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艺术教育实施方案十篇小学艺术教育实施方案十篇

小学艺术教育实施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5:36

小学艺术教育实施方案篇1

体艺2+1活动方案一一、指导思想

根据湖南省《关于开展创建体育、艺术2+1项目学校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娄底市教育局为抓好体育艺术2+1试点学校的工作安排,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市教育局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倡导我参与、我快乐、我运动、我健康的运动理念和我欣赏、我创造、我展示、我成功的艺术思想,让学生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和艺术项目,培养学生对体育和艺术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育和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生活情趣,形成健全人格,让每一颗心灵都快乐,让每一个学生都幸福成长。

二、实施原则

1、全面发展的原则: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终身体育艺术理念为原则。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设计能切实提高学生体艺技能的内容、方法体系,有效开发体育、美育功能。

2、激发主体发展积极性原则:学生是主体,按新课改的要求,贯彻新的教育理念,以生为本,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艺术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活动积累和磨炼,长见识、得乐趣,从而掌握运动技能和艺术技能,提高能力和水平。

3、全员参与的原则: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以

发挥,特长得以发展,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促进共同发展。

4、校内外相结合的原则:校内教育为主,校外教育为辅,提高体育、艺术教育师资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为先导,充分发挥社区教育、校外教育优势资源,正确引导家庭、社会教育观念,共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5、发展特色的原则:张扬个性,发展特长;进一步拓展教育的空间,促使学生发展特长,学校发展特色,从而建设有特色的体育、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提升教育质量。

三、实施办法

1、教导处召开音体美教研组长会,广泛征求艺体教师意见,制定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和学生申请考核表。

2、召开音体美教师和班主任会,布置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和填写学生申请考核表的有关事宜。

3、班主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项目,填写学生申请考核表;鼓励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校外辅导、学校兴趣小组、自主学习及家庭教育等方式、途径进行技能学习;班主任负责抓好落实。

4、音体美教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组建鼓乐、舞蹈、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跳绳、书法、剪纸等各类兴趣小组,利用下午第八节课后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学。

5、教导处及时对各项活动的开展情况展开检查,灵活增减活动项目,对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加强引导、加大投入,从而逐步形成学

校的特色。

6、选择恰当时机对学生的体育、艺术2+1项目技能水平进行评价、认定。

四、评价、认定办法

1、学校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相应(最低限度)的评价标准,激发学生活动兴趣,树立学生的成功意识与心态。

2、体育、艺术2+1项目的认定采取本人现场表演、专家测试和证书认定的办法。

3、体育、艺术2+1项目的认定,主要由班主任和艺体教师负责,认定时主要以技能为主,同时参考学生的兴趣态度及知识的修养等表现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4、学生获得项目认定后,学校将学生的认定结果记录在册、备案。

五、项目选择

2+1项目的选项,原则上按教育部颁发的2+1项目技能标准由学生自主选择。根据我校实际,确定以下项目为首选项目:

1、体育类:艺术体操、跳绳、耐久跑、短跑、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实心球

2、艺术类:硬笔书法、毛笔书法、国画、素描、儿剪纸、十字绣、声乐、舞蹈、器乐、棋艺、诵读、计算机

六、组织领导

组长:胡卫龙

副组长:颜彪

成员:李惠桂胡辉珍李晨光蒋鲜飞肖灿音、体、美教师各班班主任

体艺2+1活动方案二一、指导思想

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深化体育、艺术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建设有特色的体育、艺术课程为基础,树立终身体育思想,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体育、艺术活动内容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基本目标

1.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和人生艺术素养提升,促进人格完善,增强主体意识和学习能力,促使知识、情感、行为和谐发展。

2.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选择与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为学生构筑一个资源共享、平等、愉快的活动空间,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富有挑战性的人文环境。

3.涌现一批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有一定科研能力,掌握活动设计、组织和指导方法,一专多能,有较高专业水平与能力的领导和教师。

4.探索校园文化、社会文化在文体活动中的可利用资源,以及课内外、校内外互动关系。

5.探索活动项目实施标准评价体系。

三、活动内容

根据学校特点,将2+1项目分为共性项目与个性项目。要求:共性项目人人参与,个性项目自主选择。

1.大课间活动(共性项目)充分利用每天上午30分钟体育锻炼大课间时间,进行广播操(七彩阳光)、古诗韵律操、五祖拳、集体跳大绳、灵娃表情秀等形式的活动。

2.2+1项目活动(1)体育类项目田径、乒乓球、篮球、气排球、象棋、围棋类等,活动地点为田径场、乒乓球室、后多媒体室。

(2)艺术类项目声乐、器乐、舞蹈、书法、绘画等,活动地点为音乐室、舞蹈房、书画室等专用场所。

(3)拓展项目在学校网站上开辟2+1项目专栏,充实活动内容,利用校园网、班级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以丰富多彩的体育艺术内容感染学生、熏陶学生,让学生得到更大发展。

体育欣赏(网络、电视),如观看体育专题片、nBa节目、中超乒乓球赛等;艺术欣赏(网络、电视、录音),如观看舞蹈节目、听演唱、观看其它艺术表演等。

3.开展主题活动定期开展丰富多彩、小型多样的艺体活动。

运动类:田径运动会、球类、棋类、广播操比赛等;艺术类:

六一文娱演出、艺术节、书法绘画作品展、板报墙报手抄报展、手工制作大赛等。

四、组织领导

1.领导小组为全面指导我校体育艺术2+1项目的实施,制定有效的制度和措施,加强管理,合理协调,特成立灵水中心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2.指导小组为有针对性的指导体育艺术各项目的具体实施,培训组织教师的指导能力,成立灵水中心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指导小组。

(1)体育类别组长:

成员:

(2)艺术类别组长:

成员:

五、活动时间和师资

1.课堂教学时间。这是开展体艺2+1活动的主渠道,也是确保体艺2+1活动全面开展和实施效果的基本保障。实施主体(也是责任人):体艺教师。

2.每天30分钟的体育大课间活动时间。实施主体(也是责任人):班主任。

3.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时间。实施主体(也是责任人):体艺教师和外聘教师。

六、活动要求

根据活动内容和活动时间,采用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的措施。各班班主任为活动的具体组织者,体育、艺术专职教师为活动的指导者,领导小组成员为活动的检查者。在每次活动时,要确保既有组织者的全程带班,又有指导者的适时指导,还有检查者的必要督促,以真正提高活动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七、活动保障

1、开足音、体、美等课程,并尽可能安排专职教师,严禁挤占音、体、美课等现象发生。

2、体育艺术老师等自觉把体育、艺术2+1项目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之一纳入教学计划,班主任、任课教师等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与督促。

3、加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体育艺术老师要重视体育、艺术2+1项目的技能测试,每学期进行一次,及时与班主任沟通,最终给每个学生进行成绩评定。

八、项目评价

认真做好体育艺术2+1项目的评价工作。学校成立由体育教师、音乐教师、美术教师和班主任联合组成的体育、艺术2+1项目多个评价小组,根据《2+1项目体育与艺术技能标准》,由学校在学期末安排时间进行评价。1.2+1项目的评定工作,由学校组织认定。评定工作由校长负责,教导处组织班主任及专业教师实施。技能标准力求简明易行,体现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允许复评,努力达标。

2.为使更多的学生参与2+1项目达标活动,应鼓励学生通过体育艺术课程的学习,参加课外文体活动、社会文体活动及家庭教育等多种方式,获得项目评定等级。

3.2+1项目的年度评价中应参考学生的兴趣、态度、知识的修养等全面表现,以促进学生对项目的关注,并终身受益。

4.评定可采取本人现场表演、创作和测试等方法进行。美术类还应按标准规定数量的作品进行认定。学生获得项目认定后,可由学校在素质报告中,设2+1项目认定专栏加以评定。

体艺2+1活动方案三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试行)》精神为指导,以深化学校体育、艺术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为核心,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规范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内容和形式,促使课外文体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目标

1、以实施《连云港中小学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推进意见》为主要内容,确保每位学生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具有两项艺术特长。

2、在开齐开足体育和艺术课程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课外体育和艺术活动,满足全体学生个性发展和多样化活动需求。

3、以小学阶段快乐学习六年,健康享受六十年为宗旨,加强学生体育、艺术素养的锻炼,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加强学生艺术素养的修炼,完善人格、提高能力。

4、通过体艺活动,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和谐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项目设置

结合小学生善于模仿,动作练习及艺术行为简练、舒展、美观,耐力素质欠缺,对新鲜事物兴趣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体艺2+1项目。让学生的特长更长,打造学校体艺品牌,将成为体艺2+1项目选择的致力点。

1、体育类

a、跳绳

B、篮球

2、艺术类

a、快板

B、泥塑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规范管理

为加强对我校体艺2+1项目实施的领导,制定有效的制度和措施,加强管理,合理协调,特成立体艺2+1项目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欧加刚

副组长:李敏、李昌晓、王端梅

成员:姜竹先、苏守珏、李启节、王明一、张庆标、闫振岭、孙进、仲崇柱、穆传方、徐玲

规范管理贵在事前控制与过程监督,体艺2+1项目的实施更需有过硬的实施管理体制。体艺教学管理我们要做到事前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齐全,过程监督的任务责职明确。学校教导处、德育处、体艺教研组各司其职,有明确的目标任务、详细的工作计划,接受过程监督;个个工作职责清楚,参与体艺教学的过程管理,从而实现项目实施管理一着不让。

(二)、提高认识,增强自觉性

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是我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衡量学校领导是否真正重视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试金石,推动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学校将多渠道地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学习活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师资培训,满足教学需要

