为表现出严重的单方面性。总是先宣布对我国进行制裁然后再和我国谈判。而且美国借以引发争端的理由也不充分。5个中美纺织品贸易协议严重的限制了中国纺织品向美国出口。

3后配额时期争端和出口

加入wto以来,中国纺织品出口持续较快增长,2002至2004年出口增长率分别为16%、28%和21%。中国纺织品出口在国际市场和美国市场的份额也稳步提高,2004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规模达到951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16%,占世界纺织品出口市场、美国纺织品市场的比率为23%和17.6%,分别比2001年提高了3.8和3.9个百分点,比1995年提高了7.0和3.4个百分点。从出口市场来看,美国为中国第4大纺织品出口市场。2005年1~5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值是407.7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14%,对美国出口金额为67.58亿美元,同比增长70.69%,与1~4月相比增幅上涨了3.73个百分点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