坚持眼睛向内,自我培养的原则,在大力发挥专职体育、艺术教师核心作用的同时,带动一批有业余爱好的体艺专长教师,投入到本项工作中来。同时力争用最短的时间,让全体教师人人至少学习并初步掌握一项体育或艺术技能,每位教师至少能辅导一个课外文体兴趣小组活动,以满足学生开展2+1项目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要求。

(四)、分工协作落实,保证活动质量

班主任和本班任课的体艺教师是实施的主要组织者,班主任在参阅学校方案的基础上,充分做好动员工作,不让学生失去学习的机会。要根据学生的意愿和特长,指导学生利用体育活动的时间,加强对学生的技能指导,督促学生及时、认真地参加培训活动。班主任和本班任课教师要制订好辅导计划,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体育课、大课间活动时间及课余活动时间对学生进行技能技巧的指导。

(五)、建立本校菜单,学生自主选择

学校依据本校音、体、美物质资源和师资资源,依据教育部《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试行)》中2+1体艺项目的技能标准、国家新课标中的学校体育、艺术课程的内容,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课程地方化和校本化的再开发,建立好学校菜单,并制定好实施方案。

(六)、开足规定课程,规范教学管理

所有教师要把实施2+1项目融入新课改之中,要以保证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有效教学为核心,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严格执行国家颁发的教学计划,排齐开足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严禁挤占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的时间给学生补习文化课。确保学生每天要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保证学生每天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

(七)、利用活动中心,提高技能水平

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小型多样、特色鲜明的课余文体比赛活动和各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多种校外艺体活动,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内容,合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教育资源和活动场所,进一步延伸和提高其自身技能水平。

(八)、及时添置器材,注重使用效率

随着2+1项目的实施,必定会带来各类体育、艺术设施设备的紧缺,学校将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尽力购置更多的器材。同时,所有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现有场地、教室与体育、艺术器材的使用效率,提高活动的质量。

(九)、科学进行考评,严格测试认定

学校根据教育部制定的《2+1项目体育与艺术技能标准》和本校实际,在学期末安排时间进行测试认定,并将认定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单》中。

(1)、学生的测评认定工作由教导处组织体艺教师具体实施。技能标准力求简明易行,体现激励机制。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班可重点确定几个便于学生参与和掌握的项目作为本班的实施内容。允许复评,让学生通过努力实现达标。

(2)为使更多的学生参与2+1项目达标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体育艺术课程的学习,参加课外文体活动、社会文体活动及家庭教育等多种方式,获得项目认定。

小学艺术教育实施方案篇2

为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按照教育部《“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试行)》,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倡导“我参与、我快乐、我运动、我健康”的运动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文明、健康、活泼的文体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努力创设热爱体育、崇尚运动、追求艺术、文化育人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二、方案目标

通过学校组织开展的课内外体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项目设置

1、体育类: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跳绳、田径等。

2、艺术类:音乐表演类(器乐、声乐舞蹈)美术类(素描、漫画、国画、剪纸、书法)

四、实施对象和时间

对象:根据我校实际,本学期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对象为7——9年级学生。

时间:1、每天上午大课间活动时间30分钟。2、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合理安排“2+1”项目的训练。

五、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严格管理

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及教师的“体育、艺术2+1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由教导处、共青团等部门负责,制定具体的“体育、艺术2+1项目”评价体系。明确分工,落实到人,充分认识活动重要性,有计划、有备课,将该项常规纳入学校常规管理体系,将各班“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的成绩和教师年度业绩考核挂钩,从制度上保障该项工程的积极稳步推进。

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xxx及各班主任

2、做好学习与宣传工作。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和中心学校文件与会议精神,拟订出适合本校特色的实施方案。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争取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家长的理解支持,为实施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向学生发放体育、艺术2+1项目调查表,了解学生的技能、特长,填好相关表格和造册。

3、开齐并上好体艺类课,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严格执行国家颁发的教学计划,开齐开足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严禁挤占音体美课程的时间给学生补习文化课。

4、安排好“体育艺术2+1项目”周活动表。

做到“定项目、定内容、定地点、定学生和定辅导老师”,实实在在开展活动。

5、多元评价,重在鼓励。

活动的开展和评价以掌握技能为主,评定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成长记录册中以星号表示,优秀:良好:合格:)以促进学生对项目的兴趣,并终生受益。

6、积极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为主题的对抗赛,挑战赛等比赛或才艺作品的展示活动。

7、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加强安全教育,制定安全措施、应急措施和防范措施,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六、达标评定

1、依据教育部制定的《“体育、艺术2+1项目”技能标准》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体育、艺术2+1项目”达标评定标准》。

2、成立“体育、艺术2+1项目”达标评定小组,由教导处和团组织联合指定成立。

3、达标评定采取灵活的方式,训练测试评定可随时进行,做好记载。每期学期结束前进行汇总达标评定,评定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单》和学生成长记录袋。

小学艺术教育实施方案篇3

2、我校现已荣获区级“文明单位”、“卫生红旗单位”称号,2010年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2011年被昌吉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高中艺术特色基地学校”。

学校坚持“让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育人目标,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努力构建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好学而设计,充满生命律动的“生本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同时在教学上大力推进“以美术、音乐、体育、播音主持和编导、球类、武术、体育舞蹈”等学科为主的选课制、走班制,使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让兴趣不同的学生都有了奋斗目标,使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这项工作的推进,为我校创建以艺术素养见长的多样化综合性高中提供了制度保障。

3、我校全体教职工在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自治区出台的“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试点方案”后,一致认为教育的又一个春天到了,“纲要”和“方案”反映的是“人本”教育的回归,它为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特长的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也为学校形成文化、提升办学品位带来了契机。经全体教职工讨论一致通过,确定我校“十二五”的奋斗目标是:“创建以艺术素养见长的多样化、综合性高中”。

4、我校高中每年级8个班,共24个教学班。已开设以美术为专业的实验班4个班/年级(目前,这类学生在我校本科上线率95%以上),以音乐为专业的实验班1个/年级,以体育、播音主持、编导为专业的实验班1个/年级,文理科班各1个/年级,开设以上专业班的教师、教室及设施设备已配置到位,为我校创建以艺术素养见长的多样化、综合性高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施方案

(一)主要内容

1、加强领导,从制度上加以保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书记和副校长为副组长、各部门、年级部主任、学科组长为成员的改革领导小组,围绕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并分解目标,落实到人头上。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实行目标管理,确保每项工作落到实处。

2、全面发展,突出美术特色,确保以艺术类为专业的学生规模达到六个班以上。做到艺术类学生占高中学生比例的80%。这部分学生的目标是修完国家规定的文化课及专业课内容,迎接高考,目标是使大部分学生进入高等院校,使艺术学科成为我校的优势和特色。2012届达到4个美术班,动员部分有特长的学生选修广编和播音主持专业,稳定体、音特长生。2012年7月前力争完成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2013届达到4个美术班,力争组建首个广编和播音主持班,进一步扩大体育特长生,力争组建体育班。2014届达到4个美术班,组建广播编导播音主持和体音班,力争使艺术类学生占年级总数75%以上。2015届达到4个美术班,广编播音主持和体音班已形成稳定班,使艺术类学生占年级总数80%以上。

3、昌吉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昌吉市职业中专距离我校很近,这两所学校所开设的艺术类专业课程均适合于昌吉市的社会公益事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我校按其课程计划将聘任这两所学校的部分艺术专业教师给我校师生开设专业课,以此作为地方课程在我校开设。目的:一是提高师生的艺术专业水平;二是没有考入高等院校的学生进入社会后用艺术类一技之长选择职业,为当地社会和经济建设服务。自2012年开始拓宽选修课,使更多的初高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提高每生的艺体爱好的比例。

4、为了实现办学目标,我校计划开设的校本课程有:书法、美术欣赏、摄影、音乐舞蹈欣赏课等。为了拓宽艺术渠道,扩大参与面,学校成立艺体类社团,设置的学科类别有:书法、美术社团有书法、绘画、摄影等;音乐社团有管乐、民乐、军乐、鼓乐、舞蹈和合唱等;体育社团有球类社团(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太极拳、武术等。以上专业以菜单方式供全校师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使每位师生都至少培养一方面的艺体爱好,学校安排部门专人负责,安排好时间、地点,对师生进行培训。针对某些专业,学校定期请专家前来讲学,做报告,以提高广大师生的专业水平和欣赏能力。

5、每年选派校本课程和特色办学骨干教师去内地相关友好学校进行培训,抓好“生本导学”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6、每年举办一次本校的经验交流活动,不断完善特色办学的各项机制,形成本校的成功经验。

7、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每学年都结合过去经验教训,不断调整课程结构教学方式、管理模式和评价标准,用最佳组合达到最佳效果。

(二)改革目标

根据“纲要”精神和“方案”内容,我校确立创建“以艺术素养见长的多样化、综合性高中”为“十二五”办学目标。着眼于未来人才的培养方面和社会的需求,我校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入手,确立学校的改革目标是:

1、通过艺术类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作支撑,实行艺术类选课制和走班制,到2013年全校力争70%的学生升入高一级艺术类院校,将艺术类打造成学校的优势和品牌。

2、我校在依法治校、安全教育的基础上,抓好各项艺术活动,将艺术逐步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并成为每位师生的爱好和特长。不断提高全校师生艺术素养,逐步形成我校特有的文化氛围,以此促进学风、校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学校不断向办学的高品位迈进。

3、到2015年使我校艺术类国家、地方、校本课程达到体系完备,每年级新初始年级配备多媒体,并使配套的师资、设施设备功能齐全,基本达到全校师生至少掌握艺术类一门专业技能,艺术类考生占高中学生比例的80%,力争使艺术类考生的本科上线率2011届达到90%-95%,2012届达到96%-96.5%,2013届达到96.5%-97%,2014届达到97%-97.5%,2015届达到98%以上。从而完成学校十二五规划中的各项指标达到创建“以艺术素养见长的多样化、综合性高中”试点校的标准,并使我校成为以美术为主,其他专业多方向发展的在全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学校。

(三)改革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让全校师生、家长都明确学校的办学目标,按照学校制定的学期计划与“十二五”发展规划,认真加以落实,努力使学校的办学目标转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行动。

2、学校根据师生的选择,创建不同类别的艺体类社团,并通过学校、工会――年级――班级三级管理,做好管理、服务与指导工作,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家长参与我校艺术特色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

3、以地方和校本艺术课程做支撑,以专家指导、引领为保障,加强与职业学院、高等院校的专业对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养一批专业骨干教师,确保我校办学目标顺利实现。

4、每学期学校组织举办一次大型“艺术体育节”,要求全体师生参与,给有特长的师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也为弘扬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从而推动我校多样化办学健康发展。

5、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针对每个社团的活动,学校、部门及社团成立相应的评价组织,采用三级评价方式进行评价。

(1)社团评:每次活动后由社团负责人组织相关领队召开活动小结会议,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表扬与批评,并对活动质量进行评价。

(2)负责部门评:负责社团的活动评价和指导,做为评选优秀社团、优秀队长、优秀学员及其他评优选先的重要条件。

(3)学校评:学校主要进行校级、市级以上先进的推选,学员素质评定等级的考核,实验情况分析、总结,以及撰写实验阶段性报告和实验终结性报告等。

(四)需要突破或自治区支持的政策

1、希望教育行政部门赋予学校相应的课程开发和设置权力。学生在完成国家规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后,可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意愿安排部分选修课程。

2、给予相应的考试政策支持。对于体、艺等特长生,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自治区会考办单独命题考试,划定等级和分数线。

3、请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拨付专项经费,配备专业教学设施设备,提供专业教师的培训机会,搭建普高与专业院校的桥梁。

(五)保障条件

1、加强领导。成立多样化发展改革领导小组,根据办学目标,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到人头上。并纳入到部门、年级组、教研组、任课教师、学生的年度目标评价与评优当中,确保此项工作管理和落实到位。

2、加大经费投入。设置专门管理与评价机构,制定相关的奖励制度,确保经费到位、评价到位、设施设备等投入到位。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是艺术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主体力量。学校把特长教育和教师专业培训紧密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研讨活动、总结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在实践中培养一批业务骨干,积极推动“名师工程”,注意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以适应学校艺术特色教育发展的需要。

4、加强宣传。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工作,关系学生、家长的切身利益,学校成立家长、学生代表委员会,对实施方案充分进行论证,广开言路,不断改进,达成共识。学校在宣传和奖励制度上给予保障,及时表彰先进师生、家长,激励广大教师的创新意识,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重视和支持学校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六)进度安排

1、制定规划阶段。2011年6月-2011年8月,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纲要”和“方案”,确定我校的办学目标,并广泛征求意见、积极开展调研和充分研讨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把“实施方案”分解为各个“学期计划”和“年度目标”加以落实,增强创建工作的计划性和连续性。

2、组织实施阶段。

(1)2011年9月为开始组织全面实施阶段。学校根据实施方案,进行分解,并与相关部门人员签订目标责任书。根据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以艺术特色建设为切入点,有目的、分步骤组织实施。

(2)2012年7月之前,按我校计划采取外部考察、内部培训,完成我校课程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并开发出适合我校的艺术类校本课程,并组织进行实施。

3、总结提高阶段。

(1)2013年为总结、提高阶段。坚持把艺术特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融入师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发展之中,形成一种具有影响力和感染力的校园文化,推动学校办学品位的提高。

(2)到2014年学校艺术类国家、地方校本课程达到体系完备、与之配套的师资、设施设备齐备、功能基本齐全。

(3)2015年基本实现全校每位师生至少掌握一门艺术技能,艺术类考生达到高中学生的80%以上,并且本科升学率达到98%以上。使我校达到以艺术素养见长的多样化、综合性高中的标准,学校的特色文化形成。

(七)风险分析及应对预案

风险一:家长对艺术特色办学的不理解

预案:办好家长学校。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力度,使他们更多地了解国家教育改革政策,提高家长对我校艺术特色办学的认识,取得家长、学生的全面理解、支持和配合。

风险二:普通高中艺术生的升学与就业难的问题

预案:

小学艺术教育实施方案篇4

新建地方高师院校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面临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缺乏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

公共艺术教育是师范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创新精神、提升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等,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很多新建地方高师院校由于在办学目标、学科建设、校园基础建设、迎接教学评估等各方面的工作千头万绪,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很难得到学校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更无暇顾及公共艺术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公共艺术教育规划和实施途径、教学保障等严重不足。如安徽新建三所地方高师院校(一所本科,两所专科都是近几年新建的地方高师院校)均没有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

1.2没有专业的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新建地方高师院校一般把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种辅助形式,交给专门的艺术院系,课程教学任务也是由这些院系的专业教师额外承担。由于艺术院系在学科专业方面本身就存在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很难集中精力把工作重心放到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上来,专业教师也由于其专业背景的限制,对公共艺术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差异性缺乏了解,在课程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套用专业教育的模式实施教学,说教式教学现象普遍,缺乏参与性、互动性、实践性、体验性、探究性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致使非专业学生不理解、对艺术课兴趣不大、学习的热情不高等问题大量存在,影响了公共艺术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公共艺术素质教育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体现。

1.3有效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形成

教学部门缺乏合理和科学的调研与论证。课程设置既缺乏系统性,不仅没有达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所列指导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又与基础教育师资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需要二者关系严重脱离。没有从面向地方,以及未来教师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实践能力、综合能力、校园文化活动、班主任工作等方面进行调研和论证。地方高师是基础师资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特别是高师培养对象与知识需要的角度,构建有效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衔接好培养与需要的关系是新建地方高师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根本出发点。

1.4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实践内容的缺失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在课型的选择上,既缺乏系统的艺术理论知识,又缺乏实践内容模块,艺术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情感性教育,只有参与到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真切体验到不同艺术形式的内涵、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目前新建地方高师院校仅在公共艺术教育第一课堂零星地开设了一些理论方面的课程,而作为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块普遍缺失。

1.5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地方特色不突出

地方高师院校很大的一个优势在于地方艺术资源的独特性。而目前新建地方高师院校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往往忽视了地域优势,尤其是地方艺术有效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特色课程教材开发严重不足。民族民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从熟悉的艺术资源入手并走入系统的艺术素质教育,必然能从中得到更多的乐趣和启发,也更适应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对未来教师岗位的现实需要。综上所述,新建地方高师院校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面临的困境,既是很多地方高师院校业已存在的问题,也有其自身在发展当中碰到的新问题。既有学校顶层规划设计的原因,也有教育教学部门执行偏差的因素。如何在起点低,条件不充分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本地本校富有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方案,是新建地方高师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

二、新建地方高师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针对当前新建地方高师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探索适合本地本校富有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首先要理清建设思路。学校有关部门应从观念上认清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根据地方高师培养新型基础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现实需要,吃透教育部有关文件的精神实质,加强顶层规划与设计,建立健全公共艺术教育机构,完善基础条件保障。其次,承担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主体单位应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在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新建地方高师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在方案反复验证的基础上,构建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实践模式。

2.1加强顶层规划与设计,明确建设思路

“不重视美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心灵世界,影响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认真研究制定未来十年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划。”(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2010年在吉林市举行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新建地方高师院校有关主管部门应从思想上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性质和作用。一是要深入领会教育部、省市有关艺术教育方面的政策、规划等文件的精神内涵。《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教体艺厅[2006]3号)指出“: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真正从办学思想上转变艺术教育观念。二是在吃透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加强顶层规划与设计,明确建设思路,成立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研究制定公共艺术教育实施办法,建立健全相关教育教学制度,配齐师资,完善相关基础条件保障。切实解决“认识不到位、开课不足、师资不足”等三大需要正视的问题。

2.2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规律的调查研究

作为承担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任务的职能部门,应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在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新建地方高师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方案。在制定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之前,首先要根据地方高师培养新型基础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现实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调研。一是对本地区中小学教师艺术素养与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对中小学校园文化的多样化、特色化建设等现状进行调研,对中小学生艺术兴趣爱好、艺术活动参与方式等进行调研,对中小学教师的艺术素养、知识能力、活动模式、组织能力及效果等情况进行实地调研;二是对地方高师公共艺术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对地方高师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与实践的各个环节、各专业大学生的艺术需求与评价、校园文化建设与社团的组织机构、制度保障与师资建设等进行针对性的调研;三是对国内外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进行调研,有选择地借鉴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材开发、课程实施与管理等优秀做法。调查是方案设计的前提,在系统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清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规律,设计出符合新建地方高师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方案。

2.3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实践体系

以调查研究为依据,以新建地方高师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有效模式的建构为中心,探索既符合新型教师人才培养要求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实践体系。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对新建地方高师院校是一个新的课题,既要学习借鉴同类院校的优秀做法,又要在低起点上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地方特色的探索,做到低起点,高规划。输在起点,但不落在思维。因地制宜、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发展特色应是新建地方高师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比较好的做法。例如合肥师范学院近几年在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方面就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该校结合地情校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公共艺术综合性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拟定了包括限定性选修、任意性选修在内的共计十二门公共艺术系列课程的综合改革与建设计划,涉及审美素质教育多个艺术领域和多种内容,从作品赏析、前沿知识到艺术实践体验等方面,形成综合系统性的公共艺术审美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在知识模块上,系列课程建设覆盖了影视、动漫、服饰、建筑、书法、设计、思潮、民间艺术、摄影摄像、钢琴名作、中外美术、新媒体等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学科内容,课程知识内容自成体系,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审美需要和学习兴趣。为体现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特点,部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中还大量增加了安徽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内容,如徽州建筑、徽派版画、界首剪纸、芜湖铁画等,充分体现出地方文化艺术的特色。

三、结语

小学艺术教育实施方案篇5

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现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含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下同)艺术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把艺术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

1.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中小学校艺术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切实把艺术教育摆在学校教育应有的位置上。

2.中小学校艺术教育要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农村学校为重点,实现区域内的均衡发展。要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要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生动丰富的艺术教育活动之中,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自觉精神追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要通过艺术教育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滋养,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基础。

二、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3.开齐开足艺术课程,是保证艺术教育质量的前提。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类课程占总课时的9%-11%(总课时数为857-1047课时),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制订本地区课程实施计划时,应按照上述规定设置艺术类课程,课时总量不得低于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下限。条件较好的学校按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类课程占总课时的11%开设艺术类课程,其他学校开设艺术类课程不低于总课时的9%;其中,初中阶段艺术类课程开课不低于艺术课程总课时数的20%。普通高中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保证艺术类必修课程的6个学分(相当于108课时)。非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艺术类必修课程不少于72课时。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要开设丰富的艺术类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性学习。

4.中小学校艺术类课程应执行国家的课程标准,选用国家审定通过的有关教材,并加强教学质量检测。要积极探索艺术课程评价改革,并将评价结果记录在学生成长档案中,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内容以及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参考依据。

5.要加强艺术教育教研、科研工作。省、市(地)和县(区)要充分依靠本地区教研、科研机构,多渠道配备音乐、美术学科专(兼)职教研员。各地要以条件较好的学校为依托,建立艺术教研基地,定期组织艺术教研活动。

三、开展课外艺术活动,营造良好校园文化艺术环境

6.开展课外艺术活动要因地制宜,讲究实效。要大力开展小型、灵活、多样的艺术活动,民族地区的学校要积极开展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课外艺术活动。省、市、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定期举办中小学生艺术节,学校应每年举办一届形式多样的校园艺术节。

7.要加强对艺术活动的管理。任何部门和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与商业性艺术活动或商业性庆典活动,不得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媒体或其他社会团体举办的有收费营利行为的艺术竞赛等活动。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活动,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等级不得作为学生奖励或升学的依据。

8.组织群体性艺术活动,要明确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和责任人,建立安全责任制度,制订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预案,切实加强安全管理,确保中小学生人身安全。校园内不得出现有悖于素质教育、不利于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文化现象。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艺术教育师资水平

9.各地要根据国家课程方案规定配备艺术教师。城市和有条件的县、镇(乡)学校要以专职艺术教师为主,农村学校可以专、兼职教师相结合,镇(乡)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至少要配备音乐、美术专职教师各一名;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应按规定课时及教学需要配备专职艺术教师。

兼职艺术教师由具有一定艺术基础或艺术特长的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要逐步实行兼职艺术教师培训上岗制度,兼职艺术教师队伍要保持相对稳定。

10.各地要建立激励机制,制定相关政策,支持、鼓励城镇学校艺术教师、中青年艺术教师和骨干艺术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可采取“走教”、“支教”、“巡回教学”、“流动授课”、“定点联系”、“对口辅导”等多种形式,解决农村学校艺术教师短缺、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

11.各地要针对本地区艺术教师缺额情况,发挥和依托普通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以及教师进修院校等教育机构的资源优势,为本地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校艺术教师。要以提高农村艺术教师质量为重点,把艺术教师培训纳入本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教师培训工作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艺术教师全员培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艺术教师应和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艺术教师组织、辅导课外活动应合理计入工作量。

五、优化资源配置,改善艺术教育教学条件

12.各地要在办学经费中保障用于改善艺术教育设备设施、添置和更新消耗性器材、举办校园艺术活动等经费。要按照相关规定,检查本地本校的艺术教育设施、设备、器材的达标情况,及时查漏补缺,添补有关器材设备,并结合校舍改造、扩建工程等项目,积极创造条件配置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学校要管好、用好艺术专用教室和有关器材,提高使用效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规划、协调下,把艺术教育纳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关项目之中,切实改善艺术教育教学条件。

13.各地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缓解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资源的不足。学校要根据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需要,提供便利条件,支持、鼓励、辅导艺术教师用好教学光盘等多媒体设备,用好农村远程教育网资源,并根据本地实际,不断丰富网络艺术教育资源。

14.各地要依托社会文化场所免费或优惠开放的相关政策,充分开发利用地方和社区的艺术教育资源,丰富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鼓励、支持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艺术教育资源。

六、加强管理,完善艺术教育保障机制

小学艺术教育实施方案篇6

 

总体要求: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健康素养、审美和人文素养,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持续抓紧抓好教育系统常态化疫情防控、健康教育和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加强教育资源供给,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

一、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创新发展体系建设

1.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目标任务:逐步落实“教会、勤练、常赛”体育教学改革目标,全面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工作措施: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印发通知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制定体育教学改革大纲。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管理工作的通知》。印发《新时代体育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

2.强化体育中考评价改革

目标任务: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

工作措施:开展体育中考评价改革课题研究。组织专家全面系统总结各地中考体育经验,研制体育考试评价改革指导意见。

3.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和师资建设

目标任务:逐步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工作措施:将研究制定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新标准和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新标准,制定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制度写入《青少年体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2021年度重点工作清单》,提请第一次青少年体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审议。积极推动修订《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督促各地制定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措施,鼓励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学校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争取纳入本地区“十四五”规划。

 

4.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

目标任务:完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制度。

工作措施:开展2020年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专项调研,梳理政策,研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办法。

5.办好全国学生运动会等大型赛事

目标任务:办好2021年在青岛举办的全国学运会。筹办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晋江第18届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

工作措施:根据工作推进情况,成立全国学生运动会组委会,研究制定运动会竞赛规程,明确赛事规模、经费及组织管理模式。发挥组委会职能,指导成都大运会执委会、晋江世中运执委会对标对表完成各项筹备工作。研究制定大型学生体育赛事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6.完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

目标任务: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进一步健全。

工作措施:聚焦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和体教融合要求,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破解不敢放手开展体育活动现状。适应在国民教育体系内培养优秀竞技人才的需要,建立面向运动员的终生保险机制。

二、不断完善新时代校园足球体制机制

7.举办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

目标任务:实现“教育、体育部门融合学校比赛、U系列比赛等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建立分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跨区域(县、市、省、国家)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目标。

工作措施:联合制订《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方案》,明确基本原则、联赛结构、级别设置、年龄要求、竞赛办法、保障措施等,印发各省(区、市)教育、体育部门和足协。在科学研判疫情走势和做好防控的前提下,启动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

8.推进足球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健全“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

目标任务:按照“整合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由教育、体育部门联合评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要求,以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标准与布局为标杆,整合足球传统项目学校,形成足球传统特色学校。引导各地在足球传统特色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布局合理、衔接有序的人才培养体系。

工作措施:联合研制《教育部、体育总局共建足球传统特色学校方案》,明确足球传统特色学校共建原则、认定标准、组织领导、条件保障、教育教学、训练竞赛以及布局建设与“一条龙”人才培养等,印发各省(区、市)教育、体育部门。认定首批足球传统特色学校,在充分考虑单校划片、多校划片的基础上统筹好布局建设。

9.研制《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纪律准则和处罚规定》

目标任务:研制《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纪律准则和处罚规定》,严格赛风赛纪,促进校园足球竞赛健康发展。

工作措施:研究制订并出台《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纪律准则和处罚规定》,在青少年足球赛事中明确纪律准则和处罚规定,实现治理青少年足球竞赛球场暴力行为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10.研制新型足球学校和高校足球学院建设方案

目标任务:制订并出台《新型足球学校建设方案》《高校足球学院建设方案》,适应足球人才培养需要,依托具备条件的本科院校设立足球学院,积极探索建立文化教育与足球运动紧密融合的新型足球学校。

工作措施:全面跟进河南省开封市新型足球学校建设进程,不断总结经验,在全国110个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逐步推开。会商中国足协在开封建立青训中心,实现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与青训中心融合,共推新型足球学校建设。在总结29所足球学院建设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足球学院的章程和推进机制。印发《新型足球学校建设方案》《高校足球学院建设方案》。

三、推进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体制机制建设

11.持续推进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

目标任务:构建统筹教育系统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协调机制,着力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确保校园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严防校园出现聚集性疫情。

工作措施: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科学精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履行好教育部防控办职责,指导各地和学校严格落实校园疫情防控措施,加强日常防控和聚集性活动管理,扎实做好应对聚集性疫情准备。指导各地和学校持续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入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的意见》,弘扬爱国卫生运动精神和伟大抗疫精神。

12.加强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

目标任务: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工作措施: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化健康教育改革,夯实卫生条件保障,完善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政策制度体系。做好《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任务分工、宣传解读、贯彻落实等工作。实施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5年)。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中小学健康促进专项行动。组织拍摄义务教育阶段80节健康教育视频课程。实施青少年急救教育专项行动计划,研究实施中国校园急救设施建设项目。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调研结果。

13.持续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

目标任务:各省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比2020年下降0.5或1个百分点以上。

工作措施:评议考核省级人民政府2019年近视防控工作,将考核结果向各地反馈。组织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集体备课和持续宣讲。组织开展2021年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系列专题研讨班。完成2021年度各地近视率核查工作。组织开展视力健康知识知晓率、用眼科学改进率、助视环境达标率监测工作。

14.扎实做好校园食品安全工作

目标任务:推动各地严格落实《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工作方案(2019—2022年)》。

工作措施:联合相关部门印发加强春秋季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健全管理制度,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学校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开展健康饮食教育活动。

四、构建新时代学校美育体系

15.强化学校美育工作部署

目标任务:强化贯彻落实,不断推动美育高质量发展。

工作措施:印发《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任务分工方案》。

16.推进学校美育教学改革

目标任务:逐步落实“教会、勤练、常展”美育教学改革目标。

工作措施:修订《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聚焦“教会、勤练、常展”,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研制新时代学校美育教学改革方案。配合教材局推进义务教育艺术课标和教材修订。

17.加强学校美育条件保障

目标任务:加强师资场地器材配备。

工作措施:推进实施体育美育研究生支教计划。启动培育学校美育优秀教学成果和名师工作室、建设学校美育实践基地。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推动地方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学校美育场地器材建设和学校美育教师配备三年行动计划,并争取纳入地方“十四五”规划。

18.完善学校美育评价机制

目标任务: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

工作措施:委托地方牵头开展美育进中考评价改革课题研究。深入开展调研,全面系统总结9省份美育进中考经验,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把美育工作与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本科教育工作评估和“双一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19.持续举办艺术品牌活动

目标任务:面向人人,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班级、年级、院系、校级等群体性展示交流。

工作措施:5月初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印发通知,部署组织第七届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研制全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改革方案。2021年下半年分别在苏州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举办高校音乐、美术教育专业教师和学生基本功展示。扎实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加强部级示范性大中小学生艺术团建设。持续开展“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

五、推动国防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

20.推进学校国防教育与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创新发展

目标任务:促进学生军事训练的制度化、规范化。

小学艺术教育实施方案篇7

关键词:图案;学制;专业教育;“北京模式”

“艺术设计”作为专业名称取代工艺美术或实用美术等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民国初期,艺术设计被称为“图案”,是借用日本人对“Design”的译意,主要指制造建筑、工艺品和各种器物之前所绘制的“图样”和“制作方案”。20世纪中国高等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经历了“图案——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的发展演变,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1906年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的“图画手工师范科”。1918年北京美术学校设置图案科,首次将艺术设计纳入民国高等专业教育体系。“北京模式”是指从1918北京美术学校到1937年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20年间在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修业年限、教学组织等方面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等美术教育教学模式。本文研讨北京模式之图案专业教育的学制类型、课程体系、办学思想、模式特点以及对当今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启示。

一、北京模式之图案教育的学制类型及课程体系

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从1918到1937年经历了北京美术学校(1918~1922年)、北京美术专门学校(1922~1924年)、国立艺术专门学校(1925~1927年)、京师大学校美术专门部(1927~1928年)、北平大学艺术学院(1928~1933年)和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34~1938年)等6个发展阶段,先后实施了“中等”、“专门”、“大学”和“专科”等4种学制类型的“图案”专业教育。由于相关档案资料遗失严重,在此,只能对“图案”教育的各类学制、课程体系进行简要的分析。

1、“中等”学制及课程体系

学校创建伊始,即设立了“中等”学制的图案科,修业年限为“预科一年本科四年”。年龄14~20岁的高小毕业生,初试1门(或中国画或西洋画或图案画),复试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理科、图画等6门,及格者可录取“预科”;年龄15~20岁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复试国文、英文、数学、历史、地理、博物、图画等7门,及格者可录取“本科”一年级。首届招生不足10人,1922年停止招生,但“中等”的图案科教育一直实施至1924年底,共培养学生40人左右。

“中等”学制的课程体系,包括修身、国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博物、体操、教育学等10门文化课,以及习字、图画、用器画、图案法、解剖、手工、实习、美学美术史等8门专业课程。其中文化课共64周学时数,占总周学时数的32.65%;专业课共132周学时数,占总周学时数的67.35%。其中,专业课如,“习字”讲习楷、行、隶、篆、草等书体;“用器画”讲授几何画法、透视投影画法等;“图案法”讲授平面图案、立体图案、装饰图案等;“图画”讲授中国画、运笔法、毛笔写生、铅笔写生和临摹图案画等;“手工”包括竹木工、金工、木工,及(金工、纸类、粘土、石膏等)细工;“实习”包括平面图案新案制作、立体图案的制作、各种工艺及装饰图案制作、建筑装饰图案及新案制作,以及绘画写生临摹、绘画新案的制作等;“美学及美术史”讲授中国美术史、西洋美术史和美学等。

2、“专门”学制及课程体系

从1922年10月至1930年7月实施“专门”学制的图案教育。起初分设“工艺图案组”和“装饰建筑图案组”,修业年限为“预科一年本科三年”或“本科四年制”;后来分组设木工、金工、建筑、陶瓷、染织、印刷等方向;招收普通高中或中等学校毕业生,考试国文、英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图画等8门课程,及格者可以进入本科一年级;而本校“中等”图案科毕业生,可免试直接升入二年级;首届“专门”学制仅招收新生2人;先后培养5届毕业生共40人左右。

“专门”学制的课程体系:工艺图案组开设伦理学、物理、化学、外国语、博物等5门文化课,以及绘画、图案法、实习、用器画、工艺制作法、制版术、印刷术、建筑学、美术工艺史等9门专业课;其中,公共课共20周学时数,占总周学时数(160)12.5%;专业课程共140周学时数,占总周学时数87.5%。专业课程教学:“绘画”开设4学年,每周8或时,进行或中国画或西洋画的写生、临摹及新案制作;“图案法”开设1学年,每周2学时,讲授平面图案法与立体图案法;“实习”开设4学年,每周分别为14、15、18、1时,包括平面图案制作、各种工艺图案、立体图案、建筑装饰图案的新案制作和毕业制作;“制版术”后3学年开设,每周分别3、3、4学时,包括写真版及摄影术、网目版、玻璃版、亚铅版、三色版;“印刷术”后3学年开设,每周2学时,包括石版、三色版、金属版、木板、复色版等印刷技术;“用器画”前3学年开设,每周分别4、2、2学时,讲授平面画法、投影画法、投影画、透视画;“工艺制作法”后3学年开设,每周分别2、2、3学时,包括漆工、金工、铸金、陶器、染织等工艺制作;建筑学讲授建筑学大意,“美术工艺史”开设2学年,周学时2,讲授东西方绘画史、东西方建筑史等。建筑装饰图案组开设伦理学、数学、物理、化学、外国语等5门文化课,以及塑造、绘图、图案法、用器画、实习制图、建筑学、美学及美术史等7门专业课;公共课共30周学时数,占总周学时数18.75%;专业课共130周学时数,占总周学时数81.25%。其中,绘画、图案法、用器画、实习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与工艺图案组的基本相同,只是课时略有差别。其他如“塑造”开设4学年,每周3学时,包括油土、雕刻、石膏模型制作、木质模型制造等;“建筑学”开设4学年,每周分别4、5、5、5学时,讲授建筑学大要、建筑构造、建筑意匠、建筑材料、铁骨铁筋构造、家具制造法及装饰法、施工法、装饰法等;“美学及美术史”开设4学年,每周2学时,讲授中国美术工艺史、西洋建筑史、美学等内容。#p#分页标题#e#

3、“大学”学制及课程体系

1928年7月,学校更名“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图案系也更名“实用美术系”,下设图案、金工、染织、印刷等4个方向,开始实施“预科二年本科四年”的“大学”学制的图案教育。预科招收“1、旧制中学毕业者,2、三三制中学高中一年修业期满者,3、四二制中学初中毕业者”;本科招收“1、新制高级中学毕业者,2、大学预科毕业者,3、专科学校毕业者(未立案或未经认可之学校不能报考)”。1928年、1929年只招收了2届“大学”学制预科生共51人,原“专门”学制学生升入本科班,办学目标“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

“大学”学制没有完成6年的教学周期,且课程设置的档案缺失,仅能从部分课程中一窥“冰山之角”。实用美术系预科二年,开设写生、中国画、木炭画、水彩、图案法、基础图案、图案、应用图案、照相学等9门专业课,以及国文、数学、物理、化学、英文、法文等6门公共课;四年本科,不同专业分组课程体系差别较大,以印刷图案组为例,第4学年开设平版制版、凹版制版、凸版制版,陶瓷图案、装饰图案和铜版实习等6门专业课程,及国文、法文、日文等3门文化课程;其他专业分组课程所知不详。由于“大学”学制与教育部《大学组织法》相冲突,1930年后,不准学校招新生,1933年学校被教育部停办。

4、“专科”学制及课程体系

1934年,学校更名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图案教育实施“专科”学制。原“实用美术系”改为“图工科”,分设图案组和美术工艺组,下设金工、木工、漆工、景泰蓝、照相、制版、印刷、织染、陶瓷等专修方向,修业年限为“三年”,招收在公立或私立高级中学(立案)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学生,入学考试党义、国文、外国文、代数、几何、生物、史地、三角、物理、化学、几何画(或毛笔画或炭画或铅笔画)等11门课程;先后招收3届共66名图案科学生。1936年,学校专业改组,图工科更名图案科,取消专业分组和专修方向,教学采用“学分学年制”,实行统一的课程内容教学。

“专科”学制课程体系:开设图案实习、西画实习、国画实习、雕塑实习、用器画、图案法、构图、工业制图(或商业制图)等8门专业必修课,开设党义、体育军事训练、国文、外国文、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解剖学、色彩学、远近法等9门共同必修课,以及书法篆刻、音乐、手工、图案画、中国书画史等5门共同选修课。必修课程共77学分,约占应修总学分(108)71.5%;共同选修课还需要选修31学分,约占应修总学分28.5%。

北京模式的图案教育,“中等”学制从初中招生,5年的专业训练不分组,统修中、西绘画与图案、手工等内容,培养从事美术及美术工艺的中等技术人才。“专门”学制招收高中生或中等学制毕业生,4年分组进行专业训练,培养高级专门设计人才。“大学”学制招收初中毕业生或高一以上学生,2年预科主要学习基础课程;4年本科实行分组专业训练,培养重视高深学术研究的“实用美术”人才。“专科”学制招收高中毕业生,3年的专业教学,强调实用技能训练,培养应用型的“专科”人才。但是,由于3年的图案专业训练时间还是太短,因此,1937年5月,教育部命令艺术专科学校或大学艺术系必须设立附中,以延长专业训练的年限。

二、艺术设计教育北京模式的办学思想

艺术设计教育北京模式的办学思想,一方面受到国家主流教育意识的影响,另一方面还主要受校长及专业负责人办学理念的影响,并体现在不同学制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以及具体的教学实施之中。

1、郑锦的办学思想:郑锦(1883~1959)在日本京都市立美术专门学校留学、游学12年,担任北京美术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校长7年。筹建学校时,他曾两次到日本考察,虽然没有发表明确的办学言论,然而,他制定的由教育部颁行的《北京美术学校学则》,无论是学校名称,还是设置5年制“中等”学制、4年制“专门”学制,以及课程体系和分组实施专业教学,都体现了他借鉴日本美术教育模式的办学思想,形成了最初具有中国特色的“图案”专业教育体制,奠定了“北京模式”的基本格局。同时,郑锦秉承日本图案教育重视手工和美术工艺等实用技术训练的办学理念,在经费非常窘困的情况下,先后建成印刷、木工、漆工、染织、陶瓷等工场,并配备专职技术员,强调实践教学。

2、林风眠的教学改革和办学主张:林风眠(1900~1990年)担任校长期间(1926年3月~1927年9月),对北京模式的“日本倾向”进行了改革,融入欧美特别是法国的美术教育经验,其办学思想体现在:第一、试行工作室制度,推行主、辅修相结合的“学分制”,主张学生发展个性、自主选修不同课程,延长或缩短修业年限。第二、重视开门办学,推行“艺术运动”,强调艺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3、严智开的办学主张:严智开(1894~1942)从1923年到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开始执教,先后担任西洋画教授、系主任、院长秘书、院长、校长等职务。他留学东京美术学校,办学理念与郑锦一脉相承,主张图案教育重在实用,强调改良课程体系,注意发展学生专长;1934年筹建北平艺专时明确表达其办学主张:艺术教育并非完全为了造就艺术型人才,不能纯粹“为艺术而艺术”,因此,设置图工科分图案组和美术工艺组,重视培养胜任各类图案设计和胜任金工、木工、漆工、景泰蓝、印刷、织染、陶瓷等工艺改良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以及适应市场、能够谋取个人生计的能力。

4、赵太侔的办学理念:赵太侔(1889~1968年)1936年执掌校印,改良严智开的“实用主义”办学理念,指出艺术与技术不同,艺术学校与工艺学校也有差别;艺术学校的使命不是培养技师、不是为了与艺徒出身的工匠争长短,而是应该注重美的创造与设计,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设计人才。因此,他恢复了图案科,并取消了专业分组,强调图案人才培养的普适性、通才型。#p#分页标题#e#

总体而言,北京模式的图案教育,主要是借鉴日本的美术教育思想。首先由郑锦等奠定了北京模式“北学东京”的基本格局,重视图案专业教育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其次,由严智开继承和发展郑锦的办学理念,在专业分组及课程设置方面更加强调图案教育的实用性、职业性,与“南学巴黎”的杭州模式差别更加显著。林风眠和赵太侔留学欧美,引入“学分制”,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创新型的艺术性人才,但是,由于他们毕竟任职年限相对较短,故对北京模式的改变并不大。

三、艺术设计教育北京模式的特点、成效及启示

1、艺术设计教育北京模式的特点与成效

第一、借鉴日本,融合中西,自成体系,成为国家高等美术教育的执行标准。《北京美术学校学则》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唯一的关于国立高等美术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国立美院“图案”专业的教学模式对私立或公立美术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文理兼修、中西贯通,全面发展,实施“通才”教育理念。北京模式从招生考试到各学制的专业教学,都是文理兼顾,中西方文化贯通,图案法、图案画等课程直接吸收西方设计教学的内容,而绘画训练不分西洋画和中国画,以保证学生在绘画和设计领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第三、学术并重、艺技双修,分组教学,多规格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北京模式从招生开始,即严把学生入学质量关,宁缺勿乱,即使无法完成招生计划,也不降低学术标准;除“中等”学制的图案教育外,其它学制类型均实行专业分组教学,重视艺术学理的研究,强调实践技能的专门训练。

北京模式20年的图案专业教育,共培养了6届毕业生60余人。其中,1926年首届有李有行等6人,1927年有雷圭元等9人,1928年仅杜登云1人,1929年有李旭英等6人,1930年有刘距欧等18人,1937年有刘春荣、邬寿萱等24人。相对而言,前10年培养的学生质量较高,李有行、雷圭元等成为我国有影响的一代艺术设计教育家;后10年培养的学生人数虽然较多,但成为名家的相对较少。

2、北京模式对当今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启示

第一,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层次和招生规模上,不能盲目好高骛远、求大求全。北京模式的“图案”教育最初从“中等”到“专门”学制,循序渐进的发展思路和有限地实行专业分组的教学思想都是可取的。但是,后来出现专业分组过细、强行实施“大学”学制并违规发展,而造成了办学成效低微的教训是需要克服的。

第二,建立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稳定地实施人才培养计划。艺术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北京模式初期“图案”专业分组少,设置融合科学技术与艺术,跨越文、理、工的专业课程体系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需要吸取后期专业分组多、变化大,办学不稳定的教训。

第三,建立和完善独立的招考制度,选拔优秀的学生。北京模式面向全国独立招生,考试科目涉及文科、理科、专业术科和中外文,这些做法值得借鉴。当下,文科学生对理科知识涉猎有限,理科学生对人文社科常识不甚了解,工程技术领域知识更是缺乏,需要文、理、工等知识兼备的艺术设计专业,如何改革现有的招生考试制度是值得反思和探索的。

小学艺术教育实施方案篇8

以党的十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按照《中小学体育、卫生两个条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开展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推进体育、卫生、艺术教育课程和教学的改革,突出“改革、发展、创新”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为根本目标,以课堂教学和课外文体活动为重点,广泛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艺术等活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推动全市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二、主要工作目标和措施

(一)学校体育工作

1.各校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法规意识,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开好体育与健康课程。进一步强化措施,建立保障机制,加大体育教师的配备力度,改善学校体育器材配备状况。采取各种有效手段,防止随意删减、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现象的发生,确保教学计划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落到实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高标准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不断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努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保证90%以上的学生体质达到合格标准。各校要按照要求认真做好测试工作及数据的采集和报送,确保报送数据的真实、有效和及时。对测试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并制定整改措施,同时教育局将对部分学校的测试情况进行抽查。

3.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今年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颁发实施六周年,也是阳光体育运动提出并实践六周年。各校要在这六年来的学校体育工作进行全面回顾总结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不断完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使各校的活动既丰富多彩、健康活泼,又各具特色。不断增强学生体质、陶冶情操,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中小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各学校要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通过开展对体育教师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和多种形式的体育教学竞赛,加深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与理解,不断提高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上半年将举行全市小学体育教师评优课。

5.认真组织好中招体育考试工作,各初中学校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体育中考的要求,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贯彻、认真落实。上好初三体育课,并积极组织、科学指导初三学生开展好体育锻炼,在体育中考中努力取得良好的成绩。使今年的体育中考继续做到学校满意、学生满意、社会满意。

6.积极做好高三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的各项准备,各普通高中校要确保高三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落实到位,并认真上好高三年级体育课,积极组织、科学指导高三学生的体育锻炼,努力提高高三学生的身体素质,力争在高三学生身体素质抽测中取得良好成绩。

7.组织开展各类体育竞赛。今年是常熟市第六届运动会举办之年,各校按照年初申报的参赛体育项目,结合实际,精心组建本校运动队伍,制订科学的训练计划和竞赛计划,扎实开展业余训练工作,提高运动队训练成绩,配合选拔优秀运动员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力争在比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8.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和体育特色项目的建设。各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确立体育传统项目和体育特色项目,保障资金,加强训练,使体育传统项目和体育特色项目成为学校的特色和品牌。

(二)学校卫生工作

1.学校卫生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快乐学习。各校要从“健康第一”理念出发,深入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认真做好爱国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加强校医、保健教师和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按照新颁发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有关要求开设好健康教育课,利用纪念日抓好“防近”工作,加强预防艾滋病教育和控烟教育。健全学校卫生和健康教育档案资料。

2.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及上级相关文件要求,建立健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制度和预警机制。认真做好晨午检及缺课学生网上直报工作,并配合卫生部门抓好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防止卫生突发事件、各类传染病在学校发生流行和爆发。

3.认真做好学生每年一次体检工作及体检资料的统计分析,建立好学生的健康档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落实到位

4.加强学校食品卫生与安全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要求,切实加强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督查力度,不断提高学校食品安全工作水平。加强食堂炊管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做好从业人员上岗卫生知识培训工作,杜绝学校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5.各校要高度重视省健康促进学校的创建工作,力争使100%的中小学校成为省级健康促进铜牌学校。积极申报省健康促进银牌学校,金牌学校要有零的突破。同时,对已获省健康促进铜牌单位的学校要进行市级抽查。

6.加强各学校红十字会组织建设,组织会员和志愿者参与各项人道主义活动,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成立学校红十字会片区,开展活动,加强交流。开展对师生的救护培训、知识和实际操作竞赛。

(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

1.各校要按照《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把艺术教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艺术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努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2.加强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抓好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引导和鼓励教师加强教学业务和专业技能方面的进修。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科研制度。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讨、课题研究活动,以全面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水平。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

3.加强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和艺术社团建设,结合体育、艺术“2+1”工程要求,进一步创新思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艺术活动,发动师生广泛参与,在普及中突出本校的艺术特色,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研制体艺“2+1”工程达标考核方案并开展达标考核,成立学生艺术团,举行中学生文艺汇演。

小学艺术教育实施方案篇9

[摘要]

艺术设计是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艺术门类,设计的过程离不开实践环节。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受教学条件、专业特色、课程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在课程教学上多为“虚拟化”设计,与“务实”的社会实际应用性设计存在很大差异,培养的学生并不能真正满足实际设计的需要。而应用性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整体设计意识和综合素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如何调整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改善应用性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应用性实践教学

应用性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育人和综合素质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高校育人质量、专业特色的重要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设计门类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平面视觉传达设计中对于文字、色彩、图形的创意及编排这种表达纯感性理念的设计内容,更具理性、更具科学和技术的精神,也更具实践性。其实用功能,装饰功能的完善,不仅需要有好的艺术设计方案,充满艺术风格的表现和艺术探索精神,还要对环境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更重要的是要综合考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如建筑结构的特点,设计风格的定位,基本设施的配套,材料及工艺的限制,经济性指标的要求等等因素。每一项要求都可能制约着环境艺术设计方案的实施,影响着设计方案的优劣。好的环境艺术设计方案不只是看设计方案画面是否优美,更为重要的是看功能定位是否准确,有无鲜明艺术个性,材料工艺是否满足工程实际需要,科学技术的含量,绿色环保的要求,投资理念的实施等等。而上述环境艺术设计要素的体现,没有大量严谨的应用性实践教学,学生是不可能达到实际专业要求的。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只有增加教学环节的实践性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课堂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才能缩短“虚拟设计”与“实务设计”之间的距离。同时,制订一套完整的实践性教学理论体系,调整、修改不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性教学课件建设,建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基地及材料工艺考察机制,对实践教学工作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根据培养目标、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学校实际,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案,组织实施并进行规范化管理,才能真正满足实际设计的需要。本文从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在实践教学中的实际,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用性实践教学进行初步探讨。

一、完善环境艺术设计应用性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论体系

目前,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虽然已初具规模,从客观概念上也已建立了自己的教学体系,但从局部层面,或者具体到设计专业的某个课程,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能真正满足于社会需求的教学理论体系,并制定出合理、准确的教学大纲。特别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科目,普遍存在教学理论体系的不完善。在课程设置上随意性强,教材质量不高,教学内容不统一等,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考察、装饰材料认识考察、施工工艺现场实习、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实习、应用性环境设计内容等)严重缺乏。其原因主要在于对艺术类教学的认识差异而造成投入的严重不足,没有用于进行实践性环节教学的平台,没有专业的教学实验室,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形同摆设等。致使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理论体系,特别是应用性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与确立。

鉴于此,明确应用性实践教学内容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地位,理论讲授与专业设计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课时不少于20%,60%的课时用于课堂指导训练,20%的课时用于认识、调研、评估等应用性、实践性教学;每个学期安排3-4周的专业实习课程;把课堂“虚拟设计”与社会实践性“应用设计”相结合,缩短教学与应用的距离;注重学生的动手实际操作能力,例如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模型制作等。只有明确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并以此作为教学指导,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工作才会有质的飞跃。

二、建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验室和实践基地

设计与美术作品创作最大的差异是它的使用功能。表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就是必须满足空间功能的各类需求,否则即使设计的图纸再精美也不能满足工程应用,只能是一张废纸。为此,环境设计教育必须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有目的的多进行教学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掌握到超前的设计理念,熟练的设计技巧,还要熟知材料、工艺及科学技术在环境设计当中的应用,以及作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这些内容,只有在实践性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没有对材料的认识,不了解最新的施工工艺,不清楚各种造型要素、手段、方式方法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制约及影响,是难以保证设计作品能够满足客户需要的。而这些基本技能及专业素养的掌握,理论教学和书本知识是无法解决的,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通过教学实验室、实践基地及材料、工艺市场考察来完成。通过各类材料及其艺术特点,绘制相应效果图、平面图、结合施工详图,正面展示各空间常用工艺施工作法,以及各类空间设计的基本理念,并在教学环节中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性实践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认识环境艺术设计的阶段过程及技术难点,这样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将实践内容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来提高学生实际设计能力

目前环境艺术设计的课堂训练通常是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布置作业,在制图室完成自己的作业,表现在一张设计方案或一幅“所谓的”设计作品上。教师虽然在授课期间,适时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查阅大量图书、资料,观看许多优秀设计作品,在设计辅导过程中,讲述大量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实际应用内容,但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于工程实践的近距离认识问题。所以,无论怎么样在制图室“闭门造车”,都不如让学生走向工地现场考察认识、到材料市场调研、亲自完成一个实际设计方案,这对学生实际设计水平的进步来得更快,其学习价值及水平的提高,素质的培养及训练的意义更大。

因此,在保证课堂理论教学和质量的基础上,充实专业认识阶段的信息资料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在专业设计阶级进行应用性设计训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及实战水平。

四、应用性实践教学的理论准备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的规划、园林、建筑、装修人才,而这类人才的工作,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外,应用性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整体设计意识和综合素质,有必要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三年级开设了《实践与安全教程》课,主要是理论讲授,就学生应用性实践中具体要注意的内容进行系统的讲授,内容包括:施工安全管理、设备介绍与操作方法、施工人员职责、施工程序与规范、工程质量的检验、设计效果与材料等,在以上内容中,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实践有直接联系的只有施工程序与规范、工程质量的检验、设计效果与材料等三个部分,但实际上其余的每项内容都是为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实践而设的。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施工现场出现的情况是多样和复杂的,实践中学生的角色就是某施工环节的实际操作人员,学生只有扎实地掌握了《实践与安全教程》理论知识,才能在各种突发问题前沉着、冷静、灵活地应对,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差错及造成安全事故;而且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天气、环境、人工操作等的影响,有些材料可能出现变形走样,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所以在进入实践教学前,学好理论是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的有效保证。

五、应用性实践教学的组织

实践教学要根据班级人数、实践工地的大小、实践带队教师的数量等因素进行组织。以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国家重点项目“海南南山海上观音圣像工程”实践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按照现有的教学班级人数和该工程的实际大小,全体学生都可以到现场,但有些项目的教学如果人数多就达不到实践效果。为了更好地达到实践效果,每次只能安排一个班级为宜。在实践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学习施工操作技能为基础,强化教师在施工技术上的指导。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积极参与现场实践,学生在亲自参与图纸分析、施工、监理与工程验收等具体的实际操作中,对施工过程逐渐熟悉,动手操作的愿望会更加强烈。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施工操作规程、施工操作方法和施工设备的操作、使用、维护和保养,而且掌握了工程质量的控制方法及检查、验收标准等。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市场意识和工程经济意识,使学生掌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成本核算、工程预算、决算的方法及工程索赔的有关知识,掌握建立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制度的基本原理;掌握环境艺术设计施工的组织、项目管理等基本原理和方法,加强工程经济及经济核算方面的知识,在实践教学中,专业教师与工程各项目负责人在工作上交流的心得,在每天实践结束的小结上,就施工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知识及时给学生分析讲解,从而培养了学生在施工技术指导上的能力,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应用性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艺术设计是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具体教学设计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在强调与社会零距离教育的今天,以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际设计中完成,是加强教学的重要举措。为保证现场实践教学的落实,学院可与所在地的用人单位挂钩,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应用性实践和专业教学采用顶岗实训方式,让学生以工程技术人员的身份到实践基地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做到“实题实做”,即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课题,使学生在工程中学习设计,在设计中完成工程,以实际工程成果来完成应用性实践,形成在毕业时既能见到学生的实际工程设计作品,又能见到工程实例图片或现场,这不仅摆脱了“压缩型”、“三段式”教学,更突出了实践教学。以“海口市文明生态村”建设项目的实践教学为例: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亲自到现场实地测量,依据海口市琼山区本务村的现有自然地理条件,结合海口市文明生态村建设要求,完成了本务村的整体规划、局部详图、工程预算、施工方案等,这不仅服务了海口市文明新农村建设,而且还强化了学生在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上的培养,更是在实践教学上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

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应用性实践教学具有其它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从提高艺术设计教育的认识、努力将学科教育转变为能力教育、素质教育,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结合、学生与实际操作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培养人才的途径上来看,应用性实践教学不仅使学生所学有了施展与体验的空间,增强了学生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提高了与市场相适应的竞争意识、效益意识、质量意识、平等协作意识甚至民主法制意识等等,在应用性实践教学中还锻炼了交流与交际能力,切实而具体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思想和责任、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同时,在教学上把课内外、校内外沟通起来,把理论与实际、动脑与动手、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也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更能极大地促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永斌.工美系室内设计课程积极开辟校外第二课堂[J].高教研究通讯,2004.2

[2]肖毅.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1999.4

[3]陈军.海口市文明生态村建设剪影[m].中共海口市委宣传部海口市文明办,2006.1

小学艺术教育实施方案篇10

瑞景中学系由原天津市师范学校2005年转轨办学而建立的市教委直属重点示范中学,多年来为我市培养造就了大批优秀小学教师及音美艺术专业教师,积累了较丰富的音美艺术教育办学经验,造就了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我校2009年起在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开办了国办音美艺术高中教育,积极发展学校特色,打造办学新亮点。同时在普通高中办学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认真贯彻国家课程计划的基础上,把音美艺术教育系统纳入普通高中校本课程体系和学校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多方位服务支持。通过近年来实践,推进了学校办学特色及多样化发展,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2011年4月,经市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批准,我校进入全市112个市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单位行列,承担“音美艺术教育特色高中建设”改革试点项目。

一、特色高中建设的实施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并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天津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进一步制定了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计划,确立了“以优质特色和多样化发展为重点,加快推进普通高中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提出了实施普通高色建设工程、推进普通高色多样化发展的任务要求,并“支持普通高中根据自身特点,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培植优势特色学科,形成学校发展特色”。2011年,市教委专门印发了《天津市特色高中建设实施方案》,在全市启动实施特色高中建设工程,为推进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具有多年师范办学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市教委直属中学,我校积极把握全市启动和推进特色高中建设的宝贵发展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我市“教育规划纲要”对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目标任务,按照《天津市特色高中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遵循多样化、整体性、重内涵、重创建的原则,发挥自身优势,科学制定学校《音美艺术教育特色高中建设工作方案》,力求努力创建独特的学校文化、鲜明的办学特色、丰硕的育人成果和较高的办学品质,促进学校教育优质特色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二、特色高中建设的价值追求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和发展人的地方,理应把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成长、实现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优质的教育应是充分适应和满足学生学习发展需要的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以学生为本,就要遵循学生学习成长规律,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求,不仅要满足学生升学的需求,更要为他们终身发展服务;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得好,而且要让他们生活得好,生活得健康幸福和更有价值意义。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方面,对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及认识感受人生真善美的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现代社会所需人才的良好素质都具有重要作用。我校拥有多年师范教育办学历史和文化传统,理应充分发挥学校艺术教育及美育优势,积极推进音美艺术教育特色高中建设,努力探索和构建以美立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的学校育人工作新格局,以更好地引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学校重视和加强艺术教育的目的,并非仅是期盼学生将来能在某个艺术领域取得多高的艺术成就或只是在考试升学上获取成功,而是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美育及心育作用,使全体学生具备更加良好审美素养,学会正确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培养形成行为美、心理美、心灵美的良好素质与追求。进而通过艺术教育深入实施,全面提升学校美育优势,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使其心灵得到美化升华,个性和想像力及创造能力得到充分激发,各种潜能协调发展,提高生命价值,体验和实现美好的人生。

三、特色高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把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生活的全过程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注重深入挖掘整合、有效发挥利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及校园生活中的美育因素及功能,系统建立完善和创新学校美育工作相关制度与机制,使之与德育、智育、体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加强,系统构建形成“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身”的学校育人工作新格局。

一是以美的教育养德,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通过系统加强完善学校美育,将美育与学校德育系列化实施方案相融合,制定形成年级美育系列化实施方案,促进美育与学校德育有机融合,探索建立学校教育以美育德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感召力和实效性。同时,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系列化融入各年级、班级教育生活及文化建设,大力倡导高雅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风尚,引领学生自觉追求语言美、行为美、心理美和心灵美,提升品德修养及学习生活品位,争创文明班级、争做文明学生;注重通过各学科必修课、校本选修课、文化讲座、校内生活实践活动,系统完善加强对学生美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等,使学生提高审美素养,懂得如何正确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使学生身心健康、品格阳光,自觉追求和展现当代中国青年学生真正美的人格与风采。

二是以美的教育启智,加强学科课程美育功能的开发。系统制定实施各学科美育目标、任务及教学计划纲要,深入挖掘学科教材及教学内容蕴涵的美育资源,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美育水平,指导促进学生审美素养及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充分利用学科教学各种美育因素,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将美的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科课堂教学活动美育化,使课堂教学本身成为一种美的存在,让学生感悟美无处不在,时时得到美的启迪与熏陶。进而引领学生不断学会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更积极和谐的发展,使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追求不断增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三是以美的教育健体,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广泛开展“以美健身”教育活动,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坚持每年度举办体育节、举办校园艺体技能大赛,在坚持和开展好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及冬季长跑活动的基础上,在全校开设学生形体训练课程,建立多种学生体育社团及运动队,创建实施系列化以美健身特色育人活动等。进而在美的教育的带动下,通过文体活动的活跃开展,更好地激发学生旺盛的青春活力。

(二)面向全校学生普及音美艺术教育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坚持把音美艺术教育全面纳入普通高中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开发开设多类校本音美艺术选修课程,在各个高中年级实行“必修性选修”,加强了普及性艺术课程教育;同时,把艺术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文化生活,通过校园艺术节、课外兴趣小组及学校艺术社团活动(学生艺术团、书画社等)、各类艺术创作或竞赛活动、开设舞蹈或形体课程等形式与渠道、培养和增强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艺术素养;我校力求使每个学生通过在校三年的学习,都能在音美艺术素养上至少形成一项艺术爱好或能力专长(包括戏剧舞蹈、书法篆刻等),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和创作实践能力的增强。

(三)创建特色班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的创新。一是优质办好国办音美艺术高中班教育,形成我校较完善的音美艺术专业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彰显学校音美艺术教育优势及育人成果。二是在普通高中各年级建立音美艺术特色教学班,推进高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试验。通过校本选修课、活动课、研学活动及课外实践活动等多渠道,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音美艺术课程教育,培养具有良好音美艺术修养或能力特长的“合格+特色”的高中生,促进学校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

(四)系统构建学校特色课程体系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基础上,注重科学建立与我校高中“艺术班”、“特色班”、“普通班“相配套的音美艺术课程和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形成了富有特色及层次化的校本课程体系。“艺术班”的艺术课程,突出专业发展和培养艺术人才的特点;“特色班”的艺术课程,突出文化艺术修养和能力特长培养;普通班艺术课程,以加强学生美育、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艺术素养为重点,注重音美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兴趣爱好的拓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同时,在总结近年我校课程改革实践经验及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较系统地编制了与特色艺术课程相配套的校本音美艺术课程教材,发展和丰厚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内涵。

(五)加强特色办学各项配套建设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注重围绕学校特色高中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不断完善优化学校的建设管理机制、办学设施条件和文化生活制度,注重同步加强特色师资队伍、特色育人环境、特色校园生活、特色教育设施的配套建设,整体构建形成更具艺术教育特色的学校育人工作体系,促进和保证特色高中建设有效实施落实。

在特色师资队伍建设上,我校拥有23名音美教师组成的具有丰富艺术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其中音乐特级教师1名,天津市十佳青年画家1名,近80%教师为高级教师,为学校特色高中建设提供了较雄厚的师资保证。同时,学校注重不断提升全校教师在教书育人实践中坚持“四育并举”、共同构建“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身”育人工作新格局的观念意识与能力素养,不断完善优化校本特色师资队伍建设培训机制和相关制度。并充分借助发挥我校艺术教育社会资源优势,聘请与学校联系密切的有关专家学者组成学校特色办学专家委员会,深入指导学校特色办学发展和开展师资特色校本培训工作。市教育教学研究室2009年3月还在我校建立了全市首个“高中课程改革教学研究实践基地”,使我校能充分借助市教研室专家的全面帮助指导,科学有效地推进和做好特色高中创建工作。

在特色育人环境建设上,我校积极实施“特色校园育人环境建设工程”,精心组织开展全校师生共同美化设计、布置建设校园环境活动,营造彰显美育及文化艺术熏陶、展示师生文化艺术作品与成果的校园环境。走进学校,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以美育人的文化艺术气息。学校“会说话”的环境给学生以做人的启迪、追求真善美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引领和促进着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尤其是学校音美专用教学区育人环境的建设,增强了学校艺术教育的特色文化氛围,把学生带入了高雅、和谐、温馨的艺术殿堂,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及优势,为特色高中建设增添了亮点。

在特色校园生活的构建上,我校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校园艺术节、体育节、各类主题性艺术活动、校本综合实践活动等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的校园活动,为学生创设出展示才华与风采,体验成功与欢乐、幸福温馨的校园生活。特色的校园艺术生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和艺术修养,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全面深化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使学生心灵得到美化升华,个性和想像力及创造能力得到有效发挥,各种潜能得到充分激发和协调发展。

在特色教育设施建设上,我校坚持现代化、高品位、重特色、创一流的建设发展要求,不断加大学校经费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全面促进和保障音美艺术教育硬件及软件建设。系统建设配备了高水平、现代化的专用音乐教室6个,学生钢琴房50间,专用舞蹈及形体教室2个,专用美术教室5个,国画及书法艺术教室2个,音美艺术欣赏教室2个,艺术作品展厅1个,各类音美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设备、器材及图书资料一应俱全,充分满足了学校音美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为我校音美艺术教育特色高中的建设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持与保障。

(六)建立发展特色办学对外合作关系

我校拥有较丰富、优越的音美艺术教育社会资源,现今在我市众多高校从事音美艺术教育及研究管理工作的专家学者中有许多人都曾多年在我校(原天津市师范学校)从教,至今与我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为我校创建音美艺术教育特色高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资源。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注重充分发挥上述校外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建立与我市高校教育培养合作衔接的可行方式与合作关系。在课程开发、项目合作、教师培训和学生发展指导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为我校音美艺术高中及普通高中学生成长发展和学校特色及多样化发展铺路搭桥。

(七)注重科研引领学校特色发展